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8期(总第70期)

行业报告 2023-12-25 16:28:36 176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证监会立案调查闻泰科技实控人张学政

7月11日晚间,闻泰科技发布公告,控股股东闻天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闻天下”)及实际控制人张学政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未披露一致行动关系,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

图片.png

闻泰科技表示,经上述股东自查,本次调查涉及其可能在以前年度与某自然人股东是否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的事项。调查事项与张学政在公司的董事长、总裁履职无关,张学政本人仍在正常履职。

同时,本次调查及相关事项不会对闻泰科技的日常运营造成重大影响,该公司目前控制权稳定,经营管理、业务及财务状况正常,无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相关股东在未来6个月内亦无减持计划。

图片.png

公开资料显示,闻泰科技主营业务包括半导体IDM、光学模组、通讯产品集成三大业务板块,已经形成从半导体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光学模组、通讯终端、服务器、笔记本电脑、IoT、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

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IDM公司,是原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有60多年半导体研发和制造经验,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晶圆制造工厂在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封装测试工厂位于中国东莞、菲律宾卡布尧和马来西亚芙蓉。

闻泰科技一季度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44.27亿元,同比下降2.54%;归母净利润4.60亿元,同比下降8.42%。其中主要业务板块经营情况:半导体业务实现收入为37.97亿元,业务毛利率为41.67%,实现净利润6.60亿元;产品集成业务实现业务收入为102.89亿元、毛利率为9.42%、净亏损1.08亿元;光学模组业务净亏损0.48亿元。

2、控股7年联电斥资48.58亿元收购12寸厂联芯剩余全部股权

7月10日,联电对外宣布,已斥资48.58亿人民币,完成联芯100%股权回购计划,联芯已成为联电全资子公司。

图片.png

联电指出,通过萨摩亚子公司GREEN EARTH LIMITED转增资开曼群岛子公司UNITED MICROCHIP CORPORATION,以41.16亿人民币向厦门金圆产业发展公司取得其对联芯的全部出资。

此外,联电子公司和舰还以7.42亿人民币向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取得其对联芯的出资。

至此,联电与和舰共同斥资48.58亿人民币,完成了联芯100%股权回购计划。

联电表示,随著将联芯纳为全资子公司,将有助于强化多元制造基地布局,提供客户多元的选择,并提升集团获利。

资料显示,2014年10月,联电董事会决议与厦门市政府及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签订参股协议书,合资成立子公司厦门联芯,2015年3月动土兴建12吋晶圆厂,于2016年11月开始量产,于当地提供28至90纳米的12吋晶圆专业代工服务,以追求集团进一步成长。

联电对此分期注资人民币82.8亿元,将厦门联芯纳为旗下子公司,目前持股厦门联芯69.95%,陆资占比约30.05%。依双方参股协议规定,在厦门联芯成立7年后的2022年起,联电将以加计固定收益方式,买回厦门金圆产业发展公司及福建省电子信息有限合伙的出资持股。

2022年4月27日,联电正式宣布将斥资人民币48.58亿元,向大陆合资股东买回厦门联芯12吋厂所有股权。即将透过转增资人民币41.16亿元方式,间接向厦门金圆产业发展公司取得其所有厦门联芯持股,并透过子公司和舰以人民币7.42亿元,向福建省电子信息有限合伙取得其所有厦门联芯持股。将以60%、20%、20%比例,分3次在3年内完成交易,届时厦门联芯将成为联电100%全资子公司。业界预期,此举将使联电可完全主导厦门联芯营运,有助营运早日由亏转盈。

2022年10月25日,中国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正式通过这项收购案。投审会当时通过的理由是,联电评估依预定协议买回联芯其余股东股权,对公司股东权益为正面助益,且由联电公司100%持股,可控制全数董事席次,有利提升经营效率,符合获利及集团管理效益。

今年6月29日,联电发布公告指出,原本斥资48.58亿人民币,分为分3年向厦门金圆产业发展及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合作企业回购厦门联芯12吋厂股权的交易案,改为全部一次性完成。在完成该交易案之后,预计将有助于联电认列厦门联芯获利比重增加,提升相关财报表现。

据联电财报透露,厦门联芯2021年税后亏损23.68亿元,亏损年减61.51%,2022年一季度税后淨利6.44亿元,较去年第四季亏损0.42亿元及同期亏损15.89亿元大幅转盈。目前,厦门联芯月产能2.75万片,今年将扩产至3.2万片,以28纳米以下制程为主。

3、新一轮面板涨价潮来袭,多家企业发布通知最高涨幅达30%

今年以来,在玻璃基板、关键零部件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头部面板厂商动态控产的背景下,TV面板价格实现持续上涨,目前各尺寸产品价格均已重新站在盈亏平衡线之上,而面板厂商盈利能力也得到改善。

随着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上涨,彩电品牌商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并陆续调涨电视售价。近日,业内传出康佳、TCL、长虹、海信、创维等国产彩电品牌均调涨产品价格,行业或掀起新一轮涨价潮。

图片.png

在玻璃基板、液晶面板等上游成本压力的传递下,国产电视领域也掀起了涨价潮,包括康佳、TCL、长虹、海信、创维等主流彩电厂商,都纷纷宣布电视产品售价上调。

康佳业务员近日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则涨价通知。通知显示,康佳电视自6月21日全尺寸段产品价格全线上调。对此,康佳集团相关负责人证实,称全渠道零售价格上行,调价幅度普遍超过15%。

除了康佳品牌外,TCL以及长虹也祭出了涨价的操作。据康佳业务员透露,其在康佳集团内部渠道看到了TCL的涨价通知。通知显示,自7月1日起,TCL对智屏(TV)产品价格做调整,预计整体上调15%-20%。而长虹也宣布长虹电视全线在售产品自6月21日起上调10%-30%。

此外,京东方晶芯继5月宣布涨价后,于7月再次对MLED产品做适度调整。其称,近几个月来,由于各类原材料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与此同时相关营运成本如运输配送等也不断增加。公司一直专注于降本增效,尽可能内部化解成本压力,维持稳定的销售价格,建立共赢的合作模式。

除了康佳、TCL、长虹等厂商上调电视价格,网上也传出海信、创维等厂商涨价的消息。

实际上,在TV面板启动涨价的同时,彩电品牌也就同步调涨产品价格。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3月、4月、5月,彩电在线上、线下渠道均价都同比上涨,其中线下渠道均价分别上涨165元、225元、315元。618年中大促之后,电视市场更是掀起新一轮涨价潮。

但是品牌厂商涨价,并没有带动销量上涨。奥维云网(AVC)线上推总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中国彩电线上市场零售量规模为249.9万台,同比下降12.9%;零售额规模为79.7亿元,同比增长5.1%,呈现“量降额升”的现象。

事实上,国内电视销量近年来一路下滑。数据显示,国内彩电市场零售量从2017年的5100万台,一路下降到2022年的3800万台。销量下滑的同时,彩电产品价格也呈下滑趋势,导致电视企业经营艰苦、盈利困难。

一位终端厂商人士称,“电视制造成本七成用于屏幕采购上,屏幕价格高,电视零售价就高。彩电品牌商选择启动一轮涨价动作,更多是自身的经营能力已经无法承载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市场需求量并没有好转,彩电产品涨价势必会影响产品销量。但有助于提升彩电市场产品结构,品牌厂商将会选择高端品牌策略,提升智能电视的技术含量,用品质和科技重新唤醒用户的需求。”

在各大电视品牌宣布涨价的背后,是面板价格持续上涨。上半年,尽管终端需求未见强劲恢复,但随着面板供应端集中度提升,其中Top3面板厂商LCD TV面板份额接近70%,高集中度带来议价权的增强,同时,在头部面板厂积极持续控产的策略影响下,全球LCD TV面板价格迎来超预期上涨。

