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周报 2020年第20期

行业报告 2020-07-17 16:50:00

半导体芯片行业

1.艾迈斯成功收购光电子半导体龙头企业欧司朗

  2020年7月10日——全球领先的高性能传感器解决方案供应商、移动市场3D脸部识别领域领导者艾迈斯半导体(ams AG,瑞士股票交易所股票代码:AMS)今日宣布已于7月9日成功完成对欧司朗(OSRAM)的收购。收购要约已于7月9日全部敲定,收购款也已支付给标的股份持有方。
       艾迈斯半导体首席执行官Alexander Everke指出:“我们很骄傲能够按计划成功完成对欧司朗的收购。在将艾迈斯半导体和欧司朗整合为全球传感器解决方案和光电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的道路上,今天的收购可谓是这一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两家公司强强联手,将共同为客户提供激动人心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进光电技术的创新。我们扎根于欧洲,将结合欧司朗的强大技术、IP和市场地位,与艾迈斯半导体进行整合,我们相信,凭借双方的巨大潜力我们将成为光电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艾迈斯半导体全球团队欢迎欧司朗全球员工的加入,并共同期待两家公司的成功整合。”
       交易完成后,艾迈斯半导体持有欧司朗69%的股份(不含库存股份),除按收购要约购买股份之外还额外购入股份,交易总额约27亿欧元。作为欧司朗的大股东,艾迈斯半导体预计将很快根据持股比例获得欧司朗监事会席位。艾迈斯半导体将适时宣布推动两家公司进一步整合的后续举措。

2.台积电首爆4纳米制程即将量产

  台积电(TSMC)日前在新竹举行年度股东大会中,首度透露在其5纳米(N4)与3纳米制程之间,将会有4纳米制程(N4)的开发。
       “N4会是N5的演进,”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Mark Liu)在股东会后的记者会上告诉EDN姐妹媒体《EE TImes》记者:“我们已经准备好与客户进行N4的业务洽谈。”刘德音的说法证实了稍早之前一位台积电晶圆厂内部人士对《EE TImes》所透露的消息。
  身为全球晶圆代工产业龙头的台积电,逐渐拉大了与三星(Samsung)之间的距离;目前三星是台积电在7纳米制程的唯一竞争对手。根据业界消息,三星可能会在2022年开始量产3纳米制程,该公司已经投资了1160亿美元在首尔南方的平泽市(Pyeongtaek)兴建5纳米晶圆厂,积极与台积电争夺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市占率。
  台积电的N5制程已经量产,随后将会是N5P与N4。刘德音表示,该公司将在2022年推出N5P,然后2023年推出N4。不过台积电婉拒透露N4制程细节,并称此讯息是在该公司还未准备好官方新闻稿讯息前就先泄露。

3.除美国禁止华为外,英国、德国也开始排除华为5G设备

  近几年,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美国把中国众多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而打压最为剧烈的,就是华为——从列入实体清单到封锁芯片供应,华为面临着美国全面打压。但在美国全力打压时,美国昔日的同盟——欧盟部分国家并未跟随美国的步伐,而是选择与华为继续合作。对于他们来说,华为与爱立信、诺基亚及沃达丰等通信企业相比,华为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更具性价比,如果对华为的产品进行更换,那么他们不仅仅要支出额外的“替换费用”,同时还得在后续通信建设中,支出高于华为1/3的费用购买爱立信或诺基亚的设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国家开始了“翻脸”!
       2019年5月30日,华为公司跟英国电信一起,正式启动5G网络商用。英国一系列的举动,对于华为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华为方面也不断完善英国的5G网络建设。为了巩固英国市场,华为在2020年6月,获准在英国剑桥建立研发和制造中心。据了解,该中心作为其光电业务全球总部,第一阶段投资10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87.7亿元,并“进一步巩固剑桥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
       据《每日电讯报》称,英国政府官员目前正草拟提案,建议最快于6个月内停止在5G网络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同时加快拆除已经安装好的华为设备。报道称,英国政府突然改变5G政策的原因是,GCHQ在一份报告中,认为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将迫使后者使用不受信任的技术,可能导致潜在风险无法得到管控。
  德国同样也开始了对于华为的禁用措施。
  在2020年2月,经过其内部持续数月的辩论,相关人员正式表明立场,并发布了一份相关文件,该文件表示,德国将对外国供应商采取更加严格的规定,同时宣布正式取消对华为5G的限制。但在2020年4月,据路透社报道,德国电信巨头T-Mobile出于“安全”的理由,单方面终止与华为的合作,而在此前,该公司已经与华为签署了价值超过41亿元的5G设备采购合同。
  对德国来说,如果德国联合政府坚决反对采用华为公司的5G技术,该企业预估将起码经济损失30亿欧元;而更新换代4G互联网,也许需要长达五年的时间。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通过5G加快国家经济建设才是最终的目的;但对于美国而言,美国希望华为成为第二个“中兴”——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利益是永恒的。
  但对于华为来说,美国的打压只能触发华为更大的激情和动力,并不断把华为推到新的高度。同时,华为在面对美国一系列的打击下,也会逐渐完善自身、巩固自己的技术实力。

4.汇顶科技拟推行1.12亿元员工持股计划

       7月10日,汇顶科技披露2020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拟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公司核心员工实施持股计划。参加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对象合计不超过55人,其中,公司高级管理人员1名。员工持股计划的持有人不包含公司的董事、监事。存续期不超过60个月。
        本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为汇顶美国提取的拟向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发放的2020年-2023年奖励基金,提取奖励基金的金额上限为1,600万美元,按202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6.9943计算,折合人民币为1.12亿元,计提的奖励基金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计入当期费用。
        若以汇顶科技今日股票收盘价格259.47元/股计算,预计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可以购买的标的股票的最大数量为43.13万股,占公司现有股本总额的0.09%,而最终标的股票的购买情况以实际执行情况为准,尚存在不确定性。
        汇顶科技表示,芯片设计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骨干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公司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全球布局,吸纳和保留全球技术精英为我所用,共同承载“创新技术,丰富生活”的使命和责任;为了建立海外员工与公司所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吸引、激励和保留海外核心技术人才,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和股东价值提升,公司根据相关法规制定了本员工持股计划。

5.陕西铟杰磷化铟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工

        7月7日上午,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磷化铟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工仪式在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隆重举行。开工仪式由新材料产业园区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郭文茂主持。铜川市副市长姜学武宣布开工令。市政府副秘书长井保辉、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王晓刚、市资金管理局局长吴范林等领导出席开工仪式。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华介绍项目情况,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致辞。
 
        磷化铟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项目由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分三期实施,总投入7.6亿元,一期投入6000万元,用于半导体材料磷化铟多晶生产装备系统、预处理系统等设备以及公用工程,建设百级无尘车间、万级无尘车间及全封闭恒温恒湿标准生产车间,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切实符合半导体材料生产需求。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0月完工试生产,2021年4月达产达标后实现年生产10000kg磷化铟多晶产品。
       目前,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占地2000亩的光电子产业园现已建成标椎化厂房10万㎡,已有澳威众创、澳威激光、日月芯、尔思泰科技、隽美经纬等多家芯片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光电子集成产业链初步形成。此次磷化铟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磷化铟晶体材料生产企业,对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对园区进一步完善光电子产业结构,实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器行业

