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2年第15期(总第60期)

行业报告 2023-01-30 13:09:48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代工龙头华虹半导体三季度销售收入创新高,达6.3亿美元

华虹半导体(01347)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司销售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6.3亿美元,同比上升39.5%,环比上升1.5%;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039亿美元,同比上升104.5%;基本每股盈利0.08美元。

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唐均君对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评论到:“华虹半导体在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保持向好。公司各大特色工艺平台的市场需求持续饱满,尤其是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功率器件。8英寸晶圆厂和12英寸晶圆厂均保持满载运营,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同比环比均有成长。本季度,公司营收为6.299亿美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同比上升39.5%,环比上升1.5%;毛利率也创出历史新高,达到了37.2%,较去年同期提高10.1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高出3.6个百分点。”

另外,公司预计于第四季度预计销售收入约6.30亿美元左右,预计毛利率约在35%至37%之间。

2.联邦法案刺激下,美光斥资310亿建晶圆厂,年产40亿颗芯片

据报道,计算机存储芯片专家美光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计划,将投资310亿美元在锡拉丘兹以北的纽约州克莱镇建立一个巨大的制造综合体,以建造四个600,000平方英尺面积的设施。

纽约州州长Kathy Hochul指出,奥农达加县的设施大约有40个足球场大小,将使其成为北美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此外,根据她办公室的新闻稿,该项目预计将创造5,600个相关的建筑工作岗位。

半导体芯片工厂计划建在克莱的白松商业园。美国参议员查克舒默在10月份揭幕该项目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项目有可能为该地区带来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总体而言,美光将在20年内投资1000亿美元,据舒默称,这是纽约州历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资,并将在整个地区提供50,000个工作岗位,其中9,000个直接为公司工作。他补充说,美光员工的平均起薪为109,000美元。

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指出,建成后,该工厂每年将生产近40亿颗芯片。

Sanjay Mehrotra赞扬乔·拜登总统以及舒默制定的联邦芯片和科学法案为该工厂奠定了基础。这项旨在振兴国内制造业和加强供应链的措施已于8月由总统签署成为法律。

“联邦、州和地方层面的共同努力为美光实现纽约州历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资铺平了道路,”Mehrotra说。“我们很高兴在纽约进行这项重大投资,使帝国州成为美国最大的前沿存储站点所在地”

美光在17个国家拥有48,000名员工,是全球第四大半导体公司

“我们选择这个地点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纽约市中心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人才,包括传统上在技术工作中代表性不足的社区,”Mehrotra告诉Spectrum News 1。

White Pine Commerce Park占地1,200英亩,靠近Caughdenoy路和纽约31号高速公路。该新闻媒体获悉,美光综合体的场地准备工作将于2023年开始,随后于2024年开始大规模建设。

拜登在10月27日访问锡拉丘兹时指出,美光决定在该地区建立主要半导体设施是未来发展的预兆。“一个世纪前,该地区是制造业的中心地带,而现在,该地区已准备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引领世界,”拜登在奥内达加社区学院的SRC竞技场和活动中心的舞台上说道。“我们在这里庆祝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投资之一,它将确保未来在美国制造,”他继续说道。“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更广泛的经济故事的一部分,它将为所有人服务。”

3.行业下行,高通三季度财报乏善可陈,四季度财务预期大幅下降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日美股盘后,高通公布截至9月25日的2022财年第四财季(下文简称Q3)财报。

好消息是,该季度高通营收、利润踩线达到市场预期,显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不幸的是,高通同时还发布了极为悲观的下一季度业绩预期:2023财年第一财季预估收入为92-100亿美元,远低于彭博社经济学家预测的120.3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约为2.25-2.45美元,和3.4美元的市场预期也有较大落差。

高通CEO Cristiano Amon在财报中表示,整个半导体行业的需求迅速恶化,以及供应限制的缓解,都将导致库存增加。总而言之,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高通接下来要准备好面对暴风疾雨。

在一年前的今天,半导体行业还处于史上难得一见的鼎盛时期。高通、英伟达、AMD、英特尔为首的美国半导体巨头业绩爆表,市值也升至历史高位。短短一年之后,半导体四巨头的境遇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通在Q3财报出炉后股价急挫逾7%,目前已连跌三日,年内跌幅达到37.55%,市值跌至不足1300亿美元;在不久前已公布三季度报的AMD和英特尔,年内分别暴跌59.26%和45.38%,前者市值更跌破千亿美元大关。

美国半导体四巨头跌倒了三个,黄仁勋此时或许正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究竟是市场变化太快,还是高通们反应太慢,又或者它们一直忽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重新解构高通这个巨无霸,以及它背后正风雨飘摇的半导体行业。

Q3财报乏善可陈,高通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高通Q3财报的各项指标,可以用不功不过来形容。

数据显示,高通Q3实现营收为1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2.05%;归母净利润为28.73亿美元,同比仅微幅增长2.68%。而在截至9月25日的12个月里,高通总营收44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为129.4亿美元,同比增长43%,摊薄后每股收益也同比增长44%至11.37美元。

从积极的一面看,Q3营收、归母净利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彭博社经济学家调查显示,市场对高通本季度营收的预期为113.7亿美元,净利润预期为28.70亿美元。但从增长曲线来看,Q3营收、利润增速下滑严重,且利润跌至近四个季度的最低点。

此前三个季度,高通归母净利润分别录得33.99亿、29.34亿和37.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45%、66.52%和84.02%,均高于Q3。本季度营收虽然环比仍有增长,但同比增速也落后于此前三个季度的29.99%、40.69%和35.68%。

从营收结构来看,高通的收入来自半导体销售和技术授权两个板块。前者长期占据85%以上的营收比例,手机芯片则是高通最重要的营收支柱。Q3营收、利润增长停滞,和智能手机需求下滑密切相关。

Q3财报显示,高通QCT(半导体业务部门)营收为99亿美元,同比增长28%;QTL(技术许可业务部门)营收则同比下滑8%至15.6亿美元。在QCT部门的手机、汽车、射频前端和IoT四个细分领域里,最核心的手机业务收入为6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略低于市场预期的65.9亿美元。

4.打造世界柔谷,京东方成都高新区车载显示基地项目投产

作为成都市首批24个重点片区之一,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高新片区)提出聚焦集成电路、柔性显示重点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公园城市智造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愿景。今年成都高新西区实施重点项目53个,已完成投资1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其中包括京东方车载显示基地项目。

报道指出,新型显示是成都高新区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一个重点产业细分赛道。在建圈强链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京东方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以车载显示屏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大了在这一细分市场的占有率。

其中,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目前已正式投产。该项目由京东方科技集团和京东方精电共同投资,一期投资25亿元,占地1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年产车载显示屏约1500万片。京东方车载项目报道称,基地项目通过政企齐抓共管高度协调,一路绿灯。在建设施工期间,政府、企业与项目建设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使得建设项目比合同工期提前50天完成全面封顶。作为京东方科技集团最大的车载显示产品集中化生产基地,其通过集中车载项目资源,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凭借京东方在中游面板市场的主导地位,可以将车载显示屏的成本大幅拉低,为成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优势。 

另外,成都高新区通过充分发挥京东方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世界柔谷,涵盖项目总投资超183亿元。世界柔谷将抢抓柔性显示产业先发优势,带动上下游,助力成都高新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聚集地,力争2025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

二、激光器行业

1.特种光纤龙头长进激光开启上市辅导,曾获华为哈勃投资

11月9日,长进激光官微消息称,因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于2022年11月2日完成股份制改革,并经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名称由“武汉长进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变更为“武汉长进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11月8日,证监会披露了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武汉长进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

今年9月,长进光子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华为关联公司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749.94万元人民币增加至784.82万元人民币。长进激光成立于2012年,法定代表人为刘长波,经营范围包含:激光设备、光纤、光缆、特种光纤、光学及光电子元器件的研究、开发等。

