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周报 2020年第4期

行业报告 2020-03-08 17:05:00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疫情影响芯片企业开工,但CIS封测需求将持续爆发

    2019年,全球CIS(CMOS图像传感器)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而这一态势肯定会延续到2020年。据IC Insights预测,2020年CIS销售额将年增4%,至161亿美元,有望连续9年刷新纪录。然而,开年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无论是晶圆厂,还是封测厂,都受到了开工率不足的影响,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上CIS供给不足的局面恐怕会进一步加剧。
(1)手机CIS封测需求持续增加
    随着手机厂商越来越多地将拍照功能作为手机卖点,多摄像头手机的渗透率逐步提升。据IDC统计,2019年三季度,双摄、三摄、四摄占智能手机销量的占比已经超过50%,达到53%,而且三摄和四摄的渗透率还在快速提升中。受到手机CIS需求的推动,主要厂商索尼、三星、豪威等都规划了不小幅度的产能增长,但这些规划显然受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具体情况还得看疫情的发展情况。
(2)安防/汽车市场崛起
    在安防市场,随着安防监控需求的增长,到2023年,预计安防用CIS市场规模为18.6亿美元,2018-2023年复合增速预计为14.4%。
    在汽车电子市场,受益于汽车倒车影像、防碰撞系统、更高级别的ADAS搭载量的增加,以及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汽车摄像头的用量显着增长。汽车用CIS将是全球CIS各主要应用市场中增速最快的领域,预计在2020年将成    长为仅次于手机的第二大CIS应用市场。据Yole Développement统计,汽车用CIS市场规模在2018-2023年将保持14.1%的复合增长率。
(3)大陆CIS封测产能扩充
    去年12月,全球最大CIS封测厂晶方科技表示,在手机镜头、安防监控、汽车电子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带动下,公司产能满载。相较于其他陆厂而言,晶方科技的WLCSP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手机端CIS芯片封装成为推升晶方科技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华天科技昆山厂拥有硅穿孔(CIS-TSV)封装产线,在市场需求带动下,预估今年与明年昆山厂受惠于CIS产业旺盛,以及产品价格上涨,有机会转亏为盈。
    科阳只有8英寸线,产能一万片左右,扩充后,科阳有望达到晶方、华天现在的水平。
    无论是IDM,还是OSAT,全球的CIS封测业一片热火朝天,相信在未来两个月内,疫情会大大缓解,使得封测业开工率和产能扩充逐步走上正轨,为今年的半导体行业复苏再添一把火。

2.第三代氮化镓芯片代工将成为半导体企业竞争的新赛场

    近日,意法半导体宣布与台积电携手合作,加快氮化镓(GaN)工艺技术的开发以及氮化镓分立和集成器件的供货。通过此次合作,意法半导体创新的战略性氮化镓产品将采用台积电的氮化镓制造工艺。
    自去年以来,市场中关于氮化镓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先是三星、华为接连投资与氮化镓相关的企业,后又有小米氮化镓充电器的出现,这些消息都助推氮化镓产业链的发展。根据天风证券的统计显示,目前,GaN功率器件的市场份额在各应用领域占比比较平衡,其中,电源供给方面的器件增长最快,预计到2022年会占有一半以上份额。2019-2022年整个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高达91%。自前不久小米推出氮化镓充电器后,氮化镓市场的竞争也拉开了帷幕。
    具体来看,这些致力于氮化镓发展的企业,可分为IDM企业和Fabless企业。目前,氮化镓器件的供应商主要以国外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多以IDM模式为主,主要的代表有Cree、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安森美、罗姆、东芝等。国内方面,致力于氮化镓的IDM企业包括了士兰微、苏州能讯、华微电子、英诺赛科等企业。
    大陆方面的新兴代工厂中,三安集成和海威华芯具有量产GaN功率器件的能力。其中,三安集成是LED芯片制造公司三安光电下属子公司,主营氮化镓和砷化镓技术相关业务,是一家专门从事化合物半导体制造的代工厂。此外,海威华    芯是国内首家提供6吋砷化镓/氮化镓微波集成电(GaAs/GaN MMIC)的纯晶圆代工服务的制造企业,产品主要面向5G、雷达 、新能源、物联网等高端芯片市场。据悉,公司的氮化镓已成功突破6吋氮化镓晶圆键合技术。在产能方面,目前,海威华芯氮化镓规划产能600片/月。
    从目前来看,氮化镓充电器将会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标配。同时,5G市场的爆发也将成为氮化镓器件发展的后续动力。下游市场的火爆,也让更多的设计厂商投入到了氮化镓的竞争当中,而他们的参与,也会推动代工厂在氮化镓领域进行发展。而在这当中,或许又会有新的黑马脱颖而出。

3.AI芯片龙头企业寒武纪计划登录科创板

    据IPO早知道消息,北京证监会官网2月28日晚间披露,中信证券与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9年12月5日签署辅导协议,后者计划在科创板上市。自2016年成立至今,寒武纪总计完成过4轮融资。寒武纪背后的战略投资方包括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服务器厂商联想、AI龙头企业科大讯飞等,以及中科院的支持。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是全球最有价值的AI芯片创企之一,至今已筹集2亿美元资金,市场估值达到25亿美元。据悉,寒武纪深度学习处理器已应用于华为、曙光、阿里等企业的近亿台手机和服务器中。
    寒武纪的第一款产品是Cambricon-1A,该款处理器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可面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各类终端设备。2018年5月,寒武纪科技公司发布了CambriconMLU100云端智能芯片和板卡产品、寒武纪1M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据悉,这款国内首个云端人工智能芯片,理论峰值速度达每秒128万亿次定点运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AI芯片技术研发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将带动行业投资布局的加快。2019年,寒武纪发布了云端AI芯片中文品牌“思元”、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MLU270)及板卡产品;2019年11月发布的边缘AI系列产品思元220(MLU220)芯片及模组产品等。至此,寒武纪已经完成了覆盖云端(思元100、思元270)、边缘端(思元220)、终端(1A、1H、1M处理器IP),即云边终的使命。  
    2020年2月寒武纪宣布了新的人事变动,公司正式任命公司副总裁刘少礼博士兼任寒武纪首席科学家,负责前瞻技术的探索与储备,同时向CEO及CTO汇报。据介绍,刘少礼博士是寒武纪1A(全球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寒武纪1H和寒武纪1M等多款处理器产品的主架构师,也是寒武纪思元系列云端智能芯片产品的主要研发领导者之一。同时,刘少礼博士作为第一作者提出了寒武纪Cambricon指令集,该指令集已成为全球首款公开发布的智能芯片指令集。

