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1年第10期(总第40期)

行业报告 2021-07-14 16:12:00
半导体芯片行业

1. 全球IC芯片销售今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

据知名分析机构IC Insights报道,他们将很快发布其McClean报告的年中更新,其中包括对2021年至2025年全球IC市场的最新预测。据报告显示,在WSTS定义的33个主要IC市场类别中,有32个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有所增长,其中29个产品类别预计将出现两位数的显著增长,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下。
IC Insights预计,今年整个IC市场的强劲需求将使整个IC芯片市场的销售额增长24%,并有史以来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的平台。
据报告,2021 年中,IC生产恢复正常水平,但Covid-19大流行导致芯片需求激增意味着用于智能手机、计算机、电视、汽车和其他终端应用的 IC 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可能持续到2022年。
预计明年和2023年IC市场将继续增长,届时全球IC收入预计将首次超过6000亿美元。在整个预测期内,移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机服务器、汽车和工业市场的5G连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虚拟现实和其他新兴应用的势头预计将激增,从而导致IC市场强劲,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7%。

2. 国家大基金二期出手25亿定中微公司

7月2日晚间,半导体设备巨头中微公司披露了定增结果报告书,总额82.1亿元的市价定增蛋糕,最终被20家中外知名机构瓜分。
参与中微公司的定增机构可谓阵容豪华,除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俗称大基金二期)外,多家赫赫有名的外资机构都来捧场,头部券商及公募基金也有参与。
从定增认购金额来看,大基金二期获配最多,达25亿,占本次募资总额30%。高毅旗下的两只基金获配5.39亿,中金公司获配4.06亿。QFII机构中,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认购了761万股,法国巴黎银行-自有资金认购了263万股,瑞银集团认购了232万股。
据公告,在规定时间内,保荐机构、联席主承销商共接收到20名认购对象的有效申购报价,有效报价区间为102.29元/股-127.00元/股。
本次定增价格最终确定为102.29元/股,按最新收盘价算,这些定增参与对象刚拿到股票,就已经账面浮盈近50%。这次参与增发的20家机构股票锁定期为6个月。
纵观本次定增,大基金二期大手笔参与是最大亮点。本次定增完成后,大基金二期对中微公司的持股比例为3.97%,成为第五大股东。
目前案例显示,大基金二期的投资涵盖了半导体设计、存储封装、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环节;与一期不同的是,除了扶持产业链相关环节龙头,还着重培育崭露头角的公司。
中微公司是一家以中国为基地、面向全球的微观加工高端设备公司,为集成电路和泛半导体行业提供极具竞争力的高端设备和高质量的服务。
中微开发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和化学薄膜设备是制造各种微观器件的关键设备,可加工微米级和纳米级的各种器件。
根据之前中微公司披露的定增草案,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拟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中微临港总部和研发中心、中微临港产业化基地,在南昌高新区建设中微南昌产业化基地。其中,中微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1.7亿元,中微临港总部和研发中心项目投资约37.5亿元,科技储备资金30.8亿元。
中微公司表示,随着公司规模及业务的扩张,公司在现有上海总部厂区、南昌厂区进行半导体设备生产与研发已出现瓶颈。本次募集资金项目建成后,一方面能够扩充公司现有产品的产能,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产业化基地及研发中心助力公司产品线的扩张,强化公司的技术优势并丰富产品结构,提升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此外,中微临港总部和研发中心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提升中微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水平,缩小与海外同行业在研发方面的差距。
从竞争力上来看,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应用在国际一线客户从65纳米到14纳米、7纳米和5纳米及其他先进的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生产线及封装生产线。中微公司MOCVD设备在行业同样领先,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氮化镓基LED设备制造商。
中微公司在今年年初时股价最高逼近200元/股,春节后科技股集体大幅回调,股价一度跌至98.18元/股。随着这一轮半导体行业市场预期整体向好,自3月底至今,中微公司股价反弹超50%。
业绩表现方面,今年一季度中微公司营业收入实现6.03亿元,同比增长46.24%;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425.36%。
对于业绩增长原因,中微公司表示: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6.24%,主要系受益于市场行情及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收入分别为3.48亿和1.33亿,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3.75%和76.85%。

3.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核心技术人员研发副总离职

7月4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告称,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近日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并办理完成离职手续。离职后,吴金刚博士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吴金刚加入中芯国际已有20年,离职前为公司技术研发副总裁。中芯国际表示,目前公司的技术研发工作均正常进行,吴金刚博士的离职未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公告显示,吴金刚2001年加入中芯国际,2001年至2014年,历任助理总监、总监、资深总监,2014 年至今担任技术研发副总裁,任职期间负责参与公司 FinFET 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
中芯国际还表示,吴金刚在公司任职期间参与了公司的研发工作,期间参与申请的专利均非单一发明人的专利且均为职务发明创造。前述专利所有权均属于公司,不存在涉及专利的纠纷或潜在纠纷,其离职不影响公司专利权的完整性。
公告披露的保密及竞业限制主要内容显示,根据公司与吴金刚博士签署的劳动合同、保密协议或条款及竞业限制条款,吴金刚博士承诺就公司的或公司负有保密义务的第三方的任何机密/专有信息尽到最严格的保密义务,并承诺在征得公司事先书面同意前,不直接或间接以任何方式向公司内外的任何人披露任何机密/专有信息,或出于履行其对公司的职责以外的任何目的使用任何机密/专有信息。
吴金刚博士自离职次日起的12个月内不得帮助公司竞争对手、为其工作、被其雇佣、向其提供服务、供应产品或充当公司的竞争对手;不加入任何与公司业务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或为其提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作为其投资人、股东、董事、 监事、经理、顾问或扮演其他任何角色。
中芯国际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发展,已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公司形成不断扩大的优秀研发团队与深厚的人才储备,公司具备保持技术先进性、持续创新的人才基础。2018年、 2019年及2020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2096人、2530人及2335人,占员工总人数比例分别为11.86%、16.02%及13.50%,研发人员数量保持稳定。目前公司的技术研发工作均正常进行,吴金刚博士的离职未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4. 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收购英国最大芯片厂

据环球网援引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2日报道,在全球芯片短缺之际,英国最大芯片制造商Newport Wafer Fab(NWF)将被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收购。根据闻泰科技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对安世半导体剩余股权的收购,已实现对安世集团100%的控股。
报道称,双方交易谈判仍在进行中,收购价格约为6300万英镑(约合8700万美元)。消息人士透露,安世半导体公司将于下周一或周二宣布此次收购。
据报道介绍,NWF公司位于南威尔士的纽波特,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之一。“我们正与NWF公司和威尔士政府就NWF的未来进行建设性对话,”安世半导体一位发言人向CNBC说,“在得出结论前,我们不能进一步置评。”此次收购正值整个汽车芯片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问题。安世半导体上月底宣布,公司启动位于英国曼彻斯特的新8英寸晶圆生产线,新生产线将立即扩大安世半导体的产能。
知情人士称,Newport Wafer Fab有几笔未偿债务,包括欠汇丰银行2000万英镑(约合2764万美元),欠威尔士政府1800万英镑(约合2488万美元),这些债务将在出售后偿还。与此同时,四年前从德国英飞凌手中收购Newport Wafer Fab、并成为其大股东的首席执行官德鲁纳尔逊(Drew Nelson)将获得约1500万英镑(约合2073万美元)。
Newport Wafer Fab生产用于汽车行业电源应用的硅芯片,而汽车行业受到芯片短缺的打击尤为严重。该公司还在开发更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这种半导体速度更快,能效更高。
这笔交易是在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同意被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以400亿美元价格收购之后达成的。Arm通常被认为是英国科技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但在遭到竞争对手高通和其他公司反对后,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正在调查这笔收购。
闻泰科技2019年用338亿元人民币收购安世半导体,完成迄今中国最大的半导体收购案。安世半导体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IDM公司,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每年可交付900多亿件产品,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各类电子设计。公司丰富的产品组合包括二极管、双极性晶体管、模拟和逻辑 IC、ESD 保护器件、MOSFET 器件以及氮化镓场效应晶体管(GaN FET)。凭借几十年来的专业经验,安世半导体持续不断地为全球各地的优质企业提供高效的产品及服务,在与国际半导体巨头的竞争中,安世在各个细分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其中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芯片全球第二、ESD 保护器件全球第一
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表示:“闻泰科技将以安世半导体为龙头,加大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为部件和系统集成赋能,全面提升整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司护城河,企业目标是推动闻泰科技从服务型公司向产品公司的战略转型。”
据报道,安世半导体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实现了全球功率半导体排名上升2位至第9位,在中国功率半导体位居第1位。安世45%的收入来自于汽车领域,与全球各大汽车厂商保持长期合作。