根据洛图科技(RUNTO)最新发布的《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追踪》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达到1711.5万台,较2022年同期微降0.5%。其中第一、第二季度出货量分别微降0.6%和0.4%。预计全年总量在3950万台左右。

图片.png

上半年,在中国电视市场运行过程中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非刚需的电子产品市场整体萧条,电视面临供需两端的双向疲惫,反映的结果是市场零售太过清淡;

第二,在终端市场不振的大前提下,上游面板从2月起,以月平均5美元以上的大幅度涨价至今;

第三,65英寸的市场占比已经超越55英寸,成为第一大尺寸,75+英寸需求进入迅猛增长期。至2023年6月,中国市场监测的平均尺寸已突破60英寸。

从品牌方面来看,上半年,中国电视市场前7大传统主力品牌,即小米、海信、TCL、创维、长虹、海尔、康佳以及子品牌的出货总量达1574.6万台,同比增长2.3%;合计占到全市场出货量份额的92.0%,比2022年同期提升了2.5个百分点。

其中,小米(含Redmi)上半年出货量接近400万台,同比下降约2%;海信(含Vidda)上半年出货量约380万台,同比增长11%;TCL(含雷鸟和乐华)上半年出货量约300万台,同比增长23.3%;创维(含酷开)上半年出货量达260万台,同比增长13.5%;长虹、海尔、康佳三大品牌上半年出货总量为233.1万台,同比大幅下滑26.5%。

其他厂商,华为上半年出货量不足50万台,而外资品牌索尼、三星、飞利浦和夏普出货总量约70余万台,同比下降接近10%。

2023年全年中国电视市场出货总量将继续徘徊在3950万台左右,同比2022年勉强持平。

4、三星进军氮化镓市场:2025年提供8英寸GaN代工服务

三星电子近期在韩国、美国举办了2023三星晶圆代工论坛活动。活动中,三星宣布将在2025年起,为消费级、数据中心和汽车应用提供8英寸氮化镓晶圆代工服务。

随着世界范围消费电子、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升级和需求增长,功率半导体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因此,行业寄希望于碳化硅、氮化镓这样的化合物材料制造功率芯片,实现比传统单晶硅更高的电源转换效率、更高的功率密度,此外耐用性会更佳,非常适合汽车等恶劣工况。

目前,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大厂都在投资扩大碳化硅半导体的生产,与中国企业合作。韩国企业如三星、SK集团等,同样关注功率半导体产业链,积极开发新技术。SK海力士已收购代工厂商Key Foundry,在开发氮化镓代工技术;另一家公司DB Hi-Tech也于2022年开始研发碳化硅、氮化镓加工工艺,目标是2024年完成氮化镓开发、2025年实现商业化。

二、激光器行业

1、长光华芯参股公司镓锐芯光产业化签约发布仪式圆满举行

7月11日,慕尼黑上海光博会火热开展,同期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华芯”)参股公司苏州镓锐芯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镓锐芯光”)签约发布仪式圆满举行。长光华芯携手镓锐芯光,共同进军可见光领域,填补国内在氮化镓蓝绿光激光器领域产业化的空白

据悉,镓锐芯光是在前期由长光华芯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氮化镓激光器联合实验室基础上成立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公司。

团队方面,镓锐芯光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氮化镓基激光器研究的团队,曾先后攻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国内首颗氮化镓基蓝光和绿光激光器芯片,填补国内在氮化镓的蓝绿光激光器领域的空白,研发成果和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目前团队研制的绿光激光器光功率已达1.2W,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大功率蓝光激光器光功率已达7.5W,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镓锐芯光旨在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氮化镓基激光器芯片IDM企业,自主掌握外延设计与材料生长、芯片设计与制造、封装与测试等全流程设计和工艺制造能力,用技术创新推进中国激光产业链的完整性、领先性。

在长光华芯成熟的半导体激光器芯片IDM运行经验和镓锐芯光团队顶尖的技术能力的强强联合下,镓锐芯光将大大加速国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的产业化进程,公司预计2023年底完成蓝光、绿光芯片产品的工程样片和种子客户验证,2024年建成国内最大的氮化镓激光器芯片量产线并实现包括紫光芯片在内的全系列产品量产出货,助力氮化镓激光器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长光华芯董事长/总经理闵大勇表示,合作成立镓锐芯光符合长光华芯“一平台、一支点、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发展战略的战略需求和重要实践,进一步拓展了长光华芯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材料体系、波谱范围和市场应用。镓锐芯光团队是国内从事蓝绿光激光器研究具有顶尖水平的团队,正处于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型关键期。我们强强合作,共同开拓可见光领域无限发展前景,填补国内又一项激光领域的“芯”空白。

镓锐芯光董事长/总经理刘建平表示,镓锐芯光的成立对自己和团队意义重大。我亲历了中国GaN激光器发展全过程。2004年,在中科院半导体所读博期间,我的博士导师杨辉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GaN紫光激光器,我的博士课题也与激光器结构有关。2008年,我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研制出GaN蓝光激光器。回国后,我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继续GaN激光器的研究,期间GaN激光器应用渐热,我们团队也成长为GaN激光器研究领域的知名团队,研发的蓝光和绿光激光器光功率分别达到了1.2W和7.5W,填补了国内空白。

2、海目星20亿元定增获受理将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光伏等领域

7月1日,海目星定增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据其公布的定增申报稿,海目星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亿元。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西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海目星激光智造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海目星募投项目主要下游领域包括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光伏及3C消费电子等。由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光伏及3C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市场需求受宏观经济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若未来出现宏观经济下滑、扶持政策力度下降等不利因素出现,将造成下游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新增产能无法得到有效消纳,将不利于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

2022年海目星全年实现营收41.05亿元,同比增长106.89%。其中,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销售收入33.28亿元,同比大增199.31%,其占总营收比例亦最高,超过80%。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8.95亿元,同比增长100.45%;实现归母净利3147.13万元,同比大增184.17%,在手订单约为84亿元。

1动力电池

近年来,海目星业绩快速增长,在手订单金额迅速增加,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新能源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下游新能源电池厂商扩产带动了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和市场空间的快速增长。

根据EVTank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082.4万辆,同比增长61.6%。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4万辆,在全球的比重增长至63.6%。EVTank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2,542.2万辆和5,21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价格持续提升并在2030年超过50%。根据中银证券研究所,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28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高景气度将带动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

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是海目星的主要产品之一,主要应用的下游领域为动力电池生产。公司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收入是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募投项目中,公司将新增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新增产能。

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加工的前段、中段工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及动力电池产能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海目星的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覆盖了方形、圆柱及软包电池的核心生产环节,可同时用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生产,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品主要包括:涂辊分、高速激光制片、高速激光清洗、高速卷绕等前段设备,电芯装配线、电芯干燥线等中段设备及模组Pack装配线等后段设备。

2)储能领域

“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大力度推广新能源已成为大趋势。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供应随机性,发电功率不稳定,并网困难等问题,发展新能源储存技术尤为重要。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这将会是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未来,我国储能电池将会在新型储能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储能市场发展迅速,根据GGII数据,2022年度,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130GWh,同比增长达170%。目前,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市场需求的持续快速发展,将有效带动电池厂商的扩产需求,GGII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500GWh,到2030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2,300GWh。

3)光伏领域

光伏产业是我国清洁能源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我国将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截至2023年3月末,国内光伏累计装机量约为4.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3.7%,首次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发电技术。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年风电、光伏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

海目星于2021年成立光伏事业部,公司已于2022年推出包括TOPCon一次掺杂设备等光伏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并于今年量产,设备订单已超4亿元。公司的光伏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适用于TOPCon、IBC等各类型电池激光相关应用,产品覆盖了光伏电池与组件生产关键工艺流程,通过激光与自动化的系统结合,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本次定增募集的资金,投入到西部激光项目的将有一部分用于光伏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能建设。

