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2021年第09期

行业报告 2021-07-09 14:37: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比亚迪半导体将分拆上市登创业板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6月16日发布《2021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称,将分拆所属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至创业板上市,相关议案几近全票通过。官方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比亚迪股份股权结构不会因本次分拆而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比亚迪半导体的控制权。
此前的5月31日,中金公司发布关于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半导体”)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总结报告。
据披露,中金公司作为比亚迪半导体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辅导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中金公司与比亚迪半导体于2021年1月6日签订辅导协议,制定了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截至目前,辅导工作已经结束并达到预期效果。
中金公司对照中国证监会关于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有关规定,对比亚迪半导体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估,辅导小组认为,经过辅导和规范,比亚迪半导体具备了股票发行上市的条件。
据了解,比亚迪半导体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未来,比亚迪半导体将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同步推动工业、家电、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半导体业务发展,致力于成为高效、智能、集成的新型半导体供应商。

2.鸿海投资马来西亚8寸晶圆厂SiTerra

鸿海公告表示,公司将以1.08亿令吉投资马来西亚科技公司DNeX,等于间接投资马来西亚8寸晶圆厂SiTerra,为鸿海集团进军电动车产业所需要的小芯片,再下一城。
鸿海公告表示,该公司是透过其新加坡子公司Foxconn Singapore Pte Ltd取得Dagang NeXchange Berhad(DNeX)普通股合计1.2亿股,投资金额为1.08亿令吉。
2021年2月媒体曾有报导,鸿海与DNeX竞标马国8吋晶圆厂SilTerra,但后来由DNeX与中国大陆北京盛世投资合作的团队胜出。鸿海董事长刘扬伟之前表示,确实有意竞标马来西亚8吋晶圆厂,但是也有可能,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
DNeX与北京盛世投资组成的团队,2021年2月以2.73亿令吉(6,600万美元)从马国主权基金国库控股手中标得SilTerra。鸿海落败后,刘扬伟曾表示,鸿海仍想要与SilTerra发展伙伴关系。
据了解,DNeX会取得SilTerra 60%股权,而合作伙伴、北京盛世投资做为法人代表的北京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股权投资基金中心,则收购剩余40%股权。DNeX创立于1970年,主要事业包括资讯科技、海底通讯电缆、石油和天然气等。
供应链人士表示,DNeX与北京盛世投资组成的团队,在2021年2月从马国主权基金国库控股手中标得SilTerra。但是DNeX团队,仍然需要有经验的半导体团队,来协助经营马来西亚8寸晶圆厂,鸿海在半导体方面的丰富经验,正好是DNeX团队所需要的。
同时,刘扬伟之前也强调,在半导体布局方面,鸿海持续有相关作为,因为我们有出海口,半导体厂都想乘此机会,确保出海口,是吸引这些半导体厂,与鸿海合作的重要因素。
至于鸿海在半导体的策略,是采用轻资产的方式,所谓的轻资产,是透过少许的投资,或是与他人合资的方式,来利用别人的产能,这样既不需要太大的资本支出,也能分担投资风险,并确保了未来电动车所需要用到的各类半导体元件产能。
根据官网资料,SilTerra公司成立于1995年,目前是一座8吋半导体晶圆代工厂,提供CMOS制程技术,应用范围涵盖先进逻辑集成电路(IC)、混合讯号和射频元件、高压元件等。SilTerra公司亦布局包括硅光子(SiliconPhotonics)、生物光子(Biophotonics)、微机电(MEMS)整合CMOS、氮化镓(GaN)、BCD制程、功率分离式元件(Discrete Power)等先进制造技术。
SilTerra公司还与客户共同开发生物感测元件、DNA定序芯片、下世代指纹辨识感测元件、微镜显示器;以及应用在物联网、资料传输、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和车用的芯片。

3.唐晶量子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项目开工

6月15日,西安高新区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会上集中开工项目共计51个,总投资约1165亿元,项目涉及先进制造业、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
其中,化合物半导体延片研发生产项目、比亚迪西安研发中心项目和比亚迪年产20GWh动力电池项目都在此次会上开工。
化合物半导体延片研发生产项目
建设单位为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额6亿元,项目将建设20条外延片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将年产砷化镓、磷化铟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18.36万片,实现营业收入超3亿元、税收超35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唐晶量子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项目于5月14日宣布签约落地西安。项目由西安唐晶量子投资6亿元实施,将在西安高新区开展MOCVD外延设备、芯片验证测试设备及新材料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官网资料显示,西安唐晶量子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发生产商,主要从事GaAs基VCSEL及808/980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外延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据悉,西安唐晶量子致力于半导体激光器外延片的产业化,目前,该公司的6英寸VCSEL 940nm外延片产品指标已经达到IQE水准,目标是做国内一流的VCSEL厂商。

4.全球芯片供应收紧情况下香港惊现芯片抢劫案

据香港文汇报6月17日报道,香港屯门本周三下午发生抢劫案。有物流公司受雇运送一批价值约500万港元的高价电子芯片往工厦货仓,不料送货工人于工厦升降机内遭三名匪徒袭击,该批芯片被劫。匪徒得手后乘接应车辆逃走,香港警方已经立案处理,暂未有人被捕。
当前,全球芯片市场处于紧缺状态。6月16日,中国大陆芯片龙头中芯国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该公司今年一季度营收中来自于欧美客户的收入占比近45%,目前其产能供不应求
本月初,市场分析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向观察者网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受益于多项终端应用需求上涨,各种零部件备货强劲,全球晶圆代工产能自2020年起便供不应求,各厂纷纷调涨晶圆售价及调整产品组合以确保利润水平。
报告指出,尽管整体产业历经2020年第四季度的高基础、突发性停电意外等外部因素影响,2021年第一季度前十大晶圆代工厂商总产值仍再次创下单季历史新高,达22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2亿元),环比增长1%。

二、激光器行业

1.追光聚力开局夯基:“追光计划”助力陕西追赶超越

光子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近50年来,随着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当前已进入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芯片特征尺寸已趋于物理极限,光子取代电子成为趋势,光子产业将是未来整个信息产业的基石,也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6月9日,2021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峰会在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在会上,来自全球的光子领域专家,围绕光子、量子、集成光学、光学显示、光学材料等时下最热点的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马彩文所长代表陕西光子先导创新中心发布了陕西发展光子产业的“追光计划”。
开局夯基 陕西发展光子产业优势明显
光子技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技术壁垒高、产业带动性强、头雁效应明显,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必争之域。
光子产业分布在光子制造、光子信息、生物光子、能量光子、空间光子等各大领域,涉及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信息、生命、能量、空间等各种要素。比如:光刻机、超快激光、5G、量子、基因测序、激光武器、光伏、卫星互联网等都涉及到光子技术和产业的应用。
陕西虽深居内陆但在光子产业方便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方面是科研优势,陕西拥有西安光机所、西电、西工大等一批光子学科健全、特色鲜明的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丰厚。另一方面,陕西光子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在西安光机所“西光模式”的推动下,陕西已有100余家光子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等产业集群。且陕西在光子技术产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科研基础,高折射率硅光芯片、微纳光波导、光栅耦合器和VCSEL激光器、半极性GaN光电芯片衬底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当前阶段,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陕西瞄准时机,推动实施“追光计划”,抢抓光子产业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有助于陕西“追赶超越”,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追光聚力 全链条布局“追光计划”
本次高峰论坛设置了陕西光子产业先导创新中心&陕西光子产业联盟设立仪式,这是陕西布局“追光计划”的重要一环,旨在打造光子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聚合资源,发挥集团效应,为陕西光子产业发展汇集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及科技发展制高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本次峰会上隆重发布“追光计划”,以补链、强链为抓手,依托陕西省光子技术与人才优势,聚焦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三大重点领域,实施“六个一”重点举措,以西安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光子产业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形成陕西光子产业发展全生态体系,打造全球光子技术原始创新高地、国家光子产业发展主阵地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
“六个一”重点举措具体就是:第一,建立一套“链长制”工作机制;第二,设立一支光子产业补链强链基金,为光子企业提供金融助力;第三,成立一个陕西光子先导创新中心,统筹布局,顶层规划;第四,建设一个光子产业创新中试平台,为光子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小试中试—工艺代工的全面平台服务;第五,打造一个光子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为光子产业集群提供空间承载;第六,出台一套光子产业专项政策,保障“追光计划”顺利实施。
未来可期 陕西立足未来,挑起时代担当
在国家政策、资金扶植和市场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光子产业将迎来全面发展,未来60年光子时代会更加深刻而长远地改变我们的世界。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明确地指出了未来发展道路,除了集成电路领域之外,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光子计算与量子计算,以及新材料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也同样是关注的重点。
以光子产业为代表的硬科技不仅“硬”在核心技术,更“硬”的是精神层面的勇担使命、敢为人先、啃硬骨头、十年磨剑的信念。面对当下科技领域面临的“全面”封锁,“国产化”必定是我国科技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就像芯片一样,一旦落后,再想追赶就变得十分困难,这是由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来决定的。
陕西挑起时代担当,抢抓布局“追光计划”,开展对光子产业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打造政产学研多方融合的光子技术与产业先导创新中心,目的就是力争不错过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窗口期,创造千亿光子产业集群,为国家贡献创新驱动发展的“陕西模式”。

