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周报 2020年第22期

行业报告 2020-08-11 15:17: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美国制裁香港在即,中国芯片进口商加速囤芯片

  据彭博社报道,预见到美国对香港的制裁将使贸易更加困难,中国计算机芯片进口商正在加大香港渠道的设备采购。今年上半年,通过香港转往内地的半导体再出口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1%,几乎是芯片总购买量增长的两倍,仅6月份,转口贸易就增长了21%。数据显示,从香港进口的芯片数量占中国芯片进口总量的38%以上。
  此前美国宣布撤销香港的特殊贸易地位,以限制包括某些计算机芯片在内的敏感商品的贸易。对于华为、小米或联想等芯片买家而言,最坏的情况将导致他们严重的供应瓶颈。
  香港电子科技协会会长崔志刚(Victor Choi)说:“中国客户愿意在制裁的实际生效日之前购买更多的产品。”据估计,有300多家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公司。“他们为这些(芯片)产品下的订单比以前更多。”
 
  随着美国的打击手段越来越严苛,华为不得不设法向客户保证其芯片供应链仍保持完整。虽然华为正加速芯片“去美化”的内部研发进程,但短时间内也还是储备了足够的库存来应对短期供应紧张问题。然而美国方面的制裁意味着库存总有告罄的一刻。
  总体而言,由于担心受到进一步的供应链冲击,相关中国企业一直在积极准备芯片库存,其中,香港的转口贸易就是一个重要渠道。

2.中微公司发布用于深紫外LED量产的MOCVD设备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公司”,上交所股票代码:688012)近日宣布推出Prismo HiT3™ MOCVD设备,主要用于深紫外LED量产。
  中微Prismo系列MOCVD设备目前已进入全球大多数领先的蓝绿光LED制造商,此次推出的Prismo HiT3™是中微Prismo系列MOCVD设备的最新产品。该设备是适用于高质量氮化铝和高铝组分材料生长的关键设备,反应腔最高温度可达1400度,具有优异的工艺重复性、均匀性和低缺陷率。该设备同时也为高产量而设计,单炉可生长18片2英寸外延晶片,并可延伸到生长4英寸晶片。
  中微公司设计的Prismo HiT3™ MOCVD设备具有新颖的腔体设计,能在高温环境下生长高质量氮化铝工艺,并具有业内领先的深紫外LED高产出率;同时具备较长的平均免开腔维护间隔时间,进一步延长正常运行时间并提高产能。真空自动化传输系统可以抑制颗粒物的产生,并减少缺陷。自动化升降机构可方便维护操作并有效节省维护时间。
  中微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杜志游博士说道,“中微自主研发的Prismo HiT3™ MOCVD设备延续了我们现有Prismo平台已验证的主要创新功能,并提升了可在高温工艺环境下生长氮化铝基材料的性能,使之拓展到深紫外LED的应用。”

3.西安新添8寸功率器件生产线,总投资近30亿元

  7月29日,西安高新区举行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核心节点暨高新区系列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约70亿元的9个项目正式开工。
  据了解,在集中开工的9个项目中,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安高新区核心节点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将建设物流大数据信息平台、新零售运营支撑平台、人工智能物流示范基地、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
  西安同芯圆8英寸功率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9.5亿元,主要建设8英寸功率器件、中低压及电源管理芯片生产线,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激发高新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下一步,高新区全区上下将继续坚持“目标再提高、任务再增加、标准再提升”,当好项目建设的“勤务员”和“店小二”,切实做到项目服务“零障碍”“零距离”“零懈怠”,以更大的力度、更优的服务、更强的合力,推动项目快建设、早投产、早达效,奋力谱写高新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4.两大半导体项目落户西咸空港新城,总投资18亿元

  7月28日,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在北京与中科钢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国宏中晶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就碳化硅半导体新材料及激光陀螺仪制造两个“高精尖”项目正式签订投资协议,标志着空港新城在电子新材料、高端制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将助推新城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设立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随后出台的《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9-2035)》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据了解,此次签约的碳化硅半导体材料制造和激光陀螺仪制造项目,总投资18亿元,规划用地130亩,项目建成后年产值约16亿元,将为空港新城在电子新材料、高端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做强做大临空先进制造业,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培育产业新动能。
  空港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贺键表示,该项目的落地是空港补功能、补产业的重要里程碑,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中科钢研和国宏中晶进军西北,在空港新城投资建设碳化硅半导体新材料和激光陀螺仪项目,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选择,也为空港新城在新材料、高端制造领域增加了新的产业动能,希望双方紧密合作,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5.汇顶科技开启汽车芯片领域布局

  提起汇顶科技,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他们的屏下光学指纹芯片。在过去的几年里,凭借公司深厚的技术积累,汇顶科技不但在这个市场横扫国内的竞争对手,同时也将国外的竞争者压得喘不过气。例如高通一直在推动的超声波屏下指纹技术,就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状态。而在之前他们还有在电容式指纹识别的时代将瑞典FPC等原本领先厂商赶出这个市场的辉煌战绩。这些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也让他们在手机相关领域如鱼得水。但汇顶不满足于此,公司已经把汽车市场当成了他们发力的下一个方向。
  在今年三月份,汇顶科技就宣布,国产汽车领克05在其中控产品中采用了其指纹识别芯片。“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汇顶科技CTO皮波博士表示,“汇顶科技将发挥在人机交互、生物识别及物联网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与国内外知名车企和前装厂商联合创新,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创新应用落地,为全球消费者量身打造更安全、便捷、智能的驾乘体验做出积极探索和贡献。”
  跟消费品芯片不一样,汽车芯片要经过严苛的测试验证。汇顶科技也表示,公司在产品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等环节,严格按照车规标准的极限性能指标要求,打造性能出众、品质卓越的领先产品。上述提到的车规级触控方能够满足2级(-40到+105°C)汽车级温度范围要求;拥有优异的抗电磁干扰(EMC)性能,能满足EMI CISPR Class 5汽车电磁干扰要求,同时具备优异的ESD能力。
  回顾汇顶过去多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提前布局,押注下一个新市场,是他们能够在芯片这个竞争力巨大的市场站稳脚跟的底气。而根据笔者的了解,汇顶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汽车市场以外,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也是他们重点发展的新方向。
  为了增强在新市场的实力,公司不但大力聘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同时还挥动收购的大棒(收购 Commsolid GmbH布局NB-IoT,收购 NXP VAS 业务进入音频功放芯片、触觉驱动器、音频软件领域),现在的汇顶在MCU、Sensor、无线连接(包括蓝牙和NBIoT等)和安全等领域都有布局。

