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2021年第01期

行业报告 2021-04-13 12:31: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联想宣布申请科创板上市

1月12日晚间,联想集团发布公告表示,董事会已核准可能以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 的方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申请上市。
联想董事会指出根据会上的建议内容,联想集团将发行新股,占扩大后已发行普通股总数不超过10%。所募得资金将用于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相关产业战略投资,以及补充公司营运资金。
上述发行CDR 及科创板上市的整体建议均取决于市场情况、股东的同意及相关证券交易所及监管机构的必要批准。
针对此次申请于科创板上市,联想表示,“集团一直以来深根中国,布局全球。我们相信,今日宣布回归A股的上市计划将有助于加强公司战略与中国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的紧密连接,提升中国投资人投资联想的便利性,从而进一步释放联想的价值,让我们能够以更大力度投资于科技创新、服务转型和智慧化变革,更好推动各行各业的数位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根据IDC 发布的全球PC 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PC 出货量年增13.1%,排名前三大厂商中,联想集团出货量年增29%,排名保持全球第一。

2.湖南三安160亿元半导体项目最新进展

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是上市公司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独立核算),业务涵盖碳化硅、氮化镓化合物半导体功率芯片的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湖南三安项目总投资160亿,总占地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衬底(碳化硅)、外延、芯片及封装产业生产基地,依托全产业链及大规模生产布局将使得公司节能芯片产品具有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等市场领先竞争优势。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包括长晶(SiC)——衬底制作(SiC)——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封装产业链,研发、生产及销售6吋SiC导电衬底、4吋半绝缘衬底、SiC二极管外延、SiC MOSFET外延、SiC二极管芯片、SiC MOSFET芯片、碳化硅器件封装二极管、碳化硅器件封装MOSFET;大电流200V、增强型650V等代表性GaN功率器件三极管外延、芯片、GaN功率器件封装三极管。
近日,湖南三安半导体项目(一期)Ⅰ标段溅度厂房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这是该项目继M3器件封装厂房、M4碳化硅长晶厂房顺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之后,项目建设迎来的又一个喜庆时刻。
据了解,这三栋单体实现结构封顶,标志着整个项目第二阶段的主体施工接近尾声,后续废水站、M1A长晶、M2B芯片厂房将相继在2021年1月中旬及下旬完成封顶,届时,该半导体项目全产业链将全面打通。

3.英特尔将核心CPU交由台积电3nm代工

台积电将首次使用3nm 工艺制造英特尔的核心CPU 产品,并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实现批量生产。英特尔将成为台积电在3nm 节点的第二大客户,仅次于苹果。
此举可能带来两个直接影响:一是英特尔首次将核心产品线——桌面主流&旗舰机CPU甚至是服务器CPU外包给Foundry,以弥补自家7nm 工艺难产带来的巨大竞争劣势,包括来自AMD、英伟达和苹果的压力;二是台积电将囊括除存储器之外的主要运算芯片代工,标志着全球IDM 厂商的先进工艺研发全面落后于 Foundry。
同时,代工厂的蓬勃发展也将进一步带动无晶圆厂的市占扩大。
IC Insights预计,在2010到2020年间,无晶圆厂的销售额将翻一番,从635亿美元增加至1300亿美元,而IDM 的总销售额预计仅增长30%,从2010年的2043亿美元增长至2657亿美元。
IC Insights认为,无晶圆厂和为其提供服务的代工厂商将继续在整个IC行业格局中保持强大力量,预计未来五年内其市占率最低为30%。
2020年,预计全球前十五大半导体企业中,无晶圆厂和代工厂的数量首次来到7家,占据半壁江山。
此外,路透社1月28日消息,台积电最大竞争对手、全球最大IDM 之一的三星首度就英特尔决定将芯片生产工作扩大外包一事发表评论。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高级副总裁Shawn Han表示,“我们的确认为,从整个晶圆代工市场的角度来看,英特尔寻求外包的决定将会导致整体晶圆代工市场规模扩增。”
据彭博此前报道,英特尔正在与台积电、三星方面洽谈,以讨论将部分高端芯片外包给两家制造商代工的可能性。这或许是继英特尔与苹果“分手”、同时技术落后于竞争对手后的无奈之举。

4.氮化镓集成器厂商英诺赛科与光刻机龙头ASML签署合作协议

2021年1月21日,全球领先的硅基氮化镓集成器件制造商中国珠海-英诺赛科科技有限公司和光刻机制造厂商ASML近期达成批量购买高产能i-line和KrF光刻机的合作协议,用于制造先进的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
ASML是全球芯片制造设备领导厂商,其生产的XT400和XT860 的i-line和KrF经过升级,能够在硅基晶圆上制造氮化镓功率器件。凭借其独特的TWINSCAN(双工件台)架构,ASML的i-line和KrF光刻机能提供最卓越的性能、市场上最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最低的成本。双工件台技术架构已经成为全球300mm和200mm晶圆量产生产线中的先进光刻技术代表 。英诺赛科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搬入首批光刻机,这是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首次量产应用先进的ASML TWINSCAN(双工件台)光刻技术,这一实施标志着第三代半导体制造技术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英诺赛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是一家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硅基氮化镓芯片制造的企业。公司成功建成投产全球首条200mm硅基氮化镓晶圆与功率器件量产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200mm硅基氮化镓晶圆及30V-650V氮化镓功率器件。英诺赛科产品的设计与性能均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并已广泛应用于PD快充、立体(3D)相机、移动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领域。英诺赛科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并为全球宽禁带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功率器件和电路可以通过高开关频率和高功率密度来实现高效的能源管理, 这些功能可以广泛用于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如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和下一代无线通讯网络等。除较小的外形尺寸外,由于其高频率、高功率密度等特性,硅基氮化镓还是快速充电,直流电网,新能源汽车等市场理想选择。“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包括氮化镓(GaN) 、碳化硅(SiC)、氮化铝(AlN)、金刚石和氧化锌(ZnO),而氮化镓(GaN)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5.年产5万片氮化镓,纳维科技总部大楼奠基

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由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徐科研究员创立,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核心关键材料——氮化镓(GaN)单晶衬底的研发与产业化。率先实现了2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的生产、完成了4英寸产品的工程化技术开发、突破了6英寸的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同时批量提供2英寸高导电、半绝缘氮化镓单晶的企业。
该项目所在的半导体园区以“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以设备、原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MEMS、化合物半导体、光通信等细分领域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持续加大第三代半导体相关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
截至目前,园区集聚全国80%的氮化镓领域“国家级重点人才”,中科院纳米所、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的加快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持续提供强大动能。

