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1年第12期(总第42期)

行业报告 2021-09-13 17:23:00

、半导体芯片行业

1.欧盟将对英伟达收购ARM案发起正式调查

       北京时间8月27日下午消息,据报道,欧盟计划在9月初,对英伟达54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一案展开正式调查。此前,欧盟监管机构已经与英伟达就该收购案进行了数月的非正式探讨。一旦英伟达向欧盟委员会正式通告其Arm收购计划,调查就将开始。英伟达计划在九月份的第二周提交相关申请。
此前,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在对交易进行初步评估后向外界表示,该交易“在竞争性方面存在大问题”,而英伟达提出的一系列补救措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这家英国监管机构表示,它担心该交易可能“扼杀多个市场领域的创新”,包括通过限制竞争对手获得Arm技术来重创竞争对手等。
去年九月,英伟达向外界宣布,计划从日本软银集团手中收购Arm。但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对该交易提出了反对意见,指出Arm的芯片设计已在芯片领域获得了广泛认可,一旦收购交易完成,英伟达将获得限制竞争对手获取Arm技术的能力。尽管英伟达已经否认会这么做。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已建议对交易进行深入调查。此外,英国政府也有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收购。
欧盟委员会称,截至目前,尚未接到英伟达的收购交易通知。
针对收购案,英伟达方面表示:“这项交易将有利于Arm,有利于已获得Arm技术使用许可的厂商,也有利于竞争和行业发展。目前,我们正遵循监管程序展开收购工作,我们将与欧盟委员会进行沟通,向他们解释这项交易,并解决他们关心的任何问题。”

2.小米产业基金入股高端封测初创企业江苏芯德科技

       8月27日,据企查查消息,初创半导体封测企业江苏芯德科技半导体公司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江苏芯德科技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11日,位于中国江苏南京浦口开发园区,总投资60亿。芯德科技可以提供全流程的系统级技术解决方案、测试方案,晶圆凸块封装、方形扁平无引脚封装、球栅阵列封装、晶圆级封装等多种封装解决方案。
今年4月21日,芯德科技高端封装项目一期竣工投产仪式在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举行。芯德科技历时6个月从建设到投产,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厂。
浦口经开区信息显示,江苏芯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封装基地项目总投资9.5亿元。其中,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6万平米,引进各种国内外先进工艺设备超1000台套,带动周边就业约1000人。该项目2021年产值规模将达3亿元,2022年产值规模将进入10亿元序列,计划三年内进入上市阶段,五年内达到50亿元的产值规模。

3.氮化镓(GaN)射频器件在新一代雷达中的应用简析

       射频技术的进步正在推动无线系统的发展。它是通讯和雷达的关键支撑技术,主要用于商业和军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气象服务、飞机对卫星通信、太空探索等导航和安全系统。在这些领域早期应用的硅和砷化镓半导体,是无法与能够提供的更宽带宽、更高功率密度和更高效率的SiC基GaN器件所相提并论。
GaN 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又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GaN 的禁带宽度、电子饱和迁移速度、击穿场强和工作温度远远大于Si 和GaAs,具有作为电力电子器件和射频器件的先天优势。GaN 如果配合SiC 衬底,器件可同时适用高功率和高频率。在测试高功率宽带隙SiC基GaN射频器件时,雷达和通信系统的作用范围更广以及性能更长。SiC基的GaN HEMT器件的平均准确率为每十亿次/小时,仅有8.6次失败,平均寿命为6800年。
GaN射频器件应用于雷达的优势
雷达,即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是“三军之眼,国之重器”!我们眼睛能看到周围事物,是因为太阳光或者灯光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回来的光入射进入眼睛,抑或物体直接发光(如萤火虫等)进入眼睛。
雷达的原理也是这样,通过雷达发射组(Transmitter)发射电磁波,被目标物反射回来的回波被雷达接收组(Receiver)接收,经过一系列的滤波,放大等复杂信号处理和分析,根据回波信号的时延、多普勒频移、到达角和幅度,判断目标物的姿态、距离、速度和方位角等信息,从而用于搭载设施侦察、制导、火控等功能。
当然雷达同眼睛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雷达是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探测回波,而人眼只能被动接收光。
雷达为了看得更远,更清楚,需要发射组的功率更高(能传输到更远距离)、频率更高(更密集和快速获取反射波信息)。
同时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环境作战,雷达希望能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以实现机载、舰载。T/R 组件是相控阵雷达的工作核心,含有大量射频芯片,例如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环行器、移相器等,组成 T/R 组件的发射通道和接受通道,负责处理高频的电磁波信号。
雷达系统对射频芯片的性能要求极高。发射通道负责对激励信号进行放大,使激励信号的功率大大增强,信号功率越大,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距离越远,雷达的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都会越高。
GaAs半导体器件以其优良的频率和功率特性在上述雷达T/R 组件的固态微波射频功率器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GaN相比GaAs具有一些优势,GaN和GaAs的Johnson因子(综合评价半导体材料在功率和频率方面应用)分别为27.5和2.7:
1)相比GaAs(禁带宽度 1.43eV),GaN材料的禁带宽度3.4eV,约为GaAs的2.4倍,GaN器件具有指数倍更高的击穿场强,可以在更高电压下工作。另外,更宽的禁带宽度使GaN材料具有指数倍数更低的本征载流子浓度(更高的温度才能使GaN材料的本征载流子浓度和掺杂载流子浓度相当),因此GaN器件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可靠性较GaAs更好。
2)GaN材料大电场下有更高的载流子漂移速度,从而工作电流更大。GaAs材料在低电场室温下的电子迁移率很高,达到8800cm2/V.s, 但是在稍大电场下其迁移率急剧下降,变为负数,表现为载流子漂移速度急剧下降。
这是由GaAs的能带结构决定,除了在k=0的导带极小值,在<100>方向还存在0.36eV的能谷,增大电场,电子获取能量便会转移到此能谷中,即电子转移效应。
GaN材料虽然常温低电场下的载流子迁移率不如GaAs,但是在150kV/cm的高场强下,迁移率随电场虽有减小,但一直为正,表现为漂移速度一直增加。
在高场强条件下,GaN的饱和电子漂移速度(2.46×107cm/s)是GaAs的数倍之大(1×107cm/s),甚至远高于GaAs在低电场下的饱和漂移速度(1.8×107cm/s)。
GaN器件同时可以工作在更高电压和电流(电子漂移速度与电流密度相关)下, 因此在高功率应用中远胜GaAs,但GaAs 将继续在中低电压和中低功率应用领域发挥作用。
3)从热性能方面来说, SiC是GaN射频功率器件最好的衬底材料,SiC的导热性优于硅和蓝宝石,有助于实现GaN的高功率特性,且SiC的导热性比GaAs高10倍。虽然SiC衬底目前价格较贵,但对价格敏感度不高的军工产品来说不是问题,且SiC价格肯定会随着其材料技术的发展而降低。
前述GaN材料本身的宽禁带优势,加上更优良的热性能,使其相对GaAs器件优势更明显:GaN器件的沟道温度在同等可靠性条件下比GaAs高,而相同的沟道温度下,GaN的可靠性比GaAs高得多。
Qorvo GaN HEMT和GaAs赝调制掺杂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pHEMT),沟道温度为150℃时,GaN,GaAs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109小时,1×106小时。在1×106小时的平均寿命下,GaN(225℃)可工作在比GaAs(150℃)高75℃的环境中。
4)以上功率和散热可靠性方面优势,使GaN基射频器件在同样甚至更高的输出功率下,具有更小的体积,因此更有利于雷达系统体质微轻化,从而更适合机载、舰载等场合。
单极型GaN HEMT是主要的GaN射频器件结构,相比MESFETs, MISFETs等结构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而GaN p型掺杂的困难限制了双极型的GaN HBTs 结构性能。
GaN相比SiC(Johnson因子为20)在射频器件方面的优势在于,能与其他氮化物合金形成异质结,且AlGaN/GaN HEMT沟道载流子,相比SiC MESFETs具有快的迁移率和更高的浓度。但对更关注耐压和导通电流的功率半导体,SiC目前更具有优势。

