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9期(总第71期)

行业报告 2023-12-27 13:56:21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为应对车用芯片短缺,大众与恩智浦等厂商签订直接供应协议

路透社消息,为避免车用芯片短缺,近期大众汽车对外表示,已开始从包括恩智浦、英飞凌和瑞萨电子在内的10家制造商直接采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芯片。

此前,大众汽车依靠零部件供应商采购芯片。为确保供应安全,从去年10月开始该公司与芯片制造商达成直接协议。

随着电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和市场对复杂软件的需求上涨,汽车行业对芯片的需求急剧上升。但是,由于建设芯片工厂的工作比较复杂,所以供应的跟进速度很慢。

大众零部件供应工作组负责人Karsten Schnake表示,大众尚未与台积电达成直接供应关系,但每隔几周就会与台积电会面,沟通需求情况。Schnake补充表示,大众还计划减少汽车所需芯片的种类,以简化供应链,并有助于简化软件产品。

德国是汽车工业大国,不过近年车用芯片短缺正成为德国汽车行业发展瓶颈。此前媒体援引奥迪高管的话报道,尽管包括英特尔、台积电在内的多家芯片制造商宣布将在德国建厂,但半导体短缺给德国汽车业造成的问题仍需数年才能解决。

因为新的芯片厂投产毕竟需要几年的时间,短期内可能无法解决德国汽车行业的“燃眉之急”。奥迪高管表示,汽车制造商可以通过减少目前汽车上的芯片种类来缓解这一瓶颈,同时也必须使用多种手段来稳定半导体供应。

2.士兰微2023年上半年IGBT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00%

士兰微发布2023半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4.76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6.95%,公司利润总额为-6066万元,比2022年同期减少108.83%。

其中,上半年集成电路的营业收入为15.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49%,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司IPM模块、DC-DC电路、LED照明及低压电机驱动电路、32位MCU电路、快充电路等产品的出货量明显加快。

图片.png

从具体产品来看,2023年上半年,公司分立器件产品的营业收入为23.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2%。IGBT(包括IGBT器件和PIM模块)的营业收入已达到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0%以上。

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V代IGBT和FRD芯片的电动汽车主电机驱动模块,已在比亚迪、吉利、零跑、汇川等国内外多家客户实现批量供货公司IPM模块的营业收入达到9.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42%以上。

MEMS传感器产品的营业收入达到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在LED方面,受LED芯片市场价格竞争加剧的影响,公司LED芯片价格较去年年末下降10%-15%,导致控股子公司士兰明芯、重要参股公司士兰明镓出现较大的经营性亏损。

产能方面,士兰微汽车级IGBT芯片、SiC-MOSFET芯片和汽车级功率模块(PIM)产能的建设推进顺利。士兰集昕公司“年产36万片12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已有部分设备到厂并投入生产。士兰集科公司已具备月产2万片IGBT芯片的生产能力。

士兰明镓已形成月产3000片6英寸SiC芯片的生产能力,预计2023年年底将形成月产6000片6英寸SiC芯片(SiC MOSFET和SiC SBD)的生产能力。成都士兰公司加快推进“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一期)”项目建设,二期厂房已部分投入生产,截至目前已具备月产17万只汽车级功率模块的封装能力。

3.锴威特成功登陆科创板

8月18日,苏州锴威特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锴威特”)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格为40.83元/股,开盘股票大涨超95%,截至发稿实时股价为79.65元/股,总市值达58.69亿元。

根据此前招股书,锴威特本次计划募资5.3亿元,其中,1.45亿元用于智能功率半导体研发升级项目,8727.85万元用于SiC功率器件研发升级项目,1.68亿元用于功率半导体研发工程中心升级项目,1.3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资料显示,锴威特成立于2015年1月22日,主营业务为功率半导体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含功率器件及功率IC两大类,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新能源汽车、光伏能源、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高可靠领域。

在功率IC方面,锴威特基于晶圆代工厂0.5um 600V SOI BCD和0.18um 40V BCD等工艺自主搭建了设计平台;锴威特还与晶圆代工厂进行深度合作,可根据晶圆代工厂的标准工艺调整工艺参数和流程,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

在功率器件方面,锴威特积累了包括“高可靠性元胞结构”“新型复合终端结构及实现工艺技术”“一种利用Power MOS管实现高压快速启动的AC-DC开关电源的实现方法”等多项核心技术,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国内领先水平,使公司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了与国际领先厂商同类产品的水平。

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锴威特营业收入分别为1.37亿元、2.1亿元、2.35亿元,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31.09%。

4.英特尔宣布终止收购高塔半导体54亿美元收购案告吹

当地时间8月16日,英特尔宣布,由于无法及时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许可,公司与高塔半导体(Tower Semiconductor)同意终止之前披露的收购协议。根据之前的协议条款,英特尔将向高塔半导体支付3.53亿美元的终止费。

据了解,2022年2月15日,英特尔宣布收购以色列芯片制造商高塔半导体,交易总额约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9.36亿元),并预计,该项交易将在约12个月内完成。

公开资料显示,高塔半导体成立于1993年,主要生产模拟芯片、CMOS、分立器件、MEMS(微机电系统)等产品,用于汽车、移动、医疗、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该公司于199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及以色列特拉维夫交易所上市交易。

目前,高塔半导体在以色列拥有一座6英寸晶圆厂(工艺在1微米至0.35微米之间)及一座8英寸晶圆厂(工艺在0.18微米至0.13微米之间),在美国加州及德州各有一座8英寸晶圆厂,提供0.18微米(德州厂)及0.18至0.13微米(加州厂)的工艺服务。

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6月12日研究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中,高塔半导体以1.3%的市场份额上升至全球第七大晶圆代工厂商。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公司代工工作对于释放IDM2.0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公司将继续推动战略的各个方面。

Pat Gelsinger预计,到2025年重新获得晶体管性能和功率性能领先地位,与客户和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建立动力,并进行投资以提供世界所需的地理多样化和有弹性的制造足迹。通过这个过程,公司对Tower的尊重不断增长,公司将继续寻找未来合作的机会。

英特尔代工服务(IFS)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Stuart Pann表示,自2021年推出以来,英特尔代工服务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青睐,公司在成为第二家晶圆代工厂商的目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计划在本世纪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开放系统代工厂,公司正在构建差异化的客户价值主张,拥有超越传统晶圆制造的技术组合和制造专业知识,包括封装、小芯片标准和软件。

英特尔表示,公司的IFS业务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就证明了这一点。

此前,英特尔和EDA企业新思科技(Synopsys)宣布,双方已达成一项最终协议,扩展公司长期的IP(知识产权)和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英特尔代工客户开发基于Intel 3和Intel 18A的IP组合。英特尔先进工艺节点上关键IP的可用性将为新老英特尔代工服务(IFS)客户提供更强大的产品。

