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2年第6期(总第51期)

行业报告 2022-05-13 10:14:37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联电大举购置新机扩产,瞄准8英寸晶圆第三代半导体制造领域

据媒体报道,联电加速布局8英寸晶圆第三代半导体制造领域,自行购置蚀刻、薄膜新机,预计下半年将进驻8英寸AB厂。

在2021年年底,业界便有消息表明,联电早已低调布局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其主要通过投资联颖光电切入,锁定6英寸氮化镓;并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合作。

据悉,联颖光电为联电子公司,主要提供6英寸氮化镓晶圆代工服务,生产CMOS制程的二极管、MOSFET以及滤波器等。多年前联电将旗下6英寸厂转给联颖光电。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联颖光电业绩持续上升。市场也传出联颖打算办理现金增资、扩展产能的消息。

联电首席财务官刘启东对此回应称,集团在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上,仍以联颖为主,联电则进行研发,不过确实有在合作,但细节不便透露。联电强调,在6英寸氮化镓领域站稳脚步之后,也将展开碳化硅(SiC)布局,并朝8英寸晶圆发展。联颖第三代半导体制程将以CMOS制程做转换,未来有机会将寻求生产扩充的空间。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推估,第三代功率半导体产值将从2021年的9.8亿美元,至2025年将成长至47.1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达48%。而GaN适合高频率应用,包括通讯装置,以及用于手机、平板、笔电的快充。预估GaN功率半导体产值至2025年可达13.2亿美元。

2.拟募集资金4.98亿元,闪存企业芯天下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

近日,芯天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天下”)创业板IPO上市申请获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

根据招股说明书,芯天下本次拟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3434.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本次发行不涉及原股东公开发售股份。

资料显示,芯天下是一家专业从事代码型闪存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使用Fabless经营模式,提供从1M bit-8G bit宽容量范围的代码型闪存芯片,是业内代码型闪存芯片产品覆盖范围较全面的厂商之一。

芯天下现有主要产品包括NOR Flash和SLC NAND Flash,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网络通讯、物联网、工业与医疗等领域。

募集资金4.98亿元

芯天下本次募集资金4.98亿元,主要用于NOR Flash产品研发升级和产业化项目、NAND Flash产品研发升级和产业化项目、存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NOR Flash产品研发升级和产业化项目拟在公司现有NOR Flash产品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55nm/50nm/4xnm工艺制程的NOR Flash产品,完成产品工艺技术的迭代升级。

NAND Flash产品研发升级和产业化项目拟在公司现有SLC NAND Flash产品线的基础上,研发2xnm工艺制程的单芯片SPI NAND产品及超低功耗SLC NAND Flash产品。

NOR和SLC NAND产品收入快速增长

营收方面,报告期内,芯天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快速增长。2019年、2020年、2021年芯天下营业收入分别为2.49亿元、3.35亿元和7.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整体比例分别为94.65%、98.14%和99.96%,净利润分别为334.10万元、253.03万元和2.1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芯天下2021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大增135.82%、8420%。

芯天下指出,公司主营业务突出,其他业务收入占比较小。NOR和SLC NAND产品收入的快速增长是推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研发投入方面,报告期内,芯天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优化和技术创新。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44.95万元、3965.72万元和6552.44万元,呈持续上升趋势。

此外,报告期内芯天下NOR Flash产品线进一步丰富;SLC NAND Flash已于2021年实现包含自研控制器晶圆的SPI NAND量产。

3.富创精密科创板IPO过会,客户涵盖ASML/中微公司等厂商

5月5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2022年第35次审议会议情况公告,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顺利过会。

富创精密专注于金属材料零部件精密制造技术,掌握了可满足严苛标准的精密机械制造、表面处理特种工艺、焊接、组装、检测等多种制造工艺,主要产品应用于半导体设备领域,覆盖集成电路制造中刻蚀、薄膜沉积、光刻及涂胶显影、化学机械抛光、离子注入等核心环节设备,部分产品已应用于7纳米制程的前道设备中。

除半导体设备外,富创精密产品也应用于制造显示面板、光伏产品的泛半导体设备及其他领域。

招股说明书显示,富创精密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量产应用于7纳米工艺制程半导体设备的精密零部件制造商,已进入客户A、东京电子、HITACHI High-Tech和ASML等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供应链体系,同时,产品已进入包括北方华创、屹唐股份、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华海清科、芯源微、中科信装备、凯世通等主流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

据披露,富创精密本次拟募集资金1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全工艺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和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全工艺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新建精密机械制造、焊接、表面处理特种工艺、钣金、管路、组装生产线,并搭建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造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全工艺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富创精密表示,未来公司将专注于半导体设备精密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半导体设备精密零部件的国产化,助力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实现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

4.三星3nm芯片将于第二季度开始量产

三星电子周四(4月28日)宣布,将在本季度开始使用3GAE(早期3nm级栅极全能)工艺进行大规模生产,这不仅标志着业界3nm级制造技术的到来,也表示这是业界首个使用环栅场效应晶体管(GAAFETs)的节点。

三星代工的3GAE工艺技术是该公司首次使用GAA晶体管,三星将其称之为“多桥沟道场效应晶体管(MBCFET)”,即纳米片(nanosheets)水平层制成的沟道完全被栅极结构包围。三星表示技术有高度可制造性,因利用三星现有约90%的FinFET制造技术,只需少量修改过的光罩。此技术有出色的栅极可控性,比同样三星FinFET技术高31%,且因纳米片通道宽度可透过直接图像化改变,让设计有更高灵活性。

去年的“Samsung Foundry Forum 2021”论坛活动上,三星在确认在3nm制程节点引入了全新的GAA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工艺,分为早期的3GAE以及3GAP,三星曾表示,3GAP也将在2023年出货。

官方数据显示,3GAE工艺将实现30%的性能提升、50%的功耗降低以及高达80%的晶体管密度(包括逻辑和SRAM晶体管的混合)。不过,三星的性能和功耗的实际组合将如何发挥作用还有待观察。

理论上,与目前使用的Finfet相比,Gaafet有许多优势,例如可大大降低晶体管漏电流(即,降低功耗)以及挖掘晶体管性能的潜在实力,这意味着更高的产率、和改进的产能。此外,根据应用材料公司最近的报告,GAAFETs还可以减少20%至30%的面积。

台积电3nm将于8月投产

台积电方面,今年4月上旬,台积电对外公开表示,该公司在3nm工艺开发上取得突破。其中,在今年8月将可能率先投片第二版3nm制程的N3B,2023年第二季度将有可能量产3nm制程的N3E,比预计提前了半年。

报道显示,第二版3nm制程N3B,将在新竹12厂研发中心第八期工厂及南科18厂P5厂同步投片,正式以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架构,对决三星的环绕闸极(GAA)制程。据悉,台积电初步规划新竹工厂每月产能约1万至2万片,台南工厂产能为1.5万片。

