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10期(总第72期)

行业报告 2023-12-28 13:29:35 632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台积电宣布收购英特尔旗下光刻机企业10%股权同时认购Arm首发上市股份

9月12日,台积电宣布以不超4.3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特尔旗下子公司IMS Nanofabrication 10%的股份。

英特尔表示,台积电的收购将使IMS的估值达到约43亿美元,英特尔将保留IMS的大部分股权。

据了解,IMS Nanofabrication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和生产电子束光刻机的公司,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光学元件制造、MEMS制造等领域,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高速度等优点。

同时,台积电宣布根据Arm IPO时的股价对Arm Holdings plc进行不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

Arm预计于本周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Arm是软银旗下芯片设计公司,拥有全球大多数智能手机计算架构背后的知识产权。

2.芯擎科技中国首款自研车规级7nm芯片量产上车

日前,搭载国内首款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的领克旗下首款新能源战略车型“领克08”正式上市与消费者见面。“龍鹰一号”由领先的汽车电子芯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擎科技)于2021年推出,并已于去年年底前实现量产。随着领克08全新发售,芯擎科技在国产高端汽车芯片领域的开发能力和量产经验得到进一步认证,并一举打破高性能车规级芯片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全新选择。

图片.png

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博士表示,“很高兴看到我们的量产芯片助力领克08满足用户智能化体验需求。‘龍鹰一号’在设计、工艺和性能上对标国际市场最先进的产品,可满足中国市场对车规级芯片安全性和可靠性需求,帮助客户在智能化领域不断超越。芯片国产化在智能车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将持续前瞻性布局,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为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赋能。”

龍鹰一号”高性能异构计算架构提供的澎湃算力,让领克08的座舱体验更上一层楼。该车型采用双“龍鹰一号”解决方案,CPU算力达到200 KDMIPS、GPU算力达 1800 GFLOPS,可流畅支持其行业首发的92英寸巨幅天幕HUD,以及手机跨端观影打游戏等丰富的座舱娱乐交互应用;该方案的16 TOPS AI算力可提供包括辅助泊车、远程泊车等全场景泊车在内的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并搭载了多路摄像头,显著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两颗高算力的“龍鹰一号”通过高速互联总线SE-Link连接,被集成在由亿咖通科技推出的安托拉1000 Pro计算平台中,以超高速传输速率下充分协作,在车规级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支持和丰富的智能座舱硬件配置基础上,带来强大的性能。同时,通过与Flyme Auto系统的无缝终端互联能力,将人机交互体验提升到手机级别,开启智能进阶新时代。

3.AI GPU供不应求台积电第三次追加设备厂商订单

ChatGPT火爆致使人工智能服务器需求激增,特别是英伟达的AI GPU需求。为应对CoWoS市场激增得需求以及加强竞争,业界消息显示,自第二季度以来,台积电已第三次追加设备订单。

业界透露,目前台积电将订单可见性从2024年第二季度延长到年底。一些独家供应商甚至收到了延续至2025年的订单。除了Rudolph、Disco、SUS、ASMPT等国际设备巨头继续受益于新增订单外,Scientech、GPTC等中国台湾设备制造商也收到了第三波订单。

设备厂商估算,台积电2023年CoWoS总产能逾12万片,2024年将冲上24万片,其中,英伟达将取得14.4万~15万片。

今年第二季度线上法说会上,台积电表示,CoWos产能供应不足,需求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超过供应,目前将会持续扩产,到2024年CoWos产能将扩充2倍以上。

先进封测产能吃紧,此前业界便有消息传出,英伟达正考虑增加新供应商,分散HBM3及2.5D封装订单。据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正在与三星等潜在供应商进行洽谈,作为NVIDIA A100、H100 GPU 2.5D封装的二级供应商,其他候选供应商还包括美国封测业者Amkor Technology及日月光投控旗下封测厂矽品。

为应对产能不足问题,今年7月台积电宣布规划斥资近900亿元新台币,在中国台湾竹科铜锣科学园区设先进封装晶圆厂。新工厂预计2026年底建成,2027年第三季度开始量产。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指出,AI及HPC等芯片对先进封装技术的需求日益提升,其中,以TSMC的CoWoS为目前AI服务器芯片主力采用者。CoWoS封装技术主要分为CoW和oS两段,其中,CoW主要整合各种Logic IC(如CPU、GPU、AISC等)及HBM存储器等,另外,oS部分则将上述CoW以凸块(Solder Bump)等接合,封装在基板上,最后再整合到PCBA,成为服务器主机板的主要运算单元,与其他零部件如网络、储存、电源供应单元(PSU)及其他I/O等组成完整的AI服务器系统。

在高端AI芯片及HBM强烈需求下,TSMC于2023年底CoWoS月产能有望达12K,其中,NVIDIA在A100及H100等相关AI Server需求带动下,对CoWoS产能较年初需求量,估提升近5成,加上AMD、Google等高端AI芯片需求成长下,将使下半年CoWoS产能较为紧迫,而此强劲需求将延续至2024年,预估若在相关设备齐备下,先进封装产能将再成长3-4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AI较急促需求下,无论是HBM或CoWoS生产过程中,得后续观察周边配套措施,例如硅通孔封装技术(TSV)、中介层电路板(Interposer)以及相关设备(如湿制程设备)等是否能到位,如前置时间(Lead Time)等考量。而在AI强劲需求持续下,估NVIDIA针对CoWoS相关制程,亦不排除将评估其他类似先进封装外援,例如Amkor或Samsung等,以应对可能供不应求的情形。

4.三安半导体加速8英寸碳化硅布局

近期,三安半导体发布消息称,公司携碳化硅全产业链产品亮相SEMICON Taiwan 2023。除了推出650V-1700V宽电压范围的SiC MOSFET外,三安半导体还首发了8英寸碳化硅衬底。三安半导体表示,展会上有多家重要客户在详细询问三安半导体产品参数后,表示已经确认采购意向。

湖南三安半导体属于三安光电下属子公司,主要业务涵盖碳化硅、氮化镓化合物半导体功率芯片的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目前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衬底(碳化硅)、外延、芯片及封装产业生产基地。湖南三安半导体是三安光电在SiC领域布局的重点项目。

从产能来看,湖南三安现有SiC产能15,000片/月,较2022年底新增3,000片/月,提升25%;GaN-on-Si(硅基氮化镓)产能2,000片/月。其6英寸碳化硅衬底已通过数家国际大客户验证,并实现批量出货,且2023年、2024年供应已基本锁定。此外,三安已签署的碳化硅MOSFET长期采购协议总金额超70亿元,另有几家新能源汽车客户的合作意向在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三安与理想合资成立的规划年产240万只碳化硅半桥功率模块苏州斯科半导体,已完成动力设备安装、调试,待产线通线后进入试生产。

今年6月,三安光电宣布与意法半导体在重庆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携手新建一座8英寸碳化硅器件制造厂。据悉,该工厂全部建设总额预计约达32亿美元,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2028年全面建厂,将采用ST的碳化硅专利制造工艺技术生产碳化硅器件,湖南三安持股比例为51%,意法半导体持股比例为49%。

加速8英寸布局

化合物半导体市场对国内主流SiC企业的8英寸衬底进度进行了统计,除了三安光电之外,目前国内在研发8英寸衬底的企业及机构还有烁科晶体、晶盛机电、天岳先进、南砂晶圆、同光股份、中科院物理所、山东大学、天科合达、科友半导体、乾晶半导体等。其中烁科晶体、天科合达以及晶盛机电相对来说进度比较快。

