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2年第7期(总第52期)

行业报告 2022-05-31 10:31:38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Wi-Fi6市占率逐步提升,芯片巨头开始提前布局下一代Wi-Fi 7 

物联网时代,Wi-Fi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消费电子还是汽车、工业、智慧家庭等领域,Wi-Fi技术无所不在,蕴含极大发展潜力,因而深受芯片巨头们的青睐。

目前各代Wi-Fi技术中,Wi-Fi 5(802.11ac)应用广泛,Wi-Fi 6、6E(802.11ax)则处于不断推广与普及的阶段。随着高清视频、VR/AR、高分辨率游戏、远程办公等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再加上元宇宙概念兴起,下一代Wi-Fi技术应运而生,以高通、博通、联发科为代表的三大芯片设计巨头开始布局更快、更稳定的Wi-Fi 7(802.11be)技术,Wi-Fi市场日益热闹起来。

Wi-Fi 6、6E有望成主流,Wi-Fi 7即将发力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2022年Wi-Fi 6、6E市占率将达58%,正式超越Wi-Fi 5技术,这主要是受各国如美、英、德、法、韩、日等已将6GHz频段用于Wi-Fi技术,以及苹果iOS、谷歌Android两大手机阵营支援搭载与相关产业链积极布局所带动。

在智能手机领域,Wi-Fi 6和6E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Wi-Fi 6E可减少网络拥塞和干扰,同时Wi-Fi 6和6E的定时唤醒机制(Target Wake Time)功能可有效协调网络流量,并且最大限度地延长智能手机的电池寿命。集邦咨询预估,至2025年,支持Wi-Fi 6和6E智能手机市占率约80%以上。

2022年Wi-Fi 6、6E有望取代Wi-Fi 5成为主流技术。与此同时,新一代技术Wi-Fi 7技术也开始出现。

与Wi-Fi 6相比,Wi-Fi 7预计能支持高达30Gbps的吞吐量,最高网速可达46.4Gbps,是Wi-Fi 6最高网速的4.8倍;同时Wi-Fi 7将同时支持2.4 GHz、5 GHz、6 GHz三个频段,根据信号的强弱在三个频段的自动切换,也能根据现场网络连接环境,自动调整网络连接的负载状况,将可提供更高速与稳定的网络连接服务。

Wi-Fi 7将可带来更快、更稳定的连网性能,对未来物联网、游戏、元宇宙等体验至关重要,这吸引了芯片巨头提前布局。

巨头瞄准Wi-Fi 7,高通、博通、联发科新进展曝光

高通、博通、联发科是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厂商,同时也是Wi-Fi芯片头部厂商,对Wi-Fi 7技术自然志在必得。今年以来,三家企业Wi-Fi 7技术迎来诸多重要新进展。

高通:Wi-Fi 7芯片明年大规模量产

5月4日,高通宣布推出支持Wi-Fi 7网络的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面向下一代企业级接入点、高性能路由器和运营商网关,支持6路至16路数据流网络连接,该产品组合已出样。

该平台支持包括320MHz信道等Wi-Fi 7关键特性,通过高达33Gbps的无线接口容量和超过10Gbps的峰值吞吐量,将可在家庭与企业级网络环境中的在线协作、远程呈现、扩展现实(XR)、元宇宙和沉浸式游戏等应用领域带来更好体验。

在5月24日举办的COMPUTEX2022会上,高通资深副总裁暨连接、云端与网络部门总经理Rahul Patel表示,Wi-Fi 7芯片现阶段已开始出货给客户,预期终端产品年底前会问世,大规模量产则会落在明年。由于联网需求超预期,高通看好明年或后年WiFi7在整体市场的渗透率就会达1成以上。

博通:为主要客户提供Wi-Fi 7芯片样品

今年4月,博通发布全套Wi-Fi 7无线解决方案,包括BCM67263,BCM6726,BCM43740,BCM43720和BCM4398等。

其中,BCM6726、BCM67263面向家用市场,BCM43720、BCM43740面向企业级市场。BCM4398是一款高度集成的 Wi-Fi 7和蓝牙5组合芯片,针对手机应用进行了优化。

除此之外,博通还推出了首款Wi-Fi 7 SoC,称为BCM4916,采用了四核心的Armv8处理器,拥有64KB的L1缓存和1MB的L2缓存,能够提供24 DMIPS的性能。

联发科:发布两款Wi-Fi 7无线芯片

今年1月,联发科宣布成功完成Wi-Fi 7技术的现场演示,面向主要客户和行业合作伙伴带来了两项Wi-Fi 7的技术演示,验证了其Filogic Wi-Fi 7技术可达到IEEE 802.11be定义的峰值速度。

同时,联发科还展示了多链路操作(MLO)技术,该技术可以同时聚合不同频段上的多个信道,即使频段受干扰或出现拥塞,数据仍可无缝传输,从而实现更快、更可靠的网络连接。

5月23日,联发科发布Wi-Fi 7无线芯片Filogic 880和 Filogic 380,Filogic 880结合 Wi-Fi 7网络接入点(无线AP)与先进网络处理器的完整平台,可为运营商、零售和商用市场提供业界先进的路由器和网关解决方案。该平台提供可扩展架构,可支持五频4x4 MIMO,网络速率可达36Gbps。

Filogic 380旨在通过Wi-Fi 7技术赋能广泛的无线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笔记本电脑、机顶盒和OTT流媒体设备。此外,联发科还提供相应的平台解决方案,可面向这些设备进行“开箱即用”优化,有助于简化设计流程,大幅提升性能,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高通、博通、联发科三大芯片厂商正不遗余力推动Wi-Fi 7发展,这也令业界期待Wi-Fi 7未来市场前景。

从厂商进展来看,Wi-Fi 7应用时间将落在2023年底~2024年初,Wi-Fi 7整体发展尚有投资设备、频谱使用、部署成本、以及终端设备普及率等挑战待克服,方能彰显其技术效益。

2.沪硅产业拟15.5亿元设立控股子公司,实施300mm半导体硅片扩产项目

5月25日,沪硅产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出资155,000万元,与多个合资方共同出资逐级设立一级控股子公司上海晶昇新诚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二级控股子公司上海新昇晶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三级控股子公司上海新昇晶睿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实施300mm半导体硅片扩产项目。上海新昇为上述各级子公司的直接/间接控股股东,是扩产项目的主要实施及推进主体。

据悉,该项目包括“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单晶硅棒晶体生长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拉晶产线建设和“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切磨抛产线建设两部分,其中,后者为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募投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新增30万片/月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公司集成电路用300mm半导体硅片总产能达到60万片/月,进一步夯实业务基础、提高市场占有率。

公告显示,此次与上海新昇共同出资的多个合资方中,大基金二期出现其中。今年2月,大基金二期已出资约15亿元,参与沪硅产业定增。此次大基金二期将再次出手25亿元,持续加码300mm大硅片项目建设。

此外,全国社保基金、中银投、混改基金、中建材新材料基金、海通创新投、上国投资管、武岳峰资本等企业也是合资方。目前,上海国盛集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基金一期)均持有沪硅产业20.84%股权,并列为第一大股东。

沪硅产业强调,集成电路芯片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和半导体硅片尺寸不断增大越来越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300mm半导体硅片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硅片的主流产品。

沪硅产业已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技术队伍,在300mm半导体硅片领域,公司共承担了2项国家“02专项”,分别为《40-28nm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与《20-14nm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成套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发展至今,公司300mm半导体硅片部分产品已获得格罗方德、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多家国内外芯片制造企业的认证通过,在客户上实现国内主要芯片制造厂商的全覆盖、在下游应用上实现了逻辑、存储、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全覆盖。

