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3期(总第65期)

行业报告 2023-12-22 13:09:51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 大幅调整过后,公募资金扎堆抄底半导体行业

证监会官方网站信息显示,进入3月以来,多家基金公司上报半导体相关主题基金。3月1日,华宝基金上报华宝中证汽车半导体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3月6日,华安基金上报华安CES半导体芯片行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3月7日,中欧基金上报中欧半导体芯片主题股票发起式基金。

场内资金的动向更为直观。2022年12月半导体板块调整过后,资金持续通过场内ETF“抄底”。

东财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10日,最近一季度份额增加最多的前20只场内ETF中有3只半导体芯片ETF,分别是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国联安中证半导体ETF和国泰CES芯片ETF.从最新规模来看,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规模达251.84亿元,国联安中证半导体ETF规模达190.54亿元,较去年年底分别增加了47.83亿元和45.24亿元,增幅高达23.38%和31%。

不仅如此,近期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增强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博时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获批。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科创板聚集了大量优质创新企业,科创50指数作为科创板龙头公司的代表,相关产品的陆续问世,也为包括半导体在内的科技创新领域输入了“新鲜血液”。

银华集成电路基金经理方建表示,芯片制造有非常复杂的生产工艺。因此从投资上,大家对行业的关注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在方建看来,主流的半导体投资逻辑有两条:一条是与全球半导体周期共振,主要关注半导体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这些环节的需求会随着经济周期向上而提高。另一条投资主线就是国产化。他强调说,国产化才是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这个逻辑下,重点关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从产业周期来看,方建预计全球半导体周期可能会在今年三四季度结束下行周期,进入向上通道。

“主动管理策略下,我们既要把握国产化机会,也会看准时机抓住全球半导体周期向上的共振机会。当两条主线交汇到一条线上,组合将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共振弹性。”方建表示。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科创基金经理也表示,电子行业目前已经站在新一轮景气周期的起点,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强,在电子行业中权重占比接近50%的半导体将直接受益。

“从具体调研情况可以发现,产业链中一些早周期的库存已经去化得差不多了,到了正常水平,部分晚周期的品种可能库存去化还需要3-6个月的时间,这可以表征一个行业见底的明确迹象。至于拐点什么时候出现,订单的追加基本上就可以体现下游企业信心的回暖,我们也会对产业链进行密切跟踪,以便及时发现并抓住拐点。”该位基金经理表示。

2.供需失衡,存储器厂商正面临高库存压力

近日,韩联社报道,由于市场需求萎缩,截至2022年底,三星电子DS(半导体)部门库存金额攀升至29.0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76.6%。

同时,三星电子的库存周转率也从2021年底的4.5降至去年底的4.1。库存周转率是衡量公司销售库存速度的指标,周转率越高,库存转化为销售额的速度就越快。

今年1月31日三星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三星DS部门第四季度营收20.07万亿韩元,其中存储器业务营收12.14万亿韩元,环比下降20%、同比下降38%。

为调节库存,三星在财报中透露,在半导体业务方面,预计第一季度工厂使用率下降。

除了三星之外,美光、西数等存储器厂商同样面临高库存压力。

2022年底,美光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行业正在经历2013年来最严重的供需失衡。存储芯片供应过多而需求不足,导致公司持有更多库存,并失去定价权,过去几个月,我们看到需求大幅下降。”

西数财报显示,其库存周转天数由上季度的128天攀升至133天,连续五个季度库存周转天数上升。

3.杭州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即将交付使用

近日,杭州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一期)即将交付使用。项目达产后将是国内汽车电子、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重要的高性能模拟芯片生产基地。

该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灵桥镇,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是浙江省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据悉,该项目入选2021年杭州市重点实施项目名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芯”名片。

项目总投资达400亿元,项目将分两期进行,项目一期投资180亿元。将建设高端模拟集成电路专用生产线,建设规划产能5万片/月,主要产品为面向汽车电子、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高性能模拟芯片。

4.车用芯片产能依然短缺,大厂纷纷提前锁定订单

从2020年末开启的汽车芯片短缺现象,到了2023年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包括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安森美等在内的全球主要汽车芯片供应商均预测,到2023年下半年汽车行业供需将保持紧张。

车用芯片方面,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继续加速,车用MCU(单车搭载)数量持续增长,高性能MCU持续供不应求;此外,SiC功率元件作为各家电动汽车性能致胜的一大依赖技术,整车厂们争相绑定未来几年的SiC供应。

为了解决业界目前面临的车用芯片短缺现象,近期英飞凌与联电就MCU方面、宝马与安森美就碳化硅技术上纷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英飞凌与联电签订车用MCU长期供应协议,采用40纳米技术生产

3月7日,英飞凌与联电宣布,双方就车用微控制器(MCU)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此产品采用英飞凌专有的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eNVM)技术,于联电新加坡Fab 12i厂以40纳米制程技术制造。

据悉,MCU是控制车辆各项功能的关键零部件,随着汽车变得越来越环保、安全和智能,对MCU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今年,英飞凌车用微控制器的销售量已攀升至每日近百万颗。英飞凌CEO Rutger Wijburg表示,“通过这项策略性的合作协议,英飞凌得以确保额外的长期产能供应,可以在快速成长的汽车市场为英飞凌的客户提供服务。”

联电共同总经理王石表示,这项长期供应协议,进一步强化了联电与英飞凌在车用、AIoT和5G等多项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联电的车用电子芯片出货量为2019年的三倍。

拥抱碳化硅,宝马与安森美签订长期协议

安森美3月6日宣布与宝马(BMW AG)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未来将为宝马400V直流母线电动动力传动系统供应EliteSiC碳化硅技术解决方案。

安森美表示,购买电动车的首要考量是续航里程,而安森美的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优化宝马全系列电动汽车的性能,具备关键的竞争优势。目前,安森美最新的EliteSiC 750V M3碳化硅芯片已经用在全桥功率模块上,功率达几百千瓦。