二、激光器行业

1.激光雷达与纯计算机视觉用于自动驾驶的原理

激光雷达、纯机器视觉,一直是自动驾驶技术中区别明显的两大方向。实际应用中,二者在数据形式、精度、成本等方面都各有优劣势。
(1)自动驾驶技术的基本原理
自动驾驶系统可分为感知层、决策层,以及执行层。
感知层,通过各类硬件传感器捕捉车辆的位置信息以及外部环境信息。
决策层的「大脑」,基于感知层输入的信息作环境建模,从而形成对全局的理解并作出决策判断,再向车辆发出执行的信号指令。
最后的执行层,将决策层的信号转换为汽车的动作行为。
激光雷达路线和纯机器视觉路线,都是自动驾驶车辆感知所处环境的一种方式,差别只在于实现方式不同。
机器视觉路线以摄像头为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低成本激光雷达等。激光雷达路线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等。
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技术原理
激光雷达,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距技术,通常被安装于汽车顶部,可360度监测。在激光雷达内部,每一组组件都包含有发射单元与接收单元。
测距原理与激光测量地球、月球距离类似,就是基于激光发出+返回的时间。激光二极管发出脉冲光,照射到目标物后反射一部分光回来,二极管附近会安装一个光子探测器,由它探测出返回来的信号,再通过计算时间差就可计算出目标物的距离。
脉冲距离测量系统被激活后能收集到大量的点云,若这其中有目标物,它在点云中就会呈现出一个阴影。通过点云可以生成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点云密度越高,图像越清晰。
可以认为,激光雷达最重要的两个属性是测距和精度。不同于摄像头,激光雷达方案是「主动视觉」——它可以主动探测周围环境,环境光线强弱不重要,白天黑夜都可以工作。同时,得益于激光光束更加聚拢,它比毫米波雷达拥有更高的探测精度。
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类似人眼,物体反射的光通过镜片在传感器上成像。它的劣势在于测距能力、受环境光照度影响很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它的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人们能直观地看懂摄像头拍摄的内容,通过它做物体分类,也就是视觉识别的工作,就会非常容易。

2.锐科激光预计2020年净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10.83%-7.14%

1月27日晚,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锐科激光2020年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90-3.02亿元,同比下降10.83%-7.14%(2019年净利润为3.25亿元)。
 
对于业绩变化,锐科激光表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上半年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公司年度业绩承压,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所下降。公司4月份开始复工复产,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快速有序恢复,公司产能持续满产状态,销售订单饱满,公司全年销售情况整体好于往年。
从各季度的净利润表现来看,锐科激光下半年盈利情况显著提升。其中第四季度同比提升约156%(四季度净利润区间为1.1-1.2亿元,下图估取中间值1.15亿元,实际利润以锐科激光后续公告为准)。
此外,锐科激光在2020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智慧工厂的自动化建设,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持续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成本管控,提升材料采购议价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下半年提升明显)。此外,公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应用产品销售持续放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稳定增长。

3.大族激光投资1.2亿元成立子公司大族机床,推进精密加工设备市场

1月25日晚,大族激光发布公告称,为适应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精密加工设备及机床自动化业务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族激光” 或“公司”)拟与公司部分高管及核心技术骨干等投资方共同发起设立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大族机床科技有限公司(最终以工商登记机关核准的名称为准,以下简称“大族机床”),注册资本1.2亿元。
本次成立新公司,大族激光出资1.03亿元,占大族机床股份86%;宁艳华、王波等7人共出资0.17亿元,共持股14%。其中,宁艳华出资720万元,个人持股比例为6%,并担任大族机床的法定代表人。
大族机床的经营范围包括:CNC钻攻机、零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车床、龙门加工中心、玻璃精雕机、雕铣机、高光机等系列精密加工设备及机床自动化(以企业登记机关最终的核准登记为准)。
    大族激光表示:本次投资设立子公司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员工的主动积极性,加快推进精密加工设备及机床自动化业务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公司业务拓展、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4.武汉国资委同意国恒基金受让华工科技19%股份

2020年12月24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工科技”)控股股东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产业集团”)与武汉国恒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国恒基金”)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转让协议》,约定产业集团向国恒基金转让所持有的华工科技1.91亿股股份,占华工科技总股本的19.00%,转让价格为人民币22.46元/股,合计转让价款为人民币42.91亿元。
本次交易前,华工科技的控股股东为产业集团。产业集团持有华工科技2.40亿股股份,占华工科技总股本的23.91%,实际控制人为华中科技大学;国恒基金未持有华工科技股份。本次交易后,国恒基金将持有华工科技1.91亿股股份,占华工科技总股本的19.00%;产业集团将持有华工科技0.49股份,占华工科技总股本的4.91%。华工科技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国恒基金,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交易前后各方持股情况如下:
2021年1月22日,国恒基金控制人武汉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武汉市国资委”)向国恒基金下达了《关于国恒基金受让华工科技股份的回复意见》(武国资产权[2021]2 号)。意见表示,武汉市国资委已批复同意国恒基金受让产业集团所持华工科技19%股份,成为华工科技控股股东。
华工科技公告表示,本次交易仍需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有权机构批准后方可生效,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合规性确认后方可实施。

5.创鑫激光业绩增53%,净利润增103%

创鑫激光2020年业绩大幅增长:全年销售额(不含税)达15.64亿元,同比增长53.11%;净利润达1.93亿元,同比增长103.23%。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0年底,创鑫激光经营现金净流量为1.26亿元,财务指标全面呈现健康的发展态势。
此外,创鑫激光在2021年伊始获得知名创投机构盈科资本领投、投前估值55亿元的新一轮融资。这是资本市场洞见创鑫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对创鑫激光市场价值和行业地位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创鑫激光的业绩增长基本都来自连续激光器。2017年时连续激光器销售额尚不足总销售额的50%,但此后连续激光器销售持续走高,近两年增长率均超过74%,2020年增长接近75%,销售额达12.56亿元,达到总销售额的80%。
连续激光器销售额的大幅增长,离不开万瓦激光器的强势破局。2018年以前,6kw以下产品是市场上的绝对主流,只有个别厂商通过与进口激光器品牌合作,试探性地推广万瓦产品。2018年,创鑫激光推出12kW多模连续激光器,正式进军万瓦激光器领域。2019年,创鑫激光推出25kW多模连续激光器。面对市场上的质疑声,创鑫选择用产品说话,用数据说话:2019年创鑫激光万瓦激光器销量超过百台,销售额过亿,实现了万瓦市场的破局,也为下一轮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
2020年,创鑫激光万瓦激光器销售再创新高。截至12月31日,创鑫万瓦激光器累计实现销售订单近450台(其中20kW近50台,30kW已完成终端交付5台),并由此带动公司连续产品线的全面爆发。
万瓦激光器的走红很好地反映出金属加工市场对高效、高质生产的需求,而抓住万瓦的市场机遇则离不开充分的技术准备。创鑫激光从做光学器件起家,进入光纤激光器市场后一直坚持“器件先行”的研发策略,通过自行设计、生产光学器件,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力地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提升万瓦竞争力,创鑫激光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攻克高功率泵浦源、高功率剥模器、高功率合束器、三包层光纤、LOE一体输出头等核心技术以及国内首款EtherCAT总线控制技术等。这些核心光学器件技术的突破,是支撑创鑫激光不断占领功率高地、保证激光器高光束质量、高稳定性的关键。

