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2年第14期(总第59期)

行业报告 2022-10-18 08:36:57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继SK海力士和三星之后,英特尔和台积电也获对中国出口一年豁免授权

美国早前升级对华出口管制措施,针对先进制程半导体和芯片制造设备实施新出口限制。

10月11日,英特尔发布推文,从美国商务部获得为期一年的授权,继续运营其当前位于中国大连的NAND闪存芯片业务。

另外,据日经亚洲周四报道,台积电也获得了为期一年的继续订购美国芯片制造设备以在中国扩张的许可证。日经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美国政府向台积电保证,它将能够将这些设备运送到中国南京市的一家制造工厂。

在此前,韩国的SK海力士和三星也获得了一年的继续运营在华芯片工厂的授权。

《韩联社》引述多名消息人士指,美国商务部日前向南韩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通报,两企在华工厂在未获美国政府审批的情况下,仍可在1年内自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意味两家韩企未来1年在华生产暂不受阻。

SK海力士发声明指,已获得美国准许,1年内可在毋须额外申请许可下,向在华工厂供应开发与生产DRAM半导体所需的设备,意味公司能继续向全球稳定供应记忆体晶片。

三星和SK海力士在华工厂正进行改造升级,需要进口多款设备。一名消息人士指,美国可能不会无限期允许韩企自美国进口有关设备,只是在三星和SK海力士在华工厂改造升级期间给予豁免。

分析认为,对美国而言,将新规落实落地离不开南韩的协助,若韩企受到不利影响,南韩政府将难以积极配合美方措施,因此美方暂时对韩企给予豁免待遇安排。

2.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已投产:一期投资25亿元

作为成都市首批24个重点片区之一,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高新片区)提出聚焦集成电路、柔性显示重点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公园城市智造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愿景。今年成都高新西区实施重点项目53个,已完成投资1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其中包括京东方车载显示基地项目。

报道指出,新型显示是成都高新区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一个重点产业细分赛道。在建圈强链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京东方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以车载显示屏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大了在这一细分市场的占有率。

其中,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目前已正式投产。该项目由京东方科技集团和京东方精电共同投资,一期投资25亿元,占地1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年产车载显示屏约1500万片。

报道称,基地项目通过政企齐抓共管高度协调,一路绿灯。在建设施工期间,政府、企业与项目建设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使得建设项目比合同工期提前50天完成全面封顶。作为京东方科技集团最大的车载显示产品集中化生产基地,其通过集中车载项目资源,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凭借京东方在中游面板市场的主导地位,可以将车载显示屏的成本大幅拉低,为成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优势。   

另外,成都高新区通过充分发挥京东方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世界柔谷,涵盖项目总投资超183亿元。世界柔谷将抢抓柔性显示产业先发优势,带动上下游,助力成都高新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聚集地,力争2025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

3.半导体设备厂富创精密上市,市值超228亿元

半导体设备厂商富创精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69.99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95.49倍,开盘报120.01元/股涨超70%。

截止成文,公司股价报108.5/股,涨超55%,市值为228.6亿元。

此次,公司募集资金将达36.58 亿元(超募20.58亿元),投向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全工艺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据了解,富创精密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国产半导体设备精密零部件企业,主要产品应用于半导体设备覆盖集成电路制造中刻蚀、薄膜沉积、光刻及涂胶显影、化学机械抛光、离子注入等核心环节,部分产品已应用于制造先进7nm制程的前道设备,成为了全球为数不多的可以量产应用于7nm工艺制程半导体设备的精密零部件制造商。

除半导体设备外,公司产品也应用于制造显示面板、光伏产品的泛半导体设备及其他领域。

沈阳先进持有该公司22.55%股份,为第一大股东。2019-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2.53 亿元、4.81 亿元和 8.43 亿元,营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82.43%。2022 年上半年公司收入5.98 亿元,同比增长 73.16%。净利润方面,2019-2021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亏损3334万、9350万、1.265亿。2022年三季度净利润预增98%-113%,约为1.63-175亿元。报告期内,富创精密的产品已进入了东京电子、HITACHI High-Tech和ASMI等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供应链体系。同时,基于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趋势,富创精密也积极开拓境内市场,产品已进入包括北方华创、屹唐股份、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华海清科、芯源微、中科信装备、凯世通等主流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

4.三安光电获车规级质量认证

10月9日,三安光电子公司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收到通知,2022年9月16日,经IATF(国际汽车工作小组)批准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领导品牌DQS正式颁发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IATF 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据了解,本次获得质量认证的是碳化硅产品,预计将加速该类产品的客户导入。

证书显示,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已建立并实施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在半导体晶圆、功率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和制造等领域,经过审核,证实该质量管理体系满足IATF 16949:2016国际汽车标准的要求。

三安光电相关人士表示,通过IATF 16949:2016认证,标志着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取得进入汽车供应链的“金钥匙”,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在车载产品领域深耕细作,加快车规级产品的市场导入。

公开信息显示,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碳化硅、硅基氮化镓等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研发及产业化,包括长晶—衬底制作—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封装产业链,该公司投资的半导体产业化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超50万平米,投资总额160亿元(含土地使用权和流动资金),项目达产后,配套产能约36万片/年的生产能力。

此前,三安光电称,公司电力电子产品主要为高功率密度碳化硅二极管、MOSFET及硅基氮化镓产品。碳化硅二极管送样客户超过500家,出货客户超过200家,超过60种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在PFC电源标杆客户维谛、比特、长城等;光伏逆变器阳光电源、古瑞瓦特、固德威、科士达等国内前20大客户均已进入;在车载充电机威迈斯、弗迪动力(比亚迪)等客户;在家电领域格力、长虹等;在充电桩及UPS英飞源、科华、英威腾、嘉盛等;在硅基氮化镓产品方面,完成约60家客户工程送样及系统验证,24家进入量产阶段,产品性能优越。

二、激光器行业

1.特种光纤、光器件企业长盈通上市审批通过

10月11日,证监会披露了关于同意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同意长盈通科创板IPO注册申请。

至此,长盈通成为湖北省第4家科创板审核通过企业,也是光谷2022年新增的第4家上市公司,光谷第57家上市公司。

此次上市,长盈通计划募资5亿元,其中,4亿元用于特种光纤光缆、光器件产能建设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据公开资料显示,长盈通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78亿元、2.15亿元、2.6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661万元、5393万元、7657万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4100.8万元、5312.9万元、6908万元。

2022年上半年,长盈通营收1.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1亿元增长30.93%;净利为4110万,较上年同期的2696万元增长52.47%;扣非后净利为3493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378万元增长46.85%。

长盈通光电预计2022年前9个月营收为2亿元到2.2亿元,同比增长24.24%至36.66%;预计净利为5000万到5500万元,同比增长37.93%至51.72%;扣非后净利为4400万元至4900万元,同比增长37.1%至52.68%。

专注光纤环产品,主要客户为光纤陀螺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

长盈通是一家专注于光纤环及特种光纤综合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光纤环等特种光器件为核心和起点的通信企业。

近年来,长盈通积极进行上下游拓展,建立了涵盖光纤环器件(含光模块)、特种光纤(含特种光缆)、胶粘剂和涂覆材料、光器件设备及其他附件备件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完整业务布局,打通了"环-纤-胶-模块-设备"一体化微型产业链,各领域同步发展,共同促进了光纤环和保偏光纤等产品的做好做精,成为相关军工配套体系的重要供应商,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长盈通的光纤环及保偏光纤产品作为配套部件在多种定型型号的武器装备中列装,在海陆空天广泛应用。公司与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兵器工业集团、航空工业集团、中电科集团和中船集团等军工集团下属惯性导航科研生产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主要客户为光纤陀螺行业技术实力领先的知名企事业单位,与部分军工集团下属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公司还向国际知名的光纤陀螺厂商意大利GEM elettronica Srl销售绕环设备和光纤环等产品,体现了公司在相关产业链上具有的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2.联赢激光定增募资9.9亿元扩产基地

10月12日,联赢激光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9.9亿元,用于华东基地扩产及技术中心建设、深圳基地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

