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2021年第02期

行业报告 2021-04-13 12:31: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全球半导体产能排名统计公布,三星排名第一

近日,市调机构IC Insights更新报告,就全球半导体厂商去年底装机产能进行了排名统计。
据IC Insights统计,若以全球半导体厂去年底已装机月产能(monthly installed capacity)排名来看,前五大厂中有四家是存储器厂商,一家是晶圆代工厂。
其中,三星电子去年底月产能达306.0万片8吋约当晶圆位居第一大厂,台积电以271.9万片8吋约当晶圆排名第二,但却是拥有全球最大逻辑制程产能的半导体厂。
根据统计,2020年底已装机月产能前五大厂排名依序为三星电子、台积电、美光、SK海力士、铠侠及威腾(Kioxia及WD),前五大厂产能合计占了全球总产能的54%,与2019年底相较提升1个百分点。

  

相较于2009年全球前十大厂的产能占了全球总产能的54%,当时前五大厂产能占全球总产能比重仅36%,显示产能大者恒大的趋势明确。至于排名第六至第十的半导体厂去年底月产能与前五大厂已有明显落差,第六大厂英特尔达88.4万片8吋约当晶圆,第七大厂联电达77.2万片8吋约当晶圆,第八至第十分别为格芯(GlobalFoundries)、德州仪器、中芯国际等。
台积电去年积极扩建先进制程产能,包括南科Fab 14第一期扩建工程、中科Fab 15第十期工程、南科Fab 18第一期及第二期工程等均在去年投产,今年资本支出大举提升,稳居全球拥有最大逻辑产能及最大极紫外光(EUV)产能半导体厂。
至于包括台积电、联电、格芯、中芯、力积电等全球前五大纯晶圆代工厂(pure-play foundries)的产能来看,去年底已装机月产能合计达510万片8吋约当晶圆,占全球总产能比重达24%。
 

2.台积电董事会批准拨付117.95亿美元用于进一步建厂、扩产

在芯片制程工艺方面走在行业前列的台积电,目前有大量的订单,产能也比较紧张,他们还在建设更先进的工厂,扩大产能,以满足强劲的需求。
台积电官网的信息显示,在董事会最近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们批准了用于建厂、扩大产能的资金拨付方案。批准拨付的资金达117.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2亿元),金额方面低于去年11月份批准拨付的151亿美元。该笔资金有5个方面的用途,分别是晶圆厂建设及晶圆厂设备系统安装、先进制程工艺设备的安装和升级、成熟和专用工艺设备的安装、先进封装设备的安装和升级、二季度的研发支出及持续资本支出。
据了解,去年11月份台积电就曾投入151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和提升产能,现在又追加投资118亿美元。有观点认为,台积电多次大手笔加大投资的原因,主要是希望通过提高先进制程芯片的产能来创造更多的营收。数据显示,虽然台积电的5nm芯片才量产没多久,但已经为台积电贡献了接近10%的营收。相比于其他制程的芯片,代工生产先进制程芯片,台积电能够获得更高的代工价格。
虽然台积电董事会已批准拨付近118亿美元的资金,但这还不到他们预计的今年资本支出的一半。在1月14日发布的去年四季度财报中,台积电管理层是预计今年的资本支出在250亿美元到280亿美元。
台积电去年的营收创下了新高,达到了 455.05 亿美元。但资本支出也创下了新高,达到了 5072.4 亿新台币,折合约 181.74 亿美元,较 2019 年的 4604.2 亿新台币增加 468.2 亿,同比增长 10.2%。

3.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一期二阶段项目开工

近日,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一期二阶段项目正式开工。根据此前的资料显示,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是全国仅有的三个通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窗口指导”评审的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项目之一。

 

该项目于2018年5月开工,2020年7月量产出货,至2020年12月,已具备5万片/月产能。西安网2020年底曾报道,一期厂房第二阶段产能将达到每月30万片,达产后,年均销售将达到45亿元,税收贡献约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高新区与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还于2月20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奕斯伟科技集团将在西安高新区投资建设集成电路设计研究院项目。
西安高新指出,西安高新区和奕斯伟科技集团将共同推进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研究院项目建设,旨在将该项目打造成奕斯伟及其生态链伙伴的集成电路芯片、方案及应用的设计研发基地。此外,奕斯伟芯片与方案业务也计划选址西安高新区,将致力打造西北区域总部及其生态链伙伴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西安发布指出,2021年,西安重点项目主要聚焦六大领域。推进17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751.27亿元。包括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隆基光伏电池、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西安国家超算中心等为引领的创新发展类项目。

4.上汽集团全面进军汽车芯片产业

上汽集团下属企业上汽乘用车已与智能芯片产业“独角兽”地平线在近期敲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与地平线的全面战略合作,上汽集团将以上汽乘用车为载体,将其在智能网联化领域的技术成果与地平线的智能芯片、视觉感知算法、数据闭环技术能力相结合,一方面缓解芯片短缺带来的产能危机,另一方面也寄希望能够共同打造出可以对标特斯拉FSD的下一代智驾域控制器和系统方案。公开信息显示,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7月,由国际知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专家,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和百度自动驾驶创始人余凯创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经过前装量产验证的汽车智能芯片企业。早在2017年,上汽集团就开始布局智能芯片领域,与地平线展开了合作,并在2019年完成了对地平线的B轮融资,成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投资智能芯片的整车企业。2020年,上汽集团又联合地平线组建了“上汽集团与地平线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就智能网联技术展开全面深度合作。而上汽阿里与张江高科打造的新的汽车科创公司智己汽车,其将在今年推出的首款智能电动车型,就搭载了地平线征程芯片。
除了上汽集团,就在2月8日,长城汽车也宣布,该公司已经完成对地平线的战略投资。在地平线2月9日宣布完成C3轮3.5亿美元融资的投资方中,除了长城汽车外,还有比亚迪、长江汽车电子、东风资产等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身影。此外,上汽通用五菱也在之前宣布,五菱将组建TDC芯片国产化工作小组,以保证公司各项目产能不受供应商的影响。此外,吉利旗下的亿咖通具有车载芯片业务,北汽新能源的极狐品牌也使用了华为的芯片。业内认为,上述车企和产业链相关公司战略投资芯片企业,与当前芯片供不应求相关。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来临,车企在软件方面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地平线CEO余凯告诉记者,主机厂对AI芯片的需求正在加剧,这使芯片厂家与主机厂加深了合作。余凯表示,主机厂希望自动驾驶功能要比肩特斯拉。此外,在座舱体验方面要超过特斯拉,这也是中国智能驾驶的路径,而国外用户目前不太注重驾驶体验。
以上汽乘用车为例,去年12月,该公司对外发布的全新技术品牌R-TECH,具体就包含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科技等前沿技术,这也是上汽所认为,面向未来挑战的重要解决方案。

5.芯片缺货已蔓延至多个行业,短期内难以缓解

目前安防摄像头厂商所用的主控芯片、IPC SoC、存储芯片、WiFi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均出现缺货情况,其主要原因是芯片核心材料晶圆的产能紧张导致的半导体行业缺货。
如今,全球“缺芯”情况延续,从汽车领域到手机、摄像头等产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悉,目前安防摄像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该摄像头所需要的主控芯片、存储芯片、WiFi芯片、IPCSoC等核心零部件当下正面临着缺货的局面。
对此,芯片的厂商对芯片价格进行了调整,其中存储芯片和主控芯片作为市场上缺货最为严重的两类芯片,价格分别上涨20%-30%以及10%-15%。此外,其他芯片也有约30%-40%幅度的涨价。
由于目前的芯片一货难求,导致了部分未进入芯片原厂供货体系的中小终端安防企业压力倍增,有的企业由于拿不到芯片,甚至已经处于半放假状态。
据了解,从2020年12月开始,由于芯片供应的不足,从而使大众汽车造成了短暂的停产,人们便开始关注芯片产能不足的问题。
如今,芯片缺货现象正在影响众多硬件产品的生产,大到汽车,电脑、服务器,小到每个充电器,甚至蓝牙耳机。
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流行,使得宅经济日渐兴起,众多数码产品的销量大幅增长。以晶圆厂为生产主力的功率元件、电源管理IC、影像感测器、指纹识别识别芯片和显示驱动IC等产品的供应开始变得紧俏。从而使得以圆晶为核心材料的安防镜头芯片难以继续为该产业赋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芯片吃紧的局面可能会在2021年继续蔓延,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