据台积电介绍,公司的3nm(N3)制程技术将是5nm(N5)制程技术之后的另一个全世代制程,在N3制程技术推出时将会是业界最先进的制程技术,具备最佳的PPA及电晶体技术。相较于N5制程技术,N3制程技术的逻辑密度将增加约70%,在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15%,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25-30%。N3制程技术的开发进度符合预期且进展良好,未来将提供完整的平台来支援行动通讯及高效能运算应用,预期2021年将接获多个客户产品投片。

据公开资料显示,台积电南科的Fab 18是现下的扩产重心,旗下有P1~P4共4座5nm及4nm厂,以及P5~P8共4座3nm厂,而P1~P3的Fab 18A均处于量产状态,至于P4~P6的Fab 18B厂生产线则已建置完成,而Fab 18B厂,即3nm制程产线,早在去年年年底就已开始进行测试芯片的下线投片。

至于2nm制程,魏哲家则回应称,2nm制程目前按照计划开发,预计2024年进入风险试产阶段,将于2025年量产。

英特尔:2024年底之前接管行业的制程领导地位

对比三星和台积电,英特尔在3nm节点上暂无明显成果。但是英特尔曾表示,其目标是在2024年底之前接管行业的制程领导地位。

先进制程方面,英特尔在2022年投资者大会上曾表示,Intel 4也就是7nm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投产;Intel 3(第二代7nm)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投产;Intel 20A(5nm)将于2024年投产;Intel 18A(第二代5nm)预计在2025年投产。

但是英特尔似乎对3nm势在必得。据外媒报道,去年12月,英特尔CEO基尔辛格曾乘坐私人专机访台积电,希望争取到未来2~3年更多台积电先进工艺产能。业界消息显示,对于3nm工艺,英特尔希望能与苹果一样——台积电能够为英特尔建造一条3nm产能特供专线。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而今年4月初,基尔辛格再次到访了台积电,寻求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产能支持。据业界产业链消息,台积电的首批客户或包括苹果和英特尔。

此外,在4月18日投资人会议上,英特尔CEO Pat Gelsinger再次强调,英特尔2nm制程将在2024年上半年可量产,这个量产时间早于台积电2nm的2025年。

近年来英特尔不断加码,它在设备领域更胜一筹。据公开消息显示,英特尔目前已获得ASML的先进光刻机,极紫外 (EUV) 光刻机。

据悉4月上旬,英特尔在位于爱尔兰Leixlip的Fab 34工厂,完成了首台极紫外(EUV)光刻机的安装,Fab 34也成为欧洲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厂。据ASML发言人称,更高的光刻分辨率将允许芯片缩小1.7倍,同时密度增加2.9倍。未来比3nm更先进的工艺,将极度依赖高NA EUV光刻机。极紫外(EUV)光刻机是Intel 4制程技术的关键一环,这台机器的获得,将大大提速英特尔发展先进制程的步伐。

二、激光器行业

1.德龙激光于4月29日科创版挂牌上市

4月29日,苏州德龙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云敲锣”形式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证券简称为“德龙激光”,证券代码为“688170”。

据悉,德龙激光发行价格为30.18元/股,发行数量为2584.00万股,本次募集资金主要是投向“精密激光加工设备产能扩充建设项目”、“纳秒紫外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产能扩充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客户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等。发行后公司总股本为10,336.00万股,发行完成后的总市值为31.19亿元,不低于10亿元。

据悉德龙激光致力于激光精细微加工领域,聚焦于半导体及光学、显示、消费电子及科研等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激光加工解决方案。2021年,德龙激光营业收入为5.49亿元。2020年度和2021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分别为6,128.55万元和8,027.44万元。

其中,在2021年1-6月LED领域激光加工设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079.02%。并且Mini LED领域激光加工设备营收2592.04万元。

据悉,在Mini LED显示屏领域,主要为Mini LED玻璃基板的异形切割的激光加工设备,具有尺寸大,切割强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客户对该类激光加工设备技术指标要求高,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导致该类产品的毛利率较高。

并且在Micro LED方面,德龙激光通过自主研发研制了一种激光剥离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蓝宝石衬底的Micro LED晶圆巨量转移工艺需求,由于Micro LED晶粒尺寸小于50μm,无法采用传统的切割工艺进行分割封装,激光剥离的巨量转移技术成为有竞争力的优选技术。

该技术采用深紫外激光作用于氮化镓晶体和蓝宝石衬底结合面上,致使氮化镓材料分解气化,使得氮化镓晶粒与蓝宝石衬底分离。该技术还包含了光束整形技术、自动对焦技术、精密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Micro LED晶圆的剥离加工。可支持最小晶粒尺寸10μm,最小晶粒间隔5μm。

2.珑璟光电发布LBS衍射波导AR模组

增强现实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开发超紧凑、轻重量、低功耗的近眼显示解决方案。激光束扫描(Laser Beam Scanning;LBS)技术可以满足这些关键技术的要求,让实现小体积、轻重量、全天候可穿戴的AR智能眼镜成为可能,并能让其显示高分辨率,大FOV,全彩画面。

作为第一个加入LaSAR联盟的中国内地公司,珑璟光电(Lochn)从2021年中开始,在ST(意法半导体)的全力支持下,重新开发定制了适用于该技术的衍射波导设计和工艺,并于近日发布基于LBS技术的衍射波导模组及原型眼镜。珑璟光电与特定客户已展开持续、充分的交流,该终端客户的量产机型计划在年内正式上市销售。

基于LBS光机的原型AR眼镜

显示效果

LBS光机显示原理图

该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积极小。普通方案的光机往往会使用多片透镜,并且为了压缩体积,使用了价格高昂的非球面透镜。该方案光源通过准直后,无投影光路可直接出光,无需多个透镜、棱镜来投影。既缩小了体积,又降低了成本。

2、FOV大。该方案最大支持56°,使用两片正交扫描的振镜,水平方向支持±14°扫描,垂直方向支持±9°扫描。并且配合珑璟光电研发的扫描算法,能自动扫描任意画面大小的图像,自动校准RGB对准误差。

3、亮度高。通常LCOS,DLP反射会有一定损失。该方案使用激光光源,轻松超过1000000nits,无需额外的照明光学结构,光能利用率更高。

4、功耗低。该方案功耗比普通方案更低,约为350mW。

5、对比度更高。通常LCOS,DLP方案均不够完美,有多种原理级难处理的杂光。由于该方案是扫描成像,对于不显示的像素,没有残留杂光,对比度极高。

同时其他方案均存在投影光路的问题,由于装配和工艺的误差,导致成像光束准直要求很高。而LBS方案使用扫描成像,成像光束准直性好,无辐辏误差。在体验效果和长时间佩戴上更有优势。

3.IPG持续多元化转型Q1营收增27%,中国市场份额下降

5月3日,光纤激光器巨头IPG Photonics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最新财报。

财报显示,IPG第一季度实现营收3.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456亿美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为6960万美元(合每股1.31美元),去年第一季度的收益为6810万美元(合每股1.26美元),同比增长2%。另外,由于运费、库存储备和销售产品成本上升,其毛利率为46.4%,同比下降下降1.1个百分点(去年四季度毛利率为47.5%)。

