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2021年第04期

行业报告 2021-04-13 12:39:00
一、半导体及芯片行业
 
1.氮化镓功率器件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增率90.6%,达到6100万美元
 
       由于受到车用、工业与通讯需求助力,2021年第三代半导体成长动能有望高速回升。其中以GaN功率器件的成长力道最为明显,预估其今年市场规模将达6,100万美元,年增率高达90.6%。
 
       首先,预期疫苗问世后疫情有所趋缓,进而带动工业能源转换所需零组件如逆变器、变频器等,以及通讯基站需求回稳;其次,随着特斯拉Model 3电动车逆变器逐渐改采SiC器件制程后,第三代半导体于车用市场逐渐备受重视;最后,中国政府为提升半导体自主化,今年提出十四五计划投入巨额资金扩大产能,上述都将成为推升2021年GaN及SiC等第三代半导体高速成长的动能。
       GaN器件目前虽有部分晶圆制造代工厂如台积电、世界先进等尝试导入8英寸晶圆生产,但现行主力仍以6英寸为主。因疫情趋缓所带动5G基站射频前端、手机充电器及车用能源传输等需求逐步提升,预期2021年通讯及功率器件营收分别为6.8亿和6,100万美元,年增30.8%及90.6%。
       预期,GaN器件会持续渗透至手机与笔记本配件,且年增率将在2022年达到最高峰,后续随着厂商采用逐渐普及,成长动能将略为趋缓。
        SiC器件部分,由于通讯及功率领域皆需使用该衬底,因而6英寸晶圆的供应量显得吃紧,预估2021年SiC器件于功率领域营收可达6.8亿美元,年增32%。目前各大衬底商如科锐(CREE)、贰陆(II-VI)、意法半导体等已陆续开展8英寸衬底研制计划,但仍有待2022年后才有望逐渐纾缓供给困境。

2.三安光电Mini/Micro月底试产,二期建设已提前启动
 
       据湖北日报报道,本月底,位于鄂州葛店开发区的三安光电Mini/Micro LED显示产业化项目将如期进入试生产阶段。
       目前,项目1号前道芯片厂房和1号后道芯片厂房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本月底,三安光电在湖北生产的首批芯片就将从这里诞生。同时,一期配套的1号仓库、配餐食堂、综合动力站的装修工作也进入尾声,部分设备已进场安装调试。
       湖北三安光电总经理李水清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但追平一期原计划,二期建设也已提前启动,时间至少提前半年。
       2019年7月,三安光电 Mini/Micro LED芯片产业化项目在葛店开发区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是湖北省打造世界光谷的支撑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氮化镓芯片系列年产161万片、砷化镓芯片系列年产75万片、4K显示屏用封装产品年产84000台,产品主要供应三星、华为、苹果等公司。 
       项目分二期建设,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掌握行业话语权,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Mini/Micro LED芯片产业生产基地。

3.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达90-95%,已追平台积电同等工艺水平
 
       中芯国际14nm制程工艺产品良率已追平台积电同等工艺,水准达约90%-95%。与此同时,中芯国际各制程产能满载,部分成熟工艺订单已排至2022年。
       2019年四季度,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正式量产,随后在2020年上半年成功用14nm工艺为华为代工了麒麟710A处理器,并成功应用在了荣耀Play4T手机上。可惜的是,在2020年5月,美国进一步升级了对华为的制裁之后,中芯国际无法继续利用美国设备为华为代工处理器。
2020年11月,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博士在投资者调研会议上透漏,“14nm工艺在2019年第四季度进入量产后至今,良率已达业界量产水准。随着我们展现出的研发执行能力,客户对中芯国际技术的信心也在逐步增强,我们将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引入更多的海内外客户。”
       2020年12月18日晚间,美国商务部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宣布将中芯国际及其部分子公司及参股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并表示将对于中芯国际研发10nm及以下先进工艺所需的物品申请都会直接拒绝。这也为中芯国际先进制程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所幸的是,本月初有消息显示,中芯国际已获得部分美国设备厂商供应14nm及以上成熟制程设备的供应许可,并且中芯国际之前一直有申请但未获通过的一类关键设备(用于14nm),此次也获得了通过。这也意味着中芯国际14nm工艺能够继续运转。
       在此前的投资人会议上,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透露,2020年年底中芯国际已经完成了14nm工艺每月15000片安装产能的目标。但离规模经济尚远,如需进一步扩产,还需要走出口许可证的申请流程。
       赵海军还表示,中芯国际还会考虑加强第一代、第二代FinFET多元平台开发和布建,并拓展平台的可靠性及竞争力。
       根据去年底梁孟松在辞职信上透露的信息显示,目前中芯国际的“14nm, 12nm, 及N+1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也已经完成,2021年4月就可以马上进入风险量产。5nm和3nm的最关键、也是最艰巨的。8大项技术也已经有序展开,只待EUV光刻机的到来,就可以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月3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与荷兰阿斯麦(ASML)达成12亿美元的产品购买单,根据ASML后续公告,这笔钱用于购买除DUV光刻机及相关的物料和服务。
 
4.TCL近日宣布设立半导体公司
 
       为顺应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在半导体业务领域的产业和投资布局,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与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TCL半导体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TCL半导体拟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公司与TCL实业分别出资人民币5亿元,各自占比50%。TCL半导体将作为公司半导体业务平台,围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半导体功率器件等领域的产业发展机会进行投资布局。
       TCL科技于2021年3月10日召开的第七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与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TCL半导体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意设立TCL半导体。
       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在发挥半导体材料领域优势的同时,紧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半导体功率器件等领域的机遇,加快项目投资落地和技术创新应用,促进公司在半导体业务领域的产业升级和整合。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参照行业内的Fabless模式,TCL半导体将对上下游关联产业需求量较大的芯片类别,如驱动芯片、AI语音芯片进行重点开发,通过吸引外部专业人才和团队能力提升,推进专用芯片产品的生产。在半导体功率器件领域,TCL半导体拟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器件业务核心技术能力,率先突破市场。
       此外,TCL科技连同旗下的产业基金将充分发挥TCL金融及产业投资平台优势,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寻求投资机会,持续布局产业生态圈资源,以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增强业务整体竞争力。