、激光器行业

1. 长光华芯IPO申请获受理

6月24日,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被上交所正式受理。
长光华芯简介:近3年营收快速增长
长光华芯成立于2012年,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创办,致力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高效率VCSEL芯片、高速光通信芯片及相关光电器件和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建成从芯片设计、MOCVD(外延)、光刻、解理/镀膜、封装测试、光纤耦合、直接半导体激光器等完整的工艺平台和量产线,是全球少数几家研发和量产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公司。目前,长光华芯已形成由半导体激光芯片、器件、模块及直接半导体激光器构成的四大类、多系列产品矩阵,是半导体激光行业的垂直产业链公司。
针对半导体激光行业核心的芯片环节,长光华芯已建成覆盖芯片设计、外延、光刻、解理/镀膜、封装测试、光纤耦合等 IDM 全流程工艺平台和3吋、6吋量产线,目前3吋量产线为半导体激光行业内的主流产线规格,而6吋量产线为该行业内最大尺寸的产线,相当于是硅基半导体的12吋量产线,应用于多款半导体激光芯片开发,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是少数研发和量产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公司之一。目前,公司半导体激光单管芯片可实现30W的高功率激光输出,半导体激光巴条芯片可实现50-250W的连续激光输出及500-1000W的准连续激光输出,产品性能指标居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18-2020年,长光华芯营收分别为9243.44万元、1.39亿元、2.47亿元,增速较快,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分别为-1439.57万元、-1.29亿元、5.39万元。招股书表示,近年净利润为负主要是因公司目前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业绩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利润不足以覆盖以研发费用为主的期间费用所致。
若长光华芯未能进一步拓展业绩规模,或产品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可能导致公司收入无法按计划增长,无法及时扭亏为盈,有可能造成公司现金流紧张,对公司市场拓展、人才吸引、团队稳定性、研发投入、战略性投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该公司短期内无法进行现金分红,将对股东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高额研发占比 推动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
前文提到,长光华芯近年来利润较低与业务利润不足以覆盖以研发费用为主的期间费用有关。近年来长光华芯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8-2020年,长光华芯研发投入费用分别为3718.98万元、5270.65万元、5724.62万元,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40.23%、38.05%、23.16%,远高于同行业可比企业平均水平。
在高额研发投入的支撑下,长光华芯基于核心技术研发生产的半导体激光芯片系列产品已在工业激光器、国家战略高技术、科学研究、医学美容、激光雷达及3D传感等领域得到了产业化应用。
在工业激光器领域,公司生产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器件及模块等产品已作为泵浦源广泛应用于工业激光器的量产,下游客户包括锐科激光、创鑫激光、大族激光、飞博激光等主流的激光器厂商。公司半导体激光芯片系列产品具有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特点,逐步实现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是工业激光器的核心器件,助力高功率激光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国家战略高技术及科研领域,公司的高功率巴条系列产品可实现连续(CW)50-250W 激光输出,准连续脉冲(QCW)500-1000W 激光输出,电光转换效率 63%以上,广泛应用于固态激光器、碱金属激光器的研制等,已服务于多家国家级骨干单位。
公司研发的面发射高效率VCSEL系列产品已通过相关客户的工艺认证,目前公司已获得相关客户VCSEL芯片量产订单,产品应用领域扩展至激光雷达及3D传感领域。
募资13.48亿元,投入多项重要研发项目
本次长光华芯拟募集资金13.48亿元,将投建于“高功率激光芯片、器件、模块产能扩充项目”、“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VCSEL)及光通信激光芯片产业化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具体情况如下:
招股书表示,高功率激光芯片、器件、模块产能扩充项目主要是为了扩大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系列产品的生产,产能扩充能够提高公司经营规模,是对该公司现有业务的合理延伸和拓展。
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VCSEL)及光通信激光芯片产业化项目主要通过对生产基地的建设及配套设备的购置,研发并生产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芯片及光通信激光芯片系列产品,扩大公司在消费电子、激光雷达及光通信领域的激光芯片输出。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主要为了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完善技术研发体系、提高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相关技术的储备量,从而持续强化公司的创新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360创始人周鸿祎:一两年里激光雷达会掉到白菜价

7月2日下午,在北京360大厦,360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表示, “15万元以下的车大概占了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如果15万元以下造不了智能车,意味着中国以后70%的主要消费者都没有能力买,智能汽车就算是一个小众产品。“在一两年里,激光雷达可能会掉到白菜价,会到一百美元的水平。这就是摩尔定律。”
(1)不是配备激光雷达的车才叫智能汽车
激光雷达正在成为众多车企争夺智能化的“高地”。2021年,华为参与“造车”的极狐阿尔法S,还有蔚来、小鹏汽车、沃尔沃等车企纷纷表示,其新车将搭载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相比,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可以生成更详细的物体图像。其至今没有被车企大规模使用,主要原因是成本相对昂贵。Luminar首席执行官AustinRussell表示,激光雷达的价格高达每台1000美元。
对此周鸿祎称,非常不认同“只有配备激光雷达的车才有资格叫智能汽车”。周鸿祎以特斯拉举例——特斯拉不仅不用激光雷达,而且把毫米波(雷达)都去掉了。“特斯拉技术总监说,当多种雷达传感得到的数据不一致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可怕。特斯拉汽车几次出事,都因为毫米波雷达工作不稳定,和摄像头看到的东西不一致,所以它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周鸿祎随后表示,10万元以下的汽车,可能暂时不装激光雷达,就把视觉方案做到极致,也有可能实现辅助驾驶,或者半自动驾驶的方案。“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款车用了很贵的激光雷达,成本下不来,就说只要不用激光雷达的15万元以下的车就不叫智能车。”
周鸿祎表示,15万元以下的车大概占了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如果15万以下造不了智能车,意味着中国以后70%的主要消费者都没有能力买,或者说买不起智能汽车,智能汽车就算是一个小众产品。
他说,未来,不论是在50万元级别,还是15万元以下的级别,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方面,只要在合理的算力支持之下,都可以得到同样的体验。“我们还是要造国民智能汽车,就是15万元以下,跟现在四五十万元、三四十万元的车相比,在体验、智能驾驶方面毫不逊色。”
(2)10万元左右智能汽车定位
5月11日,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宣布,正式联合造车新势力哪吒汽车造车。此前,哪吒汽车宣布启动D轮融资,融资额约30亿元,360领投此轮融资。在完成全部投资后,360将成为哪吒汽车的第二大股东。
哪吒汽车是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汽车品牌,成立于2018年6月1日,目前旗下拥有哪吒N01、哪吒V和哪吒U三款车型,产品覆盖小型SUV和紧凑型SUV,补贴后售价为9.98万-15.98万元。
今年前6月,哪吒汽车累计销量21104台,同比增长478%。同期销量上,蔚来为41956辆,理想为30075辆,小鹏为30738辆。360选择与哪吒汽车联合造车时称,要将“科技平权”的理念具体化成“为人民造车”的实践,以10万元左右的智能汽车定位,满足大众化的用户需求。

