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2年第2期(总第47期)

行业报告 2022-03-23 13:03:35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2021年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占全球总额的8.5%
       3月8日,全球知名半导体分析机构IC Insights在报告更新了全球至2026年的纯晶圆代工市场份额的变化。
       根据《2022麦克林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占全球市场8.5%,相比2020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IC Insights预测,到2026年中国大陆在纯代工市场的总份额将保持相对平稳的水平,预计占据全球代工市场8.8%的份额。
       IC Insights认为,尽管中国大陆代工厂计划利用公有和私有资本的投资增加未来五年的半导体市场基础设施,但中国大陆在高端代工领域还缺乏一些竞争力。
在2021年排名前12的代工厂中,有9家位于亚太地区。总部位于欧洲的专业代工厂X-Fab、总部位于以色列Tower和总部位于美国的GlobalFoundries是去年排名前12位的仅有的非亚太地区公司。
       当前,5G、AI、自动驾驶以及消费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幅推动了半导体市场的增长,也使晶圆代工产能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据报道,此前,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指出,2021年汽车工业、电力行业以及电子整机行业的热词都是‘缺芯’。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增量,疫情带来远程连接相关的更多需求,供应链转移至当地化的生产偏好,物联网、电动车、新能源等应用的迅猛崛起,导致了半导体产业链的供不应求和量价齐升。
赵海军还指出,与此同时,对供应链安全的忧虑引起的备货,产品结构性短缺引起齐套性问题,以及制造产能持续紧张拉动的扩产热潮也贯穿了2021全年,这基本定义了2022年的格局。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2020至2025年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的12英寸约当产能年复合增长率约10%,其中多数晶圆厂主要聚焦12英寸产能扩充,CAGR约13.2%;8英寸方面因设备取得困难、扩产不符成本效益等因素,晶圆厂多半仅以产能优化等方式小幅扩产,CAGR仅3.3%。
       2.封测巨头长电科技扩产,固定资产投资将达60亿元
       3月16日,长电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2021年非公发募投项目中,年产36亿颗高密度集成电路及系统级封装模块项目已开始小批量试生产,年产100亿块通信用高密度混合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已开始生产,具体投产进度将视客户实际需求与设备实际到位的情况而定。
       今年公司的产能将进一步增加,首先公司过去两年的资本开支目前仍在产能释放阶段,同时基于公司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做出的布局,公司计划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60亿元,也将在未来两年内有效帮助公司的产能扩充。
       长电科技是封测巨头企业之一,今年1月该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00亿元到30.80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4.96亿元到17.76亿元,同比增长114.72%到136.20%。
       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3.50亿元到25.80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3.98亿元到16.28亿元,同比增长146.85%到171.01%。
       长电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高附加值、快速成长的市场热点应用领域,整合提升全球资源效率,强化集团下各公司间的协同效应、技术能力和产能布局等举措,以更加匹配市场和客户需求,打造业绩长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使公司各项运营积极向好。同时,来自于国际和国内客户的订单需求强劲,各工厂持续加大成本管控与营运费用管控,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推动盈利能力提升。
       3.华润微产能与第三代半导体布局曝光,2022年1至2月净利润大涨75%
       3月11日,华润微发布2022年1至2月主要经营数据公告。经初步核算,今年1至2月华润微实现营业收入16.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5%左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5%左右。稍早之前,华润微披露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该公司各项业绩数据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21年华润微实现营收922,808.5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26%;营业利润227,017.7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83%;利润总额227,363.8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4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21,117.6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4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4,183.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9.33%;基本每股收益1.7203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5.73%。
       华润微表示,2021年度,公司充分发挥IDM模式优势,对产品、业务和客户进行了结构性优化,产品销售价格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强,接受到的订单饱满,整体产能利用率高,整体业绩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国产功率半导体IDM龙头企业,第三代半导体进展曝光
       资料显示,华润微是华润集团旗下负责微电子业务的半导体IDM龙头企业,于2004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随后又于2020年2月27日在科创版上市。华润微主营业务是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及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以及提供开放式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制造服务,主要产品包括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开放式晶圆。
       今年3月10日,华润微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对外透露了公司业务最新进展。
       产能方面,华润微表示,公司12吋产线将在今年年底贡献产能,将用于公司自有功率产品;另外随着募投项目的投产以及年度产能扩充计划,公司今年八吋晶圆产能会有增长。
第三代半导体方面,华润微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一代650V、1200V SiC JBS产品已取得稳定销售;公司去年12月份正式对外发布了SiC MOSFET产品和第二代650V SiC JBS产品,SiC JBS及MOS产品均可实现量产。