衬底之外,外延企业也在加速建设8英寸产能,东莞天域计划购置94.7亩地用于建设SiC外延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用于SiC外延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全球首条8英寸SiC外延晶片生产线的建设。此外,瀚天天成位于同翔高新城的SiC产业园的三期项目也极有可能是定位8英寸SiC外延,这两家企业目前都在IPO阶段。

总体而言,随着三安光电8英寸衬底的发布,SiC市场会越来越热闹,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产业整体的发展,至于最后哪些企业能够突围而出,这个只能骑驴看唱本。

二、激光器行业

1.通快3D打印技术革新:零支撑结构、低废料、无限可能

全球领先的机床和激光技术方案提供商德国通快集团(TRUMPF)近日对其3D打印软件TruTops Print进行了改进,以几乎无需支撑结构即可打印出悬角低至15度的零件。通快将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欧洲国际机床展览会(EMO 2023)上展示其新技术。

“通快最新版本的TruTops Print软件几乎消除了对支撑材料的需求,这意味着更快的构建速度和更低的材料消耗,”来自toolcraft公司的增材制造工艺开发工程师Lukas Gebhard表示,“无支撑打印将零件接近其最终形状,为以前不可能实现的零件和项目打开了大门,例如大直径内部冷却通道的近净成形制造。”以前,用户必须将支撑结构与零件一起打印,以将零件固定在构建平台上,同时还可用于零件散热,以防止打印过程中的内部张力和变形。如今,通快的创新技术意味着许多3D打印应用可以在无支撑的情况下进行,即使处理不锈钢等不易加工的材料时也是如此。

图片.png

图二:无支撑3D打印技术特别适用于具有大型空腔或具有挑战性的悬臂的零件

软件开启全新3D打印策略

通快增材制造产品经理Timo Degen表示:“在3D打印零件时,我们希望能够精确控制材料的熔化和再凝固时间和位置。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曝光策略,以防止悬臂区域的内部张力和过热。”TruTops Print使3D打印机能够针对零件的每个不同区域使用最佳的打印策略,从而消除了对支撑结构的需求。与此同时,通快新型3D打印机的改进风场满足了均匀加工条件和无支撑打印的要求。

图片.png

图三:TruTops Print 使3D打印机能够针对零件的每个不同区域使用最佳打印策略,从而消除对支撑结构的需求

无支撑的3D打印技术开辟新应用领域

通快增材制造产品经理Timo Degen指出,无需支撑的打印技术特别适用于具有大型空腔或悬臂部件挑战性的情况,例如水箱、热交换器、液压块和模具等零件。这一新技术还开辟了以前无法充分利用的应用领域,包括增材制造的径向压缩机和带护罩叶轮。过去,由于叶轮的悬臂角度,制造商无法打印不需要支撑的叶轮。Degen表示:“支撑的需求意味着3D打印无法在经济效益上替代传统制造,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关于通快

通快是一家高新技术公司,为机床和激光技术领域提供制造解决方案。公司通过咨询、平台产品和软件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连接,通快是柔性板材加工机床和工业激光器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的领导者。

2022/23年度,公司雇佣了约17,900名员工,销售额为54亿欧元(初步数据)。通快集团拥有90多家公司,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以及北美、南美和亚洲都有布局。公司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波兰、捷克、美国、墨西哥和中国都有生产基地。

2.拟投资50亿元华工科技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项目将聚焦硅光模块等产品

9月8日,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大项目之一,拟投资50亿元的华工科技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项目签约仪式在光谷举行。项目拟建设华工科技总部、中央研究院,及华工正源研发中试基地。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见证签约并座谈交流。

图片.png

据悉,华工科技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主要围绕硅光模块、下一代光模块、车载超级网关和移动式储能等产品开展研发生产,规划面积约110亩。

杜海洋对华工科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光谷表示欢迎与感谢,表示光谷正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引领矢志不渝打造“世界光谷”,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优势产业,将持续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举全区之力服务华工科技尽快做大做强。

马新强介绍了华工科技整体情况。他表示,华工科技生于光谷、快速成长于此,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和生态整合优势,带动更多中高端人才等资源要素集聚光谷,为加快迈向“世界光谷”作出新贡献。

华工科技聚焦激光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与光谷发展一路同行,是光谷本土成长起来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龙头企业,现有员工7300人,其中研发团队近2000人。今年5月,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进入实体化运营,目标打造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平台、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带动光谷相关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增长超千亿元。

3.长光华芯上半年营收1.42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17.97%

8月30日,长光华芯发布了2023上半年业绩。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同比下降43.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63.74万元,同比下降117.97%。

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宏观因素影响,市场信心不足,上半年激光器市场需求仍旧较为疲软,叠加公司产品价格策略调整影响,导致营业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同时,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相应的摊销费用较高。

长光华芯聚焦半导体激光行业,始终专注于半导体激光芯片的研发、设计及制造,主要产品包括高功率单管系列产品、高功率巴条系列产品、高效率VCSEL系列产品及光通信芯片系列产品等,逐步实现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国产化。

公司紧跟下游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开发具有领先性的产品、创新优化生产制造工艺、布局建设生产线,已形成由半导体激光芯片、器件、模块及直接半导体激光器构成的四大类、多系列产品矩阵,为半导体激光行业的垂直产业链公司。

长光华芯核心产品为半导体激光芯片,并且依托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设计及量产能力,纵向往下游器件、模块及直接半导体激光器延伸,横向往VCSEL芯片及光通信芯片等半导体激光芯片扩展,主要产品包括高功率单管系列产品、高功率巴条系列产品、高效率VCSEL系列产品及光通信芯片系列产品。

核心技术方面,长光华芯覆盖半导体激光行业最核心的领域,包括器件设计及外延生长技术、FAB晶圆工艺技术、腔面钝化处理技术以及高亮度合束及光纤耦合技术等。公司已建成2吋、3吋、6吋半导体激光芯片量产线,拥有了一套从外延生长、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可靠性验证相关的设备,并突破了晶体外延生长、晶圆工艺处理、封装、测试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工艺。

目前2吋量产线主要用于公司新方向氮化镓,3吋量产线为半导体激光行业内的主流产线规格,而6吋量产线为该行业内最大尺寸的产线,相当于是硅基半导体的12吋量产线。大部分工艺环节达到了生产自动化,实现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的研制和批量投产,芯片功率、效率、亮度等重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建设方面,公司始终以自身平台为基础,旨在培养一支新成长技术力量,并与四川大学、国内某高校、南京激光先进研究院、东南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国内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推进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制造技术、封装技术、光学合束技术及光纤耦合技术等各个层面上的激光技术深入研究,进一步打造一支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技术团队。

三、新能源行业

1.蔚来联手蜂巢能源成立电池合资公司

蔚来正筹备与蜂巢能源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共同开发大圆柱电池

据悉,初步计划为,蔚来和蜂巢能源会在马鞍山一起投资试制线,两公司一部分研发人员也将合并,但双方的制造和采购都保持独立。一位接近产业链的人士表示,合资公司主要就是做中试和开发,后续的量产节点可能在2025年。

如若合作消息属实,这一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全新的合作模式或将给行业带来更多思考,蔚来和蜂巢能源将各有所得,大圆柱电池的量产和商业化应用也将被加速推进。

自造电池量产计划推迟后的选择

实际上,在自造电池方面,蔚来早已下定决心并展开布局。2021年,携手卫蓝新能源和宁德时代分别研发出360Wh/kg的半固态电池、75kWh三元铁锂电池。其中,与卫蓝新能源合作的半固态电池于今年6月正式交付,但搭载于旗下车型移一再被蔚来推迟。