从供应链稳定性来看,安森美正持续加速其垂直整合SiC供应链的生产步伐,并且近年来,安森美持续扩建SiC相关工厂,比如,去年在韩国投资10亿美元建设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晶圆制造厂,生产的SiC功率芯片瞄准电动汽车应用,预计今年投产。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安森美的美国工厂、捷克工厂及韩国工厂等的SiC产能规模将显著扩大,从资本支出可见一斑。据安森美此前透露,2022-2023年在SiC方面的资本支出将会达到总收入的15%-20%,其中75%-80%将用于扩产SiC。

因此,安森美表示有能力满足宝马高端电动车对SiC不断增长的需求。实际上,不止宝马和大众,安森美的SiC功率产品已经打入奔驰、特斯拉、现代起亚、蔚来等车企的供应链,SiC产品“出海口”持续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特斯拉计划缩减75% SiC用量”一事持续发酵,业界人士表示,业界对于碳化硅的替代趋势是确定的,目前倾向于认为特斯拉缩减75% SiC用量只是暂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碳化硅目前价格仍然较高,且有效产能太小。并且相信特斯拉还会通过创新相关技术来再次拥抱碳化硅。

业界消息显示,除了宝马之外,包括奔驰、大众、迈凯伦等在内的一众车企纷纷与Wolfspeed、英飞凌、ST意法半导体等半导体厂商签订合作协议以确保碳化硅产品的稳定供应。

未来,随着供应链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成本的下探,SiC有望在电动汽车中的渗透率继续提升。

二、激光器行业

1.长光华芯:工业光纤激光器市场复苏中,预计未来2年40W单管激光芯片将是主流

3月9日,长光华芯接受了9家机构单位调研,机构类型为QFII、其他、基金公司。此次调研中,长光华芯透露了在产品、应用方面的规划。

预计未来2年40W芯片是主流

长光华芯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激光芯片及其器件、模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半导体激光芯片,器件及模块等激光行业核心元器件产品,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等光泵浦激光器泵浦源,国家战略高技术,科学研究,医学美容,激光雷达,3D传感,人工智能等领域。

激光芯片的功率、亮度、可靠性作为核心指标,直接影响激光系统的性能、体积与成本,是实现激光系统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的前提和保证。今年2月,长光华芯在业内首次推出最大功率超过66W的单管芯片(热沉温度为室温),芯片条宽290μm,最大效率超过70%,工作效率超过63%,这是迄今已知报道的条宽在400μm以下高功率激光芯片的最高水平。对于该66W的单管芯片,长光华芯在调研中表示属于研发进展。

芯片的瓦数提升,要与模块和系统应用相结合,同时要考虑稳定性、可靠性及可规模化生产。长光华芯认为现阶段,工业领域性价比最高的还是35W、40W芯片产品,未来2年内,预计40W芯片会成为主流。

在硅光芯片领域,长光华芯称目前国产的硅光芯片几乎没有。如果有,也可能是在研发阶段,而不是商品化的产品。目前,国内400G、800G光模块中用的硅光芯片还是进口的。正因如此,长光华芯也在布局硅光平台赛道,旨在早日实现硅光芯片国产化替代。

看好氮化镓在激光显示领域的应用

作为全球少数几家具备6吋线外延、晶圆制造等关键制程生产能力的IDM半导体激光器企业,长光华芯在车载雷达芯片的设计、生产和品质管理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国产化激光芯片标杆。目前,长光华芯与国内众多一线激光雷达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配合客户项目进度,产品阶段涵盖前期打样、小批量试制等阶段,数款产品主要指标达到客户要求,此次通过车规认证,将进一步加快产品批量供应。

对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长光华芯表示国内的无人驾驶汽车其实是基于三种传感器:CCD、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特斯拉一直不采用激光雷达的方式,更多关注智能算法,模拟人脑进行判断,而这个终极目标非一时能做到,这也是本次特斯拉加装毫米波雷达的原因,不排除当激光雷达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加装激光雷达。

现阶段,从无人汽车来讲,由于每一个传感器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并不存在哪一个传感器去替代哪一个传感器。公司去年12月完成了车规体系16949的认证,现在在做AECQ产品可靠性验证,预计近期完成。

氮化镓是第三代半导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体系,氮化镓蓝绿光激光器未来在激光显示、有色金属加工等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优势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11月,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氮化镓激光器联合实验室”在苏州长光华芯正式揭牌成立。建设“氮化镓激光器联合实验室”是研究院围绕核心的半导体激光器领域所做的一个重要的横向业务扩展,将目前长光华芯公司核心的半导体激光器从短波红外和近红外领域拓展到可见光领域。

基于GaN材料体系,将激光芯片光谱扩展到蓝绿光可见光领域。在应用层面,一是材料加工这块,包括激光焊接,在有色金属焊接方面具备优势;二是应用在LDI激光直写,可应用于在PCB印刷电路板光刻直写领域;三是公司最看重的未来对激光显示的应用,无论是在大屏显示,还是微投影方面都具备应用潜力。

工业光纤激光器市场正在复苏

谈到2023年的业绩展望,长光华芯表示工业光纤激光器市场正在复苏,恢复势头已显现。随着新能源产业等应用的爆发式增长,相信会超过过去水平。同时,公司在特殊科研领域订单陆续落地,今年将是加速增长的一年。

长光华芯掌握了高功率激光芯片的制造,公司具备外延生长技术、FAB晶圆工艺、腔面钝化技术、高亮度合束(光学耦合技术)这四大核心技术,其中腔面钝化技术是核心中的核心。目前,制约公司的主要是腔面钝化技术,与此相关的核心设备需要自制。例如,要在200μm左右的窗口发射高瓦数的连续激光,功率密度达到几十兆瓦,如果做不好钝化,腔面就会损伤,继而芯片就会失效,并且芯片需要工作十万小时。

对于行业竞争,长光华芯称资本投资会推动行业发展,但这是重资产、大资金、长周期投入,而且激光芯片领域技术壁垒高,技术积累和产线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公司会以技术积累、工艺制造、制造规模的优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此外,2023年,公司将加大研发人员投入,增加高端领军人才。

