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0年第23期

行业报告 2020-08-20 16:51: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国务院发布半导体税收新政:最高免征十年企业所得税

  日前,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
  《若干政策》提出,为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培育集成电路领域和软件领域企业。加强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支持产教融合发展。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集成电路和软件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规范产业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若干政策》明确,凡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均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政策。鼓励和倡导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全球合作,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在华投资兴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若干政策》要求,各部门、各地方要尽快制定具体配套政策,加快政策落地,确保取得实效,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财税政策
  1、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2、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65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130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国家鼓励的线宽小于130纳米(含)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总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
  5、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接续年度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7、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软件企业在本政策实施以前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按照国发〔2011〕4号文件明确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执行。
  8、继续实施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
关于投融资政策
  9、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企业、软件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对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的重组并购,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引导,不得设置法律法规政策以外的各种形式的限制条件。
  10、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现有的政府投资基金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多渠道筹资,设立投资基金,提高基金市场化水平。
  11、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支持银行理财公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专门性资管产品。
  12、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通畅相关企业原始股东的退出渠道。通过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股权转让等服务,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研究开发政策
  13、聚焦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人才政策
  14、进一步加强高校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
  15、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采取与集成电路企业合作的方式,加快推进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
知识产权政策
  16、鼓励企业进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软件著作权登记。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依法申请知识产权,对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给予相关支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相关知识产权服务。
市场应用政策
  17、通过政策引导,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加大对集成电路和软件创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带动技术和产业不断升级。
国际合作政策
  18、深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全球合作,积极为国际企业在华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国际企业在华建设研发中心。加强国内行业协会与国际行业组织的沟通交流,支持国内企业在境内外与国际企业开展合作,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协作和国际标准制定。
  19、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走出去”。便利国内企业在境外共建研发中心,更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开展投资等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20、凡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含设计、生产、封装、测试、装备、材料企业)和软件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均可享受本政策。

2.中芯国际二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净利猛增644%

  8月6日晚间,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发布二季度财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单季历史新高,前者为9.38亿美元,同比增长19%,后者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644.2%。
  需要强调的是,中芯国际再度上调资本开支,其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由约43亿美元增加至约67亿美元。增加的资本开支主要用于机器及设备的产能扩充。对比业绩指引,中芯国际二季度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均落在指引内。公司预计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长3%-5%,实际为4%;预计毛利率介于26%-28%,实际为26.5%。横向看,在已披露二季度财报的五家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中,中芯国际二季度的收入增速居中。
  中芯国际先进制程(28nm及以下)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但在披露明细上做了一些调整。自去年四季度量产14nm开始,公司就分列14nm与28nm的收入占比,但在刚披露的二季度财报中,公司把这两个技术制程的收入占比合在一起披露了,本季度达到9.1%,环比提高1.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收入占比与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一季度有了一定缩小。另一方面,全球纯晶圆代工市场中排名第四的联华电子在二季度获得的28nm订单大涨,拉大了其与中芯国际(排名第五)的差距,先进制程收入占比差距从一季度的1.2个百分点扩大到二季度的3.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二季度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收入占比为66.1%,环比提高4.5个百分点;来自总部位于美国地区公司的收入占比为21.6%,环比下降3.9个百分点。
  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正齐头并进。专注于14nm及以下制程的中芯南方先是获国家大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电路二期共同注资22.5亿美元,后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拟募资投入80亿元加码中芯南方。同时,公司将携手第三方投资76亿美元,约合531亿元人民币,扩大28nm及以上的晶圆产能。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表示:“尽管宏观环境仍在变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强劲。二季度成熟技术应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费电子类收入增长显著,先进工艺业务稳步推进。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充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三季度营收持续成长。公司致力于创新和发展,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为更多海内外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司不断成长。”

3.华为宣布全方位扎根半导体领域

  “由于美国的制裁,华为领先全球的麒麟系列芯片在9月15日之后无法制造,将成为绝唱。这真的是非常大的损失,非常可惜!”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8月7日举行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半导体工艺上没有赶上,Mate 40麒麟9000芯片,很可能成为麒麟高端芯片的最后一代。
  “华为开拓了十几年 从严重落后到有点落后再到赶上来领先,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我们非常大的损失。”余承东对记者表示,麒麟高端芯片成为了“绝版”,以后无法生产。
  对于华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华为呼吁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伙伴应该全方位扎根。余承东表示,半导体产业应该向多方位突破,比如物理学材料学的基础研究和精密制造。在现场展示的一张PPT中显示,在“根技术”上,华为建议产业关注EDA以及IP领域,关键算法和设计能力。还有包括12寸晶圆、光掩膜、EUV光源、沉浸式系统、透镜等在内的生产设备和材料领域。而在设计与制造环节,关注IC设计能力以及IC制造和IC封测能力。其中IDM涵盖了射频、功率、模拟、存储、传感器等期间设计与制造工艺整合。
  而在终端器件上,关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紧密联动,突破制约创新的瓶颈。具体来看,包括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5G器件等方面。
  此外,华为倡议打造新生态。目前鸿蒙开放开源,共建自主OS生态。目前,华为正在产业链的多个领域层层发力,进行突围。比如,华为也在终端的器件上加大投入。余承东表示:“现在我们从第二代半导体进入第三代半导体时代,希望在一个新的时代实现领先。在终端的多个器件上,华为都在投入。华为也带动了一批中国企业公司的成长,包括射频等向高端制造业进行跨越。”
  此外,余承东表示,鸿蒙操作系统已经可以打通各种设备,“今年华为的手表、智慧屏都会搭载鸿蒙操作系统。南向接分布式设备,北向接大量应用,构建生态。在HMS(Huawei Mobile Service)方面,去年美国的芯片、手机移动服务不给华为使用,华为只能自己解决芯片和生态问题,发展HMS,努力突破美国封锁,现在每个月、每周、每天,生态的体验都在改进。”。

4.半导体设备企业青岛高测股份科创板上市

  8月7日上午9时30分,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测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了科创板上市的锣声,正式在科创板上市,股票简称高测股份,股票代码688556。自此,青岛高新区迎来了本土培育的第一家上市企业,这也意味着高测股份成为青岛市第二家科创板A股上市企业。
  据介绍,高测股份成立于2006年10月20日,被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纳入“2020年第一批支持建设青岛市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类)”。公司基于自主的核心技术,已成功研发并上市了截断机、开方机、切片机、磨倒一体机、金刚线等5大类量产产品。产品覆盖了光伏行业的硅片制造全部生产环节,并致力于为高硬脆材料切割加工环节提供集成了“切割装备、切割耗材、切割工艺”的系统切割解决方案。
  此次高测股份上市募集资金约6亿元,将用于高精密数控装备产业化项目、金刚石线产业化项目、研发技术中心扩建项目和补充企业流动资金,以支持企业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及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及产业化。
  高测股份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在自主核心技术支撑下,以高硬脆材料系统切割解决方案在光伏行业的应用为重点,持续推进该技术在光伏行业、半导体行业、蓝宝石行业、磁性材料行业的应用,加速推进产业和业务的创新,力争成长为全球范围内金刚线切割技术应用的创新者和领跑者。