另外,英特尔还获得了美国国防部快速保证微电子原型商业(RAMP-C)计划第一阶段的合同,有5个RAMP-C客户参与了英特尔18A的设计。英特尔与Arm达成了多代协议,使芯片设计人员能够在18A上构建低功耗计算片上系统(SoC);并与联发科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使用IFS的先进工艺技术。

二、激光器行业

1.激光红外光学领域小巨人波长光电登陆创业板

8月23日,激光红外光学领域小巨人波长光电登陆创业板,公司股票发行价29.38元/股。

波长光电是国内精密光学元件、组件的主要供应商,长期专注于服务工业激光加工和红外热成像领域,提供各类光学设备、光学设计以及光学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一批浙江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光学领域优秀科研院所为背景的创新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波长光电掌握了“光学薄膜的设计与制备”、“高功率激光镜头制造技术”、“红外分级变焦和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深厚的技术储备。客户包括大族激光华工科技、高德红外、久之洋、IPG等行业内众多知名大型企业。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公司将用于投资以下项目:

图片.png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拥有各项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已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

公司的产品覆盖紫外、可见和近、中、远红外的波长范围,主要包括激光光学和红外光学的元件、组件系列以及光学设计与检测系列。同时,波长光电具备完整的产品生产能力,可覆盖晶体材料生长、切割、研磨、抛光、镀膜、装配、检测整套工艺流程,作为下游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的产品能够应用于多个科技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了工业激光加工中的显示面板切割、锂电池焊接、智能手机与穿戴设备打标和红外热成像中的刑侦救援、工业温度控制、安防监控等。

图片.png

财务方面,2020年-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67亿元、3.09亿元、3.42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405.34万元、5443.17万元、6150.73万元。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0.50%,净利润同比增长13.00%。公司预计2023年1-9月营收为2.85亿元至3.10亿元,同比增长13.77%至23.75%;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700万元至6000万元,同比增长20.72%至27.07%。

客户方面,公司与大族激光、华工科技、高德红外、久之洋、美国IPG阿帕奇等行业内众多知名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赢得了良好口碑。2021年7月,波长光电被认定为工信部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年来,公司以客户为导向,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工艺优化,加大生产投资,经过多年的发展,波长光电已成为国内精密光学元件、组件行业的重要成员,对我国激光制造产业与红外热成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光韵达上半年营收4.46亿元,净利润锐减,PCB加工订单大幅下降

8月25日,光韵达发布2023半年报。报告显示,光韵达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46亿元,同比下降6.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4.3万元,同比下降53.51%;基本每股收益0.0561元,同比下降53.52%。

图片.png

光韵达致力于激光领域从应用、到装备、到激光光源的研究开发,是一家全激光产业链布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利用激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电子信息、航空、新能源产业提供创新的激光制造服务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业绩变动因素

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构筑贸易及技术壁垒、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及产量持续下降等背景下,调整产品结构。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变动因素情况如下:

1、航空制造业务订单充足,业绩继续保持着增长;

2、激光应用服务类业务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该业务中SMT类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PCB加工订单同比大幅下降业绩亏损,为此上半年公司对PCB业务板块采取积极措施,对该业务中的FPC板块进行业务重组,缩小其业务规模并大幅精简了人员;

3、智能装备类业务订单稳步增长,其新产品储能模组全自动产线已经在客户端验收完成,并获得后续订单,但由于智能装备类产品发货后客户验收周期长的原因,上半年该业务板块未达到预期业绩;随着下半年该业务新能源设备项目及教育设备项目逐渐进入产品验收期,预计全年业绩情况良好;

4、激光器业务因订单延后,该业务上半年同比下降(上年同期含中航研究院的订单).

图片.png

(图表来源:光韵达财报)

调整部分业务,开拓激光应用服务海外业务

2023年上半年光韵达在经营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调整萎缩业务,及时止损:受智能手机、PC等传统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2022年开始PCB行业整体需求转弱,行业整体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公司与PCB相关的成型、钻孔业务受行业冲击较大,业绩严重下滑出现亏损,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实现,短期也没有快速复苏的迹象,为此,公司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处置部分老旧设备、精减人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避免持续亏损。

2、扩大3D打印业务产能,助力航空业务:公司航空零部件业务依然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良好。报告期内,公司加大航空业务的投入,具体为:(1)“光韵达成都航空生产制造基地”已完成主体建设,待竣工验收及装修完成后,可实现航空零部件业务的集中管理,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2)增加3D打印产能布局,一方面加大3D打印设备投入,扩大产能;另一方面结合市场需求和集团内部技术力量,探索研发3D打印设备使用的激光器,丰富公司产品品类。

3、顺应产业链外延趋势,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公司多年扎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客户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电子终端品牌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消费电子行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逐渐显现,公司认为此轮供应链转移有望带动设备端和加工服务端的需求更迭。为了更好的配合A客户的需求,公司激光应用服务业务已布局东南亚市场,开拓越南、印度等地业务。其中越南工厂预计年底前进行试产,2024年一季度开始运营,届时将更好的为当地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3.大族激光2023上半年营收60.87亿元净利润4.24亿元

8月21日,大族激光发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2023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87亿元,同比下降12.2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24亿元,同比下降32.88%。

分业务和产品来看,上半年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行业专机产品及极限制造产品,具体情况如下。

信息产业设备业务需求下滑

整体市占率维持领先

信息产业设备业务实现收入16.38亿元,同比减少35.47%。其中,消费电子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67亿元,同比增加6.52%。

2023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及全球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下,消费电子行业需求仍处于下行周期,设备开支明显减少。围绕大客户的创新性需求,公司持续更新产品和工艺,推出了金属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得益于与大客户生产线的自动化需求提升,公司自动化焊接线等定制自动化生产线销售增长明显。行业大客户MR头戴显示器产品的发布有望带动消费电子行业进入新一轮的产业创新周期,从而带动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及产品订单重回增长。

PCB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71亿元,同比减少55.29%。2023年上半年,PCB行业需求整体仍延续低迷态势,行业客户新增产能投资大幅减少,对PCB设备市场造成较大影响。

新能源设备业务保持增长

深化大客户合作

新能源设备业务实现收入11.53亿元,同比增长6.60%。

其中,锂电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同比增长3.96%,截至报告披露日,在手订单31.76亿元。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公司持续推进与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亿纬锂能、欣旺达、海辰储能、蜂巢能源等行业主流客户的合作,新推出的卷绕机、辊压分切一体机、切叠一体机等产品实现小批量销售。

光伏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98亿元,同比增长46.96%。截至报告披露日,在手订单4.30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PECVD(等离子增强气相沉积设备)、扩散炉、退火炉等设备中标TOPCON电池行业客户批量订单。钙钛矿技术领域,凭借多年在薄膜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自主研发了钙钛矿激光刻划设备,已实现量产销售,与协鑫光电等行业头部客户一直保持合作关系。