2.杰普特2022营收11.78亿元,净利同比下降10.79%

2月28日,杰普特披露2022年年度业绩快报。据公告显示,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8亿元,同比下降1.77%;实现利润总额0.85亿元,同比下降16.5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81亿元,同比下降10.79%。

2022年,受下游消费电子行业需求疲软以及新冠疫情影响,杰普特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营业收入与2021年度相比基本持平。不过,杰普特坚持“激光光源+”战略定位,深耕激光器核心技术,同时布局锂电/光伏/模组检测等领域,持续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开拓市场,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锂电领域,目前杰普特的产品已经覆盖了锂电生产的全部激光加工工序,并且在头部客户里面完成了所有激光加工工艺的验证。为客户设计的激光解决方案已在批量出货并在持续对接客户的新需求。除新扩产产线中进行国产替代以外,原有激光器的替换、锂电生产的创新激光应用、储能等泛新能源领域也在积极与客户验证。

在光伏领域,2022年杰普特在晶硅电池的技术路线上从组件端到电池片端做了更多激光器品类的扩展,从电池片无损裂片、光伏玻璃钻孔,到PREC开槽以及这两年下游扩产趋势较为明确的TOPCon SE掺杂,都是国产激光器新工艺的突破,目前都已经批量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配合下游客户需求,在光源方面做更多工艺及设计上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激光工艺对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钙钛矿方面,公司激光膜切设备推出了第二代产品方案,涵盖P1-P3薄膜划切工艺段及P4清边工艺四台设备及前后小型自动化设备,第二代方案在线宽可调区间以及加工效率方面相比之前都有较大的提升,目前公司正在广泛与下游客户进行业务拓展。

在光学模组检测产品线方面,目前主要是三方面检测环节的相关设备,VR/AR检测、VCSEL模组检测。VR/AR检测设备在去年完成交付,大部分订单已完成验收,并正对接客户第二代产品的检测需求。2023年公司开始与国内客户接洽其VR/AR产品的光学检测需求;为客户提供第二代VCSEL模组检测设备已完成小批量交付与验收。第二代VCSEL模组检测设备根据客户定制化需求完成了检测效率及检测良率的提升,为后续客户大批量全检需求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可能性。摄像头模组检测领域是公司在光学检测领域新拓展的重点项目,结合了光学检测及自动光学校准技术,未来公司将持续配合客户优化检测解决方案。

3.联赢激光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涨198.64%

2月27日,联赢激光发布业绩快报。据公告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8.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65%;实现净利润为2.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8.64%;基本每股收益0.92元。

202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01.65%、225.75%、222.73%,主要是报告期订单验收确认增加所致。

此外,近日联赢激光成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36,330,275股,募集资金9.9亿元。联赢激光本次定向增发获得26名投资者参与报价,合计申购资金规模22.79亿元,认购倍数为2.30倍。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联赢激光华东基地、深圳基地建设及华东技术中心、深圳数字化运营中心建设。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联赢激光的产能规模、工艺研发水平和数字化管理能力。

三、新能源行业

1.宁德时代2022年营收超3000亿元,净利润307亿

3月9日晚,宁德时代发布了2022年年报,公司全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285.9亿元,同比大涨152.1%;净利润307.3亿元,同比增长92.9%;第四季度毛利率回升至22.6%,盈利水平改善明显。

在动力电池行业,宁德时代的“一哥”地位愈发稳固。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2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使用量全球市占率达37%,比2021年提升4个百分点,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

除了动力电池之外,储能业务在宁德时代营收结构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其储能业务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10.45%增至13.69%,其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市占率已经达到43.4%,较去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

电池产销量详细情况

到2022年年底,宁德时代已有电池产能390GWh,全年电池产量为325GWh,产能利用率为83.4%。还有152GWh在建产能将于未来两年陆续投产。

2022年宁德时代电池产量325GWh,同比增长100.2%,电池销量289GWh,同比增长116.6%,库存量70GWh,同比增长75.2%。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宁德时代在国内的电池装车量为142GWh;SNE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91.6GWh。

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电池装车量占比高达89%,乘用车企业也已成为宁德时代的核心客户。

根据上险量统计,2022年宁德时代电池装车量前五名的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是特斯拉、吉利汽车、蔚来、广汽乘用车、一汽大众,五家企业合计电池装车量为56GWh,占比42.8%。

宁德时代年报公布的全五大客户中,第一名客户销售额380.7亿元,第二名客户销售额265.1亿元,第三名客户销售额255.3亿元,第四名客户销售额138.8亿元,第五名客户销售额120.9亿元。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额为1160.8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共计为35.3%。

营收跨越3000亿元

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在2022年实现大幅跨越,从2021年的1303.56亿元增长152.7%,达到3285.9亿元,跨越3000亿大关。这也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

从盈利方面看,其全年归母净利润为307.3亿元,同比增长92.9%。而在2021年,该数字为159.31亿元。

细分来看,在动力电池业务方面,宁德时代去年营收达到2365.93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58.6%,这一业务收入占整体营收达到了72%,较去年同期增长1.81个百分点。

储能电池系统是宁德时代第二大业务,去年营收449.8亿元,同比增长230.2%,是宁德时代2022年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储能电池系统的营收占比也从2021年的10.5%增长到13.7%。

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电池矿产资源业务和其他业务营收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不过这几项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都有所降低。

营业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2022年宁德时代各项业务的毛利率都有所下降。

宁德时代2022年毛利率为20.25%,较2021年的26.28%下滑超过6个百分点,不过较去年年中的18.68%有所回升。

2022年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宁德时代公布的电池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比重为87.9%,相较于2021年增加了3.9%。

动力电池系统业务毛利率为17.2%,比2021年下降了4.8%。储能电池系统业务毛利率17%,同比下降11.5%。去年年中,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一度降至6.43%,但从2022年全年来看,毛利率已有明显回升迹象。

2.2022年国内HEV乘用车电池装机量TOP10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通过发布的《中国HEV&48V节能乘用车月度销量数据库》统计显示,2022年国内HEV节能乘用车销量合计约为78万辆,同比增长33%。

其中,我国自主品牌HEV节能乘用车销售8.6万辆,同比增长超22倍,份额占比11.1%,较去年同期提升10.4个百分点,销量主要来自广汽、长城、吉利、东风、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上汽。

