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2期(总第64期)

行业报告 2023-02-17 08:53:13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ASML发布2022年财报,净销售额212亿欧元,净利润56亿欧元

荷兰菲尔德霍芬,2023年1月25日——阿斯麦(ASML) 今日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第四季度净销售额达到64亿欧元,毛利率51.5%,净利润达18亿欧元。第四季度订单金额为63亿欧元,其中包括34亿欧元的EUV系统。2022全年净销售额达到212亿欧元,毛利率为50.5%,净利润为56亿欧元。ASML预计2023年的净销售额将同比增长25%以上,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约为61亿~65亿欧元,毛利率约为49%~50%。2022年因快速发货流程产生的递延到2023年的收入,约为31亿欧元。ASML计划宣布2022年的总股息为每普通股5.80欧元,同比增长5.5%。

ASM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Wennink表示:“第四季度的净销售额为64亿欧元,达到了预期目标区间中位。毛利率为51.5%,高于预期,这主要是由于去年ASML柏林工厂火灾导致的额外升级和保险赔偿。”

“2022年,ASML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净销售额为212亿欧元,毛利率为50.5%,2022年底未交付订单创下历史新高,达404亿欧元。”

“由于通货膨胀、利率上升、经济衰退风险以及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出口管制等因素,市场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客户表示,今年下半年市场有望反弹。考虑到订单交付期以及对光刻系统投资的战略意义,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强劲势头。”

“ASML预计2023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相比2022年,净销售额将增长25%以上,毛利率稍有提升。我们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在61亿至65亿欧元之间,毛利率约为49%~50%。预计研发成本约为9.65亿欧元,销售及管理费用约为2.85亿欧元。”

基于之前已完成的股票回购计划以及2022至2025年的股票回购计划,ASML在第四季度回购了约3亿欧元的股票。

ASML计划宣布2022年的股息总额为每股普通股5.80欧元,相比2021年增加了5.5%。每股普通股1.37欧元的中期股息将于2023年2月15日支付。考虑到该中期股息及2022年支付的两次中期股息 (每股普通股1.37欧元),ASML向股东大会提交的最终股息建议为每股普通股1.69欧元。

2.华润微变更23亿功率封测基地募资用途,转向12英寸项目

2月8日,华润微电子召开董事会并通过了《关于变更部分募投项目并将部分募集资金投入新项目的议案》,拟将23亿元募资变更用于华润微电子深圳300mm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根据公告,华润微电子董事会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华润微功率半导体封测基地项目”的募集资金23亿元变更使用用途,变更后的募集资金将用于“华润微电子深圳300mm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功率半导体封测基地项目正常推进

“华润微功率半导体封测基地项目”由华润润安科技负责实施,原计划总投资42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38亿元在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建设功率半导体封测基地。

项目建成并达产后,主要用于封装测试标准功率半导体产品、先进面板级功率产品、特色功率半导体产品;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5G、AIOT等新基建领域。

据悉,该项目已于2022年底前产出首颗产品并实现项目成功通线,目前,该项目正常推进中。华润微电子表示,公司未来将保持对华润润安科技实际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持续推进该项目的建设。

深圳12英寸线项目2024年量产

根据公告,新项目深圳300mm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总投资规模约22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199亿元,铺底流动资金约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部分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金额为23亿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公司自有资金补足及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该项目的建设。

项目由新成立的润鹏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鹏半导体”)负责实施,将紧紧围绕华润微电子现有主营业务,聚焦40纳米以上模拟特色工艺,项目规划总产能4万片/月,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新能源、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项目预计至2024年12月底前可实现通线量产。

华润微电子表示,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公司贴近和带动产业上下游的配合和衔接,引领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同时发挥公司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优势,与IC设计、封装、测试等上下游环节联动,形成集聚效应。

3.2022年全球芯片销售额达5735亿美元,中国仍是最大市场

虽然疫情导致的芯片短缺在去年年中左右转为供应过剩,使销售大幅放缓,但全球芯片销售额在2022年全年仍然小幅上升,达到了创纪录的高点。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芯片销售额从2021年的5559亿美元增长了3.2%,达到创纪录的5735亿美元。

然而,芯片行业在下半年遇到了明显逆风,2022年第四季度芯片销售额同比下降14.7%至1302亿美元,比2022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低7.7%。该协会还表示,2022年12月的销售额比11月减少4.4%,至434亿美元。

分析认为,行业黯淡的原因有三:其一,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需求下降;其二,芯片产能过剩,过高库存需要消化;其三,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创新力不足,导致人们更换设备的间隔拉长。

从地区来看,2022年美洲市场的销售额增幅最大,达到了16.0%;而中国仍然是最大的芯片市场,销售额为1803亿美元,但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6.3%,欧洲和日本的年销售额也有所增长,分别为12.7%和10.0%。

与2022年11月相比,12月所有地区的销售额均有所下降:欧洲下降了0.7%、日本下降0.8%,中国下降5.7%,美洲下降了6.5%。

从芯片类型来看,模拟芯片(最常用于汽车、消费品和计算机的芯片)销售额增幅最大,同比增长了7.5%,达到890亿美元;而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的销售额占比最大,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760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

SIA首席执行官John Neuff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市场周期性和宏观经济状况导致了销售的短期波动,但由于芯片在使世界更智能、更高效和连接更紧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半导体市场的长期前景仍然非常强劲。”

在这个美股财报季中,许多芯片制造商都提到,渠道库存水平上升已经成为最大阻力。从英特尔、AMD和高通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在2022年,新冠疫情导致的两年芯片短缺局面已经迅速转变为芯片过剩。

以高通本周发布的财报为例,公司第一财季收入低于分析师预期,并发布了疲弱的季度指引。高通表示,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和渠道库存增加因素影响了公司业绩。不过高通预计,中国近期优化新冠防疫措施后,应该会推动消费者需求转暖,下半年形势可能会更好。

4.中芯国际2022年营收72.73亿美元,同比大增33.6%,毛利38%创历史新高

2月9日晚,中芯国际公布了最新财报。从2022年整体来看,根据未经审计财务数据,中芯国际收入达到72.73亿美元,同比增长33.6%,实现2021、2022连续两年年增幅超过三成;2022年毛利率增长到38%,创历史新高。

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6.21亿美元

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业收入16.21亿美元,环比下降15%,毛利率为32%。对于该季收入下滑的原因,中芯国际表示,销售收入下降主要由于2022年第四季产能利用率下降及产品销量减少所致。

根据财报,第四季度,中芯国际约当8英寸晶圆销量由第三季的179.77万片降至157.41万片,产能利用率由92.1%下降至79.5%,全年产能利用率为92%。

产能方面,中芯国际2022年第四季的月产能由2022年第三季的70.6万片8英寸约当晶圆增加至71.4万片8英寸约当晶圆。

按应用划分,中芯国际第四季度的收入占比分别为:智能手机28.6%、智能家居10.8%、消费电子21.6%、其他39%;按尺寸划分,中芯国际当季8英寸和12英寸收入占比分别为35.6%和64.4%。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各大晶圆代工项目,中芯国际表示,至2022年底,中芯深圳进入投产阶段,中芯京城进入试生产阶段,中芯临港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中芯西青开始土建。中芯京城因瓶颈设备交付延迟,量产时间预计推迟一到两个季度。

展望2023年,中芯国际认为,上半年行业周期尚在底部,外部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依然复杂,公司一季度给出的指引是:收入预计环比下降10%到12%,毛利率预计降至19%到21%之间。

代工大厂杀“回马枪”扩充成熟制程

当前,新兴领域和终端应用的发展日益多样化,推动成熟制程工艺成为近年来半导体厂商争夺的焦点。中芯国际在财报中指出,2023年资本开支与2022年的63.5亿美元相比大致持平,主要用于成熟产能扩产,以及新厂基建。

事实上,除中芯国际外,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晶圆代工大厂在发力先进制程的同时亦杀“回马枪”,不遗余力地扩充和升级成熟制程。

其中,晶圆代工龙头厂商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曾公开表示,成熟制程特别是28纳米有效产能供过于求,但台积电持续扩充成熟制程,主要因应客户策略发展所需。

业界预估,2022年台积电在成熟制程领域的相关投资将超过40亿美元,并认为2023年也不会低于该金额,换言之,台积电近年来对成熟制程的累计投资有望超100亿美元。2022年6月,台积电宣布,到2025年前将成熟与特殊制程产能提升50%。

三星方面,近年来三星对成熟制程的扩充也同样十分重视。2022年10月,三星在日本东京都召开的晶圆代工业务说明会上表示,计划在2027年之前将成熟制程产能也将提高至目前的2.5倍。

