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0年第29期

行业报告 2020-12-17 18:54: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车用芯片短缺,汽车制造断供潮起

      随着汽车电气化及智能程度的提升,半导体芯片在汽车制造业内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资料显示,半导体芯片被广泛应用在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自动泊车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电子稳定性系统、胎压控制、电动车窗等汽车零部件中。
      12月6日,针对大众在华“因芯片短缺面临停产”传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下简称“大众中国”)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而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需求增长,使得情况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风险。
      此前,有消息称,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大众在华两家整车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开始停产。其中,12月初一汽-大众已进入停产状态,上汽大众于12月4日开始停产。本次短缺的汽车芯片将导致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即车载电脑两大模块无法生产。
      事实上,全球芯片短缺早已显露苗头。据了解,今年1月下旬,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开始停产,大部分生产在4月才逐步恢复;海外汽车产业链企业大约在3月才开始停工,停产的“时间差”让芯片供应问题延后浮出水面。
      近日,汽车芯片厂商龙头NXP(恩智浦)的一封涨价函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恩智浦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另有消息称,日商瑞萨(Renesas)从明年1月1日起,将调整电源管理IC等产品的价格。

2.中芯国际计划再建12寸晶圆厂

      12月4日晚间,中芯国际(688981)发布全资子公司中芯控股订立合资合同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中芯控股、国家集成电路基金II(简称“大基金二期”)和亦庄国投订立合资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为50亿美元,中芯控股、大基金二期和亦庄国投各自同意出资25.5亿美元、12.245亿美元和12.255亿美元,分别占合资企业注册资本51%、24.49%和24.51%。其中,中芯控股成立于2015年,为中芯国际的全资附属公司,主要作为投资控股平台。
      据悉,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项目首期计划最终达成每月约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二期项目将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适时启动;项目首期计划投资76亿美元(约合531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金拟为50亿美元,其中公司出资拟占比51%。
      中芯国际认为,成立合资企业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和客户需求,有助公司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精进晶圆代工服务,从而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若以技术节点分类:目前中芯国际14/28纳米晶圆2020年第三季度占晶圆收入比例已达14.6%,这一数据较今年第二季度的9.1%有所提升,去年同期该数据则为4.3%。40/45纳米和55/65纳米晶圆第三季度占晶圆收入比例分别为17.2%和25.8%。

3.环球晶正式收购Siltronic,全球第一大晶圆厂即将诞生

      据台媒报道,台湾硅晶圆大厂环球晶已同意以37.5亿欧元(45.3亿美元)收购德国同业世创(Siltronic),合并后的企业将成为全球12吋硅晶圆市场中第二大生产业者,而若以营收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硅晶圆业者。 环球晶昨(9)日召开董事会,决议通过由100%持股的子公司GlobalWafers GmbH以每1股支付现金欧元125元,收购Siltronic流通在外股份;环球晶圆与Siltronic结合后的事业体将更能互补地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并购后预计产生的效益为:1. 预计产生之综效将为环球晶圆的股东及客户创造正面价值;2. 强化产品组合;3. 进一步强化财务与营运能力及业务规模;4. 更广泛的客户群。 环球晶表示,这次并购案预定2021年下半年完成,并购案完成后,仍将维持Siltronic AG现有业务并继续经营。Siltronic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是世界领先的半导体矽晶圆制造商,也是全球顶尖半导体产商的合作伙伴,于欧洲、亚洲、美国拥有最先进的硅晶圆生产基地。
根据全球各硅片厂第一季美元营收,环球晶及Siltronic合并后,全球市占率将达30%,超越第二大厂日本胜高(SUMCO)的25%,逼近第一大厂日本信越(Shin-Etsu)的33%。也就是说,环球晶顺利完成收购案,全球市占将坐二望一。

4.全球半导体设备Q3销售额同比增长30%

      12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周三,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宣布,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16%,达到193.8亿美元。
      按地区划分的季度营业额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和北美。
      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是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销售额为56.2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次是中国台湾,销售额为47.5亿美元,同比增长22%;韩国排名第三,销售额为42.2亿美元,同比增长92%,在所有地区中增幅最大;日本排名第四,销售额为22.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北美排名第五,销售额为13.7亿美元,同比下滑45%。
      SEMI表示,在所有地区中,只有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在2020年第三季度出现同比下滑。其中,北美地区不仅同比下滑45%,而且环比也下滑17%。

5.珠海越亚拟ipo上市

      近日,中信证券显示,珠海越亚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珠海越亚”)拟在A股上市,正在接受中信证券对其进行辅导。截至2020年10月,珠海越亚半导体辅导工作已经进行到第四期。
      据悉,2019年4月18日,中信证券与珠海越亚签署了辅导协议。2019年4月18日,珠海越亚正式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以下简称“广东证监局”)报送辅导备案申请材料并获得受理。截至目前,中信证券对珠海越亚的上市辅导工作仍在进行中。
      资料显示,越亚是全球首家利用“铜柱增层法”实现“无芯”封装基板量产的企业,主要产品是3G/4G/5G无线射频功率放大器及其前端模组、基带芯片和微处理器芯片所应用的封装基板及芯片嵌埋封装基板。越亚核心技术在中国、美国、韩国、以色列等国家获得了七十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另有一百多项世界专利正在申请中。
      据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9月15日消息,位于南通科学工业园区的南通越亚半导体项目总投资约37.7亿元,目前一期项目全部竣工完成,建成后可年产350万片半导体模组、半导体器件、封装基板。该项目在全球首创“铜柱法”生产高密度无芯封装基板,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南通越亚半导体项目于2018年5月9日正式签约,在2018年8月28日举行了奠基典礼仪式。