       GaN方面,公司同时在6吋和8吋平台进行硅基氮化镓产品的研发,预计今年会对外推出GaN产品。
       4.台湾三大硅晶圆厂商再掀涨价潮,涨幅近10%
       3月14日消息,全球半导体硅晶圆(半导体硅片)市场持续紧张,虽然台湾硅晶圆三雄环球晶圆、台胜科技与合晶科技都陆续与客户签订长期供货合约,但去年下半年第一波调涨价格的一年期长约即将迈入换新约议价阶段,合晶科技、台胜科技都将调涨新合约报价,涨幅逼近一成左右,同时环球晶圆也将逐步调升报价。
       业界人士分析,这波半导体硅晶圆需求热潮,主要因为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晶圆代工与整合元件厂(IDM)大举扩充产能,推升整体硅晶圆用量大增。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统计,去年全球半导体硅晶圆出货量年增14%,相关营收成长13%,突破120亿美元大关,双双写下历史纪录。SEMI也看好全球硅晶圆产业前景,预估出货量将一路走强至2024年。
       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半导体硅晶圆厂商环球晶圆一直是台湾硅晶圆三雄中,长约比例最高的业者,比重估计达八到九成,因此业绩稳定成长。据了解,该公司与客户签订的长约价格,大多是逐年提高的模式。
       在新一波涨价潮当中,业界传出合晶科技是涨势最凶猛的业者。合晶科技表示,对报价传言不予评论,强调会视市场情况调整。
       合晶科技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硅晶圆供应商,也是全球前三大重掺硅晶圆业者,过往长约比重约仅一成。业界传出,因客户有巩固货源的强劲需求,合晶科技长约比重已增长至三成,主要是8吋硅晶圆长约,后续12吋业务发展更趋稳定时,也不排除可与客户签订长约。其长约报价会先签订一定价格水准,再视市况微调。
       同时,合晶科技在今年1月调涨硅晶圆报价双位数百分比之后,第3季的报价即将于5、6月开始与客户洽谈,市场传出,还有机会持续调升高个位数百分比。
台胜科技是日本硅晶圆大厂胜高(Sumco)与台塑合资的硅晶圆厂,其今年与过往营运不同的情况之一,就是12吋产品的长约比重大幅提高,而不论是8吋或12吋产品,目前长约比重都已来到约八成水准。
       台胜科技今年首季业绩受惠于长约价格提高双位数百分比,因此单季营收应当也可季增双位数百分比,第2季的工作天数更多,所以营收持续增温可期。进入第3季后,随着部分长约客户进行续约,报价可能再拉高,有助其业绩在第1季至第3季呈现逐季走高态势。
       5.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减持三安光电4479.34万股
       3月7日丨三安光电(600703.SH)公布,公司于2022年3月7日收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或“信息披露义务人”)发来的《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份变动达到1%的告知函》,2021年10月29日~2022年3月7日,大基金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减持4479.34万股,减持比例1%。

       在今年的2月份,大基金而且还参与了PCB龙头企业深南电路的定增、士兰微超8亿元的扩产项目以及沪硅产业的高端硅片项目。
       二、激光器行业
       1.锐科激光2021营收超3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0%
       3月9日,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科激光”)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17%;基本每股收益1.097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17%。报告期内,激光器市场整体需求旺盛。
       根据此前IPG公布的财报,IPG 2021年在中国市场实现营收5.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73亿元。可以说,锐科激光已实现在国内市场份额的赶超。
       在产品布局方面,2021年锐科激光累计发布了23款新产品,应用覆盖焊接、切割、熔覆、3D打印等多领域,钣金加工、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动力电池等行业,成功向市场推出环形光斑焊接激光器、复合清洗激光器等多款新产品,并与南华大学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100kW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及配套设备顺利完成启用,解决了输出端帽与高功率激光输出头高度匹配等多项技术瓶颈问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
       为扩充产能,保障供应,锐科激光进行了多项项目投资与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公司选址黄石,投资“激光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通过自筹资金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50亿元人民币;拟与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签署投资协议,投资“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华中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30亿元,主要生产包括连续光纤激光器、直接半导体激光器以及激光器核心上游元器件等。
       在垂直整合上,公司拟收购控股子公司“睿芯光纤”少数股东持有的15%股权,收购完成后,睿芯光纤将成为锐科的全资子公司。目前锐科激光已掌握包括泵浦源、特种光纤、光纤耦合器、传输光缆、功率合束器、光纤光栅等激光器核心器件及材料的关键技术和大规模生产能力。
       在研发方面,公司产品研发工作围绕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在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加大各项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应用的研发投入,逐步完善了公司在光纤激光器行业的产业链,扩大公司在激光行业的产品线,进一步实现了激光器的自主可控,并为提升光纤激光器的产品品质及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报告期内,激光器销量和营业收入稳步提升,营业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稳步增长。
       2.大族激光拟分拆光电子公司“大族光电”冲刺创业板
       3月8日,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族激光”)发布公告,拟分拆所属子公司深圳市大族光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族光电”)至创业板上市。
       这是继大族数控创业板上市一周后,大族激光正在推进的另一家子公司的分拆上市。分拆完成后,公司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大族光电的控制权。通过此次分拆,大族光电作为公司独立的半导体及泛半导体封测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平台将实现独立上市。
       业绩方面,大族光电在2021年取得新加坡子公司HAN'S LASER (SINGAPORE) PTE. LTD. 100%股权后,实现营业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128%;净利润0.51亿元,同比翻了16倍。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大族光电总资产为3.43亿元,净资产为1.28亿元。
       在股权结构上,高云峰直接持有大族激光9.16%股份,通过大族控股间接持有大族激光15.38%股份,合计控制大族激光24.54%股份,为大族激光实际控制人。另外,高云峰通过大族激光间接控制大族光电,为大族光电实际控制人。