近期有报道称,因3nm制程技术人力紧张,三星停止接受成熟制程订单。随后三星对此消息进行了辟谣。三星表示,成熟制程是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的重要部分,三星仍将继续扩大其应用。

而作为近年来全力布局晶圆代工业务的英特尔,自然也会在这场成熟制程代工竞赛中下场。据悉,英特尔在实施IDM2.0战略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地布局。2022年初联发科以54亿美元收购了高塔半导体;2022年7月,联发科宣布其数字电视及成熟制程的WiFi芯片将委由英特尔代工。

此外,联电和力积电也都曾表示客户对其成熟制程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指出,20%的车用芯片采用14纳米,而剩余的80%来自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并表示成熟制程的热度将不断延续。联电亦表示,旗下主攻成熟制程的新加坡厂的热度也在不断攀升,联电强调,相关趋势中长期将会延续,并称已看到车用芯片业务成长趋势。

二、激光器行业

1.速腾聚创获丰田定点合作,国产激光雷达首次进入丰田供应链体系

近日,RoboSense(速腾聚创)正式宣布与丰田汽车旗下多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凭借在全球激光雷达领域积淀的领先技术与产品优势,RoboSense成为首家进入丰田汽车供应链体系的中国激光雷达企业。

双方将围绕一汽丰田全球销量排行前列的多款车型展开深度合作。通过搭载RS-LiDAR-M系列激光雷达(简称M系列),赋予车辆精准的感知能力,守护丰田智能化车型的驾驶安全,推动激光雷达在汽车产业的前装量产和规模化应用。

据资料显示,M系列是RoboSense面向汽车前装量产领域主打的车规级革命性产品,采用的是革命性芯片化二维扫描方案。它也是全球最早实现车规前装量产交付的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目前,M系列已获得丰田汽车等近20家车企50余款车型定点订单,预期订单量超过1000万台。

RS-LiDAR-M系列激光雷达

为满足丰田体系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规模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RoboSense不仅设立了专业的车载激光雷达行业标杆实验室,还通过自建工厂、与顶尖制造企业合作,建立起业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制程工艺最先进、品质管理最严格的生产智造集群。

RoboSense部分定点客户

此前,RoboSense(速腾聚创)已与全球新能源头部汽车品牌——比亚迪汽车达成多款车型前装定点合作。而此次,RoboSense(速腾聚创)与丰田汽车的深度合作,就意味着RoboSense(速腾聚创)已经同时进入全球汽车、国产新能源汽车两大销量冠军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发挥中国激光雷达科技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2.Coherent推出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全自动激光加工系统

2月6日,先进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提供商Coherent宣布推出一款面向植入式医疗器械应用的全自动激光加工系统AP 530S。该设备主要用于精密的激光毛化和打标,预计将于2月7日至9日在美国加州举行的阿纳海姆医疗设备及技术展览会(MD&M West)上正式亮相。

植入式医疗设备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全球人口老龄化,使得医疗设备制造商迫切需要采用更先进、更精益的制造工艺。在在保持高质量标准的同时,这些工艺能够适应对其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Coherent的AP 530S是一种用于可植入医疗设备的复杂自由表面毛化和打标系统,可在大批量部件处理的间隔实现无人值管运行。基于激光的过程是非接触式的,这消除了任何污染的风险,并确保医疗设备所需的高质量和一致性。

据介绍,AP 530S结合了机器人运动、超短脉冲(USP)激光和用户友好的软件,以简化对各种形状的植入式医疗器械表面进行的激光成型过程。

Coherent工业系统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Alexander Roth博士表示:“AP 530S的六轴机器人处理能力是一个关键的操作功能,不仅适用于大批量半自动制造,而且适用于未来的工业4.0工厂。”

AP 530S提供了一种确定性的替代方案,使用户可以完全控制特征大小和深度、特征密度、空间分布和其他纹理细节。此外,激光毛化是一种更清洁的工艺,避免了喷砂和其他机械方法可能造成的污染。Alexander Roth博士补充称:“基于激光的工艺可以实现的通用性和控制程度远远超过喷砂等替代方案。通过我们的新型激光系统,用户可以精确地输入纹理或标记,并应用于各种医疗设备尺寸,从骨螺钉到骨科植入物。”

AP 530S全自动激光加工系统还可以通过调节激光类型、激光功率水平来实现不同的功能:飞秒激光适用于不锈钢、钛和其他生物兼容金属表面的毛化加工,皮秒激光适用于耐腐蚀性的永久黑色标记,纳秒激光支持传统的激光打标和雕刻任务。

其先进的3D视觉系统能够覆盖各批次种类加工零件的自动加载与工艺验证,它可以确定每个单独部件的精确形状和大小。机器可以使用3D视觉系统学习零件形状和细节,也可以直接从CAD文件中工作。

该系统提供了用户友好的软件,简化了激光设备与各种不同生产环境的集成,并自动记录过程数据,实现完整的流程跟踪。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并消除了与人工操作相关的潜在失误。

3.国产首个皮秒激光治疗仪获药监局批准上市

近日,吉林省科英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英激光”)申报的“Nd:YAG皮秒激光治疗机”成功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注册证号:国械注准20233090038,这是国内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皮秒激光治疗产品,并于2022年3月顺利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科英激光成立于2003年,位于吉林省长春市。2022年,科英公司入选工信部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公司专心致力于研究激光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拥有多名深耕光学、精密机械及电子领域的资深专家,其自主研发的系列激光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科、皮肤科、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妇科等领域。公司的激光医疗、医美产品已在国内上市多年,同时出口至东南亚、中东、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秉承"技术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步成为国内知名的医用激光产品制造商。

公司的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报并获得了几十项专利技术和软件著作权,公司研发中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激光技术、光学精密机械、激光电源技术及光机电一体化配套设备等领域。公司产品中使用的核心部件,如激光电源、导光臂、部分激光器以及整机控制系统,全部由自己独立研发制造。

科英激光已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及ISO13485医疗器械国际体系认证,并在生产和管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要求执行。公司生产的所有上市产品均已经通过NMPA审批,部分产品通过了CE认证和RoHS认证,其他相关认证也在进行中。

三、新能源行业

1.2022年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超六成

随着2022年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的出炉,行业加速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近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294.6GWh,累计同比增长90.7%。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83.8GWh,占总装车量62.4%,累计同比增长130.2%。

“未来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占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广汽埃安研发中心电池研发部部长李进所言,道出了动力电池领域变化的趋势。

磷酸铁锂增势迅猛

从装车量数据看,2022年装车量组成方面,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10.4GWh,占总装车量37.5%,累计同比增长48.6%。

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上,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是目前最为主流的两大技术路线。2018年-2020年期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均低于三元电池。2021年7月,磷酸铁锂电池以51.3%的市占率反超三元电池,此后便一直保持领先。

特别是2022年12月,磷酸铁锂电池的国内市场份额创下单月历史新高,单月装车量24.7GWh,市占率达到68.3%,并且连续五个月市占率达六成以上。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的大幅增长,是由于其良好的特性决定的,在现阶段,磷酸铁锂与三元电池相比具有较多优势,之前的一些技术短板也已基本补齐。”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徐兴无表示,磷酸铁锂电池的高温性能更好,可耐350°C至500°C的高温,而三元锂电池的材料大致只有200°C左右,安全性能更好;之前,磷酸铁锂电池的短板是能量密度较低,但现在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国轩高科量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已突破190Wh/kg,并且磷酸铁锂体系还可继续提升能量密度,单体能量密度将达到200Wh/kg,与三元电池差异不大。因为可以解决用户的安全焦虑等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车企选用磷酸铁锂电池。

“其实,磷酸铁锂电池上车量增长的机遇,也来自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的增长。”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市占率达到25.6%,这种持续爆发式增长,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形成的,整车销量的增长,必然为必不可少的动力电池带来增长,而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持续优化,能量密度改善,长寿命优势凸显,在现阶段固态、钠离子等电池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磷酸铁锂电池占得市场先机。

自主出海机遇来临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68.1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46.9GWh,占总出口68.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20.9GWh,占总出口30.7%。

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的同时,动力电池也迎来出海机遇期。当年,国内多家动力电池厂商持续在国内、国外扩产,并成立关联子公司,寻求与上游锂矿企业进行合作。

据悉,2022年,比亚迪的长春、南宁、襄阳基地,蜂巢能源的上饶、盐城基地,中创新航的眉山、武汉基地,力神的无锡、滁州、天津基地等均在短期内陆续开工。此外,车企主机厂电池企业合资工厂的步伐也在加快,比亚迪与一汽、青山实业与上汽等合资工厂均开工建设。

