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2021年第05期

行业报告 2021-04-27 17:14: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台湾地区重拳查处大陆挖角芯片人才行为

中国台湾地区媒体报道,中国大陆挖角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人才传闻不断,近年竹北台元科技园区内常有“假台资、真陆资”传闻,中国台湾“经长”王美花31日表示,将加强台元科技园区实地清查,也会跨部会执行联合访视,杜绝“违法”行为,王美花并透露,近期已移送20多家公司。
中国台湾“立法院”经济委员会31日邀请诸多部会,针对「如何因应大陆供应链的各式渗透及冲击台湾地区产业」进行报告。“经济部”汇整陆资在台挖角四大样态与处理方式,包括陆资以自身名义在台挖角;陆资藉由外资或国内公司身份在台挖角;中介招揽人力赴陆工作;陆资在台挖角如涉及密可依“《营业秘密法》”查处等。
多位“立委”关心台元科技园区内有厂商被爆为“陆资白手套”,王美花指出,2013年开始每年针对资金实际到位,并已完成公司登记陆资进行清查,量能约每年200家,2018年开始盘点符合设址于台元科技园区,与大陆商务人士密切往来厂商清单,提供“法务部”调查局、“内政部”移民署进行查核,同时与“政院资安处”、陆委会等执行联合访视,强化在台陆资事后管理,若有查获陆资有从事未经许可之业务范畴,将依两岸条例裁处,最高可罚2,500万元(新台币)。
王美花说,陆资藉由外资或国内公司身分在台挖角,现阶段需要请调查局协助查处,2018年由“经济部”移送的家数为40家,近期透过实地查察、业界检举等方式移送了20多家公司,包括疑涉“假外资、真陆资”的芯道互联,以及核心团队被挖角至中国大陆的瀚薪科技。
“法务部检察司长”林锦村也指出,“法务部”订定「防制大陆挖角台高科技人才专案计划」,由调查局成立专组全力侦办,至今已侦办移送违反营业秘密法案件共142案。王美花说,2013年至2021年2月底为止,"地检署"侦结营业秘密案件总计有863案、起诉及缓起诉234案,另2020年判决有罪的定罪率为81.4%,并无定罪率过低问题。

2.国产刻蚀机获新突破,已进入国际知名客户5nm生产线

4月6日,中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志尧透露,公司研发的等离子刻蚀设备已经进入客户的5nm生产线。
尹志尧表示,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应用在国际一线客户从65纳米到14纳米、7纳米和5纳米及其他先进的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生产线和先进封装生产线。
其中,公司开发的12英寸高端刻蚀设备已运用在国际知名客户最先进的生产线上并用于5纳米、5纳米以下器件中若干关键步骤的加工。此外,公司MOCVD设备在行业领先客户的生产线上大规模投入量产。
中微公司也在互动平台上证实了这一说法,称公司刻蚀设备确实进入了5纳米生产线。中微公司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设备及泛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刻蚀设备已应用于全球先进的7纳米和5纳米及其他先进的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生产线及先进封装生产线。
中微公司作为设备公司,向客户提供可加工先进器件的设备,协助、配合客户实现先进器件的开发和生产。
据介绍,等离子体刻蚀机是芯片制造中的一种关键设备,用来在芯片上进行微观雕刻,每个线条和深孔的加工精度都是头发丝直径的几千分之一到上万分之一,精度控制要求非常高。

3.美制裁7个中国超级计算机相关实体

美国商务部官网4月8日发布公告,将7个中国超级计算机实体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原因是这些实体涉嫌“破坏军事现代化的稳定”并且“与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背道而驰”。
本次被美国制裁的7家实体名单如下:
Tianjin Phytium Information Technology(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Shanghai High-Performance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Center(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Sunway Microelectronics(成都申威科技)、
the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Jinan(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济南)、
the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Shenzhen(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
the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Wuxi(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无锡)以及
the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Zhengzhou(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郑州

4.4月1日开始苏州三星面板厂将由TCL全面接管运行

尽管LCD面板涨价导致三星延期了彻底退出LCD生产的决定,但国内LCD工厂出售一事已于近日正式完成,从4月1日开始苏州三星的面板厂将由TCL全面接管运行。
4月1日,TCL发表公告,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已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华星技术”),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已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华星显示”)。
自4月1日0时起,苏州华星技术及苏州华星显示的系统交接基本完成,管理已全部接管,各方面工作已平稳过渡。目前苏州华星技术及苏州华星显示的各项工作和生产经营均保持正常进行,并于2021年第二季度起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具体以公司年审会计师审定为准)。
根据企查查的消息,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一家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商,该公司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主要从事高世代TFT-LCD面板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8.5世代TFT-LCD,并致力于扩展LCD核心生产技术。
在这家公司中,三星旗下的三星显示公司占股60%,苏州工业国有投资控股发展有限公司占股30%,TCL旗下的华星光电占股10%。
2020年8月29日,TCL发表公告,称旗下控股子公司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拟与三星显示株式会社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增资协议》,TCL科技拟与三星显示签署《股东间协议》。
协议签订后,TCL科技将以约10.80亿美元(约合76.22亿人民币)对价获得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此外,这次交易完成之后,三星以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60%股权的对价款7.39亿美元(约合52.13亿元人民币)对TCL华星进行增资,增资后三星显示占TCL华星12.33%股权,同时也将成为TCL的第二大股东。

