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1年第13期(总第43期)

行业报告 2021-11-01 10:39:52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法国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加入华为
       巴黎萨克雷大学( IHES )官网显示,9月1日起,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法国数学家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 )加入华为团队,在华为开展数学研究。 
       报道指出,拉福格是知名数学家,在数论和分析领域的项目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2002年,他赢得了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因诺贝尔奖未设置数学奖,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每4年评选一次,且只选2-4名数学家。目前还没有中国国籍的人获得此奖。
       2003年11月18日,拉福格成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2017年以来,因在拓扑斯方向的研究而与华为法国研究团队开展合作,并在2019年成为高等科学研究所首任华为代数几何讲席教授。2021年9月1日加入华为法国公司继续该方向的工作。
       而华为不仅获得了拉福格的加盟,还在法国开设了六家研发中心,仅数学研究中心就有两个,因为法国是数学家聚集之地。
       2016年,华为在法国布洛涅市开设数学研究中心,当时,该中心有研究人员超80人,全部为博士及以上学历。致力于通信物理层、网络层、分布式并行计算、数据压缩存储等基础算法研究等。
       2020年,华为拉格朗日研发中心在法国巴黎揭牌,这是华为在法国设立的第二家数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聚集30余名科研人员,从事数学与计算领域科研工作。
       众所周知,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202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再创新高,达到1419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15.9%。至此,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7200亿元。与此同时,华为从事研发人员也创新高,约10.5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53.4%。年报中表示,华为2020年坚持对5G、云、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等面向未来的研究创新,及保障业务连续性等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费用率上升0.6个百分点。
       在巨大的研发投入下,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0万件,超90%的专利为发明专利。而在近日公布的2021中国企业500榜单榜单显示,在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数量排名方面,华为均位列第一。
2.美国强迫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企业45天内交出商业机密数据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27日消息,由于全球“芯片荒”迟迟未缓解,美国商务部上周再次举行半导体高峰会,包括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半导体大厂都与会。报道引述韩媒消息,此次美国态度强硬,以提高芯片“供应链透明度”为由,要求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厂交出被视为商业机密的库存量、订单、销售纪录等数据,这可能会削弱大厂的议价能力与竞争力。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半导体高峰会上宣称,美国政府需要更多有关芯片供应链的信息,以“提高处理危机的透明度,并确定导致短缺的根本原因”。然而,当雷蒙多被问及若企业不愿配合美国政府缴交数据时,会如何处理,雷蒙多声称,“我们的工具箱有很多方法能让业者缴出数据,虽然不希望走到那一步,但如果有必要,我们必定会采取行动。”
       美国要求相关企业在45天内,缴出公司相关数据,包括库存、销售及客户等商业机密,这样的要求将使公司陷入困境。业界人士表示,“向外界披露良率信息,意味着公开自己的半导体技术水准,这类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代工厂在议价过程中处于不利位置。”
       其他专家则表示,美国政府要求提供信息,可能影响半导体芯片市场的价格,如果发现一家公司的芯片库存水平很高,那么在议价时价格很可能会被往下调。
       对此,岛内各界其实一直害怕美国惦记着台积电,早在2019年岛内就盛传台积电要赴美设厂,据台湾《工商时报》消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在2019年透露,这两年世界局势变得相当多,台积电是全球IT供应链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已经成为地缘策略的必争之地。紧接着2020年台积电就证实要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芯片工厂,投资金额高达120亿美元,预计2024年量产。
       对于台积电赴美设厂,台大副校长汤明哲曾提出阴谋论,他称美国政府给予台积电税收、土地等优惠,但恐怕也会要求台积电将技术转移给美国半导体大厂英特尔。
       汤明哲在参加节目时分享自己对台积电赴美设厂的想法,汤明哲称,“因为英特尔输掉了,输掉后开始急了,寻求美政府的帮忙,政府就找台积电来设厂,第一步台积电设厂要多少地、多少钱都没有问题,但第二步美国要拥有自己的IP,就会开始要求台积电技术转移,到时候你能说不吗?”
       汤明哲补充解释,美国最重要的目标还是提升自己的半导体产业实力,所以最后会要求台积电进行技术转移,“台积电很难说不,美国有了生产设备又有技术,就完成半导体自主。”
       岛内外资分析师、柯克兰资本董事长杨应超也认为台积电赴美设厂有诡异之处,“从商业或科技的角度来思考是有点怪怪的,通常科技公司到美国设厂是为了服务当地的客户,但零件去就不太合理,那么前面的晶圆代工去美国,那谁去做后续的封装,如果还要运回台湾测试,再运去大陆组装,这样是很不合理的。”
       杨应超认为台积电赴美设厂背后目的并不单纯,杨应超表示,“至少从商业科技的角度是不太合理的,可能不是自己想去,有点被美国逼去的感觉,因为是真的不太合理。”杨应超提到,不管是美国总统拜登与英特尔执行长Pat Gelsinger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把美国半导体产业扩大,第一步先把台积电找去设厂,第二步就是发展自己的晶圆工厂。
3.“国产光刻机第一股” 华卓精科科创板过会
       9月17日,北京华卓精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卓精科“)于科创板成功过会。
       华卓精科主营业务为超精密测控设备,产品包括精密运动系统、光刻机双工件台模块、静电卡盘、晶圆级键合设备、激光退火设备等,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超精密制造、光学、医疗等行业。
       被誉为国产光刻机“第一股”的华卓精科,虽然不生产光刻机整机,但华卓精科生产的光刻机核心子系统双工件台(光刻机的3大核心部件之一),是除荷兰ASML以外全球唯一掌握光刻机双工件台技术的。华卓精科是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并实现光刻机双工件台商业化生产的企业,也是国内光刻机龙头上海微电子的供应商。
       据了解,华卓精科科创板IPO在2020年6月24日获得受理,之后在当年7月23日进入问询状态,之后公司排队逾一年时间。2021年7月29日,上交所官网披露消息显示,北京华卓精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精科”)科创板IPO遭暂缓审议。
       据悉,华卓精科本次拟发行股票不超过3200万股,募集资金约7.35亿元,将用于半导体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超精密测控产品长三角创新与研发中心建设、光刻机超精密位移测量及平面光栅测量技术研发项目等。
       华卓精科的董事、核心技术人员、首席科学家朱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其实际控制股份比例为54.23%。上会稿显示,朱煜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华卓精科的一众高管也都有清华背景。
4.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总部大楼封顶
       9月26日,由西安高新金控集团全资子公司—西安高新丝路通信创新谷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西安建工一建集团承建的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J区,高147.4米的43号超高层楼宇提前十天主体封顶。这是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西安高新区在打造新一代半导体策源地,引领万亿级丝路科学城创新驱动平台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位于西安高新丝路科学城核心地带,项目占地417.84亩,分为企业总部区、人工智能园、工业互联网园、国家电子实验园四个功能区,建成后将聚集集成电路龙头和科创企业600余家,带动就业人口3万人。
