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0年第24期

行业报告 2020-09-14 10:07: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代工领域遭遇“追兵”,富士康加大半导体上下游投资

    8月12日,鸿海精密发布二季度业绩数据,季内收入为1.13万亿新台币(约为人民币2664亿元),环比增长21.38%,但同比下降2.77%。受客户新机上市时间推迟影响,预计三季度收入环比会有个位数增长,但同比会出现两位数下滑。业内普遍认为,该产品为苹果的iPhone旗舰机型。
    近日有消息称,立讯精密在位于其昆山大本营的锦溪镇附近购置土地,主要从事手机镜像模组(CCM)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此消息一出,引发了业内对于“立讯精密为拿到苹果公司CCM供应商资质而建厂”的猜想。
    而在7月下旬,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将出资33亿元,全资收购纬创、资通两家全资子公司100%的股权。两家目标公司资产初步确定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33亿元,其中,上市公司立讯精密在此次收购中出资6亿元。这意味着,完成交易后,立讯精密将成为苹果公司的首家中国大陆代工厂商,直接对标富士康。刘扬伟在法人说明会上表示,行业增加竞争对手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要是良性的竞争,相信会对产业有帮助,能成为产业进步的动力。他认为,厂商的结盟对富士康影响有限。
    从财报的营收产品来看,鸿海精密的主要来自消费和智能产品、云端网络产品、电脑终端产品、元件及其他产品领域,占比分别为36%、30%、27%、7%。从业务情况来看,消费和智能产品线营收处于下滑通道。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受到疫情影响,在2月份,鸿海营收仅为2174.6亿新台币(约合629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下降18.13%,创下自2013年3月以来的最大月跌幅,也是2011年8月以来的新低。其中,消费暨智能产品、企业产品与运算产品等同比下降15%。
    而立讯精密则受益于AirPods代工,股价今年以来涨幅已超过80%,总市值超过3600亿元。2019年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立讯精密营收分别625.16亿元和165.13亿元,同比增加74.38%和83.1%,归母净利润为47.14亿元和9.82亿元,同比增长73.13%和59.4%。
    有券商分析师认为,预计立讯精密通过此轮收购,有望从旧型号iPhone开始逐步切入代工,将自身零部件和模组进一步导入苹果供应链,提升份额,获得新的增长点和增厚利润。

2.韦尔股份营收暴增1206%再创新高

    近日,根据韦尔股份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韦尔股份营收80.43亿元,同比增长41%;净利为9.9亿元,同比增长1206%。而韦尔股份净利润同比大幅上涨的关键则在于去年对于COMS图像传感器大厂豪威科技部分股权的收购。
    韦尔股份在财报中也表示,公司在2019年度顺利完成对北京豪威、思比科的收购,公司在主营业务上增加了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的布局,使得公司半导体设计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且为公司带来了智能手机、 安防、汽车、医疗等领域的优质客户资源。再加上近两年来智能手机、汽车、安防      领域的图像传感器数量及价值量一直在持续稳步提升,这也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
    根据IC Insights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图像传感器CIS销售额为142亿美元,2013-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13.9%,预计到2023年全球CIS销售额将到215亿美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8.7%。
    而在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豪威科技也一直处于前三的位置。根据日本调研公司Techno Systems Research(TSR)发布了2019年图像传感器市场报告,索尼以49.1%的份额排名第一,第二名就是在小米10 Pro和S20手机上大放异彩的三星,不过它的份额只有17.9%,与索尼差距明显;第三名正是已被韦尔股份收购的豪威科技,占据9.5%的市场份额。

3.华天科技已具备5nm芯片封测能力,南京基地已正式生产

    华天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已具备基于5nm芯片的封测能力。这是一个喜人的消息,距离保质保量完成2025年70%的芯片自给率,目标又近了一步。
    虽然芯片封测阶段达到5nm水平,但是距离5nm芯片的量产还有一段路程。芯片制作过程包括硅晶圆制造、IC设计(光刻)、IC制造(掺杂)、封装测试、包装销售五个逻辑流程。每一个环节中还有更细分的流程,这些细分流程中需要许多半导体工艺技术、材料、设备,比如光刻机、刻蚀机、代工制造工艺、光刻胶、提纯技术等。如果没有5nm的光刻机,5nm芯片可能到第二环节就卡住了。没有5nm芯片的生产流水线,5nm芯片也只能成为样品,不能量产。只有整条芯片制造链都达到5nm芯片的水准,才是最终的成功。
    7月18日,华天科技(南京)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投产仪式在浦口经济开发区华天南京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厂区顺利举行。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浦口区长曹海连,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市投促局副局长杨自清,市发改委一级调研员花力,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温拥军,区领导刘小平,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华天公司重要客户及供应商、项目建设单位代表、部分员工代表参加开工仪式。
    华天董事长肖胜利介绍,华天科技(南京)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500亩,计划总投资80亿元,预计新建总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项目一期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3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计划引进进口工艺设备1000台。一期建成达产后,预计FC系列产品和BGA基板系列产品年封测量约39.2亿只,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带动就业约3000人。

4.从沙子到芯片的“半导体诞生记”

    近日,三星Exynos官博推出了最新一期“Exynos知识大全”,讲述了半导体的“前世今生”。从沙子到芯片,一个完整半导体的诞生必须经过晶圆生产、光刻、掺杂、封装测试四大步骤。
    首先看晶圆生产,由于半导体的微小属性,在切割一个大的底盘时,必须像切蛋糕一样一块块切割;而切割下来的晶圆又要经过熔炼、切割、抛光等工序后才能称其为晶圆。在光刻工序中,需用光线照射印着电路图案的掩膜,形成更为精细的电子回路。光刻的最后一步是蚀刻,即用化学物质溶解掉光照射的纹路。
    进入掺杂工序时,需用离子注入的方式将硼或磷注入到晶圆的电子回路凹槽中,一般一个半导体有几十层这样的结构,因此需要重复这道工序。最后进入封装测试工序,要用精密无比的切割器将半导体从晶圆上裁下,然后放至基片密封,进行测试。测试达到要求后,一个完整的半导体就诞生了!