5.美的集团依托美仁半导体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
 
       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和低碳生活需求的日益强烈,芯片对构建家电智能生态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意义重大。美的集团前瞻布局,2018年成立上海美仁半导体公司,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力争迅速成为全球半导体领域领导品牌。
       美仁半导体由美的集团主导成立,是美的集团的重点产业方向,目前由美的集团机电事业群统一管理。美仁半导体未来的业务拓展,将依托美的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家电及其他产业作为客户资源,逐步拓展并覆盖超过百亿的家电芯片市场,并搭建坚强可靠的国际国内供应链。
       美仁半导体将科技创新投入贯穿于芯片设计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通过筑起指令处理器、物联网安全、链接方案、软件方案等组成的技术生态链,为美仁半导体的长远发展蓄势储能。纵观全球芯片发展,国产家电芯片技术水平和国际之间的差距需要依靠技术与经验的沉淀及突破来缩小。
       美仁半导体的破局之道在于以家电芯片为切入点,其创新之处不只体现在技术层面,还立足于具有强竞争力的芯片定制化设计。
       面对伴随智能化和低碳化发展而日益增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仁半导体专注家电芯片领域的开发,布局MCU芯片、IOT芯片、电源芯片和功率芯片四大产品系列,聚势进军芯片领域。自主研发芯片是美仁半导体构筑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而“去冗补缺”的定制设计则是美仁半导体打造高效、可靠、适配、多元化芯片生态这一棋盘的关键落子,其为美仁半导体覆盖半导体全领域发展,在10年内晋身为全球半导体领域领导品牌奠定重要基础。
       目前,美仁半导体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暖通及楼宇、冰箱、洗衣机、厨房和热水等事业部均已完成产品测试,并逐步进入批量销售阶段。瞄准技术前沿、紧抓需求,美仁半导体将在2021年深入推进芯片产品:覆盖国内重点客户、借助国内成熟的芯片产品以及配套经验逐步覆盖海外客户、开发全球电控厂商企业,三管齐下,践行“国内外市场双轮式驱动”的市场经营战略。

二、激光器行业
 
1.高端替代已成为中国激光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六届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于3月17日正式开幕,备受关注的诸多“明星展品”和“明星企业新品”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其中光纤激光器企业,特别是国产光纤激光器企业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万瓦激光逐渐成为“标配”,而光纤激光器也在朝着功率更高、体积更小、运行更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市面上的万瓦激光器基本都是多模激光器,这类产品往往体型硕大,配件繁多,故障隐患较多,因此提高单激光模块输出功率、优化整机结构就成了进一步优化激光器性能的关键。
        本次光博会,锐科激光现场发布了单模块12kW激光器并在现场进行了出光切割演示。从现场切割效果来看,单模块12kW激光器的切割品质优于多模激光器的效果。与过去的多模12kW激光器相比,锐科此次推出的单模12kW激光器体积减少超过60%,重量减少超过40%,此外,由于不需要多束光路合束,光束质量更佳,在薄板、中厚板切割效率上也大幅提升。
       正如锐科激光所言,做万瓦激光器不难,做好万瓦激光器才是真难,而做核心器件自主可控的万瓦激光器则是难上加难!目前国内能生产万瓦激光器的厂家比比皆是,但公开发布12kW单模块激光器的仅有锐科激光、创鑫激光2家。目前全球具备完整核心器件自研、自产能力仅有锐科激光和IPG两家,而全产业链整合也正是实现功率更高、产品更稳定的关键!不妨大胆预测,未来光纤激光器万瓦级的竞争点会从总功率逐步转移到单模块功率上来。
       近年来,国产光源企业纷纷向高功率甚至超高功率发力,万瓦激光器已经有多家企业可以实现,然而市场不仅需要高功率产品,更需要多样化高端激光器来替代进口垄断。
       在万瓦功率不断提高的国内市场上,锐科去年11月就宣布3万瓦已经交付多个终端用户使用,创鑫和杰普特也在去年陆续宣布推出4万瓦,GW激光更是在此次展会上直接展出5万瓦,就在大家期待今年国内企业将在光博会上进行多大功率比拼时,锐科激光直接发布了更令人震撼的产品——多模100kW光纤激光器。
       不少行业人士曾经质疑,切割市场究竟需要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吗?2万瓦,3万瓦就已满足切割需求,但其实,超高功率的市场远不止停留于切割应用,它更多的瞄准是定制化焊接、增材制造等高端应用市场。开发超高功率激光器对工业、科研、核电、国防等领域有着重大意义。
       据了解,锐科激光接到某研究所的10万瓦多模组超高功率激光器订单,目前生产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将在今年年中完成交付。这款激光器将会用于航空航天、轮船高铁、核电等工业领域,包括高压蒸汽管道焊接、轮船高铁航天器等大型工件主体焊接等。由此看来,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研发并不是各家竞争的噱头,而是真正高端应用市场所亟需的国产化突破。

2.亮点光电获云泽资本领投A轮融资
 
       3月22日,专注于激光信息应用领域的特种行业企业「亮点光电」已于近期完成A轮融资,由云泽资本领投,老股东汉虎资本继续跟投。
       此次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搭建位于泰州符合特种行业高标准要求的光电侦察和光电对抗的生产线,以此加强高能量激光器的研发,扩大固定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的生产规模。
        据了解,亮点光电已拥有十余载的历史,最早由2010年海归博士创立的一家半导体研发公司“无锡亮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起家,2017年,母公司亮点光电正式成立,在子公司的基础上向光电行业中下游发展,定位于一家专注激光器及激光应用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为包括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铁路、电力等众多军工和特种行业领域的厂家和研究所客户服务,主要提供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及相关激光应用系统。
        此前,亮点光电还曾于2018年获得汉虎资本、江苏华睿资本的天使轮投资,并如期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十三五科研项目的验收交付工作。