       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J区项目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包含一栋地下3层,地上33层、高147.4米的超高层建筑,一栋地下3层地上21层、高94米的高层建筑。此次封顶的43号超高层建筑将作为园区总部大楼使用。该项目建设历时一年多,项目团队经受住了新冠疫情、治污减霾、工期压力等多重挑战,全力以赴保工期,优化工艺提效率,保质保量创佳绩。例如,在开展主体施工的同时安装幕墙龙骨,在高层主体施工的同时为低层安装玻璃,提升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建设周期。施工队伍还引用了一些新技术,如将传统施工电梯更换为井道施工电梯,不仅实现了室内室外施工同步进行,还节省了各项额外安装的设施费用,加快了施工进度。
       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超高层总部大楼提前十天封顶,预示着一个世界一流、现代化的、以集成电路产业为特色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即将在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片区闪亮登场。这是西安高新丝路通信创新谷有限公司为古城西安奉献的一部巨作,它巍峨屹立的雄姿就是西安高新区全面建设“四个高新”,加速高端产业聚集,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的示范样板。
二、激光器行业
1.炬光科技、长光华芯陆续过会,半导体激光国产化替代趋势加速

       9月23日,炬光科技顺利通过上市委审议会议;而在一周前,长光华芯也通过上市委审议会议,成功进入到提交注册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炬光科技与长光华芯两家公司皆聚焦于半导体激光行业。近日,这一行业迎来科创板上市小高潮。

       激光雷达市场高速增长,激光医美、3D传感热度攀升。
       从历年数据来看,炬光科技的汽车应用业务(激光雷达)的收入近年来有较大幅度增长。无独有偶,2020年长光华芯新增高效率VCSEL系列产品,其中VCSEL芯片-TOF系列产品的应用领域就有激光雷达。
       布局下游激光雷达领域的动作,说明两家公司都对激光雷达发展持看好态度。与此同时,多家机构对于激光雷达领域的预测也表达了乐观态度。长光华芯招股书提及,根据沙利文的统计及预测,激光雷达整体市场预计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至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35.4亿美元,较2019年可实现64.6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根据咨询机构Yole预测,从销售额来看,2020年,全球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市场销售额约为12亿美元,2025年将增长到46.55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激光雷达销售额将接近82.11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下游应用领域,除激光雷达受到关注之外,激光医美和3D传感也具有一定热度。
       2020年炬光科技与全球知名医疗美容设备商英国Cyden公司签订总价值约8亿元人民币的长期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开发激光医疗美容相关产品。
       长光华芯招股书显示,3D传感通过投射特殊波段的主动式光源、计算光线发射和反射时间差等方式,获取物体的深度信息,实现物体实时三维信息的采集。智能设备能够根据3D传感复原现实三维世界,并实现后续的智能交互,有望应用于人机交互、机器视觉、人脸识别、三维建模、AR/VR、安防和辅助驾驶等多个领域。
       例如最近火出圈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就与3D传感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大众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的“人工智能”也要运用到3D传感技术,使得市场对于3D传感技术的需求持续提升。

       中高功率国产替代仍有空间,政策利好推动行业发展。
       除下游市场需求增长之外,国产化替代趋势及政策利好也是推动半导体激光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光华芯招股书显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有力推动了半导体激光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突破,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而炬光科技招股书同样提及,我国激光技术产业化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在半导体激光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制造商通过多年持续自主研发,逐步向高端激光技术探索,加快前沿技术研究及高端产品国产化替代是提升我国激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行业迎来时代发展机遇,国产化替代正当时。
       从国产化替代现状来看,不同功率激光器的国产化率有差异。下图摘自长光华芯招股书,能够较为明显地看出不同功率之下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替代情况。2019年,小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率就已经逾99%,几乎实现全覆盖。而同年中功率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率都在56%左右,国产化替代市场仍旧有一定空间。
       此外,近年来相关利好政策也相继出台。例如,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IPO、研究开发、进出口等多角度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利好我国半导体材料行业发展;2020年1月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重点支持3D打印和激光制造、光电子器件及集成和集成电路和微波器件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政策利好之下,激光产业链部分企业享受红利
       在下游市场需求、国产化替代趋势及政策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国内半导体激光行业的部分企业也享受一波红利。
行业中下游涌现了一批体量相对较大的上市企业,例如销售激光标记、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接设备的大族激光在2020年营收超百亿元;从事光纤激光器及其关键器件与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锐科激光去年营收23.17亿元;在科创板上市的杰普特及联赢激光去年营收分别为8.54亿元、8.78亿元。
炬光科技财报显示,近三年公司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归母净利润有所波动,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3487万元,2019年、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43.05万元、1866.61万元。
       与炬光科技不同的是,长光华芯的营业收入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态势,从2018年9243.44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3851万元,2020年进一步增至24717.86万元。归母净利润在2018年及2019年连续为负之后,2020年小规模盈利。
       如今半导体激光行业更像是一方肥沃的园地,养育了产业链上许多公司。这些公司逐渐吸收养料,向下扎根、向上发芽,在归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悄然生长。长光华芯认为“国内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制造销售业务的可比公司较少”,炬光科技表示“公司缺乏完全可比公司”,这都间接说明半导体激光市场仍未变成“红海”。
       未来,随着进场公司的增加,“养分”的竞争会愈演愈烈。而此后能在市场中生存的,或许就是那些扎根最深、长得最高的公司。
2.大族激光拟投资25亿建基地,发力高功率激光、动力电池装备业务
       9月22日晚间,大族激光发布了2则公告:一是,公司拟在四川省宜宾市投资建设大族激光新能源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二是,公司拟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投资建设大族激光华东区域总部基地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不超过10亿元。两项投资共计25亿元,用以完善新能源动力电池装备业务布局。