1.大族激光一季度激光设备销售4032套,大功率激光业务快速增长

        7月9日,大族激光发布《主体与相关债项2020年度跟踪评级报告》,相对于4月28日大族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评级报告》显示了大族一季度更为详细的经营数据。
        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大族实现营业收入15.10亿元,同比下降28.96%,净利润1.07亿元,同比下降33.25%,毛利率同比上升2.17个百分点。其中激光加工设备收入同比下降37.05%,毛利润同比下降35.74%,毛利率同比变化不大;而PCB市场需求的持续发力,导致PCB及自动化配套设备营业收入在有疫情的情况下同比大幅增长54.80%,毛利润同比增长1.06倍,由于2019年一季度单位产品分雄费用较大,而2020年一季度产销量都大幅提升,单位产品销售费用分推大幅下降,致使毛利率大幅上升9.73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大功率光纤激光器价格的大幅下降,大功率激光及自动化配套设备价格同样降幅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今年以来,大族逐步提升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自给率,加大开拓中低端市场,4月出货台数创历史新高。未来,随着自产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出货台数的进一步提升,有望提高大功率业务毛利率水平。从订单结构来看,工程机械行业订单增长迅速,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稳定增长。长期来看,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定制化产品将成为主要方向。
       同时大族正发力大功率激光器及设备业务。公司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系统及机器人自动化装备产业项目,2019年已投入4.75亿元,2020年1-5月已投入0.18亿元,累计投入8.67亿元,预计今年11月份完成项目建设。
       截至2020年3月末,大族在建项目分别为欧洲研发运营中心和大族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已完成投资23.85亿元,未来或将仍有一定外部融资需求,预计大族今年总负债规模将超过公司营业收入。

2.恩耐激光:光纤激光器市场还有诸多潜力

       恩耐自2000年正式成立并进入市场以来,始终致力于开发与推进激光技术,通过研发、设计与制造为客户提供创新的激光解决方案。凭借高性能的半导体激光器与光纤激光器以及强劲的垂直整合能力,恩耐激光不断扩大传统的制造范围,其产品解决方案成功进入工业、精密加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于半导体泵浦源,恩耐的王总介绍说:“半导体业务一直都是恩耐的核心业务,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专注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像976nm的半导体泵浦源,目前业内常见的高功率泵浦源功率接近300W,但我们的产品单模块功率已经接近500W,大大领先于行业目前的水准,并且我们仍在致力于提升产品的功率及稳定性。可以不夸张的讲,这个展馆内绝大部分激光器厂商,包括一些美国、德国的领先制造商,它们都要用到恩耐的泵浦源,这是我们非常自豪的地方。本届光博会我们带来这两款产品,希望能够打开更好的市场局面。同时恩耐将保持一贯的作风,用更好的技术、更好的产品,为我们国家的先进制造、高端制造提供更多更好的激光工具。”
       随着光纤激光器市场快速发展,价格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价格战给一些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痛苦,但从宏观层面来看,产品价格下降对整个激光行业的发展却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王总举例说:“以手持焊市场为例,目前手持焊设备每年的需求约八百万台,其中40%有可能被激光手持焊所替代,潜在的市场容量有三百多万台。作为对比,目前国内光纤激光器全年的出货台数也才几万台,仅是手持焊市场都有巨大的空间。而这部分市场,从技术应用来说已经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价格。当激光手持焊的成本下降到足够低的时候,这部分市场又将迎来一轮大的爆发,而那时激光器的销量也将出现十倍、二十倍的增长。这仅是手持焊一项,还有其他很多目前激光没有触及到的领域也都是如此。”
       光纤激光器是眼下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对线切割、火焰切割等传统工艺的替代。王总认为,对光纤激光器而言,只要能够在某一领域得到应用,最终一定会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选择。只不过眼下可能因为价格太贵、投资性价比太低等因素,导致整体的行业渗透率有限,但未来一定能够替代其他的应用工艺。虽然价格战对参与的各方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但对提升激光的市场渗透率来说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Jenoptik拟2亿欧元收购光学计量公司Trioptics 100%股权

       日前,德国业纳Jenoptik同意分两阶段在明年年底完成对光学计量公司Trioptics的收购。Trioptics总部位于德国汉堡,由现任首席执行官Eugen Dumitrescu于1991年创立。目前公司已发展到拥有400多名员工,其中100人从事研究活动,遍布欧洲、亚洲和美国。
  Jenoptik表示,由于近年来强劲的销售增长,Trioptics在2019年的年营业额达到了8000万欧元左右。这意味着一旦交易完成,Jenoptik的年收入和员工数量都将增加约10%。
   Dumitrescu说:“与Jenoptik一起,数字化时代令市场对数字成像和虚拟现实的需求快速增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下一波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增长潜力。通过联合市场,我们可以实现协同效应,持续近年来的动态增长。”虽然两家公司没有具体说明这笔交易的价值,但Jenoptik表示,这笔交易大约相当于Trioptics 2021年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10倍。这意味着这笔收购起码在2亿欧元以上。
       收购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Jenoptik最初将收购75%Trioptics的股份,剩下的25%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收购。虽然Jenoptik监事会已经批准这笔收购,但仍需获得德国竞争监管机构德国央行(Bundeskartellamt)的批准。
  Jenoptik的首席执行官Stefan Traeger在公司声明中表示:“收购Trioptics是Jenoptik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公司专注于深耕光学和光电子领域的重要一步。”Stefan Traeger说:“我们正在加速盈利增长,从而使我们的业务更加广泛和国际化。这笔交易将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数字世界应用产品和服务。”

4.苏州纳米所在超高精度激光光刻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子旸研究员与国家纳米中心刘前研究员合作,在Nano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5 nm Nanogap Electrodes and Arrays by a Super-resolution Laser Lithograph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他们开发的新型5 nm超高精度激光光刻加工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了研究团队所开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激光直写设备,利用了激光与物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提高加工分辨率,其有别于传统的缩短激光波长或增大数值孔径的技术路径;并打破了传统激光直写技术中受体材料为有机光刻胶的限制,可使用多种受体材料,极大地扩展了激光直写的应用场景。本项工作中,研究团队针对激光微纳加工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很好地解决了高效和高精度之间的固有矛盾,开发的新型微纳加工技术在集成电路、光子芯片、微机电系统等众多微纳加工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工作中,基于光热反应机理,研究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三层堆叠薄膜结构。在无机钛膜光刻胶上,采用双激光束(波长为405 nm)交叠技术(见图2a),通过精确控制能量密度及步长,实现了1/55衍射极限的突破(NA=0.9),达到了最小5 nm的特征线宽。此外,研究团队还利用这种超分辨的激光直写技术,实现了纳米狭缝电极阵列结构的大规模制备(如图2b-c)。相较而言,采用常规聚焦离子束刻写,制备一个纳米狭缝电极需要10到20分钟,而利用本文开发的激光直写技术,可以一小时制备约5×105个纳米狭缝电极,展示了可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潜力。
双束交叠加工技术示意图(左)和5 nm 狭缝电极电镜图

