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12期(总第74期)

行业报告 2023-12-29 15:30:45 35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 西安赛富乐斯首条大尺寸硅基Micro-LED微显示屏产线贯通

12月6日,致力于高性能Micro-LED技术开发的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赛富乐斯”),对外宣布首条硅基Micro-LED微显示屏产线正式贯通。

赛富乐斯副总裁宋杰博士表示:“作为全国首条大尺寸硅基Micro-LED微显示屏产线,其贯通意味着作为AR眼镜光机的微显示屏成本将有所下降,从而带动眼镜整体成本的降低,将为AR眼镜产品的市场普及提供价格优势。”

目前,显示产业发展到了“更新换代大洗牌”的阶段,有机发光(OLED)显示、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激光显示、Micro-LED等多种新型显示技术竞相发展。其中,Micro-LED在亮度、大尺寸、功耗等具备明显优势,有力支撑了电视、显示器、AR/VR、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领域应用,因此被认为是颠覆产业的“终极显示技术”,也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

不过,芯片制备、转移技术良率、成本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Micro-LED量产路上的障碍。为了提升Micro-LED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应用更大尺寸的外延片也是Micro-LED成本考量的关键,这也是众多晶圆厂商不断研发更大尺寸Micro-LED晶圆的原因之一。

如今,随着赛富乐斯在西安宣布其首条大尺寸硅基Micro-LED微显示屏产线正式贯通,大尺寸硅基Micro-LED量产路上的障碍有望被彻底清除。

宋杰对记者表示:“通过技术创新,我们成功将传统的4寸蓝宝石基制程升级为8寸兼容6寸的硅基制程,增大晶圆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边缘芯片损失,使Micro-LED工艺与大尺寸CMOS更好地结合,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条全新产线的建成,标志着公司初步具备了批量交付T系列微显示屏产品的能力。”宋杰说,“除了意味着作为AR眼镜光机的微显示屏成本将下降外,同时,产线贯通也使赛富乐斯能够满足大规模的微显示屏出货需求,为市场提供稳定的供应。

据记者了解,赛富乐斯的这条产线由其自主设计,并结合了陕西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光电子先导院”)平台资源,涵盖了光刻、镀膜、刻蚀、测量等多个关键环节,总产能达60万颗/月。

值得一提的是,光电子先导院可谓是赛富乐斯一路成长的见证者。在赛富乐斯创立之初,价格高昂的生产场地和生产设备使得创业团队将目光转向国内。2017年,赛富乐斯正式落户光电子先导院,利用其提供的电子束蒸镀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赛富乐斯的研究成果很快从实验室进入产业化阶段,良品率达95%以上,助力其成为全球首家可以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如今,双方联手再次创造了里程碑式的成果。对此,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表示:“赛富乐斯落户以来,先导院一直以专业开放的平台支持赛富乐斯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先导院与企业的互相成就。本次我们再度联手,成功将先导院的平台与赛富乐斯的需求相结合,打造了全国首条硅基Micro-LED微显示屏产线,充分展现了赛富乐斯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和先导院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

“先导院长期致力于光电芯片领域,以加速客户产品创新、助力光子产业发展为使命,未来,我们还将与赛富乐斯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携手追光。”杨军红表示。

图片.png

赛富乐斯硅基Micro-LED微显示屏产线设备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执行院长米磊博士,对赛富乐斯的未来发展也充满期望,他认为:“本次大尺寸硅基Micro-LED微显示屏产线的建成体现了赛富乐斯提升产能的决心,更是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赛富乐斯作为典型的‘硬科技’企业,通过多年沉淀,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这样的长期主义所带来的行业进步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

据工作人员介绍,赛富乐斯将从2024年一季度起开始生产T系列单色及全彩微显示屏产品,产品涵盖0.12英寸的单色屏、0.26英寸及0.39英寸的单片全彩屏,同时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2.意法半导体与indie半导体合作,加强车载无线充电隐私安全

12月5日,服务多重电子应用领域、全球排名前列的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推出了无线充电安全单元芯片STSAFE-V100-Qi。在为便携式设备充电时,该安全单元能够加强乘客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意法半导体还透露正在与专营汽车半导体的indie半导体公司合作,在indie的Qi无线车载充电器参考设计中集成意法半导体新推出的安全单元。

图片.png

意法半导体的新安全单元芯片使车载充电能够符合无线电力联盟(WPC)最新规范的使用安全单元保护充电安全的规定。该芯片还取得了Qi充电器适用的通用标准(CC)最高安全级别EAL4+认证,确保无线充电器具有更强的信息安全保护功能。

测试结果证明,在银行卡、交通卡、身份保护等注重安全的相关应用中,意法半导体的安全单元系列芯片可以保护信息和设备的秘密、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助于这个车规Qi无线充电器参考设计优化终端用户的充电体验和充电安全。

Qi证书、秘钥等安全信息参数是在意法半导体工厂写入STSAFE-V100-Qi。此外,该安全单元还支持安全启动、安全存储和软件安全更新。这些额外的保护机制加强了无线充电器对远程篡改、伪造和复制等风险的防御能力。新安全单元有软件安全更新功能,确保无线充电器在汽车生命周期内保持高度安全。

indie半导体副总裁兼电源和USB产品线总经理Fred Jarrar表示:“indie先进的Qi无线充电半导体解决方案增强了用户在车上的充电体验,为所有车型带来了方便的便携设备充电功能。ST的安全单元为我们的参考设计带来了高级别的网络安全保护,为汽车客户提供品牌保护,为乘客提供信息安全和用电安全保障,让他们充电安全无忧。”

意法半导体网络安全营销总监Laurent Degauque表示:“通过集成STSAFE-V100-Qi芯片,这个无线充电参考设计可以达到WPC最新规范的规定和通用标准的EAL4+安全级别,确保最大充电功率15W的充电安全。因此,indie的客户将获得高质量的充电系统与最高的安全级别。”

STSAFE-V100-Qi目前正在向潜在客户出样片,计划2023年第四季度投入量产。询价和申请样品请联系当地意法半导体销售办事处。

3.新一代自研国产CPU龙芯3A600发布

今年11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CPU[龙芯3A6000]正式发布。[龙芯3A6000]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全自研]CPU,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和架构,无需依赖任何国外授权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

图片.png

它是龙芯第四代微架构首款处理器,面向高端嵌入式计算机、桌面、服务器,采用自主龙芯指令集,性能达到国际市场主流水平。

龙芯采用了12nm工艺,工艺与上代3A5000相同,微架构内核从龙芯3A5000的LA464升级到了第四代LA664。每个龙芯3A6000处理器拥有4个LA664核心,支持128位向量处理扩展指令(LSX)和256位高级向量处理扩展指令(LASX)。

·支持同时多线程技术(SMT2),提供4核心8线程配置。

·主频为2.5GHz,三级缓存为16MB,内部集成了双通道DDR4-3200内存控制器

·单核性能能够达到i3-6320或R3 4350G的水平,多核性能则能达到i5-7400或R5 1400的水平,综合性能则与i7-7700T相当。

可以说,[龙芯3A6000]在IPC性能方面具有不小的优势,甚至能与英特尔主流的12、13代酷睿处理器相媲美。

此外,龙芯中科还计划推出移动端处理器[龙芯2K3000]。这颗芯片采用LA364微架构以及LoongArch龙架构指令集设计,支持最多8核心8线程,单核性能媲美桌面级的龙芯3A6000,并支持丰富的拓展功能,同时集成了LG200 GPU核心。芯片还支持OpenGL 4.0图形渲染以及OpenCL 3.0的通用计算和AI加速等功能。