三、新能源行业

1.2020全年国内锂电池产量188.5亿只,同比增长14.4%

工信部发布数据,2020年1-12月,全国电池制造业主要产品中,锂离子电池产量188.5亿只,同比增长14.4%;铅酸蓄电池产量22735.6 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16.1%;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408.4 亿只,同比增长0.6%。
12月当月,全国锂离子电池完成产量21.7 亿只,同比增长26.4%;铅酸蓄电池产量2490.1 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20.9%;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41.7 亿只,同比增长9.0%。

2.亿纬锂能18亿认购三元前驱体材料企业华友钴业定增

1月26日,亿纬锂能公告称,公司及控股股东亿纬控股拟以自有及自筹资金18亿元共同参与认购华友钴业非公开发行的股票,其中公司拟认购价款3亿元,亿纬控股拟认购15亿元。亿纬锂能表示,此次合作有利于增加公司投资收益,加强双方合作关系,且对公司开拓上游产业链及优化产业布局有积极意义。
华友钴业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不超60.18亿元,计划用于年产4.5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年产5万吨高镍型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项目、华友总部研究院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高镍冰项目位于印尼纬达贝工业园,项目的镍产品经精炼加工后将主要用作华友钴业三元前驱体的生产原料。 
华友钴业拥有从钴镍资源开发到锂电材料制造一体化产业链,其现有三元前驱体产能10万吨,预计未来3年提升至15万吨以上。2019年5月,华友钴业通过全资子公司华友新能源衢州以7.73亿元收购华海新能源99.01%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华友新能源衢州拥有其100%股权。
去年3月,华海新能源与Posco子公司浦项化学签订了《N65前驱体长期购销合同》。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华海新能源将向浦项化学供应前驱体约7.63万吨,预估合同总金额约为72-76亿元。目前,华友钴业成为韩国浦项N65系列三元前驱体产品唯一供应商,通过POSCO-LGC电池产业链,进入到大众MEB平台、雷诺日产联盟、沃尔沃、福特等车企的供应链
此外,华友钴业早于2018年就通过旗下华友新能源与韩国LG化学合资成立两大子公司,华金公司与乐友公司,分别锂电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的生产。其中,华金新能源建设年产10万吨高镍型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新材料项目,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已于2019年1月在衢州开工。

3.2020年中国储能产业复盘

2020年,储能产业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和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标等利好因素多重驱动,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如期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3.4GW,2020年新增投运容量2.7GW;其中,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容量首次突破GW大关,达到1083.3MW/2706.1MWh。2020年,电力储能项目装机的同比增长率为136%,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也突破1500元/kWh的关键拐点,储能已从“商业化初期”迈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整体来看,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新融合发展趋势显现
新能源加储能融合发展已成大势。2020年,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下,二十个省的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提出集中式新能源+储能配套发展鼓励政策,储能技术对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价值已形成共识。但整体来看,还需合理规划储能布局,确保项目应用质量,并通过市场进行成本疏导或价值补偿,确保盈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规模化示范推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两个一体化”指导意见,明确了在电源侧和负荷侧的基地建设中增加储能以实现系统灵活坚强发展的目标。自政策发布以来,多家央企与相关省市签署了“一体化”示范项目协议,随着项目的规划及落地实施,将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探索储能不同场景下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
储能跨界融合应用价值逐渐显现。储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愈发突显,储能在提升发电侧黑启动和重要电力用户应急备用能力方面已经开启探索与应用。随着5G通信、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各地利用价格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综合能源站”建设,储能在用户侧的跨领域应用形式得到延展。
二是新规则出台逐步扫除储能参与市场的阻力
2020年,各区域和地方电力市场规则基本解决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身份问题,初步扫除了参与市场交易的阻力,明确了第三方主体和用户资源参与辅助服务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辅助服务成本逐步向用户传导的长效发展思路。
与此同时,在现有分摊机制下,储能进入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辅助服务资金使用风险,各地政策在探索中推进,如广东、蒙西、青海、山西、湖南等地市场规则及补偿标准不断调整,需要在保证储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项目有序进入市场。
三是新模式崭露头角,“共享”“租赁”先行先试
过去,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储能项目中运用较多的一类商业模式,近年来,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以及储能进一步渗透细分应用,新型模式不断出现。首先,青海省率先推出的共享储能模式,将储能的独立主体身份进一步落实。 
其次,湖南省于2018年在电网侧储能项目中采用租赁模式,并于2020年将升级版的租赁模式应用于可再生能源侧储能,以分摊各个主体的投资风险。
四是新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
多种储能技术本体性能取得突破。锂离子电池继续向大容量长寿命方向发展:宁德时代利用全寿命周期阳极补锂技术,开发完成满足超长寿命要求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进一步提升单体电池的容量;其他储能技术如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也取得突破,典型的如大化所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采用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完成了国际首台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的集成测试;储能系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及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向高电压方向发展;储能用电池热管理液冷技术开启“渗透战”,国内储能厂商纷纷推出液冷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储能系统成本持续下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在电池本体生产规模、制造工艺不断提升以及储能系统高度集成化发展的驱动下,自2012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本下降75%左右,不断推进光/风储平价。截止2020年储能系统成本已经降至1500元/KWh,基本达到了储能系统经济性的拐点。
五是新势力异军突起,各方加码进军储能产业
第一,资本市场持续加码储能产业投资。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储能企业投资,典型的如高瓴资本以百亿规模参与宁德时代定增;多家储能厂商开启IPO,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为扩大相关业务规模进行募集资金,典型的如派能科技、天能股份等。
第二,新势力异军突起,加速布局储能。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南都等为代表的传统储能技术及系统集成商继续加大储能领域的投资;天津力神完成股权划转,城通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同时国内储能市场新势力不断涌现,最为典型的是华为、远景以及明阳智慧能源,另外隆基、通威、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对储能的关注度正急剧上升。
第三,储能企业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以宁德时代为例参股投资了电力工程设计服务企业、与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等;比亚迪与阿特斯、金风科技、华润、正泰等 “合纵连横”深度布局国内外储能市场;除此之外一些矿产、能源及电力企业也加强了储能产业的布局。

