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1期(总第63期)

行业报告 2023-02-06 10:16:3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共享垂直整合CIDM模式,吉利科技与积塔半导体就车规级芯片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1月12日,吉利科技集团与积塔半导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车规级芯片研发、制造、市场应用、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共同致力于车规级芯片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国产半导体关键技术的突破,建立成熟稳定的汽车半导体产业生态。

资料显示,吉利科技集团以新材料、新能源、摩旅文化为核心业务,旗下功率半导体公司晶能微电子聚焦于新能源领域的模块研发与制造,采用虚拟IDM模式,发挥“芯片设计+模块制造+车规认证”能力,为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光伏、储能等客户提供性功率产品和服务。

上海积塔半导体是中国最早的模拟集成电路车规级芯片制造企业,为汽车电子、智能制造和高端消费领域提供微控制器、电源管理、功率器件、模拟电路等核心芯片。公司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MIC,MCU功率器件和碳化硅器件等特色工艺平台。

此次合作,双方将共建国内首家汽车电子共享垂直整合制造(CIDM)芯片联盟,设立联合实验室,聚焦汽车电子MCU、功率器件、SoC、PMIC等芯片的研究开发、工艺联调、生产制程,致力于车规可靠性测试及整车量产应用。同时,双方着力先进制成能力及人才队伍培养打造,保障车规级芯片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长期可持续性。

2.英飞凌向Micross出售HiRel DC-DC转换器业务

当地时间1月11日,英飞凌宣布,已与Micross达成最终协议,英飞凌将向Micross出售其HiRel DC-DC转换器业务,包括混合和定制板载电源产品。

英飞凌官方表示,此次出售将使英飞凌能够扩大其对高可靠性市场核心半导体开发的关注和投资,同时不再强调需要为高可靠性行业提供更多定制产品的业务。该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

据了解,HiRel DC-DC转换器业务是为包括外太空在内的最恶劣环境提供高可靠性DC-DC电源转换的解决方案,将在Micross Hi-Rel Products业务部门下运营,包括主电源转换器、控制电路、滤波器和外壳。

2022年12月,英飞凌宣布着手优化DC-DC设计,公司将陆续推出新一代DC-DC电源解决方案,协助客户打造低能耗、高性能的数据中心。

3.SK海力士第四代10纳米级DDR5服务器DRAM全球首获英特尔认证

RAM获得了英特尔(Intel®)近期上市的全新第四代Xeon®服务器处理器(代号为Sapphire Rapids)兼容认证。

SK海力士表示:“公司采用10纳米工艺的DDR5首次在支持DDR5的全新英特尔中央处理器(CPU)上获得兼容性认可,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将通过目前在量产的DDR5积极应对增长趋势的服务器市场,尽早克服存储器半导体的低迷市况。”

在1月10日(美国时间)公司采用EUV(极紫外线)技术的1a纳米DDR5 DRAM产品获得了英特尔推出的第四代Xeon®服务器处理器可支持的存储器认证。

业界一直将英特尔公司的“Sapphire Rapids”作为存储器半导体行业反弹的关键,期待着该产品的上市。因为新一代服务器用CPU上市后,现有的服务器需要进行更换,从而高性能存储器的销售会相应出现急剧增长,DDR5就可以满足需求高性能的客户要求。专家们预测,DDR5将尽早成为服务器DRAM市场的主力产品。

SK海力士的DDR5与DDR4相比,功耗最多可减少约20%,性能至少提升70%以上,有望为服务器客户提供高效能功耗比和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

在此次英特尔的DDR5认证,SK海力士还成功获得了第二代10纳米级(1y)DDR5的认证。据此,公司期待以广泛的技术为基础,可以提供客户16Gb、24Gb等多种DDR5产品,服务器DRAM的销售将进一步活跃。

SK海力士DRAM商品企划负责副社长柳成洙表示:“跟进英特尔Sapphire Rapids的上市,我们正在与多数客户为扩大DDR5的采用进行紧密合作,将在持续增长的服务器市场中巩固领先地位。”

英特尔内存和IO技术副总裁Dimitrios Ziakas博士表示:“英特尔一直与SK海力士、JEDEC共同努力,为了实现DDR5与我们最新的处理器优化并兼容紧密合作。第四代Xeon®服务器处理器与DDR5将为数据中心客户提供最强的性能体验。”

另外,SK海力士还与英特尔合作发行了DDR5白皮书(White paper)。白皮书包含了DDR5的优点以及基于Sapphire Rapids的1a纳米级DDR5优秀性能等内容。公司期待今后对希望采用本公司DDR5的服务器客户,此白皮书能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4.浙江首条12寸晶圆厂富芯半导体一期竣工

1月12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向“杭州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一期)”颁发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经核实,本建设工程已具备竣工规划确认条件,颁发此书。

此前新闻显示,杭州富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芯半导体”)成立于2019年10月,模拟芯片项目于2021年3月17日开工。据悉,杭州富芯电子厂房项目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是浙江省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总投资达400亿元。项目将分两期进行,项目一期投资180亿元。项目旨在建设高端模拟集成电路专用生产线,建设规划产能5万片/月,主要产品为面向汽车电子、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高性能模拟芯片。此外,杭州富芯等项目还被列入《杭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

天眼查显示,2021年3月25日,杭州富芯半导体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富远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大基金二期出资为29.5亿元。

二、激光器行业

1.2022年全球工业激光系统市场规模达220亿美元

据市场研究公司Optech Consulting初步估计,2022年全球工业激光系统市场规模达到220亿美元,几乎与前一年市场规模(213亿美元)持平。

据分析,这种增长滞缓背后主要是由于美洲市场的强劲增长和中国市场需求的下降,中国市场在2021年实现急剧增长后也出现了局面的变化。

(图源:Optech Consulting)