经过武汉市经信局、湖北省经信厅、国家工信部层层选拔,长进光子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一家专门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用户提供系列有源光纤、保偏光纤、光子晶体光纤等特种光纤、光纤激光器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的公司,公司一直专注于对各类特种光纤的研发,经过多年探索和创新,已经推出了包括掺镱光纤、掺铒光纤、掺铥光纤、铒镱共掺光纤、能量传输光纤等各类特种光纤。

目前,长进光子已拥有20余项产品专利,40多个产品品类,且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公司先后被评选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2年“瞪羚企业”、“武汉市科技小巨人”、“最佳创新型激光企业奖”、2021年度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荣誉。

2.热刺激光24亿元投建的产业园一期即将投入运营

11月9日,据热刺激光称,公司在浙江温岭投建的产业园将于今年11月底正式投入运营。热刺激光产业园占地面积约550亩,投资约24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激光器生产基地之一。

产业园一期占地面积246亩,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可实现激光器全产业链可控。近日浙江热刺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热刺激光将积极构建以温岭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业务格局,依托产业布局优势,深化与高端制造业及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同时随着上下游产业布局逐渐的成型,希望热刺激光乃至激光行业能成为温岭的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

热刺激光成立于2008年,是集激光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工业激光器制造企业。产品线涵盖了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射频激光器、激光管。公司的激光器产品从研发入手,垂直整合,掌握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性能相对于同类厂家更佳,具备很大的竞争优势。

3.持续亏损促进两大激光雷达龙头企业Ouster和Velodyne拟合并

11月7日,高分辨率数字激光雷达供应商Ouster和知名激光雷达传感器和解决方案全球企业Velodyne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将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进行合并。

据报道,合并后公司的市值约为4亿美元。根据两家公司于11月4日周五签署的协议条款,每股Velodyne股票将在收盘时交换0.8204股Ouster股票。以当前流通股计算,该交易完成后,Velodyne和Ouster的现有股东各自拥有合并后公司约50%的股份。

在合并交易完成之前,两家公司将继续独立运营业务。目前合并后的公司命名尚未公布,合并交易预计将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Velodyne的产品支持包括自动驾驶、驾驶辅助、地图和机器人等解决方案的应用,而Ouster的数字激光雷达传感器主要支持工业自动化、智能基础设施、机器人和汽车行业。此次两大激光雷达龙头企业合并,预计将推动显著的价值创造,并通过强劲的产品供应、提升的运营效率和快速增长的终端市场互补客户基础,带来强大的财务业绩表现。

领导团队由现任Velodyne首席执行官Ted Tewksbury担任董事会执行主席,现任Ouste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gus Pacala担任合并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两家公司在与专业目的收购公司(SPACs)合并后成为公开交易实体。Velodyne在2020年6月与Graf Industrial Corp达成协议后于2021年9月开始交易。Ouster在2020年12月与Colonnade Acquisition Corp完成协议后于2021年3月开始交易。

Velodyne以其Puck激光雷达传感器而闻名,该传感器支持低速自动驾驶和驾驶员辅助应用。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该公司与斯坦利机器人公司(Stanley Robotics)、雅马哈汽车有限公司(Yamaha Motor)和Visimind Group签署了正式协议,将为他们供应和交付Puck传感器。Velodyne上个月还收购了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公司Bluecity,双方已合作多年共同为智慧城市应用提供基于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

Ouster的目标则是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基础设施市场,去年公司收购了用于汽车系列生产的数字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开发公司Sense Photonics。通过此次收购,该公司还在公司架构中组建起了Ouster Automotive部门,专注于推动数字激光雷达在消费和商用车的大众市场采用。此外,Ouster公司于2021年11月推出了Digital Flash系列汽车激光雷达。

对于此次合并,Ouster首席执行官Angus Pacala表示:“Ouster尖端的数字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带来强大的单位经济效益和新产品的性能收益,再加上Velodyne数十年的创新、高性能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及已建立的全球客户足迹,使合并后的公司能够在快速增长的市场加速采用激光雷达技术,满足各种客户需求。我们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足够低的价格,以促进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采用。”

而Velodyne首席执行官Ted Tewksbury博士则表示:“激光雷达是一项有价值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自动驾驶的效率、生产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供负担得起的高性能传感器,推动广泛的客户应用程序的大规模采用,并通过创造规模来推动盈利和可持续的收入增长,从而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和健康的激光雷达行业。”

国外激光雷达市场多家企业近期均传来负面消息,而这两家公司最近也都出现了亏损:

-Velodyne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4430万美元(合每股亏损0.22美元),此前2022年第一季度净亏损4910万美元(合每股亏损0.25美元)。今天(11月8日),Velodyne将会公布最新的第三季度收益。

-Ouster于11月7日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本季度公司净亏损增至3600万美元;此前该公司在2022年第二季度净亏损2800万美元。今年9月,Ouster还表示,2023年的现金支出目标为1.07亿美元,与2022年第二季度的年化现金支出相比减少了15%以上,同时该公司还宣布了裁员约10%的计划。

截至2022年9月30日,Ouster和Velodyne的现金结余合计约为3.55亿美元,并计划在完成合并后的9个月内实现至少7500万美元的年化成本节约。

而通过此次合并,两家公司将实现客户基础、合作伙伴和分销渠道的共享互补,同时还将带来更低的产品成本和创新的产品路线图,将加速激光雷达在快速增长的终端市场的采用。随着全球商业足迹和分销网络的扩大,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增加销量,降低产品成本,并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增长。

合并后公司将拥有超过20年的激光雷达技术创新综合经验,其知识产权组合将包括173项已授予专利和504项未决专利。此外,管理层计划将精简公司的运营支出,以建立一个与合并后公司预计收入增长相一致的整体成本结构。

4.英诺激光进军光伏市场,TOPCON激光SE直掺设备正式发布

11月7日,英诺激光正式发布TOPCON激光SE直掺设备,助力光伏行业攻克激光硼掺难题。目前,光伏晶硅电池技术路线正由P型PERC电池向N型电池升级,其中,TOPCON电池扩产规模的预期最高,光伏行业即将迈入TOPCON时代。

英诺激光TOPCON激光SE直掺设备


英诺激光成立于2011年,2021年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激光器及嵌入式激光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已进入苹果、美敦力、国外知名半导体装备公司等全球知名企业供应链。凭借拥有的激光器等核心部件能力的优势,英诺激光利用早前在PERC电池领域的经验积累,基于“光源+光学/运控+工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成功开发了QuaPulseTM激光时空调制技术,正式推出了基于该技术的定制激光器及TOPCON激光SE直掺设备。

据悉,QuaPulseTM激光技术通过多维度精准调制手段,可实现更加均匀的工艺输出效果,有望助力TOPCON电池显著提效,其性价比表现优秀。此举攻克了困扰光伏行业多年的TOPCON激光直掺工艺,推动单GW电池片成本下降,有效助力光伏行业硼掺工艺量产。

进军光伏业务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为2.41亿元,同比减少18.0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291.08万元,同比减少65.44%;其中单三季度实现营收为7107.00万元,同比减少22.23%,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71.23万元,同比减少114.37%。在疫情及下游行业需求的影响下,公司业绩出现下滑。尽管业绩下滑,公司持续稳定的进行研发投入,在多个应用领域进行拓展。

此次TOPCON激光SE直掺设备的正式发布是公司光伏业务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公司继成功落地消费电子、3D打印、溯源打标、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等业务之后在拓展新领域过程中的成功实践。

英诺激光进军光伏行业,有其自身优势。公司以激光器为核心,以嵌入式模组为触角,面向全球市场,重点服务于“工业应用”和“生物医疗应用”两个重大领域,通过帮助客户解决行业“痛点”,有步骤地开拓增量市场。