此前,沪硅产业还宣布其全资子公司Okmetic将开展200mm半导体特色硅片的扩产建设,以扩大公司集成电路用200mm半导体硅片的生产规模。

3.AMD计划加快CPU及GPU规格迭代,将全面导入小芯片chiplet技术

据《工商时报》报道,AMD计划加快CPU及GPU规格迭代,并全面导入小芯片(chiplet)设计,以提高核心数及运算速度。

其中,新一代5nm Zen4架构CPU将于下半年推出,全新RDNA3架构GPU将以多芯片模组(MCM)技术整合5nm及6nm制程小芯片,由台积电独家代工。

报道引述业界人士指出,AMD今年在台积电的主要投片集中在7nm及6nm,但第四季起会拉高5nm投片量。

AMD预期,第四季5纳米总投片量将达2万片规模,并已提前预订明年台积电5纳米产能。

4.ASML计划研发新一代EUV光刻机,单台售价预计达27亿元

据路透社报道,半导体设备巨头ASML正在着手研发价值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5亿元)的新旗舰光刻机,有望2023年上半年完成原型机,最早2025年投入使用,2026年到2030年主力出货。

消息显示,新一代High-NA EUV光刻机机型约双层巴士大小,重量超过200吨。该设备精密度更高、所使用的零部件更多,可用于生产下一代芯片,芯片终端领域可覆盖手机、笔电、汽车、AI等。

业界猜测,这款新机应该指的就是High-NA EXE:5200(0.55NA),在今年1月中旬,Intel宣布第一个下单订购了ASML TWINSCAN EXE:5200光刻机,结合今年ASML Q1季度财报,EXE:52000已经订出去不止一台。

据了解,ASML下一代EUV 0.55NA平台有望使芯片尺寸减小1.7倍,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并将微芯片密度提高近3倍。

据悉,0.55NA光刻机比现售的0.33NA EUV光刻机大出30%,售价约是0.33NA EUV的2倍。目前,为克服技术挑战,ASML正与全球最大的微电子研发机构IMEC共同建立测试实验室。

目前,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代工厂正大幅扩产,其中台积电、三星两家在先进工艺制程较量不断升级,据悉,今年他们先后宣布了将在今年量产3nm,业界推测他们所使用的设备应该就是ASML最新一代的0.33NA EUV。光刻机设备与芯片制程工艺相匹配,目前EUV光刻机暂时能满足量产3nm的需要,但是3nm以下工艺却难以胜任。这也是ASML加速研发新的光刻机的原因之一。

据近期外媒消息,台积电等公司计划在2023年开始生产2nm代。如果消息属实,ASML高端光刻机将更加火热。

接下来的几年,ASML将会很忙。Q1财报会议上,ASML表示,随着第二季度芯片制造设备的市场需求超过供应量,将上调长期营收预期,维持今年20%的营收增幅和55台极紫外光科技的产能预期不变,并表示,2025年将能生产70多部极紫外光刻机。

二、激光器行业

1.杏林睿光发布1535nm人眼安全激光器

近日,经过技术人员不断潜心研发,北京杏林睿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杏林睿光”)发布两款新品——2.5kHz及5kHz的铒玻璃(Er:glass)1535nm人眼安全激光器,新产品已经过-40~65℃高低温测试,满足100℃宽温工作严苛要求,并已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杏林睿光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各类半导体激光器及微片激光器。

1535nm激光器通常也被称作为1540nm激光器、1534nm激光器或1.54um激光器(即1.54μm激光器),是一类人眼安全的铒玻璃激光器。杏林睿光最新推出的重复频率为2.5kHz和5kHz的高重频人眼安全激光器,在原有单脉冲能量40μJ@1kHz基础上,采用相同的外形尺寸,经过多轮实验,可实现单脉冲能量大于20μJ@2.5kHz或10μJ@5kHz输出,适用于远距离测距仪、避障雷达、气象雷达等应用需求。

产品实物图

光斑形貌&典型脉冲波形

技术参数表

杏林睿光成立十余年来一直专注于激光器与激光应用系统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同时肩负为光电产业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使命,已经为分析仪器、医疗美容、雷达测距、激光加工和科研教学等多个领域的客户提供了诸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2.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企业北京金橙子IPO过会,2021年营收超2亿元

5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2022年第42次审议会议召开。据结果公告,北京金橙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金橙子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领先的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企业之一,长期致力于激光先进制造领域的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激光加工控制系统、激光系统集成硬件及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等。2019-2021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242.31万元、13513.30万元和20281.4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605.55万元、4019.70万元及5262.53万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实际控制人马会文、吕文杰、邱勇和程鹏合计直接持有公司66.98%股权,并通过可瑞资、精诚至控制公司22.63%股权,四人合计控制公司89.61%股权。

中国激光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激光作为一种加工工具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激光加工离不开激光加工设备,而激光加工控制系统是激光加工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数控系统,它以运动控制软件为核心,与运动控制卡组合使用。从技术上来说,激光加工控制系统融合了计算机、激光与光学、运动控制与自动化、视觉追踪等多领域先进技术,配套激光器、高精密振镜等部件实现激光先进制造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橙子的产品系列覆盖激光标刻、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等多个领域。从激光控制系统细分领域来看,公司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以激光振镜控制系统为主,该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激光标刻、激光精密切割、激光焊接及其他微加工领域;主要适用于低功率激光器对应的多种微加工。公司激光振镜加工控制系统包括标准功能控制系统、中高端控制系统。2019-2021年,公司激光加工控制系统销售占比分别为70.03%、75.47%、72.62%。

3.瞄准808nm医美市场,华光光电推出2000W、2400W、2600W宏通道叠阵激光器

近年来,在医疗美容市场,808nm半导体激光器应用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主流脱毛仪器的核心光源。为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华光光电新推出2600W808nm光锥一体宏通道叠阵激光器。经测评,该激光器在连续电流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达到2600W@100A,波长-电流漂移系数0.15nm/A,为目前业界领先水平。

图1 激光脱毛原理

激光脱毛是依据选择性光热理论,通过合理调节激光波长、能量、脉宽,使激光穿过皮肤表层到达毛发根部毛囊,被毛囊、毛干中的黑色素选择性吸收,产生热效应并使毛囊消减,达到使毛发失去再生能力同时又不损伤周边组织的效果。

808nm波长,激光脱毛“金标准”光源,三波长更加全能

不同的靶组织有其特定的吸收光波,而不同波长的光波又决定其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640nm-1200nm的光才能穿透到毛囊及以下深度,黑色素对各段光波均有良好的吸收,而血红蛋白对红光及波长更长的光波吸收率很低,水对短红外以下的光波吸收极少,因此仅有可见光和短红外波长的激光可以对人体进行脱毛。

人类皮肤通常分为6种类型,白皮肤为Ⅰ、Ⅱ型,黄皮肤为Ⅲ、Ⅳ型,棕黑皮肤为Ⅴ、Ⅵ型。从安全性及避免副作用的角度,755nm翠绿宝石因脉冲能量高,对于皮肤伤害大,只适用于白皮肤(I~Ⅱ型)脱毛,808nm半导体激光适用于白、黄皮肤(I~Ⅳ型)脱毛,1064nm的Nd:YAG适用于棕、黑皮肤(IV~VI型)脱毛。808nm波长因适用范围广、效果好、安全性高成为激光脱毛的“金标准”。随着半导体755nm、1064nm出现,755nm也适用于白、黄皮肤,并实现三波长集于一体半导体激光器,可适用范围广,全面覆盖六种皮肤。