3. 利元亨科创板鸣锣,开盘大涨394%

7月1日上午,利元亨(688499)IPO鸣锣,成功完成科创板上市。利元亨股票发行价格为38.85元,首日开盘价达每股192元,大涨394%!
(1)利元亨业绩逐年增长 锂电业务占比超80%
利元亨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为锂电池、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等领域提供高端成套智能装备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凭借多年来深耕高端智能化成套装备市场,利元亨的客户覆盖锂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及全球500强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轨道交通及安防等行业巨头,包括新能源科技、比亚迪、浪潮电子、宁德时代、联想集团等。
实际上,早在成立之初,利元亨就以国外研究合作的方式开始进行激光技术的预研和储备,经过几年准备后,2018年正式以“利元亨激光”品牌进军新能源激光设备领域。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利元亨激光产品线已涵盖方形、软包、圆柱类电池的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及激光清洗等激光应用,如刀片电池顶盖激光封口焊接、顶盖连接片激光焊接机、极片切割/隔膜切割、注液孔清洁/密封钉焊接、模组PACK/Busbar焊接、软包模组焊接、激光极片切分一体机、大卷激光清洗等。这些产品都已实现批量销售。
2018-2020年,利元亨智能装备营收分别为6.7亿元、8.8 亿元、14.2亿元。其中锂电池设备营收分别为6亿元、7.8亿和11.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0%、87%和84%。
2021年1月-3月,利元亨实现营业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201.96%;结合已实现的经营业绩以及在手订单等情况,预计公司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0.22亿元至10.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3.40%至111.38%。
(2)研发投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利元亨非常注重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近三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88%、14.14%和11.48%,与主要竞品相比处于领先位置,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凭借高额研发投入,利元亨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攻克锂电应用的技术难题。例如,利元亨开发的位置同步输出(PSO)激光焊接技术,能够将激光能量等距脉冲输出,实现了焊接速度在200mm/s以上的稳定的顶盖周边焊接,在不用硬件工况下也能确保拐角焊接平滑。目前利元亨的PSO激光焊接设备已经成功应用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等装机量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产线当中。
此外,利元亨激光还针对新能源行业开发出“激光一体化控制系统”、“编码器驱动的定轨迹激光切割技术”等几十项专利技术,有效提升新能源行业激光加工的质量及效率。
在技术研发方面,利元亨对智能制造新工艺或新技术进行了前瞻性预研及应用研究。其中前瞻性预研的激光技术项目包括激光实验室项目、负极极片激光清洗控制系统;应用研究中与激光技术相关项目有自动焊接一体机、方形叠片电芯自动线装配及制动钳体组装线。
(3)募资7.95亿,项目投产可实现营收11.88亿元
本次利元亨拟募资7.95亿元,其中5.67亿元用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项目,1.28亿元用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项目,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系统,在公司现有生产研发技术基础上,通过新项目投建,扩大公司产能、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
该项目计算期为12年,其中建设期2年,运营期10年。项目建成后首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营业收入11.88亿元,净利润2.08亿元,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0.77%,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7.62年。
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项目旨在通过对激光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机协作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并取得突破,使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该项目将主要研发激光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机协作技术。项目投入运行后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通过先进研发设备的购置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可以提高利元亨产品研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加快研发成果转化。

4. 苏州德龙激光IPO获受理

6月25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苏州德龙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龙激光)科创板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德龙激光致力于激光精细微加工领域,聚焦于半导体及光学、显示、消费电子及科研等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其中,在半导体领域,德龙激光成功进入国内最大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华为海思;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长电科技;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厂商代表企业华润微、泰科天润、能讯半导体等。
在显示领域,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16-2020年中国大陆主要面板厂的激光切割类设备数量,德龙激光销量占比为12%,排名第三。其客户包括群创光电、深天马、维信诺、京东方、信利公司、华星光电等公司。
(1)应收账款及存货双高
2018-2020年,德龙激光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23亿元、3.53亿元、4.19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815.36万元、2054.06万元、6221.75万元。
德龙激光称,公司专注于激光精细微加工,在不断追求更小更精密的微观世界里,超快激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半导体及光学领域,集成电路芯片的制程中,更大的晶圆被切割成越来越多的不断缩小的芯片,需要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加工设备。公司使用自产超快激光器,将激光接近衍射极限汇聚为极小的光斑,聚焦在晶圆材料的内部,在内部发生非线性吸收形成空腔和裂纹,实现半导体晶圆隐形切割。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掌握激光隐形切割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应用于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晶圆划片、MEMS芯片的切割、Mini LED以及5G天线加工等。
在激光加工精度要求更高的设备上,德龙激光更多使用自产的激光器产品。最近三年,其分别有46.30%、67.92%和66.67%的半导体及光学领域的精密激光加工设备使用了公司自产的超快激光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营收规模的增加,德龙激光的应收账款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报告期各期末,德龙激光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8,956.64万元、14,140.16万元和14,717.67万元,占流动资产比重分别为 20.69%、30.85%和21.08%。应收账款余额较大会给公司发展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和一定的经营风险。
同时,报告期各期末,德龙激光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3,085.01万元、20,879.68万元和28,217.87万元,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3.33%、45.56%和40.41%,占比较高。该公司已依据审慎原则,对可能发生跌价损失的存货足额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德龙激光称,随着公司经营规模和业绩的持续扩大,公司存货金额可能会持续随之上升,如公司不能对存货进行有效的管理,致使存货规模过大、占用营运资金,将会拉低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与资产流动性,进而增加存货跌价风险并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募资4.5亿元投建激光设备等项目
招股书显示,德龙激光此次IPO拟募资4.5亿元,投建于精密激光加工设备产能扩充建设项目、纳秒紫外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产能扩充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客户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德龙激光认为,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在公司现有业务的基础之上制定的,是根据公司业务发展规模、技术研发创新要求、客户服务需求等在现有业务上的拓展和提升。其中,“精密激光加工设备产能扩充建设项目”、“纳秒紫外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产能扩充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有效提升公司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器的产能,进一步满足下游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在AOI检测技术、百瓦级超快激光器、柔性超薄 玻璃精细切割、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开发,提高公司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研发中心将引进更多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配置先进的研发设备、加大研发投入,创造良好的研发氛围及环境。
另外,“客户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将实现在苏州新增客户服务网络总部,在深圳、厦门、宁波、上海等城市新增 8 个客户服务网点,为公司开展营销、客户服务活动提供便利,促使公司更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将有利于缓解公司在经营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提高公司偿债能力,降低财务杠杆与短期偿债风险,为公司业务规模扩张提供支持。
关于公司发展战略,德龙激光表示,公司是业内知名的激光加工设备及激光器制造商,专注于高端精细微加工领域。自设立以来,公司始终秉承“诚信、敬业、团队、创新”的企业精神,肩负着“用激光开创微纳世界”的使命,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和市场竞争力建设,致力于成为在精细微加工领域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激光公司。