激光器行业

1.疫情下II-VI公司全年营收大增,同比上升75%

    近日,II-VI公司发布2019/2020财年年报,第四季度营收创新高达7.46亿美元,高于II-VI在5月份预测的6.5亿至7亿,令全年营收高达23.8亿美元,远远高于一年前的13.6亿美元(同比上升75%)。营收激增很大程度上亦要归功于II-VI于去年9月份对通信组件制造商Finisar的收购。由于疫情原因,网络零部件更新需求激增,令II-VI下的Finisar业绩随之大幅上涨。
    II-VI首席执行官Chuck Mattera在一次讨论最新业绩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随着数字转型的加速,我们在通信市场实现了25%的连续增长,这是我们增长的主要动力。”II-VI表示,对于Finisar的合并进程要快于预期,此次并购亦改善了潜在的盈利能力。2019/2020财年,II-VI创造2.97亿美元现金流,高于上一年的1.78亿美元.Mattera预测,到2022年,通过最新的一笔投资,II-VI将占据磷化铟(InP)激光设备批发市场约40%的份额,估计价值4亿美元。
    尽管与通信相关的销售目前占II-VI收入的70%以上,但II-VI的市场部门数量仍高度多样化。工业部门——以前在II-VI营业额中占更大比重——在最近一个季度实现了约7000万美元的销售额,Mattera称,在中国市场的带领下,工业激光器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复苏迹象”。
    在其他部门,半导体设备行业(II-VI为极端紫外线(EUV)光刻机提供专业金刚石光学器件)的需求仍然强劲;生命科学部门的订单翻倍,部分原因是新冠病毒相关测试设备增加了需求。考虑到这一点,Mattera和他的管理团队将9月份的季度营收设定在7亿至7.5亿美元之间。

2.锐科激光披露5.8亿元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开发及产化项目现状

    2018年5月7日,锐科激光上市获准,公开募集总资金12.20亿元。同年6月25日,锐科激光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光纤激光器上市企业。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以下项目:
    时隔两年,关于募集资金所用的项目进度,近日,锐科就部分项目进展发布了最新公告。
1、本次部分结项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情况
     “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于 2017年7月开始建设,建设期36个月,项目产品“大功率光纤激光器”为公司主要产品,项目开始建设投产以来,产能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助力公司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5.23亿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20.10亿,利润总额从 2016 年的1.03亿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3.86亿。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所披露的项目情况,项目达产后,达产年目标平均销售收入为 13.14亿元,利润总额为1.82亿元。截至目前,项目年产品收入10.63亿元,项目产品年利润总额2.04亿元,“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经济效益指标整体已达到该项目的设计指标。
2、本次部分结项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节余情况
    2020年6月“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截至2020年7月21日,部分结项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如下:

3.Ibeo与长城汽车达成合作,供应激光雷达

    专注于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系统的德国Ibeo汽车系统公司近期与中国长城汽车公司(GWM)签署了一份合同,将为长城汽车提供其最新的激光雷达设计。
    采埃孚于2016年收购了Ibeo的大部分股权。Ibeo表示,它已委托采埃孚公司(ZF Friedrichschafen)为汽车自动驾驶“Level 3”系统生产传感器和控制单元。长城汽车的一个子公司将负责开发该自动驾驶系统,该系统主要运用基于奥地利AMS公司生产的垂直空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激光雷达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收购过程后,AMS于近期成功收购欧司朗。AMS具备目前阵列所需的驱动程序和光学设备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
    去年5月,AMS加入由Ibeo和采埃孚成立的汽车激光雷达开发团队,目的是将VCSEL纳入生产系统,而非传统更为强大的边缘发射激光二极管。不仅VCSEL的生产成本要便宜得多,而且AMS提供的VCSEL阵列,类似于目前在各种高端智能手机中常见的人脸识别安全系统的放大版,最高可包含多达5万个单个激光发射器。
    AMS声称其VCSEL阵列提供了“业内最好的”功率密度、转换效率和间距。AMS表示:“特别设计的VCSEL制造技术在布局设计中考虑到像素的数量,它们的大小和间距,以及特定的可寻址模式,激发了极大的灵活性。”

4.快克股份将切入半导体微组装领域, 斥资近亿元收购激光设备商

    8月18日晚,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收购苏州恩欧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85%股权的公告。公告显示,快克股份与恩欧西股东签订《支付现金购买股权协议》,约定以自有资金9180万元购买恩欧西85%的股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恩欧西大股东、执行董事、总经理高磊持股比例从40.5%变为10%,恩欧西监事许德强持股比例从15%变为5%,苏州市恩研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高磊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和苏州万商集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则将持股的33.5%和11%的股份全部转让给快克股份。最终快克股份持有恩欧西85%的股份。
    苏州恩欧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30日,总部设立于苏州高新科技开发区,并于2016年7月在深圳成立分公司。恩欧西拥有激光雕刻和智能制造系统两个事业部,主要为先进电子装联 FPC(柔性电路板)/PCB(印刷电路板)、5G 新材料、安防等多个领域提供激光镭雕设备及方案,在激光打标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具有工艺积淀,已拥有了一批优质用户;目前正向上游延伸至 IC (集成线路板)激光标记、wafer(晶圆)打码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恩欧西也储备了激光切割相关技术。
    2019年,恩欧西实现营业收入4486.3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32.86万元,今年上半年营收1911.51万元,扣非净利润377.76万元。

、新能源行业

1.比亚迪刀片电池装上电网储能柜

    8月10日,比亚迪全新电网级储能产品BYD Cube亮相,内部电池模块采用CTP设计理念,可提升整体能量密度。据介绍,BYD Cube占地16.66平方米储能容量2.8MWh,支持1300V直流电压,可匹配不同品牌的高电压换流器。
     比亚迪官方介绍,计划明年推出搭载刀片电池的升级版BYD Cube,届时面积能量提升相对标准集装箱产品超154%,等效40尺集装箱面积的电池容量可超6MWh。此外,本次推出的BYD Cube还对原有工程化集装箱产品重新设计,内部采用液冷系统,并取消了集装箱内部过道,单开门结构设计可完成全部安装和维护工作。
    近年来,全球锂电储能业务快速增长,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欧洲等地多个大型储能项目接连落地,从而给储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数据显示,7月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1.05GWh,今年1-7月累计装机总量约4.864GWh。
    市场需求扩大,比亚迪跟进产能布局。比亚迪正加快广东汕尾陆河工业园筹建10GWh自动化储能装配产线。另据报道,比亚迪7月下旬计划在青海投资发展储能发电项目对接交流。此外,比亚迪还与风电装备制造商金风科技在储能应用领域深度跨界合作,共同为电源侧储能场景打造最优储能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