二、激光器行业

1.2020年全球激光产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应用领域以材料加工为主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的新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势头迅猛,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形成了光纤通信,激光光谱、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切割激光武器激光美容和激光扫描等行业。
  根据国际激光行业权威刊物《Laser Focus World》每年发布的统计资料,全球激光器产业发展迅猛,激光产品销量平均每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2019年全球激光器市场规模为15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
  从应用结构上看,材料加工及通讯领域是激光器的主要应用市场。2019年全球激光器应用领域中,材料加工与光刻、通信与存储分别占比44.3%及26.8%,综合占比达70%;其余应用领域如科研与军事、医疗与美容市场等占比均不超过10%。
  工业激光器中光纤激光器占比最高
  目前应用于材料加工的激光器主要是工业激光器。工业激光器种类繁多,按照增益介质的不同,激光器可分为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根据《国际工业激光商业行情》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工业激光器销售收入为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光纤激光器被誉为“第三代激光器”,具有输出激光光束质量好、能量密度高、电光效率高、使用方便、可加工材料范围广和综合运行成本低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雕刻、打标、切割、钻孔、熔覆、焊接、表面处理、快速成形等材料加工领域。
  据《国际工业激光商业行情》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光纤激光器销售收入为27.4亿美元。2019年,在整体环境不算友好的情况下,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增速依然超过全球激光器市场规模增速。
  在工业应用领域光纤激光器逐步挤占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占比从2013年的33.8%提升至2019年的53.3%,成为工业激光器市场中占比最大的激光器品种。
  发达国家研发实力强 IPG占全球光纤激光器近半市场份额
  从研发上看,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激光产业的发展代表了世界激光产业最高发展水平,它们在制造业,如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已基本完成了传统工艺的更新换代,步入“光加工”时代。
  美国是最早将高功率激光器引入汽车工业的国家,在激光医疗及激光检测方面也居世界首位。德国在激光材料加工设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通用、福特、奔驰、大众、丰田等汽车制造商均在汽车的车身装配中大量使用焊接工艺,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则在光电子技术和半导体工业上领先于全球。
  全国激光市场尚处于成长初期阶段,全球比较知名、规模较大的激光公司有德国通快、德国罗芬、美国相干、美国光谱物理、美国IPG及英国GSI等综合类型的上市公司。
  美国Coherent(相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激光器制造商,产品涉及科学研究、医疗手术,以及工业加工等多个领域;美国Lumenis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激光设备制造商,产品覆盖激光美容、激光眼科、外科激光医疗仪器等。
  从光纤激光器市场竞争来看,2019年,IPG占据全球光纤激光器市场近半市场份额,占比达46.79%,为行业内龙头企业。锐科激光占比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0.26%。

2.19/20财年德国通快营收35亿欧元,销售额订单量均有所下滑

  日前,激光制造商通快公司公布了2019/20财年(截止2020年6月30日)的业绩,销售额下降约8%,至35亿欧元(2018/19财年为38亿欧元)。订单量下降至33亿欧元(2018/19财年为37亿欧元),下降幅度为11%。
  德国是通快最大的单一市场,销售额达到了6.1亿欧元;紧随其后的分别是美国(4.9亿欧元)、荷兰(4.8亿欧元)以及中国(3.5亿欧元)。得益于与荷兰ASML在EUV光刻技术上的合作,加上中国激光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荷兰从去年开始反超中国,成为通快的第三大市场。(18/19财年,通快在荷兰市场销售额为4.6亿欧元;中国市场销售额约4.15亿欧元)。
        通快中国激光事业部总经理黄哲在接受OFweek激光网采访时表示,早年做CO2激光器的企业很多,但能够在一个看不到收益的方向坚持下来,最终成就了通快,也让通快站稳了EUV光刻市场。十多年来的深耕,不仅令通快的三万瓦CO2激光器成为供应ASML、用于EUV光刻机的独门光源,更让通快开拓了荷兰市场。
  虽然开拓市场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世界经济低迷也影响了通快的业务。通快总裁兼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Nicola leibinger-kammuller女士表示:“自2018年秋季以来,我们深受经济疲软的影响,许多客户不愿投资,这一情况在德国尤为明显。我们把这归因于与汽车工业结构变化相关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因素。我们观察到,全球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场危机中的危机。这里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疫情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政府采取的适当措施。”
  通快指出,目前只有EUV光刻机和电子等少数几个业务领域实现了销售增长。一年多前,通快为应对业务低迷,推出了一项计划,旨在提高收入,节省材料和人员成本。如今,通快整个集团的员工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为14300人。截至2020年6月30日,通快共有7400名员工于德国就业,其中约4400人在迪琴根总部工作。

3.新光光电上半年预亏近500万元

  日前,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公告表示,经新光光电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3400万元,同比减少44.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亏损,预计亏损420万元到5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81.61%到197.16%。新光光电近五年业绩情况如下:
  新光光电表示,今年上半年业绩变化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及防治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相关企业延期复工复产,下游客户采购任务延后,同时公司产品也无法交付及验收,导致上半年收入减少。此外,客户的资金周转紧张,销售回款延期支付,也导致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另一方面,新光光电本以军品销售为主,去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145.16万元,其中军品收入占95.95%,民品收入为0,其他收入占4.05%。疫情爆发后,公司迅速组织力量进行人体智能体温筛查设备的研发,形成产品后推向市场形成收入。这一调整也改变了公司的产品结构,今年上半年军品收入约占16%,民品收入约占78%,其他收入约占6%。同时,本着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原则,体温检测相关产品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销售给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各政府机关及学校,因以低价销售产品,导致公司的收入、利润相应减少。