而这只是蔚来自制电池的前奏2022年5月以来,蔚来开始释放出关于电池研发团队和技术路线的详细信息,并相继在上海嘉定区投资2.18亿元新建锂电池研发项目,在安徽设立全资控股的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自此,蔚来自制电池计划正式全面打响。至于电池技术路线,虽然蔚来方面没有明确表示,但有多家媒体报道是磷酸锰铁锂电池和4680电池,其中4680是用于自研的800V高压平台但此后,蔚来自制电池计划开始降速。直到今年2月,蔚来在合肥“2023蔚来电池合作伙伴论坛”上宣布启动“蔚来电池科技合肥产业基地一期”建设,规划产能40GWh,建设大圆柱电池。

这也意味着蔚来自制电池进入实质性阶段。不过据36氪曾报道,受经营情况、研发节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蔚来今年暂缓了合肥电池工厂的设备采购,但项目仍在进行之中,只是会“按照新的量产时间推进”。

现在看来,选择与蜂巢组建合资公司,整合大圆柱电池研发,是蔚来探索的新的自造电池计划落地路径。

据悉,蔚来自研的大圆柱电池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大圆柱电池A样(即原型样件)还在打造中,与蜂巢合作后,会把A样导入到蜂巢和蔚来合建的中试线,进行后续的质量验证和开发。”

蜂巢能源正冲击IPO

蔚来选择与蜂巢能源合作,与蜂巢能源的规模化积累密切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蜂巢能源前身为蜂巢有限,由长城汽车于2018年2月12日出资设立,为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2018年10月后开始独立运营。

蜂巢能源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及储能电池系统,并可根据客户需求为其提供动力电池及储能产品整体解决方案。

2022年11月18日,蜂巢能源递交招股说明书,并获得上交所受理。目前处于已问询状态。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科创板IPO,蜂巢能源计划发行不超过25%的股份,拟募资150亿元。以此计算,蜂巢能源对应估值为600亿元。

在动力电池这一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蜂巢能源拥有雄厚的动力电池技术积累。2020年-2022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分别为586项、878项及1049项,分别位列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排行榜单第一、第一及第二,其中2022年度仅次于宁德时代。

客户积累方面,蜂巢能源与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东风汽车、岚图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光束汽车、赛力斯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牛创新能源汽车、PSA(Stellantis集团)等多内外整车企业达成合作,技术产品经受了市场检验。今年1-8月,蜂巢能源在国内电池装机量达3.42GWh,排名第八。

产能规模方面,蜂巢能源预计2023年度累计产能为31GWh、2024年度累计产能为77GWh,2025年度累计产能为105GWh。

不过,蜂巢能源的核心产品是“短刀电池”,已经开始搭载使用并在加快产能建设。在大圆柱电池技术方面,最新的动态是,蜂巢能源今年上海车展上展出了一套“46950电池”,据称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可支持4C快充就此而言,蔚来与蜂巢合作的大圆柱电池会如何呈现,令人期待。

2.国轩高科320亿锂电工厂“落子”美国

当地时间9月8日,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官网发布声明,国轩高科将斥资20亿美元在该州坎卡基县曼特诺(Manteno)新建一座电动汽车锂电池工厂,将创造2600个就业岗位。

该工厂将专注于锂离子电池电池组生产和储能系统集成,建成后预计将生产10 GWh锂离子电池组和40 GWh锂离子电池单体,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生产。之所以能在明年开始进行一期项目投产,原因在于国轩高科并不是要建一座新工厂,而是将现有工厂进行改造。

而且,国轩高科的电池工厂将是伊利诺伊州迄今为止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投资项目,也是该州数十年来最重要的新制造业投资项目。

因此,国轩高科将获得伊利诺伊州提供的5.36亿美元的激励措施,其中包括有资格在未来30年内获得2.13亿美元税收优惠,以及来自“伊利诺伊州投资基金”拨款的1.25亿美元等。

此外,国轩高科还将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30年房产税减免。

去年10月,国轩高科美国子公司Gotion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Big Rapids)附近建设电池材料生产厂的方案获批,预计总投资23.64亿美元。工厂将于2030年完工,预计每年生产15万吨电池正极材料和5万吨负极材料。

今年6月份,Gotion获得美国联邦政府批准,得以继续在密歇根州建设电池材料厂。且Gotion同样获得了密歇根州提供的7.15亿美元的激励方案。

随着电池工厂的落地,国轩高科将在美国打造从原材料到电池的一体化供应布局,两大生产基地合计投资额将达到43.64亿美元(约合32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在美国投资最高的国内动力电池企业。

赴美建厂的可行性

2021年12月20日,国轩高科曾公告,美国国轩与美国某大型上市汽车公司签订了协议,该汽车公司预计在2023-2028年间,向国轩高科采购总量不低于200GWh的磷酸铁锂电池,双方还计划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实现本土化生产。

2022年6月10日,国轩高科还在官网发布了60GWh产线电芯设备招标公告,其中项目实施地点之一就包括美国。

由此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订单足以支撑一家工厂的建设和运营。

同时,考虑到满足北美合作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配套需求,以及电芯项目的实施,国轩高科在美国建厂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国轩高科客户之一的越南电动汽车制造商VinFast于今年8月15日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国轩高科还认购了对方1500万股新发行股份,且VinFast也计划在美国本土斥资40亿美元投建电动汽车工厂。

随着国轩高科的美国电池工厂投产,未来双方的合作或将更加紧密。

此外,国轩美国电池工厂所在地曼特诺距离诺摩尔(Normal)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美国本土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在诺摩尔建有一座电动汽车工厂,该公司一直希望有电池制造商在附近建立工厂。由此而言,不排除未来国轩高科将与Rivian达成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将为在北美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要求车辆电池至少40%的关键电池材料必须是在美国或与之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行开采或加工,以及车辆电池包至少50%的组件是在北美生产或组装的,才能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若只符合一项要求,只能获得3750美元。

基于此背景,未来国轩极有可能因其在美国的电池厂和材料厂获得更多车企客户。

3.奔驰最新电车将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

9月4日,梅赛德斯-奔驰CLA概念车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首次亮相,量产版车型将在2024年正式发布。梅赛德斯首席执行官Ola Kallenius在发布会上透露,该车型将在后期推出“小号G级”车型供消费者选购,并命名为G-Class。这两款车型均基于全新MMA平台打造,支持800V超级快充,后期将极有可能在国内市场开启投产工作。

而且,新车有望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其最大续航里程预计将超越300英里(约为483km)。

事实上,今年7月,奔驰CLA纯电版车型路测谍照传出时,海外媒体就报道了将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的消息。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0年,比亚迪和奔驰母公司戴姆勒(2022年2月更名梅赛德斯-奔驰)就已经展开了合作。当年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了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各持有50%股份,后于2021年年底进行了股权调整,比亚迪和戴姆勒分别持有腾势90%和10%股份。

2020年,戴姆勒、丰田等车企先后以“一号客户”身份到访比亚迪电池工厂,随后,比亚迪与丰田、戴姆勒分别达成不同方向的合作。

丰田与比亚迪不仅成立了合资公司,而且已经使用了比亚迪的电池。现在终于进展到戴姆勒将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阶段了,但具体信息仍有待双方的回应。

除了奔驰外,今年比亚迪外供的消息也是频频出现,且合作车企都是全球车企巨头。

5月,有德国媒体报道,特斯拉在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已经开始生产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ModelY后驱基础版。

据悉,这款Model Y电池容量达55千瓦时,WLTP续航里程为440公里。这是特斯拉在欧洲市场推出的第一款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此前还有报道称比亚迪获得了特斯拉10GWh的订单。

8月,有媒体报道,印度汽车制造商马恒达(Mahindra)推出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电动汽车。除了马恒达外,印度的另一家汽车制造商马鲁提(Maruti)也将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