2.电池回收市场已开始放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保持全球第一。随之而来,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日益凸显。按照车用动力电池5-8年的使用寿命测算,2014年、2015年投产上市的电池在2020年进入批量报废期。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累计回收约12万吨,市场规模约为105亿元。业内预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6.69GWh(2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大幅增长137%175亿元,这是第一波动力电池回收高峰;至2025年则约有110GWh(80万吨)动力电池待回收,对应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从更长的时间以及从全球的角度看,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左右全球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将增长到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48亿元) 
    8月5日,为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该《细则》从资质认定和管理、回收拆解行为规范、回收利用行为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自2020年91日起施行。 自9月1日施行的不止《细则》。早在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简称《固废法》),同样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 新《固废法》规定:1、强化产生者责任制,电池大品牌和大代理,将涉及废旧电池回收;2、回收门槛大幅提高,须有国家认定正规的许可证;3、累计非法回收及非法处置危废超过3吨,如果没有回收资格证却大量囤积废旧电池将触犯刑律等。也就是说,新《固废法》一方面将对不合规的「小作坊」式电池回收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则利好于规范化运营是电池回收企业。
    实际上,巨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与其说现在是第一波高峰期,不如说正在放量。因为该市场越发展越大,以年为单位,未来几十年都不会出现低谷期。

3.松下为满足特斯拉产能开启扩产

    外媒消息,为提高特斯拉动力电池产能,松下计划对Gigafactory 1工厂投资超1亿美元(约和人民币6.9亿元),将其产能提升约10%。Gigafactory 1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是特斯拉与松下投资建造的,拥有13条生产线,松下主要负责工厂内部的电池生产。该工厂产能35 GWh,用于特斯拉Model 3和能源产品的生产。
    特斯拉一季度曾公开表示,松下电池的产能不足正在限制Model 3的生产,这导致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不过,今年5月松下CFO Hirokazu Umeda宣布,他们与特斯拉在内华达州共建的 GigaFactory电池工厂终于实现季度盈利。且特斯拉的电池需求日益提升,目前已超出了现有产能,双方正在规划扩大工厂产能相关事宜。一个月后,特斯拉与松下签署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定价协议。该协议涉及松下在内华达州超级工厂生产和供应动力电池。定价协议还规定了双方有关定价、计划投资和新技术的具体条款,同时规定了松下的产能,以及特斯拉在协议前两年的购买数量。
    不过,松下依然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方面美国疫情恶化,汽车产业尚未完全复工复产,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受到明显影响,进而拖累超级工厂的电池生产和销售。
    另一方面,随着国产Model 3的放量,LG化学在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占比持续提升,同时宁德时代也已开始向特斯拉供货,两大电池巨头势必将吞食松下的部分市场空间。

4.全球硅片价格再涨,光伏组件价格止跌回升

    受到大陆江苏中能新疆厂爆炸与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多晶硅料近两周价格不断上涨,其中单晶用料的成交价格涨幅平均在10%以上,带动硅片厂调升硅片价格,连带使得全球光伏组件格止跌回升。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陈君盈表示,为反映成本上升,本周全球硅片龙头隆基也再次调涨售价,平均涨幅高达7%;海外售价涨幅则高达7.3%。然整体供应链因终端需求复苏的力道尚不足够,全球光伏组件价格虽然已止跌回升,但涨幅有限。
     台湾地区光伏组件终端需求减少,预估最高涨幅约1.5美分
    农委会于上月的行政命令严格限制农地变绿电,下游终端市场组件出货量预期减少。受此影响,下游将短缺至少500MW的安装容量,而上半年度整体安装量仅560MW,预估下半年能全数并网的大型项目约350MW,若今年施政单位要达成自2016年累积至今的6.5GW安装目标,将有难度,进而导致全年度安装需求量仍低。
    随着全球多晶硅料价格不断飙涨,连带影响硅片的价格上升,台湾地区多数光伏组件厂也开始酝酿调涨报价,然第四季整体需求量偏弱,部份业者也担心产生转单效应,预估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有限,涨幅约落在1至1.5美分。相较全球,台湾地区光伏组件成本偏高,且主流组件价格较全球高出至少30%以上,因此海外竞争力偏弱,目前仅能靠内需市场支持。

、复合材料行业

1. 2020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投资分析

    高性能碳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高温、耐腐蚀、抗冲刷及溅射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交通设施等领域,是一种国家亟需、应用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材料。
(1)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大型整体化结构的理想材料。与常规材料相比可使飞机减重20%-40%;复合材料还克服了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疲劳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了飞机的耐用性;复合材料的良好成型性可以使结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航空航天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二是新增的飞机订单,预计2021年,航空航天对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2.29万吨。
(2)大功率、长叶片需求加速风电叶片碳纤维化
    出于经济性考虑,当前风力发电主流的叶片为玻璃钢材质(GFRP),但随着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的不断发展,叶片长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结构使用碳纤维或碳纤/玻纤混合材料在综合成本上将更具优势。根据测算,40米以上的风电叶片中关键结构如梁帽、主梁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可使叶片自重减少38%,成本降低14%;另一方面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提高输出功率,以碳纤维为材质可更容易生产出大直径和自适应的风电叶片。
(3)汽车行业革新带来碳纤维行业需求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今天,市场对汽车的轻量、节能、环保等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工业轻量化需求推动下,2009年以来全球汽车工业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领域应用比例的不断提高。
(4)多数碳纤维企业产品处于低端领域,且行业集中度不高
    从全球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是碳纤维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30%,但却贡献了全球50%的碳纤维产值;与国外的发展相比,我国碳纤维市场主要围绕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占比超过65%,然而该细分市场属于低端领域,面临非常大的价格竞争压力。目前我国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及生产的单位近百家,但能够生产符合航空航天标准的高性能碳纤维企业屈指可数,大量企业集中在体育休闲领域,绝大多数碳纤维厂家仍处在亏损状态。