一方面,在核心激光器产品上,公司拥有包括DPSS调Q纳秒激光器、超短脉冲激光器(皮秒、飞秒级)、MOPA纳秒/亚纳秒激光器等全谱系微加工激光器能力,覆盖从红外到深紫外的不同波段,从纳秒到飞秒的多种脉宽。超精密加工领域在半导体、光伏电池、印刷电路板、全面屏/柔性屏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

另一方面,公司具备优秀的“光源+光学/运控+工艺”的平台能力。光伏行业追求降本增效,公司能够对终端需求痛点进行深刻理解,深入分析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从而在“理论指导创新”和“技术复用”的研发理念下,对激光器、光学系统、运动控制、视觉系统等功能部件进行定制开发和优化组合,实现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于各行业头部客户的前沿需求。

三、新能源行业

1.总投资65亿!胜华新材联合陕煤集团加码电解液制造

11月9日,胜华新材(603026.SH)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榆高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规划在四川省乐山市建设60万吨/年电解液项目(其中一期规模20万吨/年)。

公告指出,经审慎研究决定,公司终止原计划在四川省眉山市的20万吨/年电解液及配套项目的筹备和建设工作。

关于原20万吨/年电解液及配套项目终止的原因,公告称,在四川省乐山市配套建设电解液项目比原规划项目能更好地降低电解液生产成本。

胜华新材称,截至目前,规划于眉山市的20万吨/年电解液及配套项目正在进行相关建设前的筹备工作,尚未开始建设。不会对公司现有业务和整体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资料显示,胜华新材10月19日正式由石大胜华改名,最早业务在溶剂领域,随后开始逐步涉足到六氟磷酸锂,再到电解液,基于公司在锂电材料领域的技术、客户、产能和渠道优势,公司后续又将产业链涉足到负极材料、正极辅助材料等领域。

胜华新材已发展为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领域龙头企业,2021年其碳酸酯系列产品产量48.6万吨,全球市占率高达40%,出口量占国内碳酸酯溶剂出口量的70%。

业绩方面,胜华新材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7.99亿元,同比增长34.51%;实现净利润8.62亿元,同比增长16.25%。

二级市场上,胜华新材近期探底至92.30元后回升,按11月10日最高价117.48元计,8个交易日最大升幅达到27.28%。

2.不再为上游打工,广汽集团入场“抢”锂矿,自造电池项目早已上马

日前,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广汽部件与狮溪煤业、遵义能源签署了《合资合同》,拟共同设立合资公司贵州省东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相关矿产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的投资管理经营。

根据公告,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广汽部件持股47.5%,狮溪煤业持股47.5%,遵义能源持股5%,拟设在贵州省遵义市。

按照规划,三方将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情况下,有序推进合资公司取得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铝多金属(锂资源)矿床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并实施矿产地质勘查及后续采矿权的获取。

深入布局上游材料端

广汽集团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由广州市国资委监管。公司董事长曾庆洪在7月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由于上游材料价格持续高涨,导致电池企业向一体化加速,除特斯拉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

言下之意就是整车厂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环节,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利润被上游锂业公司“碾压”。基于此,整车厂谋求供应链自由的意识开始加速觉醒,广汽集团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保障电池业务的顺利推进,且达到降本的目标,广汽集团在成立上述合资公司之前,已经将触角伸向了上游原材料端。

8月18日,赣锋锂业公告,公司与广汽埃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新能源动力电池最上游材料端展开合作,持续探讨在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各层面的深入合作。

不只如此,广汽集团于10月20日发布的广汽埃安增资扩股的进展公告显示,广汽埃安本次A轮融资共引入53名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赣锋锂业、寒锐钴业、科达制造等上游原材料企业。

当然,此次成立合资公司和合作方之一狮溪煤业的母公司也很值得关注,不排除未来广汽集团将与之达成合作的可能性。

资料显示,狮溪煤业为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阳光”)控股子公司。东阳光目前虽暂无锂资源勘探业务,但其一直持续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业务布局,主要涉及正极材料、电池铝箔、PVDF等,且已在韶光、宜昌等地开展项目建设。

自造电池项目早已“上马”

动力电池占据整车成本的40%-60%,为最大占比项。广汽集团亦早已意识到自造电池的重要性,为改变曾庆洪所说的给电池厂打工的局面,广汽今年做了很多布局。

一是同意设立自主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09亿元,由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全资子公司广汽乘用车及广汽商贸分别持股51%、40%、9%。

10月26日,广汽埃安宣布自主电池公司——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因湃科技”)正式注册成立。据了解,因湃科技首款产品采用广汽自主磷酸铁锂技术,使电池整包安全性极大提升,同时通过结构优化降低零部件数量和成本。

根据规划,自主电池工厂将在今年底开工建设,至2025年建成26.8GWh量产线,可覆盖纯电及混动车型市场需求。前期以配套埃安及广汽集团内企业为主,稳步提升电池市场份额,后续,将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开展市场化运作。

二是同意参股公司巨湾技研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据了解,该电池生产基地计划在广州黄埔开发区投资建设,从事超级快充电芯、下一代新型储能器件及PACK集成系统的研发和生产,预计一期工程将在2023年完成建设,产能将达8GWh,对应12万台车的供应。此外,巨湾技研在广州南沙的电池包工厂目前已全面投产。

注重技术创新

在正式自造电池之前,广汽集团已经瞄准了电池领域,只不过前期尤其注重对电池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1年,广汽集团推出三大原创动力电池技术。

其一,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2021年1月15日,广汽埃安官方消息称,其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已进入实车量产测试阶段。

其二,弹匣电池。2021年3月10日,广汽埃安发布新一代动力电池安全技术——弹匣电池,历史首次实现了三元锂电池整包针刺不起火。

其三,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简称“海绵电池”)。据了解,该技术包括“纳米复合硅技术”“自修复粘结剂技术”“梯度复合涂布技术”等,让电池内部的硅负极片像海绵一样柔软有弹性,使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和收缩被限制和缓冲,不会碎裂。

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单体电芯体积减小20%,重量减轻14%;未来会进一步将体积和重量都减小和减轻一半以上。

今年,广汽集团又发布了新的电池技术。

6月28日,广汽集团发布了微晶超能铁锂电池。通过引入第二相正极微晶和三种技术,提升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

据官方介绍,相比一般的磷酸铁锂电池,微晶超能铁锂单体质量能量密度提升13%,体积能量密度提升了20%;循环寿命可达4000次以上、150万公里,25分钟可充至80%电量。这项电池技术将率先搭载到广汽埃安目前内部代号A02新车型上,预计最早明年上车。

未来,广汽集团将加快在动力电池供应上实现择优外购、合资合作生产、自研自产“三路并举”,有力保障电池供应链稳定。

总结

传统车企在实现电气化战略的路途上,稳定的供应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其中动力电池的重要性不必过多赘述。

但在近年来上游价格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整车厂开始谋求原材料端和电池端的自主权,纷纷通过自造、参股、合资等形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可控的供应渠道,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为电动化转型设置一道保护屏障。

近期蔚来、广汽等整车厂祭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向产业链发出了车企争夺自主权的信号。

3.吉利年产12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落户安徽

11月5日上午,吉利科技集团动力电池项目签约仪式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举行。

据悉,该项目规划建设年产能12GW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线及相关配套。

资料显示,吉利科技集团隶属于世界500强吉利控股集团,是一家以新材料、新能源、摩旅文化为核心业务的大型产业集团。

事实上,此次项目签约并非吉利项目首次落户宁国。早在2020年,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安徽吉枫车辆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就落户宁国。

除了本来项目,吉利今年还签约落地了3个项目基地。

4月27日,耀宁科技年产20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鹰潭高新区,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建设4GWh生产线。耀宁科技董事长李星星同时也是吉利集团控股股东,与董事长李书福是父子关系。