公告显示,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含35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8976万股,最终发行数量上限以证监会同意注册的发行数量上限为准,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9亿元。其中,华东基地扩产及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3.6亿元;深圳基地建设项目分为高精密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成套设备产能建设项目和数字化运营中心建设项目两个子项目,拟分别使用募投资金2.85亿元、9500万元;2.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华东基地扩产及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是由联赢激光的全资子公司江苏联赢实施,建设周期2年。该项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购置目前江苏联赢所租赁的厂房以获得稳定的生产用地;新建厂房、并购置配套生产设备,以提升公司产能;建设打样及焊接材料验证实验室、基于客户未来产品DOE实验室,并购置配套研发设备,提升公司服务华东地区及周边客户的技术能力。

联赢激光立足深圳,战略布局华东,已在江苏省溧阳市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联赢,并将其发展为公司重要的生产、技术及客户服务基地。目前,华东地区已成为公司主要销售区域,华东地区客户已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

本项目将在联赢激光现有华东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生产厂房并新建技术中心,构建更加全面的职能体系,从而完善华东基地布局。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公司借助华东地区激光产业的集群效应,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就近配套服务能力,发挥本地化优势,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及客户服务质量,为华东地区业务未来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司华东基地主要负责激光焊接成套设备的生产。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具有定制化、非标准化的特点,需在公司现场进行加工装配、调试,且与激光器配套的成套设备体积庞大,在公司生产现场加工装配周期需要1-4个月,占用生产场地面积较大、时间较长。公司现有生产场地已无法满足订单增长带来的生产空间需要,产能已无法满足业务增长需要。因此,公司需扩大生产场地,提高激光焊接成套设备的生产及交付能力,方可抓住行业发展机遇,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联赢激光的主营业务为精密激光焊接机及激光焊接自动化成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其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通信等产业,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行业,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

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出货量持续增长,行业内主力动力电池企业不断加大产能投资和布局。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生产设备,激光焊接相关设备需求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提升。联赢激光作为激光焊接设备的主力供应商,在手订单规模持续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在手订单金额合计为39.77亿元(不含税),公司现有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在手订单的交付需求,本次定增是提升激光器自主生产能力、提升激光焊接成套设备产能、保障经营场所稳定、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的需要。

3.激光投影初具规模,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激光投影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泛商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激光投影在泛商用领域的发展受到制肘,家用场景继而成为新的市场机会,国内品牌纷纷加码布局,当贝、峰米、爱普生等厂商不断推出家用激光新品,持续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助推行业规模增长。据奥维云网(AVC)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8月,家用激光投影销量达11.1万台,同比增长301%;销额6.7亿元,同比增长239%。

投影研发百家争鸣,激光产品百花齐放

激光投影目前在各领域的发展相对成熟,各个国家的技术流公司对于激光投影技术的研究不断加深,200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司各自推出了基于投影式激光显示技术的多台激光显示试验样机,其中,包括55英寸激光背投电视和小型、袖珍式前投影机以及激光数码影院等。我国则在2010年提出发展新型显示技术,虽然在技术的发展上,海外具有领先优势,但是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激光显示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追随者向部分技术引领者转变,目前,我国激光显示国产化率已达50%以上,光峰、海信、长虹等企业也已建立多条关于光源、整机等生产线,支撑激光显示产业规模化发展。

同比增速超300%,激光投影发展正处快车道

据奥维云网(AVC)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8月,激光投影(不含激光电视)累计销量11.1万台,市场初具规模;销量同比增长301%,远超家用智能投影行业整体增速;而激光投影(不含激光电视)在家用智能投影中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已经由2021年的2.0%提升至3.4%。随着光源技术的迭代,消费需求的升级,消费者对激光投影表现出了更高的消费预期。

2021-2022年家用智能投影(含激光)与家用激光投影销量(万台)

技术升级降低消费门槛,三年时间均价下降45%

激光光源的高饱和度、高亮度、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使其成为家用投影的理想光源,之前受制于技术、成本等因素,使其未能在家用场景大面积普及。但随着光峰科技全球首创的ALPD激光技术面世,并不断进行升级迭代,目前已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激光技术产业化。

随着家用智能投影的蓬勃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体验效果更佳的激光投影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上游成本下降叠加下游需求带动,自2019年开始,产品均价不断下行;截止2022年8月,产品均价下探至6084元,同比降低16%,相较于2019年的万元以上,同比下降达45%。

2019年-2022年家用智能激光投影均价走势

品牌格局高度集中,当贝一骑绝尘

目前,我国家用激光投影市场上,入局品牌约20家,其中不乏新入局者。TOP3品牌当贝、峰米、爱普生,三者合计份额达87%;TOP5品牌合计份额则达97%,行业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当贝 自2019年入局投影行业后,产品一直主攻中高端市场,品牌自身软件实力较强,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消费体验,激光投影的市场份额更是一直位居榜首,2022年1-8月销量份额达48%,较去年同期增长14%;在不断蚕食对手份额的同时,品牌自身也在不断向上发展,2022年1-8月销量同比增长达62%,主力贡献机型为X3。

峰米 作为光峰科技与小米科技的生态链企业,依靠母公司光峰科技在激光技术方面的支持,2021年R1系列、X1等激光投影产品上市后,带动品牌的激光投影份额高速增长,2022年1-8月,销量份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2%;9月,峰米再发激光新品S5,首发价仅2999,进一步拉低了家用级激光投影使用门槛。

爱普生 一直是泛商用投影领域的佼佼者,随着家用投影市场的崛起,近几年也开始将战略重心向家用场景倾斜,产品光源由传统灯泡向LED灯及激光光源倾斜。2021年上市的EF-10/EF-12带动品牌份额提升至16%,虽然2022年激光新品减少,但得益于行业红利,品牌份额依旧微增,2022年1-8月销量份额14%,较去年同期增长3%。

2022年家用智能激光投影销量份额TOP5品牌

三方助力行业发展,激光投影未来可期

技术端,我国激光投影产业在激光全色显示技术领域已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链,特别是在全固态三基色激光、激光显示等关键器件和整机技术方面均有自己的专利保护,具备在该领域实现产业化重大突破的良好基础。而随着光学投射技术的进步与规模化生产的推广,激光光源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家用投影中,传统LED光源的投影生产厂商也在积极引入激光光源,推动旗下产品向新型光源技术转变。

消费端,在消费升级的市场环境下,随着光源成本的下降,激光投影已经随着投影产品的市场化逐渐进入普通家庭中,同时,消费主力的年轻化,娱乐需求的大屏化,以及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得消费市场对全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大幅提高,强体验感的激光投影产品将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政策端,2021年,工信部表示将按照“十四五”规划加大对激光显示产业的支持力度,科技部则将激光显示列为“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等“十四五”重点专项,政策鼓励助力激光显示产业发展。

但是激光显示作为一项创新技术,目前仍处在蓄力待发的起步阶段,随着各领域对激光投影的产品需求升级,激光投影的市场容量也将会进一步推高。奥维云网(AVC)预测,2022年中国家用激光投影销量预计达到25万台,同比增长160%。

三、新能源行业

1.通用汽车进军光伏,或为推动电动汽车销售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10月11日宣布,正在启动一项新的能源业务,为家庭和企业提供电池组、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一系列能源管理产品。

从描述来看,通用汽车的新业务与特斯拉的太阳能业务颇为相似,即给家庭和企业用户安装配套储能的光伏系统,将白天产生的电力储存起来,在夜间或停电期间为家庭提供电力。

早在2012年,特斯拉就已对外宣布其太阳能业务。按照特斯拉的说法,特斯拉太阳能屋顶为房屋供电,强度高于普通屋顶,可在断电情况下为家庭供电达数天,减少对电网的依赖,甚至反哺电网。

但特斯拉的太阳能业务并未像其电动汽车业务般高歌猛进。2021年,特斯拉太阳能项目部署总装机容量仅为345MW。今年7月份,由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远远落后于预期,特斯拉暂停了在美国大多数市场安装太阳能屋顶项目,9月底又宣布会在四季度重启太阳能业务,可见其发展并不“如意”。