二、激光器行业

1.海目星半年营收4.6亿,8月已完成科创板注册

  8月4日,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科创板注册,融资金额8亿元。海目星主要产品为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通用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和显示及脆性材料精密激光及自动化设备。
  今年上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围陆续爆发,各行各业均受到了冲击,但海目星的营收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海目星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58亿元,同比增长27.1%;净利润0.23亿元,同比减少61.7%。其中一季度营收0.98亿元,二季度营收3.60亿元。
  海目星表示,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系实现对苹果、赛尔康、伟创力、比路电子、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大客户设备验收所致,但实际上公司的生产经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采购方面,受政府管控措施及疫情影响,公司主要供应商复工复产进度有所延迟,物流运输能力有所下降;生产方面,为落实当地政府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复工复产有所延迟;销售方面,受疫情的影响,主要客户复工复产的时间有所延后,短期内订单需求及设备验收进度有所延迟。
  受下游行业产销旺季、行业惯例等因素影响,海目星下游动力电池领域及3C领域的主要客户的非标准化产品验收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乃至第四季度。2017-2019年,海目星下半年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9.33%、63.88%和 65.03%,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3.77%、47.69%和 46.02%。若2020年海目星各季度营收仍保持以往的周期性,则海目星今年的营收将有望超过12亿元。

2.恩耐Q2业绩超预期:中国市场快速复苏

  日前,高功率半导体和光纤激光器的领先供应商恩耐公司(nLIGHT)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nLIGHT 2020第二季度实现营收5214万美元,同比增长8.5%;净亏损683万元;综合毛利率为25.0%,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但相较于前两个季度出现明显回升。这一成绩超过了nLIGHT此前预期的最高水平,此前预计二季度收入将在4500万美元至5100万美元之间,毛利率将在21.0%至25.0%之间。
  nLIGHT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cott Keeney表示:“我们强劲的第二季度财务业绩表明,客户对我们各个终端市场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整个季度,中国工业和微细加工终端市场的商业活动都很活跃,推动整体营收高于我们的预期高点。我们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国内外的应用持续增长,客户对我们光纤激光焊接解决方案的早期反应以及该应用领域的长期潜力令我们深受鼓舞。”
  实际上,中国市场一直是nLIGHT最大的单一市场。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nLIGHT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降到了近年最低,而二季度后中国市场迎来季节性反弹,最终实现收入约2138万美元,收入占比达41%,这是nLIGHT在中国市场近12个季度第二高的水平(仅次于2018年的第二季度)。
  对于2020年第三季度,nLIGHT预计营收在5400万美元至6000万美元之间,毛利率在22.0%至26.0%之间。

3.光库科技拟非公开募资7.1亿元,用于铌酸锂高速调制器芯片

  铌酸锂薄膜调制器具有尺寸小、性能高、功耗低的特点,是未来铌酸锂调制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次光库科技募投的铌酸锂高速调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旨在增强国内对于铌酸锂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供给能力。由于铌酸锂系列高速调制器芯片及器件产品应用领域多,市场空间较大,因此本次募投项目实施不会与米兰光库现有生产线构成竞争,不会影响原有产品销售。
  本次募投项目预计总投资5.85亿元,其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拟投入5.4亿元,不足部分将由公司通过自筹方式解决。项目主要分芯片研发设计和封装测试生产两大部分,并计划开展对铌酸锂薄膜调制器等新产品的研发,其中封装测试及研发中心的建设周期为1.5年,芯片生产中心的建设周期为4年。在募投项目封装、测试部分投产后,将有效拓宽国内的销售渠道;募投项目中芯片生产部分整体投产后,国内将具备完整的芯片生产、封装、测试能力。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有助于加速光库科技铌酸锂薄膜调制器的开发,助推光通信技术升级,进一步推动公司光通讯器件产品的升级及提升公司整体研发水平,巩固公司在光学元器件领域的优势地位。

4.相干公司Q3营收2.98亿美元

  相干公司今天公布了第三财季业绩报告(截至2020年7月4日)。报告显示,相干公司第三财季净销售额为2.983亿美元。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净亏损870万美元,每股摊薄收益0.36美元。
  相干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ndy Mattes表示:“虽然本季度我们依然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但我们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是令人振奋的。我们的营收持续增长,微电子产品业务大大抵消了材料加工和OEM组件业务的不利影响。我们对运营水平和现金流的关注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初步结果,使相干在未来的季度中处于有利地位。每天我都对公司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多的了解,看到员工们在非常艰难的宏观环境中迎接挑战,我感到非常自豪。”
  据披露,相干公司第三财季的收入按市场划分为微电子48%,材料加工27%,原始设备制造商组件和仪器18%,科学与政府7%。按区域划分为亚洲收入占54%,美国占22%,欧洲占19%,世界其他地区占5%。亚洲包括两个收入占销售额10%以上的地区,其中在韩国有一个与大型平板显示器制造相关的客户,该客户贡献了相干第三季度财政收入的10%以上。
  第三财季来自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收入为9700万美元,约占销售额的33%。其他产品收入包括备件、相关配件和其他消耗性产品,约占销售额的28%。来自服务和服务协议的收入约占销售额的5%。服务业总收入基本持平,显示业略有反弹,但材料加工业务有所减少。第四财季营收预计在2.9亿至3.2亿美元之间。

三、新能源行业

1.新能源汽车带火充电站,前七个月相关企业同比增44.4%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从每年的车展就能够看出一二,其实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后,充电站企业也有了明显的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3.1万家充电站相关企业,今年1-7月份,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4630家,同比上涨44.4%。
  从地区分布来看,充电站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数量达到了3787家,是第二名湖北省(2575家)的1.47倍,江苏、福建、湖南分别排在3-5名。2015年之后充电站企业注册量显著增多,2018年注册量首次突破5000家,2019年新注册了5719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0.9%。
  从资本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充电站相关的企业注册资本分布在5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最多,共1.6万家,占比企业总量的53%,500万-1000万的企业占比18%,100万以内的约有0.9万家,占比29%。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充电站相关企业也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六款电动车齐发,恒大造车乘风破浪

  8月3日,恒大汽车集团在上海和广州双会场举行新车发布会,旗下恒驰品牌6款新能源汽车一齐亮相。此次六款车型,覆盖了从A到D所有级别车型,包括轿车、轿跑、SUV、MPV、跨界车等乘用车细分车型。
  按照许家印未来的计划,新能源车的产量将达到年产100万辆,并用3到5年成为全世界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许家印在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预算为三年450亿元,其中2019年投入200亿元,2020年投入150亿元,2021年投入100亿元,并在中国、瑞典等国家布局十大生产基地,同步研发15款新车型。
  工商信息显示,7月10日,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5亿元,由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00% 控股。
  7月27日,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集团最重要业务,董事会建议公司更名为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汽车,并提出“力争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毫无疑问,以恒大两年即推出六款车型的速度,其时间沉没成本的缩减意味着其他投入的提高。恒大健康2019年报显示,2019年净亏损较2018年进一步扩大,净亏损49亿元。恒大健康表示,公司亏损主要是由于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还处于投入阶段,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及利息支出增加。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变革期,对于多如牛毛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无疑是一次淘汰和新生的过程,后入场的恒大汽车占据着雄厚的资本优势,但其目前推出的六款车型并不能完全说明其麾下各方势力的磨合期已经度过。
  目前,该六款车型的产品参数、量产和发布时间、销售价格等信息,恒大汽车方面尚没有透露,对于其性能、技术含量、性价比等方面暂时无从比较,仍需待其正式公布相关参数后看市场作何反馈。恒大能否如愿达到最强,仍需看其未来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