新能源行业

1. 特斯拉交付400MWh储能项目

外媒报道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县,一个100MW/400MWh的储能项目已经启动,使用了142个特斯拉Megapack电池储能系统。该项目是美国最大的可运行电池存储系统之一,100MW的电池存储系统将提供足够的电力为文图拉县奥克斯纳德市供电4小时或整个文图拉县供电30小时。
在此之前,2020年11月,特斯拉已宣布与法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商Neoen将在澳大利亚吉朗市建设一个300MW的锂电池储能项目,将在2021年底之前交付。 
此外,特斯拉还与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PG&E)在加州蒙特雷县建设一个容量为182.5MW/730MWh的电池储能项目,预计于2021年第二季度完工运营,或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 
今年3月底,外媒报道称,苹果公司在加州建造的储能项目采购了特斯拉储能电池组,采购价格达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
上述项目都将使用特斯拉在2019年推出的Megapack电池储能系统。每个Megapack一次可以存储高达3MWh的能量,并且可以将足够多的Megapack串联在一起,可以创建一个容量超过1GWh的储能系统。
随着交通电气化和清洁能源趋势的加快发展,数据预计,加州到2045年将需要部署装机容量为30GW的电网侧储能系统和10GW的用户侧储能系统。这给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增长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去年特斯拉储能电池装机总量为3.02GWh,同比增长83%。这一增长大部分归因于其公用事业规模的储能产品Megapack的普及。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能源发电和存储营收为4.9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93亿美元增长69%。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正将其Megapack储能产品改用LFP电池。若特斯拉LFP版Megapack产品得到大规模量产应用后,其储能业务的销量和毛利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除了电网侧领域,特斯拉的电池储能系统也在家用储能市场大量应用。
随着近年来美国部分地区对家庭储能的政策支持和整体市场需求增长,特斯拉的Powerwall的安装量快速提升。截至5月底,特斯拉表示,已经安装了第20万台Powerwall。
为拓展储能业务,特斯拉也将目光投向中国。6月23日,特斯拉宣布,已经在中国开设了第一个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并推出了Powerwall家用电池组。

2. 202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预达229GWh

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以及数码、储能、小动力市场带动,中国锂电新能源行业发展快速,当前已进入锂电产业发展成长期(2010-2030年)的中期阶段,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143GWh,同比增长22%。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229GWh,同比增速有望超过60%。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到611GWh,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作为锂电池市场规模增长主力,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出货量占比持续提升。有望从2020年的56%提升超60%。
可观的动力电池出货量预期下,材料产业链已经明显承压。今年上半年,部分材料如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和铜箔等供需格局已经历错配下的第一轮的反转;下半年是产销旺季,除了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铜箔之外,负极、隔膜等环节供需错配也将加剧。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2025年后的中国和全球动力电池产能仍面临巨大缺口,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未雨绸缪,以百亿规模为单位在多区域布局落子。
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中航锂电、比亚迪、合肥国轩、亿纬锂能、瑞浦能源、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开启新一轮产能扩充竞赛,新建产能规模和投资规模都刷新此前记录,截止目前投资额已超过2450亿。
于材料企业而言,如何做好核心客户保供,关系到未来几年持续发展,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如何做好供应链安全,同时满足车企及终端客户降本的诉求,考验其企业领袖智慧及战略研判。
于设备企业而言,如何做好按时按质交付,在技术迭代、产能提升方面与动力电池企业需求同步,成为设备企业的重要挑战。同时,动力电池大规模制造开启后,在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上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这也考验着设备企业的创新、协同及应变力。

3. 富士康联手Gogoro布局共享换电

外媒报道称,富士康和Gogoro宣布建立战略技术和制造伙伴关系,两家公司将利用富士康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为Gogoro电池交换技术和电动智能滑板车引入新的制造能力和规模,从而加速Gogoro的全球扩张。
根据协议,富士康和Gogoro将开始在多个项目上合作,包括智能电池、车辆工程和制造。富士康将提供制造能力和供应管理,Gogoro则专注于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品牌营销、渠道扩展、客户服务等方面。
4月,Gogoro宣布与印度最大摩托车制造商 Hero MotoCorp 达成合作;5月,Gogoro宣布与中国大陆的长江集团和雅迪成为合作伙伴,将开发可更换电池组的新车型。
Gogoro生态系统的核心是Gogoro网络,这是一个高效的电池交换平台。
Gogoro宣称截至目前已经拥有近40万名客户和2100个电池交换站,目前每天进行27万次电池更换,累计实现了近2亿次的电池更换。其中既有该公司自己的车型,也有第三方电动摩托车。此次与富士康达成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Gogoro在电动两轮车以及共享换电领域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富士康而言,这不是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首次布局。相比电动两轮车,电动汽车才是其更大的目标。
此前,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杨伟在鸿海开放日上宣布,鸿海正式官宣涉足动力电池及电动车领域,并将技术路径选定为固态电池。
刘扬伟强调,到2025年-2027年,鸿海要取得全球电动车10%的市占率,预计达360万台。同时还提出了3+3发展蓝图,包括电动车、数字健康和机器人三大产业,以及AI、半导体和新世代通讯技术三个技术领域,助力公司发展和产业升级。
此外,鸿海集团还与裕隆集团和FCA分别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技术。

4. 1-5月陕西省太阳能电池出口78.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89.2%

据西安海关统计,2021年1至5月陕西省太阳能电池出口78.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9.2%,其中5月份出口21.2亿元,增长119.2%,创单月出口值历史新高。1至5月,陕西太阳能电池出口值列江苏、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对印度、巴西、东盟太阳能电池出口成倍增长,其中对欧盟出口23.1亿元,增长61.9%,占同期陕西太阳能电池出口的29.5%;对印度出口22亿元,增长21倍,占28.1%。
此外,对巴西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1.5倍和3.1倍。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能源发展合作的空间与潜力巨大。1至5月,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太阳能电池32.1亿元,同比增长5.4倍。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快速提升,是全省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海外装机需求得到较快释放,大量订单推迟到今年交付,2021年全球太阳能电站建设逐渐恢复,也带动全省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

复合材料行业

1. 中复神鹰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18.45亿元

6月24日,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材料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这是中国建材集团系统内首家申报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国泰君安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18.45亿元。
中复神鹰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技术研发,突破了超大容量聚合、干喷湿纺纺丝、快速均质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2018年至今,中复神鹰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47%,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体现出了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产业化的良好势头。
中复神鹰从事的高性能碳纤维领域曾长期被东丽、赫氏等日美企业把持。中复神鹰是国内首家掌握碳纤维干喷湿纺技术工艺的企业,该公司依托干喷湿纺技术的创新实现了T700级、T800级、T1000级等不同级别碳纤维的工业化量产,成功填补了我国碳纤维高端技术的空白,对于高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基建等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月,中复神鹰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国内碳纤维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中复神鹰本次上市的募集资金将用于西宁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试验线等项目的建设。上述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扩大中复神鹰的碳纤维产能,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加速推进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替代;同时也将提升中复神鹰在研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保证其在国内碳纤维行业的领先优势,助推其快速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碳纤维企业,打造中国建材集团在复合材料领域的新名片。

