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3月4日,国内半导体封测大厂长电科技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长电科技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电管理公司”)拟以6.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现金收购收购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西部数据”)旗下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碟半导体”)80%的股权。长电科技表示,这将扩大公司在存储及运算电子领域的市场份额。
封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近两年摩尔定律减速,先进制程技术仍需时日,计算需求却在不断暴涨,由此先进封装被寄予厚望。近两年,已有多家封测大厂不断通过兼并、扩产、创新技术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45亿元,长电科技入局存储
根据公告显示,长电管理公司已与西部数据旗下的SANDISK CHINA LIMITED——晟碟半导体母公司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
协议约定,长电管理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出售方持有的晟碟半导体80%股权,经交易双方充分沟通协商交易对价约为6.24亿美元。本次交易完成后,长电管理公司将持有晟碟半导体80%股权,SANDISK CHINA LIMITED仍将持有晟碟半导体20%股权。
公告显示,交易对价将分期付款。其中,约2.184亿美元(受限于交易文件约定的调整)在交割时支付,约2.184亿美元(受限于交易文件约定的调整)在交割后6个月内或2025年1月1日(以较早发生者为准)支付,剩余1.872亿美元将在交割后5年内分五期支付。
若截止2024年12月31日尚未完成交割,则任何一方可以终止本协议。因一方违约导致《股权收购协议》约定的先决条件无法达成,从而本次交易终止的,违约一方应向对方支付分手费1000万美元。
资料显示,晟碟半导体成立于2006年8月,主要从事先进NAND Flash闪存存储产品的研发、封装和测试,产品类型包括iNAND闪存模块、SD、MicroSD存储器等,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工业与物联网、汽车、智能家居及消费终端等领域。据上海市政府官网的信息显示,晟碟半导体是2022年度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收入百强。据长电科技公布的晟碟半导体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度和2023年上半年,晟碟半导体营收约为35亿元、16亿元;净利润约为3.6亿元、2.2亿元。
出售方母公司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WDC,西部数据)则是全球领先的存储器厂商。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在2023年第三季全球NAND Flash品牌厂商营收排名中,西部数据市占率达16.9%,占据全球第三的位置。西部数据表示,第三季PC需求超乎预期,且移动装置应用(Mobile)和游戏(Gaming)类别需求具韧性,显示降价仍有效带动出货位元,进而推升NAND Flash部门营收达15.56亿美元,环比增长13.0%。
西部数据2023年的财报数据并不乐观。据悉,2023财年西部数据营收约为12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约为2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7亿美元。
其最新的2024第二财季(截至2023年12月29日)业绩显示,该季营收30.32亿美元,环比增长10%,同比下降2%;净亏损2.10亿美元,净利润率-6.9%。主要原因是受到闪存和HDD业务结构性调整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该季西部数据NAND毛利率转正至7.9%。
公告显示,西部数据自2003年起便与长电科技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是长电科技的重要客户之一。长电科技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出售方(SANDISK CHINA LIMITED)及其母公司(西部数据)在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作为晟碟半导体的主要或者唯一的客户,其经营业绩将获得一定的保证。
长电科技在宣布收购晟碟半导体的公告中明确指出,此举是基于对全球存储市场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的结果。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存储芯片已成为仅次于逻辑芯片的半导体第二大细分市场,占据约28%的市场份额。展望未来,预计到2024年,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1300亿美元。
在这一广阔市场中,NAND闪存芯片尤为引人注目,其规模在全球存储市场中约占40%,且预计在2021年至2027年期间将保持8%的复合增长率。这表明NAND闪存芯片市场不仅庞大,而且具有稳定的增长潜力。
3月1日,英特尔宣布,成立全新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半导体公司Altera,并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为Altera进行股票发行。
据了解,2015年,英特尔斥资167亿美元收购Altera,也是迄今为止该公司最大额的并购交易。
Altera将致力于提供端到端的FPGA解决方案、易于使用的AI以及软件工具,同时也加强了供应链的韧性,以在FPGA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英特尔表示,Altera的产品组合将更加多元化,包含业界唯一内置AI能力的FPGA。Altera FPGA在云端运算、数据中心、工业自动化、通信基础建设、车载系统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在新产品上,Altera宣布推出Agilex 9 FPGA,这款产品拥有业界最快的数据转换性能,专门针对需要高带宽混合信号处理的雷达与军用航天系统设计;Agilex 7系列则专为数据中心和网络应用所打造,其每瓦性能较竞品提升一倍;Agilex 5是业界首款内置AI计算的FPGA,非常适用于智能边缘设备。
此外,据悉,目前Agilex系列可编程芯片是由英特尔的合同制造部门英特尔代工(Intel Foundry)生产。
3月7日,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CEO董明珠在羊城晚报的两会直播间中透露,格力电器正致力于建设一座价值近百亿元的SiC芯片工厂,并预计将于今年6月启动生产。这座工厂将成为全球第二个、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的化合物芯片制造设施。
珠海市生态环境局近期在其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格力电子元器件扩产项目已顺利通过环境影响评估。该项目,位于珠海高新区,总投资达55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工程计划包括三座工厂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中一座将安装6英寸SiC芯片生产线,另一座将安装6英寸晶圆封装测试生产线。
此外,格力的SiC发展战略也得到了揭示。一方面,格力每年在硅基功率芯片上的采购费用高达30到50亿元人民币,尽管格力自主设计的芯片正在逐渐增加,但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产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产替代和硅基芯片向SiC的转换将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格力选择第三代半导体作为其发展高端芯片行业的突破口,并以格力电子为平台,结合多年来在半导体设计、研发、模块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布局,补全晶圆制造环节。未来,格力电子有望成为SiC全产业链发展的标杆IDM企业。
据企查查数据,珠海格力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董明珠担任法定代表人,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电子元器件和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制造。
近日,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快报。根据快报内容,源杰科技在2023年营业收入共计约1.4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8.96%;实现营业利润约1815万元,同比下降83.51%;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948万元,同比下降8.58%;实现扣非净利润约-24万元,同比下降100.26%。
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月28日,专注于进行高速半导体芯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是一家从半导体晶体生长,晶圆工艺,芯片测试与封装全部开发完毕,并形成工业化规模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源杰科技是国内领先的光芯片IDM厂商,产品涵盖从2.5G到50G磷化铟激光器芯片,广泛应用于光纤到户、数据中心与云计算、5G移动通信网络、通信骨干网络和工业物联网等。其中,2021年全球10GDFB激光器芯片源杰科技市占率达20%,已超过住友电工等海外厂商,位居全球首位。