2.锐科激光焊接战略:上半年增长150%,推动激光走向高端制造

6月16日,第25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埃森展聚集了众多激光切割、激光焊接领域的佼佼者,展会现场精彩不断、热闹非凡。其中,国产激光器龙头企业锐科激光再度展示了用于高端焊接市场的焊接激光器家族,优异的性能指标和亮眼的市场数据,再度夯实了锐科激光在焊接市场的地位。OFweek激光网获悉,今年上半年,锐科激光焊接激光器销售台数同比增长150%!
历史回顾:锐科激光焊接前期布局与技术储备
锐科激光首次公开提及激光焊接布局是在2018年。当时国内激光行业正处在切割机市场爆发的状态,国产激光器厂家都在围绕切割应用进行角力,国产万瓦激光器也在那一年随着万瓦激光切割机的浪潮正式进入工业市场。那年9月,锐科激光12kW光纤激光器亮相上海工博会;10月,20kW光纤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发项目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尽管这些产品同样能够满足部分焊接场景的需求,但锐科激光认为,激光焊接市场的机遇已经到来,必须针对激光焊接的特点及迥异于切割的应用场景,大力研发更适合焊接应用的激光器技术。
2019年7月,南京理工大学朱日宏、沈华教授团队研制的万瓦级光闸样机在锐科激光通过了样机性能测试。那是我国首次在万瓦级光闸领域做出成品,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在此项领域的空白。10月,锐科激光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大焊接科技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这是锐科激光焊接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为锐科进军高端焊接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经过几年的技术储备后,锐科激光在2020年上半年一举推出“带光闸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和“光束可调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正式进入高端焊接市场。锐科激光推出的首款带光闸光纤激光器使用单路耦合器,2、4路分时光闸,耦合效率超过96%,并可在45ms内实现光束切换,同时配备快速光纤熔断保护机制,其光束切换装置性能可靠,可实现数十万次连续切换。 
而光束可调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则能实现高斯光斑、环形光斑、混合光斑等不同模式输出,根据加工要求,任意切换;同时,纤芯、环芯功率可独立调节,实现纤芯/环芯任意功率比,打破了过去环形光斑技术中心和环形功率不可独立调节的瓶颈,以满足对不同应用、不同材料的需求,尤其利于解决动力电池焊接中常见的飞溅问题,获得更优质的焊缝质量。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锐科激光焊接激光器销量同比增长152%!
当下格局:焊接家族全军出击,打开应用新市场
2021年,锐科激光再度扩充了焊接激光器家族的队伍。自光束可调的ABP激光器发布后,市场反响良好。为适应更多应用场景的需求,锐科激光丰富了ABP激光器的型号配比,从只有6+6一种型号发展到6+6、4+4、4+2、2+4、3+3、2+2等多种型号,不同的机型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全系列的ABP激光器均采用锐科自主研发的多芯层光纤,可以进行中芯功率和环芯的功率独立调节;在焊接过程中会形成等离子云,几乎没有飞溅;焊缝表面更加的光滑平整,而且熔深更深,熔池更宽。
锐科激光全系列ABP激光器
同时,面对愈发繁荣的激光手持焊市场,锐科激光推出了小体积手持焊专用激光器,体积和重量均减少50%左右,更加便于集成。此外,锐科激光与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的焊接检测系统也在今年正式上市。这款焊接检测系统可以在焊前、焊中、焊后实时监测焊接质量,降低企业检测成本、解决了高自动化企业的核心问题。
从3年前开始布局焊接,到3年后形成多机型、多功能、多场景、包含检测系统在内的激光焊接家族,可以看出锐科激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以及对这一市场发展的决心。而焊接激光器逐年增长的销量,也预示着这一市场的广阔前景。
未来展望:产品工艺持续升级,高端应用多点开花
目前,我国激光焊接在高端制造领域主要应用于汽车车身焊接及动力电池焊接。激光焊接在汽车焊接领域的应用时间较长,白车身焊接、高强钢焊接等工艺难题的解决大大提升了汽车制造的品质与效率。锐科激光与华工激光在白车身焊接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合作,相关的产品及工艺的稳定性在汽车制造厂得到了充分验证。此外,位于湖北十堰的湖北长平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则拥有4台配备锐科激光器的激光加工设备,均在6000W以上,对高强度钢板进行焊接时,最多已经可以焊接到6-8mm,2017年投产的设备至今仍正常运转。
车顶盖激光焊接
而前文提到光束可调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就在动力电池焊接上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凭借能够有效抑制飞溅的特性,光束可调激光器对方形电池封口焊接速度可达350mm/s,与行业内理想速度200mm/s相比,速度提高了43%;圆柱电池封口焊接时间约为0.9s/个;转接片的焊接可以实现150mm/s的焊接速度,焊缝宽度>2mm,焊接接头强度高于2kN; 模组侧板的焊接速度超过80mm/s,叠焊接头搭接面连接宽度>2mm。同时,光束可调激光器焊接的产品焊缝表面也更加光滑平整,而且熔深更深,熔池更宽。
此外,针对大型船舶制造行业,锐科激光也通过产品和工艺升级找到了市场突破口。国内某著名自动化公司采用锐科12000W激光器为国内某重点造船厂提供激光-电弧复合焊接设备,配合洛弛焊机,顺利实现板材厚度6~14mm,焊缝长度4~9m激光-电弧复合焊接,重点解决了原有弧焊工艺无法解决的单面焊双面成形及背面焊缝熔透的可靠性问题,且焊接变形减少了50%。其中,12~14mm板材需要开坡口焊接效果更好,而6~10mm板材无需开坡口就可以直接进行拼焊。今年3月,锐科激光与中船十一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激光焊接、清洗等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加速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某研究所委托锐科激光开发10万瓦多模组超高功率激光器生产工作已接近尾声,交付在即。这款10万瓦激光器将会在航空航天、轮船高铁、核电等工业领域,包括高压蒸汽管道焊接、轮船高铁航天器等大型工件主体焊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激光焊接市场增势喜人,被认为是切割应用之后的下一个爆发点。在切割市场激光器逐步实现国产化之后,焊接市场也开始出现国产替代进口的势头。以锐科激光为代表的国产激光器企业强势崛起,能够有效降低设备集成和终端应用的采购成本,提升制造业运转效率,在我国进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意义非凡。此外,当下的激光企业扎堆在切割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的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OFweek激光网认为,只有摆脱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打开高附加值的高端应用市场,才能真正促进激光行业的良性发展