半导体设备业务小幅下滑

持续推进新产品验证

半导体设备(含泛半导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减少19.16%。2023年上半年,LED市场缓慢复苏,公司持续推进激光剥离,激光全切以及Mini-LED修复等LED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性能改善。在Micro-LED领域,公司同步推进在MIP、COB封装路线的布局,已经研发出Micro-LED巨量转移、Micro-LED巨量焊接、Micro-LED修复等设备,市场验证反映良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方面,公司研发的碳化硅激光切片设备正在持续推进与行业龙头客户的合作,为规模化生产做准备,并推出了碳化硅激光退火设备新产品。

通用工业激光加工设备市场需求复苏

盈利逐步改善

通用工业激光加工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58亿元,同比增长7.80%。

其中,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实现营业收入11.92亿元,同比增长14.68%;高功率激光焊接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同比减少11.48%,截至报告披露日,在手订单6.76亿元。

2023年上半年,通用工业激光加工设备市场尤其是高功率激光加工设备需求有所复苏。大族激光进一步调整市场策略,持续加大对中低端市场的覆盖和拓展,整体市占率稳步提升。公司在长沙、天津、常州、张家港、济南等地设厂,实现就近生产交付和服务,提升盈利能力。公司在厚板切割效率、坡口特殊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及超高功率激光切割工艺上取得突破,并在钢结构、船舶等重点行业实现突破,与行业头部客户形成紧密合作。公司持续加强和新能源汽车客户的合作,中标比亚迪汽车31条白车身顶盖激光钎焊及底盘车架、高强钢电池托盘自动焊接线等多个项目。

三、新能源行业

1.比亚迪将在韩国建动力电池工厂

据外媒kedglobal报道,比亚迪KG Mobility(前身为双龙汽车公司)正在洽谈在韩国建立一家联合动力电池工厂。

有行业人士透露,比亚迪和KG Mobility计划于2025年1月开始大规模建设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将成为比亚迪在韩国的第一家合资动力电池工厂。

KG Mobility的一位官员表示,两家公司尚未就地点和容量等细节作出决定。

图片.png

图:网页截图

有知情人士进一步表示,该工厂可能建在KG Mobility平泽工厂附近,位于首尔西南约80公里处。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和KG Mobility双方都未就这一消息作出官方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KG Mobility计划为其将于9月推出的中型SUV电动车Torres EVX安装磷酸铁锂电池,将采用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极可能是刀片电池

SUV将是韩国首款配备磷酸铁锂电池新能源汽车

KG Mobility的目标是在2025年推出的代号为O100EV的电动皮卡车和代号为SUV-F100EV的大型电动SUV上,都使用比亚迪的电池。

资料显示,KG Mobility最开始的前身是创立于1954年的河东涣汽车制造厂,1977年曾改名为东亚汽车,而被市场熟悉的双龙汽车则是1988年公司易主时出现。

2022年年底,韩国的KG集团收购双龙汽车。

2023年3月底,韩国双龙汽车官方网站正式更名为KG Mobility,标志着韩国双龙汽车已成为了历史。

KG Mobility靠吉普车起家,一直有着相当鲜明的越野基因,在90年代时还因为跟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即戴姆勒奔驰)技术合作,还有着相当响亮称号,即“韩国奔驰”。

KG Mobility目前是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商。韩国前三大汽车生产商分别是现代汽车公司、起亚汽车集团、现代摩比斯公司。

2.小米汽车电池供应商敲定两大巨头

据界面新闻报道,小米汽车已经敲定中创新航和宁德时代作为现阶段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暂定为一级供应商。

小米的电池产业链投资布局

前述提及的中创新航早在2020年12月获得了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的投资,后者当时的持股比例为2.2826%,为第14顺位股东。

而在更早之前,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就已经围绕锂电池产业链展开了投资布局。虽然投资并不意味着使用所投资企业的相关产品,但可以可到的是,小米方面对锂电池产业链的前瞻性投资。

具体投资如下:

2018年12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曾对珠海冠宇进行了投资,当时,持有珠海冠宇4.3%的股份,成其第五大股东。

2021年8月,蜂巢能源发生工商变更,其中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为第41顺位股东,当时的持股比例为0.2756%

2021年10月,赣锋锂业宣布,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是赣锋锂电的第30大股东,认缴注册资本7500万元,当时的持股比例3.5117%。

2022年3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新增对外投资,新增投资企业为卫蓝新能源,投资比例1%。

2022年5月,电解液供应商湖南法恩莱特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为股东。

2022年8月,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商珈钠能源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顺为资本独家投资。顺为资本由小米董事长雷军和许达来于2011年共同创办……

小米汽车越来越近

8月18日,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其在新疆遇到了疑似小米汽车路试,小米董事长雷军及合伙人、总裁卢伟冰等高管也一同现身。

同时,一位名为“胡峥楠”的用户在其社交媒体上透露了小米汽车的能耗情况。据悉,胡峥楠曾是吉利研究院院长,2021年9月加入顺为资本,专注于智能汽车技术生态领域。

胡峥楠没有直接加入小米造车团队,有一种解读为:“可能是由于竞业协议的限制,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未来车型产品中出现专利侵权的风险。”

8月20日,雷军在其微博上分享了一组地点为新疆的沙漠照片,且照片中出现了“为小米汽车而战”的横幅。

因此,分析认为雷军和卢伟冰可能是在亲自督导小米汽车的夏季路试。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2024年上半年量产,今年3月,雷军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并表示小米造车进展超预期,已经顺利完成冬季测试。

现在又传出夏季测试和电池供应商的消息,这意味着,小米汽车业务正在加速推进,2024量产发布指日可待。

当然,网友们最关心的价格也有消息。根据豹变报道,明年即将上市的小米轿跑车型分为高配版和低配版,高配版暂定售价为29.9万元,低配版暂定售价为19.9万元。不过,小米内部人士表示,明年小米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作出相应的价格调整,该价格未必是最终定价。

3.募资120亿中国石化拟投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

8月15日,中国石化发布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申请稿),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将投向清洁能源和高附加值材料两大领域。

图片.png

图片来源:中国石化公告

其中,在清洁能源领域,拟向燕山分公司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投入2亿元。

本项目预计投资总额207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现有化工系统工业副产氢气进行提纯处理并配套氢气分析化验及装车设施,建成后纯化装置生产能力10,000Nm3/h,  折合燃料电池用高纯氢7,200吨/年。是中国石化氢能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将服务北京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对高纯氢气的需求

资料显示,中国石化是我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5位。

2021年,中国石化宣布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按其氢能发展规划,将建成全国最大加氢站网络,规划布局油氢合建站、加氢站1000座,力争建成50万吨/年非化石能源制氢能力,五年累计绿氢产量超过百万吨,结合氢制造、氢储运、氢应用优势,在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个领域发力,绿氢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以上。