4.苹果联手京东方,国产显示屏再突破

    据韩媒ETNews报道,近期有业内人士透露,京东方决定为苹果投资专属的OLED模块线,并已开始在工厂和设备方面进行投资。据悉,京东方计划在其位于四川绵阳的B11 OLED工厂中新建10条模块线,而此次投资是其最近与苹果沟通后所做的后续决定。这也就意味着,苹果和京东方已经达成实质性合作。2021年iPhone屏幕供应商必然出现京东方。在疫情笼罩之下的面板产业,对京东方可谓是一剂强心针。
    多位熟悉京东方情况的业内人士表示:“听说苹果最近要求京东方为OLED的供应做出必要的准备。”这意味着, iPhone有可能将采用京东方OLED屏幕。
    苹果公司一直在寻求其制造商来源的多样化。苹果最初只使用三星生产OLED显示屏,但为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苹果在2018年增加了LG作为其供应商。去年,苹果主要供应商围绕着三星和LG这两大韩国巨头, 同时夏普、JDI成为了为iPhone11系列供应LCD屏幕的新成员。
    苹果的选择,强如三星也会面临卡脖子的遭遇,给所有国内厂商敲响了警钟:没有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永远都会受制于人。
    时至今日,我们终于明白,当初被三星卡主屏幕的脖子不给供货的时候,华为顶着骂名也要全力支持京东方的决心和意志。
    而研发备胎芯片,华为用了十几年,为了打破日韩对我国屏幕的垄断,京东方已经奋战了25年。

5. 紫光、台积电:6nm芯片工艺相比12nm资金投入增加4倍

    针对最新发布的5G芯片,2月26日,紫光展锐CEO楚庆在春季发布会上表示,该款芯片采用6nm工艺,技术难度提升了70%,相对上一代12nm芯片,资金投入增加了4倍
    目前主流芯片采用的是7nm工艺,而每前进一代工艺,芯片都会在速率、功耗、集成度上有所提升,然而投资风险也是巨大的。自2019年,高通和联发科陆续发布5G芯片,2月26日,紫光展锐发布国产芯片虎贲T7520,这是公司的第二代5G手机芯片。
    先前高通和联发科在5G芯片上选择了7nm工艺,相比之下,紫光展锐采用6nm工艺。楚庆表示,6nm是公司的一个战略性选择,7nm工艺和光刻技术的突破节点有关,业界为了重新让摩尔定律获得生命,采用了极紫外(EUV)光刻技术。
    但是作为第一款使用EUV工艺的7nm芯片,也存在一定风险,楚庆表示,相对来说,6nm对于EUV的使用达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节点,同时,晶体管密度提高了18%,这将使芯片单位面积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芯片功耗降低8%,为手机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
    这项6nm工艺来自全球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发布会上,台积电中国区业务发展副总经理陈平表示,台积电在2018年实现7nm工艺的量产,自2019年开始,公司在7nm基础上结合EUV技术,创造了6nm的全新工艺节点,作为7nm工艺的延伸和扩展,这项工艺的生产效率和时间、逻辑密度都有很大改善,而且设计环境和7nm是兼容的,芯片设计商可以从7nm延用。
    5G技术需要先进工业的支撑,对芯片要求高速、低功耗、高集成。对于下一代芯片工艺该如何发展,台积电认为,第一,先进的工艺仍然会延续摩尔定律的方向发展,台积电会继续研发5nm、3nm,;第二,用不同工艺技术做成的芯片,通过先进封装技术整合一起,这也是先进发展方向;第三,芯片软硬件共同优化。

二、激光器行业

1.光纤激光器泵浦光源技术问答:为何976nm泵源逐渐成为主流?

(1)目前1μm光纤激光器泵浦光源有哪些?
    1962年,H.W.Etzel等人成功研制出第1台掺镱离子(Yb3+)的光纤激光器,即目前最常见的1μm波长(1.064μm/1.080μm)光纤激光器。2004 年,南安普敦大学的Jeong等利用975nmLD双端泵浦纤芯直径43μm的双包层掺镱光纤,产生了1.01kW的1090nm激光输出,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千瓦级光纤激光输出。此后,915nm和975nm泵浦Yb实现1μm波段激光器成为主要的泵浦激光选择。
(2)为什么早期使用915nm泵源较多,目前基本上都使用976nm泵源?
    常规的LD 输出波长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出现漂移,温度漂移系数约为0.31nm/℃。温度将影响有源光纤的泵浦吸收峰,不仅降低了激光器的效率,而且未吸收的泵浦光还会导致光路中的其他元器件损坏。由于915nm处的吸收谱宽约为50nm,温度对泵浦的吸收影响很小,而温度漂移对976nm影响较大,而早期激光器由于温度控制不精确,因此,尤其是上世纪所生产的光纤激光器中,大多数皆使用915nm的泵源。
    随着高亮度泵源和水冷机组的发展,高功率激光器基本都采用了水冷散热,在温度控制上更加精准,可防止LD泵源的波长漂移,保证激光器的泵浦吸收效率。目前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基本都是采用976nm泵源,在提高激光器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成本。表1将两种泵源进行比较,在温度控制稳定的基础上,显然976nm的泵源更加有利。