4.国内EDA第一股诞生!华大九天科创板上市获批

9月2日,创业板上市委员会2021年第54次审议会议公告,北京华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大九天)首发获通过。中信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25.51亿元。
招股书显示,华大九天此次拟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计划公开发行股票数量1.09亿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0%。
华大九天本次上市拟募集资金25.51亿元,分别用于电路仿真及数字分析优化EDA工具升级项目、模拟设计及验证EDA工具升级项目、面向特定类型芯片设计的EDA工具开发项目、数字设计综合及验证EDA工具开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华大九天2018、2019和2020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5亿元、2.5亿元和4.1亿元。2018、2019和2020年度净利润为4852万元、5716万元和1.04亿元
截至2020年末,华大九天总资产为13.41亿元,2019和2018年同期总资产分别为6.91亿元和5.17亿元。该公司此次募资金额分别达到上述三个财年总资产的1.9倍、3.7倍、4.9倍。
然而,数据显示,华大九天近几年似乎并没有面临缺钱的困难。2018至2020年,该公司账上分别有货币资金2.97亿元、3.32亿元和4.4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70.47%、65.53%、58.00%,同期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8.54%、28.79%和36.05%,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处于良性状态。
股权结构方面,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集成电路业务板块二级企业,华大九天的第一大股东为中国电子,持有华大九天26.52%的股份。另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也是华大九天的重要股东,持有11.10%的股份。此外,中小企业基金和深创投分别持股6.43%和4.22%。
华大九天成立于2009年,自创立以来一直聚焦于EDA工具的开发、销售及相关服务业务。该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完整的本土EDA企业,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华大九天主要产品包括模拟电路设计全流程EDA工具系统、数字电路设计EDA工具、平板显示电路设计全流程EDA工具系统和晶圆制造EDA工具等EDA工具软件,并围绕相关领域提供技术开发服务。该公司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领域。
EDA是用来设计芯片的一种软件,被誉为“芯片之母”,是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全球EDA市场目前主要由楷登电子、新思科技和西门子EDA垄断。2020年,国内EDA市场销售额的80%由这国际三巨头占据。同期,华大九天约占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在本土EDA企业中居首位。

、激光器行业

1.帝尔激光营收同比增长34%,积极拓展高端消费电子、新型显示应用领域

帝尔激光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据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6亿元,同比增长34.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8亿元,同比增长10.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69亿元,同比增长5.70%。基本每股收益为1.68元。
光伏激光设备市占率高,拓展消费电子、显示多个领域
帝尔激光主营业务为精密激光加工解决方案的设计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应用于光伏产业的精密激光加工设备。在光伏领域,公司可针对国内外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综合化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备和服务。同时公司正在积极研发高端消费电子、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激光加工设备。
具体到产品,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PERC激光消融设备、SE激光掺杂设备、MWT系列激光设备、全自动高速激光划片/裂片机、LID/R激光修复设备、激光扩硼设备等激光设备。PERC激光消融设备利用激光消融技术在电池钝化层进行图形化刻蚀,可实现PERC高效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率和高品质生产,是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由传统电池技术向PERC技术升级产业化的重要的核心设备。
帝尔激光作为光伏激光设备行业龙头企业,在微纳级激光精密加工领域深耕多年,在高效太阳能电池路线领域,PERC激光消融设备、SE激光掺杂设备,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前列,是行业内少数能够提供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截至目前,在国内主要光伏电池厂商的PERC工艺产线上,公司的PERC激光消融和SE掺杂设备延续以前年度较高的市占率。
除了光伏行业之外,帝尔激光也在积极向高端消费电子、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等领域市场开拓,公司精密激光加工设备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在显示面板行业,公司针对LCD/OLED、Mini LED的激光修复工艺,均开展了研发和样机试制,在半导体封装、应用电子领域的激光微孔工艺,公司已开展研发工作,并取得相关技术储备。

2.中国中车集团将入主激光加工企业亚威股份,并成为实际控制人

9月8日晚最新消息显示,亚威股份已与中车控股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附生效条件的非公开发行股份认购协议》(以下简称“《股份认购协议》”),约定中车控股全额认购本次亚威股份向其发行的1.11亿股A股股票,占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20%。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中车控股将持有亚威股份总股本的16.67%,享有表决权比16.68%。中车控股由此成为亚威股份的控股股东,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集团”)也由此成为亚威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同时,中车控股还与亚威科技、潘恩海、朱鹏程、王峻签署了《关于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之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转让及表决权委托协议》,约定中车控股向亚威科技、潘恩海、朱鹏程、王峻分别购买亚威股份 27,836,150 股、1,100,000 股、1,100,000 股、550,000 股股份,合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5.4940%。同时,亚威科技将转让后所持剩余的 13,620,601 股股份(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2.45%)所对应的表决权无条件、不可单方撤销且无偿地委托给中车控股行使。
本次发行以及上述股权转让、表决权委托实施后,中车控股将持有亚威股份21.24%的股权,并拥有23.30%的表决权。
中车控股的股东分别为中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4.29%)、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5.71%)。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持有中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65.53%股权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业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中车控股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孙公司。股权结构如下:
2021年上半年,中国中车实现营业收入954.64亿元,增幅为6.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89亿元,增幅为8.02%。其中,铁路装备营收377.35亿元,同比下降5.96%,主要是货车业务(23.56亿元)和动车组业务(272.82亿元)收入下降所致;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营收228.10亿元,同比增长7.33%,主要是城市轨道车辆和城轨工程站场设备及设施的收入增加所致;新产业营收314.59亿元,同比增长25.49%,主要是风电业务的收入增加所致。
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29亿元,同比增长37.71%;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51.39%。亚威股份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三大板块:金属成形机床业务、激光加工装备业务、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业务。
金属成形机床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同比增长31.16%;其中高端主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27亿元,同比增长54.92%。激光加工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同比增长50.09%;其中金属材料激光加工装备出口订单超亿元,同比增长逾倍。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29亿元,同比增长73.02%。
经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亚威股份股票将于2021年9月9日(星期四)开市起复牌。本次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事项将在满足先决条件后实施,最终能否实施完成及实施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