4.光伏硅料环节紧平衡贯穿全年,拥硅为王成主旋律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光伏行业发展迅速,产业链各环节迎来扩产潮。与其他各环节相比,硅料环节扩产进度缓慢,与下游硅片、电池片等环节失配严重,硅料的紧缺将成为贯穿2021年的主旋律,拥硅为王的时代或再度开启。 
硅料供需持续偏紧,预计2021年硅料价格将会持续维持在高位。硅料位于光伏产业链的上游,资金和技术壁垒高、产能扩产周期长,从方案设计到建设投产至少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意味着一旦紧缺需要通过较长时期的等待才会有新产能释放去平衡供求关系。在硅料需求方面,我们认为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超160GW,乐观情况下有望达到180GW,对应硅料需求上限将达到55万吨/年,而在供给方面,当前全球主要硅料厂家产能合计约在55万吨/年,这其中包含了10.5万吨的海外高价产能,因海外产能的成本较高,将会导致光伏硅片及以下环节的成本上升,同时将会影响硅料价格走高,预计2021年全年硅料价格将维持高位,季节性上涨已成必然。 
硅料行业扩产缓慢,新增产能短期难成有效供给。硅料扩产周期长,需12-18月才能投产,虽然多家硅料厂商已明确了各自的扩产计划,但远水解不了近渴,2021年难以形成有效产能。目前已公布扩产计划的新增产能包括通威永祥扩产7.5-8万吨,大全新能源扩产3.5万吨,亚洲硅业扩产3-3.6万吨,但考虑扩张周期,产能爬坡等因素,预计2021年或有3万吨有效产能增量,其余新增产能要到2022年一季度才能得到释放,对2021年实际增量贡献有限,考虑到2022年光伏行业整体需求继续上涨等因素,硅料环节供需不平衡局面将长期存在。 
多家光伏企业签订硅料长单,以期锁定硅料供应。据统计,亚洲硅业、保利协鑫、新疆大全、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五大硅料巨头已签出86.73万吨硅料,折合到2021年约22.6-23.7万吨,占到五大巨头2021年硅料总产能的79%。长单的签订,意味着下游企业对未来供应偏紧的判断,并通过战略布局降低风险,减少成本。但长单的签订只是供应量的保证,并不意味着价格的锁定,已签订长单的下游硅片企业仍需按月商定采购价格,未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的企业将面临上游原材料断供的风险。因此长单模式在硅料供应紧张的局面之下,下游企业的和新诉求已经聚焦于保供应上面,对硅料价格的敏感度相应降低。 
硅料价格上行,硅料企业盈利能力有效改善。当前致密料价格已经从去年最低的59元/kg上涨至挡墙86元/kg,次轮硅料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供需关系持续偏紧所导致的,这意味着硅料企业的实际成本并没有显著增加,硅料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此前盈利不佳的硅料企业也将充分受益与硅料价格上涨,盈利显著改善。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多家复合材料相关上市企业发布2020年度盈利预告

(1)光威复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1,551.90万元,同比增长23.36%;营业利润72,864.08万元,同比增长16.03%;利润总额72,375.72万元,同比增长18.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156.50万元,同比增长22.95%。
业绩增长主要原因系:
(1)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新冠疫情,努力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生产稳定运行,争取货物及时交付;同时围绕公司“521”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开发新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开拓新市场;
(2)报告期内,碳纤维(含织物)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受疫情影响的碳梁业务得到持续改善,预浸料业务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3)经初步测算,公司2020年1 至12 月非经常性损益约7,166万元,同比增加约855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7,574万元,同比减少4,517万元。
(2)中简科技:
实现盈利:21,173.51万元-23,905.57万元,业绩变动原因说明:
(1)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66%,主要系碳纤维(含织物) 产品积极供货以满足客户需求所致,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稳定。
(2)报告期内,增值税免税额约为3,912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为1,672 万元。
(3)预计本报告期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约为 1,547 万元。
(3)吉林碳谷:
报告显示,公司在2020年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净资产收益率63%。公司正在冲击精选层,接受全国股转公司审查中。扭亏后,公司2020年业绩可满足精选层第一套财务标准。公司表示,2020年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大丝束民用产品市场迅速开拓,应用领域横向和纵向都得到拓宽,碳纤维原丝产品销售快速放大同时产品成本降低。利润增长是由于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系列产品完成定型,一级品率、满筒率稳步提升,产品获得市场所认可。
(4)上纬新材
近日,上纬新材发布盈利预告,其2020年度的利润预计可以突破1亿大关,增长比例惊人,有望达到55%。在预告中也提到了今年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复材业务推广策略有成,风电业务得利于全球绿能发展向上趋势,国内外市场销量均大幅成长。
目前上纬新材的主营业务是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最新数据,2020年一年新增装机规模(71.67GW)高于2017~2019年三年之和(61.42GW),仅比2016~2019年四年之和少9.05GW。而且,仅仅在12月间,我国风电并网规模达到47.05GW。超过了2020年1-11月累计风电新增装机规模24.62GW。在“抢装潮”的加持下,风电行业对复合材料的冲击也威力巨大。
同时,玻璃纤维严重缺货、价格飞涨。关键节点上,环氧树脂的价格也是一起飞。虽然陆地风电“抢装潮”退去,但风电的势头正猛,有国家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未来两三年,规模仍旧不可小觑。受此影响,玻璃纤维近期又出现了缺货的现象。这样的行情下,春节后玻纤基本确定会再次迎来涨价潮。
(2)山东玻纤
1月19日,山东玻纤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13.82万元至17456.6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5.62万元至2828.44万元,同比增长10.16%至19.34%。
公告显示,业绩预告期间: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866.08万元至16104.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54.75万元至4093.59万元,同比增长23.77%至34.08%。
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628.2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011.33万元。
本期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强化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成本降低。公司实施精益管理,产能释放,生产效率提升,销量增加,利润增加。

2.我国首个3.35米直径复合材料贮箱原理样机诞生

1月22日,我国首个3.35米直径复合材料贮箱原理样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火箭院)诞生。该贮箱主要应用在液氧环境下,相比金属贮箱可减重30%,强度更高,能够大幅提高火箭的结构效率和运载能力,是一种新型轻质贮箱。复合材料贮箱原理样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具备复合材料贮箱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
3.35米直径复合材料贮箱原理样机
该项目是由火箭院总体设计部抓总,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与国内多个高校共同参与的典型“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多,攻克了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结构设计、低温复合材料细观损伤力学分析、多尺度复合材料渗漏抑制、低温液氧相容树脂体系制备、分瓣式可拆卸复合材料工装设计制造、复合材料工装精确装配、高精度自动铺放、超薄预浸料制备、复合材料法兰密封、复合材料可靠粘接密封十大关键技术。      
贮箱作为火箭结构重量占比最大的部段,其减重对火箭运载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复合材料与当前火箭贮箱结构采用的金属材料相比,具有密度更小、比强度更高、抗疲劳强度更好等优势。相比于金属贮箱,复合材料贮箱可以减重30%左右,可大幅降低结构重量,提升火箭运载能力。因此,发展复合材料贮箱是实现火箭减重目的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国际航天大国争相探索的新领域。
用于拆装复合材料组合式工装的型架
与应用于液氢液氧环境下的金属贮箱相比,复合材料贮箱主要应用在特定的液氧环境下,可以用在火箭末级。复合材料贮箱具有生产工序少、周期短等优势。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相比于金属贮箱,采用复合材料贮箱可降低火箭综合成本25%。未来,复合材料贮箱在火箭末级推广应用,将能大幅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对探索降低火箭成本具有深远影响。
复合材料贮箱自动铺放工艺
3.35米直径复合材料贮箱原理样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从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到成形制造的全链路技术流程,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具备复合材料贮箱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
研制团队后续将对3.35米复合材料贮箱原理样机开展一系列的考核试验和评价,进一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复合材料贮箱的技术成熟度,推进复合材料贮箱在火箭上的应用,真正发挥复合材料贮箱在轻质高强方面的重大优势,实现未来火箭结构大幅减重和运载能力的提升,增强我国深空探测的能力和水平。 