对于欧洲市场,以当地货币计价的话该市场需求有所增长,但纳入货币效应的影响之后,该区域市场的美元价值并没有增加。与2021年相比,2022年欧元兑美元的平均价值下降了10%以上。

从应用领域来看,电动汽车(EV)和半导体制造相关的激光应用实现了持续的强劲增长,表现最为亮眼。

2022年全球工业激光系统市场中最关键的工业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了53亿美元,与2021年的最终价值持平,相当于激光系统市场的24%。

到2023年,Optech Consulting预计工业激光器和系统市场的增长幅度将在5%-10%之间。北美和欧洲预计将继续增长,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目前预判的准确度还难以拿捏。

上述这些初步估计是基于2022年12月前可用的数据,其中包括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财务报告。

而在2021年全球工业激光系统市场达到了21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2020年增长22%。工业激光器市场在2021年也达到了52亿美元的新纪录。这些预估是基于截至2022年1月中旬的数据编制的。

Optech Consulting统计显示,全球工业激光系统(用于激光材料加工的激光机器)市场在过去35年里以年均10.5%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机床市场仅以约3%的速度增长。在过去的15年里,全球激光系统市场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率低于前几年13%的平均增长率。不过比较庆幸的一点是,直到今天该市场并没有显示出饱和的趋势。

2.在海外龙头频繁破产阴霾下,中国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计划赴美IPO

国外激光雷达市场与国内激光雷达厂商发展气象大不同。据外媒报道称,中国的禾赛科技计划于下周申请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拟筹资约1.5亿美元(超10亿元人民币)。禾赛科技选择瑞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安排美国IPO。

而在2022年10月,被誉为激光雷达鼻祖的Ibeo公司宣告破产;11月,激光雷达制造商Ouster和Velodyne正式宣布合并;12月,专注OPA(光学相控阵)技术的Quanergy也宣布破产。

此前,在2021年初,禾赛科技曾在科创板递交IPO招股书,并获得上交所受理。据招股书显示,禾赛科技拟计划募资20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智能制造中心项目,6.5亿元用于激光雷达专属芯片项目,1.5亿元用于激光雷达算法研发项目。该IPO过会程序进行了2个月,便宣告终止。

2021年禾赛在汽车领域总营收排名全球第一

Yole Intelligence发布了《2022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该报告显示,未来五年,激光雷达整体市场或以2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亿美元。

同时,中国激光雷达供应商已经占据了全球ADAS市场的50%。随着激光雷达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之间逐步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迅速发展。

(数据来源:Yole Intelligence,制图:OFweek激光网)

其中,2021年,禾赛科技在L4自动驾驶市场营收上占比58%,全球排名第一,较第二名Waymo份额高出两倍以上。从前装量产供应商来看,禾赛科技占据目前全球27%的前装定点数量,全球排名第一。

完成第10万台激光雷达交付

成立8年,2022年12月,禾赛科技已经完成第10万台激光雷达交付。其中,2022年共交付8万台。

2017年4月,禾赛向百度提供了第一台Pandar40以这款高性能激光雷达切入自动驾驶市场;

2020年9月,搭载禾赛第一代自研芯片的产品,中距激光雷达XT32正式开始面向广义机器人市场交付,至今累计交付将近1万台;

2022年9月,搭载禾赛第二代自研芯片的产品,面向ADAS前装量产市场的半固态激光雷达AT128单月交付量超过1万台,已获10家主流OEM厂商累计数百万台的量产定点;

2022年11月,搭载禾赛第三代自研芯片的产品,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FT120正式发布,并将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交付。

1月7日,禾赛科技正式宣布获得上汽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飞凡汽车前装量产项目定点。飞凡汽车是由上汽集团投资成立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品牌,飞凡汽车旗下的全新车型将搭载禾赛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AT128。

据悉,AT128是禾赛科技面向前装量产市场推出的ADAS主激光雷达,目前已获10家主流主机厂商累计数百万台定点,自2022年开始量产交付以来,赋能多款车型上市。目前,AT128单月交付量已超过2万台。

目前,禾赛科技的客户包括自动驾驶公司和汽车厂商、一级供应商、机器人公司等,覆盖全球40个国家、90多个城市。同时,公司累计获得包括小米、美团、博世、百度、光速、高瓴、CPE、启明等机构超过5亿美元的融资。

3.炬光科技2022年净利润预计1.2-1.3亿,预增77%-92%

1月10日,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光科技”)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据报告显示,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000万元到130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5223.84万元到6223.84万元,同比增加77.09%到91.85%。

2022年度炬光科技整体业务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公司收入增长带动利润同步增长。首先,公司上游元器件和原材料业务中,应用于光刻领域的光场匀化器、应用于光纤激光器泵浦源的预制金锡氮化铝衬底材料、应用于固体激光器泵浦源的半导体激光元器件由于产品优势和市场领先优势不断扩大,收入增长较快;其次,公司中游业务中,应用于泛半导体制程的光子应用解决方案,在集成电路、先进显示、光伏、锂电等应用场景取得突破,相关业务在有序推进中。

得益于前期的研发积累,炬光科技能够不断推出新品,同时公司的卓越制造能力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使得综合毛利率相应提高;公司前期在全球布局的研发、销售,总部建立的共享服务中心,以及信息化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经营效率得以逐步提升,公司期间费用率逐渐下降(不考虑股份支付);此外,为吸引并留住人才,公司实施了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报告期内公司的股份支付费用金额约1825万元。剔除股份支付影响,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呈现的增长趋势更为显著。