3.利元亨上市在即:预计上半年营收超10亿,多项激光技术正在研发中

日前,利元亨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意向书。本次利元亨拟公开发行股票2200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5.00%,发行价格将在进行询价后于6月17日确定。
业绩高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营收将超1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利元亨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工作,为锂电池、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安防、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高端装备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近三年,利元亨营业收入分别为6.72、8.89和14.30亿元,其中主要收入均来源于锂电池领域设备,分别为6.04、7.77和11.89亿元。而锂电池设备中,又以消费锂电设备为主,近三年收入分别为4.44、6.53和10.75亿元。
2021年1月-3月,利元亨实现营业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201.96%;结合已实现的经营业绩以及在手订单等情况,预计公司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0.22亿元至10.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3.40%至111.38%。
随着近年来激光技术在锂电上的应用日益成熟,利元亨的激光布局也进一步为锂电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据OFweek激光网了解,利元亨在成立之初就以研究院合作的方式开始进行激光技术的预研和储备,经过几年准备后,2018年正式以“利元亨激光”品牌进军新能源激光设备领域。目前利元亨激光从事激光工艺开发人员有40余人。
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利元亨激光产品线已涵盖方形、软包、圆柱类电池的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及激光清洗等激光应用,如刀片电池顶盖激光封口焊接、顶盖连接片激光焊接机、极片切割/隔膜切割、注液孔清洁/密封钉焊接、模组PACK/Busbar焊接、软包模组焊接、激光极片切分一体机、大卷激光清洗等。这些产品都已实现批销销售。
激光技术专利及研发项目情况
利元亨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对研发的投入,近三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88%、14.14%和11.48%,与主要竞品相比处于领先位置,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具体情况如下:
利元亨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4月1日,公司拥有65件发明专利、584件实用新型专利和51件外观设计专利,共计700件专利,此外还有165项软件著作权。而激光应用技术作为利元亨核心技术之一,共获得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65件、外观设计专利18件,共计85件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7项。
值得一提的是,利元亨技术研发团队开发出位置同步输出(PSO)激光焊接技术,能够将激光能量等距脉冲输出,实现了焊接速度在200mm/s以上的稳定的顶盖周边焊接,在不用硬件工况下也能确保拐角焊接平滑。目前利元亨的PSO激光焊接设备已经成功应用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等装机量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产线当中。此外,利元亨激光还针对新能源行业开发出“激光一体化控制系统”、“编码器驱动的定轨迹激光切割技术”等几十项专利技术,有效提升新能源行业激光加工的质量及效率。
在技术研发方面,利元亨对智能制造新工艺或新技术进行了前瞻性预研及应用研究。其中前瞻性预研的激光技术项目包括激光实验室项目、负极极片激光清洗控制系统;应用研究中与激光技术相关项目有自动焊接一体机、方形叠片电芯自动线装配及制动钳体组装线。
激光实验室项目主要研究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标、钻孔、清洗及视觉检测等技术;可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汽车部品领域、精密电子领域等;进行高速运动控制技术、视觉监控检测技术、焊缝跟踪技术等前瞻性预研。
激光技术具有灵活性好,方便集成的特点,相比其他加工手段,适合自动化装备领域,已经在锂电池,汽车零部件和精密电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激光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是激光产业发展的趋势。公司利用自动化的技术门槛优势,大力发展激光加工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形成独特的激光技术优势,有利于扩展公司在自动化行业的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力。
负极极片激光清洗控制系统与工艺研发则是基于 F255mm 场镜的负极极片激光清洗工艺研究和基于上位机位置补偿的极片清洗控制系统开发,以及基于 F34Omm 场镜的负极极片激光清洗工艺研究和基于 PLC 控制卡位置补偿的极片清洗控制系统开发,从而实现对极片的高精度清洗,清洗区域精度可达 20±0.5mm(长)、11±0.3mm (宽)。与传统的激光控制系统相比,公司通过控制系统的开发实现低成本光学系统的配置,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极片激光清洗。

4.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完成超3亿美元融资,高瓴、小米、美团领投

6月8日,禾赛科技宣布公司已完成逾3亿美元的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CPE源峰领投,华泰美元基金以及老股东光速中国、光速全球、启明创投等跟投。
据禾赛科技介绍,本次所融资金将用于支持面向前装量产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交付(目前已获得多个OEM定点),禾赛麦克斯韦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以及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禾赛科技已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德国博世集团、百度、小米集团、美团、美国安森美半导体、光速、启明、中信产业基金等。
本轮领投方高瓴的合伙人、高瓴创投软件与硬科技负责人黄立明表示,作为自动驾驶最核心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直接影响着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激光雷达的下游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汽车、机器人、工业等都将是这一技术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细分领域,激光雷达主要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半固态式激光雷达以及固态式激光雷达。其中,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固态式激光雷达被认为是市场的未来趋势。目前,因自动驾驶行业的迅速发展,车规级激光雷达行业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行业因此也面临较大的竞争,禾赛科技的竞争对手包括岭纬智能、图达通等企业。
禾赛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制造商。该公司致力于开发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是全球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场的领导者之一。目前,禾赛的Pandar系列激光雷达产品在Robotaxi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较高,其服务的客户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座城市。

三、新能源行业

1.宝马在华布局动力电池“三大策略”

近日,宝马透露了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及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措施、倡导循环经济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为三大核心,目标是打造最绿色的电动车,即从原材料、供应链、生产到回收利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
宝马计划到2023年底之前在中国推出12款全电动宝马和MINI车型,全电动汽车预计将占到全国总销量的25%。此外,宝马计划今年在中国建设36万根电动汽车充电桩,以在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近期宝马的布局,其在华动力电池领域的“策略”包括:
一是,导入更多中国动力电池企业。
在中国市场,宝马已经大规模导入了宁德时代生产的NCM811电池。最新的第5批目录中,宝马申报的两款iX3车型,搭载宁德时代生产的NCM811三元电芯。该车型于2020年11月份正式上市,是宝马在中国市场推出的首款纯电动SUV,也是第一款在中国本土生产,面向全球销售的纯电动车。
今年4月,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在中国市场,宝马与宁德时代一起开发电池,来契合宝马的封装工艺;与长城的合资公司光束旗下的产品,则将使用长城汽车下游企业(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
由宝马和长城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制造的两款纯电MINI将会在2023年开始生产,届时将会在中国和全球市场销售。
此外,早在2020年,宝马还新增了亿纬锂能作为48V电池系统供应商(定点),加快完善其动力电池供应链。 
二是,长单锁定上游原材料。
为进一步构建其稳定的电池供应体系和降低成本,宝马也在上游原料端进行布局。宝马表示,对原材料的需求将继续相应增长,到2025年,仅锂一项预计的需求量将是目前的7倍。
除了绑定嘉能可、Livent,宝马于去年12月宣布与国内赣锋锂业签订锂供应合同,预计金额为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合同期为五年(2020年-2024年)。宝马透露,合同签订后将能够保障其高压电池中的第五代电池所需的氢氧化锂获得100%供应。
三是,深入探索动力电池回收。
据了解,通过深化与专业的电池运输和电池回收伙伴的合作,宝马建立了经销商高压动力电池回收管理流程:由经销商回收高压电池开始,物流供应商将这些电池运送到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评估,再根据电池的不同状态决定电池去向。
针对回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华晨宝马搭建了电池码溯源管理系统,对电池从生产直至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追踪,并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建立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此外,目前宝马与国网电动正在经销商端合作打造充光储一体能源示范站,未来计划在能源示范站的储能设备上使用宝马退役电池。