三、新能源行业

1.丰田携手五家家国内车企联合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系统

        6月上旬,丰田签署协议,联合一汽、东风、广汽、北汽四家汽车企业以及亿华通公司计划在年内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
       当前,尽管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尚不够成熟,但各界却越来越重视。“引导加大氢燃料电池基础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技术瓶颈,促进产品国产化;鼓励、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氢能示范应用,推动大规模产业集群形成;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能源企业牵头建立稳定、便利、低成本的氢能供应体系;完善标准法规建设,加快氢气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后的管理细则制定;制定顶层氢能规划,合理规划加氢站,制定长期稳定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再次为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提出建议。
        在国内,近来的氢燃料电池零部件也在不断前行。“此次与丰田等汽车企业合作,是亿华通‘自主+合作’双运作模式下的一次战略性路线布局,进一步完善了亿华通‘自主石墨板+国际金属板’双技术路线。”亿华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国际先进技术积极吸收、借鉴与合作的同时,亿华通将持续深化自主石墨板技术创新,提升在氢燃料电池技术尤其是石墨板路线方面的技术储备及产品市场竞争力。
        亿华通公司是清华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的产业化实体,也是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长期孵化支持的重点企业。早在14年前,亿华通就联合清华大学承接了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中的氢燃料电池客车开发,并先后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首届青奥会等多个世界级重大活动的燃料电池客车示范运营专项。亿华通为福田汽车等整车企业提供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相关车辆已经在北京、张家口、郑州、上海、苏州等多地开展商业化运营,产品实现客车、公交车、物流车、轿车等多元化覆盖。其中,北京与张家口在线运营的近3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经历了高纬度地区冬季低温环境考验,运行状况良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示范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8年,亿华通与丰田开展合作。2019年4月,亿华通与丰田联合研发了6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至今,亿华通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经覆盖30kW至100kW。

2.2020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盘点,宁德时代排名第一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通过发布的《动力电池月度数据库》统计显示,2020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约35.2万辆,同比下降42%,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7.5GWh,同比下降42%。其中,装机量排名前十动力电池企业合计约16.44GWh,占总量的94%。
GGII解析数据看点:
        1.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不及预期。在排名前十企业中,六家企业同比增速为负,四家企业同比增速为正。剔除LG化学、松下,仅中航锂电和塔菲尔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正增长,增速分别为54%和15%。
        2.比亚迪在2020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企业中同比降幅最大,较去年同期下降66%,份额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0.37个百分点。
        3.外资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松下加速渗透国内动力电池市场,2020上半年在国内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分别为14.34%、2.07%,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14.33%和1.71%。

3.50亿定增获核准,中环股份投建8-12英寸硅片产线

  近日,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0年7月6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核准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57,031,294股新股,发生转增股本等情形导致总股本发生变化的,可相应调整本次发行数量。
  根据此前的公告显示,中环股份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即557,031,294股(含本数),且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拟投资于集成电路用8-12英寸半导体硅片之生产线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集成电路用8-12英寸半导体硅片之生产线项目投资总额为57.07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为45亿元。该项目由中环股份控股子公司中环领先实施,通过购置生产设备,建设月产75万片8英寸抛光片和月产15万片12英寸抛光片生产线,建设期为3年。
       资料显示,中环股份长期专注于硅材料及其延伸产业,产品包括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材料的制造与销售以及高效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等。在其现有半导体材料中,5-6英寸硅片产销量快速提升,8英寸硅片已实现量产。
       中环股份表示,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中环股份产品中半导体材料的占比,项目投产后,公司8英寸硅片产能将进一步增加,并实现12英寸硅片的量产。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不断发展,8英寸、12英寸半导体硅片已成为市场主流产品,不过由于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的制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行业集中度较高,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具备8英寸、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能力。
       据中环股份此前发布的可行性分析中指出,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前五家供应商日本信越化学、日本胜高、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和韩国SK Siltron,已占据半导体硅片市场90%以上份额。在中国大陆,仅有包含中环股份在内的少数几家企业具备8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生产能力,而12英寸半导体硅片主要依靠进口。
       中环股份认为,作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硅片生产企业,中环股份通过扩大8英寸半导体硅片产能,增加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线,不仅能够为国内和国际的晶圆制造商提供优质且稳定的原材料,而且能够填补目前大尺寸半导体硅片制造领域的产能缺口。

4.晋能科技第一片异质结166mm电池片顺利下线

  近年来,随着光伏市场的不断增长,光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中的佼佼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凭借转换效率高、提效空间大、发电能力强、工艺流程短等多重优势,受到行业内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内率先实现异质结技术量产的制造商,晋能科技一直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坚持用技术创新助力产业进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6月30日,晋能清洁晋中基地第二期100MW异质结建设项目第一片异质结(HJT)M6(166mm)电池片顺利下线。
  本次投产的HJT M6电池技术,是对异质结量产技术的一次全方位升级,也是晋能科技作为异质结技术领军企业针对异质结量产技术的又一次重要探索,通过对非晶硅沉积、TCO沉积、金属化等技术进行突破性重塑设计,针对性地解决了异质结产业化的痛点问题。
  据了解,此次下线的异质结产品率先采用M6尺寸硅片,并叠加了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将充分发挥异质结电池的竞争优势,预计2020年底平均效率可达24.2%,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 
  晋能科技表示,这次在尖端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为异质结电池规模化量产作出新的标杆,晋能科技有决心也有信心,坚持走技术创新的路子,为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加速下降铺设捷径,引领产业进步。
  作为推动异质结技术量产的领军企业之一,晋能科技超高效异质结电池量产最高效率突破至24.73%,并已实现大硅片、MBB、半片技术的异质结双面组件的量产,双面综合功率高达530W。
  得益于强有力的创新技术驱动,晋能科技近年来在组件出货方面表现优异,截至目前,公司的产品已远销印度、日本、韩国、阿根廷、乌克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组件供应商。
  晋能科技表示,未来,公司在推动中国光伏品牌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还可以走得更快、更远,公司将时刻牢记促进能源转型的重要使命,全力推动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2019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突破90亿美元