2. 聚氨酯拉挤门窗的优势与市场前景

    聚氨酯拉挤工艺,是通过一个封闭的注胶盒进入到模具里面,连续拉出来自动切断的工艺流程,整个流程是封闭的,没有易挥发的物质,工厂车间闻不到任何气味。这个工艺在很多行业都有应用,门窗、电缆桥架,及托盘、风机叶片主梁等等型材,这个工艺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了。
    聚氨酯拉挤门窗保温性能非常好,导热系数是普通铝合金七百分之一,除了保温性能好,还有很好的抗冲击强度,力学性能非常优异,优于钢材和铝材等,密度非常低,只有钢材的三点五分之一,更轻量化,更耐腐蚀,之前门窗业内较多的是用不饱和树脂材料做的,现在的门窗型材,整体上从力学性能、强度到防火耐腐蚀都有全面提升
    聚氨酯拉挤门窗再比传统木材相比,聚氨酯复合材料强度更高,防水防腐蚀,没有卤素,低毒性,燃烧烟密度很低,热碰撞系数非常小。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铝合金铁对比,密度明显降低,拉伸强度比铝合金好得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力学性能,在耐腐蚀性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聚氨酯拉挤制造的整窗成品,优势有三个方面:门窗型材、玻璃以及配件。整窗质量是否优良,主要看两个因素,窗户型材和玻璃。采用聚氨酯拉挤型材,可以使用相对比较低一点成本的玻璃,所以,这是选用聚氨酯拉挤在整窗成本上的一个明显优势。
    近两年来,聚氨酯拉挤制造的门窗制品,在门窗市场因其非同寻常的竞争优势,而迎来飞跃性发展机遇;三大竞争优势(1是材料方面相比于传统钢、铝、木材的优势;2是政府监管的加强,标准的完善,其在环保、节能等参数要求方面都能得到满足,3是其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其市场份额逐年直线上升。
    当前,聚氨酯拉挤技术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引领着拉挤门窗型材的高速发展,他们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还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运行速度、创造健康环保操作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例如来自德国慕尼黑的克劳斯玛菲,专业开发高效的聚氨酯拉挤设备,助力聚氨酯型材生产企业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探索开发闭模注射式的快速反应拉挤成型体系,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运行速度,创造了健康环保操作环境,在给新型门窗型材生产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实现了新型节能门窗低传热系数、易于涂装、高强度和高阻燃。就在前不久,克劳斯玛菲还和科思创、重庆国际一起,共同研发节能门窗制品。

3. 碳纤维拉挤技术及制品是风电装备市场的趋势分析

    根据世界能源组织测算,风力发电年增长均在30%以上,预计2020年,全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12亿千瓦,年发电量将达到世界电能总需求量的12%。
    由此可见我国风能产业具备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潜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打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精心地培育市场。制造成本为风电产业链各环节争相发展的首选。
    制造成本方面,风电中的叶片及主梁等部件,面临着体积越来越大、尺寸越来越长、性能越来越好、同时又要成本越来越低的需求。随着对叶片生产成本、产品性能等要求的不断提高,碳纤维的拉挤成型主梁铺放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已在国外得到了发展,碳纤维拉挤制品将是未来的趋势。
    碳纤维拉挤技术主要采用拉挤工艺成型一定厚度的复合材料片材,然后通过真空灌注或预浸料工艺在模具上成型叶片主梁;或直接在平台上堆砌并捆绑成预制体后放置在壳体相应位置中,与壳体一体灌注成型。与其他技术相比,拉挤片材主梁铺放技术具有效率高、质量波动小、成本低等特点,可有效提高产品的强度和模量,是今后叶片主梁发展的一个趋势。
    该技术在维斯塔斯等外企应用较早,国内制品企业鲜见大批量生产供应的报道,基本处于研发探索、小批量试生产阶段。早在2017年,维斯塔斯即与DowAksa 签订碳纤维梁帽拉挤片材供货协议,用于叶片主梁生产,以满足其在土耳其和欧洲的装机需求。美国Zoltek公司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厚度为3mm—6mm的拉挤成型碳纤维板,用于叶片梁帽的生产,可以使叶片更轻、更薄,可改善叶片空气动力学性能。
    近年来,国内有些复材企业先后对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有更多企业对既能做玻璃纤维又能做碳纤维的拉挤设备充满期待。

4. 2025年全球交通领域复合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达598亿美元

    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刚度、高耐磨、低密度、耐化学性和低蠕变等优异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汽车部件、飞机结构以及其他交通领域用结构件。
    根据Research & Markets于7月2日发布的全球运输领域(如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等)复合材料市场报告,全球交通复合材料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33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598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5%。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在全球市场占有最大的份额。树脂传递模塑是一种真空辅助的树脂传递过程,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纤维与树脂的比例,并具有出色的强度与重量特性。它主要用于成型具有大表面积、复杂形状和光洁度的组件。此过程用于飞机和汽车结构的生产,例如动力总成组件和外部组件。
    就具体应用部位而言,内饰结构应用有望主导市场。预测期内,内部结构应用估计将是运输复合材料市场的最大部分。道路行业是复合材料内饰应用的主要消费者之一,这主要是由汽车中复合材料的使用所驱动;而由于其优异的强度和较低的重量,飞机内部部件对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正在推动内部应用领域的市场。此外,铁路部门也是内部应用领域对复合材料需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就具体增强纤维类型而言,碳纤维估计是增长最快的增强纤维。碳纤维增长最快归因于汽车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日益增加。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优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因此被航空航天、国防和汽车行业所采用。碳纤维的强度是玻璃纤维的两倍,重量轻30%。在汽车应用中,它的应用开始于赛车比赛,因为它不仅减轻了车辆的重量,而且其硬壳式框架的高强度和高刚度也确保了驾驶员的安全。由于它还具有防撞性能,目前碳纤维可用于F1赛车中的所有结构部件。
    就交通方式而言,预计公路运输领域将是复合材料增长最快的类型。由于复合材料具有设计灵活、耐腐蚀、灵活性、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优势,目前复合材料可用于各种汽车应用,包括汽车、军用车辆、公共汽车、商用车和赛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常用于汽车应用中的内部和外部组件。复合材料的轻质性能和高强度降低了车辆的重量和燃料消耗,并使OEM能够遵守严格的环保法规。
    就基体类型而言,热塑性塑料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树脂领域。与热固性树脂相比,热塑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复合材料可以重塑,形成的复合材料易于回收。在复合材料的成型中,可将不同类型的热塑性树脂用作基质材料。使用热塑性复合材料可以轻松生产复杂的材料形状。由于它们可以在室温下存储,因此它们也可以用于制造大型结构。