同年,中国石化生产燃料电池氢500吨,加氢站实现加氢800吨。燃料电池氢源供给方面,在燕山石化、天津石化、上海石化、高桥石化、广州石化、海南炼化、齐鲁石化、青岛炼化8家企业建成氢提纯及充装设施,总能力达1.2万吨/年。由燕山石化提供的氢气在冬奥会开幕式作为燃料点燃冬奥赛场主火炬。

加氢站建设方面,新建66座,累计建成74座(含油氢合建站),加氢能力45吨/日,可为9000辆燃料电池车提供加氢服务。积极规划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正式注册成立。

按照“氢电一体、绿氢减碳”的发展方向,依托炼化基地大力开展集中式风电、光伏开发,布局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储氢—利用项目,推进“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建设。

2022年,中国石化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引领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将从加强产业培育、强化创新引领、深化战略合作三大方面入手发展氢能业务。

4.跨界布局,五粮液联手中石油进军光伏

8月18日,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五粮液新能源”)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合资成立了四川中新绿色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新绿能”),注册资本91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光伏发电设备租赁;储能技术服务等。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中新绿能由由五粮液新能源持股51%、中石油持股49%。其董事长为钟道远,分别担任着五粮液新能源、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高管。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五粮液集团首次跨界布局新能源领域了。

公开信息显示,自2023年以来,五粮液集团已多次在新能源布局,先后入股成立了和光同程光伏科技(宜宾)有限公司、四川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4月,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

今年6月,四川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发生两次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煊炀光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注册资本先由1亿人民币增至1.5亿人民币,再增至约1.67亿人民币。此次,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入股和光同程,被业界视为五粮液开始正式向光伏领域进军。

今年8月初,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等。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陈翀,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上述一系列的动作表明,白酒龙头五粮液正在布局新能源赛道。该公司工作人员也曾透露,集团确实在考察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光伏、储能方面。

除投资上述新能源公司外,五粮液集团还持有五粮液、宜宾纸业两家上市公司;持股华西证券、四川银行、宜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投资有五粮液文旅、经贸销售、安吉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公司。

四、复合材料行业

1.旅航者X2旋翼及起落架大量采用玻纤/碳纤复合材料

近日,小鹏汇天在公众号公布旅航者X2的旋翼及起落架设计方案,方案大量采用了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旅航者X2是小鹏汇天旗下首款双人智能电动飞行器,全机身采用碳纤维结构,可搭载2位乘客,最大载重200公斤。

旅航者X2的旋翼桨叶采用先进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现阶段航空业最先进的桨叶用材。该桨叶利用复合材料的优势,再通过结构设计优化,使旋翼桨叶具备高刚度、低质量的特点,从而减少电机驱动旋翼的控制响应时间,提高飞行品质,并且极大地提高旋翼桨叶的气动弹性稳定性。

图片.png

同时,旅航者X2的桨叶采用碳纤维铺层结构,即使硬物碰到桨叶,只会划伤表面和桨缘,不会影响飞行安全。

图片.png

在起落架方面,旅航者X2采用玻碳混编板簧式起落架,材料主要为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碳纤维保证起降所需要的强度,玻璃纤维保证减震缓冲所需要的韧性。起落架采用铰接形式安装起落架,可释放起落架受到的弯矩,使得整个传力路径更加单一,从而降低机体的强度要求。

2.国内外高压储氢瓶行业分析

1储氢技术背景

氢气能源能够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储存,而根据储存机理的不同又可分为高压储氢、液态储氢、固体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方式,不同储氢技术的优劣势对比如表1所示,其中高压储氢是应用最广泛的方式,也是目前车用储氢的主流方式。

1 几种常见储氢技术的优缺点对比

图片.png

低温液态储氢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而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技术目前尚处于示范阶段,但由于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也是国内外研究热点。高压储氢作为一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储氢方式,其特点在于可利用气瓶作为储存容器,通过高压压缩方式储存气态氢。该技术优势在于成本低、能耗小、充放气速度快等

在高压储氢技术中,目前最为成熟且成本较低的技术是钢制氢瓶和钢制压力容器,如目前工业中广泛采用20MPa钢制氢瓶,并且可与45MPa钢制氢瓶、98MPa钢带缠绕式压力容器进行组合应用于加氢站。但是钢制氢气瓶由于较高的重量,因此并不适宜汽车用,因此目前车用高压储氢瓶的国际主流技术通过以铝合金/塑料作为内胆,外层则用碳纤维进行包覆(即所谓的III型、IV型瓶,表2),提升氢瓶的结构强度并尽可能减轻整体质量。

2 五种类型高压气瓶的特征及性能

图片.png

目前国外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广泛使用70MPa碳纤维缠绕IV型瓶,与之相比,目前我国车载储氢方式大多为35MPa碳纤维缠绕III型瓶,而70MPa碳纤维缠绕III型瓶也已少量用于国产汽车中。国内70MPa碳纤维缠绕IV型瓶的制备面临主要难题在于技术不成熟、无法规模化生产,因此导致成本极高,据估计125kg的储氢系统价格上万元,表3显示高压储氢瓶和车载氢系统生产成本与规模之间关系,当生产规模越大,储氢瓶成本也就越低,如当气瓶生产规模由1万套提高到50万套时,氢气瓶成本会下降20%。

3 储氢瓶成本与规模化对应关系

图片.png

2国外高压储氢行业现状

目前国外高压储氢瓶应用技术最为成熟的国家为美国和日本,美、日从事复合材料氢气瓶研发与生产代表性企业包括美国Quantum公司、美国通用汽车、美国Impco公司、日本丰田、日本Jari等,其他法国、加拿大、韩国、德国等也有企业开展70MPaIV瓶生产(表4)。

4 国外高压储氢瓶主要生产企业

图片.png

按照日本丰田公司的设计与规划,燃料类型会取决于车辆的续航里程和尺寸大小,通常而言,短续航里程和小尺寸车辆使用动力电池系统,中等续航里程和中尺寸车辆使用燃油对应的混合动力/插电混合动力系统,而长续航里程和大尺寸车辆则最好使用氢燃料电池系统。

图片.png

1 动力系统与汽车尺寸和行驶距离对应关系

丰田Mirai中设计了一种一大一小的两储氢瓶系统,并通过高压方式尽可能多充入一些氢气。并且选择了70MPa的高压储气瓶,两储氢瓶系统容量总计122.4L,能够存储约5kg的氢气,汽车续航里程可达650km。