从国内相关企业的出海步伐看,加速出海已经成为新趋势,其中,远景动力北美第三工厂计划落地,为宝马集团供应圆柱电池;亿纬锂能则计划在匈牙利、马来西亚投资建设电池项目等。国轩高科的美国子公司将斥资23.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大瀑布城(Big Rapids)建设动力电池材料工厂。而且,2022年7月,国轩高科的首座海外工厂已经落户德国哥廷根。

“国内动力电池出海加速,其中有着多种因素。”浙江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陆安程分析,一是由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特别是多家头部企业的技术、产能、质量水平均迅速提升,并不比国外电池厂商的产品逊色,甚至在某些技术上已经形成领先优势,出海也是释放产能的需要;二是已经签下的大量海外整车客户订单,也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增添了信心;三是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成为趋势并呈现持续大幅增长的状况,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有了历史性的机遇。“尽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动力电池出海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改变不了发展大趋势。”他认为。

仍需警惕市场风险

数据表明,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545.9GWh,累计同比增长148.5%,但库存仍接近251.3GWh。同时,预测显示,国内已公布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已达4800亿瓦时,但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大约在1000亿瓦时到1200亿瓦时。

2.极氪汽车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

2月13日,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Mobileye创始人、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五家生态伙伴参投。

值得关注的是,在极氪成立至今的两轮融资中,宁德时代是唯一一家全程参与的投资人。极氪也在后续的通告中表示,宁德时代是极氪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在本轮追加投资,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

而极氪作为吉利汽车智能电动化转型的先行者,也是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板块的重要一环,是被吉利汽车寄予厚望的,宁德时代通过股权关系深度绑定了极氪,也就绑定了吉利汽车的未来。

宁德时代二度参投

极氪是吉利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2021年3月,极氪汽车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成立。

2021年8月,极氪完成了由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和博裕投资共计5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按照当时融资情况计算,极氪汽车估值约为90亿美元。

2022年10月,吉利首次披露了极氪的分拆上市计划,两个月后的12月13日,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极氪汽车于纽约时间12月7日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案。

根据此前传出的消息,极氪赴美IPO计划募资超过10亿美元,并寻求超过100亿美元的估值。

而此次7.5亿美元的A轮融资就将极氪的估值拉到了130亿美元(约882.3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这一估值金额也超越早年登陆美股“蔚小理”IPO前的估值水平。

从此次A轮融资的参与机构来看,宁德时代不仅是极氪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更是在本轮追加投资,进一步深化合作。

除了宁德时代之外,本轮参与机构还包括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极氪方面称,上述三家将协助极氪整合其丰富的产业资源,助力极氪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

极氪方面表示,此次募得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极氪产品及技术研发、全球化业务发展和用户体验提升。该公司表示,五家投资机构在各自领域拥有丰富产业资源,尤其在智能驾驶、动力电池、创新材料、高端设备制造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不过在融资公告之后,吉利还强调,吉利控股所持极氪的股权将为约54.73%(按已转换基准计算)及约51.33%(按悉数摊薄及已转换基准计算)。极氪将仍为吉利控股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其财务业绩继续并入集团综合财务报表。

进一步绑定大客户

极氪汽车是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吉利方面对极氪汽车也给予了厚望。

数据显示,极氪在去年全年共计交付7.19万辆,并于12月中旬提前完成2022年度7万辆的销量目标。

极氪方面表示,2023年极氪计划推出两款全新产品,实现新车交付量翻倍至14万辆,同时,极氪正在加速全球化步伐,今年将率先落地欧洲战略。

据吉利控股集团预期,到2025年,极氪汽车销量要达到65万辆,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

要想实现销量的快速提升,除了自身的产品之外,也离不开核心供应商的支持,宁德时代与吉利、极氪就是这样的关系。

电车汇依据终端车型销量统计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包含极氪)装载了13GWh宁德时代电池,这样的装机数据仅次于特斯拉,是宁德时代第二大客户。很显然,在丢掉广汽这个大客户之后,吉利汽车在宁德时代客户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对于吉利同样如此,虽然吉利近几年不断在动力电池领域频频涉足,但宁德时代仍然是其最主要的电池供应商。

2022年吉利品牌全年销售的新能源车型中有51%搭载的是宁德时代电池,极氪品牌有66%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并且在2022年12月,计划总投资不超过80亿元的时代吉利动力电池宜宾项目一期全面投产。当时有媒体报道称,据宁德时代内部人士透露,这是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为即将赴美上市的极氪汽车专门打造的动力电池工厂。

宁德时代与极氪的关系似乎还在升温,宁德时代已经确定将把最先进的麒麟电池技术率先给极氪汽车应用。公开消息显示,极氪009是麒麟电池全球量产首发车型。

从2021年参与极氪汽车Pre-A轮融资,到2022年底双方合资的电池工厂投产,并宣布将最新电池技术应用极氪,再到此次继续参与A轮融资,宁德时代与吉利的关系一步步加深,吉利这一核心大客户也被宁德时代进一步抓牢。

3.连续三年亏损,氢能源龙头亿华通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

1月31日,亿华通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到7.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9063.12万元到14063.12万元,同比增加14.40%到22.34%。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75亿元到-1.4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增减变动比率为-8.08%到13.54%。

对于本期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亿华通在公告中表示:

(一)报告期内公司紧抓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释放的有利机遇,继续加强市场拓展,提高产品销量,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2,000万元到77,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9,063.12万元到14,063.12万元,同比增加14.40%到22.34%。

(二)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产品技术更新及迭代,积极将研发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同时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以及为把握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化发展机遇在市场拓展、人才队伍搭建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三)公司产品所处燃料电池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技术及型号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且燃料电池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导致燃料电池产品成本及售价不断下降,为进一步夯实存货资产质量,公司对部分已不能满足客户市场需求或适配公司在售产品的存货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

(四)报告期内公司为拓宽资本融资渠道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申请挂牌上市,2022年按期计提H股相关上市费用。

4.国鸿氢能递表港交所,大客户依赖、毛利率起伏不定、持续亏损或成重点关注问题

近期,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鸿氢能”)递表港交所。

稳定性成疑,极度依赖大客户

国鸿氢能是一家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燃料电池公司,产品应用于公交、重卡、物流车、叉车、轨道交通和船舶等运输应用以及分布式发电和备用电源发电等固定式应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自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均排名第一,按配备自产电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计,于2021年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及配备自产氢燃料电池电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计,公司分别占有全国24.1%及21.2%的最大市场份额。

对于国鸿氢能,“稳定性”或许将是市场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集中度高。因此,国鸿氢能的客户可以说是非常有限。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别有94.4%、95.7%、88.1%及96.6%的总收入来自公司的五大客户。不难想象,任何一位大客户的业务波动都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极大的影响。这对公司的客户关系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就算客户得以维持,但若客户订单放缓或延迟,也会导致公司存货过剩、经营现金流出现意料之外的波动。国鸿氢能表示,各主要客户对公司拥有重大采购优势,可要求更改销售条款,包括定价、付款条款及产品交付时间表,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量造成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出现较大幅增长,分别为2.99亿元、2.88亿元、6.47亿元及7.24亿元。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更是分别达到222天、495天、430天及769天。国鸿氢能指出,鉴于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于往绩记录期间呈上升趋势,若客户的信誉恶化或大量客户因任何原因未能悉数结清其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公司可能会产生减值亏损,公司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此外,客户可能因超过彼等各自的信贷期而延迟付款,从而亦可能导致减值亏损拨备。

在采购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自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分别占期内采购总额的77.8%、72.3%、61.2%及48.0%。公司的产品生产依赖于各种类型的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只有有限数量的供应商可达到部分关键零部件(包括膜电极)的质量标准。

同样波动幅度较大的,是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根据公司披露,报告期内模压石墨双极板的利用率分别为21.1%、43.6%、66.7%及68.6%;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利用率分别为21.1%、27.2%、78.8%及48.6%;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利用率分别为零、29.6%、61.1%及20.5%。整体来看,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并不充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旧扩充产能,或许会为公司带来一定的额外风险。

毛利率下滑,压力或将持续

业绩方面,报告期内,国鸿氢能分别实现营收3.66亿元、2.27亿元、4.57亿元和1.9亿元。有着领先的市场份额,国鸿氢能却暂时未能实现可观的盈利。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录得净利润2123.8万元、-2.21亿元、-7.03亿元及-1.51亿元。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国鸿氢能亏损超过10亿元。

国鸿氢能认为,录得净亏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至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录得股份支付(来源于单一最大股东股权的股权交易);与9SSL燃料电池电堆许可相关的无形资产减值亏损;于往绩记录期间,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及贸易应收款项产生减值亏损。