  2019年得益于美国,西班牙,拉丁美洲,乌克兰和越南等主要市场的旺盛出货量,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实现了创纪录的出货量,收入首次超过90亿美元大关。
  逆变器的全球竞争格局仍然相对巩固,前十大供应商占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的70%以上。随着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由于两个关键因素:技术进步和全球安装增长的平衡转移,预计光伏逆变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若干关键技术趋势为光伏逆变器供应商在不断发展的行业中提供了更积极竞争的机会。例如,供应商继续发布更大的逆变器,特别是用于公用事业规模太阳能光伏装置的三相串式和集中式逆变器。在过去的几年中,三相串式逆变器供应商一直在努力向客户宣传大型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分布式架构的优点。总体而言,随着串式逆变器的普及率稳步提高,这些供应商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在大型商业项目和小型公用事业规模的安装中。最近,供应商已经发布了超过200 kW的组串式逆变器,因为它们开始竞争更大的系统尺寸及竞价项目。
       同样的趋势正在影响集中式逆变器制造商,领先的供应商发布了更大的平均尺寸。3 MW和4 MW之间的大型独立中央逆变器的出货量增长67%,达到15.5 GW,占2019年全球集中式逆变器出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IHSMarkit预计,未来五年,较大的集中式逆变器出货量将增加 ,因为集中式逆变器供应商的目标是在每瓦成本基础上更积极地竞争,同时防止公用事业规模安装中大型串式逆变器受到侵害。
       随着供应商继续推动光伏逆变器功率的极限,他们正在寻求新的材料和软件来帮助他们实现技术的下一个飞跃。例如,供应商正在仔细监控碳化硅价格,这为逆变器设计者提供了制造甚至更高效,功率密度更高的光伏逆变器的潜力。同时,在整个系统领域的其余部分,供应商都在等待向更高电压转变的线索,尤其是在标准已迅速达到1500V的公用事业规模安装中。
       总体而言,将有更多种类的光伏逆变器供应商在全球市场以及所有系统类型(从住宅到商业到公用事业规模的安装)中相互竞争。在短期内,强大的价格压力将帮助一些供应商捍卫或增加其市场份额。从长远来看,随着供应商赢得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或者随着供应商合并或被收购以建立互补的产品组合,行业可能会看到进一步的整合。

、复合材料行业

1. 全碳纤维车身的Le Mansory超级跑车,全球只生产三台

  Le Mansory 是福特GT的一个全新完整的造型转换,从该公司以其著名的野生外观的车身套件而闻名,此次改装版汽车采用了全碳纤维车身面板。该公司打算只建造三台经过改造的GT。 
  这不仅仅是福特GT的新车身套件。Mansory修改了发动机管理系统,将输出功率提高到700马力(522千瓦)和620磅英尺(840牛顿米)。相比之下,储备输出功率是647马力(483千瓦)和550磅英尺(746牛米)。该公司表示,额外的动力和经过改进的空气动力学技术将最高时速提高到220英里/小时(354公里/小时),而不是原来的216英里/小时(348公里/小时)。
  所有经过大修的车身面板都是碳纤维的,更宽的挡泥板使外部比原厂宽1.97英寸(5厘米)。重新造型有很多锋利的边缘,但仍然保持了现代福特GT的一般审美。
  超级跑车采用定制的颜色,称为Bleurion Race。为了增加视觉效果,Mansory对沿前部延伸的碳纤维使用了纹理效果。在材料上还有一个方格旗图案,用于挡泥板扩展、饰板和庞大的副翼等区域。代替库存的一对排气管,这三个排气管呈三角形排列。

2. 中材科技、光威复材发布上半年业绩快报

(1)中材科技:业绩超市场预期
  中材科技发布2020年中报业绩快报,营业收入75.9亿元 ,同比增长25.1% ;利润总额10.66亿元,同比增长34.9% ;归母净利润8.8亿元,同比增长34.9% ,业绩表现超市场预期。
       风电高景气度延续,叶片出货情况较好尽管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装机速度放缓,根据国家能源局2020年1-5月风电装机4.9GW增速下滑,但受益于政策支持叠加风电抢装,行业持续高景气,公司叶片出货情况较好,贡献主要的业绩增长。“两海战略”持续推进,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玻纤结构调整优化, 6月部分品类小幅涨价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订单整体表现较差,但泰山玻纤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叠加风电抢装带来的风电纱及制品需求较好,上半年公司玻纤板块收入增速转正,表现强劲。且玻纤价格处于周期底部,向上可期,根据卓创资讯,6月泰玻部分玻纤纱产品价格上涨100元/吨。公司泰安基地10万吨新生产线5月点火,还有一条生产线年底有望投产 ,叠加持续降本增效,业绩稳中有升。
  隔膜市占率稳步提升,下半年值得期待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锂电池行业需求亦整体下滑,但公司隔膜市占率稳步提升,海外客户拓展顺利,湿法隔膜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二。年内新生产线已完成建设,设备调试和投产有所滞后,期待下半年隔膜起量,是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2)光威复材上半年报预告:预计利润同比增长10%~15%
  光威复材近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前二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41亿元~3.57亿元,同比增长10%~15%。
  报告期内,公司统筹安排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努力减小疫情对经营业务的影响,军民品碳纤维(含织物)业务保持稳定增长,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6%;风电碳梁业务受疫情蔓延影响存在推迟发货的情形,收入较上年同期微增约4%;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0%。经初步测算,公司2020年1至6月非经常性损益约2517万元,同比减少约178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2242万元,同比减少约4690万元。 

3.2020年全球PAN基碳纤维生产厂商的产能及全球碳纤维需求分析

  在全球PAN基碳纤维的供应方面,2019年全球碳纤维铭牌产能(nameplate capacity)为161,200吨,其中日本东丽公司以57,000吨的年产能在碳纤维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这几乎与紧随其后的四大供应商的产能相当。
  美国Hexcel和日本三菱化学碳纤维产能均为1.6万吨,日本帝人紧随其后为1.4万吨,经过统计在全球总产能16.1万吨中,日本东丽、日本三菱化学、日本帝人三家企业约占全球碳纤维产能的54%,而其中东丽公司占全球产能35%。
  2020年预计韩国晓星的产能将增加2,000吨,日本帝人正在美国增加产能2200吨,日本东丽在美国和墨西哥的产量增加2,000-3,000吨。预计到2020年底,全球碳纤维铭牌产能将达到172,000公吨。
  中国的碳纤维制造业正在逐渐成熟,但是每个供应商的最大产能都不足10,000吨,其中主要的公司是中复神鹰、恒神、精功科技、威海光威复合材料等,而近期几乎所有的中国公司都有扩张计划。
  全球对碳纤维的需求非常复杂,主要是因为碳纤维的种类繁多——丝束(有小丝束、大丝束之分)和机械性能(按强度、模量又有多种规格)。尽管如此,2019年全球碳纤维总需求为123,300公吨,其中85,000吨来自于包括风能、汽车、压力容器和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工业领域,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市场24,500吨,体育和休闲领域占13,800吨。
  展望未来,预计到2025年,碳纤维总需求将达到191,350吨,其中风能用碳纤维有望达到27,300吨,交通运输用碳纤维规模将达到22,750吨,基础设施预计将达到20,800吨。到2025年,航空航天最终市场将需要30,000吨碳纤维,其中15,500吨将用于商用飞机,其余部分用于内饰、国防、公务机、通用航空、发动机、旋翼飞机、无人机等。