从下游企业而言,中际旭创、海信宽带、铭普光磁、博创科技等国际前十大以及国内主流光模块厂商均与源杰科技有密切合作,而源杰科技产品最终应用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AT&T等国内外知名运营商网络。
此前,根据市场对源杰科技业绩的一致预期,其营业总收入预测普遍为8500万元至2.01亿元的区间,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测为2200万元至2600万元。
事实上,就源杰科技2023年营收、利润而言,不仅较往年有较大下滑,也低于各家机构对其的业绩预期。
企业给出的业绩变动原因主要包括:
1.报告期内电信市场及数据中心销售不及预期,电信市场受到下游客户库存及终端运营商建设节奏放缓的影响,销售额大幅下滑;数据中心方面,传统的云数据中心在经过几年较大规模的投资后,2023年出现较为明显的放缓和下滑;
2.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政策,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3.报告期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及理财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加。
事实上,从产业链结构而言,所谓电信市场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光模块产业中,而光模块产业才会对源杰科技这样的光芯片企业产生影响。换言之,想要了解电信市场对源杰科技作用几何,从光模块企业的表现来分析更为直接。
我们以源杰科技的三家客户:博创科技、铭普光磁、中际旭创为例加以观察。
博创科技在三季度表现不及预期的原因中,提到了“主要受电信市场需求放缓影响”。
铭普光磁虽然业绩亏损至2.2至2.9亿元,但亏损原因却并未重点归结至电信市场放缓,而主要强调了“公司对各类资产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减值测试”“品牌形象升级,加大新业务推广导致费用增加”“市场环境变化影响”。
而中际旭创则交出了21.81亿元的净利润成绩单,原因主要为“AI算力需求和相关资本开支的激增带动了800G等高速光模块需求的显著增长”。
从三家企业的表现可以看出,所谓“电信市场放缓”与“源杰科技业务下滑”之间,终究是欠缺一定的关联性。同时,电信市场5G建设虽然存在放缓现象,但其自带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市场放缓带来的承压是有一定限度的。总之,源杰科技将业绩下滑原因归结为“电信市场放缓”,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过去五年来,源杰科技顺应市场需求,走上了快速增长的车道,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70、0.81、2.33、2.32、2.83亿元。对企业而言,经过长期迅猛增长之后,深刻的技术沉淀也是不可或缺的。光芯片市场虽然陷入一定程度上的内卷,但在AI算力需求膨胀和5G商用化、规模化建设推进下,相信源杰科技仍将凭借其技术积累扭转颓势。
激光医疗领域新产品的持续开发、临床注册及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微光医疗致力于打造领先的激光医疗创新平台。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激光医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创新领军企业。核心团队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西医学等著名院校,专注于激光医疗领域的领先技术创新、产品自主研发及自主生产。微光医疗是业内为数不多同时掌握软件、硬件及耗材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是业内稀缺的自主研发核心部件国产厂商。产品效果突出,获得临床专家高度认可。产品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其核心产品冠脉OCT实现了国产厂商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注重诊断与治疗的双重发展,运用领先的光电技术,秉承医工结合理念,已围绕冠脉、外周、神经三大核心医疗领域,布局了数个激光医疗创新产品。未来将持续全力构建覆盖多病种的“诊疗一体化”创新硬科技平台。
近日,深圳市联明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明电源)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
联明电源成立于2007年,公司以电力电子及工业控制为核心技术,从事电气自动化领域软硬件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拥有800多名员工,业务面向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多项资格认证。
团队方面,公司拥有上百人的专业的电力电子研发团队,以近二十年的高端开关电源技术积累,打造了从1kW到30kW的80多个门类,几千款电源产品,业务领域涵盖工控、新能源、轨道交通、医疗、通讯、半导体等行业。
据悉,在光纤激光器应用市场领域,公司市占率达100%,是全球工业激光设备巨头TRUMPF、大族激光、SPI、创鑫激光、nLIGHT等企业的主力电源供应商。光纤激光器电源产品从单相输入1500W到6000W水冷电源;从三相输入4000W到20kW水冷电源;恒流驱动从20A恒流模块到40A恒流模块;以及1600W激光芯片老化单元、3500W激光泵浦源老化单元,产品覆盖光纤激光器行业的几乎所有应用,为客户提供全系列的电源解决方案。
2月25日,亿华通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全年实现营收约8.01亿元,同比增加8.48%;归母净利润亏损2.26亿元,同比增加35.58%。
对于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变动的主要原因,亿华通在公告中表示:
2023年度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减少31.90%,利润总额同比减少35.3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减少35.5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减少48.16%,以上指标变动主要系:
(1)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产品技术升级迭代及应用场景的拓展;
(2)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以及为把握住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化发展机遇,公司在人才储备及队伍搭建等方面的投入增加;
(3)2023年公司销售回款同比减少,报告期末公司基于谨慎性考虑加大计提了应收款项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同比增加30.56%,股本同比增加65.65%,以上指标变动主要系2023年1月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完成挂牌上市获得股权募集资金10.22亿港元。
资料显示,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氢能与氢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的先行者,是我国氢燃料电池领域极少数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实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电堆批量化生产的企业之一。
今年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1.5GWh。其中,蜂巢能源以1.1GWh装机量,排名全球第9位。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蜂巢能源装机同比增长381%,增速在全球TOP10电池企业中位列第一。
自2023年以来,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速持续高于行业增速,重要原因之一于企业敏锐地抓住了PHEV市场爆发的风口,针对PHEV车型设计的PHEV专用电池大规模装车。
目前,蜂巢能源已拿下了吉利、长城、理想、岚图等多家车企的热销PHEV(含增程式)车型电池订单,全年在PHEV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高达5.6GWh,暴增409.1%,PHEV电池装机量进入国内前三。
开年来,蜂巢能源势头强劲,陆续配套多款热门高端车型。2月26日,长城汽车旗下的坦克700 Hi4-T正式上市。官方数据显示,坦克700 Hi4-T上市仅仅24个小时,凭借42.8万元的起售价,迅速斩获超6000份订单,成为国内豪华越野的新明星。
3月1日,理想汽车2024年春季发布会上推出了全新的理想L系列和新车型。据理想官方数据统计,理想L7已经成为销量担当,2023款理想L7 Air与24款理想L7 Air版均搭载了蜂巢能源电池,订单持续火爆。
此外,在BEV进展同样迅速。3月2日,零跑首款“四叶草”电气架构车型上市即爆款,收获大量订单,其中530KM续航版本车型搭载了蜂巢能源L300磷酸铁锂电芯。从二季度开始,两大欧洲OEM的BEV车型也将搭载蜂巢能源动力电池陆续上市。
为巩固企业在PHEV和BEV电池领域的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蜂巢能源在第四届电池日宣布将热销的62Ah、90Ah、117Ah三款PHEV和增程产品于今年Q2全系升级成2.2C快充,在实现快充升级的同时“加速不加价”。
同时,蜂巢能源还进一步推出了面向PHEV和增程市场的三款首发新品,分别为:全球首款超300KM续航混动铁锂短刀快充电芯、全球首款超350KM续航混动三元短刀快充电芯和全球首款800V-3C混动快充电芯。随着新产品的陆续量产,蜂巢能源将巩固在PHEV市场的领导地位,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在BEV领域,蜂巢能源今明年将落地L400和L600两种规格的LFP短刀快充电芯,容量分别为105Ah、130Ah和133Ah,可以实现最高4C的充电倍率。