第一季度IPG实现摊薄后每股收益(EPS)为1.31美元,同比增长4%。该季度的实际税率为25%。在第一季度,IPG从运营中获得了1600万美元的现金。本季度资本支出为2500万美元,股票回购为7900万美元。

按应用领域:材料加工销售份额占比最高

从细分应用领域看,2022年第一季度材料加工领域销售额占总收入的92%,同比增长7%,其中焊接、标记、系统、清洁和3D打印的销售额更高,部分抵消了切割和太阳能电池制造应用的收入下降。其他应用的销售额同比增长9%,这主要是受医疗领域应用的强劲增长推动,不过部分被高级应用和电信领域的销售额下降所抵消。新兴增长型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总收入的36%。

按产品类型:高功率激光器销售额持续下降

按产品类型分,本季度IPG高功率连续波(CW)激光器的收入同比下降2%,原因是中国对高功率切割应用的需求疲软,该地区以及大多数其他主要地区的焊接和切割业务的强劲增长部分抵消了这一需求。财报显示,高功率激光器(超过6kW)的销售额占高功率激光器的49%。

另一方面,中功率和脉冲激光器的销售与前一年相比显著提高,主要是受新兴增长型产品(焊接、3D打印、电子和半导体应用)的推动。脉冲激光其则受益于箔切割、标记和清洁需求的增长,并且这部分抵消了太阳能电池制造应用的需求疲软。

(图片来源:IPG财报)

按地区:中国市场份额再降7%,欧日市场大幅增长

本季度,IPG持续进行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型,非中国市场收入增长强劲,占总销售额的65%。

按地区划分,欧洲、北美、日本市场分别增长27%、5%、18%、中国市场则下降了7%。

(图片来源:IPG财报)

由于高功率切割需求疲软,中国市场的收入继续下降,部分被焊接、箔切割、标记和3D打印应用的强劲增长抵消。

而北美市场收入的增长主要由切割、医疗和系统销售的增长推动,部分抵消了高级应用和电信销售的下降。

欧洲市场受益于切割、焊接、清洁、太阳能电池和先进应用的需求增长。

高层评价

IPG Photonics首席执行官Eugene Scherbakov博士评论称:“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在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各种不同应用的需求上升的推动下,我们在最新一个季度再次实现了强劲的增长。激光焊接应用的增加(主要是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推动IPG本季度的焊接销售额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对于未来的方向,Scherbakov博士总结称:“随着我们抓住增长机会,在不同地区和应用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生产、手持焊接和医疗产品)实现营收多元化转型,本季度中国市场的营收份额下降到了35%。此外,考虑到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我们正在减少对俄罗斯制造业的依赖,并停止在该地区的新投资,同时增加北美和西欧的制造能力。”

业绩展望

财报显示,IPG第一季度的订单出货比率大于1,由于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手持式焊接和医疗应用的强劲需求,订单处于创纪录水平。IPG还表示,已经新拿下了几份订单,预计将在第二季度后发货。

另外,IPG表示,尽管经营环境充满挑战,但多元化收入来源和应对地理市场风险的战略使其对公司的长期增长战略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光纤激光的应用将继续在许多应用领域和地区得到应用。为了支持我们的激光器更快地获得采用,我们将专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致力于提供解决方案,我们承诺质量、创新技术、可靠性和全球客户支持。”

IPG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公司收入为3.55亿至3.85亿美元,税率约为26%,摊薄后每股收益在0.95-1.25美元之间。

三、新能源行业

1.考克利尔竞立、隆基、718中标中石化库车10.7亿绿氢项目

中石化新星新疆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于2021年11月30日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五大部分。项目将新建装机容量300兆瓦、年均发电量6.18亿千瓦时的光伏电站,年产能2万吨的电解水制氢厂,储氢规模约21万标立方的储氢球罐,输氢能力每小时2.8万标立方的输氢管线及配套输变电等设施。项目预计2023年6月建成投产,生产的绿氢将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替代现有天然气化石能源制氢。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将为当地GDP年均贡献1.3亿元、创造税收1800余万元。

5月6日,中石化新星新疆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对中石化新星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电解水制氢成套装置评标结果进行了公示,全球最大的绿氢-氢化工项目再往前推进一步。中石化库车项目的推进,有利于探讨绿氢成本下降途径,加快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推动国内绿氢对灰氢替代。

竞立、隆基、718共分中石化十亿电解水设备订单。国内知名的碱性电解槽生产商几乎都参与了本次项目的投标,值得一提的是,蒂森克虏伯也参与了本次投标。最后项目由考克利尔竞立、隆基氢能和718所中标入围,入围供应商基本情况如图表1所示。

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将采招52台单槽制氢能力1000Nm3/h的碱性电解槽,装置最大制氢能力52000Nm3/h(约240MW),配套建设13组电解水气液分离设施和7组氢气纯化设施。

本标段包括了13台套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在数量上达到电解槽总规划量的25%;总标的额达到10.7亿,接近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的1/3。

中石化本次绿氢项目要求投标人参与中国石化集团新疆库车绿氢项目碱液法制氢工艺定型及成套装置开发“揭榜挂帅”工作,按“揭榜挂帅”要求生产并开展了4000Nm3/h及以上成套电解水制氢装置(采用电解碱性水技术,四台电解槽共用一套气液处理和一套纯化设施)实证测试工作,或提供与“揭榜挂帅”相同技术、同等规模及以上的工程实验装置或供货业绩,须保证在开标后20天内完成“揭榜挂帅”验证工作。“揭榜挂帅”机制表明了该项目可能对电解槽性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某参与了竞标的电解槽企业对氢云链证实:“中石化库车项目对电解槽综合电耗等性能要求不低。”

大型能源集团示范项目助推绿氢发展。根据氢云链了解,各地对于绿氢的经济性问题都抱有一定的疑虑,现阶段国家对于大规模绿氢生产尚未有明确补贴计划,对绿氢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会有一定的影响。

中石化等大型能源集团带头推动绿氢的规模化示范应用,有利于快速提高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工程能力,有利于快速扩大绿氢规模,降低绿氢成本,从而推动绿氢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绿氢对灰氢的替代进程。

2.全国首批搭载氢蓝时代系统的氢燃料电池垃圾勾臂车亮相大湾区

近日,国内首批32T氢燃料电池垃圾勾臂车在大湾区正式亮相。

.