图片.png

2 丰田Mirai汽车中的两储气瓶系统

3国内高压储氢行业现状

目前在高压储氢瓶领域,国内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目前国外氢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质量更轻、成本更低、质量储氢密度更高的IV型瓶,而国内IV型瓶还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国内应用比较成熟的产品只有35 MPa和70 MPa III型瓶,其中70MPaIII型瓶应用也有限。在III型、IV型高压气瓶领域,国内技术和产品现状与国外对比如表5所示。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广泛应用35MPaIII型瓶,但是加工高压气瓶所使用的关键碳纤维材料大多为进口碳纤维。

5 国内外高压储氢瓶技术和产品对比

图片.png

国内主要高压储气瓶生产企业生产的III型储氢瓶与国外IV型瓶性能对比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IV型瓶质量轻但质量储氢密度高。同等体积下,压力越大储氢量越高,车辆行驶里程就更远。

6 国内外高压储氢瓶产品性能对比

图片.png

IV型高压储氢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系统占比将近80%,而国内大部分高压储气瓶生产企业所用碳纤维仍以国外产品为主,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碳纤维产业高速发展,已有部分国内碳纤维企业开始进入高压储氢气瓶市场,相信未来国内碳纤维产品大量应用将会为降低IV型瓶成本做出积极贡献。

3.中简科技ZT9H碳纤维通过工艺评审,正在积极谋划四期项目建设

近日,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简科技”)在成都组织召开了ZT9H碳纤维工艺评审会,主管机关、设计单位及相关用户等出席会议,会议认为:中简科技“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产品项目”(“三期项目”)生产线制备的若干批次ZT9H碳纤维考核评价后,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生产线工艺稳定,同意通过评审。

图片.png

公司根据早期对全球新一代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趋势、航空航天领域设计要求及主干材料升级方向的理解与判断,并参照主要用户明确的需求牵引,2015年成功研制了ZT9H碳纤维,此款纤维是继ZT7系列碳纤维之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端碳纤维成熟产品(强度、模量较ZT7H碳纤维分别高出18%以上、24%以上),现已具备稳定持续的规模生产能力,与美国Hexcel公司2019年推出的HM50型碳纤维同属新一代碳纤维产品序列。

ZT9H碳纤维解决了长期以来高强度和高模量难以共存的难题,高强度、大伸长率、高模量可满足航空、航天结构材料应用特性需求。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经过多个批次的评价、验证,中简科技ZT9H碳纤维以其优异的性能满足了型号设计、研制与批产要求,目前三期项目产线已经通过工艺评审,具备了批产能力,可进行供货,ZT9H为代表的新一代碳纤维产品作为主、次承力结构的核心关键材料,具备广阔的新应用场景,有望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下一步,公司将根据型号研制及批产的进度要求,进行供货。

关于中简科技“三期项目”三期项目是在一期项目和IPO募投项目基础上,自主设计的高度集约化、自动化、柔性化的碳纤维生产线,覆盖了聚合、原丝、碳化等各个环节,可根据不同客户对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需要进行定制化生产。随着三期项目产能的陆续释放,将形成新增年产1500吨(12K,ZT7系列)航空航天高端碳纤维的产能,标志着公司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高端客户对公司高性能碳纤维的急迫需求与产能供应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新增产能解决了保供问题的同时,为新领域、新订单的争取提供了产能基础。

图片.png

卫星通信行业

1.接替风云三号C星,风云三号F星全面升级

2023年8月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三号F星成功发射,作为上午轨道卫星风云三号C星的接替星,其定标精度提升约1倍,定量化观测能力全面提升。该星搭载新研制的2台紫外高光谱探测仪、升级的3台风云卫星家族先进载荷,将开启我国风云卫星紫外高光谱探测新篇章,进一步提高对大气温湿度垂直廓线、大气痕量气体及地球辐射收支能量的观测精度。

图片.png

风云三号F星

1“三维扫描”分层更精细,台风暴雨捕捉更精准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卫星高频次、高精度大气温湿度廓线信息不仅对数值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和气候变化预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区域和中小尺度天气、短临天气,特别是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具有重要贡献。

风云三号F星搭载了先进的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三台仪器探测大气温湿度廓线。相比C星,风云三号F星大气垂直探测通道数量提升近47倍,微波温度计大气探测通道17个,微波湿度计大气探测通道15个,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探测通道有三千多个。通道越多,大气垂直分层探测越精细,意味着这台大气温湿度“CT机”垂直分层能力显著提升,对大气温湿度分层认知更精准。

同时,通过微波和光学大气探测仪器深度联合,充分发挥微波通道不受天气影响及高光谱探测通道更精细的优势,可探测人眼难以捉摸的大气温湿度廓线信息,为大气做更精准的“三维扫描”,可提示未来几小时哪些区域将会发生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更加精准地捕捉台风、暴雨等大气温湿度分层信息,让台风暴雨“有迹可循”,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值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开启我国风云卫星紫外高光谱探测新篇章

痕量气体是大气中浓度低于十万分之一的粒子,主要有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全球大气环境及气候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卫星高精度、高频次的全球大气痕量气体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动态监测,对全球大气环境治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风云三号F星装载了2台新研制的紫外高光谱遥感仪器,紫外高光谱臭氧天底探测仪通过对地观测实现对臭氧总量的高精度观测,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通过对大气侧面扫描实现对臭氧廓线的高精度观测。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迎来紫外高光谱探测的新篇章。

卫星搭载的紫外高光谱臭氧天底探测仪用于紫外可见光波段探测,探测通道数量近千个,幅宽达2900km,空间分辨率优于7km,仪器正面“俯视”地球大气,犹如一台“超广角CT机”,可以实现每天一幅全球大气微量成分探测图像,相较于国内外同类型紫外探测仪器,其在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均有大幅度提升,达到国际同类载荷先进水平。仪器通过超广角天底探测对全球臭氧总量和臭氧垂直廓线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重要痕量气体以及气溶胶等进行探测,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不同于天底探测,临边探测就是仪器“侧视”大气进行垂直向扫描,获取大气垂直廓线信息。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是我国首台利用临边观测模式进行紫外可见波段高光谱大气探测的业务载荷,获取全球臭氧垂直廓线、二氧化硫和二氧化3.氮柱总量以及气溶胶信息,主要用于气候变化、大气化学以及大气环境研究。

上述负责人表示,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的探测通道数量有两千余个,垂直分辨率优于3km,工作时如同“侧视扫描仪”对大气痕量气体进行高精度扫描探测,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载荷先进水平,填补我国风云卫星紫外高光谱临边大气探测的空白。

2.国内首颗以人工智能(AI)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8月10日12时03分,中国首颗以人工智能(AI)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智能应急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又名WonderJourney-1A,简称WJ-1A),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浙江本地企业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的Wonder Journey望江山星座的第一个卫星智能体发射完毕,即将正式投入运营。