、新能源行业

1.LG化学第二季度“大翻身”,扭亏为盈

  LG化学发布报告显示,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3%至6.93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07.3亿元);营业利润达到571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6亿元),同比增长131.5%;净利润为419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6亿元),去年同期为83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9亿),同比增长近5倍。
  LG化学表示,公司电池业务部门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8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5.6亿元),营业利润为155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1亿元),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业绩表现。
       2020年第一季度,LG化学的动力电池装机5.5 GWh,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7.1%,同比提升10.7%。主要是受益于特斯拉Model 3、雷诺Zoe EV和Audi e-tron EV等电动车的强劲销售带动。不过,LG化学在第一季的业绩表现却不理想。第一季度销售额为7.1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12.9亿元),同比增长7.5%;净利润为36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同比下降82.9%。电池部门销售额为2.2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1.2亿元),营业亏损51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
  总体来看,LG化学上半年销售额达到13.6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02.3亿元),同比增长4.8%;营业利润达到777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5.7亿元),同比增长52.4%;净利润为455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7亿元),同比增长54%。
  LG化学预计,公司第三季度的电池销量将比第二季度增长25%以上,原因是预期欧洲主要客户(包括大众)对动力电池和小型电池市场的强烈需求。不过,LG化学能否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实现动力电池销量大幅增长以及净利润全年盈利还有待观察。

2.松下第二季度锂电池业务持续亏损

  尽管超级电池工厂已经恢复生产并实现盈利,但松下第二季度的锂电池业务依然没有利润。
  松下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实现销售额1391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32.7亿元),同比下降26%;营业利润3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同比下降93%;净利润-9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49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4亿元)。
  其中,业内最为关注的是汽车业务,包括用于xEV的锂离子电池,实现销售额2108亿日元(14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营业利润为-95亿日元(6.4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亏损有所收窄。总体来看,松下的锂电池业务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但与特斯拉合建的超级电池工厂的生产对松下是有利的,从去年第4季度开始实现了月度盈利。这也为松下继续投资超级电池工厂提供了可行性。
  目前,松下在全球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正遭遇严峻挑战。特斯拉已经导入了LG化学和宁德时代两家新电池供应商,LG化学上半年为国产model 3实现装机约2.51 GWh,位列中国乘用车装机电量排名第2,仅次于宁德时代。预计LG化学下半年对特斯拉的电池供应还将进一步提升,从而抢占了松下对特斯拉的部分电池供应份额。与此同时,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版本的国产model 3已经进入《推荐目录》,这意味着该车型即将进入量产状态,宁德时代有望从第三季度开始对特斯拉正式供应电池。这对松下而言也是一大挑战。
  在此情况之下,松下预计公司全年的营收及净利润都将处于下行通道,汽车业务将保持无利可图。松下预计公司2020全年销售额为6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55.6亿元),同比下滑13%;营业利润为1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0.5亿元),同比下滑49%;净利润为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同比下滑56%。其中,汽车业务预计销售额为12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7.6亿),同比下滑16%;净利润为-3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8亿元),亏损幅度有所收窄。

3.软银布局换电模式,与中国企业达成合作

  日前,日本软银集团旗下子公司——软银能源宣布,基于对换电模式的看好,公司将与中国换电公司奥动新能源正式达成战略投资合作。软银能源主要从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开发,此前软银已投资辉能科技、华霆动力等电池企业。
  而此次软银能源与奥动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意味着换电模式获得了资本巨擘的认可,或将成为新能源领域新的投资风口。
  公开资料显示,奥动新能源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换电运营商,公司在换电技术与城市分布式储能领域拥有全球1000多项核心专利,深耕换电服务多年,已积累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经验。软银能源认为,奥动新能源具备远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截至今年6月,奥动新能源共计拥有换电站222座,排在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分别为蔚来136座,以及杭州伯坦科技94座。奥动新能源的计划是,预计到2025年奥动换电站全国网络布局遍布100座城市,建设并运营5000座换电站,服务200万辆电动汽车,包括营运车、私家车等。
  事实上,软银投资奥动新能源是当前换电模式正在快速发展的表现。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主机厂和电池企业投资布局换电模式。其中,仅7月就有包括北汽、长安、国网以及蔚来等数家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宣布加快换电模式建设。总体来看,换电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主机厂的关注并开始布局,同时也得到了资本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此情况之下,动力电池加入换电阵营与主机厂或换电企业布局换电模式,有利于加深其与主机厂的合作程度,同时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其电池市场占比,成为电池企业新的业绩增长点。

4.今年二季度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增长208%

  今年二季度,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增速大幅回升。其中,风电新增装机428万千瓦、同比增长12.3%,上半年新增容量同比增长12.5%,截至6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到699万千瓦,同比增长63.4%;光伏新增装机755万千瓦,同比增长12.9%,分布式光伏同比增加9.2个百分点,累计占比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上半年,风电、太阳能累计发电量36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7%,累计发电量占比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至11.0%,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新能源绿色电能替代作用不断增强。今年二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由负转正,助推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同比分别提升2.0和0.7个百分点至96.8%和98.6%,弃风、弃光电量同比分别下降36.2%和24.3%,消纳情况持续好转。
  风电和光伏开发布局持续优化。二季度,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增风电并网237万千瓦,占全国的55.4%,同时,我国中东部及南方地区的累计风电装机全国占比达到30.8%,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全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占比与上季度相比提升0.2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保持平稳增长。
  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预测,今年下半年,风电新增装机将在三季度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光伏受补贴项目建设周期影响三季度装机增速预计加快;全国大部分地区风速和水平面总辐射随月份呈减小趋势;“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情况有望进一步好转;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需重点关注汛期水、风、光消纳矛盾。