5. 科思创携手金风科技、中复连众研发全球首支64.2米全聚氨酯风机叶片

    材料生产商科思创宣布,已与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风机叶片制造商中复连众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支64.2米全聚氨酯树脂风机叶片,实现了该材料在大型风机叶片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满足风电行业对新一代更长、更强韧叶片的需求。
    该叶片从主梁、腹板到叶壳均由聚氨酯树脂材料灌注而成,在全球风电行业内尚属首例。在通过叶片静载和动态疲劳测试,以验证叶片的长期运行可靠性后,计划于2020年实现小批量规模生产。
    “通过与中国风电行业领军企业金风科技、中复连众共同研发合作, 聚氨酯树脂的优异性能在这一次试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科思创聚氨酯业务部亚太区研发副总裁李倩博士说道,“我们有信心科思创的解决方案将对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助力风电企业降本增效
    研发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环氧树脂相比,聚氨酯树脂可呈现更为卓越的力学性能。由于聚氨酯树脂体系粘度低,灌注时间短,无需后固化,将大幅提升叶片生产效率,从而提升叶片制造商竞争力。此外,聚氨酯树脂与环氧树脂相比具有显著成本优势。
    同时,金风科技通过优化叶片结构设计方案,可以更好地发挥聚氨酯在力学性能和灌注效率方面的优势 ,确保了全聚氨酯树脂风机叶片的顺利生产。
    随着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机叶片大型化已成趋势,从而对风机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对灌注树脂材料的要求。作为聚氨酯的发明者和应用领域引领者,科思创始终致力于为风电行业提供创新型产品和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以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科思创将进一步携手行业合作伙伴,继续开拓风电行业高效能发展新格局。

五、卫星通信行业

1.“新基建”背景下卫星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作为“新基建”的建设内容之一,卫星互联网是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在太空铺设卫星网络,把互联网由地面迁移到太空,再将电波辐射到全球。卫星互联网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少,对地面设施依赖程度较低,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立体化、全天候、全地域的万物互联,是消除“信息孤岛”的有效手段。
 一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优势
    从自身的基础禀赋来看,卫星互联网至少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即场景应用优势、经济性优势和稳定性优势。
1. 卫星互联网是地面通信系统的有效补充
    卫星互联网覆盖范围广、通信系统容量大,可以扩展到地面通信有限的覆盖范围之外,弥补地面通信的不足。第一,当前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人口稀少,通信基础设施薄弱,但大规模建设地面网络系统投入巨大,投资价值却不明显,卫星互联网则能够为这些区域和人口提供低成本的网络覆盖;第二,当前地面网络尚无法连接海域和空域,航海、航空等特殊用户的通信需求不能被有效满足,卫星互联网则可以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第三,卫星互联网可以作为因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导致运营商网络通信中断时的应急通信。
2. 与地面基站建设相比,卫星互联网性价比更高
    2018年12月,工信部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按照容量站来建设,预计我国5G投资达1.2万亿元,投资周期可能将超过8年。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例,其“星链”(Starlink)计划将在2027年完成星座部署,预计耗资100亿美元。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周期与我国5G建设周期相近,但成本优势和通信范围优势更加明显。
3. 与传统通信卫星相比,卫星互联网更为稳定
    传统通信卫星大多为高轨卫星,单星覆盖面积较大,但卫星数量较少,一旦一颗或多颗卫星发生损坏,就可能引起整个卫星通信系统的瘫痪或崩溃。以“星链”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由低轨通信卫星组成,尽管单星覆盖面积小,但卫星数量众多,组成了网络化的通信结构,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即使多颗卫星出现问题,整个网络也仍然可以继续提供可靠、连续的通信服务。
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机遇
    2020年,我国卫星互联网迎来了市场“破茧”和产业链“成蝶”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期,自身优势与政策红利将逐渐呈现叠加效应,汇聚成驱动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强大动力。业内普遍认为,2020年将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元年。
1.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卫星互联网被写入政府报告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政策机遇期,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畴。2020年全国两会上,“新基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与此同时,各地也相继开启了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工程。2020年5月,上海市政府率先发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将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行动方案。6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推动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生态构建、运营服务、应用开发等,推进央企和北京创新型企业协同发展”。同月,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加紧谋划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建设,打造全国太空互联网总部基地和低轨互联网小卫星星座应用示范基地”。
2. 民间资本看好卫星互联网前景,市场布局不断加大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其提交的《关于推动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建议》中提到:“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纳入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卫星互联网相关商业航天企业是国家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改革国内卫星频率申请协调机制,优化和简化我国卫星网络资料申报管理流程,进一步放开对民营企业应用商业卫星开展商业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雷军对卫星互联网的关注并非偶然,他从2018年开始,就对卫星互联网企业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进行了A轮、A+轮和B轮三次投资。银河航天已发射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it/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并首次实现3分钟以上的(端到端天地)通信应用试验。
    吉利集团也于近年开始布局卫星互联网,在2018年投资成立了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为全球客户提供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作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开始全面布局商业卫星领域,打造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圈。未来,吉利计划立足航天技术,与智能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建立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
3. 北斗三号系统和高分专项工程顺利推进,卫星互联网或将成为下一个建设重点
    2020年6月23日,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我国已经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的自主可控,成为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拥有成熟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此外,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设也在顺利推进。全球卫星通信网络极有可能成为我国下一个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
4.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较为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公司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等重点环节形成了有效的布局。其中,卫星制造环节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卫星发射环节包括火箭制造以及发射服务,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地面站以及用户终端,卫星运营及服务主要包含卫星宽带互联网通信服务等。当前,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国企逐渐释放活力,民营企业和初创企业不断成长,出现了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具体如下表所示。
 