图片.png

这是实现从智能卫星到太空智能体跃迁的第一步。与其他卫星相比,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携带峰值80TOPS(即每秒钟万亿次运算)星载算力,而星上超高算力的实现得益于地卫二自主研发的星载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String” Edge AI Platform)。并且,这个算力还将随着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的更新迭代不断攀升,在今年年底,地卫二星上算力有望超每秒万亿次运算。

通过部署全新计算架构和自动驾驶级的太空算力,驱动高分辨率面阵相机、近红外相机等载荷,运算超过百种算法,实现星上的实时观测、实时处理和太空智能。具体来说,可实现图像智能识别、智能分割、智能压缩、无效数据清洗等星上AI能力,有效提高遥感卫星的运行效率。

星载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采用了开放系统架构,推动“太空共同富裕”新业态。多家单位和企业联合地卫二,纷纷入驻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共同打造了基于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的“望江山太空程序1.0”应用矩阵,这也标志着地卫二第一代“星上太空城”的诞生。

共建空间信息走廊,畅想太空丝绸之路。“弦”智能载荷处理单元搭载了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AliOS操作系统,验证智能操作系统管理卫星,以及未来智能汽车与智能卫星的连接和计算能力,系国内首个将汽车底层操作系统运用到商业航天上的案例。小冰公司也与地卫二联手,实现了交互式太空数字人智能模型布局太空的第一步。浙江大学望江山智能联合实验室、东海实验室、阿曼苏丹卡布斯大学、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等单位也为星载智能应用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商业卫星发射按重量以克计价的时代,软件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卫星的物理载荷。通过软件上注的方式,这个智能平台让多种智能应用程序得以在航天器上运行和验证,赋能包括森林减灾、水质监测、土壤墒情、非农非粮、森林火点、病虫害监测、城市两违等多种场景,作为一种长时序、高精度的监测手段有独特的优势。

“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入轨后将首次在轨开展星载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验证试验,评估多方算法及模型的在轨应用效能,并持续开展“天空地脑一体化”架构验证。

在轨期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苏州天巡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等多家联合研制单位共同在应急减灾、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中国商业航天如今仍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需要整个行业通力合作。地卫二作为一家多模态的商业卫星公司,期待着与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志在为整个行业赋能,推动卫星的智能化转型,实现航天产业的持续繁荣与创新发展,推动航天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与进化。

理论上,这是目前唯一一颗跑得动大模型的新“星”。通过部署类似GPT的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利用智能体模型代理(Agent Model),构建了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持续进化、开放兼容的智能系统,实现“模型管理模型,模型生产数据,模型产生效益”。作为连续两届拿下CVPR(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挑战赛奖项的科技公司,地卫二无疑承载着应用大模型太空GPT的使命。

3.谷神星一号火箭成功将西光壹号等七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3年8月10日12时03分,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七)·好欢螺号运载火箭(任务代号:LUCKY 7),顺利将七颗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的连续第七次成功发射,是本年度的连续第三次成功发射,也是在一个月内实施的第二次发射。

本次发射共搭载七颗卫星,分别为:西光壹号01星,星池一号B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以及西安航投88号、96号、104号、112号卫星。

西光壹号01星为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西光壹号系列卫星,是目前国内百公斤级最高地元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的高光谱卫星之一,也是国内同量级功能最多的高光谱红外综合观测卫星之一。该卫星搭载高光谱相机、红外相机、全色相机、星上智能处理单元及光交换机等多个载荷,主要用于提供对地观测服务,可应用于生态环境、农业林业、国土资源、海洋经济、自然资源、智慧城市、大气环境、防灾减灾、森林火点监测等领域。

星池一号B星是由椭圆时空自主研制的广域综合感知卫星,该星具备遥感、星间/星地通信和导航增强能力,同时具有多载荷、小型化、轻量化的特点,主要用于完成星池计划卫星核心技术验证和示范应用。

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是为以AI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卫星,卫星由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和苏州天巡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配置高分辨率面阵相机、近红外相机等载荷,利用星上智能处理技术提供地面热点地区遥感观测服务。同时,该卫星搭载运行斑马AliOS操作系统,是国内首个将汽车底层操作系统运用到商业航天上的案例。

目前,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已累计服务了15家商业卫星客户,完成了28颗不同功能商业卫星的入轨发射。为对地观测、气象监测、卫星物联网、科普教育等多个应用领域提供了发展助力。作为国内首个挑战高密度发射能力的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航天将继续加快相关体系建设,提升内外部组织管理能力,优化流程效率,确保全面满足当前爆发式增长的密集发射需求。

六、金融资本市场

1.VC/PE 2023年上半年业绩总结

1)市场概况:2023年上半年投资延续放缓第二季度活跃度有所回升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端仍处于低活跃周期,案例数及金额均延续趋缓态势。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上半年共发生投资案例数3,638起,同比下降37.5%;披露投资金额2,929.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0%。其中,随着企业融资需求陆续释放、交易和信息披露逐步推进,第二季度投资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案例数和金额分别环比增加10.2%、19.1%。

此外,2023年上半年,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投资案例数占比由2022年上半年的1.0%上升至1.3%,投资金额占比由32.4%上升至41.1%,且主要为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汽车、清洁技术领域企业;从投资阶段来看,多为扩张期及成熟期项目,且不乏大型企业分拆或合作设立的项目及国资背景标的。

图片.png

图片.png

从细分市场来看,2023年上半年早期投资、VC、PE市场投资案例数与金额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态势。其中,伴随多元主体延伸投资早期项目,早期投资市场机构洗牌与分化加速,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40.2%,投资金额同比下降26.1%;创业投资市场受美元基金影响较大,案例数同比降幅为40.2%,金额同比降幅达51.4%;而在国有背景投资机构活跃布局直投业务拉动下,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案例数及金额降幅均低于市场整体水平,分别为34.5%、38.9%。

就各类型机构的行业布局而言,早期投资市场中机械制造领域案例数同比增加4.0%,清洁技术领域案例数排名由2022年上半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5位;创业投资市场中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超越IT,投资案例数分别位列第1及第2;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持续布局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产业,案例数排名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

图片.png

2)投资币种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占比超九成外币投资降幅较大

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投资仍为市场主导力量,且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具体而言,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为3,320起及2,340.71亿元,同比下滑35.6%、39.9%;在已披露融资币种的事件中分别占95.5%、79.9%,同比增加6.7个、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币投资案例数共155起,同比下降76.2%,披露投资金额588.94亿元,同比下降49.0%,降幅分别为人民币投资的2.1倍和1.2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币投资案例数有所下滑,但上半年仍有部分企业获得大额外币融资,如无锡华虹半导体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II等机构40.2亿美元战略投资,极氪完成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等机构参与的7.5亿美元A轮融资。

图片.png

3投资行业科技创新仍为投资主题新能源、新材料获市场关注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3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持续集中于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与IT行业,三大领域共发生投资案例数2,271起,占比62.4%。