截至2023年3月31日,海目星拥有技术专利429项,其中包括33项发明专利、38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同时公司拥有软件著作权171项,公司在激光、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运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专利和客户资源,已形成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3、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冲刺港交所:融资数据涉嫌夸大,递表前CFO变更

近日,激光雷达公司ROBOSENSE TECHNOLOGY CO.,LTD(以下简称“速腾聚创”)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冲刺港交所主板IPO,摩根大通和华兴资本为其联席保荐人。

如若进程顺利,速腾聚创将成为港交所激光雷达第一股”。在此之前,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NASDAQ:HSAI)已于2023年2月9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资约1.9亿美元。

1)立足激光雷达领域,营收盈利“背道而驰”

据招股书披露,速腾聚创成立于2014年8月,是一家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商。通过激光雷达硬件、感知软件与芯片三大核心技术闭环,为市场提供具有信息理解能力的智能激光雷达系统。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速腾聚创是全球最早实现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量产的激光雷达公司。截止2023年3月31日,该公司已交付逾10万台激光雷达,并成功取得21家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货商的52款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预期订单,位居全球第一。

得益于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速腾聚创的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实现增长。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约为1.71亿元、3.31亿元和5.30亿元,2021年、2022年对应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93.7%和60.2%。

但贝多财经发现,速腾聚创的利润水平却与增长态势向好的营收数据背道而驰。报告期内,该公司分别录得净亏损2.21亿元、16.54亿元和20.86亿元。经调整亏损分别为5993.4万元、1.08亿元、5.63亿元,亏损规模持续扩大。

对于持续亏损且亏损数额不断增大的现状,速腾聚创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其最近才开始固态激光雷达的商业化。在未来,该公司或将继续处于经营亏损和净亏损状态。

作为对比,禾赛科技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则4.16亿元、7.21亿元和12.03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07亿元、2.45亿元和3.01亿元,其中2021年、2022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91亿元、1.96亿元。

另禾赛科技2023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该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4.30亿元,同比增长73.0%;净亏损为1.19亿元,2022年同期为净亏损2510万元。

2023年第一季度,禾赛科技录得经调整净利润160万元这意味着,禾赛科技的营收、利润水平均优于速腾聚创,市场地位亦是如此。

2)已获多轮融资,为行业“独角兽”

商业化脚步不息,速腾聚创的融资消息接连不断。

成立至今,速腾聚创已经获得多轮融资,投资方既包括国调基金、海通证券、昆仲资本、利瀚投资、云锋基金、信达鲲鹏等专业投资机构,又涵盖吉利、北汽集团、广汽集团等著名车企,还获得了小米、菜鸟等投资方的支持。

据公开报道,速腾聚创于2022年2月完成了24亿元的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比亚迪、宇通、香港立讯、德赛西威、星韶创投、晨岭资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新融创、康成亨等。

而据招股书披露,速腾聚创在2014年至2021年先后完成了天使轮、种子轮、B系列、C系列、D系列和D+系列融资,其中C系列、D系列和D+系列融资规模分别约为2.49亿元、1.23亿元和2.30亿元。

2022年2月、2022年10月,速腾聚创分别完成了5.4亿元E系列融资和约14.24亿元F系列融资,对应的每股成本分别为人民币20.00元、26.44元。对比可知,这和速腾聚创公开报道的24亿元融资金额并不相符,涉嫌夸大融资规模。

公开信息可查的是:速腾聚创在2022年2月宣发获得超24亿元融资。而招股书显示,速腾聚创的E系列融资合计约5.4亿元,其中2021年8月、2021年分别签订了一次投资协议,其中一笔是2021年10月支付(2亿元),另一笔于2022年2月完成支付(3.4亿元)。

而在2021年8月,速腾聚创则签订了F系列融资的第一个协议,规模是9.65亿元,支付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4月,速腾聚创再签了一个F系列融资协议,后于2022年10月完成支付,金额是4.6亿元。

紧接着的2022年10月,速腾聚创则签订了G-1系列和G-2融资,对应的金额分别是4亿元、7.9亿元,2023年4月完成支付。按此计算,速腾聚创2022年获得了融资金额是“3.4亿元+4.6亿元=8亿元”。

而按照E轮+F轮计算则为19.65亿元,G轮合计是11.9亿元,无论如何也对不上24亿元。

3)创始人关系紧密,菜鸟、小米均为股东

本次冲刺上市前,速腾聚创的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邱纯鑫通过BlackPearl持股11.58%,科学顾问朱晓蕊通过EmeraldForest持股6.94%,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刘乐天则通过Sixsenset持股4.25%。上述股东为一致行动人士,合计持股约22.77%。

值得一提的是,速腾聚创的三位创始人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且三人关系十分密切。其中,朱晓蕊为邱纯鑫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刘乐天则是邱纯鑫的实验室同门师弟。

据招股书披露,39岁的邱纯鑫为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即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CEO),34岁的刘乐天为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33岁的邱纯潮(邱纯鑫的兄弟)为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

此外,菜鸟持股11.03%,为速腾聚创最大的机构股东。同时,速腾聚创保荐人之一的华兴资本持股5.32%,东方富海通过OFC持股3.60%,吉利通过GCF持股1.72%,长江小米基金通过上海籽月持股2.35%。

北京汽车通过上海安鹏持股1.19%,通过北汽华金持股0.53%;中国移动通过中移河北雄安持股1.21%,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通过EverestHeng持股2.67%,Fortune Athena持股1.52%,Fortune Miner持股0.24%;

复星国际通过上海锐望持股1.47%,通过广州锐熠持股0.21%;云峰通过YF Robosence持股1.77%,吉利汽车通过GCF持股1.72%,海通等也是速腾科创的股东。

4)曾欲募资10亿美元,CFO中途换人

据了解,速腾科创的上市计划始于2021年,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称,速腾聚创将赴海外上市,预期募资金额达10亿美金。彼时,速腾聚创的首席财务官(CFO)是曾任汽车之家CFO的邹钧。

公开资料显示,邹均拥有丰富的操作公司上市经验,曾成功帮助过创梦天地、乐逗游戏赴美上市,2021年则助推汽车之家成功登陆港交所。2021年8月,邹钧从汽车之家离职后,后加入了速腾科创。

但或许是上市进展不顺,在该公司任职不到一年时间的邹均最终选择了离开。接任速腾聚创CFO一职的,是曾任达内科技CFO的刘永基。据招股书披露,刘永基于2022年8月获委任为速腾聚创。

三、新能源行业

1、6月电池装车量TOP15:中创新航创历史新高

7月11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简称电池联盟”)发布了2023年6月及1-6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及排行榜TOP15。

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2.9GWh,同比增长21.8%,环比增长16.5%。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0.1GWh,占总装车量30.6%;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2.7GWh,占总装车量69.1%。

显然,在动力电池装车量方面,磷酸铁锂电池仍在持续“吊打”三元电池。还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新增储能电池销量部分,也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占比超99%。

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同比增长38.1%。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48.0GWh,占总装车量31.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03.9GWh,占总装车量68.3%。

储能电池方面,6月,我国储能电池销量共计8.7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销量8.7GWh。1-6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销量达31.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31.2GWh。

6月份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60.1GWh,销量共计52.2GWh,出口共计10.0GWh,装车量32.9GWh。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累计销量达256.5GWh,累计出口达56.7GWh,累计装车量152.1GWh。

动力电池企业竞争格局

6月份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正力新能、蜂巢能源、LG新能源、孚能科技、瑞浦兰钧、捷威动力、多氟多、SK On、荣盛盟固利。

图片.png

1-6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LG新能源、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正力新能、瑞浦兰钧、捷威动力、多氟多、力神、安驰新能源。