在底层架构上已实现零的突破

龙芯3A6000处理器采用龙芯中科自主的LoongArch龙架构指令集。这套指令系统在2020年发布,首发搭载的是龙芯上一代龙芯3A5000处理器。LoongArch龙架构指令集是完完全全的自主研发指令集,不需要任何授权。凭借其完全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龙架构,不仅推出了自主研发的CPU内核,还集成了其他各种硬核IP,如GPU内核、加减密IP、高速传输接口IP等。

然而,整体性能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这可能是由于频率限制所致。由于目前龙芯3A6000的配套主板都属于工业级主板,这也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注定,其与普通消费者之间会存在使用上的距离与隔阂。

当涉及到运行一些基于其他指令集的应用时,虽然可以通过二进制转译使龙芯3A6000处理器运行这些软件,但在效率和流畅度方面,与原生适配LoongArch指令集的应用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在政策性市场带动下,基于龙架构的自主体系基本形成,但各环节仍比较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龙芯中科将龙芯CPU核心IP及龙架构指令系统开放授权给合作伙伴,支持其研制基于龙芯CPU核心IP及龙架构指令系统的SoC芯片产品。

此次的龙芯使用自研的LoongArch指令集架构,做到完全的自主可控,从根源上彻底防止[卡脖子]的问题。

并且LoongArch指令集架构从2020年开始研发,到现在迭代数次,现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自研架构了。

可以说,这是龙芯3A6000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了。

构建[龙架构]生态的三步棋

①龙芯中科通过夯实基础,已经得到了国际开源软件的认可,开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构建出完整的操作系统。该框架得到了国内操作系统和基础应用的认可和支持,目前支持统信、麒麟、欧拉、龙蜥、开源鸿蒙等操作系统,以及WPS、微信、QQ、钉钉、腾讯会议、美团等应用。

②为了克服Linux生态碎片化的特点,龙芯平台实现了不同分支及版本的应用兼容。

例如,麒麟的应用在统信上可以运行,统信的应用在麒麟生态上也可以运行。此外,龙芯中科已经升级完成,目前正在做广泛兼容,在龙架构上运行x86、Windows应用,但暂时不能运行Windows,还有运行安卓应用。

③龙芯中科将推出自主编程框架,就像安卓、iOS等一样有自己的应用平台。

为了加强生态体系建设,龙芯中科与合作伙伴共建。首先解决做龙架构芯片企业少的问题,龙芯中科将CPU IP核开放授权,且不收版税;未来龙架构指令系统也会开放授权。

国产自研处理器的合作伙伴也在不断扩大,联想开天、升腾资讯、海尔雷神、宝德网安、黄河信产、大众电子、北联国芯、航天龙梦、上海华硕等50余家合作方发布了基于龙芯3A6000的桌面计算机、笔记本、板卡、存储产品、网络安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产品。

激光器行业

1.速腾聚创通过港交所聆讯:今年售出超13万台激光雷达,或成智驾感知第一股

RoboSense Technology Co., Ltd(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腾聚创”)日前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2023年12月3日晚间披露通过聆讯后的资料集,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大通和华兴资本担任联席保荐人。

鉴于速腾聚创已获得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且已通过港交所聆讯,一切顺利的话,速腾聚创在今年年内就将成为“中国智驾感知系统第一股”。

今年前十个月激光雷达销量超13万台

覆盖国内销量前十大整车厂中的9家

成立于2014年的速腾聚创作为一家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以激光雷达硬件为基础,同时布局人工智能感知软件形成解决方案,这种“硬件+软件”的商业模式也使得速腾聚创与市场上大多数激光雷达纯硬件厂商形成差异化。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速腾聚创是全球最早实现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量产的激光雷达公司——2021年6月,速腾聚创即向一家北美汽车整车厂批量交付了旗舰激光雷达产品M1。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在全球所有激光雷达公司中,速腾聚创亦为全球首家开启车规级激光雷达项目量产交付的激光雷达公司。

截至2023年6月30日,速腾聚创与21家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的激光雷达产品量产定点订单增加至58款车型,且已为上述21家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中的9家实现了13款车型的SOP。截至2023年11月27日,速腾聚创的的激光雷达产品量产定点订单进一步增至62款,且已为11名客户实现了22款车型的SOP。

其中,截至2023年6月30日,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产品已被全球最畅销汽车整车厂(按2020至2022年销量计算)及按中国前十大汽车整车厂(按2022年销量计算)中的9家选用,包括中国最大的汽车整车厂以及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并与全球250多家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截至2023年3月31日,与全球其他激光雷达公司相比,速腾聚创服务的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数量最多、拥有定点车型最多及实现SOP车型最多。截至2023年11月27日,速腾聚创获得了15家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超过一款车型的定点订单。

自成立以来至2023年6月30日,速腾聚创已交付超过13万台激光雷达。其中,今年上半年应用于ADAS的产品销量约为3.99万台,已超2022年全年的3.69万台。

另据招股书补充披露,今年前10个月,速腾聚创激光雷达总体销量和应用于ADAS的产品销量分别约为13.60万台和12.17万台,均远高于2022年同期的约4.07万台和2.44万台,且今年前十个月的激光雷达总销量已超过2020年至2022年三年的销量之和。其中,10月单月应用于ADAS的产品销量就超过2.8万台。

此外,除应用在汽车行业外,截至2023年6月30日,速腾聚创还已为机器人及其他非汽车行业的约2200名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2年在机器人行业(不包括少于16线的低端激光雷达)客户的累计销售量在全球均高居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ADAS产品收入占比为44.7%

第三季度总体毛利率提升至8.7%

财务数据方面。2020年至2022年,速腾聚创的营收分别为1.71亿元、3.31亿元和5.30亿元。今年上半年,速腾聚创的营收从2022年同期的2.37亿元增加38.7%至3.29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2020年至2022年、以及今年上半年,速腾聚创来自用于ADAS应用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3.6%、12.1%、30.2%以及44.7%。

今年前三季度,速腾聚创的营收从2022年同期的3.66亿元增加62.0%至5.93亿元,这一数字已超2022年全年营收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速腾聚创在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已转正至3.9%。另据招股书补充披露,今年前三季度,速腾聚创的毛利率已从2022年同期的2.3%提升至6.0%,其中在第三季度的毛利率为8.7%。尤其是,用于ADAS的产品毛利率由2022年第三季度的-79.5%提升至2023年同期的-7.7%。

可以预见,随着半导体芯片的价格自2022年年底开始趋于正常化以及用于ADAS应用的收入占比不断提高,速腾聚创的每件生产成本将逐步下降、生产效率将持续提升,从而带动毛利率的不断优化。

再有,速腾聚创的产能利用率同样在大幅提升——譬如,速腾聚创红花岭工厂利用率已从2023年6月的24.8%提升至2023年10月的67.1%,并计划在接下来通过自营工厂及联营公司立腾继续提高产量并扩大产能。

成立至今,速腾聚创已获得北汽、菜鸟、中国移动、华兴新经济基金、国调基金、复星、吉利、粤民投、海通证券、昆仲资本、立讯、利瀚投资、东方富海、普禾资本、尚颀资本、信达鲲鹏、小米、云锋基金、宇通客车等知名机构及产业方的投资。

速腾聚创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约45%将用于研发,持续建立并优化产品管线以及团队扩展以支持研发计划;约20%将用于提升制造、测试和验证能力;约20%将用于加强销售和营销工作以促进与国内外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的业务合作;约5%将用于探索潜在的战略合作关系或联盟机遇;以及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2.日亚将实现大功率红色激光LD芯片全面自产

