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1年第11期(总第41期)

行业报告 2021-08-24 15:14: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台积电超腾讯阿里,市值亚洲第一

8月18日消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台积电”)以5761亿美元市值超越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跃居亚洲第一。
 
截至目前,腾讯市值4.19万亿港元(约合5378.1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3.72万亿港元(约合4779.7亿美元)。
从业务上看,台积电目前正在推进3nm工艺的研发及量产,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台积电CEO魏哲家透露,3nm工艺进展顺利,计划2021年风险试产,2022年下半年大规模量产。
此外,据DigiTimes研报数据显示,目前苹果公司为台积电最大客户,贡献超20%营收。AMD在华为被禁后成为第二大客户,第三和第四分别是联发科和高通。
从财务数据上看,台积电二季度营收132.9亿美元,同比增长19.78%, 上半年营收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8%。
报告显示,台积电3纳米产能大部分订单被苹果获得
根据DigiTimes的一篇报道,苹果将成为台积电2022年3纳米生产的主要客户。紧随其后的是AMD和NVIDIA。不幸的是,英特尔要到2023年才能提供3纳米芯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消息与之前的报道相矛盾,之前的报道称,就连英特尔也获得了台积电3纳米产能的大部分,现在暗示苹果将成为其3纳米制程的主要客户。
截至目前,台积电7纳米和5纳米的产能即将达到极限,3纳米将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由于苹果是其首批3纳米客户之一,iPhone和苹果的其他产品,如Mac,也可以从采用尖端工艺中受益。

2.士兰微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净利暴涨1307%

8月16日,国产功率半导体IDM龙头发布2021年中期业绩。财报显示,受益于产能增加,销售规模扩大,该公司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33.08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94.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1亿元,比2020年上半年增加1306.5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为4.02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81倍。
士兰微是国内少数采取IDM模式的半导体厂商,打通了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全产业链,并实现了“从5吋到12吋”的跨越,重点布局在功率半导体(功率IC、功率器件和功率模块)、MEMS传感器、光电产品和高端LED芯片等领域。
对于上半年营收和盈利均大幅增长,士兰微表示,2021年上半年子公司士兰集昕公司8英寸芯片生产线保持较高水平的产出,芯片产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品综合毛利率提高至18.35%,亏损大幅度减少。
其次,子公司士兰明芯公司LED芯片生产线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LED芯片产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品综合毛利率提高至6.87%,亏损大幅度减少。
此外,士兰微(母公司)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产品销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产品毛利率提高至23.94%,营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其中,集成电路的营业收入为11.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19%。
目前,国产半导体企业正纷纷加速汽车业务。士兰微披露,基于其自主研发的V代IGBT和FRD芯片的电动汽车主电机驱动模块,已在国内多家客户通过测试,并在部分客户开始批量供货。
受国家政策拉动、“疫情经济”、消费升级、“国产替代”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芯片市场需求较为强劲。今年8英寸晶圆厂产能仍十分紧缺,功率半导体供不应求,引发涨价潮。士兰微表示,公司各生产线的产能处于偏紧状态,公司已在今年上半年上调了部分产品的价格。
该公司近期发布公告,将向大基金发行8235万股以购买集华投资及士兰集昕的股权,同时还拟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1.22亿元,用于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二期项目和偿还上市公司银行贷款,目前已获证监会审核通过。若交易完成后,士兰微持有士兰集昕的股份将从34.13%增加至63.73%,大基金则将占士兰微总股本的5.91%。
信达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竞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度持续,产能为王。士兰微子公司士兰集成5/6英寸片可达21万片/月;子公司士兰集昕8英寸6万片/月;且控股公司士兰集科12英寸一期4万片产线于20年12月开始投产,预计21年底有望接近满产。短期看,行业景气度持续高企,缺货涨价持续,公司将显著受益涨价及产能利用率双升。
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发布的最新半导体市场展望报告显示,WSTS将其原本预估的全球半导体市场年增长率从10.9%大幅提升至19.7%。
WSTS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272.2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是WSTS今年第二次上调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率。WSTS预估,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较2021年再成长8.8%,达到5734.4亿美元规模,半导体市场出现连续三年出现正增长。