2.缺货!涨价!动力电池如何构建供应链“防火墙”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2021年市场继续维持高景气,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大增228%、229%,市场渗透率提升至8.8%。
受市场强需求带动,头部动力电池产能被拉满,上游原材料包括锂盐、电解钴、磷酸铁锂、电解液(含六氟磷酸锂、VC溶剂等)、铜箔等供需缺口拉大,价格持续上涨。其中,电池级碳酸锂已上探至8.8万元/吨,并处于高位稳定运行,当前市场及价格处于相对平稳的趋势,供应仍不宽松。磷酸铁锂自去年10月以来行业需求保持旺盛,单吨价格已从历史低位3.2万元/吨,反弹至今5.2万元/每吨,底部至今涨幅达62.5%。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内动力电池产量共计13.8GWh,同比增长165.8%,其中磷酸铁锂电池产量为8.8GWh,年内首次超过三元锂电池5GWh的月产量。不排除磷酸铁锂电池产量今年将超越三元电池。六氟磷酸锂价格同样一路飙涨,创4年新高,最新市场报价已达到31.5万/吨,较年初10.5万元-11.5万元/吨涨幅200%,价格更是接近去年三季度均价8.5万元/吨的4倍。目前,六氟磷酸锂行业库存已下探至近年来最低位,部分生产企业持续满产,多数企业6月订单已经饱和,行业开工率超过八成。 
而直接扼住电解液产能咽喉的VC溶剂(碳酸亚乙烯酯),价格更是上涨至27万元/吨,较去年市场均价的15万元-16万元增长了68%-80%,甚至一度出现供给断层的局面。行业的判断是,VC溶剂价格是否会进一步上涨主要看市场供需情况,当前供给缺口不断放大,后期很多中小型电解液企业可能会拿不到货,预计VC供应紧张的情况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此外,铜价及加工费上涨也带动锂电铜箔价格上扬,截至4月25日,锂电铜箔中6μm铜箔和8μm铜箔均价分别涨至11.4万元/吨、10.1万元/吨,相较于1月初的9.7万元/吨、8.3万元/吨分别上涨18%和22%。
综合来看,供需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仍会延续,于材料企业而言,如何做好核心客户保供,关系到未来几年持续发展,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如何做好供应链安全,同时满足车企及终端客户降本的诉求,考验其企业领袖智慧及战略研判。
动力电池扩产VS材料保供
与上游供应形成紧缺形成强烈对比,动力电池的产能扩产仍在快马加鞭。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比亚迪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宣布扩产,投资规划超过24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几年的扩张不同,本轮动力电池产能扩张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扩张主体集中在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二是扩张的规模明显更大,基本都以百亿级为单位。
为进一步维稳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上游材料安全“防火墙”构建当中。其中不限于通过自建、参股、合资、兼并购以及签署长单等方式,以锁定保障原材料的供应及价格。
以宁德时代为例,宁德时代直接或间接参股的上游材料企业超过20家,涉及领域包括锂、钴、镍,碳酸锂/氢氧化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及添加剂等。通过控股、兼并购、深度绑定以加深锂电池上游原材料的掌控。
近期,宁德时代还通过长单及预付款等锁定天赐材料电解液供应及六氟磷酸锂价格,以保障电解液产能的供给与价格的稳定。对于天赐材料而言,接下来的产能释放及市场份额也将得到稳固保障。
综合来看,对于电池企业而言,构建坚固的材料供应链将有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对于国内材料企业而言,能够拿到头部企业订单或者参与到与头部企业的合作当中,将会在接下来的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材料企业扩产“大作战”
为了紧跟动力电池企业扩张步调,把握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材料企业也在积极部署产能扩张。
去年以来,正极材料领域规划启动扩张的企业包括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道氏技术、厦钨新能、湘潭电化、泰丰先行、丰元股份、国轩高科、德方纳米等等。
负极方面,璞泰来、杉杉股份、国民技术(斯诺实业)、中科电气、翔丰华、凯金能源都在加紧部署负极材料产能与石墨化加工能力。同时,包括福鞍碳材料、湖北宝乾、金泰能、闽光新材料、龙蟠科技、山河智能、华舜新能源等也相继加入负极材料扩产阵营。
隔膜方面,璞泰来、星源材质、沧州明珠、恩捷股份、中材科技等也纷纷宣布扩产。
供应不断趋紧,六氟磷酸锂也迎来新一轮“扩产潮”,包括天赐材料、永太科技、多氟多等纷纷加码六氟磷酸锂产能。
其他材料方面,铜箔龙头诺德股份、结构件龙头科达利、电解液溶剂龙头石大胜华等也在加速产能布局。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材料企业在与头部客户的配合中在节奏匹配度、交付能力、品质保证出现问题,将会对于其此后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影响。
因此,紧跟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需求与节奏,对于材料企业接下来的发展将至关重要,对于市场格局的变化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3.特斯拉中国首个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落地拉萨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革新者,特斯拉再次在太阳能利用上做出尝试。
6月23日,古典别致藏式风格的松赞拉萨山居旁,特斯拉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相依而立,一场主题为“日光倾城,纯净出行”的特斯拉·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发布会如期召开。
特斯拉拉萨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装备有V3超级充电桩和目的地充电桩,为西藏车主和进藏车友带来更洁净、更持续的能源补充。这也是特斯拉首次在中国打造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
拉萨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用能的基本平衡:将阳光转化为电能,通过Powerwall储能设备储存能量,使用储存能量给车辆充电,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在负载和光储配置平衡时,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很早就提出,太阳能将成为未来人类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这个随处可见的核聚变反应堆就挂在天上,哪怕你什么都不做,它就是在那儿亮着,每天都会按时点亮,而且还往外释放着不可思议的能量。”
利用太阳能,特斯拉一直在做出尝试。除了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特斯拉还推出Powerwall、光伏屋顶等产品,建立起太阳能“利用、储存、再利用”的清洁能源循环生态链条。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特斯拉已经从用户到电网,铺开了千兆瓦时级别的储能设施,以及数万台的充电设备,让清洁能源深入更多用户生活。

4.阳光电源成立氢能全资子公司

近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氢能全资子公司——合肥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阳光氢能法定代表人为程程,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金属加工机械制造;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在线能源监测技术研发;在线能源计量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大数据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应用服务;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能量回收系统研发(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

四、复合材料行业

1.航天八院大型复合材料液氧贮箱成功通过工程应用试验验证

近日,由805所设计研制的3.35米直径复合材料液氧贮箱圆满完成低温力学试验,这是国内大型复合材料液氧贮箱首次通过工程应用级的试验验证,标志着我国复合材料液氧贮箱已经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后续预计将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上实现工程应用。
(1)贮箱减重30%,火箭飞得更高、载得更重
占全箭结构重量60%以上的贮箱,堪称是火箭身上的“大块头”部件。贮箱越轻,意味着火箭可搭载的有效载荷越多,火箭的运载能力越强,因此贮箱的重量一直让结构设计师们“斤斤计较”。
近年,从传统铝铜合金到高强铝锂合金,贮箱结构材料的迭代不断助力火箭实现减重“小目标”,但这还远远不够。从2016年开始,805所结构专业团队就将目光放在具有更高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上,并开展了相关方案论证工作。
设计师介绍说,复合材料的比强度通常可以提高50%以上,相比金属贮箱可减重30%;且可通过一体化设计方法,大幅简化制造流程和质量控制环节,达到降本增效的显著成果。“新一代运载火箭,若能减重30%,则火箭运载能力将会提升6%,也就是说,火箭可以多搭载300公斤的载荷,这对于运力价格以克计的运载火箭来说可谓意义重大。”805所运载火箭结构系统设计师陈佳解释道。
虽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能够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但它作为火箭贮箱来说,却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就是极易与液氧发生剧烈反应,同时易出现低温微裂纹渗漏,给贮箱的安全性带来巨大风险。这对于以液氧、液氢等作为推进剂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805所的设计师们积极推动多学科融合,将卡脖子清单变为一项项攻关清单,历时5年攻克了耐液氧材料开发、低温抗渗漏设计、低温密封设计、可重复模具制备、低缺陷制造等10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复合材料液氧贮箱领域多个“从0到1”的突破。
比如,团队通过为期1年的集中攻关,攻克了高性能耐液氧树脂材料的制备技术,使材料强度提升约50%,且适用于自动铺丝及缠绕等先进制造工艺,为液氧贮箱轻量化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开展低温密封试验,国内首次突破了直径600mm级复合材料法兰低温液氧密封技术,解决了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低温密封难题;采用抗渗漏冗余设计,在贮箱表层增设了一层轻薄隔离层,把“漏网”的推进剂分子牢牢拴住,大幅提升了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应用可靠性。
2021年4月20日,805所开展了3.35米直径复合材料液氧贮箱低温110%使用压力试验,各项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得以集中验证,产品性能表现良好。
10余项关键技术的攻克打破了以往复合材料极少涉足于低温密封领域的局面,国内首次低温力学试验的成功,更是表明了805所在大型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这使得复合材料液氧贮箱于“十四五”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上实现工程应用的目标变得现实可行。 