5月,耀宁科技又投资102.3亿元,在盐城建湖县签约落户12GWh磷酸铁锂电池及系统总成项目。

5月7日,吉利科技集团与浙江桐庐签署动力电池投资合作协议,将在桐庐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年产能12GWh的动力电池项目。该项目已于8月1日正式开工。

此外,5月19日,孚能科技与吉利科技集团合资共建的重庆涪陵12GWh动力电池项目开工。根据双方2020年的协议约定,预计孚能科技和合资公司的合计产能不少于120GWh。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曾表示,吉利控股集团正在通过入股合资、自研自产等方式,围绕电池技术创新、电池材料、充换电运营、光伏绿电、回收利用等领域,与电池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生态化布局。

在电芯制造端,吉利通过合资、入股、收购、长单等一系列动作与动力电池企业形成深度绑定关系,合作对象包括宁德时代、LG化学、孚能科技、欣旺达、耀宁科技、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瑞浦兰均等企业。

在原材料及电池回收利用端,吉利联合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了完整布局。2018年10月,吉利集团(40%)、巴斯夫杉杉(30%)和紫金矿业(30%)共同投资组建常青新能源,主营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和三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

三方的合作模式是常青新能源回收吉利提供的废旧电池包,从中回收有价值的钴、锂等材料,加上紫金矿业提供的钴矿资源生产三元前驱体,再交给杉杉能源做成正极材料,最后再供给吉利旗下的动力电池工厂,由此打造锂电资源生态闭环产业链。

4.天合光能年产12GWh储能电池项目落地滁州

近日,滁州市生态环境局披露的文件显示,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拟投资45亿元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年产12GWh储能电池项目,占地面积约344亩,新增就业岗位2500个。

项目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及成套储能系统,包括3条磷酸铁锂电池电芯生产线和2条成套储能产品生产线,年生产总产能为12GWh,其中6GWh电芯作为电池直接销售,6GWh电芯在内部生产为PACK模组后再加工成储能系统销售。

天眼查资料显示,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册资本1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冯玟生,经营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新材料技术研发;电池制造;电池销售;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等。

股权穿透图显示,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由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的大股东为天合光能的全资子公司,疑似实际控制人为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据了解,天合储能成立于2015年,于2021年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为主要目标市场。

据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天合储能的产品包括液冷户外电池柜、非步入式储能电池舱系统、电池系统,业务范围覆盖新能源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及微电网储能等。目前有年产能2GWh磷酸铁锂电芯、储能模组、储能集装箱的生产线及配套的BMS、EMS和PCS。

今年5月,天合光能推出了储能电池柜Elementa,同时宣布了储能垂直一体化计划,将设立磷酸铁锂电芯工厂。目前天合储能已完成150Ah、280Ah、300Ah等储能电芯的产品开发。

天合光能披露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81.98亿元,同比增长86.15%,齐总,储能业务前三季度累计出货300MWh,预计全年出货可超1GWh。

有报道称,今年上半年,天合储能的生产量较去年增长了5倍,实际订单达到了去年的8倍。维科网储能了解到,今年下半年来,天合储能也已获诸多储能订单,其中包括:

今年7月,天合光能中标日本中部电力需求侧响应(DER)储能项目后,完成首批分布式储能设备交付;

今年8月,华能新能源发布云南分公司西邑东、蒲缥、横山光伏发电项目40MW/8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第一名是天合储能;

今年10月,中核汇能发布2022-2023年新能源项目储能系统集中采购的中标候选人公示,天合储能位列第五名;

本月初,国家电投发布2022年第三批采购1.4GW储能电池招标结果公告,天合储能预中标标段1,采购容量为500MW。

5.TCL中环打响今年降价“第一枪”,硅料价格战再起硝烟

今年以来,光伏行业最赚钱的领域非产业链上游莫属。仅从年初至今,因供给偏紧,硅料价格已经上涨近乎翻倍。

然而,硅料价格高企也令下游硅片价格居高难下,使得产业链中下游电池组件等环节承受着较高的成本压力。

如今,光伏产业盼望已久的上游产品降价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年内降价“第一枪”

前不久,TCL中环在其官方平台公布了最新单晶硅片价格,率先下调硅片价格。

其中,在P型150μm厚度硅片中,218.2尺寸硅片报价10.51元/片,210尺寸硅片报价9.73元/片,182尺寸硅片报价7.38元/片,166尺寸硅片报价6.13元/片;与上月9月8日的报价相比,上述各尺寸硅片价格分别降价0.35元/片、0.33元/片、0.24元/片、0.20元/片。

在N型150μm厚度硅片中,210尺寸硅片报价10.32元/片,182尺寸硅片报价7.90元/片,166尺寸硅片报价6.56元/片;与上月相比,则分别降价0.34元/片、0.33元/片、0.28元/片。

在N型130μm厚度硅片中,210尺寸硅片报价9.89元/片,182尺寸硅片报价7.64元/片,166尺寸硅片报价6.35元/片;与上月相比,则分别降价0.35元/片、0.33元/片、0.27元/片。

从环比降幅来看,与上月相比,P型硅片的降幅在3.2%-3.4%之间,N型硅片的降幅在3.2%-4.3%之间。本次价格自11月1日开始执行。

“价格战”氛围渐浓

实际上,TCL中环本次调整硅片产品价格,是该公司近10个月来首次调降硅片价格。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今,TCL中环已经连续8次调整硅片产品价格。除本次调降以外,其余前7次均为调升硅片价格,各尺寸规格平均涨幅超过20%。

对于此次率先调降硅片价格,有分析人士表示,主要是为了刺激下游需求。本次TCL中环硅片降价幅度传导至组件端,则可以令下游组件的成本降低3-4分/瓦。

而就在前不久,隆基绿能于10月24日公布了最新的硅片价格,其单晶硅片P型M10 155μm厚度(182尺寸)和P型M6 160μm厚度(166尺寸)近三个月价格均保持不变,分别为7.54元/片和6.33元/片,同时取消了158.75mm硅片报价。

通过对比发现,在同尺寸的硅片中,TCL中环P型M10和M6较之隆基同规格硅片的价格分别低了0.16元/片和0.10元/片。

根据PV InfoLink此前预计,今年182和210等大尺寸硅片的市占率将增至80%左右,而166尺寸的硅片占比将下降至大约15%。

这就意味着,经过此次调价,TCL中环同规格的硅片比竞争对手更为便宜,其产品市场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而此次TCL中环率先降低硅片价格,抢占市场先机,将进一步刺激四季度的光伏装机需求,无疑也将有利于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因此,随着需求端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的氛围也会愈加浓厚。

行业拐点或将来临

目前,硅片上游的硅料价格仍维持在高位。

据相关信息显示,今年7月份,硅料价格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其中单晶复投料价格最高达到31万元/吨。在其后几个月内,硅料价格均维持在30万元/吨之上。

上游硅料价格高企,也带动下游硅片价格攀升至近年来的高位。

根据市场分析预测,到今年底,国内硅料产能将达到120万吨左右,硅片产能将达到500GW。

然而,根据CPIA预测,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在230GW以上。按照1:1.2的容配比计算,今年硅片需求总体在280GW左右。由此可见,硅片环节将会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的情形。

此外,随着上游硅料企业纷纷扩产加码,市场预计硅料将会在2023年出现产能过剩,其价格也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开始回落。

然而,根据最新的消息显示,虽然目前单晶致密料价格依然坚挺,但是单晶菜花料价格已经开始下降。

因此,硅料产品或已经进入实质性降价通道,行业拐点已经来临。

四、复合材料行业

1.航空恢复、飞机产量增加,助力日本帝人2022上半年碳纤维销量高速增长

11月7日,日本帝人公司发布了“2022财年第二季度业绩及2022财年展望”快报,2022财年前半年帝人公司总销售5105亿日元,与2020财年同期4534亿日元相比增长12.6%。