表1. 915nm泵浦和976nm泵浦比较
 
(3)976nm泵浦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吗?
    976nm泵浦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915nm和976nm的LD泵源皆用于激光器泵源,到2004年已能够使用976nm的泵源实现千瓦级的激光输出,技术上已十分成熟。国内的绝大部分工业激光器厂家在2012年左右的时候开始采用976nm的LD作为主要的泵浦方式。发展到现在,这一技术已作为常规技术在使用,尤其是针对科研用户这类对激光器有特殊要求的用户群体。目前市售的几百瓦甚至数千瓦锁波长LD可以将温度漂移系数控制在0.01nm/℃以内, 976nm 等波长泵浦已成为冲击高功率激光器不可或缺的器件。同时LD 的输出光纤数值孔径也在不断优化,从之前的0.22提升为目前的0.15,甚至0.13,为合束器有效接收更高功率泵浦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之可进一步提升激光输出功率。
(4)目前还有其他泵浦光源或者技术可供选择吗?
    除了泵浦方式的变化(早期单纯正向泵浦发展为反向泵浦、正反向同时泵浦、915nm和976nm双波长混合泵浦、侧边泵浦等),泵浦本身在技术上也有发展和进步:采用 976nm 泵浦输出孔径数值在0.07左右的有源光纤,使之发射高亮度1018nm激光,再用此1018nm激光作为泵浦光输出1064nm、1070nm 及1080nm等波长的激光,并称之为同带泵浦,可以有效减少量子亏损所带来的热效应,目前对该技术掌握比较好的是IPG公司,已经将其应用在实际的工业产品中。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做了大量同带泵浦相关研究,但目前国内工业激光器厂家暂时还没有将此作为主流技术使用和推广。

2.大族激光2019年净利润降幅超6成

    2月28日晚,大族激光发布2019年业绩快报。报告显示,大族激光2019年营收95.81亿元,同比减少13.13%;净利润6.58亿元,同比下降61.73% 。这是大族激光在2017年营收突破百亿之后首次回到百亿以下
    大族激光近五年营收变化
    对于业绩变化原因,大族激光表示:
    1)由于消费电子行业大客户设备需求周期性下滑及中美贸易摩擦引起的部分行业客户资本开支趋于谨慎的影响,公司订单较同期有所下降,部分客户订单存在延期交付,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度下降 13.13%; 
    2)由于产品销售结构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公司综合毛利率较上年度下降约 3.9 个百分点; 
    3)由于美元汇率波动,公司汇兑损失较上年度有所增加,公司财务费用较上年增加约1 亿元; 
    4)根据公司坏账计提政策对部分存在坏账迹象的客户进行了个别计提,对部分经营状况不达预期的公司商誉进行了减值,公司信用减值及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约 1.15 亿元; 
    5)上年度,公司部分处置了深圳市明信测试设备有限公司及 PRIMA 的股权,合计对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约 1.87 亿元。

3.相干推出新一代工业级高功率皮秒激光器

    对于需要高精确空间分辨率以及最小热影响区的精密微加工领域而言,如5G手机天线常用的MPI和LCP等材料的切割、OLED切割、半导体晶体和low-k以及SmartCleave® 玻璃和蓝宝石成丝切割, HyperRapid NXT无疑是理想的激光光源。
    HyperRapid NXT激光器采用Coherent相干公司先进的PulseEQ脉冲控制技术,可根据外部触发信号的需求产生同步、恒定的激光脉冲,能够实现高精度微加工并最大程度减少热影响区域(HAZ),是各种精密微加工工艺的理想光源选择;凭借出色的无抖动/精准触发性能以及先进的脉冲能量控制功能,HyperRapid NXT可以和现有最先进的扫描振镜及运动平台高速同步配合使用,使系统集成商充分受益。
    HyperRapid NXT激光器拥有红外、绿光和紫外三个波长的型号,具有多种输出功率,其中包括1064 nm波长的100W平均功率(250 μJ脉冲能量)以及355 nm波长的30W平均功率(75 μJ脉冲能量)等规格。所有型号均可提供从单脉冲到5 MHz 范围内的完全可调脉冲重复频率。精心的设计、制造和检测,确保了HyperRapid NXT激光器出色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满足工业环境全天候运行的需求。

4.先进超高功率激光加工系统的以柔克刚

    首台30KW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的面世,让行业感受到了这种“大块头”设备的威力。越来越大的可切割加工厚度,不断证明着光纤激光切割机有多“刚”。但是,工业4.0时代的金属加工制造,除了“刚”,还得要“柔”。何谓“柔”呢?
“柔”,是指生产灵活。一套激光设备系统可以完成多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任务,实现“一系统多用”,减少新生产线的建设周期和成本,从而节约人力物力。
    柔性化激光加工系统加工的组合是多变的,激光系统直线轴可沿光轴或任意轴定位,并采用自动聚焦控制,以保持光束聚焦,焦点位置时刻都准确可知。同时,激光切割头可作旋转、倾斜、上下左右等运动,而且是直接驱动,没有空程,因此它既能加工方方正正的平面工件,也能加工形状复杂的曲面工件。只要能在电脑中做出加工图,就能实现一次加工成型。
    工厂拥有这种灵活的激光设备系统,也就拥有了应对讯息万变的市场的锦囊妙计,可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生产调整。如特域冷水机的生产流水线,一条生产线可生产多种类型的工业冷水机产品,根据每款产品的市场需求去调整它的生产数量,从而实现整条生产线的高效运作。
    未来的激光加工制造,一定是这种柔性化的模式:同一批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管理同一套生产系统,完成多种产品的生产任务。而工业冷水机作为它的配套设备,发展必然也会顺应这种模式,不断朝着智能化、通用化发展,实现一机多用。

三、新能源行业

1.光伏企业扩产大幕已经拉开,中小企业生存愈加艰难

    2020年光伏企业的扩产大幕已经拉开,上周,除了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继续接力扩产外,晶澳、福斯特等光伏龙头企业也纷纷宣布产业链扩产投资计划。
随着光伏龙头企业的加速扩产,中小型光伏企业的生存将愈加艰难,上周,依旧有中小企业被爆出破产拍卖资产的消息,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下为上周光伏企业动态简讯:
(1)隆基股份17.8亿元接盘宁波宜则
(2)通威股份3.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正式签约
(3)福斯特16亿元扩建光伏胶膜项目
(4)松下拟与特斯拉结束太阳能电池合作
(5)晶澳拟扩产1.2万吨单晶硅棒项目
(6)宁波辉旺光伏科技998万元转让公司债权
(7)天合光能发布全新500W+超高功率组件