3.激光显示芯片厂商龙马光影落户苏州
 
       3月15日,苏州龙马光影有限公司项目签约落户苏州高新区。本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首期投入2000万元,进行激光显示芯片的研发及生产工作,并将广泛用于微投影、AR眼镜、汽车HUD等设备。 
        该项目技术分为三部分:光源控制技术、无源合束芯片技术,MEMS显示及控制技术。其中,无源合束芯片使用其独有的SOG(System On Glass) PLC技术,将复杂光路集成为单一整体的无源芯片,提高良率,降低成本;MEMS显示及控制技术可以为相关产品提供国际领先的MEMS显示解决方案。
        目前芯片、模组样机已设计完成,并已与一家车载HUD行业标准评议企业达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内消费电子头部企业在微投影业务上达成意向协议,预计三年内营业收入可突破2亿元。

三、新能源行业
 
1.2021中国LFP正极材料市场预测
 
        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调研显示,2020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大幅增长,出货12.4万吨,同比增长41%,市场规模约45亿元。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增长主要原因有:
       1)2020年中国铁锂动力电池市场占比同比增加8个百分点,主要受比亚迪汉、铁锂版model 3以及宏光mini EV等车型销量带动;
       2)储能市场增幅超预期,受5G基站建设加快以及国外家储市场增长带动,2020年储能锂电池出货同比增长超50%;
       3)小动力(含共享电单车、换电柜)市场受出口与内需双向带动,锂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超80%,国内小动力市场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预计接近30%;
       4)此外,低速车、电动叉车、重卡、工程机械以及船舶等细分市场2020年出货量同比均有提升。以上原因带动铁锂电池出货量提升,进而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增长。
       从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走势看,2020年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整体呈下降走势,原因有:
       1)上半年碳酸锂市场具有较大库存,且终端市场对上游原材料需求带动不及预期,导致碳酸锂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带动其价格下行;
       2)终端市场上半年需求不足,企业为获得订单,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拉低铁锂材料价格;
       3)铁锂电池应用终端对成本敏感,传导至上游,导致铁锂材料价格 上涨难度较大;
       4)四季度,受行业供需变化紧张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铁锂材料价格回涨,但幅度有限。
       从市场竞争格局角度来看,2020年铁锂材料市场头部企业集中度下降,一批之前处于二三线梯队的企业市场份额开始上升。主要是由于小动力,储能等下游应用市场的快速崛起,导致传统不依赖大动力市场的二三线企业由于其他细分市场需求的带动,出货量快速增长。再加上大动力市场由于新能源汽车增速不及小动力,储能等其他应用领域快,使得以大动力市场为主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下降。
       2020年铁锂材料市场呈现以下特点:1)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下降;2)二线企业市场总集中度上升,市场均衡性提升;3)头部企业不再成为一家独大。
       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有:1)动力电池企业均有多供应商选择,多以成本与性能为导向,造成材料企业难以形成强龙头;2)细分市场(小动力、储能等)对材料成本敏感性高,具有不同层次的材料选择性,供应商同样具有选择多样性;3)磷酸铁锂材料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市场总体呈现出产能供过于求,企业数量多,高端产能不足的特点,优质产品将优先供应头部电池大厂。
       预计2021年磷酸铁锂材料市场将具有以下特点:
       1)受上游原材料供不应求以及终端市场需求旺盛带动,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有望上涨2%~10%;
       2)核心铁锂材料厂将加大铁源自产,用于自身产业链整合以及降本,铁源生产工艺有望迎来新一轮变化;
       3)2021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出货有望超90GWh;
       4)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仍将维持高企;
       5)磷酸铁锂材料生产将更多带有“大宗化学品”特点,铁锂材料在铁锂电池市场技术门槛降低,市场规模扩大、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产品型号将逐渐统一,企业生产率和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提高;
       6)渠道建设需求增加,平台和品牌影响力将成为企业补足点:储能、小动力、船舶等领域均具备明显地域特色,提供此类电芯的企业也具有集中度低,企业数量波动大,采购渠道不健全等问题,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如何实现平台化销售,打造口碑效应将成为其销售、营销环节的重要任务;
       7)异地建厂,临近大客户建厂,临近原材料以及低能耗区域建厂有望成首选。
 
2.新能源汽车2月销量同比增长5.8倍,达到11万辆
 
       中汽协发布数据,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4万辆和11万辆,环比下降36.2%和38.8%,同比增长7.2倍和5.8倍,连续8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从细分车型来看,2月纯电动产销分别完成10.7万辆和9.2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产销分别完成1.62万辆和1.71万辆。
       具体来看,纯电动车型的产销增长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2021年1-2月,国内纯电动销量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的销量84.1%。同时,纯电动乘用车增速明显,产销同比增长5倍和4倍。
       环比1月,2月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呈下降,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样保持迅猛增长势头。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去年2月基数较低,因此各类车型产销同比均在今年2月呈现出大幅增长。同时,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和出口数据继续刷新当月历史记录,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基于下游订单持续饱满,动力电池排产紧张,国内电动车销量有望保持景气,叠加双积分政策及供给端优质车型加速,接下来行业产销仍然维持高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造车新势力在2月销量同样表现强劲。其中,蔚来汽车2月交付5578辆,同比增长689%;理想汽车2月交付2300辆,同比增长755%;小鹏汽车2月交付2223辆,同比增长240%;哪吒汽车2月销量2002辆,同比增长1863%。
 