三、新能源行业

1.全球产能最大光伏生产基地,隆基拟于西咸新区投资452亿元

2023年1月17日,隆基绿能发布重磅公告称,该公司签订陕西省西咸新区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投资协议。

本次投资的100GW单晶硅片+50GW单晶电池项目,接近其2022年全部硅片产能150GW的三分之二,超过去年单晶电池产能60GW的80%;其规模之大,更是创下光伏行业之最。

据媒体报道,本次签约的项目总投资452亿元,预计达产后年纳税60亿元,带动就业1.5万人。该项目将是目前全球产能最高的光伏生产基地。

根据公告,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和产能规划,公司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1月17日在西安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就公司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本次签署的投资项目实施前尚需提交公司内部有权机构审批。

公告显示,上述项目基建工程建设时间约18个月,分期建设投产,各期项目投产时间不超过6个月,达产时间不超过24个月。

隆基绿能表示,本项目投资符合公司未来产能规划,有利于公司充分发挥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规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为光伏行业“一哥”,隆基绿能坚持一体化战略。根据隆基绿能此前披露的信息,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05GW、37GW和60GW。

而在2022年,隆基绿能拟斥资资金超820亿对光伏行业硅片、硅棒、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均有新布局。

硅片及硅棒方面,2022年隆基绿能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及云南曲靖两大光伏生产基地新建硅片及硅棒项目。

2022年3月4日,隆基与曲靖市签署了曲靖新增投资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硅片项目(二期项目)的《投资补充协议》,将单晶硅片项目投资规模由年产20GW变更为30GW,单晶硅棒项目投资规模维持年产20GW不变。

2022年3月12日,隆基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及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8月14日,隆基公告称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变更为年产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电池及组件规划产能维持不变。

电池片方面,2022年隆基绿能新规划陕西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宁夏银川10GW单晶电池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隆基绿能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及泰州乐业4GW单晶电池项目,共计59GW。

其中宁夏银川10GW单晶电池项目一期已于2022年6月初投产,另外隆基西咸新区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作为全球单体最大、产能最高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已于2022年9月28日正式投产。

组件方面,2022年隆基组件扩产规模较大,其中浙江嘉兴14GW单晶组件项目已于2022年12月16日正式投产。另外佳木斯1GW高效单晶光伏组件项目、鄂尔多斯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芜湖20GW光伏组件项目(一期10GW)及嘉兴10GW单晶组件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产能方面,根据隆基绿能的相关规划,到2022年底,其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50GW、60GW和85GW。

业绩方面,2022年10月29日,隆基绿能披露其当年三季报。去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70.35亿元,同比增长54.85%;归母净利润109.76亿元,同比增长45.26%;扣非净利润106.54亿元,同比增长43.9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5.01亿元,同比增长338.23%。

2.发力HJT高效电池技术,金辰股份拟定增10亿用于提高光伏设备产能

 1月12日,金辰股份发布公告称,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金额不超过100,000万元(含100,000万元)。其中,4.1亿元拟用于“金辰智能制造华东基地项目”、3.1亿元拟用于“高效电池片PVD设备产业化项目”,2.8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资料显示,金辰股份前期专注于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光伏组件设备龙头。

2019年至2021年,光伏组件自动化设备分别占其营收的91.3%、90.5%、89.4%。不过其毛利率也在逐渐下降,分别为39.65%、34.37%、29.68%。

在后PERC时代,组件企业开始致力于下一代高效电池技术的规模量产,TOPCon和HJT是其中较为清晰的技术路线。金辰股份也顺势布局光伏电池设备,且是行业内较早布局HJT电池设备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已经积累了电池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丝网印刷技术,正在研制布局HJT用PECVD设备,且在相关技术、设备上达到了业内领先水平。

本次募投项目就是用于加强在光伏组件和电池设备上的领先优势,尤其是高效电池片PVD设备产业化项目,旨在进行高效电池片用PVD工艺设备研制并形成量产能力,相关设备是HJT电池片生产线的核心工艺设备之一,主要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非晶硅钝化异质结电池正背面沉积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膜。

金辰股份在公告中也表示,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公司将可以实现HJT PVD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并将之与公司的电池自动化设备、丝网印刷技术、HJT PECVD设备配套组成HJT整线核心设备,公司不同设备与技术之间可以形成协同效益,进一步降低HJT整线生产成本,打造HJT整线设备核心竞争力。

目前,金辰股份客户国内客户包括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头部光伏企业,海外客户主要包括SunPower Corporation、印度ADANI等国际知名光伏组件生产商。

3.2022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高达957.7GWh,同比增长70.3%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离TWh仅一步之遥,同比增长70.3%。

从出货结构来看,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小型电池(SMALL LIB)出货量114.2GWh,同比下滑8.8%。

在中国市场方面,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660.8GWh,同比增长97.7%,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

白皮书提及,2022年中国企业得益于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和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的大幅度增长,其总体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的全球占比进一步提升。

展望未来,EVTank认为,未来十年,锂离子电池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主要电池技术路线。白皮书预测,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5212.0万辆。

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行业的发展也将极大的拉动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

EVTank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211.8GWh和6080.4GWh,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8%。

4.宁德时代无模组麒麟电池预计将于2023年一季度量产

1月11日,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投资者时透露,麒麟电池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量产。

麒麟电池是宁德时代的无模组电池包CTP3.0版本,于去年6月23日发布,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市场的诸多讨论。

CTP即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亮点是跳过模组,直接将电芯集成为电池包,既适用磷酸铁锂电池,也适配三元电池。