2.电化学储能占比持续提升,三大主体正加速进军储能领域

    日前,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CNESA)发布了《全球电化学储能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维持稳定增长,共享储能电站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储能对电力市场的贡献不断显现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开始进军储能市场。
    CNESA预测,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逐渐推进,市场对储能的需求趋于刚性,三大主体正加速进入储能领域,预计未来5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将迎来大幅增长。
(1)电化学储能占比持续提升
    CNESA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2.2吉瓦,占全球总装机规模的18%,同比增长3.2%。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仍位列第一,为93.7%,但较2018年同期下降了2.1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电化学储能等其他储能类型的发展,抽水蓄能的占比正持续下降。
    截至2019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1.59吉瓦,较2018年的1.07吉瓦增长了48%;占比为4.9%,较2018年增长1.5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为519兆瓦,年增长率为48.4%,较2018年大幅下滑。
   从地区上看,得益于电网侧火储联合调频项目的投运,部分省市发展较快。其中,江苏省已连续三年保持累计装机规模第一,广东省、湖南省紧随其后。
   从应用场景分析,户用侧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最大,占比51%;其次是辅助服务项目和电网侧储能项目,分别占比24%和22%。
   CNESA秘书长刘为认为,2018年,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实现了激增,如果忽略当年的特殊情况,总体来看,我国储能产业仍然处于稳步增长的轨道上。
(2)储能正加速融入电力市场
    随着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视,储能产业在资本市场较为活跃,其格局也发生变化。刘为说:“三大主体进入储能领域的趋势非常明显。一是公用事业公司,油气、发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通过收购储能技术或系统集成商将储能业务嵌入到传统能源业务中;二是电力相关的设备企业,此类企业基于已有的客户资源和渠道等优势积极介入储能领域;三是传统的负荷资源聚合商,这些企业与分布式储能系统运营商的业务正在融合。
CNESA预测,随着电力市场改革不断推进,新的应用增长点将不断出现,市场需求趋于刚性,预计未来5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将迎来大幅增长期。短期来看,根据目前对在建及规划的储能项目统计,预计到今年底,我国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83吉瓦。到2023年底,我国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将达19.32吉瓦。

3.动力电池降本趋势明确,磷酸铁锂逆袭

(1)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磷酸铁锂价格优势显著。
    磷酸铁锂和三元锂是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充放电寿命长,成本低,性价比高;三元锂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远。在补贴政策对高续航和高能量密度的引导下,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体系以三元锂为主。但政策已不再对现有技术做出新要求,且补贴金额大幅退坡,未来动力电池降 本是核心,预计磷酸铁锂2020年增长较快。
(2)主流车企开始转换,商用和运营应用场景好。
    2019年下半年开始,特斯拉和国内主要乘用车企开始转换磷酸铁锂,对降本需求大。新能源商用车日常应用场景好,磷酸铁锂基本上完全占领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新能源乘用车运营特征主要在城市内活动,成本问题相较于续航里程更为突出,预计新能源乘用车运营需求最先转换磷酸铁锂。
(3)磷酸铁锂供应链受益标的详解。
    磷酸铁锂与三元锂对应不同的上游材料体系,整体市场产能相对过剩,市场集中度逐年提高,预计三元转磷酸铁锂后,配套的四大材料龙头公司将主要受益。
    后补贴和即将到来的大平价时代,企业降本意愿强烈。国内主流车企已经开始转换磷酸铁锂,特斯拉也计划使用磷酸铁锂,预计磷酸铁锂出货量大增,将拉动产业链快速增长。在磷酸铁锂供应链中,受益标的包括宁德时代(电池)、德方纳米(正极+碳纳米管)、天奈科技(导电剂)、中国宝安(天 然石墨)、星源材质(干法隔膜),新宙邦(电解液+溶剂),石大胜华(溶剂) 。

4.天合500W至尊组件全球首发,入局210开启光伏5.0时代

    2020年2月27日,天合光能500W至尊组件在线全球首发。据介绍,该组件集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高发电量四大优势于一身,采用210mm硅片+MBB设计,组件效率在21%以上。天合光能副总裁、技术负责人冯志强博士介绍,天合至尊组件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正式量产,全年产能规划超5GW。
    在166mm、210mm大尺寸混战之下,此次天合光能显然将宝押在了210上。2020年初,天合光能第一片210组件下线,创新采用了“三分片+多主栅”的独特版型设计。
   据天合光能测算,二分片切半方案由于串阻提升,限制了210的输出功率;四分片和五分片的功率相对三分片略有提升,但随着分片数量的增加,组件相关制程难度将随之大大提高,同时对产品良率将产生较大影响,而三分片采用9BB~14BB的设计组件功率差异在2W之内。而多主栅技术,可有效增强组件的抗隐裂能力,减少焊带上的阻抗损失,使得210组件在实现高功率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单瓦实际发电能力。
    当然,天合并不是第一家独唱210组件的企业。2019年12月12日,东方日升已率先推出了500瓦高效组件。东方日升称将建设产能3GW以上M12 组件产线,采用中环M12(210尺寸)单晶硅片制造500瓦高效组件,项目计划于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
    自2019年以来,“166、210”的大尺寸旋风席卷、影响了整个产业链,随着天合、东方日升210组件量产提上日程,大尺寸之争又将进入新阶段,至于哪种产品才是最优解决方案,则要在电站实际应用中见真章。