       本次分拆有利于公司突出主业、增强独立性。分拆后,大族激光(除大族光电及其控股子公司)将继续专注发展除大族光电主营业务之外的业务,进一步增强公司独立性。
包含宁德时代旗下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入股
       在宣布分拆大族光电上市之前,大族激光曾为大族光电推动员工持股计划并引入了外部战略投资。其中,员工持股计划投资总额不超过1.41亿元,包括部分大族激光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员工直接投资大族光电、大族激光及其他控股企业(不含大族光电及其控股企业)的其他核心员工共同投资深圳市族电聚贤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而为优化大族光电股权结构,有效推进大族光电内外部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大族光电的竞争力,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高瓴裕润、高新投创业、高新投致远、小禾创业、中证投资五方战略投资者。其中,高瓴裕润对大族光电增资6410万元、中证投资增资3846万元、高新投创业增资2663万元、高新投致远增资947万元、小禾创业增资237万元,增资完成后,上述战略投资人分别持有大族光电5%、3%、2.08%、0.74%、0.18%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此次增资的明星机构中,高瓴裕润为宁德时代旗下的投资基金,宁德时代持有其21.3%股权。
       增资协议还约定,若大族光电未能于2026年12月31日前实现合格上市,投资者及其他增资方有权要求大族激光回购大族光电全部或部分股份,回购金额为支付的投资款本金。
       3.大疆科技投资激光芯片公司“纵慧芯光”
       常州纵慧芯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纵慧芯光”)于2月28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包括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飞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纵慧芯光成立于2015年11月,法定代表人赵励,注册资本约2518.15万元,经营范围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等。公开资料显示,纵慧芯光是一家创新型光电半导体高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功率以及高频率VCSEL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3D感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自动驾驶、生物医疗传感器和高速光通信等领域。
       数据显示,纵慧芯光专注于激光器、垂直腔面发射、光学元件、发光单元、激光器阵列、外延结构等技术领域,已公开专利申请118件,市场价值较高专利包括“一种小间距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阵列的制备方法”等。
       据了解,2021年9月,获得数亿元C3轮融资,武岳峰资本领投、比亚迪、CPE源峰基金、高榕资本、一村资本等跟投。
       2019年2月,纵慧芯光获得数亿元B+轮融资。2019年6月,纵慧芯光获得华为全资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战略投资。
       4.华日激光发布新款纳秒绿光激光器解决玻璃钻孔难题
       玻璃是日常工业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件,各类型工业的基材、显示面板、民用玻璃以及电子行业的显示盖板等等领域都需要用到玻璃钻孔工艺。而传统玻璃钻孔工艺往往存在脆性大、硬度高、散热性差、热膨胀系数大、装夹定位困难等难点,加工受到较大限制。
       为解决传统玻璃钻孔工艺的诸多难题,华日激光近期推出了Cypress2-532-40纳秒绿光激光器。据了解,该款激光器采用振镜钻孔的加工方式,利用单个脉冲对基底材料的逐点作用,激光焦点按照预定设计的路径在玻璃上快速扫描移动,实现玻璃材料的去除。
       基于此技术,由下到上加工,激光穿过材料聚焦于材料下表面,由底部开始一层一层的将材料向上去除。在加工过程中,材料不会出现锥度,上下孔径一致,实现高精准、高效的“数字化”玻璃钻孔。
       华日激光将这款纳秒绿光激光器的特点总结为: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无接触加工,良率高。其加工孔径最小直径0.1mm,可加工方孔、圆孔、台阶孔等任意图形。
       三、新能源行业
       1.锂电铝箔赛道持续升温,下游繁荣拉动需求增长
       自2021年以来,国内铝箔企业纷纷开启产能扩充模式,合计规划新增铝箔产能超50万吨,并在2022年有新的扩产项目落地,市场竞争快速升温。
       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和锂电储能市场爆发,带动锂电池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进而对铝箔产生强劲需求。上游供应紧张叠加产品价格上升,动力电池企业的铝箔供应保障压力骤增,进而通过签订供货长单和参股入股等方式“布防”铝箔供应链。
       从供给端来看,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叠加电池企业产能大规模扩充,给铝箔企业扩充铝箔产能提供信心和保障。
       自2021年以来,国内铝箔企业纷纷开启产能扩充模式,合计规划新增铝箔产能超50万吨,并在2022年有新的扩产项目落地,市场竞争快速升温。
       整体来看,锂电铝箔市场发展情况与铜箔市场类似,在供应紧张且涨价情绪蔓延状态下,强化锂电铜箔、铝箔供应稳定成为了当前动力电池企业维稳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铝箔扩产竞赛升温
       1月12日,东阳光(600673)发布公告称,拟投资27.1亿元在湖北宜都市建设年产10万吨低碳高端电池铝箔项目。2月8日,该项目正式开工,一期5万吨产能预计于2023年投产。按照1GWh锂电池用铝箔500-700吨测算,东阳光年产10万吨低碳铝箔将能满足140-200GWh锂电池的产能需求。
       除了东阳光之外,包括鼎胜新材、华北铝业、南山铝业、常铝股份、华峰铝业、明泰铝业、万顺新材、永杰铝业、神火股份等企业也在积极扩充铝箔产能。
       上述企业积极加码铝箔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景气度以及锂电储能市场爆发,带动锂电池市场需求大幅增长,进而对铝箔产生强劲需求。
       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5%以上,预计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550GWh,同时储能市场拐点也将加速到来,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16GWh。若叠加轻型车、低速车、重卡、船舶等场景需求,2025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合计有望超过2TWh。上述应用场景的锂电池需求将带动铝箔市场需求达100-140万吨。
       此外,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集流体都可以使用铝箔,且铝箔用量比锂电池更大,钠离子加速商业化将为铝箔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空间。在此情况之下,铝箔企业产能扩充势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铝箔项目建设周期长,且技术人员稀缺,新品迭代快、认证周期长、核心生产设备依赖进口且到货周期长,导致铝箔企业在扩充方面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电池企业布防铝箔供应链
       2021年,动力电池装机电量同比大幅增长,带动锂电池铝箔市场需求激增,助推多家铝箔企业业绩大幅增长。2022年伊始,动力电池订单延续饱和状态,多家动力电池企业春节期间仍维持满产状态。
       受市场需求增长影响,多家铝箔企业订单饱满,产线满产满销仍无法满足下游市场需求。在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和上游原材料、加工费涨价以及新增产能释放缓慢等多重作用下,电池企业铝箔保供稳价压力凸显。
