1.颗粒硅:目前市占率3%,预计未来市占率将大幅提升
颗粒硅:光伏硅料新一代技术,将助力行业大幅降本,其在成本、质量、应用端优势渐显,有望成为新一代光伏硅料技术。
1)成本端:颗粒硅投资强度、电耗、人工成本更低。颗粒硅的FBR生产技术流程更短、后处理工序更少、占地空间更小。其投资强度下降30%、生产电耗降低约70%、项目人员需求降低30%、水耗下降30%、氢耗下降42%。据实测数据,FBR法颗粒硅电耗仅为18度电/KG,远低于传统多晶硅综合电耗60-70度电/ KG。
2)使用端:颗粒硅填充性更好、利于连续直拉拉晶。颗粒硅形似球状,流动性好,可以多装15%-20%的颗粒硅(增加单位产出,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大块料堵塞),是大规模CCz技术应用的必要条件,相比目前传统的RCZ单晶复投法,拉晶效率更高。同时,颗粒硅的外置复投系统更容易实现自动化,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复投硅料的时间。
3)品质端:颗粒硅没有破碎时的杂质风险。因颗粒硅无需破碎工艺,避免硅料的损耗、并降低破碎成本,消除破碎过程中引入杂质的风险,综合品质已达到了单晶用料要求
。
(1)颗粒硅供给:规划产能超50万吨,协鑫和上机数控合资建30万吨
供给端:目前颗粒硅行业主要有2家量产供应商,1家已实现中试阶段。
1) 保利协鑫:目前公司在徐州的颗粒硅项目年有效产能达到1万吨。到2021年3季度末,将实现3万吨量产;2022年上半年实现徐州5.4万吨全部达产。目前,公司已在徐州、乐山、内蒙古3地布局,合计规划产能近50万吨。如未来扩产进展顺利,将验证颗粒硅技术的可复制性,推升行业渗透率加速提升。
2) 陕西天宏: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由陕西有色天宏新能源和美国REC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目前拥有颗粒硅量产产能1.8万吨/年。
3) 亚洲硅业:2018年6月,公司在青藏地区成功出炉首批颗粒硅,产品各项技术参数检测结果均达到国家标准,目前暂未大规模量产。
(2)颗粒硅需求:晶澳15万吨采购合同,隆基、中环、上机加快试用
需求端:中环、隆基、上机已纷纷布局。我们判断,颗粒硅的品质及应用已逐步得到下游认可,未来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1)晶澳科技: 2021年5月28日,晶澳与协鑫全资附属公司江苏中能签订颗粒硅采购协议。将于2021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期间,
向江苏中能采购颗粒硅,预计总采购量约14.58万吨,折算平均每年采购达2.9万吨。
2)中环股份:公司于2019年开始使用颗粒硅。2021年2月3日,公司公告与保利协鑫签订《多晶硅购销合作长单框架协议》。合同规定在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期间,
向保利协鑫采购包括颗粒硅在内的多晶硅料合计共350,000吨,产品结构包括颗粒硅、特级免洗疏松料、特级免洗致密料。
3)隆基股份:2021年2月1日,隆基股份公告7家子公司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丽江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华坪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银川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曲靖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腾冲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与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多晶硅料采购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 2021 年 3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期间多晶硅料合作量不少于 9.14 万吨。如按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2021年1月27日公布的单晶高纯硅料成交均价9.06万元/吨测算,预估本合同总金额约73.28亿元人民币(不含税)。根据保利协鑫能源相应的公告,多晶硅供应量之
中将包含颗粒硅产品。2021年2月9日,隆基股份在投资者交流平台表示,
目前有小批量颗粒硅应用。但拥有金属含量高、碳含量高、有粉料、含氢的4大缺点,如果缺点能够低成本的很好解决,公司愿意使用。
4)上机数控:2021年2月28日公司与协鑫全资附属公司江苏中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拟成立合资公司,于内蒙古地区共同投资建设30万吨颗粒硅项目,预计总投资180亿元。该项目分为三期实施,第一期设计产能为6万吨(对应可供约20GW硅片),拟投资36亿元,上机参股35%。
保利协鑫签订包括颗粒硅在内的硅料长单协议:
(3)颗粒硅:进展超预期,产能有望加速释放、解行业燃眉之急
1)重要进展:5月28日,晶澳公告采购协鑫中能颗粒硅14.58万吨。万吨级大规模采购表明技术成熟度获得市场认可,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端。此前隆基、中环与保利协鑫签订硅料厂单,包含颗粒硅,但并未说明具体采购量。
2)产能释放节奏:目前协鑫中能颗粒硅年有效产能达1万吨,2021年3季度末实现3万吨量产,可对应支撑下游年化约10GW的需求;我们预计2022年保利协鑫在徐州+乐山+包头3地的颗粒硅合计产能有望爬升至15万吨以上,可对应支撑年化约50GW的下游需求。
3)我们预计,相较传统西门子法棒状硅,颗粒硅技术成熟在即、成本售价将更低,且产能扩产周期更短,未来产能有望加速释放,推动全行业降本,解行业硅料紧缺、成本上行燃眉之急。
(4)“十四五”期间光伏需求大,颗粒硅市占率有望加速提升
展望未来:“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光伏行业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达70-90GW,全球达222-287GW。未来行业对硅料产能需求将进一步加大,预计颗粒硅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1) CPIA对光伏行业“十四五”期间进行展望,预计在2019-2025年期间,可再生能源将满足99%的全球电力增量。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5%,其中光伏将在所以可再生能源的新增装机量占比中达到60%。
2) 2020年国内和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为48.2GW和130GW。在“十四五”期间,CPIA预计中国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达70-90GW,全球年均有望达222-287GW,远超目前水平,光伏行业硅料供需缺口急需解决。
3) 目前颗粒硅在全行业硅料市场份额占比仅不到3%左右。我们预计,随着颗粒硅技术的不断成熟、得到下游认可,市占率有望加速提升。
2.隆基发布首款TOPCon组件Hi-MO N,及首套电站全生命周期质量标准
6月3日,第十五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SNEC2021)于上海盛大召开。本届展会,隆基再一次用高效技术引领行业,重磅发布了首款TOPCon双面组件——Hi-MO N。
Hi-MO N组件采用了基于N型TOPCon结构的隆基HPC电池技术,该产品保持了182-72c的最优组件尺寸,量产转换效率达22.3%,量产功率高达570W,是一款可为大型地面电站带来超高价值及更低度电成本,有望引领行业在组件效率与发电量上突破进化的旗舰之作。
与此同时,隆基以自身二十余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聚沙成塔、熔于一炉,在本届SNEC展会上重磅发布了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质量标准。该标准秉承隆基“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每一时期,隆基皆可为客户提供稳健可靠的运营保障,从而实现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超高价值体验。
(1)TOPCon组件引领者Hi-MO N
从传统单晶、PERC单晶、P型双面技术……到如今在行业树立的M6、M10硅片新标准,隆基的每一次创新,都从产业价值最大化出发,加速推动光伏行业的度电成本优化。而在本届SNEC展会上,隆基全新发布的TOPCon组件Hi-MO N,更是堪称隆基持续创新的集大成之作,性能全线提升,体验前所未有。
基于N型TOPCon结构的隆基HPC电池技术,可使Hi-MO N组件具有更高的双面率、更优秀的功率温度系数与较低的组件工作温度、更佳的抗光衰性能与弱光发电表现,相比市场主流的P型双面组件可多发2%至3%。