近日,日亚半导体(Nichia)宣布,将开启高功率红色激光二极管LD)芯片的内部自产。据悉,这家总部位于日本的公司将从2024年春季开始销售包括新型红光LD芯片在内的激光封装产品。

与传统灯具或LED光源相比,具有红、绿、蓝三原色的激光投影仪,具有更广泛的色彩再现范围的优势,以及在保持紧凑尺寸和高效率的同时实现高亮度的能力。

日亚表示,近年来市场对这类投影机的需求一直在迅速增长,不仅是对高亮度影院投影机的需求,还有激光电视和小型智能投影机等个人消费者的需求。激光二极管在决定投影机规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日亚希望,未来能够灵活响应客户对每种RGB彩色LD性能的各种要求。

事实上,日亚一直在内部生产蓝光和绿光LD芯片。不过,该公司的红光LD芯片以往都是从外部供应商那儿采购的。

当下,红光LD芯片的质量、成本和供应主要取决于供应商。日亚表示,关键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激光投影仪性能的进步,以及探索进一步的应用可能性,日亚将通过内部“自造”来加快红光LD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并提高产品的效率和输出功率。

近期,该公司开始开发“瓦级”大功率红光LD芯片,并成功实现了自主生产。日亚已经对大规模生产设施进行了前期投资,并确保了生产能力,以满足对RGB液晶显示器的需求。

除了日亚已有的蓝光和绿光LD芯片外,日亚此番实现内部自产,将使日亚能够生产所有三种原色LD芯片,从而使制造商能够灵活地考虑和响应客户的各种要求。

日亚半导体计划,从2024年春季开始销售利用自主生产的红光LD芯片的LD封装。此外,现有产品中使用的红光LD芯片将逐步被内部生产的芯片取代,而不是从外部供应商采购。

QuaLas™RGB是将多个RGB LD芯片密集安装在一个小封装中的LD产品之一。而内部自产的红光LD芯片也将成为日亚的主要产品之一。每种RGB颜色的典型光输出功率为蓝光8.3W(465nm)、绿光4.8W(525nm)、红光10.0W(643nm)。

3.邦德激光获IDG资本与顺为资本数亿元联合投资

12月6日,邦德激光官微宣布其获IDG资本和顺为资本数亿元联合投资。本轮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邦德激光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深耕激光器、激光头、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拓展,并计划将研发领域进一步向激光器前端的核心原材料延伸。

邦德激光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全功率高性能激光加工智能解决方案。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具有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的激光加工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邦德激光立足激光加工设备,向产业链上游纵向延伸,已形成包含激光器、激光头、操作系统在内的产品全栈自研自产生态布局,实现了激光加工设备的完全自主化,成为中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及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经过多年持续深耕,邦德激光已成为全球激光加工设备第一梯队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切割、焊接等加工工艺,终端客户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认证,邦德激光2019年以来已连续4年实现激光切割机全球销量第一。

为满足不同终端场景对加工功率的差异化需求,邦德激光陆续推出1500W至60000W功率段全场景激光加工设备。同时,基于在激光行业的长久技术积累及研发创新,发布了“一秒寻边”、矿物铸造防烧、焊缝识别、气压智能控制等创新智能功能,优化终端使用体验。

2022年邦德激光开辟行业新品类——激光扫描切割机,实现激光行业颠覆性突破,进一步打开激光加工设备渗透空间,为更多元的材料加工场景激光化升级提供创新落地方案。2023年公司基于对激光器、冷却技术的深入研究,发布自冷却手持激光焊设备,标志着全天候、自冷却、连续出光的激光焊接解决方案成型。

目前邦德激光已拥有数百项专利,并形成了一批拥有十年以上产业经验的核心技术团队。同时邦德激光已获多项重量级荣誉,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山东省瞪羚标杆企业、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此外邦德激光还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研发水平及技术能力广受行业认可。

对于此次投资,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表示,非常看好邦德激光在激光加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景。通过此次投资,将与邦德激光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机会,推动其在全球市场的拓展。

顺为资本合伙人程天表示,顺为团队长期关注技术进步和中国制造出海领域的新机会,作为激光加工设备赛道的龙头品牌,邦德激光在产业链核心器件自研及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实力出众。相信邦德激光将继续在其创始团队的引领下,不断深化激光加工设备的研发迭代,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带来更多创新与价值。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金钟表示,邦德激光在获得本次投资后,将加速在激光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带动中国激光产业成长为国家战略优势产业,引领中国高端激光装备走向世界。中金公司将全力协助邦德激光持续获得资本市场支持,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标杆企业。

邦德激光董事长孔杰表示:“我们非常感谢IDG资本和顺为资本等投资机构对邦德激光的信任和支持。此次投资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在激光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进程。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力全球工业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新能源行业

1.转让价超30亿元,蔚来正式获得江淮工厂

12月5日晚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发布公开挂牌转让部分资产的进展公告,公司接到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项目《竞价结果通知单》,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蔚来”)成为资产一包、资产三包受让方,合计交易价格为31.58亿元;合肥恒创成为资产二包的受让方,交易价格为14.18亿元。本次转让标的为公司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房屋建筑物以及土地使用权及乘用车公司新桥工厂构筑物和设备资产。

图片.png

今年10月底,江淮汽车发布公告,公司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部分资产。涉及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房屋建筑物以及土地使用权及乘用车公司新桥工厂构筑物和设备资产,拟挂牌价为44.98亿元,增值额为2.86亿元,增值率为6.79%。有知情人士透露称,此次涉及的江淮汽车资产转让的两家工厂,实际上就是江淮与蔚来合作的两座工厂,即蔚来F1工厂和蔚来F2工厂,同时还透露称,蔚来或将收购上述江淮汽车资产,并进一步谋求独立生产资质。

图片.png

目前,蔚来已量产车型包括ES8、ES6、EC7、EC6、ET7、ET5/ET5T等车型,生产方均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据了解,蔚来与江淮合作始于2016年,蔚来利用江淮汽车生产资质生产ES8、ES6、EC6等车型,双方合作于2021年进一步深入,合资成立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继续为蔚来生产ES7、EC7、ET5等车型,合作生产时间至2024年5月止。

图片.png

12月4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显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生产地址为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塔路299号,法人代表为秦力洪。这份公示意味着蔚来已经拿到了独立造车的资质,不用再依靠江淮,出厂的汽车也不用张贴“江淮汽车”的字样尾标。

截至2023年9月30日,蔚来汽车现金储备为452亿元,而二季度末为365亿元。报告期内,蔚来第三季度收入总额为190.666亿元,同比增长46.6%,环比增长117.4%。净亏损45.57亿元,同比增长10.8%,环比下滑24.8%。第三季度毛利率为8.0%,2022年同期为213.3%,2023年二季度为1.0%。

2.国鸿氢能正式上市首日低开高走

12月5日,国鸿氢能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每股发行价格为19.66港元/股。

盘初,国鸿氢能大跌超26%至14.4港元/股,市值一度跌至74.6亿港元,午后开始回升,最终收于19.800港元/股,涨幅为0.71%,总市值为102.57亿元。

图片.png

本次国鸿氢能上市募资净额为14.56亿港元

其中,约40.0%拟用于扩大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产能;约20.0%拟用于拨付氢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电池系统、石墨双极板及制氢设备的研发;约10.0%拟用于拨付于上游行业公司的投资、潜在收购或建立合作关系,以巩固及加强供应链;

10.0%拟用于联合开发产品组合的下游运输和固定式应用,以增加对产品的下游需求及与地方政府及来自行业上下游参与者的公司成立合营企业,而进一步开发国内应用及促进当地对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约10.0%拟用于团队建设、人才招募及培训,以及提高关键人员的薪酬及加大激励以支持增长及扩张;约10.0%将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业绩方面,2020年至2023年前五月,国鸿氢能营收分别为2.27亿元、4.57亿元、7.50亿元、1.4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2.15亿元、7.03亿元、2.73亿元、0.76亿元。