3.全球CIS芯片出货第一,格科微正式登陆科创板

8月9日,国产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企业格科微启动科创板IPO申购。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份249,888,718股,发行价格14.38元/股,单一账户申购上限34500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49.61万元。
公告显示,格科微本次发行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为74,966,615股,占发行总数量的30.00%;发行规模约为人民币35.93亿元,根据《业务指引》规定,本次发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比例为3%,且不超过1亿元。即本次发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最终跟投数量为6,954,102股,约占发行总数量的2.78%。
公开资料显示,格科微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一,主营业务为CMOS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公司目前主要提供QVGA(8万像素)至1300万像素的CMOS图像传感器和分辨率介于QQVGA到FHD之间的LCD驱动芯片,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领域,同时广泛应用于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移动支付、汽车电子等在内的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领域。最近几年的手机CMOS传感器出货量猛增,手机COMS芯片厂商也迎来了第二春。
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9,347.97万元、369,018.36万元及645,593.22万元,最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56%,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与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提升,收入持续增长。二是随着智能手机迅速更新换代,手机摄像头的性能与功能不断升级与创新,手机摄像头整体配置规格升级带来了CMOS 图像传感器需求增长。
作为全球领先的CMOS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供应商的格科微,也借此进入发展快车道,近年来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稳定增长。Frost & Sullivan研究数据显示,以2020年出货量口径计算,格科微实现20.4亿颗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占据了全球29.7%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以销售额口径统计,2020年,格科微CMOS图像传感器销售收入达到 58.6 亿元,全球排名第四,较2019年上升4名。
同时,格科微也是国内LCD显示驱动芯片龙头供应商。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格科微2019年以4.2亿颗的LCD驱动芯片出货量在中国市场的供应商中位列第二,占据了中国市场出货量的9.6%。
除业绩持续增长外,格科微在IPO阶段还提出了另一项重要工作——自建产线。招股书显示,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68.45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63.76亿元;CMOS图像传感器研发项目使用5.84亿元。
格科微表示,该项目在全球BSI晶圆供给趋紧的背景下,通过“自建产线、分段加工”的方式保障12英寸BSI晶圆的供应,实现对CIS特殊工艺关键生产步骤的自主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9月,格科微就曾宣布投资25.4亿元的浙江嘉善建立CMOS传感器芯片基地正式开建,工期3年,拟购置ADTI工艺专用生产线、封装一体机、Holder-bond设备、IR贴片机、测试调焦机等设备,项目实施后形成年产12亿颗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1亿颗VCM马达,6亿件摄像头模组,20万片晶圆的生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5.7亿元。
去年3月,格科微又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拟在新片区投资建设“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达22亿美元,已于去年年中启动,2023年建成首期。

4.央视发声:“缺芯”不是“炒芯”的理由

央视财经6日晚间发布评论文章称,针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炒作、价格高企等突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该出手时就出手”,近日对涉嫌哄抬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企业立案调查。当此之时,“炒芯”者立即“收手”,悬崖勒马,应是明智之举。
“芯片荒”困扰汽车市场已有时日,今年甚至有多家车企因“缺芯”而停产或减产。伴随“缺芯”的是“物以芯为贵”——与去年上半年相比,目前汽车芯片价格普遍上涨10倍到20倍,而且依然“一芯难求”。有车企负责人坦言:“抢芯”已成为一种常态。这一态势如不扭转,必将对庞大的汽车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是谁在推高芯片价格?有人说,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供应不足,价格自然上涨,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但事实恐怕没有如此简单。有业内人士透露,与去年上半年相比,芯片厂商的涨价幅度大多在20%至60%,而到了部分经销商手里,则同比猛增10倍20倍,涨幅不可谓不惊人。两相对比来看,推动“天价芯片”的因素固然少不了“缺芯”,但更多是一些经销商囤积居奇、漫天要价的“炒芯”。
部分经销商恶意涨价,引发市场价格混乱,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汽车企业无奈选择大量囤货扫货,提高芯片库存,以抵御未来风险,进一步加剧“缺芯”的困境,导致恶性循环。在一些人眼中,“炒芯”似乎是“缺芯”的必然产物,但是当更多拿不到芯片的汽车企业扛不住,停产了甚至倒闭了,最终伤害的又是谁?“蒜你狠”变成“蒜你惨”的例子就在眼前。
“缺芯”不是“炒芯”的理由。遏制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监管层决不会手软。与此同时,患难见真情,患难见人心,患难见诚信。希望所有经营者加强自律,不囤积居奇,不哄抬价格,以诚信经营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市场监督总局:立案调查
8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布通知称,针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炒作、价格高等突出问题,市场监督总局已于近日根据价格监测和举报线索,对涉嫌的哄抬芯片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商企业立案调查。下一步市场监督总局也将持续关注芯片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

二、激光器行业

1.上半年投资超120亿元,激光雷达将开启300亿市场空间

(1)2021年上半年激光雷达领域获得投资超120亿元
经历过2020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动荡”之后,国内经济发展重回正轨,各行各业发展又迎新高潮。进入到2021年,激光雷达市场尤其热闹,近日,资本市场传来消息,国内激光雷达供应商镭神智能获取3亿元C轮融资,据悉,镭神智能将借此次融资加速研发车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并在徐州筹建产能达50万台的生产基地及其全自动化产线,发力下一代战略产品——人眼安全的1550nm光纤激光雷达。国联通宝资本、投控东海、招商证券等8家资本方共同参与了此次投资。
无独有偶,早在6月份,激光雷达市场也发生了数起规模上亿元的融资事件,其中全球领先的3D传感器(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D轮融资金额高达3亿美元,吸引了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华泰证券等8家资本方参与,该轮投资完成后,禾赛科技最新估值高达117亿元。另外,一径科技、挚感光子分别在A轮、B轮融资数亿元,英特尔领投了一径科技,北极光创投和聚源资本领投了挚感光子。
据统计,2013-2018年,激光雷达领域投资规模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投资数量与投资金额保持正比例增长,投资金额也在那几年达到最大值23.87亿元,2019-2020年有所回落,但在2021年上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5起投资事件投资规模高达120.36亿元,尤其以5月份Magneti Marelli成功融资12亿美元为最高。
国内市场激光雷达投融资如此热闹,国际市场也不甘寂寞。据CB Insights统计,2020年,全球激光雷达领域发生了12件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3.43亿美元。
(2)自动驾驶、机器人爆发,激光雷达成为“香饽饽”
资本如此青睐激光雷达,主要是因为激光雷达在车载领域的广泛应用得到了业界的共识,激光雷达作为机器的“眼睛”,对于无人驾驶、辅助驾驶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自动驾驶在全球的爆发,直接引爆了各路资本齐聚激光雷达市场,各界大佬也在抢抓激光雷达市场先机。
全球无人机领导者大疆较早便开始布局激光雷达领域,依托Livox(大疆于2016年内部孵化的激光雷达子公司),大疆开辟了非重复扫描技术路线,推出三个激光雷达系列产品——Mid、Horizon和Tele,目前大疆已与AutoX、希迪智驾、小鹏等展开了合作,今年5月小鹏推出的P5上就使用了大疆定制版的车规级半固态激光雷达。
全球通信技术领导者华为在武汉设立光电技术研究中心,于2020年底便面向行业发布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华为已经与长安汽车、北汽ARCFOX展开合作。
韩国三星也瞄准了自动驾驶领域,启动研发激光雷达,目前三星系统LSI已经完成芯片研发工作,公司正在以飞行时间法进行研发剩余两个部分,预计完成系统将在未来5年内完成,于2023年商业化落地。
除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之外,激光雷达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机器人巨头科沃斯聚焦移动机器人,对激光雷达公司也情有独钟,近年来接连投资了北醒光子、竹间智能、炬佑智能等公司,其中北醒光子是激光雷达领域领先企业,近年来已经完成多轮融资,有望成为激光雷达行业的翘楚。
(3)激光雷达市场将开启300亿市场
今年以来,随着各主要激光雷达厂商产品逐步量产,激光雷达在车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明显加速,也推动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走向新高。据OFweek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2021年全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元,市场将延续之前的高速增长态势。