3.中复神鹰计划投资5.15亿元用于研发生产航空树脂、航空用碳纤维

中复神鹰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继2019年完成万吨碳纤维规模化布局之后,继续推动碳纤维在高端新产品、新技术和高端应用上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加大产业链延伸,不断增强与下游客户的关联度。
本次入计划投资5.15亿元专注于航空树脂、航空用碳纤维中间制品和成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助推临港新片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集聚化、高端化、链条化配置,促进国内下游复合材料产业的繁荣发展。
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增强其在碳纤维高端应用技术实力、完善其产品结构、延伸其下游产业链,并为加速国产大飞机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

4.空客公司公布2020年交付情况,复合材料应用因订单下降受挫

2021年1月8日,空中客车公布了公司2020年度订单与交付情况,根据2020年4月公司针对COVID-19大流行制定的生产适应计划,空中客车公司2020年向87个客户交付了566架商用飞机。
到2020年,空中客车公司共记录383份新订单,净订单268份,表明在所有细分市场中客户的认可持续,A220赢得了64架新订单,A320系列飞机赢得了296架新订单,其中包括37架A321XLR。在宽体飞机领域,空中客车赢得了23份新订单,其中包括2架A330和21架A350。在2020年底取消了115架飞机之后,空中客车的积压订单为7,184架
在空客公司所有飞机体系中,A350飞机是碳纤维用量最高的一款飞机,目前A350 XWB系列民用飞机共有三种机型,分别为A350-800、A350-900、A350-1000,其中A350-1000是该系列载客量最大一款飞机,座位数可达350人。相比于空客公司以往型号飞机,A350系列飞机的新颖性不单单体现在设计上采用了新机舱横截面,机械结构件中采用了新发动机,而从其材料体系上,该款飞机80%以上采用了先进材料。A350飞机主要应用先进材料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53%)、铝合金(19%)、钛合金(14%)等,如下图所示。
其实在2005年A350飞机设计之初,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含铝锂合金)、钛合金应用比例分别为40%、31%、9%,为了实现飞机进一步轻量化,在最终定型设计中,金属钢、铝合金用量进一步下降,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钛合金比例增加。
下图显示了A320、A380客机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用量情况,随着上表2020年空客飞机交付数量较之2019年度锐减情况,因而CFRP实际用量也会大幅下降,尤其是CFRP用量最大的A350客机销量减半,据悉,空客计划于2021年2月18日报告2020年全年财务业绩。

五、卫星通信行业

1.我国首条批产卫星生产线完成安装,可年产240颗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空间工程公司完成了我国首条批产卫星智能生产线的研制、生产及安装工作,正式转入现场试运行阶段。
▲图为卫星太阳翼安装与性能测试工位
作为飞向太空的航天器,卫星不同于其他产品,涉及工序多、工艺流程复杂。近年来,随着全球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低轨宽带卫星星座为代表的各类大规模星座项目百花齐放,商业航天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批量化、智能化”生产、制造卫星成为新方向。
专家介绍,卫星从原材料出库到整星检验合格入库,需经历舱板级部装、卫星总装、整星电性能测试、通信载荷测试、机械精度测试、太阳翼安装与性能测试、质量特性测试、振动试验、真空热试验、检漏试验等十余道工序。这一切,如果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机器来替代,生产效率就能提高40%以上。
此次我国批产卫星生产线实现了卫星生产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在保证卫星装配测试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优化了工艺流程,最终确保了年产240颗以上小卫星的设计产能目标。
▲图为卫星质量特性测试设备
此次投入试运行的卫星生产线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实现“私人定制”。不同型号、不同规格卫星的构型、尺寸、重量均有不小差异,为了使设备能更好适应卫星,设计团队借助精密运动机构,给设备装上“四肢”。工位尺寸的动态可调,不同尺寸、重量的零件柔性夹持和高精度装配也不在话下。针对一些工位存在自动感知能力欠缺、无法有效检测并避免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零部件之间的碰撞等问题。设计人员提出了在机械手或末端执行机构增加力传感器,并在装配过程中借助相机对风险区域进行拍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这相当于给制造机器装上了“眼睛”和“神经”,可以避免安装过程中零部件与舱板发生挤压,还可通过图像比对提前发现碰撞风险。此外,相机作为工位的“眼睛”,还可解决装配精度不足等问题,相机的视觉补偿可以提高机器人装配的定位精度。
生产过程中,设备会根据条码确定卫星类型和工艺要求,自主调用控制程序,数据分析及执行结果也会实时反馈至生产线管控终端,卫星生产过程实现了由人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让卫星的批量定制化生产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2020年至2030年是卫星互联网发展的窗口期。卫星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卫星批量化生产是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关键,针对我国卫星产能相对不足的现状,卫星工厂模式是满足行业刚需的必然选择。

2.九天微星获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亿元级战略投资

近日,九天微星完成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下简称“中网投”)亿元级战略投资的交割。这是中网投首次布局民营航天领域,也是九天微星完成的第七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卫星平台、载荷、地面终端的研发及产品化,加快行业应用拓展,进一步引进行业尖端人才。
关于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由中央网信办和财政部共同发起,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基金规划总规模100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300亿元人民币。中网投重点关注互联网基础关键技术与设施、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网络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筛选符合国家战略、前景良好的成长型企业和优质互联网项目,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关于九天微星:
九天微星成立于2015年,主营业务为卫星整星研制及在轨交付、地面终端研制和卫星通信行业解决方案。2018年,两次发射共8颗卫星并全部成功运行,率先实现民营企业百公斤级卫星的自主研制及在轨验证。2020年,九天微星卫星工厂在唐山动工。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建设的民营卫星工厂,预计2021年中建成并具备生产制造能力。目前,卫星载荷工厂启动方案设计,预计2021年中在四川宜宾动工。九天微星深度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领先的小卫星全产业链服务商。

3.吉利集团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启动

近日,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新产业项目规划方案进行批前公示,标志着位于上合示范区的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正式启动。据悉,该项目总投资41.2亿元,位于上合示范区内。
规划方案显示,该项目位于胶州市上合示范区尚德大道以东,湘江支路以北。总用地面积2047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39.21平方米,建筑密度32.58%,容积率2.09,绿地率18%,停车位335个。
据上合示范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8月初,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吉利科技集团签署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上合示范区与吉利科技集团双方将在上合示范区布局建设卫星互联网相关业态,旨在建设世界领先的物联网示范项目。该项目由吉利旗下子公司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承接。
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注册资本1亿元,成立日期为2020年8月31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基础电信业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应用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卫星技术综合应用系统集成、卫星通信服务、卫星导航服务、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制造等。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起,吉利科技集团战略投资时空道宇,开始布局航天卫星领域,覆盖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全面布局商业航天领域。集团自主研发的两颗低轨卫星已顺利通过出厂评审,具体升空发射时间还未对外披露。2020年初,全国首个民企卫星智能AIT中心落户浙江台州。据了解,吉利下一步计划成立航天集团,构建“天地一体化”立体出行生态,为未来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系统化服务。