3.孚能科技将由广州国资控股

11月29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孚能科技688567)发布公告称,广州工控集团拟将获得公司控制权的方式,由此前的协议转让股份方式,转换为广州工控集团认购孚能科技未来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

广州工控集团即将成为孚能科技的实际控制人。

图片.png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今年7月31日,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两位实控人拟以每股28.37元向广州工控集团转让合计持有的孚能科技5%股份,交易规模约17.28亿元。

此次公告显示,股权转让终止后,为实现广州工控集团成为孚能科技的控股股东,香港孚能及两位实控人拟配合推动孚能科技完成以前者为特定发行对象的定向增发,广州工控集团拟认购前述定增并取得不超过孚能科技定增后总股本12%的股份。

按照最高12%的股份数计算,方案调整后,广州工控集团入股孚能科技的资金代价,或将达到25亿元甚至更多,远超此前披露的17.28亿元股权转让交易金额!

对照前后公告,虽然广州工控集团和孚能科技均未给出交易方式变更的原因,但广州工控集团谋求孚能科技控制权的决心没有变。

资料显示,广州工控集团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持股90%,广东省财政厅持股10%。广州工控集团目前是孚能科技的第七大股东。而如果该次交易顺利完成且协议顺利履行,广州工控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孚能科技18.641%股份,孚能科技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广州工控集团。

广州工控集团成立于2019年,定位为工业领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聚焦新兴材料、核心部件、高端装备三大板块,目前下属企业556家,其中包括山河智能(002097)等五家上市公司。

尽管成立不过四年,广州工控集团已在今年首次入围世界500强,位列第414位。

孚能科技是中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于2020年7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作为全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凭借优异的电池性能,孚能科技在2017-2022年连续六年蝉联软包动力电池国内装机量No.1,2022年入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全球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TOP3。

孚能科技已量产285Wh/kg的电池,并已开发验证了330Wh/kg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储备了400Wh/kg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孚能科技核心产品软包动力电池性能优异,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温度适应性强等优势。

孚能科技目前已在中国、美国、德国、土耳其建立研发中心,在中国赣州、镇江、云南、广州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与土耳其汽车公司TOGG成立合资公司SIRO,并在土耳其建设生产基地。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赠送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的国礼电动汽车T10X就是搭载了孚能科技的电池。

孚能科技服务的客户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广汽、东风、吉利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其中,作为奔驰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合作伙伴,孚能科技助力奔驰丰富了EQ系列产品矩阵,同时,孚能科技也是奔驰EQ系列多款车型的全球独家供应商。

2023年11月30日,二级市场上的孚能科技上涨0.24元/股或1.30%,收盘报18.74元/股,当前总市值为228.3亿元。

4.废旧电池回收企业岷山环能拟北交所上市

11月30日,废旧铅蓄电池回收企业——岷山环能(873827)公告称,公司已通过河南证监局的辅导验收,拟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

上市进展回顾

4月28日开始,截至11月29日,岷山环能完成了从签订辅导协议到通过河南证监局的辅导验收的进程。7个月时间里,岷山环能干了四件事。

4月28日,岷山环能与德邦证券签订了书面辅导协议,确认其为公司上市辅导机构。

同日,岷山环能正式向河南证监局报送了公司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材料

4月29日,河南证监局受理岷山环能提交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辅导备案材料。公司进入辅导阶段,辅导备案日期为2023年5月4日。

11月29日,岷山环能通过河南证监局的辅导验收。

12月4日,公司股票正式停牌。

募资3.02亿,投建5大项目

8月1日,岷山环能公告称,拟募资3.019亿元,投建5大项目。

其中,4692万元用于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一期),1.2亿元用于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项目(一期),8000万元用于网络智能化城市矿山回收项目(一期),3000万元用于材料科学与城市矿山回收联合实验室项目,2500万元用于光伏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岷山环能:加大废旧铅储电池市场开发力度

岷山环能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集城市矿山开发、危废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有色及稀贵金属清洁生产、新材料、新能源、储能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企业。

在储能领域,公司主要从事括废旧铅蓄电池回收、电池制造销售等。

2022年,岷山环能为加大废旧铅储电池的市场开发力度,外购危废固废综合回收利用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13.67%,达4.70亿元;同时,受销售电池拆解的塑料产品增加影响,公司其他主营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上升61.20%,达602.09万元。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4.30亿元,同比增长26.07%;实现归母净利润2311万元,同比增长23.79%,毛利率为4.15%。

其中,公司危废固废综合回收利用及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5.31亿元和620.5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99.30%和80.60%。

综上所述,2022年以来,受废旧铅储电池的市场开发力度加大及电池拆解的塑料产品销售增加两因素影响,岷山环能在储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年前曾借壳上市

2020年,岷山环能曾尝试通过借壳冀凯股份(002691)重组的方式进入A股资本市场。

冀凯股份成立于2015年6月,主营支护机具、安全钻机、掘进设备和运输机械等矿用机械装备,是矿山装备的专业供应商与服务商。

2020年7月23日,冀凯股份发布《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

公告内容显示,冀凯股份拟将其依法持有的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与交易对方持有的岷山环能100%股权中的等值部分进行资产置换。

交易的整体方案由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和募集配套资金三部分组成。交易完成后,冀凯股份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将由冯春保变更为何秋安。岷山环能借此将成功借壳冀凯股份登陆A股。

四、复合材料行业

1.江苏恒神股份向北交所发起上市冲击,M40X级碳纤维通过成果鉴定

12月7日,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恒神”)向证监会报送了公司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材料,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

江苏恒神为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连续挂牌满 12 个月的创新层公司,根据公司已经披露的《2021年年度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公司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为2.01亿元,符合《上市规则》第2.1.3条规定的在北交所上市的财务条件。

江苏恒神创建于2007年8月,位于江苏省丹阳市,是一家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设计、研发、销售、技术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隶属于世界五百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产品组合覆盖从原丝、碳纤维、上浆剂、织物、液体树脂、粘接剂、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件,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的高端全产业链企业。

公司总投资近60亿元,注册资金33.38亿元,拥有年产碳纤维5000吨,织物和预浸料1500万平方米,树脂1200吨,复材制件5000吨,拉挤碳板300万米的生产能力。恒神股份拥有5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单向布织机、多向布织机、3D织机、预浸料分切机等数十台,恒神复材园拥有自动铺丝机、铺带机、热压罐、固化炉、无损检测等国际先进设备,具备服务各类客户的能力。2022年启动陕西榆林2万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和四川自贡无人机配套基地建设。

2023年11月9日,由江苏恒神、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承担的“超高强高模碳纤维(HF55M)工程化关键制备技术”项目鉴定会召开,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评定: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超高强高模碳纤维(HF55M)的拉伸强度≥5800 MPa、拉伸模量≥377 GPa、断裂伸长率≥1.50%,主体性能指标对标了日本东丽公司于2018年11月研发成功的M40X型碳纤维(拉伸强度5700MPa、拉伸模量377GPa)。目前东丽公司尚未进行M40X型碳纤维商业化生产,每年会生产大约2吨左右,而限量生产的M40X碳纤维大多专门提供给东丽下属预浸料生产公司,该纤维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在各种领域中均可显著降低零部件的重量

