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4年第1期(总第75期)

行业报告 2024-02-19 18:17:35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碳化硅外延片龙头企业瀚天天成上市

瀚天天成为宽禁带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外延晶片提供商,主要从事碳化硅外延晶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用于制备碳化硅功率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商业化3英寸、4英寸和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批量供应的生产商,同时也是国内少数获得汽车质量认证的碳化硅外延生产商之一;已实现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技术的突破,并已经获得了客户的正式订单。

从营收和净利润方面来看,瀚天天成业绩增长强劲。2023年1-6月,瀚天天成营业收入约为5.86亿元,净利润约为0.58亿,对比2022年总营收约为4.4亿元,净利润约为1.43亿元的成绩来看,瀚天天成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翻番,大幅赶超去年营收成绩,而且盈利能力依旧良好。

CASA统计数据显示,按外销市场和自供市场全出货量统计(等效6英寸),瀚天天成2022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9%;按外销市场出货量统计(等效6英寸),瀚天天成2022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约38%。

不过,瀚天天成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上述报告期内,瀚天天成前五大客户主营业务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0.31%、74.19%、86.74%和85.21%,其中,来自第一大客户客户A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30.64%、45.17%、56.04%和57.25%。

募资35亿元,新增80万片SiC产能

根据瀚天天成的招股书,该公司拟在科创板上市,计划募集资金35.03亿元,将用于建设3个项目,包括:“6-8英寸SiC外延晶片产业化项目”、技术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SiC外延项目投资总额约为35亿元,募集资金使用额为27亿元。

图片.png

 

申报稿显示,截至目前,瀚天天成月产能约为4万片。报告期内(2020年-2022年),瀚天天成的碳化硅外延片产能分别为2.4万片、2.63万片、9.9万片。2023年上半年,瀚天天成实现产能12.01万片,产量10.94万片,对比2022年全年,分别上升21.31%、24.32%,均实现大幅度上涨。

出货量方面,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自产自销量约为49525片,代工数量为52924片。

图片.png 

2.比亚迪电子158亿收购捷普新加坡

12月30日消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完成对Jabil Inc.旗下子公司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以下简称“捷普新加坡”)的收购。

2023年8月28日,比亚迪及其控股子公司比亚迪电子在A股和港股同时公告称,比亚迪电子与捷普新加坡签署框架协议,以约158亿元人民币(等值22亿美元)现金,收购卖方位于成都、无锡的产品生产制造业务,包括现有客户的零部件生产制造业务。

比亚迪电子是一家平台型高端制造企业,业务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无人机、物联网、机器人、通信设备、医疗健康设备等多元化的市场领域。

捷普电路(新加坡)有限公司为一家于新加坡注册成立的私人公司,其为Jabil Inc.的附属公司,Jabil Inc.为一家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一家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在30个国家的100个地点拥有超过250000名员工。

Jabil Inc.的主要业务包括电子制造服务(EMS)和消费行业的设计工程、制造及供应链服务;以及材料技术服务(塑胶、金属、自动化及模具)。

比亚迪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收购将拓展比亚迪电子客户与产品边界,拓宽智能手机零部件业务,大幅改善比亚迪电子客户与产品结构。同时增加核心器件产品的战略性布局,助推比亚迪电子产业升级,在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与比亚迪电子现有产品有效协同,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图片.png 

 

3.半导体掩模版企业龙图光罩IPO成功过会

1月3日,证监会披露了关于同意深圳市龙图光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图光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同意龙图光罩科创板IPO注册申请。

招股书显示,龙图光罩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掩模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稀缺的独立第三方半导体掩模版厂商。公司紧跟国内特色工艺半导体发展路线,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半导体掩模版对应下游半导体产品的工艺节点从1μm逐步提升至130nm,产品广泛应用于功率半导体、MEMS传感器、IC封装、模拟IC等特色工艺半导体领域,终端应用涵盖新能源、光伏发电、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无线通信、物联网、消费电子等场景。

目前,龙图光罩已掌握130nm及以上节点半导体掩模版制作的关键技术,形成涵盖CAM、光刻、检测全流程的核心技术体系。在功率半导体掩模版领域,公司工艺节点已覆盖全球功率半导体主流制程的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龙图光罩已与众多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并形成了优质的客户结构,如:中芯集成、士兰微、积塔半导体、华虹半导体、新唐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立昂微、燕东微、粤芯半导体、长飞先进、扬杰科技、英集芯、芯朋微、斯达半导体、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客户不仅涵盖芯片制造厂商、MEMS传感器厂商、先进封装厂商、芯片设计公司,还包括进行基础技术研究的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

财务数据方面,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6月,龙图光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53亿元、1.14亿元、1.62亿元、1.03亿元,其中2020年—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5.09%;同期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47.87万元、4116.42万元、6448.21万元、4019.61万元,整体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龙图光罩称,公司以特色工艺半导体市场为切入点,紧扣国内半导体厂商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掩模版工艺技术水平和客制化服务能力,逐步进入国内多个大型特色工艺晶圆厂供应商名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半导体掩模版产业的国产化。

龙图光罩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2.1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30.00%—42.38%;预计2023年净利润8200万元—8500万元,同比增长27.17%—31.82%。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招股书显示,龙图光罩主要原材料和光刻机采购依赖于境外且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为石英基板、苏打基板和光学膜等。石英基板和光学膜技术难度较大,供应商主要集中于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公司的原材料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6月,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原材料的金额占原材料总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82.73%、84.62%、88.08%和85.50%。公司主要生产设备,如光刻机主要向境外供应商采购。

对于此次IPO,龙图光罩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337.5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预计使用6.632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高端半导体芯片掩模版制造基地项目、高端半导体芯片掩模版研发中心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高端半导体芯片掩模版制造基地项目是通过对龙图光罩现有核心产品的技术升级,实施更高制程(130nm-65nm节点)半导体掩模版的开发及产业化,以创新型、高性能、高品质产品满足更高端的市场要求,加速实现130nm工艺节点以下半导体掩模版的国产替代进程,同时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龙图光罩表示,未来公司将跟随国家半导体行业发展战略,围绕高端半导体芯片掩模版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资金投入,逐步实现90nm、65nm以及更高节点的高端制程半导体掩模版的量产与国产化配套,形成“深耕特色工艺,突破高端制程”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未来三至五年,龙图光罩将利用现有的优势和产品竞争力,扩大国内特色工艺半导体市场掩模版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大力推进高端半导体芯片掩模版项目建设,实现高端半导体掩模版技术突破,不断提升制程节点。