3.资本看好、锐科关注,中国激光医美行业潜力巨大

除了在工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激光也应用在医疗领域。激光医疗是指利用激光技术来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主要是用不同波段的激光与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生物效应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激光在全球医学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从应用范围来看,主要用在诊断、治疗、美容、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可用于诊断和治疗数百种疾病。除用于医疗美容外,各类激光医疗设备已进入到泌尿、普外、耳鼻喉、妇科、骨科、心血管、神经外科以及肿瘤科等各个临床科室。激光治疗是一种具有独特疗效的治疗手段,开辟了除手术、药物两大治疗措施以外的一个新领域。
图 激光医疗设备行业产业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面世以来,这一新型光源和随之产生的新型激光技术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1963年,Goldman L开始将红宝石激光应用于良性皮肤损害和纹身治疗并取得成功,开创了激光医学应用的先河。
如今,在医疗领域,激光器的应用日渐普及。从眼科(如近视矫正、视网膜修补等)、外科(激光手术刀),到内科、妇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皮肤科等,均已成为激光医疗器械的适用领域。发达国家所做外科手术平均有10-15%使用了激光手术器械以取代传统的手术刀或其它手术器械。
中国光电医疗设备的发展与国内光电行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需求推动息息相关。根据Laser Focus World发布的数据,2020年激光医疗与美容市场规模在激光应用市场比例为6%,受全球疫情影响,市场规模降至9.35亿美元。
此外,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从相关企业来看,当前中国激光美容设备市场规模前7的企业市场份额超过90%,以国外企业为主。以色列Alma市占率最高,奇致激光居第二位。从细分产品的应用效果和需求特征统计出各类型激光美容仪器来看,2018年调Q激光美容仪市场份额最高,占比达34%。

图 2020年中国激光医疗设备市场份额(左) 2018年中国激光美容仪器行业竞争层次(右)来源:艾媒咨询艾媒报告中心
图 中国医美器械应用领域分类 来源:艾媒咨询艾媒报告中心
中国激光器发展推动激光医美行业发展
就近期来看,南京佰福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该轮投资方为北极光创投,该轮资金主要用于激光研发技术投入。
随着人们对激光医美的认知加深,激光医美市场需求随之增长。医疗美容行业的高盈利性和高成长性,也吸引了资本领域的关注。南京佰福长期致力于高端医美激光技术研发和国产化,并且已经实现了部分设备的国产化突破。公司产品已陆续获得国内外相关医疗注册证。同时,正在启动更多的认证申请,推进产品在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商业化落地,已有的医疗器械认证帮助南京佰福的产品出口到了海外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今年6月,新氧以7.91亿元收购奇致激光。在国内激光医美领域,奇致激光布局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以生产和经营激光、强光类医疗及美容设备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企业。
除了激光医美设备厂商之外,国内激光医美的发展也离不开激光器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激光器企业实现中高功率激光器、激光的稳定性及准确性等关键性技术不断突破,降低了激光医疗器械的生产成本。国产激光器的崛起,为企业大幅降低成本,投入更多精力完善服务与技术水平提供了助力,同时给予了下游企业大幅提升利润的空间,整个激光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与进口激光医疗器械共同竞争。
在医疗美容领域,公司已与全球知名医疗美容设备商英国Cyden公司签订了总价值约8亿元人民币的长期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开发激光医疗美容相关产品。2021年6月,炬光科技发布新品专业级脱毛激光器绮昀Pro”系列。首款200W/bar 10%占空比高峰值功率产品“绮昀Pro”与120W/bar 30%占空比产品“绮昀”,助力专业级激光脱毛市场迈入高能量时代。
此外,国内光纤激光器龙头企业锐科激光通过垂直整合完善产业链,以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开发,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在面对进口激光医疗器械竞争中具备了高性价比优势。公司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成立了激光医疗创客部,正向有关方面进行研究 。
大型设备供应商尚未形成,激光医美领域仍待进一步发展
自2014年中国激光医疗器械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激光医疗美容是中国整体医疗美容服务市场中增长较快的子市场之一,2009年中国激光医疗美容服务的市场规模仅12.3亿元,2016年已达到6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54%。同时,沙利文预计,未来5年,中国激光医疗器械行业将保持17.4%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快速增长,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激光和其他光电类医疗及美容设备市场参与主体多而散,市场呈现出整体分散,逐步趋于集中的竞争格局。以外资企业和国内少数优势企业为主占据了市场第一梯队,占据我国激光和其他光电类医疗及美容设备行业的绝大部分中高端市场,包括公立医院及大型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国内若干小型制造企业属于第二梯队,主要客户为中小型民营门诊、私人诊所和数量庞大的专业生活美容院。
目前,除了已被新氧收购的奇致激光外,国内激光医疗美容领域尚未形成规模较大的设备供应商,该领域有待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对于该领域,激光器企业需要关于下游应用需求,设备供应商需研究应用设备,同时也要要推广激光医疗美容专业知识,建立大众对激光医美的正确认识。

、新能源行业

1.隆基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21.3% 高研发投入光伏产业

 8月30日,隆基股份公布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98亿元,同比增长74.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9.93亿元,同比增长21.30%。公司经营持续保持稳健,资产负债率为55.18%,较2020年末下降4.20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隆基股份组建了超过千人的专业研发团队,累计获得各类专利1196项;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6.1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60%。
上半年,隆基股份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38.36GW,其中对外销售18.76GW,同比增长36.48%;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17.01GW,其中对外销售16.60GW,同比增长152.40%,组件收入占比由2020年上半年的57%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67%。
隆基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主要源于组件销售。受光伏上游产业链供求紧张和下游需求观望情绪的影响,公司上半年并未满产。受部分原材料阶段性紧缺,叠加铝、铜等大宗商品涨价及运费上涨、汇率变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对下游装机规模需求释放形成一定压力。
上半年,隆基股份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5.95%,综合毛利率22.73%,表现主营业务增幅明显。应收票据较上年期末降低39.36%,应收款项融资增长153.78%,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150.12%。
今年5月,公司发布公告显示,拟公开发行不超过70亿元可转债进行融资,来布局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17年、2020年隆基也发行过28亿元、50亿元的可转债,均受到机构投资者追捧,这次规模也是有史以来最大。
半年报显示,隆基股份分红送股后每股收益率0.93元,同比增长19.23%。记者研究发现,隆基股份的业绩增长得益于准确的战略研判、前瞻的产业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等管理贡献。作为最早在宁夏和云南投资的光伏企业,隆基股份先后在两地合计投资超400亿元,带动两地先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全产业链和单晶硅片生产基地。
今年3月,隆基股份正式进军氢能产业,先后与上海同济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零碳研究院,以自身研发结合大学院校实验室,保证产品技术层面的持续领先。同年,隆基与森特签约战略合作,共同开拓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领域BIPV业务,拓展光伏产品的应用场景,推广BIPV规模化应用。