这是氢蓝时代针对绿色零碳环卫应用场景倾力打造的突破性科技产品,同时也是公司携手深圳能源集团推出的首批氢燃料电池垃圾勾臂车。

该款车为开沃牌,搭载了氢蓝时代“鲲”系列高性能大功率(132kW)氢燃料电池系统,其核心技术指标如系统功率能力、功率密度、动态响应速率、百公里氢耗、低温启动性能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车辆可覆盖环卫全工况作业,满足各项动力需求,具有负载能力强、续航里程长、加气时间短等优势,实现无污染、零排放。

据悉,此次交付的32T氢燃料电池垃圾勾臂车,是深圳市率先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投放的首批氢燃料电池环卫车,将有力推动深圳市环卫作业进入“零碳排放、零污染”的“双零”时代,并全面提升绿色环卫运营能力,助力深圳成为湾区生态引领性标杆城市。

3.特斯拉一季度储能业务同比爆增9成

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的电池储能系统(BESS)部署量为846MWh,并预计将开设一个专门的电网规模的BESS工厂,以满足需求。

这家电动汽车和能源技术公司本月早些时候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数据。组件短缺是太阳能光伏安装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本季度安装量为48MW,是该公司太阳能业务历史上第二糟糕的季度。

三个月期间,特斯拉从能源业务(包括太阳能光伏和电池储能)中共获得12.79亿美元的营收,显著高于2021年第一季度的8.93亿美元,略高于2021年第四季度的10.64亿美元。

能源生产和储能业务部门的营收成本为6.88亿美元。特斯拉所有业务的总收入为187.6亿美元,同比增长83.7亿美元。

储能部署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445MWh同比增长了90%,尽管较2021年第四季度的978MWh略有下降。

特斯拉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10-Q表格中表示,本季度受到新冠肺炎大流行对物流成本和时间安排的持续影响,其中包括半导体短缺和发货延误。

然而,储能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和需求似乎依然强劲。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特斯拉已经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市场获得了各种大型电池储能项目。

在2022年第一季度,特斯拉Powerwall BESS产品得到了强有力的部署,该公司表示,它期待着开设一家专门生产Megapack电网级产品的工厂,尽管该公司没有公布具体产品的销售数据。

该公司表示,对电池储能的需求“仍明显高于产能”,增长受到持续的供应链挑战的限制,电池的供应链挑战已大大加剧——尽管并非完全由疫情造成。

这与特斯拉今年1月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时的说法如出一辙,当时高管们表示,需求“大大高于产能”。2021年,特斯拉全年部署了3992MW时的储能容量,比2020年增加了32%,是2019年的两倍多。

特斯拉目前在其大约一半的车型上使用了与BESS相同的电池化学物质——磷酸铁锂(LFP)。特斯拉表示,多样化电池化学成分将对公司的长期增长至关重要,从而使产品更好地匹配使用情况,并扩大供应链基础。

4.一季度光伏新增装机13.21GW,晶科组件出货排名第一

截至4月30日,头部光伏组件企业2022年一季度营业数据基本公布完毕,各大上市公司的“成绩单”也都已出炉,整体成绩亮眼,TOP5出货量总和逾30GW。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今年一季度,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3.21GW,其中地面电站4.341GW,分布式光伏8.87GW(含户用光伏2.547GW)。此外,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一季度光伏组件出口量41.3GW,同比增长109%,一季度整体经营形式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此数据对比2021年全年光伏组件出货榜单,国内TOP5企业未发生变化,排名出现顺位调整。其中,隆基股份2022年第一季度出货6.35GW,位居第四;天合光能(7.1GW)和晶澳科技(6.6GW)排名较为稳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晶科能源2021年全球出货排名第四,第一季度凭借8.03GW的出货重回榜首。

纵观2021,各个头部企业通过产线迭代与产品升级对抗疫情、硅料产能不足、交通运力减少等影响,叠加市场对清洁能源强劲需求,成就了2022年一季度行业整体高景气形势。从行业政策角度,自2022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发布了一大波利好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并且随着构建N+1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稳步推进,光伏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向上。

四、复合材料行业

1.中材科技拟6.2亿元投建高模高强玻璃纤维生产线项目

近日,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投资项目(玻璃纤维生产线)公告称,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之全资子公司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山玻纤”)之控股子公司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玻邹城”)拟在山东省邹城市投资61,959万元建设年产6万吨高模高强玻璃纤维生产线项目。

(一)项目基本内容

项目名称:年产6万吨高模高强玻璃纤维生产线项目

建设内容:项目总建筑面积20,718.16㎡,利用泰玻邹城2#线(2015年停产)原有土地及厂房,进行联合厂房拆除及改造等工作。建设一条年产6万吨高模高强玻璃纤维生产线。

实施主体:泰玻邹城

项目地点:山东省邹城经济开发区泰玻邹城厂区内

(二)项目投资总额及进度

投资金额:项目建设规模总投资61,95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9,443万元,建设期利息817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699万元。

资金来源:自有资金19,777万元,其余为债务资金。

建设进度:项目建设期6个月。

2.碳纤维复合材料企业华渔新材料获千万天使轮融资

近日,碳纤维复合材料企业上海华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千万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峰瑞资本、浦东科投联合投资,源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华渔新材料成立于2012年5月,是一家新材料科技创新产品供应商,目前业务聚焦于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其核心产品包括碳纤维传动轴、碳纤维电驱转子主轴&护套等。华渔新材料CEO余许多表示,本轮融资主要用于碳纤维传动轴产能扩张、碳纤维材料在新能源车电驱的研发与应用,以及作为流动资金的补充。

华渔新材料业务最初聚焦在军用、航空领域。从2013、2014年开始从事汽车零部件的开发,2019年华渔开始作为汽车二级供应商,与传动轴龙头企业纳铁福共同服务车企。

当下工业领域的碳纤维企业大多采用了预浸料、人工铺贴的方式生产,但这一生产方式需要依赖上游预浸料企业的材料设计,且自动化率不高。为此,华渔新材料采用了一种自动化缠绕的工艺来生产碳纤维产品,实现无人工参与、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质量不确定性及工艺成本;同时采用了独家树脂配方,省掉了预浸料中间件环节,使得产品成本有所下降。华渔新材料内部还打造了专门的缠绕设备和软件程序,不断调整碳丝和树脂的编织角度、工艺来提升碳丝的力学性能利用率。

市面上一些钢制传动轴价格在1000-2000元之间,用预浸料方式做的碳纤传动轴可能要6000-7000元,而华渔新材料的传动轴只比钢轴传动轴价格高上20%。而转子和护套是新能源车电驱系统的重要元件。碳纤维化之后,能够实现碳纤维转子主轴减重2.5~3kg,同时能消除轴电流2%的电磁损耗,电机输出最高转速也因碳纤维转子护套的使用提升了超过40%。

目前,华渔新材料的两大类产品已经获得了来自上汽、小鹏、蔚来、东风、长城、广汽等车企的十余个潜在定点项目,预计达到40余万出货量。除此之外,华渔还在与主机厂探索其他部件的碳纤维替代可能,比如电池盒、车辆AB柱等。

“正常的铝合金电池盒的价格在1700-2500元,我们现在用的是钢+碳纤维的方案能比原来铝合金便宜,还减重30%。不过目前产品还处于验证状态。”余许多表示,随着价格进一步降低和生产工艺的进一步成熟,碳纤维有望在汽车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3.光威复材、中简科技、中复神鹰等碳纤维企业2022年一季度经营情况