二、激光器行业

1.珠海国资控股珠海光库科技,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4月2日,上市公司光库科技公告称,公司于4月1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完成董事长、联席董事长选举及高级管理人员聘任。至此,市场关注的董监高换届事宜尘埃落定,也标志着这家光器件行业龙头引入国资大股东的系列变革,实现控股权和管理层的平稳过渡,开启新一轮发展周期。
2020年12月以来,珠海华发集团全资子公司华实控股通过参与定增、股份转让以及表决权委托等方式,合计控制光库科技29.57%股份的表决权,光库科技控股股东变更为华实控股,实际控制人相应变更为珠海市国资委。
光库科技于2000年在珠海创立,于2017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专业从事光纤器件和芯片集成的研发制造,是全球光学器件市场的龙头企业,也是全球仅有的几家海底长途光网络和量子通讯网络核心器件供应商之一。公司曾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提供了多款高可靠性光纤器件,为国家探月工程作出卓越贡献。
2020年初,光库科技收购了Lumentum公司位于意大利米兰的铌酸锂系列高速调制器产品线资产,填补了我国在光芯片领域的技术空白。铌酸锂被称为“光学硅”,是长距离通信的关键器件和实现电光转换的核心元件。通过跨国并购,光库科技拓展了新的产业赛道,形成了光纤激光器件、光通讯器件、铌酸锂调制器件及光子集成器件等“三大赛道”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
而新控股股东华实控股的背后,则是珠海国资龙头华发集团。华发集团是珠海最大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和全国知名领先企业,于2016年起连续五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020年位列259名。现控股7家主板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拥有4家“3A信用主体”。2020年,华发集团资产总额达4850亿、营业收入突破1100亿。
近年来,华发集团响应国家“脱虚向实”号召,通过产业投资、战略并购等方式,全面进军实体产业,推动集团业务布局转型升级,助力珠海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以华实控股为核心平台,华发已累计投资了300多个新兴产业项目,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互联网与新兴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
分析人士认为,一家是千亿营收的多元化综合国企,一家是前沿科技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华发与光库的深度“联姻”,或将通过优势互补的化学反应,获得“1+1>2”的整合效果。
对华发而言,并购光库后,将直接获得在光纤激光、光通讯等光器件行业的龙头地位,未来还可借助光库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向下一代光子材料、光子集成芯片等更多相关产业赛道拓展,加速其向实体产业战略转型的步伐,同时进一步带动珠海高端制造产业发展,践行华发作为龙头国企的责任担当。
对光库而言,加盟华发体系后,将获得华发在上下游产业资源、资本资金、市场拓展、政府资源等多维度的战略赋能,从而助力其充实资金实力、提升市场份额、强化市场竞争力,夯实在光器件领域的市场龙头地位。此外,依托华发雄厚的资本资金和专业投资团队支持,光库可以探索通过外延并购,整合产业链,拓展产业布局和发展空间,快速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规模。
自2017年上市以来,光库科技营收始终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长,但受激光器件市场规模及自身资金实力等因素制约,其整体经营规模依然偏小。3月31日披露的年报显示,2020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160.41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20.54万元。
业内人士分析,依托华发的全面战略赋能,光库科技可将其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拓展至更多领域,进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从“小而美”到“大而强”的跨越升级。
光库科技在年报中也明确表示,公司将探索通过自主研发、外延式扩张等适当方式,继续进军光学芯片市场,实现中高端激光芯片的批量生产。同时继续抓住现有市场机遇,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在国内外积极寻求行业内合适的并购标的,努力实现外延式、跨越式发展。

2.锐科激光与中船十一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激光在船舶行业发展

3月26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与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同意在“平等互惠、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在高端制造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国产锐科激光器在船舶行业的市场应用,包含但不限于焊接、切割、清洗等。
出席本次签约的双方领导有:航天三江集团副总经理、锐科激光董事长伍晓峰,锐科激光副总经理李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副所长杨润党,临港公司总经理刘鹏。双方其他出席人员:锐科激光童慰、高辉、文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丛焕武、雷雨雨、黄立进。
战略合作会议由临港公司总经理刘鹏主持,锐科激光副总经理李杰作了企业介绍,临港公司总经理助理雷雨雨作了产业介绍,随后航天三江集团副总经理、锐科激光董事长伍晓峰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副所长杨润党分别发言致辞。
根据合作内容,每年组织一次双方高层领导会商,研究合作重大事项,协商解决问题,形成决议或纪要;双方对接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制定年度合作任务计划,清单化、项目式推进落实合作协议内容和会商决定事项,及时通报信息;双方鼓励所属单位互相开展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加强联系,不断巩固充实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激光芯片企业长光华芯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4月6日,江苏监管局披露了关于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华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备案报告,辅导期内,该公司主要经营及财务状况良好。2020年,该公司营收约2.5亿元。
据了解,长光华芯主要致力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高效率半导体激光雷达3D传感芯片、高速光通信半导体激光芯片及相关光电器件和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于2020年12月25日开启上市辅导备案。
该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激光器泵浦、激光先进制造装备、生物医学及美容、高速光通信、机器视觉与传感等。为顺应市场发展和客户的需求,其推出了976 nm 260 W-600 W 光纤耦合泵浦源模块系列产品、808 nm,878 nm的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以及最新推出9XXnm 28W商用半导体单管激光芯片等产品。