由于取消了包裹在电芯外的模组外壳,电池包有了更多空间排列电芯,整体能量密度得以增加,从而提高续航里程。同时电池包的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重量。

据宁德时代介绍,麒麟电池可将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三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255Wh/kg,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

宁德时代称,在相同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的电量将比4680电池系统提升13%。

目前,麒麟电池已与多家品牌达成配套合作。其中极氪是麒麟电池的全球量产首发的品牌,极氪009为麒麟电池首发车型,将于2023年一季度交付,而极氪001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麒麟1000公里电池的车型,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推出。

同时,麒麟电池也将落地赛力斯集团的AITO问界系列新车型。且双方已签署五年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在麒麟电池发布当天,理想汽车和哪吒汽车与宁德官方微博频繁互动,甚至打出了“麒麟有理想”、“麒麟共赴山海”等口号,预计后续也将陆续揭晓落地车型及时间。

四、复合材料行业

1.使用国产热塑性复材连接片的工业级无人机试飞成功

1月11日,国内率先使用国产热塑性复材连接片的工业级无人机顺利完成了首次试飞。该工业级无人机由青甲航空团队开发,整机重量约340kg(不含载荷),可载重约100kg,计划用于物流运输、畜牧等领域。

机上使用的20个热塑性复材连接片,是由东华复材公司团队研发制造的全国产化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CF/PPS)连接片。这是国产热塑性复材第一次用作无人机的承力结构件,是推进热塑性复材在无人机领域应用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

将国产热塑性复材连接片替代铝合金材料,用于多旋翼无人机机臂与机身的连接,具有四方面突出优势:

1)在满足力学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轻无人机结构重量,提高无人机的载重上限和机动性能。

2)具有高抗冲韧性、高损伤容限、耐湿热环境、耐腐蚀等特性,在起飞降落过程和大雨风沙等恶劣环境中飞行时不易发生冲击破坏而失效,提高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

3)采用无缺陷冲压成型技术,不仅能够进行双直角弯折及其r角厚度的精准控制,而且能够实现零件的快速制造,增效降本。

4)在无人机上完成使命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回收再利用,在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再次发挥作用。

东华复材公司作为国内热塑性复材的创新企业,除了尝试研发国产热塑性复材连接片之外,未来更将携手行业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架、螺旋桨、起落架等热塑性复材零件及技术,以满足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应用需求。

2.威海光威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归母净利9.32亿元

 1月11日,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5.18亿元,同比下降3.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2亿元,同比增长22.8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80亿元,同比增长23.4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19%,同比增长1.59个百分点,经营业绩实现稳定增长,整体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报告期内,拓展纤维板块受定型纤维产品降价及非定型纤维产品贡献持续增加影响,实现销售收入13.94亿元,同比增长9.27%;能源新材料板块受第四季度海外客户调整订单影响,实现销售收入6.62亿元,同比下降18.12%;通用新材料板块受上年同期风电预浸料阶段性订单影响,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同比下降16.60%;复合材料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81亿元,同比下降16.08%;精密机械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49亿元,同比增长2.19%;光晟科技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25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碳梁出口业务以美元结算,在考虑正常业务所需外汇规模基础上适时结汇,形成汇兑收益0.92亿元,上年同期为汇兑亏损0.08亿元。

3.中复神鹰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超5.7亿元

 1月10日,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报告期内,中复神鹰2022年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5.7-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3.4亿元,同比增长104.51%-122.45%。

报告期内业绩的增长,受益于航空航天、光伏、氢能、交通建设等应用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需求的持续增长。公司通过西宁万吨项目的全面投产,产销量大幅提高,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同时,公司通过产品结构优化,降本增效成效明显,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龙蟠新能源首个210升IV型储氢瓶样件试制成功

 1月7日,龙蟠科技下属子公司龙蟠氢能源宣布,独立研发制造的首个210升IV型储氢瓶样瓶试制成功。

此前,龙蟠氢能源已成功生产出60升规格、主要适用于燃料电池乘用车的IV型储氢瓶产品。本次推出的210升IV型储氢瓶产品,将主要面向以重卡为主的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

2023年,龙蟠氢能源IV型储氢瓶产品将从实验研发进入到与主机厂协同的产品定制开发阶段。龙蟠氢能源将与国内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密切协作,早日在国内市场开展实际应用。

五、卫星通信行业

1.维珍轨道在英国首次发射火箭失利,损失9颗卫星

1月10日消息,维珍轨道公司在英国首次发射火箭时遭遇异常,火箭在顺利脱离空基波音747飞机后,未能按计划将搭载的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结果导致维珍轨道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超25%。

据悉,当地时间周一晚间,维珍轨道一架代号为“宇宙女孩”(Cosmic Girl)的运载飞机自英国康沃尔太空港起飞,执行名为“让我心潮澎湃”(Start Me Up)的卫星发射任务。这也是维珍银河以英国为基地开展的首次卫星发射任务。

飞机升空后约1小时,左翼下的“发射器一号”火箭在爱尔兰西南海岸上空脱离飞机。3.5分钟后火箭两级与主体顺利分离。此后不久,“发射器一号”上面级点火并持续工作近5分钟,随后在沿海岸线飞行过程中出现异常,火箭未能顺利入轨。

维珍轨道公司系统工程和验证总监克里斯·雷尔夫(Chris Relf)在网络直播中说:“看来发射器一号出现了异常,这将阻止发射任务进入轨道。”目前具体细节尚不清楚。

这次发射失败损失了9颗小型卫星,其中包括两颗用于研究电离层的卫星,以及由欧洲航天局联合资助的实验性全球导航卫星。维珍轨道公司之前的五次轨道飞行都是在美国加州东南部的莫哈韦航空航天港进行,所以此次任务是为公司火箭发射开启新篇章。