5.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在宏观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提升的双轮驱动下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电子工业持续高速增长,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新兴技术将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核心产品,而核心技术及人才资源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集成电路一片欣欣向荣。
在此背景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3609.8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759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88%,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1)新兴技术将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核心产品
    集成电路产业新热点和未来核心产品的热点很多,也很集中,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战略指引包括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AI技术令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等也成为集成电路的发展要地。
(2)核心技术及人才资源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尽管国内半导体市场广阔、发展迅速,但在集成电路进口额“节节高升”的背后,是半导体对外依赖程度高、自给率低下的“残酷”现实。中国半导体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却还是存在产业结构与需求之间失配,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低的现象
    此外,集成电路制造业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也是横亘在半导体产业的一大问题。即使是国内最先进的代工厂——中芯国际,也仍比台积电落后至少两代制程。

四、复合材料行业

1.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美国赫氏发布2019年业绩报告

(1)光威复材实现营业总收入17.15亿元, 营收净利均增长2倍左右
    2月24日,光威复材发布业绩快报,201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9亿元,而相比2015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增长了2倍左右。光威复材主要从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会有最高达近3000度的不同温区的高温工艺及设备,光威复材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实现碳纤维的国产化和军用碳纤维的自主保障。业绩四年增2倍业绩快报显示。
(2)中简科技去年全年净利1.37亿,同比增长13.33%
    1.经营业绩及其变动说明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45.48 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0.28%;营业利润15,136.47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0.39%;利润总额15,927.59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3.49%;
    2.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说明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20,422.55万元,较期初上升28.05%,主要系公司上市并公开发行股票,所有者权益增加所致。
(3)2019年美国赫氏公司全年销售额为23.557亿美元, 商用航空占比68%
    2019年美国赫氏公司全年销售额为23.557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8.6%,其中商用(民用)航空、太空和国防、工业领域销售额分别占68%、19%、13%,因此商用航空是赫氏销售最大来源。
    1)商用航空领域:与2018年相比,赫氏2019年商业航空航天业务的销售额为15.977亿美元,增长了4.8%。业务增长是由更高的窄体建造率以及从传统平台向具有更高价格的最新一代平台过渡所带动的。
    2) 太空与国防领域:与2018年相比,赫氏2019年度在太空与国防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销售额为4.447亿美元,增长了20.2%。
    3)工业领域:2019年赫氏公司工业领域总销售额为3.133亿美元,相比于2018年增长6.5%。其中由于采用最新一代Hexcel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许多新型风力涡轮机平台的推出,与2018年相比,风能销售额增长了约25%。

2.中美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应用对比

    全球碳纤维最重要的市场为风电叶片,国内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规模达到全球的32%。国内最重要的碳纤维市场为体育休闲等民用领域,国内体育休闲碳纤维需求规模的 94%,电子电气、混配模成型亦占到全球细分领域的50%以上。
    (1)目前航空航天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要应用领域。与常规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使飞机减重 20%-40%,并增强了飞机的耐用性。 军用单机碳纤维渗透率不断提升。美国由于碳纤维行业起步早、技术水平较高,目前军机应用碳纤维比例都处于较高水平。美国新型军用运输机 ACCA 整个飞机机体复合材料比例甚至高达 65%,整机减重甚至可达 25%以上。而我国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碳纤维占比与第四代战机 30%的平均碳纤维用量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军机的更新换代,中国军机碳纤维复材使用比例也逐渐提升,歼 20 碳纤维复材比例就已经从歼 11 的 10%提升到了 27%。未来我国将形成以三代、四代战斗机为主的新一代空战力量,新机的交付也将拉动对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随着军机批产上量,以及单机碳纤维比例的逐步提升,对国产碳纤维的需求也将提升。
 
    商用航空为航空航天碳纤维重要应用领域。航空航天碳纤维需求分布中,商用飞机需求量占比最高,对碳纤维需求驱动是巨大的。除了商用飞机数量的增长,商用飞机既强调安全性也强调经济性,对结构减重有着迫切的需求,复合材料逐渐取代金属材料,用量也在不断提升,应用占结构材料质量比可达 50%。截至 2019 年 10 月,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 C919 的全球订单数量已经超过了 1000 架,根据公司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用复材占比为 25%左右;宽体客机 C929 机身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望超 50%,从而能拉动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稳定增长,预示着强劲的市场潜力。全球预计到 2038 年机队规模为 49558 架,是现有机队(23893 架)的 2.1 倍,中国机队规模预计到 2038 年机队规模为 10344 架,其中双通道飞 机2420架,单通道飞机6938架,支线飞机1051架,占全球总量的21%,年均增长率居全球各地区首位。
    (2)风电是清洁能源,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从 2011 年到 2018 年的复合增速为 13.93%,也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仍将保持较高规模,风电市场需求量广阔。风电叶片向大型化发展,带动碳纤维复材在风电领域应用。中国新增风电装机正在向大功率、大尺寸发展。根据统计,中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由2008年的1214KW平稳增长到 2018 年的 2.2MW。随着风力发电机单机功率的快速提升, 风电叶片正向着大型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IEA 预测在 2025 年前后风机的风轮直径将达到 250 米。随着风电叶片尺寸的持续增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比例也将持续增加。
 国内风电叶片需求快速增长,复合增速高达 107.15%。碳纤维用量及在风电叶片中的占比均快 速提升,2015 至 2018 年,国内风电用碳纤维用量的复合增速高达 107.15%。
    (3)汽车:新能源汽车加速碳纤维应用。汽车领域增长较为迅速, 规模年均复合增长达到 33%,工业领域碳纤维应用普及相对较慢。根据《2020 复合材料行业市场纵览》,目前汽车行业正在加速碳纤维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有公司大量采用碳纤维材料做为 Polestar 1 的底盘架构,成功的削减了大约 230 公斤的重量,包括引擎盖、 尾箱盖、叶子板、车门以及整个车顶的部分都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质制作, 这是首度有车款使用如此大量的碳纤维料件来做为车身架构。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上升,碳纤维有望加速在汽车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使用碳纤维材料比例相对更高。国内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迅速,需求端潜力仍待释放,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将持续上扬,带动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3.NASA受邀联合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深海潜艇