2.陕西启动“西部氢都实验基地”建设 氢能投资热潮下各地加速布局

9月1日,陕西宣布启动“西部氢都实验基地”建设,旨在打造全国首个氢储能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和西部首个“基于氢能的绿色分布式独立供能示范项目”。此前,成都也提出建设“西部氢能产业园”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福建等都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相关方案或规划。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政策利好,前景广阔,氢能产业链正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
(1)建设西部氢都实验基地
据项目牵头方陕西御氢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西部氢都实验基地”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西部首创的以氢能研发利用为专项课题的绿色生态实验室。
据了解,该项目将依托国际化专业研究团队,深耕于氢气的高效制取、低成本使用,长距离储运及氢储能等相关产业技术的研究。并依托“秦创原”总窗口,为促进陕西氢能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校地校企合作、人才教育培养创新、以及政产研深度融合提供重要保障。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有着重要地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将有利于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为双碳目标的落实与推进作出突出贡献。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必将能够助力双碳目标落实。”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陕西作为能源大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将有利于陕西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2)氢能投资掀起热潮
事实上,氢能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抢滩布局的热点。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陕西榆林率先编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化工副产氢利用示范项目落地,致力于将氢能产业作为榆林高端能化基地的重要增长极;“西部氢都”项目落户韩城,旨在打造覆盖秦晋豫三省、辐射大西北的国家级氢能源开发与供应基地、氢能源应用技术研发基地和国际国内氢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心;恒泰氢能示范园项目落户渭南,预计每年产氢7400万立方米,成为关中地区最大的氢气生产基地。
在企业层面,隆基股份、宝光股份、陕鼓动力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已布局氢能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8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涉足氢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将是氢能技术拓展应用推广的重要窗口期,处于初级阶段的氢能产业目前多以区域性的小规模应用为主,同时也在为大范围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产业链中的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任何一个细分环节都可以造就若干个千亿元级规模的市场。
 “除了制氢成本问题,氢气运输和储存也存在一些问题,氢气管道基础设施几乎空白,氢气液化储存技术有待提高,当然这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祁海珅表示,目前,加氢站的投资成本是普通加油站的5倍以上,如何促进加氢站投资成本降低是当务之急。

3.我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

9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正式复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推动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7日,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
当日启动的首次绿色电力交易,共17个省份259家市场主体参与,达成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成交电量68.98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成交电量10.37亿千瓦时。本次交易预计将减少标煤燃烧243.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7.18万吨。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组织制定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绿色电力交易是以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产品为标的物,在电力中长期市场机制框架内设立的交易品种,能够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并提供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将有意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用户区分出来,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直接交易,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体现出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产生的绿电收益将用于支持绿色电力发展和消纳,更好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这位负责人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相关企业、专家学者等进行了深入调研,认为开展绿色电力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企业有需求,地方有意愿,技术可实现,交易可组织。同时,各方面已形成共识,普遍认为我国率先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意义重大,不仅对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且将会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电网创新交易方式,优化电网调度,应用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促进供需双方对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绿电交易是重大机制创新,有利于完善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实现绿色电力供需的有效对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4.天能股份拟投39.7亿,新建10GWh锂电池项目

天能股份(688819.SH)27日晚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39.7亿元,新增10GWh的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该项目位于湖州南太湖新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约177亩,计划投资11.28亿元,预计建设周期12个月;二期占地约265亩,计划投资28.45亿元,预计建设工期30个月。
项目实施主体为天能股份下属子公司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本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39.7亿元,其中11.6亿元为今年1月份在科创板上市募集的资金,余下部分由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补足。
实施该项目,将加速实施公司发展战略,加快公司对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布局,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公司竞争力。项目达产后,公司相关产品的产能将扩大,有利于提升公司降本增效和持续盈利能力。公司构建了稳定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有利于本次投资项目所涉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持续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业务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5.商务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个人购买比例超过七成

8月19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居民消费观念逐步转变,新能源汽车使用条件与环境持续改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销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今年1-7月,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147.8万辆,同比增长2倍,超过2020年全年136.7万辆的水平,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占生产企业新车销量的比重达到10.0%,较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个人购买的比例超过七成,市场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商务部会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相关的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推广活动。江苏、重庆等地举办了新能源汽车下乡专场活动。根据统计,下乡车型今年5-7月的销量已经超过43万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天津、海南等20多个地方开展汽车巡展活动,推广新能源汽车。
二是推动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举措。鼓励引导各地通过增加号牌指标、放宽号牌申请条件等措施,减少新能源汽车购买环节的限制,在充电、通行、停车等使用环节为新能源汽车创造更多便利。
三是持续引导重点领域车辆电动化。各地通过多种措施加大在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的力度。

复合材料行业

1. 2021-2031年全球碳纤维市场扩张明显,小丝束高端产品仍占据主要市场

根据近日国外知名的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提供商Fact.MR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2021-2031年预测期内,全球碳纤维市场将进入令人瞩目的扩张期,预测期内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8%,预计到2031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将达90亿美元。
根据市场统计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球碳纤维销售额复合年增长率猛增,2020年市场规模接近40亿美元。由于碳纤维性能优势显著致使其需求激增。一些建筑施工项目对碳纤维增强混凝土也产生了很高的需求。
由于具有高比强度,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碳纤维广泛已经应用于制造飞机部件,包括垂直稳定器、地板梁、发动机机舱机翼和升降机等等。
近年来,制造商正在有效地利用全球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日益增长的机遇。各国为国家安全而增加的国防预算刺激了对轻质材料的需求,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了碳纤维的使用率。
(1)市场预测
研究报告详细梳理了2021-2031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发展资讯,涉及市场信息的重要观点包括:
预计到2031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将扩大2倍以上。市场规模达到90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中国仍将是利润最高的地区,销量将接近5万吨;PAN基碳纤维将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31年,航空航天和国防应用仍然是碳纤维销售业务的最大领域,预计占据总销售额接近60%;
全球碳纤维仍将以小丝束碳纤维为主,销售量预计将超过75000吨;美国将经历更高的需求增长,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德国工业市场快速增长将刺激全球碳纤维收入的1/3以上;轻质环保建筑材料的需求激增,会提振全球纤维行业的前景。
 
(2)竞争格局
目前国外公司正在利用战略协作,计划提高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部分企业还收购了一些致力于技术开发的初创公司,以增强其产品能力。
2021年4月,Impossible Objects公司与理光3D公司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用于无人机、飞机、汽车、运动装备等3D打印复合材料。
2021年4月,Hyosung Advanced Materials与韩华解决方案公司签署了一份长期合同,旨在从2021年起提供高强度碳纤维,用于加固氢燃料汽车的油箱,该供应价值约1600亿韩元(1.44亿美元)。
由于碳纤维生产流程长、技术难度大,具有典型高技术壁垒,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碳纤维市场仍然被日本东丽、美国Hexcel、日本帝人、日本三菱等国外龙头企业所牢牢把控;虽然国内自进入2021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上马碳纤维项目,但大多以满足工业需求为主,因此对国外航空航天与国防用碳纤维带来的冲击有限。