2.2021年全球激光行业下游应用现状和市场规模分析

(1)材料加工与光刻市场仍为激光行业主要应用
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全球和国内都已经延伸到了工业甚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光行业下游应用市场可分为六大主要细分市场,分别为材料加工及光刻领域、通信与光存储市场、科研与军事市场、医疗与美容市场、仪器仪表与传感器市场以及娱乐、显示与打印市场。
2020年,材料加工与光刻市场依然是激光行业的主要应用,占比近四成。
(2)材料加工与光刻市场规模达62.88亿美元
激光加工技术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及微加工等的一门加工技术。激光加工作为先进制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航空、冶金、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自动化、无污染、减少材料消耗等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020年初,激光材料加工市场继续受到美国与中国贸易战的负面影响,同时,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国关闭了工厂,导致激光企业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下降了80%。美国和欧洲的激光公司受影响较小,但同期收入仍有所下降。
根据Laser Focus  World发布的数据,2020年材料加工与光刻依然是激光行业的主要应用,所占比例近40%,市场规模达到62.88亿美元,在激光应用市场比例约为40%。其中,北美市场收入略有下降,中国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材料加工激光公司在2020年显示出强劲的收入增长。
(3)全球激光通信与光存储市场规模达38.95亿美元
光纤通信是一种以激光为信息载体,光纤为物理基础的现代通信技术,由于光纤具有的宽频带、低衰减、抗干扰、耐腐蚀等特点,光纤通信在问世以来的30多年间得到飞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如今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通信格局。当前,随着宽带应用的发展,传统的ADSL和Cable所能提供的1-2M的接入能力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大众消费的需求,“光进铜退”成为必然选择。
通信激光器市场是少数因新冠疫情而受益的市场之一,主要是由于员工在家办公提升了对互联网和语音通信服务的需求。根据Laser Focus  World发布的数据,2020年通信与光存储在激光应用市场比例为24%,市场规模达到38.98亿美元。
(4)全球科研与军事市场稳定发展,市场规模达22.48亿美元
在过去几年里,不仅美国开始大力推进制造更多的激光武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了同样的举措。中国、以色列、英国、德国,甚至日本都有制造激光军事武器的计划。
2020年,全球用于研发的激光器支出略有增长,真正推动这一增长的是军用激光器的收入同比增长超23%。根据Laser Focus  World发布的数据,2020年科研与军事市场在激光应用市场比例为14%,市场规模达到22.48亿美元。
 
(5)全球激光医疗与美容市场规模降至9.35亿美元
在医疗领域,激光器的应用日渐普及:从眼科(如近视矫正、视网膜修补等)、外科(激光手术刀),到内科、妇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皮肤科等,均已成为激光医疗器械的适用领域。发达国家所做外科手术平均有10-15%使用了激光手术器械以取代传统的手术刀或其它手术器械。
根据Laser Focus World发布的数据,2020年激光医疗与美容市场规模在激光应用市场比例为6%,市场规模降至9.35亿美元。
(6)全球激光医疗与美容市场受疫情影响最大
相比2019年各应用市场规模来看,全球激光医疗与美容市场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同比下降25%;仪器仪表与传感器市场近几年增长持续强劲,目前新冠疫情并没有减缓这一领域的激光器收入增长。