本次通用汽车宣布启动太阳能业务,很有可能也是为了配合其电动化战略目标。2021年,通用汽车在其巨资打造的奥特能平台上推出了多款电动汽车,希望借此实现电动化转型,但市场反馈比较一般。因此,通用汽车或是有意通过太阳能业务进一步加强其在消费者的印象,并带动电动汽车销售。

2.全年净利有望超270亿,通威股份净利创行业之最

10月9日,通威股份发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增的公告。

公告称,预计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4亿元-218亿元,同比增长259.98%-266.71%;预计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16亿元—220亿元,同比增长264.20%—270.95%。

关于本次三季报业绩异动的原因,通威股份表示,报告期内,高纯晶硅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价格同比上涨,叠加公司新产能快速爬坡达产,实现量利大幅提升;电池片业务产销两旺,盈利能力同比提升;饲料业务实现量利双增。

维科网光伏注意到,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22.24亿元,其中第一季度为51.94亿元,第二季度为70.30亿元。若按照三季报预告净利润中值216亿元计算,通威股份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的中值为93.76亿元,与第二季度相比增长约为33%;其第三季度单季净利将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通威股份今年全年的净利润也将创下光伏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的历史新高。

23万吨硅料+70GW电池

作为通威股份的核心业务,目前该公司的硅料业务已经形成了年产能23万吨。

在新建产能方面,预计乐山三期12万吨硅料项目将于2023年下半年投产,届时通威股份硅料业务的年产能规模将达到35万吨;而在保山和包头投资的各20万吨共计40万吨的硅料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投产,届时该公司硅料业务的年产能规模将达到75万吨。

在光伏电池产能方面,随着金堂二期8GW、眉山三期8.5GW在今年内建成投产,预计2022年底通威股份光伏电池的产能规模将超过70GW。

此外,在新技术方面,通威股份TOPCon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4.7%,新增建设的8.5GW TOPCon 电池产线,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该公司已经建成投产的金堂基地 1GW 异质结电池最高效率已达到25.67%(ISFH 认证),超过TOPcon。

净利或超270亿元

根据其财报数据显示,在2021年第四季度,通威股份实现单季营收167.91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净利润22.63亿元,同比增长722%。

在最近6个月内,共有35家机构对通威股份今年的年度业绩作出预测,预计其全年净利润的最高值达284亿元,最低值为163亿元,均值为236.4亿元。而今,仅前三季度通威股份已经实现净利润中值达216亿元,达到机构预测均值的91%。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今年第四季度旺季需求的到来,多晶硅价格依然维持高位运行,硅料、电池等业务一部分新建的产能投产,预计通威股份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甚至较快增长的概率极大。

若按前三季度增速对比,以同比增速2.5倍来计算,预计通威股份今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在56亿元上下,其全年净利润预计有望超过270亿元。

而这一业绩,也将创下今年光伏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最。

已签大单约3570亿元

今年以来,通威股份已签订6笔百亿级以上硅料大单,其先后与隆基绿能、青海高景、云南宇泽、美科硅能源、双良硅材料、晶科能源分别签订合同预计金额442亿、509亿、385亿、644亿、560亿和1034亿的多晶硅销售长单。

预计在未来5年内,通威股份将向上述6家企业供应总计超过144万吨的硅料,合同预计金额总计超3570亿元。

通威股份2022年销售长单统计(图源:维科网光伏)

实际上,高纯多晶硅作为通威股份最赚钱的核心业务,其产品毛利率维持高位。根据该公司2021年财报显示,其多晶硅业务的毛利率高达67%,而其他业务如饲料和光伏电池的毛利率仅为9%左右。

而从同行主要竞争对手来看,通威股份光伏多晶硅业务的净利率或超过50%。以此测算,上述6笔百亿级以上硅料大单将为该公司贡献大约1785亿元的净利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随着2023年硅料产能过剩时代的到来,多晶硅产品的价格大概率出现一定的回落,而上述6笔销售大单贡献的利润面临一定的缩水的风险。

3.中国电池巨头国轩高科赴美建厂

美东时间10月5日,据美国密歇根州政府网站消息,国轩高科美国子公司美国国轩(Gotion Inc.)将在大急流城(Big Rapids)投资23.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9.8亿元),建设动力电池组件工厂。

密歇根州当地媒体《底特律新闻》报道称,工厂将于2030年完工,预计每年生产15万吨电池正极材料和5万吨负极材料。

据悉,密歇根州州长Gretchen Whitmer表示,美国国轩的工厂将在大急流城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多达2350个新工作岗位。密歇根州计划为该工厂提供总计不少于5.4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同时还为项目建设提供1.75亿美元的财政补贴。

虽然密歇根州政府官方发布了美国国轩将在当地建设电池材料工厂的消息,但实际上国轩在美建厂一事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包括眼下的“白名单”问题及未来可能的“霸凌”问题。

赴美建厂的必要性

去年12月20日,国轩高科曾公告,美国国轩与美国某大型上市汽车公司签订协议,该汽车公司预计在2023-2028年间,向国轩高科采购总量不低于200GWh的磷酸铁锂电池,双方还计划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实现本土化生产。

今年6月10日,国轩高科还在官网发布了60GWh产线电芯设备招标公告,其中项目实施地点之一就包括美国。

由此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订单足以支撑一家工厂的建设和运营,同时考虑到满足北美合作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配套需求,以及电芯项目的实施,国轩高科在北美建厂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赴美建厂的政策阻碍

正是由于国轩在美建厂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反而更加凸显了不确定性的阻碍有多大。

今年8月16日,美国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下称IRA法案),其中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条款引发巨大争议。

IRA法案一经发布后,不仅引发市场广泛讨论,而且多家中国电池企业相继宣布暂停美国投资建厂计划。业内外称IRA为美国版的动力电池白名单,目标直指中日韩对动力电池产业链近乎垄断的市场格局。

IRA法案规定,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最高7500美元/辆的税收抵免。不过这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具体来看,电动汽车必须要在美国或者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进行整车组装;2023年后,电动车电池中使用的原材料必须有40%来自北美,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80%。不满足上述要求的企业只能获得一半的税收抵免。如果电池中含有的任何关键矿物是由“敏感实体”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则会取消税收抵免资格。

关于“敏感实体”(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的定义,美国法律有相关解释和约定。

上图中C条的covered nation现阶段指的是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国营企业属于Owned by,controlled by a government,而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属于Subject to Jurisdiction or direction of a government。就此来看,所有中国企业都可被定义为“敏感实体”。

E条则赋予了美国政府将任何实体定义为“敏感实体”的自由裁量权。

简而言之,IRA法案的推出就是美国为了扶持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首号响应者——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特斯拉。

9月15日,华尔街日报消息,特斯拉知情人士称,由于考虑获得美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税收抵免的资格,该公司正在暂停在德国生产电芯的计划,且已经讨论过将原计划用于柏林工厂的电芯制造设备运往美国的问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IRA法案不止是国轩在美建厂的最大不确定性,更是已在美有厂或者未来有建厂规划的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的共同挑战。

当然,对此也并非是完全无计可施,毕竟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美国所售汽车中电动汽车有望超过50%,这意味着其未来几年动力电池需求将保持高位增长。

此前已有日韩电池企业先蹚出了一条路:通过与美国当地大型车企合作支持,或可能规避IRA法案的影响。日本松下与特斯拉合作建厂;韩国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三大电池公司计划至2026年在美国共建立11家电池工厂,其中大部分是通过与美国汽车公司合建的。

而此次国轩高科与密歇根州的合作又试验出一个新的规避IRA法案影响的路径,即通过州政府的税收优惠抵消无法获得补贴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汽车是国轩高科的最大股东,持有26.5%的股份,且国轩董事会5位非独立董事席位,一人来自美国,两人来自德国,两人来自中国。在美国媒体此前的报道中,都在强调这一信息,并据此认定国轩高科并不算100%的中国企业。于此而言,这是国轩高科应对IRA法案的有利条件之一,因此获得补贴资格的可能性更大。