4. 北方华创首台12英寸HDPCVD设备进入客户生产线

近日,由国产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北方华创自主研发的12英寸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HDPCVD)设备Orion Proxima正式进入客户端验证。这标志着北方华创在绝缘介质填充工艺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也为北方华创进军12英寸介质薄膜设备领域,打开百亿级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集成电路领域高速发展,对芯片制造工艺提出了更具挑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如何用绝缘介质在各个薄膜层之间进行均匀无孔的填充,以提供充分有效的隔离保护。为了满足以上需求,HDPCVD设备已经成为介质薄膜沉积工艺的重要设备。

Orion Proxima作为北方华创推出的国产自研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主要应用于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的浅沟槽绝缘介质填充工艺。此款设备通过沉积-刻蚀-沉积的工艺方式可以有效完成对高深宽比沟槽间隔的绝缘介质填充,借助北方华创在刻蚀技术上的积累,发挥其高沉积速率、优异的填孔能力和低温下进行反应得到高致密的介质薄膜的优势,获得多家业内客户关注。

图片.png 

正如北方华创一直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华创人始终以务实的精神坚持“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作为技术创新永续驱动力。现阶段,Orion Proxima技术性能在迭代升级中已达业界先进水平:通过灵活可控的软件系统调度优化与自主研发特有传输平台的结合,助力客户实现产能的大幅提升,取得双赢;通过提供不同的硬件配置方案,满足了包括填孔能力、膜层质量、颗粒控制等工艺需求的同时,更实现了对逻辑、存储及其他特色工艺领域客户的全覆盖。

在创新中突破、在专业中精进,Orion Proxima HDPCVD通过优化机台结构,缩小了整机占地面积,节省了客户空间运营成本;通过优化排气管路设计,提高了清洗效率;通过优化开盖方式,缩减了人力维护开支,提高了设备生产效率。

北方华创表示,公司正基于20余年沉积工艺技术的深厚积累,全面布局多类薄膜产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薄膜产品解决方案。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与中国在5G、人工智能、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高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推动下,作为中国自主研发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的先行者,北方华创愿以客户的需求和增长作为奋进动力,以社会的信任和认可作为创新土壤,持续自主创新、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进步创造无限可能

 

5.ASML六成2纳米光刻机产能将优先交付英特尔

ASML今年量产的10台2纳米光刻机将有6台优先交付给Intel,这意味着台积电和三星将只能争夺剩下的4台,并且这4台光刻机的量产时间也较晚,将导致它们在2纳米工艺研发方面落后于Intel。

自从2014年量产14纳米之后,Intel的创新步伐就开始放缓,10纳米工艺延迟了3年时间,7纳米工艺也延迟了2年时间,而台积电、三星则保持了1-2年量产一代先进工艺,到如今台积电和三星已量产了3纳米工艺,Intel的最先进工艺则停留在7纳米。

先进工艺发展到3纳米已面临新的瓶颈,三星激进采用GAA技术导致芯片工艺良率低至两成以下,台积电保守一些采用了原来的FinFET技术,但是良率也只有55%左右,但是却导致生产的A17处理器性能仅提升一成还存在功耗过高的问题。

导致3纳米工艺存在弊病,一方面在于先进工艺逐渐接近1纳米的极限,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第一代EUV光刻机并不适合生产3纳米工艺,如此情况下,Intel、台积电和三星都开始争夺ASML第二代EUV光刻机,也就是2纳米光刻机。

ASML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机制造企业,并且也是唯一可以生产EUV光刻机的企业,不过EUV光刻技术却是来自美国,当初美国成立EUV联盟研发成功EUV光刻技术,绕开了日本的光刻机企业,而将该项技术交给ASML,由此ASML彻底奠定光刻机老大的地位。

如此情况下,ASML就必须听从美国的要求,而如今ASML即将量产2纳米光刻机,却将其中的六成优先交给Intel,中间有没有美国的影响不言自明,这也说明了美国还是更相信自己的本土企业,对三星和台积电不放心。

对比之下,此前三星和台积电可以说是对美国掏心掏肺,美国要求上交机密数据,他们交了;美国要求他们赴美设厂,他们也做了,然而他们言听计从的结果却是后来美国屡屡违背承诺。

美国承诺只要台积电和三星赴美设厂,那么就给予丰厚的芯片补贴,然而在台积电和三星正式赴美设厂后,美国却分别只给予10%、13%的芯片补贴,随后提出的芯片细则又要求它们共享芯片技术并分享利润,核心技术可是企业的命根子,如此也就是变相要求台积电和三星舍弃这部分有限的芯片补贴。

到如今美国在2纳米光刻机上作梗,而Intel则优先得到最多的2纳米光刻机,一切都显示出美国的心思就是扶持Intel再度取得芯片制造技术领先优势,只有作为美国本土企业的Intel才能让美国放心,这是有先例的,当年通用电气和阿尔斯通在电气市场竞争失败,阿尔斯通随即发生了诸多事情,最终阿尔斯通不得不低价将电气业务卖给通用。

 

 

 

 

二、激光器行业

1.我国全球首颗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近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会同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会议听取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在轨测试总结报告》,经与会专家讨论,一致认为:卫星在轨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功能正常,星地一体化指标达到了工程研制的要求。卫星具备应用于行业核心业务的能力,可以投入使用。

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并发射,是全球首颗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卫星。卫星利用主动激光、高光谱、多光谱、高精度偏振等多种手段综合观测,实现了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气体、温室气体、云和气溶胶以及陆表、水体等环境要素大范围、连续、动态、全天时的综合监测,为我国实现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遥感数据支撑,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低碳美丽中国建设。

“相当于五个乘客拼了个太空专车,他们手持各种测量仪器,对大气细颗粒物、温室气体、气态污染物、云和气溶胶等大气环境以及水环境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行连续、动态的综合监测。”此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卫星姿轨控分系统副总设计师张艳召说。