2020年及2021年,公司股份支付金额分别达到1.18亿元及5.46亿元。其中是一项名为“向集团高级管理层转让当时股东持有的鸿运氢能源股权”的股权交易。根据披露,2020年12月23日前,鸿运氢能源(公司最大股东)由马东生及鸿运高新技术分别持有50%及50%权益。

据日期为2020年12月23日及2021年11月30日的股东决议案,马东生及鸿运高新技术分别以对价零及人民币1.70亿元转让彼等各自于鸿运氢能源的股权予华汇科技(由集团高级管理层四人分别拥有80%、10%、5%及5%的股权)。截至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对价与于各转让日期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于损益内确认为股份支付,而权益内的股份支付储备亦相应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抛开上述股份支付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等影响,公司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262.7万元、-1.04亿元、-1.44亿元及-9886.2万元,依旧未能于近几个报告期内实现盈利。

报告期内,国鸿氢能毛利率分别为30.4%、3.5%、27.9%及18.6%。这与公司的产品售价有一定关系。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平均价格由2017年的约人民币10500元╱千瓦下降至2021年的约人民币2400元╱千瓦,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0.9%,而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价格由2017年的约人民币16400元╱千瓦下降至2021年的约人民币5100元╱千瓦,复合年增长率为-25.3%。

这样的降幅无疑对公司的利润空间形成了较大的挤压。此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价格预期将由于技术突破及规模生产而进一步下降。国鸿氢能的毛利率压力或许还会持续。与之相伴的还有激烈的市场竞争,于2021年,前四名参与者分别约占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及配备自产燃料电池电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总出货量的75.4%和60.9%。

四、复合材料行业

1.航空需求强劲、美国新工厂投产,日本帝人2022年前三季度碳纤维销量持续增长

2月8日,日本Teijin帝人公司发布了“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及2022财年展望”快报,同时发布了2022年财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第三季度及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前9个月合并经营业绩,2022财年前9个月帝人公司总销售7651亿日元,与2021财年同期相比增长11.4%。

公司复合材料业务因受到生产率下降、美国工厂设备故障、欧洲工厂失火致使产量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而出现业绩下滑,但是碳纤维业务板块却因航空领域持续强劲需求、美国新建工厂投入运行等积极因素影响,销售收入呈现持续增长。

公司综合净销售的增长主要源于在持续强劲的需求背景下,公司销售额有所增加,销售价格也因原材料和燃料价格上涨而调整。虽然销售额增加,但是营业收入下降了61.1%,降至148亿日元,其中在材料业务领域营业损失120亿日元,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主要用于汽车和飞机应用的产品销量增加、外汇汇率上涨以及其他因素对收益有贡献,但是设备故障导致美国生产力下降、劳动力短缺和工厂火灾导致欧洲生产量下降,中国封锁和中国经济放缓,以及材料和燃料价格和物流成本上涨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由于计入减值损失和海外子公司赤字增加引发的税负率上升,母公司所有者录得71亿日元的亏损,而2021财年第三季度的利润为258亿日元。

(1)2022财年前三季度碳纤维业务情况

帝人公司的销售业务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材料板块(包括芳纶纤维、树脂、碳纤维和复合材料)、保健、纤维制品和IT,在包括碳纤维和复合材料的材料板块2022年前9个月销售收入达到3465亿日元,与2021年前9个月销售2845亿日元相比,提高了28.1%。

在材料板块4个组成部分中,帝人公司的芳纶纤维和碳纤维是只供欧美,不面向中国市场;而在树脂、复合材料领域也是只有汽车工业用材料才对华销售。

就碳纤维具体板块而言,2022财年前9个月帝人公司碳纤维的净销售额和营业收入均增加,大多数应用的产品需求保持稳定,飞机应用的产品销量增长,有助于改善销售组合;此外,碳纤维产品的销售价格因AN(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而调整。

在复合材料业务领域:净销售额增加,但营业收入减少;销售量增加主要是由于OEM生产暂停的影响逐渐下降,虽然包括半导体和零部件在内的材料短缺,但是新的大规模计划的销售增加,公司复合材料业务销售额有所增加;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与多家原始设备制造商进行了销售价格调整谈判,并达成了协议;由于劳动力市场紧张和由此产生的劳动力短缺,生产率仍然很低;另外,美国工厂的机器故障导致生产率暂时下降,成本增加。

(2)2022财年展望

鉴于2022年前三季度取得销售成绩,公司将2022财年公司全年销售收入预期值进行了下调,由1.05万亿日元调整为1.03亿日元,营业收入入预测从250亿日元修订为100亿日元。

就具体业务板块而言,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所在的材料板块,由于美国生产工厂设备故障导致生产率下降,而在欧洲因劳动力短缺导致生产率下降,一家工厂因火灾导致产量下降,此外原材料和燃料价格进一步上涨将影响营业收入。

但是对于具体的业务收入而言,由于碳纤维销量持续增长以及飞机产量增加,因此预计后续帝人公司碳纤维销售收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此外,随着美国新工厂的开始运营,销售量将增长;而芳纶纤维和复合材料销售会可能出现明显下降。

2.风能萎靡、航空发力,助力美国复合材料龙头Hexcel公司2022全年销售业绩提升19%

近日,美国复合材料龙头Hexcel公司公布了2022年第4季度及2022年全年业绩报告,2022年第4季度在航空业务高态势复苏情况下,销售额达到4.294亿美元,同比上升19.2%;而2022年全年Hexcel公司销售额为15.777亿,与2021年13.247亿美元相比提高了19.1%。

(1)2022年第4季度市场详解

2022年第4季度美国Hexcel公司的销售额达到4.294亿美元,而与之相比,2021年第4季度公司的销售额为3.603亿美元。

商业航空航天业务:

与2021年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商用航空航天业务的销售额为2.562亿美元,销售额增长了28.3%(以固定汇率计算为28.9%),主要原因在于包括空客A350和A320neo,以及波音787和737MAX在内的所有主要平台均实现了增长。

而在其他商用航空(包括支线飞机和商用飞机)方面,与2021的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增长了44.6%,其中公务机销售额随着支线飞机的增长而强劲增长。

太空与国防业务:

与2021年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太空与国防销售额1.265亿美元,增长了19.5%(按固定汇率计算为22.0%),整个行业的全球市场都很强大。

工业领域业务:

与2021年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工业总销售额为4670万美元,下降了14.6%(按固定汇率计算为7.0%),其主要受到了风能销售额下降的影响。

(2)2022年总体概述

Hexcel公司2022年第4季度的毛利率为23.1%,去年同期为19.2%,这是由于较高的销售额推动了有利的经营杠杆。2022年第4季度的销售、一般管理和研发费用占比12.3%,而与2021年同期的12.2%相当。2022年第4季度的调整后运营收入为4630万美元,占销售额的10.8%,而2021年的运营收入为2520万美元,占销售额的7.0%。

2022年全年公司市场详解

2022年全年Hexcel公司的销售额为15.777亿美元,与2021年13.247亿美元相比提高了19.1%。

商用航空航天(占年初至今销售额的58%)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商用航空航天的销售额为9.118亿美元,增长了36.5%(按固定汇率计算为37.4%),这主要得益于空中客车A350和A320neo项目的增长。与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其他商业航空领域增幅更是高达62.9%,其原因是商务飞机的强劲增长。

太空与国防(占年初至今销售额的29%)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太空与国防销售额为4.652亿美元,增长了7.0%(按固定汇率计算为8.9%),虽然传统军用旋翼机销量出现下降,但是部分不利因素被全球固定翼飞机、Space、西科斯基CH-53K和民用直升机的强劲增长所抵消,特别是欧洲在军事国防领域需求增长迅速。

工业领域业务(占年初至今销售额的13%)

与2021年相比,2022年2.007亿美元的工业总销售额下降了9.4%(按固定汇率计算为2.5%),体育休闲和其他工业领域的增长不足以弥补风能销售额显著下降带来的颓势。

3.韩国晓星布局中国市场,晓星碳材料(江苏)公司年产26400吨碳材料项目启动

近日,《晓星碳材料(江苏)有限公司年产26400吨碳材料项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在徐州新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公示。根据公示内容,项目建设单位为晓星碳材料(江苏)有限公司,该年产26400吨碳材料项目建设项目用地总面积为19.8159公顷,其中建设用地为8.7197公顷。