2 碳纤维复合材料助力宇宙探索

(1)卫星结构对材料的要求
卫星是一个不断地移动远离和靠近太阳的直接热量的物件,以一个稳定的温度流,这可能会导致其膨胀和收缩。卫星结构对材料性能的要求,首先是质量轻、密度低;其次是强度高、模量高、延性好,即比模量高和比强度高;此外材料应具有低的热膨胀系数、耐超高温和超低温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环境稳定性、材料真空出气要求和制造工艺性能等。
当今世界,各国竞相研究高分辨率的空间遥感卫星。而要提高卫星的分辨率,大口径、长焦距、轻型的空间相机是关键。要打造“看得清又很轻”的空间相机,让天上卫星“拍到好照片”,需要相机的光学支撑结构大、轻,还要高稳定,因此高稳定、轻量化复合材料就成为重要的支撑。
(2)复合材料的特征和优势
a) 比强度和比模量高
这是复合材料最突出的优点。如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比强度为钢的5倍,铝合金的4倍,钛合金的3.5倍以上,其比模量为钢、铝、钛的4倍甚至更高。
b)耐疲劳性能好
常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疲劳极限是其抗拉强度的70%-80%,而大多数金属材料仅为30%-50%。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界面能阻止裂纹的扩展,其疲劳破坏总是从纤维的薄弱环节开始,逐渐扩展到界面上,破坏前有明显的征兆。
c)减震性能好
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自振频率高,同时复合材料中高韧性的树脂和橡胶基体具有显著的振动阻尼特性,因而复合材料有很强的吸振能力。
d)各向异性及性能可设计性
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纤维的排列方向、铺层次序和层数,以及成型方式有关,因此可根据结构件的载荷分布及使用条件的不同,选取相应的铺层设计和成型方式来满足预定的要求,实现构件的优化设计。
e)减磨、耐磨、自润滑性好,可用于制作耐磨构件。
f)热膨胀系数小 冷热交变时尺寸稳定性好。
g)材料与结构的同一性
复合材料可实现制品的一次成型,适合于大面积、结构形式复杂构件的精确整体成型,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因此,复合材料是飞行器的理想用材,飞行器是对重量十分敏感的结构。
(3)复合材料在卫星上的应用
人造卫星上常用的材料是CFRP,CFRP是以树脂为基体,碳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军民两用的增强纤维。它优异的综合性能是任何单一材料无法与其比拟的,现在已经成为先进复合材料的主要增强纤维之一。
复合材料在卫星结构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如卫星的主承力结构、太阳电池阵结构和天线反射面等大型有效载荷,以及其他辅助结构。
卫星的主承力结构目前多采用承力筒,广泛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不仅刚度、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且能大幅减轻质量。复合材料在卫星结构上的一个典型运用是太阳电池阵。太阳电池阵基板外形尺寸和表面积大,要求材料的比刚度高,热变形小。风云一号系列卫星的太阳电池阵共有2块连接摇臂板,8块太阳电池阵基板,轨运行时跨度10.5m,展开面积大11m2。这些连接摇臂板和太阳电池阵基板就是由碳纤维复合材料面板、薄壁矩形梁、蜂窝芯以及其他连接件,采用胶接成型工艺复合而成的整体结构。
卫星有效载荷如天线反射面的支撑结构也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如ERS-1卫星的大型可展开式天线和欧洲海事通信卫星的抛物面天线等。其他辅助结构采用复合材料的也很多,如卫星气瓶和卫星接口支架;以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增强材料板为蒙皮,不同蜂窝材料为芯材的夹层板结构;用复合材料制成的各种型材和多向接头等。
复合材料由最初的两相复合,发展到现在的多相复合,品种更多、性能更好、功能更强、未来卫星结构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材料构件。

3. 30秒内完成固化并可在室温下储存的碳纤维预浸料来了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宣布已开发出一种可快速固化的碳纤维增强预浸料片材,可在30秒内固化,是目前世界上最短时间,并可在室温下储存。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作为汽车车身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但与现有金属材料相比,CFRP的材料成本较高,成型速度较慢,因此成本较高。开发快速固化碳纤维增强预浸料片材的目的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促进CFRP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和量产。
作为NEDO“战略性节能技术创新计划/实践发展阶段”主题项目之一,3家企事业机构自2018年7月起,就“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速固化预浸料的实践开发”这一项目进行了为期3年的研究工作。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DIC株式会社利用其高分子设计技术开发了“高速固化树脂”,Seiren株式会社利用树脂成膜和涂层技术开发了“高精度浸渍技术”,福井县工业技术中心开发了快速展薄纤维束的“空气展纤技术”。使碳纤维增强预浸料片材实现了固化时间最短30秒,达到世界最快水平;大幅缩减工艺周期,成型时间是普通环氧树脂基产品的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一般环氧基预浸料需要在冷冻/冷藏仓库等存放,但本次开发的快速固化预浸料可以在常温下存放,减少存储设备和管理负担。
快速固化碳纤维增强预浸料片材已建立量产工艺,为了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NEDO分别针对模压成型、双带压成型和片材卷绕成型设定了推荐的成型条件。
未来,NEDO将在这条示范线上进行预浸料片材的批量生产,继续为客户提供试用样品,并通过提高生产率促进预浸料片材在汽车等领域中的商业化普及。

4. 中复连众首支百米级海上叶片成功下线

2021年9月1日,中复连众首支百米级大型海上风电叶片在连云港叶片生产基地成功下线。该叶片长102米,采用碳纤维主梁、叶根预制和后缘辅梁预制等全新界面融合技术,有效地缩短了叶片生产周期,提高了质量可靠性。
该叶型单台机组全年发电量可满足5万个家庭一年用电,相当于每年减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实现我国“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计划,S102叶片将交付中复连众检测中心开展叶片固有频率、静力、疲劳和后静力测试。该叶片的研发测试将推进我国大叶片、大兆瓦机组的产业化应用。

5. 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新能源巴士亮相嘉兴

8月31日上午,由嘉通集团、浙江清华长三角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主办的首批碳纤维新能源巴士交车仪式在嘉兴市公交东场枢纽站举行。
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嘉通集团与浙江清华长三角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积极合作,采购了18辆首批搭载全新“航空硬科技”的新能源公交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巴士。
        “碳纤维新能源巴士与传统公交车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地铁式车厢的设计理念,整车采用轮边独立悬架驱动系统,全平低地板、大通道布局的特性,实现乘客一步登乘,无障碍快速通行。”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宏运表示。
据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比铝镁合金更轻,比钢铁更强,是集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于一身的战略性新材料,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其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革新意义,对减轻整车重量、提高车身强度、降低能耗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此次采购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巴士具备“更节能、更经济、更安全、更舒适、长寿命、不腐蚀”六大优势。车身比金属材料整车强度提高10%,重量减轻30%,乘车效率至少提升50%,同等座位数站立面积提升60%以上,碳纤维复材的撞击吸收能量5倍于钢,3倍于铝,且轻量化后制动距离变短,车辆行驶更安全,耐化学介质性能好,车身寿命可延长6至8年,乘驾体验更佳。
18辆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公交首次应用轻量化车身和轮边电机驱动两项新技术,综合能耗比同类型普通纯电动公交车降低30%左右,取消了传统车辆必需有的传动轴,低地板方便乘客上下车。按8年营运50万公里计算,18辆新型轻量化公交车将节省电能约270万度,减少碳排放332吨标准煤。