具体而言,在新能源汽车、光伏、5G等多元需求推动下,半导体及电子设备领域共发生813起(同比-33.6%)投资事件,披露投资金额631.63亿元(-45.5%),均保持领先,获投企业覆盖了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半导体、半导体设备等多个赛道;其中,共10起案例吸纳VC/PE投资金额在10亿元及以上,如无锡华虹半导体、长飞先进半导体、奕斯伟计算等。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以752起(-31.5%)投资案例及435.48亿元(-39.3%)投资金额位列第2,创新药、细胞治疗、基因疗法等赛道持续火热。IT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数706起(-49.1%),涉及投资金额285.25亿元(-61.3%),均排名第3,新一代IT技术快速发展,大额投资案例包括AI大模型研发商Minimax、AGI公司光年之外、软件工具厂商开源中国等。此外,机械制造行业以369起(-15.0%)投资案例数维持第4,涉及投资金额176.21亿元(-48.0%)。

值得注意的是,“双碳”目标叠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2023年上半年绿色低碳领域延续受到资本关注。案例数方面,化工原料及加工(218起,-20.7%;187.92亿元,-18.8%)、清洁技术(159起,-24.3%;212.26亿元,-11.9%)行业投资案例数均超越互联网,依次居于第5及第6位;金额方面,汽车行业吸纳资金总量达236.76亿元,同比逆势提升3.8%,且主要由新能源汽车企业贡献,如蔚来汽车、极氪、北汽蓝谷等。

图片.png

整体而言,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股权投资市场也逐渐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经进一步统计分析,2023年上半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943起投资案例的获投企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25.9%;吸纳VC/PE投资金额640.61亿元人民币,占比21.9%。另外,上半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共发生430起投资案例,在全市场占比为11.8%;涉及投资金额396.56亿元人民币,占比13.5%。而从整体渗透率来看,VC/PE机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累计支持率超过30%,投资活跃度较高的行业有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和医疗健康等,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VC/PE渗透率仅为13%左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4)投资阶段扩张期企业延续市场高关注度A轮仍为首要投资轮次

从投资阶段来看,2023年上半年扩张期投资案例数为1,487起,占比达40.9%,较2022年上半年小幅回落2.7个百分点;披露投资金额1,255.23亿元,占比达42.8%,较2022年同期小幅减少0.9个百分点。同时,种子期、初创期平均投资规模分别同比上升32.4%、28.5%,主要由部分拥有大型企业或国资企业背景的项目拉升,如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福临门、华虹半导体旗下无锡华虹半导体、吉利汽车旗下极氪等。

从投资轮次来看,A轮以1,129起投资案例数居于首位,占比达31.0%,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其次为天使轮,共发生投资案例数647起,占比17.8%,与2022年上半年持平;B轮次之,共涉及552起投资事件,占比为15.2%。同时,上市定增案例数同比上升23.0%,且多发生在第一季度,而投资金额同比上升49.8%,主要由第二季度蔚来汽车、长江电力的定增事件拉升,两起事件所获VC/PE投资金额均近50亿元。

图片.png

5)大额投资案例多集中半导体、新能源产业国有资本活跃参与

从大额投资案例来看,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主要呈现几大特征:一是获投企业多为半导体及新能源相关领域企业;二是具有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背景的项目吸金明显;三是国有资本表现活跃,大额投资案例参与度居高。

图片.png

整体来看,为适应新的创业与产业结构,股权投资机构正在进行投资策略调整及人才梯队建设,并对项目的稀缺性、成长性及估值提出多重要求,2023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持续放缓。但长远来看,当前诸多行业处于调整周期,部分创新性技术有望规模化应用,伴随股权投资市场预期回升,机构将谋时而动、顺势而为,持续支撑企业成长。更多有关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详见已发布的。

2.陕西发布第3批上市后备名单新增78家

近日,由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沪深北交易所驻陕基地举办的2023年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发布会顺利举办。

1新增78家:累计438家

相较于第二批发布的360家,2023年度新增78家,整体后备企业数量达到438家,本次增幅达21.67%。再较之第一批的300家,增幅更是达到了46%。

再进一步来看,A档(60家)和B档(120)家仍与去年保持一致,新增的78家全属于C档,使得今年C档数量达到了258家,ABC档对应数量占比为13.7:27.4:58.9,体现出“更深层次培育”的意味。

图片.png

▲图:2023年度陕西上市后备企业ABC三档数量占比

判定标准:

A档:以在审核、在辅导和年内有望报辅导、报境外交易所审核的企业为主,净利润和营收不低于3000万元和1亿元;

B档:以沪深北交所驻陕基地联合推荐、与中介机构已签约企业为主,净利润和营收不低于1000万元和1亿元、或2000万元和5000万元、或营收不低于2亿元;

C档:统筹考虑沪深北交所驻陕基地、省直部门、地市金融工作部门推荐、与中介机构签约、是否为上年度后备企业等因素,净利润和营收分别不低于500万元和5000万元、或不低于1000万元和3000万元、或营收不低于1亿元。

从各地市来看,也出现了明显的“多点开花”。除西安以281家绝对优势遥遥领先(64.16%)之外,宝鸡(29家)、咸阳(21家)、渭南(21家)和榆林(20家)较往年都出现了一定的跃升。

图片.png

▲图:2023年陕西上市后备企业各地市数据

若再以最快的A档企业来计,累计60家企业中,西安以47家仍稳居第1,占比达到78.33%,宝鸡(4家)、咸阳、渭南和榆林(均为2家)次之,再接着是延安、汉中和韩城(均为1家),也意味着“2023年度至2024年度上市先锋”已遍及全省。

2点兵正当时:出击“沪深北港”

经过省金融局持续不懈的推动,“后备企业”已经成为“资本陕军”最大的蓄水池。经梳理发现,相较于2022年的360家,2023年榜单里的438家中,有313家是去年的“老面孔”,留存率87%。此外,有14家企业已经过会或上市,24家企业已进入审核和辅导程序,109家与券商签署上市保荐协议,签约率为30.28%。

在过去的2022年度,“资本陕军”出现了很多创新与突破,其大部分都曾获誉“陕西后备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方向,源杰科技、新通药物、爱科赛博和西高院纷纷登陆科创板,其中新通药物成为“西北首家以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的代表性公司;在深交所方向,北方长龙、诺瓦星云、华达科技、鹰之航和彩虹新能登陆创业板,其中彩虹新系陕西首个“A+H”两地上市,主板的陕能能源则是全面注册制下首批过会企业之一在北交所方向,天力复合与万德能源已经成功,其中天力复合开开创了陕西首例“A拆北”模式;在境外方向,德银天下和巨子生物登陆香港交易所,其中巨子生物成陕西历史上市值最高的港股,而三八妇乐则以SPAC方式登陆纳斯达克;