虽然公示内容中未显示项目的具体产品类型,据悉,晓星碳材料(江苏)有限公司是韩国晓星公司(Hyosung Advanced Materials)全资子公司,晓星公司目前产品涉及纤维、钢线、复合材料三大主要领域,其中纤维主要包括轮胎补强材料用纤维、工业丝、地毯用原丝、芳纶、碳纤维等,而复合材料主要为用于汽车、运动休闲、航空、产业等领域的碳纤维经编织物、预浸料(Prepreg)及其他。预估此次年产26400吨碳材料项目与碳纤维材料相关,此外,目前晓星公司规模化生产的H2550型碳纤维已广泛应用高压储气瓶、线芯材料、太阳能隔热材料、体育用品等用途,因此项目可能涉及碳材料在上述领域应用产品。

晓星碳材料(江苏)有限公司:根据网上公开信息,晓星碳材料(江苏)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22年11月24日,公司注册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经济开发区香港路1号,注册资本2900万美元。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销售、合成纤维制造、合成纤维销售、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销售、货物进出口等。

晓星碳材料(江苏)有限公司母公司韩国晓星公司(Hyosung Advanced Materials)是韩国首家成功自主开发出高性能碳纤维的公司,其前身为东阳尼龙和东阳聚酯下属事业部,经过多年发展,长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材料制造商。2008年,韩国晓星公司开展高性能碳纤维研制工作,2010年成功研发出H2550型碳纤维(拉伸强度:5.5GPa/弹性模量:250GPa),公司目前在中国、欧洲、北美均有销售中心。2022年10月,韩国晓星宣布成功开发出超高强度碳纤维H3065(T-1000级),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不低于6.4GPa和295GPa。

4.复合材料的机会: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随着eVTOL原始设备制造商寻求推进项目认证、生产规模扩大和轻量化,未来

空中交通(AAM-advanced air mobility)对复合材料市场的渗透正在向上发展。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并不是复合材料应用于移动行业的第一个机会。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和船舶终端市场的成功已不是秘密。但使eVTOL行业与复合材料行业的黄金一样好的是渗透程度。

例如,波音787作为飞机复合材料使用的火炬手,其结构的约50%由复合材料制成。对于汽车行业,这一数字明显更低,轻型车辆中复合材料占车辆重量的8-12%。然而,对于eVTOL而言,无论制造商如何,相同的数据平均高达约70%的材料混合物。 

由于大多数eVTOL将由电池供电,因此需要在多种方式中实现轻量化(即,制造更轻的组件,并选择需要更少组件的设计)。除此之外,eVTOL还提出了严格的结构要求。因此,复合材料是eVTOL制造商的一个明显解决方案。从机翼和机身等主要外部结构到夹子和支架等小型次要部件,复合材料将在每立方米eVTOL中找到应用。下图突出了复合材料在该机型中的一些主要应用。

复合材料在eVTOL中的主要应用部位

根据Stratview Research的数据,任何eVTOL项目中使用的复合材料中,约有75-80%将用于结构部件和推进系统,其次是梁、座椅结构等内部应用,占12-14%。电池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和其他小型应用组合起来将占剩余的8-12%。eVTOL中90%以上的复合材料将是碳纤维。大约10%的复合材料将以保护膜的形式使用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任何复合材料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通常取决于性能要求、零件尺寸和复杂性以及生产量等因素。然而,在eVTOL的情况下,选择材料还有一个额外的参数:易于认证。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首要任务是尽快获得飞机认证,他们正在通过挑选经过测试的材料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是专注于创新。由于迄今为止,热固性树脂一直是航空航天行业中使用最多的树脂类型,而且监管机构最熟悉热固性基质,因此超过90%的eVTOL原始设备制造商正在通过热固性丰富平台进行认证。

另一方面,热塑性树脂系统仅用于第一代eVTOL的较小部分。然而,随着生产量增加到每年几千架飞机,向热塑性密集型结构的过渡成为不可避免的,并且应用可以超越小部件。尽管如此,预计这一转变将是渐进的,并且可能在2030年之前占eVTOL中复合材料使用总量的10%以下。

在那些成功登上头条的原始设备制造商中,Jaunt Air Mobility(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是唯一一家致力于热塑性塑料丰富模型的制造商,其愿景是制造99%可回收的飞机。另一家大量使用热塑性塑料的OEM公司是Vertical Aerospace(英国布里斯托尔)。Vertical公司使用的转子叶片、电池外壳、内部和支架等部件VX4都是用热塑性预浸料制成的。

尽管热塑性塑料的适应速度有点慢,但可以说,在未来空中交通(AAM-advanced air mobility)市场的材料供应方面,Hexcel、Toray、Solvay和Teijin等关键复合材料供应商已经走在了前面。尽管目前热固性材料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所有上述供应商提供的城市空中交通(UAM-urban air mobility)材料包括广泛的热塑性塑料,其应用范围从较小的次要部件(如转子叶片和支架)到主要结构(如机翼和机身)。

此外,由于eVTOL的生产量将是半汽车型的,其数量高于航空航天,但远低于汽车行业,即年生产量为6000-8000架以上的飞机,并且由于eVTOLs将提供市内旅行,因此它们将比航空航天市场更多地侵入汽车市场。正因为如此,eVTOL行业有来自汽车价值链的一些关键参与者的公平参与。乔比(Joby)与丰田(Toyota)的关系和阿切尔(Archer)与斯特兰提斯((Stellantis)的合作关系就是两个这样的例子。

由于eVTOL原始设备制造商计划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将遵循类似的轨迹。根据Stratview Research最近的一份报告,复合材料需求和eVTOL产量:2024-22030年,eVTOL行业对复合材料的需求预计将从2024年的3620万美元增至6.73亿美元。

eVTOL行业不仅将为复合材料行业创造机会,也将为价值链上的其他几个参与者创造机会。东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摩根山)已经抓住了这一机会的相当一部分,因为它已经与Joby Aviation(美国加州圣克鲁斯)和Lilium(德国韦斯林)合作,这两个领先的公司在认证竞赛中也领先于其他公司。赫氏(Hexcel)(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和苏威(Solvay)(美国佐治亚州阿尔法雷塔)也是首批进入者,分别与Archer Aviation(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和Vertical Aerospace签订了合同。

表1.eVTOL行业的一些部件制造和材料供应商

五、卫星通信行业

1.商业航天第一股,长光卫星冲刺科创版拟IPO募27亿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近日在上交所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冲刺科创板,保荐人(主承销商)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为金翔、陈邦羽。

长光卫星专注于商业航天领域,是我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如果一切顺利,长光卫星有望成为A股“商业航天第一股”。长光卫星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2,940.98万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本次拟募集资金268,274.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项目(二期)、“吉林一号”生态开放商城建设项目、“吉林一号·共生地球”建设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

(1)长光卫星股权相对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招股说明书显示,长光卫星董事长、总经理为宣明。本次公开发行前,宣明持有长光卫星5,453.00股,持股比例2.7672%。宣明,男,1956年3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卫星遥感信息服务亏损为何如此严重?

据界面新闻报道,长光卫星持有了卫星资产,走的是重资产的商业模式,公司现有72颗在轨卫星,带来每年大额折旧,这也是公司现阶段的主要成本。这种刚性的成本结构考验的是长光卫星把卫星资产变现的能力。

三年半累计亏损12亿元。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6月,长光卫星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456.01万元、10,444.35万元、31,171.84万元和3,551.57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9,078.25万元、-39,070.75万元、-21,987.12万元和-20,643.93万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0,107.78万元、-41,905.46万元、-25,061.07万元和-21,620.31万

经记者计算,长光卫星过去三年半累计亏损120,780.05万元。报告期内,长光卫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9,788.37万元、-12,402.45万元、-4,794.20万元和7,106.95万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7,507.25万元、25,930.62万元、15,075.67万元和19,562.40万元。

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风险,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和2022年6月末,长光卫星累计未弥补亏损余额分别为-133,294.87万元、-172,365.62万元、-194,352.74万元和-29,692.07万元。

长光卫星表示,公司在整体变更时,累计未弥补亏损已经通过净资产折股的方式减少。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合并口径未分配利润为-29,692.06万元,公司合并未分配利润为负的情形尚未消除。

长光卫星分析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系公司致力于建设“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每年需要承担较大的卫星折旧成本及较高的研发投入,同时公司从建设“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至形成系统的服务能力需要一定过程,同时相比较国外商业航天领域,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商业遥感卫星产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培育过程,导致前期公司销售规模较小,销售收入不能覆盖同期发生的卫星折旧成本、研发费用、人员成本等支出。

长光卫星在招股说明书中提醒称,虽然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未来一段时间,公司仍将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持续亏损的情形,因而存在未来一定时期无法盈利且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资金状况、研发投入、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团队稳定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或不利影响的风险,上市后可能触及终止上市条件的风险。