迄今为止,维珍轨道公司已经连续成功完成四次发射任务,将不同客户的33颗卫星送入轨道。

2.火箭民企星河动力取得谷神星一号火箭发射五连胜

2023年1月9日13:04分,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任务代号:GIVE ME FIVE),顺利将科技壹号卫星、西永微电园1号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星)与西永微电园2号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2星)、天启星座13星(阿拉善一号)、南通中学号共5颗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

本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商业火箭的连续第五次成功发射。截至目前,星河动力已通过5次发射,为19颗商业卫星提供了发射服务,再次刷新了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发射交付的新纪录,也吹响了星河动力航天2023年高密度发射的奋进号角。

此次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五颗卫星,分别为科技壹号卫星,主要用于执行对地观测任务,采集数据并下传,进行相应科学研究和分析;西永微电园1号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星)与西永微电园2号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2星),用于实现对全球海洋、大气和电离层等多种大气海洋空间环境要素探测;天启星座13星(阿拉善一号),用于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采集服务,有效解决地面网络覆盖不到的海上、空中及偏远区域物联网络接入问题;南通中学号·江苏测绘星,用于开展航天科普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任务还搭载了张艺谋导演春节新片《满江红》的电影,这也是继《独行月球》之后,星河动力航天又一次与电影艺术跨界携手,共同传播中国电影文化,同时也寓意2023年中国航天开门红,中国电影满江红。

3.中国首架,国产自主高通量机载宽带卫星空地互联飞机试飞成功

近日,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该集团注册编号为B-220W的波音737-800客机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降落,标志着装有中国首套完全国产自主Ku频段高通量机载卫通终端的高速空地互联飞机试飞成功。

据介绍,此次波音737-800飞机加装的Ku频段高通量机载宽带卫通终端及改装方案均由中国国内厂商自主研发设计,并由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进行适航审定,意味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通信解决方案在中国民航客机上首次实现了高速互联网接入,开启了中国自主可控的“空中互联网”时代。

本次试飞成功,是中国民航飞机改装设计、卫星通信产品研制、卫星运营等领域多个优势厂家通力合作的典范。客机改装由山航集团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和工程实施,突破了改装方案及适航审定受制于国外机构的现状。

数据显示,本次试飞中实测效果达到最高下载200Mbps、上传20Mbps的通信速率,具有带宽大、网速快、高可靠等特点,可为机上后舱乘客、前舱各类飞行数据传输等提供高速实时网络通信服务。后续,各方将继续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国产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升级。

4.未来出行,星座能否撑起商业航天独角兽公司的百亿估值

太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战场。全球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发射卫星,抢占有限的轨道资源。2020年,国家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并给予大幅的政策支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2024年有望达到2.3万亿。商业航天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未来10年将进入人类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期。

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而其中成立于2018年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空道宇”),目前估值已超百亿,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商业航天独角兽公司。

1月上旬,时空道宇旗下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合航天”)正式入驻位于青岛上合示范区的上合航天产业园。据悉,产业园内设有科研楼、数据中心、测运控中心、卫星终端产线和产业孵化区,充分支撑上合航天承建和运营全球首个低轨未来出行星座,深化打造全域覆盖的“未来出行”生态,推动商业航天规模化商业应用。

(1)国内首个真正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在市场向好的发展前景下,时空道宇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布局,形成高度协同效应,通过核心系统、数据和自主掌握的技术,构建起行业壁垒,成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形成以上海研究总院为核心,南京和西安研发中心为支撑的研发体系,建立起广州、青岛两大业务运营总部,设立了北京商务中心,并在浙江台州建立了一座卫星超级工厂,完成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此次投入正式运营的上合航天产业园,拥有国内商业航天首个能承担星座测运控一体化任务的控制中心、国内首个支撑自有星座应用服务的大数据中心,以及山东省首条北斗三号系统产品柔性自动化SMT产线。多个“首”个,足以证明时空道宇在国内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的领先实力。

未来出行星座是时空道宇开展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基础,星座包含空间段、地面段和应用段。2022年6月,时空道宇自研的首轨九星成功入轨,正式开启未来出行星座空间段的建设,计划2025年完成一期72颗卫星发射部署。在地面段,时空道宇已建成自有的星座测运控系统及星座地基数据站网,其中包括卫星地球站19个,监测注入站30个,卫星基准站400个。应用段,面向智慧出行、消费电子、无人系统、智慧城市、交通物流、海洋海事、能源安全、应急救援等领域的需求,开发数据应用系统及应用终端,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增值服务。

时空道宇的全产业链布局大幅度规避了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断裂的风险,形成可持续演进迭代能力和生态拓展潜力,具备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探索的长期优势。

(2)打造航天产业和汽车产业大规模融合的标杆案例

背靠吉利庞大的出行生态,时空道宇成功打造了航天产业和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案例。通过自有星座和地面系统,充分利用北斗三号系统和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时空道宇率先将卫星通信和星基高精定位服务应用到汽车领域,自主研发了车规级芯片、模组及多元融合定位终端产品,全面服务智慧出行生态。

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和极氪、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品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航天技术在汽车制造、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领域的全面应用。此外,作为头部车企,吉利已经有300万车辆在线以及120亿公里的车辆行驶技术数据,持续为时空道宇的卫星通信服务、星基高精定位服务、遥感AI服务优化提供数据验证。通过双向融合发展,汽车和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得以融合,时空道宇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应用化发展有了更多市场空间支撑。