图片.png

从上面两份榜单中,可清楚地看到,排名前三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市场地位稳固,层次分明。排名第四的亿纬锂能,无论是6月还是1-6月,装车量都差不多是中创新航的一半。第四与第五之间是亿纬锂能与国轩高科的竞争,目前是亿纬锂能在排行榜中更胜一筹。欣旺达居于第六,上探第五的国轩高科,有一段明显的距离,下察6月第七的正力新能或1-6月第七LG新能源,也有一段明显的距离。

自前六之后,市场变化则较为明显,竞争很激烈:正力新能来势较猛,其已接连获得上汽大通、上汽通用等主机厂的定点;蜂巢能源的一系列动力电池产品,正在逐步推向市场。

排名在欣旺达之后的正力新能、蜂巢能源、LG新能源、孚能科技、瑞浦兰钧之间的竞争激烈,捷威动力、多氟多难解难分。

6月份TOP15中,SK On、荣盛盟固利则仅仅是榜上有名,分别排名第14与第15;1-6月份的TOP15中,SK On、荣盛盟固利榜上无名,第14是力神,第15是安驰新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前5月,6月份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在增多,新增了联动天翼、天弋能源、湖州卫蓝科技、星盈科技、浙江冠宇等企业。此外,6月份出现了纯电动乘用车单车带电量提升至15kWh,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则出现了261Wh/Kg。

2、特斯拉上海工厂电池组装一期计划裁员,比例超50%

据十方智行报道,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始对电池组装相关的员工进行裁员。这次裁员主要涉及电池组装一期的员工,裁员比例将超过50%。其中大部分是协商赔偿被裁员,少部分人转岗,而电池组装一期的设备也将被拆除或转移。

从内部员工透露的数字看,特斯拉此次给到的裁员补偿一般为N+3,也有表示为N+2或者N+1+1(即工作年限的月份数+1倍月薪,再加1万元)。

特斯拉上海电池工人披露称,实际上底薪并没有多高,扣完税后底薪到手是四千多,如果能把全勤补助和加班费全部算上,每个月到手是七千多,算上季度奖励和年终奖,表现好的有16薪,通常是14薪。此次裁员后,工人可能一次性获得补偿2~4万元。

据界面新闻消息,两名特斯拉上海工厂车间员工证实了裁员这一消息,但他们并不清楚裁退比例。

截至目前,特斯拉中国没有对此消息做出回应。

有媒体报道称,综合多位接近特斯拉业务人士的信息,随着主销车型Model 3和Model Y即将改款、升级电池包,特斯拉正计划将一部分自制电池包交给供应商生产。停掉1期电池产线也是这个背景下的举措。

同时,有媒体分析认为,此次大幅度裁员根源在美国限制中国电池出口,导致特斯拉上海工厂电池在美订单遭到砍单。但是,界面新闻称,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电池都是供应国内生产车型,未面向北美。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十方智行报道指出,特斯拉上海工厂电池组装产能充沛,仅二期工厂两个车间双班生产,就能提供3400套电池,已经超过整车总装所需用量。

特斯拉官方生产及交付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以46.61万辆的交付量再创单季度交付纪录。但是,单季交付量低于47.97万辆的生产量,而这也是特斯拉连续5个季度产量高于交付量。

这就意味着,特斯拉订单存量正在持续减少,市场需求开始逐渐显露疲态,产能已经开始过剩。出于控制产能的目的,电池一期自然成了最先被抛弃的一方。

更重要的是,砍掉一期电池线,意味着特斯拉的电池采购需求将逐步降低。

而为了度过销量危机,特斯拉自去年11月开始便多次在国内降价、调价。最新消息是,7月7日起,Model 3/Y 引荐奖励升级:成功在引荐好友下订并提车后,购车人可获得3500元引荐奖励,引荐人可获得7000积分奖励。

不过,特斯拉上海工厂中的整车制造团队并未受到影响。

当然,也不止上海工厂,去年6月,特斯拉就已经开始进行全球性裁员。马斯克在写给公司管理层的一封名为《暂停全球所有招聘》邮件中表示,他对当下的经济情况有一种“超级糟糕的感觉”,特斯拉需要削减大约10%的工作岗位,并将暂停全球招聘。

公开消息显示,特斯拉今年2月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年度财务报表显示,截至2021年底,其全球员工人数为99290人。若按照10%的比例计算,那么特斯拉裁员人数将接近1万人。

不过,马斯克在邮件中指出,这一裁员计划不适用于制造汽车、电池包或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人,还将会增加时薪员工。

3、总投资53亿天合光能拟四川什邡投建13GW单晶拉棒及配套项目

当前,在上游多晶硅产品价格处于底部的形势下,全球光伏龙头天合光能持续扩张,加码一体化产能布局,以确保自身规模效应和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

天合出资约43亿

7月11日晚间,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什邡市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协议书,计划在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建设年产13GW单晶拉棒及配套项目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53亿元,其中天合光能出资约43亿元。

公告表示,本次投资协议的签订,是因公司产能扩充需求,投资建设年产13GW单晶拉棒及配套项目而签署的。这将有助于公司借助什邡当地的政策及产业配套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上游布局,为未来业务增长夯实基础,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符合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实际上,这是天合光能近期披露的第二份位于什邡的投资计划。

就在今年5月,该公司计划于当地投建年产25GW单晶拉棒及配套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7亿元,其中天合光能出资约87亿元,什邡国有公司出资约20亿元。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00亩,建设期为12个月。

上述两次项目的投资金额累计达到160亿元,其中天合光能出资额达130亿元。

一季度净利同比增超2倍

公开资料显示,天合光能是全球光伏龙头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板块,长期位居光伏组件制造商第一梯队,产品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及地区。

截至2022年年底,该公司整体光伏组件累计出货超130GW。今年一季度,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10GW+,分布式系统出货量超2GW,同比实现显著增长。按照规划,该公司2023年组件出货量目标为65GW。预计到2023年底,该公司电池片产能可达75GW,其中N型电池片产能预计超过40GW,组件产能可达95GW。

财报方面,2022年,天合光能实现营收850.52亿元,同比增长91.21%;实现归母净利润36.80亿元,同比增长103.97%。今年一季度,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13.19亿元和17.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为39.59%和225.43%;当季整体毛利率为17.95%。

募资109亿扩产意愿较强

根据PV infolink统计,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稳定在行业前三。产品方面,该公司持续推动基于先进210技术平台的大尺寸电池组件产品,预计该公司在2023年底电池片产能可达75GW,其中N型电池片产能预计达到40GW,组件产能可达95GW。

就在前不久,天合光能于6月30日发布了定增方案,拟募资不超过109亿元,用于淮安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天合光能(东台)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项目,并计划将募资额中的32.6亿元用作补充流动资金。

今年初,该公司刚完成可转债发行工作,成功募集88.65亿元,用于青海西宁年产35GW型直拉单晶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天合光能表示,公司当前在建项目较多,资金投入较大,可能会对公司现金流造成一定压力,后续将通过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4、光伏逆变器企业爱士惟冲刺科创版,计划募资15亿

日前,爱士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爱士惟”)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获上交所受理。

招股书显示,爱士惟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3731.8841万股,且不低于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股份总数的25%。预计投入募资15亿元,其中5.39亿元用于智能光伏逆变器等能源管理系统产品生产项目,3.13亿元用于上海研发中心升级项目,1.98亿元用于全球营销网络建设项目,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三年净利润约1.22亿元

资料显示,爱士惟主要从事新能源电力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和智能充电桩等产品。

在财报方面,该公司于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88亿元、9.81亿元、21.5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187.32万元、-416.27万元、1.04亿元;近三年净利润总计约1.2亿元。

在毛利率方面,报告期内,该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5.02%、11.96%和19.47%。