8月22日,据外媒kedglobal报道,比亚迪与KG Mobility(前身为双龙汽车公司)正在洽谈在韩国建立一家联合动力电池工厂。双方计划于2025年1月开始大规模建设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将成为比亚迪在韩国的第一家合资动力电池工厂。

同时,KG Mobility计划为其将于9月推出的中型SUV电动车Torres EVX采用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该SUV将是韩国首款配备磷酸铁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

不仅如此,KG Mobility的目标是在2025年推出的代号为O100EV的电动皮卡车和代号为SUV-F100EV的大型电动SUV上,都使用比亚迪的电池。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和KG Mobility双方都未就这一消息作出官方回应。

比亚迪副总裁兼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曾表示:“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基于刀片电池技术的合作方案。”

截至目前,一汽、福特、丰田、长安、北汽等车企已搭载刀片电池,特斯拉、奔驰、PSA、东风等也在客户名单之列,已有部分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由此可见,比亚迪的外供正全速前进,后续新的合作或将一一揭开面纱。

为了保障自用及外供,并同时稳步推进海外市场战略,比亚迪正全力以赴地“屯粮”扩产。据浙商证券研报,比亚迪2023年电池名义产能或达511GWh。到2025年,比亚迪的电池规划产能超过600GWh。

4.净利润35.4亿天合光能上半年业绩同比大涨178.88%

829日晚,天合光能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收493.84亿元,同比增长38.21%;归母净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178.88%。

光伏产品是天合光能的最大营收来源,上半年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约27GW,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组件出货量超150GW,其中210组件出货量超75GW。预计2023年底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可分别达到50GW、75GW、95GW,其中N型i-TOPCon电池片产能将达到40GW。

其他产品方面,天合光能分布式系统业务出货达4.5GW,同比增长104.55%;支架业务出货达3.3GW,同比增长83.33%。

这主要得益于天合光能对研发投入的重视,上半年天合光能研发投入26.78亿元,同比增长24.44%,占营业收入5.42%,上半年新增专利申请505件,发明212件,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持续位居中国光伏行业领先地位。自2010年至今已先后25次创造了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

天合光能也对公司在各领域的研发进展进行披露:

电池方面,报告期内公司N型电池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的行业领先性进一步扩大,当前N型i-TOPCon电池最高量产线平均效率已达到25.8%,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此外公司对HJT、XBC、钙钛矿叠层等各项电池技术也均有储备。

组件方面,公司基于先进210技术平台,以客户为中心,价值为导向,创新性地升级开发出210R矩形组件产品及210+N组件产品,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打造多层次的至尊产品家族,全面满足户用屋顶、工商业分布式、山地、荒漠、水面以及大型地面电站的全场景需求。

储能方面,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布局,推出涵盖电芯、万次循环液冷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全栈式储能解决方案。布局自有电芯产能后,公司能够更好实现储能系统产品降本,并依据对终端市场的需求了解反向创新,推动电芯及系统产品的技术迭代,并提供电网友好型的光储整体解决方案,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支架方面,公司依托于天合光能新一代高效210系列组件,针对“光伏+水务”场景为客户量身定制了“天合智能柔性系统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搭配了天合智能柔性支架系统,柔性支架桩2023年半年度报告26/297基密度更小、跨距更大、净空更高,拥有更好的地形跨越能力,在水务场景中高净空大跨度的优势能很好规避已有的建筑结构和管道、绿化、道路等障碍,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项目建设难度,还能大幅节约运行成本,实现全生命周期内的更高发电收益和更大客户价值。

分布式光伏市场方面,公司推出“天合富家”子品牌,在行业内首提原装光伏系统理念,建立了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安装售后、智能运维为一体的完整体系,构建了数字化、全渠道的生态网络,报告期内公司户用光伏系统出货量全行业领先。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山东玻纤上半年扣非净利暴跌95.41%,仅剩1560.3万元

近日,山东玻纤的2023年半年报姗姗来迟。先看一组山玻2023年上半年数据,不管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同比均大幅下滑。报告期内,山东玻纤实现营业收入116,421.36万元,同比减少27.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06.69万元,同比减少66.07%。

图片.png

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玻纤纱价格同比大幅下降,造成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下滑;扣除资产处置收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大幅下滑。

按目前的玻纤行情,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只是扣非净利润下滑了95.41%,仅剩下1560.3万元,对于山东玻纤来说,几乎是四舍五入等于零,毕竟去年同期还有3.4个亿。

问题是这还仅仅是1-6月的数据,自7月份以来,玻璃纤维的价格又经历了多轮的降价,下半年的情况只会更糟糕。

山东玻纤作为上市企业,且背靠大股东山东能源新材料,半年报的业绩尚且如此。那些二三梯队的玻纤企业日子过得如何,显而易见。

2.中简科技上半年业绩公布,净利润同比增加13%、毛利率高达80%,

近日,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简科技”)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营收情况,上半年营业收入3.16亿元,与2022年同期3.15亿元相持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9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13.28%。

图片.png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各级客户的不同需求,在现有产品的稳定生产供应和新一代纤维的验证评价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新一代碳纤维完成阶段验证,进入供货交付阶段;随着三期项目各生产线陆续投产,公司系列化产品稳定供应能力将大步提升,有效将公司技术研发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将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保障公司现有市场的供应稳定,并有利于在航空航天、兵器、舰船及其他中高端民用市场的开拓。

公司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产品性能参数经过长时间实验论证,在客户产品定型之时既已确定,性能参数不会发生改变,公司碳纤维产品均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设计和生产,即订单驱动式生产模式。

根据报告显示,公司主要优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持续的研发创新及产业化人才优势:公司拥有自主培养长期稳定的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培养了机械、设备、上浆剂、复合材料等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形成涵盖碳纤维全产业链的人才梯队。

不断提升的技术、装备自主可控及创新平台发展优势:公司在碳纤维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工程化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公司关键核心生产设备采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监造的方式,其稳定性和先进性较为突出。先后经过三期大型工程的检验、迭代,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核心优势。

持续巩固的市场先发优势:公司ZT7系列碳纤维产品已经率先稳定批量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多年,新一代碳纤维也伴随不同应用领域进行了验证与供货,不断积累、迭代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了客户黏性优势,建立了技术引领下与不同客户的稳固合作关系。 

值得关注一项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5513万,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621%,主要是源于公司加大加快新产品研发所致。

图片.png

由于公司碳纤维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部件生产商,公司与下游客户通过协商方式确定产品价格,该价格一旦审定后,除因国家政策性调价、订货量大幅提升等因素影响外,产品价格将在一定期限内保持稳定。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的研发工作,在此期间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近三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在80%左右,与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碳纤维行业高技术壁垒、高产品附加值等行业特征相吻合。

但是,随着公司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千吨线及三期项目新生产线的建设投产,固定资产折旧将增加,如果下游客户需求出现波动,可能会出现收入不及预期、产能闲置等情形,进而影响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此外,公司近三年来自于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同期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如果现有客户需求受国家政策变化而大幅下降,则较高的客户集中度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从客户对碳纤维应用场景设计需求出发,积极研发新产品,保持既有客户粘性优势,同时完善产品谱系,满足不同客户不同需求,提高市场覆盖面。

3.国内土木工程最长碳纤维拉索正式投用,可减重约80%

近日,由中建八局工程研究院、三公司联合研发的百米级国产大丝束碳纤维索成功应用于长深高速项目气膜结构砂石料场。这是碳纤维索首次在气承式膜结构索网系统中的应用,也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迄今应用的最长碳纤维索。

图片.png

气膜结构俯瞰

该气膜结构长105m,宽72m,高27m。据分析,原气膜结构在风荷载下的位移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台风季节气膜结构的可靠性,本工程在原结构基础上沿气膜长度方向增设两道CFRP预应力索用以增强气膜结构的抗侧刚度。