4.南京镭芯光电半导体激光产业基地投产,项目一期投资超4亿元

4月9日,南京镭芯光电半导体产业基地投产仪式在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举办。
据悉,南京镭芯光电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和制造最先进的半导体激光器件、应用于通讯、材料加工和激光雷达等领域。镭芯光电CEO卢波介绍,目前,项目一期投资已超4亿元,办公区域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建实验室、厂房面积约4800平方米,项目达产后预计产能可达年产百万颗芯片。此次产业基地正式投产,致力于在高端半导体激光领域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填补国内高端光电子器件的空白。
企查查显示,南京镭芯光电有限公司成立日期为2019年9月5日。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消息显示,镭芯光电从落户新区,到现在开工投产,仅用时18个月。该产业基地的正式投产,将助力南京江北新区成为国内光电芯片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为新区光电子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19年10月21日,镭芯光电项目落户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签约仪式举行。据当时报道,该项目团队在光电芯片研究领域早有建树。同时报道称,镭芯光电聚焦半导体光电器件在工业、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计划用3-5年左右时间,规模化生产芯片、泵浦、光纤和其他相关产品,8-10年左右形成百亿级业务规模。10-15年进入全球光电子行业领先地位。
此前,南京江北产业技术研创园发布了2020年度集成电路新锐企业奖,南京镭芯光电有限公司也位列其中。

三、新能源行业

1.SKI赔偿117亿,LG化学与SKI就电池机密案达成和解

据外媒报道,LG化学和SKI就电池商业机密案达成和解,SKI同意提供约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7亿元)的赔偿,包括1万亿韩元现金和1万亿韩元专利费。两家公司还决定撤回在国内外进行的所有诉讼,并承诺今后10年不再就有关事宜提起诉讼。 
LG化学表示,通过两家公司的和解协议,能保障向大众、福特等合作公司稳供电池,SKI也能正常运营美国佐治亚工厂。由此,两家公司可在国际市场上共存互生、公平竞争。 
SKI表示,公司对美国政府推行的绿色政策深感责任重大,并不辜负大众、福特等合作公司的信任与支持,将加快推进佐治亚工厂建设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外投资项目。 
LG化学于2019年4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起诉SKI,指控SKI侵犯电动汽车电池的商业秘密。ITC于去年2月作出初步裁定,认定SKI侵犯LG的商业秘密。今年2月,ITC作出最终裁定,SKI被禁止未来10年在美国的EV电池业务。3月底,LG化学要求SKI支付数万亿韩元的赔偿金。
如今LG化学与SKI达成和解,意味着SKI在美国的电池业务将不再被禁止。目前SKI正投资26亿美元(约170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建设两座动力电池工厂,合计产能超20GWh,主要供应大众和福特。SKI在美国佐治亚州的第一家电池工厂一期产能9.8GWh,预计2022年起实现批量生产。第二家美国工厂也已动工,预计2023年投产,规划产能11.7GWh。 
据彭博社最新消息,SKI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工厂接近完工,并已在生产电池样品,而另一个工厂已完工约20%,预计将于明年完工。
此外,这项和解协议也缓解了美国总统乔·拜登的两难境地。SKI在3月30日表示,如果拜登在4月11日前不推翻ITC的最终裁决,公司考虑将电池业务撤出美国。拜登将推动美国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列为重中之重,此前曾提议斥资1740亿美元提高电动汽车的销量,并扩大充电基础设施。
美国电动化政策推动下,LG化学也加入在该国的动力电池扩产阵营。
3月初,LG化学宣布计划到2025年投资超过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5亿元),以扩大其在美国的电池生产能力,并至少建设两家电池工厂。在此情况之下,LG化学获得SKI的该项赔偿后,有利于缓解其在动力电池业务投资方面的资金压力,同时对SKI施加压力,打击其动力电池业务。

2.特斯拉储能电池供货苹果公司

外媒报道称,苹果公司将在加州建造一个以电池为基础的太阳能存储设施。该设施将能够储存240MWh的能量,使用了85个特斯拉Megapack储能电池组,采购价格达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
自2020年以来,特斯拉的储能电池产品订单量和交付量持续增长。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Q4,特斯拉储能产品装机量达到1.58GWh,同比增长198.9%、环比增长108.7%;2020年全年装机总量为3.02GWh,同比增长83%。
特斯拉在给股东的报告中所说:“从2019年到2020年,能源部署大幅增长。我们的电池总部署量首次在一年内超过了3GWh,同比增长了83%”。
特斯拉公司全球商业能源主管RJ Johnson表示,Powerwall电池储能系统订单的积压量“非常大”。Megapack电池储能系统将成为该业务的主要增长部分,预计部署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展,预计2021年用户需求远远超过供应。
2021年2月,一场极端低温天气席卷美国25个州,导致号称“能源之州”的得克萨斯出现大面积断电,超过400万人遭受停电困扰,电力供应短缺,导致电价暴涨。此外,极端的天气也对美国电网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美国政府已明确将加大对国内储能的投资,再此情况之下,特斯拉的储能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望获得进一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且供不应求,特斯拉宣布对其储能产品进行涨价。
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再次上调了其家用电池组Powerwall在美国的售价。将价格从7000美元提高至7500美元。去年10月,特斯拉将Powerwall在美国的售价从6500美元提高到7000美元。同时特斯拉宣布,公司在2020年共安装了10万套Powerwall家庭电池组。

3.大众投资国轩高科获证监会核准

4月6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这意味着其引入大众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战略计划基本完成。
据了解,国轩高科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为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中国”)。
大众中国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实现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主要平台。2020年5月28日,大众中国和国轩高科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拟通过定增及协议转让的方式获得国轩高科26.47%股权。若此次定增及转让顺利完成,大众中国将成国轩高科最大股东。
在定增项目推进过程中,国轩高科和大众的合作也在逐渐深入。
截至目前,大众中国方面正在对国轩高科实验室进行认证审核;向国轩高科派驻20人左右的专家团队,涵盖电池的仿真和验证、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电池测试等方面;已完成对国轩高科第一批30名生产管理人员为期2个月的培训;与国轩高科成立了无热扩散(NTP)技术课题项目组,通过电芯、模组两个层级,主、被动两种方式全面提升电池在热失控方面的安全表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帮助国轩高科遴选管理和研发人员。
在供应商定点方面,大众中国已通过派驻专家组等方式帮助国轩高科满足供应商定点的要求,对国轩高科开展的MEB平台动力电池的供应商定点审核工作进展顺利。

