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2年第17期(总第62期)

行业报告 2023-02-01 11:09:01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成立十年,光芯片企业源杰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

12月21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辖区企业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源杰科技”,代码:688498 )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

随着5G、AIoT、云计算等各项应用的逐步落地,对数据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数据中心光电转换必需的器件——光模块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其中,光芯片的性能直接决定光模块的传输速率,是产业链核心之一。以光通信产业链为例,光芯片位于整个产业链的顶端,某些模块产品中光芯片占据光模块成本高达50%以上,是整个光通讯产业链条中技术最复杂、价值最高的环节。

成立于2013年的源杰科技,聚焦于光芯片行业,主营业务为光芯片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2.5G、10G和25G及更高速率激光器芯片系列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光纤接入、4G/5G移动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等领域。此前源杰科技获得6轮融资,吸引华为旗下哈勃投资、国开基金、国开科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国内顶级的投资基金入股。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源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约为8131.23万元、2.33亿元、2.32亿元、1.23亿元,相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0.7万元、7884.49万元、9528.78万元、4904.94万元。其中2021年光纤接入领域的收入为1.7亿元左右,占总收入的74%,数据中心领域收入3300万左右,并处于高速增长期,占总共收入的14%,无线通讯领域收入2900万左右,占总收入的12%。

源杰科技董事会秘书程硕介绍,此次登陆科创板,源杰科技发行股票不超过1,500万股,总募集资金超过15亿,主要用于产能扩充和研发投入,包括10G、25G光芯片生产线建设、50G光芯片产业化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经过多年研发与产业化积累,源杰科技已建立了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加工和测试的IDM全流程业务体系,拥有多条覆盖MOCVD外延生长、光栅工艺、光波导制作、金属化工艺、端面镀膜、自动化芯片测试、芯片高频测试、可靠性测试验证等全流程自主可控的生产线。已实现向海信宽带、中际旭创、博创科技、铭普光磁等主流光模块厂商批量供货,产品用于中兴通讯、诺基亚等国内外大型通讯设备商,并最终应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知名运营商网络。

源杰科技创始人张欣刚介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源杰科技在光通信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其IDM模式实现了光芯片全流程自主可控的生产链条,使得产品在研发速度、品控、成本等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其二是扎根陕西近十年,公司培养了大量的本土优秀工程师,不仅有着良好的工艺积累,企业凝聚力也非常强,在此基础上,源杰科技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样存在优势,利于海内外市场的开拓;第三,源杰科技在新品研发方面,部分尖端产品直接对标国际头部企业,并已经有初步的研究成果,后续依托二级市场,在资金加持下将在扩大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在高端产品上将比肩国际一流企业。

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和区域的营商环境同样密不可分。沣西新城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的核心承载地,周边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不仅创新生态良好,人才聚集,配套建设完善,而且相较于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类似源杰科技这样的企业发展。

“在源杰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时候,沣西新城就看到了光芯片领域和我们企业的发展潜力,鼓励我们落地,在后续的企业注册、建设用地申请、立项生产等环节,沣西新城一直全力支持;同时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沣西新城帮助企业在行政审批、递交材料、保障员工出勤、物流运输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体现了政府和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在此也对沣西新城表示感谢。”张欣刚如是说。

2.进度符合预期,台积电3nm制程工艺即将量产

据台湾地区经济日报报道,台积电总裁魏哲家此前预告“3纳米今年内在台湾地区量产”的承诺即将兑现。12月23日,台积电发出活动邀请,下周(12月29日)将在南科举办3纳米量产暨扩厂典礼。

IT之家了解到,魏哲家今年10月在法说会上提到,3纳米进度符合预期,具备良好良率并将在第四季度量产,在高速运算和智能手机应用驱动下,客户对3纳米需求超过产能。

此前,魏哲家还在技术论坛上说明,台积电3纳米“有说不出的困难”,但即将要量产,维持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构架,主要是制程技术“不只好看、好听还要实用”。

台积电多次预告今年内在南科量产3纳米。南科晶圆18厂是3纳米制程的主要生产基地,3纳米制程技术将是5纳米(N5)制程技术之后的另一个全世代制程,3纳米家族包含多元组合,今年3纳米量产,明年下半年计划量产N3E,后年已规划N3P等。

3.经济减缓背景下,三星明年将继续扩大DRAM及晶圆代工产能

尽管全球经济减缓,但三星电子明年仍将扩大DRAM与晶圆代工的晶圆产能,并且新增多台EUV极紫外光微影曝光设备。

DRAM方面,三星计划扩增其位于韩国平泽P3晶圆厂的DRAM产能。目前,三星P3厂DRAM产线的月产能为2万片12英寸晶圆,而三星计划通过扩增DRAM设备,将该厂的DRAM产能每月增加至7万片12英寸晶圆。

不久前,三星宣布推出了业界最先进12纳米级高性能且低能耗的DDR5 DRAM,计划从明年开始量产,并向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不同客户供货。三星预期利用新的设备生产12nm的DRAM。截至第3季度,三星每月的DRAM晶圆总产量为66.5万片。

晶圆代工方面,三星还规划将P3厂的晶圆月产能提高3万片。截至第3季,三星晶圆代工整体产量为47.6万片/月。

EUV设备方面,目前三星拥有的极紫外光微影设备(EUV)数量为40台,其计划明年再新增至少10台EUV。

4.比亚迪集团入股半导体设备企业南京宏泰半导体

近日,据资料显示,南京宏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比亚迪等多名股东,其中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约2.23%。南京宏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本5549.09万元,经营范围包含:半导体、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控制装置系统研发、制造、销售;集成电路开发、销售、技术服务等。

据悉,宏泰半导体的创业团队拥有10年以上的半导体设备研发、测试、营销经验,公司旗下拥有三大品牌,与近百家封测厂、测试代工厂、IC设计公司、研究所等建立了业务关系。

比亚迪已经深耕半导体产业多年。此前,比亚迪集团对外发布公告称,拟将主营半导体业务的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进行分拆,并计划推进比亚迪半导体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财务数据方面,比亚迪半导体2020年度净资产为31.87亿,净利润为0.32亿。

5.中国集成电路连续5年的高增长恐将中断于2022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逐年提高,2021年产量创下新高,达到3594.3亿块,较2020年增长37.5%。2022年1-10月,我国集成电路累计产量2674.9亿块,同比下降12.3%。