2022年4月16日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卫星研制团队会同用户单位,扎实推进卫星在轨应用,首次实现了主动激光二氧化碳全球、全天时、高精度探测,生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二氧化碳主动激光监测遥感数据产品,填补了极区二氧化碳监测的空白。同时,团队积极跟踪环境热点,在重污染天气应对、国家重大活动保障、突发事件监测等多方面发挥着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重要作用。此次会议标志着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轨测试圆满完成,为卫星在轨交付及投入业务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激光测量企业莱赛激光正式登陆北交所

12月28日,莱赛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赛激光”)正式登陆北交所。截至9:30,莱赛激光涨225.41%,报23.69元每股,总市值18.16亿元。

据悉,莱赛激光成立于2000年11月9日,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激光测量和智能定位仪器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莱赛激光产品线已由最初的激光水平尺、激光测距仪、激光标线仪、激光扫平仪逐步扩展至激光探测器、工程机械控制器、激光全站仪、激光超站仪、数字激光探测器、智能激光摊铺机、智能激光平地机等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更高的产品。莱赛激光研制的多类产品为国内首代自主创新产品,成功实现了我国在激光测量和定位仪器领域的突破。

在营收方面,2020年-2023年6月30日,莱赛激光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2.65亿元、2.52亿元和1.2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836.69万元、3254.16万元、3370.22万元和1598.57万元,业绩保持稳定增长。

莱赛激光的主要产品可分为建筑激光定位、工程激光智能定位、激光测量与传感产品三大系列,主要产品为激光标线仪、激光扫平仪、激光探测器等,并分别设置整机产线,报告期内三者合计收入占比超80%。其中,建筑激光定位业务占比在60%以上,2023年上半年占比达74.30%。

在技术创新方面,莱赛激光自主研发的新型正反向安平智能传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研究空白;创新研发的三个激光轴线同步正交的自动控制方法实现了最小激光垂直面离墙距离(4mm),属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独创的激光基准面绕机身外交点旋转技术、垂线窗框可旋转结构,实现了激光标线仪的多功能场景应用与无盲区测量。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建筑激光定位、工程激光智能定位、激光测量与传感等多个系列产品,能够提供施工现场的实时测量数据(如高精度的水平度、垂直度、坡面度、距离、角度等),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测量、工程道路施工、精准农业、管道矿道施工、工业设备安装、远距离避障和远程目标定位等领域。

目前,莱赛激光的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包括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同时实现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大部分市级销售网络的覆盖。

3.行业首次,禾赛科技激光雷达月交付量首突破5万台

近日,禾赛科技宣布2023年12月的激光雷达交付量成功突破5万大关,成为车载激光雷达行业首个单月交付量突破5万台的公司。

近日,禾赛科技宣布2023年12月的激光雷达交付量成功突破5万大关,成为车载激光雷达行业首个单月交付量突破5万台的公司。自2022年开启前装量产交付以来,已有超过10万台激光雷达在用户的车上经过了超过一年的实际使用场景考验。

  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传感器硬件的新兴代表,于2022年正式开启大规模量产,2023年经历了产能迅速爬坡的过程。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厂商纷纷布局高阶智驾功能,前装市场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也在节节攀升。禾赛凭借自有工厂稳定可靠的交付能力,保证所有订单100%准时交付,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获得理想、高合、路特斯、零跑、极石的认可。

  此前在11月3日,禾赛科技宣布与零跑汽车达成前装项目定点合作。零跑汽车的全新量产乘用车型将搭载禾赛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AT128,该雷达是一款面向前装量产市场推出的ADAS远距主激光雷达。

  禾赛科技是一家全球化的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禾赛的激光雷达技术也致力于应用在各类机器人上,例如无人配送车和封闭区域内的物流机器人等。禾赛在光学、机械、电子、软件等激光雷达核心领域有着卓越的研发能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其激光雷达产品已成功经过市场验证。

三、新能源行业

1.宁德时代、比亚迪稳居全球电池装车量前二

2023年1-1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排名发布,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为624.4GWh,同比增长41.8%。

TOP2皆为中国企业。宁德时代装车量达233.4GWh,全球市占率37.4%,较2022年同期扩大1.7个百分点,继续稳居榜首;比亚迪装车量则接近100GWh,为98.3GWh,市场市占率15.7%,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1.8个百分点,稳居全球第二。

图片.png 

比亚迪曾于1月1日公布其2023年12月产销快报。该公告显示,比亚迪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4.1043万辆,2023年全年则实现销量302.4417万辆,同比增长62.30%。

超过300万辆的年度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意味着比亚迪一次性获得了四个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集团销量冠军,和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一举成为行业“四冠王”。

该公告还提及,比亚迪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17.746GWh,2023年累计装机总量约为150.909GWh。

至此可预计,比亚迪2023年全年动力电池装车量或达到110GWh,将实现2023年年度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第二的目标;储能电池出货量或达到40GWh。

2.截止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公安部11日发布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全年新注册登记743万辆;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5.2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86亿人。

  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55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6.04%。2023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30.25%,与2022年相比增加207万辆,增长38.76%,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3年的743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2023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480万辆,比2022年增加1.6万辆,增长0.05%。其中,新注册登记汽车2456万辆,比2022年增加133万辆,增长5.73%,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10年新注册登记量超过2000万辆。

  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5.2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86亿人,占驾驶人总数92.92%。2023年,全国新领证驾驶人2429万人。140万人取得“轻型牵引挂车”准驾车型(C6)驾驶证,促进房车旅游新业态发展。

  全国有94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与2022年相比增加10个城市,其中43个城市超200万辆,25个城市超300万辆,成都、北京、重庆、上海、苏州等5个城市超过500万辆。

  2023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办理机动车转让登记业务3415万笔。其中,汽车转让登记业务3187万笔,占93.32%。公安部会同商务部等部门推出便利异地交易登记等系列改革措施,更好促进二手车流通。自2020年以来,全国二手汽车交易登记量已连续4年超过汽车新车上牌量。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推行补换领牌证等交管业务“足不出户”网上办,2023年全国网上办理补换领驾驶证行驶证、发放临时号牌等业务1.17亿次,与2022年相比增加2061万次,增长21.44%。自2021年公安部全面推行机动车驾驶证电子化以来,已有2.29亿驾驶人通过“交管12123”APP申领电子驾驶证。