       据大族激光公告,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进公司产能布局,公司拟在四川省宜宾市投资建设大族激光新能源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
项目总投资15亿元,规划一期投资5亿元,二期投资10亿元(最终项目投资总额以实际投资为准),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
据披露,该项目建设一期项目在交付土地后两年内建成竣工并开始投产运营,二期项目在一期项目竣工投产之日起一年内启动。项目规划总占地约150亩,一期项目占地约50亩,二期占地约100亩。
       大族激光表示,新能源动力电池装备业务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次在四川省宜宾市投资建设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将进一步完善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装备业务在西南地区的布局,满足公司未来新能源动力电池装备业务的产能需求。西南地区是国内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上述新能源生产基地项目的投资建设有利于公司更好的满足下游客户的交付需求,就近为下游客户提供配套服务。
       同日,大族激光公告,公司拟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投资建设大族激光华东区域总部基地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不超过10亿元。
       该项目预计自开工建设起不超过30个月,最终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项目完工前,由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提供临时项目用地及厂房满足公司生产需要。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00亩,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占地约250亩,二期项目占地约550亩,最终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项目二期将根据实际进展情况另行审议。
       公司称,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聚集着众多新能源和机械制造领域大型企业,是公司在国内重要的市场之一。公司本次投资建设华东区域总部基地事项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动力电池装备及高功率激光装备业务在华东地区的布局,满足上述业务未来的产能需求。同时,华东区域总部基地的投资建设有利于公司更好的满足下游客户的交付需求,就近为下游客户提供配套服务。
       2021年上半年,大族激光重新梳理了自身的业务架构,将主要业务分为通用元件及行业普及产品、行业专机、极限制造三大事业群,公司业务范围将从产业链下游的设备集成商拓展到上游设备核心器件领域。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通用运动控制系统、振镜、高功率光纤激光器、脉冲激光器、中低功率CO2激光器、紫外及超快激光器、高功率激光聚焦头、泵浦源、冷水机、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打标机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各行各业。
这其中,新能源动力电池装备业务成为公司重要增长点之一。
       据近期披露的2021年半年报,期内大族激光实现营业收入74.86亿元,营业利润9.9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8.8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7.68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45.08%、41.80%、42.50%、52.02%。而期内公司动力电池行业专用设备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440.61%。
大族激光称,公司坚持大客户战略,与宁德时代等行业主流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目前,公司在电芯设备、模组及PACK段市场占有率及技术水平均位于行业前列,并能够提供电芯和模组生产的整线智能装备交付。
       在近日公告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大族激光还表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继去年四季度取得宁德时代11.94亿元设备订单后,再度中标宁德时代10.03亿元设备订单,上述订单的交付期主要集中在2021年度。未来,公司仍将持续推进大客户战略,以行业前二十客户为主要服务重点,在不断完善现有产品性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产品品类,抓住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重大机遇。
3.华工科技预计Q3净利润暴增176.14%-217.48%
       9月27日,华工科技发布公告披露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华工科技预计2021年1月-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亿元-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07%-66.40%,基本每股收益为0.75元-0.81元。华工科技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1亿元-4.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14%-217.48%,基本每股收益为0.40元-0.46元。
华工科技表示,期内业绩实现大幅增长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随着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5G应用场景纵深推广、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全面提速,今年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依托关键技术积累,聚集多维资源要素,加 快创新产品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三大主要业务的订单和发货均实现大幅增长。
       第二,公司持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海外客户订单增长较快。
       第三,公司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制造交付能力显著提升,产品交付提速。
       第四,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华工创投预计实现净利润约4.2亿元-4.6亿元,增加公司对联营企业投资收益约1.36亿元-1.5亿元。
三、新能源行业
1.第9批乘用车推荐目录电池配套解析
       9月30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1年第9批),共有52款新能源乘用车入选。其中,LFP电池车型25款,占比48%,三元电池车型27款,占比52%。
       在电池配套方面,宁德时代(13款)、合肥国轩/比亚迪(6款)、鹏辉电源(4款)、小鹏汽车/长安福特(3款)、时代广汽/华霆动力/捷新动力(2款)配套车型数量靠前。
       在本批目录中,主机厂新能源乘用车车型申报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长续航高端车型与低续航微型车的数量最多,体现出当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整体竞争态势。
      具体来看,第9批目录的新能源乘用车的动力电池配套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LFP电池配套占比近半
       2021年,LFP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回潮速度加快,并在下半年实现单月装机超越三元。
       GGII根据交强险口径数据统计显示,2021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领域装机电量约41.17GWh,其中LFP电池装机电量约12.34 GWh,占比30%,同比增长超2倍。
       7月,LFP电池装机量近三年来首次超越三元电池,表明LFP电池在动力市场扳回一局。8月三元电池装机5.3GWh,环比下降2.1%,而LFP电池装机7.2GWh,环比上升24.4%。
       这表明LFP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再次占据上风,全年装机电量有望进一步增长,最终赶超三元。
       而在本批目录中,乘用车LFP电池的配套占比达48%,为LFP电池在乘用车领域装机进一步增长提供保障。
       LFP电池微型车扎推申报
       在本批目录中,除了高端车型增多之外,低续航微型电动车的申报数量也出现爆发。
       其中,上通五、猎豹、东风、奇瑞等主机厂合计申报了16款A00级微型电动车,其中有13款搭载了LFP电池,表明LFP电池已经在微型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通五申报的多款宏光 MINI EV在带电量和工况续航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电池容量从原来的9.2kwh提升至26.5kwh,从而将宏光 MINI EV的续航里程从原来的120km提升至300km。