3.联邦政府资助宝马4.9亿元,用于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开发

  日前,宝马集团获得了来自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州6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拨款用于电池研究,并计划在慕尼黑附近的帕斯多夫建立其试验电池生产基地。
  据悉,这项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是“为电池组创建一个封闭且可持续的材料循环”,用于开发、测试和生产锂电池。该项目旨在支持欧洲的电池生产。目前,宝马尚未宣布是否会涉足电芯生产,但却没有放弃对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探索和产业布局。
  2017年,宝马投资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4亿元)在慕尼黑-米尔伯特霍芬工厂建设了一座新的电芯技术中心。该中心涵盖了电池技术的整个价值链-从电芯研发到测试和制造,约有200名技术人员在该中心负责新型电池技术开发和测试工作。同时还考虑了电池回收,但不会在内部大规模量产。
   近期有外媒报道称,宝马正在计划在慕尼黑附近的帕尔斯多夫(Parsdorf)建立新的中试工厂试点电池生产。宝马也正式回应称,2022年底帕斯多夫工厂计划投产,公司将投资1.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测试新的工厂技术并尝试创新的生产工艺。“我们的目标是在质量,性能和成本方面优化电池的批量生产。通过这个新的试点工厂,我们正在弥合价值链中的最后一条鸿沟,从电池单元的开发到模块和驱动组件的生产,再到在我们的车辆工厂中安装完全组装的高压存储单元”。宝马负责生产的管理委员会成员米兰•内德列科维奇解释了新工厂的职能。
  这表明宝马对自产电芯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目前正在探索和优化电芯生产工艺,后期有可能正式大规模量产电池,提升其电池的自供占比和整体竞争力。

4. 宁德时代新技术让电池与底盘 “合体”:可能使电动车续航超800公里

  8月12日举办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正在研发一项新技术——CTC(Cell to Chassis),让电芯和底盘“合体”,抛弃电池系统原来笨重的外壳。外媒表示,将电池直接集成到底盘框架中,意味着电动车可以装更多电池。采用这项新技术后,电动车的的续航里程可能会超过800公里。预计,宁德时代将于2030年之前推出该技术。 曾毓群在演讲中提到了宁德时代在系统结构方面的创新。他表示,宁德时代全球率先量产装车的CTP(Cell To Pack)技术直接将电芯集成到电池包,零件数量节省40%,能量密度提升10~15%,制造效率提升一倍,降本增效。下一步,宁德时代还要做CTC(Cell to Chassis),把电芯和底盘集成一起,再把电机、电控、整车高压如DC/DC(直流-直流变换器)、OBC(车载充电机)等通过创新的架构集成在一起,并通过智能化动力域控制器优化动力分配和降低能耗。 
  曾毓群说,CTC将使新能源汽车成本可以直接和燃油车竞争,乘坐空间更大,底盘通过性变好,这是我们结构创新的方向。他还透露,宁德时代最近成立一个21C创新实验室,研发投入33个亿,专注于金属锂电池、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电池研发。同时,布局锂离子电池智能设计、无损检测技术开发等,争取在3-5年内,实现实验室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我们要做全性能的电池,即真安全、高比能、自控温、超快充、长寿命、智管理。这些创新能够帮助整车厂把车做的更好。”

四、复合材料行业

1. 中国碳纤维无人直升机首飞

  近日,AV500C无人直升机成功进行了首飞,该重500公斤,起飞高度5000米,升限6700米,最大速度170公里/小时。据报道,AV500C是AV500家族中的军用版,可以用于高原飞行,也能够上舰作为2号舰载机。
  目前,我国新型舰艇都预留了无人直升机的使用位置,如果AV500C上舰,则可以称为是中国版的“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美军“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家族是目前世界上舰载无人直升机的翘楚,不但能够进行侦察飞行,还能够携带反坦克导弹对小型水面目标进行打击。中国AV500C无人直升机正是瞄准这一目标而去。
  AV500B无人机已经完成鉴定飞行,这次首飞的AV500C具有更加现代化的外形,而且采用了大量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该无人机后,具有质量轻、零件集合度高等优势,极大提高了无人机巡航能力、机动灵活性,而且装配工序得以简化。采用自产碳纤维、预浸料、所制复材零件,具有质量可控、交付周期可控、成本低等优势。
  AV500C无人机还将进行一系列的试飞,能否像“火力侦察兵”一样脱变为一种强火力侦察武装直升机,目前还有待观察。不过随着我国小型空对地弹药的发展,AV500C无人机变身察打一体无人机显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除了舰载外,这次还明确该机具有高原使用能力。

2. 碳纤维复材:全球市场稳步增长,中国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呈稳步增长态势。2019年全球碳纤维需求 10.37万吨,据预测,未来5年碳纤维仍将保持约13%的需求增速。
(1)全球碳纤维需求持续增长
  全球的碳纤维下游应用主要是风电叶片、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汽车四大领域,2019年这四个领域合计需求75800吨,占比高达73.09%,需求价值 23.24亿美元,占比达80.98%。
  中国碳纤维市场近年快速增长,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在2017年之前,国内市场需求大多被进口纤维满足,国产纤维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与贡献很少,2017年,国产纤维达7400 吨,实现巨大增长,增速为105%。
  2019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 37840 吨,对比2018年的31000吨,增长了22%,其中,进口量为25840吨(占总需求的68%,比2018增长了17.5%),国产纤维供应量为12000吨(占总需求的31.7%),国产纤维供应增速为22%。
  2019年的增长率少于2018,其重要原因是供不应求。据赛奥碳纤维技术预测,未来国产碳纤维需求有望实现30%的较高增速,高于全球(约10-15%)的水平,乐观估计在2025年前后,国产碳纤维有望超过进口。
(2)我国对碳纤维的需求持续增长
  从直接数据来看,国产碳纤维是国内碳纤维的最大供应方,但实际上,日系产品仍是国内碳纤维需求的最大来源。
  从碳纤维的市场需求量来看,国产碳纤维已逐渐向日本产品靠拢,但在价值上仍有较大的差距。2019年国内碳纤维最主要的使用领域是风叶电片,是行业超高增长的主要驱动者。大陆和台湾的体育休闲领域合计也占据了总应用需求的半壁江山。
  2019年风电消耗13,800吨碳纤维,较2108年的8,000吨增加72.5%。2019年用于风电的国产碳纤维大约有1,000吨,而2018年是全部进口。
  显然,这几年跳跃式增长的风电叶片用量(2017:3,060 吨,2018:8,000 吨,2019:13,800吨),给国内碳纤维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对各个细分市场的扫描式分析,2019年全球碳纤维市场由风电领域及航空航天领域提供主要需求增量,这主要依赖于碳纤维风电机组市场的快速拓展、民航交付量的大幅提升、以及我国航空航天装备的升级和放量,未来这两个领域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长。
  长期来看,汽车轻量化及氢燃料电池发展带来的碳纤维市场空间巨大,随着成本方面及应用方面问题的突破解决,碳纤维需求有望爆发增长。