4.万隆光电再设产业基金,探索卫星互联网领域

2021年1月21日,万隆光电发布公告称其投资基金诸暨星澜智联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星澜智联”)已设立完成。根据此前的公告,为探索卫星互联网相关领域发展机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布局,万隆光电全资子公司杭州隆胜投资有限公司将与上海安宇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诸暨清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及多名合伙人共同投资设立星澜智联,该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110万元。据公告披露,隆胜投资将以有限合伙人身份拟使用自有资金出资2000万元,占出资比例37.66%,星澜智联将直接投资于卫星互联网初创公司赛思倍斯(绍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星澜智联设立后将直接投资于赛思倍斯(绍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资料显示,赛思倍斯尚处于初创阶段,目前主要工作以研发为主。该公司主要依托新一代高性能、智能化、结构简单的全电卫星所涉及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以实现在军民领域应用场景广泛、技术需求先进的互联网卫星、遥感卫星、探测卫星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运营。
截至目前,万隆光电下设投资基金已涉足军工、新材料、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航天航空等多个国家重视的高新技术领域,覆盖产业上下游全产业链,应用领域从汽车电子到航天航空,产品形态从通讯设备到半导体产业实现多领域突破。

六、金融资本市场

1.科创板信息披露和核查把关审核再出新规,2021年内已有10项目审核终止

2月1日,上交所发布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2号——常见问题的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以下简称《自查表》)。上交所表示,这是该所在总结评估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压严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核查把关责任,严把入口关、优化审核作风的又一具体举措。
上交所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真正做到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把好上市企业入口质量关,首先需要确保“两个责任”能够落地:一是要督促发行人切实担负起对信息披露的第一主体责任;二是要督促中介机构肩负起“看门人”把关责任。这是注册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基本逻辑和前提之一。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科创板注册制改革试点已初见成效,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了初步检验,科创板市场运行总体也比较平稳。
但从审核情况看,无论是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还是中介机构的核查把关意识和执业质量,距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的内在要求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为此,上交所全面梳理了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和核查把关中的常见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依据现有发行上市审核标准和要求,制定发布了《自查表》,
《自查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的相关问题,如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持续经营能力、研发投入等。
二是常见信息披露和核查问题,如客户和供应商的核查、同行业可比公司选取等常见IPO申报问题,以及重大事项提示、合作研发等科创板审核实践中总结的针对性问题。
此外,《自查表》主要列示申报中的常见问题,供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参考,相关机构应当按照规则规定并结合发行人实际情况,全面履行核查义务,在此基础上可对《自查表》未列明事项进行必要的增补。
加大违规问责力度
上交所表示,《自查表》中所列披露和核查事项,涉及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关,涉及信息披露质量,一直是科创板审核的问询重点。从2020年审核情况看,对于申报文件中存在的信息披露不规范、中介机构核查把关不到位的情形,审核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三方面针对性措施:
一是纳入重点审核范围。重点是对于信息披露和核查不到位的申报项目,加大审核问询和质疑力度,强化中介机构的核查把关要求,有效传递审核压力。对不符合科创板定位、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的,依法依规决定终止上市。2020年,经过审核问询和否决终止审核的企业40余家,科创板审核淘汰率保持在17%左右。
二是加强现场督导联动。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瑕疵或财务存在重大疑问的,及时启动现场督导。2020年共开展现场督导企业23家,其中20家撤回申请。书面审核和现场督导协同联动,对市场起到了明显的威慑作用。
三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2020年针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信息披露不规范、中介机构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作出通报批评决定2份,监管警示决定15份,出具监管工作函56份,约谈发行人及中介机构13家次。
下一步,审核中对于《自查表》已经充分核查、披露的问题,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简化问询,同时进一步强化与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相关的重大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的审核问询。对于未落实相关信息披露及核查要求,导致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内容存在重大缺陷,严重影响投资者理解和上市审核的,上交所将根据《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有关规定,终止发行上市审核。此外,《自查表》的执行情况和填报质量,将作为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对于中介机构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上交所将进一步加大监管问责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查表》披露之前,近期上交所在科创板审核上已经频频“亮剑”。1月27日,上交所对尚沃医疗、华纳药厂、兴嘉生物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项目的保荐代表人等相关责任主体采取监管警示措施。包括西部证券以及部分项目保荐人被“点名批评”。
而审核数据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截至2月1日,已经有10家科创板申报企业终止审核。数据上看,2019年科创板审核启动以来,审核淘汰率总体保持平稳,显示了监管导向、监管标准把握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数据显示,科创板自2019年开板以来整体淘汰率保持相对稳定(15%至20%之间)。2年时间里,共计审核406家公司,淘汰70家,淘汰率维持在每年17%左右。

2.2020年国内投出8,800亿元,投资规模同比上升14%,投资风向转变

2020年的投资市场已落下帷幕。尽管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投资进度大幅放缓,但疫情稳定后,全国生产生活、各类商业活动恢复迅速,加之境内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振退出市场信心,2020下半年投资活跃度回暖,围绕“科技兴国”、“进口替代”、“消费刚需”、“医药健康”、“企业服务”等主题的投资热度高涨。
(1)2020年投资规模小幅回暖,同比上升14.0%
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7,559起投资,同比下降7.9%,降幅有所收窄;投资金额8,871.49亿元,同比上升14.0%。受疫情影响,自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投资机构的约访、尽调、签约等工作才逐步开展,因此投资活动的完成尤其是大额投资的交割更多发生在下半年,由此2020年各季度的投资数量和金额均呈现走高趋势。
图1 2010-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情况(包括早期投资、VC、PE)

早期、VC和PE市场投资金额均呈现回暖走势。投资数量方面,VC和PE机构2020年同比降幅明显收窄,而早期机构投资数量降幅仍超过20%。早期投资低位运行,互联网投资进入下半场,新一轮科技浪潮尚未来临,早期投资可选优质标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由此也导致早期单笔投资金额大幅上升,“子弹”更多投向少数头部企业。
图2 2015-2020年中国早期/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情况

(2)机构端头部效应显著,早期top30投资规模占比超过80%
头部效应在早期市场体现最为明显。早期机构top30投资金额近100亿元,占早期市场投资总额比例超过80%,单家机构平均投资金额达到3.44亿元。其中投资活跃度领先的包括真格基金、梅花创投等,投资笔数均在50笔以上;投资规模较高的包括创新工场、云启资本、中科创星等,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
PE机构数量繁多,且国资背景大型基金投资策略集中在PE,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PE top50机构合计投资规模占比39%。其中多家机构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尤以高瓴位居第一突破500亿元,此外还包括华芯投资、腾讯投资、软银愿景基金、中信产业基金和GIC。投资活跃度方面,高瓴、中金资本等领先,均超过100笔。
图3 2020年中国早期top30/VC top50/PE top50投资情况