二、激光器行业

1.上海光机所研制的三款激光器随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2020年11月24日 4 时 30 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了嫦娥五号探测器上激光测距测速敏感器和三维成像敏感器两个系统中的核心组件——三台激光器的研制任务。
      在承担嫦娥三号、四号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嫦娥五号上有两款激光器实现了技术继承和升级:测距模块激光器从环月阶段开始工作,通过大能量、窄脉宽激光来测量着陆器和月面的距离;三维成像敏感器激光器是在着陆器悬停时,利用高重频、窄脉宽脉冲激光瞬时对月面实施高精度三维成像,为选择精确的着陆点提供依据;激光器在减重20%的同时,满足了嫦娥五号更苛刻的振动力学要求。

2.华为激光雷达已上车,性价比高或成整车主机厂抢购爆品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而今,华为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这意味着华为对于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量产已经做好了准备。
      同时,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据介绍,华为希望打造一个业界领先的一站式智驾传感器产品系列,其中包含采用第五代技术的毫米波雷达,96线起步的激光雷达,以及5.4MP起步的高清摄像头。
      华为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日前,有消息人士提供的图片显示,这套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一辆蔚来ES8上进行测试,激光雷达被安放在了车辆的右侧轮眉处。
      当前,对于自动驾驶具有重要意义作用的激光雷达,对车企而言,没有大规模推广普及的重要原因就是成本与性能桎梏。
      而华为王军表示,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不过,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华为的激光雷达还无法做到这么低的成本,但是基本上在数百美元的区间。
      跟市面上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的32线、64线或128线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这个价格可谓非常便宜。而且,当前华为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了主机厂抢购的爆品。
      近段时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激光雷达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宣称,将在2021年,率先在全球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电动汽车。

3.SPI 成功并入通快集团,已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更名

      全球高端装备领域的领导者德国通快集团(TRUMPF)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完成了对旗下全资子公司——光纤激光器制造商司浦爱激光(SPI Lasers,以下简称“SPI”)的合并和更名。SPI现已完全并入通快集团(TRUMPF),其光纤激光器产品将更名为通快(TRUMPF)品牌——原SPI redENERGY G4®更名为TRUMPF TruPulse nano,原SPI redPOWER®更名为TRUMPF TruFiber P compact。
位于英国拉格比的TRUMPF Laser UK Ltd.
      自2020年11月28日起,总部位于英国南安普顿的SPI Lasers UK Ltd.将以TRUMPF Laser UK Ltd.的名义运营。此外,SPI美国分公司和韩国分公司已分别并入当地的通快分公司。早在今年4月, SPI的中国团队已经率先并入通快(中国)有限公司,实现了销售、市场和售后的一体化管理。
      强强联手后,通快将在全球范围内集中其在激光技术方面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在碟片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两大技术方面为工业应用创造协同效应并提升客户服务。
      SPI Lasers UK Ltd.自2008年起成为通快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并在集团内迅速确立了自己在光纤激光器研发和制造方面的专家地位。为了能够向工业客户提供符合其要求和应用的最佳激光光源,并提供最高水平的服务,通快集团现已将光纤激光器全面纳入其全球销售和服务渠道。

4.GW华北制造基地正式投产,首批20kW产品已完成终端交付

      12月4日,GW华北制造基地落户齐鲁激光产业园并正式投产!GW华北制造基地一期工程规划万瓦激光器年产能超过10000台,目前已达到月产近百台的生产制造能力。
      GW与淄川区于2019年10月结盟,规划投资2亿元,使用标准化车间7000平方米,为GW在华北市场的万瓦激光器的重大战略布局,一期工程规划年产10000台以上的万瓦激光器的产能,目前已经形成月产能近百台的万瓦激光生产制造能力。GW深耕华北市场,为终端及客户提供了24小时的及时服务能力,建立华北工艺应用中心,深度开发华北万瓦激光市场。
      据了解,GW的20kW激光器研发历经创始团队在海外十多年及国内五年以上的技术沉淀。自2017年以来,基于976nm的3000W单腔单模经历了三年多的产品优化,通过单模块输出纯单模光束,M2小于1.3。
      从2018年开始,GW与合作伙伴开发4X1、7X1、19X1的激光能量合束器,目前已经实现高可靠性、高一致性的激光合束。GW通过优化光束能量分布方式(自主产权的HBF模式),实现了高亮度平顶模能量分布,目前已经拥有了大规模量产的能力。
      此外,GW基于976nm的高效率泵浦技术经过实际运行的电流、电压的实时监测,GW激光器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41.9%,与世界知名品牌IPG的效率42.2%基本一致,为国内首家基于976nm的20kW量产产品。

三、新能源行业

1.十四五期间光伏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

      12月10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初步预计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可能达到3500万千瓦,持续8年全球第一。
      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今年年底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将达到2.4亿千瓦,我国自主研发的光伏电池创造了多个实验室转换效率世界第一,商业化量产的电池组件转化效率也是世界第一。并认为“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
      这对光伏企业绝对是个重磅消息,在经历过多次技术迭代和扩产后,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市场已经有了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海外市场投标,并建设了许多光伏项目,这都是我国光伏企业实力的见证。
      在不断拓宽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方面,OFweek太阳能光伏网认为,这不仅是光伏产业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扶贫事业。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通过精准扶贫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能继续充分发挥光伏的作用,将有助于扶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西部山区等,相对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较为稀少,交通也相对闭塞,想要通过“由外而内”带领当地居民脱贫有着较大难度。
      光伏恰好是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实现“由内而外”的办法,通过建设光伏项目结合储能系统,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的用电问题,不必耗费巨资进行通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电力对一些农作物提高产量,实现自给自足,富余部分还可以对外销售,对于脱贫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近年,我国许多地区已经通过光伏项目帮助当地居民实现了脱贫,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发展,在平价时代,光伏除了要健康发展之外,也应该结合其他领域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更大成就。