(1)2022财年上半年碳纤维销售情况

帝人公司的销售业务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材料板块(包括芳纶纤维、树脂、碳纤维和复合材料)、保健、纤维制品和IT,在包括碳纤维和复合材料的材料板块2022年前半年销售收入达到2326亿日元,占公司销售收入41.7%,与2021年前半年销售1908亿日元相比,提高了21.9%。

在材料板块4个组成部分中,帝人公司的芳纶纤维和碳纤维是只供欧美,不面向中国市场;而在树脂、复合材料领域也是只有汽车工业用材料才对华销售。

就碳纤维具体板块而言,2022财年上半年帝人公司碳纤维的净销售额和营业收入均增加,大多数应用的产品需求保持稳定,飞机应用的产品销量增长,有助于改善销售组合;此外,碳纤维产品的销售价格因AN(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而调整。

(2)2022财年展望

公司将2022财年公司销售收入由1.0万亿日元调整为1.05亿日元,营业收入预测从500亿日元修订为250亿日元。

就具体业务板块而言,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所在的材料板块,由于欧洲天然气价格进一步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导致美国和欧洲基地生产率下降,预计将会出现大幅下降。

但是对于具体的业务收入而言,由于碳纤维销量持续增长以及飞机产量增加,因此预计下半年帝人公司碳纤维销售收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而芳纶纤维和复合材料销售会可能出现明显下降。

2.风电合同助力德国西格里第三季度碳纤维销量持续增长

11月3日,德国SGL Carbon(西格里碳素)公司公布了2022年第3季度及2022年前9个月业绩报告,在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分别完成2.709亿欧元、2.789亿欧元之后,公司第三季度销售额达到3.041亿欧元。

2022年前9个月累计销售总额8.539亿欧元,与2021年7.435亿欧元相比,增长了900万欧元,增长率为14.8%,所有四个业务部门都为成功运营做出了贡献。

(1)各部门销售业绩概述

2022年前9个月销售额最大的业务部门是Graphite Solutions(石墨解决),其销售额为3.825亿欧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44.8%。在前9个月的对比中,Graphite Solutions的销售额增加了4980万欧元,增幅为15.0%。其他三个业务部门也为前9个月的销售额增长做出了贡献:碳纤维(+2430万欧元/+9.9%)、复合材料解决方案(+1890万欧元/+20.5%)和工艺技术(+1490万欧元/+24.0%)。

(2)碳纤维销售业绩概述

碳纤维(CF)业务部门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为9300万欧元,高于前几个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8770万欧元;2022年二季度8830万欧元)。这一发展主要是与一家大型汽车客户签订的主要供应合同到期后,风电行业的订单在销售方面得到了补偿。此外,“工业应用”细分市场的客户订单超出预期。在九个月的比较中,CF该部门的销售额增长了9.9%,达到2.69亿欧元(2021为2.447亿欧元)。

(3)未来展望

由于业务发展积极,管理层于2022年9月6日提高了全年的预测。2022财年公司销售额预计约为12亿欧元(之前约11亿欧元),调整后EBITDA预计为1.7-1.9亿欧元(此前为1.3-1.5亿欧元)。因此,预计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为1.1亿至1.3亿欧元(之前为7000万至9000万欧元)。根据收益的发展,原先7%至9%的资本回报率(ROCE)预期提高至10%至12%。

3.国产化碳纤维储氢产能扩张加速

多家研究机构日前指出,近几年我国碳纤维产能大幅扩张,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国产替代加速。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作为储氢瓶的内胆,是氢气储运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车载储氢瓶需求日渐火爆,碳纤维国产化加速、技术提升将进一步降低储氢瓶成本,利好我国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1)龙头企业加速布局

此前,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压力容器用碳纤维价格也随之上扬,导致国内储氢瓶生产成本有所提高。多年来,压力容器用碳纤维技术一直由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垄断,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龙头企业加速项目布局和技术提升,这一垄断局面正在被逐步打破。

    今年以来,我国多家企业相继投产万吨级碳纤维扩产项目。8月,吉林化纤集团高产能高性能50K大丝束碳化线投产,该公司碳纤维总产能提升至3.5万吨。10月,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

在政策机制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多地开始布局碳纤维上下游产业链。9月19日,鄂尔多斯举行碳纤维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通过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推动10000吨/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落地,碳纤维产业下游布局将包括年产10万个储氢瓶生产基地、年产30000辆氢燃料重卡生产制造基地等项目,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随着我国碳纤维项目持续增加,产能利用率正在不断提升。招商证券指出,近年来受下游需求拉动,我国碳纤维产能快速扩张,2021年我国碳纤维运行产能6.35万吨,同比增长75.41%,占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的30.5%,产能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2)国产化率大幅上升

企业及地方发力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2021年,加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被列入“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提出攻克48K以上大丝束、高强高模高延伸、T1100级、M65J级碳纤维制备技术。

据了解,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产品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业内普遍认为,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已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和关键装备国产化。

事实上,经过长期技术积累,我国以吉林化纤、新创碳谷、恒神股份、光威复材等为代表的国内碳纤维龙头企业正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能规模不断扩张,产品性能堪与国际龙头比肩。数据显示,碳纤维国产化率已从2016年的18.4%提升至2021年的46.9%,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招商证券指出,我国国产碳纤维正处于进口替代机遇期,但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仍有不少企业仍未掌握碳纤维核心生产技术,存在工业生产稳定性差、成本高的问题,产品大多围绕低附加值领域。持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稳质降本是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有到优”的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大丝束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可使气瓶的缠绕速度提高,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随着国内碳纤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氢储运领域有望迎来发展新突破。

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车载储氢瓶仍以35兆帕三型瓶及35兆帕四型瓶为主流产品,但业内预测国内储氢瓶市场将逐渐向三型70兆帕和四型70兆帕过渡。多家研究机构认为,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加速发展,储氢瓶需求将持续攀升,碳纤维用量预计将进一步上涨。


五、卫星通信行业

1.从中星19号成功发射看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情况

2022年11月5日19时50分,中星19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中星19号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星上设计了C、Ku和Ka等多频段通信载荷,主要覆盖中国东部国土、东南亚、以及大部分太平洋区域。卫星将定点于东经163度,在轨测试后由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卫通运营管理。

中星19号卫星是新一代满足卫星互联网及通信传输要求的通信卫星。星上多频段载荷可向传统地面用户,以及航空、航海等新业务用户,提供全球卫星组网服务。特别是Ka频段高通量载荷实现了对太平洋区域北美航线的覆盖,将为实现我国航空机载业务向国际拓展提供重要保障。

我国高通量卫星在容量和灵活性方面相比国外仍有差距,但在应用方面高起点与高标准,与国外主流服务产品能力相当,在上行速率方面甚至还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说用第一代卫星提供了国外第二代卫星的服务水平。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已在航空、海事、普遍服务、应急、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应用推广。

中国卫通近几年持续围绕“网络、平台和终端”打造卫星互联网全链路核心能力,构建一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公专结合的卫星网络,开发兼具电信和互联网特色的基础运营和应用平台,带动终端厂商研制各种型谱的终端,联合合作伙伴和用户结合具体用户场景实现业务全链条打通和闭环,初步构建了以平台为核心的Ka卫星互联网运营生态,为卫星互联网业务全面铺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中国信通院联合银河航天完成窄带物联网上星试验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近与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联合开展了卫星物联网体制在轨技术试验,首次验证了基于3GPP IoT NTN协议的窄带物联网体制信号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适用性。

2022年3月5日,我国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成功发射,并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了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了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具备单次30分钟左右的不间断、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能力,为进行3GPP NTN相关在轨测试验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信通院表示,本次试验大幅减小了终端天线尺寸,为卫星物联网终端小型化指出了突破方向,为商用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宽窄带融合的卫星通信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