    2月26日,美国深海探测公司OceanGate宣布与美国宇航局NASA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能够经受深海高压环境和宇宙真空环境的碳纤维高压壳体。NASA方面将以旗下阿拉巴马州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作为该航空级碳纤维高压壳体的研发生产基地。
    过去,OceanGate曾耗资数百万美元建造了一台名为泰坦(Titan)的拥有碳纤维外壳体的潜水艇,希望能借此帮助人类探明已长眠于海底的泰坦尼克号的秘密。然而,泰坦号的壳体却在测试中暴露出多处疲劳的迹象,无法到达任务所需的深度,最终不了了之。2020年1月,OceanGate宣布再次募集资金1810万美元,欲重新打造2台新的6千米级深海潜艇。

4.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在植保无人机领域

    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在无人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航模、拍摄方面,在军事、物流、勘探、救援、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都开始初步应用。农业无人机载负比较大,且飞行环境复杂,在加工的时候必须使用高强度、重量轻、环境耐受性好的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完全具备植保无人机的材料要求目前是制作的主流材料,在螺旋桨、机臂、外壳等部件上有着大量应用。
(1)碳纤维螺旋桨
    螺旋桨是固定翼植保无人机的主要上升推力部件,传统制作材料有强度差、重量高、加工难度大、不耐磨等缺点,制作出来的螺旋桨叶片使用的时候会出现无人机飞行不稳定,续航能力差,易损坏等特点。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大且轻、耐磨、不生锈制作出来的螺旋桨耐用且精度高。常用植保螺旋桨的制作是使用碳纤维模压二次成型工艺,制作出来的桨叶外观精美、够硬、够轻,制作过程中对产品精度的把控、设计时对平衡性和碰撞性平衡的把控都是技术难点。
(2)碳纤维无人机壳
    无人机上的核心电子部件均需要外壳包裹保护,植保无人机的工作环境会面临化学农药腐蚀,强风干扰,高负载的情况。碳纤维材料制作出的无人机壳重量很轻且外壳坚固,材料的组成结构稳定,对于酸、碱、盐的防护能力非常强,表面光滑风阻低对于植保无人机的性能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3)植保无人机臂
    目前绝大部分植保无人机的机臂是采用的管装结构,这种部件结构性能稳定,承载能力高,使用材料少。植保无人机的要求载荷一般在十公斤以上,这对于机臂的强度要求非常高。碳纤维是目前工业材料当中拉伸强度最大的材料,制作出来的碳纤维管比模量高、耐疲劳、耐腐蚀、韧性好是做出此部件的理想选择。目前碳纤维管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各类型号在市场当中均能买到,主要供应无人机厂家。

5.宁波材料所国产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大型构件完成装机

    据悉,针对国内某型号无人机用核心原材料“国产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和核心结构件“中央翼主梁结构件”技术需求,宁波材料所成功突破国产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为原料成型加工的大型中央翼主梁结构件已顺利完成装机,其即将开展飞行试验。根据任务要求,通过进一步对国产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的性能与结构优化,成功开发了300mm、600mm幅宽两种规格国产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预浸料,并通过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加工,在国内率先实现国产高强高模碳纤维大型结构件的制备。
    宁波材料所国产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大型结构件在顺利通过结构尺寸、重量、无损检测等系列测试后,开展了静力加载试验,经过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评测:结构件的静强度、刚度满足性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宁波材料所实现了第二根国产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大型结构件的成型加工,成功通过初检、入厂复检后顺利交付,目前已经完成装机并于后续将开展飞行试验。

五、卫星通信行业

1.欧洲咨询公司预测未来十年卫星需求将增长四倍

    2020年1月14日,欧洲咨询公司发布了最新的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分析报告《2028年前卫星制造与发射》报告。报告预测,卫星市场将在卫星数量、价值和质量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制造和发射的卫星数量将增加4倍,平均每年发射990颗卫星,而前十年平均每年发射230颗卫星。未来十年,该市场将达到2920亿美元,比前十年增长28%,前十年的总收入为2280亿美元。
未来十年在Starlink、OneWeb、Kuiper、Telesat LEO和O3b mPower等宽带项目的驱动下,预计LEO和MEO星座占总需求的77%。
    预计民用政府机构将是卫星需求的最大驱动因素,占整个市场价值的40%,超过国防和商业需求。在国防方面,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欧洲的新航天战略和更换卫星的需求开启了新一轮订购。
(1)投资创历年新高,全球商业航天进入新时代
    近期,商业航天投资与研究机构Space Angels发布了一份报告。2019年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投资达到58亿美元,创下近年来该领域投资的新纪录。上述投资涵盖了178家创业公司、198轮投资。该报告数据还显示,自2009年以来,全球航天领域创业公司层出不穷,获得的融资也逐年增长:截至2019年底,该领域已经有共计535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约257亿美元。
    1)整个领域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生态体系:在过去一年中,后期阶段创业公司获得了最多的资金,投资总额较上年增长75%。其中,蓝色起源、SpaceX和OneWeb在本年度的投资中占据了最大份额。
    2)美国继续领先,中国市场投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商业航天领域55%的投资都流向了美国创业公司。可以说,美国仍然遥遥领先该领域投资。其次是英国(占比24%)和法国(7%)。报告发现,虽然美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他国家的投资也增长迅猛。在过去一年中,非美国市场的投资较上年翻了一番。2019年,中国创业公司吸引的投资在全球占比达到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四季度,中国市场投资实现井喷,投资额占到全球总投资的34%。这些资金主要进入了卫星与发射领域。其中,中国公司“千寻位置”在2019年10月完成10亿元A轮融资,是美国市场之外本年度最大的一笔投资。目前该公司估值超过130亿元。
    3)卫星与发射领域获得最多投资:从产业板块吸引的资金量来看,2019年发射板块和卫星板块吸引的投资大致均衡。从吸引的资金量来看,在发射板块,重型火箭发射获得的投资远高于轻型火箭发射,也是吸引资金最多的细分领域。蓝色起源和SpaceX是其中最活跃的创业公司;在卫星板块,地球观测是最大的投资领域,其次是卫星制造和通信。不过,就投资数量而言,约四分之三的投资集中在卫星领域,是投资活跃度最高的细分领域。
(2)2020看点:网络安全与“头部”创业公司
    至于2020年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趋势,Space Angels的CEO查德•安德森(Chad-Anderson)认为,投资者应该关注两个关键主题:网络安全问题,以及SpaceX、OneWeb和亚马逊(蓝色起源)的崛起。