(1)光威复材:2022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约2.08亿元同比下降5.02%

光威复材发布一季度业绩公告称,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约5.91亿元,同比减少5.46%;净利润约2.08亿元,同比减少5.02%;基本每股收益0.4003元,同比减少5.03%。

(2)中简科技:2022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约9066万元同比增加183.83%

中简科技发布一季度业绩公告称,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73亿元,同比增加135.91%;净利润约9066万元,同比增加183.83%;基本每股收益0.2062元,同比增加157.75%。

3)中复神鹰:2022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约1.17亿元同比增长200.8%

中复神鹰发布一季度业绩公告称,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4.6亿元,同比增长2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17亿元,同比增长200.8%。

(4)吉林碳谷:市场需求旺盛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2.15%

吉林碳谷发布2022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5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152.15%。

(5)精功科技:2022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翻2倍,约为2524万元

精功科技披露一季报,公司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归母净利润2524万元,同比增长213.4%;每股收益为0.06元。

4.恒神股份在2022法国JEC复材展展出T1100、M40X级牌号的碳纤维及其他产品

法国复合材料展JEC World是欧洲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复合材料行业专业展览会,展示了当前世界复合材料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应用成果。

据悉,本次展会恒神股份携众多代表性产品登场:一是高性能碳纤维(T1100,M40X级),新一代产品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都有了大幅提升,为航空、航天等高端技术领域装备建设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如下:HF60(T1100级)碳纤维: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0GPa;HM50E(M40X级)碳纤维:拉伸强度5700MPa,拉伸模量380GPa。

二是风电叶片主梁梁帽用碳纤维拉挤板材,HS系列碳纤维拉挤板材采用恒神自产的HF10J-24K/50K碳纤维拉挤成型,应用于风电叶片主梁梁帽,已通过国际权威认证机构DNV·GL颁发的24K碳纤维、碳纤维织物及碳纤维拉挤板的TYPE APPROVAL证书以及SHOP APPROVAL证书。

三是干法缠绕气瓶,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燃料电池汽车以其续航里程长、加氢迅速等优点逐步受到市场的认可。目前70MPa高压储氢气瓶是新型燃料电池汽车最主要的一种储氢方式。恒神HF30F-24K/EM308TOWPREG预浸丝干法缠绕氢气瓶具有纤维体积含量高、产品质量波动小、产品一致性好、缠绕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和湿法缠绕相当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公交车、动车用氢能高压气瓶。

四是多墙结构RTM成型副翼,多墙结构RTM整体成型副翼总长3336mm,宽592mm,高122mm,是应用于飞机机翼后缘的舵面结构件。RTM整体成型技术的应用,使此部件减少了数百个紧固件的使用,制件总重为18.46kg,大大降低制件的重量。采用碳纤维编织管成型副翼墙,使用碳纤维编织条作为捻子条填充三角区,大大提高了预制体的制备效率。

5.内蒙古中晶2500吨高性能碳纤维及氢能源气瓶产业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工

近日,内蒙古中晶高性能碳纤维及氢能源气瓶产业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工仪式在赛罕区中环产业城举行。

据介绍,内蒙古中晶高性能碳纤维及氢能源气瓶产业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工是赛罕区建设千亿级中环产业城的重要里程碑,是打造“中国硅材料之谷”关键开端。

赛罕区着力培育高端半导体级硅材料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千亿级中环产业城,打造“中国硅材料之谷”,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该项目是配套中环产业城太阳能用单晶硅制造产业基地整体规划,助力光伏及上下游产业链融合,保证单晶炉碳碳热场原材料稳定供应的工程。项目地址坐落于中环产业城中心,规划总投资3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3亿元,占地88亩。项目新建设碳纤维碳化生产线一条,原丝库一座,成品库一座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可实现12K,T700级别聚丙烯腈碳纤维产能2500吨每年,实现年产值4亿元,届时中晶研究院将成为呼和浩特市首家具备高性能碳纤维生产能力的企业。预计项目整体需要用一年半时间建成投产。

据了解,目前,按照企业项目建设需求,赛罕区组建专班推进土地手续办理,其中高性能碳纤维及氢能源气瓶产业化、10GW光伏叠瓦组件项目用地手续已全部完成。此外,赛罕区已提前谋划项目用地储备工作,选定了1200亩用地,为中环产业城年内建设发展留足发展空间。同步配套完善生活类基础设施,让企业发展壮大、工人生活便利、产业充满活力。

五、卫星通信行业

1.国内首次液体火箭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

2022年5月6日,深蓝航天自主研发的“星云-M”1号试验箭完成了1公里级垂直起飞及降落(VTVL)飞行试验,火箭在爬升和下落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横向移动,最后降落至着陆场“靶心”位置不足0.5米的点位,“星云-M”试验箭成功回收。

此次执行公里级试验所使用的箭体依然是“星云-M”1号试验箭,已经执行3次飞行任务、7次地面静态点火,真正做到了液体运载火箭的可回收复用;其所配备的“雷霆-5”发动机,是国内首型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整机制造的针栓式液氧煤油发动机。此次飞行任务的完成宣告了深蓝航天在中国可回收复用火箭历史上又攀登上了新的高度,离成功实现入轨及回收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2021年7月-10月,“星云-M”试验箭先后完成了十米级、百米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实现了国内液氧煤油火箭两次零的突破。2022年5月,还是同一发火箭,又一次刷新了新的试验高度。深蓝航天成为目前全球除美国以外研发回收复用火箭速度最快的中国商业航天公司。

本次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标志着深蓝航天仅用10个月3次发射试验就达到2012-2013年SpaceX用一年多的时间8次的发射试验达到的同等级试验成果。深蓝航天成为了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第一家为美国的SpaceX)。

图示:“星云-M”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

“星云-M”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具有四大技术亮点:

(1)飞行试验成本大幅降低

在实现全箭垂直回收的前提下,再次执行飞行任务的成本仅为箭体生产制造成本的约1%,其中包括一些损耗件的更换、全箭的测试维护费用、推进剂费用等;

(2)单次点火工作时间更长

相比百米级试验,公里级的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发动机的单次点火工作时间有了大幅跨越,与入轨火箭单级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更接近。与地面试车状态不同,此次在真实飞行环境中考核发动机大范围变推和长程工作的稳定性,在工程研制中更具有真实性和实际考核意义;

(3)横向制导算法的应用

此次公里级试验,在垂直起飞——垂直着陆的飞行过程中,加入横向制导算法,预先装订目标点坐标,通过箭上计算机进行计算和规划,发出横向制导指令,导引火箭向目标坐标进行横移,开展火箭异地返场回收技术验证,为之后入轨火箭的异地返场回收复用、洲际旅行等进行先期技术验证;

(4)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多项系数实现突破

此次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中,飞行速度达到0.2Ma,飞行高度达到1公里,这是目前国内开展的飞行高度最高,飞行速度最快,飞行时间最长的垂直回收飞行试验。