4.隆基股份成立氢能公司,正式进军氢能

2021年3月31日隆基通过全资子公司隆基绿能创投与上海朱雀投资,合资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李振国总亲自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隆基入股森特,强势布局BIPV之后的又一大动作。
隆基将光伏与制氢深度融合,计划大力发展光伏制氢,不仅代表光伏制氢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还能为光伏发展之困提供新思路。随着光伏发电和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的逐渐降低,光伏制氢将成为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又一生力军。
氢能产业的发展史,伴随着制氢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工业上制备氢气的方法可分为:煤气转化;热化学法;生物制氢;电解水制氢;生物质热解技术等。其中,使用化石燃料作为主原料的煤气转化法,占世界氢气制备总量的96%。
虽然电解水制氢所占比重不足4%,太阳能制氢比重更是所占比例甚微,但太阳能制氢也有着40年的发展历史,并被看作是最具前景的制氢方法之一。到目前为止,对太阳能制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化学法制氢、光电化学分解法制氢、光催化法制氢、人工光合作用制氢和生物制氢等。其中,将太阳能发电和电解水组合制氢组合成系统的技术,是主流发展方向。从世界范围来看,太阳能发电产业已经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总量从2013年的135GW,逐步增长到2017年的386GW,再飞跃到2018年的480GW。并且,光伏发电转化率记录不断被刷新,光伏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从量到质上,太阳能制氢已初步成熟。
在我国,目前氢能产业主要以燃料电池为关联的氢工业应用为主,促进着新能源汽车、分布式供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期,随着“十城千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计划的风声渐起,包含北京、上海、成都、苏州、张家口等在内的十个城市将率先在2019年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切入点,我国“氢都”四起。我国的光伏发电成本大概在3毛钱一度电,是大幅度低于现在制氢的电力成本。当光伏遇见氢能,又一个全新的新能源应用蓝海诞生了。太阳能制氢,这个已被提出40余年的新能源应用,在光伏产业迈入“成年”,氢能茁壮成长之际,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时机。太阳能制氢完全有可能成为大的储能环节。我们可以在西部光照好的地方制氢,离网的制氢,通过电力的转换装置直接制氢,没有任何二氧化碳排放,没有任何的污染。

5.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260GW,风光占比91%

尽管由于COVID-19疫情大流行造成了经济放缓,但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超预期增长史无前例。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数据,去年全世界增加了超过260吉瓦(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2019年的增长量增加了近50%。
IRENA的《2021年可再生能源统计》年报显示,可再生能源在所有新发电装机容量中的份额已连续二年大幅上升。去年增加的所有新增发电产能中,80%以上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占新增可再生能源的91%。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量中所占份额的上升部分归因于欧洲、北美以及欧亚大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联邦和土耳其)的化石燃料发电量的净淘汰。新增化石燃料发电容量从前一年的64吉瓦降至2020年的60吉瓦,突显了化石燃料扩张的持续下降趋势。
中国和美国是2020年来两个突出的增长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去年增加了136吉瓦,其中大部分来自72吉瓦的风能和49吉瓦的太阳能。美国去年安装了29吉瓦的可再生能源,比2019年增加了近80%,其中包括15吉瓦的太阳能和约14吉瓦的风能。非洲继续稳步扩张,增长了2.6吉瓦,比2019年略有增加,而大洋洲虽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中的份额很小,但仍然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18.4%),几乎所有新增装机容量均来自澳大利亚。
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增长情况:
水电:一些大型水电项目于2019年推迟投产,2020年水电恢复增长。中国增加了12吉瓦的装机容量,土耳其增加了2.5吉瓦的装机容量。
风能:2020年的风能增长量与2019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11 GW,去年为58 GW)。中国增加了72吉瓦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其次是美国(14吉瓦)。2020年,其他十个国家的风力发电产能增加超过了1吉瓦。2020年,海上风电占风电总容量的比例增加到了5%左右。
    太阳能:得益于亚洲在2020年扩大了容量(78 GW),太阳能的总装机容量现在已达到与风能相同的水平。中国(49 GW)和越南(11 GW)的容量增长最大,日本也增加了5吉瓦以上,印度和韩国都将太阳能容量扩大了4吉瓦以上,美国增加了15吉瓦。
    生物能源:2020年净产能增长幅度下降了一半(2.5 GW,而2019年为6.4 GW)。中国的生物能源产能增长了2吉瓦以上。欧洲是2020年唯一一个大幅增长的其他大洲,增加了1.2吉瓦的生物能源产能,与2019年大约持平。
地热能:2020年几乎没有增加容量。土耳其增加了99兆瓦容量,新西兰,美国和意大利的增幅很小。
离网发电:2020年,离网发电容量增加了365兆瓦(2%),达到10.6吉瓦。太阳能扩大了250兆瓦,达到4.3吉瓦,水电几乎保持不变,约为1.8吉瓦。

四、复合材料行业

1. 2020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一)