2.三峡、国家电投、华能、华电、大唐、中广核“瓜分”云南3GW光伏项目

      日前,云南3GW光伏项目初步中标结果出炉,三峡、国家电投、华能、华电、大唐、中广核等中标了本次遴选的11个光伏电站项目,具体结果见下。
      云南此次省级招标的光伏基地主要位于昆明市、楚雄州以及昭通市的西部及北部。在这3GW的招标中,仅长江与国家电投就拿走了1.7GW的项目,这两家企业也成为此次招标中的最大赢家;其次是华能中标550MW,华电、大唐、中广核也均有项目收获。
      截至今年5月,云南全省建成投产硅光伏项目11个,已形成单晶硅棒产能45.2GW、单晶硅片产能31GW、光伏组件产能200MW。在建拟建项目11个,预期将新增多晶硅产能18万吨、单晶硅棒产能35.6GW、单晶硅片产能46.6GW、光伏组件10GW。
      云南此次重启风电、光伏开发,主要目标在于解决2023年之后即将到来的电力缺口问题。文件显示,2022年云南省电力供需基本平衡,2023年电量供给开始存在明显缺额,2023—2025年存在85—280亿千瓦时电量缺额,主要为结构性枯期缺电。为了吸引投资企业参与,云南承诺,光伏电站前10年发电量全部平价上网,全额收购;后10年项目业主可延续前10年量价消纳机制,也可自主选择参与市场化方式消纳。
      今年以来,以云南、四川为代表的水电大省陆续重启了光伏、风电规划,这意味着,随着行业不断创新降本,光伏的发展潜力已经让水电资源富裕地区意识到水电之外的可再生能源选择,光伏、风电的市场竞争力正逐渐攀升。

3.格林美10年长单“锁定”海外钴供应

      12月3日,格林美公告,公司及下属公司与嘉能可签署动力电池用钴原料战略采购补充协议,合同有效期至2029年12月31日。
      根据协议,合同有效期内,嘉能可将向格林美供应不少于137800金属吨的钴资源(粗制氢氧化钴原料)。根据此前的协议,在未来五年(2020—2024),嘉能可将向格林美供应不少于61200吨钴金属的钴资源(粗制氢氧化钴原料)。此次补充协议不仅延长了订单时间,2021-2014年的供应量也从原来的每年12000金属吨增至13200金属吨。
      格林美表示,本协议将有效保障电池材料业务10年内产能不断扩大对钴资源的战略需求,成为公司钴资源回收体系外的有力补充。
      作为全球最大的钴资源开采者与供应商,嘉能可与CATL、三星SDI、优美科、特斯拉均签署了长期协议,以供应氢氧化钴。
      其财报显示,2020年Q1、Q2、Q3的钴产量分别为6000吨、8000吨、8000吨。若第四季度产能继续稳定在8000吨,意味着今年有超过40%的钴资源都将供应给格林美。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持续增加,三元电池扩产需求也同步提升。GGII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出货34.3万吨,同比增长44.7%,带动全球三元前驱体材料出货量33.4万吨。GGII预计2025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出货量将超过150万吨。
      可以看出,锁定镍钴长单后,有助于格林美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三元电池原料制造领域的供应保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4.1-10月锂电池产量146.4 亿只

      12月4日,工信部网站公布1-10月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2020年1-10月,全国电池制造业主要产品中,锂离子电池产量146.4 亿只,同比增长10.9%;铅酸蓄电池产量18204.7 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15.3%;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330.5 亿只,同比下降0.8%。
      10月当月,全国锂离子电池完成产量19.7 亿只,同比增长29.8%;铅酸蓄电池产量2124.2 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19.3%;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37.3 亿只,同比增长3.0%。
      效益方面,2020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业营业收入6119.8 亿元,同比下降3.0%,实现利润总额315.2 亿元,同比增长12.3%。
 
 
      德国科技公司博世(Bosch)正在加大固定式燃料电池的研发力度,该公司本周宣布,计划在2024年开始全面生产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的分布式发电站。
      博世正在加强其与英国子公司Ceres Power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其目标,Ceres Power是创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先企业。两家公司已经成功完成了原型的建造,现在正在计划将固定燃料电池商业化。今年早些时候,博世收购了Ceres Power 18%的股份,并从这家英国公司获得了广泛的技术许可。
      SOFC技术的一个预期应用是在小型、分布式、可连接的发电站,它可以用于城市、工厂、贸易和商业、数据中心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博世的目标是将SOFC系统的年发电能力提高到200MW左右——足以为40万个家庭用户提供电力。
      博世计划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和萨尔州的生产和开发基地生产固定式燃料电池系统,并表示将在2024年前在该项目上投资数亿欧元。该公司强调,它将自己定位为固定燃料电池的系统供应商,在电池和堆栈部分有着自己的价值创造。
      博世预计,到2030年,去中心化发电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欧元。“我们认为高效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可持续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博世能源和建筑技术部门负责人克里斯蒂安·费舍尔说。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同业整合大幕拉开,中国巨石、中材科技玻纤和叶片业务整合

       “两材”合并将满3年之际,中国巨石、中材科技的业务整合终于拉开序幕。中国巨石、中材科技于12月1日各发公告,拟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推动解决两家公司在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务板块的同业竞争问题.
      具体来看,中材科技拟购买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复连众)现有股东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同时,中材科技拟向中国巨石出售公司持有的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下称泰山玻纤)全部或部分股权。交易拟通过支付现金或取得现金对价、资产置换、换股等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能涉及公司发行股份。
      除了参与前述重组,中国巨石拟购买华锦资本、务石贸易、张健侃持有的浙江恒石纤维基业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恒石)部分或全部股权、桐乡华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桐乡华嘉)部分或全部股权。收购对价拟通过现金、资产置换、换股等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方式支付。中国巨石及中材科技的大股东皆为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巨石从事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销售,主要产品为玻璃纤维纱。玻璃纤维及制品亦为中材科技旗下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两家企业在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销售上存在一定的业务重合。
      2017年,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合并。在中材科技2017年12月19日发布的《收购报告书》中,中国建材集团承诺,中国建材集团将自承诺出具日起3年内,并力争用更短的时间,综合运用委托管理、资产重组、股权置换、业务调整等方式,稳妥推进相关业务整合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3年期限将满,中材科技也如约迈出资产整合步伐。据悉,中材科技此次拟出售的泰山玻纤为排名全国前三、全球前五的玻璃纤维制造企业。中材科技2020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泰山玻纤销售玻璃纤维及制品45.6万吨,实现营收29.6亿元;实现净利润4.8亿元。
      此前,在“两材”合并时,就有人认为,若中国巨石和中材科技玻纤业务整合顺利实现,中国巨石行业话语权将迈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级玻纤巨头,成本及规模优势有望进一步强化。
      眼下,产业资本普遍认为玻纤将进入景气周期。若此次重组顺利完成,中国巨石无疑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据悉,除了泰山玻纤股权,此次中国巨石拟收购的浙江恒石亦是从事玻璃纤维制品生产销售等业务的公司。
      另据公告,中材科技此次拟收购的中复连众主要从事风机叶片生产与销售,注册资本约2.6亿元。据悉,风电叶片产业也是中材科技的主导产业之一。公司半年报显示,中材科技的风电叶片业务实现营收32.7亿元,约占同期公司总收入的43%;实现净利润3.9亿元。