、复合材料行业

1.高性能复合材料将守护“天问一号”探访神秘火星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火星之旅正式启航。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在完全陌生的火星环境下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
  接下来,“天问一号”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着陆,众所周知,探测器着陆要在极短的时间穿越火星大气层,经历“恐怖七分钟”。在这7分钟里,探测器高速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层摩擦会使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就如同一颗流星一样经历高温灼烤;由于火星大气成分的特殊性,其中二氧化碳占95%,氮气占3%,在高热状态下会发生更加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使得着陆环境更加严苛,因此,着陆过程中需要高效的防热结构对探测器进行保护,以保证其完好无损。可以说着陆防热技术是保证探测器安全着陆的关键,直接关系任务成败。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作为此次“天问一号”着陆防热技术的主要研制单位,根据探测器形状、不同部位所承受的气动载荷及热流密度的不同,“量体裁衣”研制了三种防热复合材料,在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及大底拐角部位采用了超轻质的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在需要维持探测器整体形状的上下边缘和结构支撑部位采用了连续纤维增强中密度防热材料;在气动加热较为缓和的背罩部位采用了防热涂层材料。这三种材料协同作战,将守护“天问一号”安全着陆,探访神秘火星。
(1)超轻质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
  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在“神舟”号载人飞船、“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次火星探测器上采用的是改进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跟它的“前辈”相比,此材料强度更高、密度更低,可以根据气动载荷分布对其进行变厚度变密度优化设计,在保证探测器能够耐受更严苛的气动载荷的情况下,实现更加轻质化。一体化成型技术使整个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确保了其在奔向火星的过程中承受高低温交变的结构稳定性。
  该材料密度约为0.36g/cm3,可承受1.5MW/m2的热流环境,可耐受火星大气以CO2为主的特殊气氛气动加热。探测器大底结构的直径达到3.4m左右,共计约70000个蜂窝格子,采用整体成型工艺,实现了在如此多的蜂窝格子中材料一次性灌注到位,不论是成型效率、成型质量还是成型可靠性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连续纤维增强中密度防热材料
  由于火星距离地球较远,为使运载火箭推送的更远,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重量不能过大,需要尽可能地“压榨”防热结构及材料的重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还研制了连续纤维增强中密度防热材料。
  该材料主要用作探测器大底及背罩防热结构的舱盖、封边环、埋件、螺塞等零部件,相比较低密度材料其强度更高,密度约为0.9g/cm3,兼顾了耐烧蚀和承载能力。该材料使用了三元长纤维组成的SPQ纤维布增强体系,并将轻质填料引入到连续纤维增强的预浸料中,实现了连续纤维增强烧蚀防热材料的轻质化。
(3)超轻质的烧蚀防热涂层材料
  与探测器大底直面火星大气冲刷不同,背罩结构在着陆器侧面,受到的热流相对更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制了超低密度防热涂层材料,密度仅为0.28g/cm3左右,热导率低至约0.06W/m﹒K,其基本热物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隔热性能优良,对着陆器的减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材料还能够适应发射场的环境和真空总质量损失等要求,通过了耐盐雾、耐湿热性能考核,真空总质量损失≤1%,可凝挥发份≤0.1%,满足设计要求。
  不仅如此,涂层施工工艺也实现了自动化。背罩结构大端直径约3.4m,面积约20 m2,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将很难保证涂层的均匀性。经过攻关,解决了防热涂料传输技术难题,利用喷涂机械臂实现了背罩结构表面超低密度防热涂层材料的自动化喷涂,有效提高了涂层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4)三种材料“协同作战”
  这三种材料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之间的结构热匹配性。探测器飞向火星的时间长达8个月,由于轨道的变换和距离太阳的远近,防热材料要承受极低的温度以及高低温的循环交变,“冰火两重天”很容易导致材料发生开裂、脱落等灾难性问题。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三种防热材料需要与探测器的内部结构保持良好的结构热匹配性和完整性。
  通过工程计算、数值模拟及必要的地面试验,分析这三种材料在极低温及高低温交变的空间环境下的结构变化情况,再根据实验结果优化修正,最终实现了这三种材料的匹配性和完整性,使它们能够在茫茫太空中“协同作战”,为探测器安全抵达、顺利着陆保驾护航。

2.科泰思中国顺利通过AS9100D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AS9100 是一份在ISO 9001质量体系要求基础上开发的航空航天标准,其中加入了航空航天行业所建立的有关质量体系的附件要求,以满足EASA、NASA以及FAA等监管机构的质量要求。此标准旨在为航空航天行业建立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了最新的AS9100D版本标准。AS9100D,可以说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准入证”。
  安泰复材并购科泰思后,中德双方管理层基于共同的远景和事业追求,完善增量共享机制,致力于实现双赢。德国科泰思自2004年以来就获得了该认证,但对于常州的新工厂而言,这是首屈一指和令人骄傲的成绩。
  这是科泰思中国工厂经历的首个质量体系审核。科泰思中国副总经理周建锋表示,6个月来,中德双方共同努力才得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功。此次科泰思中国顺利通过认证审核,是对安泰复材全面启动AS9100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设以来所开展的近6个月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继工厂SAP上线之后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安泰复材管理体系以及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又一重大跨越。AS9100认证的取得,不仅标志着安泰复材可以正式进入民用航空供方市场,为安泰复材开拓国内外航空航天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安泰复材参与民用航空领域科研生产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将进一步提升安泰复材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3.宝马新款5系开售,配备大量碳纤维M性能部件

  目前,宝马新款5系海外开售,国内现已正式进入投产阶段,新车首批车型将于今年11月陆续交付至消费者手中。
  新款5系车型将配备大量的碳纤维M性能部件,运动型外观酷似宝马M5车型。外观方面,这些性能部件中绝大多数是由轻质碳纤维制成的,包括前唇独特的碳纤维分隔器,围绕着黑色高光前格栅的碳纤维格栅围板,碳纤维外侧后镜盖、侧裙板,黑色高光尾保险杠饰件,碳纤维或黑色亚光扩散器,两个碳纤维唇形扰流板、一个高光黑色唇形扰流板,以及碳纤维燃加注口盖、碳纤维或镀铬排气尾管装饰件,并搭配黑色或银色的装饰条。