图2 波长与组织的吸收关系

图3  不同波长的穿透深度

华光光电2000W、2400W、2600W新品

华光光电前期推出的808nm波长500W、1000W、1200W、1600W、1800W宏通道叠阵激光器凭借其良好的波长单一性,较好的穿透力,选择性光热作用,安全、快速、高效地去除人体任何部位和深度的毛发等诸多优点,一经推出,便迅速获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

为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华光光电近期推出了755nm、808nm、1064nm单波长及三波长2000W、2400W、2600W以及光锥一体的宏通道叠阵激光器(图1),该宏通道激光器采用了双排结构,发光区面积为22x30mm(不带光锥),其中2600W宏通道叠阵激光器在连续电流测试下的最大输出功率达到2600W@100A(图4),波长-电流漂移系数0.15nm/A,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光锥一体结构,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光斑均匀性,传输效率高达99%(图5)。

华光光电开发的医疗美容用宏通道叠阵激光器性能优良,具有以下优点:

1、高可靠性:采用无铝应变量子阱生长技术,避免了铝粒子的不稳定性;

2、抗尖峰耐冲击:巴条为特制脉冲专用巴条,耐尖峰,抗冲击;

3、寿命长:耐高温、寿命超过2000万次,质量保证2年;

4、能量均匀,脱毛效果好,速度快:巴条发光点分布均匀紧密,能量均匀,大光斑,脱毛面积大,速度快。

三、新能源行业

1.赣锋锂业股权激励计划考核目标:今年净利润不低于80亿元

5月25日晚间,赣锋锂业披露股权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为217万份,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118.86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赣锋锂业本次股权激励计划的各年度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目标似乎并没有非常严苛。公告显示,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目标为: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80亿元;2022-202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80.00亿元;2022-2024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80.00亿元;2022-2025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80.00亿元。

公告显示,本激励计划拟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113人,包括公司公告本激励计划时在公司(含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职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业务)人员。激励计划有效期自股票期权授予之日起至激励对象获授的股票期权全部行权或回购注销完毕之日止,最长不超过60个月。

本激励计划授予的股票期权分四次行权,对应的等待期分别为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业绩考核目标为,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80亿元;2022年至202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80亿元;2022年至2024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80亿元。

根据公司2021年年报,2021年,赣锋锂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11.62亿元,同比增长102.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28亿元,同比增长410.26%。

如果按照上述业绩考核目标下限计算,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幅需要达到53.02%。

从一季报增幅看,赣锋锂业首季增长较好。2022年一季度,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53.65亿元,同比增长233.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25亿元,同比增长640.41%。

同日,赣锋锂业还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不超过20亿元在丰城市建设锂辉石提锂生产基地,形成年产5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电新能源材料产能。

投资内容为在丰城市建设锂辉石提锂生产基地,形成年产5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电新能源材料产能,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年产2.5万吨氢氧化锂项目,包括建设和生产相关的基础设施、厂房、辅助设施和员工宿舍、安全生产设备、运营资金等。

2.蔚来汽车加快研发用电芯-Pack试制线建设,不排除后续大规模自建电池线

近日,上海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发布消息,蔚来汽车计划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新建研发项目,包括从事锂离子电芯和电池包研发的31个研发实验室,以及1条锂离子电芯试制线和1条电池包pack线。

根据蔚来汽车提交的环评报告,该研发基地的总建筑面积达到22090.02平方米,施工期为2022年8月到10月,拟投资2.185亿元。基地预计从事研发约250人,人员总规模达到400余人。

蔚来汽车方面表示,研发实验室旨在探索锂离子电芯和电池包在不同温度、拉力、湿度等物理实验条件下,电芯及电池包的充放电性能、温度性能、安全性能等,探索电芯材料理化性质、配比、改性情况、注液优化条件、电池包装配优化条件等。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蔚来汽车明确,本项目试制线的建设为后续发展过程中可能的规模化生产做好前提探索,试制样品用于后续深度开发。

言外之意就是蔚来汽车或将开始自造电池,同时也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做准备,而此次项目将成为重要节点。不过,关于电芯和电池包的试制数量,蔚来汽车在环评报告中予以涂黑不披露。

图/蔚来新建研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蔚来汽车的电池布局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蔚来汽车的电池布局意识很早就觉醒,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完善,因此目前领先于大部分车企。

2018年蔚来汽车就把换电和电池租赁模式作为核心商业模式。2020年8月,进一步推出BaaS服务(车电分离电池租赁方案),并在同月设立电池业务公司武汉蔚能电池,提供电池租用等服务,每月定期向客户收取电池充电费,后期武汉蔚能电池还引入宁德时代等企业入股。

截至4月18日,蔚来汽车在全国的换电站总数已突破900座,累计换电服务量超800万次。有了电池资产管理业务为基底,后续蔚来汽车继续大展拳脚,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电池供应体系。

2021年9月,蔚来汽车推出全球首个量产的三元锂+磷酸铁锂的混合电池,即75度三元铁锂混装电池包。

据介绍,该款电池采用新一代CTP封装技术,既拥有三元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较好的低温性能,同时又兼顾磷酸铁锂电池的高安全、低成本等众多优点。

在被称之为未来主流技术方向的固态电池方面,蔚来汽车也早有布局。去年1月首发混合固液电池先声夺人,目前最新进展是正与卫蓝新能源积极展开合作,计划基于ET7车型,推出单次充电续航1000公里的混合固液电池,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开始量产,电池包容量达到150度电,能量密度为360Wh/kg。未来双方还将开发更高比能量的电芯,包括400Wh/kg的混合固液电池等。

不过,蔚来汽车与卫蓝新能源的关系远不止如此。蔚来汽车电驱动和电池工业化高级副总裁曾澍湘为卫蓝新能源董事,同时卫蓝新能源目前的第一大股东为合肥蓝色里程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持股比例19.2%。蓝色里程的投资人中就包括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

自研电池还不够,今年2月24日,蔚来汽车关联企业苏州蔚瑞作为投资人之一投资欣旺达汽车电池,出资2.5亿元,持有2.01%的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汽车电池供应商名单将“添丁进口”。今年3月有消息称,蔚来汽车已经和比亚迪展开定点合作,新车将采用比亚迪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此外,如若后续与卫蓝新能源合作的半固体电池成功配套,蔚来汽车也将新增一家电池供应商。

车企集体发力电池供应

不止蔚来汽车,构建多元化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加大产能保障,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主机厂的通行做法,出发点都是为了不被扼制住“喉咙”。而且主机厂的行动路径极为清晰丰富,包括入股动力电池企业、新增电池供应商、自产电池和多路线产品并行等。

在入股动力电池企业方面,国内近有欣旺达汽车电池获得“蔚小理”三大造车新势力,以及上汽、广汽、东风集团等老牌车企的联手投资;远有卫蓝新能源获得来自小米集团、华为等战略机构的投资,而这也是小米投资的第五家动力电池企业,前四家分别为赣锋锂电、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及珠海冠宇。

海外著名的就是大众集团、宝马集团等企业投资的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还有大众中国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持股26.47%)等案例。

在新增电池供应商方面,目前大众已确认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万向一二三、Northvolt为其动力电池供应商;宝马拥有宁德时代、三星SDI、Northvolt、亿纬锂能等4家电池供应商;奔驰在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之后再度引入远景动力,同时入股电池制造商ACC,并携手意大利建厂;小鹏汽车拥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欣旺达等4家电池供应商,同时和蜂巢能源也有定点项目在推进当中;特斯拉也传言将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