二、激光器行业

1.帝尔激光拟募集8.4亿元布局新型显示激光设备

2月21日晚,帝尔激光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帝尔激光本次拟发行不超过840万张可转换为公司A股股票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8.4亿元。
募资及相关项目情况简介
帝尔激光表示,本次募集资金将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印刷技术应用研发项目(3.31亿元)及新型显示行业激光技术及设备应用研发项目(2.60亿元),剩余2.49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具体情况如下:

 

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印刷技术应用研发项目,是以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的激光印刷技术,将浆料从柔性透光材料上转移至电池表面,进而形成太阳能电池的栅线。帝尔激光表示,该研发项目如若成功,生产的设备将应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流程中的印制电极环节。该研发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均属于生产高效太阳能电池精密激光加工业务领域,主要区别在于本次研发的产品与现有业务产品应用在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流程的环节不同,是对公司现有产品及业务的一种拓展。该项目的研发需要公司大额资金的投入,如若研发成功并实现设备量产,公司将向现有客户进行营销。
新型显示行业激光技术及设备应用研发项目,是帝尔激光在现有光伏产业外,积极拓展的精密激光加工设备的一个新应用领域,主要研发生产的设备有激光修复及激光剥离设备。帝尔激光表示,新型显示行业激光技术及设备与公司现有光伏产业产品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从激光工艺上来讲,两者都是以激光加工为主的自动化设备。因其产品在尺寸、材料、制程工艺的不同对激光器的选型配置要求也有所不同,但传统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及生产有相互借鉴之处,显示面板相对来讲要求设备精度、检测要求、智能化程度更高一些。因此该项目研发亦需公司大额资金的投入,如若研发成功并实现设备量产,公司将向显示面板行业(如京东方、华星光电等)、LED 行业(如三安光电、国星光电、利亚德等)、彩电行业及新兴显示厂商(如创维、康佳等)等潜在客户进行营销。
项目意义及影响解析
太阳能光伏市场是帝尔激光的主要市场,在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趋势下,晶体硅电池电极栅线正朝着超细、致密、大高宽比、少银浆的方向发展。本次帝尔激光投入研发的是一种新型激光印刷技术,通过激光转移印刷的方式形成栅线,采用这种技术生产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碎片率低、印刷精度高,进而保证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可靠性,顺应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其建设具有必要性。
此外,随着硅片向薄片化、大尺寸方向发展,本项目研发的新型激光印刷技术能够加速推动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下降,促使光伏发电更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领域,为迎接光伏“平价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提质增效,助推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的需要。对帝尔激光公司本身而言,开展激光印刷技术研发项目也将进一步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公司产品技术应用空间,巩固行业地位。
而新型显示行业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的新的增长点,有着重要战略地位。但作为崭新的领域,新型显示器在实现国产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从材料、器件、电路设计、加工到最后的成品,每道工序都必须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良率,这离不开激光加工工艺的辅助,但由于国外技术壁垒,我国涉足新型显示产业链的激光企业较少,应用于新型显示器生产的激光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帝尔激光长期以来在激光加工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次投入新型显示行业激光技术及设备应用研发项目是进一步推动新型显示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能力的需要。
帝尔激光地处新型显示产业中西部聚集区——湖北武汉,目前,国产面板三大厂商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均已在此投入建厂,未来武汉新型显示产业有望形成千亿级的产业规模。随着下游生产规模的扩大将极大拉动上游设备需求的增加,公司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项目实施,加强与在汉面板厂商的技术、商务合作,从而迈入新型显示器新蓝海,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帝尔激光所处的激光加工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告表示,虽然公司开发的光伏电池激光加工设备所采用的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还填补了国内空白,但由于高技术产品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因而需要企业紧跟国内外激光加工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推陈出新。从当前市场行情来看,新型显示激光设备国产化已是大势所趋,国内相关激光设备生产企业纷纷涉足新型显示领域。公司根据其市场潜在价值,大力推动新型显示行业激光技术及设备应用研发。项目实施后,有利于企业较快掌握适用于新型显示领域的核心技术,尽快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设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行业制高点,从根本上实现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II-VI加入战局:欲65亿美元收购Coherent 

继1月19日Lumentum宣布收购Coherent与2月8日MKS提出新提案抢购Coherent后,Coherent收购案再迎新变局!
美东时间2月12日上午,零部件制造商II-VI公司提出以每股260.00美元的现金加股票交易价格收购Coherent公司的提议(总价值约65亿美元)。根据II-VI提议的条款,Coherent的股东将获得每股130.00美元的现金和1.3055 II-VI普通股。值得一提的是,II-VI公司是目前Coherent收购战局中市值最大的公司。
II-VI公司总裁Walter R. Bashaw II在公开信中表示:“与Coherent的结合将使II-VI不仅在光学解决方案和化合物半导体方面,而且在我们未来的激光技术和系统方面,都将成为独特的战略性全球领导者。我们将有显著和多样化的机会来通过互补的技术平台来加速我们的增长,通过利用我们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合并规模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展示出更深的市场情报和专业知识,并进一步使我们的业务和收入来源多样化。我们相信II-VI和Coherent之间的交易,将为公司和包括您在内的我们各自的利益相关者带来显著利益。”
实际上,Coherent公司与II‐VI高意集团有着密切合作。2020年12月,双方刚刚签订供货协议,将为汽车行业的焊接应用提供更高效的工艺开发和更精简的生产服务。合作项目将涵盖汽车白车身应用中的高强钢焊接与电驱系统中的大量的铜焊接。高意集团先进的激光加工头与相干公司专利的可调节环形光斑模式(ARM)光纤激光技术将完美结合,实现功率可调和实时光束对准,在大面积的加工区域中,也能提供及其高效且质量优异的焊接效果,真正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尽管目前II-VI提出的交易提议看起来要优于Lumentum的未決交易或MKS的提议,但Coherent公司尚未作出明确表态。有消息称,由于Coherent公司已与Lumentum达成收购协议,若Coherent最终拒绝Lumentum的报价,需支付2.176亿美元分手费。
Walter R. Bashaw II表示:“我们相信II-VI和Coherent是理想的组合,这将帮助我们应对未来数十年的大趋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我们认为的诱人报价来购买Coherent的原因。在接下来的步骤中,我们预计Coherent将审查我们的要约并与我们讨论,我们希望这些对话能最终变成交易协议。”

3.欧司朗新一代LiDAR红外激光器即将问世,为自动驾驶开启新“视界”