4.欧洲帝人碳素公司晋升英国国家复合材料中心(NCC)二级供应商

  帝人最初于2018年11月加入NCC并成为准会员。作为全球碳纤维制造商,欧洲帝人碳素公司完全有能力支持NCC推进其材料和制造技术。他们的许多数字自动沉积技术由航空航天技术学院(ATI)资助,作为NCC iCAP计划的一部分(数字能力学习计划,该计划用于对复合材料制造进行数字化,在提高生产率和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包括超高速率沉淀池,该沉淀池具有两个大型工业机器人,可自动执行机翼生产过程。机器人以毫米级的精度测量,切割,提升和放置碳纤维织物(“合股”)碎片-一次精确地移动5m宽的复合材料条,最长20m。这将所需的面料组件数量从大约100,000个减少到仅150个,因此可以显着减少机翼组件的制造时间。
  这有可能改变飞机生产,并在明日之翼计划(Wing of Tomorrow)中发挥关键作用。这是由空中客车公司领导的研发计划,旨在交付下一代飞机机翼。欧洲帝人碳素公司期待在各种高性能航空航天项目中为NCC及其合作伙伴提供支持,并为英国复合材料社区做出贡献。作为Tier 2成员,该公司将为这些项目和其他NCC开发项目提供独特的碳纤维无卷曲织物以及热固性和热塑性预浸料材料。
  NCC首席技术官恩里克·加西亚(Enrique Garcia)评论:“我们很高兴帝人能增加他们在NCC的供应商资格,这将使我们能够探索更多未来合作的机会。帝人不断为我们提供材料,以便我们可以继续开发各个领域的新工艺和产品。这种加强的伙伴关系将为NCC和帝人在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宝贵的贡献。”作为2020-2022年中期管理计划的战略重点之一,帝人集团正在大力加快其飞机中,下游应用的开发。帝人碳欧洲公司已经被选中为明日之翼项目提供基于碳纤维的非卷曲织物(NCF)。
  展望未来,帝人计划进一步加强其碳纤维及其中间材料业务,成为飞机应用的领先解决方案提供商,目标是到2030年左右该领域的年销售额超过9亿美元。

、卫星通信行业

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天问一号“探测器模拟图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表示,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的研究。”刘彤杰说。
  我国火星探测作为开放性科学探索平台,包括港澳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多地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研制过程,并与欧空局、法国、奥地利、阿根廷等组织和国家开展了多项合作。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
  据五院深空探测领域专家介绍,由该院抓总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着陆巡视器又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进入舱完成火星进入、下降和着陆任务,火星车配置了多种科学载荷,在着陆区开展巡视探测。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为工程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探测器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发射、测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负责科学数据接收、处理、存储管理等工作。

2.卫星物联网发力新基建,天启10号(陵水号)卫星成功发射

  7 月 25 日 11 时 13 分,天启 10 号(暨“陵水号”)低轨物联网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卫星顺利转入在轨平台及载荷测试阶段,预计两周后即可提供物联网数据通信服务。
  据悉,该星是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高科”)天启星座的第七颗在轨物联网数据服务卫星,也是该星座在今年疫情发生之后发射的第一颗组网卫星,标志着 2020 年天启星座部署的全面启动。根据计划,国电高科今年还将陆续发射6-9颗天启卫星,年底前实现12颗以上卫星在轨组网并提供数据服务。
  天启星座的加快部署,意味着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卫星物联网率先发力。天启星座是我国首个实现数据应用的卫星物联网星座,随着其组网运营的加快推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物联网星座建设和产业化进程,带动国内卫星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参与国际相关产业的竞争步伐,在千亿美元级规模的全球卫星物联网产业中占据制高点和领先地位。
天启新一代卫星实现迭代升级
  新一代天启物联网卫星,实现了迭代升级,将全面提高天启星座数据服务能力,极大加快相关示范应用场景的产业化进程。具体而言,就是更大、更快、更强、更广。
  预计到今年年底,随着星座数据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国电高科的业务领域将从目前的5个扩大到10个以上,满足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绿色矿山和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窄带数据通信需求,更加全面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3.资源三号03星成功发射!西安航天“硬科技”再立功

  7月25日,资源三号03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下文简称“西安分院”)为该卫星研制了数传分系统和数传天线分系统等关键性有效载荷系统产品。
  资源三号03星是资源三号系列卫星的第三颗,是我国民用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卫星成功发射后,将和当前服役中的资源三号01星、02星进行三星组网,进一步提高我国地理测绘原始影像资料的获取能力,可以缩短测绘周期,加快测绘产品的分发服务,提高实效性,可以更好满足我国基础测绘、国土、农业、环境、减灾、规划等领域对行业影像数据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西安分院研制的数传分系统与数传天线分系统,推进了国产化、产品化及新技术上型号的进程,在卫星与地球之间建立了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数传分系统涵盖了遥感器数据实时采集、高保真图像数据压缩、数据存储、准确跟踪卫星地面站和数据传输等功能,有效保障了卫星使用效能。数传天线分系统采用西安分院研制的点波束小喇叭天线,数据传输能力提高了两倍多,确保所有卫星数据信号的顺利发送,搭建了天地沟通桥梁。
  据西安分院资源三号03星副总师胡晓曦介绍说,资源三号系列卫星研制过程中,为了适应用户对高质量测绘图像的要求,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大容量数据实时下传的问题,将现有传输能力翻了一倍。卫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使卫星传输的图像质量获得优良保真度,实现了对地传输率的历史跨越,为系统链路设计和后期在轨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源三号已持续在轨安全运行8年,超过了5年寿命的预期目标。西安分院副院长谭小敏介绍说,西安分院研制的数传产品成功应用于多类航天器上,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成熟度较高,始终坚持“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思路,数传能力和处理速度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资源三号03星和资源三号其他卫星的数传分系统在传输速率、数据处理、调制器实现方式、通道配置上都大幅提升,技术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后,西安分院研制团队将继续为我国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领域立体测绘提供有力支撑。

4.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于7月3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据资料显示,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MEO)、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组成,共同构成了北斗三号星座大家族。
  其中每种类型的卫星都有其独特功用,根据各自运行轨道特点和承载功能,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位于距地球约3.6万千米、与赤道平行且倾角为0°的轨道。理论上,星下点轨迹(即卫星运行轨迹在地球上的投影)是一个点,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在导航、通信、电力、金融、测绘交通等领域,为祖国发展建设默默奉献。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星下点轨迹呈现“8”字形。单星覆盖区域较大,3颗卫星即可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作为高轨道卫星,信号抗遮挡能力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其性能特点更为明显。
  地球中圆轨道卫星(MEO):运行在约2万公里高度的轨道,作为北斗全球组网的主要成员,其星下点轨迹不停地画着波浪线,以便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MEO卫星因其全球运行、全球覆盖的特点,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实现全球服务的最优选择。
  GEO、IGSO和MEO三种轨道的混合星座构型,北斗系统集成了不同轨道的优势,实现了覆盖全球、突出区域,功能丰富、效费比高,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设计目标。
  覆盖全球、突出区域:MEO卫星全球运行,支撑实现了全球覆盖和全球服务;GEO卫星和IGSO卫星组成的区域星座,既实现了对亚太区域良好的几何构型,也可在重点区域、遮档区域等获得更好的星座性能,显著增强北斗在重点服务区的导航性能。