2.碳纤维材料助力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飞天!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碳纤维材料操纵棒是航天员手臂“延长器”
在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被牢牢束缚在座椅上,身体不能前倾以完成对仪表板上各设备的操作,为解决这一难题,操纵棒应运而生。
操纵棒把手是根据航天员手掌正常抓握状态进行赋型设计的,外部轮廓曲面完美贴合航天员掌心,极大满足航天员操作过程中的舒适度要求。操纵棒杆体设计为可无极伸缩式,航天员可以根据现场条件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整操纵棒的长度。同时杆体采用高强度碳纤维材料,比强度高,手感舒适。

3.SGL Carbon发布2021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业务超预期

根据SGL carbon(西格里碳素)公司最新发布市场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业绩为2.468亿欧元,相比于2020年第一季度2.468亿欧元小幅下降2%,第一季度各个行业表现各不相同,在汽车轻量化、建筑行业和半导体行业,公司受益于经济活动的复苏,出现较好效益。
SGL Carbon公司经过长期发展及整合,形成了复合材料纤维材料(CFM)和石墨材料与系统两大业务板块
自2021年1月1日以来,SGL Carbon将CFM细分为碳纤维( Carbon Fibers,CF)和复合材料解决方案(Composite Solutions,CS)两个板块,而GMS则分为石墨解决方案(Graphite Solutions,GS)和工艺技术(Process Technology,PT)。此次主要介绍了碳纤维和复合材料业绩。
碳纤维业务概述
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碳纤维的销售额为8110万欧元,与上一年基本保持持平,要略高于预期。2021年第一季度出现的盈利情况主要来源于汽车业务良好,超出预期和上年同期数据。但是,2021年第一季度风能市场的销售额略低于去年。另一方面,PAN纤维特点是易于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由于丙烯腈(AN)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了最终销售额的增加。
带动公司碳纤维销售业绩的另一块市场是碳纤维/陶瓷制动盘业务(Brembo SGL:致力于碳纤维/陶瓷制动盘的开发和生产),该业务主要面向汽车市场,在梅廷根(德国)和斯特扎诺(意大利)有两个生产基地。2021年第一季度,按权益计算的总销售额增长了约33%,达到6240万欧元,而2020年第一季度同期销售仅为4690万欧元。
2021年第一季度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大幅提高至1390万,导致投资收入增加370万美元。在纤维方面,虽然毛利率没有改善,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主要转嫁给了客户。
复合材料业务概述
虽然受到了新冠疫情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CS部门在汽车和航空航天市场分部的销售份额超过平均水平,尤其是由于汽车市场的复苏和新的汽车项目的启动,第一季度开始令人鼓舞,2021年第一季度CS细分市场的销售额为2860万欧元,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2300万欧元,大幅增长24%。
2021 年第一季度,CS部门中的EBITDA预增至180万欧元,而去年同期为负80万欧元。因此,该报告部门的 EBITDA 利润率大幅增加至6.3%,而去年同期为负3.5%。除了强劲的销售增长外,这一发展还得益于与报告部门重组和个人改进举措相关。
2021全年销售及盈利将显著增长
得益于第一季度良好开局,SGL Carbon公司进一步增强了信心,预计2021年将会实现销售额和盈利显著增长,2020年公司销售总额为9.19亿欧元,预计今年有望在持平基础上,实现小幅度提升,最高销售额可达9.7亿欧元。

3.九鼎新材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同期业绩有望增长200%!

近日,江苏九鼎新材发布了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上半年的盈利在2370.8万元-2844.95万元之间,同比增长150-200%。也就是说,同期业绩增长有望翻2倍。
至于业绩变动原因,九鼎也进行了说明。主要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全资子公司山东九鼎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产品销售量价齐升;同时公司遵照董事会年初制订的全年经营策略,瞄准战略客户,夯实重点项目,优化组织架构,降低综合成本,提升经营绩效,产品综合盈利能力增强。
重点其实就是主营产品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处于行情上升的阶段,成本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利润自然飞涨。
对比同行,九鼎的总利润及增长比例都不算出彩,得益于玻璃纤维的这波大好行情,也算是交了份不错的成绩单。进入下半年,玻璃纤维的行情大概率会出现波动,特别是近期无碱直接粗纱的价格已经有所松动,而风电又迟迟未能重振雄风。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半年能不能继续保持好的业绩,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

4.中材汽车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淄博举行

 6月22日,淄博市招商引资项目现场会暨中材汽车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博山区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宋振波致辞,市政府秘书长宗志坚、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忠民、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栩等参加开工仪式。
6月22日集中签约32个项目,总投资达275亿元,涉及多个领域,与淄博市产业发展布局高度契合。当天开工的中材汽车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5亿元,既是淄博市聚力“招大引强”、实施“以商招商”的重点项目,也将对本市汽车产业轻量化发展、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下一步,淄博市将聚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助力企业在淄博做大做强,取得更加丰硕成果。
 

五、卫星通信行业

1.长二F发射神十二飞船圆满成功,三名航天员飞向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起飞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神箭”长二F托举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
长二F火箭升空
执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所有飞行任务的运载火箭、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舱段,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在太空飞行数小时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依次进入空间站组合体,开启为期3个月的巡天之旅。
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示意图)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全长约9米,舱体直径2.8米,发射重量约8吨。对接机构安装在轨道舱前端,用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返回舱供航天员在发射、交会对接及再入返回等重要飞行阶段乘坐。航天员完成本次飞行任务后,将乘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的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二F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全长约58米,起飞重量约497吨,运载能力达8吨级,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枚助推器,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8米。长二F火箭具备故障检测和逃逸系统。
在本次发射之前,另一枚长二F火箭和神舟十三号飞船也在发射场待命。一旦航天员在天上遇到危险又无法乘原飞船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将作为应急救援船前往救援。