在全球交付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交付能力,满足中国车企出海和海外主流车企电池订单,蜂巢能源正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
2月28日,蜂巢能源泰国工厂正式投产,已开始实现电池产品本地化批量交付。该项目仅用了5个月就实现了在泰国本地化供应配套,进一步完善了蜂巢能源在亚太区的新能源产业布局;同时,蜂巢能源也正加紧欧洲工厂落地。
近日,孚能科技与一汽解放签署意向合作,双方将致力于共同推广半固态、固态电池商用车市场及产业链发展,产生规模效应,推进电池技术创新,共建战略联盟。
根据规划,双方将围绕轻、中、重整车平台及干线运输、城市物流、市政工程等具体场景,开展商用车半固态及固态电池项目深度合作,打造市场更具竞争力、行业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整车产品。
目前,国内部分乘用车企业已经初步应用半固态电池,商用车的半固态电池装车也在加速。
消息面上,今年1月,福田汽车表示,国内首款半固态电池轻卡已完成高温、充放电的台架、充电时长、电池寿命、整车高寒等的验证,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即将推向市场。
半固态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起航,也将进一步推进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装车。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已达到GWh级别。其中,以初创电池企业卫蓝新能源为代表,其在2023年的固态电池装车量达0.8GWh。
与此同时,包括赣锋锂电、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富鑫科技、恩力动力等在内的固态电池企业均在部署半固态电池产能。
GGII预计,2024年固态电池(半)有望实现大规模装车,全年装机量有望超过5GWh。
随着半固态电池装车车型增多,应用场景增多,市场规模扩大,有望带动产业链同步发展,也或加速向全固态电池最终形态的进化过程。
掌握先进电池技术的电池企业,也有望在产业化进程中获取更大的市场蛋糕。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相对多元化,以固液混合为主,即半固态电池,且以氧化物路线为主导。在产业化进程上,仍需要解决良品率、电池成本、充电倍率、循环寿命等问题瓶颈。
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巨大挑战,具有跨学科的特性、技术门槛极高,包括材料界面、工艺、产业链、设备等,需要业界进行协同创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较可能在2030年取得突破。
回顾整个2月,锂电产业链在需求端的消费表现平淡,而春节假期后,碳酸锂期货价格波动加大,主要是由于海内外减停产信息集中释放、扰动市场交易情绪。
碳酸锂期货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主力合约2407(基于持仓量判定)一度冲高至11.98万元,逼近12万元。近月合约2403则在3月1日收于11.57万元,然而,现货(电池级)均价报价还在10万元左右徘徊,仅出现小幅回升。
有锂业人士向高工锂电指出,现货价格相对稳定,实际上是由于近两周冶炼厂暂缓对外提供市场报价、挺价情绪明显,现货价格对市场波动的反映有一定迟缓。
而期货价格作为市场对于未来时间锂价预期的反映,是市场波动和参与者情绪的更直接反映。
目前,广期所碳酸锂仓库有1.5万仓单待注销,即1.5万吨碳酸锂待出库,是碳酸锂行业总库存的重要构成。
同时,据高工锂电观察,相较于此前的长协签订,业内越来越多采用期货价格升/贴水的定价模式进行散单交易。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在价格指导,还是作为库存调节“蓄水池”,碳酸锂在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异动愈发值得关注。
锂价回升背后,减产事件扰动市场情绪
碳酸锂期货此轮上涨行情,主要是受到海内外扰动供给事件频发的影响。海外端2月以来多家海外锂企发布公告称削减资本开支;另在澳洲八大矿山项目中,已有Mt Cattlin、Finniss和Greenbushes共三家宣布于2024财年减产以应对锂价下跌。
国内供应端的收紧信号,则主要来自于头部冶炼厂大修和江西冶炼厂接受环保督察。近日市场消息流出,天齐锂业张家港项目将于3、4月连续两月进行大修,不同于往年选择在淡季小修1个月的习惯。
同一时间段,江西环保督察事件不断发酵,4月中央环境督查组或进驻江西,对冶炼企业进行环境整治全面排查;消息称提锂尾渣消纳要求或收严,将引向企业停产整顿。
以上消息在短期内提振了碳酸锂期货价格,但后续影响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析。
一是碳酸锂实际减产幅度有限,供应依旧趋于过剩。
从公告来看,削减开支主要影响2026年以后的建设项目,对2025年以前的在建项目影响甚微。另据统计,三家下调年度产量指引的澳洲锂矿商,总共影响不足3万吨LCE产量,在业内看来并不难被其他矿山增产所填补。此外,澳洲在建矿山项目也尚未有宣布暂缓或中止的,均按计划进行中。
国内,天齐锂业张家港项目按照2万吨的年产能推算,对国内锂盐产量的影响或不到4000吨;另据相关人士透露,对于出货量的影响是暂时没有。江西环保检查导致锂矿全部或彻底关停的可能性则愈发微小。经测算,今年全球锂供给仍将有10%左右的过剩。
二是供应端碳酸锂产能出清进度不如预期,锂库存高居不下。
有锂业人士指出,对于大型锂企来说,减停产就算发生,规模也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受到长协制约,另一方面也有守住现金成本的考虑,停产再复工将带来额外成本。基于此,高成本小型矿山会先被出清,但对整体锂供应影响有限。
具体到国内锂企来看,当前海外锂矿让利,引领矿石价格下跌,同时定价模式调整为M-1,以进口锂辉石为原料的冶炼厂利润得以持续修复;同时,碳酸锂新增产中自有矿比例提高,为后续降低生产成本打开通道。
以2月为例,国内碳酸锂减量冶炼厂包括以锂辉石、外购锂云母为原料的中小型企业,前者考虑到行情低迷且冬季采矿、运输效率低而进行减停产,后者则由于持续亏损而减量。
不过,部分冶炼厂代工订单增加、新投产企业加速爬产抵消了整体减量。因此2月碳酸锂产量环比下降,但同比去年仍实现小幅增长。
结合市场反馈来看,春节期间国内多数冶炼厂保持开工,目前行业碳酸锂库存处于7-8万吨的高位区间。且集中于冶炼厂端。库存格局将导向冶炼厂选择惜售挺价。
三是需求出现旺季特征,但传导程度待定。
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好于预期,批发量低于零售量,意味着渠道库存去化,终端巨幅累库压力缓解。2月主机厂接连降价促销,有刺激销量提高的可能。
但往上追溯至动力电池与材料环节,双方仍有接近2个月的产成品库存。以此为缓冲,产量回升快但绝对规模或是有限的。
综合来看,碳酸锂价格在2月末出现阶段性反弹,主要是供应端扰动支撑盘面情绪,实际供需格局改善幅度有限。后续盘面锂价继续上涨,将取决于冶炼厂挺价控货、宜春环保检查实际影响几何;锂价跌落则是因为中下游需求未能如期改善。
近日,全球领先的大丝束碳纤维制造商、欧洲最大的碳纤维制造商西格里碳素(SGL Carbon)发布公告称,目前正在评估碳纤维(CF)业务部的各种战略选择。措施包括可能剥离碳纤维部分或全部的业务部门。
SGL Carbon是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制造商。主要产品为特种石墨、碳纤维和复合材料,服务于许多正在塑造未来趋势的行业:气候友好型交通、半导体技术、LED、太阳能和风能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公司还为化工行业和众多工业应用开发具有前瞻性和可靠性的解决方案。目前SGL Carbon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29个地点拥有约4700名员工,2022财年的销售额超过11亿欧元。
关于业务的剥离,SGL Carbon的计划是:先与潜在的利益相关方接触,提供碳纤维部门的一般数据,以确定它们对收购的兴趣。如果有足够的兴趣,将在后续进行结构化交易流程。
SGL Carbon首席执行官Torsten Derr博士解释称,经过两年的重组和一年的平稳过渡之后,SGL Carbon正在为下一步的盈利增长做准备。公司对SGL Carbon的定位是:四个运营业务部门能够在各自的市场上独立取得成功。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公司碳纤维的发展潜力,公司目前正在评估所有选项,包括完全撤资(转让股权)。公司正在寻找能够提供必要资源的合作伙伴或新所有者,以进一步发展碳纤维业务并为未来成功定位。
目前SGL Carbon的碳纤维业务部门位于欧洲和北美的七个基地。主要生产纺织品、丙烯酸和碳纤维以及复合材料。去年年底SGL Carbon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碳纤维业务部门的销售额为1.796亿欧元,同比下降33.2%;而调整后EBITDA为320万欧元,降幅高达92.5%。造成SGL Carbon业绩如此惨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与宝马供应合同的到期导致其汽车终端市场份额从34.0%下降到27.0%;德国和欧洲的风电行业的遇冷,导致需求疲软,进而造成产能过剩。对此,SGL Carbon做出研判,即使未来风电行业复苏,碳纤维需求回升,公司的碳纤维业务也将需要额外的资源,以在国际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换言之,未来碳纤维市场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所以,SGL Carbon正在审查支持碳纤维业务部门进一步积极发展的所有可能性。
2月27日,从上海石化传出消息,该公司24K小丝束碳纤维成品批强度首次超过4.9 GPa、批模量超过240 GPa,首次实现T700级产品的稳定生产,并实现满产满销。此举开创了国内采用硫氰酸钠湿法纺丝工艺路线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先河,标志着中国石化具备了自主研发生产T700级24K小丝束碳纤维的能力,为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连续性工业化生产目标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T700级产品是高性能碳纤维的主力牌号,相较于T300级产品,T700级产品的拉伸强度提升了约30%,目前被大量用于民用客机制造。