通过此次飞行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火箭垂直回收过程中的箭体空气动力学问题、以及长时间的力热及振动环境适应性、发动机长时间和大范围的变推工作能力、可重复使用箭体结构及着陆缓冲装置、横向制导及姿态控制能力等关键核心技术,为后续开展10公里级垂直回收和入轨级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蓝航天CEO霍亮表示:利用回收复用运载火箭构建空天往返运输系统,是人类开发宇宙空间资源和走向“深蓝”的关键之一。深蓝航天“星云-M”火箭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的成功,也宣告了低空回收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星云-M”1号试验火箭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下一阶段,深蓝航天将采用与入轨火箭完全相同的全尺寸试验火箭,继续进行高空回收试验阶段(类似于SpaceX第二阶段采用全尺寸样机“猎鹰9号R”进行的回收测试),向着10km、100km的高度快速突破迈进,最终实现入轨火箭一子级的可控回收和重复使用。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深蓝航天)聚焦在液体回收复用运载火箭方向,是一家自研自产可回收复用火箭,并向市场提供发射服务的商业航天高新企业。

深蓝航天总部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在北京亦庄和陕西西安分别设有火箭总体、液体发动机研发中心;在陕西铜川建有火箭动力系统测试基地。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21年7月,深蓝航天完成了首次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VTVL)自由飞行,即被称之为“蚱蜢跳”的运载火箭垂直回收飞行试验。2021年10月,深蓝航天再次完成百米级VTVL垂直回收试验。2022年5月,深蓝航天成功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并将按计划执行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雷霆-20”的整机试车。商业航天拥有无限前景和空间,深蓝航天作为这一朝阳产业的一员,将秉承务实、创新、严谨、高效的作风,立志成为太空运输产业的推动者。

2.商业航天频获融资,火箭回收备受资本关注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迅速崛起,国内的政策利好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带来了结构性机会,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此外,广阔的市场也拉动了VC机构在该领域的“淘金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参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投资的VC/PE机构已达百余家,有投资人调侃称,下一个万亿级的赛道在天上。

(1)政策利好带来商业航天结构性机会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迅速崛起,国内的政策利好也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带来了结构性机会,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2014年11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拉开了本土商业航天的序幕。2015年~2019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则首次将“航天航空事业”纳入了“新基建”范畴。

在融资方面,例如商业火箭公司“深蓝航天”颇为迅速,仅2022年以来已完成两轮融资,今年初完成的A轮融资近两亿元,投资方为德同资本、欧瑞资本、银河系创投等,投资机构的不断注资也证明了商业航天可回收复用液体火箭方向的商业价值。

(2)太空挖矿,VC淘金热

创投资本的热情,助燃着商业航天逐渐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5年至今,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势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达10202亿元,预计2024年突破两万亿元大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参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投资的VC/PE机构已超100家。其中,经纬中国、顺为资本、国科嘉和等机构表现尤为活跃,布局覆盖商业航天产业链多个环节。例如,顺为资本就先后布局了银河航天、星际荣耀、千乘探索、深蓝航天等商业航天企业;经纬中国则相继投资了佳格天地、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等多家企业。

此前,国科嘉和基金合伙人丁润强就曾公开表示,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突飞猛进的发展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整个商业航天赛道未来能够构建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在不同的细分赛道里,国内市场已经涌现出一些不错的行业标杆,无论是运载火箭的企业、卫星企业,还是把卫星应用在不同领域的企业,有些玩家已经跑出来了,展现出了自己作为行业龙头的潜质,这些因素助推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投资的火热。”

3.商业航天公司众星志连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普华资本独家投资

商业航天公司众星志连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普华资本独家投资。该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微小卫星研发投入及星座试验星的研制。

众星志连是一家集研发、制造、运营于一体的微小卫星及卫星星座综合服务提供商,孵化自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团队在众星志连创始人金仲和教授带领下,自2000年以来,历时20余年致力于微小卫星领域研究,通过多年积累,自主探索了一条以工业级器件为主,一体化设计,研制低成本、高可靠卫星的技术途径,具备从部组件到整星的全链条研制能力。

据了解,团队从2010年成功发射了我国首批公斤级卫星——两颗“皮星一号A”至今,已成功研制并发射运行8颗卫星,目前尚有15颗卫星在研。众星志连创始人金仲和认为,微纳卫星已经从一个学生的训练试验,转变为一个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产业领域。其典型的应用领域,一是遥感应用,通俗解释就是对地球拍照,形成卫星图片;二是利用微纳卫星进行通信;三是导航,未来如果要实现厘米级的自动驾驶导航,在近地轨道布设大量微纳卫星是一条全球化的解决途径。

但无论从商业模式,还是技术层面,微纳卫星的推广和迭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成本。众星志连的方法是从前端的研发设计、后端的生产制造两个层面控制卫星的整体成本。在研发端,卫星结构可分为平台与载荷,传统的分舱设计会使卫星整体尺寸变大,在卫星整体发射质量、卫星成本都会存在诸多困难。众星志连则采用了平台载荷一体化的整体设计,从而极大的节省空间体积重量。同时还能够让卫星的研发周期从原来的3-5年缩短至6-10个月,降低了整体研发成本。在卫星制造过程中,众星志连选择采购民用工业级元器件,以替代昂贵航天级元器件及原材料,使卫星生产成本降至原来的一半左右,有利于实现卫星进一步的批量化生产。而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部组件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50余颗在轨卫星。

在商业化落地层面,公司于2021年正式开展运营,2021年即收获订单4000余万元,是国内外少有的具备卫星部组件到整星全链条研产能力的商业航天公司。公司总部位于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未来科技城区域,已形成50颗微小卫星整星和部组件的年产能力。目前,众星志连还在规划打造一个遥感卫星的星座,一期建设成本约25亿(200余颗光学卫星和SAR卫星)。遥感星座一旦建立,可以为更多的产业领域带来改变。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金仲和教授深耕微纳卫星行业20余年,是国内高校中最早从事微纳卫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长期担任我国载人航天预研专家组专家、卫星总体技术专业组专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家。

六、金融资本市场

1.西安经开区金融开启“批量招商”,累计金额355亿元

近日,西安经开区举行重点金融项目签约暨优秀金融企业表彰会活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苏虎超,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康军,市政府副市长孟浩等领导出席。当日活动焦点是经开区“剑指”打造金融服务业聚集区,一口气签下了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等9个项目,累计金额355亿元。

当日重点签约9大项目,累计金额355亿,其中重点关注3个“百亿项目”,以及唯一未披露金额的项目。

1:陕西陕投国有资本投资基金项目:100亿规模,背后站着陕投集团,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虽然刚刚签约,但发起方的投资能力早经市场检验。以陕投本土表现为例,国内领先的自主可控核心芯片提供商博瑞集信、研发创新药的麦科奥特等都是其投中“标的”。

2:西安创投基金项目,西安首支定位于科创的百亿母基金,成立短短几十天内已经发布了申报指南,在西安市委市政府强调创新驱动与工业强市的背景下,目前已获得国内多支知名创投机构的普遍关注。