中国集成电路产能建设正当时

根据芯思想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地12英寸、8英寸和6英寸及以下的晶圆制造线共有210条(不含纯MEMS生产线、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和光电子生产线)。已经投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线有29条,合计装机月产能约131万片(其中外资公司装机月产能超过61万片);已经投产的8英寸晶圆制造线投有29条,合计装机月产能约125万片;已经投产的6英寸及以下晶圆制造线装机产能约420万片等效6英寸晶圆产能。在建或规划签约的12英寸晶圆制造线(包含中试线)有26条,相关投资金额高达6000亿元,规划月产能达134万片;而在建或规划签约的8英寸晶圆制造线只有10条。

中国集成电路表观消费量持续走高

2017-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表观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表观消费量为6842.10亿块,较2020年增长25.52%。2022年1-10月,我国集成电路表观消费量约为4951.4亿块。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突破万亿元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长速度维持较高的水平。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的驱动下,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市场发展较为领先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4519亿元,占比为43.21%;制造业销售额为3176.3亿元,占比为30.37%;封装测试业销售额2763亿元,占比为26.42%,可以看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市场发展较为领先。

二、激光器行业

1.双向奔赴,首钢基金与中车资本携手凯普林过亿元融资

近日,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过亿元融资,本次融资的产业投资方为首钢基金、中车资本,两家机构的进入将为凯普林带来更多战略资源支持,加速公司高质量发展。这是继本月初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科技部正式立项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

(1)双向奔赴

本次参与投资凯普林的两家机构,均是业内知名的产业投资机构。

首钢基金是北京市政府和首钢集团共同设立的综合性资产投资管理机构,是北京市政府出资的产业基金第一大市场化管理人。在股权投资领域,首钢基金投资方向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医疗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的产业协同赋能者。本次投资由首钢基金旗下丰首基金实施,丰首基金由丰台区政府与首钢基金共同出资设立,由首钢基金负责管理。

中车资本以中国中车的资本管理与资本运作平台为基本定位,聚焦中国中车的核心主业、战略新兴产业链,持续总结和丰富“产业+资本”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购重组、产能合作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本次投资由中车资本旗下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负责实施。

从投资方看,两家投资机构均是长期主义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眼光独到、视野极强的产业投资专家。本次融资最终得以成行,是相同理念之下,投资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

关于本次融资,首钢基金总裁张建勋表示:激光行业是国家战略新兴行业,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钢基金能够发挥产业资本链接枢纽作用,通过产业协同助推科技创新及关键技术突破。凯普林作为国内最早对激光技术进行商业化的公司,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激光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两方结合的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中车转型升级基金总经理杨云涛表示:激光制造技术是实现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我们重点投资领域中的核心赛道之一。凯普林在激光领域有近20年的技术积累,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牵头单位。我们非常看好激光行业,希望未来中车和凯普林在产业协同合作方面更加紧密。

凯普林公司董事长陈晓华表示:感谢首钢基金和中车资本的信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尽调和投资。完成本次融资后,凯普林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秉持工匠精神,专注于技术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与客户和投资人共同成长。

(2)产业融合

激光与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激光制造、激光通信、激光检测、激光医疗等交叉技术学科,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大批新工具。随着新型激光技术与应用的持续涌现,激光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据2022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国内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达到821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未来2-3年,随着激光材料成本下降,可靠性持续提升,激光技术将向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智能监测等市场加速迈进。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不难看出,激光产业的未来就在眼前。对于本次投资,首钢基金就表示:“首钢集团作为一家成立超过百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涵盖钢铁产业、城市综合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目前激光应用中很大一个市场就在钢材加工、汽车制造,而这与首钢集团的核心业务有较大的协同空间。”

中车资本也分享到:“在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激光作为先进制造技术,可以在轨道交通装备的切割、焊接、清洗、测量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帮助提升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

(3)自主创新

不管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激光产业都是一个朝阳产业。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激光领域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技术储备,激光技术的自主可控尤为关键。

自2003年成立以来,凯普林不仅见证了激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亲身经历并推动了包括医疗美容、激光印刷、泵浦源、安防夜视在内的多个领域国产替代。多年经验积累,凯普林早已在半导体激光器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创新能力,并做到了自主可控。

2022年,凯普林相继推出了500W-12000W在内的七款闪电系列光纤激光器,全新产品系列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近20000台。

毫无疑问,成熟产业投资机构的入局,将给凯普林带来更为稳定的发展环境。本次融资完成后,凯普林将进一步加大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梯队培养、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与产业机构共创同行,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2.世界杯热度加持下,11月家用智能投影规模破百万

尽管受疫情新发多发影响,11月全国物流行业受阻,但在头部品牌的促销刺激以及世界杯的热度加持下,行业规模仍创下单月历史最高记录,同时,大促的前置也分流了11月消费需求,规模增速首次收窄至个位数。

分渠道看,新兴渠道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在传统电商平台规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新兴渠道快速发展,份额已跟专业电商平分秋色,2022年1-11月,新兴渠道累计份额已达24%,为家用智能投影行业带来了新供给。

线上价格同比下降33%,消费门槛持续降低

据奥维云网(AVC)监测数据显示,11月家用智能投影线上市场整体均价为1847元,同比下降33%,但仍高于日常均价。分渠道看,平台电商成为唯一均价环比下降的渠道,除了充分发挥“双11”的主场优势外,一些新入中小品牌也在不断拉低渠道均价;以抖音为首的新兴渠道本月均价持续微涨,产品结构明显改善,虽仍以千元内为主,但畅销价格段向更高过渡,500元以下产品份额降至5成。

DLP市场品牌格局稳定,LCD仍深陷产品同质化的规模之争

据奥维云网(AVC)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1月,TOP10品牌合计份额54.6%,较去年同期下降15.7个百分点;TOP3品牌的合计份额为29.1%,较去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

DLP市场份额保持在35%,主销价格段在2000元以上。TOP3品牌极米、坚果、当贝,合计份额达83%,同比上涨2.7个百分点。极米以超5成的份额遥遥领先;坚果位列第二,结束了头部主播的带货活动,品牌当月份额同、环比均大幅下降;当贝稳居第三位,中高端激光产品X3及微投新品NEW D3X贡献最大,内部销量占比约55%。

LCD市场份额为65%,主销价格段在2000元以内。TOP3品牌华兔、欢乐投、汇趣,产品均价均不足千元,合计份额为19.4%,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LCD产品在价格上与DLP产品形成错位竞争的同时,自身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相较于DLP市场的性能体验之争,LCD市场仍停留在抢夺份额的价格战阶段,单个品牌份额不足10%,且品牌间份额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随着世界杯与双“12”的落幕,2022年也已接近尾声,在消费需求拉动、新兴渠道助力、品牌新品刺激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奥维云网(AVC)预测,2022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高涨态势不变,全年规模(含激光投影)可达750万台,上涨幅度维持在30%以上。