新能源行业

1.2021年上半年储能锂电市场追踪及研判

2021年上半年储能锂电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上半年全球与中国出货规模同比分别增长80.2%与101.8%。
2021年以来储能锂电池企业普遍进入订单爆满、产能不足与计划大幅扩产的状态,头部锂电池企业更为严重,并纷纷开启规模扩产。
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18.2GWh,较2020年1-6月的10.1GWh,同比增长80.2%,其中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1.1GWh,较2020年1-6月的5.5GWh,同比增长101.8%。
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快速提升的原因是,1)各地发电集团积极响应政策,可再生能源配置锂电储能项目急剧增多;2)欧美家庭储能市场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3)欧美MW级集中式风光电站储能配套加速,刺激国内储能大幅出口;4)国内通讯运营商不断释放锂电池需求。
而造成上半年头部储能锂电池企业严重供不应求的原因是,一方面,订单暴增驱使头部企业频繁募资扩充电池产能,储能电池环节整体按下扩产的快速键。
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并未完全准备迎接下游的扩产,中短期锂盐等原材料仍将保持紧缺状态。为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头部企业布局上游原材料和设备环节的事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明显增加。
2021年Q1国内部分储能锂电企业营收增长率水平(%)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整理
当前,储能锂电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中日韩等国家及地区,如松下、三星SDI、LGC,中国的比亚迪(弗迪电池)、CATL、派能科技、中天、国轩、南都、双登等。
产品趋势来看,储能用锂电池电芯与模组正朝着大电芯、高集成化方向发展。锂电池生产企业和系统集成商正在从100Ah电芯逐渐切换到200Ah以上大电芯。
其中,大电芯电池在储能领域应用优势如下:
1)体积能量密度较小电芯具备优势,大电芯获得高体积能量密度容易度更高;
2)PACK端零部件使用量减少,有利于成本下降;
3)大电芯电池更容易获得高容量;
4)安全性提升;
5)集成领域装配工艺简化度高。
现阶段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主要采用标准化的模式生产,行业主流体系集中在L80/100/125/170/200等体系。模组端同样向高集成化、大体积化方向发展,刀片电池、CTP等工艺技术有望从动力电池领域推广到储能。
电力市场化改革正深入推进,有利于储能商业模式真正形成。新能源消纳等发电侧储能应用将成为该市场中短期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预计十四五期末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80GWh,5年复合增长率超60%。

2.“西部氢都实验基地”项目落地西咸新区

为促进陕西氢能产业的科技创新,推动液态有机储氢产业化,推动氢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相互融合。2021年8月12日,由陕西御氢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瀚海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打造的西部氢都实验基地项目建设启动仪式在西咸新区秦创原先导区举行。这将是全国首个有机液态储氢及氢储能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建成国内领先、西部首创的氢能研发利用绿色生态实验基地。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处副处长郭廷波表示,陕西作为能源大省,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已明确将氢能作为省重点推进的23条产业链之一。目前正在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将出台支持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希望御氢氢能源和瀚海氢能源等企业以西部氢都实验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紧盯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大势和国家政策走向,紧盯氢能产业创新路径和商业模式,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我省氢能产业发展,助力实现我省“双碳”目标。
西部氢都创始人、陕西御氢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军在致辞时说,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氢能核心技术研发转化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坚持以氢能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为主,依托雄厚的技术背景和综合实力,潜心致力于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液态储氢放氢系列技术,占领氢能产业技术制高点,不断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西部氢都实验基地将依托陕西省“秦创原”总窗口,面向全球推动氢能产业链联合技术攻关,集中突破氢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氢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相互融合。这标志着全国又一家氢储能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和西部地区首个基于氢能的绿色分布式独立供能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实验基地项目占地3200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包括实验室、氢能展厅研发、测试与成果转化、科普等,预计今年11、办公区等,主要从事高效制氢、储氢技术月建成投运。

3.宁德时代抛582亿元定增预案超越上市以来融资总额

2020年8月到今年3月,宁德时代曾密集发布8个扩产项目,合计投资金额达865亿元。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657.9亿元。种种迹象表明,宁德时代大举扩张的资金缺口还是相当巨大的。
8月12日晚间,宁德时代便突然抛出了一份巨额定向增发预案。
公司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至多发行2.33亿股,募集资金582亿元。具体发行对象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其他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等合法投资者。不过,目前发行对象和发行价格并未确定。
而582亿元的募资金额,不仅创下了宁德时代上市以来单次融资的新纪录,也超越了公司上市期间股权、债权融资的总额。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上市以来累计募资396.6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96.6亿元,间接融资99.9亿元。
2020年7月底,该公司曾进行过一次197亿元的定向增发,彼时资金用途为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三期),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期,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储备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此次计划募集的582亿元资金中,除了9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外,剩余部分亦主要加码公司产能,具体包括三大投资超过百亿的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60GWh)、广东瑞庆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一期项目(30GWh),以及年产能同为30GWh的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研发与生产项目(四期)。
据统计,本次宁德时代募集资金涉及新增锂离子产能137GWh,以及30GWh 储能电柜。
其中,部分项目此前已经官宣。以生产基地项目为例,已于今年3月开工,规划产能120GWh,为宁德时代布局的最大单体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170亿元,产能60GWh,在8月12日晚间发布的定向增发预案中,该项目投资总额已变更为183.73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宁德时代当前市值仍然高达1.17万亿元,所以此次582亿元融资所增发的股份对公司股本和每股收益稀释幅度较小。
宁德时代根据部分假设条件测算结果显示,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为23.29亿股,发行后,总股本增加至25.62亿股。
 按照2020年55.83亿元的净利润计算,本次发行前,对应公司2021年度每股收益为2.4元,发行后,将小幅下降至2.38元。