3.俄启动“星链”计划,发射首颗“球体”项目卫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公司)的“星链”互联网卫星星座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但破坏了俄军试图让乌克兰基础通信系统失效的企图,而且还广泛被用于乌军的作战行动中。与之相应的是,俄罗斯于10月22日将“球体”卫星星座的首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俄媒称,“球体”卫星星座由超过600颗卫星组成,它的功能与美国的“星链”和英国“一网”互联网卫星星座类似,但性能更加强大。 

(1)俄发射首颗“球体”项目卫星 

俄塔社10月23日称,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宣布,莫斯科时间22日22时57分,“联盟-2.1b”运载火箭从俄东方航天发射场升空,将“球体”项目首颗卫星“斯基泰人-D”和3颗“信使-M”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报道称,这是东方航天发射场在2022年的首次发射,也是“联盟-2.1b”运载火箭首次完全使用新型萘基燃料发射,之前该火箭只有第三级才使用这种环保型碳氢燃料。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在声明中强调说:“萘基燃料的优势在于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并显著增加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

但最让俄罗斯媒体关注的是这次被送入预定轨道的“斯基泰人-D”卫星。该卫星属于“球体”卫星星座的首颗实验卫星,负责测试俄罗斯未来宽带互联网卫星技术。报道称,整个“球体”卫星星座将由600多颗卫星组成,主要目标是通过创造新的太空技术、系统和产品来确保俄罗斯的高质量空间服务,以实现经济的有效数字化转型,并确保俄罗斯联邦的安全。“它的功能与‘星链’‘一网’等外国互联网卫星类似。” 

(2)与美国“星链”不完全相同 

虽然俄媒在报道中普遍将“球体”卫星星座与美国“星链”卫星星座相提并论,但两者其实在设计和功能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据介绍,美国“星链”卫星星座规划由1.2万颗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小型卫星组成,主要轨道高度在300-400公里,通过围绕全球的卫星网络提供高速网络服务,从而摆脱地面基站的束缚。截至2022年9月,近地轨道上共有2300颗正在运转的“星链”卫星。外界对“星链”的进一步军事化潜力充满忧虑,特别是该卫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论上可以通过更换任务模块,例如搭载光学/雷达成像设备以执行对地观测或反导预警等任务。“星链”庞大的卫星数量,使得对手干扰或破坏其功能的难度非常高。但到目前为止,“星链”卫星搭载的仍只有通信模块。 

相比之下,俄罗斯“球体”卫星星座拥有的卫星数量少得多,总共只有600颗左右,不过它们的功能更为复杂。按照俄罗斯前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的说法,“球体”卫星星座项目包括运行在不同高度的多种卫星,具备卫星通信服务、对地观测等不同功能,从而让俄罗斯拥有“最现代化的太空通信和监控系统”。 

其中运行在距离地面3.6万公里地球静止轨道的包括“快车”和“亚马尔”两大系列国有通信卫星,它们属于高端通信卫星。例如2019年发射的“亚马尔601”卫星重5.7吨,自带18个C波段转发器、19个Ku波段转发器、26个Ka波段转发器,可以为俄罗斯、东欧、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客户提供高速宽带服务。此外还有运行在高椭圆轨道的“快车-RV”通信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北极互联网服务,预计将于2025年底发射首颗卫星。 

而22日发射的“斯基泰人-D”卫星质量不到200公斤,功耗约为250瓦,有效寿命为3年。它属于“斯基泰人”卫星系统,后者才是与“星链”功能接近的宽带互联网卫星。俄罗斯专家解释说,由于俄罗斯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运行在870公里的轨道高度,高于美国“星链”的运行高度,且主要服务对象集中于俄罗斯附近,因此只需要288颗卫星就足以确保“完全覆盖地球表面”,并可以为俄罗斯周边,尤其是地面通信设施稀少的北极航道沿线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和通信服务。此外,“球体”卫星星座中还包括用于物联网的“马拉松”系列卫星。物联网设备对网络连接有着高带宽和低延迟的苛刻要求,因此“马拉松”系列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最低。 

除了种类多样的通信卫星外,“球体”卫星星座还包括“检阅”地球遥感卫星和“金雕”对地观测卫星。罗戈津表示,这些卫星将配备有雷达和光学传感器,“将使我们能在夜间和透过云雾看到地面情况”。 由此可见,有着俄罗斯国家背景的“球体”卫星星座功能远比“星链”复杂,而且带有明显的军事用途潜力。 

(3)俄版“星链”面临挑战 

尽管俄罗斯的“球体”卫星星座规划庞大,但该项目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整个计划的费用惊人。俄塔社承认,“球体”卫星星座的设想早在2018年就正式提出,但一直到2020年也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罗戈津当时的解释是,该项目已提交给政府,但遭遇资金困难。俄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曾估算该项目将花费1.5万亿卢布(约243亿美元),远超俄罗斯的承受能力。几经周折后,2021年底俄政府确认给“球体”卫星星座的总拨款额为180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曼图罗夫表示,按照计划,2022年将为该项目提供140亿卢布的政府拨款,2023年和2024年为180亿卢布,2025年下降为85亿卢布。为弥补资金不足,该项目后续还需要通过引进私人企业和风投进行募资。 

根据美国“星链”卫星的经验,建造和发射卫星还只是“花钱如流水”的开始,真正的大头集中在运营阶段。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近日透露,为了保障向乌克兰提供的约2万套“星链”地面终端的正常使用,该公司每月的专项运营费用就高达数千万美元,让SpaceX公司难以承受。可以预料的是,“球体”卫星星座在相当长时间里将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对于资金不足的俄航天部门而言,前景并不乐观。此外,当前俄罗斯民用通信卫星大量使用外国部件,在遭遇西方严厉制裁后,如何提升卫星的国产化率,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六、金融资本市场

1.全球动荡下,PE机构巨头黑石第三季度营收下降83%

上周,黑石集团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正式出炉——Q3营收10.58亿美元,同比下滑83%;净利润37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32亿美元相比只剩下一个零头了。尽管面临着净收入自由落体的局面,但这家PE巨头依然在这一季度逆势流入448亿美元,总管理规模再次创下历史——9509亿美元。

黑石的遭遇并非个例。如我们所见,美股IPO市场正面临着近20年以来最严重的枯竭状况,不管是创业公司、投资机构亦或是投行,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震荡。当天财报电话会议上,掌门人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直言:“2022年第三季度是市场几十年来最困难的时期之一。”

面对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以及经济衰退的预期,黑石渡过了一个相对惨淡的Q3——财报显示,黑石第三季度营收10.5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62.24亿美元,同比下降83%。利润方面,黑石在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70万美元,上年同期32亿美元;归属于公司净利润则为229.6万美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14.02亿美元,堪称滑铁卢。

同时受市场波动影响,黑石第三季度投资产品销售出现戏剧性放缓,仅出售了150亿美元的资产,是上一季度出售金额的一半,这也直接削减了其通过营利性销售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的季度可分配收益下降16%至13.7亿美元。

黑石坦诚表示,第三季度净收入大幅度下降,也有自身私募股权投资组合价值下降的原因,加上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动荡和央行利率上升,直接阻碍了黑石将投资兑现以换取高价美元,从而对其三季度业绩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季度,黑石的投资亏损为9.22亿美元,而上年同期的收益为47.56亿美元。为此,黑石降低了未售出投资的整体价值,其中私募股权基金下调0.3%,房地产基金和二级基金分别下调了0.6%和2.3%。这一结果预示着,这个在低利率时代创造财富,并在整个经济中积累影响力的行业将迎来一段严峻的时期。今年以来,黑石股价已经下跌逾30%。