2.华友钴业与韩国浦项退役电池回收项目于韩国开工建设
       9月30日,华友钴业与浦项韩国合资公司POSCO HY Clean Metal(浦项华友循环再生韩国公司)在韩国开工建设。
浦项华友是华友钴业与浦项制铁在韩国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从事退役电池废料循环回收业务,年处理电池料黑粉1.2万吨,项目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竣工。
       这其实是华友钴业与韩企浦项化学的再次合作。
       双方早于2018年在浙江桐乡成立两家合资公司,从事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正极。同年11月,上述两家合资公司分别投建年产3万吨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和年产3万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两家工厂现已投产,年产能各达5000吨,其余2.5万吨产能仍处于在建状态。
       华友钴业已经和LG化学、POSCO、L&F、BASF、当升科技、振华等正极材料达成了合作,进入到LG新能源、SKI、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头部动力电池的核心产业链。
       目前,华友钴业已经打通从钴镍资源、冶炼加工、三元前驱体、锂电正极材料到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新能源锂电产业生态闭环。
钴镍资源:钴业务集中于非洲刚果(金)子公司 CDM 公司、MIKAS 公司,主要产品为粗制氢氧化钴和电积铜;镍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印尼,相关实体为合资公司华越公司。
       冶炼加工:主要为钴新材料产品的深加工业务,业务集中在华友衢州和桐乡总部工厂,主要产品为四氧化三钴、硫酸钴等钴化学品。
三元前驱体:新能源衢州、华海新能源、与POSCO合资的华友浦项和与LG化学合资的华金组成其三元前驱体业务,生产三元前驱体所需的原材料主要由华友衢州供给,同时外购部分作为补充;
       正极材料:参股浦华公司、乐友开展正极材料业务,收购巴莫科技扩张正极业务。
       循环板块:除此次与浦项化学的合资公司外,其还成立循环科技和再生资源两家公司布局锂电池循环回收业务,收购韩国TMC 70%的股权和碧伦生物技术100%的股权,TMC主要从事锂电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业务,碧伦公司主要从事锂电循环资源的初级加工业务。
3.戴姆勒启动电芯自产计划
       戴姆勒集团旗下梅赛德斯-奔驰宣布收购Stellantis与道达尔合资的电池制造商Automotive Cells Company(ACC)的33%股份,合作的目的是开发电池和电池模块,保障奔驰的电池供应稳定。
       根据协议,戴姆勒将于明年向该合资公司投入数千乃至上亿欧元的资金,总投资预计将低于10亿欧元。ACC将从2025年开始为梅赛德斯-奔驰提供电池技术。
       ACC成立于2020年9月,计划投资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79亿)分别在法国和德国建造一座电池工厂,年总产量为48 GWh。戴姆勒加入之后,该投资计划扩大至7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30亿元),计划到2030 年生产至少120 GWh的电池。
       戴姆勒首席执行官Ola Kallenius在声明中说:“这项投资是我们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战略性的里程碑。新的伙伴关系使我们能够利用规模生产确保电池供应,并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卓越的电池技术。”
       戴姆勒采取供应商多元化策略,主要通过外部采购电芯,自建动力电池PACK工厂负责动力总成的方式,保障其电池供应。
       目前,戴姆勒的电芯供应商包括LG新能源、SKI、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和亿纬锂能等,其中海外市场以LG新能源和SKI为主。
       戴姆勒的策略是在一个地区拥有2-3家电池供应商,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构建梯次电池供应体系,进而保障其电池供应稳定和降低成本。
       此次戴姆勒入股ACC的目的是为涉足电芯生产制造,增强其在动力电池开发和技术提升方面的竞争力。
       此外,戴姆勒还与加拿大能源供应商魁北克水电公司共同开发固态电池技术,探索下一代动力电池——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
       事实上,为加快电动化转型,启动电芯自产计划已经成为了众多国际主机厂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除了戴姆勒之外,包括特斯拉、宝马、大众、沃尔沃、Stellantis、通用、现代、福特、保时捷等国际主机厂,都在通过入股或合资建厂的方式,与电池企业达成合作,实现电芯自产,并锁定巨额产能供应。
       通过该方式,上述主机厂在获得稳定电池供应来源的同时,也掌握了电芯制造技术以及构建一条多元化供应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4.陕西着力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这两个月,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卢宁一直在密切对接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他的目标是年内实现氢产业项目落地。与此同时,省发展改革委环资处处长马宏生也操心着总投资1.36亿元的榆林科创新城绿色零碳智慧能源站项目进展,这是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院士团队与中核集团合作开展的全国首个基于氢能的零碳园区“环保—经济”双示范项目。
       7月,我省筛选出6大支柱14个重点产业领域的23条重点产业链,氢能产业链是其中之一,并由省级部门领导担任氢能产业链“链长”。推动氢能产业链式发展有新突破,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是陕西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作为能源大省,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陕西有基础、有优势。
       “我省能源化工基地副产氢资源丰富。省内副产氢折合纯氢资源超过200万吨/年,其中高品质副产氢约20万吨/年。而且副产氢制氢成本每公斤8元至10元,200公里内终端氢气成本低于每公斤35元,远低于粤、沪等地区,可达到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考核指标。”8月25日,陕西省能源局局长何钟说。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其最大特点在于纯氢气和氧气燃烧后仅生成水,被认为是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桥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氢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
       目前,全球氢能产业处在发展培育期,制氢、储运等核心技术是关键制约因素。陕西是科教大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实力雄厚,制氢、储运、电堆制造、动力集成、电驱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优势突出。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单位之一,经过2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系列研究成果,开发了多类高效低成本制氢光催化剂与光催化反应体系,构建了国际首套直接太阳能光催化制氢规模化示范系统。
       “构建氢电互补互换的能源有序转化体系,同时统筹考虑体系中的碳集循环,结合自然界中富集的二氧化碳,将其资源化高值利用,是廉价、洁净的制氢路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说。
       除西安交通大学外,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也在光催化制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系统方面有创新技术积累;延长石油旗下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拥有完整、可控、先进的电堆制造技术;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了氢燃料电池用铂催化剂;法士特集团能够为氢燃料电池车提供电驱系统。陕煤集团、延长石油、隆基氢能等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已开始进行业务布局。陕汽集团等整车企业已研发出燃料电池客车、重卡及市政专用车等车型。
       陕汽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晁鹏翔告诉记者,他们研发出的三款氢燃料电池重卡已在河北、上海等地区进行推广,其中一款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即将在榆林地区投入使用。“陕北地区副产氢丰富,并且运行着约15万台的重载化石能源运输卡车,运输半径约200—300公里,部分已经到报废年限,这是理想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应用场景。”晁鹏翔说。