3.陕西省首支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落地沣西

1月10日,“2024全球创投大会”在西安开幕,会上,由沣西基金联合西安财金、诺延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正式签约并落地沣西新城。

图片.png 

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是全省首支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也是西安财金九支签约子基金之一,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领域,规模达5亿元。

该基金将立足沣西新城,高效利用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充分联动省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积极引入更多成熟的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等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着力提升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沣西新城围绕秦创原和“双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创新链与优势产业链充分融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沣西新城陆续设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种子基金、中金财投沣西节能环保“双碳”基金、陕西秦创原财金两链融合投资基金等多支种子、天使、产业、并购基金,管理规模达46亿元,形成了多元基金矩阵,成功投资孵化了思摩威、天焱能源、锐磁电子、赛瑞博医疗、中航创世康复机器人、热翼智能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涵盖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氢能、高端机床、生物医药等新兴科技领域。

4.上市公司三方聚力拟投35.7亿元跨界储能

近日,苏盐井神(603299.SH)公告称,拟与两大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建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5.7亿元。

三方聚力,35.7亿元跨界储能

1月5日,苏盐井神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信集团)、淮安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产投”)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合作建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项目计划建设2套250MW压缩空气储能机组设备,总储能容量为2250MWh,计划总投资约35.7亿元。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2.5亿元,其中,国信集团出资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60%;苏盐井神出资4.2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4%;淮安产投出资7,5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6%。

苏盐井神在二级市场上呈上涨趋势。截至1月9日收盘,该公司收8.54元,涨幅1.18%,目前总市值66.79亿元。

苏盐井神2001年4月成立,2015年12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是苏盐集团控股子公司(江苏省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拥有张兴盐矿、下关盐矿、蒋南盐矿、石塘盐矿等8个矿区采矿权,共计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121.40亿吨,年产品总产量超800万吨,主要有食用盐、工业盐、纯碱、元明粉、氯化钙等。

2021-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47.61亿元、59.69亿元,分别同比增加20.93%、25.37%;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4亿元、8.0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25.34%、140.47%。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84亿元,同比减少6.37%;实现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和1.24亿元,分别同比减少21.45%和24.99%。

对此,苏盐井神表示,受到主要产品盐、纯碱、氯化钙等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的影响,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4%。

业绩下滑,恰逢储能行业蓬勃发展,苏盐井神拟利用公司长期制盐生产积攒的盐穴资源,跨界压缩空气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是基于燃气轮机技术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储能技术,是目前唯一能与抽水蓄能相媲美的大规模长时物理储能技术。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压缩空气储能占比2%,仅次于锂离子电池储能。

跨界储能的盐业巨头们

除了苏盐井神,中国盐业、雪天盐业、江盐集团、苏盐集团等盐业巨头,也都有利用长期制盐生产积攒的盐穴资源跨界压缩空气储能的布局。

中国盐业的盐穴综合利用业务走在行业前沿,建成了国内最早的盐穴储气库群。

2022年5月26日,利用中国盐业地下盐矿采盐形成的废弃空穴作为储气空间建成的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并网投产。

2022年11月23日,中国盐业还与中国华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发了榆林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雪天盐业在压缩空气储能和钠电储能两个领域都有布局。2022年11月,雪天盐业牵手中国电力、清华大学成立合资公司——中雁清盐储能,用于打造湖南省第一个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此外,雪天盐业曾向湖南美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美特公司”)增资约1.14亿元,持股20%,通过纯碱—电池级纯碱—钠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切入钠电储能行业。

江盐集团与我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中储国能联手,进军压缩空气储能。

2023年2月21日,江盐集团与中储国能在南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百兆瓦级盐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快速落地。

苏盐集团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布局时间已经一年有余。2022年1月10日,苏盐集团与淮安市委组织部、淮安区人民政府在淮安市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共同建设盐穴压气储能发电项目。

2023年2月21日,江盐集团与中储国能在南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百兆瓦级盐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快速落地。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光威复材与科泰克设立合资公司,深化拓展氢气瓶领域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威复材”)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洛阳誉华融投联动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威海港发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签署了《科泰克(山东)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协议》,拟共同出资设立科泰克(山东)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4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公司认缴出资人民币280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20%的股权。

1)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背景

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复合气瓶、压力系统及周边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长期从事铝合金内胆、呼吸气瓶、车用复合气瓶、高压及超高压容器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具有安全可靠、无泄漏、质轻高强等特点,体现了当今气瓶的国际水平。

公司具有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B3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IATF16949认证和GB/T9001认证,是国家发改委“车用压缩氢气复合气瓶产业化示范项目”单位,也是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具有完整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研究、系统测试等能力,复合气瓶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高压氢气瓶和车用供氢系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2)从碳纤维专业化进一步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

光威复材业务涵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各种预浸料、复合材料构制件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装备设计制造、检测(CNAS/DIlAC认证国家和国防实验室)等上下游,依托在碳纤维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

鉴于在碳中和碳达峰的顶层设计要求,国内氢能源领域对储氢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碳纤维领域,中复神鹰与一家全球汽车技术供应商佛吉亚在储氢容器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因此一直有投资者咨询光威复材对储氢罐市场如何定位?目前公司储氢罐产品销量如何?还处于试验用量阶段?