2. 海上风电叶片放量,中材科技上半年利润实现翻倍增长

7月5日晚间,中材科技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0%-120%,净利润17.89亿元至19.68亿元,几乎赶上其2020年全年净利润的20.52亿元。
业绩大幅增长原因:
1、玻璃纤维产业:国内需求持续上行,海外需求恢复趋势明显,行业高景气延续,公司主要产品量价齐升。同时,公司持综合成本不断下降,生产效率及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2、风电叶片产业:受抢装后风电招标价格持续下行的影响,传统叶片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大增,叶片产业快速推进“大功率、大叶型”新产品投产,海上风电叶片放量,确保了叶片产业盈利能力保持相对平稳; 
3、锂电池隔膜产业:在行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公司加速产业整合和管理整合聚力,主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呈提升趋势,锂膜产业盈利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4、先进复合材料等其他业务经营形势良好。
中材科技主要从事风电叶片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产品下游客户为风电机组整机商,终端用户为风电场开发商。公司作为国内风电叶片行业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目前具备年产10GW以上风电叶片生产能力,拥有江苏阜宁、江西萍乡、河北邯郸、北京延庆、甘肃酒泉、吉林白城、内蒙锡林等七个生产基地,覆盖了国内所有目标客户市场及部分国际知名客户市场。受风电抢装带动,2020年中材科技业绩大涨,营业收入达187亿元,同比增长38%。

3. 嘉兴德毅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客车车体成功下线

7月2日,嘉兴德毅新材料有限公司首台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客车车身成功下线。
嘉兴德毅由浙江清华长三角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清华军融院)投资设立,于今年4月落户嘉兴市百步镇经开区,法人代表为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荣毅超。荣毅超院士表示,该项目是清华军融院落实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将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升级和大中型客车轻量化转型的使命。
此次,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采用,车身结构重量减小约1吨,同时带动车桥、悬挂、控制等系统的重量降低,进而实现整车减重约3吨。
未来,嘉兴德毅将瞄准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大力推动碳纤维的工业化应用。同时,公司将为通航飞机和船舶提供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机体部件,并持续研发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树脂体系和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殊蜂窝以及碳碳复合材料产品等,丰富产品体系、开拓高端市场。
据了解,清华军融院团队曾参与并完成了国家航空工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专业化整合,近年来结合浙江省推进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的布局,瞄准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工程化应用,与中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共建新材料研发中心并开展项目产业化,已获得浙江省军融办发布的省级复合材料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和省级军民协同复合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并成功中标大飞机蜂窝复材地板项目。

4. 全球首条新能源旅游空铁成都下线,车体采用碳纤维及发泡材料

6月26日上午,中唐空铁Sky City平台车辆发布暨大邑空铁项目车辆下线仪式在中唐空铁集团产业园举行。外形炫酷、科幻,270度透明的空中列车从纸上进入现实,新列车总体看起来像一个在空中滑行的熊猫,传递着智慧出行的理念。
本次发布的Sky City平台车辆,是中唐空铁集团根据成都旅游交通和景区观光的特点,结合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研制的。据了解,此次下线的第三代空铁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与普通地铁运行速度一样,每小时80公里,最大载客量120人/辆,整车模块化设计,在同一车辆平台上,可实现全透明或部分透明车型的多种形式,兼容新能源电池和三轨供电,满足多种应用场景需求。
“新一代列车重约2.5吨,比传统的列车减少约0.5吨重量,自重系数达到业内最低。”钟敏说,新一代空铁列车进一步采用轻量化设计,车体采用了碳纤维材料以及复合型发泡材料,车身重量大大降低;车体设计可同时满足270度全透明车体以及一般车体,大大降低了车辆设计与生产成本,同时车辆维护也更加便捷。

、卫星通信行业

1. 天链一号05星成功发射,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东方红三号平台“双收官”

7月6日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载着我国东方红三号平台系列的最后一颗卫星——天链一号05星腾空而起,25分钟后,星箭分离、太阳翼顺利展开,卫星在轨正常。该卫星由航天科技五院通信导航部抓总研制,既是天链一号系列卫星的新生力量也是最后一颗,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东方红三号平台“双收官”。
中继卫星系统是在地面用户与用户目标之间提供实时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的系统,各类低轨空间平台的效能倍增器、空间信息共享枢纽以及高效天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我国中继卫星通常部署于地球静止轨道,从高轨到覆盖中低轨道用户目标,属于空间信息高速传输的骨干基础设施,是我国航天力量与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2008年4月,我国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中继卫星,2012年7月,我国初步建成空间段由3颗天链一代中继卫星分东、中、西三个节点部署“三星组网、全球覆盖”的基本格局,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中继卫星系统全球覆盖能力的国家。
随后,在2016年12月和2021年7月又发射了天链一代04星和天链一代05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中继卫星系统高速数据传输和多目标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了我国航天测控和天基信息传输能力。充分体现出天基信息网络覆盖率高、任务实效性好、数传能力强、效费比高等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中继卫星系统自建成以来,任务规模和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先后为载人航天、中低轨航天器、运载火箭、舰船、航空器等多类型用户目标提供了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协同用户目标完成多样化任务,在维护国家空间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效能显著。
此次天链一号05卫星,是我国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收官之作。我国于1986年开始正式启动研制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该型号是我国第一颗面向全社会的民用卫星,实现了我国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自旋稳定型到三轴稳定型的飞跃。特别是卫星公用平台设计思想的首创,大大拓宽了东方红系列卫星平台的应用领域。
截至2021年,我国一共成功发射了41颗东方红三号平台卫星,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中继等领域。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SpaceX星链互联网活跃用户达到近7万人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Starlink)互联网在轨道上大约运行1800颗卫星,正尝试向全球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但在该网络覆盖全球之前,其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其最近取得了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斯克通过推特宣布,星链卫星互联网的活跃用户最近超过69420个,这是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门槛。对于正在完善的星链系统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成就,有效地将该卫星互联网服务推向了更多用户。
活跃用户接近7万人意味着,星链卫星互联网系统正被快速部署。今年2月份,SpaceX披露其活跃用户仅为1万人。考虑到这项服务仍处于测试阶段,这在当时已经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但与马斯克最近宣布的里程碑相比,这一数字显得相形见绌。然而,这些并不是马斯克分享的全部好消息。
马斯克还披露了星链网络值得关注的几个改进。马斯克表示,该系统的所有72个轨道平面系统应该会在8月份激活,加上其他几个改进,应该有可能实现全球覆盖。马斯克承认,极地地区目前还无法使用星链网络,但这些地区有望在六个月后接入互联网。
除此之外,马斯克还分享了许多关于星链网络为航空公司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更新,这在之前的FCC申请中已经有所暗示。马斯克称,监管部门何时批准是星链飞机互联网推出时间的最大决定因素。但他指出,SpaceX目前正专注于获得波音737和空客A320的认证,因为它们服务的人数最多。马斯克还提到,湾流飞机的网络开发测试也在进行中。
星链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特别是那些居住在互联网接入很少或根本没有互联网接入地区的用户,这样的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