       为发挥这一终端应用场景优势,陕西目前正推动由榆林市政府牵头,延长石油、陕煤集团、陕西有色、陕汽集团、榆林市属企业以及中央企业、社会资本等共同出资,成立陕西氢能运力平台公司,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建设和氢燃料电池重卡运营等业务。
       “我省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总牵头,突出大西安氢能科研及装备制造中心和榆林、渭南氢能供应中心定位,立足氢燃料、氢原料两条应用技术路线,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攻方向,以资源和市场吸引优势企业集聚,打造氢能重卡运力平台,推动重卡物流、氢能冶炼等应用场景示范,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何钟说。
       当前,陕西省能源局正在加快编制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氢能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组建氢能产业联盟,畅通“产学研用”技术转化通道,加快打造氢能产业链。
5.供需不匹配、大宗商品短缺,光伏产业发展持续承压
       “过去10多年来,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从原来的3—5元/千瓦时,降到近两年的0.3—0.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实现全面平价上网。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继续降低到0.25元/千瓦时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绝大部分煤电项目。”9月10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上指出,当前光伏发电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角。
       但受当前供需不匹配、大宗商品短缺等因素影响,光伏供应链产品仍旧在持续涨价,光伏发展承压。
       产业链价格全面上涨
       价格上涨可谓是今年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硅料价格回升至今年高点;硅片价格下滑后上涨4%;电池片价格下滑后又上涨6%;光伏玻璃因纯碱、天然气价格上涨5%—15%,均增加了组件后续价格的不确定性;物流方面一柜难求,费用较去年同期翻了3—10倍,部分运费高达22000美元/柜。”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用一组数据,直指企业所面临的涨价压力。
       王勃华坦言,当前光伏逆变器缺芯情况未有好转,大宗金属价格上涨使系统成本上升。电池和组件厂商面对上下游两头压力,成为利润率最低的两个环节。
       刘汉元称:“市场条件下的产业发展往往是波浪式、螺旋式变化的,价格信号会让大家加大投入。”他透露了通威集团的高纯晶硅业务扩产计划,乐山二期5万吨项目、保山一期5万吨项目将于今年底投产,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将于2022年投产。
       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看来,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为战略性材料的硅产业将不断壮大。“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8万吨,去年达到了39.6万吨。预计今年多晶硅产量将达48万吨,满足16000万千瓦光伏产品需求;2022年进一步提升至70万吨左右,满足24000万千瓦光伏产品的需求。”
       分布式光伏是今年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光伏发电装机1301万千瓦,同比增长13.1%,其中集中式新增装机同比下降24.2%,而分布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72.7%,尤其是户用新增装机量超766.1万千瓦,同比增长263%,首次超过集中式,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王勃华分析原因称:“户用装机还有补贴,收益率相对更高,需求就出来了,而今年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对集中式电站影响更为明显,使一些投资商持观望态度。”
       面对困难,企业正通过联合投资、战略合作、垂直一体化等方式保障供应链安全,比如东方日升、润阳光伏延伸产业链,布局硅料环节;阿特斯扩充拉棒、切片环节;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和中远海运达成战略合作布局物流,以保障运输。
       新增产能审批政策趋紧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扩产计划与地方环保压力矛盾凸显。近日,云南发改委发布《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工业硅行业生产管控,确保工业硅企业9-12月份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产量的10%。
       无独有偶,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也印发了《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从2021年起,不再审批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产能项目。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不排除其他地方跟进。”王勃华提醒,地方为能耗双控或收紧产能政策,多晶硅、工业硅等环节未来的扩产项目或面临困难。
四、复合材料行业
1.高压储氢有望推动复合材料快速增长
       多年来,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复合材料通过使用碳纤维和环氧树脂包裹的塑料内衬组成的IV型储罐,为零排放燃料电池汽车提供了压缩氢气(H2)的轻质存储。根据预测IV型储罐的市场增长极其巨大。例如,IV型储罐生产的领导者Hexagon Composites(挪威阿勒松)估计,从2025年到2030年,储罐收入将增长630%。
(1)重型运输用氢气
“在欧洲,有立法规定到2030年,卡车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车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比2019年平均减少30%,”储罐制造商NPROXX的常务董事兼销售主管Michael Himmen说。因此,欧洲卡车生产的一部分将是氢动力驱动,并可能高达5%,未来需求可高达15000-20000辆/年。它将在2026-27年以2000辆/年的速度开始,并稳步增长。每辆车有五到七辆IV型储罐,重型卡车可以在十年内,每年需要100000个储罐,大概需要6000吨碳纤维。这将是东丽公司目前在日本、韩国、法国和美国工厂碳纤维总产量的25%,以及韩国Hyosung2028年10条生产线计划产能的25%。
       Hexagon Purus 的销售和营销总监 Jørn Helge Dahl 表示:“重型运输行业的速度正在加快发展。他解释说,对于大型车辆而言,氢气比电池更实用,因为电池的尺寸、重量和充电时间的增加可满足有效载荷和航程要求,但是不经济。Hexagon Purus 估计,2025 年和 2030 年 IV 型储氢罐的收入分别为 11 亿美元和 70 亿美元,预计重型汽车将占最大部分(≈30%)。
(2)轻型交通、汽车和亚洲市场
       法国汽车一级供应商Faurecia和Plastic Omnium是IV型储罐市场的新进入者,两者的目标都是占据25-30%的市场份额。他们预测到2030年,氢动力汽车的年产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150万辆为轻型和乘用车(LDV和PV)。
       Plastic Omnium 指出,预计亚洲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 (FCV) 销售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占据75%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欧洲的20%和北美的5%。事实上,中国和日本已经宣布了到2030年分别实现100万辆和80万辆 FCV 的运行目标,而韩国则表示到 2025年将所有商用车都转换为氢燃料,目标是到2040年生产620 万辆 FCV。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都有大量的碳纤维生产。
       因此,当Plastic Omnium于2019年成立其比利时布鲁塞尔燃料电池和氢气储存研发中心时,它同时成立了中国武汉研发中心,并配备了CFRP纤维缠绕试验线和燃料系统测试实验室。武汉已被定为中国第一个“氢城市”,拥有30-100个氢燃料加气站,3-5家世界领先的氢企业,以及一个拥有100多家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及相关企业的氢能产业园。
       与此同时,Hexagon Purus于2021年3月宣布与中集Enric(中国深圳)成立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将首先扩大现有的III型压力容器生产,同时安装IV型储罐生产。新的IV型设施生产和建设将于2021年开始,到 2025 年产能将达到 100,000 罐/年。