但总的来说,目前IRA法案的触发条件尚未可知,后续IRA法案会不会一变再变更是未知数,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锂电企业赴美建厂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环报网3月28日报道,韩国企业巨头遭到美国公司的“霸凌”,因为韩国两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SK On在赴美投资过程中,有被要求“共享核心技术资料”。其中LG新能源被通用汽车要求分享电池技术,SK On在与福特汽车洽谈合作时,也被要求分享电池技术。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国轩在美国的工厂是与当地车企合资建设,则未来也有可能遭受“霸凌”。

4.3家氢能公司上市中止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富氢能”)、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治臻股份”)3家氢能公司科创板IPO均变为中止(财报更新)状态。

其中,捷氢科技主要致力于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及工程服务,已完成多款燃料电池电堆和燃料电池系统的产品开发,功率涵盖6kW~260kW,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城市客车、公路客车、轻中重型卡车、叉车、拖车等诸多领域。其科创板IPO申请于2022年6月28日被上交所受理,7月23日通过问询。

国富氢能专业从事氢能“制储运加用”装备的设计、制造与技术服务,是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在车载供氢系统及加氢站成套装备领域,市场占有率均持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科创板IPO申请于2022年6月29日被上交所受理,7月27日通过问询。

治臻股份深耕氢能金属极板领域十余年,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金属极板全链条解决方案。其科创板IPO申请于2022年6月30日被上交所受理,7月27日通过问询。

3家企业科创板IPO申请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受理,且在较短时间内通过了上交所问询,总体还算顺利,因财报更新而中止审核的情形也属于正常程序,但其更新后的财报很有可能拖累其后续的IPO进程。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2021年间,捷氢科技营收分别为:1.12亿元、2.47亿元、5.8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0.94亿元、-0.59亿元。

国富氢能营收分别为:1.76亿元、2.51亿元、3.3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8亿元、-0.63亿元、-0.70亿元。

治臻股份营收分别为:0.28亿元、0.70亿元、2.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1.31亿元、0.20亿元。

3家企业无论是在营收还是归母净利润方面都没有太多亮点,此举也跟我国氢能市场发展密切相关。

自今年北京冬奥会以来,氢能产业热度不减,关注度迅速提高,各地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将氢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石。

但从市场来看,氢能产业还难以实现“自我造血”,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却较少有人“买单”。以“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为例,其在上市后却连续两年亏损,近期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上市,可见其资金压力。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国内首条复合材料板簧在淄博实现量产

位于博山的山东北汽海华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海华),已正式投产复合材料板簧项目,它的投产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标志着国内首条复合材料板簧在淄博实现量产。在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年底前要如约交付中国重汽所需要的1000条复合材料板簧。早前,中国重汽已有123台配有北汽海华复合材料板簧的重卡投放市场。“这批正在赶制的订单价值400万元,我们预计将为中国重汽提供总计4000万元的1万条复合材料板簧。”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这是国内汽车首次使用国产复合材料板簧,对淄博的汽车零配件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座里程碑。作为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的另一条重要路径,复合材料板簧技术是目前国内企业正在全力攻关的项目。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能掌握成熟的复合材料板簧技术的企业也屈指可数。在这项技术上,北汽海华早就下好了先手棋。公司2018年斥资5000余万元在德国收购了一家专注于该领域的企业,借此掌握了相关技术。由于最近这两年德国公司的生产受到疫情影响较大,北汽海华于2021年7月将生产线从德国搬到了博山,历经多轮安装调试,如今成功实现批量生产。

复合材料板簧与金属板簧有何区别?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复合材料板簧体积小了很多。在复合材料板簧生产线的最前端,可以看到一盘盘的纤维丝每16个一组,每19组组成一个巨大的原料方阵。一条条纤维丝通过导管延伸到设备内部,利用自主研发的预浸料技术,通过铺层工艺对板簧进行预成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模压固化成型。“一条复合材料板簧可替代一组金属板簧,对汽车的减重效果非常明显。”该负责人介绍说,复合材料板簧的重量较钢板弹簧降低60%-75%,垂直载荷下疲劳寿命是钢制的5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平顺性30%左右,耐久性能达到钢制多叶板簧的2~5倍。此外,复合材料板簧在使用安全性上有明显优势——随着使用寿命的临近,金属板簧可能会突然断裂,而复合材料板簧只会逐层脱落,从而起到“失效保护”作用。

经过粗略测算,复合材料板簧替代金属板簧后,每台车(重卡)可减重约280公斤,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约2240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00公斤。项目完成产业化后,年产复合材料板簧20万件(套)。项目达产达效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6000万元。而这仅仅是开端,目前中材汽车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正式运行后,复合材料板簧的产值将有望突破4亿元。随着复合材料板簧投产,中国重汽、陕西重汽、吉利等大型汽车厂也都在与北汽海华洽谈合作。在重卡领域复合材料板簧熠熠生辉,商用车领域也传来喜讯,今年8月,北汽海华完成了北汽福田的供应商审核,国内主要供应商准入基本完成,商用车供应体系布局正在加速完成。

2.碳纤预浸料技术产品发展趋势

预浸料(Prepreg,PreimpregnatedMaterials),是把基体(Matrix)浸渍在强化纤维(Reinforced Fiber)中制成的预浸片材产品,是复合材料的中间材料。碳纤维预浸料是由增强体,如碳纤维纱、树脂基体、离型纸等材料,经过涂膜、热压、冷却、覆膜、卷取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复合材料,又名碳纤维预浸布。

性能特点:强度高、密度小,碳纤维预浸料的强度可以达到钢材的6-12倍,密度只有钢材四分之一;可塑性好,可根据模具形状做成任何形状,成型容易,便于加工;耐腐蚀,寿命长

碳纤维预浸料种类:可分为单向碳纤维预浸料以及编织碳纤维预浸料,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在纤维方向有最大的强度,通常用于有不同方向组合的叠层板,而编织碳纤维预浸料具有不同的编织方式,其强度在两个方向约相等,可应用于不同的结构物。

应用领域:碳纤维最主要的应用形式是作为树脂材料的增强体,所形成的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用途非常广,碳纤维重量轻,很好的耐烧蚀材料,可应用于高温高热领域。对X射线有很强的透过率,可用于医疗器械。耐腐蚀性,耐氧化,可应用于航空航天,例如:飞机机身,飞行器,飞机上的座椅。军事领域,例如:雷达罩,指挥车舱,防弹衣水陆交通,例如:汽车外壳,火车外壳新能源,例如: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海上采油平台,海洋钻孔平台等

碳纤维预浸料生产工艺流程:由纤维束拼成所需的含量及宽度,然后经纤维架将纤维均匀的分开,同时树脂加热后涂布在上下离型纸上。将纤维及涂布树脂的上下离型纸同时导入滚轮中,纤维位于上下离型纸之间,借由滚轮的压力将树脂均匀的散布于纤维之间。纤维含浸树脂后经过冷却或烘干,经捲取器捲取成捲轴状。

碳纤维预浸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碳纤维预浸料的主要生产方式:碳纤维预浸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将树脂加热,以降低其黏度,便于均匀散布于纤维之间,称为热溶法。另一种为将树脂溶于溶剂中来降低黏度,待树脂含浸纤维后再加热使溶剂挥发,称为溶液浸渍法。热熔胶法的制程,树脂含量控制容易,可省略烘干的步骤,且无残存的溶剂,但树脂黏度较高,含浸纤维编织物时易造成纤维变形。溶剂法投资成本低,制程简便,但是溶剂的使用易残存于预浸布中,影响最终复合材料的强度,而且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保存方法:目前碳纤维预浸料主要使用热固性材料:环氧树脂,由于预浸料的树脂固化状态为B-stage,因而捲取的预浸料需于低温环境保存,碳纤维预浸料在室温所能储存的时间称为储存周期,如无低温储存条件,预浸料的制作量必须以在储存周期内能够使用完毕为原则。