2021年2月3日,上海欧司朗宣布其新一代LiDAR红外激光器即将问世,该芯片的特殊设计能将边缘发射器的波长稳定性提升至新高度,由此大大提高了环境图像的清晰度和锐度。
LiDAR是光探测和测距(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简称,该技术能利用红外光创建精确的三维环境地图。LiDAR作为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与雷达和摄像系统的组合,共同充当汽车获取周围环境信息的视觉感官。而探测系统所获取的视觉信息质量越高,后端系统处理视觉信息时便越容易。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用于LiDAR的红外激光器在波长稳定性方面仍有偏差,而且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波长偏差量最高可达40纳米,从而导致LiDAR系统的“视觉”变得模糊。目前欧司朗的全新芯片设计可将波长偏差量降低至10纳米,由此大大提高了环境图像的清晰度和锐度。
在汽车应用领域,得益于欧司朗最新研发的芯片设计,即便在最高125°C的工作温度下,边缘发射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可以匹配、甚至超过VCSEL。这既标志着红外激光器技术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也意味着在探测器上使用尺寸更小的滤波器已然成为可能,由此大幅度提高了信噪比。此外,其技术先进性也已经过“三结”结构元件(如三个彼此堆叠在一起的发光表面)得到测试和证明。未来,此项技术将全面应用于欧司朗的所有红外线激光器,而这也将为LiDAR系统制造商带来巨大优势。

4.激光医疗风口来临,美国医学公司Cellino获1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据悉,个性化再生医学公司Cellino于近日宣布完成16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融资由The Engine和Khosla Ventures联合领投,洪堡基金和8VC参与投资,将用于推进其人工智能引导的激光平台的转型,以实现自体细胞和组织疗法的自动化和规模化。
Cellino是一家自体再生医学公司,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指导的单细胞激光编辑平台,用于细胞治疗。该公司已经开发了一个可扩展的平台,使自体干细胞生产自动化和标准化,加速了为患者开发拯救生命的药物。Cellino公司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Cellino曾经在2017年SPIE Photonics West展会上,凭借光子学基因疗法的投稿赢得创业挑战赛冠军。
The Engine公司是麻省理工学院分拆出来的风险投资公司。为许多突破性技术技术提供长期的资金、知识、网络连接以及它们所需的专业设备和实验室,填补了科研成果和商业化之间的空白。
新的资金将用于自动化和扩大Cellino基于AI的个性化组织和细胞平台的转型。Cellino正在开发一种自动化流程,以大规模生成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该专有平台融合了跨越光学、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的突破性技术,以设计出具有无与伦比的一致性和产量的高功能细胞。
Cellino的平台利用图像引导的机器学习、单细胞激光处理和机器人技术实现了干细胞生产的自动化。通过在一个封闭的格式中标准化制造,Cellino创造了一个机会,从临床前工艺开发到商业规模的自体iPSC为基础的疗法制造无缝扩展。
Cellino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Nabiha Saklayen博士说:"本轮种子融资使我们能够为自体细胞和组织建立一个民主化的未来。我很高兴能够领导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汇集了跨越激光物理学、干细胞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的不同背景,以实现我们的共同使命,增加患者获得定制再生疗法的机会。"
The Engine合伙人Ann DeWitt博士说:"干细胞衍生疗法有望成为许多疾病的再生和治疗性疗法,Cellino的转型方法将极大地提高质量和规模。公司的领导团队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经验和愿景。"
Khosla Ventures合伙人、医学博士Alex Morgan说:"颠覆整个行业和流程的公司通常不会源于单一学科。通过使用单细胞激光处理和AI引导的自动化来大规模地设计细胞,Cellino已经做好了引领下一代个性化再生药物的准备。"

三、新能源行业

1.2019年至今锂电领域IPO企业过会、上市合计26家

自2019年7月科创板开闸以来,国内锂电产业链IPO赛道略显拥挤。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冲刺科创板、创业板IPO的锂电企业已超过40家。其中,成功过会和上市的企业合计26家,占比过半,这表明优质锂电企业较多。 
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规模的锂电企业正处于上市辅导期或申报材料阶段,预计将在年内或明年正式启动IPO。

 

对这些IPO企业情况进行梳理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集中申报

从已经上市的企业阵营来看,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基本都已经上市。而在新一轮冲刺IPO的锂电企业阵营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当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先导智能、大族激光、当升科技、杉杉能源、贝特瑞、天赐材料、新宙邦、星源材质等在锂电池、设备和四大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均已上市多年,市场份额和公司市值不断提升。
而在2019-2020年的新一轮IPO浪潮中,也在各细分领域出现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锂电企业。
如电动两轮车锂电池企业星恒电源、锂电储能企业派能科技、TWS耳机锂电池企业紫建电子、正极材料企业德方纳米/长远锂科/容百科技、三元前驱体企业中伟股份、负极材料企业翔丰华、碳纳米管企业天奈科技、勃姆石材料企业壹石通、设备企业海目星/利元亨等。
上述企业都在各自领域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企业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上市之后,上述企业有望借助资本的力量,助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材料/设备企业最多 锂电池企业单项募资最大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在当前科创板、创业板IPO在途的32家锂电企业当中,锂电材料和设备企业合计27家,占比94%;同时还有大批材料企业和设备企业正处于上市辅导期。
而从IPO企业的募资规模来看,锂电池企业的单项募资金额最大,主要用于扩充电池产能。
例如,孚能科技募资34.4亿元建设“年产8GW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孚能镇江三期工程)”等;天能股份募资35.9亿元建设高能动力锂电池电芯及 PACK 项目等;派能科技募资20亿元建设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生产基地项目、2GWh锂电池高效储能生产项目等。
当前,在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加剧压力下,锂电产业链企业普遍面临企业盈利承压、应收账款高企、现金流等难题。
从这个角度看,材料、设备、电池等产业链企业纷纷奔赴IPO,也是基于迫切的自救需求。

三、科创板最受追捧 创业板逐渐升温

自2019年7月开闸以来,科创板以相对较为宽松的上市条件,给众多具备科创标签的锂电产业链企业开启了新的融资渠道。
当前,科创板IPO在途的锂电企业已接近30家,过会企业有7家,成功上市的企业超过10家,过会率明显高于其它板块。
与此同时,目前还有多家企业宣布将冲刺科创板,科创板IPO企业队伍持续扩大,成为了当前锂电企业IPO的主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试点也给一批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锂电企业提供了更有利的融资环境,目前也在吸引一些优质锂电企业跳过科创板转战创业板。
四、IPO折戟项目增多
尽管当前奔赴IPO的锂电企业越来越多,但在IPO途中折戟的也不在少数。遭遇上交所多番问询的更是前仆后继,企业主动中止/终止和被否项目增多。
综合来看,在IPO中折戟企业普遍存在的原因在于: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客户集中度过高、关联交易、独立性缺失、继续获利能力存疑、募集项目堪忧、未规范运作等等。
当前,已有多家企业主动中止IPO进程,也有部分企业中止或被否之后再次冲刺IPO,或将对上述企业的IPO计划产生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锂电企业IPO加速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有望跑出加速度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后期锂电企业的IPO进程或将充满更多挑战,从而要求锂电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2.2020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12.4万吨,同比增长41%

2020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大幅增长,出货12.4万吨,同比增长41%,市场规模约45亿元。
2018-2020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万吨)

 