3. 国内碳纤维行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
 
  随着碳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112.1千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83%;预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需求将达到40.29千吨左右,年均增长速率约14.19%。
国内碳纤维行业格局
  光威复材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的领导者。光威复材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1998年引入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2007年公司GQ3522型碳纤维(T300级)应用验证经总装批准立项,自此持续为军方稳定供货。2016年碳纤维民品应用取得突破,实现了风电叶片碳梁的产业化,成为全球风电整机巨头VESTAS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中简科技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的后起之秀。中简科技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19年5月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目前公司生产的ZT7系列(高于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率先实现国产航空航天重点型号的全面批量稳定应用,同时也实现ZT8系列(T800级)碳纤维稳定生产,并成功研制了高模型ZM40J(M40J级)以及高强中模型ZT9(T1000/T1100级)石墨纤维。
  江苏恒神已拥有部分高性能碳纤维的成熟技术。江苏恒神成立于2007年,主要从事碳纤维、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公司碳纤维年产能 4500 吨,织物和预浸料1500万平米,复合材料制件 5000 吨,是国内最具规模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件生产企业之一。
  精功科技在碳纤维领域的主要产品是碳纤维生产线。精功科技创始于1968年,公司定位于专用装备技术的引领者与产业升级的推动者,目前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专用装备、碳纤维复合材料装备、新型建筑节能专用装备、轻纺专用装备、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公司在碳纤维领域的主要产品是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和碳纤维微波石墨化生产线。
  中复神鹰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的领导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系统掌握了T700级、T800级碳纤维千吨规模生产技术以及T1000级的中试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干喷湿纺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自主化,率先建成了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目前累计向市场供应碳纤维超万吨,碳纤维市场的国产占有率连年保持在50%以上。
  兰州蓝星的碳纤维业务主要来源于母公司的收购。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财富五百强”的中央企业中国化工集团。兰州蓝星的原丝技术来源于2007年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全资收购的英国老牌碳纤维生产企业,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与世界同步水平的工艺技术,以大丝束低成本碳纤维为特色,产品广泛用于预浸布,塑料改性,缠绕气瓶等行业,目前碳纤维产能3100吨/年。
  太钢钢科的高端碳纤维千吨级基地稳步推进。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2012年,是一家集高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研发、贸易为一体的新材料企业。公司目前高端碳纤维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期工程-T800级聚丙烯腈碳纤维百吨级生产专线稳定连续运行,具备向用户批量提供6K、12K和24K规格产品的能力,是国家级研发项目的正式参与单位。二期工程-年产5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已建成进入试生产阶段。
  方泰精密(抚顺方泰精密碳材料有限公司)是方大炭素下属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15日,主要承担年产3100吨碳纤维项目建设。该项目共分两期建设,分别为1500吨/年碳纤维工程及1600吨/年碳纤维工程,公司主要业务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生产、销售,投产后主要产品为:K、3K、6K、12K、24K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吉林化纤由1960年始建、1964年建成投产的原吉林化纤厂改制而成,现已发展成以化学纤维生产销售为主,集国有资产经营、纺织服装、设计研发建筑安装、商业贸易等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綜合性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涵盖生物基人造丝、竹纤维、腈纶纤维、碳纤维、化纤浆粕、纱线六大系列450多个品种。碳纤维现有原丝产能1.6万吨/年、碳丝产能2000吨/年,目前正在建设碳纤维原丝及碳丝扩能项目,全部建成后原丝总产能5万吨/年、碳丝总产能8000吨/年,碳纤维原丝产品规袼涵盖1K、3K、6K、12K、12S、24K、25K、35K、48K、50K等规格,特别是24K-50K大丝束的开发,实现了对军用装备、航空航天、体育休闲、汽车、压力容器、风电等各个领城的全覆盖。
  目前国内的碳纤维主要应用于体育休闲等领域,国外已经成熟运用的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国内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预计国内军用飞机的更新换代与C919飞机的全面交付将分别带来3.9亿与2.46亿美元的需求市场。

4. 2027年轻质碳纤维压力容器市场规模将达4.865亿美元

  根据国外Thin Sight Partners发布的“Global Carbon Fiber in Light Weight Pressure Vessels Market to 2027”市场报告,2018年全球轻质碳纤维压力容器市场规模1.870亿美元,预计2027年之前市场规模将继续以11.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7年市场总规模将达到4.865亿美元。
  根据报告分析,目前12k、24k规格碳纤维占轻型压力容器用全球碳纤维的最大份额。在碳纤维产品规格中,碳纤维作为束丝是由成千上万根单丝组成,因此12k、24k代表了一束碳纤维中有12000、24000根单丝组成。之所以采用12k和24k规格产品,主要在于其竞争性的成本。日本东丽公司某型号碳纤维3k规格产品的成本为50-70美元/kg,6k规格产品成本为40-50美元/kg,12k规格碳纤维成本可下降到不足30美元/kg。
  采用12k和24k规格碳纤维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在压力容器缠绕加工时其他规格纤维可能需要缠绕三层,而使用12k、24k仅需要一层,因此成本可控且工作量更少。此外,12k、24k碳纤维还可用于军事和工业机器人以及科学设备。
  随着北美地区逐渐成为天然气汽车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制造商正计划更多地利用低成本的本地天然气。天然气汽车不断增长将导致轻型压力容器中碳纤维的需求增加。目前许多领先的碳纤维压力容器制造商都位于北美,他们不断提高碳纤维的生产规模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轻型压力容器对高压氢气存储提出了越来越严密的高要求,碳纤维被认为是生产可靠、安全压力容器的最佳选择,因为碳纤维具有保持氢气高压的能力。根据前驱体类型,目前轻质压力容器市场的全球碳纤维可以分为聚丙烯腈(PAN)和沥青基碳纤维,但大多是以PAN基碳纤维为主。因此,在2020-2027年轻型压力容器中对碳纤维的需求不断增长将导致PAN基碳纤维的生产进一步增加。