2.嘉兴诞生全球最大风电材料生产基地

      11月20日,振石控股集团浙江恒石纤维基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石公司”)50万吨风电材料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行,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风电材料生产基地在嘉兴诞生。
      作为全球风电基材制造领军企业,恒石公司牢牢把握国内风电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全球市场布局,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产销新纪录,实现了经营业绩逆势倍增。截至10月,公司产量、销量、营收、利税均较去年增长100%以上。
      今年1月15日,恒石公司改扩建工程破土动工,采取边生产边改造的方式,先后完成四期、五期改造、原华美厂房改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6亿元,现已全线投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抢抓风电行业发展机遇,不断做大做强,紧跟风电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发展动态,加快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力争成为全球风电材料解决方案的引领者。”振石控股集团副总裁张健侃表示。
      当天还举行了振石集团华美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迁址投产仪式、华智研究院成立运行仪式。华美新材迁址新建项目是桐乡市首个“拿地即开工”并“竣工即验收”的项目,仅用8个月就完成建设搬迁任务并顺利投产。项目投产后,形成了年产能3万吨连续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3万吨热固性复合材料、6万吨风电拉挤材料、7000吨涂胶条、5万立方米蜂窝芯、70万平方米蜂窝板、8万扇复合材料门的生产能力。
      华智研究院是由振石控股集团投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创新型企业研究院,将整合全集团的科技创新资源,协同社会研发资源,瞄准世界前沿科技,聚焦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的研发应用,研究新型工业智能化装备技术,探索引领时代的建筑、装修设计,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该研究院将成为振石集团创新产品的研发地、创新技术的孵化地、创新设计的集聚地、创新人才的培育地,为振石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

3.“海珠湾”号将系亚洲首条在中国建造的碳纤维高速客船

      11月16日,琶洲260客位碳纤维高速客船铺龙骨仪式在广州举行,宣告着“海珠湾”号的即将“诞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磅交通枢纽,自5月26日正式动工后,广州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项目(下称“琶洲客运码头”)捷报频传。
      6天前,“海珠湖”号碳纤维高速客运船刚刚顺利下水。“海珠湾”号总长42.8米的1/2的船底铸成。“‘海珠湾’号将是亚洲第一条在中国建造的碳纤维高速客船。”广东中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盛开介绍,传统造船船壳由多块部件构成,如今采用真空成型技术,船体一次成型,弥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预计今年底,琶洲客运码头将具备通航条件。待正式通航后,琶洲至香港国际机场航线,全程耗时仅2小时,旅客可享受“广州检票、香港登机”的一站式“海天联运”出行服务。码头一期工程预计投入2艘碳纤维高速客船,正是已经下水的“海珠湖”号和正在建设的“海珠湾”号。
      黄盛开介绍,碳纤维高速客船的船底以往都在国外制造,“海珠湖”号的船底就是从国外制造完成后运回的,而“海珠湾”号是引进了挪威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历时多年终于实现了国内制造的目标。目前,“海珠湾”号正在接受中国船级社(CCS)的认证,这意味着该船能够在世界范围获得认证,对我国碳纤维船艇的制造和检验技术能力都是极大的提升。

4.复合材料正三角锥形棱柱支撑结构,在北斗卫星上大规模应用

      在太空运行的卫星要与地面保持通讯,其天线的稳定运行很重要。北斗卫星的天线大多是螺旋上升外形,通讯效率高但自身结构易变型,需要支架支撑才能保持稳定运行。近日,记者从航天材料及工艺获悉,该所研制的“复合材料正三角锥形棱柱支撑结构”,在北斗卫星上大规模应用,其外形就像托塔李天王的“玲珑宝塔”,可以给螺旋天线全方位的稳定支撑,让卫星在天地间畅游.
       “复合材料正三角锥形棱柱支撑结构”研制负责人崔超介绍,该支撑结构应用于北斗卫星的高功率天线阵列系统,是卫星的核心关键产品之一。前期研制难度大、周期紧张,对研制团队来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大家不畏艰难,应用了大量新技术开发出超轻、超强刚度的“石英/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找到了“Y”字形棱柱支撑结构这一最稳定的结构.
      崔超说,太空环境恶劣,高低温交叉频繁更迭、太空射线等对材料损毁严重,但这款支撑结构经受住了各种太空环境试验的考验,能抗住-17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高低温循环,且在太空射线长时间辐照下无损伤。不仅如此,它还做到了信号“畅通无阻”,即整个支撑结构在信号面前是个“小透明”,不会对信号传输有任何影响。
      如今,该支撑结构已经随着北斗卫星在太空运行数月,它身轻体健、站得稳、撑得住,为北斗信号稳定传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吉林化纤逆势发展 碳纤维销量增长151.9%