与此同时,凭借HPC电池制程零损伤、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的加持,Hi-MO N组件实现了光照下无PID效应,首年衰减≤1%,线性衰减≤0.4%/年(“同段位”市场主流产品首年衰减一般在2%左右,线性衰减约在0.45%/年)。若以30年生命周期计算,Hi-MO N组件的转换效率最终将比市场主流产品高出2.45%左右。
除了多发电、低衰减外,Hi-MO N组件更是在节约BOS成本上体现出巨大价值。
Hi-MO N组件采用的是182尺寸规格,已在大支架、电缆、逆变器、人工上把降本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而Hi-MO N凭借其高达22.3%的转换效率,还可以在有限面积上使光伏安装容量提高3.5%以上,以此更加节省光伏场区的BOS成本,并摊薄交流端设备成本及电站生命周期内的运营维护成本。
综合考虑Hi-MO N生命周期内的发电量与系统成本节省,Hi-MO N相对于市场主流的P型双面组件在客户端将具有更高的价值优势。
Hi-MO N组件的发布,使隆基进一步完善了大型地面电站的产品矩阵:其中Hi-MO 4组件适合搬运、安装困难的山地应用场景;Hi-MO 5是主打产品;而Hi-MO N则更适合地表反射率高、温度高、土地有限、人工成本高的光伏应用场景。从客户需求出发,全系列型谱的全面布局,让隆基“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理念再次得到升华。
(2)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可靠保障
作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始终以客户电站全生命周期价值为中心进行技术与产品的选择,矢志不渝地践行着“稳健可靠,科技引领”的品牌理念。在本届SNEC展会期间,隆基集中展示了高于行业基准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及客户价值标准,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障和可靠服务。
在技术标准方面,隆基通过多维度技术对标,不断保障行业领先性。在管理标准方面,隆基的标准BOM与加严可靠性监控将全面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隆基开创了组件企业进行风洞基础与极限测试的先河,测试极限风速达60m/s,相当于17级飓风。而在冰雹测试中,隆基更是将测试冰雹尺寸放大至35mm以上,以此来验证组件终极尺寸的高可靠性。极限挑战,只为可靠的价值兑现。隆基致力于通过提供电站全生命周期可靠保障,来实现客户感知的提升及隆基质量品牌的全面建立。
在光伏电站设计期,客户诉求开始集中在如何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发电能力和安全性方面。对此,隆基可为客户提供诸多适应不同条件、具备“科技引领”价值的高效产品,并为客户全方位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优尺寸选型,以此提升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
在电站建设期,对于客户担心的产品交付问题,隆基则以超过50GW的全球高效组件产能全力消除客户忧虑。此外,一贯高于行业基准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将使隆基产品的“可靠性”得到充分保障,实现高效发电稳定输出。
在电站运营期,客户将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质保、稳健的发电收益及系统的运维与优化上。作为会在户外运行30年以上的重要资产,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稳健可靠对客户价值来说至关重要。对此,隆基多年稳健优秀的财务表现和经营表现将有效支撑光伏产品的长期质保,大大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
从发布Hi-MO N组件新品到首套电站全生命周期质量标准的推出,隆基在SNEC展会上的这对“王炸”再一次轰动行业。这份轰动的背后,是隆基多年不变的“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坚持使然,也是隆基全力以赴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升级的担当所在。
3.212元/kg硅料价格下组件重回2元时代,产业链如何规避涨价风险
近期多晶硅价格仍呈上涨走势,根据硅业分会的价格监测,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在上周来到了206-221元/kg区间,成交均价为211.9元/kg;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04-219元/kg,成交均价为208.9元/kg;单晶菜花料价格区间在201-217元/kg,成交均价为205.2元/kg。
另一方面,多晶用料在近期新一波谈价中,价格已来到每公斤115元人民币上下。迫于上游价格压力,组件价格也来到近两年的历史高位。6月7日,阿特斯光伏组件产品含税出厂价显示,多晶组件含税出厂价1.81-1.88元/W,单面单晶360-665W含税出厂价1.81-1.94元/W,双面双玻520-655W含税出厂价1.91-2.03元/W。
图片来源:隆众资讯
组件已然要重回2元时代,产业链涨价问题困扰着大部分光伏企业,怎么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前不久头部硅片企业隆基称因遭受地震灾害每月减产1.2亿片硅片,并宣布硅片涨价0.4元/片,另一家光伏硅片龙头供应商中环股份也公告了地震受损情况。
这样的变动,中下游企业如何从保险领域合理安排风险,减少因上游突发风险导致的采购成本增加?新能源领域保险人如何看待行业面临的风险?据了解,有些企业将一部分涨价的差价做了转移,很好地规避掉了涨价风险,堪称完美案例,到底是怎么做的?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江泰保险能源风险部总经理项菁来跟我们讲讲光伏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的话题。
PV Tech:作为第一家把光伏组件25年期保险引入中国市场的顾问公司,您能先谈谈公司在光伏行业的一些发展情况吗?公司服务了哪些主要光伏公司可否举例?
项菁:有关于为光伏组件供应商提供25年期的保险解决方案,我们团队在大约10年前推出。当时只有国际上的保险公司提供这样的特殊保险解决方案,包括人保财险、太保财险等国内本地的财产保险公司对于此类产品开发比较犹豫,主要因为保险期限非常长。
但是在我们的努力下,从2011开始到2014年,基本上一线的财产保险公司都陆续进入了这个市场,虽然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非常挑战,因为他们必须计提准备金,来对冲未来的未到期责任风险,因为一旦保费收取了,保险保障长达25年。此外,这类产品非常新颖也不断演化,对保险公司确实是困难重重,但是很幸运的是我们帮助本地保险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并不断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有关光伏市场内容。
PV Tech:去年以来,地震、水灾等意外让不少光伏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多晶硅企业,工厂进水导致部分产能停滞从而影响了硅片供应及价格,您如何看这些事件?
项菁:是的,在过去的5-6年中,太阳能光伏行业遭受了不少损失。企业不仅仅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还遭受到很多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比如火灾和爆炸。你知道,遭受损失较多的是硅料和硅片厂。去年,行业内大家都知道,多晶硅价格不断上涨给中下游企业带来了很多问题。
从我们的观点上讲,其实很多硅片和电池片制造商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保险安排来部分规避硅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不是100%,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试试。例如,如果我是硅片制造商,我的供应商遇到问题,比如洪水灾害或者火灾爆炸,市场上硅料的短缺会推高硅料的价格,这意味着我必须付额外的钱采购,也就是说我的当期毛利润会受到影响。
但是如果有一些特殊的条款,例如CBI条款,如果你的零部件供应商遇到问题,这里指保险问题,你可以事后得到保险赔偿。这样的特殊条款可以帮助到你。从我角度分析,其他地方也可以充分引起重视:就是我们很多客户可能会非常关注保险价格,一些客户会发现发生巨大损失时他们往往在承保前忽略保险条款和承保条件。再度重申,一定要关注保险的约定和特殊条款,因为这些可以确保在发生损失时把钱能赔回来。
PV Tech:对于眼下的产业链涨价潮,站在第三方视角,您如何看这一现象?