时空道宇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和吉利旗下的汽车生态,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航天科技和汽车科技的应用融合,实现双向驱动式发展,能够更快把握住汽车出行这一航天科技应用的规模市场。

融合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在时空道宇规划的未来出行生态中,未来出行星座不仅仅是汽车领域的专属,还将进一步向手机、飞车、无人机、商用车等载体拓展。2021年,吉利正式进军手机领域,定位于高端智能手机。时空道宇作为旗下公司,必将承担其手机端卫星应用服务,助力吉利打造车机与手机融合的未来出行生态。在卫星应用大规模普及的趋势之初,时空道宇已经抓住汽车和手机这两个体量最大的大众消费领域卫星应用终端,去迎接巨大的蓝海市场。

(3)立足市场需求,搭建生态体系,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

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形成“技术+应用”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路径。接下来,随着未来出行星座的建设及运营,时空道宇将持续赋能多式联运、智慧海洋、城市管理、智慧能源、生态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通过提供高性价比、多元化、高可靠的卫星应用服务,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

在智慧物流领域,时空道宇已和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行业合作伙伴合力建设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共同推进航天科技和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应用落地。通过打通“技术+应用”闭环,双方将推动航天科技在商用车全场景的应用,持续赋能自动驾驶产业化落地,重构物流生态。

在智慧海洋领域,时空道宇通过自研北斗三号系列产品的研发及应用,为远洋运输、海洋渔业等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可靠性的移动通信服务和导航定位服务。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和中远海运等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实现北斗三号系列产品规模化应用。

时空道宇通过率先布局,建设未来出行星座,推进和实现航天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落地,为智能制造、无人机运输、城市管理、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提供支撑,通过与生态伙伴开放合作,持续推动中国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

星空浩荡,探索无界。从早年间举国体制发展大航天,到现在各类政策助推商业航天的发展,都无一不彰显太空能量的浩大。面对浩瀚星空,时空道宇脚踏实地,以扎实的全产业链布局,融入战略性产业发展格局,并逐步构建规模化应用体系。

六、金融资本市场

1.国资凭借特有优势,在中后期创投圈坐上领头方位置 

(1)崭新一幕:国资给地建厂,坐上领投方位置

我们可以从几笔轰动融资事件略窥一二。年底,国氢科技官宣45亿元B轮融资,一举缔造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这一轮融资引入了国有大型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氢能产业链合作伙伴和具有战略协同能力的民营资本投资者,其中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等“国家队”身影密集。

还有固态锂电池领域的超级独角兽卫蓝新能源,身后同样聚集了一众国资平台。2022年11月,卫蓝新能源宣布完成近15亿元D轮融资,本轮领投方为中国诚通混改基金,中信建投、国投创益、招商局资本、德屹资本、隐山资本、和暄资本、湖州经开、云和方圆资本等跟投,老股东淄博景能继续加注。

梳理下来,不难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每一个耀眼的项目背后,大多和当地的产业扶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不少国资投资机构渐渐坐上了领投方的位置。甚至有投资人总结创投圈最新的融资顺序:会优先考虑拿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的钱,其次是国家队,最后才是纯财务资本。

不久前,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锡创投(国联集团)、国调基金联合领投,兰璞创投跟投,原股东上海松江集硅追加投资。其中,锡创投是一家集种子、天使、创业、股权、并购基金为—体的国有创投机构,华虹半导体、闻泰科技、新洁能、雅克科技、盛美半导体、澜起科技等集成电路行业内响当当的企业后面,都有锡创投的身影。

而高景太阳能更是珠海华发集团联合IDG资本一手组建起来的项目。2020年,IDG资本与业内资深团队及珠海华发集团共同创立了高景太阳能,光伏领域老兵徐志群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路走来,高景太阳能身后除了老股东IDG资本、珠海华发集团,还集结了一支豪华投资方队伍。11月底,高景太阳能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IPO进程。上市前,高景太阳能累计融资超50亿,估值达200亿元。

还有被广州寄予厚望的粤芯半导体,更是少不了当地产业基金撑腰。2017年,粤芯半导体在广州成立,随即火速实现量产,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专注于模拟芯片领域和进入全面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短短几年时间,粤芯半导体身后聚集了一个超豪华的投资方阵容——除了知名的市场化投资机构,更有广州当地产业基金一路相随。其中在粤芯半导体B轮战略融资中,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下属广州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和广东粤财控股下属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联合领投,同时获得中国农业银行下属农银投资和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建信投资等既有和新战略投资股东追加投资,场面之壮观,令人惊叹。

“国资机构几乎占据了后期的位置。”一位参与西部某独角兽项目融资的投资人透露,财务型投资机构想拿到份额很难,入场估值要比产业资本高出一截。当中还有一个细节:当时企业方在沟通融资通稿时候,特意拿掉了几家VC/PE机构名字。

为何独角兽中后期都优先引入国资机构?“除了背书站台,硬科技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需要扩建产能,而国资可以提供土地、税收优惠等服务。”北京一家头部VC机构也承认这一点。

这时,各地金控平台为代表的国资机构的优势渐渐凸显出来。“我们不少被投项目都接受了国资机构的投资,并在当地建厂、开设分公司。”上述VC机构合伙人直言,只要企业来,地方政府就给你拿钱、拿地还有政策扶持,确实很有吸引力。

2)“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创投江湖,变了

难以想象,国资机构和VC/PE不约而同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招商。而如此热闹一幕背后,其实是各地对于发展新兴产业的急切心情。2022年以来,全国各地母基金遍地开花,各地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向VC/PE伸出橄榄枝。除了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四川、江西、湖北、河南、山东乃至东北政府引导基金都一个个接踵而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对VC/PE不仅有财务回报的需求,还有其他产业需求以及发展地方经济的诉求。但更重要的变化是,国资LP除了通过GP招商,也同时亲自下场做投资。于是,国字号的投资机构驰骋而来。