3.奔腾激光完成1.7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前融资

近日,奔腾激光(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奔腾激光)完成约1.7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专业投资机构。

奔腾激光成立于2007年,专业从事激光切割焊接设备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是意大利老牌激光设备上市公司EL.EN.S.P.A.的控股子公司。公司总部在浙江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国武汉、温州、临沂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建有四大制造基地,2021年集团销售合同额突破25亿元,是我国高功率激光切割和焊接设备先进企业。

奔腾激光是国家绿色工厂,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激光加工专委会主任单位,温州市激光行业协会会长单位。

此前,奔腾激光通过股权收购和现金增资的方式实现对新能源电池激光精密切割和焊接设备公司深圳锦帛方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控制,若完成上述交易后,奔腾激光将持有锦帛方60%股份。根据盈利预测,公司未来三年可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左右。同时,奔腾激光已完成上市申报前的两轮融资工作,共募集资金1.7亿元,投资机构分别为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温州浚泉信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富浙道正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深改产业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被收购企业锦帛方的三位股东覃晓鸣,骆玉森和黄涛,对应总的持股比例为12.44%。

三、新能源行业

1.动力电池扩产“退烧”,宁德时代加速下游渗透

近日,宁德时代不断公布与车企合作的新进展。一周内,宁德时代宣布与华为终端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奇瑞进行战略合作,且与极氪合作平台的宜宾电池项目投产。作为动力电池企业龙头,宁德时代还在持续加大与车企的合作力度。

年关将至,宁德时代与车企合作接连落地

12月19日,据宁德时代官方消息,时代吉利动力电池宜宾项目一期全面投产。时代吉利是宁德时代与极氪汽车共创的动力电池制造及服务平台。时代吉利动力电池宜宾项目于2020年10月正式动工建设,规划年产能15GWh。

一周前,12月14日,宁德时代与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商务、市场推广、商业信息资源等领域展开全方面的合作。除乘用车电池供应及技术合作外,双方还将在大巴、物流车、重卡、电动船舶等领域对公共交通、新能源三电融合和换电等业务开展联合探索。

此外,据公开信息显示,奇瑞控股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投资公司宁德时代旗下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投资2.3亿元,持股3.73%。

同日,宁德时代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华为终端将推荐宁德时代作为华为智选车合作伙伴汽车动力电池的第一优选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将为华为智选车项目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汽车动力电池产品。

此前,根据宁德时代与华为合作方赛力斯签署的五年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华为AITO问界车型全面搭载宁德时代动力电池。

近年来,宁德时代对下游车企的渗透在不断加速。

市场占有率方面,宁德时代长期稳坐第一的领先地位。

战略投资方面,包括上述极氪、华为、奇瑞,宁德时代还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与阿维塔、北汽蓝谷、哪吒、爱驰等车企深度绑定。

除了长单绑定、战略投资,宁德时代与车企的合作方式已扩大到共创动力电池生产服务平台,时代吉利便是其中之一。

通过以上方式,宁德时代的车企“朋友圈”不断扩容,且合作车企类型愈发多样,既有传统车企,也包含造车新势力;定位从普通到高端;车型售价范围约在10万至40万之间。

产能消化成下一赛段主题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月度数据库》统计显示,2022年10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0.9万辆,同比增45%,环比下降8%,1-10月合计销售763.8万辆,同比增长61%。

相应的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44.18GWh,同比增长56%,环比下降10%,1-10月合计装机量369.81GWh,同比增长75%。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与动力电池装机量依然保持着大幅增长的势头,但增速有所下降。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同时,动力电池的规划产能将从明年开始集中释放。

此前,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划产能超1.6TWh,2022年规划产能超2.4TWh,规划产能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领域。尤其2021年H2到2022年H1,动力电池包括产业链上游材料密集扩产。

对此,在2022高工锂电年会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也表示,预计2023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动力电池出货量在总体提升的大趋势下增长率将下滑。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走高和动力电池出货基数增大之后,后期整体维持高增长率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叠加疫情因素及宏观环境等影响,市场担忧新能源汽车高增长的需求是否有可持续性。

当扩产热度退却,向下游渗透寻找消化产能的订单才是避免产能过剩的直接方法。

于动力电池厂商而言,下一阶段,消化规划成为“重中之重”。向下游车企渗透,新能源汽车装机将成为动力电池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2.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拟登陆科创板募资150亿

 近日,动力电池厂商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能源”)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作为长城汽车孵化的动力电池公司,蜂巢能源凭借有力靠山实现了营收的连续增长,但模组及电芯依靠外采导致毛利率较低,叠加长城汽车新能源发展不力,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之期渐进,蜂巢能源何以支撑150亿募资?

年收入40亿仍未盈利

蜂巢能源是一家锂离子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及储能电池系统。

作为近几年冒头很快的电池厂商之一,蜂巢能源2018年成立,2020年就蹿升动力电池装机榜月度前十。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年,蜂巢能源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第6,占比2.1%。

2022年11月,蜂巢能源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第7,占比1.73%。

与此同时,蜂巢能源的收入也是节节升高。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蜂巢能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29亿元、17.36亿元、44.74亿元及37.38亿元,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86.88%、157.63%及136.56%。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及-8.97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蜂巢能源合并口径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5.97亿元。

对此,蜂巢能源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较高、产能爬坡以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增长等因素造成。

报告期内,蜂巢能源研发费用分别为3.75亿元、3.8亿元、7.24亿元及5.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30%、16.18%、21.90%及40.32%,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2月,蜂巢能源曾被曝出受到宁德时代起诉,起因是宁德时代员工离职后,加入蜂巢能源关联方,为蜂巢能源提供服务。2022年7月,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蜂巢能源向宁德时代支付500万元和解款。

而报告期内宁德时代均为蜂巢能源前五大供应商之一,且2019年及2020年均为第一大供应商,向蜂巢能源分别提供了3.91亿元、9.35亿元、5.45亿元及2.59亿元的模组及电芯产品,占总采购额的43.90%、50.55%、10.27%及5.42%。

直到2020年,蜂巢能源自产电芯产品开始投产,2021年,产能利用率由28.16%上升至62.50%,采购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等原料大幅增加,外采电芯及模组减少,宁德时代第一大供应商地位才被提供正极材料、碳酸锂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取代。

也就是说,2021年以前,蜂巢能源的模组及电芯均几乎仅依靠外采,因此其毛利率也相对较低,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64%、0.89%、3.23%及4.38%,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28.06%、22.40%、11.03%及13.44%。