       在此情况之下,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强化铝箔供应保障,而头部电池企业对保障铝箔供应稳定的需求更为急迫。
       2021年12月,鼎胜新材(603876)发布公告称,将在2021年1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向宁德时代最低供货量合计51.2万吨的动力电池铝箔。以1GWh对应铝箔用量700吨测算,51.2万吨铝箔可满足宁德时代约731GWh的动力电池产能需求。
       此外,华北铝业投资19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新能源电池箔项目也于去年3月开工,并成立子公司华北铝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宁德时代(通过旗下产业基金宜宾晨道)、合肥国轩、亿纬锂能、比亚迪四家电池企业的战略投资,分别持股10%、10%、7%、2.9%。
       上述布局动作表明,签订供货长单和入股参股铝箔企业,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维稳铝箔供应的主要路径。
       可以预见,随着铝箔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和动力电池出货量进一步增长和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放量,未来铝箔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2.原材料价格“失控”,电动车企接连涨价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3月,有20余家车企宣布涨价,涉及数十款车型,覆盖10万元以下及30万元以上主流购车区间,涨价区间集中为3000元-1万元。
       3月4日,广汽埃安宣布,埃安将对旗下AION Y、AION S Plus、AION V Plus等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此轮价格调整3月4日起生效。此轮调整每台涨价4000-10000元不等,已签订合同的客户不受影响。
       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紧随其后。自3月1日起,威马汽车宣布将对部分车型的排产计划和车型售价进行逐步调整,其中EX5-Z全系售价进行了上调,上涨幅度在3000-4000元不等。
       欧拉品牌也在其官方APP披露涨价消息,3月1日起,2022款欧拉好猫开始接订,好猫GT版价格调整之后售价为14.7万元起,较此前版本的涨幅为1.2万元。
       此外,3月1日开启预订的2022款欧拉好猫也调高了价格,售价12.19万-15.19万元,相对老款(售价为10.39-14.39万)全线涨价8000元至1.8万元不等。
       新能源汽车涨价浪潮已经全面来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3月,包括特斯拉、比亚迪、上汽荣威、小鹏、埃安、大众、极氪汽车、几何汽车、上通五、几何汽车、飞凡汽车、欧拉有20余家车企宣布涨价,涉及数十款车型,覆盖5万元至30万元的主流购车区间,涨价区间集中为3000元-1万元。
       终端新能源汽车价格最终破防背后因素是,一、补贴退坡30%,对符合标准的400km以上单车减少5400元;二是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动力电池价格普涨向下传导,主机厂无奈将成本压力向终端市场传导。
       欧拉品牌CEO董玉东坦言,虽然欧拉品牌背后有产业链的优势,但是这款小车仍然给公司带来了巨额亏损。以黑猫为例,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黑猫单台亏损超万元,黑猫、白猫此前已主动停止接单。
       3.星恒电源获15亿融资,深创投领投
       目前,星恒电源获新一轮战略投资,由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有限合伙)领投9.5亿元,预计本轮总融资金额达15亿元。
       星恒表示,获得本轮融资后,星恒电源将加速在技术战略、产品战略、业务战略等多维度的革新,有利于公司锂电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开展多场景产品布局、深度融入锂电池全产业链发展换电及回收业务,为锂电产业创造更多价值。
       星恒电源成立于2003年,基于多场景应用为基础进行技术开发,星恒形成了以锰系多元复合锂为第一技术路线,高能铁锂为第二技术路线的战略。2022年公司规划产能达10.2GWh。
       目前,星恒已开展全球化产业布局,拥有苏州、滁州两大生产基地,欧洲、印度两大子公司。产品主要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商用三轮车、低速四轮车、通信储能等新能源领域。
       在轻型电动车领域,星恒锂电池出口德国、法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10月,星恒轻型车锂电池全球累计销量突破2100万组,连续四年出货全球领先。
       在电动汽车领域,星恒已与东风、长安、奇瑞、吉利、瑞驰、五菱、一汽等合作,为超过17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能源。2020年以来,星恒产品配套爆款电动汽车五菱宏光mini EV,并成为其锂电池核心供应商。
       作为中国最早将锰酸锂规模化、普及应用的企业,以及国内锰酸锂电池应用的领军企业,星恒电源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深挖锰酸锂电池的极致性能,开创以锰系多元复合锂为核心的技术路线。
       2021年8月9日,星恒电源与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共同创立“双子星联合实验室”,进行“耐高温长寿命高安全的锰酸锂材料和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的研究。同年11月,星恒电源“准固态高温长寿命锰酸锂电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更细分的领域或者特殊应用场景,星恒以成熟的“高能铁锂”路线与锰系多元复合锂形成技术互补。
       资料显示,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的特定投资载体。承担以无机非金属及前沿新材料为主的新材料领域投资任务,将立足于新材料产业,       采取战略投资兼顾财务投资的综合投资策略,深入挖掘新材料方向的投资项目,促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4.隆基曲靖(二期)单晶硅棒项目投资规模不变,单晶硅片增加至30GW
       3月6日晚间,隆基股份发布关于签订曲靖(二期)单晶硅棒和硅片项目投资补充协议的公告。根据公司未来产能布局和规划情况,公司于2022年3月4日与曲靖市人民政府、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曲靖(二期)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硅片项目投资补充协议》,曲靖(二期)单晶硅棒项目投资规模维持年产20GW不变,单晶硅片项目投资规模由年产20GW变更为30GW。
       公告介绍,隆基股份于2020年9月22日与曲靖市人民政府、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项目投资协议,就公司在曲靖新增投资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硅片项目(二期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隆基股份认为,本次投资补充协议签订后,曲靖(二期)单晶硅棒项目投资规模维持年产20GW不变,单晶硅片项目投资规模由年产20GW变更为30GW,符合公司未来产能规划的战略需要,该项目投产后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高效单晶硅棒和硅片产能,抢抓光伏市场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公司将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召开董事会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测算并及时披露。以上投资补充协议的签订和履行不会对公司业务独立性产生影响。