5. 日本研发出世界第一款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超轻泵

  日本Naniwa Pump Manufacturing(浪速泵制造所)日前开发了一款由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制成的超轻型船用泵。这款高耐用性的船用泵也是“世界第一款”。它是为川崎重工制造的水翼喷射船“ SEVEN ISLANDS YUI”提供的。Tokai Kisen(东海汽船)与日本铁道建设运输施设整备支援机构共同订购了这艘基于25年前设计的船只。
  该CFRP泵的研发得到了日本财团慈善基金会和日本舶用工业会的资助。这项拨款于2014年启动,是专门为发展轻质复合材料泵的技术而设立的。在得知这个新建项目后,浪速泵制造所建议用其最新开发的CFRP泵来代替传统铝泵。CFRP泵超轻,重量通常是用于海船的标准青铜铸造泵重量的四分之一。同时,CFRP泵的耐用性和可维护性也是以往安装在川崎Jet Foil系列上的铝制泵无法比拟的。
  经过反复进行的大量组件测试,证实其可以承受最苛刻的使用环境,从而达到所需的耐压性和耐用性。浪速泵与客户川崎重工以及船舶运营商东海汽船紧密合作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开发工作,于2020年6月30日交付了该船舶。
  “SEVEN ISLANDS YUI”将在竹芝(东京)与伊豆岛地区之间的航线上进行客运。川崎重工计划在未来的川崎水翼喷射船系列改造中也安装这种CFRP泵。浪速CFRP泵已经成为浪速不断发展的产品系列中的又一个成员。高耐用性和超轻量化泵的研发仍在继续。 

五、卫星通信行业

1. 报告称未来十年年均将有1000颗小卫星发射

  欧洲咨询公司7月份发布的最新一版《小卫星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称,在2020~2029年将发射的小卫星中,两个巨型星座项目从数量上说将占到一半,但由于规模经济效应、量产和批量发射的原因,从市场价值上说却将只占1/5。报告还研究了冠状病毒疫情对小卫星产业的影响,并对与疫情、小卫星星座和一网破产相关的变数做了最新分析。
  欧洲咨询公司称,2020年代预计将成为小卫星大发展的年代,年均小卫星发射数量将达1000颗。比较起来,作为迄今小卫星发射数量最多的一个年份,2019年全球共发射了385颗小卫星(欧洲咨询公司对小卫星的定义是重量在500公斤以下)。
  小卫星2019年带来的市场价值是28亿美元,其中70%来自制造,30%来自发射。从2020年到2029年,小卫星市场价值预计将达到510亿美元,其中制造占330亿美元,发射占180亿美元。这一市场规模将是前一个十年的4倍还多。
  欧洲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纳贾尔说,疫情预计会对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影响程度要看相关厂家的体量和性质。他说,很多新近入行的早期商业厂家将无法筹集到资金并部署其星座,但太空探索公司和亚马逊这两大市场领头羊实际上反而因疫情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纳贾尔说,虽然疫情导致了市场理性化,从而将让商业行业(“星链”和“柯伊伯”除外)比此前几年有所下滑,但由于各国现已意识到小卫星在民用和军用方面所能带来的潜力和费用节省,政府小卫星项目的增长正在加速。
  纳贾尔还说,小卫星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正在增加,不少未来市场份额现已被某个地区、某国或某家集成商或是发射服务商提前锁定,从而给商业卫星集成商和发射服务商带来挑战,因为其原本的目标客户现在却成了本方服务的竞争对手。
  纳贾尔说,72%靠政府推动的亚洲市场未来十年将发射1600颗小卫星,以同美国公司竞争为国外提供连通性服务。他说,亚洲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国驱动,但也不尽然。
  未来十年小卫星市场的增长将由通信卫星主导,预计通信小卫星发射数量将接近5700颗。相比较而言,对地观测小卫星的市场价值将有所下降,但1520颗的卫星发射数量预计仍将是前一个十年的3倍。然而,由于小卫星市场存在显然的多变性,其具体将如何发展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星座项目失败或入市就会带来卫星发射数量数百颗的上下变化。

2. “星链”互联网星座发展前景分析

  受益于批量化卫星制造、火箭重复利用、一箭多星发射等领先技术,“星链”互联网星座成为新一轮低轨卫星浪潮的佼佼者。然而,“星链”互联网星座所瞄准的消费者宽带市场,面临地面固定宽带、蜂窝无线宽带,以及静地轨道高通量卫星的多重竞争。
  2020年6月15日,美国太空探索(SpaceX)公司成功将第九批60颗“星链”(Starlink)卫星发射升空,至此该星座发射卫星总数已达到540颗,公司表示星座私下测试将在7月左右进行,并最早可能在8月为美国消费者提供卫星宽带服务。
  然而,并非所有低轨星座都能顺利落地。2020年3月28日SpaceX公司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一网(OneWeb)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仅仅6天前该公司的34颗卫星还搭载“联盟”号火箭升空,使卫星总数达到74颗。作为新时代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的开创者,OneWeb公司的破产令人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低轨卫星星座发展浪潮,当时铱星(Iridium)和全球星(Globalstar)公司都经历了破产和重组。与上次相比,这次低轨卫星互联网浪潮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如新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技术(批量化制造、火箭重复利用、一箭多星发射等),新的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应用环境,新的经济全球化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和太空经济步伐的加快等。但是历史再次重演,先是2019年11月原计划发射78至108颗卫星实现高速互联网服务的LeoSat公司因缺乏投资而停止运作,后是2020年3月OneWeb公司因新冠疫情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而申请破产。
“星链”的最大机遇在于美国光纤渗透率偏低
  在2020年3月举办的“美国2020卫星大会”上,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接受访谈时表示,Starlink星座无意与成熟的电信厂家去竞争,而是将目标定位为向光纤和手机基站无法或难以覆盖的人群提供上网服务。事实上,在有光纤覆盖的城镇地区,卫星宽带的竞争力极其有限。此外,低轨卫星天然具有全球覆盖性,而地球表面70%以上为海洋和荒野,因此存在容量浪费。有学者根据地表人口分布模型,测算出StarLink容量利用效率为25.1%,整个星座有效容量约为23 Tbps。假设StarLink第一期星座服务100万用户,则户均容量约为23 Mbps,远低于光纤宽带的速率。
  美国光纤渗透率不足,地面固定网络速率偏低,并且农村地区宽带短缺,为Starlink提供了发展空间。2013年之前,美国和中国的光纤渗透率均较低。在过去的七年中,中国积极推动光纤部署战略,2019年光纤已经覆盖了98%的行政村,实际接入光纤的宽带用户数达3.96亿户,在固定宽带中的渗透率约91%;美国2018年光纤覆盖全国31%的家庭住户,实际接入光纤的宽带用户数为1860万户,在固定宽带中的渗透率仅17%。因此,美国光纤渗透率偏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宽带短缺,为Starlink等卫星宽带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2014-2018年美国、中国固定宽带中的光纤渗透率
  美国光纤到户部署费用较高,光纤覆盖率提升缓慢,为Starlink提供了宝贵的部署时间。在2019年的研究中,美国宽带协会表明,按照当前增速和资金投入力度,2025年美国光纤家庭覆盖率仅有望达到50%;如果希望在2029年达到90%,则未来十年需额外投入700亿美元,远超出目前的RDOF资金总额。Starlink预计第1期4425颗卫星于2024年左右完成部署,因此美国缓慢的光纤铺设进度为其赢得了部署时间。
  卫星通信在美国有较大的潜在市场,Starlink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与光纤相比,卫星通信的优点在于其连接成本与地形无关,因此卫星通信在偏远地区可能具有价格优势。 

3. 一箭双星成功!长二丁火箭30年50发全胜!