在自产电池方面,截至目前,包括特斯拉、通用、福特、大众、戴姆勒、现代、沃尔沃、保时捷、Stellantis等国际主机厂,相继宣布通过自建、合建以及战略合作等方式建设动力电池厂。

在多路线产品并行方面,特斯拉、奔驰、现代、Rivian等国际主机厂基本确立了高镍三元与磷酸铁锂两条技术路线并行。因此,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成为大热门,在产量、装机量等全面实现了对三元电池的全面超越。

此外,固态电池也是全球车企和电池企业的重要争夺战场。中国是产业链集群共同参与的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中游电池企业研发主导,上游材料企业和下游车企联动的格局,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国轩高科、辉能科技、赣锋锂电、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电池企业,都早已布局固态/半固态电池开发,并与部分车企协同研发。

韩国是电池和材料企业的行动更为积极。LG新能源、SK On均已展开布局。

日本当前的固态电池格局是车企主导并亲自参与研发,国家层面投入资金支持,丰田、本田、日产三家日本车企巨头已齐集发力固态电池。

欧美则是国际大型主机厂通过自研、合作或投资的方式抢滩布局。大众、宝马、福特、奔驰、Stellantis等车企都已扶植起自家的固态电池企业。

3.宝马牵手华友循环,实现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

5月25日,宝马集团宣布与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华友循环”)携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首次实现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

自2015年以来,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迅猛,车用动力电池也迎来快速增长。按照汽车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推算,过去数年间销售的电动汽车将陆续进入退役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78万吨。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落实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也具有缓解供应瓶颈,平抑原材料价格的经济效益。

“动力电池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贯彻循环理念,增加再利用材料的使用,减少对珍稀原材料的依赖,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支持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表示。

在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上,目前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再利用两种方式。对于剩余容量较高的退役电池可优先遵循梯次利用原则,继续应用于储能及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对于不符合梯次利用标准的废旧电池,则可遵循拆解回收再利用原则进行拆解、粉碎、筛选、提取动力电池中的镍、钴、锂等核心原材料,并再次用于动力电池生产。

为了最大程度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宝马基于循环理念,在中国实现了客户端以及工厂内废旧动力电池的100%回收利用。根据协议,宝马与华友循环将合作对动力电池进行拆解,并通过华友循环先进的绿色冶金技术,高比例提炼电池中镍、钴、锂等核心原材料。分解后的原材料将提供给宝马的电池供应商,用于生产全新动力电池,实现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闭环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与原先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再利用方式不同的是,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模式可实现高比例提炼的核心原材料100%返回到宝马自有供应链体系,并再次用于宝马新能源车型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中70%的碳排放量。

在梯次利用方面,早在2020年,宝马集团便与华友循环合作开发废旧动力电池在工厂叉车上梯次利用的场景,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汽车制造商。此次实际上是宝马集团与华友循环在既有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合作。

宝马集团表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应用范围将拓展至整个沈阳生产基地。双方也在继续深入探索多种使用场景,未来不止工厂内的叉车,托盘车及储充一体化的储能站也将使用宝马废旧动力电池。根据规划,宝马集团计划到2030年将单车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至少4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亿吨。

此次,宝马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以及原材料闭环管理,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与华友循环的深化合作,退役动力电池的剩余价值将得到充分发挥,动力电池原材料开采及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将得以大幅降低。

4.引入6家战投共计2.49亿元,东方电气旗下东方氢能完成增资扩股

5月20日,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氢能)增资扩股签约仪式成功举办。

据悉,本次东方氢能增资扩股项目成功引入川投集团、东方锅炉、南钢股份、兴星基金、氢城成长基金、九畴基金共6家新的战略投资者,增资金额合计2.49亿元,合计持股比例为19.97%。

东方氢能是东方电气集团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燃料电池供应商和服务商,竭诚为客户提供氢能利用整体解决方案及燃料电池相关的核心设备和一流服务。

经过长达十年时间积累,东方氢能已在燃料电池领域拥有专利125项,公司产品包括: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系统、燃料电池车辆动力总成解决方案(燃料电池发动机、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等)、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并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运维等服务。应用领域覆盖交通(车辆、船舶、无人机)、航天、分布式发电和备用电源等。

本次增资扩股后,将让东方氢能拥有更加充足的资金进行研发及生产。

5.海马汽车在困境中战略转型氢能汽车,计划5年推广超2000台氢能源汽车

近日,海马汽车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时表示:海马汽车战略部署将深耕氢能汽车。根据海马汽车此前公布的信息,其已完成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开发,第四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研发中,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逐步投入约2000台氢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推广。

作为我国老牌车企,海马汽车早在1988年就已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实现对埃及、智利、菲律宾、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整车出口,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KD(散件组装)工厂,曾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代表。

但在近年间,海马汽车不仅在激烈的竞争中掉队,还变成了造成新势力小鹏汽车的代工厂。旗下车型销量也从一度超过20万台下滑至2020年的不足2万台,为了摆脱困境,海马汽车还曾卖房子、卖股权筹措资金。

期间,海马汽车也试图通过电动汽车挽回销量,初期还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欢迎,但当其他车企将电动汽车带上更智能、续航更长、设计更惊艳的维度后,海马汽车再一次败下阵来。

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海马汽车共售出11721台汽车,同比增长600.7%,迎来了久违的爆发式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爱尚EV销量仅为50台。

因此,海马汽车将目光转向了小众但市场潜力巨大的氢能源汽车,在传统燃油车和电动汽车上接连失利后,海马汽车明显用心了不少。

2021年11月24日,海马汽车宣布公司水制氢与高压加氢一体化实验装置项目建设完成。该项目主要由制氢设备、多级氢气增压设备、储氢设备、70MPa高压加氢设备等构成,并兼顾未来扩展升级要求。作为海南省首座电解水制氢与高压加氢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公司将具备氢燃料电池汽车用高纯度氢气制备与70MPa高压氢气加注能力。

产品方面,海马汽车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70Mpa氢燃料电池MPV,已经于2020年首次亮相,一次加满氢气仅需3-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800km。

可以看到,为了不在氢能赛道上重蹈覆辙。海马汽车在氢能汽车核心技术及配套设施上,都做好了充分准备,氢燃料电池MPV上市后必将成为海马推广2000台氢能源汽车计划中的主力车型,也有望让海马汽车这个老牌车企重新回到一线品牌的队伍。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光威复材拟设立全资子公司剥离先进复合材料业务

光威复材公布,公司于2022年5月20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对外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议案》,同意公司以自有资金1亿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威海光威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最终核准为准)。

随着碳纤维应用的不断拓展和国产碳纤维能力的不断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整体产业布局,为促进公司复合材料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拟将开展先进复合材料业务的复合材料板块从上市公司母公司剥离出来成立全资子公司。

2.吉林化纤首条35K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一次开车成功,单线产能超2500吨

5月22日,在吉林化纤国兴碳纤维公司3号车间,随着设备启动,黑色碳丝缠绕成筒,吉林化纤首条35K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一次开车成功,这标志着年产6000吨碳纤维项目首条生产线顺利开车。该条碳化线单线产能在2500吨以上,是吉林化纤疫后投产的第一条生产线。

2021年以来,以吉林化纤为龙头的4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正在以千帆竞发、只争朝夕之势全力加快推进。15万吨原丝项目、1万5千吨、6万吨碳化项目,1万2千吨复材项目、2万吨复合材料制品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4月份,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实现逆势上涨,纤维销量同比增长25%,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5%。