图片.png

评定,项目建成了十吨级超高强高模HF55M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线,产品经第三方检测,碳纤维拉伸强度≥5800 MPa, 拉伸模量≥377 GPa,断裂伸长率≥1.50%,目前该款产品通过了多家应用单位多批次试用,并已实现批量销售,能够满足未来国防及高端装备领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均衡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盘点中复神鹰及吉林化纤两家碳纤维企业的新动态

1)中复神鹰:碳纤维价格已基本触底

11月28日,在与投资者交流时,中复神鹰指出目前行业内新增产能的消化过程带动了碳纤维行业的产品阶段性价格回落,而碳纤维作为众多领域的重要原材料,成本的下降进一步推动了碳纤维下游应用技术的进步,整体的市场需求依然在稳步增长。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碳纤维售价目前已经基本触底。司作为高性能碳纤维的主力军,高性能碳纤维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要求更高,在整体行业大环境价格下行的影响下,公司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管控、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拓下游新兴应用市场、提升售后服务能力等一系列措施,产品销量与去年相比保持了不错的增长态势。同时,公司也在通过进一步依托成本规模优势、精细化管理和质量再提升来促进降本增效。

在产品应用领域上,中复神鹰公司指出公司作为碳纤维行业中的领军企业,现有产品备受下游客户认可,并在汽车领域已有应用,例如碳纤维车身、内饰、尾翼改装件以及碳陶刹车盘等部件。目前公司产品已完成国内多家知名汽车品牌的认证。未来,公司也将根据汽车领域发展趋势,进一步进行应用布局,相信将来随着碳纤维成本下降以及复合材料工艺提升,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此外,在碳纤维储氢气瓶领域中,公司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市占率高达80%左右,并为中材科技供应SYT49S-24K等产品应用在储氢气瓶和CNG气瓶的制造中。另外,公司与国内外主要的风电主机厂以及碳纤维拉挤板生产企业均有合作,并已形成批量供应。同时,公司也在不断协同其他客户进行风电领域其他应用的认证评价,如SYT45S-48K用于碳纤维拉挤板测评等。

2)吉林化纤:2024年可实现复合材料产品销售

11月28日,吉林化纤指出公司正在与包括一汽在内的下游应用企业接洽,积极拓展碳纤维产品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了1.2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公司已将第一步骤的碳化生产线完装完毕并开车运行,第二步骤的拉挤生产线正在陆续安装中,且需要通过行业认证后才可批量生产销售,故项目没有全部落地。按当前的进度和情况预计年底部分生产线能够达产,明年起即可实现复合材料产品的销售。

此前针对业内关注的“吉林化纤和国兴碳纤维都有碳纤维业务,是否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公司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股权结构上,吉林化纤和国兴碳纤维同由吉林市国资委通过化纤集团控制,但吉林化纤和国兴碳纤维分别位于碳纤维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产品不一样,下游客户不同,因此不构成同业竞争。吉林化纤定位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商,下游为风电、光伏、氢能、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客户;而国兴碳纤维为碳纤维领域的碳化生产企业,下游客户为复合材料生产企业。

3.未势能源IV型储氢瓶质量储氢密度突破6.1wt%,破解“高效”储氢难题

近日,长城控股旗下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第二代70MPa-57L Ⅳ型储氢瓶取得突破性进展,质量储氢密度达到6.1wt%,超过美国能源部(DOE)设定的2025年质量储氢密度目标值5.5wt%,且优于当前国际市场主流品牌同类产品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主要适用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型车载储氢系统。

图片.png

▲ IV储氢瓶产品效果图

同时,基于市场不同场景、不同客户类型的应用需求,未势能源IV型储氢瓶全系产品规划已在同步推进中,工作压力覆盖35MPa和70MPa,包括 70MPa-23L、35MPa-210L等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序列,部分商用车载IV型储氢瓶质量储氢密度指标可达到6.8wt%,且全系产品均已实现关键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关键原材料(如碳纤维)与核心配套部件(如瓶口阀、内胆等)实现100%国产化,综合成本降低20%,且具备轻量化、长寿命、高安全等综合性能优势,并将于近期陆续发布,可提供定制化产品开发,广泛适用于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重型卡车、公交客车、冷链物流车)、船舶等多种场景及领域。

1)攻关新材料开发,从源头摆脱应用局限

未势能源聚焦关键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联合国内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供应链伙伴等共同开展深度合作,重点针对塑料内胆原材料的氢阻隔性,内胆在泄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鼓包、屈曲、塌陷,航天级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控制、热处理状态,碳纤维预浸带的加工及配套树脂的性能等共性技术“卡脖子”难题,逐层进行技术攻坚,从源头摆脱核心材料进口、高昂成本带来的应用局限。

目前,已陆续取得了包括内胆高分子原材料选型,高强度新型纤维预浸带与配套树脂配方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从源头上为储氢气瓶的力学优异性能、质量稳定性与国产化替代提供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2)创新结构设计,提升产品可靠性

图片.png

▲ 高压储氢气瓶结构示意图

瓶口部位金属阀座与阀门的转接头结构,摒弃常规繁杂的多部件结构设计,通过自主创新内胆、阀座密封结构与界面化设计,实现一体化“直连”。其中,金属阀座采用轻量化结构设计,外观曲线与内胆封头曲线光滑连接,充分考虑外界冲击时阀座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做到防滑、防转,并配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科学的安全系数下做到极致“轻量化”设计,重量较竞品减轻40%,并创新高性能“密封”解决方案,降低了氢气泄漏、渗透隐患,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

另外,在碳纤维铺层设计方面,通过采用遗传算法、仿真模拟软件等科学设计方法,优化缠绕角度及铺层顺序,将碳纤维预浸带的纤维强度、韧性发挥到最大化,确保储氢瓶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整个生命运营周期的抗压性与可靠性。

3)革新“干法缠绕”工艺,助力行业降本增效

基于新材料选型与新结构设计,未势能源大胆创新全流程生产工艺设计,在内胆成型技术方面,采用目前国内较少应用的注塑-焊接工艺,使得内胆厚度均匀性、尺寸稳定性达到行业较高水准。

图片.png

▲ 干法缠绕示意图

同时,首创性的采用预浸带“干法”缠绕工艺,产品性能指标的离散系数可控制在2-3%,缠绕效率较湿法提高80%以上,固化时间缩短30%,疲劳测试寿命>44000次,在达到轻量化目标的同时,进一步确保碳纤维强度的发挥率、爆破强度和压力循环寿命一致性,有效解决内胆褶皱、屈曲等关键问题,大幅提升质量储氢密度、生产效率与质量,且缠绕过程无滴胶、漏胶等现象,生产环境更加友好,为后续规模化量产与市场供应,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与运营经验。

目前,未势能源自主开发的第二代IV型储氢瓶系列,已陆续完成火烧试验、耐久性试验、使用性能试验等多个关键试验项目测试,生产线建设已进入尾声,“三新”评审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动中。

五、卫星通信行业

1.中国卫通已初步建成我国首张高轨卫星互联网

据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卫通已初步建成首张完整覆盖我国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的高轨卫星互联网,预计到“十四五”末期,高通量卫星总容量将超过500Gbps。本文结合公开信息梳理了在首张高轨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几个重点工作。

1) 自主可控的高通量卫星互联网

已发射中星16号、19号、26号等多颗高通量卫星,初步建成我国首张完整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重点地区的高轨卫星互联网。根据规划,2025 年将发射中星 27 号卫星,轨位:87.5°E,覆盖中国及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卫星总容量达到 300Gbps。

图片.png

图片.png

2)三个关键词:网络、终端、数字化转型

逐步实现从经营专网到经营公网的转变:通过公网服务能力赋能专网应用。面向能源、电力等传统行业用户,通过共享接入网、端到端共享模式,在满足用户自主性、安全性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灵活的网络服务。