4.华润电力110亿元布局HJT电池及组件

8月13日上午,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项目集中启动开工仪式。舟山市参加集中开工项目共11个、总投资287亿元,此次集中开工舟山项目平均投资强度26亿元,为全省第一。其中基础设施项目占18%、民生保障项目占36%、产业项目占46%。这批项目的实施,将推动舟山市海洋经济和城乡区域加快发展。
其中,最具标志性开工项目——华润电力12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项目位于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期,建设单位为浙江铧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用地面积800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4条500MW二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线和24条500MW电池组件封装生产线等主体工程。项目总投资110亿元。
目前,合资公司浙江铧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成立,相关工作已经同步开展,根据投资方计划,项目将分4期建设。项目一期启动后,将加快推进各项建设,预计一年后建成达产。此外,根据投资方测算,到2025年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均营业收入将达到190亿元,年均利润总额约20亿元。
项目建成后,将在舟山形成一个从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到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产业集群,可实现年产值190亿元以上。
华润电力成立于2001年8月,2003年11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华润电力是华润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是中国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综合能源公司之一,业务涉及风电、火电、光伏发电、水电、分布式能源、售电及综合能源服务、煤炭等领域。
截至2020年底,华润电力总资产2596.3亿港元,发电运营权益装机容量43365MW,业务覆盖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异质结的发展的潜力越发被挖掘,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不断的加码、布局HJT。包括爱康、华晟以及新入局的企业金刚玻璃、明阳智能、中苏湖广实业等等。

复合材料行业

1.2021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供需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下游碳纤维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汽车、体育休闲、混配模成型、电缆芯、建筑建材、压力容器、船舶、碳碳复材、电子电器等多个领域。我国是碳纤维消耗大国,近年来,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积极进行产能扩张,我国碳纤维自给率不断提高。
(1)我国碳纤维需求高速增长,2020年占全球需求接近一半
2015-2020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从16908吨增长到48851吨,近5年增长了2.5倍。2020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为4.89万吨,相对2019年增长29.1%,占全球碳纤维需求量(10.69万吨)的45.7%。其中,2020年国内对于国产需求量占比为18450吨,占总需求量的37.8%。
目前,我国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碳纤维均呈现供不应求情况。从碳纤维下游应用需求来看,风电叶片是国内碳纤维主要应用领域,数据显示2020年风电叶片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为2万吨,占我国碳纤维需求总量的40.9%,其次是体育休闲领域,2020年碳纤维需求量为1.46万吨,占总量的29.9%。
(2)江苏、山东与广东三省碳纤维需求占全国总需求80%
2020年6月,江苏省政府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方案指出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协同建设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着力在整合产业资源、聚合创新要素,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创意等高端环节延伸,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
根据《2020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长期排在第一名的广东省,在2019年被江苏赶超,2020年又被山东赶超;江苏与山东长期领先中国各省份,三个万吨级碳纤维需求大省,应该是后面数年不变的格局。
(3)国内碳纤维产能呈上升态势,生产线运行不稳定
2020年,国内实际碳纤维供应量约为1.85万吨,产量/产能比约为51%。尽管这一比例与历史相比已经有所提高,但是与国际普遍的65%-8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大多数碳纤维企业生产线运行及产品质量极不稳定,行业“有产能、无产量”的问题十分明显。
2020年,中国碳纤维产业中并购、扩产及投资发展火热。其中扩产几乎是每家主要碳纤维企业正在进行或正在策划的。其中,比较大型的扩产项目如下:
(4)碳纤维国产替代趋势明显,自给率不断提高
2010-2020年,我国碳纤维总需求量中对于国产碳纤维的占比从4.8%提高到当前的37.8%。相比2019年的31.7%,增长率为53.8%。连续三年超过30%的高速增长,说明国产碳纤维的巨大进步,预计未来2-3年内碳纤维及下游复合材料国产量将超过进口。

2.国内首支102米长柔性碳纤维叶片面世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双瑞)的10MW-SR210型叶片引起关注,该叶片102米长,6.6米宽。
作为国内首款超百米柔性碳纤维叶片,“大”是为了实现更高效率也是一个显著特征:为满足转运翻转,车间跨度可并排停放三架737-700飞机;弯矩超过国内已生产最长91米叶片最大弯矩的5倍,测试承载台建设高度超过8层住宅楼。
该叶片作为一款高度定制化产品,匹配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装)平价海上风电机组,兼顾叶片轻量化、机组载荷最小化,实现与机组最佳匹配。
近日,该叶片在施加超大载荷后,表现出色,整个静力共五个方向测试一次性圆满完成,成为我国首支完成静力测试的百米级风电叶片,也代表叶片能够适应实际服役过程中各类极端工况。另外,叶片疲劳测试正在顺利进行中。至此,中国海装平价海上风电系列产品为迎来今年样机装机,明年批量生产更进优秀一程。

3.中复神鹰“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8月18日,中复神鹰“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正式开工。
 “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是由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复神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本项目于今年1月20日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在园区的积极协调、推动下,加快了土地审批和项目建设进度,8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与该项目配套的研发中心同步启动建设,主要进行航空树脂、航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间制品的研发,计划2022年将陆续开发新产品,并开展航空应用评价认证工作。
本项目动工标志着中复神鹰将实现从材料端向航空应用端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公司在碳纤维高端应用上的技术实力、完善公司产品结构、延伸公司下游产业链,并为加速国产大飞机原材料国产化进程,助推临港新片区形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集聚化、高端化、链条化做出积极贡献。