2018-2020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产值(万吨)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增长主要原因有:
1)2020年中国铁锂动力电池市场占比同比增加8个百分点,主要受比亚迪汉、铁锂版model 3以及宏光mini EV等车型销量带动;
2)储能市场增幅超预期,受5G基站建设加快以及国外家储市场增长带动,2020年储能锂电池出货同比增长超50%;
3)小动力(含共享电单车、换电柜)市场受出口与内需双向带动,锂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超80%,国内小动力市场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预计接近30%;
4)此外,低速车、电动叉车、重卡、工程机械以及船舶等细分市场2020年出货量同比均有提升。以上原因带动铁锂电池出货量提升,进而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增长。
从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走势看,2020年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整体呈下降走势,原因有:
1)上半年碳酸锂市场具有较大库存,且终端市场对上游原材料需求带动不及预期,导致碳酸锂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带动其价格下行;
2)终端市场上半年需求不足,企业为获得订单,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拉低铁锂材料价格;
3)铁锂电池应用终端对成本敏感,传导至上游,导致铁锂材料价格 上涨难度较大;
4)四季度,受行业供需变化紧张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铁锂材料价格回涨,但幅度有限。
从市场竞争格局角度来看,2020年铁锂材料市场头部企业集中度下降,一批之前处于二三线梯队的企业市场份额开始上升。主要是由于小动力,储能等下游应用市场的快速崛起,导致传统不依赖大动力市场的二三线企业由于其他细分市场需求的带动,出货量快速增长。再加上大动力市场由于新能源汽车增速不及小动力,储能等其他应用领域快,使得以大动力市场为主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下降。
预计2021年磷酸铁锂材料市场将具有以下特点:
1)受上游原材料供不应求以及终端市场需求旺盛带动,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有望上涨2%~10%;
2)核心铁锂材料厂将加大铁源自产,用于自身产业链整合以及降本,铁源生产工艺有望迎来新一轮变化;
3)2021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出货有望超90GWh;
4)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仍将维持高企;
5)磷酸铁锂材料生产将更多带有“大宗化学品”特点,铁锂材料在铁锂电池市场技术门槛降低,市场规模扩大、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产品型号将逐渐统一,企业生产率和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提高;
6)渠道建设需求增加,平台和品牌影响力将成为企业补足点:储能、小动力、船舶等领域均具备明显地域特色,提供此类电芯的企业也具有集中度低,企业数量波动大,采购渠道不健全等问题,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如何实现平台化销售,打造口碑效应将成为其销售、营销环节的重要任务;
7)异地建厂,临近大客户建厂,临近原材料以及低能耗区域建厂有望成首选。

3.2021轻型车换电十大预测

1.从技术路线看,将形成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钛酸锂电池为辅的产业格局
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价格相对低廉,是轻型车电池的不二之选,这在2020年的市场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它适用于我国广大的常温地区,但其低温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钛酸锂电池则是为低温而生,适合于东北三省、内蒙古、西北各省及京津冀的部分低温区域,但其缺点是目前的价格相对较高,亟需快速规模化来有效降低成本。
2.从运营区域看,经济活跃地区将是换电业务发展的主战场
这些区域以北京、珠三角、长三角、两湖、成渝地区等为主,其共同点是经济发达且活跃度高,工作生活节奏快,社会分工细,而且气候较好,是外卖单量集中爆发的区域。从最新(2020年11月当月)的城市外卖单量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汉、苏州、东莞、长沙排名前十。
3.从运营模式看,轻型车换电将从外卖、快递小哥扩大到共享电单车和部分家庭的高端用户
外卖和快递小哥是换电业务的第一批种子客户,他们以换电作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是换电的刚需。但随着部分城市的换电用户达到天花板,于是目前快速发展的共享电单车和部分高端的家庭客户则将成为换电业务的第二批种子用户。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共享电单车已经具备了车电分离、换电运营的条件。
4.从产品形态看,换电需要完善的重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
2019年和2020年,轻型车换电产品主要从产品的硬件维度进行
改进,诸如提升循环次数、防水防摔、线缆插头、把手门锁等,但在各换电运营商和厂家的一起努力下,2021年硬件问题将不再是产品的主要矛盾。
产品改进的方向将重点转向软件,诸如BMS(电池管理系统)、柜控系统、平台系统的算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软件优化的方向是从用户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
5.从供应商角度看,“赢者通吃”和专注将一统换电电池格局
锂电池在轻型车上的运行环境远比电动汽车恶劣,这其实对轻型车锂电池的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目前市场广泛应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存在着供应厂家多、厂家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但随着轻型车换电市场的发展,汽车动力电池厂家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经入局,本来出货量就很大的鹏辉能源又全面转向轻型车锂电池生产,前两者是“赢者通吃”,后者是极端专注,让我们拭目以待。
6.从产业生态看,将从单纯的“换电”向以“车电一体”为主的产业生态转变
电池是小哥基于车辆的衍生需求,车辆才是小哥的第一需求和入口。同时,只有把电池和车打通,比如电池接口和车的电池仓接口的打通、电池BMS和车辆中控系统的互联互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车和电池的适配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从前期e换电、易骑换电等运营商的发布会来看,这一趋势已非常明显。
7.从运作方式看,“产品好、体验好、服务好”的模式将最终胜出
目前换电市场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去库存”,即电池生产厂家为解决电池的销售而不得已从事换电业务,这种模式缺乏长远的考量,线下运营和服务质量无法保障,同时后续的资金能否跟上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种是“资本变现”,这是典型的互联网玩法,先期大规模投入,铺网络、圈用户、做现金流,但在目前换电市场的高度竞争下,这种快速运转、赚快钱模式已不复存在。
第三种是踏踏实实做产品,真真正正服务于用户,这才是换电业务应有的样子,它必将为市场和资本所接受,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将是这种模式的最终注解。
8.从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看,换电不是“互联网+产业”,而是“产业+互联网”
目前,换电网络已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基础设施”,是服务外卖、快递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即时配送行业在“新基建”领域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典型实践,是移动互联网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典型应用。它是一项重资产、重运营、重客户体验的业务,用户不满意就会立即用脚投票。
9.从市场竞争看,轻型车换电运营商将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一超”指铁塔能源,它作为央企中国铁塔的全资子公司,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而生,近两年换电业务干的风生水起,产品好、决策快、打法准,目前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网络规模和付费用户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已遥遥领先对手。
“多强”指e换电、易骑换电、哈喽换电等,这些换电企业在某些城市或局部区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10.从市场影响看,换电模式将加速产业生态的整合
首先,随着新国标的出台和换电模式的普及,“铅改锂”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20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中锂电池仅占15%,2021年有望提升至30%以上。
其次,换电模式将使得两轮电动车的“车电分离”成为常态,换电运营商和电动自行车生产商的深度合作将成为常态。最后,换电模式作为典型的共享型经济,将进一步助推共享厨房等新型经济模式的不断涌现。

4.硅料热度再起,提价锁量态势持续

根据集邦新能源网EnergyTrend对硅料环节的价格跟踪情况,1月底一线企业已经把2月份的硅料订单陆续敲定,包括部分3月订单已开始洽谈。单晶用料中,整体市场均价拉升至92元/千克左右,主流价格上调至89-94元/千克,部分二三线企业订单还在洽谈,报价相对混乱,在86-90元/千克之间波动。多晶用料方面,硅料环节需求无明显波动,报价暂稳,均价持稳在57元/千克,主流报价在54-60元/千克。全球硅料价格受近期单晶用料价格持续抬升影响,均价上调至11.567美元/千克。 
观察硅料环节生产运行及出货情况,硅料市场如预期整体进入供给紧平衡阶段,主要原因是2月国内硅料企业产量基本已签订,库存基本出清,部分企业在手订单安排至3月,少数二三线企业基于短期市场价格持续上行,在与下游博弈中陆续签单。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有10家多晶硅企业在正常生产,前期经检修后复产的企业产量仍在爬坡,推动2月整体硅料供应量有望继续提升。整体来看,春节假期将至,受各地疫情管控、物流停运等多重因素影响,硅料运费进一步抬升,加上下游硅片产能陆续落地,对节后备货预期提升,推动本轮硅料价格延续上涨行情。 

 