项菁:这是光伏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博弈。纵观整个光伏产业,在SNEC会议的2天里,我仔细听了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先生以及天合董事长高纪凡先生的发言,我的观点和他们两位差不多。例如,钟董强调要建立一个体系,来预判价格变化,尤其是对于上游企业产品价格变化的关注,需求和供给变化的预测,我完全同意钟董的观点。同样,高董也谈到,整个行业应当协同发展,上下游整合发展。目前看来,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对两边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
在过去的2天里,我多个下游客户都告诉我,他们现在非常困难,因为硅片及电池片价格的快速上涨,对于组件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做出很多调整。例如,他们现在已无法把产能100%的开起来,他们甚至需要关闭部分产能,这是非常糟糕的,尤其是在目前行业似乎是处在兴盛的状况下。我可能忍不住要说,现在是光伏最好的时刻,因为国家政策确实好,但是也是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如今上下游的博弈是如此激烈,博弈的结果可能没有人是赢家,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PV Tech:如何帮企业规避这一类型的风险?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项菁:有很多的风险,有些商业风险是行业企业必须自己要承担的,但是有些风险,尤其是可保风险,企业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从我的观点来看,事实上企业应当更加关注保险的安排。因为,企业一旦有巨额的索赔,有巨大的损失,企业需要非常关注这些损失。所以,每家企业需要重新审核现有的保单,现有的承保条件,来确保你的保单及条款可以来帮助你,如果发生了巨大损失。总之,我的建议是,企业不能仅仅盯着保险价格和费率,更要关注保险条款和承保条件。
4.光伏企业顶梁柱,专访测试领军企业陕西众森
在SNEC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上,各光伏企业最新组件产品惊艳亮相,600W及以上功率组件已是屡见不鲜,700W组件功率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组件生产过程中,对功率进行准确测试,既是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次展会上,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就对组件测试的领军企业,陕西众森电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众森”)进行了专访。
(1)紧随时代发展为光伏产业作出更多贡献
2020年,在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光伏企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多达14家光伏企业上市,后续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及取得了优秀的业绩。
在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坚持之下,陕西众森现在已是企业进行组件测试的首选,得到了光伏企业的信任和认可,市场份额高达70%。与此同时,陕西众森也进行股份制改革,布局更多新的产品,紧跟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趋势,争取3-5年上市。
(2)打造测试生态圈为光伏发电把好最后一关
在组件测试领域成为行业领先企业后,常务副总冉旭表示,近期,陕西众森已经有了更大范围的布局。“围绕着测试,我们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从设备上来说,我们会从组件的测试设备进入到电池的生产设备,掌握整个智能光伏的测试系统,我们还有很多围绕测试的服务,包括我们也有一个实验室,所以说我们在测试领域,是从局部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布局。”
陕西众森用行动在帮助光伏产业保持高速发展
,已经不局限于组件测试领域,同时也希望打造一个测试解决方案,从终端的组件测试延伸到上游的生产设备测试,同时向下延伸到电站质量的测试,打造测试闭环,让光伏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进步。
“你可以看到
我们的布局是围绕着质量控制和提效降本的整体布局,我们从设备到解决方案到测试生产型服务业,我们都在布局。”常务副总冉旭说。
(3)拓展全球市场帮助更多企业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众森已为全球超过1000家光伏企业提供过优质产品,且产品远销到欧美地区,给不同地区的光伏企业提供了支持。“目前,国内排名前10的组件企业都是我们的主要客户,例如隆基、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国外目前集中在越南地区,印度也有较大比例,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时,也会选择我们众森的设备,也是因为我们产品比较领先,可以给客户第一时间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陕西众森营销总监邓宝伟先生说。
此外,众森还为很多国内外实验室提供设备,也包括企业级的实验室,例如隆基、天合光能等,为其新品测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三个点,常州、宿迁以及义乌三个点,会有常驻人员,国外市场我们在越南、印度也有常驻人员,这样的话不管是在国内外,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的话响应客户的需求。
(4)全面技术储备面向未来市场
光伏发电成本在近十年降低了近90%,不断的技术创新是重要动力。当下,PERC技术瓶颈开始显现,TOPCON和异质结电池技术方兴未艾,钙钛矿电池在高速发展之中,也对组件测试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不仅要立足当下,也要面向未来。作为组件测试的领军企业,众森在不同技术路线上都进行了前瞻性布局,急企业之所急,全面解决企业的测试需求。
陕西众森研发总监张鹤仙表示,“
除了现在常规的PERC产品,包括电池和组件,我们已经储备了TOPCON和异质结的测试技术,包括后续的钙钛矿电池,我们也有在做一些长期的储备。此外的话,我们在针对一些提效降本的难点或瓶颈,我们也在做一些相应的技术开发工作,我们也希望能推出相应的产品解决方案,能帮整个行业在电池目前还聚焦在电池组件端的方面能做更多的工作”。
5.中环“210+叠瓦”平台发布670W拓展210新赛道
6月3日,上海2021年SNEC展会上,中环股份子公司环晟光伏基于全球领先的“G12+叠瓦”技术平台,向业内隆重推出了
最高功率达到670W的叠瓦3.0组件系列。
据环晟光伏介绍,此次发布的叠瓦组件3.0系列产品针对大型地面电站推出了三款产品,包括针对平坦地形的640W-670W双面双玻G12 69P,重量减轻的长度减少10分之一的G12 63P(585W-605W)以及减少五分之一宽度的G12 57.5P(535W-565W);针对分布式电站推出了轻量组件G12 42.5P双面双玻(420W)和单玻(395W)两种。
据环晟光伏介绍,该系列组件经过了6倍以上的IEC加严测试,全面兼容PERC、TOPCon、HJT等主流与前沿技术,量产效率达到21%以上,最高达到21.8%以上,高集结度电池排布,相比72片的530W组件可降低系统BOS成本4%以上,LCOE降低2%。
作为新的组件技术,环晟的叠瓦组件到2020年12月末累计出货超过4GW,国内在领跑者项目和特高压示范等大型项目中都有活跃表现,海外主要分布在欧洲、澳洲、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市场。
环晟光伏表示,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可靠性验证,公司决定加速叠瓦组件产能扩张进程:
目前投资30亿元建设的3GW叠瓦组件智慧工厂已经投产,二期3GW正在规划中;天津渤龙湖项目设计产能也是6GW,一期投资31亿元,计划2021年6月启动,2021年底投产。未来环晟叠瓦组件产能将超过20GW。
210超大硅片“G12”技术平台已经为业内所熟知,不到两年里推动了产业的全面变革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联合创新,打破技术壁垒,通过210技术带来的价值,反哺创新企业,实现普惠。
而高效叠瓦技术平台则主要在“IBC等尖端技术、保护叠瓦知识产权,深化叠瓦合作渠道、拓展海外高端市场、高性价比硅片保障”等方面发力。
与引领行业升级的210技术平台不同,从中环对于叠瓦知识产权的保护来看,该技术的定位,是实现差异化竞争,巩固已确立的技术优势,主打高端市场。
(1)高功长效&生而智能:叠瓦组件优势分析
叠瓦组件的好处是:
高功长效,生而智能。即高功率、长寿命、智能化。