“相比产业资本和国资,民营VC/PE机构能够给的东西太少了。”在科技投资领域埋头做了多年的肖博瞬间打开了话匣子。他梳理了一个逻辑:产业资本利用产业影响力可帮助被投企业牵线搭桥,找到其客户的高层话事人“聊聊合作”,而国资机构背书效果明显,还能通过招商途径给土地建厂。

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创业主体的诉求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同于互联网企业,很多硬科技公司往往把总部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但生产基地则会选择落在资源丰富、经营成本较低的三四线城市。更有不少公司则直接选择在贴近原材料、龙头企业的小县城创业。

如果这类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创立或者建厂,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税收、就业,甚至可以瞬间激活当地乃至重新搭建一个新兴产业集群。因此,当创业机会不再局限于大城市的时候,绝大多数曾经默默无闻的城市都希望抓住新兴产业“逆天改命”的机遇。

这一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创投生态。“现在从出资人的结构上来讲,国有的出资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现在出资人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财富管理型的需求转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引进产业、培育产业的需求。”招商资本首席执行官郭健分享了作为一家GP的感受:我们核心的竞争力不再只是投资能力,而是资源整合能力。

因此,考验摆在了VC/PE面前。谈及国资机构,达晨肖冰曾向投资界表示,他们的决策周期普遍更长,而且对风险警惕性较高,所以往往参与后期融资。为此,肖冰给出自己的建议:尽量往早投,差异化竞争。

其实这一幕已经在发生。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打头阵,“投早投小投科技”已经成为内部的核心策略。2022年,红杉中国还推出了“YUÈ”创业加速器,由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带队,多位红杉中国合伙人亲自授课,免费面向所有种子期创业者。

与此同时,源码资本宣布设立种子期的投资业务——并命名为“源码一粟”;高瓴也宣布正式推出“Aseed+”高瓴种子计划,单独设立种子投资序列,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00家左右的种子期企业。

“说到底,一家投资机构还是要增强自身的赋能实力,不能只剩下钱。”北京一家投资机构创始人合伙人如是说,这也是为何最近几年几乎所有头部机构都在强调赋能的主要原因。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投资机构配备了招商团队,帮助被投公司掌握各地招商政策,实现投资和产业资源的快速对接。

2.2023年首个千亿引导基金出台-安徽2000亿母基金

近日,安徽省印发《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提出到2026年末,力争全省风投创投等管理机构达到300家,风投创投等基金管理规模达到6000亿元,逐步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资本高地。

而令人关注的是,《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将设立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支持国有企业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可以说,这是2023年官宣的第一个千亿引导基金。

(1)安徽准备设立2000亿引导基金:子基金存续期放宽至15年

整体而言,《若干措施》共有20条措施,包括培育更多风投创投市场主体、推动风投创投“募投管退”良性循环、推动风投创投机构抢占发展制高点、营造优质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风投创投发展政策合力等五大部分。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为培育本土风投创投机构,安徽省将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支持市、县(市、区)按照“基地+基金”“产业+基金”等模式,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组建风投创投基金。

另外还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创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金融机构发起或参与设立风投创投机构。

对于一直活跃于创投圈的国有企业,《若干措施》支持国有企业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碳中和基金、工业互联网基金等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此外还支持国有风投创投机构建立核心团队持股、个人业绩分配、薪酬激励和跟投机制,以及具备条件的国有风投创投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具体来看,安徽省围绕着“募投管退”做出了更加详细的布局。

其中,在返投比例方面,提出对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参股或合伙子基金投资安徽省企业的资金比例,放宽至不低于省级政府性投资基金出资额的1.2倍,天使类子基金可放宽至1倍,各市可参照省级政策设定返投比例。

存续期上也做出了突破,《若干措施》提出,对省级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参股的风投创投子基金,放宽存续期至不超过15年,并且可按照子基金实缴金额拨付管理费。

在出资比重上,《若干措施》强化了政府基金配资支持,提出省内各级财政资金、政府引导基金或母基金、地方国有独资企业实际出资子基金的总和可放宽至子基金实缴总额的50%,出资天使子基金比例不设上限要求

此外还放宽了风险容忍度,按照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最高分别为80%和40%的投资损失允许率,对子基金整体收益进行绩效评价、审计评估;并提出政府引导基金或母基金参股比例30%以下(含)的子基金,在有法律授权和收益约定的前提下,可不派驻董事、不设定一票否决权。

在退出上,实施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将符合条件的风投创投基金投资的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培育;并在投资份额转让、协议买卖、并购重组、实物分配股票等方面拓宽退出渠道。

在其他方面,还推进构建省市联动政策体系。《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各市、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出台风投创投机构落户、投资、基金招商、风险分担等方面政策,加快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精细化省市联动的“1+16”基金政策体系。

包括此前几个省市开始尝试的QFLP,安徽省提出,推进合肥、芜湖和蚌埠市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引进境外优质股权投资。此外,还支持省内优质风投创投机构围绕安徽省优势产业对外开展产业并购。

除了以上亮点外,《若干措施》还在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投政策奖励、人才培育和引进、中介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做出相应规定,旨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在安徽投资创业,促进安徽省创新创业资本的发展。

(2)争抢头部VC/PE全国引导基金遍地开花

过去一年,安徽在创投领域热烈程度有目共睹。首先一个个母基金接踵而来。2022年,安徽省完成或宣布设立的母基金就超过10支,包括合肥200亿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120亿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主题母基金、规模100亿的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肥西100亿元母基金、阜阳100亿产业母基金等,从省级到地市级、县区级均有布局。