3. 航天宏图华南总部落户南海拟投资5亿元

7月8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航天宏图”)在南海区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与航天宏图的深度合作。
航天宏图预计在南海区投资5亿元,注册全资子公司作为其华南总部,充分发挥航天宏图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南海区携手探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南海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治理新样本
据了解,航天宏图是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领域的龙头,其成立于2008年,并于2019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是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唯一的遥感应用企业。该公司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和无人机等领域拥有领先技术,能够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本次签约是南海新一轮数字化布局的重要一步。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表示,南海社会经济发达、具有非常好的工业和信息化基础,将能为今后遥感卫星大数据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多元化的场景。
双方的合作将基于“城市大脑”,充分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国际二维码等新技术,联动线下网格巡查,探索构建“天上看、空中拍、地上巡”全时空实时感知、全周期实时监测、全要素实时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治理体系。
 “‘空天地’一体化治理体系,今后将能服务南海各镇街,解决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航天宏图董事长王宇翔表示,卫星遥感、无人机以及地面观测手段等多种途径,能为城市治理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接下来,将加快构建两违整治、污染监测、河道巡查、抢险救灾等多种“空天地”一体化治理实战场景。
例如,在城市违建治理中,可在该体系探索构建城市范围内建筑基准数据库,通过前后时相遥感影像比对分析,对城市内新建、扩建、改建等现象进行定期监测,识别违章建筑,跟进处置进度,进而强化城市规划的权威性,维护城市形象,减少安全隐患。
针对夏季极易引发的森林火灾,该体系可探索利用气象卫星,开展高时效全自动化火点监测,迅速识别火灾、烟雾的具体位置和过火面积,发现灾情后即时预警,智能分析火灾蔓延趋势,为扑救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金融资本市场

1. 陕西宣布“工业强基”计划:任命9名“省级领导”与“23链主”

6月25日,陕西省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将焦点放置于“工业造链”。 
(1)目标确定:23个“希望点”
2021年3月,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生荣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会)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降低对能源化工产业的依赖”。因此,《实施意见》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找到了核心发力点:6大支柱14个重点产业领域的23条重点产业链,分别是:
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乳制品、民用无人机、氢能、增材制造、钢铁深加工、乘用车(新能源)、物联网、富硒食品、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铝镁深加工、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终端、传感器。
这个名单有三个特点:
1:全部倾向于高端制造:全是工业领域,追求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意图明显。即使在能源领域,除“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之外,几乎全部指向了新能源。
2:陕西均有一定基础:例如西安集成电路规模达950余亿元(排全国第5),隆基股份等在光伏领域已获龙头地位,铂力特已成为中国增材制造第一股等。
3:都有可能形成集群:2020年,陕西省汽车产业已实现产值约2000亿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为1236亿元,在航空装备行业陕西则高居中国榜首。
▲图:运20就产自西安
(2)9名省级领导:担任链长!
《实施意见》最大的新闻点是——9位省级领导已亲自挂帅担任“链长”,其中省政府6名副省长每个人都领到了任务,并指向了“11条重点产业链”。
1:胡衡华:省委副书记,负责了2个,除“数控机床产业链”之外,引发我们注意的是光子产业链,因为陕西省6月刚刚发布了“追光计划”。“追光计划”有明确的“链式基因”。在提出之初就表示要通过“光子产业补链强链基金”、“陕西光子先导创新中心”、“光子产业创新中试平台”、光子产业发展空间载体等全力冲击“链式效应”,最终目标是聚焦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三大领域,以西安高新为主要承载地。截止目前,陕西已有100余家光子技术企业。
2:梁桂: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负责了1个
航空产业链:这是确实是陕西的优势产业,如下图所示,“中国航空装备产业链代表性企业区域热力地图”中,陕西是“最红”的。仅在上市公司领域就集中了中航西飞(产值超过330亿元)与航发动力(产值近300亿元)两大巨头,“小个子”中航电测在2020年度也实现产值17亿元。我们期待,中国“西雅图”会在链式发展的模样下,对区域经济有更大贡献。
3:姜锋:省人大副主任,负责了1个。
重卡产业链:这个“链主”企业大概率就是陕汽集团了。在我们《借道保利:非洲某国向陕汽“下单”3亿》《打败上汽一汽!陕汽“自卸”3月夺冠》等文章中可见,陕汽目前状态不错。即使放在全国重卡领域来看,陕汽也牢牢实现了“前5”的位次。
4:魏建锋:副省长,负责了1个。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这是陕西的明星产业。除隆基股份已成为全球巨头,就在今天(8日),其市值第一次突破5000亿元,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市值最高者。事实上,除了这一制造型代表,全国性资本早已在陕西深度布局了光伏太阳能产业。
此外,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魏增军负责的“乳制品产业链”也非常有特点。银桥乳业至今还活跃在市场中,红星美羚在积极申报IPO,2019年的数据是陕西省共有5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其中液态奶2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19家,数量排名全国第2。这一“链”跻身《实施意见》不但有产业本身的发展基础,与更广阔的“乡村振兴”也极为相关。
3委办厅局:承担12项
除省级领导担任11项“链长”之外,5个省级部门的领导担任了“12条重点产业链”的“链长”。
1:民用无人机产业链:由省委军民融合办副主任韩保护担任“链长”。
西北工业大学非常重要,全国唯一的“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即归属在此,2016年即在沣西新城启动“西工大航空科学城——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时即透露:陕西将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民用无人机产业基地。
2:氢能产业链:由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何钟担任“链长”。
近期新闻很多,如陕鼓动力3月签约“全球首个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河北钢铁),4月隆基股份打开氢能板块,见《真爱:李振国李华轮3亿催动“隆基入氢”?》。而往大场景的看,榆林在干投资180亿元的中国西部氢谷(榆林)氢能产业园,韩城在搞“西部氢都”。
在5个省级部门中,工信厅自然是“主责主业”,共承担了8条“链”,派出4位“链长”。
如厅长张宗科:负责了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
汽车工业确实陕西的支柱,“西安市”2017年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西安工业第1个千亿级产业。陕西此前的数据是实现1834亿元,最新数据是“约2000亿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仅原材料和零部件已涉及到约40个模块,如果进入整车及下游,那击穿的制造、销售、换电等,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就更强了。
而且这一市场太庞大了,截止目前全国的数据是“新能源汽车的累投额已突破2万亿元”。
更主要的是陕西尤其是西安,已经显现了新能源汽车的“后发优势”。
1:已形成三大板块:高新区(比亚迪、开沃)、经开区(陕汽、吉利、北汽)、秦汉新城(恒大、宝能),这是“整车龙头”汇聚的模样。
2:核心企业持续发力:截至2020年,比亚迪在西安累计投资逾200亿,工业总产值接近3000亿,带动4万人就业,累计生产乘用车超过400万辆,新能源车超过40万辆,占其全国产能超50%。
《实施意见》明确,“链长”作为牵头人,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推动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而每个产业链都会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提升方案和全景图谱、组建一个专家团队。为了更凝聚“造链能力”,《实施意见》显示会成立省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2. 央企、国企重组“半年报”:A股市场“贡献”377起