210超大硅片技术可以称得上低开高走,从被外界质疑到现在普遍看好。而叠瓦的发展则略有一些差别。半片组件之所以在极短时间横扫组件市场,是因为小电流设计、发热损失、减少遮挡等优势,叠瓦组件的电流是半片组件的2/5,更能降低内部损耗和工作温度,可以视作半片组件的加强版。
叠瓦技术刚出现时,业内多为整片组件,半片组件设计还并不流行,采用的也均为普通焊带。叠瓦以其极高的电池密度和最小的阴影遮挡损失优势巨大,给传统厂商带来不小的压力。但这也间接推动了半片组件、小间距及负间距等组件封装设计和新型焊带的出现。随着传统技术革新,叠瓦组件与常规组件的优势略有缩小,但仍然可以称作是目前最佳的组件版型。所以,叠瓦3.0系列670W的功率优势只是一方面,真正无可替代、优势巨大的地方在于“长效”和“智能”两方面。
(2)叠瓦组件的“长效”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较小的光伏电池可优化电力,通过在部分阴影下保持较低的温度延长组件寿命,降低衰减,提高发电能力;柔性导电胶抗热胀冷缩能力更出色;传统组件隐裂裂纹主要集中于焊带及电池边缘进行扩散,
环晟叠瓦组件采用创新电池表面优化工艺,没有焊带带来的应力,同时电池长度短,限制隐裂扩散,并通过导电胶联结,保证即使出现隐裂,也能够保证电流导通。
这也是为什么更注重长期价值而非单纯看价格的高端市场,叠瓦组件受欢迎的原因。近年来叠瓦组件成本控制优异,大有以更高效率、具有优势的终端价格对市场进行降维打击,打通了高端市场与主流市场之间的台阶,以主流市场的产品价格,拥有高端市场的产品价值,
未来可期。叠瓦组件另外一个明显优势就是从结构本身就更加智能,可以有效减少遮挡损失和抗热斑,起到组件优化器的功能:当出现裂纹或电池片被遮挡时,叠瓦组件的工作温度比即使具备一定抗热斑能力的半片组件也要低40-50℃。
叠瓦组件相同安装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抗阴影性能和更优异的发电量。根据环晟的数据显示,竖向安装的组件在底部六分之一被遮挡时,完全丧失发电能力,而叠瓦组件还保持着67%的发电能力;当组件横向排布时,叠瓦组件的阴影遮挡功率损失和阴影占比呈线性关系,而传统组件遮挡了几厘米后就导致了约33%的功率损耗(如图)。
◆ 在雨雪天气及高纬度地带,叠瓦组件更容易保持发电能力。
创新叠瓦电池表面优化工艺,另一个优势是硅片可以进一步减薄而不用考虑电池与焊带之间的应力。降本之余,也让环晟目前保持着业内领先的电池串柔性。
(3)隐形冠军:叠瓦的未来
叠瓦组件在2018年前后小批量在中国光伏市场问世,2019年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但两年后,做叠瓦的企业不是多了,反而是少了,已有好几家布局叠瓦组件的企业退出这条赛道。
一方面是由于叠瓦技术难度较大,对导电胶、生产工艺都有很高要求。但这绝不是外界所谓的叠瓦工艺缺陷,因为叠瓦组件已经在国内外最高端的市场和最严苛的测试中证明了自己。难度高是因为需要更先进的材料和更智能的制造技术,环晟光伏规划的2个组件工厂都是集合智能管理、智能物流、智能仓促及自动化生产线与设备与一体的智能化工厂,而且需要企业自行牵头设计。
另一方面是叠瓦组件不断提升的专利壁垒。原本SunPower就在叠瓦技术上获得了百余项的专利,迫使其它厂家只能选择非最优版型,提高成本或牺牲效率,环晟又在“G12+叠瓦”平台的基础上,新获取了80余项专利授权,这让叠瓦组件的护城河进一步加深。
所以,叠瓦的未来,将是走小众而美的路线,高端组件市场的“隐形冠军”。
6.210组件尺寸标准化:打通产业链应用侧壁垒,推动应用端价值最大化
对于210组件来说,近日还有一里程碑事件:成功实现了210组件尺寸的标准化。如果说600W+高功率组件是从产品应用层面,提升终端系统价值,那么210组件标准化就从整个产业链应用层面,打通尺寸纷杂带来了壁垒和成本,进一步反馈到终端客户价值上。
5月26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组件尺寸标准化线上研讨会,经过充分讨论,210mm电池的组件外形尺寸和安装孔位置已完全达成一致,形成团体标准。这意味着210尺寸组件制造商、使用终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方实现了技术路线的统一性。标准化210组件产品,将强势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实现最好的规模化效应;还能够快速推进行业技术创新,降低产业链制造、光伏系统初始投、BOS成本、度电成本,实现超高功率组件和解决方案在应用端的便利化和价值最大化,实现全面平价。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制造与技术研发高级副总裁 张光春也表示,“ 210组件标准化公布后,已经有几家观望的企业马上开始使用。这个标准的发布和使用,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玻璃、同样的支架,支架公司不会受到困扰,其他的配套也都更便捷,这将促使整个行业成本的降低。”
210组件尺寸标准化成果显著,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研讨会加快推进应用端价值最大化
5月26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组件尺寸标准化线上研讨会,充分讨论了光伏组件外形尺寸及安装孔技术规范。
经过讨论,210mm电池的组件外形尺寸和安装孔位置已达成一致,形成团体标准。标准化组件产品,将大幅减少安装配件品类,降低BOS成本、度电成本,实现超高功率组件和解决方案在应用端的便利化和价值最大化。
当天来自天合光能、东方日升、阿特斯、通威、鉴衡、南德、CTC等20余家组件制造商、开发商、系统解决方案、第三方机构共50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达成一致:210组件尺寸统一
会议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与会各方充分讨论了组件的外形尺寸、安装孔位置、安装孔尺寸等技术规范。与会专家就210组件外形尺寸、安装孔等关键的技术尺寸达成一致意见。针对技术细节,如电池片间距、分片方式、设计定型参考标准也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这意味着210尺寸组件制造商、使用终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方实现了技术路线的统一性。
针对半片110片(整片55片)电池组件,长度确定为2384±2 mm,宽度为1096±2mm,长边方向安装孔位置为400/1400±1mm。三款210产品尺寸明细,具体参见下表:
此外,各家210mm电池的组件均按照最新的IEC/UL 61730国际标准来设计产品,统一满足IEC和UL双标准,兼具标准先进性和全面性。
会上还就182mm电池组件的尺寸相关各方就单双玻尺寸统一、片间距大小(常规间隙、小间隙)详细讨论,但未达成一致意见。182组件厂商所采用的标准也尚未统一。
诞生即领先,210尺寸标准化水到渠成
组件尺寸标准化经过了行业同仁漫长的努力。早在1年前,2020年4月,天合光能已建议210组件尺寸加入标准内容,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与天合光能等一线大厂充分讨论,结合目前市场需求,均赞同210组件尺寸加入标准内容中。
2020年11月27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阿特斯等8家企业,联合倡议推进光伏行业210mm硅片及组件尺寸标准化。倡议在210-220mm尺寸范围内,选择SEMI标准中确定的硅片尺寸210+/-0.25mm作为唯一尺寸同时依照这个硅片尺寸修订SEMI以及光伏行业协会已有的组件尺寸标准。
2021年3月,与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单位就安装孔位置进行技术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本次,5月份,由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讨论,进一步扩大意见征求范围充分,体现了210技术的领先性和行业认可度。
接下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就组件标准形成草案,预计10月份发布。
组件标准化推动应用端价值最大化再进一程
从125mm一直发展到今天的210mm,增加硅片尺寸以提高组件功率,降低制造与发电成本成为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210组件尺寸标准的确定,将直接反哺价值给产业链各环节和系统端应用。
通过硅片210尺寸,以及硅片、组件尺寸等的标准化,将直接降低采购风险,强有力的帮助上下游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实现最好的规模化效应;还能够快速推进行业技术创新,降低产业链制造、光伏系统初始投资和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推动应用端价值最大化再进一步,实现全面平价;也将极大推动行业规范,降低协同成本,成为行业跃升新台阶的强大驱动力。
一切坚持皆源于初心。天合光能始终秉持“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勇于承担起创建无碳能源世界的领导者责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助力全社会早日实现 “碳达峰”与“碳中和”!