3.防腐新材料龙头企业恒大高新成立储能公司

近年,储能赛道火热,国内各行业龙头,如美团、中核钛白、黑芝麻、盛虹集团等相继跨界储能。

2022年12月14日,江西恒大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大高新”)发布公告,拟与珠海新视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新视扬”)共同设立江西恒大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恒大绿能”)。

恒大绿能主要业务为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能源等新能源材料及设备,注册资本为2亿元。

其中,恒大高新认缴出资1.6亿元,持股80%,新视扬认缴出资0.4亿元,持股20%。

水到渠成,跨界储能

恒大高新是我国综合性工业设备防腐抗蚀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工程服务的龙头企业。

据恒大高新2022年半年报显示,恒大高新前身江西恒大高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2007年变更为恒大高新,2011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恒大高新,股票代码:002591。

业务方面,恒大高新节能环保和互联网营销双线并举,其中,节能环保业务涵盖防磨抗蚀、垃圾焚烧炉防护、声学降噪等板块;互联网营销业务涵盖互联网软件分发、互联网广告精准营销及专业的短信通信服务等模块。

营收方面,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恒大高新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约2.64亿元,同比减少39.87%,净利润约-393.07万元,同比减少115.76%。

恒大高新表示,营收、净利润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冠疫情影响了公司在市场开拓、研发、生产交付等方面的工作节奏,部分项目进度迟缓。

恒大高新此次与新视扬成立储能合资公司,意味着它正式跨界储能,不过这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目前,制约其营收增长的疫情影响已经稍有缓和,我国疫情政策也有了大的变化,恒大高新借用其节能环保业务积攒的资源,发挥其互联网营销业务的协同能力,同时借助新视扬在储能领域积攒的技术和市场,跨界储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关于新视扬

新视扬是珠海市视扬能源有限公司子公司,2019年7月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袁自然,注册资本为1200万元。

业务方面,新视扬业务涵盖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销售;电池零配件生产、销售;电子产品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等。

成立3年,新视扬已经设计生产了数百款锂离子电池产品,远销英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产品适用场景方面,新视扬锂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消防等领域,其中小动力类锂电池方面技术、经验较为丰富。

4.产能过剩,硅片价格“熔断式下跌”带崩光伏板块

12月22日,光伏板块持续走低。

其中,隆基绿能跌超6%,最低触及40.48元/股,创下今年5月以来新低,回吐了4月至6月反弹行情时的全部涨幅。目前,公司股价年内跌幅超过30%。此外,通威股份、阳光电源、晶科能源、TCL中环、大全能源等巨头集体杀跌。

消息面上,光伏产业链价格终于不复上半年的强势,出现了一轮大跌。不过对于硅片价格的暴跌,隆基绿能并不担忧,其表示,“公司可以用硅片做下游的电池和组件,保留我们的利润。”

硅片价格“熔断式下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21日下午发布的数据显示,最新一周的各型号硅片报价环比跌幅从15.2%至20%不等,创下今年以来的硅片价格跌幅纪录。硅业分会用“熔断式下跌”来形容本周的硅片价格。

数据显示,M6单晶硅片(166mm/155μm)价格区间在5-5.1元/片,成交均价降至5.08元/片,周环比跌幅为15.2%;M10单晶硅片(182 mm /150μm)价格区间在5.38-5.5元/片,成交均价降至5.41元/片,周环比跌幅为20%;G12单晶硅片(210 mm/150μm)价格区间在7.16-7.5元/片,成交均价降至7.25元/片,周环比跌幅为18.4%。

事实上,硅片降价来得更早。本轮硅片降价潮始自今年10月底,TCL中环打响降价第一枪,降幅在3%左右。隆基绿能紧跟其后,于11月底下调部分单晶硅片价格,降幅达1.42%。

此次硅片价格暴跌的原因,是在传导硅料降价。早在一个月前,11月24日,硅料价格就首先开始“踩刹车”。

据PVinfolink数据,11月24日,多晶硅价格同比跌幅为0.3%,12月1日,跌幅来到了2.3%。时至12月8日,跌幅小幅扩大为2.4%,而到了12月15日,在之前所有基础上,多晶硅价格跌幅已经达到了3.8%,跌幅扩大非常明显。

目前看来,硅片与硅料价格高度联动的格局正在显现,两大环节均进入降价周期。

产能过剩是根本原因

这一轮硅片、硅料双双降价,根本原因还是对产能过剩的担忧。

受益于行业的高景气,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都得到了资本的关注。一边是老玩家大手笔扩产,另一边新玩家还在不断入局。即便只是关注二级市场,也能明显感觉到光伏行业的火热乃至拥挤。

供应端,隆基绿能、TCL中环、协鑫科技、双良节能、上机数控等15家企业2022年末的硅片产能将达到677.6GW。据上海有色金属网统计,国内硅料及硅片产能将分别达到244万吨、780GW,同比增长125%、41%。

反观需求端,2023年全球预计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350GW,同比增长40%左右。考虑容配比及各环节损耗,2023年光伏对硅片需求量约为437GW,对硅料需求量约为115万吨。仅国内一年的产能,就足够供应全球未来近两年的需求,可以看出,硅料及硅片产能严重过剩。

同时,年底需求的减弱也造成了各环节不同程度的库存积压。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消息,某企业在12月初硅片库存已达3亿片。

为缓解库存压力,硅片企业开始“双管齐下”,降低开工率并降价排库。本周,两家一线企业开工率降低至80%和85%。其中,一体化企业开工率维持在70%-80%之间,其余企业开工率下降至60%-70%之间。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的降价引发二三线企业纷纷跟跌,市场价格战兴起,价格形成互相踩踏。

一体化龙头企业更具优势

上游原料降价,下游电池片环节自然就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根据中信期货计算,PERC硅片价格下降10%,电池片成本下降8.19%,HJT硅片价格下降10%,电池片成本下降7.17%。

事实上,光伏行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大概3年一个小周期,5~6年一个大周期。虽然行业目前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产业链发展并不平衡。在过去两三年中,光伏产业链,特别是上游原料部分,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但这种局面不会长久。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时,必然要开启新一轮的调整。

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光伏产业来说,创新技术路线成了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而无论哪种技术路线,核心竞争力还是要看性价比。因此,正如隆基绿能的回应,一体化企业在这一进程中将具备更大优势。