2022年国内HEV节能乘用车相应配套的电池装机量约为1.14GWh,同比增长45%。其中,欣旺达在其客户东风日产、吉利、上汽通用五菱、广汽混动车型配套数量攀升带动下,电池装机量达到87MWh,较去年同期增幅高达近54倍,位列排名第三位。

3.总投资100亿元,国电投旗下国氢科技氢能氢燃料电池项目即将开工

近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崔寨产业园一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项目建设方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济南绿动”)是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国氢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简称“国家电投”)的三级单位,是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的建设主体,于2021年12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按照国氢科技及国家电投总体战略布局,济南绿动重点开展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及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车用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氢进万家、工业用氢等领域开展多场景应用,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建设。

济南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是国家电投集团布局的五大氢能产业基地之一,项目重点开展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及关键技术研发,建设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开展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推动氢能在交通、供能、工业等各领域规模应用,推进形成氢能产业生态。

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崔寨产业园一期项目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崔寨片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于2022年2月设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园区采取“一区多园”的形式,共包括5个片区,本项目所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为5个片区之一。2022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委托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规划(2021-2035年)》,总规划面积438.56公顷(合6578.4亩),产业定位为: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氢能源相关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主要是光电信息材料制造产业)。

根据文件,该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一期投资40亿元,在2022年3月15日开工。该项目将开展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打造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建设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推进氢能在交通、供能等领域全面应用。

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崔寨产业园一期项目,本期主要生产的燃料电池系列产品,主要包括(1)0.5万台/a车用燃料电池电堆、0.5万台/a车用燃料电池系统;(2)0.1万台/a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电堆配套产能的石墨双极板;(3)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发电装置装配调试区。另外,本项目拟利用厂区内丙类厂房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本期光伏发电183.95万kWh/a。

四、复合材料行业

1.丰田合成推出储氢量为乘用车气瓶8倍的大型高压储氢瓶

3月3日,根据丰田合成株式会社(Toyoda Gosei Co., Ltd.)公司官网发布的消息,该公司已经成功推出了一款大型高压储氢瓶。预计对于这些大型储氢瓶的需求将会增加,主要用于以氢气为动力的燃料电池卡车。

开发的卡车用大容量储氢瓶

这款新的储氢瓶可用于大众市场上的轻型燃料电池电动卡车,该卡车由日本商业伙伴技术公司(CJPT)推向市场。CJPT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是一家商用车辆CASE技术和服务的公司。该公司得到了丰田汽车公司、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等支持。

丰田合成公司的高压储氢瓶

这些新开发的大型储氢瓶中的氢气含量大约是丰田合成公司为丰田Mirai(第二代车型)生产的乘用车燃料电池储氢瓶的8倍,后者安装在该车型的后部。在开发更大的储氢瓶时,丰田合成采用了该公司和丰田汽车在Mirai的储氢瓶中改进的高效储氢技术。

在新储瓶开发时,对储氢瓶壁的三层之一的碳纤维增强塑料层(耐高压层)所用材料、生产方法和其他因素进行了改进。结果,在保持耐压强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壁厚,增加内部体积,将储氢效率(储氢质量与储氢质量的比率)提高了10%左右。

2.宝马推出的氢能汽车开始路试,每辆车使用了两个70MPa碳纤维储罐

近日,德国宝马正式对外展示了即将于年内投入服务的BMW iX5 Hydrogen氢能汽车,首批近100辆的车队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演示和试验,据悉该车队有望在年内来华展示。该车型是在现有BMW X5基础上开发的BMW iX5 Hydrogen氢能汽车。

BMW iX5 Hydrogen氢能汽车采用了宝马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汽车内部包括两个70MPa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储氢罐。两个CFRP储罐可容纳近6公斤氢气,足以让BMW iX5 Hydrogen在WLTP循环中行驶504公里(313英里)。


1703223573.png

该款汽车的燃料电池由其位于慕尼黑的内部氢气能力中心制造,被认为是BMW iX5 Hydrogen的核心部件之一,可产生125千瓦/170马力的高连续输出。除了内燃机上的技术等同功能,如增压空气冷却器、空气过滤器、控制单元和传感器外,宝马集团还为其新的燃料电池系统开发了特殊的氢气组件。例如,这些包括带涡轮的高速压缩机和高压冷却剂泵。该车型单个燃料电池来自丰田汽车公司,宝马自2013年以来一直与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开发燃料电池驱动系统。

今年宝马将推出不到100辆iX5 Hydrogen,而生产过程则需要将iX5 Hydrogen从它的诞生地南卡罗来纳州斯帕坦堡运送到慕尼黑的宝马研究与创新中心。在那里,它们安装了一个新的地板,以容纳iX5位于中央通道和后座下方的两个圆柱形碳纤维氢气罐。与电动车不同,在安特卫普附近的一个氢站重新加注iX5只需几分钟。

除了更容易加注氢气以外,iX5还显示出了FCV相对于电动车的其他优势。首先,燃料电池汽车FCV往往更轻,主要是因为它们只需要一个尺寸适中的电池;宝马表示,iX5的整备质量与X5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相似,经测的一辆车重为5627磅。

FCV的另一个好处是,燃料电池的性能在极端温度下也更稳定,尤其是在寒冷的环境中。虽然在燃料电池内部水排放冻结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宝马表示iX5通过使用压缩空气将残余水从电池中排出并排入排水回路来克服这一问题。

3.复合材料技术领域首个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颁布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颁布了ISO 23930:2023《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拉挤型材全截面压缩试验方法》,这部标准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冯鹏教授提案并担任项目负责人,是复合材料技术领域首项由我国提案并主导制订的国际标准项目。

复合材料拉挤型材(简称“FRP拉挤型材”),是重要的高端装备与战略保障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化工环保、体育健康等行业,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是结构轻量化的首选材料,也是极端服役环境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

1703223699.png

我国是FRP拉挤型材生产、出口和使用的大国。据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复合材料拉挤制品产量超过16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约60%;近两年,在新能源行业的带动下,FRP拉挤型材产能实现连续两年翻番。