在经历了19年的硅料产能释放周期后,2020年我国硅料产能增量有限,且海外OCI先后关停韩国两家多晶硅工厂(总产能从7.9万吨滑落至3.2万吨),2020年国内硅料在产产能从2019年的45.6万吨小幅提升至48.4万吨,全球硅料在产产能则从2019年底的62.2万吨减少1.9万吨至60.3万吨。2021年,国内的新产能投放大多集中在Q4,因此对全年的实际产能贡献有限,预计2021年全球的硅料供应量约为55万吨,可满足约170GW的硅片生产需求。 
与此同时,下游的硅片厂商则在高利润留存的背景下在2019年开启了大规模扩产浪潮。2019年在上游环节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硅片价格依然坚挺,单晶硅片环节相较其他供应链环节仍存在较高的利润空间,因此各硅片企业均开启了较为激进的扩张计划,全国单晶硅片总名义产能从2019年的120GW扩张至2020年的217GW。展望2021年,各大硅片龙头及二、三线硅片企业仍维持了较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节奏,2021年底的单晶硅片名义产能有望再创新高突破300GW。 在2021年硅料实际贡献有限、而硅片产能大幅扩张的背景下,硅片厂商于2020Q3开始密集通过和上游硅料企业签订锁量不锁价的硅料供货长协锁定硅料供应,从而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根据我们的统计,2021年已有超过80%的硅料产能被长协合同锁定,主流硅料生产厂商中仅有保利协鑫的部分硅料产能尚未签订长协合同。 

 

在硅料景气度高涨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担心技术的更新迭代(颗粒硅技术)将给硅料生产龙头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带来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认为,当前硅料环节的主要矛盾是2021年供需形式紧张(供不应求)带来的硅料供应阶段性紧缺,这也将推动硅料价格维持高位,甚至在特定时间或特殊因素催化下突破100元/千克的高位,从而保障硅料龙头企业(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东方希望、大全新能源等)2021年的业绩增长和盈利能力维持;技术更新迭代则是当前时点的次要矛盾,FBR颗粒硅技术的确有望成为下一代光伏的硅料技术,但是目前颗粒硅的产能、下游使用占比仍相对较低,需持续关注保利协鑫2021年6月底颗粒硅产能扩产至3万吨后颗粒硅品质的提升、下游硅片厂商应用、以及成本的降低情况。
 

四、复合材料行业

1. 复合材料制造商Exel Composites推出5G复合材料雷达天线罩专利设计

复合材料制造商埃克赛复合材料公司(Exel Composites)最近获得了一项通信雷达天线罩设计的欧洲专利,该专利覆盖了天线系统和雷达设备,特点是在天线罩结构中采用了闭孔热塑性泡沫复合材料。Excel Composites公司表示,复合材料天线罩能够有效应对信号衰减方面的挑战,并提高宽带速度。
 “制造合适的雷达天线罩的挑战包括在信号衰减和材料力学结构之间取得平衡。”Exel Composites电信部门负责人Juha Pesonen表示,“泡沫由于其低密度和高刚性的性能特点被用于设计中,它支持无线电波的轻松传输。结合玻璃纤维蒙皮的机械强度,我们创造了一种坚硬而耐用的材料,可以保护天线免受服役环境的影响。”
经过四年的研发,雷达天线罩专利具有特殊的意义。Exel Composites技术研发部门高级副总裁Kim Sjödahl表示:“不同于原来使用相同密度的材料进行制造,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嵌入特定芯材来改变雷达天线罩的材料密度和壁厚,创建置顶频段无线电波通过所需的窗口。还可以对纤维、树脂和泡沫的组合进行定制,以增强雷达的特定性能(例如,更高的机械强度或降低特定区域的信号衰减)。”
该专利材料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支持第五代网络(5G)的高速发展,并帮助电信公司克服信号衰减和保护天线设备的挑战。Exel Composites的专利计划在整个北美地区和中国推广。 

2. 世界最长玻纤叶片上海电气S90叶片一次性通过全尺寸静载测试

2月6日,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见证下,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叶片S90一次性通过全尺寸静力测试,刷新了国内大型叶片测试的记录。该叶片长达90米,打破纪录成为世界最长的玻纤风电叶片。
S90叶片是上海电气针对我国海上中低风速地区自主研发的一款叶片,其各项测试指标均满足GL2010以及IEC61400-5标准的要求,助力上海电气海上产品线增添又一款大风轮风力发电机组。
为了更好的与机组匹配、满足整机需求,上海电气叶片设计团队不仅在载荷优化上进行了专题攻关,使整机性能达到最优,而且在叶片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小心论证,采用一系列新技术。
通过系统的设计,寻求成本与效率的最优平衡点;采用低粗糙度敏感性的设计,保证稳定可靠的发电量;采用了自主开发的预埋螺栓套技术,其能够满足S90叶片苛刻的叶根载荷,保证叶根连接的安全性能;
首次采用了玻纤拉挤板材技术,通过前期充足的技术准备,在S90叶片上顺利运用,有效达到减重降本目的;采用了玻纤布环铺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而且可设计性更强,使叶片设计更加轻巧。

据悉,上海电气风电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上交所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并于1月15日正式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注册申请,预计即将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3.玻璃纤维迎来涨价热潮,迎来新一轮复苏周期

全球经济复苏确定性大增,玻璃纤维进来涨价热潮。在现货市场,玻纤主流品种报价自9月进入上升通道,12月初又上调约7%,行业库存迅速下降至历史低点,玻纤迎来新一轮复苏周期。

玻纤作为全球定价的商品,具有典型的顺周期属性,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延续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下,玻纤景气行情仍可持续可观的时间。地产、汽车、风电、5G应用等领域景气度持续拉升将保障行业需求。但2019、2020年新增产能少,2021年新增产能有限、且集中在下半年释放。玻纤涨价潮将继续。
(1)玻纤下游需求强劲
玻璃纤维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质轻、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隔热、吸音、电绝缘性能好等性能,通常以复合材料的形式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汽车工业、航空航天、风力发电等行业。其中,建筑建材、电子电气以及交通运输的需求最强,需求占比分别为35%、12%和15%。

玻纤景气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高,根据全球玻纤及制品龙头欧文斯科宁判断,玻纤行业需求增速约为全球工业产值增速的1.6倍,而财信证券也观测到世界玻纤龙头企业营收与世界GDP增速相关性较强,其PPI走势与国内PPI指数和CRB金属指数具有趋势一致性。
地产、汽车、风电、5G应用等领域景气度持续拉升将保障行业需求:
美国地产市场回暖,在销售旺盛和库存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地产开发有望持续火爆,这将拉动建筑对玻纤的需求。
汽车轻量化提升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随着各国汽车碳排放标准趋严,汽车减重成为了各个车企满足碳排放标准的重要手段。包含玻纤在内的新型复合材料强度高、质量轻,在汽车领域应用空间广阔。
2020风电装机超预期,2021年抢装延续拉动玻纤需求:截止2020年12月,全国风电装机量累计值达到7167万千瓦,同比大幅增长178.44%。玻纤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使其大量应用于风电叶片和机舱罩的制造。
5G应用将带动PCB板需求增长,电子纱受益:5G时代相关基站的建设,下游物联网需求以及消费电子的换机需求将拉动PCB板需求的增长,此外汽车的智能驾驶,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智能化也促进了汽车领域对PCB板需求的增长。PCB板需求将带动高端玻璃纤维电子纱需求增长。
(2)玻纤新增供给有限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玻纤生产第一大国。2019、2020年中国玻纤行业产能新增较为克制。据统计,2021年将新投产产能41万吨,且多数集中在下半年释放。另外2021年进入新一轮冷修周期,净新增产能冲击较为有限。

 

长期来看,玻璃纤维协会发布“玻纤十四五规划”,明确限制玻纤产能过快增长,控制产量同比增速不高于当年GDP增速3个百分点,在需求景气,供给有把控的情况下,玻纤景气可维持。