  8月6日12时01分,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高分九号04星和清华科学卫星升空,卫星随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点火起飞
  高分九号04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有限公司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清华科学卫星由清华大学负责研制,将在轨对重力卫星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双频GPS的精密轨道大气密度测量方法等理论与技术进行飞行验证。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一款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
厂房中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至此,长二丁火箭创造了50发全胜的优秀战绩,将百余颗卫星送入太空。从1990年立项到现在,30年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因为出色的性能和战绩,被授予“优质火箭”和“金牌火箭”称号。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42次发射。

4. 海南一号卫星启动“星地对接”

  近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三亚站启动海南一号卫星一期4颗光学卫星星地对接试验。此次试验为期一周。
  星地对接试验是对卫星重要性能指标及卫星信号质量进行核验,标志着卫星研制接近尾声,即将交付发射。记者从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了解到,此次星地对接试验包括测控链路和数传链路对接试验。卫星系统与地面支撑系统严格按照试验大纲和细则要求,进行全面认真测试及记录,全面验证星地数传接口和数据格式。
  海南一号卫星是海南卫星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卫星星座由海南一号、三亚一号和三沙一号系列卫星组成,由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和海南微星遥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其中海南一号卫星研制项目已被列入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
  据介绍,海南卫星星座基于海南的地理条件和发展需求设计。海南不仅纬度低,还是全国拥有最大海洋国土的省份,在辽阔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着大小200多个岛屿礁滩。如何监控管理如此广袤的海洋,保障国家主权,建设海洋强省,需要遥感技术的保驾护航。
  海南卫星星座发射计划在2—3年内完成,其中,2020年完成“海南一号”一期4颗光学卫星发射任务;2021年发射“海南一号”二期2颗光学卫星和“三亚一号”2颗高光谱卫星;2022年发射“三沙一号”2颗SAR合成孔径雷达星。据介绍,海南卫星星座发射完成后,将是“罩”在南海上空的巨大天网,海南可通过该星座获得南海及其周边超大范围的观测能力,从而满足实时动态观测、南海地区开发和有效管控的重大需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准确、快速响应。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南一号卫星如实现2020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任务,将开启海南商业卫星发射的商业模式,率先建立商业公司与文昌发射场管理部门合理的运行模式。

六、金融资本市场

1. 揭秘合肥市政府产业招商新思路

  安徽合肥相较于其他省会,产业基础并未有明显优势,却能保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快速跻身新一线,以“中国最牛风投机构”在全国名声大噪。2019年合肥GDP达9409.4亿元,更是即将踏入万亿门槛,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七个超万亿城市,而这些都和它的产业扶持、招商引资和投资战略有着密切的关联。
优势一:产业扶持
  产业,自始至终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支撑。合肥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把投资引领培育产业放在第一位,聚焦芯片半导体、生命健康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
芯片半导体
  今年6月,99个重点项目在合肥经开区智能装备科技园集中签约,其中集成电路项目超20个,涵盖了半导体设计、测试、封装、设备等产业链,又于近日达成与国内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世纪金光的合作。
新能源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蔚来总部与合肥签署入驻,以及大众入股江淮汽车,更是体现了合肥对产业转型升级有迫切渴求,致力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
生命健康
  生命健康产业是合肥高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高速发展,截至2019年,合肥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已经集聚企业260余家,产销规模近500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合肥市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从2014年实施扶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到重组升级“1+N”政策体系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1.48亿元。在今年的相关政策中 ,更是采取多种扶持方式,重点发力复工复产、促进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拉动投资、发展线上经济等。
优势二: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原则是完善生态系统。合肥市功能地位和城市经济的集聚,就具有很好的上下游产业链,能为项目的落地和迅速的产业化打提供“土壤”。
  如今能代表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蔚来,在当时遇到资金枯竭的局面时,虽能保持着生产,但无力研发新车,急需一笔资金输血。而上海因为有特斯拉,北京因为有北汽,纷纷放弃了蔚来。合肥却选择了接手蔚来,并一出手就给了70亿元。今年合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因疫情影响大幅度下滑,而合肥却出台了若干政策助推新能源发展,例如减排奖励、购车奖励、研发补助等,合肥对蔚来的大力招商,迎合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也是迎合未来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
  在合肥整个招商生态中,有合肥晶合和合肥长鑫的芯片研发制造;更有脱胎于中科大、在合肥本土孵化的科大讯飞、中科寒武纪这种AI的独角兽企业。
  合肥通过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企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配套,加快产业集群,为合肥打造成“芯屏器合”之都助跑。
优势三:投资战略
  政府作为风险投资主体有优势,但并不能成为主体,总体还是要交给市场来做。政府更多是引导基金,充当LP功能,GP市场化管理。
  合肥独特的投资战略就是:
  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业;善于运用资本招商,先大手笔投资基金拉拢企业落户,后期再将投资所获股份脱手,翻倍获利;继续扩充投资基金,以一笔投资换一个产业。
  合肥政府依靠精准的抄底、趋势投资、前瞻性布局,持续握准行业风向,堪称投资界的“最牛基金经理”。

2. 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头部机构发力,募资规模环比上升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共新募集145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募集金额为467.86亿元人民币;投资方面发生618起交易,披露金额307.78亿元人民币;退出方面共计发生281笔交易。
流动性增强推动募资市场回暖,机构募资规模环比上升
  2020年第二季度VC机构共新募集145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数量同比下降14.7%,环比上升81.3%;新增资本量为467.8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环比上升74.58%;平均募资规模为3.23亿元人民币。
 
外币基金募资涨幅高于人民币基金,头部机构逆流而上
  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人民币基金新募集数量同比上升4.5%,募集金额同比下降30.3%;外币基金募集数量同比上升400.0%,募集金额同比上升195.5%。
  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募资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为9支,同比下降25.0%。
表1 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部分大额募资案例
VC投资活跃度有所反弹,不确定性仍围绕市场
  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共发生投资618起,同比下降27.89%;披露投资金额的554起投资事件共涉及307.7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25.81%。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单起投资金额超5亿元人民币的案例9起,数量与2019年二季度持平。

 
表2 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投资活跃机构名单
 
疫情推动生物医疗相关产业估值上涨,获投比例持续维持高位
  新冠疫情爆发,许多初创企业,尤其是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相关产业企业表现较好,为中国的医学防疫、医疗保健、数字经济等方面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持续成为机构投资热点。二季度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获投案例数为123起,占VC市场投资案例总数20%,获投比例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可以看出,VC市场中生物医疗相关产业获投比例持续维持高位,是近几年该产业在风投市场中饱受青睐的时期;二季度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金额为78.03亿元人民币,继续超越IT位居首位。地域分布方面,二季度投资案例数及投资金额上北上广持续领跑,但同比2019年二季度仍有所下降。
 
科创板推动IPO退出数量增加显著
  2020年第二季度VC市场共发生281笔退出,同比上升4.1%,受科创板带动,被投企业IPO数量上涨,IPO退出共计发生232笔,同比增长166.7%。
  2020年上半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及地缘政治波动影响,中国VC市场募投活跃度延续2019年疲势,整体规模下滑明显。但相较于一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在二季度陆续展开,叠加财政刺激及货币宽松政策改善市场流动性,市场活跃度提升明显。然而监管机构对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趋严,募资市场压力延续,机构出资维持谨慎观望态势,专注细分赛道头部企业。