金融资本市场

1. 2020年中IPO盘点,VC/PE退出进入快车道

(1)政策利好,境内外中企上市差距显现
  2019年是无疑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大年,科创板的推出利好中企境内上市,全年中企境内上市数量与首发融资额同比涨幅均在80%以上。2020年国内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3月新证券法正式施行,公司债、企业债发行全面实施注册制,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的减持限制适当放宽。随后,创业板改革相关制度及配套规则于4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自6月15日开始接收申请文件起,深交所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共受理297家企业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其中已有48家企业已进入问询环节,7家已过会,11家提交注册,其审核速度及效率不可谓不高。
  在境内科创板市场运行平稳、创业板改革加速推进,境外市场变数较多的大环境下,中企境内外上市差距逐渐显现。2019年全年中企境内上市数量超境外上市55%、融资额超22%;而2020年上半年中企境内上市118家,总融资额达人民币1,387.12亿元,中企境内上市数量超境外上市136%、融资额超59%。
图1 2009-2020H1中企境内外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分布
(2)被投企业IPO增加,机构账面回报上浮
  2020年开年受疫情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募投退数量均有所下滑。然而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利好下,被投企业IPO案例数延续了2019年的增长态势,在2020年热度不减。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0年上半年被投企业IPO数量达856笔,同比上升86.9%。从退出收益来看,2020年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账面回报水平(发行时)达到4.8倍,其中1月、2月与6月账面回报水平(发行时)均在5倍以上,拉动上半年退出收益同比上调35.2%。
图2 2020H1被投企业IPO案例数及账面回报(发行时)分布
(3)机构退出整体情况:达晨、深创投领衔,鼎晖获上半年最多科创板IPO
  2020年上半年有超过500家VC/PE机构获得被投企业IPO,其中达晨财智与深创投在被投企业IPO数量上领衔各家VC/PE机构,各有7家被投中企登陆境内外市场。从被投企业科创板IPO数量来看,鼎晖投资4个项目登陆科创板,是上半年VC/PE机构中支持科创板上市企业最多的投资机构。从机构的账面退出的规模来看,中银投资、启明创投、红杉中国的账面退出金额(发行时)均超过人民币50亿元,而老虎基金、德太投资、高瓴资本的账面退出金额(发行时)也超过了人民币30亿元。
图3 2020上半年VC/PE机构退出情况(部分)
  2020年上半年共计27家机构被投企业IPO数量不低于3家,VC机构14家、PE机构13家;被投企业IPO数量不低于4家的投资机构共计11家,其中达晨财智与深创投各有7家被投企业在上半年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领先于其他投资机构。
  分机构类型来看,上半年共有5家早期投资机构所投项目登陆资本市场,其中联想之星斩获了2家IPO,领先其他早期投资机构;而VC/PE机构在上半年的情况相似,各有10家以上投资机构的被投企业IPO数量不低于3家。
(4)机构投资时长逐渐缩短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VC/PE机构投资时长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在2017年之前,VC/PE机构自第一笔投资至被投企业IPO的投资时长集中在3-5年,而近三年来机构的投资时长逐渐缩短,投资时长在1-3年的案例占比提升,而投资时长在1年以下的案例有所增长。机构投资时间缩短一方面源于境内外上市政策改革及首发审核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受机构投资策略调整影响,其投资中后期尤其是Pre-IPO项目的比重增加。
图4 2009-2020H1自机构第一笔投资至企业IPO历时分布
(5)大量VC/PE基金进入退出期,A股减持潮来袭
  回顾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基金募集情况,2013年-2015年基金募集情况高速增长,新募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在此期间内均达到了阶段性峰值。按存续期“5+2”或“7+2”估算,早年间设立的基金逐渐进入退出期,加之A股现有减持规定下投资机构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在解禁后仍面临着减持比例限制,部分机构会在基金的投资后期就开始退出操作。考虑到减持规定的影响,近年或将有大量VC/PE基金进入退出期或开始退出项目,在“牛市”的预期下,A股或将迎来基金减持潮。公开信息统计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告减持所涉及投资机构中,减持单支个股的减持股份数量占流通股数的比例在10%以上的机构包括国开博裕、金雨茂物、君联资本、博信资本等;而根据可计算的成交对价,减持单支个股且套现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元禾控股、招银国际、博裕资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重庆渝资等。
(6)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行,退出端变化或加剧机构洗牌
  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无疑有效地提振了股权投资市场信心,对符合标准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具针对性、更加高效且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投资机构的退出压力。开板一年多以来,科创板服务了上百家上市企业,其中近90%获得了VC/PE支持,给其背后的投资机构带来了丰厚回报。未来随着股份解禁,VC/PE机构可通过减持所持股份变现并分配收益,减轻自身退出压力的同时也为股权投资市场提供源头活水,助力市场募资难局面的改变。
  随着新证券法的正式施行,创业板率先试点注册制并与现有板块“错位发展、适当竞争”,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压缩审核时长,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和选择,也进一步优化了VC/PE机构的退出环境。一方面利好投资机构退出业绩;另一方面也有助缓解募资紧张局面,LP在“弹药”充盈的情况下或将改变投资策略,对机构分化产生逆向影响,或将加剧行业内机构洗牌。 