4. 常州打造“东方碳谷” 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心投产

总投资15亿元的常州安泰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心是2020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全部项目将于2021年9月完成建设。目前已经投产的一期产品,主要是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这些高性能碳纤维材料飞机机身结构件,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的特点。成为继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后国内第二家具有空客供应商资格的企业。
此外,项目还建设了碳纤维材料中德联合工程技术中心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检测服役实验室。目前,这里的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的进口设备将全部到位,为商飞批量化生产做准备。

5. 碳纤维技术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碳纤维技术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储氢气瓶被看作氢能储运的重要技术。碳纤维技术的提升,将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1)十年创新,寻求突破
上海石化研发试产的大丝束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9倍,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被称为“新材料之王”,也被称为“黑黄金”,可广泛应用于飞机部件、轨道交通原材料、车身制造等,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直以来,碳纤维技术都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迄今为止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并掌握。该技术突破后,将使中国一举摆脱大丝束碳纤维长期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特别是为国内大丝束应用端的企业提供了原料保证。
“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包括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2.4万吨/年原丝等,总投资35亿元,是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计划2024年全部完成。项目投产后,将一举改变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依赖进口、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发展,助力中国制造。
(2)储氢应用,绿色布局
随着国内碳纤维技术取得突破,其在氢储运领域的应用也将获得进展。当前,推动氢储运技术的提升和储运成本的下降是氢能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其中,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储氢气瓶被寄予厚望。上海石化首席专家王佩琳指出,大丝束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可使气瓶的缠绕速度提高,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据王佩琳介绍,上海石化正在自主研发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的制造工艺技术,其中,35兆帕气瓶已通过检测,未来将考虑形成一定规模的气瓶生产能力。同时,该公司积极布局碳纤维在储氢领域的技术研发,包括三型、四型瓶相关技术的开发,都取得了突破。
大丝束最大的优势除了本身的成本优势外,还在于使用端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就气瓶而言,大丝束的缠绕效率是小丝束的3-4倍,这将使碳纤维缠绕高压气瓶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更有利于在氢能储运上的应用。从技术角度讲,35兆帕储氢气瓶技术已基本成熟,处于扩大应用阶段,很快会在商用车领域获得大规模应用;70兆帕储氢气瓶今后主要应用方向是乘用车市场,国内仍处于技术突破阶段,应用端还在试用阶段。

                                                                   

近年来,中国石化不断加快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并在制氢、加氢站环节有着显著优势。1月7日,中国石化邀请4家新能源企业召开新能源产业发展视频对话会,提出推动风光氢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在国内相关示范区及产业园区探讨合作试点绿电制氢及加注示范等应用场景的可能性,共同推进氢能高水平示范。
作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之一,上海石化也在加快氢能领域的布局。据王佩琳介绍,该公司拥有丰富的氢气资源,年产量在23万吨左右,与周边地区有氢气管网互通。今后,上海石化将利用氢气资源和管网优势,致力成为新的氢能资源提供者,同时考虑开发液氢储存和固体氢储存技术,探索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展生产绿氢,开发和形成绿色产业链。

五、卫星通信行业

1. SpaceX估值跃升至740亿,星链互联网年收入可达300亿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月17日报道,据熟悉融资情况的人士透露,SpaceX上周又完成了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5亿元)的巨额股权融资,这让该公司的估值飙升至约7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779亿元)。
据悉,该公司以每股419.99美元(折合人民币2712.5元)的价格筹集了新的资金。最新的融资也意味着该公司的估值相比去年8月份跃升了约60%。
其中一位人士表示,除了SpaceX进一步为其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战备库外,公司内部人士和现有投资者还能在二次交易中额外出售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8.4亿元)。
最新的现金流入之际,SpaceX继续同时开发两个资本密集型项目。
星链(Starlink)是其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旨在建立一个由数千颗卫星组成的互联网网络,在航天行业被称为“星座”,用来为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消费者提供高速互联网。
SpaceX领导层此前估计星链的建设成本超过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45.8亿元),但同时也认为该网络每年可带来高达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37.5亿元)的收入,相当于其现有火箭业务年收入的10倍以上。
SpaceX迄今已为星链发射了1000多颗卫星,同时开始在公开测试版中向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客户推出早期阶段的服务,该公司最近扩大了该公开测试版的范围,允许用户以99美元(折合人民币639.4元)的价格预购星链服务。马斯克上周还重申,SpaceX计划最终分拆星链并将其上市。
SpaceX的星舰火箭代表了其另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的博卡奇卡发射场稳步建造并测试原型机。该公司已经成功发射了多个星舰原型,在短暂飞行到约500英尺(约152.4 米)的高度后安全着陆。在其最近的两次高空飞行中,尽管已经突破了多个发展的里程碑,但在尝试着陆过程中发生了撞击爆炸。
尽管最后两次飞行是以爆炸为结局的,但SpaceX已经将这次发射视为火箭发展的重要步骤。下一个星舰原型已经在该公司的发射台就位,预计SpaceX将在未来几周内再次进行试飞。

2. Starlink规划提速到10Gbps

近日,SpaceX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汇报了Starlink的现状,Starlink已经为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宽带上网服务。该系统目前可以为用户提供100Mbps的下载速度,长期目标是将速度升级到10Gbps。
根据SpaceX向FCC的介绍,该公司正在努力每月发射120颗卫星。即将发布的软件更新也有望提高Starlink的吞吐量。Starlink要求FCC批准,以将Starlink卫星降低到地球上方540至570公里的运行高度。根据SpaceX的说法,较低的高度将通过改善“碎片分布”使卫星更安全地运行。
 
如果用户想试用Starlink,可以访问该公司的网站以注册公开测试版。但是,邀请仍然仅限于美国北部某些地区的用户。Starlink的每月费用为99美元,另加一次性设备费用499美元,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年初将Beta测试扩展到美国南部。
 