7.亚玛顿带来了1.6mm超薄玻璃和高效轻质双玻组件
今年的SNEC展会,大尺寸、超高功率组件依然是各家企业宣传的重点。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领域,推出相应的特色光伏组件以满足光伏建筑应用场景。
大尺寸组件方面,为了减轻组件重量,一些企业尝试使用单玻+透明背板代替双玻方案,但在水面、滩涂场景中,业主对此类产品的可靠性总是心存疑虑。考虑到部分大尺寸双玻组件的重量接近38kg,几乎是双人搬运的极限。如果能在不影响可靠性的前提下减轻组件重量,无论是组件企业还是EPC单位,都乐见其成。
今年的snec展会上,亚玛顿带来了1.6mm超薄玻璃和高效轻质双玻组件。据介绍,
采用1.6mm玻璃的双玻组件,每平方米重量仅9kg,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可量产的面积最大的双玻组件,重量也只有27.3kg,在节省施工成本和降低BOS方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项重要突破是光伏用防眩光玻璃。针对一些对光污染敏感区,比如说机场、CBD闹市区,普通光伏组件在特定的时段和角度会有明显的光反射或者说光污染,给周围的业主带来不便或者安全隐患。亚玛顿推出的防眩光玻璃采用自主设计方案,独特新型有创新;同时,纹理细腻,可有效杜绝光污染现象。“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反射和增加内部反射手段进一步提高组件功率。”
与此同时,亚玛顿也在BIPV方面积极探索。相关专家表示,与常规的屋顶光伏不同,BIPV对光伏组件提出了美观性、安全性等诸多要求,发电只是BIPV产品作为建筑材料其中的一项功能。本次展会上,亚玛顿推出了玻璃幕墙组件,这款建材级无框SPO/PVB双玻透光组件兼具发电和采光功能,产品同时满足光伏标准和幕墙建材标准,可直接作为光伏建材。据介绍,该产品保温性较好,可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在安全性方面,可达到Class A级防火,也通过了第三方机构的防爆认证。“我们的彩色镀釉玻璃采用独有膜液配方,可定制颜色和透光率。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活力橙、丹霞红、海军蓝、流光银、香槟金、魅力紫、深邃蓝等多种颜色,可以根据设计时要求进行定制,确保彩釉色彩丰富鲜艳,持久可靠。”
展会首日,亚玛顿分别与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Solenso electronic materials Co.,LTD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各种新型组件产品。在与纤纳光电的签约仪式上,亚玛顿销售总监吴昆鹏表示:“我们非常看好纤纳和他们的钙钛矿产品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也非常愿意同纤纳在BIPV产品,钙钛矿TCO玻璃等多个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共同开拓BIPV市场。”
8.引领高功率组件迭代!晶澳SNEC新品导入“零间距”技术
6月3日SNEC光伏大会暨(上海)展览会现场,晶澳科技宣布面向全球市场推出最新的DeepBlue 3.0 Pro高效组件,产品一亮相便成为展会焦点。该组件采用新一代零间距技术,完美匹配单双面和各类组件封装形式,具有更高效、更加可靠的发电能力。其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1.7%,78版型组件量产最高功率达605W。
(1)零间距:高能量密度和产品可靠性最优解
本次SNEC 晶澳重磅推出的 DeepBlue 3.0 Pro,组件尺寸和DeepBlue3.0保持一致,组件转换效率平均提升0.4%,各版型功率平均提升10W。为满足部分客户对尺寸灵活性的要求,DeepBlue 3.0 Pro为大型地面电站量身定制了72和78版型单双玻组件,功率段覆盖555-605W,经全方位加严可靠性测试,DeepBlue 3.0 Pro的单双玻组件功率损耗均优于行业标准值。
基于DeepBlue技术平台全场景应用特点,
晶澳创新采用新一代零间距技术,将高密度封装技术应用更进一步,实现电池片柔性连接,做到零隐裂。新品还兼容适配单双面各类组件封装形式,以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生产良率,打造最优的组件设计方案。
搭配DeepBlue技术平台的M10大尺寸掺镓硅片、PERCIUM+电池技术,半片、11主栅优化设计,
DeepBlue 3.0 Pro完美诠释了产品降本增效与高可靠性的平衡。晶澳通过对电池组件工艺和材料的优化,改进了电池片切割工艺,同时选用了高透玻璃和性能更加优异的胶膜、背板等材料,有效控制热斑风险,提升了组件的机械载荷能力和耐候性,为组件长期稳定的发电提供保证。
(2)延续DeepBlue 3.0设计思路:以最优LCOE为考量
追求更高的功率,晶澳设计更是为了实现系统端的最优度电成本,这是晶澳从设计DeepBlue3.0开始便秉持的设计思路。以迪拜100MW项目为例,较传统的450W组件,DeepBlue 3.0能有效降低线缆用量、占地面积、逆变器成本等,光伏电站项目可降低3.5%度电成本。新品较DeepBlue 3.0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功率,整体客户端LCOE可再降0.2%左右。
图表:迪拜 100MW项目测算DeepBlue 3.0新品彰显降本优势
(3)出货3GW:DeepBlue3.0跃迁式成长
回望DeepBlue 3.0产品发展历程,不到10个月的时间,晶澳已部署并搭建起DeepBlue 3.0产品的全场景应用生态。2020年5月DeepBlue 3.0新品发布,8月火速量产,10月即实现订单发货,覆盖户用、工商业、地面电站等多场景应用,截止到2021年6月DeepBlue 3.0组件出货已达3GW。
需求畅旺之时,晶澳科技更蓄势而发,
稳步推进2021年底DeepBlue 3.0组件30GW产能目标。自晶澳义乌基地超高功率组件产线投产后,晶澳克服疫情防控、海外政策监管差异等不利因素,于今年4月顺利完成越南基地组件下线,再现“晶澳速度”,更好地满足北美等海外市场对高效优质光伏产品的需求,未来晶澳还将开辟专业化产线供应分布式市场,更好地服务于经销商。
(4)效率迈向22%:晶澳组件技术持续精进
效率提升是光伏技术发展的根本,未来晶澳产品技术工作重点将持续聚焦于电池组件的研发。现阶段晶澳量产的PER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30%,公司将继续通过工艺提升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大规模量产条件。与此同时,晶澳推进异质结高效电池的中试线,并计划今年下半年陆续试产。
未来已来,基于DeepBlue 3.0技术平台,
晶澳下阶段高功率组件的远景规划中,预期PERC组件效率将达22%以上,n型钝化接触技术组件效率将达22.8%以上,异质结技术组件效率将达23%以上。
9.SNEC深度观察:TOPCon与HJT“逐鹿”光伏新高地,N型未来可期
在刚刚闭幕的SNEC盛会上,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纷纷亮出新品,引领光伏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从组件端来看,N型产品成为此次展会的重头戏,较之往年展出明显增多。
众所周知,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PERC电池效率已经逐渐接近上限,未来提升的空间有限,
因此在市场对高效率、低度电成本产品的需求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聚焦N型产品,目前主要布局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和异质结(HJT)电池技术两种技术路线上。
下表为PV Tech整理的本次SNEC上各厂商展出的N型组件情况:
此次展会上,晶科、隆基、中来、正泰、协鑫、一道新能源等企业均展出了TOPCon组件。其中晶科和隆基研发的TOPCon电池纷纷在展会前夕分别刷新了世界纪录,分别达到25.25%和25.21%。
晶科展出的N型TOPCon组件结合多主栅和叠焊技术,正面功率可达625W,隆基推出的新品Hi-MO N,采用基于N型TOPCon结构的隆基HPC电池技术,量产功率达570W。
晶科、隆基TOPCon组件
而深耕于TOPCon技术多年的中来股份,此次推出的新品Niwa Max通过TOPCon搭配210mm大尺寸电池片以及12BB等技术,功率高达700W。据介绍,Niwa Max组件产品将于2022年Q2投入大规模量产。
晋能、钧石、东方日升、阿特斯、日托、海泰、爱康、华晟新能源等厂商则是展出了异质结相关产品。其中晋能、爱康已经布局异质结多年,而华晟新能源作为异质结技术的新起之秀,目前据称已实现500MW的量产产能。
爱康、晋能、华晟新能源HJT组件
钧石能源一直致力于异质结技术的研发,此次更是展出了两款独特的异质结产品——基于铸锭单晶硅片的异质结组件和背接触异质结(HBC,即IBC与HJT技术的结合)组件,组件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1%和23.3%,组件功率分别达425W和505W。
钧石HDT组件
此外,晶澳、天合、通威则是选择两手一起抓,在TOPCon和HJT上均有布局。天合的TOPCon产品早已实现量产出货,如今看异质结的实力也不俗,展出的两款组件功率均在700W以上,由此窥见龙头企业的科技领先实力。
另一家龙头公司晶澳基于182mm尺寸电池的TOPCon和HJT组件功率分别达到了620W和580W;通威则是将TOPCon和HJT分别与叠瓦技术结合,功率高达695W和705W。
天合、晶澳、通威TOPCon组件
天合、晶澳、通威HJT组件
此外,作为国内唯一一家量产高效N型IBC电池及组件的光伏企业,国家电投旗下黄河公司展出了IBC叠加TOPCon研发的TBC电池,以极高的转换效率和独特的工艺吸引了众多目光。
黄河公司IBC组件