2.吉林化纤15000吨碳纤维项目第三条大丝束碳化线一次试车成功
       作为吉林省重点打造的中国吉林国家碳纤维产业园的首个启动项目。10月8日,吉林化纤15000吨碳纤维项目7号线一次试车成功,这也是国兴碳纤维公司年内投产的第三条大丝束碳化线。
       在吉林化纤国兴碳纤维公司碳化车间内,洁白的碳纤维原丝在丝道上有序运行,各氧化炉内温度按设定值稳步上升。伴随着预氧丝从6号氧化炉内成功产出,吉林化纤15000吨碳纤维项目7号线一次试车成功。自今年7月以来,吉林化纤国兴碳纤维公司先后投产两条生产线,单线年产量达2500吨,是目前国内同规格中单线产能最大的生产线,主要生产25K大丝束碳纤维产品,应用于风电叶片、绿电新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经检测,生产的碳纤维产品已经达到国内领先的T700级水平。
3.中国中车发布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转向架的新型都市快轨
       近日,在唐山举行的中国轨道交通工业140周年峰会上,由中车唐山公司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都市快轨列车下线。列车融合虚拟编组、自我感知、绿色制造、主动安全等关键技术,诠释了未来列车“科技、人文、绿色、智能”的特点,满足人们对未来出行的美好期待。
新型都市快轨列车惊艳亮相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轻量化转向架
       中车唐山公司以打造未来智慧城市一体化交通解决方案为目标,充分利用国际领先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此次,在列车最重要的走行部系统实现了重大突破,首次研制并应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车辆“弓”系轻量化转向架,该转向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较传统转向架中重量减轻25%-40%,可实现车辆运行能耗减少15%以上,轮轨磨耗减低30%以上,噪音降低2-3DB,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15%以上。 
4.盘点全球风电叶片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影响
(1)风电叶片中的纤维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塑料 (FRPs)是以塑料树脂为基体,玻璃纤维、碳纤维和其他纤维作为增强体得到的一种复合材料。树脂基体有两种主要形式: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其中热固性树脂可形成不可逆的固体聚合物,最常用于制造风力涡轮机叶片,而热塑性塑料可重新熔融和回收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如车辆部件、车门、浴缸和风力涡轮机叶片等领域。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FRP材料在产品的使用阶段具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它轻质、坚固、耐用。例如,它可以减轻车辆的重量,减少燃料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FRP对于风力涡轮机越来越大的叶片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钢制叶片重量惊人,效率更低,而且非常昂贵。
(2)全球风电叶片发展趋势
       2019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为29.1GW,目前欧洲是最大的市场(占所有海上风电的 75%),其中英国海上风电装机量9.6GW、占比33%,德国海上风电装机量7.6GW、占比26%,其次是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6.7 GW、占比23%。 
图1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
       对于陆上风电装机量,目前按装机容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英国、德国、中国、丹麦和比利时。陆上安装了超过621GW的电力,其中中国为230GW,占比高达37%,而美国陆上装机总量为106GW、占比17%,随后是印度、西班牙和瑞典等。
图2 全球陆上风电装机量
(3)风电叶片中FRP发展机遇
       目前全球风能领域使用了250万吨复合材料。据估计,每MW电力需要12-15 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FRP) 占全球750亿美元复合材料市场的大部分。仅在欧洲,每年的产量就超过100万吨,其中建筑、基础设施和运输部门占比接近70%。
       就碳纤维增强塑料 (CFRP) 而言,在过去十年(2010–2020)全球需求增长了两倍,达到160,000 吨左右。风能目前已经成为占比最大的行业,占全球对CFRP需求的24%,超过航空航天(23%)、体育(13%) 和汽车 (10%) 行业。
图3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占比情况
       但是,就价值而言,风电行业仅占全球市场的 4%(7.72 亿英镑)其主要原因在于风电行业中使用的碳纤维大多为低成本且质量普通的碳纤维。
       未来30年随着全球陆上、海上装机量增强,风电行业对FRP复合材料需求将会进一步大幅增长。根据最新市场分析报告,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中风电叶片总需求达到3万吨,占全球碳纤维总需求的29%;而与国外相比,我国风电叶片用碳纤维的需求更是高达2万吨,同比增长44.9%,占全国碳纤维需求总量的40.9%。
       为了应对风电行业对低成本碳纤维需求,今年6月10日Zoltek公司宣布将扩大其位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工厂的碳纤维生产能力。通过扩大运营,主要用于风电行业的——ZoltekPX35碳纤维全球总产能有望达到至2.8万吨/年。
五、卫星通信行业
1. “吉林一号”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日前,“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成功发射。至此,“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太空上共有30颗卫星在轨运行,组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吉林一号”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运营。2015年10月,首批“吉林一号”商用光学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开启太空之旅。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覆盖面积累计达1.33亿平方公里,具备全球一张图一年更新1次、全国一张图一年更新3次的能力。依托“吉林一号”遥感数据,长光卫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全国地表分类的精准化、自动化更新,可以在线完成建筑、道路、水体、林木以及不同类型农作物的自动识别,识别精度超过95%。
       有了“吉林一号”卫星等硬核设备的助力,中国人保财险长春分公司农安支公司副总经张学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2017年起,长光卫星与中国人保财险长春分公司合作,通过“吉林一号”卫星的影像、无人机影像以及实地调查、采样等方式结合,采取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让农业保险勘测变得更高效便捷。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曲春梅介绍说,应用“吉林一号”卫星遥感信息可以为农林、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精准服务。
       星座正按计划扩大规模。贾宏光说,预计2025年左右,“吉林一号”将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届时“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服务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高效的遥感信息服务,为大众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2.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首颗试产星下线
       近日,在各项试验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台州星空智联卫星工厂首台(套)产品在台州湾新区正式下线,这也是全省首颗民用商业卫星,开启了吉利与台州深化合作的新篇章。
(1)备受瞩目 浙江首星掀开神秘面纱
       从2019年8月12日成立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到2020年3月3日正式开启台州卫星工厂的建设,2021年2月18日卫星工厂获得国家发改委核签的商业卫星制造项目许可批复,再到当下的浙江首星下线,吉利在台州造卫星的这件事,每个节点,都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