近年来,央企、国企的重组整合工作从点到面不断深化,专业化整合的方向也已愈发清晰。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无论是央企间的重组整合,还是资本市场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行的并购,无不致力于国资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均认为,重组不是终点,如何更好发挥企业协同作用,进而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1)央企重组稳步推进
推动重组整合,是央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聚焦的方面。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看来,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一方面要继续优化国有企业在产业之间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的现实布局更加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持续调整,提升国有资产质量,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凸显国有资本优势,助力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
结合3月下旬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公布的2021年工作安排来看,在“扎实推动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面,一是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二是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中央企业划转接收等工作;三是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深化中央企业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
梳理发现,针对上述三项内容,上半年央企重组整合工作已完成部分任务的“打卡”。如3月31日,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官宣重组;4月29日,国资委发布消息称,新组建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列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名单;6月23日,国资委公布又一重组消息,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无疑将打造一家“通信巨无霸”企业。
除此之外,央地间的重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以国资委“剧透”的中央企业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为例。今年4月份辽宁省公布的《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包括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推动鞍钢和本钢等央地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等。
 “推进钢铁行业整合的主线其实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说,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由此带来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推进整合就是通过股权关系代替行业协会相对松散的联系,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以更好发挥企业协同作用,最终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刘兴国补充说,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化解行业过剩产能,聚集行业研发资源,进而加快钢铁行业的技术突破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强调,各中央企业要把编制实施好“十四五”企业发展规划与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把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大对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投入,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这方面要发挥好专业平台作用。
(2)国企资本市场动作频频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上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推进重组整合方面,同样动作不断。
胡麒牧表示,随着国资监管理念由管资产变为管资本,为央企、国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以及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扫清了很多制度性障碍,有利于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从微观层面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从宏观层面推动国资布局更加优化。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按首次公告日并剔除交易失败案例后,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A股市场共发生1220起公司并购事件,其中,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有377起,占比约三成。
从项目进度来看,在上述377起并购事件中,83起已完成,294起正在进行中。从具体的企业性质来看,涉央企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有92起、涉省属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有157起、涉地市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有123起、还有5起涉其他国有上市公司。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借力资本市场推进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一是因为资本市场估值相对透明、合理,且操作规范、成熟,是国有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的“主渠道”;二是上市公司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内控制度与信息披露机制,叠加来自监管部门及第三方的外部监督,其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三是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及并购重组等工作,亦是地方政府部门转换国资监管方式的需要。“管资本”的前提是国有资本具有较高流动性,而国企上市或国企参与并购重组,其实就是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的过程。
此外,吴刚梁表示,国有企业在推进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拉郎配”,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注意控制并购风险,积极选择与自身主责主业相符合的并购对象。同时,还要特别防止过度举债、盲目扩张,要注重并购重组后的协同效应,防止“整而不合”。

3. VC/PE开始涌现Pre-IPO退出

2021年6月23-24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清科创业、长江证券承办的“2021中国(武汉)创投峰会”隆重举行,现场汇集投资界大咖、创客领袖、知名经济学家、知名投资机构,共同激活武汉以及湖北新格局下的创新生态,捕捉新格局下的优势与机会,共推中国创投行业创新发展。
会上,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文熹,湖北省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黎苑楚,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宋安澜,联想集团副总裁、联合创投集团高级合伙人宋春雨,中国国新基金管理公司首席运营官孙宏慧,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杨刘围绕《时代之序,多层次资本市场新格局开启》进行了圆桌讨论,由主持人、投资人、《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主持。
主持人艾诚:我们是幸运的,在中国这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各大投资机构的钱有出处,也有退出的方式。但新格局下,整个资本市场也充满变化。今天我们围绕《时代之序,多层次资本市场新格局开启》展开讨论。请大家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先从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何文熹先生开始。
何文熹:大家上午好!2015年12月30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其管理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应省委省政府产业优化、升级的诉求成立。我们定位于通过资本纽带、产业投资的方式为湖北省的产业升级注入活力。同时,我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将湖北武汉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号召,进行重点产业项目引进,并对先进的硬科技产业链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投资。
主持人艾诚:谢谢何文熹先生,您聚焦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包括集成电路、智能汽车等,稍候我们再深入探讨。接下来有请湖北省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黎苑楚老师。
黎苑楚:大家好!我们是湖北省政府的一级投资平台,也是着眼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平台,业务范围包括基金管理、商业化投资管理、资本市场服务、实业投资等。目前,我们在湖北设立了接近80支子基金,基金规模超500亿,在湖北省投了600家企业,从去年到今年参股的企业中已经有12家企业成功IPO,今天,也希望多跟大家聊一聊,一起在湖北做点事情。
我们还是湖北省比较早做创投管理的机构。目前,基金管理规模300亿,直接管理以及主动管理投资300家企业,目前,已有46家企业实现IPO,今年以来,我们收获了五六个IPO。此外,双创服务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我们和江汉区共同打造深交所的湖北基地,上交所的基地也由我们运营。当然,把基金交给我们管理,我们每年都要将资产保持增值,我们还投资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产业性投资。
主持人艾诚:谢谢湖北高新,在创业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智慧的应对变化是投资和创业成功的方向。接下来欢迎软银中国资本宋安澜先生。
宋安澜:我们的基金规模不算很大,投的项目不算很多,主要投TMT、医疗健康,碳中和与新能源领域。在成立之初,TMT方向投得比较多,像阿里巴巴等项目都属于该领域。在医疗健康领域也投了比较多的项目,主要是医疗科技和医疗服务。近期我们集中看芯片等产业,刚才我注意到张书记讲湖北的明星企业里有安翰科技,这是我们的明星项目之一,在帮助它国际化发展方面,我们下了一些功夫。在碳中和领域,我们折腾了十多年,这个产业原来很冷,现在终于热起来,我们的被投企业中有固态电池、水系钠盐电池,还有太阳能设备等等,在这个领域我个人花了很多精力,希望在其中加大投资,也希望在湖北找到更多更好的项目。
在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发现了一个项目叫PPTV,希望可以再有机会发掘出类似的项目。
主持人艾诚:来湖北武汉我发现大家都变得更谦虚了,连软银都说我们是小基金,投得不多。请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高级合伙人宋春雨介绍自己。
宋春雨:大家上午好!联想集团和湖北省的缘分很深,联想是首批入驻到武汉的大型电子行业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成为联想集团移动业务终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自有工厂,全球每10台联想摩托品牌手机中有超过6台产自这里。该产业基地出口额连续6年位居湖北全省第一。联想创投与武汉也非常有缘,我们是联想集团的科技产业基金,我们定位是投资IT的未来,也是湖北长江基金的首批子基金,与长江基金合作这么多年,投资了数十家高科技企业,涵盖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等龙头科技创业企业。我们和光谷、长江基金的合作非常顺畅,今年在“端边云网智”方面,我们会增加合作力度。
主持人艾诚:今天,所有基金谈到现在以及未来的投资里都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接下来请中国国新基金管理公司孙宏慧介绍自己。
孙宏慧:中国国新是比较新的央企,2010年设立,去年刚好是10周年,基金业务是中国国新五大业务板块之一,目前管理8支基金,总规模8000亿左右,首期规模3000亿人民币左右,目前投出金额超过1000亿,有150多个项目。我们的旗舰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我们的被投企业有很多与湖北、武汉有合作关系,未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在武汉生根落地发芽,希望未来跟在座的企业界的朋友、投资机构同行们有更多合作,谢谢!
 