终端场景化、标准化:形成丰富的产品型谱,面向多种应用场景,打造集融合感知、传输和计算功能于一体的端系统,提升行业系统集成和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国产化基带系统和终端标准制定,采用模块化设计,推动终端产品规格、结构、接口的标准化发展。

推进“业务平台化、平台市场化”:平台系统相互贯通、彼此协同,实现全链路运营和服务的数字化,实现提质增效。

3)赋能千行百业

卫星互联网具有全域覆盖,安全可控、全时通信等特点,可为广播、应急、自然资源等行业提供通信服务,以及为航空、航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图片.png

2.卫星通信的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浅析

1)技术特点

卫星通信即在地球上或者底层空间中,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顾名思义,卫星通信的网络模式和工程组织实施,在地面段和用户段,与传统的无线通信网络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其空口接入的中继平台——卫星,处于太空之中,因此就具有更加独特的性质和能力。根据香农定理,信道容量受到带宽和信噪比的约束。而卫星通信就是典型的带限系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在空间中,卫星平台的能量获取方式受限于太阳能帆板的面积、星载电池的功率以及星上的功率分配和控制策略等多个约束因素。与地面基站可以直接从电力网络获取能源不同,卫星转发器的功放受到了明显的能量限制。

众所周知,天线的口径与其增益是正相关的,天线的等效口径越大,其接收和辐射的无线电能力也随之增强。从工程的角度来看,若希望提升信道容量,增大天线面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然而,与地面天线不同,卫星的发射受限于火箭的整流罩尺寸以及推力,不能随意扩大天线尺寸,这意味着卫星在无线电接收和发射方面的基础能力被“锁定”了。

增加转发器带宽是提高卫星容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C频段以下的低频段中,较宽的带宽难以获取。随着5G、6G、地面车联网以及车路协同的技术进步,C频段已经变得相当拥挤。同时,气象、广播电视、卫星导航以及4G移动通信已基本填满了S频段以下的空间。因此,想要在这些频段获取大量的宽带无线电资源在商业领域已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

提升卫星通信至Ku或更高的频率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宽的带宽,但这也意味着终端天线的设计将变得更加复杂,用户终端的天线就难以像现有的终端一样采用微带天线和鞭天线等形式,导致卫通终端的便携性受到限制,这会影响卫通终端的推广。现有的天通卫星系统和北斗短报文系统之所以能够采用微带天线形式以集成在蜂窝终端内,就是因为其采用了S频段和L频段这样较低的频段。

在卫星通信中,增加波束数量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整体容量,每个波束可以为特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多个区域同时获得服务。但这种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对地波束角较大,一个波束可能需要覆盖大片区域,从而需要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当系统的总功率固定时,增加波束数量意味着每个波束可用的功率将减少。不同于地面蜂窝网络划分小区为每个小区内的用户提供专用频段和资源,尽管卫星通信每个波束可以服务于多个用户,但有限的功率使单个用户在卫星通信中难以获得稳定的高带宽服务。

卫通的时延较大,高码率下码间串扰难以忽视。GEO(Geostationary Orbit,对地静止轨道)中继卫星的轨道高度在36000km左右,根据光速计算,无线电往返卫星和地面之间的时间在百ms量级,考虑到调制解调的时延等因素,整体时延可能会接近秒级。高时延信道对于解码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码率的实现往往还需要采用均衡等技术。

综上所述,现有的GEO卫星通信系统,在卫星平台能力、对地覆盖能力、商用用户需求、建设成本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通信应用形式。虽然其尚不如地面蜂窝移动通信那样普及,但是在应急通信、移动通信接力与Feedback、航空运输、海洋运输、能源勘探、科考等领域,发挥着其覆盖广、便于搭建、网络拓扑简单等优势,成为了通信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信息通信行业过去五年虽取得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在国际海缆、卫星通信网络和云计算设施全球化布局尚不完善,为此,需要加快布局卫星通信。根据工信部规划,至2025年,我国卫星通信网络建设要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

2)卫星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构建一种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新型网络。相比于GEO卫星通信,低轨卫星通信轨道高度低,星地距离短,链路损耗小,通信时延短,采用星座部署提升地面终端传输能力,为用户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随着宽带互联网应用和商业航天技术的发展,以Ku、Ka频段为主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通信系统迅速发展。国外先后推出了OneWeb、Starlink等卫星系统,提供全球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图片.png

Starlink 全球接入范围示意图

低轨卫星星座的发展主要依托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低成本的制造和发射是星座构建的关键,OneWeb和Starlink思路不同,前者主要负责卫星运营,后者打通了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在内的整条产业链。在卫星制造方面,二者均采用工业级器件代替宇航级器件,搭建批量化生产线,最大程度上降低卫星制造成本。而在卫星发射方面,OneWeb仍采用传统的第三方火箭提供卫星发射运载,而Starlink背靠SpaceX可多次重复利用的猎鹰9号火箭,采用创新的堆叠方式,星座成本相比于OneWeb降低了40%以上,领先于市面上其他星座。尽管Starlink在系统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但他们仍需考虑如何进行商业运营,如何扩大用户规模并进行市场推广。否则,就可能遭遇铱星星座的命运,即在星座建成后因用户规模不足而走向破产。好在,随着iPhone13推出低轨道卫星通信模块,以及本月华为公布的新机HUAWEIMate60“捅破天”的先进技术,卫星互联网已经开始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低轨宽带卫星因其高容量、低时延和广泛的覆盖能力,有望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部分,与地面蜂窝网络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一个“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

3)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发展随着半导体技术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卫星的重量和体积显著减小,使得卫星能够搭载更为先进的传感器、通信设备和数据处理单元,从而在地球观测、通信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更高效、精确的解决方案。同时,火箭的载荷容量增加,能够搭载更多卫星一次性发射,使得商业发射变得更加经济高效。这一系列的进步意味着更多国家、企业和机构能够参与卫星项目,加速了卫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缩短了卫星从设计到发射的周期,进一步推动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速度,给未来卫星通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应用场景。结合未来低轨卫星网络的特点,未来卫通的技术发展可能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前向和返向频率不断提高。由于低轨卫星距离地球仅几百公里,其链路损失较GEO卫星大幅降低,因此这一部分链路余量可以作为高频率应用的工程补充,以解决当前限制卫通的带宽问题。同时低频部分也仍会有部分保留,以做应急考虑。

用户终端与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深度融合。最近华为发布的Mate60Pro已经实现了天通卫通与移动通信的“一体化”,随着6G的发展,卫星通信将与移动通信融合的更加深入,在基带、射频等环节都将出现“一芯”的解决方案。

天网地网深度融合。目前5G网络已经成熟,地面移动网络与卫星网络融合应该是在6G以及6G后的事情。不同于地面蜂窝网络从2G、3G到5G的演进,卫星网络从高轨到低轨,其网络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信道模型、频率复用、空口波形、物理层和链路层管理,乃至寻呼信令、路由管理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啻于是一个新的网络。可喜的是,6G对于NTN(Non 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网络)已经纳入了考虑,随着SD-WAN(Software Defined – Wide AreaNetwork,软件定义广域网)技术的发展,未来低轨卫星网络必然和地面移动网络形成深度融合,在覆盖和容量之间、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地面和天空海洋之间形成互补式的搭配,二者的运营商结计费等服务也将完全统一。

3.民营火箭企业星河动力完成首次晨昏轨道发射任务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5日07时33分,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九)运载火箭(任务代号:WE WON’T STOP,永不止步),顺利将天雁16星、星池一号A星共2颗卫星送入500km晨昏轨道,这是国内民营火箭公司首次成功实施晨昏轨道发射任务,也是谷神星一号系列商业运载火箭取得的第十次成功发射。截至目前,星河动力航天公司已服务16家商业卫星客户,成功发射了35颗不同类型的商业卫星。