(3)两大新业务模型能否跑通?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从客户来看,目前长光卫星较多客户来自央企及其下属单位、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军方单位等,更多应用于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无论是卫星研发制造还是遥感信息服务均多采用项目制运行,较为依赖大项目的同时,项目回款周期也较长。

据界面新闻报道,从业务结构看,长光卫星主营业务分为卫星遥感信息服务收入和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收入,两项业务收入占报告期内收入比例存在一定波动。2021年,卫星遥感信息服务的收入占比为58.36%,高于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

在毛利率方面,卫星遥感信息服务显然是拖了后腿,即使是毛利率最高的2021年也仅为-24.38%;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毛利率也有较大幅度波动,2020年毛利率还有57.68%,2021年就降至10.55%。最终在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83.85%、-69.68%、-9.75%和-278.32%。

卫星遥感信息服务亏损为何如此严重?长光卫星持有了卫星资产,走的是重资产的商业模式,公司现有72颗在轨卫星,带来每年大额折旧,这也是公司现阶段的主要成本。一颗卫星的折旧年限为3到8年,在折旧年限到期前,折旧摊销每年都会发生。

对比同行业公司来看,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的业务为以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平台为核心,业务类型更侧重于软件开发,报告期内,该两家公司并不直接拥有或者运营卫星资产。

没能实现盈利的长光卫星现金流也持续为净流出状态,报告期各期分别约为-1.98亿元、-1.24亿元、-4794.2万元和7106.95万元。截至2022年6月末时,长光卫星账面有货币资金3.05亿元,同时存在短期借款2.5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62亿元以及长期借款3.28亿元,短期内公司约7.8亿元的流动资金并不足以覆盖超过10亿元的流动负债,在偿债能力方面远不及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

此次IPO长光卫星计划募集资金26.83亿元,而公司截至2022年6月末时的净资产仅17.58亿元。其中,公司拟将12.69亿元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二期)的项目中,另外10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占总募资金额比重约达到37.27%。

为了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长光卫星也在探索新商业模式,包括触达市场更大的消费级应用端,提出“以遥感服务大众”的发展愿景与规划。而想打开消费级的应用市场显然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需要做好消费者教育,打响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则要研发出真正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产品还需使用频率高、使用成本低、使用方式便利。

2.中国卫通向国航交付Ka验证飞行项目B-737卫星通信终端

2023年2月8日上午,中国卫通向中国国航交付Ka验证飞行项目B-737机载卫星通信终端仪式在京举行。此次交付的Ka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将用于部署国航首架B-737型飞机,标志着国航B-737型Ka航空互联网飞机进入改装取证阶段。中国卫通相关部门、星航互联公司、国航信息管理部、机务工程部、Ameco飞机客舱产品事业部领导和项目组成员等共同出席交付仪式并见证设备开箱。经过中国卫通和中国国航的不懈努力,Ka验证飞行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设备成功交付后,国航B-737型飞机也进入工程改装取证阶段。下一步,中国卫通及星航互联将继续与国航、Ameco联合开展改装、网络及软硬件联调测试等一系列工作,共同打造全业务全流程自主可控的合作典范,助力国航运行服务品质的再升级,打造旅客美好出行体验的新起点。

3.星纪时代卫星通讯专利获批,吉利旗下魅族20系列或将实装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卫星天线收发模组和移动终端”专利近日获授权。这一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卫星天线收发模组和移动终端。其中,卫星天线收发模组位于移动终端的金属边框,包括多个卫星天线,相邻卫星天线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值;多个卫星天线中的至少部分配置成发射天线,其余部分配置成接收天线。

专利摘要显示,该实用新型实施案例提供的卫星天线收发模组在移动终端上使用提升了天线的性能和通讯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吉利手机业务的关联公司。2022年7月4日,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前者持有后者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单独控制权。考虑到魅族近期一直在预热魅族20系列,想必吉利的手机卫星通讯专利将会在魅族20系列上首发。

4.SpaceX总裁:Starlink有望在今年实现盈利

2月10日,据华尔街日报消息,SpaceX总裁Gwynne Shotwell表示,公司关键业务线正在盈利。她指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所依赖的火箭发射服务已经成为该公司的盈利途径,提供卫星支持的高速宽带部门Starlink预计今年也将开始盈利。

据悉,在过去的一年里,SpaceX公司取得了几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比如,其卫星互联网服务平台Starlink的用户超过100万,SpaceX还通过其“猎鹰”(Falcon)计划成功发射了超过60枚可重复使用的火箭。马斯克去年8月在推特上表示,SpaceX明年的目标是发射100次。

六、金融资本市场

1.中兴“再布局”加注西安,2亿基金成功完成备案

中兴通讯(000063)好像尝到了甜头。近日,中兴通讯公告称,陕西众投湛卢二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完成备案,LP阵容包括中兴通讯、德科立(688205)与西安创新基金,出资额分别为7800万元、6000万元、5950万元,GP由其全资子公司中兴众创(西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总规模2亿元。这是继2019年设立一期后的又一动作。

(1)6年持续加注:中兴西安再发力

中兴最初在西安扮演了“实业家角色”。自2000年与2004年中兴分别设立西安研究所和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后,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工业投资,如2016年10亿元投资中兴微电子晶圆设计工厂,2017年16亿元加码智能终端制造二期项目并启动中兴众投,2019年投资中兴生态链产业园,2021年投资10亿元启动西安研发中心二区三期。

但悄然变化的是,2017年后的中兴丰富了“投资人角色”。彼时中兴及中兴众投出资4000万元认购陕西众投湛卢一期基金,彼时的LP除中兴外还有陕西科技控股集团、西安产业投资基金与西安高新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中兴首次以“省市区+企”的方式介入西安硬科技。

在对一期基金所投项目的研究发现,虽然公告中的投资方向为ICT(信息通讯技术)、TMT(科技媒体通讯)领域,但实际投资项目更多地集中于陕西强项ICT产业,与西安鼓励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吻合。

回看众投湛卢一期基金投资情况,目前已投企业9家,其中在陕企业6家,除聚泰新材料均位于西安,所投企业特点鲜明。

▲图:一期基金所投项目

1:核心团队背景硬核。所投企业创始团队多脱胎于高校或大厂。例如拓尔微电子与象德信息均脱胎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澳威激光创始人曾在美国E-TEK/JDSU等多家知名公司担任核心高管,领充新能源创始人曾在华为、艾默生从事电力电子和嵌入式软硬件研发工作。

2:省级后备企业超7成。所投的6家陕企中领充新能源、拓尔微电子、聚泰新材料、澳威激光4家公司均为陕西2022年省级上市后备企业,目前拓尔微电子已申报创业板上市,另外两家企业也在两年内获得了后轮次融资。

3:始终聚焦信息通讯领域。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一期基金所投的9家企业中半导体、集成电路公司占到4家,光子领域企业2家。而领充新能源、聚泰新材料与象德信息则符合目前中兴围绕ICT产业所培育的新增长极布局,分别为汽车核心技术提供与智慧城市业务。

一期之下,二期基金投资方向则更为聚焦。据公告,基金出资额的60%将投资于通信、电子信息产业链领域内项目,在投资阶段中以中早期项目为主,兼顾成熟期项目。由此看来,“实业家”出身的“投资人”,依托自身产业特点进行布局,仍是中兴的主导思路。

(2)大厂相约:3年投资达16笔

据金融棒棒糖不完全统计,华为、小米、联想、中兴、阿里、腾讯等大厂对西安的加注正在展现热情。首先是投资数量明显增长。2020年以前,科技巨头企业在西安投资企业数量并不多,但在最近的3年间,投资数量达16笔,这一数字远超之前7年总和(14笔)。

其次是投资机构日益丰富。最早“发掘西安企业”的仅小米、腾讯,2014年前后投资了金译通网、海导信息、慕声电子等企业;随后联想、阿里相继投下强森医疗、黄马甲;2020年后,华为和中兴又加入了战局。

产业巨头相中西安是什么逻辑?具体来看,还确实有一些分化。

华为哈勃非常单一,就是半导体技术。以华为“在陕第1投”源杰半导体及华为投资的炬光科技为例,均是半导体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目前两家均已上市。

小米则以生态链加持,核心是销售优势。小米在西安的投资稍显多元,基于“米粉”强大的吸引力,生活耗材、智能硬件、芯片研制等领域的公司都获得了雷军的投资。

而腾讯在西安的投资则流露出一些方向变化。2013年至2017年期间,腾讯投资了一系列符合其主要投资方向的智能科技公司,而2020年后转而投资了从事电竞、游戏的英雄体育VSPN与四维八方,背后的原因除了腾讯本身对大型网络游戏市场的拓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腾讯发现了正在瞄准“电竞之都”的西安产业基础。