(3)生物医疗、半导体产业获资本大力扶持,投资活跃度同比攀升
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互联网以及半导体电子设备四大行业的投资数量、投资金额与其他行业显著拉开差距,集中度分别达到70%、64%,科技、医疗、消费等重点赛道的大体方向并未改变。但市场风格也体现出细微变化,IT和互联网企业被投数量同比下降,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热点从个人端向产业端转移,产业融合难度更高,企业成长周期延长;生物医疗、半导体电子设备企业的投资数量较2019年大幅增长,疫情推动医药研发、医疗服务等领域投资热度延续,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则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
图4 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分行业投资情况

(4)投资阶段集中于扩张期,投资轮次以A轮为主
投资阶段呈现出向中后期移动的趋势,种子期企业被投数量和金额均较2019年大幅下降。扩张期被投企业数量数量和金额均最高,且均较2019年全年大幅增长。投资轮次也呈现出一致的趋势,天使轮投资数量与金额同比均大幅下滑。
图6 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阶段与投资轮次分布情况

总体来说,2020年各垂直行业持续优胜劣汰,跑出来的企业2020年接连获得大额融资,而业务类似的同一赛道企业却可能濒临破产、销声匿迹。头部机构频频出手,全年投资规模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而中小型机构却苦于寻找合适标的完成当年投资目标。在LP直投化趋势下,更多投资机构开始充当LP的投资通道。市场结构化调整加剧,残酷而必须。

3.陕西国企改革迎来新一轮提速升级,混改重组效应显现

组合拳发力上市、混改项目批量涌现、重组整合等一系列举措在2020年推动陕西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与此同时,陕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启动,国企改革迎来新一轮提速升级。
(1)混改重组提速批量落地
2020年12月16日晚,延长化建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248保持不变。“我们将通过整体上市,冲刺世界500强,拿到价值链高端、产业链顶端的入场券。”陕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如是说。
陕西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延长化建吸收合并陕建股份,陕建股份整体上市,是陕西省借力资本市场推动国企混改的重大突破,也是国有企业资本证券化的重要成果,起到了很强的示范激励作用。
2020年陕西省完成30个混改项目,吸引非公资本174亿元。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已覆盖省属企业各层级各领域,竞争类企业的50%以上资产和利润均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
北元集团是陕西国企混改的一个样板。2018年以来,北元集团围绕“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加快改革步伐,出台了17项综合改革计划,发出了向改革要效益的动员令。2020年10月20日,北元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榆林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
(2)全省国企战略重组效应显现。
2019年以来,陕旅重组陕体全面完成,“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成效显著。陕西省重组陕西物流集团,构建智慧物流网络平台,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延长石油重组陕西燃气,有效打通天然气全产业链条。延长化建吸收合并陕建股份,省属建工类资产整合取得标志性成果。
此外,省国资委将持有的秦川机床股权划转给法士特集团后,秦川机床借此深化内部改革、重构管理体系,不设一个空岗,不留一个闲人,机构人员精简高效。改革让秦川机床实现扭亏为盈,为陕西高端装备制造添加新动力。
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国企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掀起高潮,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加速集中,企业主业进一步厘清和加强,内部活力有效激发,国有资本布局得到优化。
(3)创新助国企活力增强
陕西省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由“十二五”末的1.63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长10.1%,位居全国第七;营业收入由7745亿元增加到1.33万亿元,年均增长11.5%,位居全国第五位。成绩的取得与省属企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密不可分。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延长石油非油产业比重从10年前的不足7%增长到现在的30%以上,陕煤集团15个煤矿的19个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开采。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法士特自主研发的S变速器和AMT、AT自动变速器等八大系列新产品和纯电动传动系统等新能源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陕汽建立基于“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客户运营全过程”的正向研发体系,自主开发了性能比肩国际一流重卡的全新换代产品、作战性能优异的第三代重型高机动运输平台、适合高速物流运输的长头车三大战略产品平台。
陕北矿业“真金白银”鼓励全员创新。公司设立总额3500万元的“创客创新薪酬”,将原职工薪酬分配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两个部分,变为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双创”工资+特别奖励4个部分。5年来,陕北矿业职工累计完成创新项目9000多项,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截至2020年底,省属企业建立32个关键核心攻关技术清单,工业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07%。
(4)三年行动促国企改革深化升级
迈进“十四五”,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期。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陕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加快实施,2021年市场化机制、混改、重组等重点改革将有新突破,诸多红利可期。
 陕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斌介绍说“围绕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陕西省要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新的突破,例如在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时,既要避免授权不足,导致经理层行权履职空间过小,也要避免授权过度,导致授权后监督管理不到位,确保经理层切实履行好经营管理职责。同时还要加快市场化经营机制,包括全面深化市场化用工,坚决破除员工身份限制,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切实打造“不看身份、不看级别,只看岗位、只看贡献”的用工机制。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坚决打破“平均主义”,防止“大锅饭”回潮,推动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关键苦脏险累岗位倾斜。”
同时,刘斌指出,今后对全省经济发展起不到支撑带动作用的企业要纳入整合重组范围,坚定不移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优秀企业家集中。
最后,刘斌说:“未来我们在把好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混改向更深层次、更长链条、更全领域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国企改革实现新突破。”刘斌进一步解释说,从企业层级上看,省国资委将积极探索在集团层面实施混改。从企业类别上看,新设竞争类企业原则上必须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从混改路径上看,将以兼并重组、核心资产上市、整体上市、员工持股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并举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借助于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优化布局与调整。