3.延伸碳纤维下游应用,中简科技拟联合高管现金收购科尚智能100%股权

中简科技5月23日公告,拟与公司董事长杨永岗及董事、总经理温月芳共同以现金收购常州科尚智能家居有限公司(下称“科尚智能”)100%股权,收购完成后对其进行更名、更改经营范围并增加注册资本至2800万元,暂定名称为“中简新材料发展(常州)有限公司”(下称“中简新材料”),以最终工商登记注册为准。

公告称,此次收购、增资是为进一步延伸碳纤维在下游的应用提供基础,未来将成为公司碳纤维及相关产品在航天、民航等领域开展应用的重要平台,能有效补充公司以碳纤维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链,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对公司战略发展及日常经营有积极作用。

中简科技是专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碳纤维及其织物,公司成立以来始终聚焦主业、坚持自主创新,围绕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开展研发制备工作,已率先实现了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在国家航空航天领域的稳定批量应用。公司技术团队完全掌握了设计、工艺、控制综合等碳纤维制造核心技术。

科尚智能成立于2016年1月11日,注册资本10万元,自然人祝维平持有100%股权,公司未开展业务。2021年,科尚智能期末资产总额4.98万元,净资产4.98万元,负债总额0,营业收入0,净利润-0.01万元。

本次交易价格以科尚智能截至2022年3月31日净资产49424.13元为依据,经各方协商确认交易对价为5万元,由中简科技受让其51%的股份,由杨永岗及一致行动人温月芳受让其49%的股份,结合后续业务发展规模,后续拟以上述比例对该新材料业务公司共同增资至2800万元。

收购增资完成后,中简新材料股权结构为:中简科技持股51%、杨永岗持股16%、温月芳持股33%。由于公司董事长杨永岗、董事及总经理温月芳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故本次共同对外投资事项构成关联交易。本次关联交易金额未超过3000万元且未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5%以上,本关联交易无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中简科技没有直接新设而是采取增资收购现有的公司,或许与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有关。中简科技称,公司为进一步延伸碳纤维在下游的应用,拟投资子公司开展下游新材料业务,子公司产品涉及航天、民航等领域,主体成立36个月方可申请经营相关业务资质。综上考虑,经初步遴选,拟收购一家设立时间36个月以上的公司作为子公司,收购完成后将对该公司进行更名、变更经营范围、增资扩股等规范调整,待其符合要求后,开展新业务。考虑到新业务与现有业务的关联度、业务开拓风险、人员组织架构、投资回报率等要素,公司最终做出了上述增资收购方案。公司称,上述共同投资是经公司及各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各方按照出资方式及金额确定股权比例,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有失公允或损害公司及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

4.福田汽车率先使用复合材料板簧,“运煤神器”欧曼GTL轻盈版上市

日前,福田汽车针对煤炭等资源类运输细分市场推出了一款轻量化车型——欧曼GTL轻盈版2.0。欧曼GTL轻盈版2.0牵引车悬架率先布置应用全新一代复合材料板簧,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应用,或将再一次开启重卡技术创新的新时代。

为了让用户能直观看到复合材料板簧的优势,欧曼专门在一个专业实验室进行了两种板簧的对比测试,并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直播。此次测试由称重对比、耐久性对比和承载性对比三部分组成。

在称重对比测试环节中,复合材料前、后板簧分别重26.6kg和27.63kg,而金属板簧则分别为55.89kg和73.86kg,共计减重75.52kg。根据卡车自重用户敏感度分析数据显示,运煤车辆自重每减少100kg,便可带来每年3500元左右收益。如此算来,选择复合材料板簧,单车降重151.04kg,单车预计可为用户带来至少5200元的年回报收益。

现场称重

在承载性对比测试中,分别以2倍、2.5倍核定载荷对前板簧进行15分钟压力测试,结果复合材料板簧变形量为0,而金属板簧变形量为3mm。按照行业标准永久变形量小于4mm即为合格,但变形量越小,整车左右稳定性越好。也就是说,同条件、同时长压力下,质量更轻的复合材料板簧左右整车高度变化为0,整车左右倾斜度为0,用户全生命周期用车更安全。

现场承载性测试

在耐久性对比测试环节,设定16.8吨核定载荷作用力,行业标准单片簧实际承载为8吨,设定承载强度是实际的2倍,最终实测复合材料板簧的耐久性为40万次仍未失效,金属板簧19987次即失效,二者达到超过20倍的差距;按照行业标准单片后板簧承压15万次,整车B10寿命为120万公里,欧曼轻盈版2.0根据实测保守估计整车B10寿命可达200万公里以上。

现场耐久性测试

除实验数据外,复合材料板簧的安全指数与维修便利程度同样优于金属板簧。根据欧曼研发中心整车特性总工程师、悬架系统设计高级经理李军介绍,基于材料特性,复合材料板簧并不会发生脆断现象,而是呈线性断裂,卸去货物后即可回弹继续行驶,安全性和维修便利性都远高于金属板簧。基于以上数据和事实,搭载复合材料板簧的欧曼GTL轻盈版2.0,不仅更轻质,而且更耐用、更安全。

五、卫星通信行业

1.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2021年总产值达4690亿元

近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京发布《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16.2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12.28%,达到1454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1%,增速高于去年。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18.20%,达到3236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

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截至2021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90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体产值的8.7%左右。同时,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突破9.8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截至2021年底,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超过2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12亿台/套(含智能手机)。2021年国内厘米级应用北斗高精度芯片、模块和板卡的总出货量持续增长,达到120万片,伴随芯片等基础产品技术的持续突破,国内建立并实施了北斗基础产品认证检测制度。

随着北斗在大众及相关行业领域进一步深化应用,正在形成一系列新兴数字化应用场景。2021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5.1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3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477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681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达到317万台。在交通领域,目前全国超过780万道路营运车辆、4万多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47000多艘船舶应用北斗系统;长江干线北斗增强系统基准站和水上助导航设施数量超过13106座;近500架通用航空器应用北斗系统。

2021年,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五大产业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城市积极结合国家战略和自身特点,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布局,巩固了区域发展特色优势,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根据研究统计,2021年,五大区域实现综合产值3535亿元,在全国总体产值中占比高达75.37%。其中,京津冀地区综合产值达到1009亿元,居五大区域发展之首,珠三角地区综合产值达到967亿元,长三角地区综合产值达706亿元,华中地区综合产值达到469亿元,西部地区综合产值达到384亿元。

2.中国航天科工成立智能科技研究院,注册资本5亿元

5月17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新增对外投资,新增投资企业为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比例100%。

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程进,注册资本5亿元,经营范围包含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硬件销售;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等。该公司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6月2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袁洁,注册资本187亿元。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各型导弹武器系统、航天产品、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与设备等的研制、生产、销售。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0%控股。

3.商业航天机电运动部件制造商微动时空完成Pre-A轮融资,打造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器“生命线”

近日,国内首家商业航天核心机电运动部件制造商——微动时空对外宣布,其已完成由前海基金投资的数千万级Pre-A轮融资。这是微动时空继2021年11月天使轮融资后,半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将用于航天器“生命线”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SADA)产品序列定型与交付。

微动时空成立于2021年4月,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帆板驱动装置(SADA)是航天器电源分系统和控制分系统的核心部件,能够大幅提高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能源效率、提升航天器有效在轨工作时间,是航天器的“生命线”。

近年来,太空探索及航天产业商业化成为世界各国航天项目重要课题。面对太空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面对先占先得,寸土寸金的太空空间轨道资源,中国正加快卫星发射速度,计划在7年时间完成2万颗卫星发射。2021年,“天宫一号”成功入轨使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天问一号”登陆火星、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国家航天局4月公布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火星取样返回,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等航天计划,显示中国航天将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