核心逻辑包括:1)硅料价格下行,产业链整体利润分配回归较合理区间,预计一体化组件龙头将获得盈利修复;2)硅成本下降下,组件价格回归合理区间,预计2023年终端将顺利迎来放量,组件需求提振;3)N型迭代趋势下,组件同质化趋势减弱,技术先进的N型组件龙头有望获得溢价。

因此,在当下光伏产业链利润再分配及N型技术迭代稳步推进的大趋势,一体化组件龙头有望实现量利齐升。除了一体化组件企业外,2023年盈利兑现确定性高、长期格局良好、存在较显著预期差的方向还有:大储、alpha硅料。

一体化组件龙头:当前市场对一体化组件2023年的盈利兑现能力及未来中长期竞争格局的稳定性都存在显著低估(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通威股份、TCL中环)。

大储:2023年大储将是最直接受益光伏组件和锂电池降价环节,并有望实现“量利齐升”,当前市场对大储盈利能力的改善弹性预期不足(阳光电源、南都电源、林洋能源、科华数据、科陆电子、上能电气等)。

强α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当前极低的PE估值充分反映硅料降价预期的负β,但对通威2023年70GW电池片盈利能力及组件业务国内外开拓进展、协鑫颗粒硅2023年大幅放量的强α预期不足。

5.再融45亿,国电投旗下氢能企业即将启动IPO

12月8日,国氢科技完成B轮融资签约,融资金额45亿元。本轮融资共引入了11家新机构股东,分别为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尚融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

资料显示,国氢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由国家电投批准成立的氢能产业科技型企业。主营业务为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氢能动力系统单元开发,制储氢关键技术研发,氢安全及相关技术研发等。

2020年,国氢科技开展A轮融资,引入4家战略投资者,投后估值超10亿元。

2021年12月29日,国氢科技在北京举办A+轮融资引战签约仪式在京顺利举行,募集资金10.8亿元人民币,共引入16家战略投资者。

今年10月,国氢科技开启募资,拟征集投资方数量不低于3个,募资不低于16.25亿元,主要用于燃料电池和PEM制氢设备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线扩建、基地建设、原材料采购、补充流动资金等方面。

本次B轮融资,是国氢科技成立以来最大融资规模,同时也是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投后估值也已攀升至130亿元。

据悉,本轮融资过后,国氢科技将实质性启动IPO工作,尽快登陆A股市场,很有可能会在科创板上市。按照国氢科技规划,其将在计划在2023至2025年完成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氢能领军企业。

此前,已有亿华通等氢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捷氢科技、国富氢能等企业IPO申请已被受理,相信会在明年登陆A股市场,待国氢科技上市后,氢能上市企业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国产大丝束碳纤维首次应用于桥梁吊索工程

近日,中建八局研发的国产碳纤维吊杆在青岛海洋活力区跨风河新建桥梁工程成功应用。该工程共有两座桥梁:海口路跨风河大桥和凤凰山路跨风河大桥,两座桥梁分别首次在桥梁工程中应用国产大丝束碳纤维吊杆和3000MPa高强度碳纤维吊杆。

海口路跨风河大桥总长377米,主桥为独塔斜拉-连续梁协作体系,索塔采用纵向倾斜非对称大半径圆形钢混结合构造,索塔横桥向为对称人字形。大桥副拱所有12根吊杆均为碳纤维吊杆,且全部采用了国产48K大丝束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的推广是降低土木工程领域碳纤维应用成本的必由之路,该桥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座应用大丝束碳纤维索锚体系的桥梁工程,为国产大丝束碳纤维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打开新局面。

青岛市海口路跨风河大桥

凤凰山路跨风河大桥总长350米,主桥为下承式钢箱梁系杆拱桥,主桥主跨采用异形钢拱肋,边跨采用单片拱肋。大桥应用了φ7-55和φ7-73两种规格碳纤维吊杆,强度等级均达到3000MPa。该桥是我国首座应用3000MPa高强度碳纤维吊杆的桥梁工程,进一步突破了桥梁工程用碳纤维索/吊杆的性能极限,拓展了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场景。

碳纤维索/吊杆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长期持荷性能好,应用于桥梁工程,可解决传统钢索/吊杆自重大、耐久性差、使用寿命远低于桥梁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桥梁的耐久性,降低全寿期维护成本,助力我国“3060”双碳目标实现;且显著提高桥梁的跨越能力,为我国未来超大跨度桥梁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国产大丝束碳纤维吊杆和3000MPa高强度碳纤维吊杆的成功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国产碳纤维索/吊杆在桥梁工程领域的应用发展。

2.中国碳纤维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

(1)中国碳纤维行业竞争梯队

我国碳纤维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62年,到目前为止已发展60年,仅比世界碳纤维起步晚3年;但无论是研发成果还是制造工艺,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产能国,产能达到6.34万吨,占全球总产能比重超过30%。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有吉林化纤、吉林碳谷、中复神鹰等。

目前,我国碳纤维第一梯队企业有吉林化纤、中复神鹰,该类企业碳纤维原丝产能在2.5万吨以上,碳纤维产能在1万吨以上;第二梯队企业有江苏恒神、光威复材,该类企业碳纤维原丝产能在1万吨以上,碳纤维产能在0.5万吨以上;第三梯队企业有太钢钢料、兰州蓝星,该类企业碳纤维原丝以及碳纤维产能在0.5万吨左右;第四梯队企业为行业内的其他中小制造企业。

(2)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份额

从各企业碳纤维在运行产能来看,目前我国碳纤维生产主要集中在吉林化纤、中复神鹰、宝旌炭材料等企业。其余企业产能份额占比较小。

(3)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集中度

目前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数量较少,市场集中度整体较高。2021年根据各企业产能占比份额,碳纤维行业CR3接近60%,CR5接近80%,CR7接近85%。

(4)中国碳纤维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

碳纤维行业公司中,吉林化纤、中复神鹰、恒神股份等企业碳纤维运行产能规模较大。但截至2021年底,吉林化纤碳纤维业务暂未形成收入,而中复神鹰和光威复材碳纤维业务收入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5)中国碳纤维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目前,我国碳纤维生产行业竞争者数量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在替代品威胁方面,碳纤维作为国家规划的新材料具有很多传统材料无法替代的特性,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所展示出的耐热、质轻特性;在能源领域展现的耐腐特性;在体育用品领域展示的耐磨、质轻特性等,都是传统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在新进入者威胁方面,碳纤维行业的高技术壁垒把潜在企业拒之门外,行业面临的新进入者威胁较小。

3.复合材料拉挤光伏支架在水上电站的优势

水上光伏电站是利用水上基台将光伏组件漂浮在水面进行发电。其特点在于不占用土地资源,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效应,可抑制组件表面温度上升以获得更高的发电量。此外,将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可减少水面蒸发量,抑制藻类繁殖,保护水资源。