、卫星通信行业

1. 我国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卫星通信是以空间卫星作为中继载体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商业航天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互联网随时随地接入需求的增加,具有全球覆盖优点的低轨卫星通信网络被重新注入了新活力。卫星通信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战略新兴产业,由于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等多个环节,因此卫星通信产业被视为拉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中国虽然在低轨卫星通信领域起步较晚,但随着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新基建发展规划,将会进一步促使行业发展提速。
一、卫星通信产业链分析
卫星通信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2019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关于卫星通信产业规模数据显示,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发射、地面设备和通信运营占总市场规模的比例,分别为7%、2%、45%和46%,运营环节价值量最大。
卫星通信产业呈现出“金字塔”型的价值链。卫星制造及发射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集成总装的特点,市场份额相对集中,自然垄断特征明显。地面设备及通信服务业务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需求量较大,参与者较多,竞争激烈。随着产业链技术及组网的成熟,下游应用逐步爆发,卫星互联网中游地面设备及下游卫星运营的市场也将随之打开,迎来新机遇。
通信卫星的常用轨道主要包括:地球静止轨道(GEO)、低地球轨道(LEO)、中地球轨道(MEO)、太阳同步轨道(SSO)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等。其中,LEO轨道高度小于2000km,可以通过几十到上百颗卫星组网实现全天时全球无缝覆盖,铱星、全球星、星链(StarLink)等卫星均采用的是 LEO轨道。低轨卫星的优势在于链路损耗小,时延短,尽管单星覆盖能力较弱,但可以通过星座组网实现全球范围的无缝覆盖,有效补足高轨卫星在南北极的空白。除此之外,低轨卫星最重要的优势在于时延更低、链路损耗更小,对终端的处理能力要求更低,终端会更加灵活轻小,对于时间敏感性要求高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低轨卫星联合组网,单星与星座互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高轨卫星与低轨卫星各有优势,在能力上相互补充,GEO+LEO复合型轨道可形成更灵活的覆盖方案,根据服务需求和覆盖区域内的业务量在不同类型轨道卫星之间动态分配业务,提高网络全时全域的连通性。同时,高低轨卫星联合组网的方式有助于优化部署规模,高效建立起具备全球无缝覆盖及服务能力的卫星互联网星座。
二、我国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经历了5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虽然在低轨卫星通信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后劲”较足。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重大工程项目,以满足基础建设、区域协调、大众消费等多样化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分别推出鸿雁系统和虹云工程。前者计划分两期建成 :
一期由60余颗骨干卫星构成,优先提供全球移动通信和重点地区的宽带互联网业务;
二期拓展近300颗补网卫星,将宽带业务拓展至全球。后者以互联网接入为基础功能,能为全球用户提供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综合服务。2018年12月,虹云和鸿雁首星相继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2021年4月28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为中国第五家电信运营商,且专注于卫星通信。“国家队”的加入,将进一步带动低轨卫星通信产业的增长。此外,自2015年后迅速发展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近几年也实现了民营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相继突破,以银河航天、九天微星为首的一批初创公司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低轨卫星星座计划。综合而言,我国新型卫星互联网布局已经启动,低轨卫星通信行业正处于稳步加速发展期。
随着我国航天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小卫星发射成本持续降低,而随时随地的互联网接入和大数据服务需求将会进一步拓展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的应用落地。从应用场景看,卫星互联网下游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联网,低轨卫星星座的物联网覆盖范围广,受天气和地理条件影响小,具有较强的抗毁性。农业管理、工程建筑、海上运输和能源行业等将成为卫星物联网重要的应用方向。
二是海洋作业与科学考察,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无缝隙覆盖优势解决了传统高轨卫星的两极盲区以及海上无法建设基站等问题,能够实现船只、人员跟踪导航,为极地科学考察人员、海上作业人员等提供基于卫星的宽带连接,稳定的网络连接能够帮助作业人员或科考人员及时回传数据,保持与外界的通信,提升工作效率与安全性。
三是政府与军事应用,政府和军事领域是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中重要的市场之一,以大规模低轨卫星为军事太空能力体系的基础,搭载遥感载荷,有利于全天候监控边界地区或作战目标,提升敌意研判和提前干预能力;搭载导弹预警载荷,通过多星协作、在轨处理识别导弹威胁,并对目标进行告警、跟踪,提升导弹类武器防御能力。同时,基于战事发生地的基站覆盖情况,低轨卫星服务在军用无人机、无人车等军队交通工具联网驾驶、导航定位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四是船载/机载WiFi,通信卫星技术的应用使得乘客可以在飞行旅程中不再受制于地面基站等设施的局限而自由连接无线网络。目前国内已有航空公司正在启动航空WiFi的服务,市场规模十分可观,这是卫星通信商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五是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通信智慧,许多边远自然保护区、特殊地形区、灾难多发区、极端气候地区的网络通信设备存在较长的时延,环境监测结果、实地勘探数据、紧急呼叫等工作反馈的时效性无法保证,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接入能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和自然灾害预警的回传速度,实时监控并高速稳定地反馈信息,提高防护工作效率。
三、我国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防科工局、工信部等密集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文件,为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在短、中、长期时间内,积极部署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促进“天地通一体化”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卫星通信领域。
2020年4月,新基建范围首次官宣划定,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为基础,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2020年我国全年卫星发射39次,仅次于美国的44次,位居全球第二。但目前中国卫星发射主要围绕导航和遥感领域,通信卫星数量相对偏少。伴随高通量卫星带动宽带卫星通信业务蓬勃发展,中国低轨通信卫星行业有望进入快车道,卫星发射数量上升空间巨大。预计我国2022年共计在轨低轨卫星规模800余颗。长期考虑,参考StarLink等星座计划,随着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2027年我国低轨卫星网络总规模有望达到3950颗,预计卫星制造、发射和地面设备总投资达1690亿元,卫星运营市场空间可达7000亿元。

2. 四川商业航天产业现状盘点

作为航空航天产业大省,四川商业航天产业目前以“通、导、遥”卫星相关部件制造、“导、遥”卫星相关应用为主,同时涉及少量运载火箭研制——这里的“通、导、遥”,分别指代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领域。
就卫星导航而言,四川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四川是我国五大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聚集区之一,成都拥有全国5个北斗产业特色园区之一,同时成都、绵阳分别是全国首批实施北斗综合示范应用的10个重点城市之一。此外,四川有国内领先的北斗教学科研实力。电子科大、四川大学、中国电科10所、29所、30所等单位在卫星应用方面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四川还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技术领先的省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从事北斗方面的川企包括振芯科技、九洲集团、天奥电子、华力创通、盟升电子等,相关航天外测、北斗授时,卫星载荷、星间链路,密码算法等产品全国领先。根据公开信息,去年四川省北斗产业规模达到了约150亿元。
就卫星遥感而言,成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龙头企业,但本地航空、加工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配套较为齐全,具备遥感卫星产业的发展土壤,且有国星宇航等川企在从事相关工作。根据公开信息,力争到2023年全省卫星遥感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就卫星通信而言,成都有盟升电子、中国电科10所、29所等单位在从事相关工作;针对运载火箭,成都有星河动力等企业。根据公开报道,星河动力新一代商业运载火箭创新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就落地成都。公司实施的首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突破。
发展商业航天四川至少有4个比较优势:具有较为完整的空天产业链;人才资源相对丰富,大量来自北航、哈工大等高校院所的高端人才驻留四川,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也能提供持续的人才输出;成都距离发射场地相对较近,从成都到西昌发射场直线距离仅300多公里;同时全省在应急通信、森林防火监控和地质灾害健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
招商引资方面,公开信息显示截至去年,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已签约引进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158.13亿元,其中计划投资100亿元项目1个,10-30亿元项目3个,包括航天科技七院、星空年代等知名企业。