微动时空是国内首家商业航天核心机电运动部件制造商,致力于研制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低成本的空间执行机构产品,以太阳帆板驱动装置(SADA)为切入点,进入千亿级航天器运动部件市场,为全球市场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首台500W级单轴太阳帆板驱动机构(SADM)与驱动电子(SADE)

微动时空首款SADA产品于2021年11月转入正样阶段,产品核心电传输组件于2022年2月完成模拟LEO轨道环境50年加速寿命试验,验证了产品在轨机械运动和电传输可靠性。公司技术团队对SADA驱动控制电子部件(SADE)进行了空间辐照环境分析,采用新型空间辐照防护技术对SADE实施抗辐照加固。经多轮试验验证,上述抗辐照加固技术可以屏蔽SADE90%的辐射剂量(TID),极大提高SADE抗辐照性能和可靠性。2022年4月,微动时空完成了对SADA核心组件的10年在轨辐照总剂量(经过太阳活动极大年)模拟试验验证,充分证明核心组件可以满足当前国内大部分1000km以上经地球辐射带轨道、8年在轨寿命的卫星星座任务要求。微动时空SADA产品将按计划于2022年6月交付客户验收,预计2022年第三季度择机随两颗整星任务相继发射入轨。

微动时空创始人姜亮表示:“微动时空存在的意义,就是空间飞行器核心机电部件的标准化,模块化,货架化,解决商业航天企业空间机构部件选型采购遇到的问题。公司将为卫星制造商提供品质可靠具备飞行经历,价格公开透明,货期稳定,可随时下单批量采购的标准可靠稳定的产品”。

微动时空认为可靠性与批量稳定快速交付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产品模块化、通用化设计,降低组织管理成本以及批量排产制造和试验,降低客户采购成本与采购周期,成为客户可信赖的空间运动部件产品供应商。近期微动时空完成了电传输能力1.5kW级单轴SADA和3kW级双自由度SADA产品两款产品的设计。即将投产开展鉴定试验,并计划在年内实现在轨验证。

由微动时空团队研制的航天器核心部件——导电滑环组件,通过不同电传输组件的组合,可为卫星总体研发制造单位配套200W、500W、1.5kW、3kW直至5kW级电功率传输能力的单/双轴系列SADA产品。届时产品线可覆盖物联网卫星、通信卫星星座、导航增强卫星、光学遥感卫星与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应用。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9.5万家航天相关企业,作为唯一一家专注研发制造航天器“核心机电运动部件”的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微动时空的技术团队具备持续研发创新并快速技术迭代验证的能力。创始人自2005年起从事空间机构领域的技术、市场与国际合作工作,技术核心团队均具备十年以上SADA技术工作经验,对产品和应用有深刻理解的同时,对于空间机构领域的技术与前沿发展趋势也具备全球视野和格局。公司团队目前同步在规划扩大产能,落地生产线,建设“核心机电驱动部件”标准化规模化研发制造技术能力。

微动时空一直在拓展空间机构领域前沿技术与应用研究,其中部分技术已成为产品核心技术壁垒或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微动时空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微动时空2021年10月获批正式成为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单位。今年11月,微动时空将继续在德国不莱梅举办的Space Tech Expo Europe2022峰会上参展,届时将发布全球独创的新型电传输组件产品。

微动时空国际业务负责人、SADA技术专家Peter Hans博士表示:“过去几年,可以观察到的趋势是航天业务从单一大体量复杂卫星转移到成本低得多的为通讯和地球观测连续服务的小型卫星星座。在这一趋势中,许多新的中小型初创企业通过提供小卫星部件进入这个‘新航天’市场。微动时空凭借来自中国知名和广受好评的航天机构的技术支撑,以及国家支持的航天产品在轨验证机会,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航天市场中处于完美的位置。中期来看,这是一个国际范围的大市场”。据介绍,Hans博士曾在欧洲最大的独立卫星部件公司RUAG Space公司任副总裁,带领公司的卫星核心部件产品进入全球卫星总体单位供应链,对海外市场产品开发及销售具有成熟经验。

本轮投资方前海基金合伙人司徒远纵表示:在今年年初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扩大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范围,推动重大科研设施设备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共享,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参与航天重大工程项目研制,优化商业航天在产业链中布局,鼓励引导商业航天企业从事卫星应用和航天技术转移转化’。作为唯一一家专注研发制造航天器“核心机电运动部件”的制造商,微动时空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微动时空的使命是为中国航天产业加速商业化,大幅降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成本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投资微动时空的初心愿景!

六、金融资本市场

1.“转板第一股”观典防务近日科创板上市

观典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将在本所科创板上市交易。该公司A股股本为23,751万股,其中11,235万股于2022年5月25日起上市交易。证券简称为“观典防务”,证券代码为“688287”。观典防务上市后的交易事项适用本所关于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上市后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上市首日开盘参考价为21.88元/股。公司公告如下:

一、转板上市初期投资风险特别提示

本公司股票将于2022年5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本公司提醒投资者应充分了解股票市场风险及本公司披露的风险因素,在转板上市初期切忌盲目跟风“炒新”,应当审慎决策、理性投资。

公司就相关风险特别提示如下:

(一)限售期结束后股票价格波动加大的风险

本次转板上市的无限售流通股11,235.0000万股,占转板后总股本比例约为47.3033%。转板公司相关股东本次转板上市的主要限售情况如下:

“转板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自公司转板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本公司转板上市前已经发行股份(以下简称转板上市前股份),也不得提议由转板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限售期届满后6个月内减持股份的,不得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转板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转板上市前股份,自公司转板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转板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自公司转板上市之日起4年内,每年转让的本公司转板上市前股份不得超过上市时所持公司上市前股份总数的25%,减持比例可以累积使用。

转板公司股东所持股份在转板公司申请转板上市时有限售条件且转板上市时限售期尚未届满的,该部分股份的剩余限售期自转板公司转板上市之日起连续计算直至限售期届满。”在限售期结束后,公司无限售流通股数量增加,存在股价波动性加大的风险。

(二)科创板股票交易风险

观典防务上市后的交易事项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科创板股票竞价交易设置较宽的涨跌幅限制,转板上市的股票上市后前5个交易日内,股票交易价格不设涨跌幅限制;上市5个交易日后,涨跌幅限制比例为20%。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在企业上市首日涨幅限制比例为44%、跌幅限制比例为36%,之后涨跌幅限制比例为10%。科创板对股票上市初期的涨跌幅限制放宽,提高了转板公司股票交易风险。

(三)公司转板市盈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

根据《转板办法》,转板公司股票在科创板转板上市首日的开盘参考价原则上为转板公司股票在全国股转系统最后一个有成交交易日的收盘价,因此本次转板上市后开盘参考价格为21.88元/股,此价格对应的转板市盈率为:72.08倍(按照转板上市首日的股票开盘参考价计算的公司市值除以2021年度扣非净利润计算)。

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行业代码为“M75”。

截至2022年5月20日(T日,T日为转板公司股票跨市场转登记数据信息切换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41.26倍(注: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未发布M75相关数值,以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数据为准)。本次对应的转板市盈率为72.08倍(按照转板上市首日的股票开盘参考价计算的公司市值除以2021年度扣非净利润计算),高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存在未来股价下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

(四)股票异常波动风险

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即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因而增加了上市初期被加大杠杆融券卖出导致股价暴跌的风险,而上交所主板市场则要求上市交易超过3个月后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此外,科创板股票交易盘中临时停牌情形和严重异常波动股票核查制度与上交所主板市场规定不同。提请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转板上市后,除经营和财务状况之外,公司的股票价格还将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资本市场走势、市场心理和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考虑投资公司股票时,应预计到前述各类因素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并做出审慎判断。