2.在轨服务真来了:诺格飞行器同服务对象对接

    所谓“在轨服务”,一是用一个服务机器人接管燃料耗尽的老旧通信卫星,让它能继续保持在轨工作。二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希望能研制一种拆卫星的机器人。按照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说法,今后可以只发射没有天线的卫星,然后用机器人把旧卫星上的天线割拆下来装到新卫星上。
    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官员2月26日宣布,诺格的在轨服务飞行器“任务延寿飞行器”(MEV)1已于 2月25日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一颗卫星成功实现对接,以让这颗已有近19年星龄的卫星能够延迟5年“退休”。MEV-1是去年10月初由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质子号火箭发射上天的。经过数月在轨测试后,它在静地轨道弧上方300公里的所谓弃星轨道上同“国际通信卫星”901实现了最终对接。MEV-1和“国际通信卫星”901接下来将作为一个组合体开展进一步的测试,然后才会转往静地轨道弧,以让“国际通信卫星”901能够在3月底重新投入使用。
    空间物流公司主管运营和业务开发的副总裁安德森在2月26日召开的一场电话记者会上说:“这是历史上首次与当初设计时并未考虑对接的一颗卫星实现对接,也是首次由两颗商业卫星相互对接”。空间物流公司是诺格专门从事卫星在轨服务业务的子公司。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是诺格MEV卫星在轨延寿任务的首家客户,也是迄今唯一一家客户。

3.欧洲航天局首次实现单天线与两个航天器同时通信

    据欧洲航天局官网2020年2月5日报道,欧洲航天局利用位于澳大利亚新诺西亚的深空天线,于1月30日首次实现向火星的“火星快车”(MarsExpress)及ExoMars气体跟踪器(TGO)同时发出指令。此次测试是欧洲航天局提升Estrack全球天线网络发现、控制或接收太空任务数据灵活性的重要一步。
    目前地球和航天器的通信绝大多数都包括一个地面天线,一个在轨或在太阳系内的航天器,以及两者之间以特定频率传输的信号。如果有多个航天器位于天空的某个区域(例如环绕在火星轨道的所有航天器),那么有可能通过1个天线就能同时“看到”该区域所有的航天器。由于欧洲航天局地面站有4个接收机,原则上它们能同时接收4个航天器的数据。
    此前根本没有使用一个天线来同时指挥多个航天器的任务需求,然而欧洲航天局的Estrack全球天线网络正以峰值容量运行,这意味着在增加网络容量前,天线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任务的需求。此外深空飞行任务还面临另一个问题,即它们需要大型天线,而网络中目前只只有三个,分别位于澳大利亚、阿根廷和西班牙。

4.成都天箭科技获得IPO批文

    近日,成都天箭科技获得证监会IPO批文。成都天健科技成立于2005年,主要业务为高波段、大功率固态微波前端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弹载固态发射机(用于导弹导引头)、新型相控阵天线(用于星载、机载雷达)、其他固态发射机产品(用于电子对抗、通信等),应用于弹载、机载、星载、车载雷达系统及电子对抗和军事卫星通信、测控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公司目前收入主要来源于弹载固态发射机,军品占比达94%左右,民品收入主要为星载相控阵天线。
    2018 年 6 月公司为航天长征火箭技术公司提供“深圳一号”第一颗卫星天线的研制,自主研发的新型相控阵天线在即将运用于商用卫星市场的同时,未来也可配套于精确制导雷达、星载雷达及机载雷达等军事武器装备中。2006 年至 2008 年,公司陆续获得业务订单,为客户提供固态功放模块, 使公司的产品在机载发射机、火炮炮瞄雷达等领域得到了首次应用。2013 年起公司十余个型号实现定型生产,2016-2018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35.13%。

六、金融资本市场

1.上周投资、上市和并购共74起事件,涉及总金额209.11亿元人民币。

    截至上周五下午,共发生51起投资事件,披露投资金额事件40起,共计92.05亿元人民币。上周并购市场共发生19起并购事件,披露的交易金额为43.62亿元人民币。上周涉及金额较大的投资事件是:2020年2月26日,小马智行完成4.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2.45亿元)B轮融资,由丰田汽车公司战略领投4.00亿美元,部分现有投资者参投,本轮融资对小马智行的估值约为30.00亿美元。本次投资是小马智行与丰田汽车公司2019年建立的业务合作关系的延伸。本轮融资完成后,丰田汽车将获得小马智行约13%的股权及一个董事席位。小马智行科技是一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旗下产品Pony.ai是基于雷达、光学雷达、GPS及电脑视觉等技术感测其环境,致力于构建完整的L4级自动驾驶方案,达到自动驾驶目的。
    截至上周五下午,上周有4家企业上市,总融资金额73.44亿元人民币。上周融资金额较大的上市事件为:2020年2月27日,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华润微)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为12.8元/股,募集资金43.13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将用于投资8英寸高端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建设项目、投资前瞻性技术和产品升级研发项目,投资产业并购及整合项目,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华润微是一家半导体制造商,集半导体设计、制造与服务于一体,专注于模拟与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为用户提供电路设计、掩模制造、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分立器件等产品