现有的铝合金或镀锌钢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用浮体支撑系统抗风浪性能差、后期维护成本高、使用寿命难以与光伏电站相匹配。新型复合材料浮体框架式结构支撑系统,以轻质高强、耐腐蚀性能优异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GFRP)为主要材料,通过工业化成型工艺制备系列浮体、梁、柱构件,现场拼装成浮体支撑系统,具有高抗力、高耐候、抗风浪能力强、全寿命周期长以及装配便捷的显著优点。

本成果研发的新型浮体支撑系统包括复合材料浮体主梁、次梁、水平支撑和复合材料拉挤型材支架。复合材料浮体主梁上表面每隔一定距离开设凹槽,复合材料浮体次梁搁置在凹槽内,通过螺栓与浮体主梁连接,将多个复合材料浮体主梁沿横向连成整体。浮体主梁两端预埋钢片,钢片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将浮体主梁沿纵向连成整体。

复合材料拉挤型材支架包括复合材料支架主梁、次梁和竖向支撑。复合材料浮体水平支撑和复合材料支架竖向支撑通过螺栓固定在复合材料浮体主梁上。复合材料支架主梁通过螺栓与支架竖向支撑连接,支架主梁上每隔一定距离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一根支架次梁,太阳能电池板通过Z型连接件固定在支架次梁上。

技术特点:1.复合材料支架系统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远低于镀锌钢;2.在全寿命周期内,复合材料支架系统总费用低于镀锌钢支架系统;3.复合材料支架系统尤其适用于沿海滩涂、水面漂浮、高海拔地区以及紫外线照射强烈地区。

应用领域本成果采用高强纤维,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与合理的材料组合,形成新型混凝土复合材料光伏支架系统,充分发挥复合材料的优势轻质高强、维修费用低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具有耐腐蚀、绿色环保、高效安全、可设计性强等显著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陆地、水面漂浮、大棚支架等处。目前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建成20KW水面漂浮式太阳能系统,漂浮支架系统均采用复合材料支架,该系统已并网发电。

4.中国巨石埃及公司非洲最大玻纤生产基地建成投产

近日,中国巨石埃及公司年产12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点火成功。项目投运后,巨石埃及玻纤基地年产能将达到34万吨,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玻纤生产基地。

项目建成将全面提升巨石埃及公司智能化水平,创新应用大池窑拉丝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新建生产线投资3.5亿美元,在当地招工近600人。

巨石埃及公司总经理吴平介绍,上述玻纤基地项目建设历时14个月,采用最先进的玻纤池窑纯氧燃烧技术、大漏板多分拉技术、自动物流输送技术,是一条中国巨石自主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线,每年可为埃及新增创汇1亿美元。

五、卫星通信行业

1.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

长光卫星是东北三省知名的“独角兽”企业。12月23日,长光卫星在上交所披露了招股说明书,所选上市板块是上交所科创板,目前审核状态显示为“已受理”。“如果进展顺利,最快明年上半年,长光卫星就将登陆资本市场。”有吉林省内资本人士指出,作为一家“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在科创板上市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拥有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很多人对长光卫星并不了解,但是应该听说过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其实,“吉林一号”即是由长光卫星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自主建设并运营管理。

卫星研制技术的迭代是“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快速组网的技术支撑和保证,凭借着高性能、低成本卫星设计与制造的技术突破,“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拥有72颗在轨遥感卫星,涵盖视频、高分、宽幅、红外、多光谱等多种光学遥感卫星。在遥感信息服务上占据优势地位,并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可广泛应用于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吉林一号”,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快速广域覆盖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

长光卫星专注于商业航天领域,是我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同时,长光卫星凭借着在卫星平台和空间光学有效载荷方面的核心技术积累,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包括卫星整星及部组件、试验与测试服务、搭载服务、冠名服务等。

长光卫星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92%,2021年度营业收入为3.12亿元。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4.85%,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为4.75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长光卫星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40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376项。需要指出的是,长光卫星目前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2)身具长春光机所“基因”

本次,长光卫星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29亿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项目(二期)、“吉林一号”生态开放商城建设项目、“吉林一号·共生地球”建设项目以及偿还银行贷款。

据悉,长光卫星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围绕主营业务展开,以提高公司的星座服务能力,在太空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星座集群,缩短对任一地点的重访周期。

长光卫星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未来,公司将以安装一个全球无死角、全天时、全天候的太空监测网为目标,持续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预计2023年底前实现138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任意点10分钟的重访能力;2025年底前实现300颗卫星在轨,具备全天覆盖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高分辨红外、高光谱、SAR等多种观测手段,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遥感数据产品。

不容忽视的是,长光卫星身具长春光机所的“基因”。长光卫星前身为长光有限,系由长春光机所、中小基金、问宇航天、中元航天等28方股东出资设立。

长春光机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2.航天宏图将建设“女娲星座”,目标2023年3月发射一号卫星

近日,国内的卫星运营商航天宏图发布了新的卫星计划,发力高分遥感,构建完整业务,卫星星座命名为“女娲星座”。

“女娲星座”一期工程计划发射38颗业务星。其中包括28颗卫星组成的雷达遥感星座(4颗雷达卫星建设计划已正式披露),10颗分辨率优于0.5米的高分和2米八谱段的光学卫星星座,目标2023年3月30日发射“航天宏图一号”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

据介绍,“女娲星座”建成后,可实现每小时对地观测一次,图像更清晰、色彩更丰富、识别更直观、位置更精准,具有国际领先的遥感数据获取能力。空间星座与地面应用实现两网融合,助力航天宏图占领商业航天龙头地位。“女娲星座”二期工程也在筹划中。

▲ 图源航天宏图

据了解,未来5年,航天宏图将打造超大型遥感星座、空间承载平台。实现星地两网协同工作,对标Google地球引擎,推出通导遥一体化应用服务平台PIE-Engine,满足出行便捷、更新及时、感知真实的用户体验需求,提供满足定制需要的空间平台、控制、管理、信息传输等专业功能服务,为科研院所、行业用户及大众用户提供空间通用平台,开发数据资源确权上链流通的数字资产化系统,打造虚实相生的开放平台PIE-Meta,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元宇宙,支持陌生人员能够在虚实相融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降低探索空间和感知地球的门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走进大众生活。