      据悉,今年1至11月,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8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产品销量 46.9万吨,同比增长13%,实现产销两旺。
      近年来,国内碳纤维市场快速增长。面对迫切的市场需求,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借助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新兴产业的东风,瞄准时机,充分利用自身碳纤维产业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下大力气拓展下游应用,在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开发和生态化延伸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碳纤维销量增加 151.9%。
      吉林化纤依托区内企业吉林碳谷的高质量原丝形成了“原丝—碳化—制品”的产业链一体化架构,借助“高校—企业—客户”的产学研用技术交流平台,从产品质量稳定性上下足功夫,联合碳丝工序开展工艺优化和设备改造,坚持提质、提速、提产、提效,碳丝出口同比增长 735%。
      收购重组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后,进一步扩大了碳纤维产能,丰富了碳丝生产品种,实现了关联企业纵向配套、横向协作。企业在年初携手白城市政府同全球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展风电叶片拉挤板项目,标志着企业碳纤维产品在风电叶片应用领域上取得了跨越式进展。
      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与长春一汽集团、中车长客公司等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和技术研发,碳纤维缠绕氢气瓶、汽车座椅碳纤维骨架等系列产品的问世,开辟了新的工业应用领域,补齐了企业碳纤维制品环节,使吉林化纤集团公司真正意义上种起了以技术研发为苗、原丝为根、碳化为干、下游制品为枝叶的碳纤维产业树,实现了碳纤维产业链生态化延伸。

五、卫星通信行业

1.银河航天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近80亿元

      11月17日,卫星互联网企业银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近80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第一只独角兽企业。本轮融资由南通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领投,混沌投资、经纬中国、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基础设施基金等跟投,老股东顺为资本、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君联资本、源码资本等持续跟投。
      银河航天创始人、CEO徐鸣介绍,本轮融资后,公司将持续发力卫星互联网技术研发,并快速构建新一代互联网卫星的低成本批量化制造能力,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
      卫星互联网正在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建造能够提供低成本高速互联网的卫星星座正在推动全球太空经济增长。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预计将占市场增长的50%甚至70%。
      目前,全球卫星互联网已经进入快速部署阶段。美国商业航天公司SpaceX正在加快部署由近4.2万颗卫星组成的低轨星座“星链计划”。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也正在提速,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首发星成功发射,该星不仅是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到24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也是我国目前由 民营企业研制的唯一在轨运行的宽带互联网卫星。目前,银河航天自主研发的第二颗宽带通信卫星已进入总装阶段。
      徐鸣表示,接下来,银河航天将在南通重点打造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超级工厂,向年产300-500颗卫星迈进,该工厂建成后将具备低成本、批量化制造新一代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智能生产线。

2.国内首个5G SA+Ka高通量卫星系统融合组网试验成功

      近日,中国卫通联合中国移动、华为等合作伙伴,成功实现了Ka高通量卫星网络与5G SA蜂窝网络的融合组网,这标志着“Ka卫星互联网+5G”应用模式已经通过了实用级技术验证。
      本次试验使用Ka现网卫星通信终端,将中国移动5G SA无线基站,经中星16号高轨高通量卫星,成功中继接入至5G核心网,打通了天地一体通信流程,开展了文件传输、视频通话、高清视频点播等业务试验。
      此前,中国卫通的Ka高通量卫星网络平台已完成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Ka卫星互联网+4G”的网络融合,实现了4G LTE基站的灵活随遇接入,而本次试验的成功,使Ka卫星互联网成为全域、全网融合型通信网络平台,为我国4G网络、5G网络提供了“卫星”特色方案,延展了网络的覆盖范围。
      未来,中国卫通将进一步落实国家新基建的战略部署,发展高通量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卫星通信与5G、6G的协同发展,打造万物汇聚、智联生活、普惠大众的数字美好生活。

3.欧洲咨询公司:疫情并没有阻碍小卫星的发展

      截至2020年10月24日,SpaceX 已经发射了895颗星链项目的小卫星,疫情似乎并没有阻碍小卫星市场的蓬勃发展。
      根据Euroconsult最新发布的小卫星市场前景报告(Prospects for the Small Satellite Market),2019年是迄今为止发射小卫星数量最多的一年,共发射了385颗小卫星。这些小卫星在2019年创造了28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其中70%用于制造,30%用于发射。
      未来十年是小卫星之年,预计平均每年将发射一千颗小卫星。从2020年到2029年,预计小卫星市场价值累计将达到510亿美元,其中330亿美元用于制造,180亿美元用于发射,这是前十年市场规模的4倍多。
      过去十年,小卫星应用主要应用于地表观测和科学实验。未来十年,由于两大宽带通信卫星项目,Kuiper和Starlink,通信将成为最主要应用。也因此,通信卫星成为了小卫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未来十年将发射近5700颗。相比之下,地球观测卫星的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但发射数量仍将增加三倍,预计将有1520颗。
      然而,小卫星市场预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因为一个星座的失败(或进入市场)可能意味着数百颗卫星的变化。
      由于市场弱肉强食的自然淘汰机制,只有能够经受住COVID-19考验的小卫星项目才能够存活,商业领域(Starlink和Kuiper除外)小卫星的项目将比往年有所减少,但政府小卫星项目的增长正在加速,由于小卫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并且能够节约成本,各国现在逐渐认识到小卫星在民用和军用领域的战略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小卫星市场72%是政府驱动的,其中,中国是亚洲区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预计未来十年,共发射1600颗小卫星,而这些卫星星座项目大多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连接服务。
      最后,关于小卫星的发射,过去十年,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发射小卫星最多的国家。如下图所示,目前中国有多家政府或商业小卫星发射火箭项目,希望在未来十年,在国内外获得更大的小卫星发射市场份额。