3.欧盟立法严控电池产业链
 
       欧盟正在打算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化其在电池产业链的竞争力。
       欧盟日前公布了新的电池法规提案细则,这是继去年末更新电池立法之后的最新动作,目标是替代现行的《电池指令》将关于电池行业的监管从指令转变为法规。
       欧盟官网显示,这个新的电池法规(2020/353)提案长达100页,包括79条细则、14个附件和大约30条二级立法,是欧盟委员会提出的首批针对特定行业和产品立法的提案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欧洲绿色协议》的关键一环。
       新电池法规(2020/353)提案对欧洲电池产业链实施了更为全面的监管,包括引入碳排放量、原材料供求、可再利用原材料使用比率等具体环保规定,同时要求2024年7月1日开始,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可充电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才能投放市场。
       此外,欧盟未来将只允许符合欧盟相关标准的产品在欧洲境内流通,最终目标是将欧盟电池标准确立为电池产业的国际标准。
       长期以来,欧洲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方面明显落后于亚洲,随着电动化进程的加速,欧盟在电池产业链的短板开始明显凸显,这也倒逼其加紧制定助推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多位业内人士向高工锂电指出,该法案中对于引入碳排放量、原材料供求、可再利用原材料使用比率等具体环保规定,以及对于碳足迹的明确要求,一旦落地实施,可能会对韩国、中国、日本等在内的亚洲电池产业链带来一定影响。
       尤其是对于在该领域目前仍未太多投入的中国产业链企业,如果要考虑欧洲及全球化布局,必然需要提前在该领域进行布局。
       此外,据德国媒体报道,欧盟还计划将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最低回收配额写入法律条款,即从2027年开始,安装在电动汽车中的电池需要申报其回收的钴、铅、锂和镍含量,预计2030年开始正式实行最低回收量配额,钴建议配额为12%,铅为85%,锂和镍的建议配额为4%,2032年开始钴、锂和镍的配额门槛将分别提高到20%、10%和12%。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Maros Sefcovic表示,原材料采购、电池回收再利用、碳足迹是提升欧洲电池产业链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
 
4.单晶硅现扩建潮,多家光伏企业现大额投资
 
       202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1)在大政策的引导下,除了双良节能外,多家光伏企业也在加大投资。
       2月20日,上机数控称拟由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元新材”)在包头投资建设年产10GW单晶硅拉晶及配套生产项目,项目拟总投资约35亿元。
       而在3月份,上机数控披露将与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中能”)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意向进行30万吨颗粒硅生产及下游应用领域的研发项目合作,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80亿元。
       除此之外,上机数控还披露签订了采购金额约为55.34亿元(含税)的5.27万吨多晶硅料采购合同,拟由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由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向新材与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大全”)采购。
       而另一家光伏行业隆基股份也不遑多让。在1月份时,就披露称拟由公司控股子公司投资约80亿元建设西咸新区年产15GW单晶电池建设项目。
       2021年2月1日,隆基股份7家子公司与江苏中能签订多晶硅料采购协议。预估本合同总金额约73.28亿元(不含税)。而后,隆基股份13家子公司(甲方)与福莱特及其4家全资子公司(乙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追加采购乙方光伏玻璃数量2786万平方米,预估合同总金额约104亿元。同时,隆基股份及9家子公司与供应商OCIM签订三年期多晶硅料采购合同,预估合同金额约63.6亿元。
       (2)多家光伏企业加大投资,光伏行业的前景一片向好。
       光伏行业前景光明,华金证券预计未来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约23%早在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就在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我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我国电力对应的碳排量占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迅速下降,而随着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加大投资,电力排放量会迅速降低。
       华金证券研报显示,据光伏行业协会2020年12月10日最新报告预期,“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在70GW-90GW,2020年至2025年,我国年平均新增装机将在70-90GW,而全球年均新增装机将在222GW-287GW之间,华金证券预测2030年全球当年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为1017GW,未来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约23%。
       除了传统光伏发电之外,国内的BIPV预计市场规模也将超过万亿。
       根据天风证券202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据天风证券计算,BIPV每年潜在屋顶面积约12.3亿平方米。假设光伏板功率为200w/平方米,潜在装机规模为245GW。假设BIPV价格为5.5元/w,对应市场空间约为1.3万亿。
       在碳中和的国家政策引导下,国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乃是大势所趋,而光伏将会是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全球规模最大电子布生产线、增强型玻璃纤维生产线在桐乡开工
 
       3月18日下午,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年产三亿米电子布、年产十五万吨玻璃纤维双线开工仪式隆重举行,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布生产线、增强型玻璃纤维生产线。 
       据了解,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采用最先进技术与装备,共建设三条超大型电子级玻璃纤维生产线和四条超大型增强型玻璃纤维生产线,最终形成年产8亿米电子布和年产60万吨增强纱的生产能力,项目将紧扣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满足5G通讯、智能汽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市场需求,专业生产玻璃纤维电子布、风力发电用高模高强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用短切原丝等高端产品。
  
       此次开工建设的年产三亿米电子级玻璃纤维生产线项目,是基地规划建设的最后一条电子布生产线,也是目前全球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电子布生产线;而年产十五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项目,是基地规划建设的最后一条增强型玻璃纤维生产线,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增强型玻璃纤维生产线。
       “其实不仅仅是规模上的突破,通过智能制造赋能生产,在这两条生产线上,对于大数据的加工和利用都将得到更深入、更具体的体现,从而使整其生产效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告诉记者。 
       智能制造是中国巨石四次创业的核心,自2017年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开工建设以来,目前已经建成投产的两条超大型增强型玻璃纤维生产线和一条超大型电子级玻璃纤维生产线。当前,各项生产运行经济技术指标均大大超出预期,智能制造领跑优势突出,成为了巨石效益增长的新引擎,树立了玻纤行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同时,第二条超大型电子级玻璃纤维生产线已经在3月16日成功点火,即将迎来投产;第三条超大型增强型玻璃纤维生产线建设进入全面安装攻坚期,上半年将建成投运。
         “今年,巨石立下了桐乡总部智能制造基地实现四线同建,保证三线投运,投资总额、产能规模在原协议基础上增加40%,并提前一年完成全部投资和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国明表示,此次年产三亿米电子布、年产十五万吨玻璃纤维双线开工,是巨石对于承诺的高效率兑现。
 