3:西安综改试验基金,仍旧是百亿规模,由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国国新、直属于陕西省国资委的长安汇通和西安工投等发起。 

4:西北大学朱雀金融研究院项目,朱雀是迁入西安的第一支公募基金,市场经验丰富,西北大学金融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凸出,其所在的经管学院有陕西高校新型智库(A类)和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省级智库,双方联合打造金融改革与实践创新智库,令人期待。

其余5个如下。

1:陕金资系提质增效项目:陕金资和旗下陕西增信各增资10亿元,总投资20亿元;

2:陕西水务金融项目:省水务集团发起设立,包括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等项目,总投资15亿元;

3:陕交控投资金融项目:陕交控投资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及增资而成,总投资12亿元。

4:西安工投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西工集团发起设立,面向经开区领先优势的新材料产业,总规模5亿元。

5:西部秦创成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项目:西部优势资本投资公司发起设立,围绕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规模3亿元。

2.央企近万亿元项目投向陕西,为陕西“补链强链延链”提供强劲动能

中车永济电机是为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提供动力的龙头企业。现在,这家央企也是西安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从央企投资、项目落地,再到央企担当产业链‘链主’,自2020年9月央企进陕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央企与陕西的合作不断加深。”陕西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方面,央企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链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为陕西“补链强链延链”提供了强劲动能;另一方面,央企把创新技术和创新管理融入项目建设,对陕西企业转型升级起到引导作用。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底,陕西与驻陕央企累计签约项目415个,投资总额9689.11亿元;落地项目307个,投资总额6316.65亿元。

(1)央企当“链主”做强陕西轨道交通产业

“自从担任‘链主’后,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以前着眼企业自身发展,现在更多从产业链项目的布局、配套、规模以及集聚效应思考,感觉身上担子一下子重了。”中车永济电机首席技术专家高永军说。

中车永济电机主要承担轨道交通电传动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等研发及产业化;在陕西有上游供应商128家,近3年在陕西平均每年采购金额20亿元左右。“陕西有做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基础。”高永军说。

目前,陕西正加快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西安地铁建成8条线路总里程259公里,初步形成了一条集科技创新、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增值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但产业规模体量较小,配套不足,布局分散。

在中车永济电机相关规划中,产业链建设将依托既有企业及新引入企业,在西咸新区建强整车制造、维修等产业,在西安经开区完善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检修产业,在航天基地发挥信号装备制造产业作用,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培育和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产品配套企业群体。

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启动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推动中车永济电机等制造业央企和地方企业合作,做大做强陕西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据悉,今年上半年,中车永济电机将在西安与本地企业合资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达产后营业规模可达15亿元。

(2)央企成为陕西转型升级重要力量

4月16日,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完成系统调试后正式投运。投运后,陕西每年可向湖北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该工程是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通道。

随着陕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和新能源开发,国家电网在陕西的投资逐年增多。据悉,2022年,国网陕西电力在陕西固定资产投资168.13亿元,同比增长46.24%。其中,电网基建137.47亿元,同比增长51.60%;生产技改、电网数字化、市场营销等其他专项投资合计30.66亿元。

据介绍,驻陕央企已成为陕西改善基础设施、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在陕子(分)公司共计1438户,居全国第11位;资产总额2.37万亿元,居全国第11位,利润总额912.4亿元,居全国第9位,驻陕央企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在央企牵头的战略合作协议项目中,中国铁道建筑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央企落地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额位居央企前列。

(3)细化保障助力央企进陕不断提速

2021年4月,陕西印发《央企进陕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完善了工作机制,强化了组织领导。陕西省央企工作专班通过月度跟踪、季度通报、年度总结、重点项目上门服务、不定期交流,多措并举对接央企。截至2022年3月,陕西省央企工作专班共协调驻陕央企反映问题183项,已解决147项,正在办理31项,持续跟进未解决问题5项。

据了解,各驻陕央企参与融入意愿强烈,中车永济电机、西电集团、中国航发西航等积极向集团总部争取扩大在陕项目布局和投资规模,并指定专人负责对接省央企工作专班办公室,配合做好信息收集、材料报送,全力确保工作衔接顺畅。

现在,央企进陕不断提速,大项目好项目渐次落地。

重点项目进展更“快”。宝鸡750千伏主变压器扩建等一批主网架工程建成使用,彩虹光电扩产技改项目顺利投产,国家能源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成为陕西落地“双碳”目标典型项目,国家能源榆林化工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由黑到白”的完整产业链。中电科二十所牵头的陕西省北斗产业创新联合体、中国化学与陕西水务携手合作打造的丝路国际水务科创园项目已落地秦创原。

产业升级结构更“优”。央企与陕西的合作项目正逐步向高端化、绿色化、特色化的方向迈进。415个项目中,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项目有159个,投资总额2199.86亿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及水利重大工程建设等“两新一重”项目95个,投资总额3782.55亿元,涉及太阳能光伏、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输变电装备、航空等陕西省12条重点产业链。

新增项目动能更“足”。据统计,“十四五”期间,陕西兵器、陕西移动、大唐陕西等驻陕央企将进一步加大在陕投资力度,部分新谋划项目已在对接洽谈中,其中计划2022年新开工的意向项目约37个,预估投资总额944.54亿元。

3.2022Q1投资节奏放缓,VC/PE市场格局加速洗牌

(1)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金额约2000亿,投资节奏放缓

2022年第一季度,受国际局势和国内疫情反复的影响,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节奏明显放缓。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155起投资,同比下降27.5%;披露投资金额为1,968.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7.1%。与2021年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大额案例占比有所下降,投资规模超过10亿的投资案例数占比由1.7%下降至1.2%,投资金额占比由42.3%下降至33.6%。

从不同市场看,2022年第一季度早期投资、VC、PE市场投资总量均同比下降。其中,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金额同比下降超过47%,早期投资市场的投资案例数下降超过44%。另外,从细分领域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早期投资的机械制造行业投资案例增长快,而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本季度在汽车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投资案例数同比分别增长137.5%和31.6%。

(2)人民币和外币投资均有所下降,但外币投资降幅更高

从投资币种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投资金额和案例数分别为1,509.44亿和1,923起,同比分别下降26.0%、21.7%;外币投资和案例数分别为458.77亿和232起,同比分别下降72.7%和55.1%。从数据看,外币投资降幅较大,其案例数和金额的下降同比是人民币投资的2.5倍和2.8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美方对中概股监管不断收紧,中企赴美上市进程缓慢;二是SEC对《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开始执行落实,在美已上市的中概股退市风险加剧,股价也集体受挫,美元基金退出渠道受阻。在此背景下,美元基金退出端的悲观情绪向前端传导,其投资随之进入迷茫期,致使外币投资案例数和金额锐减。

(3)前五大行业投资集中度近80%,汽车行业本季度投资活跃度大幅攀升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行业集中度较高,近80%的投资案例集中在前五大行业。其中,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三大行业的投资案例数均过400起,投资规模也均超过300亿元,相对优势十分明显。