(五)股票上市首日即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风险

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即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价格波动风险、市场风险、保证金追加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是指,融资融券会加剧标的股票的价格波动;市场风险是指,投资者在将股票作为担保品进行融资时,不仅需要承担原有的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还需承担新投资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并支付相应的利息;保证金追加风险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全程监控担保比率水平,以保证其不低于融资融券要求的维持保证金比例;流动性风险是指,标的股票发生剧烈价格波动时,融资购券或卖券还款、融券卖出或买券还券可能会受阻,产生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此外,科创板股票交易盘中临时停牌情形和严重异常波动股票核查制度与上交所主板市场规定不同。提请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

2.国内VC机构天图投资将赴港股IPO

2022年5月19日,中国证监会国际部披露了深圳市天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图投资”)提交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审批》材料。一旦获得受理,就意味着天图投资取得“小路条”,或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天图投资2022年05月20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了关于申请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上市(H股)的申报材料,2022年5月19日,中国证监会出具了第221033号《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接收凭证》。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根据相关规定,申请公司股票停牌。

天图投资(833979)于2015年11月16日在新三板挂牌,其于4月26日发布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审议通过《关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方案的议案》。从其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报告可以看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6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5亿元,同比增长4.03%。

据官网信息,天图投资创始于2002年,是国内最早从事股权投资的专业机构之一。天图投资率先专注于消费品领域的投资,走聚焦和专业化之路,所投项目涵盖了创新消费、新型零售、消费科技三大消费升级方向。

天图投资的投资案例包括飞鹤、周黑鸭、百果园、小红书、奈雪的茶、爱回收、笑果文化、快看漫画、江小白、美味不用等、德州扒鸡、饭扫光、凤凰医疗、慈铭体检等众多消费品类的领先品牌,成为中国新兴消费品牌与创新消费业态的重要投资者。

天图投资在深圳、北京、上海、香港四地设有办公室,对消费品企业的成长规律、品牌经营、团队判断、增值服务等关键领域建立了领先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以品牌为核心的独特投资体系。多次名列业内权威机构评选的国内股权投资机构20强和中国消费领域投资机构TOP10。

公开信息显示,天图投资已历经数轮融资,投资者包括:雀巢集团、帕拉丁、秉尚投资、大得宏涛、小商品城、元禾控股、元禾辰坤、鼎晟天平、盛世投资、杭州产业投资、南京天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合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术海投资有限公司、拉萨沣泰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守正投资有限公司、南京鑫豪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市腾益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江苏红豆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在册股东、个人投资者、深圳熠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博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业海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特华、北京泽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

根据天图投资年报,2021年天图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策略,调整投资结构,全年通过在管基金以及自有资金共完成项目投资50多个,覆盖食品、文娱传媒、美妆个护、营养健康、酒水饮品、母婴喂养、跨境出海、生物医药等各个新消费领域。较2020年增长50%左右,合计投资金额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上市有利于创投机构扩充资本金,匹配更多长期资本投入创新创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希望能够以全面注册制改革为契机,鼓励和推动优质创业投资管理机构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决策层可考虑利用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政策红利,把握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契机,制定相应标准,允许、鼓励、推动符合条件的头部创业投资管理机构通过IPO、并购重组等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机制,帮助优质创投管理机构扩大融资渠道,优化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发挥头部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行业提质增效,提升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此前同样期待,政策允许私募股权机构上市。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都已允许私募机构上市,国内私募的证券化实践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立法参考。张维认为,私募机构上市是融资成本高企背景下的最优选择,既有利于形成长期资本,也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3.VC/PE进入分化时代,LP正在“GP”化

新的时代背景下,LP和GP的关系正被重新定义,LP和GP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近几年越来越多LP开展直投业务,对此,GP们的态度五味杂陈:一方面,LP的跟投拓宽了被投企业的融资渠道;但LP们越来越多的跟投和返投要求,也对GP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美国创投市场接近60%的钱是保险公司、养老金、常春藤大学给的,你只要挣了钱,他们下一轮还给你。但是中国的LP复投率极低,很多LP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很多LP直接自己做投资了。”北京某创投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母基金研究中心关注到,近年来,母基金采用直投或跟投方式直接投资项目越来越多,从行业情况来看,做直投已经是母基金的标配。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国内超过50%的母基金已开展直投业务,通过直投业务补短板、补收益,提升母基金收益爆发性。

(1)LP的“GP化”原因何在?

1)引导基金以直投实现招商引资

对政府引导基金来说,由于投资规则方面的限制,早年间的引导基金基本不参与直投或跟投。但近两年,由于产业投资基金的增多,同时更多的政府引导基金采用委托市场化母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政府引导基金开始参与直接投资,通过直接投资行业领先企业的方式,引进地方急需的战略新兴产业。 

越来越多的“国家队”强势入场直投就是在2019年出现的新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级母基金代表了国家意志,从他们的投资方向和领域,也可以看出国家重点扶持方向和产业发展重点。2019年之前,“国家队”的这些基金直投业务相对较少,但从2019年至今,我们发现很多“国家队”的管理机构强势重仓进入直投基金,它们既做母基金,也做直投,且越来越重视直投,如中金资本、中国国新基金、诚通基金、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基金等。很多“国家队”的基金,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俗称大基金一期)、国投等大型的直投基金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引导基金参与直投或跟投的“先行者”越来越多,大型的引导基金基本都会留出一定的直投、跟投比例配置,引导基金参与直投已经蔚然成风。据母基金研究中心《2020中国母基金100指数报告》,入选2020年中国母基金100指数的70家头部政府引导基金中,59家均参与了一定程度的直投,占比84.29%,相比2019年增长20%,更多政府引导基金开始参与直接投资,通过直接投资行业领先企业的方式,引进地方急需的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母基金投资实现“精准引导”、通过直接投资实现“专业聚焦”。 

国资母基金同时做天使直投,中国母基金行业内也出现了“探路者”:11月3日上午,深圳市天使一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天使一号直投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是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首支天使直投基金,优中选优遴选子基金已投或拟投项目,进行同轮次或后续轮次的投资,对于培育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母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国资母基金能够参与到风险相对较高的天使直投领域,这是一种创新与突破,在行业内颇具示范性意味。深圳天使母基金此次成立的天使直投基金,投资标的为子基金已投或拟投项目,也有利于与子基金群形成合力,延伸支持的链条。

2)民营市场化母基金募资难,LP谨慎优化资金配置

从2018年开始,中国母基金行业面临金融监管加强、银行保险资金受阻的客观情况,投融资规模都有一定收缩。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行业基本延续了之前的政策环境,由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冲击,受到经济环境影响,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之下投融资相比之前又有了进一步收缩,行业近乎冰冻。不过,从2020下半年至今,随着各项政策利好,母基金行业出现了“回春”之势,尤其是进入到2021年,各地方母基金设立出现高潮。但新设的母基金主要是政府引导基金,事实上,“募资难”长久发生在市场化母基金身上,尤其是民营市场化母基金。

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可以看出,2021年以来,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数量大幅增长,而市场化母基金设立数量仍较为低迷,且以央企、国企发起设立的市场化产业母基金为主,民营市场化母基金寥寥无几。

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新发起设立母基金数量和规模情况

因此,在整体弹药不充分的情况下,市场化母基金出资会更加谨慎,并期望通过直投或跟投以缩短回报周期,获得回报。近几年来,投资规则相对更灵活的市场化母基金已经开始将投资目标转向直投领域以及对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但投资规模较小的早期项目。很多市场化母基金管理机构面对募资难的困境,正在不断转变思路,积极尝试“F+D+S”、FA业务拓展、海外财富管理的新模式,开发新赢利点,依靠强劲的投资能力和高效的管理能力去逐渐适应市场的现实情况。  