3.并购重组再迎调整,其六大要点

  7月31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五条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5号》《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上市类第1号》。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是为了全面落实新《证券法》等上位规定,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监管透明度,明确市场主体预期,释放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监管问答同步废止。
  此次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五条的适用意见一一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5号》《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一-上市类第1号》,是对此前监管问答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对不符合《证券法》等上位法精神的以及重复上位法规定的内容予以废止。
  其中,对明确相关规章适用的问答进行合并,以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发布,包括重组方案重大调整、发行价格调整机制等内容;对涉及同类问题的各项问答整理合并,对不适应市场发展、监管导向更新的问答做相应修改,完善体例、统一编号、优化结构、科学分类,以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布,包括募集配套资金、业绩补偿承诺及奖励、内幕交易核查要求、分类审核安排等16项内容。
  据悉,日后证监会将通过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布调整的监管政策,监管问答将不再发布。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出现了不少变化,市场主体从壳资源争夺到更加聚焦主业,并购重组政策制度不断优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与此同时,监管层严把质量关,在疫情影响下推出多项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优化了资本市场生态,助力了企业融资发展。
  “这将便利市场参与主体对监管意图的理解,打包整理后的规则更简化,可读可查,便利市场主体理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做好新《证券法》贯彻落实工作,完善资本市场规则体系,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监管及并购重组审核工作透明度,及时回应市场关切,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此次调整,将原来以监管问答形式对外公开的《重组办法》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理解适用问题进行了完善,以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形式发布,提高了法律层级。
具体来看,上述内容均与重组方案的调整有关:
  一是明确认定构成重组方案重大调整的标准。《重组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重组方案在经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后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再次履行董事会、股东大会表决程序并及时公告。对于何种调整达到上述“重大调整”标准,适用意见从交易对象、交易标的、配套募集资金等方面做了明确。
  二是明确发行价格调整方案的相关要求。《重组办法》第四十五条第四款规定,发行价格调整方案应当“明确、具体、可操作”。适用意见从指数变动、单双向调整、基准日等具体指标及程序方面明确了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适用意见对原来监管问答体例做了修改完善,仅提高了法律层级,核心要求并无变化。
  16项监管指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要点抢先看
  证监会上市部共发布了和并购重组相关的16项监管指引,具体来看,包括募集配套资金,业绩补偿及奖励,收购少数股权、资产净额的认定,发行对象,IPO被否企业参与重组,过渡期损益安排及相关时点认定,私募投资基金及资产管理计划,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再融资募投项目披露,VIE 协议控制架构的信息披露,并购重组内幕交易核查要求,上市公司重组前业绩异常或拟置出资产的核查要求,分类审核安排,中介机构相关要求,重组被否后相关程序,上市公司收购相关事项,沪港通、深港通权益变动相关信息披露等内容。
  相较于原监管问答,《监管规则适用指31--上市类第1号》主要是对存量问答的修改完善。主要有六项修改内容:
  一是拓宽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通道。本次修订取消募集配套资金金额不得超过5000万元的要求,同时取消不得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要求。拓宽“小额快速”审核通道,为交易金额小、发股数量少的小额并购交易构建更加畅通的审核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监管效能。
  二是统一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流的比例。原监管问答对配套募集资金的用途进行了明确,并要求一般重组中“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流、偿债的比例不得超过交易作价的25%,或不超过配募总金额的50%。”重组上市中“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的比例不应超过交易作价的25%;或者不超过30%。”本次修订,对重组上市配募资金用于补流、偿债的一并适用“不得超过交易作价的25%,或不超过配募总金额的50%”的比例要求,以支持重组上市企业进一步促进资本形成、获得发展壮大所需的资金支持。
  三是明确并购重组中业绩奖励对象范围。目前监管规则允许重组方案中设置业绩奖励,奖励对象可以是标的资产交易对方、管理层或核心技术人员。考虑到大股东对标的资产的操控能力较强,如设置业绩奖励,可能进步助长大股东操纵业绩的动力,引发道德风险,实践中一般不子支持。为便于市场理解,本次修订明确大股东注资的重组不得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进行业绩奖励。
  四是明确业绩承诺及奖励适用新会计准则的监管要求。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新收入准则要求,境内上市公司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新收入准则,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施完成后,标的资产应与上市公司保持一致自2020年起执行新收入准则。对于有业绩补偿承诺及奖励等安排,且相关期间包含新收入准则首次执行日之后期间的,目前交易双方就相关计算基础适用新旧收入准则的问题大多未明确约定,为避免存在争议影响业绩补偿实施,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本次修订增加对标的资产业绩承诺、业绩奖励期适用的会计准则发生变更的监管要求。
  五是放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对象数量限制。在新《证券法》下,上市公司发行股份不论发行对象数量多少,均构成公开发行。为便利企业并购,本次修订明确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对象可以超过200人。同时要求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应在上市公司首次董事会披露预案时有确定的发行对象。以并购新三板公司为例,如首次董事会时标的公司的股东确定且不会发生变化,则可以采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如标的公司股票处于持续交易中、股东在不断变化,则可以采用吸收合并方式。
  六是完善并购重组内幕交易核查相关要求。证监会一直对内幕交易防控非常关注,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重组报告书时披露自查报告及中介机构核查报告。有市场主体反映,实践中上市公司首次披露报告书时,中介机构难以完成核查工作。为进一步明确各阶段责任,本次修订分阶段明确要求:上市公司首次披露报告书时,中介机构应对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发表核查意见;在相关交易方案提交股东大会之前,上市公司完成自查报告,中介机构进行核查并发表意见。