当时光威复材的答复,压力容器领域是公司T700S/800S级纤维诞生之时就致力于开发的主要目标市场,经过严谨的验证过程,与国内多家重要的氢气瓶厂家陆续形成业务合作,公司目前在氢罐领域的业务主要是为储氢罐提供核心材料碳纤维,还不涉及储氢罐的生产业务。

随着此次参设合资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光威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业务领域的技术、资源、产业配套优势,深化公司在气瓶领域的业务拓展,提升公司的市场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标志这公司未来一体化布局的开端。

2.国投创业投资复合材料制品企业海威科技,加快布局高性能复合材料

国投创业日前宣布投资咸宁海威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威科技”),加快国产高性能复合材料投资布局,助力舰船和海洋工程用材料自主研发生产。

海威科技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技术经验,在结构功能一体化综合设计技术、大型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技术、高性能先进纤维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研发实力雄厚,陆续设立海威研究院、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复合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公司参与起草两项国家标准,授权专利60余项,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湖北省“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并先后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图片.png 

▲海威科技产品应用

海威科技复合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并可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技术成果转化驱动业务开拓,公司产品已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复合材料为主,汽车复合材料、智能装备复合材料和基础材料产品为辅的业务新布局。特别在汽车复合材料业务方面,2023年公司组建了100余人的产品团队,建设了汽车复合材料产品生产线,中标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并成功量产,实现了业务从无到有的新发展。

国投创业认为海威科技作为复合材料研制生产公司,为多种舰船和海洋装备提供轻质、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是我国舰船和海洋工程自主创新且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品。近年来,公司汽车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取得重大突破,未来有望在高端材料制品领域拓展更大市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复合材料制品生产企业。

3.吉林碳谷:控股东由吉林化纤代管,但实控人未发生变化

近期,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碳谷”)发布了关于吉林市国资委授权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代行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管理职能的公告,根据公告内容显示,吉林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吉林市国资委”)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吉林碳谷控股股东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兴新材料”)委托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化纤集团)经营管理。吉林化纤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吉林市国资委,本事项不会导致吉林碳谷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变化,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吉林市国资委,控股股东仍为国兴新材料。

图片.png 

图片.png 

4.碳纤维巨头吉林化纤再次通知涨价

吉林化纤通知客户,旗下各牌号的12K碳纤维自1月5日起,每吨价格上调3000元。无独偶有,吉林化纤在2023年11月已经通知了一次涨价。对12K、25K、35K和50K的价格均进行了上调,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正好就是12K,每吨上调了4000元。

按业内人士分析,当时吉林化纤碳纤维产品价格上调主要受原材料丙烯腈涨价因素影响。据悉,丙烯腈价格从2023年8月的8000元/吨,上涨到了10000元/吨,涨幅高达25%。

另外,前期碳纤维价格已触底,价格或将逐步进入下一变化周期。再有就是,国际碳纤维价格,特别是航空用碳纤维价格涨幅明显,约为50%。受国际碳纤维价格影响,国内碳纤维产品价格或将做出相应调整。

 

 

 

五、卫星通信行业

1.SpaceX首次使用星链卫星发送短信,计划今年推出直连手机服务

2024年1月3日,SpaceX执行了其2024年的第一次航天发射,本次发射了第131批21颗星链V2 mini卫星,总数已达5671颗。

图片.png 

最特别的,本次发的星链卫星中,有6颗支持直连手机,这也是SpaceX的首批直连手机卫星,预计未来半年内总共要发射大约840颗,之后还会继续增加。SpaceX表示,这些卫星可以“使全球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在陆地、湖泊或沿海提供无缝的短信、电话和上网服务”。

SpaceX1月10日宣布,利用美国T-Mobile的网络,该公司成功地通过星链(Starlink)卫星发送了短信,计划未来一年内将其手机直连卫星服务推向市场。

除了美国的T-Mobile外,其他几个国家的运营商也已签约使用这些直接对接蜂窝网络的卫星。SpaceX提到的其他运营商包括加拿大的Rogers、日本的 KDDI、澳大利亚的Optus、新西兰的One NZ、瑞士的Salt以及智利和秘鲁的Entel。

尽管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这些starlink卫星将“允许在地球上任何地方进行手机连接”,但他也描述了一个重要的带宽限制。马斯克写道:“注意,这只支持每个波束约7Mb的数据传输,而且波束非常大,所以虽然这对于没有蜂窝网络连接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它与现有的陆地蜂窝网络相比并没有显著的竞争力。”

SpaceX计划在2024年底开放卫星手机直连服务,但需要发射足够的卫星。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将星链互联网服务发展为一个由5000多颗在轨卫星组成的网络,在全球拥有230多万用户。几家智能手机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卫星公司已经合作推出D2D通信服务。例如,苹果(186.19,1.05,0.57%)正在斥巨资提供“卫星紧急SOS”服务,通过与卫星运营商Globalstar合作,该服务已在iPhone 14机型上推出去年年底

2.深度解析卫星互联网行业星上投资机会

1)国内外发展现状

近期,华为发布的Mate 60系列手机是采用高轨卫星“天通一号”进行卫星电话通信,而国外方面,Space X则选择直接布局低轨卫星,提出2025年手机可通过星链卫星直接上网,且不需要手机硬件进行升级。目前,国内外厂商均没有实现卫星上网,对于国内手机厂商来说,若想实现此功能同样需要放弃高轨卫星而采用低轨卫星连接的方式,或许目前的卫星通话手机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当然,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作为全球首款接入卫星通话功能的手机,为6G的更快到来按下了加速键,意义重大!对比华为和Space X的手机-卫星连接方式来看,主要体现在所需卫星类型、手机端硬件升级必要性和运营方式三方面区别上:

1、所需卫星类型不同,模式实现的时间节点不同。华为模式所需的高轨卫星已经在轨,目前可实现商用,而国内民用的低轨卫星目前正在招标中,明年才会批量上星,预计2025年可完成第一批低轨卫星的发射。

国外方面,按照Space X公布的时间节点,2025年手机可连接星链卫星进行上网,因此,预计中美两国低轨民用卫星的发射进度不会相差太多,两国手机终端都需要等到2025年左右才能完成卫星互联网的大面积接入。

2、华为模式必须植入卫星通信芯片。高轨卫星需要地面终端站接收卫星数据再传递给手机,以前终端与手机分离,现在华为通过添加特殊芯片以在手机端形成终端;Space X模式使用的低轨卫星距地近,叠加相比传统通讯卫星而言增强了卫星输出信号的强度,手机端不再需要增加硬件。

3、Space X模式需要与地面运营商合作以获得频段,华为不用。Space X需要与各国地面运营商协商,从现有的通信频段中划出一段给卫星用,这也是不需要换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华为模式的频谱采用MSS(星移动通信业务),是与卫星运营商合作开发的,与目前地面运营商的频谱不共用。