1.1. 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年份
2020年碳纤维需求总量为106,860吨,对比2019年的103,700吨,增长了3%。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其增长来之不易,当民用航空遭遇重挫,其他市场能强劲补充,这充分展示了碳纤维产业的勃勃生机。
1.2. 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应用(千吨)
总量:106,860
对比2019年的市场分布饼图,风电市场依然保持在20%的强劲增长,对比遭受重挫的航空航天市场(主要受影响的主要是民用航空、公务机),用量急剧降低。风电市场的增长潜力非常巨大,这有待于维斯塔斯之外的其他风电巨头企业,尤其是中国风电企业批量使用碳纤维。体育休闲常年稳定地支撑着碳纤维的应用。汽车行业采用碳纤维的车型越来越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其中电池盒(尤其是底盖),有望成为碳纤维的重大需求品种。
1.3. 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应用(美元)
总量:2,615百万美元

全球碳纤维的销售金额为26.15亿美元,比2019年28.7亿美元降低了8.8%。这是由于航空航天高价格的碳纤维销售的降低而导致的。
1.4. 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产品(千吨)
总量:106,860
继2019年大丝束占比42.2%,2020年大丝束产品继续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到48.3%。这个高比例有三层原因,一是大丝束在风电市场驱动下的强劲增长,二是小丝束市场受航空航天市场的下滑的影响。三是部分实为小丝束(比如25K)、但由于大丝束供应不足而替代。今后三年时间,这个份额扩大的趋势还会增加。
2.1.全球碳纤维理论产能-制造商
2020年,全世界主要增加的产能是:卓尔泰克在匈牙利增加的5,000吨,碳谷+宝旌(前精功碳纤维)增加的2,000吨,中复神鹰增加的2,000吨,光威增加的2,000吨,晓星公司增加的2,000吨。
根据之前的报道,帝人集团下的东邦将增加2,700吨,赫氏会增加5,000吨;目前并无这些扩产完工的报道,预计受疫情影响,会延迟到2021年达产。
上面没有包括吉林化纤集团的扩产数据,该公司宣布在十四五期间:原丝扩产到20万吨,碳纤维扩展到6万吨。2020年,吉林化纤集团下自己控制的碳纤维产能为1100吨,目前确定有1.5万吨碳纤维扩产。
3.1. 中国碳纤维需求-年份
2020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48,851吨,对比2019年的37,840吨,同比增长了29%,其中,进口量为30,351吨(占总需求的62%,比2019增长了17.5%),国产纤维供应量为18,450吨(占总需求的38%,比2019年增长了53.8%
2020年的中国市场的总体情况是:供不应求,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纤维。2021年是可以再次突破30%的增长率的。对于国产的18,450吨销量,相比2019年的12,000吨,增长率为53.8%。连续三年超过30%的高速增长,说明国产碳纤维的巨大进步;之前我们预计2025年国产能超过进口,估计这个超越会提前2-3年实现。如此超水平的表现,不得不提到风电领域的贡献,风电叶片的用量(2017:3,060吨,2018:8,000吨,2019:13,800吨,2020:20,000吨)是关键引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领域两头在外(碳纤维+应用客户)的程度大约是85%。这是中国碳纤维与风电叶片的重大战略机遇,解决此问题并完成相当程度的内循环,会被历史所铭记。

2. 2021年中国军工行业市场现状与碳纤维需求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军工行业着重发展航空航天领域,这一领域中军机数量是是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2020年中国军机数量排行世界第三,数量为3260架,对比军事大国美国的13232架仍有将近75%的上升空间,近年来我国的军机数量逐年上涨,未来的军机市场将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军机制造技术的提升与完善,碳纤维复材的使用占比越来越多,达到了50%以上,目前最高达到了90%的使用比例。从碳纤维使用角度来看,全球范围内有22.98%的碳纤维用在了航空航天领域,而国内这一比例仅有2.9%,随着未来国防重视程度的提升及国防支出的增长,碳纤维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多,即军工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越来越高。
我国军机数量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Flight Global出具的《World Air Force2021》报告,我国2020年军用飞机数量达3260架,总量远少于美国(13232架)和俄罗斯(4143架),居全球第三位。战斗机方面,美国战斗机保有量为2717架,主要为三代与四代战斗机,二代战机基本淘汰;我国战斗机保有量为1571架,主要仍为二代和代战斗机,二代战机基本淘汰;军用直升机方面,我国保有量902架,美国保有量5434架,差距较大。
2014-2020年我国的军机数量从2013年的2798架逐年增长到了2020年的3260架,现有的军机数量约为同年美国军机数量的1/4,并且随着国家对国防方面支出的增加及重视,未来军机数量增长空间巨大。
军机制造中碳纤维复材应用比例提升
在军机的制造过程中,碳纤维因其“轻而强”和“轻而硬”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战斗机和直升机的机体、主翼、尾翼、刹车片及蒙皮等部位,起到了明显的减重作用。早期的军机型号主要有F14A、F-22与F-35,其中碳纤维复材的用量占比分别为1%、24%与36%。在现代军机中,这一占比提升到了50%以上,在X-45、X-47B、“神经元”、“雷神”等先进无人机中,碳纤维复材的用量占比高达90%。未来随着技术的完善,碳纤维将替代更多的原料。
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全球范围来看,碳纤维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与风电叶片领域,应用占比分别为22.98%与24.9%,其他领域例如体育休闲行业与汽车行业占比也较高,分别为14.68%与11.54%。
目前中国市场的碳纤维应用主要体现在体育休闲领域与风电叶片领域,占比分别为36.96%与36.46%。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仅有2.9%,相对于全球碳纤维市场在航天航空领域22.98%的应用占比,中国这一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3. 2020年度“光威复材vs中简科技vs吉林碳谷”净利润对比