FRP拉挤型材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的特征,纤维和树脂在截面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加上微孔隙、微裂缝等初始缺陷的影响,会使截面中各部分材料的力学性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转角和交角处,其实际强度远低于板件强度。因此,现有基于局部取样的材性测试结果很难准确反映其整体截面的承载能力。

针对此问题,冯鹏教授团队基于多年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全截面压缩试验方法,通过短试件全截面轴心受压承载试验,用在合理的破坏模式下获得的承载力评价FRP拉挤型材的整体力学性能,并于2015年编制了GB/T 31539-2015《结构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国家标准,其中首次采用了“全截面压缩试验”这一原创方法评价FRP拉挤型材的整体性能,弥补了传统局部取样无法反映产品整体性能的技术缺陷。

1703223714.png

拉挤工艺示意图

1703223728.png

典型FRP拉挤型材产品

1703223757.png

工程结构中的FRP拉挤型材

2018年9月经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提议,由ISO/TC61/SC13国内对口单位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报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意,清华大学向国际标准化组织/增强纤维和复合材料技术委员会(ISO/TC61/SC13)正式提出申请:建议将全截面压缩试验作为评价FRP拉挤型材整体力学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予以立项。

基于扎实的研究数据和积极的沟通宣传,该提案获得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捷克、韩国、日本、印度等国代表的支持,投票通过由中国牵头制定标准ISO 23930《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拉挤型材全截面压缩试验方法》。此后,我国专家代表组织各国同行进行验证,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历时4年,完成了该标准的编制,于2023年2月正式发布。

该标准采纳了中国国家标准《结构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GB/T 31539-2015)附录B中的试验方法,并参照其编写,首次建立了评价FRP拉挤型材整体力学性能的国际标准方法,对规范产品质量、促进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FRP拉挤型材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维护我国企业利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这项标准也标志着中国正成为该领域的引领者。

4.航空市场复苏、压力容器销售扩大,助力全球复合材料龙头日本东丽2022前三季度碳纤维复材业务持续增长

近日,日本东丽公司公布了2022年财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前三季度(前9个月)合并经营业绩,2022财年前三季度东丽公司总销售达到19018亿日元,与2021年同期16468亿日元相比增长了15.5%;但核心营业收入、营业收入以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润均呈一定幅度的下降。

1703223792.png

但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板块上,由于航空航天持续复苏对碳纤维需求增长,而且工业应用压力容器的销售有所扩大,因此与上年同期相比,整个碳纤维复合材料部门的收入达到2112亿日元,同比增长了37.9%,其增长幅度也为公司所有业务板块之首。

(1)前三季度综合业绩概述

2022财年前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在这种情况下,东丽集团自2020年5月以来一直在实施其新的中期管理计划“AP-G 2022项目”,旨在通过在增长业务领域进行全球扩张、增强竞争力和加强管理基础等基本战略,实现稳健、可持续的增长。在2022财年前三季度,原材料和燃料价格波动与价格传递之间的时滞以及供应链中的库存调整影响了收入和支出。因此,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9个月的合并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5%,达到19018亿日元,而核心营业收入下降24.1%,达到804亿日元,营业收入下降4.3%至987亿日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润下降16.5%至746亿日元。

1703223810.png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由于日元贬值,东丽集团的资产和负债受到海外子公司折算日元金额增加的影响,总资产为32646亿日元,比上一财年末增加2207亿日元,主要原因是贸易和其他应收款及库存增加。负债总额比上一财年末增加1053亿日元,达到16495亿日元,主要原因是债券和借款增加。

(2)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板块分析

由于航空航天应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呈现复苏趋势,工业应用压力容器的销售有所扩大,对公司碳纤维业务带来了积极影响。此外,该部门还将原材料和燃料价格上涨转嫁至销售价格。因此,与上年同期相比,整个碳纤维复合材料部门的收入达到2112亿日元,同比增长了37.9%。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公司所有业务范围内,碳纤维复合材料板块增幅最高。

1703223842.png

此外,在核心营业收入上,碳纤维复合材料部门核心营业收入达到118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7亿日元。

1703223855.png

(3)年度业绩预测

由于原材料和燃料价格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劳动力短缺导致的物价上涨压力增大,加上以美国和欧洲为中心的利率上调,预计全球经济的停滞感将持续。

在这种情况下,东丽集团将根据中期管理计划“项目AP-G 2022”中期管理计划下的基本战略,并在预期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开展业务运营。对于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财年,东丽考虑到前9个月的经营业绩和商业环境,修订了全年的综合预测,预计收入由此前的26000亿日元下调至25100亿日元,核心营业收入由13000亿日元下调至1000亿日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润由950亿日元下调至720亿日元。

1703223885.png

五、卫星通信行业

1.我国首颗超百G容量的Ka频段高通量卫星成功定点

(1)成功定点,我国卫星互联迈入新时代

近日,中国首颗超百G容量的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卫星成功定点。这颗卫星将全面开启我国卫星互联网服务新时代。

中国卫通中星26号卫星工程系统总设计师姚发海介绍,卫星在轨投入运行后,将与中星16号、中星19号组成Ka频段高通量卫星应用系统网络,可为满足国内中资企业“走出去”互联网需求提供有效的通信技术手段,可广泛应用于机载、船载、陆地移动工具等互联网服务,以及应急、专网、电信普遍服务、泛在物联等业务,同时可为国家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提供有力支撑。

“3颗高通量卫星组网的概念,是指单一卫星的网络服务能力相互统筹、相互融合。我们将通过中国卫通打造的全新高通量卫星地面应用平台,对不同轨道位置、不同服务目标区域的卫星进行资源接续融合,整合统筹,形成一张覆盖面更大、能力更强的高通量卫星应用网络,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全程全网服务。”姚发海说。

这张应用网组成后,3颗高通量卫星宽带互联网业务相通,分工各有侧重。这张网在应急、航空、航海、能源、林草、交通、地质、环境、电信普遍服务等行业均可以提供专业的场景化服务。