此次下线的试产星,重约100公斤,体积相当于一个家用滚筒洗衣机,由吉利科技集团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经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星空智联卫星工厂拥有商业化卫星AIT(集成总装测试)中心,是深度融合航天、汽车制造能力的量产工厂,涵盖卫星研发、核心部组件制造、测运控、航天材料、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
       吉利科技集团航天板块CEO王洋介绍,这个卫星超级工厂,在中国航天制造体系中突破性建立了智能柔性脉动式产线,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定制交付通信、导航、遥感等不同用途、不同重量的卫星产品。未来,工厂具备年产卫星500颗的生产能力。随着此次卫星下线,星空智联将具备承接市场卫星AIT制造能力,加快商业卫星产业化进程,助力中国卫星产业链高速发展。
(2)从工厂建设到首星下线,只用了573天
       传统的卫星研制全周期需要2年,而吉利在台州生产的这颗卫星,从工厂建设到产品下线,仅用了573天。今后,这个卫星工厂可实现量产卫星日产量1颗,卫星成本下降45%以上,智造效能比肩国际一流商业航天公司。
       商业航天业务是吉利“新基建”投入的典型,不仅为吉利自身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提供基础设施,还为未来出行、智能制造、无人机运输、城市管理等多领域提供支撑,与生态伙伴开放合作,构建科技生态链优势。
       未来,吉利将打造全球首个低轨未来出行星座,构建高精时空天地一体化PPP-RTK网,提供低时延、高精度、高可靠的厘米级精度位置信息服务,助力车辆云管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低空出行等智慧出行应用。为“卫星互联网”与“车联网”“自动驾驶”“高精定位”等行业融合发展,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安全可信赖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3.波音卫星互联网计划发射147颗卫星
       近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披露,波音公司的卫星互联网计划申请已经进入投票表决阶段。按照计划,该公司希望获准发射和运营147颗卫星,以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波音公司于2017年首次向FCC提交申请,寻求批准使用低地球轨道和高度倾斜的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部署V波段“星座”,以提供高速宽带通信服务。
       波音公司在申请中表示:“我们希望运营V波段星座,为美国、波多黎各和美属维京群岛的居民消费者、政府和专业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以及通信服务。”
       2019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敦促FCC拒绝波音的申请,理由是该计划对其他系统构成了“有害干扰”,或者“至少施加适当的条件,以确保波音的运营不会损害其他运营商的利益”。
       今年4月,FCC投票批准了SpaceX的星链项目修订计划,该公司希望在比原定计划更低的地球轨道上部署更多卫星,这是其提供空基宽带互联网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SpaceX曾请求FCC批准在较低轨道上部署2824颗卫星,这是为目前无法接入网络的人们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服务计划的一部分。
       FCC还表示,SpaceX当时同意承担修订计划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其低空卫星可能会受到亚马逊Kuiper Systems项目卫星的干扰。今年7月,亚马逊表示,将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建设由3236颗低地轨道卫星组成的空基互联网。
       SpaceX计划最终部署1.2万颗卫星,该公司此前也曾表示,星链项目将耗资约100亿美元。虽然部署成本极高,但卫星技术可以为生活在农村或光缆和蜂窝塔无法到达的偏远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当飓风或其他自然灾害中断通信时,这项技术也可能提供关键支持。
4. 火眼位置“天枢一号”低轨导航增强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火眼位置“天枢一号”低轨导航增强技术试验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遥测参数正常,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火眼位置计划发射全球覆盖的低轨导航增强卫星星座,以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导航增强服务,为无人驾驶、物联网等多场景领域提供精确定位基础保障。“天枢一号”是火眼位置的首颗技术试验卫星。后续,卫星平台完成在轨测试后,火眼位置将结合地面用户终端开展高精度导航增强技术试验,有效验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号体制设计和星上导航增强算法,为星座建设提供依据和支撑。
       火眼位置数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立于2019年,是目前国内颇具竞争力的低轨卫星高精度定位服务供应商。
六、金融资本市场
1.陕西省“金融十四五”综述

       近日《陕西省“十四五”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以下是对《规划》亮点的梳理。
基础:已不可同日而语
1:传统金融业丰沛度提高:       
       上图显示了金融业大数据的飞升,背后动因一是“金融陕军”的不断壮大,如200余家持牌机构、700多家五类机构已在全省形成密集布局,尤其是弥补了专业健康险、公募基金、地方AMC、消费金融公司等“牌照空白”。二是“金融陕军”的不断革新,如长安银行取得B类承销资格、西安银行A股上市并入选LPR报价行等。
2:资本市场持续收获惊喜:
       2020年新增上市公司12家,创下历史新高,而且这些新增上市公司普遍具备科技成色,推动“陕西资本军团”排位不断上升,并先后超越天津、重庆等地。这一现象对直接融资的激活尉为关键:如2020年新增社融中直接融资比例达22%,亦创下历史新高。
3:全省7地市收获支柱产业:
       全国共有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安康、商洛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达到支柱产业的门槛。此背后的动因之一得益于“理顺了金融管理监管体制”,从省地方金融局的组建到各地市的积极行动,金融业已广泛受到重视。
(2)金融陕军“上市革新”
       《规划》几乎将“未上市的金融陕军”全部推上了拟上公司的位置。这是显要的一个变化。例如支持长安银行上市,成立理财子公司,争取进入国内城商行领先行列。例如支持秦农银行争取在全省布局,加快筹备上市,打造全国一流农商行。例如支持开源证券上市发展,充分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支持永安保险上市,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向大型保险集团发展。 
(3)突破:争创“科创金改区”
       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实验区”,是《规划》中非常显要的一点。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推动创建国家西安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
       1:“秦创原”是一次庄严承诺:当全运会开幕式突出“秦创原”概念之时,外界即意识到这是陕西对中央和公众的一次庄严承诺,作为科研大省每年却面临“科技顺差”的尴尬有望破解。但“最先一公里”的解决,金融业不可或缺,因此在《规划》中不断出现了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意图。
       2:创新驱动是陕西最佳机遇:陕西正处于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并重时期,这一论断成为“投行思维”最大的基础。因此在《规划》不但强调了对创投体系的支持,还在积极引导传统金融机构深度介入。
(4)核心:服务实体经济转型
       1:指向大产业:要求信贷力量重点火器支持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等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
       2:指向上下游:仅有链主是不够的,《规划》希望能够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为了配合信贷资金的精准投入,《规划》还做了许多配置,如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着力服务乡村振兴等,但最核心的内容没有变,仍然集中导向了“支持实体经济”。
(5)区域:鼓励6市多点开花
       榆林:打造呼包鄂榆城市群具有能源特色和绿色转型的金融高地。
       宝鸡:建设高端装备制造金融功能区。
       杨凌:建设农科金融改革试验区。
       铜川:建设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
       汉中:建设陕甘川毗邻城市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安康:探索绿色金融试验。
 (6)目标:剑指“大金融”格局
       这是《规划》中的愿景。特点之一是明确制定了“数据线”。
       1:金融业增加值:2025达2900亿元(2020年为1860亿元),年均增速达9%.