因此,华为模式的一大优势是,不需与各国地面运营商进行沟通,只要该区域被批准卫星覆盖即可进行通信(目前天通一号仅可覆盖国内大部分地区)。

图片.png 

综合来看,迫于卫星资源的匮乏,短期内中国手机厂商大概率继续采用华为模式进行手机-高轨卫星连接,等第一期民用低轨卫星的发射告一段落,为了消灭网络盲区和进行全方位场景探测,未来手机-低轨卫星连接将成为主流。

我国地面通信基础设施极为完善,可覆盖99%的人群,但仅可覆盖三成的国土,即仍有大量深山、沙漠和戈壁无人区没有地面网络信号,手机接入卫星通话可有效解决特殊环境的通信问题。不过卫星的民用范畴远不局限于此,未来卫星将携手6G概念深度走进生活,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稳定的网络体验,相关产业链或正处于爆发前夕。

2) 低轨卫星发射在即催生整星市场需求

国内的卫星发射进程可参考 GW星座和G60星链,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低轨卫星系统。从进度上来看,两项计划目前都在国际电联申报频率。

2024、2025年将是我国低轨卫星的发射高峰期。其中,G60的一代计划是发射1296颗星,将采用较为成熟的技术,整体成本和重量也相对较小;民营企业银河航天也申报了1800多颗卫星的资料,可支持手机直连业务。

另外,从公开信息来看,GW星座大概申请1.3万颗低轨卫星,每颗星的使用寿命预计在7年左右,因此,除了要完成星链组网所需的1.3万颗卫星以外,每年大概还需要换代2000颗左右,再次增加了整星市场的规模。

从低轨卫星的轨道容量上看,可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未来有可能只出现两张覆盖全球的低轨卫星星座:马斯克星链和中国官方主导的星链计划。因此,卫星发射近在咫尺且战略意义重大,整星企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竞争格局上,中国在卫星整星领域的企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军工院所,如中国卫星、中科院的长光卫星这些国有企业;另外在民用航天以及民营企业方面有银河航天、哈工大卫星、时空道宇等。

3) 星上最高价值量-相控阵天线

单颗低轨通讯卫星的价值预计在未来一定程度放量后达到3000万元左右。所需部件中,价值量最高的是S、C频段的相控阵,通过简单测算,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S、C相控阵大概需要500万元。

为了提高卫星的信号覆盖面积和强度,相控阵部件的核心硬件相控阵天线是最大的增量市场。而对于传统的抛物面天线来说,低轨卫星商用以后,由于卫星移动速度非常快,传统的抛物面天线将不再适用。因此,天线既是最大的增量市场,也是最大的替代市场,价值量较高。

未来卫星天线的市场规模非常巨大,仅以每年更新换代2000颗卫星计算,KA、KU频段天线的市场规模为每年几十亿到百亿元人民币,加上SC相控阵天线,总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亿元。

目前有公开信息和上星经验的相控阵企业不多,其中,相控阵雷达方面研发较深的企业更易上马相控阵天线业务,相关企业主要有雷科防务、雷电微力和苏州博海等。

图片.png 

4)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企业

①运营商:卫星运营商市场占据产业链最高价值量,主要企业为中国卫通等;②相控阵终端及天线:星上产业链最高价值量及增量市场,相关企业有雷科防务、雷电微力、梅安森、苏州博海(未上市)等; ③整星平台:星上产业链第二价值量,相关企业有中国卫星、长光卫星(未上市)等; ④基带:卫星上数据处理的核心模块,相关企业有华为(未上市)、中兴通讯、信科移动;⑤星间链路:基于激光的星间通讯,拥有类似技术储备的企业有长光华芯等;⑥星上路由器:用于数据交换,相关企业有烽火通信等; ⑦核心网:将用户的访问需求分配到不同卫星网络中,主要企业有华为(未上市)、信科移动等。 

3.小型化是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方向

近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度搭档“为北斗任务而生”的远征一号上面级,托举第57、58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图片.png 

本次任务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新阶段以来首次在轨备份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卫星入轨后在提升北斗三号空间星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将进一步降低北斗三号系统运行风险,对确保系统各类服务连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此次发射的两颗用来备份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原组网卫星的基础上作了小型化处理。设计团队优化了蓄电池的组合,使其更轻便、更稳定,还成功地将用来精密授时的氢原子钟进行了减重。王平认为,小型化是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方向,即在有限的体积和质量下,增加每颗卫星的功能,从而提高发射效率。

在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任务是不断提高导航信号的精度及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从而实现更精、更强、更广、更智,“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六、金融资本市场

1.大量VC瞄准西安新能源行业

1)西安储能独角兽奇点能源连续融资10亿元

投资界独家获悉,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点能源”)已完成C轮融资,融资额达3亿元。本轮融资由交银投资、建信投资联合领投,中集资本、广州产投跟投。而数月前,奇点能源宣布完成超7亿元B轮融资,换言之不到一年时间连续融资超10亿元。据悉,奇点能源最新估值已达到准独角兽级别。

公司掌舵者刘伟增,早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在2004年10月加入了特变电工,他从工程师一直做到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在新能源核心装备研发领域一干便是十余年。2018年,他在西安高新区创立了奇点能源,率先提出了分布式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沿着分布式储能技术路线,奇点能源用了18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一代产品研发,同时交付了第一个用户侧储能项目——深圳瀚坤工业园光储电站。随后在2021年4月,奇点能源中标了国网湖南综能电网侧储能项目,即永州蚂蝗塘储能电站二期,这也是奇点能源交付投运的第一个电网侧储能项目。此后,奇点能源开启了大规模的交付投运之路。

行至当下,奇点能源已经形成电池PACK、BMS、PCS、EMS和一体化储能产品eBlock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智能运维能力,实现了储能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跃迁,覆盖工商业储能电站、光储充电站、新能源储能电站等应用场景。

伴随储能赛道崛起,奇点能源开始走入VC/PE的视野。2020年底,奇点能源完成了中科创星参与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又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为水木春锦、麦格米特、IDG资本和源码资本。