2.航空工业复材2020年营收净利双双大幅攀升
 
       3月16日,中航高科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9.12亿元,同比增长17.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3亿元,同比下降21.88%;剔除房地产业务影响,营业收入同口径增长34.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口径增长107.31%。
        航空新材料业务板块中,航空工业复材按进度基本完成国家重点型号任务和预浸料、蜂窝产品交付任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6.7亿元,同比增长37.21%;利润总额约5.84亿元,同比增长69.07%;净利润约4.97亿元,同比增长66.92%。
        报告期内,航工工业复材先后承担了多种型号飞机复合材料原材料和结构件的研制和攻关研究,在高性能树脂及预浸料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结构、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金属基及陶瓷基(含C/C)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先进无损检测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优势地位,报告期内获授权专利36项。
       报告期内,航空工业复材完成了CR929项目4米级坠撞壁板交付和桶段坠撞实验,通过了中国商飞特种工艺能力鉴定和供应商综合能力评估,策划完成前机身上壁板开工计划和工装模具制造;两种C919国产预浸料在新生产线验证中通过中国商飞PCD预批准,开展C919升降舵工艺验证试验,参与C919第三战线复合材料尾翼优化项目;与航空工业通飞签订AG600复合材料结构框架合作协议,舵面结构研制工作已启动;航空工业复材承担的《民机复合材料结构超声相控阵检测与孔隙率评估技术》等7个纵向项目通过牵头单位验收或财务现场审计工作,23个项目通过甲方或公司内部验收,民机技术能力和相关资质得到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5号铺丝间改造项目厂房改造工程已于2020年12月完工;南通大尺寸蜂窝生产线二期项目建设于2020年12月基本完成设备调试;南通炭/炭复合材料刹车中试生产线项目于2021年1月20日完成厂房改造和设备搬迁,基本完成项目工程验收;南通民用预浸料产业化项目已于2020年8月完成竣工验收,投入运营,年产能50万平方米。
        报告认为,航空材料的发展已进入了“复合材料”时代,复合材料在航空器上的应用由次承力构件扩大到主承力构件,已成为飞机结构的主要材料之一。预计到2025年全球复材市场规模将超过360亿美元,快速增长需求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在2020年中国商飞客户大会上发布的《中国商飞市场预测年报(2020-2039)》,未来20年预计将有40,664架新机交付,价值约 6万亿美元。国际民航业的发展将带动民航飞机制造业的增长和转型,进而为上游的新型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带来增长机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性能树脂基复材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突破,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目前,国内航空复材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已打通,完成了碳纤维等原材料国产化生产及装机应用,国产T300级、T7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完成了应用验证,实现了航空复材全生命周期的国产化。
国内企业已具备航空用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的技术和批生产能力,且已在航空复合材料上批量应用;T800级碳纤维完成了工程化试制,正在进行装机验证。部分民企已具备航空复合材料树脂、预浸料和复合材料零件研制或生产能力。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国内相关行业对碳纤维及其复材的需求有望快速提升,带动复合材料企业快速发展;民用飞机及工业领域应用的扩大也将助力国内复合材料行业增速跑赢全球。
       目前,航空工业复材正加快建设复合材料应用创新体系,积极推进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在民用飞机、汽车、轨道交通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开拓国际民用航空市场。
 
3.美国公司推出全复合材料单体结构机身中型宽体客机
 
       日前,美国SE Aeronautics公司推出一款新型全复合材料单体结构机身中型宽体客机,这项先进技术或将在飞机飞行效率、可持续性、安全性、舒适性和运营成本上为航空工业开创新局面。
        该公司称,飞机制造商在过去的60年中,除了极少数情况,均采用相同的飞行器设计理念,从未改变。“我们的新技术和新飞机的设计能使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客公里数值分别降低70%和80%,”SE Aeronautics公司总工程师Lloyd Weaver表示,“新设计采用更高效的轻型三翼结构,能极大地提高升力,从而实现短距起降(STOL)和长途飞行。机身采用全复合材料单体结构,更加安全。同时,我们采用了超薄长翼和整机流线型设计。”
       客机防疫安全也是该公司飞机设计过程中的首要问题,SE Aeronautics开发了新型“直通式”座舱通风系统,使座舱内空气不再循环使用,从而降低了乘客间疾病传染的风险。再加上新型的倾斜座椅设计,将为经济舱乘客提供前所未有的舒适体验。
       该概念机型的另一个颠覆性设计是与同规格客机相比能使服役寿命翻番,同时使轮挡小时成本减半。该公司表示,就安全性而言,单体机身设计比现有客机结构坚固许多。航空燃油也不再储存在机翼中,而是被置于机身顶部的自封囊体中,一旦发生水上紧急迫降,飞机能够漂浮起来。
       SE Aeronautics公司的多项专利技术最终成就了SE200中型宽体客机,这款超高效亚音速喷气式客机能够在0.9马赫的飞行速度下,搭载最多264名乘客,成为轻型支线客机,或完成最远10560英里的长途飞行。“相较于目前严重落后的飞机技术,SE200客机将成为更实用、最赚钱的永久解决方案。相比于现在飞机制造商的传统方法,我们先进的制造技术也能够显著缩短生产周期。但该机型最突出的特点还是能使燃油消耗量锐减70%。我们将彻底改变行业现状,”SE Aeronautics公司首席执行官Tyler Mathews强调说。 
 
4.国产复合材料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首次通过适航认证
 
       3月16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在上海临港科创城向上海奥科赛飞机有限公司的M2型轻型运动飞机授予了由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并给首架拟交付的飞机颁发单机适航证。北京享飞就飞飞行俱乐部公司成为首架M2型飞机的持有者,并在颁证现场与奥科赛公司签署15架M2型飞机的采购订单
        被称为“风翎号”的M2型飞机,是上海奥科赛飞机有限公司历经10年自主研发的机型,从2016年3月开始,由华东管理局审定处牵头开展审定,至今年1月完成,是首款获得颁证的国产复合材料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M2型“风翎号”飞机主要面向通用航空需求,售价180万起,最大续航可达10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68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220公里,能够广泛应用于飞行教学、海事、渔业、娱乐飞行等3500米以下低空作业,并可安装并列双座同步双操纵系统用于飞行教学;飞机能在水面、陆地、草地起降,并可以依托各类水库、河道,不再受限于机场跑道。“风翎号”可使用常见的95号和98号汽油作为燃料,机翼可拆卸折叠,以利于拖车灵活运输。  M2型“风翎号”飞机采用了国内团队为主、国际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着手研究全球现有水上飞机的气动布局,借鉴俄罗斯、美国和德国的设计经验,以期发挥整机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工艺的优势,实现气动性能和成本的平衡。
       “风翎号”M2型飞机迄今由9名试飞员完成了600小时海内外各种工况下的试飞验证,已经申请了20多项核心专利。此前,M2型“风翎号”飞机还获得了2014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优秀工业设计奖,并在2016年商务部、中国航空学会牵头主办的中国航空航天创新创业大赛上夺冠。 
 