此前,24K小丝束碳纤维产品性能难以满足市场高端需求,且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为此,上海石化研究团队聚焦氧化碳化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氧化炉参数精准设置、碳化炉控制工艺优化等技术手段,强化过程调控,提高工作标准,优化小丝束碳纤维生产控制工艺。同时,上海石化还提升员工专业操作技能,确保装置高水平运行,批量制备出拉伸强度不小于4.9 GPa、拉伸模量不小于240 GPa的24K小丝束碳纤维产品,达到T700级水平。不同于国外的干喷湿法工艺,该产品采用硫氰酸钠湿法纺丝工艺路线生产,拥有良好的表面沟槽结构,因此用其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更加优越的力学性能。
另一方面,由于碳纤维产品的质量检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通常需要人工手动将碳纤维丝制作成标准化样本,但人工制样的方式往往存在受力不均匀、松紧度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碳纤维质量检测数据分析。对此,上海石化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质量检验方法,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能够对48K大丝束产品进行自动制样的成套设备,并实现从3K到48K碳纤维自动制样全覆盖,促使碳纤维产品质量分析从人工制样迈入自动制样新时代。这一技术突破,有助于大幅提升碳纤维样品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为碳纤维产品质量的技术升级和市场开发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撑。
(1)吉林碳谷:净利润“腰斩”
近日,吉林碳谷发布了多则公告。首先是一则《2023年年度业绩快报公告》。
来源:吉林碳谷公告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预计204,923.7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24,097.4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1.72%。从公布的财务数据看,经营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特别是净利润直接腰斩还不止。
吉林碳谷对此业绩表现的解释是:主要是受复杂的内外环境影响,碳纤维需求不及预期,碳纤维价格跌幅明显。
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24日,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碳纤维原丝、预氧丝、碳丝及制品为一体的创新型企业。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开市,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6077)名列81家首批上市企业,也成为吉林市首家登陆北交所的企业。此前吉林碳谷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2021年8月晋入精选层。
目前,吉林碳谷在建的有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原丝项目,共分两期建设,一期预计于2024年中旬投产,二期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有序建设投产。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年产15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已投产60%以上,目前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上,预计2024年全部投产。
(2)中复神鹰:2023年度净利润3.17亿元,同比下降47.57%
中复神鹰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总收入22.56亿元,同比增长13.1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17亿元,同比下降47.5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7亿元,同比下降58.03%。
影响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2023年,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鹰西宁”)2.5万吨碳纤维项目全面投产,产销量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规模效应带来单位成本显著降低。但受外部环境和碳纤维市场供需关系阶段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回落,导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
(1)组成方面
热固性复材和热塑性复材在组成方面是按照所用树脂基体进行区分的。热固性树脂由反应性低分子量预聚体或者带有活性基团高分子量聚合物组成;成型过程中,在固化剂或热作用下进行交联、缩聚,形成不溶不熔的交联体型结构,发生的是化学反应。主要有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PI)、双马来聚酰亚胺树脂(BMI)、酚醛树脂以及不饱和聚酯等。
(代表性树脂:环氧树脂)
热塑性树脂由线型高分子量聚合物组成,在一定条件下溶解和熔融,只发生物理变化,使用的基体有聚乙烯(PE)、聚酰胺(PA)、聚苯硫醚(PPS)、聚醚酰亚胺(PEI)、聚醚酮酮(PEKK)和聚醚醚酮(PEEK)等。
(2)外观方面
热固性树脂浸渍的原料外观通常呈现深色,如黑色或深蓝色,有亮泽,而热塑性树脂浸渍的外观通常呈现浅色,如浅灰色或浅蓝色,但是发暗,热固性复合材料表面光滑、颜色均匀,而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表面有纹理,颜色不均匀。从手感上来说,固化后的热固性材料更硬、更脆,而热塑性材料更有弹性。
(3)性能方面
热固性树脂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厚度、悬垂性)、高弹性模量、良好的耐溶剂性,但断裂韧性较低,以应用最广泛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例,环氧树脂具有强粘结力,可以把增强纤维牢固地粘结为一体,固化过程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交联密度高,因此固化收缩率低,具有较高的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成型工艺比较成熟,不足之处是耐候性差、抗冲击性差。
热塑性树脂有高断裂韧性,但工艺性差,导致热塑性复材成型工艺比较难,以这类树脂为基体的热塑性复材韧性和耐疲劳性比热固性复材好得多。韧性越高,抵抗裂纹产生及传播的能力越强,损伤容限值也高。
(4)应用方面
1)热固性复合材料
以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代表的热固性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起步早,力学性能优良,可以作为主承力结构件,但材料制造成本较高,且制造过程使用的预浸料/热压罐技术也非常昂贵。另外,在日益强调环保的今天,热固性复合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差及废弃物难以回收处理等不足,也制约其应用扩展。
不过对于热固性树脂的研究与发展从未止步,集中于热固性树脂的增韧改性、提高耐冲击性与可回收性。
2)热塑性复合材料
热塑性复合材料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却大幅度超过了热固性复合材料,成了复合材料研究应用的主要方向,因为热塑性复合材料不仅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且它的生产周期也没有热固性复合材料那么长,并且它还可以回收再利用。
尽管有这么多的优点,但国内热塑性复材的产业化路径走的并不顺利,还有几个难点需要攻克,一是原料方面,低粘度、高流动的热塑性树脂基体(Resin)开发与改性技术缺少,品种单一,价格偏高,这也推高了以PEEK为代表的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原材料成本,二是成型工艺方面,包括自动铺放原位固化工艺、包覆成型工艺和各种连接工艺,三是加强下游的应用,尤其是提高在主承力结构中的应用比重。
(1)我国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成功发射
3月1日21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
相关更详细的新闻报道对火箭描述的很多,但对卫星本身表述惜字如金,仅仅有30个字: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
这里传递出的关键信息是:
1)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编号01!这是首颗正式的互联网高轨卫星!01或许意味着还有02、03、04......
2)去年2月发射成功的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
3)高轨卫星卫星意义:理论上3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
4)高轨和低轨的区别:在通信覆盖方面,高轨卫星运行于高度为35786km的轨道上,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覆盖区域固定,理论上3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南北极区域除外)。目前高轨高通量卫星一般采用Ku及Ka频段点波束技术,覆盖较为灵活,既可支持区域性覆盖,也可通过更多点波束叠加覆盖。在传输时延方面,高轨卫星传输单向时延的理论最低值为120ms,往返时延约240ms。在通信终端方面,高轨卫星相对地面静止,地面终端实现相对简单,可以使用静态抛物面天线或机械调向抛物面天线,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且达到消费级价格。
(2)这是首颗正式的互联网高轨卫星!之前都是试验卫星!