4. 2020-2027年碳纤维市场洞察:当前和未来趋势以及市场预测

  2020年7月10日,国外GMI Research公司发布了2020-2027年碳纤维市场预测报告,在预测期内,航空航天、国防、汽车和风能行业对碳纤维的需求将驱动碳纤维市场。
       过去几年,碳纤维行业经历了可观的增长。航空航天、国防、汽车和风能行业对碳纤维的强劲需求是推动全球碳纤维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不断增长的汽车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轻型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市场的增长铺平了道路。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消费者现在正在积极寻找省油的车辆,以符合与汽车污染有关的政府法规,并同时减少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航空航天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北美和欧洲,将为碳纤维市场的增长打开新的大门。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全球化趋势,航空航天业对商用航空的需求已大大增加。消费者现在变得更加注重健康,并且越来越多地参加各种体育和体育活动。这导致碳纤维在各种运动和休闲设备中的应用,以捕捉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些因素的结合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吸引大量最终用户选择碳纤维。
      丙烯产量的增加激增了对聚丙烯腈的需求,聚丙烯腈是生产碳纤维的主要原料。主要地区研发活动的加快是造成碳纤维市场增长的另一个因素。另一方面,COVID-19的爆发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对汽车市场和碳纤维需求都构成了负面趋势。然而,预计该市场将在2021年反弹,而从2022年起将以显着速度增长。
      以原材料为基础,PAN基碳纤维有望在预测期内以更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这种碳纤维在汽车工业、体育和休闲、航空航天和国防、风能和其他行业等众多领域中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是推动该领域在碳纤维行业中增长的主要因素。PAN基碳纤维的卓越性能(例如高强度、高模量、高成本效益)推动了其加速的应用,并产生了更高质量的纤维。所有这些功能将吸引许多最终用户采用PAN基碳纤维。
      基于最终用途行业,预计在预测期内,航空航天和国防最终用途行业将主导市场。这归因于飞机产量的增加,尤其是波音和空中客车公司的产量。在接下来的20年中,这些公司的需求激增,总计达9,000架新型宽体飞机。由于这些因素,对碳纤维的需求也将增加。
      在该地区的基础上,预计欧洲地区将在2020年至2027年期间主导碳纤维市场。由于对具有优异强度、轻质和耐腐蚀性能的材料的强烈需求,该地区的市场正在增长。此外,电动汽车制造商和飞机制造商的广泛存在,再加上欧洲国家海上风电场安装数量的增加,将为碳纤维市场的增长带来无数的机会。菲亚特、宾利和宝马等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遍布欧洲各个国家。这些制造商越来越多地在不同的汽车结构部件中使用碳纤维,包括引擎盖、前端和保险杠。

、卫星通信行业

1. 国内首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成功首航

       7月7日,中国第一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青岛航空QW9771航班在青岛举行首航仪式。16时46分,飞机由青岛流亭国际机场起飞,于19时21分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与使用传统Ku卫星的互联网飞机不同,本次航班适配的高速互联系统基于国内首颗且唯一一颗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飞机在万米空中可以实现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联网,为乘客带来与地面上网一样的网络冲浪体验。
       平飞阶段,机上旅客使用个人手机连接空中互联网,从2000多个优质互娱内容中挑选喜欢的类型,体验数字生态客舱带来的内容丰富、品质稳定的机上娱乐体验。
       本次航班还实现了国内民航史上第一次空中直播。嘉宾在飞机上与地面直播间进行视频连线,实时分享空中画面,空中信息孤岛被打通。
       这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利用数字化航空娱乐服务系统及数字客舱一站式软件解决方案,构建了包括移动端空中内容娱乐、航旅出行服务、空中电商新零售等多元空中互联网生态,成为支持疫后民航业结构重塑和数字化转型的优秀范例。

2.从Ka宽带卫星正式服务客机,看中国卫通的卫星互联网布局

      7月7日19点21分,随着青岛航空QW9771航班落地成都,我国第一架高速互联网飞机圆满完成首秀。本次飞行意义重大,标志着Ka宽带卫星网络正式开始提供民航高速互联网服务。卫星运营方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响应新基建发展政策,通过推动Ka宽带卫星在各领域的应用,积极将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中的卫星互联网建设落到实处。
  发挥Ka卫星优势,打破空中信息孤岛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开发Ka频段的通信卫星,这是国际通信卫星领域的一个新热潮。相比传统的C频段和Ku频段,Ka频段的优势首先是带宽大。Ka频段工作范围为17.7~31GHz,远超C频段(3.7~6.4GHz)和Ku频段(10.95~14.5GHz),能够利用的频带更宽,更能适应高清视频等应用的传  输需要。中星16号的最大容量可达20Gbps,超过我国以往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这就是中星16号被称为高通量卫星(HTS)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最火爆的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也申请了Ku、Ka和V频段。外界估计,Ka频段将是星链卫星的主要工作频段。
中星16号参数
  其次,天线小。按照无线电波发射与接收的一般原理,达到同样的发射和接收效果,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其天线尺寸越小。因此相比于Ku和C频段,Ka频段天线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小更轻,便于安装和灵活移动;或者在与Ku和C频段天线尺寸差不多的情况下,Ka频段的天线增益可以做得更大。
  最后,容量的大幅度提升,必然带来单位成本的下降,在全球高通量卫星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卫星通信资费将保持降低趋势。
  众所周知,和地面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被4G/5G移动通信网所覆盖不同,在高空飞行的民航客机一直是互联网的死角。过去,虽然有些航空公司也提供了飞机上的上网服务,但网络速度比较慢(大部分是基于Ku和C频段的卫星网络),上网价格昂贵,乘客使用机上互联网的机会很少。以中星16为代表的Ka频段宽带互联网卫星投入使用后,必将打破空中信息孤岛,为旅客提供如同地面移动4G网络一般的上网服务。同时Ka高通量卫星航空互联网可为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和飞机提供高性价比的空地宽带连接,助力航空公司实现精确高效的运行管理及全连接的数字化转型。
  今次首航的成功,标志着这一市场的大门正式开启,Ka高速卫星网络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自主可控,高空高速上网的中国方案
  据中国民用航空业的统计,到2019年初,中国大陆地区拥有约3641架大型民航客机,另外还有3000多架小型飞机,包括公务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和热气球等飞行器。2019年,中国民航运输旅客高达6.6亿人次。随着国产客机高速网络服务的正式推出,空中互联网这一蓝海市场将被激活。
  中国卫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国产高速互联网飞机首航任务,中国卫通携手生态合作伙伴,实现了自主可控高空高速上网的中国方案的首次亮相。中国卫通是机上互联网产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打破了国外Ka频段卫星的垄断,将飞机高速互联网真正推向了中国市场。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的中星16号卫星已经可以覆盖中国民航90%以上的国内航线,能够为每架飞机提供超过150Mbps的网络接入服务。未来,中国卫通正在建设和规划新的更大容量、更广覆盖的高通量Ka卫星。同时,中国卫通还将积极展开国际合作,通过网络漫游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为全球航司提供高速航空卫星互联网服务。
中星16号卫星建立天地一体化高通量卫星通信网络
  新基建如火如荼,中国卫通成为卫星互联网建设先锋
  2020年我国出台了以“新基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方案,第一次把卫星互联网纳入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内,为卫星互联网产业打开了一片蓝海市场。
  Ka高通量卫星时代,由于容量的急剧增加而带来单位带宽成本的显著下降,更夯实了卫星互联网弥合“数字鸿沟”的可行性。卫星互联网作为我国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其建设和发展势在必行。
  地面网络建设成本与人口分布高度正相关,并且随着通信距离增加而呈现非线性式的增长;卫星网络的建设成本则不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长而增加
  依托中星16号Ka宽带卫星,中国卫通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宽带卫星互联网服务,已经成功地和国内运营商展开了边远地区的宽带介入服务试点,同时还成功地利用Ka频段宽带卫星作为边远地区5G基站接入核心网的传输手段,在边远地区测试了5G基站假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Wi-Fi热点覆盖、船载通信、应急通信、远程教育等领域都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宽带卫星互联网在普遍服务中的应用
  中国卫通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核心专业子公司,是我国境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卫星资源和宽带卫星网络的基础电信运营商,运营管理着15颗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具备国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及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可为客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中国卫通从1985年成立的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开始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完成了从单纯出租/出售卫星转发器,向能够为广大2B用户和2C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尤其是Ka频段宽带互联网卫星在多个场景的广泛应用,更是为中国卫通打开了一片蓝海市场。
  为满足全球卫星互联网时代的繁荣,中国卫通打造了卫星互联网运营云Satzone平台,利用灵活高效可扩展优势,开放百余接口,推动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电信级宽带卫星基础运营平台结构描述
  除航空市场外,中国卫通在航海、应急、能源等领域也为客户提供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卫星互联网服务。中国卫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国卫通将与垂直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针对航空、航海、能源、国土资源、农林牧渔、应急、广播、视频、教育等各行业需求,打造专业化、个性化,完整的卫星通信解决方案,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满足公众对卫星互联网的想象与期待,为开启卫星互联网新基建时代提供中国方案。