2.清科发布2020年国有资本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近年来境内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推进,双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深化,国有资本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积极响应国务院、国资委等号召,在实践层面直接投资或参与设立子基金,于我国股权投资市场赢得了广阔发展空间。
(1)国有资本作为“GP”
  国有资本创新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即通过设立基金管理平台参股目标企业,进行产业的整合和业务的延伸从而实现自身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重构价值链等目标。设立基金管理平台模式充分利用了基金“投、融、管、退”的特点,避免国有企业传统直接投资模式下无限制拓宽主营业务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创新了国有企业投融资机制。此外,该模式也利于搭建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互动的桥梁,引导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针对性扶持。
(2)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105号)颁布以来,纳入统计范围内的AMAC登记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2017年中基协登记备案收紧,叠加“资管新规”影响,募资市场陷入困境,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认缴规模占比逐步提升。尤其是2016-2017年间引导基金集中设立,规模少则数十亿、多则上百亿,大幅拉升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共14,806家(仅统计数据),其中约26.6%的管理人有国资背景,而其管理的基金认缴规模占整体规模则达到60.5%,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整体管理规模占据股权市场较大比重。
图1 2014-2019年AMAC登记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设立数量及管理资本量分布(按是否国资)
图2 AMAC登记基金管理人国资属性分析(截至2019年)
  从国资属性来看,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在中基协登记的3,934家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中(仅统计数据),国资控股与国资参股基金管理人的数量约为三比七,所管理的基金认缴规模约为五五分。国资参股的基金管理人占据数量优势,然而其数量优势并未转化为规模优势。
  从地域分布来看,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集中分布于北上广地区。其中,北京及广东分别有622家及617家于中基协登记的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是领先全国的第一梯队。而上海以433家登记的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领衔江浙沪组成的第二梯队。
(2)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特点分析
  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受益于国资属性,在募资、投资及投后管理等阶段可借助国有资本调动资金、获取项目资源乃至政策优惠。例如号召国有资本募集资金,参与国企改制具有天然优势,串联产业资源支持项目发展等。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可以联合多方力量,利用资源优势激发国有资本创新活力,在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提升国资的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
  资源优势之外,国资属性下基金管理人往往还面临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一方面其投资策略因此趋于审慎,对于风险控制具有较高的要求,投资时更加偏好风险较低且单笔投资较高的Pre-IPO或战略配售类项目。另一方面,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在投资运作过程中面临着国资监管、审批等客观限制,间接促使其形成严格且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虽然可一定程度上获益于国有资本带来的诸多资源优势,但是也因为其国有属性的限制而存在市场化程度欠缺的问题。具体来说,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治理结构整体呈现较明显的政治化色彩,繁复的团队设置和较长的投决流程对投资运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团队专业经验相对欠缺,非主观的人员调动问题也会降低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战略部署的主动性、延续性以及市场化改革的驱动力。此外,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饱受诟病的薪酬和职级体系并未体现岗位之间的价值差异,易造成人才流失。
图3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特点
(4)国有资本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
  国有资本通过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一方面能够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及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出资联合设立或参股的基金类型来看,国有资本主要通过出资母基金、直投基金参与到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中。其中,政府引导基金无疑占据重要地位,国有资本通过设立政府引导母基金、政府引导产业基金或PPP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扶持特定地区、产业,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实现政策目标。
(5)国资背景LP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资背景LP出资数量及出资规模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017-2018年为近年来的高点。2017年以来国有资本利用股权运作方式实现产业重组和优化布局,但近年来“资管新规”禁止多层嵌套,引导基金设立步伐趋缓等影响下,国有金融机构及其下属公司、政府引导基金等国资背景LP出资活跃性相对降低。虽出资数量及规模有所降低,但是国资背景LP占比逐渐上升,达到76%。不但国有背景LP在股权投资市场中渗透率逐渐上升,国资背景LP中国有控股LP出资占比亦有上升。
图4 2014-2019年AMAC备案基金LP出资案例数量及出资额分布(按是否国资)
  从LP类型来看,超过2万起国资背景LP出资案例中,险资、市场化母基金、上市公司出资案例数相对较少,其他类型LP出资案例数量相对均衡。按认缴出资额划分,近十万亿的国资背景LP认缴出资额中金融机构仍为主要构成部分,认缴出资总金额占比高达34.4%。此外,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以及私募基金管理人两类LP的出资比例均达到10%以上,是金融机构之外重要的国资出资方。
(6)国资背景LP投资特点分析
  首先,国资背景LP较非国资LP而言出资基金的持股比例偏高:虽然国资背景LP出资案例数仅占市场整体LP的12.5%,但是出资比例在50%及以上案例数量则占市场整体LP的37.1%。这意味着相对非国资LP,国资LP在出资基金时更偏好于控股基金。
  其次,国资背景LP出资基金规模相对较大:出资金额在10亿以上的案例数量占市场整体比重的约77%,100亿以上的案例数量占市场整体比重的约90%。国资背景LP除了低于1亿的出资规模外,在其他出资规模区间国资LP的认缴出资额占比均远远超过非国资LP。
  最后,国资背景LP在参股基金时对基金管理人的国资属性并无明显偏好:通过穿透其基金管理人股东进行国资属性分析发现,国资背景LP参股的基金中有约54.2%由非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进行管理。
7)国有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市场模式分析
  股权投资基金具有独立运作、灵活投资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国有资本通过参与设立基金或管理平台的方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以便进行资本运作、产业链投资、孵化创新。清科研究中心在对国有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市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股东背景,将其发展模式梳理成以下三类:
  产业背景国有资本:通过基金运作打造资本运营平台,利用股权运作、基金投资等手段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布局战略性新兴行业,为其自身转型升级与发展提供新动能。促进自身转型升级之外,部分产业背景国有资本所设立基金管理平台已积累了充足的资产管理经验,通过开展股权投资、战略投资等业务为所属集团以及其他外部投资人创造价值,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北汽产投、上汽投资等。
  金融机构背景国有资本:设立基金管理平台进行股权投资,一方面获得投资回报,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在风险隔离的原则下拓宽业务范围,盘活其所掌握的资源,完善金融职能,并支持其所属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和使命。典型代表有国开金融、中金资本等。
  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平台:国有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承担着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等职能。其作为资本运作平台通常具有多个业务板块或者多类金融牌照,在政策指引下可以通过合适的工具投资于特定领域,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发展,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平台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有着相对不同的设立动机,大致可分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综合股权投资平台、专业创业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
  虽然国有资本已逐渐改变传统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相关工作,然而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国资监管较严阻碍运作效率提升、投资行业和地域受限、交叉出资增高投资风险与绩效考核难度等问题,并从实操层面给国有资本设立的基金管理平台或子基金带来更多限制,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和退出效率。随着顶层设计逐渐完善以及国有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市场深度的加强,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或国资LP的运营管理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及规范化程度也将逐步提升,有助于国有资本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及经济责任。