碳纤维预浸料主要企业:全世界最著名的碳纤维预浸料公司是Toray(东丽)、 Hexcel(赫氏)、Cytec(氰特)、Gurit(固瑞特)和TenCate,占有预浸料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国内企业有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威海光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四川新万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嘉兴中宝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虽同国外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已经在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减少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碳纤预浸料产品在近几年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大丝束碳纤维预浸料在工业领域的优势凸显。单向碳纤维预浸料面密度高达600 g/m2,这类厚重的预浸料大大提升了预浸和后续铺放工艺的效率。在风电叶片与汽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非热压罐工艺的预浸料大力发展。此成型工艺大大降低了预浸料后续固化成型的时间与成本,这些新型的预浸料可以采用较低成本的真空袋压法、先进拉挤法和热模压法。产品如Hexcel的HexPly®M56,Tencate的TC250,Cytec的Cycom532,ACG的MTM 44-1。

3、不同预浸料产品形态出现。短切预浸料,可以采用经济型的模压工艺,产品如Hexcel的Hexmc,Dencate的MS系列产品;半预浸料,在预浸工艺时不需要完全湿透纤维,在后续工艺中完成完全浸润,产品如Hexcel的Hexfit。

4、针对不同应用的专用预浸料。如汽车领域,对零件短时间成型要求高,为满足后续快速成型工艺,必须开发<5 min的快速固化预浸料,产品如Hexcel的Hexply M77,可以在150 ℃下2min固化;为了满足风电叶片支撑梁厚层合板的生产,Gurit开发了SparPregTM,无需压实和借助其他排气织物,就可以获得低孔隙率的层合板;在复合材料模具领域,各家也开发了相应的预浸产品,如Hexcel的Hextool,ACG的DFormTM专业产品。

5、结构与功能结合的预浸料。在树脂中混入纳米碳管或短切碳纤维,再浸润碳纤维丝束或织物,形成具有吸波功能的预浸料。

6、与其他材料共固化的预浸料。预浸料可以与灌注的树脂共同固化,可以与SMC共同模压固化,也可以用单向预浸料﹢织物预浸料﹢SMC共同模压固化。

上面所述都是说的热固性碳纤维预浸料,其实近年来国外热塑性预浸料发展迅猛比如:德国Cetex研究所是从事纺织品半成品、功能件和高性能结构之制造技术和设备研发的研究所,它附属于德国克姆尼茨理工大学。该研究所的Ce-Preg®热塑性预浸料是用连续纤维与热塑性薄膜复合形成的的纤维复合材料半成品。热塑性预浸料与热固性预浸料相比,热塑性预浸料无需冷库仓存与运输,后续成型工艺高效且方便,材料的韧性大,抗冲击性能好,尤其可再生利用,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趋势。

但热塑性预浸料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有4 个:一是热塑性树脂的高粘度导致与纤维的浸润非常困难;二是还没有合适的低成本、高效率和能保证质量的预浸料制备方法与装备;三是高性能热塑性树脂成型温度在350 ℃以上,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制品成型工艺难度很大;四是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与通用热固性树脂相比较价格太昂贵。目前国际上主要通过粉末喷涂、纤维混纺、薄膜辊压等工艺,获取了不同树脂质量分数精度的热塑性预浸料,分别满足各类成型应用的需要。

3.美国萤火虫太空公司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运载火箭顺利到达轨道并完成部署有效载荷

近日,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Firefly Aerospace(萤火虫太空)公司成功发射其全碳纤维复合材料Alpha FLTA002火箭,到达轨道并部署有效载荷。火箭于太平洋标准时间10月1日凌晨12:01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航天基地起飞。Firefly公司表示,随着任务的成功,它是第一家仅通过第二次尝试就从美国本土发射并到达轨道的公司。据报道,该公司也是美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拥有火箭的商业太空公司。

Alpha是一种全复合材料火箭,采用专利的发动机循环技术,在保持火箭强度和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升空后,火箭完成了所有主要的技术里程碑,包括进入椭圆转移轨道、滑行至远地点和执行两次燃烧机动,在第一次轨道飞行中重新点燃第二级。

FLTA002总共部署了三个有效载荷,包括NASA TechEdSat-15与圣何塞州立大学、太空教师和Libre太空基金会合作的演示卫星。这些有效载荷将进行几项空间实验,包括一个外制动装置,以帮助卫星脱离轨道,并测试一个完全免费和开源的电信星座。

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Firefly公司正在完成其Alpha 3飞行器的验收测试协议(ATP),为即将到来的NASA VCLS Demo2-FB ELaNa 43发射做准备。此外,Firefly公司利用从现有飞行和测试中获得的所有经验教训,继续在其德克萨斯州制造厂生产多种火箭。Firefly计划在2023年进行Alpha六次发射,并在2024年再发射12次。

全复合材料结构的运载火箭,最初的Alpha运载火箭是一种全复合材料、直径6英尺的火箭,有效载荷能力为300至500公斤。在重新开放时,该公司制定了新版本的运载火箭,又称为Alpha 2.0,只有当它能够携带1000公斤有效载荷,满足向低地球轨道发射中型卫星的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在市场上可行。

根据一级机身工程师Jeff Duncan的说法,除了增加Alpha的有效载荷能力外,对Alpha和整个公司来说,主要目标之一是采用科学证明的火箭技术,将其发展成为高性能、相对低成本的系统(如Alpha每次发射的成本约为1500万美元)。

材料选择时,在设计Alpha 2.0时,Firefly Aerospace进行权衡研究,比较了复合材料与金属结构的性能,发现复合材料可以显著减轻重量。Firefly决定采用全碳纤维预浸料结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在市场上广泛可用。

Firefly公司对各种商用树脂和纤维系统进行了材料测试,评估了它们以确定哪一种最有效地满足阿尔法的要求——特别是考虑到火箭推进剂储罐的低温要求。最终,他们找到了日本东丽,目前Firefly Aerospace公司在其阿尔法火箭上使用东丽(碳纤维预制专利环氧树脂系统构建复合材料结构。

较小的氦气和氮气罐为纤维缠绕、金属内衬复合包覆的压力容器(COPV);大多数其他结构是完全复合材料,包括所有一级和二级RP-1燃料和液氧罐、级间、罐间、有效载荷整流罩、有效载荷连接配件、有效载荷裙板和各种非承压结构。

为了节省成本,该团队在多个较小的静态工具上制造了火箭的大部分复合材料结构,然后将这些部件连接在一起,制造出完整的火箭。Firefly的所有复合材料结构都是由热压罐(OOA)手工铺层,真空压实和烤箱固化制造而成。

五、卫星通信行业

1.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近日,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京成立。该中心将致力于突破制约遥感卫星高质量、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升空天信息产业创新效率,搭建遥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桥梁。

该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前身为2008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的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据介绍,遥感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已形成基础设施强、应用场景多、创新要素多、从业人员多和市场规模大的特色,并逐步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互联网产业相融合。

“遥感卫星的大量用户和技术人员都要面临技术处理、产品加工和信息分析等共性问题,这些共性产品和共性技术是遥感卫星和遥感应用之间的纽带。”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顾行发说,为进一步用好我国大量在轨遥感卫星,必须持续加大共性产品和共性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

为使卫星数据“一星多用、多星组网”“资源高效利用”,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调研分析多个行业140余项卫星遥感应用业务需求基础上,设计了空基遥感应用共性产品和共性技术体系,将基础性、通用性的信息产品和相关技术工具,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有需求的用户。

2.“捅破天”的卫星通信,商业化箭在弦上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卫星互联网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卫星互联网“附加值”的提升,也有助于在数字经济时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当然,目前卫星通信只在没有WiFi或手机信号时用于发送急救信息,十分局限的使用场景让这“捅破天”的新技术更像是一个噱头。但是星链计划清清楚楚地说明了,这不是噱头。如今华为和苹果的采用也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卫星通信的商业化箭在弦上了。

(1)“捅破天”的卫星通信

和我们日常接触的4G、5G网络不同,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波,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通信的一种通信手段。因为覆盖面大、部署快,而且不受地面情况的影响,所以卫星通信一直都被认为是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场合的唯一通信手段。