3. 制造新一代星链卫星,SpaceX暂停发射星链任务

自2019年以来,SpaceX公司每月都在向太空发射星链(Starlink)互联网卫星,以建立其庞大的互联网卫星群,根据该公司的说法,这一卫星群最终将由2万多颗互联网通讯卫星组成。
该公司在2020年至2021年初大幅提高了发射频率,大约每月两次,每次任务使用猎鹰9号火箭发射60颗星链卫星。到目前为止,SpaceX已经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了1740颗这种互联网通讯卫星。但是自今年的6月30日以来,该公司突然停止了星链的发射。
当地时间8月24日,周二,SpaceX公司总裁格温·肖特维尔(Gwynne Shotwell)参加了第36届年度太空研讨会,在会上她透露了公司近期没有发射任何星链任务的原因。肖特维尔表示,SpaceX决定暂停的发射,是因为正在完成首批配备激光通信链路的下一代星链卫星的制造。
肖特维尔说:“我们将在太空中发射一些激光终端。SpaceX正在努力制造足够多的激光卫星,以便在即将到来的任务中发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挣扎了六到八周的原因——我们希望下一套装备上有激光终端。”她还补充说,距离SpaceX的下一次星链任务“大约三周”时间。
截至目前,只有十几个星链卫星在极轨道上运行,并具有“激光链路”功能,这些卫星之间能够相互通信,而不需要直接与地面地面接收站通信,从而使轨道上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快。
而目前在极轨道运行着的这些星链卫星具备这些功能,能够将互联网服务传送到阿拉斯加等地区,而不需要在两极建设地面站。SpaceX的工程师们去年分享说,“激光链路”能够“传输数百GB的数据”。与光缆相比,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更快,因此通过星链卫星传输的信息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将明显提高。

4. 宝鸡30亿“探索”商业航天

8月13日,“宝鸡航天液体动力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由航天六院投资建设,计划在宝鸡高新区科技新城建设占地约600亩的航天液体动力产业园,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以开式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主要产品,建设“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装生产制造和试验测试基地。
(1)30亿启动商业航天
据“宝鸡招商”报道,宝鸡高新区是在与航天动力(600343)洽谈引进航天动力产业园区项目时,意识到航天推进技术研究所有意建设商业航天液体动力装备基地,因此在航天动力公司的介绍下积极拜促研究院并介绍宝鸡高新区工业基础与区位优势,从而获得先机。
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又名航天六院)前身为第七机械工业部067基地,1965年在陕西开始建设,1993年由宝鸡凤县调迁至西安,宝鸡可以说是六院的老家。在2001年更名为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专业抓总单位,先后为大型液体火箭配套发动机50余种,其研制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在神舟系列飞船及国内外卫星近百次发射中屡屡获得成功。
图:航天液体动力制造产业基地签约现场
研究院一手抓航天型号任务,一手抓民品开发经营,其子公司航天动力(600343)为民用产业A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以航天液体动力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特种装备研发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2021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18.7万元,同比增长172.38%,2020年归母净利润2761.27万元,同比增长133.77%。
更具体的项目信息是:航天六院及其子公司借助自身技术优势,结合宝鸡钛业在航天产业的应用,在宝鸡高新区成立以单元制造、脉动生产线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发动机产业化公司。同时投资“宝鸡航天液体动力制造产业基地项目”,计划在高新区科技新城西片区建设包括:
1:装配:商业航天发动机总装总测能力条件;2:制造:发动机关键零部组件生产加工制造单元;3:应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中心,进一步赋能智慧产业。
(2)多地:陕西商业航天有亮点
宝鸡作为陕西工业强市,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近8000户,规上工业企业850户,尤其以宝钛集团、宝钛锆业、力兴钛业为首已经形成“中国钛都”,其钛材和钛制品”供应量占全国的60%、全球的20%。更重要的事实是:国内航天用钛90%都来自宝钛集团。
在航天领域,宝鸡已有历史投入。
1:宝鸡航天产业基地:由航天九院7107厂总投资16.5亿元,同样位于宝鸡高新区科技新城,主要从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发生产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军贸产品出口。
2: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由宝成航空仪表、长岭电子科技、凌云电器三家公司为主体投资 25亿元,旨在研制开发飞行环境监测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和光纤陀螺等航空装备等。
3:宝鸡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由航天九院投资5.9亿元,旨在建设国内一流导航设备生产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系统集成产品总装总测基地等。
航空航天作为宝鸡工业强市“1459”工程中“5”的首要新兴产业,此次商业航天基地项目可以看作是宝鸡市在十四五期间航空航天第一个发力点。
除宝鸡之外,西安当然也是航天重镇。
以航天产业基地为例:2020年实现产值301亿元,超过1400家企业落户生根,其中航空制造业达到65%以上。在商业航天领域,仍然有诸多探索者,较为知名的包括银河航天、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空天引擎、国宇星空等。
扩大到全市口径来看:2021年6月“硬科技大会”上披露称将打造“丝路未来宇航产业制造基地”,聚焦“商业航天新基建”,以航天制造为核心产业,对商业航天全产业链进行重点布局,着力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在此次会议上发布的“2021商业航天30强”榜单被很多人忽略了,金融棒棒糖梳理发现:“30强”榜单中在陕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企业有11家,占比非常高。
 此外,“铜川也积极地介入了商业航天”。
2018年之时,中国首颗民营天文科学技术试验卫星——“铜川一号”在酒泉成功发射,从当年4月起,铜川市就着手铜川“商业航天城”项目的推介与落实,并陆续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1:财税金融:设立30亿元的铜川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基金,并出台《财税金融支持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发展的意见》。
2:成果转化:对国家级领军人才或国家级重点学科等学术带头人在商业航天城创办企业的,经评审后,给予企业不高于3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有报道显示,铜川目前已初步形成火箭总装总测、卫星研产、卫星测运控、卫星组网、卫星数据应用为一体的航天科技产业链。并落地航天振邦、星邑空间等商业航天产业链龙头企业30余户,商业航天城指挥展示中心、国际商业航天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在推进过程中。
在“30强榜单”中,2家本土公司陕西天润与陕西智星,前者为新三板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2931.76万,同比增长89.88%,而后者注册地就在铜川,2020年由北京迁至铜川,目前已获知卓资本与得厚资本投资。

、金融资本市场

1. 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由创新层产生、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