4.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布局规划简析

西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核心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目前,西安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产业园区驱动、三生融合发展的快车道,在不断创新的释能下,产业园区作为主要的产业载体空间具备较大的发展机会。目前已入驻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有215家,与此同时,西安通过打造具备国际化高标准的产业园区标杆,高举产业生态新未来的发展旗帜,加速城市产城一体化发展新趋势。
西安重点产业介绍
西安一直在加大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致力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以“五强”为目标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为主线、以产业布局、平台构建、政策支持为重点,着力推动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分别是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机器人、5G、大数据云计算、增材制造)、六大生产性服务产业(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检验检测认证)以及文旅产业,来构筑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六大支柱产业
(1)电子信息制造
发展重点: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光电芯片;电子新材料。
发展布局:高新区依托三星、美光、中兴等龙头企业,加快三星二期、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芯片、智能手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围绕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经开区围绕军工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电力电子等领域,重点发展大功率LED照明芯片、卫星通讯设备、工业软件等。西咸新区以信息产业园及临空智慧云港为承载,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做大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军工与行业电子设备等电子信息硬件产业。航空基地依托西飞航电等航空电子类企业,重点发展航空机载设备,地面监测设备、导航飞控等产业。长安区深化与高新区、航天基地合作共建,承接三星、中兴等龙头企业产业溢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构建全市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支撑。以西安综合保税区和西安临港产业园为承载,做强临港信息制造业。
(2)汽车
发展重点:商用汽车;乘用车;专用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后市场。
发展布局:经开区重点围绕卡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以陕汽、吉利等企业为龙头的渭北汽车产业集群。高新区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打造以比亚迪、西沃客车、法士特、三星环新等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汽车产业集群。西咸新区依托秦汉新城,打造以宝能、恒大为龙头的西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沣东新城,打造以同力重工为龙头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依托泾河新城新恒业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三秦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为引领,加速企业集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建设高质量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聚集区。鄠邑区突出汽配产业园高端化发展,主动承接高新区汽车产业配套。阎良区、高陵区围绕服务陕重汽、吉利汽车,重点发展传动与电子等关键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延伸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
(3)航空航天
发展重点: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航天产品制造航天器运行管理;航天资源应用服务。
发展布局:依托航空基地,以西飞、西航、631所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机载计算机等航空产业,推进临潼航空扩展区、蓝田通用机场和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打造航空产业集群。航天基地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企业院所为龙头,重点发展航天运载动力、北斗行业应用集成系统,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西飞民机新舟700整机制造项目为龙头,推动航空上下游产业聚集,构建现代化民用航空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的国产民用支线飞机产业基地。阎良区围绕服务保障驻区军工航空单位研制生产,聚焦航空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大力发展以飞豹、嘉业、驰达为代表的航空配套产业,加快聚集大飞机关联产业和航空配套企业。西咸新区依托空港新城,以东航赛峰、东航技术等企业为引领,建设西部飞机维修全产业链基地,发展飞机拆解改装、航空培训等服务业务。高新区以西安飞行自控所、航空计算机所、千山电子、中航电测等企业为依托,发展航空电子、机载设备及零部件生产。
(4)高端装备制造
发展重点:电力装备;专用通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
发展布局:经开区以博世、西门子、中车永电、ABB、日立、三菱、中钢西重、中交西筑、陕煤重工、长庆机械总厂、鑫隆石油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专用通用装备等。高新区以西电、特变电工、陕鼓、法士特为依托,打造以电力、热工、传动等为重点的动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西咸新区依托中车西安车辆厂,重点发展地铁轻轨、特种轨道车辆整车制造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快工程及养护机械、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等产业化;依托泾河新城西北安全应急产业园,打造安全应急、民用核、军民融合等制造业产业集群。航天基地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重点,发挥通号(西安)轨道交通工业集团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打造西安市轨道交通信号装备制造产业高地。航空基地以航空锻造旋压装备、环保装备、能源装备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三角防务等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航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莱德物联网智能燃气设备生产基地、光德高中压智能阀门制造基地、银石高端制造产业园等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应急设备、智能仪器设备类高端装备制造。
莲湖区依托西电集团、法士特、庆安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力电子孵化器和产学研示范基地优势,重点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和通用装备制造业。阎良区发挥航空高端制造等优势,依托中铁长安重工、嘉业航空等企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临潼区依托陕鼓、标缝等行业大型企业“退城入园”,重点建设渭北临潼工业新城,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动力设备系统、特种机电设备、输电线路钢管结构件、冶金重型装备、包装容器、数控机床、精密合金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5)新材料新能源
发展重点: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产业;材料装备制造。
发展布局:新材料以经开区为核心,打造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及材料行业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钛锆镁合金、高性能金属多孔材料、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特种精密铸造金属材料、高/低温超导材料等。以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为核心,打造空天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陶瓷基、金属基、硅基、轻质高强合金和碳碳复合材料。以高新区为核心,打造光电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硅基半导体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以高新区和经开区为核心,打造3D打印新材料产业集群及生物应用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质量增材制造钛、镁、铝及其合金和不锈钢、高温合金粉末,扩大高分子粉末、陶瓷粉末、光敏树脂、高分子丝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再生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生物学改性材料、人体植入器械等。
新能源以航天基地为依托,打造光伏材料产业园。以经开区为依托,打造西安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风电产业基地。以高新区为依托,打造西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基地。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依托,打造西安地热能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基地。
(6)生物医药
发展重点:做强现代中药;做优化学药;做大生物药;做精医疗器械。
发展布局:高新区重点以医药研发、化学制药、中药制造、医疗器械为主,发挥西安高新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聚集基地作用,完善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西咸新区依托贝瑞基因、佰美基因、沣东西部生命科学园等重点企业与园区,做大精准医疗、生物制剂、医药物流等产业。鄠邑区依托沣京工业园,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制造和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高陵区以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和西北国际中医药产业园为依托,打造医药研发、生产、包装、流通全产业链。依托国际港务区,做大做强医药物流产业。新城区大力发展医疗健康等大健康产业。
五大新兴产业
(1)人工智能
发展重点:智能软件产业;智能硬件产业、智能运载工具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智能安防产业。
发展布局:围绕先进制造、大数据、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等重点领域和产业方向,依托西安高新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依托西咸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浐灞生态区等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曲江新区、航空基地、国际港务区等区域技术应用聚集区建设,通过核心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产业聚集发展。长安区依托科技产业新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支持区县、开发区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园区。
(2)5G产业
发展重点: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G试点应用示范;大力发展5G产业。
发展布局:以高新区作为5G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争取华为、中兴、三星等5G领域龙头企业在西安开展5G设备、零部件、终端生产制造业务,积极引入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5G企业,打造西安5G产业高地。鼓励各区加快建设5G基站,开展基于5G技术的应用示范。
(3)增材制造
发展重点: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装备材料产能;加强技术应用推广。
发展布局:高新区依托西安铂力特、西安智熔金属打印,围绕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发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优势,整合集聚西安交大、西北有色院等本地优势科研力量,打造从技术服务、装备制造、材料制备到产品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航空基地大力推进高精度大尺寸工件加工的快速成型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围绕航空产业配套,重点发展航空增材制造。
(4)机器人产业
发展重点: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和集成应用。
发展布局:经开区依托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大领域。航天基地依托工业机器人产业园,重点发展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航空基地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研发制造。长安区加快建设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
(5)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
发展重点:以政务数据为突破口发展行业大数据;以企业为主体发展产业领域大数据推进行业和产业领域大数据融合创新;加强云计算开发平台建设;推动云计算创新应用。
发展布局:大数据以国家新型工业(大数据)示范基地建设为牵引,依托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产业基础,省市共建大数据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基础服务和平台服务。依托高新区信息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优势,航空基地航空大数据中心优势,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物流发展优势,航天基地高端制造业发展优势,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浐灞生态区亚马逊AWS、腾讯云等优势,加快建设各类大数据中心,聚焦云计算及关联产业。
云计算经开区以工业互联网为主导方向,以工业云、政务云等领域应用为切入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品,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航天基地依托京东云、华为云创中心、金山云、阿里云等,聚焦云计算及关联产业,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浐灞生态区加快建设西安腾讯云大数据中心、eBay电商产业园等,聚焦云计算及关联产业,融合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服务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西咸新区充分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大运营商、国家12个部委数据容灾备份中心、IDC数据中心、大数据算法与方法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大数据资源优势,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航空基地依托腾讯工业云基地,打造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前海人寿西安云计算中心项目为引领,培育云计算产业集群。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