5. 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卫星互联通信将全面开启
    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可以有效实现低成本的全域覆盖,对于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5G和6G时代,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需求将会更加强劲,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将更加突出。《中国联通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白皮书》指出,“大型低轨卫星星座是当前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是未来6G 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3GPP与ITU等均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此前,中国联通已经开始布局卫星互联网业务,旗下联通航美网络有限公司依托中国联通的网络布局,通过沃星海、沃星陆、沃星空和沃星图四大系列产品为全球客户提供天地海一体宽带卫星互联网和遥感大数据应用服务。2020年6月,中国联通与银河航天签署了空天地一体化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加快了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建设进程。
卫星互联网企业面临的风险
    卫星互联网作为硬科技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门槛、高风险的显著特征,尽管“新基建”给卫星互联网建设吹来了春风,卫星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1. 投资过热风险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投资过热的问题。一旦出现一个新兴事物或概念,资本就会迅速将其炒热,但这种投资可持续性较差,市场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泡沫。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年度投融资总额达35.71亿元,与国内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期的现状基本符合。“新基建”(卫星互联网)作为今年两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朝阳产业和资本的投资热点。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因投资过热给卫星互联网企业带来“揠苗”式发展。
2. 资金链断裂风险
    卫星互联网行业属于重资产运营,前期资金需求量大,卫星生产和发射的成本高昂,发展初期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多数民营卫星互联网企业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但在当今卫星行业面临竞争加剧、运营成本激增与投资周期长、回报收益慢的双重矛盾中,民营航天企业的资金链存在着断裂的风险。例如,著名的一网公司(OneWeb)于2020年3月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根据一网公司的官方声明,是因为没有继续获得外部投资者的有效注资。而此前曾对该公司投资逾20亿美元的日本软银集团,也决定放弃继续投资,及时止损。
3. 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竞争风险
    国内卫星互联网企业面临着国外卫星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激烈竞争。从资源上看,目前全球多个国家都提出了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计划,有限的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几乎面临无限的增长需求。根据全球主要低轨卫星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计划,SpaceX公司计划发射12000颗卫星(远景规划42000颗),一网公司计划发射1980颗卫星,波音公司计划发射2956颗卫星,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Telesat)计划发射117颗卫星,韩国三星公司计划发射4600颗卫星,俄罗斯Yaliny公司计划发射135颗卫星,印度 Astrome Technologies公司计划发射600颗卫星。尤其是SpaceX公司在2020年密集发射“星链”卫星,“星链”部署速度大大加快。
4. 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
    当前,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一,航海、航空及边远地区人群对于卫星互联网需求总量是否能与卫星互联网市场供应量形成均衡仍未可知,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第二,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过程可能不及预期,制造端和消费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脱节。第三,卫星互联网潜在市场带来的增量需求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增量市场带来的驱动力有限。

2. 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启动

    8月27日下午,“2020年北斗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启动仪式”在北京合众思壮北斗产业园举行。活动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空间信息技术产业联盟承办。
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启动
    北斗产业创新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一院(北斗新时空研究院),两馆(卫星导航应用体验馆及博物馆),四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快速制造平台、位置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平台)”为依托,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智能化的北斗新时空产业基地,提供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服务,打造北京北斗产业生态的核心枢纽”为定位,将汇聚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企业和机构力量,提供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行业交流、应用体验等一体化服务。
深化北斗系统应用推广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健表示,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深化北斗系统应用面临广阔前景和全新挑战,正处于三个转型发展期:一是由北斗二号应用向北斗三号应用的转换升级期,二是由区域服务向全球服务拓展的应用推广期,三是卫星导航应用与其他新技术结合应用的深度融合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充分发挥北斗系统的特色优势,将功能强大的系统能力全面转化为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北斗应用效益。
北京市按下北斗产业发展加速键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焕文介绍,北京市具备全国最完整的北斗产业链布局,规模以上企业约116家,2019年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北斗产业创新基地作为北京市推动国家北斗创新应用综合示范区建设落地的首个特色基地,将成为打造“北斗+”融合应用生态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北京市将从加快推进北斗创新应用、打造综合时空产业生态、推动北斗应用和服务全球化三个方面,进一步助力北斗技术应用相关服务业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大众化、国际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创新驱动北斗未来发展
    2020年北斗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介绍了北京市推动北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介绍了支持北斗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合众思壮公司郭信平董事长介绍了北斗产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基础与未来规划。
    杨元喜院士系统介绍了北斗三号系统的新设计,并提出未来综合PNT将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提供自主可控的PNT保障与服务。清华大学陆明泉教授介绍了北斗三号系统互操作信号的设计、优势与现状,建议广大研发人员持续挖掘北斗三号信号的潜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景贵飞教授分享了面向导航应用和服务的位置网产品等。

3.九颗“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准备发射

    此次“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共有9颗,由包括“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在内的3颗视频卫星和6颗推扫卫星组成。该系列卫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充分继承了“吉林一号”高分03A星成熟单机及技术基础,通过采用轻量化结构设计、高度集成电子学系统、高分辨率超轻量化低成本相机等创新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的特点。
    “哔哩哔哩视频卫星”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公司定制的用于科普的视频遥感卫星,就像从太空看世界的“眼睛”,在距地面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俯视地球、观测天体。“哔哩哔哩视频卫星”所获的海量遥感视频、图片数据今后将被制作成科普视频,定期在哔哩哔哩(简称B站)更新,内容包含科技、人文、历史、自然、公益、教育等多个领域。未来,“哔哩哔哩视频卫星”还将为B站用户定制拍摄任务,用卫星航拍美丽地球。B站希望通过这颗卫星鼓励人们保持好奇,不断探索更大的世界。
    “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将在我国黄海海域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择期发射。发射成功后,“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将与在轨的“吉林一号”卫星组网,为林业、农业、草原、海洋、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金融资本市场

1. 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8月24日上市,交易规则有十大变化

    近日,深交所官宣,于8月24日,组织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届时,创业板股票及相关基金涨跌幅将放开至20%,存量同步放开。
(1)23家企业注册生效
    截至8月14日,创业板注册制下共受理364家企业IPO申请,其中204家处于问询阶段,39家已提交证监会注册。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已有23家首发企业创业板注册生效。
 23家注册生效企业名单
交易规则十大变化
    1、创业板股票涨跌幅限制比例由10%提高至20%。
    2、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
    3、优化盘中临时停牌机制,设置30%、60%两档停牌指标,各停牌10分钟。
    4、引入盘后定价交易机制,允许投资者在竞价交易收盘后按照收盘价买卖股票。
    5、增加连续竞价期间“价格笼子”,规定连续竞价阶段限价申报的买入申报价格不得高于买入基准价格的102%,卖出申报价格不得低于卖出基准价格的98%。
    6、创业板存量投资者可继续参与交易,普通投资者参与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创业板股票交易,需重新签署新的风险揭示书。
    7、对新申请开通创业板交易权限的个人投资者,增设前20个交易日日均10万资产量及24个月的交易经验的准入门槛。
    8、取消现场签署风险揭示书的要求,投资者可以通过纸面或电子方式签署。
    9、创业板股票限价申报的单笔买卖申报数量不得超过30万股,市价申报的单笔买卖申报数量不得超过15万股。
    10、创业板注册制下发行上市股票首个交易日起可作为两融标的。