(3)效能释放:西安财金直投出手

在二期加注中,另一个关注点是西安创新基金出现。作为西安科创母基金第二批设立的子基金,仍然在按母基金意志在推进。仍然以中兴二期为例,其加注半导体的动作,与西安创新基金首位投资方向(电子信息产业)高度吻合。我们也统计发现,在创新基金已决策通过的33支子基金所投方向中,电子信息行业就占到了18%。

对此,创新基金管理机构负责人吴红超表示,“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首位,我们要通过母基金的产业引导职能助力产业升级,与中兴这样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则会是创新基金在电子信息行业深度布局的切入口。”

其一:为西安公司提供“上链机会”。

中兴深耕于通信领域38年,近年来在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无线网络、IP、光传输、固网接入、视频、智慧家庭、终端、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有布局。据了解,目前中兴众投已帮助超过20%的被投企业进入中兴供应链;为超过30%的被投企业争取到产品测试绿色通道;支持超过60%的被投企业获得中兴订单、合同。

其二:为西安城市提高“招商概率”。

产业链招商是硬币的另一面,中兴众投总经理闫足向我们表示:“西安创新基金友好的返投比例给予我们充足的市场化投资空间,二期基金将更多的吸引外地优质企业入驻西安。”在一期基金中,中兴众投就为西安引入了2家外地企业子公司。

事实上,省政府引导基金也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持续探索。在不断吸引四川省政府引导基金、中国农业银行相关资金之时,不断有半导体公司享受到“领投红利”。例如赛富乐斯半导体,在省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后陆续获得同晟投资、中科创星、BV百度风投、复星创富等市场化融资;如羚控电子在引导基金支持之外,陕国投、翎贲资本、天图投资与西工大资管公司等战略投资纷纷现身。

2.昔日陕西首富郭鸿宝,携储能企业“奥林波斯”回归锂电

从上市公司出局后销声匿迹,昔日陕西富豪郭鸿宝再回公众视野。近日,保力新(300116.SZ)公告显示,公司股东郭鸿宝提交了临时提案,一份是公司向储能转型的战略建议,即陕西奥林波斯电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奥林波斯”)与保力新合资设立新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郭鸿宝为保力新原董事长、实际控制人,因“蛇吞象”收购沃特玛暴雷,郭鸿宝黯然出局上市公司,仅保留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粉巷财经注意到,据国内锂电行业门户平台“维科网·锂电”发布文章,郭鸿宝战略提议的公司奥林波斯送检了3000Ah大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经过近一年检测,具备获得国家级型式检测报告的所有条件。文章中称,奥林波斯产品在单体容量、安全性、循环寿命、成本四个方面,均达到全球行业顶级水平,“有望成为储能技术的核弹”。这意味着,储能专用锂电池560Ah容量的全球纪录,有望奥林波斯打破。而奥林波斯的技术团队牵头人,公司总经理正是郭鸿宝。退出上市公司多年后,郭鸿宝提交现董事长罢免提议,同时携储能公司回归,其人生跌宕之起伏令人唏嘘。

(1)携储能“核武”回归?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万亿锂电池赛道依然延续高景气度。据业内人士介绍,与注重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不同,储能专用电池主要应用于能量储存,追求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当下,将储能锂电池做大已成业界共识——将电芯单体容量做大,使用的电芯数量和其他零部件数量能够相应减少,从而有效降低系统集成时的整体成本。譬如,2022年10月20日,亿纬锂能(300014.SZ)发布全新一代储能电池LF560K,电芯容量560Ah,据称是目前国内市面上单体电芯容量最大的储能专用锂离子电池。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中科院电工所研发的一款锂浆料储能电池,电芯容量达到2000Ah,但该款电池尚在中试阶段。目前来看,上述纪录均有望被奥林波斯打破。据“维科网·锂电”文章,根据兵器集团下属的中心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检测,由奥林波斯2022年2月20日送检的3000Ah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1000次循环寿命检验已经完成,至此全部19项检测指标均满足GB/T36276-2018《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的要求,已具备获得国家级新型检测报告的所有条件,这也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即将获得中国境内的销售许可。

奥林波斯副总经理雷政军向粉巷财经介绍,3000Ah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是团队近三年的研发成果,累计申请300余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该电池在单体容量、安全性、循环寿命、成本四个方面,均达到全球行业顶尖水准。“像单体容量,查查其他厂家的产品目录就能知道;安全方面,热失控后烟气不着火的现场试验很直观;再如成本,目前1MWh储能系统的成本在135万左右,度电次成本0.25元以上,我们的系统成本为109万左右,度电次成本为0.10元左右。”雷政军进一步解释称。

(2)“技术狂人”起家

显然,郭鸿宝公开履历显示,其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入213研究所工作,没几个月便提出辞职。据媒体报道,郭鸿宝创业缘起于他在一篇德国论文上,发现当干粉灭火剂的颗粒度达到1微米以下时,灭火能力会成指数级上涨,但市面当时并没有谁能将干粉灭火剂做到亚微米级。几经探索后,郭鸿宝创造出一种新的灭火理论,即以烟火药剂作为热力源和动力源,利用点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使物质受热发生分解,产生亚微米级干粉灭火颗粒——要灭火先点火,郭鸿宝这个灭火理论非常大胆,超出常规认知。基于此理论,郭鸿宝成功开发出号称灭火能力最高、成本最低的气体灭火剂——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并在全世界20个主要国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时隔十年多后,2021年、2022年,两家国外消防企业均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分别购买其在美国、日本授权的该技术专利。凭借自主开发的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时间回到2010年,深交所三楼的仪式大厅里,41岁的郭鸿宝拿起了手上的敲钟槌,意气风发,带领“坚瑞消防”上市。很多人没想到,消防这样的小众市场也能诞生一家上市公司,其中也包括坚瑞消防的少部分员工。

(3)回顾那场“蛇吞象”并购案

2015年,坚瑞消防达到上市以来的巅峰,公司实现营收5.81亿元,净利润3500余万元。然而,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也开始遭受自身技术的“反噬”,难以通过独立公司推进S型气溶胶灭火发展。而坚瑞消防作为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不得不转向常规消防市场,但面对4000多家行业公司共打价格战的局面,坚瑞消防业绩并未好转多少。在此背景下,郭鸿宝萌生了跨界转型的念头。“锂电池未来发展的瓶颈在消防安全上。”在坚瑞沃能的一次会议上,郭鸿宝突然抛出如此判断。2016年,坚瑞消防以52亿元溢价收购深圳沃特玛,震动中国资本市场。

2015年,沃特玛净利达到2.76亿元,出货量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比肩,排名全国前三。为确保收购无虞,坚瑞消防支付5000万的顾问费聘请国泰君安为财务顾问,收购完成后,坚瑞消防改名坚瑞沃能,谐音“坚瑞我能”,主营业务转向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郭鸿宝投入全部身家,继续保持实控人地位,沃特玛创始人李瑶作为二股东被任命为总经理。后者同时对坚瑞沃能作出巨额业绩承诺——2016至2018年沃特玛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累计不低于4.03亿元、9.09亿元和15.18亿元。收购第一年,坚瑞沃能成绩单亮眼——公司2016年度实现38.19亿元的营收和4.25亿元的净利,同比分别实现557.03%和1102.98%的增幅,从财务报表来看,基本得益于沃特玛数据的支撑。靓丽报表打消了郭鸿宝的疑虑,2017年初,郭鸿宝选择彻底放权,公司法定代表人交由李瑶,自己只保留董事长一职。很快,坚瑞沃能进入李瑶时代,“包括财务总监在内的上市公司多个管理岗位,都换成了沃特玛的员工。”

(4)看对行业看错人?