“我们的通货膨胀、利率上升和经济放缓,加上持续的地缘政治动荡,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极其困难的环境。传统的一些投资组合今年迄今下跌超过20%,是近50年来的最差表现,鉴于美联储承诺继续提高利率以对抗通胀,几乎所有领域的情绪都可能保持负面。”这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苏世民表示,“我们在一段极端市场动荡时期保护了客户资本,就像我们在自身历史上许多个具有挑战性的周期中所做的那样。”他补充表示,投资者“发现仅通过投资传统资产类别很难实现其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全球的LP选择增加对另类资产的配置(即私募股权、房地产、对冲基金和基础设施),尤其是对黑石而言。”

黑石总裁兼首席运营官Jon Gray也直言:“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买家、卖家和贷方都会暂停,交易量会放缓,直到人们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尽管营收与利润等多方面数据不太乐观,但这家PE巨鳄在募资方面依旧彰显了极强的号召力——财报显示,黑石三季度资金流入448亿美元,总资产管理规模达到历史性的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收费收入管理规模为70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同时,黑石也正在为一只新的旗舰私募股权基金筹集资金,预计将吸引逾300亿美元的认购,该季度期间已争取到145亿美元的新私募股权基金认购。

黑石预计,2022年其管理规模将提升至1万亿美元。这是他们计划在2026年实现的目标,如今很快要提前实现了。透过黑石,我们看到华尔街震荡一幕。随着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加,华尔街在加息周期之下迎来惨淡的一年。上周,高盛报告连续第四个季度利润下降:净营收119.8亿美元,同比下降12%;季度净利润30.69亿美元,同比下降43%。与此同时,这家叱咤风云的华尔街投行启动了史上最大的一次业务重组——把交易和投行业务合并为一个部门,使该行从四个部门缩减至三个部门。

高盛并不是华尔街唯一放缓脚步的投行。近期,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富国银行等主要华尔街巨头已陆续披露财报。受市场影响,这些大行们第三季度业绩相比去年同期纷纷下滑,尤其投行业务下滑明显。其中,摩根士丹利也开始研究潜在的裁员事宜。

在高通胀、汇率波动、普遍回调的沉重打击下,市场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的又一次严重跌幅。而华尔街投行大鳄们的处境,也源于新股市场的低迷。眼下,大批企业打消了发行股债的念头,科技IPO市场正在显著降温。

截至今年上半年,华尔街首次公开募股的IPO数量减少了90%,高收益债券发行的业务减少了75%,以及收购和并购业务减少了30%。路透社曾描述称,美国科技公司的IPO已经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英特尔重金收购的自动驾驶独角兽Mobileye处境同样艰难,其估值从500亿美元降到300亿美元,又再跌至159亿美元。10月18日,Mobileye终于确定了它的IPO估值,比最高点暴跌了2/3。

2.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投资人涌向专精特新企业

近年来,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境内外宏观环境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小企业发展也遇到瓶颈。为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并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力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寄予厚望。伴随着明确而密集的政策信号,“专精特新”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大批投资人也开始涌向“专精特新”领域。

(1)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榜首,浙江省国家级“小巨人”数量领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共收录“专精特新”企业超3万家,按照地域分布来看,山东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制造类企业基础雄厚,“专精特新”数量跃居榜首。

聚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信部认定,共4,918家),东部沿海以及内陆传统工业大省是“小巨人”的聚集高地;其中,浙江省以475家位列第一,主要得益于机械加工、电气、装备制造、化学制品等领域积淀深厚。

(2)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聚焦核心制造业,高端装备企业数量最多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三大领域;其中,装备制造、化工及新材料作为我国的工业基础产业,发展时间早、企业基数庞大、技术积累较深厚,满足“小巨人”认定标准的企业相对较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历了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已逐渐建立起一定产业基础,但部分细分领域的供应链堵点断点较多,是“小巨人”的重点培育领域。

(3)投资情况:股权投资总量不断攀升,但VC/PE渗透率仍然较低

2010-2021年,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活跃度明显提升。2010-2021年间,国家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步伐加快,伴随着政策层面对“专精特新”的支持力度增大,股权投资总金额也大幅增长。但股权投资机构在“专精特新”企业中的渗透率仍然不高,约为13.4%,更多优质企业有待投资机构挖掘。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专业程度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行业地位更加突出,易获得投资机构的关注,投资渗透率也高于行业平均值,达到26.5%。


(4)北京活跃度居首位,多个工业大省股权投资热度高涨

投资案例数方面,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长期以来经济基础雄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众多,集中了68%的投资案例;四川因近年来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充分带动了该地区“专精特新”的投资活跃度;此外,湖北的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山东地区的生物医疗、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高速发展,涌现出华熙生物、天岳先进等一批明星企业。

(5)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受资本青睐,投资热门领域与标的产业分布有较大差异

从“专精特新”企业投资行业分布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最受VC/PE青睐,案例数和规模占比皆近半数。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热门投资领域与标的产业分布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过去20年互联网、IT等行业蓬勃发展,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受到较多关注,但近年来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发生较大改变,高端装备制造的战略地位逐步提升,部分领域进口替代进程加快,未来投资占比有望提升。

(6)上市情况:701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数量最多

据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专精特新”企业中共有701家成功上市,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68家。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与多层次资本建设逐渐完善,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数量逐年增多,北交所开市后,上市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已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与新材料3个领域;而二级细分行业中,新材料、核心元器件、生物医药上市的“专精特新”数量较多。

3.领头羊纷至沓来,秦创原科创母基金出资深创投和达晨

近日,秦创原科创基金相继完成深圳市红土一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北京达晨财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签约,并已完成对两支基金的首期出资。据了解,上述两支基金分别由深创投和达晨财智设立。

资料显示,秦创原科创基金设立于2021年9月,是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系列基金之一。透过这支母基金,我们看到西安乃至陕西一个庞大的基金群浮出水面,越来越多VC/PE纷沓至来。

据悉,该母基金来自于陕西省举全省之力共创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简称“秦创原”)。秦创原是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平台的总窗口设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都可以参与其中。

此次出资对象同样不容小觑。深圳市红土一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由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发起设立的首支集团层面的战略主力投资基金,由其全资子公司深创投红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众所周知,深创投历来被视为中国本土创投“领头羊”,迄今管理各类资金总规模约4194亿元,已投项目近1500个,投资企业数量和上市数量行业领先。

此外,北京达晨财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是由深圳市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达晨财智”)发起设立的科创属性基金,作为我国第一批市场化运作设立的本土创投机构,达晨财智江湖地位不用赘述,目前管理基金总规模约360亿元,投资企业超过670家。

而作为市场化运营的母基金,秦创原科创基金一方面是秦创原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将作为科技创新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为秦创原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目前,该基金累计储备子基金52支,其中完成设立3支,规模达到22.28亿元。此次与深创投、达晨财智的合作,也是其践行市场化投资策略的体现。

目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计划,争取到2023年,秦创原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今年6月底,西安唐兴中小科技企业基金在西咸新区落地,此次基金落地也标志着在三年时间的“中场”到来前,基金规模提速达到了百亿级别。

截至此时,秦创原科创系列基金已经设立了17支,此外,秦创原科创系列基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20余个,形成基金带动及返投西咸新区落地资金11.62亿元。总体来看,硬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是近年来西安创投发展的主线,秦创原系列基金的设立则是西安创投崛起的一缕缩影。

4.陕煤发布9家“私房后备上市企业名单”,其中恒神股份实现扭转盈利

9月末,陕煤集团在榆林开了一个“上市工作推进会”,并宣贯了《做大做强现有上市公司、加快培育新的上市公司,奋力实现A股市值5000亿目标的行动方案》,新闻中明确提到了“9家企业成为集团内上市后备企业”。在陕西国企的历史上,“批量制造集团内后备”的案例尚不多见。

(1)以煤为基:“大陕煤”市值2500亿元

“陕工网”报道称,截止2022年8月末,陕煤下属企业中已有陕西煤业(601225)、建设机械(600984)、北元集团(601568)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2500亿元,位居陕西省属国有企业第1名。