2. 国企激励机制改革加速升温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下半年以来激励机制改革正在提速。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上市国企共有15家“官宣”股权激励计划,山东、广东、上海等地非上市国企中长期激励试点增点扩面,而科改示范行动等多项改革中激励改革也多是“标配”,手段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不过,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国企的中长期激励大都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还需要与薪酬分配、国资监管等多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实现更大的授权和突破。以三年行动为契机,国企改革冲锋号即将吹响,未来深化激励改革已成业内共识,这无疑将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将推动资本市场释放新的红利。
    日前,国泰君安披露了公司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按照此前发布的公告,其拟向公司执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核心骨干人员,共计451人,授予不超过8900万股A股限制性股票,约占本计划公布时公司股本总额的1.00%。“迈出上海国资委金融国企综合改革第一步。” 
    这并不是个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今年内A股共有15家上市国企发布了股权激励公告,其中包括了4家央企国资控股、5家省属国资控股、6家地市国资控股。而激励标的物包括上市公司股票和股票期权等。共有8项股权激励已经实施,3项由董事会提出预案,2项经国资委批准,还有1项经过股东大会通过。值得注意的是,7、8两月,上市国企股权激励计划密集落地,长安汽车、银座股份、厦门国贸等7家上市国企相继发布,占到了年内总发布数的46%。
    与此同时,针对非上市国企的中长期激励试点也在持续推进。在日前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副省长凌文表示,中长期激励增点扩面,符合条件的10户省属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全部实施股权激励,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上半年新确定154户权属企业开展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试点,试点企业累计达到195户,覆盖面达7.6%。指导3户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和分红激励。
    湖南省近几年来积极研究和推动国有企业期股、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广东省则提出了以“模拟股票”为主的中长期激励模式。深圳国资委推进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而从目前推进的科改示范行动、双百行动等各项改革来看,激励改革应用较为广泛,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捆绑,以此建立价值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科改示范行动”三年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要建立具有愿景期盼的分类中长期激励机制。
    “目前国企激励的手段因企业的类型和性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特点,主要以货币为主,辅以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手段。”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对表示,针对国有科技型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可以采用项目分红和岗位分红模式,以及超额利润分享和虚拟股权。部分传统行业则可以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一并推进员工持股激励计划。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业内人士都认为,下一步要把健全改革主体各方激励相容机制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激励机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改革深化推进的催化剂,也是各项改革举措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刘兴国表示,一方面,没有科学合理激励机制的支持,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可能会缺乏落实改革举措的动力与积极性,甚至可能会给改革设置人为障碍。另一方面,其他各项改革的实施,实际上只是为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潜力、释放活力、提升效率效益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而最终完成潜力激发、活力释放与效率效益改善,还在于科学合理激励机制的建立。
    据国资委5月30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共有53家央企控股的119家上市公司有效实施了股权激励,虽然较之前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上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30%实施了股权激励,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刘兴国指出,目前看,股权激励的实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有企业活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绩效的改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现有的股权激励措施,实施的条件要求高,而且实施范围受限。下一步的改革,一是要灵活采用更多科学高效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激励措施;二是要允许更多国有企业,原则上应该允许所有国有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三是要适当放宽激励幅度的限制性规定,允许业绩优秀的国有企业采取更大力度的激励举措。
    “目前政策以及配套制度的建设尚在完善中,中长期激励大都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大的授权和突破。”李红娟也表示,国企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和实施,还需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国资监管制度改革、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等协同推进,从制度上进行系统化设计,从法律政策上进行适度松绑和授权,逐步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中长期激励制度,充分释放国企员工创新热情和改革激情。

3. 增资价格低于评估价格,如何解决

    对于“增资价格低于评估价格”证监会主要关注:增资价格低于评估价格的原因,是否违反国资监管规定,是否履行评估及报备,是否履行公开挂牌拍卖等程序,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是否已取得有权国资主管部门的相关确认文件。
一、解决措施
    1.解释增资价格低于评估价格的原因,说明本次增资履行的程序;2.如果发行人是国资,需说明交易价格是否低于评估结果的90%,交易价格是否与评估结果相差10%以上;应取得国资主管部门《确认函》,确认本次增资行为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追认本次增资程序瑕疵。需要注意一点,在实践中,存在国资监管部门要求增资方按评估价格补足增资款的情况。是否需要补足,需要发行人、中介机构与国资监管部门协商。
二、案例
1.新筑股份(2010年9月21日上市)
    2003年11月10日,成都工投和成都风投与本公司签署《增资扩股协议书》,成都工投出资2,256万元、成都风投出资2,444万元对公司增资,增资价格均为1.88元/股。2003年11月25日,本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同意此次增资。
    针对本次增资,四川华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了川华衡[2003]56号资产评估报告书,根据该评估报告书,截至2003年6月30日,本公司每股净资产为2.416元。但是,该资产评估报告没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的相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发行人在上报省国资委的《关于请求四川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公司历史沿革有关国有股股权事项予以确认的请示》及其附件《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及股权变动情况说明》中对此事宜作了说明,省国资委于2009年10月23日下发了川国资函[2009]112号《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确认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有关遗留问题的函》,未对上述事宜提出异议。发行人律师认为:上述评估结果未备案事宜,对本次发行上市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成都工投、成都风投认购股份的价格与评估价格相差10%以上,根据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财政部令第14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占有单位发生依法应进行资产评估的经济行为时,应当以资产评估结果作为作价参考依据;实际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相差10%以上的,占有单位应就其差异原因向同级财政部门(集团公司或有关部门)作出书面说明。”2007年1月29日,成都工投在上报市国资委的《关于履行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回购协议的请示》(成工投司[2007]13号)文件中对此进行了说明。       
2.拓尔思(2011年6月15日上市)对2004年增资未进行资产评估及信科互动单方以低于净资产价格增资事项的规范要求为:以重新评估和审计结果的净资产较高值为依据,由信科互动向拓尔思公司支付10,175,723.49 元,解决低于净资产增资的问题,并按增资时点至2009 年年底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计算利息,作为资金占用费由信科互动支付给拓尔思公司,经测算金额为3,570,661.37 元,本息合计13,746,384.86 元;同时由于信科互动单方面增资造成国有股权比例被多稀释,要求把2004 年增资后至2007 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期间内(2004 年5 月1 日至2007 年9 月30 日)的净利润按国有股权被多稀释的比例计算补偿金,补偿给国有股东北信工程,经测算金额为3,377,911.82 元。综上,由信科互动支付给拓尔思 14,416,515.61 元,支付给北信工程5,684,178.06 元,最终以会计师事务所专项核查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金额为准予以支付。
3.麦迪科技(2016年12月8日上市)反馈问题:2012年7月,发行人进行第四次增资时的评估价值为多少?中新创投是否以低于评估价值的价格增资?若否,辰融投资以超过评估值得价格增资的原因是什么?反馈回复:根据苏州华兴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于212年5月15日出具的编号为“华兴资评报字     (2012)第017号”的《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增资事宜涉及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报告》2012年7月发行人第四次增资时的评估值为11,69709万元。根据该评估值测算,中新创投该次增资价格低于评估值。其原因是 WI Harper、 JAFCO、中新创投系北京麦迪斯顿红筹架构期间麦迪斯顿控股的股东其增资入股发行人的定价依据是以其在麦迪斯顿控股所持股份和回购款确定的。