2.中国普天整体并入中国电科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6月23日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据中国普天官网资料显示,中国普天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企业,其前身源于国家原邮电部工业局和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1999年9月更名为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2017年12月更名为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中国普天旗下有多家上市子公司,如东信和平、成都普天电缆、东方通信、宁通信B。
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网资料显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电科拥有电子信息领域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46家电子类科研院所及26户企业基础上组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17年12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中国电科拥有包括47家国家级研究院所、1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500余家企事业单位;拥有员工20余万名,其中科研人员11万名;拥有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持续多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2020年位列第381位。
中国电科旗下共有11家上市公司,包括国睿科技、海康威视、四创电子、凤凰光学、杰赛科技、华东电脑、卫士通、天奥电子、太极股份、中瓷电子、ST电能。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技术互补,而普天拥有的成熟产品线和市场渠道,也可为中国电科旗下的技术提供落地平台,这两家业务互补型企业的重组最终能够起到“1+1>2”的聚合效应。
中国普天、中国电科均为国内大型央企,其业务范围均覆盖通信产业等相关领域,中国电科更是被认为是网信事业“国家队”。此次重组后,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电科的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2.武汉快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随着汉产卫星、汉产火箭陆续投产,一座航天新城在长江北岸悄然崛起,武汉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步伐铿锵有力。目前武汉卫星产业园可年产240颗小卫星,火箭产业园可年产20枚火箭。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相邻的两个园区内可以完成卫星、火箭的批量生产、制造、总装和联控联调。
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符合“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
查询国家发改委有关文件,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共批复了3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
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同意上海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并认定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民用航天主导产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两大领域。
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西安国家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并认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加强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在三大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中,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属于“后来者”。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湖北省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
国家发改委的复函显示,湖北省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符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体现了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适应,对于推动湖北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进航天产业全面创新和集聚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动能和新亮点具有重要作用”。
锚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产业武汉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
与上海、西安定位于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不同,武汉锚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产业,突出产业创新,统筹卫星、火箭、数据云,培育航天高新技术千亿元产业集群,致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6月9日,武汉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举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石泉表示,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是创新创业、真抓实干、成就梦想的地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科学统筹企业布局资源,在航天产业、数字技术、光量子技术等方面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拓宽与武汉的合作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稳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已经聚集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等多个航天“国家队”,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李伯虎院士工作站等重点项目相继签约入驻,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卫星制造在汉跨入批量化生产时代
在武汉,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核心,实施商业航天牵引工程中的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旨在构建以天基宽带互联网和天基窄带物联网为骨干联通的天基信息网络。
行云工程建设已取得可喜进展。2020年5月,行云工程首发星“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发射入轨,完成行云工程α阶段建设任务。两颗卫星圆满完成包括平台及载荷状态测试、星间激光通信载荷测试等在内的第一阶段技术验证。今年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计划完成行云工程β阶段组网建设。届时,将实现小规模业务运营,初步实现天基物联网服务。
武汉卫星产业园、武汉火箭产业园则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实施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打造天基物联网的“基座”。
去年底,武汉火箭产业园一期投产,形成年产20枚快舟火箭的生产能力。今年5月,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开园,建成国内首条智能卫星生产线,可年产240颗小卫星,我国跨入卫星批量化生产时代。

六、金融资本市场

1.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揭牌,清科创业战略布局下一城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由清科创业运营,该基地致力于打造全国基金服务最优,基金注册速度最快的基金产业集聚区。
6月17日,清科创业负责运营的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在武汉市汉阳区正式揭牌。此次合作是清科创业深度战略布局基金产业生态、资本赋能产业升级,加速服务创新中国的进一步完善,更体现了对于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坚定信心以及为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助力、提质、增速的积极态度。
汇聚金融活水,灌溉投资沃土
清科创业与湖北渊源颇深,近20年间一直活跃于湖北的投资市场,“因江而兴,九州通衢”,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对于创新十分有利。一流区位,一流政策,一流运营机构,一流服务,一流投融资生态,武汉基金产业基地自谋划之初就对标全国一流。“投资者讲求环境,要挑最好的位置”,清科创业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这样说道。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坐落于长江之滨、鹦鹉洲长江大桥下,是汉阳区全力助推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载体。该基金产业基地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全市最优政策、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全国基金服务最优,基金注册速度最快的基金产业集聚区。全面助力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着力加快全区金融产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汉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业机构护航,打造产业高地
武汉正处在国家战略机遇多重叠加的黄金发展时期,为响应武汉市“十四五规划”,全力助推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汉阳区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推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融合发展,全面发挥武汉市金融产业主阵地的作用。
清科创业(1945.HK)被誉为港股市场“股权投资服务行业第一股”,与中国股权投资领域众多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覆盖了大量优质的行业核心资源,至今已为数十个基金小镇和金融园区完成了整体规划,在基金产业策划等方面具备大量实践经验。
清科创业参与完成了武汉基金产业基地从0到1的建设,包括基地规划、政策制定、服务流程制定等,并展现了“一流速度”。下一步,清科创业将运营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提供基金一站式服务,全程帮办代办包含:注册落地、银行托管对接、登记备案辅导等。在各项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半天即可注册完毕。
此次清科创业与汉阳区展开深入合作,通过深度精准的服务助力武汉打造产业高地,是一次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绝佳机遇。在政策与资源双重驱动下,高速、高效、高质吸引资本与产业落地武汉。
“创新、创业再加上创投,才能最终实现创富。武汉基金产业基地现在做的就是利用创投为社会带来增量”。清科创业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作为基地运营方介绍道:“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打造‘基金+基地’的生态闭环模式,立足汉阳,深耕武汉,辐射全国,充分发挥金融产业主阵地的作用,推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运营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更注重创业创投的精神,打造直接融资的基地,未来看好武汉在中部城市的发展潜力。”
政策组合拳引领,加速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全区金融产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汉阳区推出武汉基金产业基地“黄金十条”政策大礼包,全面覆盖了基金一次性落户奖励、运营发展奖励、产业投资奖励、金融人才支持、企业上市投资奖励等多个维度,大力支持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其中包括给予私募基金管理企业按照其实缴资本最高2000万落户奖励、给予私募基金按照其实际募资规模最高1500万落户奖励及给予企业风险投资(CVC)最高2000万元奖励等多项利好政策。
更设立15亿元政府产业引导母基金,重点投向符合汉阳“1+6”产业方向的企业,联合入驻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基金企业,力争未来5年内,推动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基金管理规模突破2000亿元,目标发展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特色的产融结合区域金融中心。以建设基金产业基地为抓手,产业政策、产业引导基金相结合的这套政策“组合拳”将激活全市乃至全省产业升级一池春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汉阳力量。

2.陕煤8.4亿战投东华科技,3700万抢到“珠海IPO”