具体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IT行业的投资案例数仍然位居第一,共发生540起;在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芯片国产化趋势更加明显,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的投资热度不断升温,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排名也继续上升,由2021年第三和第二上升至第二和第一;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为427起和312.96亿,均位居全国第三。另外,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监管趋严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机械制造投资活跃度超过互联网,投资案例数排名上升至第四。

从增长速度看,2022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增长速度较快,该行业融资规模和案例数分别同比上升51.2%和46.9%,均位于第一位。从大额案例看,汽车行业大额案例企业也不在少数,如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新能源B轮融资近50亿,文远知行和集度汽车融资规模也高达4亿美元。

(4)机构避险情绪明显,偏好中后期项目

从投资阶段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中后期的投资案例数占比依然最多,扩张期和成熟期在全国占比超过63.9%,比2021年上升1.3个百分点。从轮次分布来看,A轮投资案例数最多,仍位居全国第一;天使轮投资案例数超过B轮,位居全国第二,且天使轮平均投资金额自2020年以来持续上升。从投资金额看,上市定增在全国的占比上升明显,比2021年提升4.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投资机构仍有一定的避险情绪,中后期项目的占比仍然较大。

整体来看,受国际局势和国内疫情反复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节奏明显放缓,再加上美方对中概股监管逐步收紧,中概股股价集体受挫,拟赴美上市企业进程延缓,美元基金退出渠道受阻,外币投资风险不断加大,其投资也进入迷茫期。在此背景下,项目估值也有所下降。

4.半导体行业估值下调,创始人愿意接受平轮投资

(1)近日半导体行业呈现罕见一幕,天价估值降了创始人放低姿态

无VC不投半导体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上演。从2019年开始,中国半导体投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过亿元天使轮融资应接不暇,估值暴涨成为了家常便饭,一度连投消费的VC都改行看起了半导体。元禾璞华管理合伙人陈大同去年曾感叹,“几乎所有的VC都在看半导体。”2021年2月,GPU创业公司摩尔线程完成Pre-A轮融资,创立仅100天就跻身独角兽行列,创下了最快独角兽速度;到了11月,摩尔线程又完成了一笔20亿元A轮融资,估值跳到了20亿美元级别。

还有自动驾驶芯片独角兽地平线。投资界去年6月曾独家获悉,彼时地平线完成高达15亿美元大C轮融资。这一轮融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大多数知名公司的IPO,估值也涨至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0亿元)。

“第一次听说竟然还有C7轮。”参与地平线大C轮融资的某合伙人感慨。这一次融资争抢激烈程度是创投圈历年罕见。正如某位投资人彼时感叹,“这一轮已经不是靠抢就能进,企业对投资方要求很高”。到了后面,纯金融资本很难进,“能投进去就赢了”。

殊不知,2021年全球天使轮估值最高的项目就是来自中国,一家自动驾驶芯片企业。过去两年,半导体估值暴涨现象成为了不少投资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转折点是在2022年。随着VC/PE出手放缓,半导体估值开始悄悄出现松动。黄伟,北京一家PE合伙人,他感慨过去两年遇见的半导体项目,估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但结合营收利润来看,这账根本算不过来。“但是,今年创始人都找过来融资,主动表示可以在上一轮估值基础上加一点点,甚至平轮。”态度友好,少了之前的咄咄逼人。

最先感受到寒冷信号的,往往是那些冲在第一线的创业者们。黄伟透露,最近几个月,不只一家被投企业的创始人找他沟通估值定价,“企业之前跑得太猛,创始人态度强势,现在开始听得进投资人给出的建议了。”

这是以往不会出现的一幕。过去三年,不少半导体创始人认为估值喊得越高越好,并没有静下来认真考虑融资节奏的可持续性。“现在变化很明显,一些创业者主动冷静下来,不那么纠结估值。”黄伟感叹,企业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技术创新,而不是估值,但这样朴素的道理在过去几年浮躁的环境下却显得违和,如今是时候回归常识了。

所有人都在争抢融资窗口。北京一位资深FA透露,他们所服务的半导体项目中,已经敲定估值的都已经抓紧在3月之前完成了融资,避免夜长梦多。

其实估值下调序幕才刚刚拉开。深圳一位半导体投资人坦言,相比新消费,半导体估值下调才刚刚开始,一些头部项目依然抢手,好项目估值并没有明显下降。但随着各种因素叠加,未来几个月肯定会有一批半导体创业公司降估值。“目前大部分半导体创业公司还没有造血功能,如今一级市场集体放缓,盲目坚持估值只会影响融资进展。”

(2)中一签亏1.2万元,半导体破发潮传至一级市场

事实上,半导体估值回调在二级市场已经愈演愈烈。数据显示,从2021年11月开始,国内A股半导体板块持续下挫,截至今年4月27日,板块指数跌幅已超过30%。破发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进入2022年,已有14家半导体公司IPO,仅有拓荆科技与纳芯微上市首日没有破发,投资者们往日的中签“吃肉”变成了“割肉”。

其中,4月12日上市的唯捷创芯当日收盘跌幅更是超过36%,创下首日跌幅之最。据悉,唯捷创芯此次IPO发行价为66.6元/股,按照中一签500股计算,中签股民中一签亏超12000元,“以前打新是中奖,现在打新是踩坑。”还有今年1月份上市的翱捷科技,由芯片老将戴保家掌舵,即便头顶“基带芯片第一股”光环依然难逃破发。

究其原因,二级市场对于尚属亏损的半导体公司更加谨慎,即便前景看好也未必给予过高估值。以翱捷科技为例,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分别亏损约5.37亿元、5.84亿元、23.27亿元、3.72亿元,未能实现盈利。此外,翱捷科技目前在售产品仍以2G到4G产品为主,面临着诸多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IPO发行采用高定价,破发也就在所难免。

而今年“超募王”纳芯微,去年一度传闻发行市值高达500亿,但今年出于谨慎考虑,最后公司发行市值200多亿,采取了更为合理的定价策略。王平是唯捷创芯背后的投资方之一,他对于半导体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准确地说,半导体估值在今年遭遇回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一些客观因素加速了这一现象到来。”

王平直言,在一级市场,很多半导体企业在Pre-IPO轮时估值往往以当时的营收水平、毛利率等指标来判断,实际上这已经到达了高点,甚至用天价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为了让参与较晚的投资方也有钱可赚,这些企业在上市时大部分会冒险地采取高定价发行的策略,缔造了一个个市值神话。

但现在,情况变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不傻,如今他们更关注企业产品的核心壁垒,看的是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能否真正实现国产替代。一旦被发现竞争能力没那么强,二级市场不会再买账,企业自然也就逃不过破发。”而且,随着半导体行业日趋稳定,大多数芯片项目的PE倍数也会有所回落

估值体系变了,一级市场的投资策略也需要发生改变。以王平所在的投资机构为例,他们内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价值判断体系,重点发掘半导体国产替代创新,更看重被投企业的预期成长空间,而不是跟风热门项目,寻求所谓的快进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