3. 2020年中国卫星应用若干重大进展盘点

1.通信卫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1月5日,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标志着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成功,使我国具备研制100~1000Gbit/s超高通量通信卫星的能力,可满足中国近20年内对大功率通信卫星的需求,我国迈入世界卫星通信领域的先进行列。
7月9日,亚太6D卫星成功发射,该星为Ku/Ka频段高通量通信卫星,通信容量达50Gbit/s,是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输出功率最大、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可满足海事通信、航空机载通信、陆地车载通信、应急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11月12日,天通一号02星成功发射,将与01星及后续卫星共同组网亚太区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
2.多家企业布局低轨通信卫星星座
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实现全球覆盖,可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带宽、全球无缝覆盖、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多家企业提出了建设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包括“鸿雁”星座、“虹云”工程等。
1月,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颗由商业航天公司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可通过卫星终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5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天基物联网星座的首发星行云二号01、02星发射升空。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翔云”,为行业用户提供天基物联服务。吉利集团也于近年开始布局卫星互联网,2020年与中国移动等多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低轨卫星通信、自动驾驶等领域合作,并为全球客户提供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已有多颗业务卫星在轨,服务于全球物联网数据业务。
3.天通卫星通信服务正式商用
1月10日,中国电信正式提供基于天通一号卫星的通信服务。天通卫星业务使用1740号段的手机号码作为业务号码,实现与国内外通信运营商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有25款终端获得工信部入网许可,包括手持、车载、船载、天通猫、便携数据等多种类型。用户使用天通卫星手机或终端在卫星服务区内,可进行话音、短信、数据通信及位置服务。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卫星、芯片、终端、信关站的国内研发和生产。系统已为水利、消防、林业、地质、武警、电力、海洋渔业等多个行业客户提供通信服务。
4.行业应用取得多项突破
2020年,国内通信卫星持续深化卫星直播、应急救灾、航空海洋等领域应用的同时,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和办公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科技抗疫和复工复产。
卫星直播电视方面,截至2020年底,直播卫星“村村通”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公共服务用户总数已突破1.46亿户,超过全国广播电视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直播卫星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群众接收广播电视的主要方式,为促进城乡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及时面向广大农民群众传递了实时新闻和防控防疫政策等相关信息。同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积极推进直播卫星平台高清节目同播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4套高清同播节目,东方卫视、重庆卫视、湖南卫视等9套高清同播节目已正式开播。
在线教育与办公方面,中国教育电视台开设了空中课堂频道,为全国的“户户通”和“村村通”用户提供中小学课程教学节目,确保学生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可支持多地接入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的卫星企业专网,利用卫星通信建立融合网络,形成卫星视频办公平台解决方案,搭建卫星视频办公平台。
远程医疗方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世纪卫星公司研制的远程医疗会诊车可通过卫星通信的方式,建立前方医疗现场与后方医学专家或指挥部的视频连接。医疗会诊车还接入医疗信息网,现场医疗人员可即时获取相关医疗信息资源,并通过卫星通信网络上传信息。疫情期间,中国卫通进一步提升远程医疗业务的保障力度,紧急调配卫星备份资源,为病历资料和视频音频提供可靠的传输保障。
应急救灾方面,3月,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和西昌市发生森林火灾,当地电信运营商调集应急保障人员、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Ka卫星便携站等赶赴现场,开通卫星应急基站,为现场指挥部提供通信保障;6月,台风“鹦鹉”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登陆,中国卫通联合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提供多款Ka卫星便携站,提供卫星宽带传输链路,确保台风登陆现场高清视频能够实时回传;6月中下旬入汛后,多地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中国卫通所属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等地提供陆地机动站,依托中星16号卫星资源,建立宽带卫星通信链路,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机载通信方面,随着我国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民航飞机数量、航线里程以及乘客数量增加,飞机上网的需求激增,为基于高通量卫星通信的机载应用带来了机遇。1月5日,我国首架部署Ka机上互联网的民航客机试飞成功,此次试飞采用了我国首颗Ka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作为通信手段,每架飞机带宽可达150Mbit/s。7月7日,我国第一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青岛航空QW9771航班成功首航,本次航班搭载了中星16号卫星的高速互联系统,飞机在万米空中可以实现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联网。
船载通信方面,1月,鑫诺公司完成“海星通”全球网络的扩容,新增南印度洋区域覆盖,实现了南印度洋海域主要航线及渔场覆盖。该波束的正式投入使用,满足了南印度洋航线以及在印度洋区域作业船舶的通信需求。鑫诺公司“全球网”为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已覆盖全球90%以上的主要航线。
科考探险方面,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任务中,从拉萨市到5200m珠峰大本营,再到海拔约6500m的前进营地,通信卫星为测量登山队提供了通信保障。随测量登山队出行的Ku频段车载“动中通”系统连接中星6A卫星,信号落地运营商在拉萨的卫星中心站后,通过专线接入互联网,为珠峰高程测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的网络服务和应急通信支撑。
 

六、金融资本市场

1. 盯防突击入股,深交所监管要求IPO企业穿透核查股东, Pre-IPO投资或降温

据悉,深交所正进一步落实“突击入股”的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日前深交所向券商下发《关于创业板落实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监管相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就新申报及在审创业板IPO项目股东信息披露及核查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创业板IPO项目组根据《通知》做好股东核查及信息披露工作。
对此,多名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从严收紧IPO企业股东的信披要求,投行要对企业股东进行全面穿透核查。有投行称,工作量非常大。
创投圈在突击入股新规下也受到一定冲击,有创投机构重新审视Pre-IPO投资性价比。业内人士预计,短期投机热情或会降温。
据了解,今年2月5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以下简称《指引》),重点约束股权代持、临近上市前突击入股、入股价格异常等问题,要求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新股东锁定股份36个月。随后,沪深交易所就IPO企业股东信息披露监管答记者问。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2月23日深交所向券商发布《关于创业板落实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监管相关事项的通知》,给IPO项目组更清晰的要求。
据记者获悉的《通知》内容,对于2月5日以后新申报创业板的企业以及5日前已申报尚未受理的企业,深交所提出需要落实多方面要求:
第一,发行人应当按照证监会发布《指引》的第二项规定要求出具股东信息披露《专项承诺》,比如承诺是否存在“以发行人股权进行不当利益输送”的情形。
第二,保荐人、发行人律师应当按照《指引》的要求进行全面深入核查,逐条认真落实核查工作,并分别出具《专项核查报告》。该报告应当说明核查方式,并对核查问题出具明确的肯定性结论意见,不能出具“未发现”等非肯定性意见。
第三,发行人申报前应当依法解除股权代持、违规持股等情形,私募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应当备案或纳入监管。
若IPO项目申报时未按要求提交专项承诺、专项核查报告,且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正的,深交所表示将依法不予受理。
对2月5日前受理的创业板在审企业,深交所同样要求发行人、保荐人、发行人律师提交《专项承诺》和《专项核查报告》。
深交所提醒,如果在审项目存在股权代持、违规持股等情形,或对于私募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尚未备案或纳入监管的,应当按照《指引》规定予以解除,或者尽快完成备案、纳入监管,以免影响后续审核进程。
据了解,该《通知》还提供有关《股东信息披露及核查要求》附件,对股份代持、突击入股、入股价格异常以及股东适格性等4大类事项的核查要求进行明确。
比如发行人历史沿革中是否存在股东入股价格明显异常的情况。如是,要按照《指引》相关规定,说明穿透核查的具体情况;如否,要说明认定入股价格公允的充分理由和客观依据。
一系列围绕IPO突击入股的监管措施的出台,让业内人士感受到了某种IPO收紧的信号。
华北地区一名投行人士表示,去年以来有IPO项目的股权架构不透明,穿透后发现问题较多,比如可能涉嫌利益输送,引发市场关注。监管此举有意打击制度套利行为,引导投资机构进行长期投资。
从投行角度来看,多名投行人士声称,工作量剧增。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实际上就是要求将所有IPO企业的股东进行穿透,并且披露和核查。”该人士坦承,对投行而言,工作量非常大,部分IPO企业通过层层穿透后有上百名股东。
创投圈也受到新规一定的冲击。深圳一名私募股权投资(PE)基金人士表示,考虑减少对Pre-IPO项目的投资。该公司之前布局Pre-IPO项目主要基于IPO“上市快、新股表现好”等优势,“现在环境变了,好项目投资仍然挤破头,但普通一点的项目锁三年后能不能顺利退出,能否有比较理想的收益,不确定性变高了。”
尤其现阶段,新股破发成为常态。上海一家PE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声称,科创板项目在Pre-IPO时期往往会推高估值,对于一些创投机构而言,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如果突击入股享受锁定三年的待遇,参考现在科创板不少公司的破发情况,3年之后有多少收益实在难说。”
也有机构人士分析,目前IPO审核周期变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规没有让投资机构比原来多付出很多时间成本。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毅等人撰文称,36个月锁定期的起算时间为“取得股份之日”,涵盖了“入股-申报-反馈-上市”整个上市周期,客观上确实会给投资人的退出预期增加了些许不确定性因素,但在近期A股审核周期较长(包括审核及注册和发行流程通常在7-9个月,较长的甚至在12个月左右)的大背景下,“取得股份之日起锁定36个月”与“上市后锁定12个月”两种情形,对投资人而言并不会有太大差异。此次变化并不会给适用新规的投资人增加太多的锁定时间,对“通过A股上市实现退出”的投资逻辑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