而在2022年4月,晨道投资团队向奇点能源团队伸出了橄榄枝。在首次线下会面的当天,投资团队便与奇点能源达成了初步的投资意向,随后双方高层互访并启动了一系列的尽调工作。完成尽调后,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和峰和资本共同参与了奇点能源A+轮融资。

随后在去年5月,奇点能源又完成超7亿元B轮融资,由金石投资领投,金镒资本、高瓴创投、广发信德、黄河实业、华金资本、皖能资本、朝希资本、新尚资本、科实资本、西高投等跟投,历史投资人IDG资本、源码资本、中科创星、晨道资本持续加注。

2)VC组团西安投资新能源

奇点能源只是一抹缩影。越来越多的VC/PE来到西安,将目光瞄向新能源。2023年11月,西安天交新能源有限公司获得近亿元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为容亿投资。这是一家钙钛矿光伏电池研发商,专研单节的钙钛矿组件,创始团队则有着深厚的西安交通大学基因。

几乎同一时间,氢易能源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国中资本领投,西安财金跟投。在此半年前,公司完成了Pre-A轮融资,彼时投资方为重塑集团、华汯资产与陕西高校科创基金。氢易能源成立于2021年,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联合推动下成立的储运氢技术公司

稍早前的10月份,瑞智新能源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和天使+轮融资,由萃英创投、湖南湾田集团、西北工业大学联合投资。同样地,瑞智新能源身上带着西安高校的基因——这是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电池领域首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科博士生导师、教授。

与此同时,西安蓝深新材料也获得近2亿元Pre-IPO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五矿元鼎股权投资基金、陕西兴航成投资基金、陕西财金特精新材股权投资基金、广州中保瀚兴创投等机构跟投。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高分子功能分离材料研发、制造、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除盐湖提锂外,蓝深产品还在另一新能源领域——多晶硅提纯领域落地应用多年。

2.西安30亿“科创繁星基金”成立,瞄准“小升规”

“2024西安创投大会”中,西安市产业投资基金与高新金控等8家子基金签约,设立了一批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的产业基金,其中最为引起关注的是西北首支“小升规”基金。与早期投资及Pre—IPO相较,这基本是一支“拐点基金”。

1)市区联动:70%资金投“小升规”

作为西北首支“小升规”科创基金,西安高新科创繁星基金总规模30亿元,首期规模6.6亿元

繁星基金的出资人:西安市工业倍增引导基金出资1.98亿元,占基金首期规模的30%;西安高新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出资1.32亿元,占比20%;西安西高投基石投资基金,出资2.81亿元,占比42.58%。高新金控旗下西高投作为管理人,出资4900万元,占比7.42%。

图片.png 

三个LP,背后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资金,其一是市级资本,就是西安市级的百亿工业倍增基金,该基金由市财政出资40亿元,西投控股出资30亿元,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各认缴出资10亿元。

2023年10月发布的工业倍增基金子基金申报指南显示,新设区域“小升规”主题培育基金为其三大重点方向之一,清晰指向中小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精准覆盖“小升规”培育库中的企业股权融资项目。

在市级基金的引导之下,繁星基金亦明确以“小升规”培育库内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为主要标的,且投资比例不低于可投规模70%。

其二则是高新区的区级资本,分别是高新新兴产业基金和西高投基石基金,两者的背后都是高新金控。前者主要投资于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参与了陕西集成电路基金38.5%,空天院(15%),西安市人才基金(20%),光子强链基金(15%),先导光电集成基金(13.8%)等的出资;后者作为西高投市场化投资业务的主力基金,直接投资了诸多本土科创中小企业。仅在创投大会刚刚发布的《西安龙门榜TOP20》当中,西高投已投企业就占据半数以上席位,奕斯伟、博瑞集信、华羿微电子、龙腾半导体、吉利电子、兴航航空等12家西高投已投明星项目在列。

若再向下延伸,高新区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以氢能源、航空航天材料、高端建筑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光电能源材料为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高端电力主导,航空航天、高端工程、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协同发展的高端制造业;还有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流通的生物医药产业,都将大概率是繁星的关注范围。

2)拐点战局:“五培”助力“小升规”

“小升规”是指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和产值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

事实上,30亿的重注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健全“微成长——小升规——规上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小升规”已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2022年1月印发《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当中。

2022年,全省新增的规上工业企业684家,其中西安市172家,高新区则有38家。从数据来看,西安市约占到全省1/4,而高新区在全市又占到22%,在各区县当中名列第一。

同时,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坚持实施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已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周期培育链条。2020至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36%、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30%、上市企业新增28家。这也解释了,第一支“小升规”科创基金为何能够落户高新的原因。  

图片.png 

但一家小微科技企业跨越“小升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2022年新晋工业规上企业的名单中,就发现了不少熟悉的“知名企业”:

例如成立于2014年7月的知象光电,这是一家专注于高精度3D视觉技术创新的硬科技企业。尽管已经完成9轮融资,尤其2022年完成了超亿元人民币的C轮,在2023年获得了海通创新的战略融资,但在2022年才最终“升规”,以此计算用了8年;

例如成立于2020年8月的西安特来电领充,作为一家聚焦并拥有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充放电创新解决方案的企业,“升规”也用了2年;

例如成立于2017年8月的中航创世机器人,是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一家专注于机器人和智慧康复医疗领域的新兴高科技公司,累计融资额已近亿元,但其“升规”也用了5年。

当然,很多企业可能是申报热情并不相同的现象。但在更为真实的背景下,营收2000万在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背景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判断,“繁星基金”扮演拐点有两大战场。

其一:“压缩升规时间”,以资本的方式让“小”企业提前获得战略发展机遇。其二:“催动产业升级”,以资本的方式让“小”企业提前引导未来新兴产业。

两者相较而言,繁星基金其实会“以质提量”,即不止盯上规模,更是会在意“上规”企业本身在产业环境中的领先程度与带动效应,因此“6大支柱”与“5大新兴”的上下游企业应该会获得优先机会。

3.沪深交易所IPO暂停受理后的80天,20家IPO企业被受理!