2.新《证券法》于3.1日施行,其要点分析

(1)是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度。
    在总结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经验基础上,新证券法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注册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要求,按照全面推行注册制的基本定位,对证券发行制度做了系统的修改完善,充分体现了注册制改革的决心与方向。同时,新证券法也授权国务院对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具体范围、实施步骤进行规定,为有关板块和证券品种分步实施注册制留出了必要的法律空间。
(2)是显著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
    新证券法大幅提高对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如对于欺诈发行行为,从原来最高可处募集资金百分之五的罚款,提高至募集资金的一倍;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原来最高可处以六十万元罚款,提高至一千万元;对于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从事虚假陈述行为,或者隐瞒相关事项导致虚假陈述的,规定最高可处以一千万元罚款等。同时,新证券法对证券违法民事赔偿责任也做了完善。
(3)是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包括区分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有针对性的做出投资者权益保护安排;建立上市公司股东权利代为行使征集制度;规定债券持有人会议和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建立普通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纠纷的强制调解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为适应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需要,新证券法探索了适应我国国情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规定投资者保护机构可以作为诉讼代表人,按照“明示退出”“默示加入”的诉讼原则,依法为受害投资者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4)是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
    包括扩大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容;强调应当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规范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自愿披露行为;明确上市公司收购人应当披露增持股份的资金来源;确立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开承诺的信息披露制度等。
(5)是完善证券交易制度。
    优化有关上市条件和退市情形的规定;完善有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利用未公开信息的法律禁止性规定;强化证券交易实名制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出借证券账户或者借用他人证券账户从事证券交易;完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制度;规定证券交易停复牌制度和程序化交易制度;完善证券交易所防控市场风险、维护交易秩序的手段措施等。
(6)是落实“放管服”要求取消相关行政许可。
    包括取消证券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调整会计师事务所等证券服务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监管方式,将资格审批改为备案;将协议收购下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由经证监会免除,调整为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免除发出要约等。
(7)是压实中介机构市场“看门人”法律职责。
    规定证券公司不得允许他人以其名义直接参与证券的集中交易;明确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及其直接责任人员未履行职责时对受害投资者所应承担的过错推定、连带赔偿责任;提高证券服务机构未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违法处罚幅度,由原来最高可处以业务收入五倍的罚款,提高到十倍,情节严重的,并处暂停或者禁止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等。
(8)是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将证券交易场所划分为证券交易所、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等三个层次;规定证券交易所、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可以依法设立不同的市场层次;明确非公开发行的证券,可以在上述证券交易场所转让;授权国务院制定有关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管理办法等。
(9)是强化监管执法和风险防控。
    明确了证监会依法监测并防范、处置证券市场风险的职责;延长了证监会在执法中对违法资金、证券的冻结、查封期限;规定了证监会为防范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采取监管措施的制度;增加了行政和解制度,证券市场诚信档案制度;完善了证券市场禁入制度,规定被市场禁入的主体,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证券交易等。
(10)是扩大证券法的适用范围。
    将存托凭证明确规定为法定证券;将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管理产品写入证券法,授权国务院按照证券法的原则规定资产支持证券、资产管理产品发行、交易的管理办法。同时,考虑到证券领域跨境监管的现实需要,明确在我国境外的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扰乱我国境内市场秩序,损害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依照证券法追究法律责任等。

3.高瓴资本成立高瓴创投,首期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

    2月24日,高瓴资本宣布成立专注于投资早期创业公司的高瓴创投,首期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高瓴创投将以美元和人民币双币种模式运作,全面覆盖从300万人民币到3000万美元不等的多轮投资策略和创新领域。百亿资金将主要专注于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软件服务和原发科技创新、消费互联网及科技、新兴消费品牌及服务四大领域的风险投资。数据显示,2019年底高瓴资本管理资产规模高达600亿美元(约合4200多亿人民币)。
    自2005年创立之初,高瓴资本走的就是全阶段投资策略之路,横跨一二级市场,覆盖VC、PE、Buyout等不同阶段,多年前就已经切入早期投资领域。年初,高瓴资本旗下投资主体珠海明骏以400多亿元收购格力电器15%的股份,成为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春节后,作为唯一机构投资者参股的民用电工龙头公牛电器上市,市值一路上涨破千亿大关;最近,又以23亿元重仓医药外包领军企业凯莱英。一周前,高瓴资本披露了其美股的最新持仓数据。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高瓴资本共计持有美股54家,持有市值为8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4亿元);较2019年三季度的72.7亿美元增长超10%。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爱奇艺、百济神州、Align科技、好未来和ZOOM,持有市值分别为9.9亿美元、9.1亿美元、6.6亿美元、5.5亿美元和4.7亿美元。
    从高瓴的最新动向来看,生物制药、生物科技公司是重点关注方向,54家持公司中共有25家生物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其中,生物制药的头部企业百济神州,是高瓴资本组合中的第二大重仓股,持有市值从三季度末的6.7亿美元涨至四季度末的9.1亿美元,涨幅达35.8%。此外,去年四季度,高瓴还清仓了特斯拉和蔚来两家新能源车企。

4.西安高新区投资25亿“丝路(西安)前海园”开工

    23日上午,第一个跨出深圳的“丝路(西安)前海园”开工。西安高新区即成为“第一个合作项目”、“第一个创新案例”。 丝路(西安)前海园整个园区占地106亩,总投资约25亿元。西安高新区将与深圳前海深度合作,聚焦创新金融,推广前海特区优惠政策和先进机制,加快引入世界一流创新金融企业及中介机构,大力弥补西安金融短板。
    前海工业园将在2021年6月建成,待园区建成后,将由深圳前海和西安高新共同引入大量持牌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创新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及金融科技公司,PE机构不低于130家,基金管理规模不少于600亿元,供应链金融持牌机构不低于10家。此外,前海金控自己也持续下注高新,目前旗下2家机构已在高新注册(前海期货和世纪证券),4家正在办理工商手续(前海金控西北总部、前海金控下属研究院、信息监管服务平台等)。丝路(西安)前海园一旦完成预期目标,仅基金管理规模,就将占到全市“期待规模”的60%和当前全省规模的63.56%。不但会强化高新金融核心区的体格,还会加快“西部创投之都”的落地。
    作为负责建设运营丝路(西安)前海园的西安高新金控,是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三大直属国有企业集团之一,但就在开工前期的20日,高新金控刚刚进行了工商变更,其名称由“西安高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调整为“西安高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冯征昊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OFweek激光、OFweek太阳能光伏、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投融界、投资界、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等)