在增强方案下,CFRP索设置于原气膜结构索网外侧,在气膜内部气压作用下主要承受拉力。单根索体总长度为92m,重约65kg,较普通钢索减重约80%。安装时,可显著降低施工难度,有效节约大型施工吊装机械的使用,实现料场正常运转下的高效安装。

该碳纤维索采用上海石化生产的国产48k大丝束碳纤维筋制成,在本项目的成功应用充分展现了碳纤维索独特的技术优势,拓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结构领域应用的新场景,其具备轻质高强特性,为未来低能耗、超大跨度气膜结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卫星通信行业

1.卫星连接成功,全球首款卫星通话手机进入大众生活

8月29日,华为推出“HUAWEI Mate 60 Pro先锋计划”,华为Mate 60 Pro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即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拨打、接听卫星电话,还可自由编辑卫星消息,选择多条位置信息生成轨迹地图。

华为介绍,当前只有电信卡能支持天通卫星通话功能。电信用户不换卡不换号,只要到营业厅开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或在中国电信APP自助申请开通,就能使用华为Mate 60 Pro的卫星通话功能;非电信用户,则需要新办一张1740号段的电话卡或者电信卡,其中1740为天通卫星专用号段。目前开放两种套餐,其中包括100元80分钟的套餐,还有200元200分钟的通话套餐,都是按月付费。

此次系列采用了我国自研的“天通一号”卫星系统。天通一号拥有安全自主、卫星可控成本低、售后无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多行业如地质勘测、野外测绘电力线路维护、长途运输等以及旅游探险、应急通讯等场景。

从卫星消息和卫星电话出发,足以窥见未来卫星产业爆发出的巨大能量。本次华为发布Mate 60 Pro,率先支持天通卫星通话功能,将卫星通话引入了寻常百姓手上,这是手机功能的一项重大革命,也是卫星通讯领域的一次突破。

2.时空道宇商业应用规模化落地,车载卫星通信加持全球量产超跑极氪001FR

1)卫星技术助力汽车进化

配备了时空道宇车载卫星互联网终端的极氪001FR超跑,在9月1日的极氪进化日,迎来高光时刻。时空道宇自研的车载卫星互联网终端吉时寻®,内置车规级MCU模块和卫星通信模组。在无地面网络覆盖或地面网络受损的情况下,当出现车辆电池热失控、车内二氧化碳浓度高、车辆被盗、气囊弹出等情形,吉时寻®通过卫星通信链路,能够实现自主报警、车辆状态数据采集上报等功能。同时,吉时寻®可提供双向卫星消息、卫星通话服务,用户可通过车机发送信息或打电话与外界联系。

图片.png

全球最快量产卫星互联网乘用车 极氪001 FR

吉时寻®是业内首次量产的车载前装卫星通信终端。卫星通信终端规模化应用到民用汽车上,推动卫星技术助力汽车的进化,标志着时空道宇已成为国内目前唯一实现车载卫星通信产品规模化应用落地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2)当汽车成为移动的“4G/5G”基站

除吉时寻®外,时空道宇自研的全球首个卫星互联网车载一体化玻璃天线、“车-端”一体化设计的高通量卫星互联网终端也在极氪进化日上首次亮相。两款产品在不改变车辆外观的前提下,可让汽车用户在不久的将来随时随地接入卫星网络,拥有全新出行体验。

传统车载高通量卫星互联网终端产品形态剖面高,安装后凸出于车顶,不仅影响车辆通过性,而且整体美观度无法保障。而时空道宇“车-端”一体化设计的高通量卫星互联网终端,依托相控阵天线轻薄的特点及对产品元器件的高度集成,拥有相对极致轻薄的设计,能轻松嵌入车顶,几乎不改变车辆外观,最大程度保障车辆美观。

图片.png

“车-端”一体化设计的高通量卫星互联网终端

另一款值得一提的产品是充满未来感的卫星互联网车载一体化玻璃天线。时空道宇创新性地将卫星通信天线融入车辆天窗玻璃,玻璃天线使用金属镀膜作为天线载体,通过真空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相关表面产生多层金属导电膜,并通过适当的电容耦合馈电端子连接到天线放大器或者多媒体设备,是全球首款通过镀膜玻璃天线技术实现卫星通信功能的产品。

图片.png

卫星互联网车载一体化玻璃天线

未来,两款产品可让汽车成为移动WiFi热点和“4G/5G”基站。尤其在无地面网络覆盖或地面网络受损的情况下,用户可在无感的情况下,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直连卫星网络,畅享卫星网络接入服务,将极大地改变出行生态。

六、金融资本市场

1.深度分析小米、泰格医药、宁德时代三家产业资本投资模式

1)小米:专注直投、高度市场化的产业CVC代表

小米的投资部门自小米成立之初即开始围绕主业进行投资布局,至今已形成拥有多个投资主体的产业资本平台集群及独立运作的投资机构。此外,小米创始人雷军于2011年设立的顺为资本与小米的投资布局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根据资金来源、投资领域等方面的差异,小米对外出资的主体可分为小米产投与小米战投两个投资平台。小米产投是相对独立的产业资本投资平台,主要通过所管直投基金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服务于小米对于产业链上游以及集团战略的前瞻性布局。小米战投与集团的关系更加紧密,资金全部来源于集团,多投向小米产业链下游,如消费电子、智能硬件、文娱等领域内企业,为小米生态圈完善与延展“添砖加瓦”。

图片.png

募资特点:基金募集“少而精”,深受引导基金、产业资本青睐

小米集团旗下共有三只备案基金,其中天津金米投资为集团对外出资平台,资金全部来源于母公司;湖北小米长江基金、北京小米智造基金则独立对外募资,两只基金规模均在百亿左右,LP构成相对多元且单个LP出资金额普遍较大,体现了“少而精”的特点。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除自有资金外,小米所募集的资金超过七成来自于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国资出资平台、金融机构等LP,其中前两类LP出资占比均在2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出资小米的产业资本LP多数与小米存在合作关系。

图片.png

投资特点:快节奏、广布局投资成为小米战略转型与升级的助推器

2012年起小米即对外开展股权投资,经过数年发展已发展成囊括了多个出资主体的产业资本平台集群。据统计,截至2022年小米参与的投资案例数超过400起,披露的投资金额共计142.91亿元。小米的投资活跃度逐年递增,其中2021年小米“出手”超百次,达到历年投资数量的峰值,在整个股权投资市场中也位于前列。小米的投资组合不但囊括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围绕着“智能”及“硬件”两个主题向外发散,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集成电路、云计算、AR/VR等领域的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等均有布局。

较快的投资节奏与广泛的投资布局最终服务于集团业务的拓展与战略转型。2013年以来,小米进行了多次战略转型,从“手机+IoT”到“手机+AIoT”,再到“手机×AIot”,小米的智能生态布局已相对完善,具备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智能网管等多个产品线。2021年小米宣布开启智能电动车业务,实现了智能生活应用场景的全覆盖。

图片.png

投资层面的前瞻布局与小米集团战略的转变高度协同。2013年小米开启了「生态链投资计划」,通过“投资+孵化”模式寻找智能硬件领域创业公司,快速扩大智能硬件业务版图。据统计,2014年小米开始AIoT领域的投资,投资比重逐年增加并在2017及2021年达到2个小高峰。而在更上游的集成电路领域,除了布局智能手机、AIoT、5G等与主业强相关的芯片公司外,小米投资的芯片公司还涉及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小米“造车”战略的提出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小米对集成电路领域的投资在2020年及2021年集中爆发,年均投资案例数达26笔。2021年起,小米的投资重点也逐渐转变,对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2022年投资案例数达到16起,已超过手机及AIoT领域内投资。