       四、复合材料行业
       1.2021年国内碳纤维产量增加,呈现阶梯上升的趋势
       2021年,国内新冠疫情的阴霾逐渐褪去,大宗商品市场迎来行业发展高光阶段,国内碳纤维产业紧跟行业发展脚步,由于优异的成绩表现,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
       产量
       据百川盈孚统计,2021年中国碳纤维产量约为24302吨,较2020年产量上涨30.07%。2021年国内碳纤维产能扩张速度加快,而开工率相对平稳,新装置陆续投产,碳纤维产能增加,产量呈现阶梯状提高的趋势。
       进出口额
       2021年碳纤维行业整体进口量为33064.56吨,较2020年上涨8.72%,出口量为4817.87吨,较2020年上涨19.08%。2021年中国碳纤维行业整体进口量及出口量继续增加,增长率较2020年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国内碳纤维新产能释放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执行风电等订单量增多,叠加“双碳政策”下光伏、储氢气瓶等行业迅速发展,对碳纤维需求增加,虽国内碳纤维产量增加,但进出口数量增长率同比降低。以下具体展示2021年中国碳纤维行业进出口数据情况。

       表观消费量
       2021年中国碳纤维行业表观消费量为52549.07吨,较2020年上涨16.64%,平均进口依存度为63.07%。总体而言,2021年碳纤维各月表观消费量相对平稳,整体消费呈现同比增加的趋势,而进口依存度则略有降低。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8亿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同比增长20.9%。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十四五”时期,风电光伏必将成为清洁能源增长的主力。因此,对于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而言,2021年仍是出彩的一年,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2.中简科技签订21.7亿元碳纤维及织物产品供货合同
       3月14日,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与某客户签订产品订货合同。

       合同标的为碳纤维及其织物,合同金额约为人民币21.7亿元,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的556.94%、合同履行期限为2022年至2023年,具体根据客户下发交货计划执行。
       中简科技董事会认为,公司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在我国航空航天高端领域应用良好,带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此次合同的签署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3.高端碳纤维市场供不应求,大单频频
       3月14日,中简科技签下高达21.69亿元的碳纤维、碳纤维织物大订单,应用指向航空航天高端领域。去年12月,另一家碳纤维龙头企业——光威复材接连斩获两个大订单,订单合计近32亿元。
       随着碳纤维在各个工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展,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快速增长。“从2020年底起,碳纤维价格开始上涨,目前仍处在相对高位,全行业的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光威复材表示。
       3月14日,中简科技发布公告称,与客户A签订碳纤维、碳纤维织物订货合同,合同金额达21.69亿元,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收的556.94%,合同履行期限为2022年至2023年。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目前,高端碳纤维供应趋紧,不排除下游客户在提前锁定上游产能。”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7月,中简科技已经签下一笔超6亿元的订单。公告显示,中简科技与客户A签订碳纤维、碳纤维织物订货合同,合同金额6.36亿元,合同履行期限为2021年至2022年。
       此外,不久前光威复材斩获两个大订单。2021年12月末,光威复材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下称“威海拓展”)与客户A签订了三个供货合同,涉及某某型号碳纤维、某某型号碳纤维织物,三个合同合计金额20.97亿元左右,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99.15%,合同履行期限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
       公告显示,2021年12月上旬,光威复材全资子公司与客户A签订了三个订货合同,合计金额11亿元,合同履行期限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目前,以光威复材、中简科技、中复神鹰等为代表的国内碳纤维生产制造企业正逐步抢占高端碳纤维市场。
       4.时代新材91米国内最长陆上风电叶片于鄂尔多斯下线
       近日,由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蒙西分公司生产的TMT185叶片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下线。该叶片长度91米,是目前国内已下线的最长陆上风电叶片。
       根据时代新材信息,TMT185叶片是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同时91米的长度是目前国内搭载玻璃钢拉挤大梁最大的叶片。这项技术带来三分之一的叶片自重降低,也就意味成本降低、适配范围增大。目前已接到部分批量订单,后续订单量必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据介绍,本次下线的TMT185叶片主要配套4.5MW—6.5MW风力发电机组,采用高升阻比和低粗糙度敏感性的风力发电机组专用翼型族,保证优异的发电效率;基于弯扭耦合技术,实现气动—结构—载荷相互耦合,确保整机性能与载荷的最佳平衡;采用高比模量和高比强度的玻璃钢拉挤板材料,以最低叶片重量使整机载荷和可靠性达到最优;采用模块化制造技术,有效缩短叶片生产周期,提高可靠性。
       五、卫星通信行业
       1.银河航天02批卫星发射,将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
       3月5日,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和1颗暄铭星愿微纳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其中,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主要用于在轨验证多星联合工作、星座组网布置、通信-遥感一体化技术。搭载的暄铭星愿卫星是一颗6U遥感立方星。据央视新闻报道,本次发射任务中的六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运行轨道高度约500公里。
       据了解,银河航天02批批产卫星是国内商业航天企业银河航天自主研发、批量制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单星设计通信容量超过40Gbps,卫星平均重量约为190Kg。其中四颗卫星分别被冠名为“南通一号”“一土号星愿”“宣城一号”“北邮-银河号”卫星。以及一颗遥感试验卫星为“暄铭星愿”卫星。
       六颗卫星将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并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具备单次30分钟左右的不间断、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能力,可用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网络等技术验证。