天雁16星研制单位为耕宇牧星(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该星为气象环境探测卫星,卫星搭载微波辐射计和激光通信载荷,主要用于开展微波辐射计多模式不间断遥感探测和激光通信

星池一号A星是由椭圆时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又一颗即时广域综合感知卫星。该星位于晨昏轨道,具有响应式敏捷成像、在轨智能处理、星载在轨互标定等特点。据介绍,椭圆时空推出的“星池计划”是由一百余颗智能卫星构成的综合感知卫星星座,预计在2027年完成整体建设。星座建成后,可为电力、石油基础设施智能巡检,期货大数据、双碳、应急减灾、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标准化数据产品及应用服务。

晨昏轨道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过赤道时,地面时间分别是大约早晚6点,恰是当地日出和日落的时候。轨道面和地球晨昏线始终近似重合,卫星几乎可以永沐阳光,以得到充足且持续的能源供给。

六、金融资本市场

1.陕西千亿光子产业崛起,光子2.0“跃迁行动正式发布

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基础设施”,信息光子、能量光子、生物光子、空间光子和光子智能五大领域正孕育着一批具备引爆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光子技术,将占据未来产业成本的70%。

其带来的超预期产业效果不仅吸引了各路企业,同样引发诸多城市“赛马”。譬如武汉打造“世界光谷”,西安引领“追光时代”、苏州迈向“高光之城”、无锡构建“光子芯谷”。如此具备想象空间的领域,布局越早,一旦有所突破,城市必然也能享受更多红利。

2021年,陕西发布“追光计划”,举全省之力发展光子产业,欲打造光子产业生态高地。仅仅两年,陕西光子产业便启动“跃迁行动”,正式进入光子“2.0”时代。升级跃迁背后,陕西千亿光子产业链呼之欲出。

1)西安300余光子家企业集聚

光子产业包括光传输、能量激光、光显示等多个领域,既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也是未来整个信息产业的基石。其相较电子具有超高速度、超高带宽、超低损耗和超强并行能力等优势,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子芯片的缺陷。陕西本身就有具备光子全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加之官方层面近几年不断加大对光子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驱动着光子产业不断向好。西安作为陕西光子产业发展“主阵地”,趋势则更为明显。

根据《光子时代:光子产业发展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内容,虽然相较其他城市起步较晚,但西安在光子产业发展上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在特定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拥有较强的领先优势。企业聚集上,陕西光子科技企业已从2021年的百家左右,增加到截至2023年9月的300余家,西安光子技术企业超过200家,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及芯片领域培育孵化了西安光机所、奇芯光电、赛富乐斯、唐晶量子、铟杰半导体等领先企业。中游器件与模组领域则聚集了炬光科技、中科微星、知象光电、奥威激光器件、中科阿尔法,下游设备与系统有中科微精、和其光电、华科光电、铂力特等重点企业。

技术突破上,西安光机所攻克了超精细、冷加工等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及整机集成技术,为C919大飞机国产先进航空发动机等提供核心技术与装备;实现我国光子制造技术及装备从0到1的突破。炬光科技发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侧泵模块新产品,核心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莱特光电研发生产的Red Prime材料获得国家工信部认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其光电跻身全球知名的变压器绕组光纤温控系统供应商等。同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项目亦相继落地。例如唐晶量子筹划建设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研发生产项目,可解决国内光子产业链外延片研发生产关键技术难题;中科立德筹建红外智能光电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将打造国内首个智能化特种精密红外光学镜头批量生产线等,均面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进行布局。

2)光子“投资热”

产业热潮下,光子领域成为机构关注、投资西安的主要聚集地。一部分企业成功成为资本青睐的“宠儿”,更有甚者几年时间里,从一家初创企业转变为行业核心角色,迈上另一个新阶段。

陕西光子产业聚集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头部企业均属于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属性极高。其中,飞秒光电、立德红外等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安导引科技、西安立芯光电等企业被认定为陕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微精、奇芯光电、中科华芯等企业获批2022年陕西省“瞪羚”企业。举例来看,奇芯光电成立以来共获得7轮融资,其中C轮、Pre-IPO分别获得2.4亿元、3.5亿元资金,资方包括达晨财智、投控东海、源星资本等;知象光电2014年创立以来共获得9轮投资,资方包括软银中国、中科创星、开源证券、钟鼎资本等知名机构。

二级市场上,光子企业亦属于资金青睐的优质标的,炬光科技、莱特光电、源杰科技相继登陆科创板,中科微精、博瑞集信、奇芯光电等企业即将踏上上市之路。截至12月7日午间收盘,炬光科技报114.91元/股,较发行价上涨46.03%;源杰科技报158.78元/股,较发行价上涨57.74%。嗅觉敏锐的不止机构投资人,政府资金亦在参与。日前,在西安举行的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发展论坛暨硬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上,由陕西省政府主导,长安汇通、省引导基金、西安财金、高新金控、西科控股等联合设立的“陕西光子产业强链基金”正式签约,基金总规模20亿元,存续期7年。该基金重点投向陕西省内光子产业领域的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光子产业,挖掘光子产业类优质项目,引入光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陕西省光子产业链形成补充。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光子产业补链基金就实现超募,基金总规模达到 7.5 亿元。此次20亿元光子强链基金正式签约,意味着光子产业百亿基金群正逐步形成,加速陕西千亿元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从上述基金本身来看,该基金自6月14备案后,分别于9月21日、10月26日及11月1日参与投资西安知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控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光电类企业。

3)千亿光子产业链

按照此前计划,到2023年,陕西将新增70家光子“雏鹰”或“小巨人”企业、30家光子科技冠军企业,光子企业总数达到250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产值上,2022年陕西光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50%,营业利润同比增长接近一倍。对照当下投资发展态势来看,2023年陕西光子领域产值增长仍会继续。尤其是机构及政府基金入场后,一些专注于细分市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或将进一步成长为头部企业,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供应商在陕西投资,产业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比较明显的一点是,陕西光子产业链距离千亿级目标已然很近。一旦达成,意味着陕西继此前太阳能光伏、煤制烯烃芳烃、乘用车(新能源汽车)3条产值规模上千亿元重点产业链后,又一千亿级产业崛起。

2.2023年前三季度PE投资市场概况

1)市场概况: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市场仍处调整阶段,投资金额超5,000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活动延续放缓态势,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同比均呈现下滑。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数6,510起,同比下滑25.9%;披露投资金额5,070.9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1.8%。从季度趋势来看,投资案例数波动增加,投资金额逐季回升,第三季度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分别为2,183起和1,772.51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专精特新”企业持续获VC/PE加持,2023年前三季度共发生1,449起投资事件,吸纳投资金额1,419.36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市场总案例数及金额的30.4%和28.0%;其中,标的企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为560起和678.16亿元人民币。

图片.png

图片.png

2)大额投资:国资机构持续发力,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成熟项目获青睐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大额案例资金集中度进一步增加(部分代表性案例可参见下表)。据统计,投资规模在1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案例数占披露金额案例数的比重由2022年前三季度的1.1%小幅增长至1.2%,投资金额占比由32.0%增长至37.7%;其中,国有背景投资机构延续活跃,参与了无锡华虹半导体、长江电力、润鹏半导体等多个大额投资案例。分行业来看,获得大额投资的企业多数分布在半导体、汽车、生物技术、清洁技术等领域;分阶段来看,扩张期及成熟期企业吸金效应明显,且具有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背景的项目更受资本关注。