4. 陕西出资15亿成立“陕西国华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8月21日上午,30亿元体量的“陕西国华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在西咸新区落地,其目的是用“垂直影响力”激活大量优质军工企业。
(1)出资结构。
其实出资主体只有两方面:
    1:陕西方面:省政府引导基金出资6亿元,西咸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出资4.5亿元,沣西发展集团出资4.5亿元,占到全部基金份额的50%。
    2:北京方面:由央企航天科技领衔,无论是其旗下的航天投资还是本身就主导的国华军民融合基金,以及实控的管理人,累计出资也占到5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护国重臣”,因为“神舟”和“长征”都是他们的。位列世界500强,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原是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目前主营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旗下拥有13家上市公司,包括中国卫星(600118)、中国卫通(601698)、四维图新(002405)等,我们陕西的航天动力(600343)就是其子公司。
    “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大国华)2016年设立的。由航天科技联合中核集团、中国核建、中船集团、中船重工、中国兵器、中国兵装7大军工集团,以及中国人保、广东粤财、兴业银行等设立的国内第1支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352亿元,已到位资金187.4亿元,陆续投资了亚太高通量卫星、中天动力、航天智造、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国电科55所、中国电科58所、航融新能源、芬兰倍耐克并购等军民融合项目。
     “小国华”:在6家合伙人中,“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无疑是撮合人。这个2019年成立的“母基金”由省财政厅主管,陕财投具体运营,体量达到200亿元。引导基金自成立伊始,就肩负着省委省政府要求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的使命,其投资方向均代表了“全省决心”,如成立仅仅数月之后即以5亿元出资参投了陕西金控牵头的“陕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金”,而这支基金先后为陕西黑猫(601015)、通源石油(300164)进行了纾困,一时间也成为陕西“支持民营企业”的象征符号。此外有信息显示,“小国华”的磋商谈判和迅速落地,引导基金在航天科技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撮合人作用。
(2)能否化解痛点?
    军民融合领域,无论是“民参军”还是“军转民”在实践中其实还都有一些需要打通的关节,然而西安作为拥有大量军工资源的城市却尚未在军民融合领域尚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原因可能有一条:就是央地关系的资源协调。此次首先通过“大小国华”决心与本地力量合作,击穿大量资源。其次通过“大小国华”决心推进协同与体制创新,释放大量动能。,因此在基金设立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深化陕西军工科研院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协同,推动转化,推动混改。第三,“大小国华”投资的方向共有四项,分别是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及应用、卫星载荷系统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
    这四项里,航空航天动力陕西已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航发动力(600893)和航天动力(600343),其中航发动力还在2019年以89亿元并购了黎明公司、黎阳动力和南方公司3家股权。新一代信息技术好是西安市规划的电子信息制造,高新区就汇聚了三星、华为等35家世界500强相关机构扎根于此。
    航天航空作为陕西军民融合显现的优势,陕西金融界其实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亦为“大小国华”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如:西安航空城产业基金:目前已投资斯塔克材料、航星科技、智同航空等多个项目;如:陕西投资基金:以98.36%持有陕西航空航天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如:陕西关天资本:间接持有陕西空天超算;如:陕西金控资本:出资30%参股陕西金控通航投资;如:唐兴天下:间接持有成立航空,后者主营航空器零部件技术研发;如:陕西省成长性企业引导基金,持有陕西空天新兴产业基金等;
(3)陕西能得到什么?
    实质管理陕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是省财政厅。在21日基金成立仪式上,省财政厅常艳玲副厅长提到了积极财政政策、支撑产业发展等关键词,确认(小国华)是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联合央企地方发起设立的首只融合产业基金,(且是)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小国华的目标:
    1:数量:基金投向陕西省内企业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50%。
    2:方式:主要采用股权方式
    3:进度:4年投完,2年退出。
    4:策略:主要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类和成长类军民融合企业,且具备登陆资本市场实力和较强产业带动效应。
    5:目标:培育2-3家上市公司,孵化2-3家拟上市企业。
    6:贡献:实现陕西航空航天动力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卫星有效载荷应用产业10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20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200亿元,产业规模合计超过1500亿元。
小国华下一步计划
    1:投资投智更加精准:“大小国华”协作,最主要的方式自然是投资,基于航天科技的产业优势、陕西省政府的政策优势,我们预期在4年投资期内,基金将密集对陕西航空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项目加注,有可能形成以航天科技集团为中心企业的产业集群。但更重要的是,科研协同有望实现,在航空航天这个高精尖领域,陕西的研发优势也许会获得更多的资本动能。
    2:偏重于资本市场整合:央企远比地方会运营资本市场,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四、五、六、九院旗下都有上市公司,而且无论概念与业绩都不错。在提升证券化比率的要求下,我们预期会有更多的收购与IPO。这种“产业+资本”联动的做法,远比单纯原始投资有用,不但让更多投资人受益,也会后续研发支持提供的渠道。
    3:示范引导会更趋明显:基金直投仅是最直观的表象,在“大小国华”的带动下,其他民间资本与外地资本的参投、跟投,甚至是金融机构酝酿的“投贷联动”,都将在陕西更多的出现。即使在保险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2018年之时,西安蓝箭航天发射中国第1枚民营运载火箭(可搭载卫星)时,陕西人保财险就提供了1000万元的保险。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