2. 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扩围至青岛、西安、武汉、杭州等城市

国资委主任郝鹏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 在深入推进上海、深圳、沈阳三地综合改革试验(下称“综改”)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将青岛、西安、武汉、杭州等地纳入综改范围。
梳理发现,新一批试点城市改革措施各有侧重,具有区域特色。作为鼓励基层创新、深化国企改革的新举措,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进一步扩围提效,将以点带面推动全国的国企改革。
(1)配合实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国务院国资委1月18日举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暨地方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会议明确了2021年国企改革时间表、任务书,其中推动区域性综改再提效也被列入2021年的改革重点任务。
会议要求,第一批综改地区要结合三年行动进一步深化综改措施,着力打造综改“升级版”。第二批综改地区要突出区域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做好综改方案制定实施工作。要更加注重完善配套政策,促进驻地央企与省、市国企联动改革、协同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分析,综合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推进方式,目的是在总结多年来单项推进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同时在国资国企改革的多个领域取得集成性改革成果,让多项改革之间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在试点选择上,兼顾了东中西部地区,力图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环境下,探索积累综合实施国资国企改革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打下扎实基础。
国资系统一位权威人士介绍,试点的选择还有着配合实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考量,这几个城市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2)以点带面推动改革
2019年7月,经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深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沈阳国资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专项工作正式启动。
国资委表示,开展综改试验是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新举措,对于鼓励基层创新、全面推动国资国企改革“1+N”政策在试验区落实落地,增强国资国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按照改革计划,综改区域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到2022年努力打造成为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资监管科学高效、国企活力充分激发、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的国资国企改革高地。
开展综改试验的目的是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刘兴国表示,综改试验将对全国改革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推动试点所在地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推进;二是借助改革试点的暗示效应,对其他地区国企改革的深化推进产生方向性影响,会引导地方国资委及国企围绕试点的重点方面,进一步深化推进本地区、本企业的改革。
当前,上海、深圳、沈阳的综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以深圳为例,2020年,深圳市属国有经济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2.3%、9.9%、5.3%;在深纳税414亿元,同比增长6.8%,大幅高于央企和主要地方国企平均增长水平。
深圳市国资委介绍,经过一年的持续推进,深圳国资重组整合“1+N”方案得到全面实施,交易集团、环境水务、重大产业投资、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中资阳光采购交易平台等企业组建重组工作已经完成,77.8%的国有资本集聚到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领域。
(3)四地的国企改革将有哪些突破?
据国资委网站消息,国资委1月13日组织召开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视频座谈会。上海、深圳等第一批综改区作典型经验交流,杭州、青岛、西安等第二批综改区和招商局集团汇报改革思路和方案制定情况。
据青岛市国资委介绍,青岛开展综改以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为特色,探索“坚持政治标准、依法规范治理、培育企业家精神、落实物质利益原则、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独具地方特色的国有企业家队伍“五位一体”建设模式,争取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青岛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子玉表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支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浪中勇敢搏击、勇立潮头的优秀企业家队伍。”由此看来,优秀企业家的培育是当下青岛国企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在国资监管方面,青岛发布了全国国资系统第一个管资本转变国资监管职能规范性文件《青岛市国有资本管理暂行办法》,落实出资人监管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经营自主权,管好资本放活企业,充分保障企业市场竞争主体地位。
青岛市国资委原副主任臧毅杰曾表示,目前青岛国企上市是短板,只有10户,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尽快追上差距,青岛市国资委也制定了3年国企上市计划,争取到2022年,将现有的10户上市国企,达到30户左右。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将企业送到上市平台。
在武汉,混改和重组是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去年9月以来,武汉市国企密集重组整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序幕。此轮国企重组,武汉坚持市场导向、业绩导向,从当前重组情况来看,主业相近的企业被集中起来,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避免了同质竞争。
西安的改革措施更加强调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等议题。西安市国资委1月19日召开该市国资系统2021年工作会议指出,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提到了加大增盈工作力度,在提高企业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在服务城市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守住风险底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等。
杭州作为市场经济重镇,持续提升企业活力成为改革的目标之一。杭州市国资委主任王希日前在该市国资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构建全市国资监管“一盘棋”大格局,不持续提升国资监管的权威性和国企改革发展的活力,为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做出国资国企更大努力和贡献。

3. 高瓴创投独立募资超100亿,一年出手超200起

(1)独立募资超100亿
2020年,“资本寒冬”叠加突发的疫情。根据数据统计,2020年国内创投市场投融资事件较2019年减少25%,累计融资金额较2019年减少16%;融资事件数量与融资金额均为近6年最低点。
在如此背景下,据悉,高瓴创投(GL Ventures)已完成了美元和人民币合计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独立募资。背后LP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主权基金、母基金以家族办公室等主流机构投资者。
一年前,高瓴在官方公众号发布“致创业者的一封信”,宣布成立专注于投资早期创业公司的高瓴创投,未来将对科技(软件与硬科技)、医疗(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及消费(新消费与消费互联网)等领域优秀的早期创业公司持续加码。
(2)一年投出超200个项目
2020年,高瓴创投出手项目超200个,其中在科技(软件与硬科技)与医疗(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项目均超80个。2021年还不到两个月,已公开23个项目投资,还曾在同一天内官宣5笔案子。
通过梳理这些被投企业不难发现,科技创新是高瓴创投最为关注的,尤其对硬科技、基础及应用软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以及科技变革下的消费升级下重注。
拆解来看,高瓴在科技领域(ToB)的投资分为两条线:一是硬件层,布局芯片半导体、量子通信、航天技术和高端仪器等前沿技术;二是软件层,包括底层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
在硬件层面,高瓴创投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明显频繁下注,仅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就接连投资了芯耀辉、地平线、芯华章、星思半导体、敏芯半导体、壁仞科技等10多个项目,并投资了量子技术领域头部玩家国仪量子。
软件层则投出了包括酷家乐、ClassIn、爱科农等服务于中国原生场景的、具有技术原创性的企业级应用;数篷科技、墨云科技、安芯网盾、源堡科技、派拉软件等网络安全垂直类公司;针对当下企业普遍面临的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难题,布局了创邻科技、秒如科技等多家企业。此外在基础软件领域还投资了包括Zilliz、映云科技、一流科技等在内的具有技术创新力的早期公司。
一直以来,医疗大健康都是高瓴研究最深、布局最广的领域之一,而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也是高瓴创投2020年最为重要的两大投资方向。
于是,在生物医药领域,高瓴创投投资了一批前沿而创新的早期公司,比如基因治疗领域的嘉因生物,新冠疫苗和治疗领域的艾博生物、丹序生物、三叶草等,在去年大爆发的医疗器械领域,高瓴也在加速往早期走,投出包括微创机器人、键嘉机器人、博动医学、唯迈医疗、华科精准、厚凯医疗等代表项目。
除了硬科技与医疗,2020年高瓴创投也在主赛道大消费领域,围绕国潮美妆、食品饮料、智能家居、在线教育等生活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投资。
比如喜茶、国潮汽水汉口二厂、智能拖地机器人云鲸、王饱饱、白家食品、科技运动服饰粒子狂热、时尚美瞳品牌moody、儿童奶酪品牌妙飞、复合调味品加点滋味等新锐消费品牌。在消费互联网赛道,高瓴创投还加码编程猫、开课吧、核桃编程、善诊等。
短短一年时间,高瓴创投在密集投资的同时,也开始收获一系列IPO。高瓴创投在消费领域的第一个IPO是完美日记,曾连续五轮押注、为其最大外部股东。其他已上市项目还有加科思、德琪医药、沛嘉医疗、云顶新耀、心通医疗和贝康医疗等。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