五、卫星通信行业
 
1.长光卫星公司计划今年实现 60 颗卫星在轨运行
 
        根据中国航天报消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计划在今年实现 60 颗卫星在轨运行,在未来实现 138 颗卫星组网。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位于长春。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首颗卫星 “吉林一号”于 2015 年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 , 同时也创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成功发射四星的历史。这颗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可以用于农林生产、环境监测、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用途。
       截至目前,“吉林一号”系列卫星共有 25 颗在轨运行,此前通过一箭多星的方式进行发射。目前长光卫星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 8~10 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张图一年更新 2 次、全国一张图一年更新 7 次的能力。
       长光卫星表示,将在 “十四五”期间实现 138 颗卫星组网,未来能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 10 分钟重坊能力,建成覆盖全球的高精度光学监测网络。
 
2.一周内发射两批 SpaceX再次将60颗星链互联网卫星送入轨道
 
       3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日早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了第22批60颗星链互联网卫星。
       当日,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发射升空,此次发射再次成功将60颗星链互联网卫星送入轨道。
       据悉,此次发射是SpaceX上周进行的第二次星链卫星发射任务,这意味着该公司首次在一周内发射两批星链卫星。上周四凌晨3点13分,SpaceX刚刚成功发射了一批60颗星链卫星。
       早在2015年1月,马斯克就宣布了卫星互联网服务项目,这一项目被命名为“星链”,旨在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
       上周,外媒报道称,SpaceX正在向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申请许可,将该公司的星链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扩展到飞机、船只和汽车。
 
3.吉利公布“微小卫星测传一体机”相关专利
 
       3月9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布一项名称为“一种用于微小卫星测传一体机的射频通道及测传一体机”的专利,专利公开号为CN112468221A,专利申请时间为2020年11月25日,专利申请人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
        该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微小卫星测传一体机的射频通道及测传一体机,通过高速射频调制器以及功率放大单元的配合,提高了射频发射通道带宽,提升发射功率,可以适应更高的数传速率要求。
        天眼查App显示,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1月20日,注册资本约5.4亿元人民币,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光电技术、机电技术等。
        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由李书福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其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浙江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约74.02%。而浙江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为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公司,持股比例为90%。
 
4.我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速览
 
       在我国资本市场诞生和发展的三十年中,我国航天企业通过首发上市(IPO)、反向收购上市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了资产的增值,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为航天产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但目前我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仍不算多,地域分布仍不平衡。除北京外,在国内其他城市并没有形成突出的集群效应。
       (1)我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总览
       截至202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航天产业A股上市公司有33家,红筹股上市公司4家。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有14家上市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共有9家上市公司,两者之和几乎达到了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总数的2/3,是航天产业的绝对主力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有中国卫星、航天机电、航天动力、航天电子、中国航天万源、航天控股、亚太卫星、乐凯胶片、航天工程、ST乐凯、康拓红外、航天彩虹、中国卫通和中天火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有航天信息、航天晨光、航天发展、宏华集团、航天长峰、航天科技、航天电器、锐科激光和*ST航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有四创电子和杰赛科技。此外,还有航天宏图、欧比特、海格通信、北斗星通、振芯科技、华测导航、中海达、合众思壮、四维图新、中科星图、华力创通和超图软件等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其中,中国航天万源、航天控股、亚太卫星和宏华集团为红筹股上市公司。
       从产业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属于航天应用领域。属于航天基础设施和航天支援保障的企业较少,只有中国卫星、航天机电、航天电子、航天电器等,均属于两大航天集团。
       (2)我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
       截至2020年,我国主要航天产业A股上市公司有33家。按公司注册地,北京市有13家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几乎达到了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总和的1/3以上。
       其他上市公司分布于国内的其他省域和城市,仍以东南沿海为多,西南、西北、东北、中部的重点城市也各有航天产业上市公司落户。其中广东省共有4家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浙江省、上海市、陕西省、湖北省和河北省各有2家航天产业上市公司,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四川省和贵州省各有1家航天产业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均位于所在行政区的省会城市,仅有广东省的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分别位于广州和珠海两个城市,浙江省的航天产业上市公司分别位于杭州和台州两个城市。此外,包括天津市和重庆市两大直辖市在内的其他省级行政区并无重要的航天产业上市公司落户。我国主要航天产业A股上市公司地域分布及数量如图所示。
我国主要航天产业A股上市公司区域分布及数量图
       (3)我国航天企业上市的主要方式
       观我国航天产业公司的上市过程和方式,大致分为首发上市(IPO)、反向收购上市和兼并重组三种。
       1. 首发上市
       首发上市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简称为 IPO,是企业上市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从数量上看,首发上市的航天产业公司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航天机电、航天动力、航天工程、康拓红外、中国卫通、中天火箭、航天宏图、海格通信等航天产业公司均是通过IPO方式成为上市公司。其中,海格通信于2010年上市,被称为中国军工整体IPO第一股。
       2. 反向收购上市
       反向收购上市又称为买壳上市或间接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绝对或相对地控制该公司,然后再将资产和业务注入,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由于企业直接上市的门槛高、周期长,反向收购上市就成为了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走进资本市场的重要方式。我国的航天产业也不例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早期多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方式组建自己的上市公司。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包括中国卫星和航天电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包括航天发展、航天长峰和*ST航通等。
       其中中国卫星,发行人为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中国泛旅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简称“中国泛旅”。2002年,中国旅游商贸服务总公司将其所持有中国泛旅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53.95%股权中的51%股权转让给北京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随后公司名称变更为“中国天地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由“中国泛旅”变更为“ 中国卫星”。2006年,公司名称再次变更为“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3. 兼并重组
       除首发上市和反向收购上市外,航天企业也通过兼并重组获得了其他一些上市公司平台,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曾通过兼并重组获得了乐凯胶片和航天彩虹两个上市公司。
       综上所述,我国两大航天集团通过早期的反向收购上市和推动优势企业进军资本市场,获得了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认可,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近年来,民营航天企业逐渐崛起,在我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为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然而,当前我国航天产业上市公司的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航天产业结构的发展仍然不平衡,我国航天企业在发展的征程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过程中,在实现航天产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过程中,我国的航天企业必须重视资产证券化这个重要抓手,不断推进航天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航天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六、金融资本市场
 