4.北京冬奥会第一代雪车高抗冲玻纤/碳纤混复合材料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下属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牵头研制的国产雪车有望亮相赛场,助力中国奥运健儿争夺奖牌。为此,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在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的支持下,设立了“冬季项目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器材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科研人员突破了低风阻高可靠的外形结构一体化设计、高抗冲碳/玻混杂复合材料、复杂翼身融合结构一体化高质量成型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最终完成了首辆国产双人雪车原理样机的设计、专用材料体系研制、产品研发与制造。
目前,第一代雪车已接受了国家队的阶段性审查,第二代雪车计划于2021年9月15日前交付中国雪车国家队,进行赛道试滑并同步进入比赛装备认证流程,力争在2022年2月4日的冬季比赛中正式应用。
在即将召开的2021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上,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将把第一代雪车带到创新产品展区进行展示。该雪车重约180千克,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合金材料联合打造,采用热熔预浸料/热压罐成型方式生产,实现了国产雪车装备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卫星通信行业

1.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

近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提出高起点谋划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这是自2020年广东省高规格发展培育两个战略性产业以来,首次同地位新增第三个产业类型,“广东版”未来产业一经出炉,旋即引起广泛关注。
卫星互联网是“广东版”未来产业的首要发展对象,上述《规划》认为该产业将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并将广州作为卫星互联网产业龙头,支持以广州为首的4个地市建立卫星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早在7月18日,广州市政府印发的《广州市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中,第一个重点任务中即提出前瞻布局卫星互联网等未来网络。
目前,我国卫星互联网企业和创新资源主要在华北、华东地区,产业基地主要在华东、中南和西南,“环渤海经济圈”卫星互联网重点企业数量最集中。
广州如何突围?事实上,广州在卫星应用领域动手不晚,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均有布局,目前消费市场上的导航应用产品,包括手机、导航仪和穿戴设备,有相当多是出自广州企业之手。而2021年3月有3个项目引人注目。
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南沙动工,预计2022年竣工。该基地年产30发火箭产品,还将为南沙集聚空天飞行器研制、总装总测、宇航动力、卫星研制等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牵引测控运维、发射服务、关键部件等上下游企业构建全产业链集群,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吉利科技集团宣布在南沙设立其全国唯一航天业务集团总部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时空道宇、上合航天、星空智联、欧科微等核心企业,项目产值规模超过100亿元。
TCL在广州成立摩星半导体(广东)公司,产品涉及卫星导航多模增强应用服务系统集成、卫星遥感应用系统集成、卫星技术综合应用系统集成等业务,覆盖了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应用方向。
重点项目叠加北斗产业等卫星应用“广州军团”,广州在今年初步形成“上游火箭+中游卫星+下游应用”的商业航天产业闭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比国内相关产业优势地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比如北京、上海星、箭齐备,但商业航天领域仍待进一步发展;西安、成都、武汉等地虽拥有航天产品供应链的一部分,但地方财力、制造业基础、配套能力在国内不算领先。那么,在卫星互联网即将大发展的前夜,广州卫星互联网产业最迫切的,就是利用产业闭环优势,降低产业发展成本。

2.我国首次低轨宽带卫星与5G专网融合试验完成,产业化发展加速

据报道,近日,我国首次低轨宽带卫星与5G专网融合试验在北京和济南完成。本次测试端到端时延为20-30毫秒,通信时长7分钟,试验过程中全景视频画面清晰无卡顿,无人平台操作流畅。此次试验利用低轨宽带卫星构建起北京、济南两地5G专网间的骨干网络,代替了需要预先铺设的地面光纤。
目前全球的网络覆盖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而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与无线网络的融合,可以形成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
卫星互联网已被纳入“新基建”范畴,2021年有望成为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政策推动及市场需求的催生,卫星互联网正迎来加速产业化。
同时,5G技术也为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据权威预测,2025年,全球卫星网络接入设备将达2亿台套,市场规模约6000亿美元。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华力创通参与了天通卫星通信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成功研发适用于天通系统的卫星通导一体化基带芯片和模块及多款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在我国卫星移动通信领域具有技术先发优势。
天银机电子公司天银星际是全球卫星部件领先厂商,银河航天的供应商,并已承接SpaceX、亚马逊等科技巨头5G低轨道卫星星座相应订单。

3.我国第三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双曲线一号飞行未达预期

据新华社,8月3日15时39分,双曲线一号第3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异常,卫星分离后未正常入轨,飞行试验未达到预期目的。
据了解,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由中国民营航天公司北京星际荣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制,是一种采用垂直热发射方式的四级小型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箭体最大直径 1.4 米,全长约 20.8 米,起飞重量约 31 吨,700 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 150 公斤。
双曲线一号第 1 发火箭于 2019 年 07 月 25 日发射,成功入轨,是我国民营航天首次成功入轨。
双曲线一号第 2 发火箭于 2021 年 2 月 1 日发射,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发射任务失败。