3.中国首颗Ku频段高通量宽带卫星亚太6D成功发射

  亚太6D卫星是亚太星通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由亚太星通及股东单位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参与设计监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该卫星是我国第一颗采用Ku/Ka体系的地球同步轨道高通量卫星,也是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全配置首发星,还是世界上首颗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卫星设计寿命15年,共34路Ku频段前向转发器、10路Ka频段返向转发器,卫星可视范围信号全覆盖,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中国四大海域、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广泛的陆地和海洋区域。卫星配置90个Ku用户波束,8个Ka馈电波束,卫星通信容量50Gbps,单波束容量可达1Gbps以上,可为民航客机提供百兆级带宽接入服务,可为海事船舶提供千兆级带宽接入服务,能够有效满足亚太地区飞机、船舶以及偏远地区高速上网、数字化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为满足卫星高通量通信及资源灵活调配的需求,卫星载荷采用了频率和极化复用技术、多端口放大器(MPA)功率动态调配、关口站灵活切换、高指向精度多口径多波束天线、超宽带多带宽多入多出多工器、小型化高集成度单机设计等技术。有力支撑了国产通信卫星性能和国内通信卫星产业的整体研制水平的大幅提升,代表了我国民商用通信卫星研制的最高水平。
  亚太6D卫星标志着我国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良好开端,必将对我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及“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有力支撑。鉴于亚太6D卫星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被深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深圳星”。

4. 国星宇航完成1.5亿元A+轮融资,明年有望登陆资本市场

  7月6日,四川民营商业卫星互联网公司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传来好消息:该公司已于疫情期间完成1.5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0亿元。
  据相关人士透露,国星宇航成立不到两年即实现盈利。作为国内最快实现主营业务盈利的商业卫星互联网公司,国星宇航预计将于明年登陆资本市场。
国星宇航是四川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家民营卫星互联网科技公司。从多个公开渠道了解到,国星宇航已承担多项国家新基建重点任务,成为商业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成员之一。作为唯一入选的商业卫星互联网公司,揭榜挂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Al卫星网络系统”重点项目技术攻关。
  同时,作为国内用户数量最多的卫星互联网公司,国星宇航还发布了全球首个卫星全直播互联网平台——直播地球APP、全球首个卫星地图互联网服务SaaS平台——ADACLOUD。截至目前,国星宇航已累计服务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用户,覆盖上亿个人用户。
  据介绍,国星宇航A+轮为定向限时融资,融资额超募50%,由洪泰基金和星河集团联合领投,老股东深创投集团及用户单位新疆交建集团、广鑫发展、新世界策略、四川康健跟投。
  有行业人士分析,A+轮投资人主要由用户单位、老股东以及战略投资人构成,也将进一步巩固国星宇航卫星互联网产品在智慧城市、交通基建、农林管理、地产等行业的市场领先地位。

、金融资本市场

1. 创业板注册制的全面改革详解

  根据《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6月12日正式发布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及配套安排,共计8项主要业务规则及18项配套细则、指引和通知。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介绍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安排,是党中央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新《证券法》、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对于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改革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试点注册制是创业板改革的主线,创业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将同步推行注册制,并配套完善相关制度规则。在总体制度设计上主要遵循以下三点:
  一是深化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新《证券法》。根据新《证券法》全面推行注册制的基本定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并统筹改革完善发行承销、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优化市场功能,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创业板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能力。
  二是协同发展,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科创板开板至今总体运行平稳,一系列基础制度改革经受住市场检验。创业板改革是继科创板之后又一重大改革举措,总结复制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保持深沪交易所注册制整体规则体系和内容基本一致,并结合自身特点优化创新,完善创业板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稳中求进,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改革积累经验。创业板改革首次将增量与存量市场改革同步推进,既要着力保持规则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好新旧规则衔接,稳定存量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预期,维护存量市场健康发展;又要聚焦现实发展需求,作出适应性安排,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法治框架下积极探索更适应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特点的制度实践。
  深交所本次发布相关业务规则的总体情况
  深交所本次集中发布的主要业务规则,包括《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创业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创业板上市委员会管理办法》《行业咨询专家库工作规则》《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创业板交易特别规定》《创业板转融通证券出借和转融券业务特别规定》等8项。
  此外,还同步发布18项配套业务细则、指引和通知,进一步明确细化上位法及主要业务规则中相关制度安排,包括《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创业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试行)》《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2020年修订)》《关于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关审核工作衔接安排的通知》《创业板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问答》《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问答》等。
  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8项业务规则主要吸收的市场反馈意见深交所对市场主体反馈意见逐条梳理评估、认真分析研究,将合理可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采纳到相关制度规则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发行上市审核类规则:一是进一步明确创业板定位。制定《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在充分体现包容性的前提下,设置行业负面清单,进一步落实创业板改革要求。二是完善小额快速再融资机制。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中设置小额融资适用条件,鼓励和支持运作规范的优质上市公司灵活、便捷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三是修改完善审核时限要求。落实新《证券法》相关规定,明确“三个月”的时限要求,保持规则体系协调衔接。四是调整上市委会议相关时间安排。将上市委会议通知时间由会议召开7个工作日前改为5个自然日前,进一步  提高审核效率。五是明确招股说明书引用财务报表有效期。明确发行人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财务报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个月内有效,特别情况下,在审核阶段,发行人可以申请适当延长,延长至多不超过3个月。此外,考虑今年疫情防控特殊情况,在受理阶段,于2020年7月31日前,发行人招股说明书引用的财务报表有效期可延长1个月。六是发布审核衔接安排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在审企业审核工作衔接安排的透明度、规范性,明确在审企业审核顺序、保荐工作底稿提交截止时间等事项。
  持续监管类规则:一是完善红筹企业上市及退市条件。调整红筹企业股本总额及股权结构上市条件,明确股本总额按股份总数、存托凭证份数计算,明确上市条件关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标准;调整红筹企业交易类退市相关标准。二是进一步优化退市指标。将市值退市指标调整为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市值低于3亿元;完善财务类退市标准,公司因触及财务类指标被实施*ST后,下一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也将被终止上市。三是明确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可转债上市条件。明确“上市公司申请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本所上市时仍应当符合相应的发行条件”,与目前再融资实际执行情况保持一致。
  交易类规则:一是提高单笔最高申报数量。适应创业板股价结构特点和投资者交易需求,限价申报单笔最高申报数量调整至30万股,市价申报调整至15万股。二是同步放宽相关基金涨跌幅至20%。为进一步提高基金产品定价效率,将跟踪指数成份股仅为创业板股票或其他实行20%涨跌幅限制股票的指数型ETF、LOF或分级基金B类份额,以及80%以上非现金资产投资创业板股票或其他实行20%涨跌幅限制股票的LOF涨跌幅调整为20%,具体名单由深交所公布。