4.“星链”十六发:首次一箭七飞,公测北进加拿大

      太空探索公司“猎鹰”9-1.2型火箭11月24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第40号发射台发射了“星链”低轨宽带星座的第16组共60颗卫星,任务代号“星链”v1.0-L15。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21时13分(北京时间11月25日10时13分)点火起飞。卫星部署于起飞后约15分钟结束。
      本次发射瞄准近地点213公里、远地点366公里、倾角53度的一条近圆形轨道。卫星随后要利用自带的氪离子推力器提升到更高的轨道进行测试,并最终爬升到550公里的工作轨道。
      这是“猎鹰”9今年的第23次发射,再次刷新太空探索公司单一日历年份发射次数纪录。此前的纪录为21次,是2018年创造的。此外,本次发射还是“猎鹰”9火箭2010年首飞以来的第100次发射。包括“猎鹰”1和“重型猎鹰”,“猎鹰”系列火箭迄今共进行了108次发射。
      更为令人关注的是另一项纪录。本次发射采用了此前已用过6次的一枚第一级火箭,编号B1049.7。这是太空探索公司首次尝试让同一枚火箭第7次参加飞行。这枚箭此前的发射经历是:2018年9月10日在卡角发射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电信星”19V静地通信卫星,2019年1月11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10颗“下一代铱”低轨移动通信卫星,同年5月24日在卡角执行“星链”首组60颗卫星发射任务,今年1月7日、6月3日和8月18日又先后在卡角执行了“星链”第3、第8和第11组各60颗卫星的发射任务。
      同此前6次一样,这枚箭在本次发射中再次成功实施了落船回收。这也是太空探索公司首次成功地把同一枚火箭第7次回收回来,从而让这枚箭得以继续保有进一步提升复用次数纪录的可能性。该公司还有一枚一级火箭已6次参加发射且依然“健在”,编号为B1051。
      太空探索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表示,5型箭被设计成“在无需例行整修的情况下”能反复使用10次,而若“做适当的例行维护”可用100次。不过,虽然重复使用次数尚未超过10次,该公司工程师目前在每次发射后还是会对火箭做例行检查和整修。
      本次发射所用的整流罩两个半罩也都各有飞行经历,其中一瓣此前用过一次,另一瓣已飞过两次。太空探索公司还把其“奇夫女士”整流罩回收船派到大西洋相关海域,以实施回收作业。该公司共有两艘整流罩回收船,另一艘名为“特里女士”。它们均装备了一张大网,以捕获乘翼伞从天而降的整流罩。两艘船还能对溅落到海水中的整流罩实施打捞回收。
      这是太空探索公司今年的第14次“星链”组网发射任务。自去年5月组网发射启动以来,该公司迄今已通过16次发射将953颗“星链”组网卫星送入轨道。已发射“星链”卫星总数为955颗。不过,截至10月24日上次组网发射时,其中55颗已因被动轨道衰减或是通过主动离轨再入大气层。

六、金融资本市场

1.清科研究:《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研究报告》

      自1990年主板市场成立,我国股票市场已步入而立之年,新股发行制度逐渐向注重信息披露与监管、突出市场化、法治化发展的注册制过渡。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基础上,2019年12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简称“新证券法”)全面推行注册制,2020年4月创业板改革驶入快车道,试点注册制之外对发行上市、交易机制、再融资制度、退市规则等亦作出相应调整,助力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建设。
       科创板提供经验,创业板改革有序开展‍‍‍‍‍‍‍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注册制改革首次被写入党的文件中。随后,注册制改革历经了2015年再次明确、2017年的暂缓推进、2018年的重启后,于2019年3月率先在科创板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2019年底新证券法修订通过,注册制全面施行并于2020年4月在创业板率先推广。
      自4月17日证监会印发《2020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起,2周内证监会、深交所及就相关意见征求社会意见,至6月15日深交所开始接收在审企业的申请材料,首批18家注册制企业已于8月24日登陆创业板,可谓是跑出了“加速度”。截至2020年11月底深交所创业板总计受理451家企业的首发上市申请、243份再融资申请和13份重大资产重组申请,其中已有49家创业板注册制企业上市,目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
       发行上市规则:错位发展,适度竞争
      参与方:申报企业采用行业负面清单,审核权限下放至交易所
      整体来看,改革后的创业板发行主体、审核机构、保荐机构等各参与方及其角色与科创板较为相似又稍有不同:首先,相对于科创板的六大领域来说,创业板采用行业负面清单管理,所服务行业更为广泛;其次,创业板也将上市审核权限下放至交易所层面,并设置产业背景更为显著的行业咨询 专家库为发行人的定位、产业的发展等提供咨询意见;最后,创业板并未要求保荐机构全面跟投,保荐机构仅需跟投四类特殊企业。
图1 创业板注册制参与各方及其职责
发行注册流程:信息披露为核心,审核时长及结果可预期
      根据证监会及深交所发布的相关业务规则文件,改革后的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流程与科创板基本一致,从交易所受理上市申请到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的决定,审核时间进一步压缩至3个月内,其中审核机构的审核时限和回复时限均有规定,企业从申请、审核到注册的时间可预期。审核时间缩短的同时,深交所及证监会建立了电子化审核注册系统,受理和审核全流程电子化和全流程公开,审核透明度提升的同时审核结果也更易预期。
      在注册制下,审核机构不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保证,而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压实市场主体信息披露责任,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发行人作为信披第一责任人所披露信息需满足真实性和完备性要求,而保荐人需要对申请材料和信披资料进行全面核查验证,并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作出专业判断。
图2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注册流程示意
      发行上市标准:分步实施,盈利要求更高
      发行上市标准的改变是本次创业板改革中最值得关注的要点之一。针对一般盈利企业的上市条件,在引入市值指标的同时做出了更具包容性的调整:发行人只需要满足净利润、市值+营业收入+净利润、市值+营业收入三项标准之一即可。其中,市值+营业收入标准涉及未盈利企业上市,该标准的执行还需延后一年。
      相比于科创板,创业板在上市标准的设置上体现了与科创板的差异化发展:创业板上市标准更加看重盈利性,仅就市值超过人民币50亿元的一般盈利企业不设置盈利要求,但仍设置了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限制。而对红筹企业及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创业板明确“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具体标准的同时,相对科创板还增加了“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
表1创业板改革前后发行上市标准对比
      其他规则:增量改革结合存量优化
      优化交易机制,增设投资门槛
      创业板改革减持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交易机制,上市后前五个交易日不设价格涨跌幅、引入盘中临时停牌制度等;另一方面,放宽增量及存量部分涨跌幅比例至20%,增加连续竞价期间“价格笼子”,设置单笔申报数量上限的同时保留申报数量100股/笔的制度安排,优化两融交易机制。
      此前创业板、主板/中小板对于投资者的门槛偏低,具有两年以上(含两年)股票交易经验的自然人投资者即可申请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此次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对于投资者的专业投资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将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的门槛调整为“10万元+2年”。
      完善退市指标,市场精准快速出清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过程中,主要完善了退市相关的指标,健全了退市机制。具体而言,改革后创业板退市机制包括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其中,交易类强制退市在原有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市值和股东人数指标,并对红筹企业交易类指标作出安排;财务类指标将连续亏损指标改为亏损+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复核指标,并将退市触发年限缩至2年。这样整体加速了市场精准、快速出清一些经营状况欠佳、资不抵债的空壳公司。
      再融资及重大资产重组试点注册制,符合特定条件可适用简易程序
      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同样适用注册制,审核流程上延用了首发审核模式,但各环节时限均有压缩。从审核总时长来说,交易所需要在受理申请文件2个月内出具审核意见,证监会需要在15个工作日内对注册申请做出决策,与首发审核期限相比显著缩短。而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上市公司申请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适用简易程序,交易所审核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
       重大资产重组不再强求协同效应,不涉及股份发行仅需交易所审核
      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由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机构会同重组审核机构进行联合审核并出具审核报告;涉及重组上市的,还需由上市委员会出具审议意见。对于不涉及股份发行的重大资产重组及重组上市,无需上报证监会层面审核。此外,本次改革还对标的资产涉及表决权差异安排、红筹架构的情况进行规定,简化审核流程并设置“小额快速”通道,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创业板改革对于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不做强制要求:在信息披露重复的前提下若标的资产符合创业板定位,则无需具备协同效应。‍‍‍‍‍‍‍‍‍‍‍‍‍‍‍‍‍‍‍‍‍‍‍‍
      2020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不但是“去行政化”工作的重大推进,也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进而缓解股权投资市场募资、退出承压局面。创业板与科创板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格局为更多行业的优质企业提供上市选择,丰富包容的上市条件在充满变动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为中概股回归敞开大门。同时,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将促使价格回归理性,加速市场优胜劣汰,构建资本市场发挥自身作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2.A股38家公司年报业绩或大幅反转,11家净利或增超10倍