图片.png

注:表中字体加粗的企业代表有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参与投资。

3)投资行业:市场高度聚焦科技创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表现稳健

从投资行业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硬科技仍为核心投资领域,VC/PE资金不断涌入。据统计,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事件共4,104起,占市场总投资案例数的63.0%;涉及投资金额共2,654.60亿元,占比52.3%。

具体而言,半导体及电子设备领域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分别为1,587起(同比-16.7%)和1,380.25亿元(-27.1%),均居于首位,高端芯片与功率芯片、传感器芯片等车规级芯片投资热度有所提升;其中,第三季度受积塔半导体、华虹公司、润鹏半导体等超50亿元的大额投资事件拉升,投资金额达612.06亿元。IT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1,261起(-39.1%),排名第2位,吸纳投资金额483.52亿元(-54.2%),居于第3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其中,吸纳金额较多的案例主要发生在第二季度,如AI大模型研发商Minimax、AGI公司光年之外、软件工具厂商开源中国等。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以1,256起(-25.1%)投资案例数居于第3位,涉及金额790.82亿元(-26.5%),位列第2位,医药企业尤其是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新药研发商获VC/PE支持,医疗器械耗材领域关注度延续。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与“双碳”目标协同发展,机械制造(624起,-4.4%)、化工原料及加工(411起,-0.5%)、清洁技术(341起,-3.7%)行业案例数均领先于互联网,分别位列第4至第6位,且降幅远低于整体市场。金额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哪吒汽车、蔚来汽车、极氪、远程汽车、北汽蓝谷等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完成新一轮高额融资,推动汽车(416.74亿元,24.3%)行业投资金额逆势上升。

图片.png

4)投资阶段:扩张期企业持续受市场青睐,A轮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居首位

从投资阶段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扩张期投资案例数为2,783起,占比达42.7%,同比小幅下滑0.2个百分点;披露投资金额2,343.38亿元,占比达46.2%,与2022年同期持平。与此同时,机构深入挖掘与对接江苏、安徽等地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潜力项目,带动初创期案例数及金额占比分别为27.1%、21.3%,同比增加4.7个、7.6个百分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种子期、初创期平均投资规模分别同比提升23.3%、29.1%,主要原因是部分具有大型企业或国资企业背景的项目在前三季度获得投资,如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福临门、华虹公司旗下无锡华虹半导体、吉利汽车旗下极氪等。

从投资轮次来看,A轮共发生投资案例数2,039起,仍居于首位,占比达31.3%,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天使轮以1,061起案例数位列第2位,占比16.3%,同比减少1.4个百分点。此外,为助力产品结构升级、夯实行业龙头地位,前三季度多家上市企业完成定向增发,以国资机构为代表的VC/PE活跃参与,推动上市定增案例数及金额占比分别同比增加0.6个、3.1个百分点。而受中粮福临门、积塔半导体、无锡华虹半导体、中电建新能源等超50亿元大额投资影响,战略投资吸纳金额同比提升44.2%,占比增加7.7个百分点。

图片.png

整体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活动持续承压,多个产业进入分化与整合期,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研发进展缓慢、业绩效益下滑等困境。在此情况下,股权投资机构应及时调整预期,加强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在观望中积极寻找投资机遇;同时,加强对已投项目的跟踪与赋能,进一步释放与放大企业价值。

3.A股现回购潮:今年已超1300家发布回购公告,回购注销在增多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2月10日晚,超过3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或增持方案,其中,郑煤机、珀莱雅、泰晶科技等上市公司拟回购或提议回购金额不低于1亿元,深圳能源发布不低于1.5亿元的增持方案。 

回购是上市公司提振信心的重要手段,通过回购自家股票,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对稳定股价有积极意义。今年以来,随着市场持续调整以及回购制度的优化,上市公司积极回购。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12月10日,以预案发布日为统计口径,今年以来发布回购预案的公司数量超过1300家,其中,有部分公司甚至发布多份回购方案。 

“一直以来,回购都是上市公司向市场传递公司股价被低估信号的常见手段。”华福证券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而为避免股价继续下跌,往往就会用回购来稳定股价,同时回购也可以让公司直接承接一部分抛压盘,从而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行业龙头公司的回购行为有望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回购增持队伍。

(1)超30家公司披露回购或增持计划 

12月10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回购或增持公告。郑煤机公告称,公司董事长焦承尧提议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A股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3亿元且不超6亿元,回购价格不超13元/股。 

珀莱雅的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侯军呈提议以公司自有资金1亿元—2亿元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的价格不超过130元/股。 

泰晶科技12月10日公告称,公司将回购计划中的回购股份资金总额由“不低于5000万元(含)且不超过1亿元(含)”调整为“不低于1亿元(含)且不超过1.5亿元(含)”。回购的股份拟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22.48元/股(含)。

此外,海洋王、神州信息、濮阳惠成、泰和新材、兆新股份、光启技术、可孚医疗、汇成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预案或者提议回购公告。 

还有上市公司股东积极增持。深圳能源公告称,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计划增持1.5亿元—3亿元公司股份,拟增持价格不超过7元/股。公司表示,本次增持基于深圳资本对公司未来经营发展以及在新能源产业布局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并认为在当前股价下公司股票具备投资价值。 

亿纬锂能公告称,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刘建华拟增持公司股份15万股—20万股,本次增持计划不设置增持价格区间。

(2)市值管理类回购注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将回购股份注销减少注册资本。 

例如,美的集团近日发布公告,计划拟对2021年2月23日回购议案中剩余的6980.79万股回购股份用途进行变更,变更为“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美的集团表示,经综合考虑资本市场情况,为提高公司长期投资价值并提升每股收益水平,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计划拟对剩余的回购股份用途进行变更。本次回购股份用途拟变更事项尚需提交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公司后续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审议程序并相应进行披露。 

京东方A也在近日公告称,公司拟对2021年回购股份用途进行变更,将“用于实施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变更为“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通过进一步提升每股收益水平,切实提高公司股东的投资回报,维护公司价值。 

“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的公司数量增多,是市场底部的重要信号之一。”中国银河研究院策略分析师、团队负责人杨超表示,回购股份数量多意味着当前公司股价被低估,上市公司正采取措施提升公司投资价值,且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的公司中,优质企业较多,在当前经济持续恢复情况下,说明市场情绪逐步提振。回购注销能在较大程度上提振投资者信心,预示着市场的逐步恢复。 

3)市场底部不断夯实 

上市公司回购热潮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向好的情绪,在彰显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也通过向二级市场释放积极信号进而起到一定的稳定股价、防止公司股价过低而偏离公司实际价值的作用。 

华福证券认为,近年来,证监会多方面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A股市场回购规模整体稳步增长。通过复盘我国整体回购发展历程,并结合整体市场行情可知,回购相关政策调整时点多见于市场底部时期。因此,当下“回购潮”的再起,抑或是市场底的再次夯实。

中信证券认为,市场的底部正在不断夯实。一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政策的定调依然积极,政策将以进促稳,因时而动,预计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具体措施将继续加力,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进程也将加快,科技创新在产业体系和供应链中的作用是重要看点,支持经济先立后破。另一方面,当前经济依然处于低斜率复苏的状态,宏观数据仍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内,在政策的持续加力显效下,经济形势将稳中趋好,外部评级调降事件料对市场不会产生实际影响。

国泰君安表示,尽管大盘近期还处于调整阶段,但是权重指数的底部结构已经逐步完善,考虑到当前国内政策呵护明显、外围环境相对友善、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已经形成中线升值趋势,中线底部完全形成之前的可观调整,恰是参与“阳春行情”的较好上车机会。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