2024年发射的是首颗正式的互联网高轨卫星。2024年这颗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发射升空的新闻报道并没有公开相关卫星信息,但从命名上来看显然是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而且正式命名为01星,初步判断调测成功后也会移交给中国卫通运营(仅仅为推测,尚未得到印证)。因为,中国卫通是高轨卫星互联网等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我国唯一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和国家基础电信运营商。
中国卫通公司前身为卫通集团,成立于2001年11月,起初由国务院组建,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和原邮电部出资,是我国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之一。2009年,公司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其余重组并入航天科技,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后经两次改制、一次更名,于2019年6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主要提供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拥有工信部颁发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被工信部列为国家Ⅰ类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卫通共有17颗卫星运营。其中的中星16号、中星19号、中星26号3颗星组成Ka频段高通量卫星应用系统网络,卫星工作在地球同步轨道(GEO,高地球轨道)。
2月26日消息,据新华社,我国卫星互联网运营商中国卫通将向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并将联合航空公司推出航空卫星互联网产品流量套餐。
2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发布会,介绍2024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这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据来自中国卫通市场部的专家介绍,搭乘航班的机上旅客可提前查询互联网航班,并通过互联网便捷购买卫星互联网流量套餐,旅客能够在空中使用自己的手机或其他终端连接机上Wi-Fi,流畅地观看视频、浏览网页,实时观看体育赛事,网速相当于4G的流畅程度。
当前,卫星通信应用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民生的各领域、全过程,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之一,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石。
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卫通是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等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我国唯一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和国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也是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链链长单位。
2月18日,商业航天企业天回航天获得超亿元A轮融资,投前估值20亿元。我们注意到,在投资方名单中一次就出现了三家地方国资基金与一家上市公司,更令人惊讶的是,该公司创始人是名副其实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某型液氧煤油系列发动机总设计师。
(1)“总师”创业:发动机零部件减少40%
天回航天创始人刘红军分别于1988年、1991年在国防科技大学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航天六院)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当年留任航天六院,担任设计员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期间,刘红军于1998年在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在体制内的职业生涯也由主任设计师一步步做到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直至离任,“总师”这个角色他做了十几年。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其首飞即以“一箭二十星”登场,创造了彼时我国“一箭多星”的纪录,而且还是中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中首枚参与商业发射的火箭。
1)转变始于西工大
2019年,刘红军作为国家级领军人才来到西工大,开启了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教授生涯。期间,他完成了5项关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发明专利,在受到西工大鼓励后,2021年3月,学校以知识产权入股与刘红军教授一同成立了天回航天。
专注于商业航天动力研发的天回航天成立至今不到三年,核心业务正是刘红军教授从事多年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制造。据了解,目前在研的共有四款新型发动机产品与两型商业运载火箭,其中两款发动机产品已完成多次试车,就在发稿日前,天回航天研制的85吨新型发动机已于今年1月底完成首次整机试车,另外还有一款百吨级发动机产品预计也将在2024年完成整机试车。
作为火箭与飞行器“心脏”的发动机本身技术门槛就不必多说,更重要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火箭发动机在运载效率方面做到了“主导性的颠覆式”提升。
▲图:发动机产品“红龙一号”
一方面是降本增效:通过优化发动机循环方式,天回航天将发动机所需零部件减少40%,相比常规发动机循环方式,比冲提高10%,制造成本降低超过30%。不仅如此,发动机综合性能亦得到提升,以发动机产品“红龙一号”为例,其高度集成化设计、新型增材制造与极简化维护设计等解决方案使得产品综合性能优于市面一般火箭发动机。
另一方面是重复使用:公司于2023年7月成功完成首次半系统热试车的全球首台百吨级液氧煤油混合循环发动机“红龙一号”设计重复使用达20次以上,这不仅可大幅降低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成本,亦可催生更大的航天市场。
依托于高效的人才团队,天回航天已跑出研发“加速度”,发动机产品“小龙一号”和“巧龙一号”从立项到试车全程仅历时5个月。据了解,公司目前团队已超70人,核心人员占比超70%,发明专利数量已由公司成立时的5项增加至11项,当前还有超100项正在申报中。
(2)西工大“启蒙”:川陕湘国资争相下注
在成绩亮眼与“总师”加持之下,公司自然受到资本追逐。截至目前,天回航天已经历3轮融资。
1)启蒙者:西工大。
公司最初由刘红军教授与西工大一同创立,彼时西工大方面出资主体是西工大资管旗下翱翔动力,持股10.5%。半年后,公司获得翱翔动力旗下空天院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随即原持有股份也转入空天院所有,当前持股7.2296%,按照“空天院模式”的惯例,此一阶段目的显然是培育。
▲图:公司融资历程
2)引导方:三地政府引导基金。
一是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国资。在公司第二轮融资中,出资方苏州盈远锦林云鹏创投基金大股东为四川涪创发展集团,向上追溯则可看到绵阳市涪城区国资。此次融资中,该主体再次通过两支基金加注。目前,涪城区国资主导基金已合计持有公司约5.59%的股权。
二是西安人才基金。在此次融资中,为支持本土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围绕以刘红军教授为主的公司核心团队,西安财金通过西安人才基金出资上千万元,目前持股0.4736%。
三是长沙开福区国资。此次融资中,长沙市开福区政府作为大股东通过苏州中鑫高创股权投资基金出资,目前基金持股1.6576%。
3)产业方:科创板上市公司斯瑞新材(688102)。
作为公司上游核心供应商,此次融资中,斯瑞新材亦出资上千万元,持股0.4736%,且该项投资是其首笔出于“创投”考虑的对外投资。这之间的业务协同在于,斯瑞新材的耐高温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品之一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正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一个重要装置。在2023年11月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斯瑞新材表示正在正积极对接SpaceX公司,拓展公司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衬的在该领域头部企业上的应用。最新信息是,斯瑞新材刚刚于今年1月公告将投资5.1亿元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等产业化项目。
相比于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华为对外投资一直以来较为低调谨慎。相较于被投公司的高利润,华为更看重公司的潜力以及未来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在投资领域,华为的主体是哈勃投资,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华为对外投资的资本抓手,肩负着建立华为半导体产业链的使命。哈勃投资先是投遍了半导体产业链,如今愈发活跃在新能源领域等其他赛道上,涵盖物联网、企业服务、IT服务等领域。哈勃投资已是华为最重要的投资平台,当下华为系的对外投资项目几乎均由其主导,目前共投资了97个项目。
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今,哈勃投资投资事件的数量呈现出倒「V」型的趋势。2019年哈勃投资成立,同年完成8起投资。在之后的2021年,哈勃投资投资的事件数量达到37家,为近年来数量之最。2022年-2023年,其投资事件数量开始回落,2023年仅在投资市场上出手9次,基本与其成立之初持平。目前哈勃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处于放缓的趋势。