1.碳中和概念火爆,首支碳中和基金诞生,总规模100亿元
 
       (1)首支碳中和基金诞生
        3月21日,上市公司协鑫能科发布公告,将与中金资本拟合作发起设立一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这将是首支碳中和主题基金,未来,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将围绕移动能源生态进行股权投资,主要投向充换电网络、网约车出行平台、智能车辆管理平台、电池资产管理、电池梯次利用等移动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
       协鑫能科以大湾区、长三角、西南地区、中原地区四地作为重点布局和深耕区域,打造辐射全国的移动能源服务企业,助力新一代智慧移动能源生态建设。此举是为响应国家加快碳中和和新基建的号召。
       首支碳中和产业基金诞生,算是碳中和火热景象的一缕缩影。所谓碳中和,也称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如自然碳汇、碳捕获与封存、地球工程等)。换句话说,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2)高瓴资本:成立一支专门投资团队,重仓新能源
       两天前,高瓴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参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时表示,当绿色转型成为明天最大的确定性,将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绿色股权(VC/PE)投资正当其时。
       他认为,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上,市场化的VC/PE机构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不断探索最优的资源配置,追求环境、公平、社会等长期价值。另一方面,选择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同行者,一起通过持续创新,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如今,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正在不断涌现一些新的绿色技术和模式,孕育着重要投资机遇。高瓴早早看到了这其中的机会。
       去年12月20日,光伏巨头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李春安与高瓴资本于2020年12月19日签署了《关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转让协议》,李春安拟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向高瓴资本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226,306,134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6.00%。协议约定转让价格为70元/股,合计转让价款为15,841,429,380元。也就是说,高瓴资本以158亿重仓了这家光伏巨头。
       这并非个例。2020年以来,高瓴资本频频出手,多次大手笔投资新能源产业链:7月17日,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抛出197亿元定增名单,其中高瓴资本认购100亿元;9月1日,锂电隔膜龙头企业恩捷股份发布公告采用竞价定增的方式定向增发6944万股,融资50亿人民币,其中高瓴资本认购15亿。
        “对低碳转型来说,其终极解决方案必然来自持续的科技创新。高瓴正是希望,通过我们长期资金对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创新投资机构参与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形成创新聚合效应。”张磊透露,在新能源技术、材料、工艺等“绿色新基建”领域,高瓴按照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深入布局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和芯片等产业链上下游。
       除此之外,高瓴还成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将推出专项绿色基金。
       正如张磊所强调,中国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数百万亿级的投资和持续数十年的努力,这也将塑造更高质量的经济和就业、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实现。”
       (3)碳中和火了,VC/PE纷纷行动,一个重大的机遇来临
       中信建投证券报告指出,我国的碳排放结构从能源结构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来自煤炭的燃烧;从产业结构看,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三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接近90%。为实现“碳中和”战略,未来40年我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
       而大的调整则势必蕴藏着大的投资机遇。嗅觉敏锐的VC/PE,早已开始行动。今年1月22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国新、中国东方联合发起的国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伙协议在北京签署。该基金整体规模为100.2亿元,主要投资方向为风电、光伏产业,以及氢能、储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新技术项目。
       国家能源集团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公司和最大的煤基能源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和实施路径,将有助于推动整个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此次设立的国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即为重要举措之一。
       随后2月1日,包括绿动资本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组成的财团,宣布拟以5.1亿美元现金收购杜邦清洁技术公司。绿动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白波表示,该交易的特殊意义在于,在碳中和的愿景下,将该公司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完整地引入,与中国工业和能源化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相结合,同时促进国际间在绿色技术和投资领域的合作。
      与此同时,淡马锡联合多方发布一则报告——《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商业评估:东南亚的洞察与机遇》,直言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投资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机遇。 
       而在3月17日举办的“碳中和科技与投资机遇研讨会”上,光大控股绿色基金团队也进行了专题分享。据悉,光大控股早在2019年就发起并管理光大一带一路绿色基金,聚焦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绿色制造、绿色生活四个领域精选投资标的。此外,在光大控股旗下还管理有光大创业投资基金、光大新能低碳创业投资基金,所重点关注的领域均包含节能环保、新材料、清洁能源、高端清洁制造等。
       无独有偶,前几天,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一起发布了《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报告。张磊坦言,我们作为VC/PE机构来讲,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参与,也呼吁更多的伙伴一起加入到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历史事业中来。
 
2.陕西将组建约30个创新联合体,促进战新产业发展
 
        3月18日消息,为集聚产学研各方优势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解决制约陕西省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陕西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陕西省科技厅特制定《陕西省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预计到2023年,陕西省在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口和未来产业,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组建30个左右的创新联合体。
       《指引》提出,创新联合体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任务,以市场机制为纽带,采取自发组织的方式,由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形成“核心层+紧密合作层+一般协作层”相互协作,产业链内大中小创新单元共同参与的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合作组织和利益共同体,成员单位一般不少于10个。优先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光子、种业工程等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
        省科技厅将多措施支持创新联合体,其中包括: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定向委托创新联合体承接;支持创新联合体内,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组建或参与建设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创新联合体培育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参与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形成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依托创新联合体建立产业技术高端智库,协助相关产业战略规划制定,重大科技计划指南编制等工作。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利用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对创新联合体内部产生的创新创业载体,优先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享受相应支持政策。鼓励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创投基金支持创新联合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省科技厅在创新联合体内,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活力激发、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产学研融合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3 2020年LP市场盘点:募资难,LP市场存结构性缺钱
 