6月,陕煤又传大新闻,8.4亿战投东华科技(002140),上位二股东。以及3700万“押中”17日过会的科创板公司珠海冠宇。
(1)8亿战投:跻身“东华科技”二股东
6月8日,东华科技公开增发预案,募资9.31亿,主要用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污水处理厂项目、EPC项目,以及偿还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各自拟投入1.3亿、1.7亿和6.3亿。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东华科技自2007年上市之后,近14年来首次定增募资。此次募资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原大股东化工三院,但认购金额只有0.93亿,背后站着中国化学(601117),实控人中化工程集团。本次发行后,化工三院的持股比例将降至47.02%,减少11.11%。
另一个对象就是陕煤,认购金额8.4亿,此役之后陕煤将持20.77%股权,直接跻身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在我们的观察中,这是陕煤近年最大的一笔定增上位。
东华科技公司源于1963年成立的原化工部第三设计院,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地址位于安徽合肥,作为国有大型工程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开展咨询设计、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拥有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市政、建筑等十多项甲级设计资质以及工程总承包甲级资质。
陕煤和东华科技两家“巨无霸”之前是战略客户,例如后者官网曾报道了承担前者的乙二醇项目建设,经过这次定增,双方则比想象中“抱得更紧了”。
其公告显示,引入陕煤作为长期战投,能够推动技术产业化,发展高端化学品产业,还可以借助自身环保优势,在污水处理、固(危)废处理方面展开合作提升环保市场影响力。
但深层次原因在于证监会今年3月再提再融资新规对“定增战投”的定义有了新变化,除满足规则基础条件,还须符合以下两类情形之一,我们摘录出原文表述:
1: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国际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资源,显著增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带动上市公司的产业技术升级,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2: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国际国内领先的市场、渠道、品牌等战略性资源,大幅促进上市公司市场拓展,推动实现上市公司销售业绩大幅提升。
新规之下,战投就不止出钱这么简单了,况且东华科技公告中,战投前面加上了“长期”一词。
(2)3700万搭车:“珠海冠宇”刚刚过会
17日刚刚过会珠海冠宇,目标是科创板,陕煤旗下的西安善美基金,2018年就成为股东之一。
这是一家做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民营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汽车启停系统和电动摩托等领域,2007年建厂总部珠海,现拥有珠海、重庆两大生产基地,海外工厂设立在印度。
2020年公司笔记本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位列全球第2,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5。公司客户汇集全球知名头部企业,包括联想、戴尔、微软、亚马逊电脑厂商,华为、OPPO、小米手机厂商,以及大疆无人机等。
(图:珠海冠宇汽车电池,来源于公司官网)
公司股东除实控人徐延铭外,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深创投和格力集团等均在列。财务报表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收达47.47亿、53.31亿和69.64亿,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22亿、4.3亿和8.17亿,研发费用1.7亿、3.2亿和4.1亿,均在持续稳定增长,可以预见的是,在新能源这条朝阳赛道当中,还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空间。
股权穿透图显示,珠海冠宇第6大股珠海冷泉持股比例3.9%,珠海冷泉背后站着深圳拓金、西安善美基金和西安善美启程基金,持股比例分别为0.29%、0.19%和99.55%。继续穿透就会看到陕煤的身影,经过计算,陕煤“借道”旗下两支基金持有珠海冠宇股权比例约3.87%,可位列第6大股东。
翻阅招股说明书发现,珠海冷泉最早进入珠海冠宇是在2018年1月股权转让之际,但实际上珠海冠宇也“经历坎坷”。如2017年7月4日,珠海光宇57.83%的股权被光宇国际(1043)作价7.26亿,出售给北京易科汇及其管理的3支基金,紧接着26日,合力泰(002217)又以2.9亿收购公司23.13%的股权,一个月内历经两次“出售转让”。而当年公司净利润仅为0.2亿。
如此看来,陕煤旗下善美基金2018年初进入珠海冠宇的时间节点颇有韵味,一是恰逢公司刚被出售不久正值“动荡之际”,西安善美挺身而出,二是进入之后公司当年净利润从0.2亿增长至2.2亿,翻了整整“11倍”。

3.西安高新硬科技产业露“家底”:“300企业”成团

在刚刚落幕的第4届创投峰会上,除了龙门榜和未来之星系列,还有一项重磅榜单与公众会面,那就是《2021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企业名录》(下称《名录》)。
《名录》“披露”了高新区硬科技产业“家底”,300家企业涵盖电子信息、大数据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六大产业。
(1)“300硬科技”成团
《名录》主要信息即300家硬科技企业,涉及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生物医药六大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六大产业是高新区目前围绕“支持硬科技研发—畅通硬科技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做强硬科技产业”核心主线所主导的硬科技产业体系。
其六大产业各自企业数量占比。
电子信息(含集成电路和光电芯片)118家,占比39.33%;大数据与云计算45家,占比15%;人工智能24家,占比8%;高端装备制造37家,占比12.33%;生物医药37家,占比12.33%;新材料新能源39家,占比13%。
从构成来看,虽然六大产业占比不一,最高的电子信息接近四成,最低的人工智能占比8%,但共同特点是紧扣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
 “300家”硬科技企业能入选《名录》,每家肯定都“非常能打”,事实的确如此,它们是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高成长性的优秀企业,我们不妨透过其他高“含金量”榜单,作进一步了解。
1:西安龙门榜TOP20:《名录》几乎囊括了历年来所有“西安龙门榜TOP20”企业,包括新上榜的爱科赛博、北方长龙和华秦科技等企业,累计数量超20家。
2:西安未来之星TOP100:《名录》囊括历年“西安未来之星TOP100”企业数量近百家,如四叶草信息、蜂语信息和仙童科技等,这部分占比《名录》企业数量三分之一。
3:2021陕西“后备300”:这是陕西加快步伐登陆资本市场的“后蓄”成员力量,前段时间刚刚出炉,《名录》企业数量占据了66家,如天元瑞信、诺瓦星云和羚控电子等,占比2021陕西“后备300”企业超1/5。
4:上市企业:既然有“后备”力量,自然也有实力强劲的上市公司。例如电子信息产业派瑞股份和中熔电气等,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易点天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天火箭、生物医药产业康拓医疗,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斯瑞新材和瑞联新材等。值得注意的是,后三家均为科创板企业。
通过与其他“高含金量”的评选榜单横向比对,《名录》硬科技企业质地和成色一目了然,高新区硬科技产业“家底”的确非常殷实。
(2)缘何发布《名录》
2021年已是第四届全球创投峰会,那么高新区缘何发布这项《名录》呢?
1:环境使然:高新区是“硬科技”概念策源地,聚集了许多硬科技企业。从微观环境来说,园区拥有相当丰厚的硬科技产业“家底”,众多硬科技企业足以支撑《名录》的成形发布,这是前提所在;就宏观环境而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重中之重,发布《名录》让企业从创投机构获得资本加持,在硬科技领域有更多的“钱”投入研发进行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发布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2:时机成熟: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齐海兵发布时表示,《名录》集中展示了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实力,也为投资机构发掘高新机遇提供重要参考。金融棒棒糖认为核心主体是“投资机构”。
据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3年间,西安可披露融资总额超180.7亿,高新区同期可披露融资总额超110亿元,经过接连3年持续办会,期间经过“疫情”考验,峰会“资本赋能”西安尤其是高新区成效显现,创投时机经过3年酝酿已然成熟。
有了前期经验作铺垫,这时候高新区积极主动“披露”硬科技产业家底,恰到好处,打破过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把园区优质硬科技企业推上前台,快速拨开与“资本”对接的层层阻力,还可以帮助创投大大节省“发掘”的时间和成本。
3:赋能建设:众所周知,西安高新区去年12月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随后出台了“科创九条”,从鼓励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转化、加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优化硬科技创投体系、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等方面提出9条政策措施,设立9亿元专项资金全力支持硬科技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资本赋能、创投引领的硬科技与金融互乘放大生态。目前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
(3)合力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高新区在硬科技领域“立下雄心”,到2025年,硬科技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硬科技企业超过3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15%,硬科技技术交易额达1000亿元,硬科技上市企业超过30家,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主动出击动作频频,“决心”也体现在各个方面,发布《名录》是奔赴目标道路上的一个节点。
1:创投端:在今年的创投峰会上有一项重要环节,那就是丝路(西安)前海园的主题推介,这个复制“前海模式”的园区重点发展“金融+科技”业态,最终要成为西部金融创新策源地。目前已入驻包括东亚前海证券、东方富海和一村资本等17家机构,后将引入130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基金管理规模600亿,以及10家供应链金融持牌机构等入驻。截至目前,已有6家高新区企业获得 7.9 亿元的投融资支持。
硬科技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核心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随着创投机构日渐增多,充裕的资本必然会源源不断地为高新区硬科技产业“保驾护航”。
2:产业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举全省之力打造,高新区自然不能缺席,15日刚刚举行了丝路科学城建设誓师大会暨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从规划来看,丝路科学城的总体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总面积220 km,硬科技产业区属于三大片区之一,首期投资达1000亿。绝对的大手笔“重注”硬科技产业。
3:政策端:高新区曾发布《西安高新区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科创九条”)等相关政策,围绕双链融合、硬科技转化和研发,以及创业生态三个维度,每年设立了硬科技上市企业、硬科技创新人才、硬科技企业等专项资金奖励,且每笔资金高达1亿元,不惜花“大力气大资金”借道金融等手段,合力发展硬科技产业,加速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早日全面建成。