光威复材: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约为6.42亿元受益于航空、航天以及高端装备对碳纤维需求的稳定增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9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5.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3%。
中简科技: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70.1%,约为2.32亿元公司销售产品主要为高性能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产量114.08吨,同比增长25.90%;销量116.16吨,同比增长45.47%。公司 2020 年度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32,343,656.60 元。
吉林碳谷:2020年归母盈利增长比例为972.05%,约为1.44亿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240.14万元,较去年同期106,285.00万元,增长3,955.14万元,增长3.72%。公司实现净利润 14,414.68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盈了 16,067.65 万元,盈利增长比例为972.05%。

4. 新型大丝束碳纤维,助力叶片主梁成本降低40%

近期,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与市面上常见的商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相比,新型大丝束碳纤维能够为风能行业带来成本效益和性能提升。
报告称,采用碳纤维生产的风机叶片较传统的玻纤叶片轻25%,这意味着碳纤维叶片可以制造得更长,且能够在低风速区捕捉到更多能量。该项目负责人Brandon Ennis表示,碳纤维叶片也因为碳纤维优异的抗疲劳性能而获得更长的服役寿命。但众所周知,风机制造商需要设计制造出能够连续30年承受压缩和疲劳载荷的风机叶片,同时,成本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Ennis表示,采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开发的新型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能够满足风电行业的性能要求,同时具有成本效益。新型碳纤维的原丝来自纺织工业广泛使用的大丝束腈纶纤维。生产工艺中纤维被高温碳化,随后经过拉挤工艺制成风电行业需要的、同时具备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板材。研究团队认为,新材料在“风电行业最感兴趣的成本特性方面”比目前的商用材料表现更好。
研究团队同时对新型碳纤维、商用碳纤维和标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对比,将测试数据与ORNL的成本模型相结合,并将这些数据用于叶片设计分析,以评估使用新型碳纤维(而不是商用碳纤维或标准玻璃纤维)作为风叶主要结构支撑的系统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与商用碳纤维相比,采用新型大丝束碳纤维能够将每美元的抗压强度提高56%。通常情况下,制造商会采用更多材料来制造部件以适应较低的抗压强度,从而导致材料成本的增加。考虑到新型碳纤维单位成本抗压强度的提高,研究团队预计,与商用碳纤维相比,采用新型碳纤维制造的叶片主梁在材料成本上将下降40%。
由于具有优异的抗疲劳性能,新型碳纤维与玻璃纤维相比在陆上风机设计中也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采用新型碳纤维所带来的重量减轻、疲劳寿命延长等其他优势,可能会影响整台风机的设计,从而带来额外的成本效益和性能提升。
项目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市场上尚不存在适合风力发电行业的最佳碳纤维,但新型纺织碳纤维的性能特点对风力发电机所承受的特定负载具有更高的价值。该材料的商业化可以使碳纤维的优势在风能领域得到更广泛地发挥,并降低风电的总成本。

五、卫星通信行业

1. 总投资200亿元,浙江宁波要建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公示《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谋划推进重大建设项目245个,力争完成投资5.4万亿元以上,其中“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落户象山,总投资200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120亿元。
规划进一步明确,“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包括航天发射场35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区32平方公里,建设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
其中,航天发射场:重点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总装测试中心、星箭对接中心、指挥控制中心。产业配套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火箭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以及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基地。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网信息,去年1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秉持“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在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建设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心,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共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航天事业发展。
该协议中明确的“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地址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位于象山的象保合作区。
目前我国拥有3个内陆发射场,分别是酒泉发射场、太原发射场和西昌发射场,以及1个沿海发射场——海南文昌发射场。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纬度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近,而且净空条件优秀,火箭推进段的掉落地区几乎就是海洋。

2. 2020世界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分析

近年来,世界商业航天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投融资也出现井喷式增长。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公司Space Angels 2020年2月发布的数据,2009-2020年间累计共有535家航天初创企业共获得257亿美元的投资;2019年世界航天企业获得的投资达到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根据世界航天企业公开的投融资数据统计,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较大,世界航天企业获得的投资总额略有下降,但依然突破50亿美元。
一、2020世界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领域分析
从商业航天产业发射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2020年商业资本已进入航天发射各细分领域,从发射测控系统改进、发动机、新型火箭燃料研制,到液体火箭、微型卫星发射器、亚轨道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再到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火箭、开发快速反应发射服务,均有资本投入(图1)。其中,液体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制造细分领域,商业资本投融资数量最多,发射领域近四成的投融资活动在这两个细分领域;但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火箭细分领域投入的金额最大,几乎近一半的发射领域投融资金流入此细分领域。
图1 2020年世界商业航天发射领域投融资情况
从商业航天产业卫星通信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2020年通信卫星地面段建设、卫星研制、卫星信号传输系统、接收终端等各细分领域都有商业资本流入。其中,信号传输系统细分领域,发生投融资次数最多,其次是地面段、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从投融资规模来看,卫星通信互联网建设细分领域投融资规模最大,近八成的资金流入该领域(图2)。
图2 2020年世界商业航天卫星通信领域投融资金额占比
从商业航天产业卫星遥感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2020年商业航天投融资已涉及到卫星遥感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设计、卫星制造和发射、遥感卫星星座建设和运营、遥感气球等细分领域。其中,一半以上的投融资活动在遥感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设计细分领域;但从资金规模来看,近八成的投融资资金在遥感星座建设细分领域,其次是遥感产品开发,近一成的资金流入该细分领域(图3)。
图3 2020年世界商业航天卫星遥感领域投融资情况
二、2020世界商业航天产业投资者分析
按照投资者性质划分,2020年世界商业航天业投资者可以分为政府机构、投资机构、基金、银行、投资业务相关机构、个人/家族。其中,投资机构依然是商业航天产业的主要投资者,在2020年商业航天产业投资者中占比一半以上,其次是个人/家族和投资业务相关机构(图4)。
图4 2020年世界商业航天产业投资者占比
三、小结
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商业航天投融资活动热度不减,各大洲都有航天投融资活动。除了传统的航天领域以外,商业资本也流入了新兴航天细分领域。在航天发射领域,低成本、环保、小型发射器、3D打印是商业资本投入的重点;在卫星通信领域,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的建设依然是商业资本关注的焦点;在卫星遥感领域,商业资本青睐遥感产品开发和整体解决方案设计,新型遥感应用(遥感气球)也有涉及。商业航天投资者类型多样,政府机构、投资机构、基金、银行、投资业务相关机构、个人/家族等类型的投资者都有涉及。