       2:本外币存款:2025年突破7.5万亿元,稳定在全国第15位。
       3:贷款:突破6.5万亿元,力争在全国排名前进1位。
       4:上市:增内外上市主体达120家,实现“倍增”,排名超过2—3个省份。
       5:直融:占社融增量占比达到30%。(2020年为20%)
       6:保费:达到1600亿元,巩固并保持全国前14名。
       7:创投:管理规模保持1000亿元以上,达到全国第17位。      
       要求在2025年末,基本形成整体实力雄厚、区域布局合理、组织体系健全、市场功能完善、运行秩序稳定的“大金融”格局,西安初步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全省金融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2.中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地图
       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重要途径。先进制造业是指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运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集群化、数字化、服务化等特征。
       2021年3月,工信部通过集群竞赛的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在全国遴选出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不少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制造业立市”“制造强省”,未来各地凭借产业发展基础及特色,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有效促进产业、创新、人才、资本、数据等资源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增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近日,清科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中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地图》,报告在对中国先进制造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发展特点、政策指导方向等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京津冀鲁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和西部地区等重点区域、重点省市开展研究,分析各地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数据、政策规划布局及优势产业集群情况,并梳理了区域内先进制造领域的代表性政府引导基金。
(1)中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概况
        “十三五”期间,我国先进制造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1%、33.7%,分别比2015年提高3.3个、1.9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信息通信、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领域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十四五”规划对先进制造业进行明确部署规划,通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战略实施,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2)京津冀鲁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
       2020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全年分别增长9.5%和9.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北京市积极规划布局先进制造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同时,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3)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发展分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G60科创走廊等平台,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十大领域,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2021年工信部公示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12个集中在长三角。
        上海市: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实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同时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六大高端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
       集聚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华大半导体、紫光展锐、盛美半导体等多家龙头企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芯港”。以自主创新、规模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核心装备、关键材料等技术瓶颈问题。
       生物医药
       以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2020年信达生物、威高集团等十余家知名企业签约落地上海,全年共签约项目84个。目前,将中国区域研发总部设在上海的国际TOP20药企中有18家,国际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7家。
        2021年5月,上海市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聚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形成重大基础设施群。
       人工智能
       2020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若干政策》提出十大支持举措,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49家,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实现50%左右逆势增长。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已集聚IBM、百度、同济大学等19家创新主体,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正式启用,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为、依图等领军AI企业入驻。
 (4)粤港澳大湾区先进造业发展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有6个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深圳: 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   
       深圳是工信部最早试点的三个集群之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推进6项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联合行业龙头在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AI等行业打造了4个产业创新生态。自2019年以来形成项目70多项,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近30个,合同额超亿元。
        电池材料集群   
       已汇聚从电池关键材料生产、电池及模组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等应用开发、电池回收等领域单位超过200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十分完善。在A股上市的相关企业超过19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5家,包含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超过11个。
       东莞; 智能移动终端集群  
       东莞在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19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全球出货量的四分之一。汇聚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厂商,华贝电子、航天电子等大型整机代工企业,生益电子、蓝思科技、长盈精密等配套企业,形成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
       广州、佛山、惠州: 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   
       三地超高清视频及智能家电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三地辐射带动全省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超万亿元,已形成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显示家电配件产业链之一。未来形成以广州为核心,依托佛山和惠州的制造能力,加强三地在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作。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四地产业规模约占全省70%,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集聚区域之一,总体规模处于全国前列。
四地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民营装备企业占比70%以上,由广东蓬勃的制造业应用市场需求催生,环境适应性强,发展有活力有韧性。
       深圳、广州:高端医疗器械集群   
        覆盖了500多家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生产上,医用生物材料、传感器、探测器等关键零部件供应企业高度聚集,形成了“一小时”外协与定制加工供应圈。流通上,物流、仓储等第三方供应链企业达到上万家。
(5)东北、西部等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分析
       东北、西部地区各省市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结合发展方向和需求进一步转型升级,布局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与发展。
3.国调基金二期正式成立!
       10月7日,国调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该基金是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第三只“国字号”基金。
       10月7日,国调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据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调基金总体方案以及国资委2021年资本运营公司改革重点任务,由中国诚通牵头,与地方政府和央企以市场化方式搭建若干平行基金,构建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的国调基金二期。该基金是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第三只“国字号”基金。
       此次在无锡注册设立的是国调基金二期首只平行基金,注册资本737.5亿元,重点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重大专项任务,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具有产业优势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下一代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指出,国调基金二期的设立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平台作用,创新国有资本投融资方式,通过基金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更大限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就管理运营好国调基金,彭华岗提出:
       一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牢牢把握国调基金使命定位;
       二要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确保基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要坚持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为原则,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四要坚持以协同合作、互利共赢为基础,确保合作共同发展。
       截至6月底国调基金已交割项目125个投资金额超1000亿元‍
       据了解,早在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受国务院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联合9家国有企业发起设立了总规模3500亿元、首期1310亿元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运作五年以来,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在推动国资国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国调基金已交割项目125个,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82%为央企及相关项目,累计实现利润近150亿元,累计回收投资基金及各项收益近400亿元,较好地实现了推动国企结构调整、市场化投资回报和推动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三重目标”。
4.备战北交所!创投机构积极寻找潜在标的,争取投早投小捕获“单项冠军”
       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脚步临近,市场对于首批挂牌公司充满期待,创投机构也在积极备战,竞相推荐合适的企业申报。多家创投机构负责人表示,一批在新三板挂牌的被投企业,已在沟通申报北交所的相关事宜,并与券商和股转系统保持紧密联系,等待北交所IPO细则出台,争取早日实现挂牌北交所。
       “我们的被投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符合北交所聚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对北交所都展现出相当的热情,而已挂牌企业对在新三板市场发展的信心快速提振,一些预备转主板的新三板优质标的也明确表示会申报北交所。”盈科资本首席投资官、投资管理总部总裁陈宇雷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即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一家证券交易所,“专精特新”定位十分清晰。
       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表示,将根据北交所的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去投,期待它们在北交所市场上获得更高发展能级,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毅达资本目前有30余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领域。
       应文禄还强调,精选层直接平移,创新层不需要转板再申报,将极大地促进企业上市融资的整体效率。系统性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将有望直接激活新三板市场生态体系,吸引更多“创新资产”和“创新资本”汇聚新三板,提升新三板市场影响力和投融资活跃度。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也坦言,北交所的推出将进一步充实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利好与创新相关的创业与投资,创投基金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北交所设立的相关信息公布后,各家机构也更为积极地寻求潜在的北交所上市标的。盈科资本表示,目前已有过会项目为精选层企业;此外,以工信部颁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省级“专精特新”名单为参考,助力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双赢。也有机构积极推荐企业参与北交所在各地的路演推荐,如北交所日前在江苏的首场“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政策解读”的会议,通过南京金鱼嘴线上和线下平台,向该省中小企业做了关于新三板市场改革发展趋势的分享,详细分析了北交所基本制度、上市门槛和交易规则等市场关心的话题,吸引了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创投机构推荐的。
       陈宇雷指出,北交所与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形成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与沪深交易所互联互通,为直接投资提供了更丰富的退出途径。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北交所这一全新的退出途径将提振资本投资中小企业的热情,企业以融资加快发展,同时,投资人也可分享这些中小企业的投资回报。
       总体而言,创投机构以及有限合伙人(LP)普遍看好北交所的设立和上市企业的前景。陈宇雷认为,对私募股权投资(PE)机构而言,北交所的设立加强了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使整个资本市场在小而精的创新型企业层面活跃起来,北交所指明了PE/VC的投资方向,也就是着眼于专业化、有特色的精细化的中小企业,提升了创新资本“投早投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