2. 国企改革推“升级版” 下半年将多策连发

  三年行动方案的审议通过,意味着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将围绕重点领域推出“升级版”举措。据了解到,深化混改的实施意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及“十四五”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等多项政策正在制定,有望在下半年出台。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国企混改将升级增容,或推出负面清单,“混改+优先股”、员工持股等成重要实现形式。与此同时,国企将进一步优布局、调结构,重组整合有望提速。资本市场是国企改革的关键舞台,并购重组、整体上市、混改、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等将成为热点题材,新一轮改革牛市呼之欲出。
  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这一判断和部署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为国企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但随着疫情席卷全球,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电信旗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二轮混改启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拟向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平台合计募集156.56亿元,山东公开40家国企混改项目等作为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牛鼻子,近期国企混改落地提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此前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要深入推进已经公布的四批210户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并将研究制定深化国企混改的实施意见,以此打造混改政策升级版。
“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后,该意见将进一步加速制定,有望尽快出台。”根据预计,未来国企混改将从重要领域试点向其他领域国企扩围,同时优先股改革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混改+优先股”可能成为今后的选项,而员工持股也将获支持,成为混改重要实现方式。此外,混改企业将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
       相关人士认为,未来混改深化将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一是混改提级,即进一步向国企一级集团层面推进,包括向央企一级集团层面推进;二是推出国企混改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外实现国企混改全覆盖;三是加快建立混改企业监管新模式,并在混改企业全面推进落实市场化导向的综合性改革。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是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该意见正在各部委征求意见,需要与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编制的“十四五”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协同,预计将在下半年出台。
  同时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将紧紧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来深化推进。未来的国有资本布局,要通过并购重组、投资进退,更多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现代先进制造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行业等重点领域;要通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来促进国有企业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发展弱项,这意味着优化调整需要围绕创新资源的整合来实施。
       “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国有资本将进一步调结构、优布局。”朱昌明称,中央企业之间、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的兼并重组、交叉持股、战略合作将好戏连台。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安排,今年要在持续推进瘦身健体中更加突出主责主业。同时,重点推进装备制造、化工产业、海工装备、海外油气资产等专业化整合以及煤电资源区域整合,研究启动炼化业务整合,继续抓好煤炭等去产能工作。此外,在调结构优布局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相关工作已在展开。例如,目前央企煤电资源区域整合第一批试点正在推进,整合后中国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将在甘肃等5省区形成“一家央企一个省区”的格局。
  地方国企重组也在提速。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和所属各级子公司转让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权,今年“腾笼换鸟”项目净回笼资金完成100亿元等。近日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腾笼换鸟”促进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的实施意见》提出这样的目标。
       资本市场无疑是国企改革的关键舞台。资本市场可以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并且帮助国企通过发行股票完成混改和实现资产证券化,进行并购重组以完成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未来资本市场的热点题材预计有并购重组、整体上市、混改、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等。
       同时,下半年资本市场也将风起云涌,好戏连台,新一轮改革牛市呼之欲出。首先利用资本市场解决混资本、引战投和员工持股的定价问题;其次,资产证券化将进一步加速,注册制改革将为国企混改提供广阔的资本市场空间;此外,资产重组进一步加速,腾笼换鸟,恢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发展活力。

3. 8家精选层企业打新结果揭晓,私募积极参与

        近日,精选层首批8家公司披露了公开发行的战略配售与网下投资者名单。数据显示,私募机构成为本次精选层打新的主力军,券商自营机构申购也比较积极。
        截至7月6日,首批8家披露打新情况的公司是:艾融软件、颖泰生物、同享科技、佳先股份、球冠电缆、方大股份、苏轴股份和贝特瑞。
上证资讯数据显示,私募机构认购最为积极。
  管理规模达百亿级的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林园)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私募机构之一。首批询价的两家公司颖泰生物和艾融软件的公开发行报告显示,林园“出手阔绰”,对颖泰生物有效申购数量达4576.36万股。申购艾融软件时,林园旗下60多个产品报价25元/股,最终以0.18元之差落榜,未入围申报。对其余7只股票的申购,林园没有失手。苏轴股份发行800万股,林园共申购2100.24万股。方大股份发行1510.50万股,林园共申购3139.6万股。精选层打新需要现金申购,认购会占用较多资金,林园投资管理公司旗下产品累计被冻结17.14亿元。
  除了林园,同样每只新股申购都参与、认购量较大的还有私募机构河南伊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伊洛)、上海鼎锋弘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鼎峰)。鼎锋网下申购8只新股,累计被冻结26.5亿元,是冻结资金最多的机构。鼎锋申购颖泰生物、球冠电缆和佳先股份的股份数也均超过这三家公司的发行上限,显示志在必得。伊洛网下申购8只新股累计冻结资金也有19.86亿元。
  也有仅参与几只股票申购的机构。上海少薮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少薮派)的有效申购中,只申购贝特瑞3136.28万股,颖泰生物22568.91万股。
  然而,思考投资在参与艾融软件等5只股票的网下询价中,报价均为0.01元/股。这种违规行为,被全国股转公司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自律管理措施。思考投资也是精选层询价中首家吃到罚单的公司。
  券商直投也成为精选层打新的“生力军”。26家券商参与上述8只股票网下打新,占网下打新机构总数的16.67%。
  相比之下,公募基金表现逊色。公募机构参与战略配售较多,8家新股中,颖泰生物、艾融软件和贝特瑞实施了战略配售,富国基金全部参与,认购金额合计9000万元。汇添富和万家基金网下认购的有效申报只有贝特瑞,分别是2000万股和1000万股。嘉实基金有效网下申购只有37.9万股的同享科技。
  由于颖泰生物和贝特瑞都是首批准精选层企业中的大市值股票,且均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颇受机构青睐。8只新股中,获机构申购最多的是本次募集资金最多的贝特瑞。152个参与网下认购的机构账户,有101个提交了有效报价,占比达66%。
  贝特瑞动力电池负极材料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去年量产的高镍三元硅碳负极更是优势品种。同时,在锂电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方面,贝特瑞近年顺利量产并进入国际优质客户供应链。
  发行数量1亿股的颖泰生物是这一批中发行股数最多的,同时其38.48倍的网下有效认购倍数也是8家中最高的。5家机构超配颖泰生物,即少薮派、鼎锋、伊洛、林园和武汉昭融汇利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其中,鼎锋认购了12680万股,伊洛认购了9432.36万股。
  艾融软件和苏轴股份发行股数相对较少,网下有效认购倍数分别为37.18倍和36.13倍。艾融自主开发互联网金融软件,销售规模虽不大,但毛利率较高。苏轴股份主营产品滚针轴承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主要客户为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前五大客户共涉及6家企业,分别是博世、博格华纳、采埃孚、上汽变速器、纳铁福、博世华域。