从展出的N型组件产品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N型产品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而作为目前N型主流的TOPCon与HJT两种技术各有优劣,TOPCon的优势在于可与PERC产线部分兼容,只需增加几道工序即可,是现有的庞大PERC产能后续转型的第一选择,预计在未来短期内增长势头会比HJT更为强劲,但其缺点也在于工序过于复杂,仍有部分技术问题以及良率的稳定性需要改善。
HJT的优势则在于工序简单,其独特的电池结构带来了效率高、低光衰、温度系数低、双面发电、弱光响应高等多项优势,且适用于薄片化,但目前最大的阻碍在于成本较高,降低设备成本、靶材成本、银耗量等将是异质结未来2-3年内的首要任务。
因此,未来 TOPCon与HJT谁能接过PERC的接力棒,成为下一代的主流电池技术,还留有一定的悬念,也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10.刘汉元主席:发挥光伏企业带头作用,助力双碳目标加速实现
6月2日,SNEC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暨论坛正式启幕,来自全球的行业领袖、学术界权威专家代表齐聚上海。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亚洲光伏产业协会执行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刘汉元主席就“双碳目标下光伏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话题发表精彩观点。
刘汉元主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中国碳中和目标有望提前5到10年实现
刘汉元主席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去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彰显了中国重信守诺的大国担当。美国总统拜登上任第一天即宣布美国重返《巴黎协定》。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再次形成高度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当前,光伏发电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了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过去十多年来,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广,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低中标电价纪录被不断刷新。今年4月,沙特600MW光伏项目以破世界纪录的1.04美分/kWh的价格出售电力,折合人民币大约7分/度。
刘汉元主席表示,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0.3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降低到0.25元/千瓦时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如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从消费端看,交通运输用油约占我国每年原油消费的70%,而燃油汽车百公里油费约为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费的4到5倍,因此以输出的等效能量计算,消费端的电价为油价的1/4到1/5。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为40-50美元每桶,故等效能量的电价成本约为10美元左右。当前光伏发电已基本实现平价上网,因此发电成本实际已经降到了10美元左右每桶原油的价格,且发电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中国已形成了每年100GW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产品每年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五千万吨石油的等效当量。
刘汉元主席表示,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我国碳中和进程,不仅是实现绿色清洁高质量发展和气候治理的必由之路,也是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的必然选择。实际上,随着中国光伏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坚决落实,再加上良性的经济循环,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有可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前5到10年实现。
(2)实现“双碳”目标光伏企业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在“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上,刘汉元主席表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背景下,中国对全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无论增量、总量都是首位。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是过去一年光伏行业和全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甚至是唯一。“3060”目标明确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几大电力系统加快研究落实举措。“十四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落实碳中和路径和对应措施列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我国政府的行政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以及观念的改变,有效、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共识的达成,也在政策措施上起到了明显的牵引和拉动作用。
“产业政策和企业要跟进、体现和尊重市场机制,用市场机制去驱动产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持。”刘汉元主席表示,上世纪90年代签订《京都议定书》,西方很多国家未能达成目标,主要原因是缺乏产业支撑。当时,可再生能源成本比传统化石能源成本高很多,虽然各国都积极表态,可真正在强调发展时,又都选择“埋头苦干”:多挖石油、多烧煤炭、多用天然气。企业的支撑能力跟不上,直接导致《京都议定书》的实现难度增大。但目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光伏、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降到和煤炭发电成本大致相当。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而化石能源的环境成本、排放成本还会上升。我们已经到了经济瓶颈突破的时期,而企业的有效支撑,经济规律的有效表达,将会大大加快这一进程。今天我们看全球各国碳中和目标会认为有压力、有难度,但再过五年、十年,会明显看到这个进程被加速、能加速,很有可能会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刘汉元主席看来,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光伏企业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此,通威集团成立了碳中和专项小组,并于今年2月1日宣布全面启动碳中和规划,计划于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相比2060年的国家目标,整整提前了37年。2020年,通威整体能源消耗接近100亿千瓦时,未来三年还将以每年50亿千瓦时的量增加,通威将借助新能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渔光一体”光伏电站所发清洁电力实现碳减排,并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
刘汉元主席同时表示,在光伏行业发展过程中,通威一直倡导专业分工、相互协作的行业生态,并一直坚信相互尊重、相互成全、相互认同、优势互补,才能构建更加良性的行业生态。未来,通威将继续全面参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打造,为全行业提供优质的各类产品,与全行业携手共进,差异化参与,错位竞争,实现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协同和高效发展,共同推动全球能源革命和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11.晶科能源揭露行业三大趋势:BIPV、储能、N型Topcon
晶科能源在刚刚闭幕的2021年SNEC上,一如往年的高透明度揭露了公司未来发展策略的多方信息,包括 Topcon 高端量产制程进展、产能规划、BIPV、储能、全球生产基地布局等。
截止到2020年,晶科能源出货量超过70GW,堆叠起来相当于 1265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晶科强调未来3年将持续扩大投资,特别是进一步提高一体化程度,保证先进技术和工艺能自主地快速量产、推向市场,并能抵御供应链风险。
光伏组件来自硅,一种用沙子提炼的材料。这种材料极易获得,任何国家都可以建造无尘车间来生产先进的芯片,不受气候和空间的限制。那么,是什么让晶科拥有影响光伏行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地位呢?