在产品方面,2022年,爱士惟推出3-12kW储能逆变器产品并实现销售,主要应用于户用储能系统;同时,爱士惟2022年还成功推出智能充电桩产品,形成“光储-充”一体化产品链条。报告期内,产品商业化成果显著。

在产能方面,报告期内,爱士惟并网逆变器销量分别为17.61万台、26.28万台、56.15万台;产量分别为18.53万台、26.52万台、62.88万台;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6.33%、66.98%、78.79%。

爱士惟于2022年储能逆变器实现收入2,256.09万元,占总收入比重1.06%,储能逆变器量产并实现销售。

在客户集中度方面,报告期内,爱士惟对前五大客户SMA集团、正泰集团、西门子KACO、天合光能、中来股份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14%、87.34%和65.69%,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

截至目前,爱士惟销售范围包括亚洲、欧洲、南美、非洲、澳洲等市场,所生产的逆变器产品销往中国、荷兰、波兰、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否满足上市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爱士惟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占比均不超5%。

该公司表示,公司结合自身状况,选择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上市标准中的“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结合公司报告期内外部股权融资估值,并且参照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估值情况,公司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根据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关于公司的《审计报告》(容诚审字[2023]200Z0130号),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15,023.86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169.54万元。

因此,综合上述分析,爱士惟表示满足所选择的上市标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爱士惟部分原材料采购仍以进口为主,且预计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本土化发展,因此该公司或存在主要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复合材料行业

1、价格疲软玻纤巨头中国巨石2023年半年度净利润同比减少55%

7月10日晚间,玻纤巨头中国巨石发布了一则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减公告。

图片.png

从公告内容可以看到2023年上半年中国巨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89,275.67万元,同比减少55%左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122,437.17万元,同比减少57%左右。

对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巨石也作出了说明。2023年上半年,行业延续了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影响,行业需求转弱导致产品价格下行并维持在低位的情况。公司产品价格也因此同比下降,报告期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回落。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整体低迷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开拓海外市场等措施提升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产品销量同比实现稳步提升,第二季度整体经营情况相较于第一季度明显改善。

2、中复神鹰产能扩张迅猛,22.9亿元采购关联方纺机设备

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

近日发布公告称,为加快高性能碳纤维产能建设步伐,根据公司“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建设需要,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连云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鹰连云港”)拟与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鹰游”)签订设备采购及安装报检合同,采购金额22.90亿元(含税)。

江苏鹰游系中复神鹰持股5%以上股东鹰游集团所控制的企业,根据相关规定,江苏鹰游系中复神鹰关联人,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此次关联交易中,主体设备及其安装金额为22.30亿元(含税),配套阀门管道等安装、报检费用不超过6000万元(含税),合计采购金额不超过22.90亿元(含税),其对应不含税金额不超过20.28亿元。

根据神鹰连云港“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备案证项目年产能为3.1万吨,据此计算每千吨产能对应关联采购金额不超过6545.08万元(不含税)。中复神鹰将严格遵循上市过程中做出的相关承诺,上述关联交易每千吨碳纤维产能所对应关联设备及安装报检采购规模将不高于6,700万元(不含税)。

江苏鹰游成立于2013年12月20日,注册资本6000万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鹰游总资产为16.24亿元,净资产为2.49亿元;2022年度营业收入为10.57亿元,净利润为1.39亿元。

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苏鹰游具有近40年纺机生产的经验,产品已形成起毛、烫剪、刷毛、磨毛、印染、特整、水洗机、定型机、纤维设备9大系列100余种,近年来,公司致力于碳纤维设备的研发,并取得巨大成功。鹰游纺机公司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要求,严把产品质量关。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5%,并远销东南亚、印巴、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的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专业的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复神鹰对外销售产品主要为碳纤维。2006年,鹰游纺机和奥神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神鹰新材料。2007年,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注资,神鹰新材料更名为中复神鹰。2014年,中建材联合投资首次注资。2018年,奥神集团将其所持中复神鹰5.58%股权转让给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2020年,中复神鹰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该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2022年,该公司总产能达到14500吨(包括连云港生产基地的3500吨/年产能以及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的11000吨/年产能),国内产能第一梯队。

中复神鹰现有全资子公司四家,分别为神鹰西宁、神鹰上海、神鹰工程中心和神鹰连云(暂定名)。神鹰西宁和连云港本部的主营业务为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和销售,其“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是公司降本增效的重要着力点,全面投产后将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落实连云港本部的产品结构转型,放大高毛利润产品及高性能产品产量。神鹰上海的主营业务为新材料,专注于航空树脂、航空用碳纤维中间制品和成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神鹰工程中心处于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神鹰连云是公司为建设“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023年4月至2026年8月。

图片.png

在产品结构方面,中复神鹰生产的碳纤维型号丰富,可以满足下游不同领域的市场需求。而随着新产能投放及产品价格提升,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2020-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2亿元、11.73亿元、19.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24%、120.44%、7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85亿元、2.79亿元、6.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5.92%、227.01%、117.09%。主要因为下游各应用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公司西宁万吨项目的全面投产,碳纤维销售数量和销售单价不断提高。

图片.png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复神鹰的产能规模为14500吨/年,包括连云港本部的3500吨/年,以及神鹰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于2022年5月建成并投产的11000吨/年。西宁二期1.4万吨碳纤维项目正处于全面建设和陆续扫尾阶段,预计于2023年上半年实现投产。神鹰上海碳纤维航空预浸料项目也将于2023年建成投产。2023年,中复神鹰计划投资59.6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2023年4月至2026年8月。

图片.png

2023年一季度,中复神鹰实现营业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23.68%,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11.28%。

3、中简科技预计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达2.0-2.2亿元,同比增幅8.33%-19.16%

7月10日,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中简科技”)董事会发布了中简科技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2亿元,同比增长8.33%-19.1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75-1.95亿元,同比增长2.0%-13.66%。

图片.png

根据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均衡组织排产,全力生产备货。一季度交付正常,二季度受客户季度发货进度节奏影响,发生阶段性变化,产品交付进度环比一季度有所减缓。与客户确认后,公司全年供需总量未发生变化,公司按原计划均衡组织排产未发生变化,公司产能建设和生产组织未出现方向性和趋势性变化。

根据公司计划,将继续按原定计划执行,下半年加快组织生产,将继续加大加快产能供应,百吨线、千吨线全力生产保障成熟产品,三期项目首条产线、第二条产线在新品验证、考核之余也在积极组织新品备货,专注全年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在与投资者互动交流环节,中简科技指出:我国航空航天行业高度集中的经营模式导致上游供应商企业普遍具有客户集中的特征,二季度仅是受客户季度发货进度节奏影响,发生阶段性变化,公司对新领域的开拓信心坚定。长期来看,高端碳纤维仍然是供应不足的状态,还需要加大、加快供应。

公司产品是根据特定应用场景研制的,定制化属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客户黏性。作为高技术企业,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与产业化批产力度,以管用、实用、好用的产品和深厚的技术积淀、突出的创新能力来团结越来越多的用户,从而以扎实、稳健的发展业绩回馈投资者的信任与支持。

4、2022年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规模6.4万亿美元,至2031年复合增长率12.17%

近日,国外InsightAce Analytic公司发布了“全球大丝束(48K、50K、60K)碳纤维的市场规模、份额和趋势分析报告”,根据报告估算,2022年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规模为6414亿美元,而到2031年全球规模有望达到1.775万亿美元,2023年至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2.17%。

由于具有高性能和轻质特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石油和天然气以及风能领域。尽管如此,这种产品比金属更贵。该产品的价格是阻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许多行业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障碍。大丝束碳纤维主要优势在于具有成本优势,进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根据预测分析,欧洲大丝束碳纤维市场预计将占据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并在预测期内以高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随着最终用途行业越来越多地转向具有卓越强度、机械和轻质特性的现代材料,以取代传统的重型材料,对大丝束碳纤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能源和汽车行业在德国和墨西哥等地的需求更为明显。此外,随着区域研发在基础设施、定价和产品创新方面带来的巨大进步,美国将实现显著增长。