2017年年中,坚瑞沃能彻底剥离消防板块。郭鸿宝则前往澳大利亚,边度假边思考人生下一步。与此同时,李瑶牵头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在国内不少地方四处落子布局,动辄几十个“小目标”的规划。梳理过往媒体报道,外界关于沃特玛“反向定制”的声音,其实一直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对其真实业绩和商誉价值的质疑,在郭鸿宝决定收购时达到一个峰值。原坚瑞消防律师姚进峰回忆,“因为有顶级券商的‘背书’,老郭那时候选择了不理会——现在回过头来看,他还是太轻信了,看对了行业,但未必看对了人。”李瑶大力加杠杆扩充产能的同时,国家关于新能源补贴的集中整顿也如火如荼。一方面是现金流的亟须补充,一方是补贴政策调整导致回款周期拉长,坚瑞沃能突然就站在了悬崖边上——2017年底,公司总负债230亿元,银行全部停贷,当期需要还贷30多亿元,而公司现金流只有1亿多。这一阶段,因类似情形走下坡路的新能源企业,远不止坚瑞沃能一家。

2022年12月7日,越博动力(300742.SZ)发布公告,鉴于公司董事、董事长李占江现时到期未清偿的债务金额较大,且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董事会同意罢免李占江的公司董事及董事长职务,同时解聘其总经理职务。实际上,李占江打造的越博动力,正是当年风光一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核心成员。过去几年的行业大变局中,这个号称千家企业汇聚、上市公司逾70家的创新联盟,很多人和企业陆续跌下“神坛”,包括联盟牵头人李瑶,从高调进入资本市场搅弄风云到背负百亿债务黯然离场,不过短短两年。

(5)丢了上市公司

沃特玛的坑很深,深到坚瑞沃能能否保住“壳”,都充满了不确定性。2018年新年过后,部分银行开始抽贷,坚瑞沃能麾下不少工厂开工率堪忧,甚至部分工厂出现停工。据媒体彼时报道,李瑶寄望于政府,推动深圳市金融办召开了一次金融会,讨论如何挽救沃特玛。但等待政府动作,反而错过了宝贵的裁员、出售资产自救的时机。3月份,部分供应商上门打出横幅讨要欠款;随后,李瑶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被司法冻结;4月2日,坚瑞沃能自爆危局,称公司逾期债务已达19.98亿元,整体债务221.38亿元。回国后的郭鸿宝当即罢免了李瑶上市公司总经理职位,亲自主管上市公司和沃特玛,带领团队走上了漫漫自救之路,寻求战投、求援银行输血、签订新订单、开发超快充锂电池、发行股权激励计划等措施稳定军心。然而效果却并不明显。

2019年6月,据媒体报道,坚瑞沃能将所持有的澳大利亚Altura公司全部股票转让予永杉国际,折合回收人民币约1.6亿元。该产业为坚瑞沃能2亿元收购的锂矿股权,按照当下估值应该不少于100亿,仅这个锂矿就比现在的上市公司市值高。可当时债务危机啊,只能低价出售。尽管如此,留给郭鸿宝的选项并不多,除了破产重整这一条路。但创业板公司破产重整,此前并无先例。姚进峰介绍,期间要化解债权人对破产重整的畏惧和不理解,要克服深圳市政府的公函反对,要历经西安市政府、陕西省政府、陕西省证监局、中国证监会、西安市中院、陕西省高院、最高法的层层审核。最终,西安市中院于2019年12月裁定通过破产重整方案。这也是创业板首例破产重整案例。2020年“五一”前夕,坚瑞沃能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上市公司消除负债。榆林女老板高保清成为实控人,随后将公司更名为保力新。重整成功后,公司获得新生,股价也一度节节高升,由最低时的1.4元涨到5.5元,无论是债权人、投资人还是几万名大小股东,皆大欢喜。但作为创始人的郭鸿宝,因此前给上市公司借款担保的缘故,个人则背负数亿元债务,最终从上市公司黯然出局。

(6)做回“技术狂人”

按照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承诺,储能数万亿市场已经开启。而高安全性的超大容量储能电池,正是郭鸿宝早前瞄准的赛道。奥林波斯位于西安高新区的研发实验室,整层区域设备静谧运行,其中一间实验室,3000Ah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的迭代样品依次排开,供投资者参观,目前郭鸿宝本人负责其相关技术及业务。

3.清科2022年度盘点:机构投资者活力逐步释放,LP市场结构持续优化

2022年我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股权投资市场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新募集基金总数超7,000支,募资规模维持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险资、银行理财等长期资本入市的鼓励力度不减,国有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股权投资参与度逐步加深,募资市场的内部资金结构出现细微转变。为探索LP市场的具体变化,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数据,解读2022年各类LP出资的新格局。

(1)市场总况:政府机构出资金额维持领先,产业资本活跃度有所提升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2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基金募资总规模超1.9万亿元,同比小幅提升0.4%,其中已披露的LP认缴规模合计超1.5万亿元,出资次数超5.6万笔。从出资次数和金额来看,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非上市公司、富有家族及个人均为2022年活跃度最高的三大类LP,其中,富有家族及个人参与认缴出资次数累计超4.2万笔,但平均出资规模较小,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的出资金额则显著领先。整体而言,募资市场的LP构成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国有资本的股权投资参与度逐渐提升,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等LP有效发挥其“大资金、稳资金”优势,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据统计,2022年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已披露的认缴出资金额超4,200.00亿元人民币,同比提升7.2%,占比由2021年的21.8%提升至26.9%。政府引导基金在2022年保持稳定的出资节奏,认缴出资超千亿,占比达7.1%。

二是产业资本加速入局,通过出资与其主业相关的特定产业基金,实现平行或垂直领域的整合协同。据统计,2022年上市公司的披露出资金额近1,600.00亿元人民币,非上市公司参与出资次数超5,500笔,出资金额约3,000.00亿元人民币,两者合计出资金额的占比已接近市场三成。

三是在在政策利好、LP业务发展需求等因素驱动下,长期资本的活力逐步释放。据统计,2022年险资LP披露的出资金额约达1,000.0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6.7%,占比相较2021年提升了1.7个百分点。

从LP的国资属性来看,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出资方仍以国资背景LP为主。据统计,2022年具备国资背景的LP出资次数占比14.0%,认缴出资总规模占比达到73.2%,相较2021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仍是人民币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国资背景LP具有资金体量优势,同时还肩负着聚焦国家战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参与度逐渐提升,不仅提升了国有资本运行效率,还为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关键行业、关键发展阶段的企业及时提供资金支持,有效促进关键核心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助推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和战略目标

(2)LP出资结构:PE/VC机构获国资LP较高关注,早期投资机构持续获财政资金扶持

PE/VC机构仍是多数国资LP的资产配置重点,按PE/VC/早期投资机构新募人民币基金LP的国资属性来看,2022年PE机构新募人民币基金中,具有国资背景的LP出资金额占比约达75.6%,VC机构的募资来源较为多元,但获得国资LP的出资金额占比仍维持在60.0%以上。而早期投资机构由于投资阶段布局靠前,投资风险较高,较难满足大型国有背景LP的资产保值、增值需求,因而资金来源中的国资成分较低,据统计早期投资机构2022年新募人民币基金的国资LP出资金额占比约为45.3%。

从不同类型机构新募人民币基金的LP类型分布来看,PE机构募资来源相对集中,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最主要的三类LP,其中,2022年PE机构获得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的出资金额超3,400.00亿元人民币。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通过自身的战略投资平台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前瞻性布局,有力吸引了产业资本LP的注资,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LP的合计出资占比提升了10.8个百分点。此外,PE机构的管理规模相对较大、资产配置较为多元,可更有效地满足险资对于风险控制的诉求,因此成为险资LP的理想配置标的,2022年险资LP披露的出资中,超九成的资金投向了PE机构所管基金。

VC机构的募资来源则相对多元,2022年新募人民币基金中,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非上市公司、富有家族及个人的出资占比均超过了15.0%,在国家政策向“投早、投小”倾斜的引导下,政府引导基金对VC机构和早期投资机构保持较高关注,2022年出资VC机构所管基金的金额占比达9.8%。早期投资机构所管基金的LP中,富有家族及个人的出资金额占比最高,达到了33.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积极引导对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早期投资机构所管基金合计出资占比也达到了28.4%。

(3)结语

2022年LP市场各类参与者基于自身业务发展规划,保持稳定的出资节奏,新募人民币基金数量及规模同比小幅增长。整体来看,人民币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并未显著调整,但LP市场结构优化的趋势已然有所显现:在政策利好以及LP对资产配置策略的变化驱动下,险资、金融机构等机构LP的出资占比稳中略升;国资背景LP在注重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也肩负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使命,保持对早期投资机构和早期项目的持续关注;以上市公司等产业资本为代表的市场化资金活力逐渐释放,产业资源、项目资源与资金加速融合,有效实现协同效应。未来,随着我国私募基金监管的逐步规范完善、股权投资的新工具不断涌现,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权投资市场的潜力将持续释放,或成为市场重要资金来源。

此外,清科研究中心发现随着我国经济和股权投资市场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LP诉求也在控制风险和获取收益的基础上逐渐向差异化转变,其出资风格将愈发鲜明:捐赠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资金充沛但出资审慎稳健,未来将更加偏好与综合实力强的头部机构合作;市场化母基金、直投机构背景母基金、产业资本等LP更倾向于通过主动配置来获取投资收益或协同效益,与特定垂直领域的专业机构合作;财政等背景的国资LP则将在政策的持续引导下,进一步提升对“早、小、科创”的关注度。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