证监会9月2日表示,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股转公司表示,将全力保障北京证券交易所顺利开市、平稳运行,切实发挥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功能。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将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能力。专家预计,北京证券交易所将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一些新探索,着力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制度安排,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
(1)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证监会指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北京证券交易所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从定位看,其将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中小创新企业,有望引导更多资本驰援新兴产业,助力新兴产业更好地突出其“高成长性”,激发实体企业活力,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就业结构改善发挥促进作用。
此外,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有助于推动健全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畅通创投、私募股权投资等投资资金募投管退渠道,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未来,中小企业从天使轮到A轮、B轮、C轮直至挂牌新三板,将形成完整的融资链条,融资渠道将更为顺畅,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也将得到有效降低。”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
(2)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短板
专家认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将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错位发展、互联互通,也将与新三板现有创新层、基础层统筹协调、制度联动。这将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内部联系,有助于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短板。
 “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将更精准地解决科技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将直接利好新三板精选层企业。通过精选层的示范效应,可拉动创新层企业积极申请成为精选层企业,带动基础层企业快速成长跻身创新层,让新三板内部的‘层层递进’效应更加明显。”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认为。
安信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诸海滨指出,精选层和科创板、创业板在三个交易场所的三个板块,在二级市场上存在较大的流动性溢价和估值溢价差距,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良好预期将拉动精选层的流动性持续向好。
        “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付立春认为,在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短板的同时,还应增加市场规模深度,解决专业机构入市的流动性痛点,同时推出精选层指数,研发相关产品,便利专业机构交易。
(3)促进形成良性市场生态
       专家预计,北京证券交易所可能会进行一些制度创新安排的探索。这更有利于促进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北京证券交易所将实施注册制,退市和上市将更加便捷。“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体系可能将类似于纳斯达克,再叠加北京地区的资本优势和科技优势,将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上市,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这有利于促进资本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创新激励机制上实现进一步的突破。”盘和林指出。
陈雳表示,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沪深交易所构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不会对沪深交易所产生较大影响。当前,沪深交易板块主要承担着发展较为成熟的上市公司的责任,新三板则培育了一大批“瞪羚企业”,良好的板块划分和定位有助于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
此外,在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制度安排方面,业内专家期待有更多创新举措。

2. 上半年A股营收增幅“陕西第1”

       2021年上半年A股财报全部出炉,以上市公司市场“排头兵”的意义来说,这也是中国上半年产业经济最有代表性的成绩单之一。
通过金融棒棒糖对A股4457家上市公司的统计,发现陕西是这次营收、业绩方面尤其优异突出。
剔除掉已上市A股公司中31家没有2020年上半年财报数据的,剩余4426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总计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实现归母净利总计2.73万亿元,同比增长43.46%。而其中,陕西61家已上市公司营收总计3020.23亿元,同比增长52.84%,业绩总计277.91亿元,同比增长98.66%。在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陕西上市公司的业绩合计同比增幅排名第八,而营收合计同比增幅则排在了第一位!
▲数据来源:Wind金融终端
       再细分来看,带动陕西指数上涨的,主要是陕西省内优势产业的龙头上市企业。例如,在上述周期内,隆基股份的股价涨幅为42.65%,航发动力49.68%、陕西煤业33.45%、中航西飞24.98%、西部超导83.75%、美畅股份63.32%、金钼股份68.04%,秦川机床的股价涨幅甚至达到了112.35%。
尽管来说,上市公司的股价会因各技术面、消息面、资金面等的各种刺激而产生背离,但回归基本面价值的总体趋势是不会变的。今年以来陕西上市公司股价的持续超额利好,也正是在省内产业链龙头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就,以及全省着力培育领先特色产业集群政策利好等基本面价值提升的支撑下才得以实现。例如,2021年上半年,秦川机床业绩同比大增了287.89%,就是其一直以来坚持内部改革、聚焦主业、创新突破成就的集中体现。

3. 央地国企透底上市计划,下一步混改深化工作重在转机制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下半场,随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混改升级思路渐明。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在分层分类扩围推进的同时,下一步混改深化工作重在转机制,将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包括推动一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尖兵”在科创板上市。据了解,目前国资证券化逐步提速,多家央企以及地方明确了混改上市的计划和目标。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将有更多国企积极迈向资本市场,要鼓励上市公司实施二次混改,进一步激发活力。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部资源,下一步将通过并购等形式共享国内外先进的研发成果,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积极稳妥深化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据了解,作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点,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材集团以361亿元国有资本吸引了1529亿元的社会资本,撬动了6000多亿元的总资产,目前集团内成员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共1114户,约占企业总户数的80%。
       广汽集团日前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及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推进广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增资扩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未来广汽埃安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寻求适当时机上市。国家能源集团全资子公司国能铁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也正在计划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这是近期以来国企混改扩围升级的一个缩影。日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专题推进会(下称“推进会”)指出,近年来,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和广大国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改制上市、并购投资、合资新设、产权流转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实施混改150余项。
        “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至今,混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国企混改的痛点在于“转机制”,部分混合所有制企业还存在“只混不改”、“重混轻改”的现象。
       据了解,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在制定中,将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放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出资企业和商业类子企业上。与此同时,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此外,深化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这一思路从近期一系列会议透露的信息上可窥一斑。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座谈会,要求突出“实”、“新”、“特”,精准归纳经验,丰富内容层次,充分反映效果,做好混改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
       推进会强调,要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放到转机制上,重点在选好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放大和拓展国有资本功能、探索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集成运用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确保增强活力动力,提高效率效益。
        “这些要求非常及时。”朱昌明建议,未来混改要优先选择与企业主营业务具有较强协同效应、与企业所处产业链上下左右高度关联的战略投资者,并且要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和全资企业的治理型管控模式,构建符合混改企业经营实际的多元化、系统性、多层次的中长期激励约束体系。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实施二次混改,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激发国有上市公司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已成为混改的主要载体。知本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有40多家央企和地方国企积极推动上市融资,同比增加79.17%,比2020年全年数据高出10.26%。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副局长谢小兵在第四届中小投资者服务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国资委将继续支持中央企业培育优质资产,并通过IPO、资产重组等方式向上市公司汇聚;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持续优化上市资产运营质量和产业布局。推动一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尖兵”在科创板上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以上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创新、探索适应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权激励等手段,促使骨干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发展活力。
       一系列上市计划浮出水面。近日国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铁路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铁路优质资产股改上市进程,持续提高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水平,不断增强国铁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建材实施“资本布局优化”,进一步划定各平台公司主业赛道,整合优化同类业务、重组产业组织结构、给予资源分类倾斜,构建边界清晰、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产业平台,进而推动其独立上市或注入现有上市公司。
       多地也明确了混改上市思路和目标。作为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区域,西安提出力争区域内每年新增两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021年,选择国有持股超过51%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青岛提出以“混”促“改”形成市场化激励体制基础,推动市属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到2022年资产证券化率超过60%。杭州提出,到2022年,新增10家左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朱昌明表示,伴随着国资国企结构调整优化,国资加快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大力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大型科创型国企到科创板上市,而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将为中小创新型国企提供上市路径。同时,资本市场还具有公开透明、合规运营、价格发现的特征,可倒逼国有上市公司加快完善公司治理、转化经营机制,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的形成。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