从卫星通信到卫星互联网需要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以高频段(Ku、Ka等)、大容量、高通量为特点的宽带通信技术。而可分布于地球表面500-2000公里的范围的低轨卫星就像一个个太空中的基站,成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的载体。

虽然不如4G、5G接地气,但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在全球通信和互联网接入、5G、物联网、太空军事能力应用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却是无法忽视的,而由于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十分有限,国际原则先到先得,所以这也是商业航天技术和主要大国太空和军事战略博弈的必争之地。

这种对低轨卫星的争夺,从“星链”计划为代表的各国的星座部署计划就能一目了然。

来源:铖昌科技招股说明书

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航天科工集团推出的“虹云计划”,计划发射 156 颗低轨卫星。航天科技集团推出的“鸿雁计划”,计划发射324颗低轨卫星。银河航天提出的“银河 Galaxy”卫星星座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卫星星座计划,计划到 2025 年前发射约1000 颗卫星。其首颗试验星已于2020 年1月发射成功,通信能力达 10Gbps,成为我国通信能力最强的低轨宽带卫星。

(2)卫星通信与6G

如果说仅仅通过星座部署计划不能对卫星通信的商业化有太多认知,那么联系到下一代通信技术——6G就好理解了。

华西证券认为,6G时代卫星通信将不可或缺,甚至卫星有望登上舞台中心。6G网络将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世界,通过将卫星通信整合到6G 移动通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而除了通信的基本功能,卫星的“附加值”也在增加。这首先表现在算力上。传统卫星主要是储存能力,算力较弱,数据更多需要回传到地面处理。现在则不然。华西证券研报显示,今年3月成功发射的中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单星 CPU主频 1.2GHz,内存 8GB,总线带宽为 2.5Gbps。相比2020年1月发射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三项数值分别仅为600MHz4GB1.28Gbps)是全方位提升。

去年11月,酒泉发射中心发射了全球首颗工程研制的软件定义卫星“天智一号”,该卫星智能程度高,所获大部分数据处理均可在轨完成,而且可以开展在轨试验。2020 年时,“星链”软件主管马特·蒙森也表示:“‘星链’目前在太空中有 3 万多个 Linux 节点(以及 6000 多个微控制器)。”

根据钛媒体报道,银河航天公司创始人徐明曾介绍称,本质上来看卫星是一台大型计算机。因为卫星能够快速响应用户服务,又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同时作为通信计算机,卫星可以在太空中完成数据的转化和交换。

除了太空计算机,通过将航天相机装载在卫星上,卫星就可以在军民领域发挥监测、情报搜集等功能,扮演太空相机的角色。华西证券以商业农用卫星“吉林一号”为例进一步说明。“吉林一号”主要用途是国土资源监测、交通设施监测等民用领域,不过在 2016 年“吉林一号”拍摄到过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的清晰图片,2017 年也拍到过美国内利斯空军基地,照片中清晰可见军用机场的跑道以及机场停放的 B-52、F-16 等各式战机。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未来人们对卫星互联网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卫星互联网“附加值”的提升,也有助于在数字经济时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3)不能忽视的T/R组件

有了全球激烈角逐所打开的发展空间,国家的政策和技术进步所提供的发展动力,加上华为、苹果两大巨头打头阵,卫星互联网的商业化步伐着实不宜再视而不见。在此背景下,各国争相抢占低轨道资源的重要工具——卫星,就成为重中之重。

从产业链看,卫星通信可以划分为上游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发射服务,中游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下游行业应用。浙商证券表示,中国“星链”建设初期,卫星制造/地面设备产业最先受益,卫星制造将迎来千亿市场。

而过去北斗产业链在A股已经频繁炒作,中国卫星、振芯科技、合众思壮等公司股票也被广大股民熟知。但近两年,一个新的产业机会逐步涌现,相关公司逐一上市,而且被市场所关注。那就是T/R组件。

根据方正证券的介绍,相控阵雷达具有波束切换快、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具备多功能、高可靠性能力,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成为当今雷达发展的主流。

相控阵雷达根据天线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源相控阵雷达和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无源相控阵雷达仅有一个中央发射机和一个接收机,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个天线单元都配装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T/R 组件),每一个 T/R 组件都能自己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因此在频宽、功率、效率以及冗余设计方面都比无源相控阵有巨大优势。

国博电子招股书显示,受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体制的发展,在卫星通信领域中无论是空间段还是用户终端,都将有大量的产品采用相控阵模式,在空间段主要是利用相控阵天线的多波束、敏捷波束能力,在用户终端则是看中其低轮廓、灵活波束的处理能力等。这些决定了有源相控阵体制在卫星通信中的广泛应用。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成本。而有源相控阵天线则包括辐射单元、T/R 组件、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射频网络模块、供电网络、液冷管网以及作为结构支撑的阵面骨架等。其中的核心部件T/R组件,指标繁多,技术壁垒极高。

结合国博电子和雷电微力的招股说明书,一部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系统成本达到雷达总成本的一半以上,甚至可达70%-80%。而在部分应用领域,T/R组件阵列就可以占到整个雷达造价的60%左右。在T/R组件的生产中,T/R芯片又是重中之重。

(4)产业链公司

国联证券统计了与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相关的10家上市公司。10家公司中,有5家是在2017-2020年间完成了对相关业务子公司的收购;另有5家公司是从2021年以来实现了A股IPO。这也表明了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发展状况。

亚光科技于2017年完成对亚光电子97.38%股权收购;红相股份在2017年收购合肥星波67.54%股权,2020年又收购了剩余股权;盛路通信则在2018年完成了对程度创新达100%股权的收购;新劲刚2019年收购了宽普科技100%股权;雷科防务则在2015年收购了理工雷科100%股权,又于2020年完成对西安恒达、苏州恒达100%股权的收购。

在5家IPO公司中,国博电子整合了中国电科五十五所微系统事业部有源相控阵T/R组件业务,产品主要包括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砷化镓基站射频集成电路等,覆盖军用与民用领域,是目前国内能够批量提供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及系列化射频集成电路产品的领先企业,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明星股铖昌科技则是国内从事相控阵 T/R 芯片研制的主要企业,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相控阵 T/R 芯片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不过相较于军工集团的下属科研院所,铖昌科技的相对市场份额较小。铖昌科技IPO募投项目之一就是卫星互联网相控阵T/R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0.94亿元。

霍莱沃则是相控阵校准测量领域的稀缺标的,其测量校准系统的功能性以及产品指标已赶超并优于国际龙头法国MVG和美国NSI-MI,具备抢占国内市场份额的实力。而且还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参与“嫦娥”、“北斗”等多项国家核心航天项目。

臻镭科技专注于集成电路芯片和微系统,是国内军用雷达领域中射频芯片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公司研制的射频收发芯片已经在高速跳频数据链和数字相控阵雷达应用;电源管理芯片也已经应用于低轨通信卫星区域防护、预警、空间目标监测雷达;微系统及模组则应用于通信卫星和机载载荷。

雷电微力则聚焦于毫米波,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微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及产品制造服务的企业之一,产品可以用于精确制导、通信数据链和雷达监测等领域。

除此之外,万通发展的控股子公司知融科技专注于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其产品逐步包括相控阵T/R芯片、射频前端芯片、功率放大器芯片等,同时也具备阵列天线的专业化设计能力。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知融科技已经发布Ku、Ka频段的多款卫星通信BFIC产品,多个客户正在使用知融科技芯片产品开发样机。

虽然目前卫星通信的商业化场景依然有限,但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及科技巨头的争相布局,产业链公司集中资本化,加上华为、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先行先试,未来卫星通信的前景还是可以期待的。只是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会一蹴而就,资本市场在关注的同时,也需要有点耐心。

六、金融资本市场

1.2022年前三季度VC/PE机构IPO成绩单

经历了长达半年的低位运行后,中企上市在第三季度小幅升温。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总量352家,首发融资额约合人民币5,324.6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4%、19.0%,降幅相较上半年分别缩窄14.2和9.6个百分点。其中,A股上市企业300家,注册制板块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境外上市中企共52家,港股新股发行活跃度明显提升,美股市场监管环境迎来转机。行业方面,半导体与电子设备企业上市活跃度高企,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逐渐拉开。