2023年,哈勃投资共进行了9次投资事件,其中并没有老项目追投,全部为新项目投资,占比达到100%。2023年投资的新项目领域涵盖了企业服务、先进制造业、医疗健康等行业,投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在2023年5月,哈勃投资以一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入股软通动力旗下子公司鸿湖万联,持股比例达到5.26%。
从投资轮次分布来看,哈勃投资在2023年主要以战略投资为主,占比达到67%,投资规模均在亿元以上且多为独家投资。
其参与投资的药物模拟研发平台深势科技和机器视觉芯片及模组技术研发商锐思智芯分别入选了IT桔子千里马俱乐部公司榜单,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哈勃投资在A轮和C轮分别参与了2次以及1次投资事件,分别是参与材料计算模拟工具软件研发商龙讯旷腾3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对形状记忆合金(SMA)驱动材料研发商钛忆科技2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以及对于机器大数据智能平台日志易的C轮融资。
根据数据,哈勃投资投资事件最多的行业是先进制造业,共达到76起,占比为78.35%,这与华为本身的行业特性相符合。
其在2022年参与投资的光刻胶龙头企业阜阳欣奕华进入IT桔子·独角兽俱乐部公司榜单。
企业服务排名哈勃投资投资事件行业领域第二名,投资事件达到15家,占比达到15.46%,其在2021年8月参与了专注于企业安全的竹云科技的总金额为一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投后估值已达到42亿元人民币。在其他领域,如医疗健康、传统制造、电商零售、汽车交通等方面,哈勃投资也均参与过投资事件。
在细分子行业领域,哈勃投资在集成电路、企业IT服务、医疗信息化等五个领域均有涉猎。其中集成电路(3起)、企业IT服务(3起)并列为哈勃投资在2023年投资最多的子行业,此外,它在半导体材料、物联网、芯片等相关领域均有布局。
成立于2021年的开鸿智谷是一家开源鸿蒙操作系统提供商,由拓维信息主导成立,聚焦教育、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创始人李新宇为云网课创始人、拓维信息董事长,在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开鸿智谷依托拓维信息与华为基于鲲鹏、昇腾、鸿蒙的「软件+硬件」合作及行业一体化解决方案经验切入鸿蒙产业,系首批6家OpenHarmony(开源鸿蒙)生态使能伙伴之一。哈勃投资通过此次投资扶持国产化替代链条上的高潜力企业可以增强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抗风险能力。
在AI赛道,哈勃投资也在进行投资布局。2023年4月,深势科技新增股东哈勃投资,注册资本增至约894.92万人民币。深势科技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AI+分子模拟」赛道,两位创始人均毕业于北京大学。IT桔子数据显示,深势科技共计完成6轮融资,其中在2020年8月到2022年1月之间更是实现了四轮融资,身后集结了百度风投、唯猎资本、高瓴创投、经纬中国等一众知名VC机构,据称其突破性的AI+量子模拟的跨尺度建模能够更好赋能医药和材料等行业的研发。AI大模型已然成为国内外科技大厂的必争之地,显然,哈勃投资并不想成为这场竞争的旁观者。
在智能物联网方面,哈勃投资于2023年5月入股鸿湖万联,持股比例达到5.26%。鸿湖万联成立于2022年3月,是软通旗下子公司,专注于OpenHarmony研发及商业化落地。该公司打造了业内首个具备跨指令集的操作系统SwanLinkOS并持续推出其软件发行版,在电力、工业和教育等领域进行深耕。此次投资使得鸿湖万联成为除深开鸿外第二家被哈勃投资投资的开源鸿蒙合作伙伴,进一步加深了华为和软通动力的合作关系。
在集成电路领域,哈勃投资分别于2023年2月和2023年6月投资了国产EDA软件开发商培风图南以及机器视觉芯片及模组技术研发商锐思智芯。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为晶圆厂提供全流程EDA软件服务的公司,培风图南成立于2021年,目前已建成面积超2000平米研发总部及晶圆测试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两轮融资,背后有深创投、哈勃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
锐思智芯成立于2019年,研发团队均由在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供职多年的核心骨干组成,其自主研发设计的机器视觉传感器芯片,以及模组、算法、系统等全套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高端视觉传感器的空白,产品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公司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五轮融资,融资规模基本在亿元以上,呈现出「老投资方追投、新投资方涌入」的融资格局,并进入2022年度萌芽榜Venture50、2021投资界硬科技VENTURE50等多个榜单。
2023年,上海、深圳等政府加速S基金的发展,外资机构也来开设人民币S基金,交银国际、阳光人寿保险等金融类机构也开始参与S基金的布局。
不同于传统私募股权投资,S基金会直接从投资者中收购企业的股权或者承接基金份额,在整体IPO市场减缓的环境下作为多元化的退出方式备受关注。理想中,S基金周期短、收益快且稳定性高,但是在实操过程中S基金的估值、定价、审核手续等仍然面临不同的挑战。
(1)S基金逐渐成“C位”
根据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新股市场的表现回顾及2024年展望,A股约有31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3551亿元人民币,与2022年424只新股、5868亿元融资额相比,分别下降27%和40%;港股方面,面对美联储加息、经济增速较缓等宏观因素影响,港股市场估值下降且流动性也受到了限制。受此影响,今年预计港交所全年有65只新股上市,融资金额约458亿港元,而根据港交所2022年年报,新上市公司90个,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为1046亿元,今年新股上市同比下跌27.78%,融资金额同比下跌56.2%。
IPO遇冷,但退出还得继续,投资人们逐渐把目光聚焦到了S基金上。
S基金,即私募二级市场基金(Secondary Funds),是一类专门从投资者手中收购另类资产基金份额、投资组合或出资承诺的基金产品。S基金与传统私募股权基金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基金直接收购企业股权,交易的对象是企业;而S基金是从投资者手中收购企业股权或基金份额,交易对象为其他投资者。
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支持北京市在现行私募基金法律法规框架下,设立私募股权转让平台,拓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退出渠道,这也正式打开了S基金在我国的发展之路。
2021年7月,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在总结评估相关试点经验基础上,适时研究在浦东依法依规开设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权份额转让平台,推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权份额二级交易市场发展;之后的11月证监会批复同意在上海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
2023年,S基金仍在持续发展。
5月份,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科创基金”)与上海国际集团、松江国投集团、成都高新策源、海通创新、齐鲁投资、昀曜投资、浦银理财、兴业证券、金山资本等投资人签订了上海科创接力一期基金合作协议。这是中基协私募新规实施以来备案的首支S基金,也是业内首支集聚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类型金融资本以及多地国有资本、引导基金的S基金。
深圳也在加速S基金的推进,2023年6月,深圳成立S基金联盟,以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S基金专委会为框架设立,由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商局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清科母基金、TPG-NewQuest、越秀产业基金等市场头部机构组成的S基金专委会将作为联盟的常设机构。
截至2023年底,上海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共计上线91单基金份额(含份额组合);已成交69笔,成交总份数约为174.70亿份,成交总金额约为202.77亿元;完成21单份额质押业务,质押份数为21.40亿份,融资金额约33.13亿元。上海作为全国S基金的先锋试点,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直到今年,上海政府持续加码S基金,在《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大力推动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推动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在沪发起设立S基金,股权投资集聚区对S基金新设(迁入)建立绿色通道,对S基金落地运营给予配套政策支持。推动银行理财、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国资母基金等加大对S基金的投资布局。鼓励S基金管理人、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加入上海S基金联盟,开展S基金运作模式创新,做大份额转让型交易,拓展接续型、重组型等交易模式,逐步形成行业标准。”
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除了地方政府,市场化S基金也多有动作,2023年4月科勒资本完成了首期人民币S基金“科勒资本私募二级市场第一期人民币基金”的首次关账,目标规模为15亿元人民币,这个由外资机构主导设立的人民币基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部分地方资金的支持。除此之外,交银国际信托发布参与S交易的消息,合作方为毅达资本,以自有资金参与此次交易,当前已完成交割工商登记手续;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出资6.45亿元购买南昌旭钢铁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南昌沪旭产业基金)份额,此次交易为购买南昌沪旭产业基金原LP部分份额。银河投资宣布旗下首支S基金成功设立并完成资产收购,北京银河壹号基金规模2亿元,完成受让中金资本旗下有关基金资产。
(2)钱从哪来?钱投哪去?