重庆如何用一只基金撬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是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政府引导基金,由市财政出资设立。该基金的设立,旨在创新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分配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组建该基金,也是重庆全面深化改革的25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自2014年5月成立以来,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全力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目标,构建专项基金群,助力重庆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1)构建专项基金群支持渝企发展
  自2014年5月成立以来,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全力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目标,构建专项基金群,助力重庆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其中,由重庆产业引导基金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于2018年5月联合发起成立的重庆南方工业基金,主要支持军民融合发展领域,尤其是高端装备、特种装备、车辆制造和先进光电等领域的企业。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与中金资本等于2019年4月发起成立的中金科元基金,规模达到近50亿元,主要投向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航天航空、高端装备等领域。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与华润微电子于2019年8月合作设立的微电子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则致力于支持超摩尔定律方面的微电子产品与技术及其上游材料、设备和下游应用等领域的企业。
  来自重庆产业引导基金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基金成立近6年来已参股29只子基金,规模合计达到331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基金规模达到223.43亿元,占比达到三分之二
(2)近九成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靠构建的专项基金群,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频频出手,支持相关领域的渝企发展。
  2020年初,重庆产业引导基金3只参股基金完成了对重庆物奇微电子的联合投资,合计投资金额达2.7亿元。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终端芯片设计与销售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这笔资金用于支持其加速多元化产品线研发和拓展市场。
  为支持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打造新能源专属平台及推进新能源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布局,2019年12月,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参股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该公司,这笔投资金额近6.2亿元。
  2017年11月,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参股重庆慧林基金,出资约3.67亿元投资重庆博腾制药,助力该公司打造“全球领先的制药服务平台”。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末,重庆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参股的子基金投资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3个,占其投资重庆项目数量的83.78%;投资金额达267.9亿元,占其投资重庆项目金额的约90%,有力地支持了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培育出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
  《201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2017年8月,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参股的中以基金投资重庆誉存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誉存科技)近千万元,并积极协助后者规范公司内部管理、引入外部资源及后续融资。得益于资本的助力,誉存科技通过为重庆市政府部门、各大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等提供大数据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很快在行业中脱颖而出。2018年8月,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共同发布“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榜单,该公司成功入围。
  重庆新铝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产品销量在该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参股的专项基金——重庆高新创投基金,投资1.2亿元支持该公司在南川区新建高度自动化生产线。2019年,新铝时代实现营业收入约3.6亿元,同比增长约50%。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基金将结合重庆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加大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纾困基金”3亿力撑晨曦航空

  陕西民营发展基金三度出手,这次瞄准了本土航空制造企业。
  7月26日,晨曦航空(300581)发布定增公告称拟募资6亿引入战投,陕西民营发展基金和南京润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润科)作为战略投资者拟以现金方式全额认购。这是今年继通源石油(300164)和国际医学(000516)之后,陕西第3家进行定增的上市公司,也是陕西民营发展基金成立以来助力的第3家企业。
(1)3亿研发新型直升机
  据定增公告披露,晨曦航空此次拟发行不超过4521.48万股,募资总额不超6亿,用于新型直升机研发及小批量试制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具体募资分配表明,研发新型直升机及小批量试制项目与补充流动资金将“五五开”,各投入3亿元。
  晨曦航空这次定增募资投入研发新型直升机,因为工程是从厂房、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延伸至研制设备和样机部件的购置,以及研发人员的招募,建设周期从今年8月到2028年8月,长达8年。
  在此次发行完成之后,陕西民营发展基金和南京润科将各持有公司10.42%股份,也可以各提名一位董事参与晨曦航空的公司治理,从双方认购数量和认购金额来看,同样为“五五开”,两家均以3亿元各自认购不超过2260.74万股。
  南京润科成立于2018 年1月,主营业务为项目投资、投资管理、股权投资与管理等,是一家国有股权投资公司,控股股东为南京溧水经济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实控人则是溧水区国资委,成立至今投资了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南京市欣旺达新能源等公司。其承担着引导培育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战略新兴产业、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职责,而区内所拥有的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是国内第13家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晨曦航空子公司南京晨曦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和这次新型直升机研发试制项目区就位于此。
  这次背靠陕金控的陕西民营发展基金三度出手,以战投方式助力晨曦航空,投资布局航空领域,这一动作始终遵循成立之初的理念,聚焦具有发展前景、技术门槛、经营实力的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优势主导及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优质民营企业,从而助推本土航空产业发展。
对于晨曦航空自身发展而言,这次引入两家均拥有“国资”背景的战投,优势尽显,既可以充分调动行业相关战略性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公司现有业务拓展,推动公司在航空领域产品的产业布局,同时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2019研发费用暴增529.49%
  西安晨曦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地址位于西安市高新区,是专业从事航空装备研制的民营军工上市企业,其在2016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公司实控人为董事长吴坚。十大股东中,前两大股东分别为西安汇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航天星控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45.69%及19.58%,其余全为自然人股东。目前公司有两家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南京晨曦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湖南科泰威航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晨曦航空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销售航空机电产品及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拥有惯性导航、发动机控制、飞控计算机、无人机、航空电子等十余个技术专业。
  透过其2019年年报可以看到,晨曦航空在去年整体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达到2693万元,同比增长529.49%,占营业收入比例的11.28%。成倍加码,再加上今年定增的6亿元,晨曦航空意将全面发力航空主业拓展业务领域。
  其业绩一直保持比较平稳且有所增长,2017年—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94亿元、1.7400亿元和2.386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744亿元、1.7221亿元和2.376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72%、98.97%和99.58%,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98%以上。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航空惯性导航产品、航空发动机电子产品和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收入及其他产品收入。
  2020年一季度,因为受肺炎疫情影响加上符合条件的销售订单正在办理相关退抵税手续,再加上研发投入的加大,晨曦航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266.91万元,与上年同期2396.07万元相比,下降5.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1.86万元,与上年同期344.07万元相比,下降370.83%。
(3)民企做直升机总体研发
  陕西民营发展基金相关工作人员:在尽调期间看到晨曦航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项目战略性优势已经显现,按目前现状来看,晨曦航空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在做直升机总体的研发和生产。而本次陕西民营发展基金认购50%募集资金的因素除了其为上市公司的条件之外,更有诸多考量。
  本次晨曦航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本土航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诸所周知,陕西省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实力全国领先,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航空专业人才和高精尖设备,其中陕西省航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一,截至2018年4月底,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授权专利总数为56643项,其中陕西有4306项,占全国总数的7.6%。
  而西安航空产业总资产、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均占全国的1/4~1/3,2016年陕西省航空工业总产值达到543亿元,稳居全国前列,这些航空产业资源,半数以上集中在西安东北部的西安航空基地周边。在西飞陕飞大合并之后,陕西航空资源目前正在走向集约化,体制上正走向高效化。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冯征昊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闫晨曦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