主持人艾诚:谢谢孙老师代表国新基金,我们很年轻,只有10岁也可以管着八千亿,我们期待和武汉有更多落地项目的合作。下面请中金资本总经理杨刘。
杨刘:我们从中金公司1995年成立的时候就有直接投资的业务板块,后来分拆出去成为鼎晖投资。中金资本管理的3600亿资金里面有1000亿是母基金,和湖北非常有缘分,中金启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起的,管理公司我们就设在湖北武汉。今天下午很多分享的嘉宾,都是各个行业里面比较杰出的GP,我们是它们背后的LP。整个中金公司的策略,就是通过母基金布局创投期、中早期的机会,我们有两千多亿的直接投资资金,参与成长期,甚至中后期的机会。中金资本投资之后,中金公司各部门协同,发挥平台优势,继续为公司提供全链条的资本市场服务。
去年我们和红杉投的数量差不多,因为整个中金资本分为20多个大的投资团队,这里面每个团队都有若干支基金,整个中金资本直接投了800多个项目,200多支基金。
主持人艾诚:谢谢。投资赚什么钱?我相信,第一赚认知的钱,第二赚大势的钱。如何预测它?怎么看待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的政策,您的认知和市场中有什么不同请再次分享。中国资本市场有很多新的变化,您认为您所在的机构与其他机构有什么不同?
何文熹:这个问题很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认知来说,我原来在投行工作,有几个感受,第一很好、有潜力的企业,短期内看不到是要退出还是它们可以上市,当时不让我们退出,大家觉得这对有潜力的企业不公平,或者促使他们海外上市,国内的一般投资人也丧失了享受他们资本的渠道,科创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开启之后,这给了广大投资人和企业机会。另一方面,退市制度提出后,对整个资本市场大的环境进行补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市场比原来有很大的进展。
我感觉多层次资本市场部分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制度,同时有国家自己的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感觉进步是很明显的。但对一些企业来说,对企业排队的预期、审核节奏的把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创板的一些板块,对企业盈利的要求和变化,结合中国特色未来可能有相对明确的预期,让企业、让投资人、证券机构有比较舒服的运作空间,对企业的发展也好,对资本的退出更加良性。
主持人艾诚:还有没有老师接着分享?
黎苑楚:我们是一个集团,内部团队之间也有一些制度,投资的价值从哪里来?首先,光有认知还不够,还要有预见,价值来自于时间和积累。所以在做投资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是朋友很多,在一个领域掌握到很多的信息,能跟大家一起去投,这是一种认知。但基于这种认知投下去的一般不多,而团队里也有一些人,它对技术、产业发展的走势,看得比较远、比较清楚,投下去后,最初压力可能很大,比较孤独,最开始几年可能常常受到LP在内部考核时的非议。但几年后越来越清楚,特别是科创板、创业板以后,投出去的项目都上市了,做时间的朋友,价值就实现了。所以我们内部决策、考核时,我们不要求团队一年投多少,而是让大家认真的思考、研究、预见,因为这样赚的钱,比急急忙忙投下去往往要多。这也说明过去受批评的人,通过时间的积累变成了明星投资机构。
主持人艾诚:谢谢湖北高新黎苑楚老师,不管资本市场怎么变,团队就是靠积累、预见、沉淀。下面请宋安澜老师,我相信您跟国际投资团队交流的时候,会讨论中国资本市场政策的变化,退市制度,股权如何穿透等话题,在投资项目过程中,您怎么跟国际团队的投委会沟通。
宋安澜:中国的融资市场也在向国际市场接轨,所以有一点全球的概念,我们认为投资两边都要兼顾,首先要做宏观的趋势预判,比如疫情后,可能有三个宏观趋势,第一是数字化转型,国际上也一样;第二是医疗创新;第三是碳中和和新能源。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折腾很久了,原来是跌跌撞撞,现在各种机会都来了。所以宏观趋势对于投资来说很重要,我们比较注重沉入到一个领域中,而且看好在各个领域之间的交叉的项目。比如说现在很热门的AI、大数据,我们更加注重这个东西对传统、有很大体量的产业能够产生多大的提升效力。在各个领域的交叉、结合点上寻找到项目。
主持人艾诚:围绕中国数字化转型、医疗创新和碳中和领域,继续深耕下去。联想集团有产业基础,所以可以进行很多项目孵化,您觉得对于这种变化,联想集团内部的认知是什么?有请宋春雨。
宋春雨:投资科技领域,我们认为需要对产业有深刻的洞察力,我很同意宋总的观点“要专注”,而不是随风口投资。我举个例子,一是新能源汽车,我们是2017年投资的蔚来,当时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还没来到,造车新势力还没有整车造出来。而我们当时就相信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的大趋势,我们对整车、芯片、自动驾驶等领域做了系统性布局。这些赛道最近两年开始非常热门,如果在早期发现预测,选中好的团队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价值。
第二是人工智能。我们很早期就投资了旷视、第四范式,这需要对产业大势有前瞻的判断。如果能够做到对产业的深刻洞察,与产业里的行业前沿专家和企业保持非常密切的互动,才可以洞察产业趋势,做研究型的投资机构。
主持人艾诚:最后还请教国新基金和中金资本两位央企的朋友,我相信您二位对政策在资本市场的变化是最敏感的,围绕着政策的变化,我相信政策的实施一定也是希望去助力经济和资本蓬勃的发展,你们内部怎么理解这种变化?从孙宏慧老师开始。
孙宏慧:作为一家央企背景的投资机构,我们非常看重对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我认为把“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研究透了,我们就知道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们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国新的使命定位就是要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们主要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在现在的时点让我们更加看重对关键技术、卡脖子环节这方面机会的搜索和对一些相关未来有发展潜力企业的支持,从国新系基金过去几年的实际投资情况来看,我们90%以上的项目都投在战略新兴产业上,做投资不应仅看风口在哪里,更要看大的趋势和方向在什么地方。
除了趋势性的判断,国新系基金在投前投后,企业上市前、上市后,都会为企业提供助力和赋能支持。例如,我们投资的孚能科技,它是三元锂电池的龙头企业,产品属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关键领域。是科创板动力电池的第一股,也是硅谷科学家回国创业的公司。国风投基金对孚能科技累计投资37亿左右,是除了联合创始人以外单一持股比例最大的机构投资人,在投后的赋能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业务的市场开拓方面,帮助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例如,在武汉的东风汽车)。在产能扩张方面,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新建产能选址需求之后,迅速帮助公司对接全国13个市区政府,帮它争取最优的建厂选址和投资条件,最终落户在了镇江。国新未来投资的其他项目如果与武汉的当地条件相契合,我们也愿意推动落地武汉。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不管资本市场如何风云变幻,始终要保持我们的定力,用长期、理性的眼光看待市场和投资机会。
主持人艾诚:央企在资本市场中,既做领导者,又给更多的科创企业打开融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引领市场做合理的估值,帮助企业做强做大。请问一下中金的杨刘,中金资本在政策解读上现在是什么样的态度和认知?
杨刘:我先说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金本身就是证券公司,我们一直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明确落地,对投资圈来说,投资人可以真正的回归投资,而不是为了Pre-IPO去做投资。对中金资本来讲,我们有两个比较鲜明的观点:第一,我们现在有很多巨头类的标的公司不着急上市,这些企业在上市时已经有几千亿市值,有各种各样的投资人在不同阶段加入,因此大部分的融资可能发生在企业上市之前,而不是发生在上市之后。这里面其实有大量的公司是国之重器的公司,这是中金公司深度参与的。比如说我们参与了长鑫存储的A轮投资,其实相对估值来说,第一轮的投资也是比较大的;我们B轮参与了中微半导体项目,当时估值三亿美金,我们参与比较早,但参与这个项目的背景和现在去看那些半导体芯片产业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没有科创板,当时还在讨论战略新兴板,当时我们参与还有一定的风险,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些退出的障碍,其实我们可以真正的去研究半导体的周期规律,把握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机会,好好布局头部公司,退出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仔细看中金资本去年退出的50多个项目,有很多项目我们不是通过IPO的方式退出,过去有个概念叫Pre-IPO投资,现在我们正在践行Pre-IPO退出,上市前可以把本金甚至于很大一部分的收益拿回来。同时,对一些比较年轻的企业,它只要符合条件也可能很快上市,但对这类企业而言IPO只是一个起点。对投资机构来讲我们要做很多的投后赋能,不是说你投得早、参与了,后面退出就可以了,只是投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我们要配合国资和政府,我们自己分析了一下,其实穿透来看,60%-70%私募投资机构背后的钱是国有的,有大量政府平台的出资,我们要配合好政府出资人,特别是湖北武汉这么开明的政府,把一些好的政策、资源给他们,是绝对不可能投完就躺平的,这是我们发现的新趋势。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