随着S基金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就引发了两个不得不问答的问题:如何募?如何投?钱从哪来?这是所有基金都要解决的问题,S基金也不例外。
从LP的分类来看,无非可以概括成金融机构、政府与国企、民营企业以及个人LP,对于目前的S基金市场来说,国资与政府LP是其资金来源的一大项。以广州新兴基金为例,就喊出了母基金+市场化基金+S基金的“PSD策略”,并且会在2024年将S基金的发展作为其主要的工作核心之一。
政府引导基金和S基金之间可以说是一场“双向奔赴”。政府引导基金通常比起其他类型的LP,在赚钱和求稳之间都倾向于后者。因此围绕求稳这个核心诉求,一部分引导基金在选择管理人的时候倾向于选择非常知名的大机构,但是想给大机构“送钱”的可不只引导基金,相较之下,市场上其他LP还没有引导基金繁琐的返投、招商等要求,因此引导基金在选择合伙人的时候有其天然的限制性。
S基金,就化解了这个限制性。理论上来说,S基金回报周期更短、确定性也更强,能够满足引导基金的需求。而面对当下IPO遇冷的市场环境,布局S市场可以让引导基金承接优质项目背后LP转让的份额或者未出资的部分,使其资金在拥挤环境下仍可以顺畅投资。另外,目前国内S基金市场仍在发展阶段,引导基金这个时候的布局也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为后续的合作铺路。
事实上,近两年已有许多地方引导基金在S基金领域与市场上的优秀管理人展开了合作。2023年,无锡经开区尚贤湖母基金和锡创投支持了国内首支由外资管理的人民币S基金——科勒资本私募二级市场第一期人民币基金,两家分别对其出资2亿和5000万人民币;再往前2022年高瓴也公开表示他们对长期看好的领域既要做股权投资也会购买二手资产,S基金是他们公司的新策略。
除了解决钱的来处,还得解决钱的去处,这就涉及到S基金投资的方式和策略。按照交易的模式,S基金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LP型,此类交易相当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者将所持有的私募基金股权份额出售给其他投资者,新进购买方将代替原有LP,这也是S基金最为常见的一种交易模式;
直投型,是S基金直接购买原有股东直接投资的投资组合,这种交易方式可以使原有的投资方及时套现;
扩充资本型,是指PE基金向S基金增资,扩大基金规模的一种交易形式。对于S基金而言可以投资该基金原有的投资组合,并且无需设立新的GP管理项目;
收尾型,是指S基金购买即将到期的私募股权基金剩余资产,以帮助全部原有LP提前退出,加速锁定基金回报。
(3)理论与现实,还有差距
IPO遇冷,政策又支持,S基金的交易量应该直接“杀疯了”才对,然而从2023年实际的数据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据公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S市场的交易规模约为440亿人民币,不足2022全年交易规模的一半。一位S基金的管理人就分享道,我们往年还会争取寻找市值1-1.5倍的S基金份额来承接,但是2023年部分S基金更像是不良资产盘活了,很多接触到的S基金都在打折,甚至最低有4-5折的情况。论其原因,一部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资产流动性和变现的需求在增加,‘急于变现’的资产就会出现盲目打折的情况。在这样的整体情况下2023年S基金管理人态度也都是保守和谨慎的,“像我自己还是争取平价承接,确保能有盈余,而且部分S基金由于是在尝试阶段,设立的时候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硬性投资要求,这些基金经理甚至就不会出手。”
以海外市场作为参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S基金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理论上来说IPO遇冷的情况下投资人就应该更多地活跃在S市场才对,不过实操上S基金实际还面临诸多问题。
估值和定价首当其冲
S基金的估值要分几步走,第一步对底层项目估值,第二步对基金整体估值,第三步对交易份额估值。单从步骤来说S基金估值的难度就比直投项目估值的难度复杂很多,而其中每一步又有其自身的难点。
对于底层的项目,未必能够在进行充分尽调的情况下给出公允的价格判断。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底层项目未必在融资期间,S基金要去做尽调项目方未必是全面配合或者不方便配合,如果碰上一些军工类或者高新技术类的项目甚至不能去尽调。另一种情况,影响估值的因素也很复杂,比如硬科技赛道中很多项目参与投资的主体是国资,这中间会涉及到一些招商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估值有可能水涨船高但是这种估值的涨幅未必是其公允的市场价值。而且,如果碰上达不到预期的项目,本金就需要打折,但是打几折呢?这又是个问题,买方会觉得自己亏了因为资产到了自己手里短时间内也退出不了,卖方也会觉得自己亏了因为打折的话自己确实亏了,这种情况下估值和定价就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IPO的收紧对于S基金来说既是“蜜糖”也是“砒霜”,IPO收紧确实对S基金的活跃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一旦IPO让投资人认为希望渺茫,一个项目接过来三五年甚至更久都完全没法退出,那么S基金的投资就也会变得异常谨慎了。
尽调、估值、定价、退出,从实操来说S基金的每一步都有难度。加上转让评估、审批流程复杂,产品结构和交易策略较为单一等问题,S基金虽然得到多地政府以及市场化基金的支持但实操之路仍充满挑战。
虽然理论和现实仍有差距,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寻求多元化的退出方式成了多数投资人2024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S基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S市场上LP身份和投资策略的多元化,期待2024年基金“S属性”的进一步爆发。
(1)央企重组:不再是合并同类项,那会变成啥?
自从国改启动以来,国央企的专业化整合重组就一直在提速,整个2023年国央企的重组事件频密得惊人。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共发生2496起。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683起,地方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1813起。去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共完成了重大重组事件65起,而其中涉及国企的重大重组多达41项,占重大资产重组完成量的63.08%。
然而,这个趋势非但不会减缓,反而会在今年继续提速。日前国务院国资委近期明确提出,2024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攻坚之年,要力争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
而市场化整合重组,则是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所以能看到刚开年,就有中钨高新、宝钢股份、广晟有色三家央企启动了市场化资产整合重组。光是2024年1月,已有超过18家涉及国企的重大重组事件披露。国央企的重组整合,提速趋势十分明显。
(2)2024年央企合并会有什么新变化?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曾表示:“下一步,(1)要聚焦横向合并,通过专业化整合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2)聚焦纵向联合,通过专业化整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3)聚焦创新攻坚,通过专业化整合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引擎。(4)聚焦内部协同,通过专业化整合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基。”
由此可见,2024年央国企重组并购的标的主要是战略新兴产业。并购重组商业逻辑方向主要四个:横向规模化并购;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并购;创新攻坚,关键引擎并购;内部协同并购重组。依照常规,协同主要在两个方向,一个是成本协同降低,一个是收益协同提升,既有水平规模经济的协同也有垂直一体系化的协同,从两个方向四个维度得到协同效应。
接下来国央企的整合动作不仅将会在产业链上布局地更加深入,而且基于战新产业抢滩布局的需要,整合的对象会依据商业逻辑更加多元,交易都是在为微观层面发生。
过去,传统的、常见的国央企专业化整合,更多以合并同类项式的、为了减少同业竞争和提高市场集中度为导向的模式为主。但接下来,围绕战新产业推动国资布局,将会成为各类重组整合工作的主基调。因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国企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此前曾有媒体获悉,2023年国资委成立了二十多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负责一个行业,专门支持央企抢滩新的赛道,这一轮国央企在战新产业的布局提速,国资委的决心和投入是巨大的。
具体的布局方向,国资委也明确了:“要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检验检测等关键领域整合重组,加大新能源、矿产资源、主干管网、港口码头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力度,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可以预见的是,新一年的国央企重组整合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更加突出产业引领,在现代产业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比如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等。
可以说国央企的重组整合,进入了全新且更高的阶段。从过去的合并同类项,到这两年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强化,再到未来的产业引领、价值创造,国资企业正在一步一步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
(3)央企合并重组整合的案例,一共有六种模式:
1)同类业务横向整合
将同类业务进行整合,形成规模效益、消除内部竞争,提升资源效率。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重组成立中国船舶,宝钢和武钢重组成立中国宝武,“南北车”重组的中国中车、“中远和中海运”重组的中国远洋海运等。
2)产业链纵向整合
将上下游业务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协同效应。“两核”的合并,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属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组建国家电投,形成了技术开发、工程建设、投资运营一体化的核电产业链;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合并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实质推行“煤电联营”模式。
3)专业化整合
2022年以来,中粮与中储粮、中国建材与中国交建、通用技术集团和中国中检三组专业化整合,均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业务做强做精为目的。中国汽研与中国中检,也有很强的业务协同性。2021年组建的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中国稀土4家新央企都属于专业化的整合;中国铝业、中国五矿集团、赣州稀土集团所属稀土资源整合组建中国稀土集团。
4)产业结构拆分调整
2020年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三大石油公司相关管道资产。
5)内部归核化业务整合
通过无偿划转、资产出售、破产清算等方式,剥离低效无效资产和非优势业务,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对于业务整合来说,上市公司业务整合又是重点一块,其主要方式又可以区分多种:
1:资产置换模式。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集团之间存在业务交叉,通过资产置换方式,推进专业化整合,能够有效解决同业竞争等问题,打造专业化的上市平台。比如中远海运将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中远太平洋4家上市公司进行专业化整合,通过74项资产交易,分别打造了集装箱运输、航运金融、油气运输、港口运营四大上市平台。
2:吸收合并模式。吸收合并能够消除因两集团重组带来的上市公司同业竞争问题,有利于打造一个规模实力更强的上市平台,充分发挥业务的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比如,宝钢股份吸并武钢股份,将钢铁业务集中到一个上市公司,有利于充分发挥双方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各方面的协同效应。