4.全国碳市场启动倒计时,八大高耗能行业企业成碳配额交易主体

八年试点、四年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即将正式启动。据悉,全国碳市场将采取“1+2”启动形式,即北京、上海和湖北三地线上启动。
早在2013年,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深圳、天津和重庆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就陆续开市。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去年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2021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在碳市场的启动和“碳中和”、“碳达峰”的愿景之下,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抓紧布局。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有研究预测,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这意味着,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有望在其中获益。
(1)八大高耗能行业企业成碳配额交易主体
所谓碳交易,是一种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该机制下,卖方可将自身多余碳排放权出让,买方则通过支付费用获得卖方的排放权。
自2013年起,我国在七个试点地区陆续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2017年,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计划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2020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快车道。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今年2月正式实施。《办法》规定了碳交易主体、碳配额的分配方式、交易标的、交易方式,并明确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源是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和甲烷利用等项目。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从国内市场看,碳交易标的有两个:碳配额和CCER。安信证券环保行业分析师邵琳琳介绍,碳配额是政策制定者初始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量,企业如果超出了政府给予的碳配额,就需要购买其他企业的碳配额,随即形成了碳交易。“十四五”期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将成为碳配额交易的主要市场主体。
CCER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具体来说,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能够产生CCER的项目主要包括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等。
邵琳琳指出,企业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其在碳交易市场中能否获利的关键。“只要企业努力完成自身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可通过‘将自己剩余的可用指标出售给其他企业’的方式来获利。同时,企业还可以主动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从而获得CCER,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得额外收益。”
(2)新能源运营首先受益
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后,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邵琳琳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的话,那么未来涉及碳排放交易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是仅仅以现货交易,预计交易金额是每年12亿到80亿元。如果考虑到碳期货和其他碳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碳交易市场规模将成倍地扩大。
在碳市场的启动和“碳中和”、“碳达峰”的愿景之下,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抓紧布局。
例如,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同月,上市公司协鑫能科公告称,拟和中金资本合作发起设立一只以“碳中和”为主题、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的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上市公司方面,中国联通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通过建立健全碳数据管理体系、碳足迹管理体系、绘制重点用能设备碳足迹等措施,有序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豫能控股近日也表示,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立足全国重点涉碳行业,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服务为业务重点,打造碳资产托管平台、碳市场咨询服务平台、碳金融服务平台。
同时,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布局碳中和领域,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等碳中和金融产品接连落地。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深交所和上交所累计发行的碳中和债券达到89只,发行规模合计达1046.4亿元。
邵琳琳指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首先受益的是新能源运营板块,比如风电、光伏、垃圾发电等细分行业,新能源运营企业可通过出售CCER而在原有的运营收益基础之上获得额外的收益。其次,新能源运营企业的效益通过碳交易得到提升后,有利于刺激新能源装备行业的发展。随之受益的还有支撑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例如碳纤维材料在风电叶片当中的应用,使得风电的装机容量规模可持续扩大,发电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邵琳琳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日渐成熟,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的深入推进,未来还将在更多的交易环节中有更多市场主体陆续加入,如碳登记结算、碳监测等环节,以及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领域都将纳入碳配额交易的市场主体中;林业、可再生能源、垃圾、燃料转型、工业气体、逸散排放、能源效率、农业、制造业、碳捕集与储存(CCS)、交通运输领域等,都是可以产生CCER的市场主体。
(3)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事实上,在过去八年的碳交易试点中,每个试点地区的市场表现都不尽相同。在七个试点地区中,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和深圳碳市场表现较好,而天津和重庆碳市场表现较差。从试点开市以来的交易数据看,试点碳市场普遍经历了前期碳价走低,后期价格回调的过程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历了八年的试点运行,深圳碳市场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需要优化完善,一是当前深圳碳市场出现了配额过剩、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真实需求等影响市场功能发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促进节能减排、优化社会减排成本、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等作用的发挥。二是未来减排空间愈加有限、减排要求愈加严格,深圳碳市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助推城市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是深圳碳市场建设的当务之急。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建设完善,交易品种和方式的不断丰富,碳市场将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指出,首先从企业角度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构建排放配额供求关系,继而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价格,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内生化,在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同时,为企业、金融机构提供稳定的价格信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
其次,基于碳配额、碳信用等碳资产的资金融通活动可为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碳金融的发展能够完善节能减排投融资体系。在金融机构参与下,碳市场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有助于未来我国探索有序地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
(4)控排企业料“惜售”碳配额,机构投资者入场呼声高
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究竟要花多少钱来“买碳”,买卖能否活跃,成为参与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控排企业以履约为主且尚未引入机构投资者,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交易或不会太活跃。”上海碳交易市场主要设计者之一、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预测。
“启动初期,没有投资机构参与,且距离履约期尚有半年之际,涨跌幅限制预计不会触及。”在齐康看来,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参与交易主体只有控排企业,对控排企业而言,只有多余的碳配额才会出售,目前很大程度上会惜售,“另一方面,目前电力供应较紧,电力企业碳配额可能会有缺口,如果有企业卖,买方会较活跃。”
“条件成熟后,会尽快将机构投资者纳入交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此前表示,机构投资人的投资主体行为对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赖晓明同时透露,明年开始或纳入新的行业,增加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行业范围,“后续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据悉,“十四五”期间,除了首批纳入的电力行业之外,其他7个重点排放行业(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将超过50亿吨。
(5)交易规模暂难与证券市场相比
全国碳市场定价方面,齐康预计,“可能会采取全国试点区域的平均价,大概率落在15元/吨至40元/吨之间。”根据7个试点省市近期碳交易情况,北京价格最高,约为70元至80元/吨;深圳最低,约为10元至20元/吨,上海约为40元/吨,其他几个试点区域在20元至30元/吨。
全国碳排放配额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的最小变动计量为0.01元人民币。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6月22日在《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中透露,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涨跌幅限制为10%,大宗协议交易涨跌幅限制为30%。
赖晓明此前在参加论坛时表示,全国碳市场总的原则是顺利启动,平稳运行,“不会像有些金融界人士想的那么大的交易量,碳市场经过几年试点,从试点情况看,国内碳交易总体规模较小。”
2013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试点碳交易。截至目前,试点区域累计交易规模约100亿元。
试点情况显示,我国碳交易临近履约期时,有缺口的企业会购买碳配额,导致成交量放大,其余时间交易并不活跃。
在齐康看来,全国碳市场仍是一个小众市场,交易规模无法与证券市场相比,“2200多家电力企业碳配额是40亿吨,根据配额设计,每家企业最多只需要在市场上购买20%的配额,再按照中位数估算,可供市场交易的碳配额也就三四亿吨,即便按照40元/吨的价格,可供交易的规模也就160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配额发放规模计算,电力行业40亿吨的配额发放总额,已超过欧盟和美国等区域碳市场,在全球20多个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现货市场。
(6)碳配额有偿发放是趋势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齐康预计将抓紧推进机构投资者入场,“全国碳市场的活跃度将大幅提升”。
碳配额有偿发放被认为是未来增加全国碳市场流动性的一大措施。“现在碳配额都是免费发放为主,未来希望增加有偿分配比例。”赖晓明此前表示,“有偿分配已在欧洲市场上得到验证,对市场流动性有促进作用”。
在齐康看来,配额有偿分配未来将是趋势,有偿发放已成为欧盟等国际碳成熟市场的普遍做法。
《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在介绍“单向竞价”时提及“交易机构根据主管部门要求,组织开展配额有偿发放,适用单向竞价相关业务规定”。
据悉,上海和广东等试点区域此前已探索碳配额的有偿发放。其中,上海按照高碳比例确定有偿发放比例,比如高碳能源占比90%,第一次仅免费发放碳配额的92%,另外8%的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或通过自身节能降碳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海外市场经验,碳远期、碳期货等也是大幅提升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措施之一。我国碳期货市场也已启动建设。证监会近日表示,为配合碳现货市场的发展进程,证监会积极指导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的建设,完善碳排放权合约规则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