4.韩华宣布向OneWeb投资3亿美元

8月12日消息,来自韩联社的报道,韩华集团旗下的韩华Systems公司宣布,将向卫星运营商OneWeb投资3亿美元,同时进入OneWeb的董事会。重新涌入的投资似乎在向外界表示,这家去年已经宣布破产的公司已经再次获得资本的青睐。
成立于2012年的OneWeb是一家卫星互联网公司,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但主要的业务位于美国。一直以来,OneWeb都在寻求建造一个低地球轨道卫星网络,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他们负担得起的高速互联网接入,而来自5G、物联网、自动驾驶和其他新技术的数据增长也需要这些技术。
早在2015年OneWeb就获得了获高通、维珍集团、空中客车、可口可乐等投资方的5亿美元融资。2016年,OneWeb继续融资12亿美元,包括孙正义旗下软银集团入局投资的10亿美元。此后,OneWeb获得过一次4.5亿美元融资。2019年3月,OneWeb融资12.5亿美元,由软银、高通、Grupo Salinas和卢旺达政府领衔投资,使得资金总额达34亿美元。
收获了外界大量投资的同时,自身估值在19年底一度接近百亿美元的规模。自2020年初以来,OneWeb一直在寻求新的资金,但受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始终未能敲定新的投资。结果就是在2020年3月,曾经的明星公司在经历了多轮投资未果后,正式申请破产保护。OneWeb的破产似乎和它的前辈铱星、Orbcomm一样,最终也会折戟在星座互联网浪潮中。
不过随后的债务重组和资产拍卖的速度,也让大家看到了OneWeb依然有着不错的价值。申请破产的当年7月,由来自英国政府和印度电信大亨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赢得了对OneWeb的拍卖,重组之后的OneWeb董事会囊括了英国政府、印度巴蒂集团、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和软银。
重组之后的OneWeb又重新获得了资本的兴趣。今年一月份,软银又向卫星互联网初创公司OneWeb投资3.5亿美元,并获得OneWeb一个董事会席位。随后亿万富豪查理·厄根(Charlie Ergen)旗下“休斯网络系统公司”(Hughes Network Systems)也再次投资5000万美元。
更重要的是,OneWeb的雄心也在缩减,以帮助控制资金需求,OneWeb主动要求监管机构将其卫星数量从之前计划的4.8万颗缩减至6372颗。另一个好消息是,OneWeb在今年6月份已经获得了部署648颗卫星来达成全球覆盖所需的24亿美元资金。
今年7月,随着OneWeb第8批通信卫星升空,其累计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达到254颗。至此,OneWeb已经完成了“5-50”计划,也就是通过5次发射实现高速网络连接覆盖北纬50度以北地区。“5-50”计划是OneWeb重组后公司业务的一个转折,它旨在连接北半球的宽带数据用户,覆盖地区包括了英国、阿拉斯加、北欧、格陵兰岛、北冰洋和加拿大等地区。
根据OneWeb的发射路线图,其全球覆盖将由648颗卫星组成的低轨卫星星座完成,目前OneWeb累计在轨卫星已达到254颗,占OneWeb计划的648颗低轨卫星总数的近40%。

5.微纳星空完成近3亿元Pre-B轮融资加快遥感、通信卫星批量化研发

8月19日,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3亿元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光速中国、高能资本、歌斐资产联合领投,鼎晖投资、梅花创投跟投。
微纳星空方面称,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一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融合型通信卫星及有效载荷的研发。获此融资后,微纳星空宣布,拟实现500kg级卫星研制和批量生产能力。
微纳星空CEO高恩宇表示,在疫情之后的新经济政策形势下,未来国家在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预计会继续呈活跃状态,通信行业对卫星制造、卫星地面应用解决方案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基于上述判断,微纳星空计划在高价值、高容量、高承载比通信卫星上持续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促进公司管理正规化、财务合规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为登陆资本市场做好准备。
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定位微小卫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商,为客户提供卫星单机部件、整星制造与地面通信终端等产品。截止目前,该公司百公斤级以下的卫星已经在轨验证7颗,并已打造八个标准化卫星平台,在国内民营商业卫星创业公司中位居前列。
自2017年成立以来,微纳星空目前已完成了6轮融资:成立当年,微纳星空便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2018年9月,微纳星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8年12月其获得数千万元战略投资,投资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2019年9月,微纳星空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020年2月,微纳星空宣布完成近亿元A2轮融资,并于2020年4月宣布完成千万元A3轮融资。
相关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有多家公司都瞄准了卫星互联网的市场。微软、亚马逊、日本软银、波音、空客等资本巨头都已加入卫星互联网市场争夺当中。
已布局相关业务的公司中,航天行云、信威科技、九天微星等主要聚焦窄带卫星网业务,银河航天、SpaceX、Astranis等大型企业则聚焦卫星宽带互联网建设。
 

、金融资本市场

1. 国务院国资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近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会议还指出,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监管,严控企业永续债规模,加强融资担保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确保企业稳健运营。
 
(1)1-7月央企净利润同比增长112.4%
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1-7月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4%,两年平均增长21.3%,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27.4%,两年平均增长8.8%。
(2)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会议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肩负起产业链“链主”责任,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积极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
(3)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会议指出,要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重要抓手,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在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方面发力攻坚,确保今年年底完成三年任务的70%。要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4)明确央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方式
会议强调,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明确中央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方式,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5)严控企业永续债规模加强融资担保管理
会议还指出,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监管,严控企业永续债规模,加强融资担保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指导企业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确保企业稳健运营。要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工作要求,加强对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控的指导,努力维护国有企业良好信誉和金融市场稳定。
(6)下半年央企重组整合将提速
 “十四五”开局之年,国企重组整合正进一步提速。从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联合重组,到中国普天并入中国电科;从鞍钢重组本钢,到中国宝武重组山钢集团…….“十四五”开局之年,国企重组整合正进一步提速。
近期,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中指出,上半年央企重组整合工作力度很大,下一步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有专家认为,推动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为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国有资源配置效率、破解国资运行中的同质化发展问题,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迈上新台阶。