3:借壳上市模式。非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收购获得上市公司控股权,并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实体资产。比如,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重组前,国家核电一直在推动核电主业整体上市,但限于IPO程序复杂、过程较长,一直未能完成。国家电投成立后,选择原中电投集团在港上市公司中国电力新能源,作为核电资产上市的平台。通过上市公司中国电力新能源向国家核电发行股份购买核电资产的方式,实现国家电投核电资产的借壳上市。
6)强势企业托管弱势企业
分两步走,第一步托管;第二步,在两者的磨合中进行可能的合并。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托管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托管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中国诚通控股公司托管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三峡集团托管中林集团等案例。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2月,陕企融资事件至少13起,其中已披露融资金额事件4起。从融资轮次来看,13起融资事件中,天使轮融资共6起,股权融资共1起,A轮融资共2起,A+轮、B+轮各1起,战略融资2起。从行业分布来看,先进制造领域最为活跃,共发生4起;随后是新能源领域,发生3起;硬件智能领域2起;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智能交通、医疗领域各发生1起。
融资事件详情:
1)星环聚能完成天使轮融资
近日,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天使轮融资,具体数额未披露,投资方为杭州华方资本。
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该公司官微介绍,星环聚能是国内首家完全由专业投资机构驱动的商业聚变能开发企业,于2021年10月入驻陕西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自成立以来,已陆续获得数亿元的资本扶持,现已具备重复重联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验证能力,正努力挑战国际最先进的球形托卡马克装置。
2)星源博锐完成A轮融资
近日,西安星源博锐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获A轮融资,具体数额未披露,投资方为TCL资本。
星源博锐成立于2022年,坐落于高新区华天通信园区。该公司官网介绍,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放电及储能系统核心产品研发的创新型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电力电子变换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内外充电和储能系统集成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以及电池制造等企业。据悉,其公司成员多来自华为、艾默生等公司。
3)美泰航海完成天使轮融资
近日,西安美泰航海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天使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泰雅资本。
美泰航海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水下运载技术服务商,位于高新区科技四路。该公司主要以水下机器人、自主航行器及海洋工程装备为主,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应用服务于一体。
企查查显示,美泰航海一直以来与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无人水下运载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研究院等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可为用户提供水下自主航行器,水下机器人等适用于不同海洋应用场景的智能化系统装置产品,设计、开发、系统集成、自动化工程实施以及技术解决方案。
4)赫里欧新能源完成天使轮融资
近日,赫里欧新能源有限公司获得来自西安真善美嘉通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天使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
赫里欧新能源成立于2020年,位于高新慧创科技产业园。
其官网显示,公司从2017年开始BIPV产品研发,拥有专业化制造基地,为新型智能发电建材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致力于低电压、高安全、防火防水型智能光伏建材化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为客户提供各类光伏建筑一体化场景(BIPV)的解决方案。已经规划和申报专利16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48项,已经授权拥有60项专利。
5)普利美完成A轮融资
近日,陕西普利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一桥资本、西安敦成投资。
普利美成立于2018年,位于沣东新城西周大道科创智慧产业园。企查查显示,普利美专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及其复合材料结构件研发与制造、新能源领域复合材料创新与应用。其核心团队在固体动力技术和复合防热材料成型与应用领域已经深耕20余年,处于国内领先位置。
据报道,公司在航空航天器方案设计、动力系统等多个研究方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拥有国内先进的动力系统总体设计、喷管设计、结构设计和仿真分析能力。
6)迪泰克完成B+轮融资
近日,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获B+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日出投资、镭融投资。
迪泰克成立于2012年,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新兴产业园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教授团队发起成立,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核集团等多家股东共同出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迪泰克以碲锌镉(下称CZT)为代表的第三代核辐射探测与成像半导体晶体材料、器件及模块为主要产品。
据悉,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安检设备、核医学仪器、医用和工业CT、核安全监控、空间物理、环保领域、X射线荧光分析、反恐防恐等领域;官网介绍,公司生产的CZT分别搭载于“实践十号”卫星和“神舟十二号”飞船两度升空。
7)易度智能完成天使轮融资
近日,陕西易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天使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西安财金拨改投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公开资料显示,易度智能成立于2015年,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草滩生态产业园,专注于研发高端制造业过程工艺中的流体微流量控制核心器件,形成以层流元件、精密比例调节阀、压差传感器和软件算法为核心的高精度层流质量流量计和控制器等产品,为半导体、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端制造业提供高精度微流量测控核心部件和解决方案。
8)秦丰种业完成战略融资
近日,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约7000万元的战略融资,投资方为先农投资。秦丰种业成立于2017年,位于杨凌示范区杨凌大道种业国际大厦。
杨凌示范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微显示,目前,秦丰种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秦丰种业依托陕西粮农集团“从种子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基础,坚持“战略并购+生物育种”双轮驱动策略,先后投资控股杨凌伟隆种业、陕西秦瑞种业、河北金奥兰种业、榆林飞宇种业,战略入股杭州瑞丰生物、三亚畦盛农业等多家种业科技企业。
该公司还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入选中国种子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单位,农作物种子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000万亩,已成长为集农作物种子“育繁推”、订单农业和农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国有种业企业。
9)小犀牛健康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
近日,小犀牛健康科技(陕西)有限公司获天使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锋加基金。小犀牛健康科技成立于2021年,位于西咸国际文创小镇,是一家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其业务涉及大健康产品销售、社区康养空间站及互联网医院。
据悉,该公司创始人是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此前,东盛集团通过海南东盛健康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小犀牛健康科技的部分股份,但已于2024年2月退出。目前小犀牛健康的股东为海南东盛健康投资有限公司(95%)、锋加基金(5%),实控人为谢承洋。
10)质子汽车完成3.8亿元增资
近日,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获3.8亿元增资,投资方为西投控股、橙叶投资、榆林市城市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中科创星、北京德载厚、新电互通(浙江)数链科技有限公司。
质子汽车成立于2022年,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质子汽车是陕汽集团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新能源智能商用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系统等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运营平台,围绕商用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开展科技孵化、产业聚集。产品覆盖纯电、氢燃料电池两大技术路线。
11)万像电子完成A+轮融资
近日,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西高投、空天院、常青资本、瑞垚、西交一八九六、中财融商等投资机构合作完成,资金将主要用于商业生态的基线软件系统持续性迭代研发,Tequila芯片的量产、Defield芯片(万像电子规划的第二颗芯片,数据中心侧和末端信息源采集端)的小批量,以及市场新生态的拓展和开发。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位于高新区泰维智链中心。其主要产品为“零”终端产品及“零”终端专用芯片。
公司创始人透露,本轮投后公司估值10亿元左右。且公司将在2024年Q3完成第一代“零”终端芯片Tequila的量产并批量交付“零”终端产品,已累计签下数万颗芯片和相应“零”终端的订单。
12)昆秦生物完成天使轮融资
近日,陕西昆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为陕创投。
昆秦生物成立于2021年,位于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绣大街现代农业产业园。企查查显示,昆秦生物是一个生物疫苗研发商,专注于重组蛋白药物的开发与转化,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陆续研究开发了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通用流感疫苗和重组HPV疫苗等一系列产品。
13)艾克萨科技完成股权融资
近日,西安艾可萨科技有限公司获股权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南昌市吉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艾可萨科技成立于2018年,位于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公司官网介绍,艾可萨科技是一家从事存储芯片及存储系统设计研发的高科技公司,致力于高可靠性的存储应用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工业轨道、交通物联网等行业。其产品形态包括星载存储阵列,宇航级SSD,兼容Open Channel架构的通用存储控制器芯片等。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