(1)2022年前三季度VC/PE机构IPO成绩单

2022年前三季度,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起伏波动,VC/PE机构也经历了重重考验。在此阶段,紧跟国家战略发展趋势、长期专注科创领域或坚持“投早投小”的VC/PE机构突破重围,取得较好成绩。

(2)A股IPO提速,注册制板块总量占比超八成

2022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企业数量共300家,同比下降19.4%,第三季度上市数量为131家,同环比分别上涨3.1%和56.0%。其中,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共有246家IPO企业,合计占比82.0%,注册制板块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融资额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境内市场的总融资规模为4,773.47亿元,同比上升29.7%;科创板和创业板总融资额分别为2,093.09亿元、1,456.4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84.1%、67.4%,是带动A股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

(3)港股IPO回暖且大额融资案例多发,在美中概股监管迎来转机

2022年前三季度,境外市场上市数量52家,总融资金额约合人民币551.1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8.0%、80.9%;其中,第三季度有29家,总融资规模435.34亿元,整体来看,中企境外上市总量企稳回升。

港股方面,沉寂许久的新股发行市场开始升温,前三季度共44家中企登陆港交所,总融资金额约合人民币536.82亿元。第三季度,中国中免和天齐锂业在港双重上市,融资额均超百亿人民币,推高港股市场的总融资规模。

在美中概股回港双重上市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前三季度已有知乎、贝壳、涂鸦智能和名创优品4家企业双重上市;并且,此前已在港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和哔哩哔哩,以及今年7月在港第二上市的诺亚控股,均在第三季度申请转为双重上市。实际上,在港双重上市既能保证企业在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地位相互独立,有效地分散了潜在的美股退市风险,又有机会被纳入“港股通”进而提升股票流动性。

美股方面,前三季度共有8家中企IPO,总融资金额约合人民币14.30亿元,第三季度占5家,融资规模合计9.95亿元。2022年以来中概股的发展动态持续受到关注,8月12日,5家大型央企集体公告拟将存托凭证自美股退市,各类中概股正在根据自身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如主动退市规避数据泄露风险,或回港双重上市规避退市风险。随后, 8月26日,中美双方监管机构就审计监管签署了合作协议,监管环境稍有改善,或将为中概股发展带来转机。

(4)半导体及电子设备企业上市节奏加快,总量远超去年同期

2022年以来,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半导体产业作为大国博弈的必争高地,主要国家纷纷加码布局。乘着政策和时代的东风,半导体及电子设备企业在前三季度共有73家中企IPO,总融资金额达1,278.38亿元,同比分别上升49.0%、137.4%,逐步拉开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除了半导体领域,机械制造和生物医疗领域也维持了相对较高的上市活跃度,前三季度的IPO企业数量均超过40家。

(5)审核动态:前三季度共357家企业通过首发审核,审核通过率91.1%,真实通过率55.3%。

2.宁德时代投资西安储能企业奇点能源

投资界获悉,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点能源)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和峰和资本。这一笔看似普通的融资背后,背后为宁德时代的身影——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

奇点能源创始人刘伟增是一位70后,早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底,刘伟增在西安组建初始团队创立了奇点能源,率先提出了分布式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算上这一轮,奇点能源目前已完成了5轮融资,投资阵容不乏中科创星、IDG资本、源码资本、麦格米特等知名机构。

刘伟增,早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2004年10月加入全球能源事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特变电工。刘伟增从工程师一直做到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在新能源核心装备研发领域一干便是十余年。

在此期间,刘伟增一边在专业上继续深造,他则持续性深入电力电子领域技术研究和创新,主要产品方向为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柔性交流输电SVG技术、智能微网能源路由器技术,所有研究成果均实现了产业化。2017年,刘伟增带队成功研发了全球首台套±800kV特高压柔直换流阀,并在南方电网云电外送项目中得到了示范应用。

跻身能源行业和电力电子领域10余年,刘伟增积累了大量技术研发、项目产品化、市场管理的经验。当刘伟增看到工业生产中节能减排的需求,看到新能源市场“弃风”“弃光”现象以及调峰调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清洁替代、新能源趋势不可逆转。2018年11月,刘伟增选中了特变电工业务之外的另一条赛道——储能,毅然开启了创业之路。

“全球气候危机下,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人类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路径,储能可解决风光清洁能源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秉持着这一想法,刘伟增在西安成立了奇点能源,确定了分布式储能技术路线,自主研发出分布式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

(奇点智慧能量块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知识点:传统电池储能系统是将电芯串并联为电池簇,再由一个个电池簇组成电池集装箱。这种方式需要将电池过度集中在一起,会为整个储能系统带来很大安全风险。同时,电池串并联以后会影响整个系统效率。而奇点能源提出的分布式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可以解决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两个问题。

沿着这一技术路线,奇点能源用了18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一代产品研发,同时交付了第一个用户侧储能项目—深圳瀚坤工业园光储电站,项目运行至今安全稳定运行2年以上。自此以雨后春笋之势,拉开了奇点能源在华东、华南地区大量用户侧储能项目的交付投运。

2021年4月,奇点能源中标了国网湖南综能电网侧储能项目—永州蚂蝗塘储能电站二期,这是奇点能源交付投运的第一个电网侧储能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新一代模块化并联集成方案的大型电网侧储能项目。2022年春节刚过,奇点能源就交付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重庆长寿晏家储能电站。紧跟其后,奇点能源又交付了第一个电源侧储能项目——冀北可再生能源基地储能电站,容量20MW/40MWh,可辅助调峰调频、平滑发电功率波动、降低弃风弃光率、改善电能质量、推动新能源稳定输出和规模化消纳。

就在A+轮融资交割前夕,奇点能源中标的宁夏100MW/200MWh共享储能项目首批发货,这是奇点能源交付的第一个百兆瓦级共享储能项目,正式拉开了奇点能源向大型源网侧储能项目交付投运的序幕。

目前,奇点能源智慧能量块 eBlock正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电投等众多源网侧和用户侧储能项目应用中加速走向成熟,用业绩夯实了“分布式储能引领者”的行业地位。

伴随储能赛道崛起,奇点能源开始走入VC/PE的视野。2020年底,奇点能源完成了中科创星参与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又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为水木春锦、麦格米特、IDG资本和源码资本。对于奇点能源,各家投资机构给出了极为一致的评价——奇点能源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模块化的新一代储能系统,真正做到了把储能工程转化为标准化产品,定义了储能系统集成新标准。

很快,A+轮融资也来了。投资界获悉,2022年4月,宜宾晨道投资团队向奇点能源团队伸出了橄榄枝。在首次线下会面的当天,对方投资团队便与奇点能源达成了初步的投资意向,随后双方高层互访并启动了一系列的尽调工作。

“投资团队围绕着产品效率、团队创新能力、成本控制、市场化推广等维度,做了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完成尽调后,宁德时代出资的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和峰和资本共同参与了奇点能源A+轮融资。未来,奇点能源将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并与投资机构开展更深入的业务合作。

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企业,凭什么能吸引一众知名的VC/PE?奇点能源首席财务官兼董秘付国礼表示:双碳目标驱动电力供应结构转型,带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以及电网辅助服务需求提升,新型储能是投资热门,政策支持力度大,储能在经济性方面已完全具备可投资性。传统的储能方案存在的安全风险高、系统效率低、经济性差等痛点,而奇点的分布式能量块储能方案大幅度降低储能度电成本、简化了设计安装难度,既避免了直流侧并联带来的容量损失,也真正保障了系统安全可靠,在行业中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刘伟增看来,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永无止息的探索精神,是驱动奇点能源高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据知情人透露,目前还有不少投资人飞到西安拜访奇点能源团队,探讨参与下一轮融资事宜。