(2)中星26的基本情况

中星26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是国内卫星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交付后,将由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负责运营管理,是卫通的第17位新成员。该卫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公用平台(DFH-4E),配备了50路转发器、1000多台单机、2000多个波导子组件,拥有94个用户波束和11个信关波束。

卫星工作在地球同步轨道(GEO,高地球轨道),使用Ka频段,单星容量超过100Gbps,能同时满足百万个用户终端使用,提供上行最大可达200Mbps,下行最大可达450Mbps的通信能力。简单来说,它是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技术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

1703223918.png

中星26并不是国内的第一颗高通量卫星。第一颗是2017年4月12日发射的中星16。中星16采用Ka频段,总容量达20Gbps。2020年7月9日,我们成功发射了“亚太6D”,这是中国首颗Ku频段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总容量达到50Gbps,单波束容量可达1Gbps以上。亚太6D是亚太卫星系列,亚太卫星是H股上市公司,股东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2019年上市后,亚太卫星是它的控股子公司。

2022年11月5日,我国还成功发射了中星19,采用增强型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覆盖C、Ka等多频段通信。中星16、中星19,加上这次的中星26,一共就是3颗Ka卫星。覆盖范围如下:

1703223933.png

三颗卫星的覆盖范围

中星16号(绿色范围)主要覆盖了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及东南沿海大部地区。

中星19号(蓝色范围)主要覆盖中美航线,服务航空互联网。

中星26号(红色范围)主要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地区和水域、东亚、东南亚、南亚部分地区、太亚洋和印度洋部分区域等。

1703223953.png

按照中国卫通提供的信息,中星16、中星19、中星26,将共同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航空、航海、应急、能源、林草等行业及普遍服务用户,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投入运营后的中星26,重点服务于航空机载宽带、船载应用、应急通信等领域。

(3)中星26号,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2005年8月11日发射的泰国Thaicom 4(又名IPSTAR)通信卫星,号称是世界上第一颗高通量卫星。这颗卫星由美国劳拉公司研制,重约6.5吨,功率14千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通信卫星,大到必须要由一枚法国阿丽亚娜5型火箭才能将它送入轨道。Thaicom 4卫星的总带宽高达45Gbps,可为用户提供上行链接速度4Mbps,下行速度2Mbps的数据服务。

目前,国际上将高通量卫星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然后,根据容量大小和灵活性,将高通量卫星划分为四代:

1703223973.png

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Viasat公司的Viasat-1、Viasat-2,还有休斯网络公司的Jupiter-1和Jupiter-2。今年,Viasat-3将会发射。这个卫星比较猛,单星容量将超过500Gbps,甚至可达到Tbps级别。

中星26号的服务水平,相当于第二代高通量卫星。中星16、中星19和亚太6D,更是只属于第一代。显而易见,我们和国际最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据悉,中国卫通正在积极开展我国第三代高通量卫星的论证,卫星容量超过300Gbps。

(4)普通手机可以使用中星26号进行通信吗?

中星26号能够支持使用最小便携式终端、机载终端、船载终端等。普通手机无法与其进行通信,也无法使用其服务。一般来说,就是机载/船载终端与其通信,然后再将信号转换为Wi-Fi等,给用户使用。总之,中星26号的成功定点,标志着我们进入了卫星互联网的全新阶段。

1703223989.png

专用的卫星通信终端

2.我国超低轨卫星星座首发星9月具备发射条件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以下简称二院)院长宋晓明透露,二院正在规划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目前正在开展首发星研制,预计9月具备发射条件。

据悉,首发星成功入轨后,将对超低轨道飞行技术、高分辨率对地成像技术、星载智能处理、信息直达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进行演示验证和应用示范。超低轨道通常指150公里至300公里高度的轨道。相较于传统轨道,超低轨飞行可有效降低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提升信息获取和传输效率,适用于卫星批量化生产和高密度发射。以遥感应用为例,在达到同等分辨率性能前提下,超低轨卫星可实现重量、成本大幅下降。

“十四五”期间,我国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宋晓明表示,面对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访周期和更快传输速度等迫切需求,二院充分发挥自身在小卫星、低轨通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基于超低轨道开展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力求以较低成本实现匹敌传统轨道卫星系统的探测性能,以充足的卫星数量获取超过传统轨道的时间响应性能,以卫星快速批量化制造与发射能力支撑星座建设和应用效能,打造以多快好省为特色的超低轨空间基础设施,孵化卫星信息直接服务大众的新型产业生态。

3.受益6G最重要技术,卫星通信相关股票表现亮眼

手机芯片巨头高通周一在MWC 2023大会上宣布了其在卫星通信上的最新进展,荣耀、OPPO、vivo和小米等中国国产手机将成为首批受到高通卫星技术——Snapdragon Satellite支持的品牌,而这也可能代表着卫星通信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大范围应用。

与此同时,三星也不甘示弱,在上周表示其自制卫星通信系统已经研发完毕,将被纳入其Exynos芯片中,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面世。而早在去年,华为和苹果就已争先恐后地完成了一场卫星通信走向民用的预演——华为Mate50通过北斗短报文技术实现卫星通信功能;iPhone14全系列新增卫星通信功能。

二级市场表现看,拥有14颗在轨卫星的国内卫星通信服务龙头中国卫通股价表现亮眼,本周累计最大涨幅近30%。

1703224021.png

业内人士表示,高通在今年初与铱星通信公司达成协议,还开发了全球首个双向卫星通信的解决方案并内置于骁龙8 Gen2移动平台,预计今年下半年支持卫星通信的新机型将密集上市。作为6G时代最重要的潜在技术,行业普遍认为,2023年到2024年卫星通信或将成为旗舰手机标配。

申万宏源韩强等在3月2日研报中指出,卫星通信行业发展处于“0-1”的快速发展期,且低轨卫星规模数量大,随着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以及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预计我国通信卫星产业链将进入高景气周期。

通信卫星产业链主要可分为三大环节:上游的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中游的卫星运营及服务;为下游业务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涉及众多领域业务,主要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和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等。