       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首发星——也是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采用Q/V和Ka等通信频段,具备10Gbps速率的透明转发通信能力。
       银河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任务的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须的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组网运营能力,对于推动我国商业低轨卫星通信遥感一体化技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我国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启动A股IPO辅导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中显示,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月1日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海通证券。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由吉林省政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及社会资本组建而成,总注册资本19.7亿元。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规划建设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规划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以实现全球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大气遥感数据的获取。
       据介绍,掩星探测是导航卫星上发射的信号穿过电离层和大气层后,频率、相位及幅度会发生变化,通过这种变化进行反演计算,可以得出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及电离层电子密度等信息,弥补传统气象观测手段的不足。
       掩星探测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大气探测中最具有潜力的手段之一,可以全天候提供全球均匀分布的中性大气和电离层信息,具有高垂直分辨率、长期稳定、无需定标、全球覆盖、全天候等优势,其探测资料在电离层环境监测与预报、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精度、提升台风预报能力、临近空间环境监测、航空气象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潜力和前景。
       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党委书记马杰介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总体负责的掩星气象探测星座试验星已于2021年发射入轨,每天可探测生成近千条大气廓线数据。
       4.小米公布卫星通信相关专利,可提高终端通信的稳定性
       近日,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获得了一项“基于卫星的通信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新专利,属于通信技术领域。
       摘要显示,该专利所述方法通过获取第一卫星的运行信息和目标覆盖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一卫星的天线参数;所述参数用于控制天线提供指向目标覆盖区域的波束。该方法能够提供该目标覆盖区域中终端的通信稳定性。
       获取第一卫星的运行信息和目标覆盖区域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卫星的运行信息和所述目标覆盖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卫星的天线的参数,所述参数用于控制所述天线提供指向所述目标覆盖区域的波束。该方法能够提供该目标覆盖区域中终端的通信的稳定性。目前小米方面暂未回应这项专利的问题。
       5.SpaceX再次成功发射48颗Starlink卫星
美太平洋时间3月9日早,一枚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太空发射场40号发射台升空,这为SpaceX在地球轨道上的2000多颗互联网提供设备的星座增加了48颗新卫星。
       据悉,此次发射是该助推器的第四次发射,在任务开始几分钟后,它降落在大西洋的无人船“A Shortfall of Gravitas”上。
       据悉,SpaceX的下一次发射不是Starlink任务,而是一次载人任务。Axiom-1任务定于3月30日发射,它将是第一个前往国际空间站(ISS)的全私人飞行。SpaceX在载人任务方面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它已经将四名NASA的机组人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外加Inspiration 4任务,在该任务中,其使用载人龙飞船将全民用机组人员送上太空并绕地数天。
       六、金融资本市场
       1.陕西首家北交所企业天润科技顺利过会
       3月11日,北交所上市委员会2022年第7次审议结果出炉,西安高新区企业天润科技顺利过会。这将是陕西第74家上市公司和第3家北交所公司,也是高新区第2家北交所公司。此前两家富士达(835640)和同力股份(834599)则是搭乘政策快车“平移”至北交所。
       前后历时5个月
       天润科技成立于1999年,距今已有23年,主要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地图编制等测绘及地理信息产业,注册资本约5500万元,现位于西安高新区高新路。
       近4年来公司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持续提高。总营收从2018年的0.88亿元增至2021年的1.97亿元,其中2020年为1.73亿元,同比增长46.31%;同期归母净利润从0.11亿元增至0.34亿元,最高增速也出现在2020年,以95.67%的增速达到了0.29亿元。
       其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产品服务营收占比较高,且在持续增长,2018年至2021年分别达到了0.67亿元、0.80亿元、1.03亿元和1.77亿元。
       据统计,天润科技所处的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7615.8亿元增长至2020年超一万亿元,复合增速达20%。
       股权穿透图显示,天润科技前两大股东为陈利和贾友,两人分别持股48.5%和44.84%,系夫妻关系,前者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后者任董事长,两人也是公司的实控人。此外还拥有一家子公司,名为海南天润空间信息科技。
       2014年初天润科技曾挂牌新三板,位于创新层。
       天润科技此次登陆北交所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836.1255万股,募资约1.04亿元,主要用于空间信息智能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及三维空间信息智慧化应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从去年9月发布申报稿,截至11日顺利过会,天润科技前后历时5个月。经梳理发现,截至3月9日北交所累计87家公司,去除首批81家,剩余6家中,最快过会的吉冈精密(836720)历时约3个月,最长的泓禧科技(871857)约6个月,天润科技保持平均水准。
       “双本土”搭档IPO再现
       天润科技保荐人是陕西本土券商开源证券,随着前者顺利过会,“双本土”搭档IPO又再现,此前是西部证券保荐美能能源,登陆深圳主板。天润科技和开源证券合作有一段插曲,因为自2014年1月挂牌起,主办券商一直是中信建投,但在2020年解除了持续督导的协议,“出于战略发展需要”变更为开源证券。
       变更原因或许如下:
       1:实力所在:开源证券作为一家本土券商,近年来快速崛起,尤其在北交所设立后,迅即“押重注”跟进,目前多项指标拔得头筹,如推荐挂牌企业、持续督导公司、做市股票数量等均位于行业第1。年初北交所、新三板发布2021年度券商执业质量评价,开源证券在101家参评券商中夺冠,俨然成为北交所头部券商。天润科技寻求最厉害的“帮手”理所当然。
       2:成绩说话:北交所开市首日,开源证券保荐的同心传动(833454)一度涨幅超5倍,高居榜首,截至收盘涨幅为493.67%。不止同心传动,连城数控(835368)、森萱医药(830046)、德众汽车(838030)等首批北交所企业均由开源证券保荐。就在上个月22日,北交所虎年首场审议会议上,开源证券保荐的七丰精工顺利过会。现有成绩已然经过市场验证。
       3:成长预期:拟上市公司“牵手”券商保荐机构既是一次“双向奔赴”,更是一项长期事业,双方对共同成长保有预期。开源证券经过多轮增资,最新注册资本46亿元,净资本金达到140亿元左右,一举冲进券业前40名。在“陕西金融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支持开源证券上市发展,充分借助资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开源证券一系列向好对于登陆资本市场的天润科技而言,更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4:利于沟通:说是“双本土”搭档,实际上两家公司处于一座城市,更甚者在同一个开发区,即西安高新区。从地理距离上来讲,日常不仅降低双方各方面沟通成本,而且会提升紧急应对效率。
       省市区“合力”助推
       作为全省首家顺利“过会”北交所的企业,天润科技背后自然离不开省市区三级“合力”助推。
       1:陕西省:2020年8月,省金融局局长苏虎超出席了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西北基地揭牌仪式,基地立足于为陕西省及周边省区新三板挂牌企业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将在推进企业资源培育、提高投融资对接效率、提升区域内中小企业规范发展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并积极探索服务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创新服务模式。同时,全国股转系统、北交所榆林服务基地在榆林金融中心也在上个月揭牌。
       此外,2021年4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300家2021年度陕西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其中就包括天润科技。
       2:西安市:据报道,西安市2018年以来就抢抓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精选层改革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机遇。如去年10月,由市金融局等组织举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交所上市业务培训”,旨在抢抓国家设立北交所的资本市场新机遇,助力西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尤其是培训阶段,全国股转公司专家从北交所制度建设、企业登陆北交所的标准和路径分析等方面指导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何更好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开源证券和西部证券的专家从具体案例出发,讲解了IPO审核常见问题,帮助企业规范早期治理结构,为登陆资本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3:高新区:天润科技将是西安高新区第37家境内上市公司,以及第2家北交所公司。其实早在2020年8月,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西北基地就正式落地西安高新区丝路资本大市场;高新区在政策端也加大鼓励,如《西安高新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紧跟国家资本市场改革趋势,完善创新上市政策体系,出台北京交易所上市分阶段奖励政策”,还积极扩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等后备企业库。
       2.联袂“比亚迪创始人”,西投控股千万注资“领充新能源”
       近期,西安高新区企业“领充新能源”完成5000万元PreA轮融资,正轩投资、陆石投资联合领投,中兴众投、西投控股跟投。其中包括比亚迪最早的投资人之一夏佐全。
       领充:成立2年营收超2亿元
       领充新能源成立于2020年6月,注册资金6008.41万元,现位于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这家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车载充电、新能源微电网、智能检测、大数据云平台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及销售,为客户提供全生态、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服务。
▲图:领充智慧能源展厅
       2021年领充新能源首个完整财年营收超2亿元,能够在短短2年间快速破亿崛起,且布局广州、江苏和四川等地,拿到千万级融资,除这个赛道属于“厚雪长坡”之外,还有几个非常直接的原因:
       1:创始团队脱胎一线大厂:如董事长袁庆民本身就是“技术大牛”,先后在华为、艾默生从事电力电子和嵌入式软硬件的研发工作,后供职于电动车充电龙头公司特来电。
       2:小公司敢于押注研发: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4000万元,占比营收近20%。相对于个别上市公司同业5%—10%的强度,这一指标对创业型公司来讲已经非常罕见。领充新能源金融总监林晓舟表示,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公司,这次融资费用也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当然,研发回报亦已兑现,目前领充累计申请加授权专利超200项,软著10余项,还参与了多种标准的参与制定。
       3:西安政府的倒逼式鼓励:2020年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配套设施,首次被写进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西安政府则于2021年11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22年底全市建成投运集中式充电场站200个,充电桩1万根,2025年则要到2万根。
       夏佐全:比亚迪天使投资人
       此次领投的是正轩投资和陆石投资,跟投的是中兴众投和西投控股。
       1:正轩投资:“主攻”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投资领域涵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新能源等,投了40余家,旗下管理资产超100亿元。
       正轩投资实控人夏佐全是比亚迪三位创始人之一,曾于1995年参与创立比亚迪并担任执行董事和副总裁。值得注意的是,夏在1995年出资几十万元投资比亚迪,如今回报超5万倍。
       2:陆石投资:背后三名股东,北京陆石控股持股90%,启迪之星投管公司和上市公司天汽模(002510)各持股5%,前者层层穿透之后,出现清华控股公司的身影。
       3:西投控股:采取多支基金投资方式。
       一是借道:主体原名中兴创新基金(现更名为陕西众投湛卢一期),实际上就是2019年中兴通讯(000063)牵头的投资主体,陕科控集团、西投控股和西高投均有出资。截止目前,这支基金已经投入西安华泰半导体、上海类比半导体、拓尔微电子等,始终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工商资料显示,领充是其认缴出资额最大的一笔。
 
       二是直接出手:通过控股的“西投智信创投基金”认购领充3.33%股权。与湛卢一期不同,2020年成立的智信创投基本属于“直投模式”,因为西投控投持股比例高达90%。
       结合如上信息,领充此役基本是收获了行业大佬和本土机构的信心。而业内的普遍反馈是:由于不断获得国电南瑞(600406)、广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华人运通等头部企业的订单,领充已经完成了“市场验证这一关键阶段”。