2023年8月份,证监会作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安排,此后,A股IPO数量和融资规模有所放缓。直至12月25日之后沪深交易所才有新的IPO企业被受理,根据沪深交易所披露信息显示,共有20家企业被受理材料,其中分板块来看的话是,沪主板7家受理、科创板6家受理、深主板4家受理、创业板3家受理,因为北交所并没有受到IPO放缓政策的影响,故不在此整理。

20家企业分地区来看的话广东6家、江苏、山东、陕西均是2家IPO企业被受理,如果从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多,共有7家企业在此行列,专用设备制造业3家,汽车制造业2家,不过由于大的行业并不能看出企业的相关业务,因此我们在下表后对这20家企业进行了梳理。值得关注的是,这20家被受理的企业从业绩表现来看都还不错,其中科创板这6家企业在最后2年财报扣非净利润没有1家是负数,且表现不错。

图片.png 

4.2023年VC/PE机构IPO战绩总结

2023年,全球经济发展承压,中国资本市场在挑战中震荡前行,中企IPO市场活跃度及首发融资规模均同比下降,在此背景下,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相应收缩,VC/PE渗透率相比2022年微幅下滑。机构层面,VC/PE机构收获IPO数量减少,通过IPO获益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回报方面,境内外市场的平均发行回报倍数均有下降,回报分布也整体下移,超额回报案例明显减少。行业方面,半导体领域的整体回报水平仍然保持领先优势。

1)VC/PE机构IPO成绩单

2023年,在中企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机构被投企业IPO数量减少。长期深耕科技创新、提前布局先进制造以及拥有丰富产业链资源和投资经验的机构取得相对优势。

IPO数量来看,收获6个及以上IPO的VC/PE机构共30家,平均持有IPO企业账面价值约为26亿元。反观2022年,收获6个及以上IPO的VC/PE机构超50家,平均持有账面价值近40亿元,上榜机构的IPO数量及账面价值均有所收缩。从账面价值来看,年末所持股份账面价值超30亿元的VC/PE机构有21家,同比降幅超50%
图片.png

2)VC/PE支持的IPO总量及渗透率

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有所下降,A股整体节奏趋缓、港美市场热度温和回升2023年,267家上市中企获得VC/PE支持,同比下降24.1%。分市场来看,A股共217家VC/PE支持中企IPO,同比下降30.0%。其中,创业板和科创板分别有85家、62家,同比分别下降21.3%、46.6%;北交所有40家,比2022年少3家,在A股市场中的占比从2022年13.9%上升至18.4%,北交所重要性逐步提升。境外方面,2023年以来,中企赴美上市活跃度逐步回升,叠加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正式实施,中企境外IPO的监管环境更加透明;2023年,共有50家VC/PE支持中企IPO,同比增长19.0%。

从首发融资额来看,2023年VC/PE支持的IPO中企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2,829.25亿元,同比下降36.6%。分市场来看,A股融资总规模约合人民币2,504.63亿元,同比下降38.0%;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同比降幅分别为51.1%、26.8%。境外市场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324.62亿元,同比下降24.0%,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港股市场IPO募资环境仍然欠佳。

大额案例方面,2023年首发融资额最高的VC/PE支持IPO是科创板企业晶合集成(99.60亿元);规模较高的案例还有科创板企业芯联集成(96.27亿元)、航材股份(71.09亿元)及阿特斯(60.06亿元),上交所主板企业华勤技术(58.52亿元

图片.png 

“双创”两板VC/PE渗透率保持高位,境外市场VC/PE渗透率增幅明显2023年,中企上市市场VC/PE渗透率为66.9%。其中,A股的VC/PE渗透率为69.3%,科创板企业仍然最受VC/PE机构青睐,板块VC/PE渗透率为92.5%,持续稳定在9成以上。境外市场VC/PE渗透率为58.1%,比2022年提升8.1个百分点;其中港股市场有42家VC/PE支持中企上市,VC/PE渗透率达到63.6%,比2022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
图片.png

3)IPO账面回报

境内外平均发行回报倍数均有下滑,回报分布整体下移2023年,境内外市场的平均发行账面回报水平同步下滑。境内方面,A股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4.23倍,贡献较高回报个案的有盛科通信、精智达、裕太微和南芯科技等,均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境外市场的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3.39倍,其中美股受量子之歌、禾赛等个案拉动,发行回报水平相对较高。

2022年相比,2023年VC/PE机构IPO项目发行时账面回报主要呈现两大变化。其一,项目IPO的发行回报倍数整体下移。除了均值下滑以外,2023年发行账面回报倍数的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以及下四分位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二,高额回报案例大幅减少。2023年,贡献超50倍发行账面回报的IPO企业仅有4家,涉及的VC/PE机构数量为6家;而2022年有16家IPO企业贡献超50倍回报案例,涉及的机构数量为17家。

图片.png 

半导体领域保持回报优势,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行业上市后回报走势相对良好从行业来看,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按首日、20日以及12月31日价格计算的倍数均超过6倍,高于发行时的回报水平,其中精智达、盛科通信、锴威特等企业贡献较高回报案例。另外,整体回报走势良好的行业还有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

4)结语

在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之下,2023年境内外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曾停歇。A股方面,注册制全面实行、北交所“深改19条”发布、阶段性收紧IPO、规范股份减持行为等新规陆续出台,一方面市场包容性及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力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监管力度也同步加强,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平衡一二级市场发展将有所裨益。
  境外方面,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备案新规,为中企境外上市提供了更加透明的制度与监管环境。港交所打开“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通道、引入IPO“双重参与”的豁免安排,一系列改革措施意在改善港股市场流动性,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国际投资者,2023年末新股发行节奏已明显加快,12月有13家中企上市,占全年比例约2成。同时,GEM(香港创业板)上市改革已启动,新的“简化转板机制”已于2024年1月1日生效,有望为港股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综上,境内外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将不断夯实,中企上市也将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对股权投资市场而言,在IPO超额收益稀缺、项目发行回报整体回归均值的趋势下,VC/PE机构项目挖掘将向更早期、更细分、更下沉的领域延伸,甚至需要探索开发新的项目孵化及组建模式,而这对行业机构的产业认知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和投后赋能实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长期来看,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之下,中国股权投资行业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