晶科的四大关键优势:
* 垂直一体化的规模产能
* 每年都有高额研发开支(capex),不断挑战摩尔定律的极限
* 持续提高产量,这对客户的技术成本结构很重要;
* 在中国有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与上下游产业集群和配套基础设施,融合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顶尖全球光伏设备技术。
基于以上原因,晶科能源已成为全球最高效、最具竞争力的光伏组件一体化制造商,占有15%的市场份额。晶科2020年营收的80%以上来自海外市场。大多数欧美日澳客户都要求晶科的组件供应能使用最先进工艺的产品。2015年,晶科宣布计划在马来建立工厂,目前该厂拥有6.4GW组件,4.1GW电池产能,将利用晶科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
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并数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光伏制造企业,晶科能源是否能提供效率和成本的持续优化,将对未来的成长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重点一2022年N型TOPCon将开始进入分布式生态链
N型Topcon是PERC之后的另一个制程节点,且良率改善速度也创下新纪录。自 2020年量产以来,晶科的N型电池量产效率已达到24.5%, 产能达1GW,目前主要应用在对组件效率更高要求的分销市场。
重点二可靠性是量产关键,可靠性比出货数量更重要
比起IEC标准,PVEL测试更加严格,而在这个测试中蝉联顶级表现的次数更有意义。蝉联次数越多,代表着越多可靠性的实证累计,这是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晶科能源在PVEL与DNV GL共同发布的2021年光伏组件可靠性记分卡报告中斩获“表现最佳”荣誉,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七年获此荣誉。同时晶科能源也是全球仅有的两家自2014年以来每年入选的企业之一 。
PVEL通过高于IEC认证标准的加严测试来评估光伏组件可靠性,为业界提供了光伏组件长期可靠性和性能数据衡量的重要依据。2021年的产品认证计划(PQP)包含以下7个测试序列:热循环测试x 600次循环(温度在-40°C和85°C之间循环,600次IEC标准是200次,是IEC标准的3倍)、湿热测试2000小时(温度保持在85°C、湿度为85%的情况下,逆变器保持着不通电状态以进行湿热测试,IEC标准是1000小时,是IEC标准的2倍)、静态机械载荷+动态机械载荷+热循环50次+湿冻10次、电位诱导衰减测试PID192小时、光热诱导衰减测试LeTID测试以及PAN &IAM profile发电量模拟测试和户外实证,并在每个测评结果中划分出“Top Performer”。整个测试过程进行了18个月。
12.大族光伏装备大举进军PECVD镀膜和扩散炉管业务
PERC电池技术主导了过去5年的产业扩产进程,PERC产线升级简单,在常规电池生产流程中增加两道工序即可完成,需要增加的设备是背部钝化膜生长设备(PECVD)和激光开槽设备。大族光伏装备的激光开槽设备已形成批量销售,并获得客户的一致认可。如今,大尺寸硅片导入引发了装备再次升级,大族光伏装备借机扩大业务版图,增强研发实力,完成PECVD、扩散炉等关键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此次SNEC展会,
大族光伏装备将携带多项创新性专利技术,以全新的面貌亮相N4-570展位。例如,提升大口径炉管类设备均匀性及产能的主动降温快速冷却技术、高速进出舟技术、高效风道技术等。其应用解决了困扰国内厂家大口径炉管类设备多年难题,显著提升均匀性,有效缩短非工艺操作时间,进而提高设备有效产能。大族光伏装备拥有这些专利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在同等装片量状况下,应用这些技术的设备可提升成膜或扩散均匀性20%以上,提高有效产能超过6%。
以扎实技术立足、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并助推产业发展是大族光伏装备的始终追求。除了用于PERC电池的正背面钝化沉积设备、扩散退火炉、激光掺杂机、激光开槽机、激光无损划裂机等,大族光伏装备不断集合创新技术、高起点地研发TOPCon、HJT等新型电池量产装备,携手核心客户共同发展,迈向新征程,未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电池整线加工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
13.阳光电源全球首发光•储“1+X”模块化逆变器
6月3日,SNEC 2021现场,阳光电源全球首发
光•储“1+X”模块化逆变器,对传统集中逆变器进行重大革新,实现电站设计更灵活、发电量更高、运维更高效、光储深度融合,加速构建零碳未来。
(1)“1+X”模块化,电站设计更灵活
光·储“1+X”模块化逆变器
每单元功率为1.1MW,通过并联扩展实现
1.1MW-8.8MW子阵灵活配置,满足全球不同市场多样化需求。
(2)多路MPPT ,更高发电量
“1+X”模块化逆变器突破传统方案MPPT数量少的难题,
每个模块均为独立MPPT设计,8.8MW逆变器具备8路MPPT,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电站的发电量。
(3)极简运维,更高在线率
各模块独立运行,当一台出现故障,其他单元正常发电,确保电站更高在线率,减少发电损失。同时,关键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即插即用,两人即可轻松更换,运维效率提升70%以上,极大降低运维成本。
(4)光储深度融合,助力光储平价
储能是实现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关键。“1+X”模块化逆变器满足光储交直流耦合多样化需求,在直流耦合场景中,
逆变器支持最大2倍容配比,储能功率和锂电池容量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配置,进一步提高光储电站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同时,逆变器具备反向充电功能,能量双向流动,参与调峰调频等多种应用。
而针对光储交流耦合场景,模块化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基于同平台设计,具有高度通用性,大幅度简化设计、安装及运维管理。
此外,“1+X”模块化逆变器可在SCR=1.02的弱网环境下高效运行,刷新业内集中逆变器弱网适应性记录,并可在20ms内响应电网无功调度,支撑电网稳定运行。
继今年3月率先推出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组串逆变器SG320HX,暌违数月,阳光电源再次带来行业黑科技“1+X”模块化逆变器。作为清洁电力转换技术实力派,阳光电源坚持创新驱动行业发展,不断发挥光储协同优势,加速构建零碳新画卷。
14.华为重磅发布全场景智能光储解决方案
6月3日上海SNEC展,华为面向全球发布新一代
全场景智能光储解决方案,涵盖
“4+1”场景:
智能光伏发电机FusionSolar 8.0、家庭绿电2.0、行业绿电1.0、离网去油综合供能+能源云,助力零碳发电,消除电力鸿沟。
华为数字能源公司首席运营官及智能光伏业务总裁陈国光正式发布全场景智能光储解决方案。截至2021年5月31日,华为智能光伏累计全球发货已超175GW,每年生产清洁电力2240亿kWh、二氧化碳减排1.064亿吨,为220万人口消除电力鸿沟。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渗透率的提升,电网稳定性和系统安全成为主要挑战。碳中和的关键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四高”的特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高度数字化、高度智能化。新能源要肩负起新型电力系统主体的使命,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融合创新成为必然。华为发挥在该两大领域的领先优势,构建全场景智能光储解决方案,以“5+4+1”实现全场景光储零碳发电:
5大核心技术:瓦特技术、热技术、储能技术、云与AI五大根技术,将能量流与信息流融合创新;
4大应用场景:智能光伏发电机、家庭绿电、行业绿电、离网去油综合供能;
1朵云:能源云打通发、储、用智能管理。
(1)FusionSolar 8.0:打造智能光伏发电机
华为颠覆传统架构,打造面向未来的FusionSolar 8.0智能光伏发电机,包含±1500V双极智能组串+智能组串式储能,采用领先的直流耦合架构;基于华为Grid Forming智能光储协同控制算法,使光伏发电具备同步发电机的关键特性,让光伏发电可储可控,支持独立组网,可靠增强电网;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互动,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构建高效、智能、稳定的光伏发电机,最终助力光伏成为主力能源。
FusionSolar 8.0包含以下三大核心价值:
±1500V双极智能组串:端到端1500V设备满足现有标准体系的前提下,支持
3000V高电压、8.8MW大子阵,降低LCOE 7%,实现
更优投资→BOS节省0.1元/W、
高效发电→发电量提升2%、
智能运维→运维效率提升50%、
安全可靠→三重安全防护。
智能组串式储能:用电力电子的可控性解决锂电池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
一包一优化、一簇一管理、分布式温控、全模块化设计等创新技术
降低LCOS 20%,实现
更高放电→提升15%、
更优投资→初始配置降低30%、
极简运维→节省170万元/MWh/年、
安全可靠→主动预警,四重联动保护。
Grid Forming:使能光伏电压源属性,并网特性对标同步发电机,实现1. 智能光伏发电机 2. 可支撑电压/频率 3. 能源可储可控 4. 等效转动惯量 5. 支持独立组网 6. 双向互动等六大特性。
安全和质量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华为智能光储系统具备端到端“3+4”安全防护,保障系统安全:
光伏系统3重安全防护:从直流、低压交流到中压交流,通过智能组串分断+条形开关熔断器组+SF6断路器和负荷开关,实现端到端的安全;
(2)家庭绿电2.0:开启零碳新生活
华为家庭绿电1.0走进千家万户,足迹遍布全球超100个国家,应用于50多万户家庭,累计产生绿电7100+GWh,CO2减排340+万吨,等效种植树木1亿多棵。今年,华为家庭绿电2.0解决方案以“1+3+X”的创新架构,助力更优用电成本,主动安全,开启零碳新生活:
1:以智能能源控制器为核心
3:配套智能组件、智能组串式储能和绿电云
X:构建智能用电生态
一方面,华为致力于
追求更优的用电成本。通过智能组件实现
不挑屋顶,多装多发,发电量最高可提升30%,最大化家庭绿色发电。结合储能及智能用电,能最大化使用绿电,将绿电自发自用比率提升至95%以上,从而最小化依赖市电,降低用电成本。
另一方面,华为致力于
打造全屋系统安全的新标杆。在屋顶,通过全系列标配智能电弧防护技术与快速关断技术,做到紧急时刻
零电压、零电弧;在屋内,将储能的安全性做到极致,内置能量优化器保证安装过程端口
零电压,独有的AI内短路检测实现主动安全防护,集成的
智能消防包也能在危急时刻触发防护,真正做到
主动、被动安全双重保障。
智能用电环节,华为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化特性——
AI光储协同。由于光伏发电与用电需求无法完全匹配,导致光伏发电一般仅能自用60%左右,大量的富余绿电被低价上网,影响收益。而AI光储用协同能有效
提升用户绿电自发自用比率10%,用电成本降低5%:
基于气象和用电习惯进行大数据学习,AI能准确
预测未来光伏发电及家庭用电情况;
在晴天/阴雨天/智能家居三种常见模式下,AI能
全天候最优控制储能充放电及智能家居用电,从而实现每种场景下绿电收益最大化,并有效提升绿电自用比率。
相较于纯光的60%自用比率到光储的85%,结合AI光储用协同的家庭绿电2.0能进一步将绿电自用比率提升到95%,让太阳的光芒延续到每一个晚上。
(3)行业绿电1.0:使能千行百业绿色低碳新时代
本次发布会,华为首次推出行业绿电1.0解决方案,采用领先的光储融合架构,针对千行百业的不同客户需求和痛点,做到制造+纯光→更高发电、商业楼宇+纯储→更优储电、园区+光储充→系统安全,海岛+可并可离→智能运维等全场景适配。
通过智能组件和智能组串式储能真正做到开源节流,在提升发电量最高达30%的同时,储能可用电量提升15%;在系统侧,将安全做到极致,如通过智能电弧防护及快速关断技术为武汉某加油站带来更安全可靠的电站。
(4)离网去油综合供能:绿色普惠供能,消除能源鸿沟
全球约9亿人口处于无市电或电力不稳区域,普遍使用油机低效发电,但面临高碳排放、燃油费用高、效率低、综合成本高等问题,由此华为推出iPowerCube离网去油综合供能解决方案,包括大、中、小功率段,涵盖民生到生产全场景,光储去油,降低发电成本60%以上,低碳环保,消除能源鸿沟。
(5)全场景数字化管理+AI智能应用
华为坚持全场景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推动数字化特性持续演进,通过
一朵云管理全场景光储电站。在光伏侧实现组件级监控,在储能侧实现电池包级3D可视化管理,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AI数字特性应用,如智能IV诊断、SDS智能直流发电系统、AI光储用协同,
进一步为客户主动提升发电量,降低运维成本,让光储电站走向“自动驾驶”。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对目前电力系统将有一次颠覆性的革新,“双碳”目标的确立必将引起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华为数字能源将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聚焦清洁发电、交通电动化、绿色ICT基础设施、储能等领域,携手产业伙伴推动能源革命,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编辑:冯征昊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OFweek太阳能光伏、黑鹰光伏、PV-Tech、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