       西投控股:“母基金”早已沸腾
       截止目前,西投控股已搭建了以西安合作发展基金(500亿元)、大西安产业基金(1000亿元)为主的西安市FOFS母基金群体系,并受托管理西安创投引导基金、军民融合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还设立了设立了扶贫产业基金(25亿元)。
       据观察目前“母基金”是西投控股发力西安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点,几乎对“西安过半硬科技公司上市”提供金融助力。
       例如1:炬光科技(688167):西投控股直接参与的陕西省集成电路基金持股4.18%。而炬光这家公司在金融力量的支持下,目前已成为陕西“追光计划”的代表性企业,在省委省政府推动的23条产业链中属于“光子产业链”的重要构成者。
       2:凯立新材(688269):西投控股通过旗下兴和成投资基金持股2.68%,凯立已经填补国内空白的催化剂产品及技术,多项关键产品成功实现进口替代。作为投行思维的重要着力点,正向循环亦已体现。招股书显示,兴和成投资基金2018年进入之际认购了1000万元,累计浮盈达超2亿元。
       如果说以上是西投控股支持“硬科技”的直接效果,更为关键的其实是搭建“子基金”形态,以“市场化”理念推动“创新驱动”与“两链融合”。
       例如:2021年12月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2.5亿元出资的唐兴资本,西投控股在2021年4月已经出资9000万元。面对西投控股对民营创投的支持,唐兴资本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市级国有母基金的出资“本身就是对民营GP最关键的背书”。目前,唐兴资本不但成为陕西第1支由国家、省、市以及民营资本四级联动设立的创投基金,围绕航空、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投下14个优质项目,还已经跑出了斯瑞新材等IPO项目。
       例如:通过与中科创星的合作,设立陕西先导光电集成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经累投了87个项目,不但引来了农银创新(北京)、中科院成果转化基金(武汉)等新增资本,还出现了“源杰半导体”这样的明星公司。这家公司已全面、自主掌握了从激光器芯片设计、验证到外延设计生长、晶圆制造、芯片测试、制造的全流程研发和生产能力。最新消息是,源杰半导体赴科创板IPO已获上交所受理。
       3.华秦科技IPO“创年内最贵新股”,总市值173亿元
       3月7日上午,华秦科技科创板首发上市仪式在陕西宾馆举行,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苏虎超,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华等领导出席仪式。
       189.5元/股:年内最贵新股之一
       华秦科技是陕西第9家科创板公司,也是西安高新区第35家上市公司(境内),以及第7家科创板公司。N华秦(688281)发行价为189.5元/股,这一价格成为了年内最贵新股,超越了此前翱翔科技的164.54元/股。
       华秦科技首日高开32.45%,开盘后涨幅一度扩大至46.69%,报277.98元,截止收盘涨幅达37.2%,收盘价为260元,总值173.3亿。
       据资料显示,华秦科技成立于1992年12月,2012年7月,由集体企业(前身是陕西华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改制而成,注册资本5000万元,位于西安高新区西部大道,主要从事特殊新材料技术研究开发,主要产品在多军种、多型号装备实现装机应用,是一家军工科技型企业,目前已形成以航空航天特种多功能涂覆材料技术的研发、生产与服务为主导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华秦科技董事长折生阳当日致辞表示,华秦科技始终坚持以“科技强军、实业报国”为使命,以我国国防工业急需为己任,为我军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实保障,为我国实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做出华秦贡献。今天,华秦科技即将要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必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科技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司多层次产品应用体系,强化公司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中国保障能力,构建公司未来发展新格局。
       招股书显示,华秦科技此次募资12.8亿元用于特种功能材料产业化项目(6.81亿元)、特种功能材料研发中心项目(3.2亿元),2个项目统一备案为华秦科技新材料园项目,剩余为补充流动资金。
       华秦科技募投项目作为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中重点实施的工程,已经被列入西安高新区“十四五”规划先进制造业重点工程名单,且已于2021年7月开工,规划用地145亩,预计2023年建成投产,2025年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华秦科技新材料园作为“实力高新”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之一,积极助力“四个高新”建设,让高新区以聚焦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项目大建设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就在3个月前,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前往华秦科技新材料园等项目建设现场,仔细询问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现场予以协调解决。
       高新区:首现手握“双科创”第一人
       随着华秦科技成功鸣锣科创板,公司实控人折生阳将成为全国手握“双科创”第一人,另一家公司是铂力特(688333)。华秦科技和铂力特2家科创板公司均位于西安高新区,这也就意味着全国手握“双科创”第一人“现象”首现西安高新区。
       目前高新区上市公司涌现背后,则是西安高新区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目标驱动,以及政策支持、产业落地、资金扶持、平台搭建等一系列利好措施。
       1:科创板需要“硬科技”企业,西安高新区华秦科技、莱特光电、炬光科技等“硬科技”属性展露无疑。2020年西安高新区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以该目标为导向,西安高新区在支持硬科技研发、畅通硬科技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和做强硬科技产业等方面积极“出手布局”,目前成效显著。
       2:全国手握“双科创”第一人折生阳另一家科创板企业铂力特,曾获高新区“科创板”上市奖励及重大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配套支持奖励2000万元。西安高新区针对硬科技企业“真金白银”奖励“毫不手软”,且出台利好政策时往往会“倾斜”。
       如近到去年11月出台的《西安高新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未来3年内规划建设超千亩上市公司产业园,积极解决上市公司总部办公、研发和生产经营场地;再到《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系列优惠政策》中,把“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奖励直接拉高至1200万元;远到《西安高新区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即“科创九条”),从上市、研发到培育等维度,每笔都是亿元专项资金。
       如今来看,西安高新区出现全国手握“双科创”第一人“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每一项利好政策、每一笔精准资金和每一次贴心服务催生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