创投政策也十分密集。此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其中第八条提出吸引国内外顶尖投资机构,在“科大硅谷”共同打造总规模2000亿元以上的“基金丛林”,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省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先行设立300亿元以上的创业和种子母基金。

随后,《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方案》正式出台,明确省级财政出资设立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引导基金下设三大基金群16只母基金(即主题基金群、功能基金群、天使基金群),各基金群分别以“母子基金”架构运营,通过逐层撬动社会化资本,最终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

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7月,由省国资委主导推动,相关省属企业牵头发起设立的7支基金招GP。据了解,基金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并主导或参与设立若干支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600亿元以上,形成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基金集群。这也是安徽省史上第一次进行千亿基金群的尝试。

3.歼-20来了,成飞借壳陕西上市公司中航电测,预计市值将达2000亿元

1月12日,航空航天板块集体走强,点燃市场行情的是成飞集团拟“借壳”中航电测(300114)。1月11日晚间,陕西上市公司中航电测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持有的成飞集团100%股权。资料显示,成飞集团总资产超过1500亿元,远超中航电测(截至2022年9月末为35.68亿元)。

据航空工业成飞微信公众号消息,2023年1月11日是歼-20首飞12周年纪念日,天风证券预测,成飞预计市值将达2000亿元。

(1)歼-20二级沸腾:三大军机最后一家上市

上述重组消息一传出,就引发股民高度关注。尽管消息披露时间已经接近晚上11点,但在各大股吧社区都快速产生了上百条的网友发帖留言,“20%涨停连板”“恭喜买入在里面的所有股东”“见证23年第一个十倍股”成为了高热词条。

股民们的兴奋合情合理,作为航空工业集团旗下最后一块尚未上市的明星资产,成飞集团最耀眼的名片就是我国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作为世界上第三款进入量产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是代表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国重器”。

除了歼-20之外,作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主要基地、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成飞集团还研制生产了歼5、歼7、枭龙、歼10等系列军机数千架。在民机方面,成飞集团与成飞民机公司一道承担了大型客机C919、新支线客机ARJ21、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机头的研制生产。作为国际一流的民机大部件供应商,成飞集团累计生产交付民机转包产品一万多架份。同时,成飞集团还正在大力发展无人机产业。

目前,与成飞集团同属航空工业集团核心主机厂的中航沈飞(600760)市值超1100亿元,中航西飞(000768)市值接近700亿元。而天风证券预计,成飞集团上市后市值将达2000亿元。而本次重组的主体中航电测目前市值仅62.5亿元,两相对比之下,也不难理解股民们对本次重组后,中航电测股价的高度期待。

在经营业绩方面,成飞集团较为低调,并未进行业绩披露。不过在去年10月,成飞集团曾在微信公众号透露,过去十年中,航空工业成飞营收规模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幅达到18.58%;在近五年人员同比减少3%的情况下,营收规模总量增长1.6倍,持续创造历史新高。分析人士则预计,成飞2023年净利润在40亿元左右。

(2)中航系第三小市值:年营收近20亿

中航电测是航空工业下属企业,注册地址位于陕西汉中市,办公地址位置陕西西安市高新区。2010年8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业务方面,中航电测聚焦于技术同源、产业同根的“智能测控”领域,业务涵盖航空军品、传感控制、智能交通、工业软件四大业务板块,是国内提供军民用智能测量和控制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

在秉承航空工业“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之下,中航电测近些年的业绩稳步攀升。营业收入从上市之初的不足5亿元,攀升至2021年近20亿元;净利润从6000多万元攀升至3亿元。

作为一家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电测先锋,做世界一流的智能测控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愿景的卓越企业,雄厚的科技研发力量是中航电测的核心竞争力。比如:

1)国际认证: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拥有64项产品OIML国际认证,31项产品NTEP国际认证,131项产品NEPSI防爆认证,139项产品CE国际认证,14项产品UKCA国际认证,3项产品获得FCC国际认证,59项产品俄罗斯计量型式认证,79项产品乌克兰计量型式认证,59项产品ATEX/FM国际认证。

2)专利: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283件。

3)研发支出超亿元:2020年,中航电测的研发支出首次破亿元。2021年,公司的研发支出达到1.3亿元,较上市初实现了翻倍增长。此外,公司研发支出占比也稳步增长,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支持占比分别为4.79%、5.70%和6.68%。

市场曾经传言,成飞集团将注入成飞集成(002190)或贵航股份(600523),本次成飞集团花落中航电测,二者的重组预期落空。那么,业绩比较稳健,科研实力比较突出的中航电测,为何会成为被“借壳”的对象?

(3)选择中航电测作为“借壳”的对象的原因

1:中航电测60多亿市值的体量,“壳”属性在A股确实比较弱,但在航空工业体系,市值比较低,具备“壳”属性。如下图所示,截至1月11日,在航空工业的21家A股上市公司中,市值低于百亿元的有8家,其中中航电测市值排在倒数第三位,倒数第一和倒数二分别为飞亚达(000026)和富士达(835640)。

▲图:航空工业下属A股上市公司

2:选择中航电测有效率优势:在航空工业下属A股上市公司中,仅中航电测一家为创业板公司。财经圈熟知的是,证监会在2019年正式发布重组新规,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紧随其后,2020年4月,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涉及公开发行的同步实施注册制。这也就是说,相比航空工业下属其他主板、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飞集团“借壳”中航电测,在审核进度上应该是比较快的。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