      2020年保增长任务艰巨
      Wind统计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有520家,占比13%;扣非净利润增速在50%到100%之间的有402家,占比12%;扣非净利润增速在20%到50%之间的有548家,占比13%;扣非净利润增速为负的公司占比达50%,其中扣非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的占比达24%。可见,想要全年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对很多公司而言,面临巨大挑战。
      38家公司业绩或大幅反转
      虽然就A股整体来看,很多公司业绩不容乐观,但对部分公司而言,由于2019年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今年业绩或有望实现超常规增长。
      Wind统计显示,2019年归母净利润下滑超过50%,2020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增速超过200%,且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增速为正的公司有38家,其中,晶华新材、昊志机电、漳泽电力、宏达新材、*ST中华A、惠伦晶体、英威腾、亚玛顿、清源股份、御家汇、中广核技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增幅超10倍。如前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增幅排名第一的晶华新材,公司近5年营收保持稳步增长,2019年业绩突然大幅下滑,虽然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恢复往年状态,但相对去年的低基数,年度业绩增速有望实现大幅增长。
      此外,扣非净利润增速排名第二的昊志机电,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则更加靓丽,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已经大幅超越近5年全年最高营收,同时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亦超越近5年全年最高净利润,2020年业绩或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3.2020年11月企业IPO被否案例分析