VC/PE组团去西安,投新能源刚抢了一个核聚变项目,奇点能源并非个例,背后是西安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崛起。“我们在西安投什么?绿色。”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日前在2022全球创投峰会透露,中金和中石油共同成立的中石油第一支碳中和科创基金,就选择落地西安,“在碳中和和绿色领域,西安是走在特别前面的一座城市。”

无独有偶,不久前VC/PE更是组团来西安争抢一个可控核聚变项目——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这是一家商业聚变能开发企业,专注于小型化、商业化、快速迭代的可控聚变能装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研发。星环聚能创始人陈锐,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均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变团队。

所谓可控核聚变,又名“人造太阳”,这是一项颠覆性的能源获取技术,被认为有望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突破口。一旦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它将会和蒸汽、电力、信息技术一样,为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月,星环聚能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由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基金、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创投、元禾原点以及华方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联合完成。

这一切只是序幕。奇点能源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星环聚能,还有图迹科技、新艾电气、华秦新能源等光伏、储能、锂电池、氢能、虚拟电厂等企业都活跃在陕西这片热土上。“在陕西这片热土上,整个光储锂氢都有着显著的产业聚集。”王曙光如是说。

3.探讨VC/PE机构上市的利与弊

2022年6月,天图投资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结合此前深圳市曾印发文件,提出“推动头部股权投资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广州市也提出“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创新募资手段,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固定收益产品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在当前股权投资市场募资难困境下,VC/PE机构上市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

(1)VC/PE机构境内直接上市面临严监管,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境内实现上市或挂牌的VC/PE机构数量也较少,个别机构上市后表现也并不突出。成功登陆二级市场的机构多数采用新三板挂牌方式,少数实现主板上市的VC/PE机构部分也均是经由母公司对“壳公司”并购重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

机构上市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环境和监管基调的影响。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尚在初步发展阶段,公众投资者对于股权投资还未形成清晰、完善的认识,早先发展起来的机构仍处于长期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构建阶段,多数机构没有可作为参考的历史业绩与典型案例,这都不利于市场对VC/PE机构形成较为合理的预期。

监管方面,境内监管层对机构上市监管基调偏紧,机构直接上市仍面临政策困境。由于境内资本市场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核心和基础,相应的资本市场制度规则以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为主要目的。监管层对于VC/PE机构上市后可能挤占实体企业融资空间的问题存在担忧,进而对机构上市较为谨慎。这种审慎态度一方面体现在现有IPO、并购重组和新三板挂牌规定中对于上市企业组织形式、信息披露要求、收入结构和重组交易规模等规定直接限制了VC/PE机构上市途径;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上市公司“向收购人及其关联人购买的资产属于金融、创业投资等特定行业”这一需服从另行规定的情形,尚未做出特殊规定,实质上不鼓励VC/PE机构通过借壳上市。

相对而言,境外市场对于VC/PE机构上市的要求较为宽松。一方面境外成熟市场对VC/PE机构上市并未做过多限制,与实业企业一样,机构上市时适用通常的上市标准;另一方面,境外对拟上市的VC/PE机构的组织架构未设要求,允许VC/PE机构保留GP与LP结构以有限合伙企业形式上市。此外,多地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还会针对投资机构业务性质做出特殊安排。

以美国为例,美国证监会和各交易所一方面对以投资管理企业或投资顾问企业形式谋求上市的VC/PE机构不另设条件,令其可以按交易所一般上市规则谋求上市,典型案例如黑石集团、KKR、凯雷集团等;另一方面还会给予BDC监管和上市规则豁免,这是由于BDC具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目前美国证券交易市场中以BDC形式上市的机构包括主街资本(Main Street Capital)、阿瑞斯资本(Ares Capital)等。

港交所方面,《上市规则》第21章中规定了公司以“投资公司”形式上市可豁免部分上市要求,但同时对上市主体的治理机制提出较高要求,部分从事投资业务的境内公司,例如中国互联网投资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国开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等较早时都通过投资公司形式实现港股IPO。但第21章下的投资公司无实体业务,透明度不高,自2011年后已无新上市案例,近年向港交所递表的太盟投资(PAG)、天图投资都以普通公司形式谋求上市。

(2)境内外VC/PE机构上市诉求存差异,融资和品牌效应为境内机构主要诉求

从境内外机构过往上市和挂牌案例来看,机构寻求上市的首要诉求是拓宽融资渠道。上市后,VC/PE机构可公开募集资金,从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还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平衡第三方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重。其次,VC/PE机构公开上市或挂牌可为员工提供股权激励政策,允许股权持有者实现股权价值变现。

相比境外机构主要通过上市兑现创立合伙人份额收益和增加员工激励选项,境内VC/PE机构则更加注重品牌效应和资金募集。由于多数境内VC/PE机构处于成长期,距离大型综合型投资机构仍有距离,机构业绩和经营能力缺少长期检验,而公开上市和挂牌均需满足一定的业绩门槛和企业治理要求,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股权投资机构来说能够成功上市可以间接展示自身经营成果或管理能力,从而提升机构品牌知名度。此外,公开上市或挂牌带来的募资渠道作用对于成长期的VC/PE机构也十分重要。长远来看,上市后的VC/PE机构可以使用更为充足的永久资本及更雄厚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丰富业务种类。

然而,回报与风险往往并存,VC/PE机构上市虽然有利于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但仍会带来风险错配、私募基金公募化、资金空转等风险隐患,对于VC/PE机构未来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内部运营管理在上市过程中和上市后均需面对较大考验:

第一,由于少数已上市或挂牌的本土VC/PE机构可提供的借鉴意义有限,市场对VC/PE机构的业绩预测和未来发展可能缺乏合理预期,影响机构实际上市和融资效果。

第二,上市后的VC/PE机构需要定期公开披露详尽的投资、财务等资料和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VC/PE机构的投融资业务具有的私密性相背,可能增加VC/PE机构的经营成本,也对机构的内部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在参与群体、投资周期和投资策略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着眼于基金长期表现和价值投资的VC/PE机构而言,维护上市股份价格长期稳定和业绩增长可能将对其投资决策与经营节奏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此外,机构在谋求上市时还可能面临政策变动风险。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时期,在持续完善监管制度与法规的过程中不免有短期探索与尝试,而VC/PE机构上市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还较为陌生,从现有VC/PE机构上市或挂牌后情况看,市场风险和政策变动风险将持续存在。

(3)本土VC/PE机构谋求境外上市或将成为其开拓国际化业务的策略之一

对比欧美VC/PE机构的发展历程,中国VC/PE机构在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与欧美巨头还有较大差距,但境内机构未来或将逐步由单一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向综合型资产管理机构转型,并将经历管理业务多元化和覆盖地域国际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机构上市或将加速自身永久资本扩充进度,也可在上市后将流动性较高的二级市场股票作为吸引人才或并购交易的支付工具,资金和人才团队的储备增加将有助于机构完成现有业务深化与多元化发展。

目前,随着境内股权投资市场竞争加剧,VC/PE机构管理能力持续增强,近期部分国内股权投资机构已开始寻求募资和投资的两端“出海”,这一方面是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发展至一定阶段后,机构寻求海外长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标的、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业务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境外资本对于中国权益类投资的长期看好。而VC/PE机构选择谋求在合适的境外二级市场上市,如香港联交所上市或在境外主要业务发展地(如新加坡),或许能够为其国际化发展打开一条新路径。对于本土VC/PE机构来说,这不仅是在境外开拓融资渠道以发展自身的过程,也是了解适应境外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和市场环境的契机,未来境外上市或将成为本土机构国际化业务的策略之一。

综上,VC/PE机构作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主体,对于促进实体企业发展和国家重大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贡献巨大,而机构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对监管制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创业投资企业有以自有资金进行跟投的现实业务需要,另一方面也有扩大规模、提升服务和对外战略投资等未来发展诉求,机构上市融资则可帮助VC/PE机构补充自身资本以实现更大的发展目标。因此,国内部分地方政府率先提出推动头部创投机构上市的政策、探索可行的机构上市制度安排,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创新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协助引导VC/PE机构高质量发展都有前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