2. 陕西VC/PE半年交易38亿美元位列上半年度地区投资规模第六。

近日,投中研究院发布的《2021半年度VC/PE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报告核心发现主要有:
2021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投资数量同比稍有下滑;投资总规模同比增长52%,单笔均值创新高,重金砸向一线项目。陕西交易规模高达38亿美元,位列上半年度地区投资规模第六位。
募资市场:2021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数量、认缴规模同比分别增长73%、120%,数量规模双上扬,募资市场呈回暖趋势。引导基金“下沉式”爆发,多地市、县级地方政府设立百亿级母基金。
(1)9%头部机构提供53%资金支持,陕西交易38亿美元
2021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投资数量3017起,同比稍有下滑;上半年投资总规模为973亿美元,同比增长52%。
2021上半年大额交易(交易规模≥ 1亿美元)共计发生178起,占本期交易总量的6%,对应交易规模为425亿美元,占本期交易总规模的44%。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投资市场活跃度下降,VC/PE机构趋谨慎,重金砸向一线项目,更注重优质项目的投资价值。
(2)领头羊作用愈发显著
为分析头部机构在VC/PE市场的投资贡献值,本次选取2018年-2020年入选投中榜单机构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TOP100、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100、中国最佳早期创业投资机构TOP50, 
2021上半年,“TOP 250”旗下共计529个投资主体参与投资,市场总投资主体6173个,“TOP 250”投资主体占比9%。这意味着上半年VC/PE投资市场,占比9%的头部机构为51%的企业提供了53%的资金支持,由此也可看出市场上一半的项目和热钱都集中在这9%的头部机构手中。
与往年相比,2021上半年头部机构交易数量增长明显,首次超过市场交易总量50%,占据半壁江山。
(3)一线地区持续引领投资市场
2021上半年,共计31个省市区(含港澳台)发生VC/PE投资交易,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投资活跃度较高;从交易规模来看,依然是北京最吸金,上半年交易规模达218.57亿美元,广东、上海紧追其后,一线地区的投资活跃度和吸金能力可见一斑。
作为活跃度第二阶梯的浙江省和江苏省上半年表现也不错,分别完成325起、299起投资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高瓴资本百亿入股隆基股份,陕西交易规模高达38亿美元,位列上半年度地区投资规模第六位。
(4)VC市场项目投资均值增长71%
2021上半年,VC市场(包含早期)投资数量占比76%,与前两年相比基本持平,市场维持稳定。上半年VC市场(包含早期)投资规模占比47%,比去年高出10%,在VC市场投资数量持平的情况下,总规模升高,明显VC市场的均值普遍上升。
从下图单笔均值数据来看,也印证了上述结论:VC市场项目普遍变贵,同比增长71%,而上半年PE市场单笔均值增长速度放缓。
 
 
(5)腾讯、红杉中国各阶段投资均非常活跃,布局产业上下游
2021上半年早期市场投资活跃机构有真格基金、腾讯投资、险峰K2VC等,VC市场较活跃机构有红杉中国、腾讯投资、经纬中国等,PE市场较活跃机构有腾讯投资、中金公司、深创投等。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保持着一贯的投资风格,布局全生命周期项目,另外红杉中国也同时在早期、VC及PE市场均表现非常活跃,参与整个市场投资各阶段。此外,另外一家值得关注的CVC为字节跳动,上半年重点投资VC市场项目达19起。
(6)VC/PE渗透率再刷新纪录
VC/PE渗透率:2021上半年,共计325家中企在内地、香港及美国上市,其中231家上市公司背后受到VC/PE机构支持,渗透率高达71.08%,继2020年68%渗透率后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VC/PE渗透率不断攀高既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具有较好的韧性,市场改革效果逐步显现,也证明VC/PE机构已经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管道,是创新资本形成的关键力量。
IPO账面退出金额:2021上半年延续去年IPO大爆发,VC/PE机构退出迎来春天,上半年IPO账面退出回报总规模为7291亿元,与2020年上半年2280亿元相比,高出近220%增长率。
IPO账面回报率:2021上半年VC/PE机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509%,同比涨幅55%。上半年退出市场对VC/PE机构来讲无疑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不管从渗透率、IPO退出金额以及回报率来讲都获得了傲人的成绩。
7市场回暖,引导基金“下沉式”爆发新成立基金数量规模同比双上扬
2021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累计3521支,同比涨幅73%,其中1月、5月新成立基金共计1641支,占本期总数近半。
2021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认缴规模2509亿美元,同比骤增超120%。
政策红利加上国内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成果,上半年募资市场明显回暖。
2021上半年,1941家VC/PE机构完成基金新设,26%的VC/PE机构新成立基金数量在2支及以上,超过11支基金新设立的机构不到1%。市场上还是成立一支基金的机构占主力达74%。
(8)引导基金“下沉式”爆发
2021上半年各地引导基金加速设立,据不完全统计共计52支引导基金相继在各地设立,其规模都不小,而且呈现地域、行政级别下沉的趋势,多地市、县级地方政府传出设立百亿甚至以上规模母基金的消息。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股权投资和母基金的重要性,纷纷出台让利政策、奖励措施来保证能够发挥引导基金的作用。
以苏州天使母基金为例,今年1月份成立,首期规模60亿元,短短4个月,截至5月底,共有22支子基金通过投决,总认缴金额17.09亿元,子基金总规模近60亿元,堪称“苏州速度”。从近两年苏州在募资市场的活跃程度也能体现政策红利带来的效应。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