1)陕西煤业:“天生大个子”与“IPO坎坷路”

由于集中了集团所有煤炭产能,陕西煤业2011预披露时令大盘非常担忧,生怕是一个天量融资,因为105亿吨的储量已经排进了全国前3,并计划融资175亿元。虽然上市公司在2010年至2012年连续实现了54亿元、90亿元、64亿元的净利润,但在2011年8月29日过会之后,业内焦点还是集中在“你到底要从市场抽走多少水”?故此,陕西煤业等候发行批文足足用了两年时间,2014年1月将规模压缩于10亿股,只募了40亿元。

2)建设机械:2007年划转至陕煤集团

2001年成立,是一家以摊铺机等工程机械为核心产品的省属国企,2004年上市(IPO融资2.5亿元)时其大股东仍为“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2007年经国资委安排,其控股股东转移至陕煤集团。而划转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建设机械在2005和2006出现了连续亏损(总亏损超过1亿元),多少有一些救火的味道,至此建设机械也成为惟一“中途入赘”的上市主体。

3)北元化工:混改主体与“榆林清零”

陕西煤业上市时,煤化工资产仍在体外,因此这并不构成同业竞争。由于引入了榆林民营企业恒源投资,这宗IPO也有了混改的影子。2013年成立后,公司即以聚氯乙烯、烧碱为主业,并形成了“煤—电—电石—氯碱化工—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循环经济。而最具新闻效应的是,当2020年10月踏进上海证券交易所之时,不但实现了36亿元的直接融资,还为榆林带来了“第1家上市公司”。

这3家公司构成了陕煤的“上市军团”,但其体量的异同在下图中彰显无疑(根据2021年报数据)。  

至于批量培育后备企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陕煤集团已经享受到了“资本之利”。投资赣锋锂业在2021年的浮盈超过50亿元,出售隆基绿能使陕西煤业利润增厚94亿元,投资铂力特回报超过80%等。若再计入旗下创投参与的珠海冠宇(688772)、高测股份(688556)等上市公司,无疑都加大了陕煤对资本板块的重视。


(2)9家后备:90%为体系内培育

1)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陕煤持股85.71%)

大化工,一期年产180万吨甲醇制70万吨聚烯烃项目,总投资197.8亿元,在2008年由陕煤集团与央企三峡集团合资组建,注册资本70亿元,2022年入选全省“煤制烯烃(芳烃)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面对如此大的投资体量以及行业门槛,暂时没有市场化创投机构进场,或许更适合大规模的产业基金。

2)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陕煤集团持股62.83%)

前身是1951年的西安煤矿机械厂,2008年由陕煤集团与中煤能源以重组方式组建,目前位于泾渭新区工业园,整体隶属于陕煤旗下的“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主营产品是采煤机、掘进机、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系统、矿井提升专用设备等。与蒲城清洁能源一样,目前并无外部股东。

3)渭南启辰科技有限公司:(陕煤集团100%持股)

隶属于集团的科技板块,主攻矿用高分子新型材料和矿用无机新型材料,2022年上半年一期项目实现产值1.7亿元。渭南基地整体预计2023年建成并投产,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

4)陕煤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陕煤集团持股45%)

这个项目有5个自然人参与,注册资本达21亿元,也符合前身(神木锦界天元化工)的历史,2008年由陕煤重组而来,主营中温煤焦油轻质化综合研发的新型煤化工企业。对远景目标的规划是年产油品55万吨、炭品135万吨,年产值60亿元。

5)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陕煤集团持股50%)

有2位自然人股东,大概率与元天化工一样,工商显示2008年与陕煤集团合作重组设立,主营柴油馏分、石脑油、燃料油、半焦等,注册资本2.2亿元。

6)汉中汉钢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陕煤集团持股合计70%)

2014年成立于勉县定军山,注册资本6000万元,隶属陕煤生态水泥公司,主攻工业固气废专业化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其16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和40万吨水泥粉磨站,已完全消纳区域内陕钢、汉钢、略钢三个钢厂年200万吨以上固废处置能力,目前产值4亿元。

7)陕西智引科技有限公司:(陕煤集团持股65%)

位于西咸新区,仍隶属于生态水泥板块,但完全是一个“科技公司”,以企业5G专网建设为主业,主要应用于能源、建材、化工、钢铁、物流等领域,先后与黄陵矿业、曹家滩矿业等开展项目,完成了陕西煤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富平水泥厂大屏增补等,并建成西部首个机器人生产线,年产智能消防机器人60台、轮式巡检机器人180台、轨道式巡检机器人180台。

8)陕钢集团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陕煤透过陕钢集团持股91%

位于宝鸡,陕钢集团全资持有,拥有一条年产45万吨热扎钢带、高速线材的生产线,是西北三大带钢厂之一,2021年底刚刚获得集团注资至2.11亿元,其余信息并不多见。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陕煤上市后备企业一是“煤化工”及延伸链占了主导:这些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多属于集团内体系,虽有对矿产资源之依赖,但也能看出科技含量在持续提升。二是5地市分布印证产业布局广泛:西安2家,榆林2家,渭南2家,宝鸡1家,汉中1家,看来陕煤历史上承接的任务确实不少。三是预期成功上市所需周期较长:在上述8家“私房后备”中,仅有汉钢新材入选了省级后备企业(B档),且多无市场化创投机构。

9)恒神股份:上半年利润1.1亿元

2019年3月陕煤以14.78亿元出资,成为江苏丹阳市民营新三板公司恒神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5.72%)。曾经恒神股份经历创始人钱云宝拼上性命(50岁二次创业、60岁因病去世)、2014年至2020年连续7年亏损(超过15亿元)、十年探索已有突破(国内第一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丹阳市政府高度支持(近10亿元债转股)等。但今日重点是,这家公司已经在2021年盈利了!

如上图所示,2021年这家新三板公司实现营收9余亿元,录得净利润1.49亿元,首个8年以来首个盈利年度。2022年上半年营收5亿元,实现净利润1.1亿元,已达到2021年度的73%!“碳纤维系列产品”的毛利率已达44%!最新市值亦达110亿元!这是怎么实现的?

A:陕煤团队批量进场:

在董事会层面的5名董事中,现任董事长刘瑾(37岁)于2021年7月开始任职,此前一直是陕煤集团战略规划委副主任。董事何庆迎(60岁)2020年2月开始任职,其2012年11月至2019年12月任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工程师。与此同时,丹阳国资也派驻了1名董事。管理层团队的6人中,副总经理张泉国(54岁)、彭中良(37岁)、财务总监王胜利(46岁),均由陕煤集团提名。

B:研发推高产品毛利:

2021年扭亏主要得益于整体研制使新产品开发和生产水平获得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收入稳步增长,全年综合毛利率为39%,较2020年度增加26个百分点,导致毛利增加2.8亿元。与此一表达相对应,2021年恒神股份研发投入达到了9700万元。

C:下游踩上大赛道:

例如航空航天市场需求持续放量,包括恒神股份参与到C919大飞机材料国产化验证工作。例如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恒神股份保了供应领先优势,其开发的HF30F-12K(T700级)碳纤维在2021年实现进口替代。甚至还进入了体育休闲市场,例如支持高端体育自行车制造商。


   

▲图:恒神股份成为同济翼驰车队黄金级材料赞助商

综合看待此一剧变,陕煤集团确实“雪中送炭”,当年融资中有6亿元要用于偿还贷款,加上丹阳政府的9.8亿元的债转股,才把恒神股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新消息是,6月22日,北交所华东区域副首席代表已赴恒神股份开展调研,意味已然明了。对于陕煤集团来说,这个“并购”而来的后备,或是9家后备中跑得最快的一个。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全球半导体观察、OFweek、OFweek激光、OFweek太阳能光伏、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投融界、投资界、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