3.中国卫星:鸿雁全球卫星通信系统计划将出现重大变化

近日,中国卫星(600118.SH)董事、总裁葛玉君日前在2020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系统在内的相关星座建设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统筹规划,我们理解‘鸿雁’星座的原计划将出现重大变化。”。
以下为说明会互动交流部分内容:
问: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是贵公司负责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计划2020年建成的项目,现在进展如何,后续有何计划?
答:您好,感谢您的提问。“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首发星确第公司下属子公司深圳东方红承研并在2018年成功发射。但据了解,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系统在内的相关星座建设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统筹规划,我们理解“鸿雁”星座的原计划将出现重大变化。谢谢!
问:请问SpaceX的全球卫星组网快完成了,贵公司代表我国航天卫星发射与应用的重任,是否有计划展开相关布局,同时近期国内多家公司与地方政府数百亿投资航天卫星产业,是否会对公司有机遇,航天事业是人类追求的方向啊,预祝公司能够大展宏图!
答: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卫星互联网是航天领域的一个新的方向,国内很多单位都在开展相关领域的布局,我们理解这对公司发展是个机遇,同时由于参与者众多,也面临着竞争和挑战,中国卫星一直积极关注并跟踪卫星互联网相关进展情况,在发挥公司传统优势同时,努力把握卫星通信天基系统建设及地面系统的研发与建设机遇,聚焦业务发展机会开展工作。
目前,在天基系统建设方面,公司定位于制造商,将积极布局,希望能够争取系统和更多的配套任务;在系统运控运管方面,公司基于现有卫星通信运控运管的相关软硬件技术和产品,围绕低轨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关站、接入网开发等开展了前期工作,期望成为系统运控运管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在系统建成后的应用场景方面,组网完成后,地面段建设和应用市场将被打开,公司将锁定重点领域积极布局、提前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谢谢!
问:请问公司对天基互联网未来的展望是怎么样的?
答: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卫星互联网作为国家“新基建”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有助于推动整个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将积极关注并跟踪卫星互联网相关进展情况,并把握相关业务机会。谢谢!

4. 大兴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挂牌,签约16家企业

4月18日,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大兴揭牌,16家企业也在首届北京商业航天发展大会上签订意向合作协议。
据了解,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正承担着产业聚集的任务。据介绍,基地位于大兴区安定镇,紧邻京台高速公路,距大兴国际机场12公里,总面积约600亩。基地将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以及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等领域,汇聚卫星应用、信息技术、航天材料和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配套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建立商业航天企业孵化、共享、创新平台,营造航天产业节约集约、协同共享、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此外,基地可享受国家、市级、中关村及大兴区“1+N”系列政策,涉及人才、科技、高精尖、金融、上市、互联网等方面。大兴区对标市级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政策,将研究出台商业航天专项支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速航天产业和人才集聚。
当日,大兴区与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火眼位置数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签订意向合作协议。
根据北京今年1月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十四五”末,北京将构建具有引领性的卫星网络星座和运营平台,形成卫星网络标准体系,拓展一批卫星网络重大应用场景,打造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及核心软硬件、系统运控的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培育北斗创新及融合应用的产业生态。
“太空经济”博弈
除了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北京还要支持亦庄商业火箭创新中心、海淀“星谷”建设,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向周边辐射,做强“南箭北星”。
目前,北京航天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航天人才占全国一半,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国商业航天30强中,16家北京企业上榜。张劲松表示,北京已经形成“南箭北星”的产业格局。
从全国来看,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介绍,2020年我国航天发射39次,其中商业发射19次,占国内年度发射总次数49%。长征十一号、长征八号、快舟一号等航天军工单位商业火箭仍是发射主力,朱雀系列、双曲线系列、谷神星系列等民营企业商业火箭研制进展加速。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成功将搭载卫星发射入轨,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
社会资本竞逐
吴志坚介绍,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数量正在不断增多,已注册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其中近三年设立的创企数量占比近50%。这也得益于北京、西安、武汉、海南等地不断出台的商业航天产业支持政策。例如,海阳东方航天港、象山国际卫星商业发射中心、武汉火箭产业园等空间载体建设进展加快。
不过,国有企业商业化转型、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也给商业航天企业的资金来源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据介绍,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企业融资额超过90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76%。年度内大额融资交易和一企多轮融资频现,蓝箭航天和星际荣耀均完成12亿元融资,长光卫星完成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天兵科技连续完成3轮融资,微纳星空连续完成2轮融资;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环节企均融资额均超过4亿元,反映出产业链上游企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热点。