         2020年,受宏观环境影响,股权投资市场募资难,人民币基金新募资规模超10,000亿元,同比下降约8.1%,其中,工商已披露的2020年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基金LP出资额超6,000亿,单笔投资金额下降。在LP构成方面,国资背景LP仍是人民币募资主力,富有家族及个人活跃度显著提升,金融机构投资活跃度位居市场化机构LP首位,数支政府引导金一年投出十余支。
       (1)LP分布总体情况:2020年政府出资平台及引导金占主导地位,富有家族及个人活跃度提升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0年人民币基金新募资规模超10,000亿元,同比下降约8.1%,其中,工商已披露的2020年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基金LP出资额超6,000亿,超24,500家机构及个人LP参与近3,000支人民币基金募集。
       从出资额来看,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基金LP主要以非上市公司、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富有家族及个人为主,险资和金融机构出资占比较小;LP单次出资额平均为0.24亿,较2019年下降明显,LP分散投资意图明显。
       机构LP中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活跃度较高,累计出资超1,500笔,投资总额逾1,870亿;相比之下,市场化母基金总体投资规模仍较小,累计投资约119亿,较去年同比下降约37%。富有家族及个人出资活跃度显著提升,累计出资超18,000笔,投资额逾850亿,同比提升约78.6%。
图1 2020年LP类型分布情况(按出资额)
       (2)国资LP情况:国资背景LP依然是人民币基金募集主力
         根据LP国资属性来看, 2020年新募集人民币基金中,出资次数仅11.8%(主要是富有家族及个人投资者出资次数占比较高)的国资LP认缴总规模达到59.3%,其中,市场化人民币基金中国资LP出资额占比达到58.8%,2020年新募集政府引导基金(仅指直投基金)中国资LP出资额占比相对更高达到84.7%。
       就国资LP的类型来看,随着国企/央企参与股权投资逐步加深,政府引导金为代表的政府财政支持方式的转变,政府引导金、国企/央企等非上市企业/上市公司、政府出资平台等国资背景LP出资活跃度日渐提升,在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国企/央企创新发展的同时,日渐成为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基金的募资主力。
图2 国资类VS.非国资类出资情况对比
图3市场化基金VS. 政府引导基金中国资类LP分布情况
       (3)LP投资机构偏好分布:政府机构/出资平台更偏向PE和VC机构,富有家族及个人更偏向VC和早期机构
        按不同类型LP的投资偏好来看,总体上对PE、VC和早期机构的投资比例较一致,非上市公司、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富有家族及个人、政府引导金仍为主要LP类型,累计占比约为71.3%。其中,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相对更偏好PE和VC机构,富有家族及个人相对更偏好VC和早期机构。2020年,政府机构/出资平台投向PE、VC、早期机构的相对比例分别为20.1%、18.3%和10.4%,富有家族及个人投向PE、VC、早期机构的相对比例分别为12.4%、19.3%和18.6%。
        按不同资金属性的LP投资偏好来看,国资背景LP更偏好成熟期的管理机构,倾向投资的机构类型依次为PE、VC和早期机构。2020年,国资背景LP投资PE、VC、早期机构的相对比例分别为60.5%、54.8%和44.7%。
       按不同资金周期的LP投资偏好来看,长期优质资金更加偏爱优质头部机构²,捐赠基金、市场化母基金、政府引导金更偏向投资头部机构。2020年,捐赠基金将40%的资金投资于头部VC机构,政府引导基金将27.1%的资金投资于头部PE机构,市场化基金将约28.7%的资金投资于头部PE、VC、早期机构。
 
图4  PE、VC、早期机构2020新募集基金的LP类别与国资属性构成情况
      (3)LP投资规模偏好分布:国资背景LP偏好投资规模较大基金,富有家族及个人偏好小规模基金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在本轮融资额大于10亿的基金中,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引导金类LP出资金额较大,累计占比约35.8%,险资和金融机构类LP相对占比较大,累计占比约14.1%,而在本轮融资额小于10亿的基金中,富有家族及个人投资活跃度较高,占比约30.2%。
       从国资LP投资目的来看,国资背景LP出资往往带有推动国企改革,助力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在投资方面政策属性更强,更偏向投资规模较大的基金。2020年,本轮融资额10亿以上的基金中,国资类LP占比约70.5%。
图5  不同目标募集规模基金的LP类型对比情况(按投资额)
图6 不同目标募集规模基金国资类VS.非国资类LP出资额对比
       (4)活跃LP投资情况: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活跃度最高,多支引导母基金出资超10次
       2020年,政府引导基金为机构LP中投资最活跃的LP,数支引导金出资超10次,累计投资逾600亿,代表性活跃政府引导金有青岛市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心、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市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和浙江省产业基金有限公司。
图7  代表性投资活跃机构LP投资情况
 
       总结:长期资本出资占比低,多资产配置仍是长期探索方向
       目前LP市场仍缺乏长期市场化资金投入,长期资本出资占比极低,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市场化股权基金比例远低于10%,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权限定于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捐赠基金投资额仅占比0.07%,潜力有待释放。
       从LP分类来看,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引导金类LP带有较强的政策性目的,引导产业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参股基金为主;实业公司(上市/未上市)、金融机构等市场化LP以提高短期收益为目的,跟投比例逐渐提升,甚至直接主导项目投资。
目前我国股权投资市场LP的投资策略已多元化发展,直投、基金二手份额、不良资产均是LP常见的投资手段。随着私募资产配置基金管理人行业的壮大,探索“跨类别”配置将成为LP发展方向。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