1703224038.png

在卫星制造元器件领域,相控阵T/R芯片主要由铖昌科技、中电科13所及55所提供,SoC/FPGA等数字处理芯片主要由欧比特、复旦微电和部分科研院所提供。卫星的制造生产则被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中国空间、上海航天等少数企业所垄断。

在卫星发射领域,卫星发射主要由中国空间、上海航天、中国卫星等企业垄断。目前,中国卫星发射主要围绕导航和遥感领域,通信卫星数量相对偏少。

在通信卫星地面设备领域,中国参与者数量可观,主要集中在天线、移动终端、地面接收站等产品研制和系统软件集成等领域,典型企业包括中国卫星、海格通信、华讯方舟等。

国泰君安王彦龙研报中预计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我国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有望得到长足发展,卫星通信板块及上游潜在卫星通信部件供应商有望迎来催化,推荐标的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受益标的为中国卫星、中国卫通等。

六、金融资本市场

1.退出期临近,引导基金考核潮到来

近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上海市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2021年绩效评价分数排名表》。这一次,相关部门对上海市32家市、区两级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评分。不止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同样已经在完善引导基金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绩效评价体系。从2016年前后开始,各地政府引导基金爆发式设立,数量及募集规模同步达历年峰值。如今七年过去,大多政府引导基金陆续进入退出期。经历一个完整周期后,大家开始检阅成绩。

(1)上海打响引导基金又一枪

据了解,本次上海市发改委发布的《绩效评价分数排名表》是由国家发改委围绕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在“财政引导社会资本情况、支持创业企业发展情况、支持国家或区域重点产业情况、支持区域重点项目情况”等方面的情况综合确定。

1703224061.png

在参与评分的32家政府引导基金中,国投(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国投重大专项基金”)排名第一。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由科技部与国投集团联合上海市、中国人寿、兴业银行、邮储银行、中国太保等共同发起设立,是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出资参与设立的子基金,规模为100亿。

成立以来,国投重大专项基金重点投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创新项目,迄今已经支持了中微半导体、拓荆科技、寒武纪、奇安信、科德数控、荣昌生物、百奥赛图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型企业。目前,国投重大专项基金已经完成投资期任务。

此外,上海崧源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青浦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五。信息显示,这两支基金分别属于青浦区青发创投基金二期、一期,当前已基本完成投资,累计为青浦区导入市场化基金近400亿元,投资、引入区内重点企业24家,撬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元。

上海市杨浦区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嘉定区创业投资天使引导基金在本次绩效考核中获得95分以上。实际上,对政府引导基金定期进行考核已经成为上海当地政府工作重中之重。通过系统、连续的评价,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2)政府引导基金掀起绩效考核大幕,并非个例。

早在去年3月,作为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受托管理机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示了对引导基金参股的市场化子基金进行2020年度运营情况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轰动一时。其中,由IDG资本、东方富海、深创投、同创伟业等知名投资机构管理的基金均位列其中。

还有苏州。2021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创投引导基金管理中心对2020-2021年度园区创投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的评价予以公布,这是国内首家政府引导基金公开发布参股子基金评级结果,对国内其他地区引导基金规范化管理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可以预见,规范、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将在国内引导基金行业逐步常态化。

(3)政府引导基金遍地开花退出难

时至今日,政府引导基金已经成为中国创投领域最活跃的出资力量。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累计设立2107支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越12.84万亿元人民币,已认缴规模约6.5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22年新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共120支,规模庞大。

2023年,全国各地引导基金依旧遍地开花,各地百亿千亿级母基金接踵而来。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底,深圳官宣了总规模千亿级别的“20+8”产业基金群,今年1月,安徽省打响了2023年千亿引导基金第一枪,提出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随后,西安市也提出将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

还有广州2000亿母基金官宣落地——包括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重要产业领域,与链主企业、产业龙头、头部机构合作构建超6000亿的产业基金集群。以及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至此,政府引导基金进入超级产业基金时代。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展至今,中国政府引导基金行业也不过数年历史。经历了膨胀发展阶段,我国引导基金行业来到存量时代。随着一批早期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进入退出期,退出难的问题,开始被摆到台面上。

现实情况是,当前绝大多数GP退出过度依赖IPO,很难完全覆盖引导基金的退出需求。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2年处于退出期和延期的基金规模分别为12.97万亿和1.7万亿,处于退出期和延期的基金今年持续增长。

于引导基金而言,一边是退出业绩不佳,DPI普遍不足1;另一边是大量基金到期未退出,拿不出钱继续投资。如何处理如此巨量的引导基金?也许,绩效考核是迈出的第一步。

2.清科研究中心《2023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地图》正式发布

近年来清洁能源发电是市场投资机构关注度较高的板块之一,获投企业集中在光伏、风电、氢能等领域,上市定增和战略投资案例较多。

近日,清科创业旗下(01945.HK)清科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地图》。报告对全国新能源产业重点政策及规模、投融资动态等进行梳理,聚焦光伏、风电、氢能等重点领域,研究总结其变化趋势、发展特点、聚集分布情况等。继而透视国家能源战略下的区域差异化布局,探究各省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和个性路线。

1703224088.png

在国家生态战略引领下,近期多省市陆续设立百亿级新能源相关领域基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绿色债券、绿色基金规模快速扩张。

1703224102.png

根据清科创业旗下私募通MAX数据,近年来清洁能源发电是市场投资机构关注度较高的板块之一,获投企业集中在光伏、风电、氢能等领域,上市定增和战略投资案例较多。

(1)光伏:双碳战略叠加新一轮强需求周期,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

国家围绕光伏技术发展、建设方向、产能消化以及补贴等出台支持和规范性文件,加快建立智能光伏产业生态,加强多晶硅项目储备及下游产能释放。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光伏全产业链国产化,多晶硅料、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等的全球产量占比均超70%。

1703224133.png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华东、西北、华北等地光伏开发集中。2022年,河北省取代山东省,成为全年累计新增装机规模首位,山东省次之,第三名河南省位置保持不变。从光伏产业链企业分布看,广东和江苏高度集聚,其次是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光伏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青海等地。