就具体应用领域而言,垂直稳定器、地梁、发动机短舱、机翼和升降舵只是使用碳纤维制造的飞机零件中的一小部分。制造商正在成功地利用全球航空航天和国防部门不断扩大的潜力。不断增长的国防预算激发了各国对轻质结构材料的需求,从而推高了碳纤维的使用量。

碳纤维在新兴和不断扩展的3D打印技术中的应用正在稳步提升,使用碳纤维大大改善和加快了3D打印过程,而3D打印的使用也正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在医疗领域,这也有力带动了碳纤维需求。

此外,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对轻型汽车的需求预计将进一步增加,这将推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的扩张。根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一份报告,汽车重量减少10%可以使燃油经济性提高6%至8%。碳纤维复合材料既实用又轻便,例如,碳纤维带通常比其同类产品轻60%。制造商对挡泥板、甲板盖、保险杠横梁和发动机罩等车身部件的需求不断增长,可能会增强对该产品的需求。而且使用碳纤维可以提高汽车的耐用性,从而使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更长。预计上述叠加因素将增加未来几年对碳纤维等轻质材料的需求。

目前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日本Toray Industry(东丽工业)、德国SGL Carbon(西格里碳素)、日本Teijin Limited(帝人有限公司)、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三菱化学株式会社)、Solvay(索尔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美国Hexcel公司、吉林碳谷、台湾台塑等。

五、卫星通信行业

1、中国卫通南美海域卫星通信服务开通,“全球网”进一步升级

近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卫通所属鑫诺公司南美海域卫星通信服务正式开通,成功实现南美区域主要航线及渔场的卫星通信覆盖,有效解决了业内对于该区域通信覆盖缺失的长期痛点。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极其丰富,相关海域通信覆盖对渔业生产至关重要。南美海域波束的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南美秘鲁渔场与作业公司的直接连通,满足了该海域作业船舶的通信需求,大大提升了渔业生产效率,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为远洋捕捞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保障。

图片.png

随着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成功发射,鑫诺公司“全球网”进一步升级,全面具备了多频段、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能力,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高速网络服务、语音通话、流媒体、高清视频监控等多种增值服务和更强大的应用支撑,为海洋卫星通信市场注入了新动力,助力实现创新互联、融合畅通的“数字海上丝绸之路”。鑫诺公司“全球网”将持续升级完善,用卫星通信连接世界,推动卫星通信在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发展与普及,为全球船舶、海上油气平台以及沿线港口带来更加稳定顺畅、优质便捷、丰富多样的宽带卫星通信综合信息服务,为卫星通信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简称“全球网”),是以我国自有卫星资源为主建设的“天地一体”、自主可控的宽带卫星通信应用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海洋、陆地、空中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可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通信基础支撑。“全球网”由北京、香港、喀什、欧洲、澳洲、美洲等境内外关口站组成,拥有国际先进的卫星通信系统和完善的地面基础设施,能够为运营商、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基于卫星传输的互联网接入、应急通信、数据传输等各种通信服务。

2、低轨卫星组网概念、特点以及低轨卫星网络的发展现状

1)低轨卫星组网概念

图片.png

【卫星轨道示意图】

低轨卫星组网是一种利用运行轨道高度较低的卫星建立的网络体系。基于组网体制,低轨卫星既可通过星间链路进行组网,也可同高轨卫星混合组网,均可形成多层空间网络。 根据通信组网方式,卫星网络可划分为3类,即无星间链路卫星网络、有星间链路卫星网络和动态星间链路的卫星网络。其中,无星间链路的卫星网络的卫星之间不存在星间链路,通过弯管的方式连接,基于地面设施进行组网,如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有星间链路的卫星网络的卫星之间通过星间链路进行连接且连接方式固定,不进行动态调整,可依托自身链路进行组网,如铱星系统。动态星间链路卫星网络的卫星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固定,会随着网络拓扑和业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美国F6计划卫星系统;其类似于地面的移动自组织网络,故也称空间移动自组网。

2)低轨卫星组网特点

低轨卫星网络是通过发射一定规模的卫星进行组网构建具备实时信号处理的空间通信系统,是一种能够向地面及空中终端提供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可靠性高且灵活:低轨卫星网络中卫星数量相对较多,组网方式相对灵活,单颗卫星发生故障后易进行网络切换,且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部分时间内低轨卫星网络可提供稳定且可靠的通信服务。

2、时延低:低轨卫星通信链路均为视距通信,传输时延和路径损耗相对较小且稳定,能够支持视频通话、网络直播、在线游戏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3、容量大:低轨卫星网络中卫星数量相对较多且通常采用Ka/V频段或更高频段,可实现超过500Mbit/s大容量通信,且支持海量终端接入的需求。

4、地面网络依赖性弱:低轨卫星网络星上处理技术的实现,可通过星间链路提供全球通信服务,而不需要全球部署地面信号站,摆脱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

5、多种技术协同发展:多种相关技术协同应用,如点波束、多址接入、频率复用等技术,可缓解低轨卫星网络中存在的频率资源紧张等问题。

6、可实现全球覆盖:多颗卫星协同组网,可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不受地域限制,能够将网络扩展到远洋、沙漠等信息盲区。

因此,建设新一代低轨卫星网络将是建设6G空间互联网的重要一部分,是实现全球互联的核心解决方案。尽管低轨卫星网络具有很多优势,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具体如下:

1、网络拓扑动态变化:低轨卫星周期性运转,具有高动态性,易导致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同时网络路由也随之不断变化。此外,低轨卫星网络的高动态性易引起星间通信链路的中断,致使业务数据传输中断,无法保障终端用户的服务质量。

2、流量分布不均匀:终端用户分布不均匀,导致卫星网络的流量也具有不均匀性。例如,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需要传输的流量较大;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需要传输的流量较少;海洋和沙漠地区几乎不产生流量。当某区域对卫星的任务请求量较大时,某些流量增加将会引起服务阻塞。

3、卫星切换频繁:当卫星远离时,终端用户需要与当前卫星断开连接,切换到另一颗靠近的卫星进行连接通信。若不能及时进行切换操作,则无法满足一些对及时性要求比较高的业务需求。

4、多径传输效应:在低轨卫星网络中,星地之间和星星之间通常存在多条通信路径,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如服务质量需求)进行选择,以保障网络传输质量。

5、通信链路稳定性差:在低轨卫星网络中,低轨卫星的星地和星间链路都是频繁切换的,链路本身不稳定,需要利用合适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才能保证通信服务的稳定性。

6、多普勒频移明显:低轨卫星动态性强,通信信号在传送过程中的多普勒频移较大,需要对频偏进行估计并补偿才能实现通信信号的可靠接收。

3)低轨卫星网络的发展技术

图片.png

【低轨卫星网络体系架构】

随着航天和空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低轨卫星网络与5G/6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广域范围内的无缝覆盖。在此愿景下,建设卫星互联网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且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1)国际现状

1991年美国摩托罗拉子公司铱星推出“铱星计划”,计划部署66颗低轨卫星为地面提供通信服务。1998年,“铱星计划”正式运行,但因当时设备和通信价格比较昂贵,在与2G网络的竞争中落败。到2016年,铱星公司提出基于卫星授时与定位的导航服务技术,证明低轨卫星可作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替代方案,引发全球关注。2019年,美国发射部署了新一代铱星系统,除了通信业务外,该系统还可辅助GPS实现室内和峡谷地区的定位导航。