图片.png

2)泰格医药:母基金与直投并重,转向独立运作的产业CVC代表

泰格医药主要围绕自身上下及相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持续重点发掘优质初创企业,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泰格医药已直接参与了约170家生物医疗领域中企业和近70只股权投资基金的出资。

从投资模式来看,泰格医药通过自有出资平台出资、设立独立投资团队投资等多种模式同时布局生物医药领域内优质项目或垂直领域机构所管子基金,撬动更多资源扩大自身的产业生态版图。

图片.png

从资金来源来看,泰格医药旗下的泰珑投资、泰煜投资虽已开展独立募资,但其对集团资金的依赖度相对较高,近五成资金来源于泰格医药内部。其中,泰珑投资旗下杭州泰鲲股权投资基金是泰格医药最主要的母基金出资主体之一,总规模200亿元,由泰格医药出资100亿与杭州国有资本投资、杭州高新创投共同发起设立。泰煜投资的资金来源则相对多元,泰格医药在基金中出资三至四成,其余合作的LP的包含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公司、政府机构/出资平台、市场化母基金等。

母基金特点:主投生物医疗行业垂直领域,机构通过创业投资基金较早发掘行业机会

泰格医药主要通过自有出资平台和母基金—杭州泰鲲股权投资基金对外出资子基金。截至2022年泰格医药已与4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达成合作,参与了近70只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的认缴出资,披露出资金额接近40亿元人民币。

图片.png

从管理机构所关注的行业与领域来看,泰格医药对于深耕生物医疗行业的垂直领域机构保持更高的关注度。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泰格医药已出资的子基金管理机构中约半数为聚焦医疗健康行业的专业机构。而对于有过往合作经验的机构和信任的团队,泰格医药会参与多期新基金的设立。据统计,泰格医药合作的40余家子基金管理机构中,约1/5的机构获得了泰格医药的多次出资。

为较早地捕捉行业机会、布局前沿技术、提高商业嗅觉,泰格医药出资子基金以创业投资基金为主。截至2022年泰格医药已认缴出资的人民币基金中,创业投资基金的数量占比达到67.1%,认缴出资金额超七成。同时,泰格医药也通过配置并购基金,对优质标的进行协同整合和运作,以获取投资收益和成熟技术经验。

图片.png

直投特点:多方式投资推动业务协同发展,重点挖掘产业链下游投资机会

泰格医药借助“投资+孵化”、战略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张自身业务外延,优化业务结构,塑造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泰格医药投资覆盖企业早期至成长期的全生命周期,其中重点关注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创新项目,同时通过对成熟企业的战略收购丰富自身的研发服务能力及服务地域范围。

除了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策略之外,泰格医药对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项目也有多种合作模式。对于能够培育未来潜在客户、捕捉行业机遇的产业链下游,泰格医药保持高度关注。截至2022年泰格医药近170余个直投项目中,约七成为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药物和器械研发企业。对于具备一定发展壁垒、需要技术及人才资源累积的产业链上游,泰格医药主要通过投资或战略合作的方式适度参与临床试验实验室和试验中心建设。针对同处产业链中游、与自身业务联接更为紧密的CXO企业,泰格医药重点投向业务侧重点不同、有差异化的核心优势的CXO企业以增强优势互补。

3)宁德时代: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产业CVC代表

宁德时代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产业链相关上下游的布局,增加供应链安全和降低成本,稳固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内的综合竞争力。据了解,其在镍钴锂磷等矿产原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生产设备、车规级芯片、电池充换电与回收、自动驾驶等新能源汽车核心全产业链范围内展开了广泛布局。

从投资模式来看,宁德时代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和合作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对产业链上下游成熟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宁德时代也逐渐开始配置股权投资基金,或是直接参股了部分投资机构,通过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更高效地挖掘优质项目。据统计,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作为LP出资活跃度显著提升,密集出资了多只新能源产业、绿色制造、科技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

母基金特点:近年来加速出资,多选择过往投资方或具有相似产业背景的机构合作

宁德时代主要通过上市公司及旗下出资平台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子基金。整体而言,宁德时代做LP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在近年来出资频繁,是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类LP。截至2022年宁德时代共直接参与了10只子基金的认缴出资,其中2021年之后出资的子基金数量共8只,认缴出资规模累计28.49亿元。宁德时代出资的子基金多数聚焦于主业相关的泛新能源、绿色科技、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投资机构除了具备行业契合度与专业度,宁德时代更侧重于有过往合作基础的投资方。此外,宁德时代也直接持股了部分股权投资机构,包括准点投资、滨海产业基金、孚腾资本等。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出资了晨道资本多只基金,二者在股权投资中有多次协同与合作。晨道资本的实控人关朝余曾在多家宁德时代参股公司任职。

直投特点:重点布局产业链上游,保障产能安全,投资沿产业生态圈层式发散

宁德时代的对外投资高度服务于其主业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上游保供应、下游促创新”两个主题。针对产业链上游,宁德时代的投资聚焦于镍钴锂磷等矿产、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生产设备、新能源智能装备供应商等供方企业,以保障主业供应链安全。据了解,宁德时代上游原材料的扩产速度显著落后于市场需求的上涨速度。为保障主业平稳运行,宁德时代加速开展了对上游关键原材料、核心设备供应商的投资布局,并通过投资与相关企业建立了研发和技术合作关系,助力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在重点布局上游供方企业的同时,宁德时代也在逐渐提升对产业链下游及其横向延伸领域的关注。通过股权投资,宁德时代与下游新能源汽车领域内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在与客户绑定稳定供需关系的同时,也结合应用端视角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如宁德时代入股的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未来或将成为其CTC技术落地的重要平台。宁德时代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细分领域也保持高度关注,投资布局涉及储能、自动驾驶、智慧出行、共享出行等领域。

此外,宁德时代还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技术或是保持关注,前瞻性布局为未来发展进行铺垫。据统计,2020年起宁德时代陆续投资了多家半导体、芯片相关企业,其中频繁出现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供应商的身影,加强了对关键技术的投入以为新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铺路。同时,宁德时代也进行跨界投资,如参与小康人寿保险增资重组、参与组建蚂蚁消费金融等,布局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紧密围绕产业链开展投资的策略,宁德时代的布局持续完善、产业生态日益丰富,逐步实现从动力电池龙头向新能源服务商的转型。

结语:当前经济发展承压,并非所有企业都会持续投入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然而,产业资本的投资布局能够根据企业境况及战略作出调整,帮助部分企业抓住机遇实现行业地位或发展方向的转变,其将成为我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此同时,产业资本的投资专业度也在逐渐提升,投后管理也由此前的粗放投喂模式转型为精细化赋能模式。此外,2023年初《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对于中央企业管理基金、中央企业参与基金提出了具体要求。未来,随着中央企业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我国市场或涌现更多央企背景的CVC,借助股权投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清科研究中心也将持续关注中央企业基金发展动态,为市场揭示中央企业的投资布局。

2.西安发布《西安市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出资基金设立及运营管理机制的实施方案》

日前,西安发布《西安市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出资基金设立及运营管理机制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算是对西安“投行思维”做阶段性的总结及规划。如此重磅的文件,自然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点。一份《方案》,几乎涉及西安所有“有头有脸”的政府基金项目,其中既有250亿的“当红项目指南”,亦有400百亿以上的“存量盘活加码”,堪称西安政府基金的“百科全书”。再结合西安基金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可以从中窥见的是——西安市对于年初筹划的“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落地,无论力度之强、速度之快,或许都将远超外界想象。

1)把基金“摆在一张桌子上”