3.SpaceX卫星业务拓展至物联网领域,“蜂群”物联网卫星服务开启预订

近日,SpaceX公司更新星链网站,添加了“物联网(IoT)”服务,该链接指向蜂群技术(Swarm Technologies)公司页面。

蜂群公司营销口号

蜂群技术是SpaceX在2021年9月全资收购的物联网卫星初创公司,并成为SpaceX全资子公司,纳入星链板块管理。该收购使SpaceX同时获得了蜂群公司的物联网频谱资源,SpaceX公司卫星业务进一步拓展。

经过1年多的整合,蜂群物联网服务正式推向市场。蜂群物联网以“全球负担得起的连接”为营销口号,网站表示,“使用近地微纳卫星提供低带宽卫星连接的费用低至每月只需5美元。蜂群卫星覆盖地球上的每个点,使物联网设备能够在任何位置以经济实惠的方式运行。”

蜂群与其它物联网卫星数据运营商流量价格对比

蜂群技术的物联网卫星,命名为“太空蜜蜂(SpaceBees)”,整个蜂群星座由150颗大小如三明治的微纳卫星组成。卫星尺寸仅为11X11X2.8厘米,厚度只有1/4U,重约5磅。由于它们体积小,发射成本比大多数卫星低得多,该公司表示他们将这些节省的费用都惠及到了客户。

蜂群技术公司物联微纳卫星

蜂群星座运行在450-55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每个太空蜜蜂的顶部和底部都装有小型太阳能电池板。卫星像珍珠串一样散布在多个分布式太阳同步轨道面上,这种配置使卫星能够保持可靠的全球网络覆盖。星座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海事、能源、环境和运输领域,实现对偏远地区的可靠连接。

蜂群公司物联网卫星连接技术架构

蜂群技术公司目前提供3款硬件产品,以实现卫星物联网应用:

1、调制解调器(Swarm M138 Modem)。用于安装到第3方物联网设备中,从而实现与蜂群卫星的“双向数据”传输。其定价为99美元,推广期优惠价89美元;

蜂群公司物联网卫星连接调制解调器

蜂群与其它物联网卫星数据运营商调制解调器价格比较

2、评估工具包(Swarm  Kit)。为一个即用式数据收发工具包并用于物联网设备开发。其定价为499美元,推广期优惠价449美元;

蜂群公司物联网卫星评估工具包

3、资产追踪器(Swarm Asset Tracker)。可实现全球位置数据追踪。其定价为119美元,推广期优惠价99美元;

蜂群公司物联网卫星资产追踪器

六、金融资本市场

1.存量盘活的交易需求持续旺盛,中国2022年S基金最新报告

2022年以来,私募股权S交易鼓励政策频发,百亿级S基金纷纷落地,例如今年4月,北京200亿S基金正式落地;7月,上海首只百亿元S基金签约落地浦东;9月,证监会王建平表示证监会将研究扩大份额转让试点范围。在存量盘活的交易需求空前高涨和政策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的基础上,各地政府和市场化机构开始加速布局S市场,中国私募股权二手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1)高歌猛进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高速发展,S投资机构应运而生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股权投资市场也经历了高歌猛进的三十年。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新募基金规模和投资规模已分别达到2.2万亿、1.4万亿,2011-2021年的十年复合增长率超16%。

随着市场成熟度的逐渐提高,参与者衍生出各类细分形态,由早期的以创业投资机构为主,到早期投资机构、VC机构、PE机构、CVC、母基金全面参与。发展至后期,市场已积累了丰富的存量资产,在流动性需求增强的环境下,S投资机构应运而生。

(2)存量掘金中国S市场发展土壤基本具备‍

在存量增值时代,国内S市场快速发展的条件已具备。一方面,海外S市场已历经三十年沉淀并步入成熟阶段,为国内S市场起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参照。清科研究中心发现,海外S市场的诞生建立在一级市场成熟的基础之上,并在社会经济系统性事件爆发的契机下实现规模量级突破,再随着专业投资者的深度参与得以建立秩序、走向成熟。从具体数据来看,近十年全球二手份额交易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据Greenhill统计,2021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二手份额交易总量达到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6.7%,2011-2021年十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达17.9%。

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环境和微观市场变化为二手交易的爆发孕育了土壤。具体而言,宏观环境变化引发资产流动性需求提升,叠加政策层面大力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迎来发展窗口期。尤其是近年来在新冠疫情爆发、国际形势多变等因素影响下,金融资产估值下跌,资产持有者对流动性需求提升,为S交易带来议价空间。微观市场层面,买卖双方需求激增推高了S交易活跃度。从卖方需求来看,随着进入退出期的人民币基金数量及规模呈井喷态势增长,“退出积压”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投资人希望通过二手交易实现退出;从买方需求来看,专业投资者对于资产多元化配置、资金流动性提升以及确定性改善的诉求与日俱增,S交易成为重要投资工具之一。与此同时,S投资逻辑在海外已得到充分验证,S市场吸引力增强,历史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S基金的收益率高于同期成立的直投基金。

在上述环境下,国内S市场蓄势待发,“S策略”先行者崭露头角。我国S市场的源起可追溯至2008年,彼时,已有外资S机构关注中国市场的交易机会,同时也引进了成熟的S投资理念。2013年以后,母基金开始广泛试行“P+S+D”的策略组合,此时的“S策略”主要承担辅助资产配置的角色。2017年起,部分机构开始探索独立“S策略”,此后,随着国内基金存量问题凸显,叠加海外S市场的繁荣景象引起关注,越来越多投资人开始试行“S策略”。在此期间,本土专业S机构陆续成立,其中多数是从原母基金或直投机构中剥离而成的团队,但也不乏新设的独立S机构,这标志着专业买方开始进场。

(3)上下求索探究中国S交易现状及问题,解密头部S机构实践经验‍

有别于海外S市场循序渐进再由系统性事件催化增长的发展路径,中国S市场的多个促成因素在同一时间段内密集发生,因而从起步到爆发仅经过了短短数年。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早期进入者带来了大量机会,但另一方面,交易的参与各方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认知并适应变化,而在缺乏积累的情况下,市场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种种问题。本章将对此逐一展开探讨。

A:交易火热化,但投机型交易占比高

2014年以来,国内二手份额交易市场从萌芽期进入起步阶段,增长势头明显。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0年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二手份额交易事件共1,084起,同比增长70.8%。2021年共发生1,840起交易事件,同比增长69.7%,推算的交易总规模达1,073.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2022年上半年的推算交易总规模已达到2021全年的三分之二。