目前美国已形成由太空探索公司、Astra、亚马逊、波音公司等为主要核心成员的强大的低轨卫星网络发展团队。2015年,特斯拉旗下太空公司Space X的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推出“星链(Starlink)”计划,预计总发射低轨卫星数量达4.2万颗,以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2021年,火箭制造商Astra计划部署1.3万颗低轨卫星组成星座,支持通信、环境和自然资源应用,以及国家安全业务。同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宣布批准波音公司发射和运营147颗低轨卫星,为用户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服务。2022年,亚马逊(Amazon)公司推出的“柯伊伯项目(Project Kuiper)”计划,将部署3236颗低轨卫星组成太空卫星网络,为全球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英国/印度太空互联网公司One Web,目前拥有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卫星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540颗,仅次于Space X的Starlink。另外,One Web还预计发射32.7万颗小型卫星,数量达到之最。加拿大通信公司Telesat在2016年宣布推出Lightspeed计划,预计发射1671颗低轨卫星,提供全球网络服务。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计划进一步开展对低轨导航卫星进行在轨演示,补充伽利略(Galileo)系统。位于卢森堡的Leo Sat公司推出Leo Sat星座,利用激光通信的方式部署108颗低轨卫星,以实现高质量的数据服务通信网络,链路速率最大能达10Gbit/s。俄罗斯SPUTNIX公司计划在2025年完成部署约200颗低轨卫星。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的“球体(Sfera/Sphere)”的多功能卫星星座项目,计划在17个轨道上发射640颗多用途卫星,其中包含一个由288颗卫星构成的低轨通信星座。澳大利亚Fleet(全称Fleet Space Technologies)公司计划发射100颗纳米卫星,主要服务于物联网。2021年6月韩国政府表示在10年内建设100颗微小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早期三星公司还制定了由4600颗微小卫星组成的互联网星座蓝图。

2)国内现状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卫星互联网产业。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制定了面向低轨卫星组网的“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计划,其中“鸿雁星座”由300颗低轨道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虹云工程”由156颗低轨卫星构成。

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和运营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即“天启星座”,计划部署38颗低轨卫星。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行云系统”,预计发射80颗低轨道小卫星,建设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电子科技大学参与研制的“TFSTAR号”卫星搭载了AI处理载荷,助力了星载能力的提升。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启动的基于软件定义卫星技术的“天智工程”,可用于低轨互联网建设。我国还有民营企业推动的“银河Galaxy”计划,预计共发射2800颗低轨互联网卫星,如银河航天集团(1000颗)、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800颗)、北京星网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颗)、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40颗)等。

 另外,2021年4月28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或星网)正式揭牌,成为中国第5家电信运营商,专注于卫星通信,开启了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新征程。

六、金融资本市场

1、西安科创基金园(丝路西安前海园)基金管理规模正式迈入“百亿时代

2021年10月首支入园基金算起,仅仅20个月,“单体园区基金过百”在全省尚属首次。而若从2020年2月西安科创基金园正式开工计,西安高新金控集团产投板块旗下西安高新独角兽基地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这个占地仅106亩的“小院子”,真有了一些“前海速度”的模样。

1)累计24支:3年速破100亿

截至目前,共有24支基金入园,分类统计之后发现,西安科创基金园基金数量和体量增长各有特征,前者是“匀速”上升,后者则分三段呈“台阶式”跨越。

图片.png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两者的共性非常清晰,即成长周期双双缩短。在累计数量上,第一个“10家”入驻时间用了8个月,第二个“10家”则用了7个月。在累计规模上,若以“20亿”为衡量刻度,第一个“20亿”用了8个月,第2个“20亿”用了6个月,聚集态势持续走强。

实际上从招商角度来看,若加上8家入驻的基金管理人,数量则来到32支。这些基金为什么投下“赞成票”。

首要因素自然得益于“高新大环境”:凭借实业先发优势,高新区向来是创投等金融机构布局西安的首选。尤其是随着“四个高新”的提出及丝路科学城的建设,“全力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已然加速,这就使得高新管委会“定向打造的基金汇聚区”取得了独到的先机。

次要因素则可归功于“领先级体验”:园区采取了分栋式布局,硬件环境在西安堪称一流,但“软性服务”或更为关键,例如运营方聚焦打造“一中心三平台”服务体系,同时设立创投服务中心、落地“投资者说”品牌活动等,以促进同业交流精准对接资源,并吸引联合陕创投协会创投经理训练营落户园区,举办创投协会会员大会,联合省基金业协会举办中国股权与创业投资发展趋势报告会等。

根据已入驻西安科创基金园的国中资本“从初次接触到顺利注册落地,我们切身体会到园区服务的高效便捷。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配套的服务机构进园,各类金融资源要素的‘聚集效应’持续扩大,这对我们在西安投资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高新金控集团及旗下子公司于2021年起陆续迁入,加速提升园区的“金融人气”。

2)三级落子:投资型政府释放效能

选择西安科创基金园的基金有哪些特点?

第一,先从基金设立方向上看。

类别:分别是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21支)、私募创投基金(1支)和契约型基金(2支)。

规模:小于1亿元约为45.83%,规模最小为1000万元;10—50亿元区间内有3支,规模最大的国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西安)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40亿元。

图片.png

▲图:西安科创基金园基金规模占比

投向:除两支契约基金外,大致可归为四类,即人才、企业、城市和产业,前三个比较清晰,如定向人才的人才基金、定向新三板和专精特新的开源迈宝、定向“科技型企业”的晨峰基石创投,以及定向城市更新的高新区科慧城更基金等,共计6支。

权重最大的是“投产业”,数量占据比例超70%。入园基金的普遍特点是主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子材料、电子信息等,既处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八大领域范畴之内,也深度切中了省市及高新区瞄准的下一代产业。

第二:从GP构成上看。

陕西本土共有15支,占比超60%。其中“省市区”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机构均于此落子。如“省级”的成长性企业引导公司,背后是全省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陕投集团;“市级”的财金投资私募公司,背后是西安财金;“区级”的则属高新金控旗下的西高投。金融棒棒糖认为,代表官方意志的“三级”政府齐刷刷布局于此,也从侧面印证了国有GP正对西安科创基金园进行大力扶持。

省外GP为6支,均来自北上深杭一线城市,如深圳国中常荣资管公司,累计规模超百亿,手握4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二期基金;上海开源思创投资公司,则是开源证券专业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

GP性质看,民企占比远超国企,占比近80%。其中专注硬科技的中科创星“借道”旗下西安和北京的3家GP,一口气布局了4支基金,看好态度一目了然。

3)锚定产业:高质量赋能实体经济

汇聚不是目的,引导这些金融力量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才是“西安科创基金园”的使命定位幸运的是,“小院子”基金已经充分行动起来了。

例如投“人”的人才发展基金。第一批3家被投企业均位于高新区。第二批“拟投名单”之一的新三板企业亚成微电子,亦是如此。这种“短期看政策、中期看产业、长期看人才”的打法,在支撑全市人才之时,高新区自然亦获长线赋能。

例如投“企”的开源迈宝和晨峰基石等基金。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基金“调研第一站”都在高新。毕竟,高新区新三板挂牌公司(55家)占全省(124家)的44.35%,高新区“专精特新”(国家级和省级分别是57家和274家),全市占比50%和61%,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8家)占全市51.6%。再如投“城”的高新区科慧城更基金。

除上述少数几支基金外,西安科创基金园基金最“吃重”的方向是投“产业”

如投“高端装备制造”的高端装备制造知守投资基金、投“生物医药”的君盈佳成医药产业基金、投“光电领域”的创星优选壹号创投基金、投“电子信息”的聚合科新创投基金,以及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子材料”等多领域的财金特精投资基金等。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上述投资领域几乎与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55611”现代产业体系所吻合,明显感受到西安科创基金园围绕高新区优势产业在基金选择上所作出的精心安排。