3)历史教训打击LP信心,对GP信任感降低

2009年创业板开板后,大量人民币基金新设,但真正业绩好的多存在于头部GP,众多基金的收益不达预期,这也打击了部分高净值客户的出资信心,LP对于GP的投资数量和信心也大幅降低。据科勒资本2021年夏季《全球私募股权晴雨表》中的统计,许多有限合伙人表示,现在选择普通合伙人和基金的难度比平时更大,普通合伙人表现不佳也是有限合伙人拒绝投资其新基金的主要原因。历史的教训使得LP出资更加谨慎,对GP的业绩也更加看重,出资数量减少、投资头部GP趋势明显。

4)LP跟投能够取得不错收益

除了单纯的基金投资以外,近十年来,项目跟投已经成为了母基金机构提高投资收益的重要手段。2018年麦肯锡的一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LP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70%的LP有意与跟投,该比例在过去几年呈现处明显的上升趋势。时下在募资中,一些LP越来越强调跟投权,甚至常常超过对基金本身的关心。

首先,与直投基金相比,跟投项目普遍更低的管理费和carry降低了母基金的投资成本,并转化为额外的投资收益。

其次,项目跟投也可以大大提升GP与母基金之间的透明度与信任度。通过项目跟投,母基金可以更好地了解GP是如何开展业务的,是否保持投资纪律性和专业度,是如何进行尽职调查的等。而随着基金投资、项目跟投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母基金与GP会逐渐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做直投方面,相当于GP已经天然帮忙筛过了一遍项目,加大了他们投中好项目的概率。

(2)LP的“GP化”趋势展望

未来,LP的GP化趋势会继续甚至深入发展,需要理性看待这一趋势,放眼全球资管行业,LP与GP的边界模糊也是股权投资市场必然会经历的阶段。从专业化的分工上、从战略协同上、从资源共享上等许多方面,LP与GP均有合作的巨大空间,LP与GP的关系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和谐的生态关系。

对此,广州乡村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宇也曾给出建议,“国内的GP要理性看待母基金的GP化,对此不要一味惧怕或者反感,要看到母基金背后也有很多LP。母基金通过直投能够创造更好的收益,也能够反过来促进母基金的蓬勃发展,进而带动更多活水涌入股权投资的市场,为GP带来新的资金源”。

4.陕股2021年业绩盘点:68家A股公司56家实现盈利

A股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已收官,一份份年报背后,透露出各家企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68家陕西A股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1年年报。其中56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八成。

(1)进入前十榜单门槛费超百亿元

2021年营业收入前三甲分别依次是陕西建工、陕西煤业和隆基股份,其中陕西建工以1594.78亿元荣膺陕西上市公司的“营收王”。陕西煤业则是另外一家营收过千亿的陕西上市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1522.66亿元。

▲图:2021年陕西A股营业收入前十企业

营收前三甲的龙头企业也在不断高歌猛进。陕西建工、陕西煤业和隆基股份2021年营收同比分别增长了24.86%、60.17%、48.27%。上述TOP10榜单中的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均超过百亿元。比较而言,2020年营收TOP10入榜门槛需要81.69亿元,而2021年的门槛已提高了21.92亿元,升至103.61亿元。

(2)10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超50%

营收增长方面,55家公司2021年同比实现增长,占比约八成。其中10家公司同比增长率超过50%。

图:2021年陕西A股营收同比增长率前十企业

营收增速最快的是陕西黑猫,该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188.95亿元,同比增长97.07%,营收额和增长率均创历史新高。这主要得益于2021年度市场周期向好,公司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上涨且产销量大增。不止陕西黑猫,同属煤炭行业的陕西煤业亦是在2021年创出历史最好业绩。此外,三角防务、国际医学、中熔电气、环球印务、美畅股份等公司2021年度的营收增速同样创上市以来新高。

(3)陕西煤业连续六年蝉联“盈利王”

除了中航西飞和陕鼓动力,2021年营业收入TOP10榜单的企业,有8家亦进入盈利TOP10榜单。

▲图:2021年陕西A股归母净利润前十企业

其中,陕西煤业连续六年成为陕西上市公司中的“盈利王”,公司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11.40亿元,同比增长42.26%。净利润在突破200亿元的同时,也刷新了陕西A股盈利纪录。隆基股份和陕西建工则分别以90.86亿元和34.77亿元位居二、三位。此外,西安银行、彩虹股份、陕西黑猫等三家公司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也刷新上市以来记录。

(4)9家公司盈利增幅翻倍

虽然中国创业板第一批的“28星宿”之一的*ST宝德,以近37倍的盈利增幅排名第一。因为*ST宝德存在虚增营收以及调节利润的嫌疑,且连续两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触发退市条件,深交所也于5月5日对其下发了终止上市的事先告知书。

能源、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陕西优势产业,2021年的盈利增幅较大。比如陕西黑猫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6.7倍,彩虹股份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4.3倍。

▲图:2021年陕西A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前十企业

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对彩虹股份充满了悲观情绪,认为这家公司快不行了。但行至2021年,彩虹股份彷佛一夜之间走出了“ICU”。彩虹股份2021年归母净利润及增幅创出历史记录的背后,除了面板行业火爆之外,固然也离不开公司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态度,以及咸阳国资委的重仓相助。

(5)75%陕西上市公司现金比率超A股平均水平

财务上用来衡量现金持有水平的一项常用指标叫“现金比率”(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流动负债)。Wind数据显示,2021年A股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企业)的现金比率平均是33.02%。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65家陕西上市公司(剔除金融陕军)中,有49家现金比率超过A股平均水平,占比约为75%。其中炬光科技等19家企业的现金比率超过100%。

▲图:2021年末陕西A股现金比率超100%的企业

再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这一指标来衡量。该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抵偿流动负债的程度。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弹性越好。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65家陕西上市公司(剔除金融陕军)的现金流量比率平均为28%。其中兴化股份、康拓医疗、莱特光电、华秦科技等15家公司的现金流量比率超过30%。

▲图:2021年末陕西A股现金流量比率超30%的企业

虽然现金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但不一定现金越多就越好。除了新股募资效应,持有过多的现金,也需要多角度审视。

(6)陕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首超百亿元

上市公司作为最优秀的企业,是我国研发投入的主力军之一。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A股公司研发支出合计1.36万亿,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48.7%,创历史新高。

陕西方面,68家陕西A股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合计为114.63亿元,首次迈过百亿元大关,较2020年合计90.69亿元的研发投入,增长了约24亿元。其中18家公司2021年研发支出超过亿元,比2020年增加了1家公司。具体来看,2021年,隆基股份以43.94亿元的研发支出再次位列陕股第一,较2020年增长了69.55%。 

▲图:2021年研发支出超亿元的陕西A股公司

陕西建工、中国西电、航发动力、陕西煤业2021年的研发支出金额分列陕西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位,且金额均超过5亿元。

从研发支出占当年营收的比重来看,陕西上市公司2021年的这一比重为4.88%,较2020年的4.69%小幅增长。其中,2021年,有23家公司2021年研发支出占当期营收的比重超过5%,比2020年增加了4家。

▲图:2021年研发占比超5%的陕西A股公司

具体来看,天和防务和铂力特2021年的研发占比位列第一和第二,且均超过了20%。此外,烽火电子、炬光科技、晨曦航空、莱特光电4家公司的研发占比也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