尽管S交易在国内如火如荼,但从交易规模和买方交易频率来看,却暴露出市场投机性交易占比高而投资性交易占比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目前我国S市场小额交易比例较高,46.3%的二手份额交易金额低于1,000万元,近九成案例在1亿元以内,一方面说明我国S市场体量尚小,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多数投资者的“试水”“投机”心态。(更多交易规模分布、一次性交易的买方数量占比等详细数据请参见完整报告)

B:交易主体多元化,但专业机构占比少

2021年以来参与方类型逐渐多样化。卖方层面,随着资管新规及政府引导金整合推进,金融机构和政府引导基金的卖方交易占比有明显提升,按交易金额统计,金融机构排名已上升至首位。买方层面,以银行理财子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加速布局S市场。

虽然买卖双方结构正逐渐优化,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仍然以“散户”交易为主,个人和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专业机构占比较少。此外,新进入的机构投资者能力短板也有待补足。具体而言,S交易投资者往往需要具备“能力三角”,即在认知、能力和资源三个层面的耦合,但目前市场多数参与者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能力短板。

C:交易类型丰富化,但价格发现机制缺乏

随着市场发展与国内外专业S投资机构的入局,为满足买卖双方的不同需求,我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类型逐渐丰富,由原先单纯的基金份额交易,衍生出单项目交易、资产包出售、重组基金和接续基金交易。在交易类型多样化、复杂化的同时,估值定价难度也逐渐提升。(关于各类交易模式的特点、架构及估值难度分析,详情请参见完整报告)

与交易类型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不匹配的是,我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估值方法论与实践研究尚未在市场中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标准,影响价格认定与交易达成。据清科研究中心调研统计,93.8%的机构认为资产定价是S交易的重点和难点,缺乏政策指导、实践经验和竞价机制是我国S交易市场未形成统一估值标准的主要原因。

D:交易平台已建成,但生态系统仍不完善

目前,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基金份额转让平台已建成,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也在积极拓展S市场业务,以清科为代表的专业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投资顾问和中介机构开始萌芽。

但总体而言,我国S市场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机构的发展仍相对落后。平台方面,全国性交易政策仍未明确,以北股交和上股交为代表的区域性交易平台仅接受管理人或基金注册在当地的转让方进行交易,外地基金政策并不明确,暂未形成全国性的交易平台,资源对接能力受限。第三方服务机构方面,与海外相比,我国S市场在专业服务机构的品类、数量和服务质量上均有一定差距,生态系统仍有待建设。

E:头部专业化机构的实践经验对市场的启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多数参与者还在摸索时,已有一批头部S机构在大量的交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头部S投资机构的团队组建经验、内部运营机制、估值方法、投资策略等方面都值得市场学习借鉴,清科研究中心围绕上述维度逐一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示头部机构的实践经验,报告中还选取了尚合资本、深创投、TR资本、LGT资本四家典型机构剖析其投资策略。

2.陕西国资出手:长安汇通7亿收购“军工概念股”新兴装备

12月21日,北京上市公司新兴装备(002933)公告称,长安汇通出资4.6亿元,以协议转让方式获得第1大股东地位,累计持股总量达18.58%。

与此前“协同省内上市公司”不同,这是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长安汇通第一次“收购”异地上市公司,并对陕西几近熄火的“买壳潮”进行了创新延续。

(1)抄底:7亿实控“标的”

从业务结构上看,新兴装备主攻以伺服控制技术为核心的航空装备产品,其中机载设备主要包括机载悬挂/发射装置、飞机信息管理与记录系统和军用自主可控计算机,是航空装备领域典型的“硬科技+小军工”。

在新兴装备招股说明书中可见,新兴装备为我国军机挂架和随动系统的唯一供应商。从财务表现上看,这家2018年于中小板上市的科技类公司,上市至今主营业务结构非常纯粹,没有跨界行为。2015年至2020年间,营收从2.5亿元成长至3.19亿元,净利润每年超过1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兴装备没有银行负债,整体负债率不足20%。

如上图所示,2021年,新兴装备归母净利润出现了首次亏损,金额非常小(184万元),行至2022年3季报亏损面有所放大。新兴装备对此的解释是:2021年原核心装备产品的订货量和交付数量因客户采购需求计划变更而明显减少,新型号装备产品的定型及合同签订受最终用户需求及疫情等因素影响,尚未实现批量交付,公司正经历新旧产品交替的转型阵痛期。

而从二级市场来看,军工指数(399959.SZ)基本接近近3年低点,也推动新兴装备的股价行至相对低位(23元左右),市值仅为27亿元上下。

尤其是在转让公告中,我们看到新兴装备转让方承诺:2023年—2025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4亿元,且2023年不能为负值,如果达不到承诺数的90%,转让方将进行差额补偿(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既然原股东如此有信心,为什么还是放弃控股地位呢?新兴装备创始人戴岳先生,年龄已介70岁,或许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提示一下,截止2022年半年报,新兴装备账面现金还有4.8亿元,其他流动资产中还有理财产品4.7亿元。

(2)观察员:“买壳潮”再进化

长安汇通是一个谨慎的公司。在此次出手之前的一年前(2021年12月),长安汇通出资2.32亿元获得5.8%股权(680万股),并以第二大股东身份提名了一名董事人选。从这个角度上说,净资产高达560亿元的长安汇通彼时选择了更安全的“入场券+观察员”方式。

这种新方式,可以称之为陕西“买壳潮”的最新进化。因为卡在半道或出师夭折的案例太多了,既有省属国企,也有地方平台,灵活的民营企业也有未能如愿者。3年后重新看待“陕西买壳潮”,其实可以总结得很多,例如价格并不关键,实业判断与风险识别才是选壳标准,例如要对创始股东有理性认知,不能借资金优势夸大乐观预期,这其中就包括“技术路径”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图:新兴装备产品应用场景

事实上,长安汇通的这种谨慎,在方案设计中亦多有体现:

1:保持了创始股东的“利益一致”:公告显示转让之后,创始人戴岳先生仍然持股(17.87%),与长安汇通相差在毫厘之间,并将继续担任“终身名誉董事长”,也会维持“现经营团队与核心人员”的稳定性。这些安排充分调动了创始团队的积极性,不但有利于三年业绩承诺的兑现,对双方团队迅速融合也至关重要。

2:确定了国有资本的“有效行权”:转让方放弃了36个月的表决权,同意在9名董事会成员中,由长安汇通提名5名非独立董事与2名独立董事,提名董事长人选,推荐关键高管人选,这种安排足以确保国资对董事会的控制,符合国有企业监管的相关法规与市场化准则,也更容易获得审批通过。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全球半导体观察、OFweek、OFweek激光、OFweek太阳能光伏、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投融界、投资界、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