根据清科创业旗下私募通MAX数据,近年来清洁能源发电领域投资以光伏为主,其中光伏电池组件、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等细分领域活跃度较高。

1703224150.png

1703224157.png

(2)风电:风电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加速,海上风电迎来发展

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连续四年居于全球首位。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国内风电企业在风机功率等级、叶片长度和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屡破纪录。

陆上风电向海上风电建设转移趋势明显,2021年中国占全球海上风电新增并网量的80%,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自2022年起我国海上风电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畴,海上风电开发进入地方补贴接力时期。《“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根据清科创业旗下私募通MAX数据,近年来风电领域投资集中在风电整机制造、风电站建设运营等企业。

1703224198.png

1703224208.png

(3)氢能:多省市出台氢能专项政策,推动氢能产业链投资升温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地位;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

1703224234.png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氢气产量3300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产业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川渝鄂等区域初步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3+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格局加速推进。根据清科创业旗下私募通MAX数据,近年来氢能领域获投标的主要为氢燃料电池、氢燃料汽车、加氢站相关企业。

1703224261.png

1703224274.png

3.唐兴资本成功完成二期基金融资,为陕西民营GP管理规模之最

近日,宫蒲玲的唐兴资本完成二期基金——“唐兴中小科技企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募资工作,规模达2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这是陕西民营GP中“单支管理规模最大”的科创型基金,而且吸引了“6亿元的社会资金”。

(1)纪录:单支最大管理规模

“唐兴中小”在2022年7月已经曝光。当时100亿级的西安创新基金正式开闸,11支首笔子基金中,“唐兴中小”规模即达20亿元,在一众入围者中规模第1。

面对这项纪录,首先要肯定中省市引导基金对民营GP的巨大支持,因为在宫蒲玲的创业史上,2021年12月的“拐点”非常有象征意义。

时年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正式完成对唐兴科创2.5亿元的出资,打破了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0入陕”的纪录。曾在采访中宫蒲玲就非常恳切的表示:非常感谢省财政厅、市财政局和市科技局,陕财投和西投控股的出资“本身就是对民营GP最关键的背书”。

当时她所言的“背书”,就是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陕财投)及西安产业投资基金(西投控股),分别出资1亿元和9000万元,最终唐兴科创以首度融合“中省市引导基金及民营LP”为特点,规模达到10亿元规模,成为宫蒲玲跻身本土一线GP的关键拐点。

▲图:最右侧为宫蒲玲

而到了2022年的“唐兴中小”,省市区的协力更为明显。在“唐兴中小”的出资结构中,省引导基金(陕财投)出资4亿元,西安市创新基金(西安财金)出资6亿元,西咸战兴基金(西咸金控)出资4亿元,合计占到总规模的70%。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得要的信号:那就是陕西的“多层级母基金群体”对本土民营GP非常友好!

以出资最多的西安财金为例,统计发现在首批11支子基金中,8家是西安本土GP。在所有10家机构中,除西高投、陕投集团之外,均是民营主体。

以持续加注的陕财投为例,在其2022年第二批子基金(6)中,7家GP中,西安敦成、中科创星及瑞鹏资产等本土民营GP占了3家。以首度出现的西咸金控为例,其管理的战兴基金亦曾先后选择了天泓创投、中科创星等本土民营GP。

面对这些统计信息,可以得出:在本土母基金扮演“投资型政府”的探索中,本土民营GP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值得分外珍惜。

(2)可贵: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共计30%

除去中省市区的“政府资金”,关注“二期”很大的原因是,唐兴资本长期以来得到了社会资金的持续青睐,显示出对市场化资金的强大吸引力。

公开信息是,唐兴资本2019年9月9日第一支产品(即“唐兴创科”)首期5亿元到位资金中,“全部来自于社会资金”。在募资难的背景下,这个事实或许也能证明:想获得政府认可,首先要获得市场认可。幸运的是,现在的唐兴资本已经进入了“正循环”,在“唐兴中小”的出资序列表中,社会资本一共出资5.3亿元,其中既有上一支基金基石出资人“继续跟投”,也有的出资人完全是“新晋者”。

在二期中还有一个身影非常重要,预示着“陕西GP声誉正在超越地理限制”,日益获得南方资本的青睐。即本次出资7000万元的珠海“兴格资本”,其与上述社会资本共计6亿元,占到总基金的30%。继续深挖的话“兴格资本”的最终实控人是——珠海格力集团。

自2019年格力电器(000651)完成私有化之后,格力集团已转型为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因此“兴格资本”(注册资本60亿元)与“格力金投”(注册资本70亿元)事实上是格力集团的产业投资主体,其投资逻辑是“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截至2021年底,格力集团已累计出资超310亿元,投资于34家珠海本地企业,并以投行思维的方式为珠海引入2家上市公司及40个重大产业项目。

鉴于如此背景,格力集团这种产业资本出手西安创投,有两个信号格外值得关注,核心是南方城市普遍希望借西安科研优势获得转型,并从投资本身中获取收益。

(3)核心:拥抱“产业新势力”

唐兴资本为什么能拿到政府和市场“两张门票”,核心其实很简单: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急迫性,而宫蒲玲,始终在围绕这个群体展开投资。从过往看,宫蒲玲曾主导的“硬科技”案例非常多,如炬光科技7385万元、美畅股份6100万元、诺瓦星云7000万元,铂力特则以1亿元投资成为其从业史上“最重一投”。从“唐兴科创”这支一期基金上看,先后投资了斯瑞新材、成立航空、西部新锆、国科环宇、兴航航空、麦科奥特、国氢科技等一批“硬科技”企业,其中斯瑞新材、华如科技、佰维存储已经成功IPO。

结合如上信息,唐兴资本拿到“两张门票”就顺理成章:深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疗健康、军民融合,完全符合中省市政府对战兴产业的引导需求。而这些企业跑得都不错,如炬光科技2022年归母净利润增加77.09%-91.85%,斯瑞新材2022年归母净利润增长42.61%,铂力特则更凶猛,2022年归母净利润增长212.63%!基于这样的经验,我们判断:“唐兴中小”这支二期基金,依然会坚定地“拥抱产业新势力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