2、VC/PE2023上半年IPO成绩单

2023年上半年,中企上市市场平稳运行(详见《IPO季报:2023年上半年中企IPO数量同比增长,政策激发市场活力》),VC/PE支持的中企IPO活跃度略有增长,融资金额稍有下调,VC/PE渗透率从第一季度的低位(56.7%)回升至63.8%。回报方面,境内外市场发行时账面回报倍数趋同,其中科创板的整体回报水平较高;此外,上半年共有3家IPO企业贡献了超50倍回报案例,分别为裕太微、南芯科技和量子之歌。

1)VC/PE机构IPO成绩单

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上半年收获5个及以上IPO的VC/PE机构共9家,相比2022年同期明显减少(15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长期聚焦科创主线、提前布局“专精特新”的VC/PE机构,开始进入收获期。

2)VC/PE支持中企IPO数量同比增长融资规模略有下调

2023年上半年,139家上市中企获得VC/PE支持,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为55家、84家,总量同比上升3.7%,环比下降33.8%。分板块来看,科创板及创业板VC/PE支持IPO共77家,占比55.4%,集中度相比2022年全年下降8.2个百分点;北交所上半年共20家VC/PE支持IPO,其中国家级或省级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有14家,板块特色明显。随着中美双方政策明晰,VC/PE支持的中企境外IPO活动也逐步恢复,2023年上半年港股和美股分别有18家、4家VC/PE支持中企IPO。

首发融资额方面,2023年上半年VC/PE支持的IPO中企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1,675.01亿元,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为478.48亿元、1,196.53亿元,总规模同环比分别下降8.0%、21.5%。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融资规模分别为788.46亿元、508.5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1.6%、11.6%。此外,2023年上半年首发融资额最高的案例是科创板企业晶合集成(99.60亿元,不含战略配售金额)。

3)“双创”两板发力带动VC/PE渗透率重回高地港交所渗透率超6成

2023年上半年,中企上市市场VC/PE渗透率为63.8%,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为56.7%、69.4%。境内方面,A股整体VC/PE渗透率为67.6%,科创板和创业板分别达到90.2%和76.9%,北交所和上交所主板未超过50%。境外方面,2023年上半年VC/PE渗透率为48.9%,与2022年全年基本持平(50%),其中港交所达到62.1%,高于2021年(47.1%)和2022年(54.1%)的渗透率水平。

4)IPO账面回报境内外发行回报倍数趋同科创板整体回报水平较高  

2023年上半年,境内外市场的平均发行账面回报水平逐渐接近。A股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4.58倍,相比2022年略有下滑;其中贡献较高回报个案的有裕太微和南芯科技,均为科创板上市。境外市场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4.20倍,美股量子之歌个案贡献较大,港股按各口径计算的回报倍数在2.5至3倍之间,较第一季度(1.8至2倍)有所提升。

大额案例方面,上半年并无超百倍回报案例,仅有3家企业的早期投资者获得50倍以上的回报,相比于2022上半年的10家下降趋势明显。

5)互联网行业个案推高发行回报高端制造类企业上市后整体表现更优

从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按发行价、首日价计算的平均账面回报水平超过10倍,主要受量子之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个案影响。此外,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机械制造两大行业的表现较好,按发行价计算的平均回报倍数高于5倍,且上市后走势良好,按首日、20日以及6月30日价格计算的倍数均高于发行时的回报水平。

整体而言,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叠加境内外资本市场政策同时发力,中企IPO活动整体表现稳中有进。分市场来看,A股各板块定位更加清晰,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其中“硬科技”属性突出的行业领域,无论是上市规模、VC/PE渗透率,亦或是回报水平等方面均表现更优。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A股将保持常态化发行,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定价也更加市场化,VC/PE投资回报趋于理性。境外市场在“备案制”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明显升温,预计美股市场下半年活跃度将持续提振;港交所新一轮改革落地,已有企业以18C规则申请上市,“特专科技”公司有望激发香港资本市场活力。

3、今年来,发布定增终止公告企业明显增多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发布定增终止公告(仅统计项目定增类型)的上市公司约有40家,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在愈发市场化的定增市场中,一方面参与其中的机构以及投资者对于企业估值和定价的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即便外部投资者一致看好,整个再融资过程也需要合理合规,日常经营更不能出现瑕疵。”有资深市场人士指出。

1)主动终止原因各异

历时8个多月,方正电机最终因被证监会立案,于今年6月28日公告定增事项终止。
    根据方正电机此前披露的定增预案(修订稿),此次募资总额6.69亿元主要用于“年产80万套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对于此次风波,方正电机称,“待证监会调查结果确定后,公司再根据实际情况择机启动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宜。”梳理近期无缘定增的公司,除了触发限制规则外,还有一部分是在经历交易所严格问询后“知难而退”。
    广生堂在收到深交所第二轮审核问询后主动撤回申请文件。从时间上看,公司于5月16日收到深交所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仅间隔一周,公司于5月23日正式宣布终止。类似的还有科前生物,自5月12日公告回复首轮问询后,公司于6月26日公告决定撤回此次定增。

“一些公司再融资的‘路障’显而易见,再融资审核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或现任董监高被立案调查期间不得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前述市场人士分析称,从监管方面来看,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定增项目涉及的产能过剩问题、资金投入合理性等方面的细致问询也成为部分公司主动退场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公司实际情况考量终止定增的龙元建设,在宣布终止的同时披露了新的定增方案。公司6月27日晚公告,拟引入杭州交投集团作为本次发行对象。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赖振元变更为杭州市国资委。“为尽快顺利推进融资进展,在充分考虑当前市场与政策环境、结合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等实际情况后,公司决定终止前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在修改和调整方案后重新履行相应程序。”龙元建设表示。根据最新方案,龙元建设拟以4.03元/股的价格发行4.59亿股,向杭州交投集团定向募集18.4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2)批文失效的背后

即便定增批文有效期长达一年,部分公司依旧未能等到“金主登门”。5月31日晚,茶花股份公告,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批复到期失效,意味着公司定增事项因批文失效而折戟。2022年6月13日,茶花股份收到证监会出具的关于核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2022年6月1日)起12个月内有效。

公司表示,在取得批复后一直积极推进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事宜,但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和发行时机等多方面原因,公司未能在批复的有效期内实施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该批复到期自动失效.

无独有偶,八方股份于2021年12月13日召开2021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2021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相关议案,拟募资12亿元用于“电动两轮车驱动系统(苏州)制造项目”等。在方案经过调整后,2022年5月19日,公司披露收到证监会出具的关于核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该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今年4月底,八方股份公告决定终止上述定增。对于终止原因,公司表示,鉴于证监会核准批复文件的有效期即将届满,且当前市场环境已发生诸多变化,继续实施已不符合公司的实际需求。

定增终止,相关投资项目建设如何保证?八方股份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涉及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电动两轮车驱动系统(苏州)制造项目”等,相关基建工程已由公司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实施。

或是为了促成定增成行,恩捷股份在定增批文快要过期之际,大幅调降定增募资额。公司5月14日公告,拟将本次募集总资金规模从不超128亿元(含本数)调整为不超75亿元(含本数),下调幅度超过40%。伴随着募资总额上限的大幅下降,单个募投项目拟使用的募集资金也相应降低。

此前公告显示,恩捷股份曾于2022年6月28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关于核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换言之,在定增批文今年6月底到期之前,公司“掐点”调整了定增方案。

  “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定增的买方市场属性愈发明显,大型优质企业的定增份额要靠抢,而一些传统行业以及行业内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手握批文也难觅投资方。”有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批文到期是一个较为直观的因素,但背后其实也反映了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定增无果的企业,其自身经营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募投项目必要性和经济性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这些问题会被市场资金进一步放大。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