4. 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并购合作解析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形式渐晰
  (一)引导基金性质:专设基金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在我国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官方定义。综合财政部和发改委对政府引导基金的分类以及清科研究中心对产业引导基金的统计,所谓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资,吸引有关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联合设立,扶持特定阶段、行业、区域目标的引导性投资基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引导新兴行业和创新性产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基金。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资设立的,通过股权或债券等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性基金,该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管理运营,旨在重点扶持特定行业和特定地区。政府引导基金可以分为产业引导基金、创业基金以及其他类基金,其他类基金目前主要是指PPP基金。
(二)引导基金本质:私募基金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属于非公开募集基金,在本质上是私募基金。对于私募基金,目前仍没有明文的有效分类。根据2014年12月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和基金备案方法(试行)》以及2016年9月设立的私募基金备案系统“资产管理业务综合保送平台”中对私募基金的分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可以归类到私募基金的股权投资基金、其他基金等种类。
(三)引导基金功能: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升级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主要是从国家和个体经济平衡和结构优化的角度,筹集资金并以政府为保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节能环保、光伏、新能源、高技术服务等新兴战略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基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上述的运作,产业引导基金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
1、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宏观政策工具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由国家主导的,主要投资于新兴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投资相关产业的初始创业时期,支持企业发展,并在其成熟后,通过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新兴战略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博弈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和全球高端价值链的重要途径。以美国为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美国产业投资基金最为核心的投资领域。美国的产业引导基金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科技、生物医药与科技医疗服务和新兴消费服务三大新兴产业,三个领域的投资占总投资的50%、30%、10%。
  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风险大,成本高,其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机制、资金支持和风险控制等。政府引导基金作为政府参与的重要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充当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政策工具。
2、政府撬动社会资本的有效方式
  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引导基金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以色列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章中要求产业引导基金至少吸引60%的社会资本参与。澳大利亚政府则规定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中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的比例要在1:1到1:2之间。欧洲大陆和日本政府出资更低,只在5%-7%之间。而美国政府的出资在整体产业引导基金占比的比例不足3%。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有效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有效融合,以较少的资金吸引更多的银行资本、保险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参与,共同支持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势头迅猛
  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呈现井喷式发展,从东到西,自上而下,各级各地政府均投身于政府引导基金的建设中。2008年-2018年是我国政府引导基金迅速发展的十年。截至2018年6月,国内共成立政府引导基金1954支,总规模达到11.95万亿元。其中2018 新增政府引导基金156支,累计目标规模达到1.98万亿,增长态势维持高位。
  作为政府引导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在基金总数以及目标规模上都占有较大比重。2008年-2018年6月,我国共设立政府产业基金868支,总规模共计6.8万亿,单支基金规模达到103.66亿。产业引导基金在政府引导基金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44.24%以及55.28%。
(一)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级别:省级、地方级基金为主力
  按基金级别来分,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可以分为国家级基金、省级基金、地市级基金以及区县级基金。省级基金规模最大,地市级基金数量最多。具体来看,国家级基金仅21支,数目占比2.24%。但由于其平均目标规模高达973.07亿元,远高于其他级别基金,因此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的总目标规模仍占有较大比重,共1.46万亿,占21.23%;地市级和省级基金各356支、220支,分别占比40.97%、25.32%;区县级基金由于区县政府财力有限等原因虽数量占比达到31.19%,累计共271支,但规模位居末位,仅12.02%。
(二)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目标规模:大规模基金为主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就目标规模来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规模大多集中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0-10亿元规模的基金数量最少,仅2支基金,占比0.23%;10-100亿规模的基金共57支,占比6.5%;100亿-1000亿元共261支,占比30.03%;1000亿元以上占比最高,达39.59%,共344支基金。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2015年是各规模基金实现突破式增长的重要年份。占比最高的1000亿以上规模的产业基金在2015年新增1000亿元以上基金58支,较2014年新增的8支,增速大幅提升;而占比第二位的100-1000亿规模的基金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2016年新增100-1000亿基金54、78支,增速分别为200%、44%。
(三)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地域分布:东西部发展不均衡
  从基金数量上来看,按注册地进行统计,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设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则累计数量较少,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注册最多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山东省(91支)、广东省(85支)、江苏省(82支)以及四川省(49支)。其中山东省数量最多,占比达到10.47%,主要系2018年的发展迅速所致。数据显示,山东省在2018年半年内共新设政府产业引导基金26支,是2017年全年新设数量的2倍;广东省在2017年总数量位居第一,2018年则增速放缓,仅新设基金11支。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目前产业引导基金的数量位列全国第四。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
(一) 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领域:工业制造业为主
  根据中国结算公司发布的《关于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信用信息登记情况的公示》的统计结果,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在工业制造业和科技教育的资金投资最为密集。具体来看,政府撬动金融资本主要用于支持新型产业,引导包括信息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互联网医疗、新能源、量子通信、节能环保、IT以及文化创意等在内的重点发展领域的企业和项目的发展。其中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以及科技教育、农业领域,而这些领域也是政府近几年来优化供给结构重点投资的方向。而对于旅游业、互联网方面的基金项目投资则投入相对较少。
引导基金与产业并购的发展诉求
  实际而言,作为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形式是基金,但其本质在于引导,核心需求是产业发展,即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规划,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并扶持当地产业发展,谋求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
  总的来说,在筛选GP方面,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存在以下关注要点:
  第一,关注社会LP出资的确定性。政府引导基金比较关注社会资金的来源、出资能力和出资承诺,一般都会要求最后出资。
  第二,关注GP管理团队的过往业绩。GP管理团队的业绩和合作经历往往是申请政府引导基金的硬性要求。
  第三,关注基金的治理架构。政府引导基金的投向必须符合一定的领域、地域和阶段限制,而目前其他LP也大部分会要求在投委会中占有一定席位,政府引导基金需关注LP是否与其投向要求相契合以及契合程度如何。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注对地方产业的带动作用。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一般以财政出资为主,以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扶持产业转型升级为设立目标,往往会附带招商引资的要求。
  总的来说,GP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联姻”的关键点在于产业诉求是否得到满足,其他与市场化母基金的要求大同小异,只是在收益性、决策参与度、风险防控和监管要求上视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对于GP而言,随着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基协备案数猛增至两万余家,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市场竞争程度正在快速提升,尤其在“资管新规”去杠杆、去通道、打破刚兑监管框架下,资产价值越来越趋于理性,过往GP靠加杠杆、一二级资本市场估值套利的盈利模式已经完全不可持续,投资行业已经全面从“狩猎时代”进入到“农耕时代”,即GP的核心能力由价值发现将逐步转为价值管理和价值提升,一个回归价值判断、价值管理、价值提升的时代全面到来,GP迫切的需要寻找能够给其带来长期发展战略价值的资金助其转型升级。
产业并购的“1+1+1”模式分析
  产业并购以往提的较多的是“上市公司+PE”模式,简单而言,就是PE联手上市公司为其“量身定做”并购标的,培育后由上市公司接盘。从上市公司角度,既扩充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又利用了PE的专业和经验优势为上市公司储备并购标的,实现市值管理;
  从PE角度看,扩大了上市公司作为LP的募资渠道,锁定了退出渠道,实现了风险和收益比的最大化。然而,在当前监管趋严下,该模式也存在着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合规风险以及上市公司对PE控制力欠缺等问题。
  产业并购的“1+1+1”模式,与上述模式比较类似,即是建立由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组成的产业并购基金,具体来说,该模式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1、资金来源的协同:产业资本和政府引导基金作为两大信用高地,能够吸引其他社会资本方加入,而金融资本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和服务,也能够为基金投资和被投企业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为资金来源提供良好的补充,同时弥补产业资本在基金管理和运作经验上的欠缺。
  2、投资企业的协同:产业资本可以与并购基金所投资企业进行联动,在产业链上形成协同,帮助被投项目拓展商业网络,更快协助其进行价值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完善自身产业生态链条,扩大自身竞争力。
  3、产业发展的协同:政府引导基金能够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引入投资企业落户当地,并发挥自身在政府资源、政策扶持以及作为母基金在资源整合方面上的能力,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
  4、退出渠道的协同:政府引导基金可在达到自身需求后阶段性退出,让利给GP,产业资本也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适时并购被投企业或助其登陆资本市场,使其他LP完成退出。
  当然,完成上述“1+1+1”模式产业并购基金的架构搭建并非易事,需要牵头方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但可以预见的是,该模式能够使得并购基金的价值创造能力大幅提升,助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达到1+1+1>3的结果。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