4. 陕西秦煤7.9亿收购北京科锐,完成上市公司收购

  2日晚,上市公司北京科锐(002350)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新育与陕西秦煤实业集团运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生效。秦煤运销拟受让控股股东“科锐北方”1519.89万元人民币出资(占科锐北方注册资本的75%),对应转让对价为7.90亿元。按照这一方式和价格,秦煤运销将获得上市公司1.1亿股,占上市公司股比为20.3338%。这意味着,协议生效后,陕西秦煤将以借壳方式成为“北京科锐”的实际控制人。
  这宗收购案颇为戏剧化,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上市公司北京科锐经历了两次易主。更有意思的看点是,收购方为陕西实力煤企和重庆国资之间的交锋,这种情况在全国都相对少见。
(1)回顾下整个收购案的具体经过:
  1:重庆国资出手:北京科锐第一次易主发生在6月中旬,当时公告称公司实控人张新育与重庆两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山产投)签署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两山产投将依法受让“科锐北方”1317.24万元出资(占科锐北方注册资本的65%),同时两山产投将通过控制科锐北方取得“北京科锐”控制权。
         这里的两山产投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为10亿元,其经营范围上写着“负责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及管理”。透过其股权穿透图看到,实际控制人为重庆市璧山区财政局,持股85.4%;第二股东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持股14.6%。
  2:转让一事生变:北京科锐公告表示,引入国有资本控股,进一步优化了公司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与股东优势资源协同发展。然而,7月1日晚北京科锐发布公告称,根据之前签署的框架协议,若两山产投两日内不能确认继续交易,则交易对象将由两山产投变更为秦煤运销。
  3:陕西秦煤接盘:7月2日晚,北京科锐公告显示,两山产投方自愿放弃并中止收购北京科锐,原因是在2个工作日内无法完成所有相关国资审批程序。至此,张新育与陕西秦煤签署的股权转让框架协议生效,本土煤企成功接盘上市公司。
(2)科锐大股东质押率高
  基本信息: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为4.9亿元,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公司法人和实控人为张新育,国家电网公司直属科研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主营业务:主要从事12kV及以下配电及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大部分产品,通过招投标方式供应给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另外部分产品应用于轨道交通、冶金、石化、煤炭等领域以及用户工程领域。
  资本发展:公司2010年在深圳中小板首发上市,目前总市值 29.72亿元,股价为每股5.48元。据其官方介绍,北京科锐是国内最早从事配电自动化技术推广及设备开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配电自动化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在两网的整体中标率一直保持稳定且居于行业前列。公司  2018年工业总产值排名行业第15位,高压开关产值排名15位,12kV环网柜产量排名第2位,12kV重合器排名第1位,目前与子公司累计拥有专利授权176项。
  从其年报中观察到几年前公司业绩整体表现平稳,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14.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5.8亿元。净利润从2015年428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01亿元。但是2019年业绩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趋势,2019年公司新签执行合同25.97亿元,同比减少17.33%,实现营业收入24.2亿元,同比下降6.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82亿元,同比下降20%,扣非之后则下滑了33%。
  业绩下滑可能是北京科锐大股东急于脱身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大股东的“高质押率”也不可忽视。也许是基于如上种种,北京科锐大股东在2020年6月表示,希望寻找能够给予自身赋能的控股股东,赋能角度包括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乃至并购等各个方面。而秦煤运销则在收购时强调未来将在资金支持、业务协同、资产收购、市值管理等各方面给予公司支持。两方可谓是一拍即合。与此同时,北京科锐做出了2020 —2022 年的业绩承诺,分别是净利润不低于 6771 万元、 8652 万元、10156 万元。
(3)秦煤寄望转型“借壳”
  本次的最终收购方陕西秦煤,其前身为1989年1月1日成立的铜川市城区煤炭供销公司,2000年变更为陕西秦煤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位于高新区,注册资本为2亿人民币,企业法人为付宣亮。此次出手收购北京科锐的“秦煤运销”,即为秦煤集团子公司。
  据其官网介绍,秦煤集团目前集团下辖20个子公司,有员工2000余人。业务方面煤炭产业是集团的核心产业,主要是黑龙沟和千树塔两个煤矿(年产800万吨),有锦界、大保当、牛家梁三个发运站(发运能力1200万吨)。
  同时,秦煤集团目前正处于转型期,集团业务范围已经由单纯的煤炭采掘拓展到清洁能源、矿业投资、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管理等,并通过设立中天大秦进入股权投资领域。可以判断,秦煤集团正在谋求从实业性公司向投资控股型集团的转型。
  而此次收购北京科锐,对秦煤集团来说,有两点值得重视。
  1:加速调整能源业务:秦煤集团正在重新布局能源板块,青睐于技术创新型产业。如早在2018年,秦煤集团就曾召开空气源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制热产品应用座谈会,该新技术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燃料”,可进行无污染的冬季供热以及空调制冷。当时秦煤集团付宣亮即表示:这项技术欧美等国家已经开始运用,但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
  2:加速推进资产证券化:秦煤集团此举也意在实现自身的资本运作。目前“资产证券化率”已经成为陕西资本市场的关键词,本土民营资本也正在觉醒,更懂得利用资本市场反哺实业经济。毕竟打通资本市场直接的融资通道,无论对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还是提升公司竞争力都有直接作用。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