近日,西安市政府引导基金再发三支“利箭”,包括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西安市城市更新基金(以下简称:城更基金)、区域稳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区域基金)三只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250亿元。

图片.png

上述三支“利箭”中,有两支已经“射靶”,创新基金及城更基金均是去年启动的大项目,已运营超一年,区域基金则属于“新面孔”,上述基金全部交由西安财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财金)运营。

此外,《方案》中还透露“盘活存量”方案,将百亿级西安市工业倍增引导基金“加码翻倍“,连同此前一众“大手笔”基金一同纳入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投控股)旗下运营。

梳理发现,本次《方案》的“新看点”在于,备受瞩目的“新面孔”——区域基金,区域基金是西安市看到“投行思维”成效后,趁势设置的一位化解地方政府举债短期流动性问题的“中间人”。

根据粤开证券研报,2021年,陕西省显性债务率和广义债务率分别达到107.7%和300.6%,分别位居全国第20名和第11名,且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主要集中在西安,占全省债务规模的比重近四成,也是省内唯一债务规模突破三千亿的地市。

“目前负债率比较高的主要是西咸、高新、曲江这三个地方。”北京市炜衡(西安)律师事务所彭律师向记者表示:“但也不用过度担心,目前西安债务率还在可控区间内,尤其对一些国资或城投平台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尽管风险可控,但谁也不想因为可能的短期流动性危机承担“暴雷”风险,错失“一盘好棋”,因此区域基金的设立也是“宜早不宜迟”,需要提早针对风险领域短期流动性问题进行预防性布局。

根据公告,区域基金为各市属、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到期债务转换(续发)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而来,以债权支持方式开展投资活动,为到期债务转换(续发)提供不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不超过6个月)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利息方面,区域基金按照同期、同类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含担保费)上浮一定比例的方式收取利息,其中融资期限在1个月之内(含)的上浮10%,1个月至3个月(含)的上浮20%,3个月至6个月(含)的上浮30%。

《方案》中还补充,市财政应落实好现有已配套出台的贴息补助政策,以对冲降低基金市场化融资风险,避免平台债务风险交织传递。

记者认为,一方面,区域基金的资金来源普遍信用等级较高,且1到6个月相对更为灵活,能够满足地方政府的多种融资需求,有效为地方平台债务提供“过渡”支撑。

另外,50亿元的巨额资金更大的意义可能在于为地方“站台”,增强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信心,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2)西安“投行思维”成效

盘点完“新面孔”,正好可以借此节点对创新基金及城更基金这两位运行超1年的基金“模范生”做一回顾,也可借此检验西安“投行思维”成效几何。

先来看创新基金,其设立时具有“投早投小投科技”、最大限度放款注册地限制,1倍返投达到行业最低等特点,采用“FOFs母基金+直投基金+创投生态”的运营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得益于“满满诚意”及巧妙时机,成立一年来,创新基金获得科创、资本热度不断升温的西安“产业圈”热情回应。

根据今年5月数据,创新基金实现财政首期放大10.08倍;年均设立子基金数与出资额均超过国内一线城市科创母基金同期水平,颇有“城市投行”范本之势。

根据西安财金官微,创新基金自2022年3月设立至今,累计决策通过子基金共计42支,总规模合计291.63亿元。其中申请创新基金出资71.34亿元,已完成30支子基金的设立工作,出资子基金投资决策项目共306个,分布于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和19条重点产业链。

再来看城更基金,设立一年多,其通过“区域子基金+城市更新+产业导入”的有机运作模式,有效解决城市“存量更新”最大的资金难题。目前,基金累计决策子基金14只,认缴出资76.45亿元,子基金规模达455.05亿元,预计带动项目投资规模不低于2165.86亿元,城更基金实际出资突破25亿元。

此外,城更基金在各区域产业布局中扮演着资金引导方的角色,先后对空港新城、泾河新城、国际港务区的产业园区进行投资支持,通过北跨范围内的隆基产业园、自贸蓝湾产业园、临港产业园等省市区重点产业园区项目协助地方“招商引资”。

从上述案例来看,政策性、社会性导向仍然是政府引导基金考量重点之一。但放眼国内引导基金,投资项目普遍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基金融资成本较高而回报率低,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热情较低,需要由政府资金主力担当。且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普遍缺乏统一引导基金管理方案,管理模式过度分散,使得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效果“不尽人意”,而从此次发布的《方案》来看,西安在引导基金健康、有序发展上走到了前列。但进一步讲,相比一般基金而言,政府引导基金对于管理方要求更高,如何平衡好合作机构的投资能力和政府的政策导向,颇为考验管理人员及机构选择标的、协同沟通的能力。工资不高,但却要管理几个亿的资金,还要打通政府关系,都成为行业人员“难言之隐“。

3)“千亿产业基金群”雏形

将时间再向前回溯,在本次“基金群”中,“新生力”不少,“整合存量”也同样值得关注。除上述三项政府引导基金外,本次《方案》中还以原先100亿的的西安市工业倍增引导基金为主体,通过“整合存量基金资产+财政补充出资+市场化筹集资金”方式,将其提升至不低于200亿的产业投资基金。

具体来看,基金“基本盘”主要通过整合存量基金资产(合计账面资产约109.65亿元),将财政初始投资的大西安产业基金(94.15亿元)、西安合作发展基金(15.5亿元)整合纳入引导基金。

对于100亿元的“增量”,则由市财政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出资40亿元;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各认缴出资10亿元;西投控股通过市场化募集的方式认缴出资30亿元,三方共同达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此前统筹出资运作已设立的市级产业直投基金,本次也一同被纳入引导基金体系统一出资运作,包括民营经济发展基金(100亿元)、抗疫恢复发展基金(50亿元)、国资综改基金(50亿元)三项。

此外,《方案》还点明,支持西安市国有平台公司围绕全市六大支柱产业领域分别发起设立单个领域规模不低于50亿元,总规模不低于300亿元的产业专项基金;支持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及西安市其他重点区县分别发起设立预期总规模100亿元的“小升规”等主题培育基金。

这样一来二去,记者发现,今年年初《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中提及的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已可窥见“雏形”。

目前,千亿级基金集群既涵盖投向人工智能、汽车、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投早、投小、投科技”特征基金,还有“小升规”主题培育基金,亦有针对民营、国资等不同资质的“精准投资”项目,已然规模初具。

而随着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不断加速搭建,可以看到的是,西安创投生态也在被悄然改变和重塑,西安政府引导基金正从“创投新人”逐渐变为基金引导的“舞台”主角。

3.陕西近三年投融资事件概况特点分析

1)投融资事件数量猛增

图片.png

结合陕西近年投融资事件数量来看,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此前表现平平,2020年甚至出现9%的同比下降。2021年开始飙升,同比增长36.63%;2022年同比增长21.01%;2023年前8个月,陕西投融资事件134起,超过2019年、2020年全年,以及2021年和2022年同期。再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安始终独领风骚,其它地市投融资数量极少——很正常,毕竟陕西的科研资源多集中在西安。但需要指出的是,西安的一些初创企业,正在将自己的产业链向周边城市延伸布局。这也符合西安都市圈战略中,西安研发、周边生产,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定位。案例很多。据镐科技(ID:Haokeji)了解,因融资数亿元备受瞩目的奇点能源,虽然总部设在西安,但在宝鸡、延安等地均有投产扩能;领充新能源推出的新一代直流充电桩系列产品已在黄陵县落地;秦源储能计划在三原县投资建厂……。