六、金融资本市场 

1. 2021年第一季度,浙江IPO数量领跑全国。

根据清科旗下私募通数据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总数量有145家,环比下降3.3%,同比上升79.0%。总融资额为2045.66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24.6%,同比上升124.6%。一季度境内上市中企共100家,其中69家企业于科创板及创业板成功注册上市。浙江省上市数量领先全国,总计26家企业上市,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北京市和广东省,分别有24家、23家和23家企业上市;北京市企业快手、百度集团和昭衍新药于本季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北京市首发总融资额高达914.75亿元人民币。行业分布方面,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和机械制造行业分别有23家企业上市,融资额分别为296.09亿元人民币和114.60亿元人民币。
图1  2018Q1-2021Q1中企境内外上市数量及融资总金额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1)2021年一季度前十的IPO企业总融资金额占比近五成
本季度融资额前十的企业中,境外上市融资大额案例凸显,行业方面互联网行业企业占据5家。本季度融资金额最大的三家IPO企业分别为:快手共融资350.08亿人民币;百度集团共融资200.50亿人民币;哔哩哔哩共融资170.08亿人民币。
表1  一季度IPO企业融资额Top10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中企境内新股发行数量同比增长近1倍,境外市场融资额同比增长约8.8倍
图2  2021年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分布(按上市板块)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一季度注册制上市69家企业,环比下降同比上升
图3  2019Q1-2021Q1不同新股发行制度下境内市场中企上市分布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www.pedata.cn
浙江、江苏、北京、广东²IPO数量位列前三
2021年1至3月分别有21家、19家、29家中企于上交所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一季度注册制上市企业数量环比小幅下降。现场检查规定出台后,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21年1月31日组织完成了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的抽签工作,然而其选中的20家申报企业中有16家均在10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截止3月31日,最新审核状态更新为终止的科创板企业有31家,其中主动撤回的企业有29家。创业板也有45家企业撤销了上市申请。
表2 2021年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地域分布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和机械制造行业IPO数量领先
图4 2021年一季度上市中企行业分布(按上市数量)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IPO中企VC/PE渗透率达65.5%,环比持平。VC/PE支持的上市中企数量有95家,VC/PE渗透率达到65.5%,其中科创板及创业板有58家获得VC/PE支持,渗透率高达84.1%。
图6 2018Q1-2021Q1VC/PE支持IPO与非VC/PE支持IPO对比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www.pedata.cn
图7 2018Q1-2021Q1 VC/PE支持中国企业上市数量及融资金额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www.pedata.cn
 
2021年第一季度部分机构IPO退出成绩单
表4 2021年第一季度部分机构IPO退出成绩单 
来源:私募通 2021.04.19        www.pedata.cn

2.科创板“硬科技”评价指引新增研发人员指标,金融科技、模式创新类限制上市

证监会4月16日就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简称《指引》)作出修订,完善科创板制度的首要标准,将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将由原来的“3+5”变为“4+5”,旨在“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这是检验科创板是否成功的一个首要标准。 
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维友表示,证监会将对科创板企业按照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进行分类处理,对于金融科技、模式创新等类型的企业,将根据企业科创属性情况从严把关,限制在科创板上市;对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将禁止在科创板上市。 
聚焦支持“硬科技”
“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是科创板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科创板制度的首要标准”。李维友表示,在于紧紧围绕“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这是检验科创板是否成功的一个首要标准。 
2020年3月,证监会在总结前期审核经验、注册实践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论证,出台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明确了“3+5”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评价指标着重从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收入增长等3个方面,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特别突出的5种情形,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科创属性。 
李维友表示,从近一年来制度运行效果看,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出,增强了审核标准、注册标准的客观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为科创板聚集优质科创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50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先后登陆科创板,其中还包括18家未盈利企业、3家红筹企业,2家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科创板“硬科技”的成色和市场包容性逐步显现。2019年年报显示,科创板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为12%,平均研发投入金额1.17亿元,平均发明专利75项,均显著高于其他市场板块。 
李维友说,但是科创板申报和在审企业当中,也出现了少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准确地评价、衡量“硬科技”的特征,需要结合科技创新和注册制改革的实践,对《指引》作出进一步修改完善。 
此次《指引》修改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是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标,突出实质重于形式,实行分类处理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丰富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并强化综合研判,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化制度规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
新增一指标 “3+5”变“4+5”
《指引》是科创板一项重要的制度调整,既涉及对《指引》作出修改完善,也涉及交易所相关审核规则的修改。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修改后将形成“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将科创板“3+5”的评价体系完善为“4+5”意在进一步强化科创板姓“科”的定位,丰富科创属性的判断维度,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按照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界定科创板行业领域,对不同企业进行分类处理,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包括:积极支持新一代信息系统、高端装备等6大行业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对于金融科技、模式创新等类型的企业,根据企业科创属性情况从严把关、限制在科创板上市;对于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禁止在科创板上市。 
三是在科技咨询委工作规则中,完善专家库和征求意见制度。此修订意在充分发挥交易所科技咨询委的作用,完善委员构成和工作机制,增加科技管理、产业规划、科学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委员数量,形成监管合力。 
四是交易所在发行上市审核中,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自我评估是否客观,保荐机构对科创属性的核查把关是否充分,并作出综合判断。科创板“硬科技”评价将将突出定性和定量综合研判,严防研发投入注水、突击购买专利、夸大科技技术标准和科创技术水准、行业分类不准确的等情形,压实保荐机构责任,证监会也将强化对科创评价标准相关规则执行的监督检查。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闫晨曦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冯征昊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