基于这种浓烈的上市氛围,2023年度这一热情仍在延续,“后备点兵”正当时。统计发现,截至7月16日,陕西境内外在审企业13家、在辅导企业15家。其中2023年A档在审8家中,华羿微电子等3家企业已受理,开源证券等5家企业已问询,并仍然保持了全面出现的态势。

在上交所科创板领域,奕斯伟材料于4月与中信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的,刚刚斩获中国潜在独角兽的华羿微电则披露了招股说明书。在深交所创业板领域,拓尔微电子、开源证券名列其中。最火爆的是北交所,7月完成上市辅导验收的西诺稀贵、6月、收到北交所审核问询函的摩尔股份(833334)、申请在北交所上市的德林荣泽(835496)、以及参加省金融局召开的后备企业座谈会的钢研功能都在其列。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天天充电亦已披露了明确意向。

图片.png

▲图:深度嵌入重点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全省发布第二批重点产业链名单企业,加之第一批累计122户“链主”企业,有31家出现在这次上市后备名单中,A档10家,B档13家,C档8家,遍布16条重点产业链,这是陕西借道资本市场高效赋能产业链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体现。

这两年随着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的持续推出,全省会上市企业数量相较于前些年有了显著提升,步入“上升通道”且维持“高位运行”,全省上下助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氛围日益浓厚。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6家(境外5家),A股上市公司数量从2019年初的47家增加至目前的85家(含7家已过会待发行),增长率居全国3位。今年以来,新增过会企业6家,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图片.png

▲图:2023年为7个月过会和上市数量

3.吉利产业链”再获6000万,热交换器龙头银轮股份新设厂房于西安吉利产业园

近日,浙江上市公司银轮股份(002126)公告称,拟投资6000万元在陕西西安设立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空调箱和冷却模块等热管理产品。这家“吉利老乡”不仅将厂房设在了西安吉利产业园,更是在公告中直言为吉利而来。

1银轮出手:6000万点名吉利

1993年于浙江台州市成立的银轮股份专注于油、水、气、冷媒间的热交换器、汽车空调等热管理产品,不仅是我国热交换器行业首家民营上市公司,亦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公司近年来的重要动作是,正在由传统商用车向新能源汽车发力。由于新能源汽车新增了对电池、电机、车载计算机、功率半导体、热泵空调等需求,公司近年来研发支出稳步上升,近3年分别达到2.69亿元、3.26亿元、3.8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4.26%、4.17%、4.55%。得益于新能源业务的突破,公司2023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达84.3亿元、3.83亿元,同比增长8.49%、73.92%。

图片.png

▲图:银轮股份近五年研发支出情况

市场认可度是直接体现,银轮股份目前已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油冷器和中冷器市占率达45%和35%。其客户名单更可谓豪华,不仅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沃尔沃、保时捷、蔚来、宁德时代;乘用车领域的福特、通用、宝马;商用车领域的戴姆勒、康明斯、纳威司达;工程机械领域的卡特彼勒、约翰迪尔、住友等,还出现了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等顶级超跑厂商。

而投资西安,银轮股份目的十分明确。此次投资的子公司西安银轮与生产厂房均位于高陵西安吉利汽车产业园,投资目的是“为了满足吉利等周边客户的属地化供货需求,降低物流、制造等运营成本,提高综合盈利能力”。

能够做出此举,则源于银轮股份与吉利长期以来的紧密合作。在银轮股份2007年IPO时招股说明书中,就提出了要扩大对吉利的供应量,同年底,公司还携手吉利与广西玉柴机器成立了两家柴油合营公司。自2012年起的各年度报告中,吉利均作为主要客户列示其中,仅从IPO算起,双方合作就超过16年。

在具体供应方面,银轮股份曾于2018年5月、2018年12月、2020年1月发布3则关于获得吉利供应商定点的公告,分别为预计2021年开始批量供货的PMA纯电动平台热交换总成、BE12纯电动平台液冷板与2022年开始批量供货的吉利PMA-2平台热泵空调项目,预计销售额/量将达338万套、11.5亿元、6.95亿元。我们注意到,其最新发布的PMA-2平台热泵空调项目正是针对已将工厂落户西安的smart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公告中“周边客户”的表述,我们在银轮股份商用车主要客户中还发现了法士特、潍柴动力(陕重汽)的身影。基于与客户的稳定合作,银轮股份对西安项目很有信心,预计在2023年10月投产后,2024年该项目将实现销售收入2.81亿元。

2北跨高陵:核心区重注汽车

作为西安“北跨”核心区的高陵,汽车产业已成其最靓丽的名片。整体数据就能说明问题,2022年全区汽车制造业总产值697亿元,是该区工业产值占比最大的行业,与全市2173亿元的汽车产值相比,面积仅294平方千米的高陵区的贡献度就达到了32.07%

能够获此成绩,离不开区内陕汽、吉利这两家陕西重卡产业链、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在高陵区打造汽车制造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中,其汽车产业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其一是龙头企业扩产增效:陕汽在集团总部整体迁入泾渭新城(经开区泾渭新城行政区属于高陵)的基础上,又先后于高陵投资了扩能一期、二期项目,合计总投资50亿元,预计年产值400亿元,目前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10月投产,二期项目现已启动。吉利则自2017年在高陵投资了30万辆新能源整车项目后,又先后将两款最新车型星越L、奔驰smart的生产线放在高陵,同时还计划投资了4.8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技改项目。

其二是零部件企业加速聚集:汽车核心关键零部件正是高陵打造产业集群的抓手,目前已聚集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133家,已逐步形成康明斯发动机、汉德车桥、德仕零部件等企业为领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西安市2023年北跨发展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就有高陵区汽车零部件项目。

图片.png

▲图:西安新能源汽车南北聚集载体

正是这种围绕“链主”企业配套需求产生的产业集群效应,使得西安当前已形成南比亚迪、北吉利的“南北集聚格局”。而在我们看来,吸引“产业链招商”项目落地的核心“市场动能”则在于“链主”企业所表现出的澎湃动力。

例如陕汽重卡:2023年上半年,陕汽重卡国内民品实际销量突破3.3万辆,同比增长超35%,半年增速排名行业第1,上半年市场份额亦提升了2.5个百分点。其中高陵扩产项目主要产品新能源重卡表现更是亮眼,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达381.6%,市场份额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

例如西安吉利:虽然无法获得西安工厂的最新产能数据,但结合2022年吉利新能源产品销量32.9万辆、同比增长超300%、单月渗透率多次突破30%的总盘子,西安工厂月产破2万台、仅159天实现量产车从20万台到30万台,证明持续建设中的西安工厂效能有望进一步扩大。

如此看来,“属地化”客户的优异表现,或许正是银轮股份预期西安项目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81亿元的底气所在。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