2)钱越发流向硬科技

图片.png

从投资领域看,2023年前8个月,拿到机构投资的陕西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技术、能源储能、信息技术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此外,航天航空、化学工业、智能制造等也是资本普遍看好的热门领域。与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的2023年全国上半年融资资金的市场份额进行对比,超500亿资金大多涌入信息技术、电子设备、互联网等行业。陕西市场与全国大势趋同。这也是在硬科技成为试产关注重点后,陕西投融资事件迅速增加的原因所在。此外,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股权投资已逐渐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有机构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943起投资案例中的获投企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25.9%。科创发展风头正劲,政府引导基金纷纷主动出击。8月底,西安披露三只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250亿。其中,首期规模100亿元的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即面向科技创新。不难想象,西安该领域的投资大戏,还将不断上演。

3)储能成为“香饽饽”

图片.png

从上亿元规模融资占行业比重来看,能源产业链占比最大,16家融资企业里,有7家融资均在亿元以上。其中,中环装备(300140)、通源石油(300164)两家为已上市企业,陕西能源(001286)、西高院(688334)两家为IPO募资。此外,奇点能源、领充新能源、星源博锐等,也在融资市场中表现卓越。其中,奇点能源超7亿元的B轮融资更是亮眼。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业大多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放电及储能系统核心环节。“双碳”战略背景下,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行业的投资热度水涨船高。仅8月以来,全国储能行业便已收获将近10起各领域投融资事件。跨界入局储能的消息层出不穷,如宏碁、英力股份、集友股份、立讯精密等多家上市公司均传出跨界进军储能行业。“前4年都在亏损,今年储能迎来风口,已经签下15亿元的订单。”奇点能源创始人刘伟增曾言简意赅地向镐科技道明当下近况。

4)新增两大融资巨头

图片.png

陕西前8个月的134起投融资事件中,已披露融资金额的事件有60件,超亿元以上的有27件,千万元的有26件,百万元的有7件。从融资金额排名来看,中环装备、三角防务、秦川机床均为老牌上市公司,位居前列尚在意料之中,陕西能源和英雄体育跻身前五,则略显出人意料。陕西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西能源,证券代码:001286.SZ)今年4月上市,是陕西省第82家、榆林市第2家上市企业。其融资金额72亿元,是陕西省能源行业有史以来首发上市融资额最大的一家。英雄体育,这家总部位于西安曲江新区西影路的电竞服务商,于今年2月16日获得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旗下Savvy Games Group的18亿现金投资,是整个电竞行业有史以来的最高现金投资纪录,也是以沙特为首的中东金主在华投资的手笔之一。在区块链、元宇宙、AI等概念爆火的这几年,电子竞技领域相对沉寂,而英雄体育刷新行业的融资金额,足可说明该企业在电竞行业的实力。

5)陕西电竞产业崛起

图片.png

电竞让人眼前一亮的企业不止一家。英雄体育之外,绿树电竞作为实体“网咖”领域的领头羊,于今年7月份获得滴灌通1.5亿元战略融资。位于西安的这两家电竞企业,一个在以电竞赛事运营为核心,一个专注日常电竞娱乐服务,均获得巨亿融资,足以佐证西安电竞行业发展潜力不容小觑。电竞业在西安的发展,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中国第一家职业化WE电子竞技俱乐部就在西安成立,人皇Sky成功夺得WCG WAR3世界冠军,成为“中国电竞第一人”。次年,中国龙网城旗舰店落地西安,成为当时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网吧,电脑数量一度超过2000台。其后数年间,西安陆续吸引多家电竞头部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了职业电竞俱乐部、赛事运营、游戏研发、直播平台、内容制作等电竞上下游全产业链。目前,多方数据显示,西安的城市电竞酒店数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列。深厚的电竞土壤下,西安能否孵化出更多电竞创业企业,非常值得期待!

6)中小微企业成长提速

图片.png

从已明确数据来看,前8个月,陕西A轮及以前融资共39起,相较2021年、2022年同期的26起和21起大幅增加。说明本地有价值的初创企业在迅速崛起,对西安乃至陕西未来高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获得融资的企业中,不乏一些发展势头迅猛的企业值得关注。因诺航空和中科光电在今年的前8个月内分别完成三轮融资。这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15年和2013年,厚积薄发,如今展现出更猛的势头。此外,芯算一体(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1年有余,但今年已经连续收获两轮数千万元规模融资。创业不易!从最初的种子轮、A轮,跨越“死亡之谷”,走到此后的C、D轮并非容易的事。陕西也正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企业发展的环境,助力中小微企业崛起。比如,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加速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助力中小企业逐渐做大做强。

4.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付“神器”定向可转债大规模应用来了

过去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中,出现的“三高”并购问题:高估值、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三高”并购在市场上较为常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买卖双方在并购价格上很难达成一致!买方始终担心自己买贵了,而卖方始终觉得自己被低估了!而买卖双方要达成交易(deal)又必须有个确定的价格条件,所以,就非常容易出现,卖方提出,我可以对赌高业绩承诺,但你必须给我高价!因此,一旦卖方业绩承诺不达标,当初的高价就变成了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就是大额商誉减值!那么,现在平衡双方价格博弈的工具——定向可转债!

2018年11月,证监会就启动定向可转债重组试点。但相比万亿级的并购重组市场来说,过去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重组支付工具的应用还是太少。不过,现在政策来了,证监会发布了最新的定向可转债规则,预计以后并购重组市场会更加频繁的使用该支付工具,并使得并购重组谈判更容易达成价格上的一致,减少价格方面的博弈。

证监会9月15日消息,为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支持上市公司以向特定对象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定向可转债)为支付工具实施重组,证监会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图片.png

来源:证监会网站

主要内容:明确定向可转债的初始转股价格应当不低于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六十个交易日或者一百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之一的百分之八十;明确作为支付工具的定向可转债在转让、转股等环节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明确在认定是否构成重组上市等情形时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权益数量及比例的计算方式;上市公司可单独以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自行决定重组交易对价全部由定向可转债支付或者搭配部分股份、现金支付。

1)进一步明确定向可转债重组相关制度安排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渠道。定向可转债兼具“股性”和“债性”,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更为灵活的博弈机制,有利于提高重组市场活力与效率。

2018年11月,证监会启动定向可转债重组试点。从试点情况看,定向可转债重组业务平稳有序,促进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与质量提升。试点开展至今,证监会共许可24家上市公司发行定向可转债40只,发行规模215.31亿元;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24只、交易金额92.86亿元,作为融资工具的16只、融资金额122.45亿元。为进一步明确定向可转债重组相关制度安排,证监会拟出台《规则》。

2)明确发行条件、定价机制等

《规则》定位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办法》)《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可转债办法》)等规则的“特别规定”,共17条,主要包括发行条件、定价机制、存续期限、限售期限、回售和赎回、投资者适当性、权益计算、信息披露、持有人权益保护等内容。

发行条件方面,根据《证券法》,上市公司发行定向可转债既需符合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又需符合向特定对象发行新股的条件(转股股份来源于回购的除外)。同时,上市公司以定向可转债为支付工具实施重组,还需符合《重组办法》的相关规定。因此,《规则》以援引上位法的方式,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发行条件作出规定。

定价机制方面,定向可转债的初始转股价格是重组交易的核心要素之一。考虑到定向可转债和股份均可作为支付工具,按照“同样情况同等处理”的原则,《规则》参照《重组办法》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定价机制,明确定向可转债的初始转股价格应当不低于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六十个交易日或者一百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之一的百分之八十。

限售期限方面,为保护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确保重组实施后一定时期内交易对方与上市公司利益“绑定”,《规则》参照《重组办法》关于股份锁定的要求,对定向可转债作出相应的限售规定。同时,《规则》明确,限售期限内的定向可转债可以转股,转股后的股份应当继续锁定至前述限售期限届满,转股前后的限售期限合并计算。

图片.png

来源:证监会网站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