一、江苏网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发行人立足于智慧城市行业,以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软件产品及物联网应用平台为支撑,围绕城市运行、社会治理和安全管理的核心领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客户提供项目咨询、方案设计、设备采购、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及运营维护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是一家专业的智慧城市IT服务商。
(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潘成华先生直接持有并控制网进科技25.86%的股份,作为黑角投资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网进科技18.97%的股份(其中10.81%的股份为潘成华间接持有),通过与黄玉龙、敦石投资、和丰投资签订一致行动协议,控制网进科技20.69%的股份,通过上述方式合计控制网进科技65.52%的股份,为网进科技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三)营收情况
      2017-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发行人营业收入分别为27,251.50万元、38,856.77万元、43,620.54万元和4,527.68万元;归属于母发行人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457.50万元、5,476.42万元、6,162.51万元和101.31万元。
(四)募资用途
      发行人本次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1,940万股,募集资金约4.60亿元。本次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以下项目:
(四)存在问题分析
1、公司实际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存在认定不合理的情形。表现为以下两点:
    (1)黑角投资在股权受让和增资过程中存在价格不公允的情况。j2016年3月,黑角投资受让黄玉龙所持有的6%股权的交易价格以截至2016年2月29日的净资产人民币3,484.36万元为基础确定的,每股3.17元,不具备公允性。同年,文商旅集团、上海敦石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和丰鼎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以9.56元、9.60元和9.60元的每股价格取得发行人40%、8%和6%的股权。因此,将黑角投资转让股份公允价值6,328,616.14元(9.60元/股)与实际转让价格2,090,618.68元(3.17元/股)的差额4,237,997.46元确认股份支付费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同时相应增加资本公积4,237,997.46元。k2018年4月30日,发行人召开2018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了《关于股东苏州黑角投资行(有限合伙)向公司增资的议案》。上述议案同意苏州黑角投资行(有限合伙)以3.40元/股价格合计认购发行人800.00万股,认购金额总计2,720.00万元。本次增资的市盈率为4.88倍,相较同期同行业并购平均市盈率11.45倍偏低。因此,根据谨慎性原则,发行人将认购价3.4元/股与同行业并购平均市盈率11.45倍对应价格8.12元/股的差异确认为股份支付。
    (2)发行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却仅被认定为财务投资者。文商旅集团持有发行人34.48%的股权,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是发行人的第一大股东,并有两名来自文商旅集团的人员担任董事,其中一名担任发行人董事长。但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潘成华,文商旅集团仅作为财务投资者入股,并确认潘成华为网进有限的实际控制人,文商旅集团不会影响潘成华的控制地位。
(五)发审委会议提出询问的主要问题
      1、请发行人代表结合黄玉龙、张亚娟和潘成华之间的股权转让及其资金往来和纳税情况等说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理由是否充分,实际控制人所持发行人的股份权属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的有关规定。请保荐人代表发表明确意见。
      2、发行人的第一大股东文商旅集团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并有两名来自文商旅集团的人员担任董事,其中一名担任发行人董事长。文商旅集团为昆山市国有独资企业,报告期发行人90%以上销售收入来源于昆山市智慧城市建设。请发行人代表说明文商旅集团被认定为对发行人既无控制权,也无重大影响,仅作为财务投资人的理由是否充分。请保荐人代表发表明确意见。
      3、请发行人代表说明报告期内发行人长期应收款未计提减值准备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请保荐人代表发表明确意见.
一、长沙兴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发行人自2002年成立以来,持续专注、聚焦于新型、安全、高效的矿物微量元素研发、生产、推广与销售,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矿物微量元素平衡营养方案,促进矿物微量元素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通过十多年来不断自主创新,发行人已拥有氨基酸络(螯)合物、羟基氯化物、复合微量元素、微平衡生态有机肥四大类产品,其中氨基酸络(螯)合物、羟基氯化物、复合微量元素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湖南兴嘉直接持有发行人2,576.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3.79%,为发行人的控股股东。黄逸强、向阳葵夫妇通过湖南兴嘉合计控制发行人2,576.00万股股份,占发行人总股本的比例为43.79%,其中,黄逸强直接持有湖南兴嘉48.00%股份,向阳葵直接持有湖南兴嘉5.00%股份。因此,黄逸强、向阳葵夫妇为发行人实际控制人。
(三)营收情况
      2017-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发行人营业收入分别为30,753.64万元、31,234.22万元、30,563.21万元和15,864.62万元;扣非后归属于母发行人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501.22万元、4,389.43万元、4,767.03万元和2,901.24万元。
(四)募资用途
      发行人本次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1,961万股,募集资金约3.29亿元。本次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以下项目:
(四)存在问题分析
      1、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数量等信息披露前后不一致。将53项发明专利(其中两项于2020年8月到期)修改为51项,将发行人《研发管理制度》中董事长薪酬的70%和总经理薪酬的40%计入研发费用的相关规定予以修订并对董事长和总经理薪酬统一在管理费用列报。
      2、疑存在通过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利用经销商囤货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形。
  (1)发行人境外收入增幅较快。发行人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105.57万元、5,262.07万元、9,421.42万元和6,145.9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30%、17.11%、31.24%和39.08%。
  (2)发行人经销商应收账款占比较高。报告期内,发行人海外经销收入在报告期内分别为2,848.02万元、4,497.21万元和8,724.3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9.44%、14.62%和28.93%。发行人对经销商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442.16 万元、1,544.44 万元、2,771.64 万元和2,690.01万元,经销商应收账款占整体应收账款比例分别为9.78%、31.81%、48.85%和59.77%,高于经销商收入占比。
(五)发审委会议提出询问的主要问题
      1、请发行人代表:(1)说明新产品研发及饲喂效果验证的流程;(2)说明如何区分新产品研发支出的量产产品的成本;(3)分析发行人所持发明专利与核心技术、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性;(4)说明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内的管理团队成员参与研发项目的情况;(5)结合发行人在审核期间将部分工资支出由研发投入改列为管理费用的情况,说明对研发投入的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合理。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明确意见。
      2、请发行人代表说明:(1)经销商的终端销售及期末存货情况、经销商是否根据其终端客户的需求向发行人采购、国外经销商期末库存情况、经销商期末库存水平是否合理;(2)上述情形是否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3)报告期内,是否存在通过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利用经销商囤货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形,发行人披露的各期营业收入是否真实准确。请保荐代表人说明对境外经销商期末存货、报告期内销售收入的核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受到疫情影响而未能进行现场访谈、该等情形是否对销售真实性的核查造成不利影响,并发表明确意见。
     3、请发行人代表结合发行人在审核期间,修改关于自身行业属性、专利数量等表述的情况,说明发行人是否已按照注册制的要求,对自身科创板定位进行合理的评价,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准确。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明确意见。

4.国企混改基金将成立,注册资本707亿元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牵头多家国企成立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简称“国企混改基金”),注册资本金高达707亿元。
      12月8日,上港集团(600018.SH)公告,经国务院批准并在国务院国资委直接指导下,拟由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发起设立国企混改基金。
      公告称,发起设立国企混改基金公司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各方优势,有利于积极开拓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国企混改基金公司依托国务院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等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多家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国有企业的共同参与,具有丰富的项目储备和灵活的退出渠道,预期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
      根据中国诚通此前披露,2月25日,国务院批准发起设立混改基金,集团正式筹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资本运营重点任务取得显著进展;4月7日,集团审议研究通过《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筹建工作方案》,并上报国资委备案。
      中国诚通官网显示,该公司是国资委首批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企业和首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企业。中国诚通成立于1992年,由原国家物资部直属物资流通企业合并组建而成,2016年被确定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
      2016年,中国诚通作为主发起人,携手9家央企、地方国企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人民币3500亿元的国内最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诚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受托执行基金管理事务。
     目前,中央企业中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已经超过了70%,比2012年底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省级国有企业混改比例接近60%。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